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4-08-30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11篇)(共11篇)

1.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一

论如何理解和实现中国梦

摘要: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坚信我们为之共同奋斗就能实现的信仰。就要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持之以恒做事态度,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关键词: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

0.引言

近段时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中国梦,那到底什么是中国梦呢?继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之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阐释了“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震撼、催人奋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战略研判和美好期望。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有梦想,13亿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对“中国梦”的解读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1.1.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梦是经过长期酝酿、有坚实依据、可盼可及的蓝图之梦。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超越了中国的国家层面。在国际上,中国梦也是世界梦。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 1 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此都明确了中国梦有利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总书记应时、应势提出了中国梦。1.2.本质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 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1.3.意义

“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意义。“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中国梦”将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中国梦”为中国全球化合法性发展提供国际化的话语证明。

2.“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联系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了三个梦:天下梦,国家梦,个人梦。天下梦就 是大同梦,国家梦就是强国梦,个人梦就是幸福梦。这些梦是互为前提,彼此成全的。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个人、民族与国家共同奋斗、共同进步、共享成果、共赴荣光,这就是我们梦想的特质。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3.如何实现“中国梦”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3.1.“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我们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

其次,要做到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后,要做到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牢记党的的教诲,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成功、托起自己的梦、托起中国梦。3.2.“他们”需要做点什么

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共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的繁荣昌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理想,祖国富强是我们的梦想,是人民幸福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形成共识,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伟大“中国梦”每个公民都必须固守本职,汇聚力量。要深刻认识到“个人梦”的实现是“国人梦”实现的基础,为切实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作用。每个人都真正用自己的双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13亿双手才能足以托举“中国梦”。

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营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优化“梦境”。任何组织、个人,没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都不可能顺利实现美好蓝图。在内,3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要有一只优秀的干部队伍、优良的干部作风作保障;在外,虽是“中国梦”,但一个国家要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只有与各国形成友好的合作关系,走中国国际发展路线,进一步稳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从而促进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深入打造实现伟大中国梦内优外净的“圆梦”环境。

参考文献

[1] 崔璨.《如何理解和实现中国梦》.中华励志网. [2] 徐治彬.《“中国梦”的八个基本特征》.人民网.

[3] 邵全慧.《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调研报告》.百度文库.

上海师范大学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中德)本科1班

140143684 沈益晨

2.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二

一、贸易保护主义成因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遭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2000年9月初, 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提起反销售案件378起, 涉及五矿、化工、轻纺、土畜、机电、医保等4000多种商品。其中裁定倾销成立的占60%以上, 其立案数、裁定率均居各国之首, 使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近两年,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对华反倾销案激增, 仅1999年就达43起, 在数量上又以欧、美为最。

对于当前的贸易摩擦问题, 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国、欧盟等许多西方国家至今仍没有正式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 而许多市场化程度远不如我国的国家却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歧视性的规则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贸易发展。“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最大障碍。正是由于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进一步刺激了某些世贸组织成员的国内相关产业对我国产品提起更多的反倾销申诉等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作为一种形式上合法、不易遭致报复、能够有效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手段, 被越来越多地强加到我国企业的头上。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 不仅发达国家搞保护, 发展中国家也在搞保护。美国、印度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国家。实际上在美国提出特保案之后, 印度就已经着手采取措施了。所以美国的措施将可能直接导致其他成员国直接引用美国的做法对我国的商品实施贸易制裁。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 限定进口配额或其他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 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 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 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这场贸易保护主义大战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遭遇贸易摩擦的行业、产品和金额都在不断地增多。据统计, 2008年, 全球一共发起了208起反倾销调查, 其中针对中国的产品就占到了73起, 占了总数的35%。2009年1至8月份, 一共有17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79起, 案件数上升了16.2%。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之类的摩擦还在继续增加, 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困难的时期, 欧美对从中国进口的钢管展开调查的举措, 等同于向世界发出了纵容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 此举势必使中美、中欧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冲击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也不利于中美和中欧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

三、我国企业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面对当前恶劣的国际贸易新形势, 仍然要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中国将怎么办?如何更好地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防止世界经济“挂倒挡”?

1.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品牌意识

做好反倾销, 企业练好内功是关键。如果的确存在倾销, 那么任何努力都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历来形象不佳, 长期以“低质低价”取悦国际市场。近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 国内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产品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越来越为消费者重视。价格已不再是唯一的、重要的竞争手段。

产品质量的提高, 不仅仅可以通过成本的提高, 还可以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附加值。其他国家同质同类出口产品的价格为什么能大幅度超越我国产品, 原因不仅在于成本的差异, 还在于产品的附加值不同。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方, 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通过压低价格增加竞争力的低谷。

2. 强化反倾销意识, 积极应诉

据统计, 全球反倾销案的成立率大约是53%, 而在美国, 一般只有27%的反倾销案被裁定倾销成立, 35%的案件被裁定倾销不成立, 其余38%的案件由控告方中途放弃。这表明, 反倾销问题可以通过进口国法律得到公平或适当解决。

