农业研究论文

2024-07-27

农业研究论文(精选8篇)

1.农业研究论文 篇一

一、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有机农业技术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缓解我国能源担负的巨大压力,同时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这些都是有机农业的优点,但是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众多部门在小范围内进行活动,导致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无机农业可以缩短我国农业生产所需的时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朝着科学化、专业化不断发展,但是无机农业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对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结合性思考

(一)注重有机农业的主导地位

农村属于封闭环境,农民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一时间很难接受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且农村多处于偏远的山区,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所以,利用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结合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要以无机农业技术为主体,有机农业技术为辅助,才能使用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将技术融合的优越性良好的发挥出来。

(二)注重二者协调发展

虽然,现阶段发展过程中要以无机农业技术为主体,但是二者技术融合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将来有机农业技术必定会与无机农业技术并重。因为农业生产经营必定会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仅仅依靠无机农业技术的自循环是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所以,想要保证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依赖于有机农业技术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有机农业技术就是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能量保障。

三、结语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技术还处于落后阶段,所以,一定要注重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的结合性,这样才能为我国农业发展增加源源不断的动力。

2.农业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国,农业,美国,对比研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如果说要真正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 就要客观、公正地把中国农业和其他国家的农业进行比较, 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情况, 才会了解中国农业预期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的差异与差距。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 才能找出中国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所需要的对策。

一、中国农业与美国农业的比较

1.农业装备水平的比较。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粮食产量一直持续稳步增长, 13亿人口的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农业装备可谓“鸟枪换炮”,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 全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 小麦的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86%, 全国已执行农机具购置税补贴中央财政资金52.8亿元, 补贴的机具超过112万台, 受益农户逾105万户。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农机产值约480亿元, 同比增长21%。中国虽然在农业装备水平取得进步, 仍然与美国有着极大差距。美国拥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从而使美国在很早就取得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巨大成就。美国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等先进的生产装备。美国平均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 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多达22%。高度机械化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也使美国变成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早在1987年美国农业人均产值就达到了55 300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

2.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比较。目前,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3%, 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依然很大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 有些甚至高达80%) 。2007年, 中国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为48.41t/万hm2, 而美国仅为11.71t/万hm2。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 中国农业资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 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 美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超过3%, 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37%, 而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强度却只有0.49%。稳定且大规模的农业科技投入使美国农业的农业科技含量极高, 新技术和新设备第一时间应用于农业的实践生产, 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 美国农业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占很大的部分, 而且超过国内用于农业科技资金的一半以上。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不但数额小, 而且很少有私人资金在农业科技这个领域进行投资。

3.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小, 水平低, 竞争力不强。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720多万户, 还不足全国的30%。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低, 没有很好地发展农业延长产业链。而美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却达到了90%以上, 而中国仅有50%左右。在中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 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7%。发展农业产业化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也是开发新型农产品的必要动力。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 而中国却只有100多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是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保证。美国农业基本形式是一体化农业, 公司和农户组织农业社会化生产。身份重叠时企业家就是农户, 同时农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有巨大差距, 中国的商品农业还不发达, 影响了产业化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市场需缺少专业性中介组织, 农业的产业化还不完善。

二、美国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迪

中国农业的发展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晚, 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 但是鉴于中国资源数量总量多个人平均较少的情况, 以及中国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都各有所不同, 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时, 不能盲目地学习, 要根据自己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 立足于本国实际。

(一)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借鉴

1. 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农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美国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大力支持农业正常发展, 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扩大规模, 加大各种政策扶持的力度, 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 做好当前农业的各项工作, 出台和落实各种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的政策。中国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农业的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力, 从而进行农业的产业调整和扩大农业的生产销售规模,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种补贴政策的强度, 促进农业的发展。各地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等重要环节的监管, 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

2.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力度。

在美国, 政府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 20世纪90年代末期, 美国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约为620亿美元, 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高过社会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很多。农业科技支持着农业发展, 美国就是因为科学的农业技术和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 才很早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与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比重有着重大的关系。调整好农业科技所需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 让资金严格落实到位。加强私营自己在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 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重视程度和其投入差距的形势下, 直接影响到中美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 保持农业的竞争力, 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情况下, 与此同时, 实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保护好自然资源, 以生产足够的食物, 满足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 全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妨碍后代人对农业自然环境的需求。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 通过适合的资源投入和科学的协调发展, 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 又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 保持在国际地位中的农业竞争力。

(二) 中国农业需要发展加强的方面

目前, 中国农业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 既有传统农业的特征, 又有现代化农业的趋势。而且中国很多地方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没有固定的形式, 需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模式, 逐渐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1.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中国现在面临着人多地少的情况, 随着政府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 耕地数量将进一步下降, 因此一味地通过增加耕地数量是不现实的。以科技和知识化的劳动投入为主, 减少物质资源的投入, 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大力增加农业科学的的投入, 结合本国实际国情, 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 用来加强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并不少, 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相对较小, 以至于大量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没有很快地转化为劳动生产力。应该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将成果第一时间转化成生产力, 使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民都能直接从农业科技的成果中得到利益。

2. 增强对农产品的补贴强度。

根据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世贸组织对扶持农产品的规定, 大部分国家都对本国农业实行了各种不同的补贴方式。补贴力度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需求, 间接影响农业市场的供给。中国农业补贴的强度也在逐年的提高。不过,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客观情况的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农业直补、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等方式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是中国实行的做法。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有着多元化的环境, 农产品有着较大的供给压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提升农民务农积极性, 必须增加各种补贴力度, 这是客观的趋势, 也是实现的路径。

