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道德失范(共10篇)(共10篇)
1.互联网道德失范 篇一
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解决网络道德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重塑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德教育,采用技术和法律手段进行控制.
作 者:杨近平作者单位: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14刊 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0024(4)分类号:B824.3关键词:网络道德 道德建设 互联网 道德规范
2.互联网道德失范 篇二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 它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特点和会计职业责任的要求, 规定了会计从业人员在履行公职中应当怎么样或不应当怎么样。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是财经法规、财会制度所不能替代的。当前, 人们痛恨虚情假义, 倡导诚信, 呼吁从业人员遵循职业道德, 但仍存在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表现在进行会计职业活动中, 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 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并且其发展势头越来越猛,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会计造假和审计造假两个方面。
3、缺乏敬业精神。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队伍中, 职业素质良莠不齐, 特别是在有些企业领导搞一言堂, 对规则藐视的氛围影响下, 有人认为领导反正是轻视会计工作者, 会计工作整天就是与数字打交道, 只是统计数据, 没什么高追求, 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 工作热情不够, 积极性不高。
4、财会人员监守自盗。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如物质利益原则就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5、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 我国虽已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会法规制度, 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 大量的会计法规得不到切实执行。
(二) 会计人员不道德行为的危害
在企业会计中, 由于工作人员主观上的原因或者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导致假帐或假数据, 给社会和投资者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表现如下:
1、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目前竟然有88%的社会公众怀疑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其中19%的人认为, 多数企业的多数项目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69%的人认为, 多数企业的个别项目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2、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无论是银行发放贷款还是投资者选择股票投资, 银行信贷人员和投资者必须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资料。会计信息失真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从而做出错误的贷款和投资决策, 不可避免地遭受惨重的坏账损失和投资损失, 甚至血本无归。
3、滋生贪污腐败, 败坏党风政风。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在发挥巨大效应的同时, 也有其天然的负效应, 出现了一些漏洞、摩擦和冲突。这不仅导致了经济秩序运行中的混乱, 也给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可乘之机。
二、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 外部环境因素
会计本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重属性。小而言之, 会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发展水平, 以及与会计相关联的财务、审计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把握某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是正确分析、认识与评价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会计发展状况、水平、历史性进步的客观标准。换言之, 某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的状况、水平、进步, 从始至终受到这一历史阶段会计环境的推动和制约。会计环境得以改善, 会计发展状况便相应得以改善;反之, 会计环境恶化, 会计便因受其影响处于不良状态。
(二) 会计人员自身因素
1、职业自觉性不强, 盲目服从领导安排。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 他们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方面, 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规, 避免因违犯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 他们必须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 按单位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 并由此获得加薪、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 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 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 如单位负责人通过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等。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
2、缺乏严格的自律意识。
会计职业道德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依法办事。虽然《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对经济犯罪的处罚规定, 但是许多会计人员经不住诱惑, 常会利用工作、职务之便独自或伙同他人通过虚假的会计处理, 实施经济犯罪。究其原因, 还是这些会计人员平时不注意洁身自好, 缺乏应有的行业自律意识, 从“小偷小摸”到贪污受贿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身陷其中。如果平时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断然不会明知故犯的。
3、业务能力欠缺, 理论水平低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会计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然而, 当前在一线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 财会从业人员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拖拖拉拉、应付差事, 专业知识、技术不过关。业务素质的低下, 还表现在工作中记账不符合规范, 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的现象在不少单位是司空见惯的。
三、重塑会计职业道德的目标与对策
(一) 重塑会计职业道德的目标
重塑会计职业道德应达到的目标是指人们力求于会计职业道德实施结束时实现的预定目的或结果, 它是实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认为, 实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制订的再完善, 最终还得由会计人员来实施。因此, 重塑会计职业道德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良好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守工作纪律,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现代会计的特点就是需要会计人员经常做出一些专业判断, 从我国最近颁布的一些会计准则、制度来看, 会计职业判断越来越受到重视, 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3) 自觉的遵纪守法意识。会计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为此, 必须以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准绳,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把好财务收支合法性、合规性的关口, 依法理财。
(4) 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会计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 主要包括相应的经济理论水平、政策法规水平、业务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等。此外, 要求会计人员尽量熟练地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良好的财务写作水平, 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等这些工具性的手段。
2、净化会计工作环境。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会计界人士的事, 它需要企业、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 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会计职业环境是指会计职业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二) 重塑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
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重塑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 本文提出在重塑中几点措施:
1、创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指建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构,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以信用信息资源为基础, 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明确的评价内容、规范的等级标准来准确反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管机制 (1)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A、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 以确保上市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
B、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从各自具体环境出发, 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 针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应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
(2) 企业外部会计监管系统
A、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B、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即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检查和审计, 尤其是要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检查, 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行为, 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C、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的法制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 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保证。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1) 理论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双向的, 一是理论指导实践, 二是实践要上升到理论。
(2) 启发自觉, 因材施教。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启发自觉, 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 靠社会舆论和人内心信念的力量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 必须采取一切手段激发受教育者提高自我修养的要求, 主动和教育者相配合。
(3) 典型诱导, 坚持正面教育。所谓正面教育, 就是积投引导会计人员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认识, 明确会计工作的社会价值。懂得会计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4) 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个人示范, 其一, 要求会计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会计工作中, 以身示范, 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自己, 成为全体会计人员的表率;其二, 要求表彰先进人物, 树立正气, 抨击不良倾向, 通过个人示范起到影响大众的作用。
(5)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起着抑恶扬善的作用。这主要包括对遵守会计道德的人的褒奖, 对违反会计道德的现象的批评教育, 开展经常性的会计道德讲评活动, 促进良好的会计道德观念和会计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4、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道德修养, 是指会计工作者在社会主义会计道德意识和品质方面的“自我教育”, “自我改造和陶冶”, 使其达到一定水平。
四、结论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之服务。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优化企业的社会竞争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会计人才的竟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会计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会计师事务所将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会计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自己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会计师事务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拥有高技能、高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因此, 全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道德素质, 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祚.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若干问题研究[J].黑龙江财会, 2003, (1) :3-8.
[2]、叶陈刚等.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75-77.
[3]、郭道扬.会计史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8.
[4]、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人民出版社, 2003 (1) :27-57.
[5]、王美萍.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4, (5) :68-99.
3.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危害 篇三
调查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上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学历构成中,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到近半数。由此可见,广大青年学生是“网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坚力量”,其网络道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全球性、匿名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空间,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巨大平台,但也带来了滥用自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网众”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道德观念上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这集中体现在:
传统道德观受到冲击,发生扭曲和嬗变。主流道德的形成是统治阶级意志在道德体系上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元性的特征。网络是跨文化传播,传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封锁被冲破,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道德观交织、碰撞,呈多元化的态势。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这一特性,网络在意识形态争夺战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辨别力较弱,加上特有的好奇心,容易被诱导。面对网络五花八门甚至完全相悖的道德观念,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容易发生扭曲和嬗变,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观呈现多元化价值标准,甚至还会对现实生活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
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充当着多种角色,与他们的身份、地位、职责相联系的一系列行为称之为“身份角色”。①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身份角色”常常是公开的、真实的,并受到他人、社会舆论、法规等各方面的监督和制约,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较强。而网络构成了一个可以任意扮演角色的虚拟社会,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隐匿而松散,迥异于现实生活。这时道德法律已起不到直接的作用,很难对网络主体的行为加以确认和监督,促使其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对单纯、单调,易被五光十色的网络社会吸引。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不成熟,道德意志力不强、自控力弱,在泥沙混杂的网络社会生活中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所以易受到不良影响。久而久之,还会把这种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错误做法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道德冷漠。
