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14篇)
1.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 篇一
美国意识形态是如何建立的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拿破仑的这句话,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人类历史的一个秘密——单纯依靠武力统治、而忽视意识形态的力量,很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与此类似,汉初名臣陆贾曾劝诫汉高祖刘邦:可以马上打天下,但不可马上治天下。统治国家不能单靠武力,还必须仰仗思想文化的传播。
上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曾给资本主义制度沉重打击,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并未终结,反而迎来了所谓“美国世纪”。究其根源,除了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求刺激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
人们之所以服从权威和秩序,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相信权威和秩序存在某种“合法性”;而成功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是生产和再生产这一“合法性”的重要机制。美国战后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机制,与两份哈钦斯报告密切相关。
1929年,而立之年的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1899—1977)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芝加哥大学1892年由洛克菲勒捐建,同早它16年建立的霍普金斯大学一样,效仿德国大学模式,优先发展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专业教育,被后世视为美国现代大学的发源地。
上任不久的哈钦斯,就对当时美国大学充斥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和唯市场主义等种种庸俗化取向,展开了全面批判。1936年,他发表题为《高等教育在美国》的报告,提出发展通识教育才符合现代大学之道——只有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专业、建立共同的文化语言;也只有通识教育,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
经过反复努力,哈钦斯四年制本科生院方案1942年获得通过,率先开创了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这段历史,中国教育界人士耳熟能详。
另一份哈钦斯主持起草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则为我国新闻界人士所熟知。
1942年12月,哈钦斯应其密友《时代》公司老板卢斯邀请,计划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与前景开展调查。一年后,由哈钦斯担任主席,13位美国政、商、学界名人组成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因而也被称为“哈钦斯委员会”),听取了58名新闻界相关人员的证词,与225名关心新闻界状况的各界人士进行了访谈,研究了委员会成员及其工作人员准备的176份文件。经过反复修改,新闻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发表了《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序言第8页——下文简称《新闻界》)。它后来被视为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奠基作。
尽管哈钦斯《高等教育在美国》为中国教育界人士所熟知,《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也为中国新闻业人士所乐道,但对这两份“哈钦斯报告”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事实,似乎鲜有注意,对其内含的美国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则更似无人问津。
其实,两份哈钦斯报告不仅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和新闻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为美国战后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等教育在美国》与通识教育的奠基 哈钦斯在《高等教育在美国》中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如果现代大学不能提供面向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大学就丧失了意义——它完全可以为各类专业学院取代。在哈钦斯看来,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地跟着走。
为此,哈钦斯雄心勃勃地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一个以阅读经典为主、新的四年制本科学院。不过,此举招致了教授们激烈反对,哈钦斯的建议多次被否决。直到1942年,哈钦斯的四年制本科学院方案才获得通过,芝加哥大学由此建立了美国最重视通识教育的体制,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典范。迄今为止,芝加哥大学不仅是获取诺贝尔奖的教授最多的大学,而且以不断诞生各类学派(如芝加哥社会学派、芝加哥经济学派等)而闻名于世。
值得一提的是,1934—1954年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则改进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本科教育继承英国模式,强调通识教育和文化传承;研究生教育则采取德国模式,注重专业研究和创新。科南指出,无论发展多少专业技术,无论数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如何发达,无论掌握多少外国语言,都没有触及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我们(指美国)的文化模式”,或什么是“传统形成的智慧”。显然,哈钦斯与科南英雄所见略同,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也殊途同归。
哈钦斯和科南倡行的通识教育,意在奠定美国的文化基础,造就实现文化认同的“大熔炉”。所有本科生共享通识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毕业后无论跻身哪个领域和专业,都能分享共同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建立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换个中国人熟悉的词汇,也就是通过集中、统一意识形态传播,“统一了思想认识”。
美国历史短暂,其居民来自世界各地,种族、宗教、民族、贫富和文化差异几乎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大萧条,进一步暴露了西方制度的虚弱和文明的黑暗。如何强化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形成真正基于西方文明的牢固共同体意识,是哈钦斯、科南等精英苦苦探求的大课题,答案之一就是大学普遍推行通识教育。
以相对简明的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为例,“当代文明”和“人文经典”是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当代文明”第一学年讲述西方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属于史学和人文学科的训练;第二学年转向西方现代社会,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内容。而在“人文经典”方面,则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读到近代的牛顿、马克思。“当代文明”侧重西方文明的历史变革,“人文经典”则重在研读经典著作的永恒价值。变革与永恒融合为学,“经”与“史”相互渗透;史侧重于文明的兴衰浮沉,而经则重在汲取“传统形成的智慧”。
面向美国精英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无论各大学表面差异有多大,但其通识教育课程均以西方文明经典阅读为核心,这一原则不可动摇。一代又一代美国精英因此培育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模式与我国古代“经史”教育颇为类似。中国帝制时期国家尊儒术、士人重道统,国家利用征举、科举等方式源源不断吸取士人进入统治集团,从而有效巩固了国家意识形态,使秦汉制度(即大一统皇帝官僚—郡县制国家)绵延2000多年不绝。“经史”教育与通识教育在这方面的收效,何其相似!
二、《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引导美国新闻界变革
当哈钦斯1944年组建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开始工作时,新闻界人士视之为恢复新闻界公共形象的机遇。此前十几年间,美国报界对罗斯福新政采取敌视立场,联邦政府则起诉多家报刊,并借助最高法院的判决将报刊在许多方面置于政府管制之下。在报界寻找各种理由阻挠新政改革、声称它威胁新闻自由的时候,公众更倾向于相信,报纸发行人空喊新闻自由,只是不想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而放弃私利、作出合理调整。著名报人李普曼承认:“如果发行人„„既不面对现实又不加以处理,那么总有一天,在愤怒的公共舆论的激励下,愤怒的国会将用一柄斧头来给新闻界做手术。”(《新闻界》,第86、87页)
哈钦斯在报告序言中指出:“新闻自由委员会将本研究限定于大众传播机构对人民进行关于公共事务的教育作用这个范畴之内。”在哈钦斯看来,“大众传播机构只是形成美国文化和美国公众舆论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然而如果通盘考虑,那么如今恐怕它们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种影响力了。”(《新闻界》,序言第8页)他强调,新闻界的权力伴随着种种重大义务。
新闻自由是否处在危险之中?《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开门见山:“我们的答案为:是的。”当时日益引人注目的一个危险是,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集中,新闻界演变成巨大的垄断商业体;这样,保护新闻界的自由,就不再自然是保护公民或共同体的言论自由。
哈钦斯委员会视新闻自由为政治自由的基础,公民的良知是国家保持活力的源泉,阻碍思想观点自由流动的障碍应被排除。一种思想观点即使不被大众传播机构的业主或管理者认同,也应该得到机会表达。
当然,公众的表达自由是有条件的:如果要求表达自由的人是一个撒谎者,或是一个可以被收买的文丐,甚至是一个鼓吹仇恨和猜忌的煽动家,那么,他就没有资格要求言论自由。
报告陈述了社会共同体对新闻自由的总要求。第一,在具体情境中,真实、全面和理性地报道事件。
第二,大众传播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共讨论的载体。
第三,作为供社会各团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媒体报道的群体形象应是其真实而典型的形象,如黑人和华人的整体形象不应被妖魔化。
第四,大众传播机构在陈述和阐明社会共同体为之奋斗的理想中,须承担起教育责任。
第五,媒体应成为将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传达到每个社会成员的渠道。
新闻自由委员会呼吁:“新闻界应该自觉承担起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新闻界》,第43页)加强自律应当成为电影业、广播业、报业、书刊业以及新闻职业团体的合理选择。委员会建议大众媒介积极开展具有高度文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传播活动,开展富有活力的相互批评,杜绝广告商支配内容的现象。
报告认为,一个新闻记者要想成为一个胜任的公共事务观察家和评论员,就需要接受最广博和最丰富的教育。非营利机构应当创建传播领域的高级研究中心,逐年评估新闻界的表现。
报告强调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新闻自由的保障必须得到实施,政府应鼓励在传播业扩大新投资、引进新技术,促进竞争;必要时,政府应自己提供传播服务。
不过,报告“强烈反对政府干涉新闻界的活动,并且特别赞成新闻界自己清理门户”。(《新闻界》,第100页)总之,新闻界和公众做出的贡献越多,需要政府采取的行动就越少。
李普曼将报告视为“一次阐述公理、界定原理、确定领域的努力,着眼于继续进行严肃的新闻批评”。《纽约时报》的评论说:“我们欢迎委员会所做的研究。„„自由与责任必须永远联系在一起。公众有权拒绝支持那些忽视所有重要事实的机构。”(《新闻界》,第116页)《华盛顿邮报》表示,它不会试图“为美国新闻界的成就作总体性的辩护,或说明《邮报》的特殊美德。现在的当务之急似乎是进行批评性的自我审视”。(《新闻界》,第117页)
哈钦斯本人对报告的命运并不满意——在1955年出席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大会时,他抨击新闻主编们“履行更大责任的努力”仅仅是公关把戏。不过,后来的研究人员指出,委员会的倾向与理论被新闻业的编辑与研究机构有意无意地分享了。“在报纸总体规划、在职项目、教科书以及伦理手册里,都能够发现哈钦斯准则的翻版。”(《新闻界》,第135页)
三、美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社会道德沦丧、腐败和黑帮横行。如何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文化大熔炉”里化为一体,始终是美国面对的重大挑战。残酷的世界大战和席卷世界的大萧条使西方文明和美国制度黯然失色。罗斯福新政及其遭受的媒体攻击和司法否决,暴露出统治集团和精英阶层的对立。两份哈钦斯报告相继出台事出有因。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先后受到英、德大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普法战争之后,德国科技和职业教育硕果累累,成为各国效法的榜样。但是,德式教育发展了科技文明,却无力阻止国家发动世界大战以及战争中的种种暴行,也迫使美国精英反省德国大学教育的缺陷,并有心重归英国传统。与此同时,美国报业资本家们无视行业集中、技术密集导致的垄断,视报业为私人生意,反对政府干预,拒绝承担社会责任。这又使盲从自由主义传统的美国新闻界日益失去公众信任。
高等教育和新闻传播体制是现代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最重要的机制,二者不仅承担信息交流、知识传承的职责,同样承担意识形态生产和再生产的重任。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两份哈钦斯报告均立意极高、着眼长远,试图解决美国社会根本的政治问题,包含从战略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智慧。
任何一个社会要想长治久安,都必须依赖社会成员之间(特别是精英集团)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团结;而理解、信任和团结的基础固然有赖于物质生活状况,但共同的文化认同则同样不可或缺。哈钦斯的卓越之处,就在他着眼于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总要求,探求安定美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
其次,通识教育的实质是建立面向精英的西方文明传承机制。它旨在促使精英阶层成为社会文化认同的中坚,帮助他们突破门户和专业局限,理解古典和当代的变革趋势,分享普遍的文化和精神基础。
为此,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向西方文明遗产寻求智慧、深入研读经典文本,成为既具有广博的文化教养,又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可见,通识教育正是面向精英的纵向文化传承机制,其意识形态功能不言自明。
第三,大众传播机构承担社会责任——这实质上要求美国大众传播机构把美国的长远利益和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
对此,卢斯等媒介巨头心领神会,虽然在维护公众利益方面积极性有限,但为美国的长远利益和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使公众普遍接受社会共同体的主流目标、价值观、思想甚至感情,则是尽心尽责。这意味着美国建立起了面向普通民众、致力于横向交流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
第四,两份方案不约而同强调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坚守。
通识教育,以经典文献阅读为中心,沟通古今、跨越学科。同样,强调新闻界的社会责任,并不排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的自由主义传统。而“自由主义是西方居于统治性地位的意识形态——统治性,并不意味着它是清楚且刻意强迫接受的,而是通过更加微妙、因而也更加有效的方式施加影响的”。(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上卷,第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这种对所谓传统精神和自由主义的坚守,恰恰反映出美国精英阶层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定信念。
此外引人注目的是,两份方案公布之初都遭遇了强大的质疑和反对声音。通识教育方案招致了大学教授们的反对,经过长时间反复才得以实施。而《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不仅当时饱受诘难,它鼓吹的“社会责任”至今依然是为资本服务胜于为公众服务。
到现在,美国的通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功,受到各国学者普遍肯定。而真正落实了为公众服务的新闻媒体则并不多见,美国媒体服务资本集团、追逐企业私利的激情远大于为公共利益贡献力量的意愿。两份报告的实践结果得失互现,但这并不能否认它们的价值。
在上世纪30—40年代,哈钦斯所公布的大学通识教育和媒体社会责任的这两份报告,引人深思。这两份报告及其实施情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美国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的具体样本,还让人们有机会审察美国精英阶级的国家情怀、政治智慧和改革视野。强有力的国家治理,绝不是光靠发展经济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没有社会治理“合法性”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的稳定和谐是不可想象的。