3. 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为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 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寻找和探索适合并具有有自身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方法推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 也可采取先在某些地区试点的办法, 在该地区获得一定的成绩和认可后, 再继续推广到其他的地区。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方式, 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善健康的农业市场, 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4. 加大培养农业人才的力度。

中国农业人才现有的数量和素质都不高, 达不到中国农业发展所要求的标准。一方面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也要加强建设, 就是在各类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技工类学校多开设涉一部分与农业相关的学科专业, 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目的。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需求作出决策, 注重实践和教学相结合, 大力推广农业人才与农业市场的合作,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文化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刘运梓.比较农业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王学真.农业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3.农业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创意农业;农业发展方式;途径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中运用创意农业的方法,能够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使其由传统的单一型产能转变为全面挖掘农业产能。在当前的创意经济背景下,积极发展创意农业能够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形成一个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农业的基础是现存的农业资源,动力是科技文化,导向是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使其最终目的。将农村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进行整合,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各环节相联结使之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实现农产品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

在发展创意农业中药注意进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法宝。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变化,创造新的价值。要加强对文化创意的理解,充分运用文化创意所带来的作用将科技方面与文化方便实现双向发展,把文化创意进行升华,形成文化生产力,共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按照“三高”要求,在进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处的“三高”指的是高产、高质和高效。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引入创意经济的理念,不断挖掘农业潜在价值,充分发展创意农业。

在创意农业中要充分运用创意思维,设计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和文化,并利用设计出的农村产品和农村文化等提高农业的价值,在提高价值的同时开发具有农村特色与创意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消费市场与特色旅游市场,激活农村各要素并促使其获得发展,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推动创意农业改革农村发展方式的途径

1.政府协同,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部门管理农业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上,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大力宣传创意农业的基本概念,让社会各阶层都能明白其内涵,从而充分调动各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得创意经济对现存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创意农业的投资支持,建立专项基金来扶持各种创意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2.发展创意,培养创新性人才

创意农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农民的智力和创意,这就要求开发专业的创意农业团队,在项目的策划分析以及建设过程和招商过程中来发挥自身的创意为创意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在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完善各种政策机制来为创新性人才提供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以创新性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来促进创意农业的发展。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对当地农民中有创新性精神的人才进行选拔,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有发展创意农业意愿和有才能的人士。

3.立足现状,树立环保发展理念

树立环保发展理念,使创意农业与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将适应,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不足,根据当前的农村资源,采取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来拓宽农业发展的范围。另外,也要注重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创意农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和资源优势来创造属于我国的农业创意品牌,加强创意农业在整个现代农业中的竞争力。在创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用科学手段作为发展支撑来迅速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进而实现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市场体系,树立现代市场观念,让文化创意和农业相融合,从而深度开发创意农业,给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利用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意农业的核心是知识产权。在发展创意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农业创意发展成为创意农业,在完善创意农业品牌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创意农业的品牌和商标予以保护,不仅要做到企业自身的自我保护,还要加强外在的法律保护,使得内外保护共同作用形成保护体系。另外,还要加强农民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于原创性的创意农业产品及时申请专利和商标注册权,当出现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时,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制止。

四、结束语

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方式,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是现代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将生产与文化、科技、市场环境以及生态相结合,实现多方面产业的共同发展。推动创意农业,改革农村发展方式的探究,我们发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创意农业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程,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使得农村经济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

[2]李瑞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创意农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

[3]潘杨福.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2)

4.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篇四

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随后其他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城市农业的研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明确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解读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并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农村、农民以及市场建设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渐消灭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农业形态。都市农业一般是在隙地带或者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成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都市农业经营者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备,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以及科技、资本集约度高。中外都市农业在起因和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兴起有其制度(土地私有)和法律上的原因,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和产物。发展中国家如非洲都市农业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政府认为都市农业不合法,不允许其存在,但因为农业是城市贫民谋生的重要保障手段,所以都市农业一直在艰难地生存着。我国的都市农业实质上是由学者和政府提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是经济和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都市农业概念是由城郊农业发展而来,它更多地属于经济范畴,行政区属的色彩很重。

2、都市农业的功能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功能一般阐述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向市民供应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农业教育;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则侧重于对食物安全、维持城市贫民生计、缓解城市环境危机等特殊作用。综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的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及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情况来看,其基本功能可以表述如下:

1、经济功能。主要指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

3、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其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

3、都市农业的分类

根据都市农业产生机制的不同,将都市农业分为原生型都市农业和诱致型都市农业。原生型农业是直接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农业,是受保护的对象,在落后城市是城市贫民借以谋生的自发农业,在现代城市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功能的自觉农业;诱致型农业首先是半企业行为的现代企业,如城市近郊区的农业园区,随后是扩散型农业,即大城市郊区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根据都市农业的实施情况又分为以下几种模式:成品农业模式(出售产品和加工品为主);生态农业模式;设施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

4、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都市农业土地使用问题

土地使用权的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公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我国则是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是被垄断的,因而国内外都市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差异。根据阐述,在国外,都市农业可利用的土地一应俱全,从狭小的住宅空间(窗沿、容器、栅栏、屋顶、墙角和围墙上),到公娱用地、公共设施和交通要道两边,再到郊区的公共和私人用地。大部分以生存为目的的都市农业在非私有土地上进行,在公路两旁,河边、铁路两旁的空地,闲置的私人土地和公园等。总的来说,利用这类土地只是暂时性的,使用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观光农业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高,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观光农业在都市农业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是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基本上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其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占领市场。而且体现现代科技的观光农业前期投入成本很高,经营期间还需要很高的运营成本,其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旅游收入有限,收回投资遥遥无期。许多项目要么转产,要么依附于其他产业,其长远发展令人堪忧。

