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精选18篇)
1.试谈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 篇一
试谈如何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又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而提高,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愉快,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在趣味横生的教学过程中爱上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学会简单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要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一、创造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学生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而传承式的音乐模式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了必要的情境设置和兴趣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功半事倍。因此,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常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由之路。比如,上知识课和练习课时,我把事先制作准备好的音乐知识图片和幻灯片挂出来或投影出来,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掌握知识牢固迅速,做作业准确及时;上音乐欣赏课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再把根据教材配制好的录像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领略情境,增进情感,便于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学习会更有兴趣,也会更主动一些,音乐素质自然也普遍提高得快一些。
二、音乐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交流而实现的。而音乐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合作,通过听、唱、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再把对音乐的美、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共同表达出来,以达到师生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
现代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师生间多向、多形式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又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赖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合作充满温馨、充满民主、充满平等,让师生在合作共处中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在课堂上营造一方自由、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虽然人人都喜爱音乐,但每个人对音乐表现出的感受、情感、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喜爱民族音乐、有的喜爱流行音乐、有的喜爱戏曲音乐……在音乐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充满想象力的表现空间。音乐不像其他课那样要求安静,音乐课要创造轻松活跃、欢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让想象力张开翅膀翱翔于音乐的天堂,因此,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要尽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苗岭的早晨》,学生在闭目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之后,让他们分别说说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感受。有的说:“幽静的大山里,晨雾轻绕,一缕霞光穿射而来……”有的说:“学生背着书包,欢歌笑语地走在崎岖的上学路上:”有的说:“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和同伴们在歌唱……”这样的情境,我们只有给学生说:“音乐的魅力就是可以带给我们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想象。”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不单单是局限在思维一个方面,还要适当地给他们形象、具体或行动上的自由,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挑战性。如在即兴舞蹈的教学中,让学生随自己的理解随意发挥创编,尽管有的动作是那么的稚嫩、笨拙,却使每个同学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枯燥单调的课堂变成一段欢乐愉快的惬意时光,既给学生紧张的学习提供一张一弛的调节,又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强化双基训练,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开放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什么学科都能进行,问题在于掌握时机是否得当。就音乐教学而言,在歌曲处理这一环节中进行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要教的歌曲如果处理不当,也就失去了音乐以情感人的重大作用。传承式音乐教学中,歌曲处理这一环节只是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是欢乐的还是抒情的,或者是这首歌的力度和速度有什么变化哪些地方该强哪些地方该弱、哪里加快哪里渐慢……学生回答后接着就按正确答案进行演唱教学,或者指点学生对歌词做一下分析,从词意上去处理歌曲,而不是从音乐本身去理解和学会演唱。
音乐课堂教学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展示。现有的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唱歌、欣赏、器乐、识谱和综合训练等多项内容,这一切不仅有自身的系统性,而且密切相关、互补互修,同时与其他学科又不联系,所以仅靠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使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脱节,就起不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反之,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提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帮助学生在音乐艺术和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试谈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 篇二
歌唱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 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 突出情感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映的纯粹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在学习过程中, 情感作为学生创造机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总是成为推动或中止某种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 在发声练习中渗入情感成份, 尝试在发声练习中采用“以情带声”的训练方法, 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在音乐学习中, 兴趣、注意力、情绪等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他们的情感。通过图谱、游戏、创设一定的场景和环境,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唱歌的兴趣和动力, 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发声练习中。
1. 运用图谱, 展示发声练习的情境
图形谱, 顾名思义是用图形 (线条、颜色、形状、符号等) 试图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高低、长短等要素的可视化形式, 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需要凭借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完成。在歌曲教学前的声音训练适当地运用图谱, 能直观形象地表现音乐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等, 激发他们学习地积极性。
2. 运用游戏, 带入发声练习的情境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 是快乐的源泉, 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 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本能, 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可见, 游戏的重要性。通过以游戏的形式, 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老师精心创设的发声练习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具体感悟。
3. 借助生活, 再现发声练习的情境
“生活就如泉源, 音乐犹如溪水, 泉水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音乐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 一种装饰, 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活教材,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 也为孩子们创造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音乐环境。因此, 在进行发声练习时,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模仿生活情景的练声曲, 这样可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 想象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的情境, 演奏唱出生活中的美妙乐曲。
二、调动情绪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真挚的情感, 可以使人感动, 并能使人的心灵沿着一种特定的轨迹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也就是说, 情感具有感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 使人产生同样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通过肢体语言、演唱、表演等来引发和迁移学生的情绪, 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从而给发声练习带来持续的学习动力, 达到奇佳的教学效果。
1. 言传身教, 调动发声练习的情绪
在课前、在学生张嘴发声之前, 教师首先必须要做到满怀激情、情动于衷, 再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势等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 开启他们的情感之门, 激活他们的情感之潭。
(1) 以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
语言是调动音乐课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老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 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 使情感得到层层推进。通过老师生动语言的循循善诱, 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让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不知不觉就感受了歌曲的意境, 为学唱歌曲打下了伏笔。
(2) 以形象的手势, 促进学生的情感表现
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它可以传情、立意、言志。如果我们将手势巧妙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 更形象地为学生进行音乐的表述, 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正确理解, 既可加强学生对乐理概念的理解,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如发声练习曲《东方升起红太阳》, 教师可用手势来提示歌曲的音乐表现, 整首练声曲描绘的是太阳渐渐升起的情景, 教师的手势动作以上扬为主, 让学生看着手势轻声哼唱发声练习的旋律, 也从手势中了解了歌曲的情感体现。这样, 通过教师形象的手势, 富有情感的肢体语言, 从上课伊始, 就把学生带入了兴味盎然的情境当中。
2. 声情并茂, 调动发声练习的情绪
课堂上教师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动情的范唱、表演等一系列情绪表现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哪怕是最简单的发声练习, 都应该是带着愉快的情绪、饱满的激情、美好的情感来唱, 教师一个关怀的眼神, 一曲激情昂扬的范唱, 一段优美的舞蹈, 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使之产生共鸣, 在短小、简单的发声练习曲中师生共同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 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内容。
(1) 以动情的范唱, 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
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 既能给学生以整体性的音乐美感, 又是师生间音乐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 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歌唱的表现力。由此可见, 教师的范唱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运用歌声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歌曲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从而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爱, 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 并主动地去模仿, 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用歌声表现出来。如发声练习《小宝宝要睡觉》, 老师一句句深情的演唱, 让学生回到了儿时妈妈哄自己睡觉的情形。真挚的感情感染了学生, 情绪有了, 氛围有了,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演唱《小宝宝要睡觉》。
(2) 以动情的表演, 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
除了美的声音, 还需要动情的表演, 使学生可以更为直接的感受到其中的意境。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但要当歌唱者, 还要当表演者。如《我是草原小牧民》这一课, 教师借用舞蹈动作演示小牧民扬鞭催马、欢乐奔跑的场面。在教师粗犷有力的舞蹈动作及富于变化的面部表情中, 使学生联想到乐曲所要表现的情境, 让学生模仿几个简单的骑马动作, 慢慢感受到草原上欢快热烈的场面和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三、挖掘情趣
发声练习常被师生们认为是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 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 久而久之, 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学的情趣性, 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 变刻板为主动活泼, 变机械为愉快灵活, 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因此, 通过情趣化的教学方式,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相应的发声技巧和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演唱发声练习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
1. 因循善诱, 在气息练习中挖掘情趣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它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歌唱的动力, 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 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
(1) 闻花香练习
教师不是一味苍白无力地要求学生机械地练习气息, 而是通过有趣的闻花香练习, 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了推 (吸气) , 合 (呼气) 的气息练习, 非常形象、有趣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正确的练习气息的方法。
(2) 剪声音练习
老师出示一张带孔的卡片, 请学生发出“Si”的声音, 想象把声音集中地、均匀地从孔中送出。教师做出把学生的声音一段段剪下来的样子。
丝丝丝丝︱丝---‖
运用这种方法来练气息, 使学生有形象的感知, 又感到喜欢。通过坚持不懈的呼吸训练, 并有节制地使用气息歌唱, 就能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
(3) 绕口令练习