更发人深省的是,自2008年以来,起源于美国华尔街而后蔓延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既暴露出1%的垄断资本集团剥夺99%的公众利益的严酷事实,也对美欧日等主要资本主义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破坏,美国甚至发生了“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
但是,危机对美国政治体制似乎并未产生颠覆性损害。这一事实表明,巩固的意识形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
反言之,经济建设的成就也不会自然演化为意识形态的优势,一个国家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时,断不可忽视思想文化建设、漠视意识形态领导权。一旦国家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必然人心动摇,严重者甚至不战而溃。
由此言之,推进教育和新闻体制之类改革不能拘泥于就事论事,必须把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核心价值观置于同传承知识、传播信息同样重要的地位。
从两份哈钦斯报告及其实施的历史看,与人们通常的印象相反,美国精英阶层在巩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上,长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坚守自身文明传统、核心价值上从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因而竟长期之功。这想必是最值得当今中国人注意和警觉之处。
(作者易涤非 单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
2.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 篇二
不言而喻,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反反覆覆争辩不休的问题,可谓文学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桩疑案。如果推而广之,问问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身为俄罗斯人对契诃夫有哪些影响?身为女性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有哪些影响?身为水手,波佩耶为何如此鼎鼎大名?他终于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见解精到:“我就是我。我是什么,就是什么”。
为破解这个逻辑难题,我不想囿于成说,需另辟蹊径寻求答案。这通常是小说家的功课:超越表像挖掘新意,开创令人耳目一新的认知,丰富已知的总体现实,砸开我们内心封冻的海面,不论你对达到新的境界有什么设想。
首先有两种命题方式需要当即排除,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特指美国。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是,“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有人可能会说:“身为美国人意味着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我的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故言之成理。”但我如果在丹麦、加拿大或英国,是否也能如此,从而同为所述诸国人氏?这个推论适用于美国,但并非特指美国。其次,身为美国人可能造就了我的作家生涯,为我的事业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美国不一定能使我成为一名更受欢迎的作家。世界文学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依我之见,我如果是法国人,可能更为成功。
我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美国人。6岁向国旗宣誓效忠。18岁登记服兵役。20岁加入海军陆战队。但我可以肯定,早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非常清楚我首先是密西西比州的南方人,更确切地说是杰克逊人,是来自阿肯色州双亲的儿子,他们并非密西西比州本地人,与我略有不同。当然,所有这些独特的地方性均以我是一名美国人为前提,因为合众国,作为一个国家及其代表的原则已蕴涵了这一切。因此,对于我本人和我的作品,我可能认为具有南方人典型特徵之处,广义而言也反映了我身为美国人的属性。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当时人们对于南方应效忠整个美利坚合众国一事显然态度暧昧。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成过去,但往事还不算久远。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担任美国总统。我曾宣誓效忠。美国属于我们,我们也属于美国──至少是为了保护它,捍卫它。
然而,还有其它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种族、选举权、机会均等、保障人人享有美国给予的一切以及美国的“联邦主义”等问题。“联邦主义”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各地称之为“州的权力”。人们或许认为很多南方人宁愿另觅祖国,完全归属于其他某个国家:很多白人会向往南非或巴拉圭,黑人则意属法国或瑞典。不论在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站在哪一边,身为一个美国人,服膺美国提倡的有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理想,不免会遭遇波涛起伏,面临不和谐的气氛和种种争议,有时还可能危害健康。
自觉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认同自己的属性,显然只是有所归属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对于我们的归属问题,美国人历来在很多方面都视之为理所当然,从而可更专心致志地享受这种归属结出的累累果实。美国共和制政体的一个内在目标是,勉励大家关心自己作为公民应如何身体力行,哪怕是不经意的行为,不必太注意公民身份包含的机制与原理。因此,国民归属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个人自由这个目标的一种方式。
但对我而言,从1950年到1962年在密西西比州,在南方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做一名美国人,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意味着完全(绝非不经意地)被卷入一个就美国公民问题进行公开辩论的翻腾起伏的大旋涡,人们情绪激昂,众说纷纭。这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当我的出生国看来想压制我认为我拥有的最基本的、绝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我应如何看待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的问题?主张种族隔离的白人认为,这个权利意味着他们有权隔离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彼此不相往来;黑人和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白人则针锋相对,他们认为这个权利允许人们不受拘束地自由行动,随心所欲地与别人交往,凡此种种都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在这场急风暴雨中,围绕着这个问题出现了被称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长期辩论,很多人为争取正义与权利献出了生命,但正义与权利最终得以实现,尽管可能未臻完美。
判断任何一种态度、人物、行为、品德、经历或信念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总令我颇费踌躇。我在国外时,某些读过我的作品的人问我,某一篇故事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我竟一时语塞。然后我说:如果乘直升飞机飞越美国某城郊的上空,看见一位头戴馅饼式便帽的男人在草坪上刈草。这当然应该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人。但他究竟是什么人?(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答案。)我们走近一看,轻轻摘掉他头上的帽子,才发现他是巴基斯坦裔,一位移民,也可能看见一名第三代加纳裔或华裔美国人。按照他的人生轨迹,他在这一天出现在这个城镇的这块草坪上,不仅打破了大多数有关典型性的概念,而且揭示了不合常规的特质往往被淡化和排除的倾向。由此可见,个性证明了共性的不可靠。这正是大量文学名篇力求说明的一点:贴得越近,看得越清。我们本应如此。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的经历是否比这位巴基斯坦移民的生活更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这当然还有待讨论。但我和他一样,都是美国人。我们的经历都是在美国的生活体验,或者有一部份发生在美国:跌宕起伏(就我而言)、公民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国民归属与造成隔阂的地方主义。所有这些都不完全地融入一个宏大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在大量包容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人们受到压制和束缚。(也许我应当承认,我和这位移民拥有的共同点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那么,我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我下笔写出这些书稿?
或许应该更确切地说,我的生活经历可能通过什么方式引导我进行创作,因为从人类想象的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追寻文学表现形式演进的轨迹,从万般随意和单凭感觉的一面跨越到(故事)成型的一面,这个过程全靠臆测,常常似是而非。无庸讳言,我本人没有能力区分我的意图和我取得的实际结果,同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证明”一种影响的存在,而且我从作者的角度对作品的全部理解与读者的解读也有区别──所有这些都使我无法从最客观的角度,或者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价。
因此,为了谨慎起见我只略谈以下几点。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给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信中写道:“小说家告诉读者以质疑问难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在以不容置辩的一定之规为圭臬的(极权)社会,小说就丧失了生命力。”因此,与我的美国经历(绝不属于极权,但聚讼纷纭,盘根错节,显得扑朔迷离,广泛多样,不和谐的状态往往到了引发轩然大波的地步)一脉相承,我始终力求创作的故事和小说能证实人们在身处危困、不和谐的环境和面临责难而饱受煎熬时展现的人类本性——寻求爱情的人们期盼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彼此能给予体贴和慰藉,结果却转眼成空;父子意殷殷,母子情切切,但中间横亘着误解的鸿沟,无法尽遂人愿,既难以找到确切的方式表达亲情,又为了当面向对方说出必须要说的话颇费踌躇。这一幕幕情景沸沸扬扬,已成水火不容、恩怨难息之势,其中还包含着不为人知的隐情。我从中体会到美国人经历了哪些变故:民权运动和越战,都伴有家庭解体的现象;麦卡锡大清洗,铸成国家的分化;大萧条以后的岁月,然后是世界大战爆发和50年代的繁荣局面诞生。
其次,与我在美国生长的经历相呼应,我遵循需要和自由的原则进行创作,描述各种与我不同类别的人物(如妇女、其他种族和国籍的人、儿童),尝试回答我作为美国公民面临的特定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我们如此千差万别,彼此又如此相像?我写了一些小说,希望这种朦胧状态能使人们感到可以承受,饶有情趣,甚至赏心悦目。
我还体验了通过个人日常生活展示的细致入微的政治。正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在自成一统的小家庭范围内,在一个美国小城镇,在远离权力中心和公众舆论的地方,我第一次看见是非竟如此明断。事实上,我在不可能预作筹划的某一个时刻,仅仅受好奇心的驱使,离开作为我写作主题的南方,设想向更多的美国读者介绍我带有地方色彩的思考,同时试图以整个国家为我写作的背景,甚至更希望以此作为写作的题材。
最后——在这一点上我无需推测是谁影响了谁——作为一名作家,我始终相信可以美国为背景,描述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种种事件和行动,探究其中的动机和道义后果,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可以了解其重要性。美国的人文历程,即使不能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典范,至少可资借鉴,耐人寻味。
归纳自己所受的种种影响往往令人头脑发热,狂妄自大到不着边际的地步。但我觉得,我现在得到的结果令我感慨万分。如果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受到这些影响的话,我或我的作品可能会截然不同。当然,我也完全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从等式一边去掉关键的一项,原来的等式就不复存在。波佩耶若是一名飞行员或一名债券交易员,就不是我们喜爱的波佩耶了。
3.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 篇三
■演讲,不仅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与人交往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尽早让他们锻炼这个能力,他们离成功就越近。在美国,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会做小型演讲,如过生日时站在台前,介绍自己的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愿。会有很多活动,让孩子站在众人前,以演讲的形式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速的控制能力,以及克服在众人前讲话的恐惧感。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能力就非常出众,这次的竞选,正是因为他在演讲方面的天赋,让他从对手那里获得了很多支持票。
对于如何战胜这种恐惧,米绍尔教授说了一下她自己的例子,并介绍了两个方法:她第一次来中国时,面对台前的学生,她很紧张,尽管她有很多年的授课经验,但面对台下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她还是第一次。为了避免拿着稿子的手会抖动,她采取的方法是抓住一个固定物体:讲台。并告诉自己,学生们特别想知道我要讲的是什么,他们想知道我的观点。要学会和听众去交流。当第二天看到台下的人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时,她已经不紧张了。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演讲时,你的同学和老师非常想知道你要讲的是什么,想要知道你的观点,而不是特别注意你这个人。你演讲的观众都是你熟悉的同学和老师,没有什么可怕的。在最初刚练习演讲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幻灯片,让台下的听众去观看幻灯,而不是特别注意演讲者,这也是缓解紧张感的一个方法。当我们演讲时出现错误,要教会孩子自嘲,不要让孩子太看重那些小错误,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非常正常的。培养和锻炼孩子演讲的方法和小技巧: 1.循序渐进,由点到面
从家庭开始,最开始让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演,讲故事,唱歌等等。然后再扩散到家庭其他成员,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让孩子有机会去台前展示自己。还可以到社区,在邻居家,慢慢地把观众人数增加,最后在面对陌生人。2.给孩子一个麦克风
可以给孩子买一个麦克风的玩具,或拿家里真正的麦克风,让孩子从小就熟悉麦克风,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他在众人面前的表述能力。把他的声音放出来,让他唱歌,讲故事,朗诵,家长要给予的只是掌声和鼓励。3.用摄像机把他的表演录下来 录下孩子的演讲,故事,朗诵,然后播放给孩子看。在回放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去纠正,而是要告诉他这个表情不错,这句话说的真连贯,这个句子声音很洪亮等等,这样会慢慢让孩子爱上表达,爱上去说,这也是对他以后的演讲有促进作用的。4.让孩子把自己写的读出来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每个星期家长可以给他选一个短诗,一些文字让他去抄写,或者孩子自己写的小作文,一个小对话等等。然后让孩子站在前面大声地读出来(自己写的东西往往会读着更富有感情),这都是提高孩子演讲能力的方法。5.把“嗯,那个...”抹杀到摇篮里
有的孩子在说话或表演时喜欢说:“嗯...那个....这个...”,家长要及时纠正这些拖延音,有这样的情况就要及时抹杀在摇篮里,要多锻炼孩子说话连贯的能力。6.多看辩论演讲的视频
多给孩子放一些辩论演讲的视频,在辩论中,思想必须高度集中,让孩子融入进去,可以学习视频里的孩子们是如何准备材料,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辩论的。7.加入肢体语言
4.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 篇四
“美国队长”作为美国好莱坞超级英雄的代表人物,在201 1年席卷全球。相继推出的《美国队长2:寒冬战士》在2014年创造了7.18亿美元的票房佳绩。两年之后,《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于2016年5月6日,在美国和中国大陆同步上映,目前,全球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0亿大关。
在一个个票房奇迹和观影热潮背后,“美国队长”究竟有什么魔力?初生牛犊不怕虎,上了战场就立功
美国漫画中最主旋律的超级英雄――美国队长,他是美国漫威漫画旗下的超级英雄。而这一形象的首次亮相,可以追溯到75年前,1941年3月出版的《美国队长》漫画第一期的封面上,美国队长用愤怒的铁拳狠狠揍向希特勒!