都市农业中的农民问题

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是文化素质问题。都市农业发展中教育体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很低,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服务水平很低,农民集体谈判能力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可以有效地解决郊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

5、都市农业的发展措施

5.农业研究论文 篇五

这次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总结2015年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研究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部署2016年工作。

下面,根据省农委党组集体研究,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面对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务实创新,狠抓落实,农业农村经济延续并巩固了稳定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向好,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一年来,全省农业系统重点抓了以下9个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系统谋划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就是把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总抓手,远谋近施,上下联动,有序推进。在中观层面上,设计路线图,构建抓手。出台了开展五大示范行动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及相关子方案,组织开展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品牌化运营的产品生态圈、联合体组织的企业生态圈、复合式循环的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制定施工图,落实载体。在省直部门中率先出台了农业财政项目资金“四制”管理办法,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防范项目建设廉政风险。

二是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着力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启动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绿色增效示范行动,深入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和园艺产品标准园创建,发展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开展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

三是围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出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引导农户依法采取土地流转以及土地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出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XX万个。

四是围绕农业风险防范,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监测、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和补贴政策,全面完成生猪屠宰监管职能划转交接。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没有发生重大农机和渔业生产安全事故。

五是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农村沼气建管机制,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建立XX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加强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六是围绕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首批XX个试点县已进入颁证阶段,其余XX个试点县全面启动。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已完成XX个村试点任务,量化集体资产XX亿元,XX万名社员成为股东。

七是围绕建设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切实加强教育培训。举办了7期“三农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先后以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世界农业、资本农业等为主题授课,并通过视频向全省农业系统同步转播,拓展了干部职工视野,取得良好效果。

八是围绕主攻关键环节机械化,深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开展茶叶全程机械化和山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示范。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平台系统,安装信息化监测设备X台,实现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过程、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的远程监测和实时统计,走在全国前列。全年完成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X万亩。

九是围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提升农业物质技术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生态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管护指导意见以及建设规范。突出抓好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县X个、示范点X个,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XX家;有序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我省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省。

此外,农业依法行政、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扶贫帮扶等工作均取得积极成效。我省农机购置补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等四项工作,获农业部延伸绩效管理考核优秀等次,受到通报表扬。

1月13日,×××日报专版刊登了2015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十件大事,也是对一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结和肯定。

回顾“十二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5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扎实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和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果蔬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5年来,我们始终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促进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达到新水平。5年来,我们始终把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出台了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一大批“X字号”种企快速成长。

四是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X年来,我们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精心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等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金融改革有序推进。

五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得新突破。5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可以说,“十二五”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亮丽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全力支持、合力推进,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得益于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无私奉献、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省农委,向全省农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朋友致以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部门、各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二、深入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新常态,系统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与重点举措

(一)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要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新难题,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一号文件,将对“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作出系统部署。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书记、×××省长作了重要批示,×××副书记、×××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十三五”时期的“三农”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业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学细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创新性地抓好落实。

(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我省农业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农业发展也是如此。

第一,在速度变化上,农业的发展目标要由注重数量向质量数量效益并重转变。

当前粮食市场供求发生变化,玉米过剩,粮价下跌,种粮效益下降。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下降。整个农产品有效供给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变化的需求。我们要摆脱“速度情结”,培养“质量情怀”,避免“换挡焦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从过去一味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第二,在结构优化上,农业的供需平衡要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

目前,我省农业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种植业结构不优,种养业结合不紧,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区域结构不合理,迫切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要紧盯市场需求这个“导航灯”,找准资源禀赋这个“定位器”,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科学确定生产优先序,不断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农业循环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在动力转换上,农业的发展动力要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挖掘和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向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要动力,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动力,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动力。

总的来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带来风险挑战的同时,粮食连年丰产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较强韧性和较大回旋余地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深化农村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更多的是为我省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三)精心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

围绕“总目标”,就是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强省。

扭住“主引擎”,就是大力开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

紧盯“总抓手”,就是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

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有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三、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扎实做好2016年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开局

今年全省农业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大力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组织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实现“两稳、两高”,即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稳定小麦、水稻生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2015年,我们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谋划,主要是搞顶层设计,重点解决政策落实“最先一公里”的问题。这次会议印发了X个重要文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消化。2016年,这些政策要在基层落地,重点是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在征求委属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市县基层代表意见基础上,我们将着力推动10项工作落地生根,这10项工作体现了重点性、连贯性、协同性的统一。

1.以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落地生根

按照部省共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了推进实施方案,省农业产业化指导委员会也印发了试点示范评价指标体系、示范市县遴选及管理办法。

各市县要把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工作,作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及时总结推广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探索一批具有×××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2.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切入点,推动绿色增效示范行动落地生根

在种养加一体方面,核心是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要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既是农产品加工的短板,也是去库存的重点。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重点是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

3.以“绿色X农”培育计划为切入点,推动品牌建设示范行动落地生根

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农业补短板的重要方面就是发展市场紧俏农产品,也就是要发展品牌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我省产品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推进产品向品牌转变、品牌向知名品牌转变。一是着力打造“绿色X农”品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以品牌农产品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4.以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切入点,推动科技推广示范行动落地生根

发挥省级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的作用。省里已经搭建了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这个平台,省农委是牵头部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整合项目资源、科研资源、培训资源等,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县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技人员的进出和考核激励机制。省、市、县三级都要向财政部门反映,争取解决项目工作经费问题。

5.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切入点,推动主体培育示范行动落地生根

目前,以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引领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最近,我们准备就示范产业化联合体评选、龙头企业“甲级队”评选、省级龙头企业动态调整等工作一揽子下文部署。