在反倾销案件正式立案后, 涉案企业应当积极应诉, 不应诉将会直接导致我国涉诉产品失去诉国市场, 因为如果不应诉的话, 对方国家则有权使用所谓“最佳可获得信息”主观地进步裁决。为此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应诉: (1) 在应诉过程中要争取进口商和国外用户的协助; (2) 应聘请一位熟悉反倾销应诉业务、工作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律师为我方的诉讼代理人; (3) 选择合适的“替代经济国”; (4) 如果我国企业对进口国当局的最终裁决不服, 可以上诉法院, 要求进行司法审查。

3. 加强企业合作和行业协调

在反倾销诉讼之间, 应诉企业必须精诚团结, 加强内部的交流和协调, 不能互相拆台, 不能互相攻诘。应该在本产品商会或协会的组织下, 协调好价格, 遵守出口秩序等。企业间也必须共享对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行情, 包括价格、数量, 大致成本等情报。

在行业商会和一位大型出口商的高管的有效组织下, 当一个产业获知可能有人要进行反倾销申诉时, 这个行业的组织或协会就应该警示所有出口商, 并帮助他们做好回答美国商务部初步调查问卷的准备。相反, 行业合作不够, 就会对所有出口商都造成损害。如果没有行业组织和企业高级管理层对案件的尽职尽责和企业内部明确的汇报渠道和职责分工, 要应对好反倾销调查是不可能的。

4. 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和调控

加大政府对外交涉的力度。我国应努力通过对外交涉反倾销应诉工作的实践, 进一步澄清有关中国经济体制问题, 尽早确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并依据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有关的反倾销协议, 有效抵制国外对我国进行的反倾销歧视, 为扫清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歧视性做法提供基础。

为了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应设立统一的对主要出口对象国家的管理机构, 协调和统一管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完善许可证配额管理制度, 利用颁发出口许可证、配额等行政手段, 对出口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等进行管理, 从而改变各地、各部门低价竟销的局面;强化行业进出口商品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 各进出口商品协会对其所管辖的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价格、标准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协调和监督作用, 对违反的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制裁和经济处罚。

5. 充分利用出口国各方的支持

在反倾销的抗辩中, 应诉企业可以争取进口商的大力支持。进口商和出口商、生产商往往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一旦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进口商也会蒙受损失, 他必须高价格地进口产品, 获利就相应减少, 因此他也很乐意配合反倾销的抗辩, 同时也只有进口商才能有效地进行损害问题的抗辩, 进口商也可以协助找到相对较低的“替代国”价格, 在提供证据或出庭应诉方面, 进口商都占有有利的地位。再者, 应诉企业可以劝说该产品在进口国内的下游产品企业, 由下游产品企业向本国政府证明, 如果对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那么本产业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害, 与“共同利益”不符。最后, 应诉企业可通过进口商影响国内的广大消费者, 物美价廉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 而消费者在进口国国内尤其是欧美, 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可以迫使本国政府作出没有倾销或没有损害或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即使存在这些因素, 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也裁定不征收反倾销税。

四、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反倾销活动的进展

2009年10月12日, 河南省第一起由企业发起的反倾销案有了最终结果。2006年年初, 大批原产于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的尼龙66切片开始进入中国, 价格低得让人惊讶, 于是中国的尼龙66切片产业节节败退, 国内生产尼龙66的4家公司均不同程度地减产, 平均开工率不到40%。作为全球市场排名第四, 国内行业第一的神马工程塑料公司受到的冲击最大:2006年产销量增至4.8万吨后掉头向下, 2007年第二季度, 开工率只有20%左右;2008年还不足3.5万吨, 部分设备停产闲置。2008年9月, 神马工程塑料公司作为主诉方, 联合江苏、福建生产尼龙66的3家公司向商务部提起了反倾销申诉, 要求对原产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地的尼龙66进行反倾销调查。2009年10月12日, 经过一年时间, 商务部发布公告, 公布了对原产于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台湾地区的聚酰胺66切片 (简称尼龙66切片) 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 决定自10月13日起, 对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的该产品征收最高37.5%的反倾销税, 期限为5年。神马塑料反倾销申诉是加入WTO以来, 河南省第一例企业主动牵头发起的反倾销调查, 颇具典型意义。

近日我国轮胎特保案又取得了新进展,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中国河北兴茂轮胎有限公司诉美国商务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作出判决, 称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采取针对非市场国家的替代国方法计算并征收反倾销税, 同时又征收反补贴税的做法不合理, 这很可能导致税率的重复计算。这无疑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反对美贸易保护主义, 争取公平待遇上取得突破。