在漫画原著中,美国队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名叫斯蒂夫?罗杰斯,原本是一个平凡瘦弱的青年,他一心想要从军,投身对抗法西斯的战斗,但却因身材矮小未能通过体能检查而频频受阻。直到他接受军方的一项秘密实验,自愿注射了一种血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美国队长”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没有不死之身,他需要盾牌作为武器,他只是比一般人更勇敢、坚强,敢于直面法西斯轴心国的敌人。漫画《美国队长》一出,立即风靡美国。
2011年漫威电影工作室出品的《美国队长》中的一些片段,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出现在漫画或者电影中的情节,但其实这是以真实人物的事迹所改编的。这位英雄的士兵,就是被称为二战史上美国“最强士兵”奥迪?利昂?墨菲。
1925年6月20日,奥迪?墨菲生于一个有爱尔兰血统的贫农家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已满16周岁的墨菲打算应征入伍。但他的申请被拒绝了,因为他的年龄不到美国征收士兵的年限,周岁18岁。然而,墨菲想要上前线的心,并没有动摇。
1942年当奥迪申请加入海军时他身高165厘米,体重100磅,大家指着他的脸嘲笑他。墨菲接着尝试加入空军的伞兵,换来的也是一阵笑声,空军也不要又瘦又干的他,墨菲并未就此放弃,最后只有陆军勉强接收了他。尽管如此,墨菲的从军之路依然坎坷,在加入陆军的初期,墨菲矮小的身材让他无法负荷部队的高强度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他经常晕倒。无奈之下,墨菲的长官试图把这个娃娃脸的士兵转到后勤部门去当厨师,烤面包,但是被墨菲坚决的拒绝了,他要成为一名上战场打仗的士兵。
在墨菲的一再坚持下,长官只好把他送到马里兰州的马德堡接受更多的训练,在众人的羞辱和嘲笑中,1943年墨菲如愿被派上战场。
1943年2月20日,墨菲成为驻防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第三步兵师第15步兵团1营士兵。墨菲在非洲没有参与行动,服役期间参与了第3师及其他部队的大范围的演习训练。而他所期待的首战是在1943年7月10日,代号“爱斯基摩”行动的西西里登陆战。作战期间,墨菲和另外两名战友遭到德军的猛烈攻击,其中一位战友倒在炮火中,而墨菲则和另外一位战友用手榴弹和机枪杀死了五名德军士兵,之后便被提升为下士。
单枪匹马干掉六个德国鬼子
本来把射击作为生活技能的墨菲,在西西里,凭借优异的射击技术取得了第一次晋升。然而,在西西里他也感染了疟疾,在之后的时间里,疟疾把他几次送进了医院。
1943年9月3日,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9月4日莫索里尼垮台,意大利向盟军投降,随后德军进入意大利,10月13日,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宣战。至此法西斯轴心国已全面丧失了战争主动权,盟军转入全面反攻。
1943年12月,意大利的萨勒诺,第三步兵师第15步兵团,墨菲和战友们在夜巡的时候,击溃了一个德军埋伏点,并占领了一个采石场。德军指挥官增派了一队兵力,但都被墨菲和战友的机关枪和来复枪打了回去。在萨勒诺的任务之后,1943年12月13日,墨菲被提升为中士。在沃尔图河,在安齐奥滩头阵地,在又湿又冷的意大利群山中,在许多场合中,墨菲作为步兵,表现出的勇气和射击技术让他屡次高升,1944年1月,墨菲被提升为陆军上士。之后的几天,疟疾让他的病情反反复复,他在那不勒斯住了一段日子,等他回到战场前线时,墨菲被升任副排长,他接到任务要夺取阵地,3月2日,墨菲爬出战壕,在足够近的距离内,用手榴弹和机枪摧毁德军坦克。
事实上,至此之后,墨菲都是抱病上战场,他甚至在医院接到了数枚勋章。1944年6月4日,盟军解放罗马,经过?{整,墨菲所在的第三师在法国南部拉马蒂埃勒的金黄色沙滩登陆,就在他们穿过一片即将丰收的葡萄园时,危险再次出现。
1944年8月15日,墨菲所在的一营,在经过葡萄园时,与一支德军机枪队遭遇,其中两名德军退出阵地的房子约100码,近91米的距离,他们假装想要投降,然而就在墨菲和战友们靠近的时候,德军突然开火,射杀了墨菲在军队中最好的朋友。暴怒之下的墨菲,一人冲进德军,首先射杀了杀害他朋友的那支小队,并架起德军的机枪,射杀100码内所有的德军。这其中包括了另外两支机枪小队及数名狙击手,干掉了六名德军,两名受伤,还有11个俘虏。
因为这次行动,墨菲被授予杰出十字勋章,这是仅次于美国荣誉勋章的奖励,他被授予了少尉军衔,并得到了排长的职位,部队上的弟兄再也没有人叫他“矮冬瓜”,而墨菲所在一营,受到了总统的集体嘉奖。
在战争结束后,有人问墨菲,“嘿,你怎么敢单枪匹马的,一个人对抗六辆德军坦克和两个连的德国步兵”,墨菲认真地回答道,“那谁让他们杀了我的朋友”!
在晋升后12天,炮火中冲锋陷阵的墨菲,身上也多处负伤,他花了近十个星期进行治疗,最后绑着绷带回到部队。
荣膺最高军事奖章被誉为史上最强士兵
1945年1月25日,成为连长的墨菲,在德军一轮迫击炮攻击下,腿部负伤,身边的两位战友被炸死。
此时,墨菲所面临的问题十分紧迫,没有支援,阵地该怎么守。
第二天,1945年1月26日,法国的赫尔茨威尔,气温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地上还有残留的积雪。从被烧焦的树枝,坑洼的地面,也许能看出昨日战斗的惨烈,严寒的气候,让本已艰难的作战环境,更加充满变数。
在法国的几个星期,墨菲所在的第三师遭受了4500人的伤亡,原本128人的连队,现在能作战的只有19人,而他们的敌人,是德军6辆虎式坦克和两个加强连的步兵。
最终,墨菲作出了一个决定。
墨菲下达命令,所有战士撤回后方,留守在隐秘的树林中,他独自一人留在前线并通过电话指挥后方进行炮火打击。在他的右后方有一辆已经被击中正在燃烧的M10坦克歼击车,他仍然在前线发布炮火打击的命令。当敌人的坦克发现了他的位置后,墨菲站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爆炸的坦克上,操起M2卡宾枪对着蜂拥而来德军进行扫射,2个加强连的德军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匍匐前进,在炮火中墨菲的腿受伤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开火长达一个小时之久,直到弹夹打空了为止。后方火力指挥问墨菲:炮火距离你太近了,德国人离你有多远?墨菲在电话里告诉后方的火炮指挥人员:不要挂断电话,德国人很快就会告诉你离我有多近了。
之后,墨菲回到自己的连队里,他没有接受治疗,而是马上重整他的部队。很多人看到墨菲如此英勇,自告奋勇加入对德军的再次反击,迫使德军撤退。
墨菲的英勇与寸步不让的精神,拯救了部队,并且守住了本是敌人攻击目标的树林,最终把德国军队赶出赫尔茨威尔。
在法国赫尔茨威尔,墨菲独自一人面对从三个方向攻过来的德军坦克和步兵,并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基于墨菲的杰出表现,他最终获得了荣誉勋章,是美国国家颁发的最高军事奖章。之后,墨菲从前线撤回后方,成为了一名联络官,在1945年2月22日,墨菲晋升为陆军中尉。
接下来的日子,墨菲先后获得了33枚美国奖章,5枚法国奖章以及一枚比利时奖章,有时候墨菲甚至会同一时间获得5枚奖章。
1945年9月21日,因为伤势,墨菲在得州的圣安东尼奥以中尉的军衔转为军官预备役。虽然已经取得不少的功?祝?然而让他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却是一本杂志。
1945年7月16日的生活杂志的封面上,脸庞黝黑的奥迪?墨菲身着军服军帽,在封面的左下角上有一行小字,称墨菲是美国史上“最强士兵”。登在生活周刊上的这张照片,让墨菲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二战英雄。
1971年,奥迪?墨菲死于飞机失事,年仅46岁,墨菲被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他是继肯尼迪总统第二多的访问数量的人,公墓还为此特造了一条特殊石路。尽管《美国队长》早在1941年便风靡全国,但在之后《美国队长》的漫画和电影中,许多情节都有奥迪?墨菲的身影。
本报特约记者马丽根据《档案》提供资料编辑整理
5.美国是如何建设“后院”的 篇五
在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方面,美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经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美国人眼里,拉美国家不是一般的“邻国”,而是自家的“后院”———这个词汇同时展示出亲密关系和控制能力。既然是后院,那么就和“一家人”相差无几,对这样的邻国是不能随便使用武力的,因为要考虑到日后长久的相处。经营自家的“后院”,说起来是软硬两手兼施,但多以软权力的行使为主。
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是客观形势使然,也是战略选择的结果。作为一个民主国家,选民的倾向对美国对外政策、特别是战争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美国有大量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自身又是基督教国家,因此对于同类宗教国家开战十分反感,就连古巴这样在眼皮子底下公然与美国为敌的国家,美国也只是经济制裁,没有更多的办法。所以,在19世纪美西战争后,除了曾经派出1500名雇佣军(以古巴移民为主)攻击猪湾、入侵格林纳达、俘获巴拿马诺列加等少数规模不大的武装行动外,美国很少在自家的后院动刀动枪。
既然战争不是最好的选项,美国就开始在经济建设、政治价值、国际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极力扩展其软权力,让拉丁美洲国家主动融入美国的国家战略。而“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正是软权力理论的精髓所在。
美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及在该地区的投资水平,比它在世界其他任何地区都高,其影响力毋庸置疑。但光凭这一点还不足以将一个地区变为“后院”。
而在拉丁美洲,就连经济发展战略也完全是美国设计的。但这个影响并非来自美国政府,而是来自包括教育机构在内的强大的美国民间社会。在上世纪影响最大的就是关于智利的“芝加哥弟子”的故事:芝加哥大学从1950年代开始与智利天主教大学合作,从本科学生中选拔一批人去芝加哥留学。70年代,25名智利留学生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国,并被皮诺切特政府委以重任。此后这个队伍不断扩大,这些深受芝加哥学派影响的经济学家们为军政府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得智利经济开始加速起飞。
随着项目的成功,美国把该项目扩展到了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使得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成为拉美国家共同的选项。到了这个时候,包括墨西哥总统在内的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都有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有时一个国家里一半以上的部长们都是美国大学毕业的,他们成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最好的执行者。此外,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学术精英都来自美国教育机构的时候,他们对美国国家和美国价值观的态度就不言而喻了。
在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奉行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和政治价值的情况下,美国开始注重建设地区合作实体,组建多边组织。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因应当时的情势需求而出台多边合作协议,以建立国际制度。从泛美联盟,到泛美互助条约,再到美洲国家组织,这些多边框架及于经济发展、安全维护、军事合作等各个领域,让美国成功地用制度软权力的力量来规范拉美国家行为,建立地区共同体,并且自然地排斥外部势力的进入。