“要想唱得好, 必须要说得好”, 这足以说明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在儿童歌唱教学中, 绕口令训练有助于儿童歌唱气息的正确建立, 例如, 我让孩子们念绕口令:有个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 洒了醋湿了布。教师问:“念到下面有加了点的字, 你们的小肚皮有什么感觉?”生:“动一下。”这就很好的训练了声音的弹力与横隔膜的力度。
2. 因材施教, 在发声练习中挖掘情趣
如何改变枯燥的、单调的练习, 让学生乐于接受, 喜欢这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为情感表现打好基础呢。我们可以借用不同色彩、情绪变化, 提炼歌曲中的难点乐句作为发声练习, 使发声练习真正为歌曲学唱做好准备。
(1) 从推敲同一练声曲中挖掘不同情趣
法·兰培尔蒂建议:“唱一首练习曲应该用不同情感去歌唱——抒情的、祈求的、悲伤的, 把歌唱者所体会到的诗情剧意体现在练习曲的歌唱之中。”这些又都是达到歌曲情感表现的奠基石, 由此训练学生对歌曲的处理。如课例《云》, 展示有代表性的三幅“云”的图像, 分析“云”的特点, 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能更好地表现出下面的旋律:
月光下的云:用轻柔的“呜”声唱。
阳光下的云:用明亮、流畅的“啦”声唱。
带着小雨点的云:用短促、有弹性的“哒”声唱。
(2) 从发现同一规律中挖掘情趣
发声训练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 因此, 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选用的练声曲最好同教唱的歌曲结合起来, 做到有的放矢。如课例《牧场上的家》是一首美国田园牧童歌曲, 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 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根据歌曲的特点, 选用了相应特点的发声练习。以《草原晨曲》为练声曲, 悠长、宽广、舒展的旋律, 将学生带进美丽、辽阔的草原情境。
(3) 从解决难点中挖掘情趣
歌曲的难点有时是旋律音程跳度较大, 有时是节奏复杂、难以掌握, 有时是歌词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找准难点, 再对症下药采取措施, 作为相应的发声练习。如课例《我是少年阿凡提》, 教师提炼歌曲中最具代表性、节奏最难掌握的一个乐句作为发声练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a”的口型, 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短促有力的跳音, 感受少年阿凡提幽默、风趣、爱打抱不平的自豪情绪, 为学习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 发声练习是教师谱写的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要求教师以爱为基石, 满怀激情,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情绪, 挖掘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情感,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 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 促进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王远.独唱歌曲分析与处理.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
3.试谈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三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46-01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这已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但是,怎样使这一理论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却是一个尚未解决好的问题。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审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他们在音乐教育改革中的意义是什么? ……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也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专长为目的,也不是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音乐学科是学校教学中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素质教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音乐教学既要掌握乐理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声乐技能与道德意志品质。作为音乐教师,其职责就是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发展。其实质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
正如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博士说:“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孩子学习音乐,不仅是技术问题,主要是对孩子心灵的培养。”故而,他既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更关注音乐教育的启迪、激励、教育、感染作用。这样,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审美因素,能让学生产生美感。这里美感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音乐艺术本身之美,这是不言而喻的;二是音乐教学自身的活动形式、方法手段,它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应该是一种艺术与美的享受。
从当代美学观点来看,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关系的理论,实际上是以音乐形式为中心的。无论是强调音乐是纯粹的音响运动形式的所谓自律论,还是强调音乐(形式)表现情感的必然性和直接性的所谓他律论,以及后来出现的将内容归于形式之中的不可分割论,都是主要围绕音乐形式属性而展开的。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自律的,是关于音本体的“形式与内容”。在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体验模式中,作为一种动态结构,其运作过程始终以“学生-(教师)—音乐”为核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音乐作为审美客体,其各自的特征及二者可能产生的相互关系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教师主要起促使学生与音乐沟通的中介作用。教师根据特定性客体(音乐)的感性特征和潜在教育因素,联系特定主体(学生)现在和发展的需要,设计审美活动的具体目标、程序、方法,并依此展开审美活动。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审美教育过程的目标价值,只有在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中,在主客体的沟通关系中实现。
从最直接含义上说,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主动追求美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人类独特的感性认识范畴,审美以对事物审美特性的直觉判断为心理特征,不同于对世界的纯科学的理性认识,也不同于对世界的功利需要。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东文化,审美研究均是古已有之,但将其确定为一个学科,还是近代的事情。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首次将这个学科定义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其最直接的意思是“感性学”、“感觉学”或“审美感觉学”,作为区别于逻辑学和伦理学,专门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独立学科。
把握住审美作为感性认识活动的本质物征,首先让我们认识到审美过程总是与特定的感性活动领域密切相关,审美教育必须尊重感性活动的规律。如:音乐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其次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审美活动中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原则。其一是主体性。主体性的直接含义是个体性,也就是说,审美首先是一种从个体角度出发的感性实践活动;其二是能动性。能动性体现为审美自由。关于审美的主体自由,当代德国美学家、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是这样表述的:“人的审美活动,不管是创作性的还是接受性的,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无论是国家统治,还是神权政治,都无法强迫我欣赏或拒斥一件美的艺术品,都无法命令我按照规定的意义去阅读一件文学作品。因为不管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幅画的意义都必须听凭读者或欣赏者内在的自由来评判,这种自由是无法转让的。”其三是独特性。独特性体现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对象实现自身对世界独特的感性把握,以及审美主体独特的感悟和表现自己的存在状态。这三个原则归纳起来,就是审美必须遵循个体性、自由性和独特性原则。音乐审美活动的过程,则是主体从自身独特感受的角度出发赋予音乐以及音乐活动意义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对音乐教师来说,其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就不仅仅是尊重、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真实感觉,用以构成师生在音乐活动中审美体验、充分交流的基础。
4.试谈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 篇四
颍上县慎城镇第三小学
蔡庆丽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问题情境是教学中一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科知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用一个个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质疑、释疑、解惑,增强思维辨别能力、批判能力,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现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试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与同仁们共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新的摇篮。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一部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停放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为什么起脊房的屋樑用人字樑?为什么斜拉索桥的斜拉索与桥要构成三角形?为什么起重机采用三角形吊臂?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釆用三条腿支撑?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再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广泛应用,再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二、三个例子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应用吗?留为家庭作业,下节课我来检查。”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第二天检查结果:窗户掛上斜拉钩就不会晃了;自行车的几个梁形成3角支撑;电视塔钢架由很多三角形构成„„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居民小区停车场有长方形的停车位和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们虽然形状不一,但面积相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种停车位的面积哪个大?”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举手想回答,我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他说:“因为情景图上的停车位铺有方砖,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每个停车位有多少块方砖,再进行比较。”这时,我给这位同学点赞:“你的观察能力真強!方法也正确。”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图。问:“这块草坪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如果不能,那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抓住时机,再提出问题:同学们数一数这两个停车位的边长和高各有几块方砖铺成?若知每块方砖是边长15cm的正方形,请计算这两个停车位面积。再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边长、高存在什么关系?
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来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转化思想是数学一重要思想,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渗透“转化”思想。告诉学生猜测并不代表结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割补法,演示怎样通过割补法进行等积变換。再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进行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剪、拼的过程。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割补得到长方形,学生会自然地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继续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一系列地追问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会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新知,也学会获得新知方法,增強学习能力。
三、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轻重”这一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有趣情境:小白兔要搬家了,兔妈妈收拾了3个包袱,小熊、小猴、小松鼠都来帮忙,它们各自背哪个包袱最合适?(三只小动物分别由3个小朋友扮演)教师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包袱。小熊身体壮应背最重的包袱,小松鼠的身体小,应背最轻的包袱。但是哪个包袱最重,哪个包袱最轻呢?小熊和小松鼠,正为此事犯愁,小猴也正考虑背哪个包袱合适?三只小动物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一幅着急的样子,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小熊、小猴、小松鼠到底该背哪个包袱呢?该怎样比较这三个包袱的轻重呢?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比较轻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臵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四、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釆用猜图形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現一个信封,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同学们积极踴跃参加猜图片游戏。我指定一位同学猜,他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直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指定另外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钝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又指定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锐角三角形,他猜对了。重复上面操作,让信封露出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部分或钝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同学都猜对了。同学们在猜游戏中通过思考、分析进行总结: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三角形形状,若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三角形形状。通过猜图形游戏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形状特征。