6.以激活农村要素活力为切入点,推动改革创新示范行动落地生根

要通过改革创新示范行动的深入实施,推动农村各类要素有效配置,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通过引导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也是降成本的重要方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保险+信贷”等试点。配合金融部门利用好土地确权的成果,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通过这些金融服务创新,切实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7.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落地生根

争取省政府层面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大田物联网试验升级,更加准确、便捷地为生产服务。启动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现有农业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逐步构建X个平台、X个中心、XX个系统组成的现代农业信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使其成为指导决策、引导生产的重要依据。

8.以农机农艺农信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落地生根

“十二五”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顺利完成,“十三五”我们将启动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力争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XX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XX%以上。

9.以农业开放合作平台为切入点,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落地生根

农业“引进来”,重在招商引资。在方向上,要瞄准国内外农业主导产业有实力、有带动力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大招优招强,重点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支持与XX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合作。在优化环境上,树立亲商、重商、富商理念,在项目用地、融资、审批等方面做好协调服务,让企业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

农业“走出去”,省级已经成立了农业对外合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我们还将制定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农垦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对外合作开发联盟,鼓励各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联盟建设,抱团“走出去”。鼓励×××丰原集团、燕之坊等企业,采取独资、合资等形式,利用当地资源在国外投资建厂,输出优势产能。加强农产品出口,建立一批标准化、区域化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今年力争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XX亿美元。

10.以整合项目资金为切入点,推动“四制”管理办法落地生根

项目是推动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以项目建设推动政策措施落地。

谋划建设重大项目。结合“十三五”规划,利用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招商引资、金融融资等,谋划一批“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农业项目,建立项目库。省级农业财政项目资金使用结束后,采取全面考评和分类随机抽查的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考评。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挂钩。对重大项目或社会普遍关注的农业财政项目实行审计监督,做到审计监督常态化。

这XX项重点工作,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制定2016年省农委一号文件,并把任务逐项分解到省农委相关处室,市县农业部门要抓好落实。

四、顺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系统服务“三农”水平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就当好“三严三实”表率,提出了“四个自觉”的要求。强调要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体现到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体现到对分管方面的管理上,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全省农业系统各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四个自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努力践行“三严三实”。

去年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委先后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专项巡视问题整改和机关效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的同志们反映,农委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农委的行政行为更加科学规范,农委的对外形象有了较大提升。今后,我们要大力弘扬自强创业、持续创新、争先创优的农委“三创”精神,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和作风建设,确保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一)敢于担当,大兴自强创业之风

要提高学习谋划能力。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日新月异,供给侧改革、互联网+、调转促等新名词、新概念纷至沓来、目不暇接,稍微放松学习,就会陷入“本领恐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节奏、紧跟信息社会,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政策法规、现代农业等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履职尽责、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副省长明确要求,农委系统干部要强化培训和岗位练兵。今年我们将继续举办“三农”大讲堂,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培训市县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同时,还要加强调研谋划,把握上情、了解下情,把当地“三农”工作谋透谋细、深化实化,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当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研究,弄清基本概念、了解提出背景、剖析存在问题,拿出推进举措。

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农业部门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到法律底线不可触,权力“红线”不可越,按规定、按程序办事;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履职尽责,敢抓善管;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做到公开透明。要围绕形成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和健全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等方面,切实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等的监管,实现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执法护农。

要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学深悟透《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座右铭,树立规矩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各级农业部门党组(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当好廉洁从政的表率,管好班子、带好队伍;驻农业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要担负起监督责任,聚焦主业,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要压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形成全省农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与时俱进,大兴持续创新之风

创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具体到现代农业发展上,就是要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理念。各地要破除过时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引领。去年我们在宿州经管会上提出的要拓宽五个视野(立足市场化导向、持有全球化眼光、强化绿色化观念、养成网络化意识、重视资本化运作),挖掘五个内涵(以集群化打造产业链、以品牌化打造价值链、以组织化打造主体链、以信息化打造创新链、以共赢化打造利益链),就是对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思想观念引领的新诠释,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其中之义,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是紧密契合的。

理顺工作职能。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些农业产业逐渐萎缩,有些比如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我们工作的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有些职能正在弱化,有些职能则需要强化,比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经管理、农村金融等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为积极应对这种趋势,省农委正在对部分内设机构进行撤并调整,理顺职责分工。各市县农委也要结合实际,加强本系统机构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下服务“三农”的要求。

转变工作方式。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农业农村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新经验、新模式;制定的政策措施,既要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部署要求,又要结合实际、力求创新。要适应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动工作重心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应用法治思维、市场办法、信息化手段,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服务对象的需求,指导生产、落实政策、推进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三农”工作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多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爱岗敬业,大兴争先创优之风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权力和责任清单,开展行政审批“亮窗口、强服务”活动,强化优质服务。当前农业系统作风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解决懒政怠政问题,解决“为官不为”问题,要杜绝搬搬抄抄“走过场”、慢慢吞吞“走过场”、马马虎虎“走过场”、推推诿诿“走过场”的现象,使广大农业系统党员干部做到创新作为、勤于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要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组织“转作风、提效能”专项检查,以良好的工作状态,提升农业系统的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大力选树农业系统干部群众身边可信、可敬、可学的模范人物,如农民满意的农技员、先进模范人物,适时启动第二届“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弘扬正能量,激发农业系统队伍活力。

加强责任落实到位。把抓落实作为提高执行力的根本措施。对内,我委制定了效能建设X个清单,建立了督办报告、限时办结等制度,严格工作责任追究。对下,继续对各市农业部门开展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绩效评价,务求每项工作抓出成效、落到实处。对综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的市级农业部门,省农委将给予表扬,并在安排下一项目、资金时予以倾斜。

6.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 篇六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