拉丁美洲从地理上离美国很近,但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气候、人种、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美国能够成功地将拉丁美洲变成自己的“后院”,证明了软权力作为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当然,很多拉美人对此不以为然,巴西驻华大使去年就明确否认“后院”的提法。但这并不能改变美国在拉美政治、经济、价值观等各个领域都拥有潜在主导权的现实。“离上帝很远,离美国很近”,这句广为人知的俗谚最能表达拉丁美洲人内心对美国的复杂感受。
6.美国留学文书是申请奖学金的关键 篇六
奖学金申请人数近年不断增加。尽管奖学金增多,但不主动申请,奖学金很少会自己找上门来。如何才能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呢?努力提升专业背景,细心把握申请中的每个环节尤为重要。
充分的准备可以体现在:全面了解美国大学的录取人数和奖学金发放比例;在文书写作中有效地挖掘、升华自己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竞争力;与教授及导师积极保持沟通,让自己在数以千计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7.美国人是怎样养老的? 篇七
美国人的退休系统成立在小我私人要为本身退休糊口谋福利的基本上,第一不靠子女养老,第二也不能把但愿都请托在当局身上,因此积攒养老钱成为美国人理财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暮年糊口过的好,岁数轻轻就的为退休养老做筹划。
果真数据表现,2014年第一季度,美国人的退休资产到达23万亿美元,美国人积攒的养老钱占美国度庭金融资产的34%,由此可见美国人退休资产已组成美国度庭财产重要的一部门。
美国晚年人糊口的收入来历首要来自五大方面:社会安详金、私家公司的退休储备401(k)、金融证券等收入、退休金、以及其余储备。
总体而言,美国的社会福利在西方国度不算最好,与西方绝大大都国度差异,美国人养老并不完全依靠当局。不外,美国的社会安详金系统是全天下最大的,约90%以上的工薪族在退休后可以领到社会安详金,满意退休者最根基的养老需求。凭证法令划定,每一个在职事变的人,只要事变到必然的年限,凭证每报税一年积4分,累积满40分,退休后每个月都能从联邦当局领取社会安详金。
按照美国社安局的资料,2013年美国有5800万退休职员领取社安金,总金额在8210亿美元。2012年12月,美国社安局发放的社安金现实数据,全美有3700万退休职员领取了养老金,总金额为4630亿美元,每名退休职员的退休金均匀为每月1262美元。
而对付美国私家企业的雇员来说,在他们全部退休金来历中出格值得一提的,是自1981年起美国当局创建的401(k)打算。
举个例子,一个从30岁就开始事变的美国人,只要每个礼拜省下喝咖啡和可乐的钱,就可以到达这一存款目标:假如他们能下刻意每个礼拜把46美元放在一边,一年就可以存2400美元。再把2400美元存到401(k)账户,假设每年的回报率是8%,35年之后,这笔钱就相等可观了,约莫是458776.50美元。
据统计,大大都美国人退休后的收入,相等于他们退休前年薪的65%阁下。也就是说,按今朝美国人退休时的均匀收入5万美元而言,大大都美国人退休后,年收入约莫在3.25万美元上下。
美国人退休后的税费有所低落。起首,美国人退休后可以辞此外用度包罗:事变时被扣除的6.2%的社会保障税,以及1.45%的医疗保险税等,既然没有了人为收入,也就不必抵扣纳入退休打算的人为收入税。另外,上班族为退休预留的7%的人为,既然已经退休,也就不必再为退休储备了。
但对付美国的退休人士来说,有些用度则不行停止的上升了。好比医疗保健用度,无论是选择医疗保险或私家医疗保险打算,一旦退休,便不得不付出保费及自付的医疗用度,这笔用度将比事变时由店主提供的康健打算更多。
再好比观光,也是美国人退休糊口最好的休闲,探望儿孙、拜望亲戚伴侣,有无数的时刻任由支配,耗费虽然也就水涨船高,一不警惕流出去的钱,会高出本身的预算。
另外,美国人事变时存在退休基金的钱,存进去时暂且不消缴纳所得税,可是到了退休开始提款时,该缴纳的税款一分不能少,依然要缴纳所得税。
上述看得见的用度还可节制,但消蚀购置力的通货膨胀却在逐年增进美国人购置商品的用度支出。
绝大大都美国人退休后的当局福利收入可以或许保障根基糊口,但并不必然能担保他们退休前的糊口水准。因此,小我私人为退休养老攒钱和投资成了美国人保障退休糊口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美国退休资产中铁饭碗式退休资产额占退休资产总额的36%,而以小我私人投资为主的退休资产金额占了美国退休资产总额的64%。
8.美国出版社是如何收款的 篇八
出版社对季节性业务和目录经销商,常将开发票的日子提前,即发票日期比实际发货日提前两个月。出版社还注意将发票以一级信函的方式寄出,而不随书箱走,因为常会因收货人的忽视而使发票迟迟到不了财务部门,财务很久才能付款。
出版社的供货条件一旦公布,就会严格执行。关于信贷(赊帐),出版社考虑是否会给一家客户信贷的基本原则是:了解客户的信用、偿还能力、资产状况、有无抵押品、信贷期限,以尽可能减少风险。出版社会依据这些原则对提出要求的客户做信用调查。对新客户来说,给予信贷(赊帐)和迅速发货,是最实际不过的要求。但有时,出版社收到的关系不太密切的书店发来的小量订单,也并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核查每一家的信用。因为如果一切都自己做,每一家可能要花50美元,为防止偶然碰到的不付款或倒闭,这样做也划不来。
有的考虑设一个限制,如任何一个客户用抬头信或订书单购买50美元的书,出版社就应随发票附上出版社的小册子,以及对供货条件和退货政策的声明;还可以放一张便条,表示欢迎新客户,表明也乐意给他信贷,但这份发票仅100美元,须立即支付;如果超过100美元,就要求有银行和商业资信参考资料。对于有的经不起信用考查或有待信用检查的大量订货的客户,可以开形式发票要求预付款,在收到付款之前不发货。另一种办法是,要求对方先付一份大订单的50%的书款,然后发货50%。
学术机构、图书馆和联邦政府部门付款情况良好,但常常晚付。向外国客户供货照国内客户一样对待,但发货费有区别,时高时低,有的以现金支票付款,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美国银行提取美金支付,客户有一笔专款专门用于订购书刊。有的出版社对外国客户订单收附加费,但大多数订货工作量并不比国内订货工作量大,收附加费将会影响销售,怠慢外国客户。
关于帐单,即已发出货的许多小订单合起来的一份总表,虽然不是非要不可,但客户收到帐单后会加速付款,出版社的会计也可以据此生成帐目。
为了催款,有的在复印发票上写上两句提醒付款的话:为什么付款期已过很久还未支付?如果不能整付,可否先寄来部分书款,以证明你的信用。此外,我们出版社已购买某公司的收款服务,如果在10天内还收不到你们的书款,我们将不得不把收款的事交给收款代理人。
为加快收款,在开制有称呼的发票时,始终要写明签发订单人的姓名,较之将发票和帐单寄给出版社更有力,在帐单底线留一笔对该人的附言。如果一笔帐过了第二个月仍没有回信,帐单底线的留言语气就要强一点,再过两周就打电话询问。如果客户在90天内不付款,可取消这家不值得保留的客户。
不能按期收回的书款,可以考虑委托代理收款人发一封标准收款信函,这种服务在一定收款额以内每笔收10~15美元;另外也可以找代理收款公司,他们派人走访欠款大户,这使得欠款户很难看,最后实在不行可能就要诉诸法律了。如果收款成功,收款公司要拿走货款的三分之一。
有时通过参加会议等活动与当地出版社的人相熟,然后通过他们了解某家客户或书店的经营和资信情况,这对收款也很有帮助。
9.什么是“美国上流社会” 篇九
谁能进入“上流社会”
如果从财富的占有量来衡量,现在能被称做上流社会的人大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据《今日美国》杂志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这1%的最富有的美国人拥有全美国财富的42%;其中最富有的家庭所拥有的财产的数目最低的也达200万美元以上。然而,家庭经济状况只能说明某些人具备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而真正的“上流社会”的人除了有钱,还必须具有其他相应的条件。
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贵族托克威尔在游历美国后写下了他的长篇巨著《论美国的民主》。他在这本著作中将美国上层阶级中的有钱人与欧洲国家的贵族做了一个对比,得出了如下结论:“美国的富人大部分曾经是穷人,他们不是依靠继承遗产而毫不费力地过上富裕生活的。他们饱尝心酸,长期同逆境搏斗,对于贫困深有体会……这些人如今刚刚沉醉于经四十多年来的奋斗得到的财富以及享受这些财富的快乐之中。因此美国的上层阶级一直毫不隐晦地做着发财致富的`工商梦。”
而在欧洲实行贵族制度的国家里,“上层阶级也就是贵族,贵族就是社会的统治者。他们专心投入于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而无暇去做工商业。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想去经商,他们的阶级地位与意志也会马上阻挡他们的道路”。因此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在实行贵族制度的欧洲国家,上流社会的家庭在经几个世纪的演绎后不一定拥有很多的财富。
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必定是有钱人。但有钱人是否真正能够进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则还要看他的钱是“旧钱”(oldmoney,指经几代经营得来的钱)还是“新钱”(newmoney,指靠自我奋斗,一下子暴富得来的钱)。如果他手中的钱属于“新钱”,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属于按家庭经济状况划分的“上层阶级”,暂时还算不上是“上流社会”的人。处于经济上层阶级的人是否能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就要看他如何将自己的“新钱”加速折旧变为“旧钱”――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上流社会”的人是否接纳你。
“四百人”的排外倾向
19世纪初,纽约的上流社会是指以艾斯特家族为核心的“四百人”的小圈子。艾斯特家族早年靠其祖宗约翰・雅各布・艾斯特与中国人从事皮货贸易而迅速致富,经几代人的努力,到了19世纪初艾斯特家族已经成为纽约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据说,约翰・雅各布・艾斯特的儿媳妇卡洛琳・艾斯特是那个时期纽约社交界皇后,她手中有一张400人的名单,详细记载着美国社会中名门望族家庭的名媛淑女。她每一次举办舞会,都是按这张名单抽取参加者,绝无例外。以后,在美式英语中,“四百人”特指上流社会的小圈子。
要得到卡洛琳・艾斯特的邀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流社会总是以“高贵者”自居,排斥“暴发户”进入他们的核心圈子。尽管当年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富可敌国,但是范德比尔特夫人一直受到艾斯特夫人的蔑视与排挤。范德比尔特夫人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能打入艾斯特夫人的社交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洲大陆上的有钱人家庭的小姐与欧洲大陆的旧贵族家庭通婚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也是“暴发户”们将“新钱”变成“旧钱”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当然这种跨洋婚姻毫不在意当事人的意愿,其中发生了多少人间悲剧无人知晓。美国著名的女小说家伊迪斯・华顿创作的小说里,许多情节都是取材于这样一种
10.美国大学学习方法是什么 篇十
1“这里你需要应用一点管理理论,你要计划先读该章的哪些部分。然后你学习这些部分,学完后,如果时间或愿望允许,再接着学习其余部分。使用SCORE学习法的学生尤其喜欢这一步。你由此感到你在控制着自己的学习,因为你自己决定和控制着所学内容。
2“请注意,目标这一步最适用于社会科学课程(如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和某些理科课程(如心理学、生物学等)。对于诸如物理、化学和数学之类的课程,则不宜采用跳跃式方法。这些课本中的论述,前后依赖性很强,因此,要按原有顺序进行阅读。通过实践,你能逐渐培养识别何时可将原有顺序的某些知识提前加以学习的能力。