五、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悬念是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疑惑不解又想解决产生的一种心理趋向。悬念问题情境对人的大恼皮层有強烈而持续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引入“年、月、日”教学课题时,提出一个问题:“畅畅的爷爷今年2月29日已经过28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畅畅的爷爷今年有几岁?”有几位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脱口回答:“畅畅的爷爷今年28岁!”我含笑又问这几位同学:“畅畅的爸爸今年几岁?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吗?”这几位位同学脸红了没吱声,其它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慢条斯理地说:“要想解决畅畅的爷爷今年几岁的问题,我们学习年、月、日这节课就自然会回答了。”导入课题――年、月、日。这样创设悬念进行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六、在实际应用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是有多种解法或是多种可能性,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又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解法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问题情境:甲、乙两人骑着电瓶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沿着筆直公路相向匀速行驶,甲速为10m/s,乙速为15m/s,若A、B两地相距600m,试问经几秒后他们相距100m?问题展示后,先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我进行巡视。最后让各小组组长宣布他们答案,没想到全是20s。我面帶微笑说:“你们的答案对吗?”同学们感到惊奇,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声嘀咕:“没计算錯呀!”我慢条斯理地说:“请再认真审题。”同学们又沉于思考中,结果一位同学举手回答:“答案应是20s或28s。”同学们惊奇看着他。我没有表态是否对错,问他:“为什么?”“这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遇前相距100m,一种是相遇后相距100m。”同学们用羡慕眼光注视着他。我也点赞:“讲的完全正确,你真棒!请继续努力。”让这位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5.试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体育课 篇五
摘 要: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体育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但是很容易由于老师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安排不合理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上好一堂小学体育课呢?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人教版;教学
一、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在课余时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教学内容也相对较为简单,基本不涉及体育专业知识,主要以游戏为主。新课改大力推进,给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课堂内容要有明确目的。小学体育课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带着孩子们玩。但是带着孩子玩,也要老师会“玩”,有目的地带着孩子“玩”。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体育游戏时要选择服务于教学、有培养意义的游戏。
2.课堂内容要有实用性。并不是所有体育游戏适合应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体育课堂。这就要求老师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改编,如: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比例、学生体力等多个因素,做出合理的安排让学生更喜欢课堂。
二、适合小学体育课的授课模式
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堂的授课模式大多是指令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对指令的配合度。这时候主要还是以指令教学模式为主。小学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就逐渐可以引入一些体验式教学模式和竞赛制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对器材或者体育游戏活动的体验,来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展开新游戏项目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不论以怎样的授课模式开展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体力和安全因素,才能保证我们的课程顺利进行。
三、如何上好一堂小学体育课
我们要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上好一堂小学体育课呢?这需要我们的一线老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1.备课充分。好的图纸是建设一栋房子的基础,同样好的教案是开展一堂好课的基础。备课充分的情况下,我们更容易掌握和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完善课堂的环节衔接。
2.组织有效。有了基础,在组织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但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也不能放松。要目标合理、随时注意排除安全隐患,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
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帮助学生打造良好身体基础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的重视和完善,希望本文可以为今后的课堂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6.小学音乐课教学随笔 篇六
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的:
1、将说、赏、舞、唱相结合,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江南。
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通过课件,带同学们来过美丽的江南,通过看江南、说江南等活动,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主题中。然后通过听赏《采茶舞曲》,让学生对江南的音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自由创编与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接下来的唱江南,学生就非常地投入了,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听与唱,对歌曲有了深入的了解,整堂课下来,我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江南,让他们陶醉在江南的山水、诗歌与音乐中。对江南的音乐风格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2、深入挖潜江南音乐,呈现“美”的音乐课堂
大家都知道,江南山美、水美、人美、音乐更美。可如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来挖掘音乐课堂中的“美”,却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一堂课中,我感触颇深,我认为学生通过学习,使他们在内心深处领略到了音乐美。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音乐课堂中能够感受到美就行了。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学生基本学会了歌曲之后,我让学生对歌曲的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我说:“请你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个休止符?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第一、二个:吸气; 第三个:表现出我想摘又舍不得摘的犹豫不舍。这种两短一长的结构,使歌曲有收有放,呈现一种对比的节奏美,更有韵致。)于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歌曲“美”在何处,教 给了学生一个感受的方向,让学生抓住这一根看不见的线去感受美,发现美。事实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启示下,很快就抓住了这一根线,于是在接下来的演唱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对茉莉花的那一种深情,就更真切与实在了。
3、精心选择音乐内容,让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
音乐内容包括乐谱、歌唱技巧以及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表现等各个方面。我选择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古诗《忆江南》、女子十二乐坊合奏、黑鸭子合唱组演唱等音乐内容,让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江南,同时也注意到了让教学形式不流于摆花架子,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真正领会音乐新课程教学的涵义。
同时,在本堂课中,我还有一个深切的的感受,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音乐知识、技能、情感、表现的教学,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分析、解读、感受、体验、表现的能力。要不断地增加音乐方面的学习,只有有了坚实的音乐基础,才可以借助形式的作用来实现有效的音乐教学。
音乐课堂,应该是一个“美”的代名词,让孩子们在音乐王国中尽情地去感受美、展示美、挖掘美、创造美,让音乐带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应尽的职责。
7.试谈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 篇七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也有了新的改革指示, 笔者对新课改积极响应, 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 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在教学中, 大胆进行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一、教师与学生做好自己的角色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主人, 学生是被动的学习, 而在这种角色定位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很多的信息不能正常的沟通。比如说, 在音乐教育中, 有很多的音乐专业名词或者术语, 这些教师能懂, 但是对于音乐知识不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听不懂, 如果教师与学生没有沟通, 学生在学习中会因为这些问题有了学习上的障碍和困难。再加上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有些教师没有在教学方法上有正确的认识, 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把知识大量的灌输给学生, 不管学生是不是能听得懂, 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定义初中音乐教学的: 初中音乐课堂的知识传授要做到系统、正规, 给学生专业的音乐教育, 不仅学习音乐知识, 还要给学生以作品中愉悦与快乐的感受教育, 从而情操得到陶冶,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要做到这些, 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角色, 把自己当作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组织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围绕学生而展开。
为了使新课标的理念得到落实, 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与主体地位, 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比如, 在《走进新时代》的学习时, 我把新课标的时代背景研究透彻, 把思考融入教学中, 把权力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 我再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尊重他们的发言, 肯定他们的成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在主观上, 他们能深入学习, 从而课堂了表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通过讨论研究, 学生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要歌颂的感情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从而有效掌握知识, 这样他们就有了兴趣进行这首歌曲的学习, 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积极的参与讨论, 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
二、改革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这说明,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它能促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专注性,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 让学生对音乐有学习的欲望,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 老师要引导或者帮助解决, 这种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新理念, 笔者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研究,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1. 借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多媒体引入音乐课堂可以代替老师做到老师无法做到的工作, 让知识点更加明确, 目标更为清晰, 学生接受知识也会更为方便, 这种教学方式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 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老师, 要做到教学的时代性, 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灵活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 我在教学《十八相送》一课上, 我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来辅助我的教学, 先让学生看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视频。音乐教学传统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 而这次, 都却先让学生运用多媒体看一段视频, 学生无疑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课的一开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 在观看视频短片的同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 充分地了解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主人公的内心的矛盾和想法, 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点, 对音乐的背景有了了解, 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就会加深, 对音乐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再如, 在《亚洲之声》一课的内容学习时, 我运用多媒体音频配上我们各个地方的风景图片, 做到了图文并茂, 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了刺激, 他们在音乐学习的同时, 还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
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 给学生鼓励, 让他们受到鼓舞, 这样, 他才会把学习的信心对立起来, 才会主动学习。肯定和鼓励是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充分掌握鼓励的技巧, 特别是在语言上加强修炼, 在课堂上时时把自己的信心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在动机, 让课堂充满一种“学习味”。初中是学生的一个叛逆期, 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直白或者过于严肃, 可能会触发学生的反感情绪, 对学习极不为利。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对他们进行晓之以情的教育。比如, “唱得真好”“大家热情极高”等这些语言带有一定的激励性, 学生喜欢听, 听了更会表现自己。学生能从老师的语言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进而喜欢老师、喜欢音乐。
综上所述, 在初中音乐新课程大潮下, 教师要及时更新理论, 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认真研读教材, 把自己的新想法新教法在音乐课堂上贯彻执行。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音乐素质不断提高, 音乐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 音乐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也为老师的新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积极改革, 大胆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教学, 满足学生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梁兰丁.中小学音乐教学论之 (二) ——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综合”部分的思考[J].黄河之声, 2013, (20) .
[2]孟卫华.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多媒体[J].大众文艺, 2013, (23) .
[3]吴扬.让多媒体教学走进音乐课堂[J].现代交际, 2013, (11) .
[4]陈丽华.中学音乐教学初探[J].学周刊, 2013, (35) .