3.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在深入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伟大的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动力源泉。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这阐明了中国梦互相关联的三个层次: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和个体幸福的中国梦。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民族层面的中国梦,还是个体层面的中国梦,其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美好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有机联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领域,印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兼顾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只有加上民主,中国才能前进一步”[2]。这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这八个字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综合的健全的价值标准。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国家富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倡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体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其时代特征表现为:其一,在实力上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获得更大进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二,在幸福感上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出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与改善民生,为中国梦增添了美丽的幸福光环。其三,在文明建设上进一步复兴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文明格局升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其四,在价值追求上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渝地追寻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推进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落脚点就在于为人民服务,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最终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倡导,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目标。

今天的中国梦,是一幅多彩的蓝图,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梦的社会目标。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是创设一种适宜人自由公正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打破一些束缚人们实现合理愿望的陈旧条框,使社会成员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中国梦强调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社会成员人格独立,具有个人自主性的责任自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在社会层面,中国梦追求社会成员人格平等,具有财富获取、各种权益保障的均等机会,社会成员得失平等,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贡献与索取的对应、恶行与惩罚的对应、善行与奖励的对应、作用与地位的对应。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为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规范。对国家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爱国,对事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敬业,对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诚信,对他人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友善。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指向的对象分别是国家、事业、社会和他人,它基本上涵盖了个人应如何立身处世的主要方面,因而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树立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等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从个人维度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力量源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强调,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人民意志、人民利益、人民愿望的集合体,其实现离不开全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积聚更多正能量,才能为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简言之,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可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主体,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要求其主体具有必要的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要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规约和导向,是统一思想、汇聚价值、凝聚力量和整合智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价值基础和智力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徐民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J].群众,2013,(2).

[4]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四

摘要: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满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源动因素,因此,关照现实、关注民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随着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日益深入,社会制度的这种“中国特色”会越来越鲜明,并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系统,谋求制度、结构和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进而统合行动者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共性方面发挥优越性的外在保障;我国兼职化的人大代表作为权力代理人与作为权力所有者的人民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无法消除,必须积极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化进程,变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使人大代表能够更大限度的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人大代表专职化直接影响基层民主建设,其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与执政阶段性目标的发展变化,执政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总体上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文化。这一执政文化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基本理念,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为根本方式,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关注民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人大代表专职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基层民主建设

一.科学社会主义而诞生

任何一个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都是继承批判和发展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以英法为代表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体系。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就难以产生科学社会主义【1】。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作为建构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根据资本主义所准备的社会条件来建立未来新社会。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都是马克思完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2】。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则是因为它要按照唯心史观的愿望来建立理想社会,无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因而也就无法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3】这就注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确实存在着根本区别。2.我国早期科学社会主义的雏形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也做过探讨和努力。例如,从上个世纪50 年代开始,我国已有学者致力于挖掘本土的这方面的思想资源,提出中国自古代开始而存续不断的理想社会观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我国学者还提出,中国形成比较完整的理想社会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理想社会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唤起并鼓舞广大劳动人民去为推翻剥削、压迫制度而斗争。同时,这些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对于后世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等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两大发现”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并以其指导和推动欧美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阐述了列宁怎样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导1917 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成功与失误,以及20 世纪初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史实。《社会主义在中国》中描述了时间从1919 年的五四运动到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前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其中包括中国的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复兴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民主革命中的最大贡献有两条: 一是在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延安时期通过潜心耕耘,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那样的雄文,形成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此中国就有了自己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实践并取得胜利。

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只有通过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理解、掌握且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其理论自身诉求,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还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只有正确辨析三者的关系才能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备中国的特点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才能同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结合起来,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进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与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结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4】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而必须要坚持的最根本的四个要点之一提了出来,凸显了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五个有利于”,即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五个优越性,就是五个“有利于”: 第一是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个有利于就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第四个有利于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中风险挑战。第五个有利于,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国情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

1.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和内容,其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亨廷顿认为: 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主政权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的关系。美国学者安东尼·唐斯认为,关于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检验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著名的李普塞特假说: 经济繁荣促进政治民主。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普通人民更倾向于关注基本的经济福利、物质生活水平、就业等等,而不是政治权利。国内的许多研究者认为,一定的经济条件是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的原动力,即民众的利益需求,民主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民主不能凭空建构,只能是基于人们维护自己利益的政治诉求而产生。2.权力制衡是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关键

从百年跨度来衡量,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从建立、发展到鼎盛,直到出现社会危机,爆发**,崩溃,每隔两三百年就有规律出现一次。旧的王朝灭了,新的王朝又起,呈现周期性。为什么是这样呢? 关键在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中,缺少一个制衡王朝权力腐败堕落的系统。早在1890 年恩格斯给康·施米特信中就曾指出: 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导致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同演进道路。一个是国家权力沿着经济发展方向作用,就会促进社会正常进步;一个是沿着经济发展相反方向作用,就会造成社会发展停滞或后退;总之,政治权力不能合理运用,“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5】。