11.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 篇十一
在“一分钟诊所”看病很快,平均每位患者只需15分钟。这家连锁医疗机构,设计了一种商业模式,只诊治几类普通疾病,只要按标准化程序,护士和实习医生就能快速看病。
诊所开在居民区的连锁药店里,地方不大(不到10平米),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收费也比医院低一半。这也为主要的付费方——保险公司和雇主省了一笔钱。而且,它就开在居民区环绕的药店里,一个星期营业七天。
靠着独特的商业模式,这个连锁机构在美国发展得很快,9年间在美国49个城市开了569家诊所。
为减少候诊时间,“一分钟诊所”在模式的设计上做了许多减法。它并不是什么病都看,主要看三大类:普通疾病、轻微外伤以及皮肤病。其实就是些感冒、喉咙痛等常见病,一共40多种。此外,顶多还为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等)患者进行健康状况监测。
这就大大降低了诊治难度,使得它只要聘请注册护士和实习医生就够用了(减少了人工支出)。诊所都配有一套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只需培训一下,护士们就可以按标准程序,快速看病。
每个诊所都配上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他不用在诊所办公,护士或实习医生如有问题,可随时打电话求助。病人的每次就医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患者的电子病历也可以与其他医疗机构共享。
一分钟诊所大多开在居民区。在创业初期,它的一些诊所也会开在超市内,但现在,它几乎都开在一个叫作“CVS药店”的连锁药店里,诊所的面积通常只有8到10平方米。
CVS药店是美国第二大处方药零售集团,在一分钟诊所创办第六年就以1.6亿美元将它收购。CVS在全美国拥有7025家零售药店。大约75%的美国人口离这些药店不到3英里。这些药店不仅卖药,也卖日常用品。有着这样的便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就可以顺道看病,并且不需要预约——在美国看病通常需要预约。
对于美国人来说,可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据统计,像感冒之类的小病,美国只有三分之一患者能在当天获得治疗。没人愿意为个感冒而耽误一天的时间。
而且,一分钟诊所的收费也很便宜,大约只及医生或紧急护理中心的一半。在CVS公司2008年年报上,给出这样一个对比的案例:马克因为喉咙痛在一分钟诊所接受诊治,他自己支付10美元,而其保险计划分担67美元。但如果他去看医生,则要自己付25美元,保险计划分担105美元。
一分钟诊所在自己的网站上称,其大多数项目只需要付69美元。假如它认为看不了这个病,就不会收费,并且还会向患者推荐附近的医院或医生。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经营一家这种类型的诊所,一年只需要25~35万美元。那么,按照“一分钟诊所”69美元的基本收费标准计算,它每天只要有10个人光顾,就可以收回成本:25万美元÷(69美元/人×365天)= 10人/天。
那些为医疗费用买单的保险公司、雇主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对一分钟诊所趋之若鹜。一些雇主还很高兴地发现:那些到“一分钟诊所”看病的员工,不仅为公司节省了医疗支出,耽误的工作时间也少了。百得公司(Black & Decker)表示,其员工如果选择一分钟诊所,公司愿意再多承担10美元。
一分钟诊所来自于这些第三方的收入,占到它2008年总收入的70%。
公司增长速度也很快,从接待患者的人数上可以证明。据美国《医疗服务管理杂志》报道,一分钟诊所2004年的接诊人数为6万,2006年35万。到2010年,公司网站显示,已累计接待700多万人。
也许因为被一分钟诊所抢走了生意,一些医生对一分钟诊所也表示了不满,并质疑其治疗效果。
按照一分钟诊所的商业模式,护士能靠一套标准化程序及系统的辅助,治好普通疾病吗?前C E O迈克尔·豪威说,他们为此研究了一分钟诊所的5万个咽炎病例,以测试诊治程序的有效性,结果9 9%符合最佳做法;而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则为55%。
一分钟诊所还在做一些其他的尝试。它与其他一些医疗机构合作,比如克利夫兰诊所。双方对接数据库,通过“电子病历”共享患者信息。
假如“一分钟诊所”的患者需要接受紧急治疗,而又没有资质的医生在场,就会建议患者选择“克利夫兰诊所”,当然也有其他的机构可供选择。而克利夫兰诊所接到求助电话时,若患者症状轻微,接线员也可能建议其前往附近的“一分钟诊所”。
12.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 篇十二
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实事求是地说,绝大部分美国的老年人,生活过得很不错的。他们和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同的,是稳定、安祥而幸福的。
美国老人晚年的安适、无忧无虑,是世界很多国家不能相比的。美国老人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也是许多民族很难效仿的。他们常常会不结伴,一个人自己出去旅游,跑遍全世界。有一个老太太退休了,突然把多年的房子卖了,买了一条船,从此就在海上到处漂泊。有一位老教师退休后,在偏僻的大山脚下自己建了一栋房子,和山里的小动物为伴,方圆四周都没有人家。他们的思想和我们有着很多的不同。
在美国,年轻工作的时候,养老保险项目是强制性的,也就是参加401,是指退休金养老计划.(1978年,美国国会决定鼓励国民增加养老储蓄。国会议员们认为,如果能够提供一种养老金储蓄途径,同时降低州和联邦税,人们就会踊跃参加这一计划。《税收改革法案》正是这样通过的。法案的部分条款允许为雇员建立一种延迟纳税的储蓄计划。该计划因《国内税收法》中的401条第(k)项而得名。)
老板和雇员各交工资的7.02%(1985年时的规定)作为社会保障税。为保护老年人的生活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1974年,政府又通过《补充保障收入法案》,规定保险费的支付按物价变动进行调整。有的象公务员或者工作在比较好的单位,对方交纳的部分,还会是你交的数目的二倍或三倍。这笔钱现在免税,但要存到专门账户,65岁以后才能取。
同时还规定,当65岁以上的贫困老人的收入,和财产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时(每个地区会不一样,一般每人每月平均700美元左右。),就可以申请“补充保障收入”的援助,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在老年人医疗方面,美国国会通过了《医疗照顾保险法案》,老年人看病住院基本免费,对于无资格领取社会保险的贫困者,根据“医疗补助”项目,由联邦政府出资,协助各州给这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救济性的医疗补助,为低收人的老年人、残疾者和他们的家属提供医疗补助费用。
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社会为老服务都是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起来的。《美国老人法》和其他老年法律,法规,是以,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服务为目标而建立、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
目前全美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老龄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工作网络。该网络包括:联邦老龄署、56个州级老龄局、655个地方老龄局(办)。
《美国老人法》主要有下面的六项内容:
1.支持性服务:资助社区为老年人看病、购物、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提供交通;为老年人提供整理、打扫房间服务,支持入户服务和建立托老所。
2.营养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营养午餐,可以集体就餐,也可送餐到家。
3.预防性健康服务:通过为住在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教育和信息服务,使老年人参加活动、锻炼.改善膳食和营养结构,定期检查身体,采用科学的生活方式。
4.全国支持家庭照料者项目:帮助为配偶、老年亲戚和朋友提供照料的人。具体内容有:帮助照料者获得有关政策信息;提供咨询,培训;提供服务人员临时替代照料者;提供其它补充性服务;帮助须照料19岁以下孙子女的老年人。
5.保护老年人权益:主要是防止老年人受到虐待。
6.为土著民族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下面具体谈谈美国老年人的生活
第一部分,老年人退休以后的收入:
从年轻时工作起就开始储蓄的养老金。(包括个人储蓄和单位按比率上缴的部分)所以几十年后便有一笔可观的数目。其次是领取退休金,以年薪计算,工作时间愈长,退休金愈多。再是买养老保险,一遇困难需用钱时,即由保险公司付款。再是社会公共福利基金的救助,这主要是针对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而实行的。此外美国老年人还有医疗保险,治病不须花很多钱。从整体看,老年人的年总收入,基本上都在万元美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到二万美元。仅此一方面,便基本保证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第二部分,美国老年人的住房情况:
美国不像中国,始终没有职工福利房。美国成年人的住房,第一是租房,第二是买房。刚开始工作都是租房,成家了,积蓄多了便买房,买房实行分期付款,短则五年,长则三十年。美国卖买住房不实行一次性付款,房地产公司和贷款银行也都要求分期付款。
所以大多数美国老年人,在退休时都已经有着比较宽敞舒适、现代设备齐全的住房。而少数低收入的老年人,在工作时代,由于实在买不起房子,则可以在退休时,以最优惠价购买老年公寓中的小套房,一般是二室二厅二卫,而且日用设备一应俱全。
那么象外国移民(外国人获得美国国籍者),或者有绿卡的老年人怎么办呢?租住房子可享受低租金、购房时享受低购金的优待(便宜三分之一)。老年公寓内,草坪、花圃、树丛都建设得很好。干净、安静是住宅区最大的特点。
所以,如果是合法的美国公民,基本不用担心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有政府提供的免费住房,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享受政府补贴,住进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均建设在市中心,交通方便,步行就可以去购物的市中心热闹地区。照顾老年人,喜欢闲逛,愿意聚堆,不愿意离开人群的习惯。每套房都配备有洗澡间,全天供应热水,厨房有炉灶,自己起伙。美国的老年人一般不愿意和其他人同室,老年公寓和居民一样,各家各户的门都关得紧紧的,一般不随便窜门。每天下午2点,公寓里规定是喝咖啡聊天的时间,愿意去咖啡厅聊天的人可以到一楼互相碰面。还有许多活动,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参加,每个月月初就把时间表就发给各家各户。
详细说说绿卡,认真的讲,绿卡不是绿色的,{也许最早是绿色}它和我们的身份证一样大小,里边有好多的信息,记录着你各方面的情况。实际上正确的应该叫它,美国的长期居住证,如果你在中国申请的话,比较麻烦,而且必须到广州的美国领事馆办理。据我了解从申请开始,一般要二年,[也许现在会快一些]我们的朋友,都是先去美国探亲的,到美国后,再在当地申请。不过州和州的快慢不一样。象我们华盛顿州递交申请以后,不到二个月就可以接到通知,去按指模了。差不多三个月就可以收到绿卡。但是有一次我遇见二位华人,他们住在加州的圣荷塞[硅谷],告诉我已经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可见各地的差异还是蛮大的。
那么绿卡的人怎么申请住房呢?