8.试谈小学语文写字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5-01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诱导励志,激发兴趣
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而这一基本功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写字方面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复比较,推敲点画的位置和笔画的走向,之后教师再加以讲解指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学生一进校门,教师就要对学生多诱导,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导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在诱导的的过程中,对于部分书写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在写字教学中,不急于强迫他们改正错误的写字姿势以及执笔方法,而是收集古今中外的书法大师,引导他们读书法家练字的轶事趣闻,让他们从故事情境中获得激励。如王羲之从小勤学苦练书法,最终成为杰出书法家的故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为追寻书法家笔意的踪迹,在两晋古碑前揣摩了三天才离开;元代的赵猛少年时代练字等给人以启迪的故事。由浅入深地将故事讲给他们听,之后,让他们联系自己谈谈读后感,有效地收到激趣励志的效果。这样,这些原本好动,字迹潦草的学生就会有了学好写字的强烈欲望,培养了学生书写时多思考、多分析、多探索的良好的写字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练字精神。
二、赋予联想,感悟字美
觀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三、掌握要领,热心指导
学生把字写好,需要有一定的写字基础知识作指导,再通过多次练习才能逐步转化为写字技能。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结合讲解写字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写字的要领,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识记方法和构字规律。比如:学形声字,“睛”和“晴”时,“睛”与“晴”字形相近,“睛”与眼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晴”与太阳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有的是左窄右宽,有的是左右一样宽。教师要做到边讲解边做好示范,启发学生模仿,让他们从模仿中逐步掌握写字要领。如教“森”字,教师先在田字格里板书,边写边讲,“森”上边的木要写得稍短,竖要在横中线上收笔。左下“木”字的竖要在横线上起笔,捺变成点。右下的“木”字要写得稍高些和稍宽些。此外,教师指导学写“森、睛、晴”等字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偏旁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把每个字写得匀称、美观。金湖小学王少森老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板书尤其工整规范,板书时利用形象化的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讲解细致规范,学生学的明白。
四、强化训练,提高效率
在学写生字后,要引导学生仿写,写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对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另外,在教学中采取分散练习,集中练习相结合的办法。每次练习的时间短,练习的形式多,质量才能高。如:每天在上语文课前,教师可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听写生字,或让学生到黑板前默写生字。不要超过十个左右。然后马上讲评。提倡“少而精”,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证每次练习的效果。
当然写字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也不是光靠老师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才能把中华古老的方块字写的工整、规范、整洁。
9.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篇九
3月5号也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日子,没有国庆的隆重,没有九一八的刻骨,但是雷锋的精神却是我们一直以来学习的,不能忘却的。我们的社会正是有了雷锋精神的存在,才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帮助,多了一份关爱。也许是年纪小,也许是环境太优越,但是对于3月5号纪念意义这么大的日子我们无论如何是要记的,不但我们要记住要教育我们的学生记住他。要是象3月5号这样的日子都不能脱口而出,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何得以发展,弘扬。
100分是每个学生永远追求的,这个数字他们永远不会忘记。3月5日是个比100分简单的数字这些祖国的明天的太阳却是那么的陌生,淡薄。不能不给我们教育者敲响警钟。面对这样的问题引起我深深的反思。
反思: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只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就是一名好教师,不是每节课都上满四十分钟不间断就是好课。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教书,更重要得是育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的职责是把美育,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节课。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用先进的人物的品质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下烙印。把他们真正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看起来时间记错是件小事但,关键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因起反思。我们应该具体形象的将课本以外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教师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10.小学音乐课节奏教学随笔 篇十
今天,3月16日,张仰胜老师(中国鼓王)来到我们学校,教我们一、二年级音乐般的学生打鼓,鼓谱的类型是爵士乐型的,而且有三个声部的、中间有许多休止符。当我看到鼓谱时,心里有些打鼓,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让我更没想到是张老师一上来就用一分钟120下左右的速度开始学习这些鼓谱……?
一般我们音乐老师在教学生学习节奏时,都是由慢速学习会了之后,才加快速度来演奏的!
学生在一片热闹的情绪中学完了第一节课。第二节课,张老师让我来继续教学生,我按照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想慢速地把 X OX O O 节奏让学生掌握扎实,张老师马上提出了不能放慢速度,要想放慢速度也只能放慢一点,不然就破坏了节奏的感觉……
破坏了节奏的感觉?!过去我只知道把节奏念准就可以了,而我研究的各种教学方法也只是为了让学生把节奏念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节奏还有什么感觉?我也从来没有注意过节奏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感觉?
我又细细的倾听和体会了一下这个长达50小节的爵士乐节奏型,以一分钟120下的速度敲击出来的音响给我带来的感觉。那是一种充满动感、狂野、奔放、激昂、热情……的感觉。是只把节奏念准所不能感受到的音乐激情!
11.试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 篇十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着自身学科的特点,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扩展到了人机交流、生网交流,老师更容易在不同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老师的“双双”慧眼,发现学生的才智,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航。
一、以人为本,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被师生宠爱,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知识无穷的魅力,领悟学习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求知兴趣和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整个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这既是教师兢兢业业的教育目标,也是学生孜孜以求的“求学美景”。教师既然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就需要促进学生建立“会学、能学、好学”的自信,用发展性的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反馈网络。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评价的项目与内容,建立成长有效导航体系。学生要出色地学好一门学科,矣或学习某一科目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尤其重要。例如,学生学习态度可以包括学科带书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能否主动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等,这些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出现消极情况,评价的主体要及时矫正学习主体,从而引导到积极地学习轨道上来。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方案:
1.学习行为:态度、习惯、情感、参与合作、课内外表现,老师记录、问卷调查、学习讨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
2.基本技能:坐姿、操作的规范性、知识的掌握程度,随堂记录、教师评价。
3.创作能力:参与、合作、资料搜集、创造力,个人、集体、全班/小组交流,互评、教师评价。
4.综合应用: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想象力、创新意识,选择任务、 合作学习。
成果展示:每学期2—3项,全班/小组交流,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
(二)激励学生,助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客观上存在差异,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一方面又要多给学困生一些关爱。我们的奖励可以多设几个奖项,例如设立信息技术学科的作品创意奖、进步奖、表现奖、合作奖、应用奖……针对不同学习状态的不同学生,让他们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受人尊重的情感、体验师生勉励的快乐,让学习不再担任“劳心费神”的角色。还可以在学生学习群中,建立鲜明的示范榜样。我把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及时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任务、作品新颖、创意度高的这部分同学作为学习的“示范榜样”,把这部分同学的亮点公示于众,在同样的学习评价标准尺度下,发挥“示范”效益,尤其是学生自己临近的、身边的,学生更容易评有所尺、学有所样,从而在学习群体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因素。
(三)评价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增强学生的信心。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不同,如果都使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会大大降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在教学的评价中要有的放矢。
二、情感体验,共同营造学习评价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启发。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表扬。在口头表扬时应注意语言的丰富性:“你的这种思想,已经具有当计算机科学家的潜能了”…但这些话语要恰到好处,不能流于形式,能够鼓励学生树立自信。通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愉悦感。我常常在学生制作完成一件作品之后让部分学生上来展示,然后建议大家给作品“一个大的掌声”,如果全班都完成得好,则“给自己一个大的掌声”,调节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三、注重引导,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技术而学习,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专家,而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途径,评价一个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这是我们开展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宗旨。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一样”,为解决某一问题,或用信息技术达到制作的某一效果,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这既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又给同学创新火花的点燃做了有力的铺垫。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学习的闪光点,学习优异的同学多勉励、表现平平的同学多激励、学习困难的同学多鼓励。作为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体,是成长中的人,是发展中的学习者,在部分学生还没意识到学习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之前,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一切亮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被肯定、被赏识”的积极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课堂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新的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新型的评价思想理念能使学生学习产生动力,效果明显。课堂上充满了学习的气氛。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是教师教学灵魂的启迪者,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没有教学就没有教师,把平等交于学生,让学生会意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把民主交于学生,学生会实践学习的管理。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用科学发展观的评价导向,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认识到同学间的优点与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从而为自身“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2003,(12).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与运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2).
12.试谈新课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篇十二
1. 语文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1.1 语文诵读能够增强理解记忆的效果。
语文知识的积累离不开一定量的记忆。这种记忆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将知识进行内化生成, 从而发展创新。诵读则是在反复阅读过程中, 不断激活自身的语文学习思维, 提高理解记忆效果。
1.2 语文诵读是丰富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体验过程。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身对语文学习理解的过程, 更是亲身经历的情感深化过程。诵读则是将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地揣摩外化,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思想情感熏陶。
1.3 语文诵读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激情引导。“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是语感对写作的重要影响意义。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定会不断地增强语感, 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语文诵读教学的方法运用策略
2.1 利用关键词进行联想, 理解背诵。
关键词语是文章的核心词汇, 也是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必不可少的内容。对此, 笔者以为, 利用关键词进行联想, 理解背诵, 一方面能够减少记忆的量, 便于学生进行连贯成句, 另一方面, 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创新。抓核心词汇法应该体现在几方面: (1) 紧扣语句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够体现文本意思的词语; (2) 注意一些实词, 特别是动词、名词等; (3) 注意体现前后的语句思维, 即应有一定的逻辑性。
例如, 在苏教版 (下同) 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的诗句教学中, 我运用了上述的方法: (1) 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在古诗学习中不懂的词语, 特别是像“遗力”、“绝知”、“躬行”、“方塘”、“徘徊”、“清如许”、“源头”、“活水”; (2) 建议学生反复地朗读诗文, 鼓励他们运用同桌互读和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来激活阅读思维; (3) 鼓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诵读, 特别是建议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提高诵读的效果; (4) 为学生的诵读提供展示舞台, 通过运用比赛等形式来激活学生的诵读信心和激情。
2.2 运用多种感官, 强化诵读记忆。
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主要是通过运用眼、手、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诵读, 通过运用这样的理解记忆方法来增强他们的理解记忆。这些方法主要是: (1) 鼓励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大意; (2)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口、眼、脑等多种感官来增强理解与记忆; (3) 建议学生在综合感觉器官的基础上, 运用分角色等朗读方法来增强理解记忆。
例如, 在《我们爱你啊, 中国》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段的诵读教学:“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啊, 我们爱你, 中国!”“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我们爱你———”在此基础上, 建议学生在听录音磁带的过程中, 进行多种感官学习理解记忆。这样的诵读方式,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有利于提高学习理解的效果。
2.3 发挥想象, 增强诵读的发展创新性。
学生的思维想象有着无穷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思维想象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发展和创新。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应运用想象将记忆的内容进一步形象化和物化, 以增强理解记忆的效果。这样的方法主要有: (1) 图画生成法, 即将所记忆的诗文等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进行记忆; (2) 内容联想法, 即鼓励学生通过挖掘内在的思维联系进行想象; (3) 对比反思法, 即鼓励学生通过运用与此相关或相近的内容进行诵读,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 拓展延伸法, 即要求学生在围绕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以提高学生的深度和广度, 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3. 语文诵读教学的几点注意
3.1 语文诵读教学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 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3.2 语文诵读教学应该注意其他语言学习功能的综合运用。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多元化综合运用。学生应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写、辩等形式进行综合运用。
3.3 语文诵读教学应该注意古典诗词等名句的背诵积累。
学生的诵读应该关注一些经常使用的经典名著中的名句或名段。诵读则是加强学习理解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言, 在新课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 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 注重阅读的方式, 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来进行理解; (2) 鼓励学生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记忆; (3) 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一定的展示舞台, 为他们的诵读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王海霞.解读“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理念[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5, (2) .