自1980年邓小平《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讲话之后,胡锦涛重提和强调制度建设,对中国改革开放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了“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观念”的思想【6】,我以为,权力制衡是构建制度没有例外观念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沿袭的权力高度集中和党政不分的权力结构弊端尚未根本改变,权力腐败已构成中国健康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说明了改革和完善我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尤其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衡结构仍任重道远,充满险阻。

我们为什么在制度建设中需要权力制衡呢? 我们看看欧洲的发展就可以得到启示: 在欧洲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中,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认识到,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仅仅依靠市场经济和新教伦理不行,仅仅依靠科学发明和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不够,文明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政治推动和保护。如何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和对新型文明的扼杀和阻碍是新兴资产阶级要考虑的。英国的现代化要靠英国女王监护,同时又要限制国王的权力。因此,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发明了权力制衡理论【7】。

关于我国权力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在1980 年8 月18 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执政党所犯错误的主要根源是政治体制问题,基本制度是好的,具体制度存在问题。“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②毛泽东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中国的高度集权的权力结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由于个人集权仍然没能避免。邓小平还指出,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封建主义和共产国际的个人集权,原因是中国历史上长时期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共产国际长期实行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果不从政治制度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就难以建立。

改革关系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路子的改革,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注释: 【1】《人类历史发展大趋势》,赵曜。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7、451 页。

【4】《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9 - 380 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版,第483 页。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7 页。

5.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五

摘要: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具有全面、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它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意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实事求是 实践 1.实事求是的定义

实事求是中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是的内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

(二)“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

首先“,实事”和“是”的矛盾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其次“,实事”和“是”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第三“,求是”就是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辨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实事求是”隐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其二“,实事求是”隐含了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两次飞跃”和认识辨证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四“)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内涵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而“实事求是”的最重要的落脚点,则是认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切实警惕和反对主观主义,否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3.实事求是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进行了实践论的重新解说,使之成为一个集中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命题。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科学解释,深的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

(一)毛泽东论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论实事求是首先,在反对主观主义斗争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其次,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系统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内容。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普及,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空前团结,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后,实事求是的学风问题,也是党性的表现。(二)邓小平论实事求是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整风运动

1、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准确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在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同时,坚决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

2、全面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仅指导了拨乱反正,而且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3、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逻辑起点,贯串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4.我国坚持的实事求是路线的重要性

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经过不断的发展,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更加丰富。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了解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求是的过程,就是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性;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求是的过程,检验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僵化的条条框框,放开眼界看准、看全、看深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坚持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由此可以看出,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居于核心地位,一旦离开了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就失去了根基。实事求是也是党风建设的根本要求。能否始终做到实事求是,既是衡量党的思想路线端正与否的重要依据,也是鉴别党员个人认识能力、工作作风、党性原则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不会、不愿、不敢实事求是,其中的原因既有认识能力问题、思想方法问题,也有政治立场问题、道德品质问题。主要包括:缺少理论修养,实践经验贫乏,不善于比较、鉴别、分析、判断;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作怪,把理论绝对化,迷信本本,迷信教条;不唯实,只唯上,脱离实际,盲从权威;无责任心,无使命感,缺少坚持真理的勇气;私心重,心胸窄,目无大局,以是否符合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为评判是非、好坏、得失、美丑的依据,无法客观公正地看人看事;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低下,理想信念动摇,不讲党性原则,无视党规国法;等等。应当说,我们的党风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敢于坚持原则,勤于调查研究,善于解决问题,保持了党员的先进性。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违背实事求是的做法和现象,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损失,对党的形象造成了危害。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离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至关重要,我们更应当反复强调,深入研究,努力做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既然是责任,就不能随意放弃,而必须切实履行。其实,坚持实事求是并不难。只要有一颗立党为公的公正之心,有一腔执政为民的赤子之情,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浩然正气,自觉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勤于实践,善于思考,就可以做到实事求是。全党上下大兴实事求是之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更加兴旺发达。

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现存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我国国情,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这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

6.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六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4-0009-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任何思想、任何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既离不开对当代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离不开对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吸取和借鉴,它之所以能产生和形成,能存在和发展,总是植根于一定时代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成为社会理论家、思想家和学者们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创新的新的逻辑起点,成为发展新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创立了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和战略性思维,而且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对自己时代内容的体现,对自己时代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产生形成必须适应自己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自己时代的人们对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理论武器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聚焦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在近二十年的建设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曾偏离过正确的发展轨道,给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失去了发展的良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步入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轨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基本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抗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如何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机遇,如何才能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新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此应运而生。