在美国你儿女们住的房子再大,政府也认为和你没有关系,你到了美国,申请到了绿卡,你就可以马上去申请老年公寓,象在我们ISSAQUAH市,因为申请的人多,排队的时间要二--三年。
公寓分高低档次,一般低档老年公寓数量最多,面向中低收入的老人,经费的缺口是有政府补贴的。入住者只要拿出自己的1/3收入交给公寓,缺少的费用则由政府埋单。公寓条件较好,一房,一厅,一卫,一厨房。收取低价电费,免费供应煤气、暖(冷)气与水,有洗衣房、健身房供老人们使用。24小时管理,还有图书馆、计算机房、停车场等设施,供入住者免费使用;有的还每周放一次电影,还提供两小时免费搞卫生服务,定时有义工上门帮忙。
那1/3的收入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你在申请美国居住证时,会填写你的收入情况,中国去的退休人员,很多人都写100美元[他们也不去调查,也无法调查]退休费,加上儿女再给100元。如果在中国没有退休费的人,比如农村的人,就会说孩子每月给100,或者200的,这样入住以后,每月交房费33至66美元就可以了。他们也不会因为你交得少而歧视你。
你也许会担心,我对美国没有贡献呀,又没有交过1分钱税,又没有为他工作过,能享受美国政府的福利吗?不用担心。一个外国国籍老年移民,没有对美国作出任何贡献,只要你获得绿卡以后,立即可以享受到政府给老年居民的福利,这一切都是由政府政策明确规定的,政府官员一切按章办事,只要你提出申请,就不会有任何的刁难,会使人感觉到政府是为你服务,而不是在施舍你。体现出政府“以人为本”的办事准则。
美国的老年公寓有多种类型,不同老年公寓可分为三类。
自住型(Independent-living)老年公寓,不为老年居住者提供任何与日常生活、药物服务有关的协助,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居住社区,包括所有的生活配套设施。以及适当的生活帮助。
陪助型(Assisted-living)老年公寓,向入住者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包括做饭、帮助洗澡、喂饭、洗衣、体检、喂药和其它个人生活方面的需求。
住进陪助型公寓的美国公民平均年龄是85岁,特护型 老年公寓除了上面两种类型所到的服务外,还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从传统的医护房间到特别为老年癌症患者提供治疗的房间。
第三部分,没有退休金收入者,比如我们中国的老年移民的生活是怎样呢?
美国老人65岁以后,做满40个季点[也就是工作满十年],就可以享受退休金,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可以拿到600—800多美元的社会保障金(各州不同)。但是那是指美国公民,象中国的老年移民,也就是拿绿卡的人,只可以申请救济。
尽管有的老人有好几个子女在美国,收入状况也不错,但美国人不认为老人必须由子女供养,子女再有钱,生活条件再好,社会也不会推卸对老年人的责任。
符合低收入标准的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持绿卡者),可以向政府申请食品券(Food Stamps)。家庭人口不同,每月可获得的食品券最高金额也不同。1人家庭155美元,2人家庭284美元,3人家庭408美元,4人家庭518美元,5人家庭615美元,6人家庭738美元,7人家庭816美元,8人家庭932美元。8人以上家庭每增加一个成员,可多领117美元。
这种食品券就像一购物卡,政府每月把钱打入卡里,持卡者只能在商店购买面包、水果、蔬菜、肉类、鱼类、奶类等食品,而不可以用于烟酒等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那么如何申请这样的福利待遇呢?
你可以到州政府在市区的一个办公室,给那里的官员提供你所有的相关文件,綠卡、社會安全卡,銀行帳号(月存款余額不可以超過1000美金),租房的租金收据,或者电話收据,水电费收据等,[主要是证明你确实住在这里]。再简单询问了几个个人问題,立即就可以決定你符合州政府老人福利政策,马上可以享受以下三种福利﹕月現金補助,月食品補助,免费医疗卡。
几分钟后,月現金补助及食品补助卡(只能刷卡使用)已經交到你的手上,表示四小時生效后,立即可使用。
医疗卡在次日寄出,当天也可以收到。這种供低(无)收入65岁以上居民的医疗卡,連看病都不需掛号。一般醫療保險看病掛號費在10至20美金不等。
一个外国人,没有对美国作出任何的贡献,但是你只要符合美国的移民政策,住到了美国,美国政府就会照顾你的一切。虽然你没有生活来源,但只要符合資格,不需事先找任何的關係,也不需要什么研究研究,值班的工作人员马上就可以给你办理。
另外当老人符合州政府這種种福利時,电話公司还有特別的半价月費优惠,也是工作人员一个电話,会將州政府批准的文件号告知电話公司,电话公司马上調整。
在我们那里,我认识一个姓邵的上海老太太,她没有文化,也从来没有工作过,跟随女儿移民来到美国。申请绿卡以后又申请到了老年公寓,她每月有150元的购物卡,另外还有300元的现金。因为公寓和女儿的住房并不远,所以她可以来回两边住,真的很方便。
有的城市的老年公寓每天还会送一顿午餐盒饭,有肉有菜,并配牛奶与水果。
那么150元购物卡能买到什么东西?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在美国的购买力,我以后会专门讲一页,现在我简单的说给大家听:
电话:家庭固定电话,每月交22美元之后,本地电话随你打多少时间。不再计费。那么老年人优惠以后只要11元。长途电话:从美国打到中国,每分钟的收费是1.67美分,按1:7的汇率兑换成人民币,是1毛2分钱。
在Costco会员店,2009年现在两塑料桶的牛奶,价格是4.89美元。每桶是一加仑装,相当于3。78公升,等于我们的光明牌牛奶,那种高的纸盒装[980毫升]4盒。也就是一共要8盒。而在这次金融风暴以前,两桶只要2.89美元。24只盒装的鸡蛋价格为4.19美元,金融风暴以前好象只要3.19美元。一桶edible oil[色拉油]1。2加仑装,合4.5升。5.19美元。质量好的加利福尼亚大米,50磅[合45市斤]装的价格为28美元。奶油蛋糕,6X10英寸[40公分长25公分宽的长方形]蛋糕,是18美元。猪肉:大里肌肉每磅2.69美元,夹心肉每磅1.69美元,去骨后腿瘦肉每磅1.49美元,吃饭:在美国店或者中国饭店一个人吃饭,中档消费也就在在15元左右,如果去美国的各种自助餐厅(Buffet),周六,周日稍贵一些,平时只有8——9元,象中国的四川店蓉园,自助餐大概10元钱。你已经吃到要扶了墙壁才能走出来了。
你们会明白150美元的购物卡和300美元的现金补贴是什么意思了吧。可以购买多少吃的东西,你可以计算计算看。
在市里还有一个专门为穷人,提供免费食品的民间组织——“食物银行(Food Bank)”,为了方便大众,选点大部分以教会为依托,方便贫穷人就近领取食品。好多人开着汽车来,凭着一张写着姓名、社会安全号、人口数目等信息的红色卡片,进来挑选食品。在老年公寓附近就有一个供应点。货架上摆放着面包、麦片、炸薯片、葵花籽、饼干、甜点等干货,冷藏柜里还有水果、蔬菜、玉米等,看上去像个小超市。除面包外的其他食品按家庭人口限量供应,每个家庭每月只能领取一次。面包则可以无限量领取。只要你拿得动。居住在老年公寓中,享受困难补助的人,每月都去拿东西,而且是不会扣购物卡中的钱的。
那么这些免费食品是哪儿来的呢?,大部分是食品店或生产厂家捐献的,也有个人送来的。那些即将过期的蔬菜、水果,在超市不好卖了,老板就会主动打电话给食物银行,让他们开车来拉走。送给城市中比较贫穷的人。但是这些食品绝对不能过期。如果过了有效期,就会扔掉,或给农场喂牲口。
而那些向慈善机构捐赠钱或食品的企业和个人,也可获得部分免税的优惠。这也是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资助穷人的有效政策之一。
这是一套完善的社会救助体制。
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怎样才能申请到那张免费领取食物的红色卡片呢?
很简单,一张空白的“家庭状况表”,上面列有姓名、地址、电话、社会安全号、种族、家庭人数、工作状态(全职、兼职、失业、退休)、月收入、是否有政府食品券等项目。低收入者只要来现场这里,当面如实填写这份表格,就可以当场得到领取食品的卡片。那么申请人是否需要出具收入证明?或者类似咱们街道,居民委员会的介绍信呢?不需要,完全靠个人自觉。只要你填写,人家就相信。
政府不光是给老人定期寄送养老金支票就算完成任务了,对于不能开车的老年人,政府还会定期安排人员接送他们去活动中心,到医院看病也会派人接送,发给免费的医疗卡。当老人做饭、洗衣、洗澡不能自理了,政府也会派钟点工来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城市有一条929公共汽车线路,在老年公寓附近,距离大约300米有一个公交车站,929途经有商场,大超市,我们的issaquah市市长,就规定,每周一天在下午一点左右,汽车路过时离开线路,拐一下停留到老年公寓大门口,让需要购买物品的老人上车,按他们的需要,在各个商店放下他们,二个小时以后,再接上他们开回到老年公寓。每周一次,方便那些没有交通工具的老年人。
一个城市的市长,工作做到这个份上,你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
第四部分: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在老年人医疗方面,美国国会于1966年7月通过了《医疗照顾保险法案》,老年人看病住院基本免费,对于无资格领取社会保险的贫困者,根据“医疗补助”项目,由联邦政府出资,协助各州给这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救济性的医疗补助,为低收人的老年人、残疾者和他们的家属提供医疗补助费用。
注意,这是国会通过的法律。
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的低收入老人,还有那些刚来美国申请到绿卡的老人,可享受到联邦和州的免费医疗照顾。全社会各服务业均对老人另眼相待。
当老人不能自理时,社会福利机构经过核实,确认后,会根据身体的不同情况,指派经过训练的专职家庭护士,给予不同小时的服务。一般情况每周至少十小时免费家庭服务。健全的社会服务,使得儿女不必为父母担心,即便老人突然急诊,电话只要打911,连地址、姓名都不用报,急救中心就会查出来这家电话主人的姓名、位址。许多老人有特殊疾病,如心脏病,都在胸前戴一个呼救器,像项链一样,一有紧急情况就按呼救器,急救中心就会派车来。无论他们在厕所还是在其他地方。这些都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
在美国,如果老人得病,且行动不便时,如果留在家里,经申请后,政府会安排护士、物理治疗师以及家庭护理员上门提供服务。护士从每天都去到最少3个月去一次不等,物理治疗师与家庭护理员则视老人情况而决定上门次数。要知道美国的人工费是很贵很贵的,尤其是医院,政府为此要为你埋单的是很可观的一笔。当然最后还是全体美国人民为你掏的腰包。
美国有些州可以给所有65岁以上老人,办免费医疗保险,不受身份限制。就是说哪怕你是非法移民,甚至没有身份证明,只要你说自己是65岁以上,就可以了。有了病你就只管大胆看医生。有的老人从大陆来美国看望孩子,突然生病了,子女马上给父母亲申请,很快获得批准,而且生效的时间,可以往前推算。那么昂贵的医疗费就可以有政府给报销了。
老年人患病,可以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一般疾病,去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所就诊,如病情复杂、严重,他们解决不了,会将你转到较大的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钱。如果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社区护理中心会派护理员,每周三次照顾你的生活,帮助你做些家务劳动如洗衣、打扫卫生、陪伴老年人散步、去医院看病。
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每年还享受一次健康体检,检查的内容还特别的仔细,特别的多。有自己和医院联系各个项目的时间,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说一件事情:
有一年,我们那些在异国‘旅游’的老人,相约在一个小公园聚会聊天,因为平时很无聊,又很少看到本国人。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有一个从天津来的沈姓朋友,他家住得比较远,骑自行车大概要半个小时,因为西雅图是小山坡地形,马路象青岛大连一样,上坡下坡的,所以很累。他一到,我们就看他的脸色煞白煞白的,刚想要他坐下来休息,他马上晕倒在地。怎么办呢?赶快打911,[美国的匪警,火警,救护都是统一一个电话号码911],这些半吊子英语的老头,老太结结巴巴的,总算让那接线员明白了意思,没有几分钟一辆警察的车先到了,他们一看情况,就打电话让消防车回去,没有他们的事情,这时候救护车也来了,警察明白再也没有他们的事,也就先离开了。美国的救护车比中国的要大,里边可以躺下两个病人还显得宽敞。外面的装置有点象消防车,两边有好多柜子,打开来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和检测仪器。包括氧气瓶什么的,特别的方便,大概他们的装备是以抢救外伤为主的,设备不够[他们在电话中只明白我们有人突然摔倒,所以估计是外伤]我看他们在打电话,不一会又一辆车到了。医生马上给病人插了好多的电极,我都没有看见过有那么多的,初步检查后告诉我们,马上去医院观察。
我们好容易七拐弯八拐弯的打听到了老沈女儿的电话,让医生和她通话,也知道了要拉病人去哪儿?不然我们要去哪儿寻找他?不一会汽车都开走了,我们都在想,他们抢救的人员怎么这样快哪?后来才知道911接通后,立即会知道你在哪?马上就会通知离你们最近的救护点,所以车子才会这么快。
在美国每一次的救护行动,都是三辆车为一体。公安,消防,医务,一起到达。这样一般的问题都能马上处理了,效率真高啊。
我们最关心医药费的问题,结果没有要他们一分钱。观察了一天,没有什么大问题,主要是突然运动太激烈而引起的。第二天老沈就有他们给送回家了。我们给他开玩笑,既考察了美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又作了一次彻底的全身检查,还白白的享受了一天美国的病号饭。真值啊!