[3]于渂慧.让经典伴着孩子成长[J].小学教学参考, 2005, (12) .
13.小学二年级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让我慢慢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是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你对音乐的理解,把握住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的方向,并且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这才是最难最难的。我带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针对学生性格特点,每次开始上课,我都会在黑板上贴五颗星星,作为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孩子,这一招,总会特别奏效。孩子们也特别喜欢上我的音乐课。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
记得有一节音乐课学习的内容是:《认识七个唱名》。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呢?孩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上学的1、2、3、4、5、6、7嘛!话听到这,我不禁大声笑起来。说实在,我刚接触到音乐时,也何尝不是将这七个音乐符号认成数学符号呢?我忍住笑,换用不着游戏的方式让她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他们模仿我做手势。但是我发现他们在跟我做手势时,兴趣不是很高。我想了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他们自己来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以此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的高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举手说:”林老师,林老师,能让我来试一试吗?“还有几个小朋友甚至离开座位来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于是,我请了一个小朋友让他做”do、do、do“的动作,这时,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来跟着他表演。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掌握的很快。于是我又叫了好几个小朋友同样为re、mi、fa、sol、la、si这六个音编动作,看着,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引导,他们对这些音很快就全掌握了。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和学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让我慢慢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是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你对音乐的理解,把握住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的方向,并且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这才是最难最难的。我带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针对学生性格特点,每次开始上课,我都会在黑板上贴五颗星星,作为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孩子,这一招,总会特别奏效。孩子们也特别喜欢上我的音乐课。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
记得有一节音乐课学习的内容是:《认识七个唱名》。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呢?孩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上学的1、2、3、4、5、6、7嘛!话听到这,我不禁大声笑起来。说实在,我刚接触到音乐时,也何尝不是将这七个音乐符号认成数学符号呢?我忍住笑,换用不着游戏的方式让她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他们模仿我做手势。但是我发现他们在跟我做手势时,兴趣不是很高。我想了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他们自己来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以此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的高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举手说:”林老师,林老师,能让我来试一试吗?“还有几个小朋友甚至离开座位来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于是,我请了一个小朋友让他做”do、do、do“的动作,这时,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来跟着他表演。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掌握的很快。于是我又叫了好几个小朋友同样为re、mi、fa、sol、la、si这六个音编动作,看着,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引导,他们对这些音很快就全掌握了。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和学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多多以轻松快乐的游戏来让她们吸收要学的知识,寓教于乐,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
14.小学生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十四
“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
(学生寻找,然后举手发言)
“那我们能不能用具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方式)
“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敲一敲,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可以与同学合作。”
(学生寻找,拍拍,敲敲)
15.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篇十五
一、挖掘文本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充分开放和利用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材———教科书。教科书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编辑的,它选择了非常好的作品,更是按照学生的成长和生理规律,以及知识的递增规律,按照教学大纲而安排的。因此研究好教材文本是提高学生认知的首要条件,它决定着能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本,要研读好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要点和难点,要制定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吃透教材,要通过网络进行扩大视野性的搜索资源进行备课,对每一节课的知识要找出它们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结合教学要把学生和教材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抛开学生而孤立地单一研究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究教材,在分解知识中要制定出具有层次和梯度的知识消化步骤,要形成在研究学生的情况下去挖掘教材的内质东西。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挖掘教材的资源,扩展其外延。只有我们把教材研究得深透,才能做到高屋建瓴、驾驭教材,才能在后面的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因素取决于学生的效应,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决定着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内驱动力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情绪就会空前地高涨,迸发出来的潜在效能就会大大增强。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个“火药”就是点燃学生求知欲的导火索,教师要制造悬念,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保证做到这一点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多,导语激趣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因为每堂课的教学,课堂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课节的知识内容,有计划地设置导语激趣的环节。比如,我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就问学生: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这节课就要领着你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景点去旅游了。”他们听到后非常兴奋,顿时课堂的气氛热烈起来了。“那么老师领着你们到哪里去呢?”我紧接着就把课题板书出来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接着有的同学问道: “小兴安岭在哪里啊? 都有什么景点啊?”我接着就告诉了他们: “小兴安岭,位居我国的东北黑龙江省北部,那里有着自然优美的自然风光,自然丰富,环境优美,有很多奇珍异宝,比如: 香香的榛子,还有鲜嫩的蘑菇和珍贵的药材,还有活泼可爱的小鹿,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打开书本领略小兴安岭的美好风光吧!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当然导语激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利用谜语”“悬念激趣”“故事引出”“小品导趣”“音乐激趣”等,通过这些导语激趣,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兴奋点极高的状态,他们就会自始至终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得以提高。
当然兴趣教学不单单是导语激趣,还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后,以及作业的布置,练习题的训练等都要赋予情趣的教学,还有学生的参与问题,等等。
三、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步入了课堂教学,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响、录像等多种效能为一体的先进教学手段, 以非常优势的特征引领着学生兴趣地学习,通过多媒体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能力,起到互动的作用。当学生看到多媒体的清晰而生动的画面,还有那优美的音乐旋律,以及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学生进入一种极其兴奋的状态。同时,我们也能感到多媒体能够以静化动,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生动而形象的知识,易于学生的接受,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无比的轻松。 比如,我在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我就选择了让学生听音乐的方式,让学生边听边跟随视频上出现的美丽西湖风光,把学生带进了仙境一般的境地,学生兴奋极了,加之课文的优美语言描写,学生自然就起到了优美的享受,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游戏的方式增加兴趣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动的特点,游戏具有快乐趣味的特征,所以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愉悦平和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最大的轻松感觉,游戏起到了寓教于乐、沟通师生的情感,拉近师生的关系,学生就不会和老师有距离感,想把要说的心里话都能表白出来。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和交互性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游戏的教学方式。我利用《快乐大本营》中的“心有灵犀”的游戏。把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PPT,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展开小组间的竞赛,看看谁的组猜字最多。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了声音,当学生答对的时候可以发出“well done”的声音,答错了就发出“oh! oh! ”的声音。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在这充满趣味的游戏过程中,教师以“朋友”的角色融入到学生的娱乐中,能够有效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6.试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39-01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口语表达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同时,英语口语的学习对素质教育下的学生成绩提高、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小学英语口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说,偏向于听、读
在实际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倾向于英语的读与听,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对学生的口语学习评价侧重于听、读,忽视了对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英语口语基础不同,担心自己说出的英语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没有张口说英语的信心,或者学生要表达的倾向,却苦于词汇量比较少,不知如何表达,这都是影响学生说英语的因素。教师在英语口语课堂上,课堂用语比较生僻,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教师的言语意思,增加了学生口语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2、缺乏英语口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在现在的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沟通、交流的氛围,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限制,另一方面因为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与教学能力影响,导致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上不赶开口讲,教师的教学用语不地道,无法形成一个积极的教学语言环境。有的课堂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人数多、师资紧张,给教师的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困难,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英语口语上得到有效锻炼,影响了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分析
1、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影响着英语口语课堂的整体氛围,关系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在课堂上通过多种途径,创造一个轻松的英语口语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放下心中的顾虑与紧张,乐于用英语去表达想法。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开口讲英语的勇气,面对学生口语中的问题,注意用鼓励的方式去纠正,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口语学习的信心。有信心、多说多练,始终是英语口语学习的关键,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情景表演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英语口语的兴趣,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在口语表达中影响学生的英语思维,为学生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2、打破座位限制,引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
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座位限制,鼓励学生自愿组合,锻炼用英语口语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英语口语兴趣小组,每个小组之间可以开展口语练习比赛,可以通过英语辩论赛、演讲活动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强大信心。
3、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热情
口语教学课堂切忌枯燥无味,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的口语教学方式,而是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英语口语课堂的活跃度,促使学生乐于说英语、爱上说英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采用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获得英语口语的快乐感。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练习素材,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将英语口语的学习的热情延伸到生活中,全方面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口语学习的自觉性
教师除了要重视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还要学会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教师可以建立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弥补与提升课堂所学,鼓励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英语口语学习的好习惯。在课外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综合利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行动力强的特征,调动学生的听、说积极性,激发学生口语学习的无限潜力,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口语学习,让学生摆脱英语口语表达不地道、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困境,真正激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由“教师让学”转变到“学生要学”的教学模式中,为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谢文春,皮锋,秦荣廷.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01)
17.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教学反思2 篇十七
本周学习了‘牵牛花当喇叭’和好朋友来啦’。‘牵牛花当喇叭’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稍带紧密的童谣。曲子中出现了附点音符,怎么引导孩子们理解和表现附点音符是关键。在课件中把重点的旋律和歌词着重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本节课是歌表演,歌曲会唱后表演就成了关键。首先让孩子听听音乐,自己创编舞蹈,然后让孩子来表现,依据孩子们的舞蹈来创编和总结。
音乐游戏‘好朋友来啦’让孩子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演,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表现自己。
18.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八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1
一、主题与背景
课改以来,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大量引用了美术、影视、戏剧等姊妹艺术与非艺术学科内容辅助音乐教学,使音乐课堂变得更生动也更丰富了。然而其中也不可否认地存在滥用、泛用、为形式而用等运用不当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忽略了音乐一、主题与背景课改以来,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大量引用了美术、影视、戏剧等姊妹艺术与非艺术学科内容辅助音乐教学,使音乐课堂变得更生动也更丰富了。然而其中也不可否认地存在滥用、泛用、为形式而用等运用不当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忽略了音乐教学的“音乐本质”。因此,该如何合理、适当地运用姊妹艺术等学科综合的内容,便成了教育工作者急需反思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
在一节学唱歌曲《过新年》的公开课上,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学唱歌曲并能歌表演。就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综合汇报表演”,为了上出新意我特意安排学生分不同的小组进行剪窗花、画新年、做贺卡、诗朗诵、编儿歌等活动。由于形式多样丰富,学生兴致勃勃、激情高涨。
忽然,我看到有一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眼睛里充满了疑惑。我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问道:“小朋友,你有什么事吗?”小男孩眨了眨大眼睛,皱着眉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我们是在上音乐课吗?”“是啊!”我好笑地看着他。“为什么音乐课会人那么多人画画、剪纸,还有做贺卡的,我觉得这像一节美术课呀!”我半蹲着的身子,因为他天真、朴实的话顿时僵在那里!
