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与传说(共10篇)
1.冬至的来历与传说 篇一
中国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民间传说故事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传统习俗习惯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8、压岁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2.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 篇二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中秋节”这个词在古代很早就出现了,但是那时候中秋节还没有成为正式的节日。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从古至今,中秋节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习俗,比如吃月饼、祭月赏月、猜月谜、燃灯、舞火龙、玩兔儿爷、对对子、堆宝塔等。
民俗专家表示,中秋节的习俗虽然很多,形式也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期盼团圆幸福,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月饼,又称宫饼、丰收饼、圆饼、团圆饼等,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中国风俗辞典》讲过一个传说:唐高祖李渊在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吩咐厨师制作彩色圆饼,让大家食之,以庆祝手下大将军李靖北征取得的胜利,而李靖则先捧圆饼祭拜明月,并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此后,八月十五日吃圆饼,就变成了一个习俗,而后的唐明皇宠妃杨贵妃则把“胡饼”更名为“月饼”。到了宋代,已有金花、芙蓉、荷叶等各种花色的月饼。到了明代,月饼才真正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并在民间逐渐流传。清代以后,月饼的制作更加讲究,无论质料、花色、品种都有新的发展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后来渐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和互相馈赠亲朋的礼品。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的一种供品,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大团圆”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对没有回来的家里人,家长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故月饼又称“团圆饼”。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圆,品饼赏月,其乐融融。
美味可口的月饼作为吉祥物,除了象征合家团圆、欢聚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中秋节以月饼祭月、拜月还有祈子和求婚姻美满之意。旧时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女子拜月的主要目的是:已婚者祈求月娘娘送子,未婚者祈求月娘娘使其婚姻美满幸福。此外,月饼还有象征丰年之意。中秋节正值五谷丰登的季节,吃月饼也融入了“秋祀”的因素,月饼又成了丰年的象征,借月饼来庆祝丰年,祈望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获得更大的收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冬至的来历及习俗 篇三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有什么讲究
冬至回娘家
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说现代社会如果还要再严格遵守很没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最好和气的与家人商量,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切不可因此与家人失了和气。
冬至结婚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通常我们选择结婚的吉日都比较慎重,因此小编建议大家最好避开冬至日另择他日,让婚姻有一个大家都放心满意的开端会更好。
冬至出门
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是不能出远门。
因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传说这天是天狗来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远门,天黑了也不要乱走哦。也有说在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不过在现在城市中夜晚也灯火通明,人们工作学习也经常夜归,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过在意。
当然如果能再点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种意外发生,则肯定比夜晚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冬至是鬼节
有许多人会认为冬至这一天是鬼节,其实许多有祭祀习俗的节日节气都会被人认为是鬼节,但是为人所承认的我国鬼节只有三个节日:清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4.剪纸的来历传说 篇四
一天,花丫头大早晨就出去卖名堂子,奔忙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 边上正替人家剪名堂子呢。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老是没得人家的好,老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勤学学秘诀,看人家怎么剪的。”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 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名堂子就剪出来了。乖乖!这个名堂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悦目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 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学剪名堂子。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好多苦,你受得了吗?”“嗯。” 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圃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日担水浇花。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 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几许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几许瓣。可老奶奶仍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不由得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名堂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 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畔,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 冬季小河水结了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尖锐了。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快去找老奶奶。当她跑到原处一 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饼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圃都不见了。花丫头正在希奇。突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买 名堂的人儿踏破门。”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赶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名堂子。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面前就呈现了那种花的容貌,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名堂子,那一朵朵名堂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名堂子,果然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5.长治地区地名的来历传说 篇五