(三)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内部因素是促使其产生形成的依据,外部因素是推动其产生形成的条件。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不仅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等基本国情有密切的关系,且与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是促其产生的催化剂。从国际总体局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能的。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对话合作意愿不断加强,国际战略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这一国际形势为各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但同时当代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也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安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以及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延缓或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抓住良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迎接挑战,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途径,大胆进行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并逐渐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的新拓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系统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 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发展的价值取向、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以及精神实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久,并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断,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个自由联合体的前提。人必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具有从事多种劳动的本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举的良好格局。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关系,做好“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以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从全局上科学统筹好事关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关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发展是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重速度,更重质量、重效益,要把速度、质量、效益辩证地统一起来,不可轻视或忽视任何一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各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20世纪初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三大创新理论成果。第一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二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大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7.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七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之一。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始终要以充分地调查研究为基本前提, 通过调查研究这种实践方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首先, 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使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中国革命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 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 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深入实践, 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 运用正确的抽象方法, 才能透过现象抓住反映中国具体实际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其次, 中国革命具体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必须使用调查研究这一具有系统周密特点的方法。如果说包罗万象的中国革命实际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的话, 那么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某一领域、方面就是它的子系统、小系统, 不管是研究庞大的系统, 还是其分支子系统, 都需要周密和系统的研究方法, 而调查研究正是这种方法。再次, 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千变万化也需要调查研究。中国具体实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只有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才能及时把握现实的变化, 力求主观符合客观。所以毛泽东说:“民主革命阶段, 要进行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 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1) 262毛泽东不仅是调查研究的倡导者, 更是调查研究的践行者。早在青年时期, 毛泽东就用“游学”的形式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继续注重调查研究, 认识中国矛盾的特殊性, 写成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 是毛泽东1930年5月在寻乌调查时写的, 它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调查研究理论著作, 毛泽东系统阐述了调查研究的意义、目的、对象、态度、方法等重大问题, 并且第一次把调查研究与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结合起来, 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1955年11月至1956年4月, 毛泽东对全国的农业、工业进行调查研究, 并听取了华北9省的省委书记和中央、国务院34个部长的工作汇报, 经过反复的研究思考, 写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报告, 分析了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举足轻重的十大关系,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决策依据。1961年, 为了克服国民经济遇到的严重困难, 摸清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毛泽东亲自组织两个调查组, 分别到浙江、湖南、广东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 根据调查组的汇总意见, 制定了农业十六条, 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 毛泽东把马克思暴力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 毛泽东把马克思过渡时期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 毛泽东把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 走自己的路”。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取得成功, 什么时候抛弃了调查研究的方法, 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 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毛泽东晚年之所以犯错误,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只从片面的或投其所好的汇报材料中寻找实行政策的依据, 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错误地估计了社会阶级和政治关系的态势, 使阶级斗争扩大化愈演愈烈, 最终酿成了悲剧。

可见,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就是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理论创造, 才能进行实践开拓, 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群众路线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魅力就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种结合归根结底要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的方法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根本方法。

首先,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反复强调,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 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因而信任人民, 和人民打成一片, 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已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 凡属正确的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 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3) 即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 化为系统的意见, 又回到群众中去, 在群众的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 就会使领导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正确。可见, 立足于群众实践, 集中全党智慧, 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化与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其次,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党的作风建设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 在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例如, 向群众作调查研究、甘当小学生的方法;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再次,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既与党的领导核心的个人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分不开, 同时中国的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一大批党员知识分子如李达、艾思奇、胡绳、侯外庐、翦伯赞、胡乔木等, 都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阐释发挥过重要作用。党中央经过调查研究, 把广大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 加以总结和概括, 形成新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再将其贯彻到群众中去, 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根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之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中介和纽带, 这一过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吸收群众经验和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双赢的过程。因此, 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概括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同时又用新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人民群众进行新的实践, 从而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找适合中国的实际特点和规律, 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过程。毛泽东这样论述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 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4)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 就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党的二大通过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 毛泽东对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 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条件,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保留了革命实力, 挽救了党和革命。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归纳了新民主主义胜利的三大法宝。抗日战争胜利后, 毛泽东总结了解放战争以来的新经验,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形成的又一理论精粹。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 提出来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法、政策和步骤, 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目的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整个社会主义改造过程既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 又从中国实际出发极具中国特色。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政策提出之前, 毛泽东首先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其次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 建国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已掌握了国家政权, 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再次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 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毛泽东在对上述中国实际情况做了全面、综合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的原则是完全可行的, 对民族资产阶级所在的民族工商业则可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将其改变为国有经济。实践证明,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与他能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 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使中国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四、矛盾分析的方法

毛泽东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矛盾运动的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当中大力倡导, 称之为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重点是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毛泽东将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化就形成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 (一般号召) , 又拿这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的单位中去考验 (不但自己这样做, 而且告诉别人也这样做) , 然后集中新的经验 (总结经验) 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 (5) 。即个别—一般—个别的工作方法, 第一个“个别”是领导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个别单位的实践活动, 从活动中总结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一般理论作为全面开展工作的指导;“一般”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和指导个别单位的实践活动时总结出的一般结论,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后一个“个别”是用已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其他单位或个别方面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纠正、补充和完善已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从个别指导到一般号召, 又从一般号召到个别指导的工作方法, 体现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认识革命发展规律从个别到一般, 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也体现了一般理论和个别实践的辩证运动规律。 (6) 毛泽东正是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 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价值, 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85-191.