摘要:基于学界对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提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认识。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世界各国的个性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内涵特点制约因素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大局。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等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中农业现代化问题一直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中期我国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学者们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界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讨论,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转变论。人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

第二、过程论。学者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现代化及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

第三、制度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而引发的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第四、可持续发展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是用现代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的界定,不能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界定。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应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所应有的“共性”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个性”上去把握。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依据国际公认的现代农业的标准来定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生态资源及劳动力条件等因素,走自己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的社会化、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在分析、界定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位学者的观点表述上虽有差异,但通过疏理后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研究视角的差异。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来审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认为:从世界上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来看,农业现代化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他们主要走从现代机械技术起步到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二是以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主要走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起步到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道路;三是以法、德、英等国为代表,走机械技术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同步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能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的实现为主要特征的道路。而应根据中国特定的条件,走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机械技术、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手工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5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至少应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工程化等三个显著特点。6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加农村工业化,其发展道路应该是走集约农业、高效增收和持续发展的路子。7

把农业现代化看作是一种过程的学者们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应从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上去分析。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以及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同时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有很大差异。但强调这一点,并不能否认我国农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因而也应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依国际标准来确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8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手段的学者们则从农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上来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以上学者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特征的表述,都有可取之处,如同我们讨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样,对其特征的描述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但也要避免“一刀切”走灵活多样的发展道路。从整体上看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把现代生物科技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寻求传统的精耕农作技术和现代化农业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下的有机结合;第二,农业现代化必将与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相伴随;第三,就全国而言,农业必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第四,把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与城乡差别、地区差距的缩小、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以及农民的现代化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内部,它与国家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的调整、城乡关系的调整、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密不可分。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虽有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有学者参照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并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描述。10也有的学者从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了实证研究。11如果我们不去探究学术界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差异(2001年前后,国内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有数十种之多,白人朴在《关于衡量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的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原文刊载在《实验研究》2001年第2期),学者们大都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无论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这一客观事实,使人们日益关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其一,从农业生产要素的层面来探讨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认为,中国传统农业

未能向现代农业转型,劳动者(高素质)、土地、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欠缺、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没有高素质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劳动者,中国农业要实现代化是不可能的。12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13 14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个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与资金保障体系事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5 16土地市场化与农地使用权流转一直是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关注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等问题,而且关系到农民的利益。17

其二,从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层面来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起着很大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就曾断言: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制度的变革。学者们对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制度效益进行了历史考察。18对农业制度变迁的内涵、特点及制约当前农业经济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如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非农偏好的国家资源供给、分配制度、不清晰的产权制度、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与风险分摊制度等,展开了充分研究。19

在对农业制度变迁进行审视的同时,还有学者们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国家公共政策的取向等方面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20 21

其三,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认为,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滞后的城市化是导致中国农业落后的原因。22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制度变迁、制度效率的改善来影响其他各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效率来实现的,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是指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同其他投入一起共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直接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间接贡献是指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对其他要素投入起保证、激励、阻滞或诱导作用,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主要有:

1.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机制尚不健全。尽管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严格地说,目前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尚不健全,要素流转和生产安排仍有盲目性。(1)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农户在投资决策上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产品的单一化、市场行为的趋同性,导致农业生产经营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2)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尚未根本改革的户籍制度妨碍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使以劳动力为典型代表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始终滞后。(3)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服务体系在多数地区还不健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体系明显滞后。

2.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与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使土地难以在很大范围内流转与合理配置,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3.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业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也严重滞后于城市水平,使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福利事业体系发育不足。

4.不清晰的农村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按照现行法律制度的规定,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属农村社区公有。在这种规定之下,农村集体资产性质模糊不清、资产所有权代表不明确,诱使各行为主体、尤其是拥有垄断行政权利的基层政府和部门对农民利益的侵害成为可能。

四、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如何化解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好的对策、建议。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规模经营。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可行性的思路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除土地投资的制度风险,克服农民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实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有利于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适度集中。23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所占比重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24

3.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建设,进一步协调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为此,国家要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流通、科技开发的各种专业性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农业市场组织,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市场咨询和服务,使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接轨;消除各种自然的以及人为的经济和行政的市场阻隔障碍,使农村经济发展纳入统一的市场经济轨道。25

4.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其转化和应用步伐。其一是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同时,应大力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持力度;其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其

三、把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体系转向社会化,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6 27

5.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力度,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现代商品生产者。28

6.实现城乡统筹,消除二元经济阻隔,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29 30

7.不断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31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解决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在不断推进农业制度创新的同时,我们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不能随意改变其制度内核。

第二,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明晰土地产权关系。目前土地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增强生产要素重组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通过规范流转行为、明确利益关系,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与生产的专业化。

第三,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7.农业银行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篇七

1 近几年农业贷款投放现状

农业银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 先后与省政府以及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果业局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涉农项目及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近三年, 累计投放涉农贷款逾600亿元。

农业银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不断探索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创新并实践“龙头企业+运销大户”贷款模式、猕猴桃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农业产业加工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等, 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同时, 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涉农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采取“银行+财政+龙头企业”的“财政贴息”模式, 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截至目前, 农业银行共为139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对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超过80%, 授信总额超过32亿元。

为不断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和基础性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发行金穗惠农卡近500万张, 农户覆盖率达到66%;布放电子机具3.2万台, 设立“金穗惠农通”服务点2.1万个, 电子机具乡镇覆盖率实现100%;参与或独家代理71个县区的新农保业务、59个县区的新农合业务以及18个县区的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业务, 新农保、新农合代理覆盖面分别占全省试点县的68%和57%。同时, 积极开展流动金融服务, 组建了150个农村流动服务小组, 提供无障碍上门服务, 打通了现代金融服务农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 农村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农行农业贷款增长速度与其他银行相比, 存量和增量份额有所下降, 形成这一局面主要有以下因素:

2.1 从外部因素来看

一是农业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业, 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存在着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一旦农业受灾减产, 将直接导致借款人还贷能力下降, 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将转化为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是多数农户目前属于“单干”的局面, 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不完全了解, 生产具有盲目性, 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农户个体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导致农户收入不稳定, 稳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有限。

三是贷款对象点多面广, 分布在各个乡镇, 银行管理半径大, 管理手段有限, 管理质量难以保证。

四是信用社网点数量多, 覆盖面广, 更贴近客户, 加之多年“深耕”农村市场, 具有地缘优势, 在大部分县保持领先地位;工行、建行、中行在经历股改阶段县域网点撤并后, 更加注重集约经营, 2014、2015年中行和信用社贷款增速都在10%以上, 超过农行贷款增速, 2015年中行贷款增速更是达到38%。同业竞争加剧是制约农行农村业务发展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2.2 从内部因素来看

一是部分支行对农村业务重视不够, 不能深入了解客户状况, 挑选符合农行条件的优质客户。2012年底, 农行县支行贷款占当地市场份额在20%以下, 占全部县支行的82%, 其中部分县仅有农行和信用社两家金融机构。

二是政策灵敏度不够, 新产品推广不足。对新政策和新产品学习、推广不足, 未能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相关产品, 如2009年对县域房地产准入门槛较低, 未抓住时机营销房地产客户,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房地产信贷政策发生变化, 后期介入难度加大;据调查, 全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370多家, 80%以上的县至少有一家二级甲等医院, 截至目前, 在农行授信的县医院约20家, 授信覆盖率较低。另外, 县域旅游业、流通市场建设贷款等基本面临同样情况。

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农行网点较多, 人员配备不足, 部分客户经理年龄偏大, 对信贷政策理解、业务操作技能有所欠缺;部分信贷人员一岗多职, 导致信贷管理职能弱化, 既难以保障信贷业务审查上报中规范操作, 准确把握风险, 又难以在营销新客户、推广新产品时提供专业化的信贷政策和智力支持。

3 坚定服务三农,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3.1 发挥农业银行品牌优势、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据预测, 未来5~10年陕西省每年城镇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可形成千亿元投资需求, 创造和拉动消费千亿元, 带动生产总值千亿元, 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将会迅速发展, 农行要充分发挥与信用社相比, 在品牌、信贷集中度、利率方面具有的优势, 与其他大型国有银行相比具有的网点优势, 坚定不移的拓展农村市场, 坚持“城乡双轮驱动”发展, 持续加大“三农”和农业信贷支持力度。

3.2 围绕农村产业发展, 择优支持中小企业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积极支持大飞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外包生产、通用航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 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因地制宜支持林果、茶叶、烟叶、药材等特色农业开发, 以及园艺、观光农业、特色养殖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3.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未来几年, 将围绕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骨干水利和现代农业发展、城镇化推进、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投资2.55万亿元支持城镇化建设。围绕民生产业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重点支持行业重点客户及其子公司、具有垄断地位省级投资主体、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大型上市公司投资建设项目的符合条件的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供气、供暖、通信、电力供应、医疗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项目。围绕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 积极支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低于100亿元的地级城市, 以及全国百强县园林绿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整治、防洪、国家电网及其所属省级 (含) 以上电力企业承贷的电网项目、三大石油公司及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油气管网项目、重点水利项目等基础设施行业支持类客户;围绕土地开发和园区建设,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土地收储、由土地拆迁、平整至相应市政设施建设、房屋建设的“一条龙”项目。

3.4 加快农村个人业务发展

围绕农村消费升级、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个人创业融资、农户生产经营四类需求, 抢抓个人中高端客户。积极支持公务员、金融、电力、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具有稳定收入的职工消费类个人信贷业务和富裕农户在县城购置房产;重点支持农村商户助业贷款、商铺抵押贷款、房抵贷等个人创业融资;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引, 重点支持具有产业链依托的种养和收购大户。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农业银行近几年农业贷款的投放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和对农村、农民金融服务的改善和提高, 分析了当前农业银行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对农村业务重视不够、政策灵敏度不够、新产品推广不足以及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发挥农业银行品牌优势,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围绕农村产业发展, 择优支持中小企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以及加快农村个人业务发展的四项措施。

8.农业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农民农业经营收入;VAR模型;实证分析

中圖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4-0024-06

一、引言

广东一直以来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始终处在全国发展的前沿,广东农业的骄人成绩引人瞩目。广东农业生产总额36年间翻六番,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5.31亿元增加到2013年3047.5亿元。据广东省农业厅2014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2013年广东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广东农业GDP的贡献率达到67%以上,正是由于广东农业技术的进步才使得广东的农业发展取得这么显著的成绩。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中已有暗示,他在书中写道,“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对劳动效率的提高具有贡献作用”(亚当·斯密,2011)。“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就是指今天的“技术进步”一词。与此同时,广东农民的人均农业纯收入于1978年到2013年从其最初193.25元增加到11669.31元,36年间增长了近60倍。罗默与卢卡斯等人所提出内生增长理论也有涉及到技术进步,曾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高鸿业,2011)。按这个经济逻辑,其中广东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的迅速提升必有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份功劳,探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关系,对“十二五”规划时期广东处理“三农”问题有着借鉴性的意义。

二、广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经济分析

(一)质量的提高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

农产品的质量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参差不齐,有高质量农产品与低质量农产品之分,不仅只有一种质量的产品,市场上高质量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比低质量农产品价格要高,但高质量的农产品尤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假设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为q1,低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为q2,其中α代表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偏好程度,β代表消费者对对低质量农产品的偏好程度,消费者选择的效用函数为:

U(q1,q2)=q1αq2β

为使效用函数U(q1,q2)最大,根据拉格朗日因子乘法,最优解必是满足

=

(1)

所以可得最优比例

(2)

从(2)式可以知,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或低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是与其偏好系数α,β相关,并不是与农产品价格相关。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消费者是极其偏好于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量会增加,而对低质量农产品的偏好会降低,需求量会减少,即α>β,(2)式中的比例会大于1,预示着消费者用于购买高质量农产品的钱会增多,而用于购买低质量农产品的钱会变少。生产低质量农产品的农民因没采用新技术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改进便会蒙受损失,采用新技术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农民会从农业技术进步中获得利润。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高质量产品的出现必将伴随着低质量产品的淘汰(程秋莲,2007)。在农产品竞争市场中,率先采用新技术改进质量的农民会在农产品竞争市场中获得“先发优势”,获得超额利润,没采用新技术而继续循规蹈矩,采用传统技术的农民则会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被市场所淘汰,收入将会降低。

(二)农产品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提高

美国经济学家solow于1957年提出了索罗增长模型(刘树林,2008):Y=A(t)P(K,L),其中Y代表产品总值,A(t)是关于技术进步的系数,P(K,L)是关于生产要素资本与所投入的劳动力的函数。产品的生产率的衡量可以界定为单位时间内所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产出量,产出量越多,产品生产率越高。由索罗增长模型可知,当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力为一定时,P(K,L)是不变的,但技术的进步(即是A(t)提高)必会使得产品的增加值的增加;或技术的进步使得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成本较少,P(K,L)提高了,A(t)较为之前增加了,产品的增加值必是增加的,所以说,技术的进步必会导致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未必会使农民的收入的增加,还与该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关。

假设农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F(P),P为农产品价格,Q为农产品需求量,则需求价格弹性为:

图1 农产品需求曲线及其价格弹性

从图1可知,过C点画需求曲线Q=F(P)的切线EF,C点坐标为C(P0,Q0),则其切线斜率为:

C点的坐标:P0=AC,Q0=BC=AO所以:

因为△AEC∽△EOF,所以:

所以:

当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该商品就富有弹性,价格下跌,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收益会上升,反之收益会下降;当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价格下跌或上升,购买该商品的数量没太大变化,收益均为不变;如果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少于1,就称该商品缺乏弹性,当该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者的收益就上升,反之生产者的收益会下降(李秉龙,薛兴利,2005)。由以上所阐述的,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1,即是说该农产品缺乏弹性,意味着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反应迟钝。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短期内农业技术进步所带来收益会被农产品价格的下降所抵消(黄祖辉,钱峰燕,2003),农民的总收入会下降。农业技术进步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率提高,会对农民收入造成负向影响。

nlc202309040450

(三)产品多样性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消费者希望能有更多的农产品让他们选择,偏好于产品的多样性。根据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所提出的产品多样性模型:

(3)

其中C代表消费指数函数,x(i)代表消费者对i品牌的喜好,n代表农产品品牌的种类,n为正整数

假设该农产品市场是对称均衡市场,农产品的投产是投入等量的中间品所产生的,x(i)可表示为x,(3)式可表示为:

C=nx

给定规模经济下,生产一组差异性农产品均投入等量的中间品资源,其所用中间品资源可用函数式表示为:B=nx

所以,全要素生产率(TFP)①为:

(4)

由(4)式可得,随着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即的值会增大,但不超过1,给定规模经济下的农产品全要素生产率会提高,农产品的多样化消费者选择可能性边界向外延伸,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可能性,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再加上不同农产品间的替代品会增多,其需求价格弹性会有所上升。另外,技术的进步会让农民熟练运用和掌握生产要素,投入等量或少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新产品所用来销售的边际价格比生产的边际成本要低,该新产品在产品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萨缪尔森,诺德豪斯,2008),农民由受利润的驱动更有动力去研制与生产更新型的产品,扩大消费者的选择性边界,增加自己的收益,新产品的供给弹性变小,由给定资源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会上升,其需求价格弹性的上升,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正向的影响。

三、广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何延治(2009)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探讨吉林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響,得出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收入是负向影响,而人均化肥用量对农民收入是正向影响,王爱民和李子联(2014)通过联立方程分析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机制,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人均化肥用量均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人均化肥用量能提升农民收入是已定的,本文不再作此陈述,至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究竟是正还是负,每个省份的情况不一样,在本文的探讨需将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自变量。程秋莲(2007)提出技术进步伴随着农业机械的用电量的增加,技术进步意味着农民主要通过科技产品进行农业作业,较少通过传统人工形式进行农业作业,但在实证分析没有将农业用电量考虑进主解释变量,只是在理论层面上作了阐述。本文依据程秋莲(2007)的理论表述观点将人均农村用电量作为衡量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使用程度的自变量,如果农民频繁使用农业科技产品,人均农村用电量自然会上升,反之则下降。农民经营收入不仅包括农业收入,还包括服务业及外出务工的收入。由以上理论分析得知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息息相关,本文主要采用农民农业经营收入作为因变量。因此,拟从《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选取了因变量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收入(Y),自变量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X1)和人均农村用电量(X2)的相关数据,运用VAR模型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机制。