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据 一的一处 说当兵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 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 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 我岂有活命?想到此, “扑通”跪在山神庙前: “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地, 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又躲过一难.后来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 ,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 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 后又历代修葺, 规模越来越大, 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 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隍岭.4.长治县有个内王村 内王村,传说王莽追刘秀,一路追到上党这块地方,眼看就要追上了, 内王村 刘秀性命难保,这时候,看到一块田里有个老农正在犁地,刘秀别无选择,一滚身藏在了犁 沟里,老农急忙取些浮土将其掩上,并使犁地的马站立其上,马用三条腿站在刘秀藏身的周 边,另一条腿蜷起,主要是害怕踩着了脚下的刘秀.现在的马站立的时候经常前腿蜷起,就 是这么来的.王莽追来,拿枪满地乱戳,却偏偏忽略了马肚子底下的那一小块地,于是刘秀 长治县
躲过此劫,后来做了皇帝,这就是光武帝.为了纪念,人们便取“土内藏王”之意,将此村 命名为“内王”.潞城古时叫潞子婴儿国 潞子婴儿国,所以叫潞城 潞城,又名婴城 婴城.当年微子属于皇子,封地就在这里, 潞子婴儿国 潞城 婴城 他与世无争,在这里躬耕生息.皇叔比干被纣王挖了心,首先想到来找微子,所以微子镇这 里有比干岭,相当年神医扁鹊在我们潞城卢医山采药,所以那座山才叫卢医山 卢医山.另外,潞城 卢医山 的甩饼是独一无二.,相关的有丹朱镇.精卫填海的发鹫山 长子 “唐尧之世,封长子丹朱于境,故县名长子” 也在长子.长子是尧王故里,尧王故里就在这里,尧之长子丹朱就是封在这里,封在尧出生 的丹岭.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 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民间习俗,就是当孩 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姓 氏旁考中,名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1.长子的大堡头 色头 大堡头和色头 大堡头 色头也和长平之战有关,秦军坑杀 40 万赵兵,尸骨成堆,头颅垒成 堡,故名堡头铺,后来改为大堡头.色头,原名血头,也是一个很悲惨的名子,秦将白起密 令杀死赵军降卒,按人头论功行赏,秦军争砍人头,血流成河,而今长子县的丹
河便因此得 名.秦军将血淋淋的人头堆在现在色头村附近,邀功请赏,人头堆成小山,鲜血染红大地, 血头因此得名.多年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巡行至此,抚今追昔,凄然长叹,命僧侣做道场超 度亡灵,并取其谐音,将血头改为色头.2.长子县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 听, 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李能把虎擒获后李能押着“ 罪犯” 向长子城走去.老虎有路上走累了,李能就把虎拴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这块石头就名为“拴虎石 ,至今拴 拴虎石” 拴虎石 虎石周围寸草不生.老虎口渴了,李能便牵虎到一条河边喝水,没想到老虎一口气把河水喝 干了,从此,这条河被叫做“干河.干河” 干河 襄垣 原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 260 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县城北关贵江沟),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1.关于五阳 五阳的来历,我听过这样的传说,是和后羿射日有关,说后羿从天上射下九个太阳, 五阳 其中有五个落在这里,因此得名五阳.2.虒亭 虒亭的来历.别看亭镇不大,只不过是个乡村小镇,但它的历史却很悠久,亭之名还 虒亭 是战国时晋国大夫羊舌赤起的呢!战国时,这个地方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 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 虎变色” ,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 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 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 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 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 ,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 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 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又过了好久,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 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嚼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怕虎的.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 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 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虒者死也, “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 , 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 “虎亭村”就被“虒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 年.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再把它改过来,它将长此存在下去.3.襄垣虒亭镇有箭壑村 箭壑村,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
此,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 箭壑村
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名箭壑.4.襄垣县的常隆村 常隆村,说是此地古时有十条恶龙为虐,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与十条恶 常隆村 龙进行了一场生死博斗,结果九条恶龙被降伏,有一条逃到此地藏了起来,因此得名藏龙.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路经山麓,遇一樵夫问: “此地何名?”樵夫答道: “藏龙.”赵匡胤闻之 失色道: “此地藏龙,对朕称王极为不利.”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5.在襄垣的夏店,有个马喊村 马喊村,说得就是张良的故事.相传在汉朝时,刘邦天下既定, 马喊村 大封群臣,刘姓将领都封为王,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却封为侯,身为汉初三老的张 良看出刘邦的私心, 就不辞而别, 回到故乡襄垣隐居.刘邦痛失良臣, 便带领人马日夜追赶, 晓行夜宿,当来到襄垣夏店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刘邦便令军士找水,但找了 半天,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刘邦不信,便亲自下马来找,突然马蹄陷入一块石头之中,那马 一声长嘶,猛然拔蹄,只见蹄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直到人马喝足,那泉仍然涌流不竭.刘 邦深感稀奇,但将此地命为“马喊” ,将那股清泉命为“马刨泉”.6.襄垣县的古韩镇有个好去处,称为“凉楼 ,古为县八景之一.凉楼的来历也源于一 凉楼” 凉楼 段神话传说.凉楼的附近有个村子叫做北里信,北里信村东南有处水潭,叫鹿哭泉.相传在 很早时,这里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除了两只和人一样正常的眼睛外,左臂上还长有 一只眼睛,取名“三目子”.因其与常人不同,父母为避灾祸,便将三目子遗弃荒郊,被一 只鹿衔走.数年后,有一个猎人路过鹿洞,发现了洞内的三目子,便将其带回家中抚养.鹿 回来后,不见了三目子,四处寻找终不得, 垂泪成行, 忧郁成疾.那滴滴鹿泪化作一股清泉, 人称“鹿哭泉”.据说喝了此泉可使无奶的产妇乳汁如注,所以常来这里求奶的人很多.三目子四岁那年,经百法和尚点化,左臂上的那只眼睛睁开了,便到建封寺修练,十岁 开始游方,人称“三目僧”.据传三目僧原是隐居在燕山脚下的南天隐叟,因与姜太公斗法 失败,被黄飞虎发配到古韩,才投胎人间的.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不杀之恩,便为黄飞 虎三月二十八的生辰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殿,中有凉楼最为壮观,夏季来临,此楼 内却凉爽如秋,故称“凉楼” ,由此而形成了方园百里的凉楼大会.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再造之恩, 送给了黄飞虎一封厚礼, 在神仙界中开了一个行贿 受贿的先例,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腐败之风便屡禁不绝.因姜太公在封神的时候,封黄飞虎 为五岳之首, 仍加敕一道, 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 所以