对啊!这是节“音乐课”,怎么让我上成美术课了。回过神来,我迅速走到讲台边,对已经准备了好一段时间的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都完成了吗?如果没有完成的,请下课再去完成好吗?”“老师!还没画完呢!让我们再画一会儿吧!”“老师!等会,儿歌还没编完!”学生都坚持不懈地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完美无缺。不忍打断他们,我就焦急地等了一会儿。
过了几分钟,他们总算基本完成了。在成果展示的时候,学生个个满怀欣喜。在音乐声中,他们有的表演着,有的捧出自己的的作品得意地展示着。“小朋友,老师和同学们都已经欣赏了你的优秀作品,现在请把你的作品等放进去。最后,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歌曲吧!”说着,我就弹起了钢琴,可很多学生还沉静在欣赏作品成功的喜悦中,难以回过神来。七零八落地开始表演唱以后,我发现学生装唱的时候,感情还不够到位,没有真正的融入歌曲;表演的时候,很多人的动作不够协调,也不敢放开地大胆地跳起来。
三、问题讨论
以上综合汇报表演这一课堂环节,虽然教师运用了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各种实践形式剪窗花、画新年、做贺卡、诗朗诵、编儿歌等,多样的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样的综合教学,并没有完成本课“学会歌曲《新年好》并能歌表演”这一基本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师执教的有失偏颇。从本质上说,该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与音乐没有密切联系,脱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基本原则,脱离了“音乐”这一课堂的“主线”。
新课程提倡各类学科的综合以后,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中出现了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各科综合的运用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是课改带来的新成果。《新课标》同时也指出“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若综合教学占用过多的时间,引用过多的形式而脱离音乐主线,阻碍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偏离《新课标》,成为我们教学的败笔。因此在实施综合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各科运用的“时机”、“程度”和综合教学的“运用目的”。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音乐课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为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核心内容“服务”。加教师在具体安排以上歌曲的综合汇报课时,可以安排成舞蹈编排小组、乐器伴奏小组、合唱演绎小组等与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教学环节,另外再加入个别非艺术类的教学环节,没必要用则不用。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不管综合教学能引起多大的教学效果,在需要的时候才适时地用;与音乐联系不太紧密的环节不能安排太多的时间;教学设计更应该围绕教学的目标、围绕音乐的目的进行展开,不能为了使课堂看起来光彩夺目而喧宾夺主。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2
《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鲁国大司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是孔子对音乐的理论说明,他要求音乐和谐、纯粹、清晰。孔子不只仅认识到了音乐是对实际的摹仿,同时也注意到了并不是对实际的自然摹仿,而是要求对实际进行艺术概括。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纯粹和谐”。
《我当老师》就是这样一首天真的歌曲,表达了一个小主人公对“当老师”的有趣实践。
千年前的孔圣人已经意识到:音乐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只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需“文之以礼乐”,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为人生而音乐” 是音乐课堂的远程目标,从近处点滴做起,为远方的理想服务,是音乐课堂“投入不问回报”的事实和有效地价值。
一、读小诗的改进
“小鬼当家”第五单元的开头语,很适合小朋友的心理“胃口”:我能做点啥?你快猜一猜,扫地洗衣钉扣子,小鬼当家人人夸。
在其他班级,让学生按节奏朗读这四句,觉得结束感不强,有戛然而止的不适感,所以重复了最后三个字——“人人夸”。在做课件的时候加了进去。
二、“乐以发和”
“和谐”成为当代的最强音,课堂也求和谐。但课前十分钟,课件还是出了点小问题。电脑开机后,自动跳出一个对话框,说装置了一个什么程序我匆忙中没有记住,然后再打开昨天调试时非常正常的课件,糟糕!其中的视频竟然无法播放,于是只好重新插入视频,眼看上楼去带学生来音乐教室来不和了,早早来准备听课的徐雪红老师主动说“我去帮你带下来吧!”真的心里是感激不尽,在此感谢善解人意、“救”我于“水火”之中、笑靥如花又倩声如银铃般悦耳的徐老师——谢谢!
原本想让学生下楼来音乐教师的时候,顺便带些凳子下来,给听课的老师坐,可是因为课件故障的关系,搞到铃声响的那秒钟才“排除险情”,所以造成了课堂凳子“紧缺”的状况,在此道歉——sorry!
三、“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提出人的品质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他说假如一个人没有仁德,那又怎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呢?”