这就是美国的公共医疗的一部分。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了解美国的医患关系,我再转载美国的华文报纸《侨报周刊》的一篇报导,记者这样的对读者说:“希望所有曾经受惠于这个国家的人们,能够充满诚意地说一声:谢谢。”
一个老人从中国来到美国波士顿探望女儿,不久因为腹部突然剧烈疼痛,被送进波士顿著名的麻省总医院急诊室,检查结果是胆结石很严重,医生要求立即住院手术。但老人却十分害怕,因为和很多来美国探亲的中国老人一样,大家知道美国看病特别贵,出于经济考虑,他来美之前女儿也没有给他买医疗保险,而是自己随身带了很多常用药品,但这些都没有用。
美国的医疗费确实很高,他担心的手术加住院的费用,确实刚参加工作的女儿和女婿难以承受,于是他提出立刻回国。谁知院方不答应,因为医院的原则是,不能让有生命危险的病人离开医院。当老人和家属提出经济方面的担心时,主治医生反而劝他们不必要担心,并说让病人为费用如此担心,这是医院财务部门的过失。
既然院方坚持不让老人出院,又疼痛得那么厉害,他们只好从命。接下来的几天中,用病人的话来说是医院“只管治病,从不提钱”。老人的女儿给在国内的哥哥打电话。
我们感觉到,美国医生完全不关心你有没有钱,最后是不是付得起,从医生到护士,到实习医生,来了不知道多少人了,没有人问过我们的经济状况,即使我们告诉医生我们没保险,也付不起钱,医生还是很友好地安慰我们,不用担心这些,这些都是医院财务部的事情,我们只管治病……我们这里有规定,只要是医生不同意的话,财务部没有权利,以任何病人可能不缴费为理由,停止治疗。
好像美国这里医生和财务是分开的,医生只管治病救人,财务部管收钱,收不收到,和医生收入没有关系。所以医生才能专心治病。美国的医院全部是非盈利性的,而且法律绝对不允许因为经济问题不收治病人。最后医院的亏损,是由美国政府承担。”
更让病人和家属奇怪的是:“来医院五天了,没人问过我们的身份,或者要爸爸的护照。没有收任何押金,一分钱都没提。要不是我们不断地跟他们说,我们没有保险的问题,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第二天我们主动去找财务部的人谈了一下,财务部的人只要了爸妈的地址,也不需要任何验证,我们就写了个给他们。我想,如果写了个假的呢?,那等我们一出医院,他们就再也找不到我们了。到现在,他们连我们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没人问,这是病人的隐私。”
除了不管有钱没钱,有病就治,医生和护士的周到服务、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详尽解释,对病人和家属心情的体会和谅解,也让人倍感温暖,让他们感动不已。
最后,妹妹还这样告诉哥哥:“出院的时候,医生和护士还很热烈的欢送我们,说我们是国际病员。我们呢只签了一个名,就这样出去了,父亲讲,和在中国住医院真有天壤之别,感觉像做梦一样。”
出院以后,病人的女儿赶快去为父亲申请了一个免费医疗保险,很快获得批准,而且对以前的住院有效。她父亲的医疗费就由州政府报销了。当然这笔钱最终还是由麻萨诸塞州的公民付出的。
老人回国以后,逢人便讲他在美国看病的奇异经历,人家问他你女儿,女婿肯定有什么关系时,他总是说,因为我有一个“干儿子”替他买单。问他谁是这个干儿子时,他哈哈大笑说:“总统呗!”
第五部分,老年人的活动和出行
美国规定的退休年龄很奇怪:
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为65岁,1937年之后出生的为65岁半,1943年之后出生的为66岁,1957年之后出生的为 66岁半,1960年出生的为67岁。美国鼓励70岁以下的人继续工作,并允许退休人员继续工作而不影响领取退休金。
美国对老年人没有年龄歧视,是到处可见的。在美国的就业实际上没有年龄的限制,尽管作为公务员在政府或公司里有退休的年龄规定,但由于美国的多元化所有制,有大量非官方,民间的和私人的就业渠道,所以再就业的机会还是很多。只要你愿意继续工作,这种机会并不少。美国的不少老年人,退休后并无被边缘化的感觉,许多老年人不是为养家糊口在继续工作,而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地继续服务社会。这种老年义工或者说“志愿者”,在美国的公共场所到处可见。
美国老年人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小汽车。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已经基本普及了小汽车。法律规定,男女到17岁即可学开汽车,考试合格后可获驾驶执照(美国的汽车驾驶执照等于个人的小档案,有姓名、有像片、有国籍、有住址、有出生年月、有肤发颜色、有身高及身体其他突出特征等,比中国人的身份证还详细),此后可一直开车到老,哪怕你70、80岁上高速,只要不出问题,便不受任何干涉。美国老年人凡外出,如购物办事,会亲访友、国内中短途旅游等,皆喜欢自己开汽车。
我们华人拿绿卡的就不同了,基本上都是最近十来年中去的,除了有一小部分台湾老人会开车,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开车。也没有汽车。但是没有关系。美国对老人有许多优惠,坐公交车、看电影、游博物馆都享受优待,买票可打折扣。现在在中国也有了,我们北京从今年开始,凡65岁以上的老人乘车也不花钱了,可是政策又只限于北京户口。但是在美国,给老人优惠并不要看身份证,只要自报家门,人家就信了。尽管在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去办理一张‘老年乘车证’,但是平时不用拿出来的。
在美国,不少的饭店尤其是自助餐厅,往往老年人超过60岁就可以八折,我每次只要说一下我超过60岁了,就可以了。从来不用看什么证件。
美国老人得到了全社会的尊敬和照顾。例如,乘工交车或地铁线路,在我们这里六十五岁以上的乘客,交一块零六分美金,可拿一张不仅当天有效,而且延续到第二天下午三点的换乘票。这就是说,今天一整天、明天大半天,凭这张票,在方圆将近百里的市区内,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换多少次车就可换多少次。在波士顿,年青人乘地铁要1元钱,而老年人只需二毛五;在纽约,老年人乘公共汽车和郊区远程车只需一半钱。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他们的老人,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照顾。关键在于,美国有全民性的社会养老保障金,不像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村老人,完全没有社会养老金。听说现在在研究解决这个大问题,但是人太多了,困难太大。
但是尽管公共交通有政府补贴,由于乘坐的人少,班次不多,给没有车的中国老人很不便。不过反过来正由于车次少,所以每个站很准点。你只要知道几点有车经过,差不多时间去就行了。美国的每辆公共汽车上,都有免费赠送的,本市所有公交车的路线和时刻表,而且精确到每一个车站每一趟车的过往时间。你只要去取一本,那基本就解决乘长的问题了。
美国老人很喜欢去老年活动中心玩。那个活动中心实际就是一个综合性质的俱乐部。在那里老年人可以下棋、玩麻将、扑克、康乐球、台球、保龄球、乒乓球、看电视、玩电脑、舞蹈、唱歌。还定期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健康讲座,经常召开各种座谈会,还有很多的讲座和学习班。象插花,缝纫,刺绣。中心里只有很少的工作人员,不少都是义工,她们志愿为大家服务,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
活动中心建设得不是很多,一个大范围的地区才有一个,因为它要占据很大的一块地方,四周要可以容纳上百辆车的停车场,老外都是开了汽车来,玩一天才回家。中心里面还有小食堂,因为老外吃饭很简单,所以中心供应很简单的便宜午餐。有烤箱,微波炉,电炉,你也可以自己带些东西来做。
我们家在以前,曾经住在BELLEVUE的40街附近,隔壁就是BELLEVUE的老年中心。那时我们差不多天天去玩,里面的设施很全,很好,我们打的台球,那是非常标准的英国式桌子,老外玩的麻将很有意思,估计是我们中国特制的,样子一模一样,只不过中,发,东,南,西,北,还有春,夏,秋,冬十张牌上多了一行英文。也是四个人打,还拿了张纸在记录成绩。我们想站在后面看一会,她们怎么打?结果她们不乐意了,让我和老伴走开,外国人很讲究自由和隐私,连看牌都不让看,所以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打麻将的?
有一次,我们走过一个教室,给那些白发老人喊住了,原来她们在学习刺绣,原定的那个日本女教师没有来,她们也分不出日本人,中国人,就要我们来教她们,不过看她们那笨拙的双手,我们中国人真的很灵巧啊!
由于没有交通工具,所以在这里就很少看到自己的同胞。
外国的老人很喜欢外出旅游,因为有车,所以一,二天的路程就开车上路了。象胡佛大坝,爱达荷州的黄山公园,洛杉矶的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约书亚树国家公园],远的位于亚历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也是自己开车去玩。
这是我们中国的老年人,永远望尘莫及的。不用说在美国那些语言不通的老年人,就是在现在的国内,能够做到的也不多,不是观念还不够解放,就是有些条件尚不具备。我呼吁,咱们夕阳红的朋友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迈开双腿走出家门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真的老了,那时想出去也就力不从心了。这次去北戴河聚会多好啊,还有九哥那么热心的张罗,喧闹了半天,结果真正成行的没有多少人。我都感到可惜啊!