[2]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104-106.

[3]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19-122.

[4]胡海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贡献.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5.

8.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公平正义 实现

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形式上的公正和实质上的不公正,而且指出只有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对实现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正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一,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阶级性。马克思指出,平等原则不是从来就有的永恒的东西,它产生于现实的经济生活。恩格斯明确指出:“这个公平则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1]212 社会公平正义观念归根结底地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的观念表现,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超越社会经济关系的公平。公平正义还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提出不同的关于公正的主张,也不存在超越阶级的抽象的公正。

第二,社会公正应是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公正下隐藏着实质的不公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认为资本获得利润是最公平不过的事情,而事实却是利润是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对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不公正的。他说:“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马克思追求的不仅是形式公正,更是实质公正,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一切领域内的公正。

第三,无产阶级追求的公平正义是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行按需分配。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是消灭阶级差别,要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无产阶级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核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实质是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每一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随着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这些差别產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而“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这样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实现。

二、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凸显

从总体上看,公正与和谐是我国社会的主流形态。但在一些领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公平正义缺失。主要表现在:

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加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阶层以及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是不可避免的。贫富差距存在,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否则就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实现共同富裕,损害人们的公平正义感,从而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在法律、政治以及行政领域,司法腐败、权力腐败现象较为严重。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损害了法律的公正感。我国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基础。政府本身首先必须是正义的,才能提供正义的服务。但依然有个别政府领导漠视群众的利益诉求,造成极坏影响,个别部门甚至出于私利侵害群众权利。这些行为我们必须坚决纠正,防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的发生。

在社会与文化领域,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各种媒体资源,倡导公平,弘扬正义,揭露和谴责各种社会不平、不公和丑恶现象。然而,事实却是: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不公正现象。比如,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文化教育公平缺失现象。在就业方面,存在着性别等歧视导致就业结果不公平。社会保障方面则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在文化领域,文化发展中存在地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的不均衡发展。此外,公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缺位与不均衡并存,弱势群体文化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对实现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启示

首先,在经济发展领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保障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为彻底消除贫困、维护公平正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确保经济制度的公平正义性。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努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建立一个主体之间自由、平等、竞争的经济秩序,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此外,要保证分配的公平正义,完善再分配功能,以缩小收入差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其次,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民主法治建设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民主可以减轻、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是解决社会不公正的有力手段。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需要法律的确认和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环境需要更加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此外,当前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也要完善我们的法律制度,杜绝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再次,健全各项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状况直接反映社会公正的状况,因此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统一。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的健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直接措施,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贫富差距的解决都依赖于社会公共服务。因此,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差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袁贵仁.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J].求索,1992.04.

[5]龚秀勇.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4.

[6]刘德定.论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的当代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2.

9.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篇九

说起马克思主义,人们是即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从很小开始就知道马克思,听说马克思主义,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认证贯彻并实践马克思主义后,取得了抗战与革命的最后胜利。除了少数研究哲学与历史等体系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很是了解外,在当代,可以说,很多人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在当代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重要的角色,对当代中国究竟有什么作用,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如何发挥它在中国经济,民生,国力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不得不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提出的,在当时它只是一种思想,是一指导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传至我们当代,在经过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修补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已成为我们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瑰宝。

10.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十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精髓

姓 名 : 陈剑阳 学 号 : 201030490803 院 系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 10土木工程管理2班 任课教师 : 袁炎林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陈剑阳

摘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来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不仅如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来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精髓,它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贯穿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他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刻研究中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新中国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创建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在1929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他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钟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普及,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空前团结,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全党十分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通过重新确立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探索,逐渐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在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过程中不但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

针对“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仅指导了拨乱反正,而且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他还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在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时,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丰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宝库。它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强调我们党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1997年,在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我们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胡锦涛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至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中活的灵魂,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思想作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少受损失,取得巨大成功。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化的进程,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求真务实的新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论。这些都是在坚持和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时期,我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创立新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总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和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过程,使现代化建设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人们实现共同富裕。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11.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必然性 篇十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运动

我们常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具体情况却要复杂的多。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能够中国化,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接收方,它在本土的一些内在因素更是不能忽略的。