在听课老师的众目睽睽之下,我和二2班的小朋友度过了一节“难得和平”的音乐课,那个我研究课题中的“问题小孩”小潘同学,迫于“听课”这种氛围的压力,所以“水火相融”的“现象”让我很欣慰:终究是个聪明的小孩啊!可造之材!歌唱中,小潘同学的声音逐步融入了大家的声音之中,我和全班同学不必如平时般为潘同学的随性而行的捣乱行为而承当无可奈何中的“殃和池鱼”的后果。是听课老师带来的“人气”让“问题小孩”今天表示“例外”让课堂顺利进行。小潘表示了自身的“仁”,对我来说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啊。
四、宽容胜于苛求
“歌者直己而陈德”。这节课,虽然没有占据“天时”优势,气温转冷,让教室中咳嗽一片确实让我有些小小的沮丧,但“人和”让我的感动一直在加分。
学校的地理位置处在风、湿的当口,冷风夹杂着回湖水的潮湿,教室里一咳就是一大片。当我课堂上初次听到那压抑的一片咳嗽声,就在后悔时间选的有点不妙。于是为了不让咳嗽来破坏歌声的音响效果,出了个下策:“当你咳嗽了,你干脆停下来,不要唱了。”但是在“公开课”的氛围下,我发现几乎没有小小朋友停下来真正不唱了,休息了,都在尽力配合我的要求。咳嗽的小孩,只停了以秒来计算的实间,然后又跟上大部队的脚步。所以想想自身有一点点残暴。
五、音乐课堂以外的故事
这节音乐课上的表示,以至于我在2班的下一节美术课上,有“说话不算话”的“心太软”行为。
上节美术课结束时候已经确定要“惩办”,因为两节课完成一张画,但是画画时候总有小孩在讲话,影响画画速度,下课铃声响了,很多小朋友没有完成作品,所以吃批评了。
但是上完公开课的第二天,我走进教室,想到咳嗽了还“捧我的场”,批评他们真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心软:想到你们上节课,那么认真的配合老师,咳嗽了,还在唱歌,所以这节课,不忍心再骂你们,惩办你们了。但是你们以后的美术课,画画时候应该少讲些废话,认真些画画,对自身画画的要求高中一年级些,不要怕难,一味追求简单省力。你们唱歌时候那么活泼聪明,相信你们动脑筋了,画画也会很出色的。
于是,再给五分钟,完成上次的画,再画今天的作业,教室里,出奇的恬静,没有小家伙再交头接耳。画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五、春天的氛围
音乐的表示,是需要内心的热情。让学生对音乐充溢兴趣和热情,并乐意把上音乐课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音乐”上,二不是浪费在发呆等颓废的事情上。并在动脑中找到乐趣,在应约中体会到想象的愉悦,让课堂出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3
1、用故事去引发想象。
歌曲《猫虎歌》本身是由故事改编,于是我就从故事入手,尽量把故事讲得生动,特别是把表情做到位,必要时让学生说说,让学生大概把握住猫与老虎的个性特征。
2、用表演激起情感体验。
在学完歌曲之后,我便让学生上来表演,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都对猫和老虎的个性把握得较好!而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还有创新,有了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表现好多了,情感也把握得较为精确!歌曲最后一句歌词:“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唱的很有表情,把小猫的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3、以兴趣为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自然会投入其中。今天这节课学生通过感受音乐,模仿动物来达到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学到最后,探索到最后,而且效果很好。
4、探索过程有浅入深,环环相扣。
要使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探索,教师必须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方式中转变过来,注重研究学生,根据学生探索能力,原有知识水平进行设计。
5、教师语言的引导。
教学过程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语言的引导是致关重要的。在探索过程中,除了让教师自己来说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欣赏的方式从中来体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歌曲《两只老虎》是一首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很喜欢的一首歌曲,但是教材的编写是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把它变成了(卡农式)!学生比较的陌生。于是,我就顺势把歌曲的两个声部变成了“两只老虎”,请学生来唱第一只老虎,我就在后面当第二只老虎,让学生听,找一找这两只老虎有什么区别,学生听了几次后就找出了,然后,再请其他学生与我合作,从扮演简单的第一只老虎开始,然后逐渐让他们也来扮演第二只老虎。最后由学生来扮演全部的角色,就这样慢慢的学会了歌曲!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的。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本节课是一节综合性艺术表演课,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配合歌曲用身体即兴做动作,在本节课我设计以“两只老虎”的律动组织教学。进一步通过模仿老虎和小猫声音与动作这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在歌曲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意境用肢体即兴做动作。
歌曲《猫虎歌》本身是由故事改编,于是我就从故事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小猫可能用了什么好的方法智斗老虎时,学生们思路敏捷出乎意料,我及时用赞美的语言和奖励头饰的方式鼓励肯定他们。
在歌曲教学中循序渐进解决重难点,通过我的范唱让学生找出歌曲中小猫用了什么办法智斗了老虎。在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时,我应该给学生多些时间表现小猫的神气动作,不宜仓促。再引导他们唱到“只凭一招会上树啊,‘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时用手势来写一个“王”字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唱准唱对“王”字的时值,学生们掌握的很好。在“老虎被弄的稀里糊涂哎”这个环节我课后反思应该在“稀”字处板书上画两个圈,再在“涂哎”时写出要数的拍子,这样就更容易的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乐句的时值。也可以渗透音乐知识,通过我的范唱让学生自己找出时值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简单评价。在本节课表演环节我引导学生佩戴头饰师生表演、生生表演的方式分角色表现歌曲,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在歌词编创环节,我原本设计加入猫和老虎的叫声只是在“吔吔吔”和歌曲结尾处,结果学生观察力丰富,思路开阔,基本每句都加入了声音,使得我不得不及时改变思路,第一次表演时加入的声音比较紧凑,显得有些慌乱。第二次表演时我给学生分了组,这时就有了层次,课堂的表现效果也非常显著。
新课程指出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律动、音乐游戏,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所以在拓展活动中,我设计学生戴头饰表演、创编歌词、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小组合作表演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与合作,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5
上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可是实际教学却没有按即定的教学思路进行,因为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里我发现学生与我原教学设计所要求的程度有很大的差距:
1、孩子们对节奏没有概念,使得节奏创编这个环节不能如期完成;
2、孩子们在课堂中不能充分地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非常拘谨。
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本节课我就把让孩子们学会歌曲,并且感受舞蹈的快乐、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一、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多次的聆听来感受熟悉歌曲,并学会歌曲,解决好切分节奏这个难点;
二、在教学中,我大量地穿插了舞蹈的表演,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饱满激情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勇气,最终使其勇敢地随着音乐快乐舞蹈;
三、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如我在欣赏《霍拉舞曲》时,与学生们共同围成圆圈舞蹈,并且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姿势感受乐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全课教学达到了高潮。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6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教学过程中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注重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目标的反思。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三、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四、围绕主体,紧扣主题,集体协作是反思教学必要补充。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从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有什么特色?”“如何锦上添花富有创意?”等等,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指导实践。从失败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学会“听”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二、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7
《猫虎歌》最具有特色之处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故事改编的,有情节有鲜明的形象。本课我揣摩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以故事带领孩子快乐游戏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打击乐伴奏、歌曲表演、情境表演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1、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歌曲《猫虎歌》本来就是由一则儿童故事改编创作而成的.,于是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猫和老虎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计了悬念,让学生联想、回答并模仿猫和老虎的声音与动作,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很快就掌握了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
2、动作创编解决难点。
歌曲中的结尾两句“老虎被弄得稀里糊涂哎”“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是本课的难点句。在朗读歌词时就让学生配上动作,“弄”字处用画圈表示疑惑,“哎”字摊手,表示老虎还在思考解决。“王”字用猫师傅给自己的3个大拇指,并在树上向着老虎得意地语气来说这句话,编创这些动作来帮助解决难点。
3、以创编为契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完歌曲之后,因为有前面对歌曲演唱和情感的认知作铺垫,学生对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都把握的很好,创编的动作也非常到位,表演很有创意,很形象生动;加上自己创编的动作,他们对歌表演就丰富多了,情感也激发出来啦。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学生双手叉腰,然后用手指往前一指,唱得特别起劲,特别有表情,把小猫得意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还请出串铃加入到歌曲的表演中来,就这样孩子们边唱边伴奏,沉醉在自己创造的美妙而又悦耳的乐声中。
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厚兴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8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学校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
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钢琴音色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演唱歌曲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3、让学生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歌曲伴奏谱和动作,并能简单地评价他人的演唱和演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歌曲《这是什么》的演唱,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
(2)自己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自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对他人的演唱和演奏能简单的作出评价。
2、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钟表走动的声音要唱的轻巧、短促;
(2)能协调的做到边打节奏边唱或边表演边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是钟表。今天我们就唱一唱这首谜语歌——这是什么。”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范唱:加入伴奏音乐,老师要唱出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在老师演唱的时候,请大家判断一下歌曲的节拍,也可以自己跟随音乐拍一拍。
2、、朗读儿歌
3、问:“嘀嗒嘀嗒是什么声音?”(钟表针走动的声音)
“你能模仿一下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的要轻巧、短促。
“当当当又是什么声音?”(钟表报时时的声响)
“请你来模仿一下。”注意这个地方有空拍,要读的准确。
4、将两句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老师指导。
5、加入电子琴节奏伴奏,一起把整首歌词读一读,速度可稍慢。
6、玩整地欣赏一遍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7、跟随音乐轻声哼唱一遍,不加歌词,只哼旋律。
8、跟琴试唱,老师指导。注意“嘀嗒”处要唱的整齐轻巧;还要注意学生的吐字咬字要清楚。
9、加入伴奏音乐唱一唱,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学生的声音。
三、创造表现
1、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请同学们按课本上的节奏型打一遍或者是自选节奏但要按节拍打。打玩后,请小朋友们互相评一评,看看优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
2、分小组表演歌曲,一组唱玩后,请同学们对其他组小朋友的演唱作一个评价,然后再给自己的小组提出改进的建议。
3、最后再请大家一起把整首歌唱一遍,加伴奏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加动作表演,展示。
四、完美结课
建议:请同学们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响声,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人为发出的等等,下节课进行汇报、展示。(如果需要道具可以自己准备)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听、做,下节课看谁表演的响声最精彩。
教学反思:
以谜语导入,提高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比上节课的学习气氛好很多,但是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同学走神,所以,整节课中,多处出现律动,可以说各种律动渗透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是头部的律动,左右摇头,点头,左转右转,这些动作都不难,但是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们跟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做上述动作,就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耳、眼、头、脑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得好。其次出现的是学习闹钟的秒针和钟摆的律动,学生的动作虽然不那么协调灵活,但也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准备,而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的律动是创编歌表演的动作。让学生听录音随意表演,边唱歌曲边律动。在巩固歌曲的同时,又更深层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并且使孩子们显得更可爱更活泼,更富创造性。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10
《长大要当宇航员》是一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歌曲,唱出了小朋友们“长大要当宇航员”的理想。全曲仅四个乐句,富于乡土气息。歌词中的衬词,增加了歌曲的情趣,突出了轻快、活泼的特点。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的优秀教案思路是以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动身,以他们的体验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自身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示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考虑,充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示能力。具体表示如下:
一、律动导入,让音乐被快乐感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律动教学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导的启迪学生灵感,培养学生发明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就是以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种太阳》带领学生一起律动,给学生们发明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趣下,通过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发生共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歌曲的教学。
二,适时哼唱,让旋律深入人心