(二) VAR模型分析

1.单位根(ADF)检验

在进行单位根(ADF)检验之前,先对各变量取对数,取为lnY、lnX1与lnX2,形成一组新的时间序列变量,以防止检验过程中出现伪回归,消除异方差性。运用eviews6.0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以检验各变量是否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一个变量的ADF统计检验值大于某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就接受原假设,该变量在该显著水平下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反之,就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李子奈,潘文卿,2010)。由表3可知,lnY与lnX1在1%、5%与10%显著水平下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lnX2只在10%显著水平下为平稳序列。经对三个变量一阶差分后,三个变量在1%、5%与10%显著水平下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二阶差分后,lnY、lnX1与lnX2在5%与10%显著水平下均平稳,而lnY与lnX2在1%水平下为平稳时间序列。

表1 变量的单位根(ADF)检验

变量ADF统计值1%水平5%水平10%水平

lnY-2.188356-5.124875-3.933364-3.42003

△lnY0.016297-5.521860-4.107833-3.515047

△2lnY-9.620350-5.521860*-4.107833*-3.515047*

lnX1-1.334342-4.886426-3.828975-3.362984

△lnX1-2.221114-5.295384-4.008157-3.460791

△2lnX1-4.887124-5.124875-3.933364*-3.420030*

lnX2-3.643911-5.124875-3.933364-3.42003*

△lnX2-2.066021-5.295384-4.008157-3.460791

△2lnX2-7.157515-5.295384*-4.008257*-3.460791*

注:*表示变量在该显著水平下为平稳时间序列。

2.协整检验

为探讨变量间是否为长期稳定关系,采用Johansen检验(即JJ检验)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进行协整检验,需确定变量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根据AIC值、FPE值与SC值等滞后阶数值的确定准则,lnY、lnX1与lnX2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3。然后,以变量的VAR(3)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由图2所示,所有变量的AR根模倒数都小于1,在单位圆内,没有根在单位圆外,所以lnY、lnX1与lnX2的VAR(3)模型是稳定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JJ检验,所得到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4所示。从表4可知,在原假设的第一行与第二行中的无约束协整检验P值与极大特征根检验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检验值5%,拒绝原假设,变量中存在协整关系且不只1个协整关系,而在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中的无约束协整检验与极大特征根检验的P值均为0.1752,大于显著水平值0.05,接受原假设,lnY、lnX1与lnX2这三个变量间有2个协整关系存在,也说明了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与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农村用电量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

nlc202309040450

图2 变量VAR模型中AR根的图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特征值无约束协整检验

迹统计量 5%临界值 Prob**极大特征根检验

极大值特征根统计量 5%临界值 Prob**

None*0.84279238.10745 29.79707 0.004422.20221 21.13162 0.0352

At

Most1*0.69033415.90523 15.49471 0.043414.06712 14.26460 0.0537

At

Most2*0.1420211.838110 3.841466 0.17521.838110 3.841466 0.1752

lnY、lnX1与lnX2的协整方程如下:

lnY=0.801310lnX2-0.107278lnX1

s.e. (0.15784) (0.28148)

变量lnY与lnX1、lnX2之间存在长期变动趋势,保持其他变量不变,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收入减少0.28148%,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收入存在负相关关系;同理可知人均农村用电量每增加1%,农民人均经营收入增加0.15784%,两者间存在正相关。

3.Granger因果检验

经过平稳性检验与Johansen检验后,对变量lnY与lnX1、lnX2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如表5所示,在10%显著水平,lnY与lnX1或lnX2是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因为其P值均小于10%,拒绝原假设;而在5%显著水平下,lnY与lnX1的相关P值都小于0.05,拒绝原假设,lnY与lnX1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lnY是lnX2格兰杰的因(P=0.0297<0.05,拒绝原假设),lnX2不是lnY格兰杰的因(P=0.0893>0.05,接受原假设),两变量间只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综合所得,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收入(lnY)与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lnX1)是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收入(lnY)与人均农村用电量(lnX2)只是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原假设样本数F统计量P值

lnX2不是lnY格兰杰的因133.541300.0893

lnY不是lnX2格兰杰的因 1.210560.0297

lnX1不是lnY格兰杰的因132.656250.0134

lnY不是lnX1格兰杰的因 0.597940.0457

4.脉冲响应分析

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广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关系,由图3可知,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的影响是正向的,在第4有一个冲击,达到顶峰,之后趋于平稳正向的过程;由图4可知,人均农村用电量对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的影响在第四年之前一直趋于逐渐上升的状态,到第四年其影响指数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逐步平稳趋势。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或人均农村用电量对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的影响均是正向平稳的,是需要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图3 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的脉冲响应图

图4 人均农村用电量对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的脉冲响应图

四、结论

本文先以经济学的角度从理论上分析广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后在《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中选取2000-2013年的相关农业指标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广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格兰杰因果检验,广东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于2000-2013年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人均农村用电量与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在这期间是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广东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或广东人均农村用电量对广东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的影响均是缓慢正向的过程,从侧面印示着广东农业技术进步对广东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长期是趋于均衡稳定正向状态,广东农业技术进步对广东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说,广东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农业技术进步必会带来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提升。

为提升农民的收益,必须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及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力度,让农民能明白新型农业技术对其的好处,懂得运用新农业技术种植新农产品改善自己的收入,成为农业技术进步中的受益者。而且要加大对有重大外部正效应农业技术的新兴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重视农民农业收入问题,让农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效益能遍及每位农民。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3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62-563.

[3]程秋莲.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武

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14.

[4]刘树林.数理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5:42.

[6]黄祖辉,钱峰燕.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

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11-17 .

[7]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371-375.

[8]何延治.吉林省農民收入与农业技术进步计量经济模型及

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5676-5677.

[9]王爱民,李子联.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

究[J].经济经纬,2014(04):31-36.

[10]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陈 勇)

上一篇:西池学校学校工会庆祝元旦活动方案下一篇:劳务派遣与同工同酬问题分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