这是多余的话了。
美国的退休老人,每月都有个一,二千元钱收入,[我们中国人什么贡献都没有,申请补助就有每月400多,假如绿卡5年后,申请加入美国籍,就有类似退休金,大概每月700——800元]那么他一年足够有多余的钱出国旅游。我们中国往返美国的机票也就是800——900美元左右,对他们来讲很便宜吧。我们中国和美国是地球的对面,基本是最远的,从美国去欧洲跨过大西洋就近得多了,所以他们一年可以出去好几次。真是幸福的晚年。
美国老年人不用为已经成年的子女,提供经济保障,更少有为第三代服务的现象。老年人不需为已经成年子女的上学、买房、练习“孙子兵法”抚养第三代等操心,他们的养老金可以完全归自己安度晚年使用,不用分流其中的一部分补贴子女的需求,这和“未富先老”的中国老人是很不同的。
中国的老人尽管在老年公寓,也是生活无忧,但是要想出去旅游,那只能等待儿女们有空。在度假时全家一起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玩一玩。他们最盼望的可能就是回到国内来玩了。
第六部分外国老人的饮食习惯
美国老年人的饮食比较简单。众所周知,中国是美食之国,差不多每个人,尤其是家庭主妇都有一套高超的烹调技术。美国人则不然,他们只注意食物营养,不重视色,香,味,做菜没有耐心,一味要求快捷方便。所以美国人的食物,主要是煮、烤、生拌,没有咱们中国人的油煎和爆炒,因为没有油烟,所以厨房非常干净。都是和客厅开放式的,[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装修房子时,也学美国方式,其实是不适应咱们中国人的习惯的],美国老年人从年轻时便养成了这种图省事的习惯,加上年老了,更加怕麻烦,便吃得更加随意、简单到可以说是马马虎虎,象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或者再煎一个鸡蛋,最多加几片水果就行了,中餐、晚餐主食仍是面包,外加烤鸡腿,或烤猪排,用生菜,胡萝卜做一个色拉就行了。此外,美国多数人都喜欢吃奶油甜食,所以美国有很多胖男胖女,在来美国以前,我们都是以为南方人,尤其是江南苏州,无锡一带的人特别能吃甜食,到了美国你就会发现,和美国人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假如美国人吃甜品被评为十分的话,中国入只有五分。你会知道他们的厉害了吧。美国人在这方面就不讲营养的科学平衡了。美国老年人主要的饮料是牛奶、咖啡和冰水,在美国没有热开水,他们也不喜欢。美国人只喜欢喝加有小冰块的冰水,不管在家里还是上麦当劳、或者饭店,服务员首先给你(不管老少)递上一大杯装满冰块的冰水。大冬天那么冷,老年人喝下去也安然无事。我们中国人就吃不消。
在象COSTCO这样的超市,有不少主食的熟制品卖。如大盘的PIZZA[匹萨饼],日本的熟面条,已经烤熟的肉制品,回家一加热就可以食用。还有大袋的蔬菜色拉,都是马上就可以吃的。
在居民小区的那些便民超市,如QFC,FredMeyer、Safeway[都不知道怎样翻译],反正这些招牌的商店到处都是,[也不算太小,每家起码也有近千平方米]。一般隐藏在小区马路边的Shopping Center里(可以翻译成购物中心)。那里有供应象国内的主食厨房一样的食品,花几美元就能吃了。在Shopping Center里边,也肯定有麦当劳,吃个热狗或三明治也可以对付了。(在美国很少有KFC,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所以外国老人的吃饭是真正的简单容易。
现在,中国老人的口福的确很好,美国已经到处有中国餐厅,尽管也已经是美国式的中餐,加工方式程式化了,但毕竟还是中国味道。现在已经到处都有。上海菜,四川菜随便你挑。还有在美国已经著名的中式自助餐厅All you can eat”(意思是,什么都可以吃,一口气吃到撑饱)
第七部分国外老人的精神状态
美国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确是幸福的,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如在亲情和友情方面,不可否认,我以为还是有些问题的。特别是到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会感觉到一丝孤独的。
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主张个性自由,强调个人人格,要求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不侵犯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不干预别人的生活和隐私,不影响别人的安宁,对老人和小孩都同等看待。父母送给儿女东西,儿子会说:“谢谢”,反之也一样。兄弟姐妹间直呼其名,不管年龄相差多大也一样。和姑姑,姑父,舅舅,阿姨之间,基本上是不走动的。除非有事开PARTY,会请一下。我们住的地方,周围全是老外,当然正确的说,对他们来讲,他们是本国人,我们一家是老外。他们很好奇,你们爸爸妈妈怎么经常和你们在一起,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吗?而他们平时就只有自己的一家人。
儿女18岁([也不一定18岁,一般从上大学开始)便离开父母家庭而独立谋生了(孩子上大学也会尽力勤工俭学,自己挣钱解决学费),儿女长大后,也不必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父母也不再管儿女的生活与前途,兄弟姐妹间更加没有相互的照顾和帮助。爷爷,奶奶会在周末开了车,来到儿子,女儿家,看望自己的孙子,孙女。吃了饭就又回去了。象一个客人一样。
当然,美国人不重视亲情、友情、乡情以及邻里关系。多多少少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中国人喜欢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孙子孙女欢声笑语,欢聚一堂。这就是我们渴望的幸福生活。在这一点认识上,我们和国外的观点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到了美国,尽管享受政策的待遇,住进了老年公寓,但是还是经常回去帮助料理家务,帮助照看孩子。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是,美国的老人愿意享受这种独居生活。因为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有自己的卧房,成人以后更加在意隐私和个人空间,所以他们晚年自己生活并不觉得孤独。我们用东方文化去琢磨美国老人的情感需求,以为他们没有儿孙欢绕在膝下,是凄凉,是痛苦,是孤独,完全是自作多情,杞人忧天。所以中国一直流传,美国是老人的坟墓,那是中国人的认为,他们自己绝对不认为自己生活在坟墓里。而且确确实实,除了在亲情关系上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遗憾外,他们完完全全生活在幸福之中。
13.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 篇十三
詹姆斯梅斯肯斯看着窗外的方形庭院心里感到很自豪。他担任了院长的这所学校刚刚在一个新的美国高等院校排名中荣登第二位,甚至超过了所有八所“常春藤”盟校。
报道称,这所学院就是皇后学院,隶属于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面向的是工薪阶层的学生,该校通常不会在一般的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但话又说回来,这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排名。它是“最佳回报”大学排名。
纯粹主义者可能会认为,这种毕业率和学费之间的效益计算是在侮辱教育在知识、社会及公民素养方面的价值。但是计算费用投入的.排名是大学排名界里增长最快的类型,目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这类分析提供给担心大学费用负担过高的高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报道说,8月,奥巴马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这种排名的关注。他提出了一项计划,根据价值和费用来给高等院校评级,并把这些评级跟联邦政府每年提供的1500亿美元财政支持挂钩。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经济学和教育学教授朱迪思。斯科特-克莱顿说:“给学校的价值进行排名听上去很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非常、非常困难。”
报道指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学术排名长期受到大学校长们的嘲笑,但也会受到他们痴迷地关注,现在它也开始发布“最具价值”大学的排名了。《普林斯顿评论》《福布斯》杂志还有《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以及一家收集就业市场数据的公司也开始发布这种排名。
有些排名主要是把价值理解为成本的一个函数:学费是多少?可以获得哪些补助?一些则将其定义为投资回报:毕业生的收入是多少?有些排名会考虑学生的满意度,或者学术排名,或者毕业率,或者学生经济水平的多样性,这些因素的比重各不相同。大相径庭的计算方式导致了差异很大的结果。
报道称,在《华盛顿月刊》发布的强调社会流动性和公民素养的排名中,皇后学院排名第二。但在强调毕业生薪金的排名中,皇后学院排在了第341位,排在首位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哈维马德学院,它的学费要高很多,但有比例很大的毕业生进入薪资较高的领域,比如科学和工程。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中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还有美国创价大学,这是一所位于南加州的文理学院。但在《福布斯》的最新排名中,列前五名的学校都是不收学费的军校。
报道指出,至于美国联邦政府,没人知道它会采取何种评估方式。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说,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评价体系,不是得出一个具体排名,而且只会比较学校使命和学生构成等方面相似的院校。也就是说,在哈佛和耶鲁之间做比较,而不是在哈佛和创价大学之间做比较。
14.美国人是如何帮助日本吞并琉球的 篇十四
美国前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 )曾直接参与日本首次侵犯台湾,染指琉球。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把琉球国划为由日本外务省管辖的“琉球藩”,要求琉球断绝对清的朝贡关系。翌年,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
正值此时,1871年琉球的八重山岛民69人漂至台湾,其中54人被高山族牡丹社居民所杀。当时清政府把高山族分为较开化的“熟番”和居于深山、缺乏教化的“生番”。清政府官员向日方解释,“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不料这一说法却被日方抓住并夸大解释,把整个台湾都说成“化外之地”。大久保利通和大隈重信两参议员联名提出《处理台湾蕃地要略》,主张“台湾土蕃部落乃清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应视为无主地”,“为我番属琉球人民遭杀害进行报复,乃日本帝国政府之义务。”
美国当时采取怂恿和帮助日本占领台湾的政策。美国驻日公使德隆(C.E.Delong)称,台湾等同于“无主地”,并向日方举荐美前驻厦门领事李仙得给日本当顾问。李仙得原本是出生于法国的贵族,后因与美国籍女子结婚而赴美定居。在南北战争中,李仙得加入北方军队,被提升为陆军少将。1866年,李仙得被任命为美国驻厦门领事,兼任台湾领事。1867~1872年间,李仙得经常随美国兵舰赴台,成为一个“台湾通”。 1872年他受雇于日本外务省后反复强调,台湾和澎湖列岛是东亚战略要地,日本应予占领,动武前要先就八重山岛民遇害问题谈判,以证实清政府对台缺乏行使主权的能力。1874年4月,日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远征军出兵犯台,李仙得做随军向导,美国军舰“蒙那肯”号前往声援日军。
李仙得为日本政府提出的“攻台计划书”称:台湾平定后,支那政府必定否认我方对台湾的占领,所以,除了第一批的八千名士兵之外,还要送四千士兵到澎湖岛。此兵可进至厦门,占领此地,对清政府进行威逼,我预计可达成和平,并谋取到战费。
清政府对此提出抗议,指出台湾属中国版图,要求日方撤兵。日军受到台湾高山族抵抗,又因流行的疟疾,伤亡惨重,只好与清政府谈判。清政府委曲求全,舍琉保台。1874年10月,中日签署了《中日北京专约》。1875年7月,日本政府命令琉球番王停止对清朝贡。1879年1月,日本勒令琉球藩王尚泰一周内宣誓遵奉日本国法。同年4月,日本将琉球改名为“冲绳”。
美国前总统格兰特 (Grant,U.S.)在中日之间斡旋时偏袒日本霸占琉球。
1879年,清廷请求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从中调停。格兰特曾作为将军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立过战功,后来曾两次当选美国总统。1877年,格兰特总统卸任后开始周游世界,1879年6月到达日本长崎,作为国宾在日本逗留了两个月。明治天皇也屡次会见格兰特,征询治国理政经验。
格兰特在中国见李鸿章时曾表示,“琉球自为一国,日本乃欲吞灭以自广”,但赴日后则被日方以《中日北京专约》为由搪塞,只好力劝中日互让,以免失和。美国还非正式地提出试探性“琉球三分案”,即琉球南部归中国,中部归琉球,北部归日本。
由于日本当时尚未做好对华开战准备,1880年只好暂且接受了格兰特的调停,但不接受“琉球三分案”,而是派人来华提出日本的分岛改约方案,即把宫古、八重山群岛让给中国,琉球其余部分归日本,但条件是修改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即对西欧列强所有在华特权,日本都要“一体均沾”。
当时,清廷腹背受敌,面临俄、英在新疆陆地,法、日在东南沿海的两面夹击。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原拟同意日方的分岛改约方案,但内部意见呈尖锐对立之势。掌管此案的李鸿章奏称,“惟有用延宕之一法最为相宜”。但这显然只是清廷的一相情愿。
【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推荐阅读:
美国留学 如何看待美国大学排名?11-18
高中生留学美国的条件是什么08-25
美国留学如何选专业12-06
高考后如何留学美国09-14
去美国留学如何开具存款证明解析12-12
美国留学 办理美国签证的六大步骤08-26
美国留学:申请美国MBA的GPA成绩要求07-28
留学美国需要的条件07-01
美国公立高中留学的误区11-16
申请美国留学贷款的条件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