哼唱旋律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音乐教学手段,而且无需借助其他辅助用具,学生能够张嘴就来。因此在学唱环节我先让学生用“IU”哼唱歌曲旋律,每一遍的哼唱都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哼唱中让学生自身去发现歌曲中出现的音乐符号,如和点节奏、四分休止符、切分节奏等,且每一遍的哼唱方式也是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第一遍由老师带领哼唱,第二遍老师不带唱,学生自身听旋律哼唱,第三遍直接跟琴哼唱,同时在学生每一次的哼唱后都作出相应的评价与指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这样,通过哼唱旋律这个保守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和对音乐的记忆能力。为后面的歌词加入作了有效的铺垫。同时,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歌曲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连那些在歌唱方面比较落后的学生都乐此不疲,唱的有模有样。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投入范唱,让音乐清晰出现
教师的范唱有着磁带、光盘无法比拟的一个优点——对比。声音的对比、表情、动作、情绪的对比等等。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模仿力强,假如光听声音,也许只能模仿其声而难以神其形。只有在教师不同的演唱中学生才干获得审美的体验,逐步意识到怎样才是好的歌唱表示。因此,我在教学歌曲环节除了让学生听录音范唱外还加入了自身的表情演唱法,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多篇与对比,这样做不只能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轻松地解决一些难点节奏的学习。例如教学“2 2 5︱2 5 5︱2 6︱1 0︱”这一乐句时,学生很容易把“|2 2|”这一八分音符唱成两个四分音符|2 2|,因此我在范唱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看老师是怎样表示的。有了老师动情的范文,准确的音准掌握,学生也自然会更加用心的去演唱,极力地去模仿老师的歌声,更投入地去探索,去表示,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用歌声把它表示出来。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达到审美的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完全进入角色是重要前提。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主动地像小朋友一样天真烂漫地唱啊、跳啊,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小朋友们好奇、好动、好胜、好玩的天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多篇、发现歌曲的美之所在,促使课堂气氛逐渐高涨,始终充溢欢声笑语。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11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日渐频繁,也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使用比较多的是教科书、黑板、乐器、图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录音机、唱片、电影、电视等视觉与听觉媒体辅助设备,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又将电脑、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以其画面丰富、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等特点,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仅仅是教学活动中工具和手段,教师必须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不能“画蛇添足”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我们对待音乐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认真研究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让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导入新课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音乐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化虚为实,创设出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真切地感受音乐,开拓思维,展开想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好的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所以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欲望。而且,利用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和恰如其分的画外音创设课开始的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上学歌》这课时,我制作了清晨鸟语花香,旭日东升,人声渐显的动画。话外音:太阳公公醒来了,花儿在晨光里笑了,红的脸,黄的脸。小朋友们背上书包上学去,小鸟在前面给我们带路,……一年级孩子对动画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鲜艳的画面,一下子就扣住了他们的心弦,课堂兴趣倍增。又如在欣赏《星光恰恰恰》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夜渐渐拉下帷幕,一群可爱的小星星挂在深蓝色的天空,眨巴着小眼睛。星星舞会要开始拉,随着欢快跳跃的音乐,小星星们扭动起来。这群可爱的小星星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乐曲的美好意境中。
二、多媒体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但是,目前不少小学音乐教师在上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往往感到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生对音乐欣赏课没有多少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埋怨学生的自律能力差。
事实上,小学生在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方面相对比较弱,加上小学生具有小孩子好动的年龄特点,如果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没加什么辅助性的素材或教学活动,他们是没有这个耐性来坚持下去的。一般说来,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尽管安静的听,我想也是很被动。固然,会出现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死气沉沉”的局面。音乐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说明它是一种抽象性的东西。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人们在理解抽象的东西的时候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完成。我想,我们不少的音乐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可能忽视了这一点,以至出现在音乐欣赏课上强迫学生听音乐的现象。
其实,欣赏音乐就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活动过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认识过程的转化的任务。音乐欣赏是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限于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学生的经验有限,无法独立地去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必须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然而,有的教师千篇一律空口说教,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把美妙的音乐与生动的图像联系在一起,辅以儿童化语言的讲解,以直观的视听效果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过去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等的讲解与乐曲的欣赏不能同步进行,破坏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教师介绍一段播放一段,介绍与欣赏同步,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艺术魅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相悖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我在课件设置上,简介乐曲内容时,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的情景。事先制作好的提示性文字资料也同步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多机并用,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乐曲欣赏环境变成画面与声音交相呼应的宽松的学习场景。音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创设出欣赏的情境,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机、投影仪、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三、多媒体对化解重、难点的作用
音乐教材中的重点要使学生掌握、难点要让学生理解,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点,而这些重点、难点所在往往抽象难懂,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生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也会丧失学习信心,降低学习热情,而多媒体的优势是直观形象,它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将教师平时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重、难点之处应用了形象直观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动、静结合无疑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这首作品是用固定的乐器和音型去表现各个角色的形态、动作和性格特征。让学生们理解音乐各要素对音乐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是重难点。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音乐中出现的彼得、小鸟、猫、鸭子、狼等动物和分别用来“模拟”表现这些角色的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等乐器,精心制作出多媒体课件。
首先,介绍以上乐器的音色特点,同时放映小鸟唱歌、小猫爬树、鸭子戏水等动画片断。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可通过声像使孩子们对以上乐器的音色及形状有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同学们音乐欣赏的基本能力。
接着,先听辨用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再放映出各种乐器图形和各个角色,让学生配合进行如下活动:一找,每段音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二想,音乐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是和谐是不和谐,塑造的什么角色的形象;三做,模仿所扮角色的动作;四说,说说音乐所代表的音乐形象的性格特点。通过以上分段欣赏,用不同方式诱导、启发孩子们在赏心悦目、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难点,突出了重点,找出了规律。加深了他们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体会到音乐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声音的色彩在音乐形象塑造上的重要作用,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联想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往往教授一个简单的读谱知识,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不到位,甚至思维阻滞的现象。此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例如:在音符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个小音符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利用鼠标的点击和拖动来为小音符找家。如果拖放正确小音符便会对学生说谢谢。如果不对,小音符就会滑落原处。学生们被这个游戏深深吸引了。在游戏中,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每个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唱名。效果很好。通过多媒体,使教学难点由远及近,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
四、多媒体在歌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引入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音乐课创造出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它集图像、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能较好的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将学习材料及辅助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处理得形象直观、生动逼真,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良好动机,营造出和谐、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儿童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在这种美的情景和氛围中,学生们必然情绪高涨,学习信心倍增,学习效率高自不必言。
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动机。在《过新年》一课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从网络上收集的各族人民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陕北的秧歌、舞狮、舞龙,江南的灯会,北国的冰雕等片段,带给了学生无以伦比的震撼的视听感受。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各族人民在过幸福生活的喜庆场面。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各民族的了解。此时播放新歌《过新年》,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歌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被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音乐以他独特魅力,成了最好的桥梁。在音乐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形式,营造信息场。多渠道地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学习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小学音乐《小雨沙沙》这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用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一上课,老师首先出示一幅多媒体课件:(音乐大楼),然后讲解;在今天的音乐课堂里,有一座奇妙的音乐大楼,里面住着几个好朋友,他们天天在一起唱歌,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歌曲都是由他们组成的,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这些作曲家给我们带来了几个小问题,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学生甚至又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让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多媒体教学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空间。学生在声、图、音、像的多媒体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地全过程之中,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主动的提高。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12
过去,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教音乐知识、技能为主,如今新课标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这一点十分重要。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组长于润洋认为,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大大开拓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艺术知识技能,更有艺术制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着眼于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快乐无限一:把快乐带回“老家”(课前准备)--让同学们回去收集草原、蒙古族舞蹈等的资料
师: 孩子们,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希望大家能收集一些资料,行吗?
生:行!
师:这首歌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快乐生活的情景。请你们回家后(1)收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例如:服装、草原、生活起居、习惯等等。
(2)有条件的同学学习一两个舞蹈动作回来。
(彭可荧一2班)生:老师,我妈妈在育新幼儿园当老师,她会跳蒙古的舞蹈!我回去学习一两个动作……
(刘子健 )生:老师,我们家有很多的民族图片,是上次妈妈旅游的时候买的,我到时候带回来,好吗?
(温梓源)生:我爸爸去过蒙古旅游,我把它的旅游照片带回来给大家看看……
……
师:太好了,我们大家一起找资料,下一节课一起带回来好吗?
生:好!
快乐锦囊: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回家收集资料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并且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发挥各个同学及其家庭成员的所长,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促进亲子关系。
快乐无限二:快乐大家庭聚会(上课学习)--游戏课堂、边学舞蹈边学歌曲
片段一:
(上课前同学们教室门口列好队)
师:同学们请你们骑着马儿到“大草原”……
生:模仿骑马的动作进入教室……
【试谈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课教学工作总结09-23
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教学计划汇总10-30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弘扬民族音乐10-20
对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的一点思考07-31
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总结07-09
寒假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总结07-22
小学上册音乐教学计划08-06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题08-09
年小学音乐教学总结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