一、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发展脉络

中国妇女受到几千年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压迫,在明朝末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一些反对封建传统的“异端”。如李贽等人就对封建男女观进行了批判,这种质疑封建礼教的民主主义思想虽然随着清朝入主中原而绝迹,但是它不愧为中国妇女解放的本土萌芽。不过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真正的启蒙还是由于近代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方传教士所宣扬的西方女权主义。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妇女启蒙思想传播的更加迅速。总结起来,西方传教士在妇女解放运动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倡导不缠足和兴办女学,即解放女性的身体和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兴办女学可以说是为之后妇女运动进一步推进培养了人才。从1844年,宁波第一所女子教育学校成立到1896年,教会女校已达308所。西方传教士所倡导的新型的男女模式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展示出了影响力,虽然太平天国的男女平等思想比较笼统且多半没有付诸于实践,但是它既是妇女解放思想已经启蒙的一个表现,也是一段富有启迪意义的插曲。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真正的兴起和发展为妇女运动是在戊戌维新时期,继承了早期改良派的一些思想,维新派在妇女问题上的主张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女性问题和救国强国联系起来,是出于“救国保种”的需要,具体的体现还是倡导不缠足和兴女学。维新派把妇女从封建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提升到“国民之母”的地位,为的是国家的需求,维新人士在倡导不缠足时这样论述到:“欲救国,先救种,欲救种,先去其害种者而已,夫害种之事,熟有过缠足乎?”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维新时期出现了一批参与变法的女性,他们首次正式地喊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她们提出的“天下兴亡,女子有责”表现出她们所倡导的新的男女角色模式,切合了中国当时时代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

近代中国的妇女运动是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发生的,此前的妇女运动重在反传统,辛亥革命时期是现代女性角色萌生的时期,而五四则是现代女性角色初步构建的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主要是女权运动、妇女参政运动和废娼运动等等。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继承了此前妇女运动的爱国主义传统。孙中山重视发挥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妇女参加各种革命活动。这一时期女性的角色定位已经由“国民之母”发展为“女国民”,她们的出发点是:尽男子一样的义务,享男子一样的权利,由此女性掀起了一股参政从军的热潮。妇女的解放演变成了以女性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各个阶层的妇女,或是激进或是间接地参与到了这一时期的反帝反封的斗争。妇女解放运动著名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秋瑾就号召“把争取自身的解放同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结合起来。”但是妇女的参政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妇女解放运动陷入了低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解放思想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播,启蒙思想家从西方的“民權”思想中发展出了“女权”思想,当时社会上知名的启蒙人士都对妇女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胡适、鲁迅、蔡元培、周作人等人虽然对妇女运动的观点各有侧重,但是他们在报刊杂志中多次讨论妇女问题,批判封建礼教,主要是就贞操问题、女子受教育问题、婚恋观等问题提出批判。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妇女问题成为五四思想大解放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时期参与讨论的有资产阶级民主派,还有无政府主义、激进主义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就女子的各种问题提出各种主张,形成各种派别,主要有经济独立派、女子教育派、女子参政派等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讨论中,人们对于女子要不要解放,以及在哪些方面得到解放是基本达成共识的,分歧在于妇女解放的途径问题,即在现在私有制的社会下可以实现妇女的解放还是只有彻底变革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这也是资本主义女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分野。

二、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传播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生根发芽,既是基于前一个阶段妇女运动的基础,更是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继续发展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性反映在当时社会妇女所面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活动的核心,而且马克思妇女观也指出妇女参与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遭到冲击,随着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出现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而一些缫丝、纺织、面粉、火柴厂正好吸收了大批剩余的女劳动力,构成了近代妇女中一个新阶级的代表——女工。女工在近代工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甲午战争前,人数约在3.5万左右,占工人总数的3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女工人数发展到了23万余,占工人总数的37%;到1919年,增至35万人左右,所占比例不会低于35%。这一在比重上占1/3以上且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的女工是当时最迫切要求进行妇女解放的群体。此前的妇女解放运动解决了她们从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型,但是她们却由此要承受更沉重的压迫和束缚,沦为“三重奴隶”。妇女解放运动的不彻底,使得她们依然还是家庭和道德的奴隶;她们作为工厂的女工又沦为资本家的奴隶,同时作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女工她们还是帝国主义的奴隶。同时女工由于抢夺了原本男工的工作岗位,所以女工还遭到男工的排斥。所以当时的女工在经济地位上是受到最深重的压迫,她们承担着最繁重的劳动却获得微薄的薪水。所以当时女工是最迫切需要妇女解放,获得和男人平等的地位。除了女工,早期留学国外的女知识份子的回国和国内新式教育培养的新式女性都纷纷踏上了职业岗位,成为一批批女医生、女教师、女记者、女演员等等。这样一些上层妇女追随时代的潮流走向了社会,以追求独立的经济价值和人格的独立为目标,这样一些女性群体以女性的名义组成了各式经济体,诸如女子银行、女子商店等,这是女性独立登上经济舞台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都未能持续,20世纪妇女解放的主要潮流还是劳动妇女的解放浪潮。

nlc202309031544

妇女的解放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妇女解放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与加诸于女性身上的重重藩篱相对应,妇女解放需要依次冲破道德、家庭、教育、经济、政治的层层束缚,而这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构成了一曲双重变奏曲,在20世纪初,共同交汇于政治、经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妇女解放与民族革命和阶级斗争的结合。所以,在20世纪初,妇女解放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与民族革命和阶级斗争的问题,这三者相互缠绕,难以剥离,能不能把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奏出一首和谐的时代交响曲是问题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此前的妇女运动都致力于传播理论或者探讨具体的道德问题等等,但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由谁领导”和“往哪里走”的问题,即领导者和方向的问题。