6.冬至吃羊肉来历 篇六
重庆人在冬至对羊肉有着特别的偏好,冬至还未到,农贸市场及超市羊肉销量已经火爆,销售价格也有所上涨。据了解,昨日开始,农贸市场现宰杀羊肉价格就已升至每斤45元左右。同时,羊肉汤锅的生意也火爆起来,定位已经定到几天后,不少平时卖其他肉的餐馆也临时改卖羊肉“客串”。
除了吃羊肉,中国人还有冬至吃水饺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当天,大多数家庭会聚在一起吃饺子,热热闹闹过冬至。
值得一提的是,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冬至会养生对下一年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寒冷的天气中,温热补益的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7.中秋节的来历传说2021 篇七
中秋节的来历
1、“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
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
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托情怀,也是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情。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诗有多篇中秋赏月诗,如王建有诗:“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中秋节由来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8.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篇八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为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也叫元月,“宵”即夜晚,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早在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把“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夕,就是现在的元宵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也叫下元日。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其名称也有很多,上元、元夕、元夜、灯夕、元宵。所以现在的元宵节赏灯,人们喜欢称为“上元花灯节”。
元宵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吃汤圆:过元宵吃汤圆,“汤圆(tangyuan)”与“团圆
(tuanyuan)”字音相近,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赏花灯:元宵节期间,各地都非常热闹。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应有尽有。
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猜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在流传过程中深受大家的喜欢。
舞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也寄托着人们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
传说一:元宵是楚昭王意欲复兴国家的美食
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在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时,看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楚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楚昭王听说后,不禁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意图国家的复兴。由于于这种美食形状是圆形的,又因始于浮萍果,人们便将这种正月十五吃的美食称为“浮园子”,又叫做“汤圆”。寓意家人团团圆圆、美满吉祥、和睦幸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后来,正月十五吃汤圆渐渐形成了习俗。
传说二: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
这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9.圣诞节的来历和传说 篇九
圣诞老人的原名叫尼各老(Nicolaus),大约在三世纪末期,出生在小亚细亚地方,他品行端正,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便入修道院后来成为一名神父。不久他的父母去世了,他便把全部家产都变卖了,施舍给穷人。当时有一贫穷人家,家中有三个女儿,长女20岁、次女18岁、小女16岁;只有次女身体健壮,生的又聪明美丽,另两个女儿体弱多病。于是父亲想把次女卖掉来维持生活,圣尼各老得知后,就来安慰他们。到夜里,尼各老就偷偷装了三袜子金子,悄悄地分别放在三个女孩的床头;第二天,三姐妹发现了金子,都喜出望外,不但还清了债务,生活也无忧无虑了,后来知道金子是尼各老送的,那天正值圣诞节,就请他到家中表示感谢。
以后每逢圣诞节,人们就讲述这故事,孩子们听了,都很羡慕,希望圣诞老人也给他们送来礼物。于是就有了上述的传说。(圣诞袜的传说也由此而来,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有了悬挂圣诞袜的习俗。)
后来尼各老升为主教,他竭力传扬圣教,于公元359年逝世,葬于圣殿。死后灵迹甚多,特别墓旁常流香液,可使百病痊愈。
圣诞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圣诞节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主要是信奉_的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包括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_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5世纪中叶以后,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成了教会的传统,并在东西派教会中逐渐传开。因所用历法不同等原因,各教派会举行庆祝的具体日期和活动形式也有差别。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过圣诞节
1、西方文化的传播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经济文化相互交融,外国人学习中国的孔孟思想,中国人自然也会想要尝试西方文化,虽然双方都没有对对方文化的深刻了解,但是出于好奇大家都喜欢做不同的挑战。这样一来不管是西方的圣诞节还是万圣节、复活节之类的节日都会在中国产生影响,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自然也就成立。
2、商家搞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日子
这一点不难理解像是阿里或者京东等一些电商需要很多不一样的日期做活动,他们恨不得一年365年每天都在搞活动赚钱、竞争。但是中国的节日又不是天天过,所以假日西方的节日自然也就成为商家们的重要盈利方式。像什么双十一、双十二、圣诞节等等的有的没有的日期都会被商家搬上台面,这样一推广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感觉在过节。
3、圣诞节有特色
10.冬至节气的来历及习俗知识 篇十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四、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五、南方饺子
【冬至的来历与传说】推荐阅读:
冬至的来历作文200字10-07
小年的来历与传说07-11
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07-20
元旦节日的来历传说07-21
春节的来历传说故事09-24
剪纸来历的传说故事01-24
端午节两种不同的来历传说11-28
泼水节来历传说故事11-01
中秋节来历习俗传说12-28
节气之冬至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