随着女性经济状况的变化,女性团体也不断的出现,如1919年后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地出现的女子工读互助团则是尝试通过团结大家的力量来进行妇女解放,但是这个曾经被誉为“妇女解放的利器,社会革命的基础”的组织被无情的现实击的粉碎。事实证明不把解放妇女问题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的任何尝试都是一种改良主义和空想主义,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当时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亟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和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就在中国妇女运动面临选择的关键时刻,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传入了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党对于共产国际关于妇女问题的决议案的领悟和执行为妇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组织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不仅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指导,还开启了一个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新时代。从此以后广大妇女不再是孤军作战,她们和无产阶级结成了弱者同盟一起反抗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整个妇女阶层被纳入到无产阶级不仅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而且使妇女解放和劳动解放融合成“天造地设的伴侣”。再则由于女工走向社会岗位和男工抢夺劳动的权利,在工人阶级中男工和女工的斗争愈演愈烈,大有取代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趋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女工的身份认同,如何处理妇女解放和阶级斗争以及劳动解放的问题成为妇女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共同问题,把二者结合又共同融合到中国反帝反封的时代使命中去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

从文化的角度讲妇女解放和民族革命是一组有内在矛盾的概念,尤其是妇女解放和国家民族主义,因为国家民族主义实质上是父权的衍生物,民族主义和父权主义、资本主义的相似之处在于用霸权的力量把国家、民族凌驾于性别之上。但是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普遍出现了妇女运动和民族革命相伴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民族不独立的社会背景更加导致了女性地位的低下,而妇女的悲惨命运与生存状况又成为鼓动和传播革命的有力方式之一,也成为控诉半殖半封社会暴行的最佳例证。所以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难题就在于如何处理好女性主義和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在中国,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面临这样一个窘境:妇女在还没有享受到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平等权利之前,国家却以民族大义为号召,要求妇女支持民族的解放。辛亥革命中妇女参与到了革命,甚至组成女子敢死队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是革命后的女子参政运动却遭到了失败。这也是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指导中国妇女运动上的一种失败。西方的女权主义没有中国妇女运动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没能很好地调和妇女解放和民族革命的需要,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遭遇中国近代两半社会不可避免的尴尬。

三、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这里需要阐明的是马克思关于男女平等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即它对中国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最初的传入不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无政府主义者,但是这与后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运动思想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多是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化而来的,他们对于此前妇女运动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既重视妇女运动的重要性又认识到了资产阶级妇女解放思想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他们还纠正了无政府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上的不足,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去指导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能成为指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实践的指南针在于它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而先进性和科学性就体现在这一理论能有效的解决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长期不能解决的与民族革命之间的关系和20世纪初所面临的新问题:与阶级斗争和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中国化的开端。这个决议案在开篇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之下,妇女是得不到解放的。认为在当时只有苏维埃俄罗斯的妇女获得了解放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政党形式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当时中国共产党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和妇女运动的具体问题,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考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妇女解放和劳动解放结合进行的主张。这个主张有三个基本特点:把妇女看成一个整体纳入到被压迫阶级参与无产阶级革命;充分认识到了近代中国妇女的多重奴隶身份和深深被压迫的事实,如陈独秀就指出:女性当时“离了家庭,便变了资本家的奴隶,无论如何,都是奴隶。”第三点就是指明经济独立是女性独立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不是孤立地思考妇女解放的问题,而是把妇女解放放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的大进程中去思考,得出了妇女解放最根本的桎梏是私有制;女性解放和民族革命、阶级斗争、人类解放具有同步性。把妇女解放和劳动解放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顺应20世纪初的国际潮流,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妇女受压迫的特点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这样就解决了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直纠缠不清的与民族革命和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解决具体的中国妇女问题上的体现。此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翻开了新的篇章,发展到了实质性的飞跃阶段。

【参考文献】

[1]梁瓯霓.近代中国女子教育[M].上海:上海正中书局,1936:33.

[2]曾继辉.不缠足会驳义[J].《湘报》151号.

[3]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83.

[4]姜纬堂.中国女性史类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2.

[5]向警予.今后中国妇女的国民革命运动(1923年)[A].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C].1921-1927:111.

[6]陈独秀.女子问题和社会主义[A].陈独秀文章选编[C].北京:三联书店,1984:106.

[7]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8]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9]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1]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凡(1988—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上一篇:新护士培训要求下一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