沉溺网络社会,现实人际关系淡漠。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它的虚拟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在这种“人机对话”中,交流大多符号化,长久沉溺于网络会影响大学生现实社会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而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又会使得他们更加转向网络寻求安慰和理解,减少现实人际交往,走向自我封闭。同时,社会变迁的加剧、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使现在不少大学生在步入和适应社会方面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和困难,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平衡心理的空间,成为其重要的“减压阀”和“麻醉剂”。在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后,更多的大学生开始逐渐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并进一步发展到对现实的厌倦和冷漠,从而阻碍了其社会化进程,被“容器”化。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些负面影响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像流感一样在网上呈蔓延之势,具体来说主要有:
查阅和传播不良信息。不良信息主要指以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为内容的黄色信息,它一旦在社会上泛滥会严重败坏社会道德风气。网络因其开放、自由等特点,不良信息更易滋生和泛滥,从而造成对网络环境的污染,进而毒害社会。
查阅和传播不良信息现象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新闻社一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仅有56.9%的学生表示不浏览黄色网站或网页,而34.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②有些学生热衷于传播网上不良信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制造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的案犯——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是大家公认的老实人,案发后发现在其电脑里下载有大量色情凶杀影片,不良信息的影响可见一斑。
任性发表言论,舆论导向偏失。网络形成舆论的主要区域是网上论坛、BBS、博客、新闻跟帖,它们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言论的“自由市场”、意见平台,具有形成迅速、不易掌控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是网上论坛、BBS上的活跃分子,也是网络舆论的主体,网上言论大胆、尖锐甚至偏激,容易造成舆论导向偏失。如:中美撞机后,许多网络论坛上都出现了学生言辞激烈的反美言论;“9·11”事件发生后,学生在网上拍手称快,出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评论。这些明显存在偏差的评论一经发表,即被别有用心的美国媒体报道,借机破坏中美关系。
侵权现象严重。侵权既是法律问题,又是道德失范的表现。大学生网上侵权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侵犯知识产权和名誉权。
剽窃他人网上成果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大学里较为普遍,主要体现为抄袭网上文章用于交作业甚至作为毕业论文。合肥工业大学曾组织学生对“如何根据校园实际体现和谐校园和校园爱国主义行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统计调查报告时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网上随意抄袭论文用于“应付差事”,甚至有很多同学共同抄袭一两篇“经典”论文。③
侵犯名誉权是另一种常见的侵权现象。一些学生在网上对他人进行诽谤、诋毁和谩骂,对当事人名誉造成恶劣影响,对网络自由的滥用,已涉及侵权的领域。调查显示,30%的学生曾经在网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受到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0%。④
除此之外,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还有推崇黑客行为和网上不文明行为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有自己的类型和特点,其危害不容小觑,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已成为现实迫切的要求。
注释:
①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贵州日报》:《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喜忧参半》,2004-01-30。
③④檀江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网络道德建设》,[EB/OL].(2004-11-08)[2006-12-30]http://moral.tsinghua.edu.cn:8080/newsdetail.jsp?news_id=318.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篇四
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首先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的原因作了探讨.进而,就如何进行转型期的.道德建设作了思考,主张要始终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最后,文章论述“以德治国”方略对新世纪道德建设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认为必须从运行机制、道德教育、官德建设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转型期的道德建设.
作 者:肖文桂 Xiao Wengui 作者单位:漳州市委党校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9)分类号:B82-052关键词:转型期 道德失范 道德建设
5.互联网道德失范 篇五
[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是由于行政体制本身存在着各种问题,还在于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不足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要解决行政道德失范的问题,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从根本上保证行政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 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31·3
行政道德,是指政府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行政道德作为对政府行政人员职务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行政腐败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正形象,腐蚀着社会肌体,涣散了党心、民心,败坏着社会道德风气,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道德失范原因的探讨,寻求其解决的途径。
一、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
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我国的行政体制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体制自身存在着许多弊端,诸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叠床驾屋,编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公开,人浮于事,因人设事,人满为患;行政权力过分集中,行政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无“程序”,行政监督无“法”无“章”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转变必然要求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改革不配套,政策不完善,在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管理机制出现了大量的制度性、政府性空间。这样就使得一些组织和个人得以钻改革的空子,为行政权力设租,进行“权力寻租”活动,导致行政腐败。这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最常见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
二是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工资收入却还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相比,而且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而在高通货膨胀的年份,其实际收入还要下降。虽说是:“革命党嘛,只要有饭吃就行,以不饿死人为原则。”①但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②所以,随着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把公务员的工资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很容易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失去心理平衡,挺而走险,走上以权力
为手段和换取工资以外收益的道路,导致行政道德的失范。
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人一旦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使用权力直到尽头。”③权力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倾向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就非常注意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开展了许多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高度集权式的行政体制,使实际运行状态中的行政监督事实上仅限于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而上级对下级的一对多的关系,又使这种监督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随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毕竟还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惩处,一些已出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某些现实条件下难以真正发生实效,使得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这里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失范的进程。
二、行政道德治理对策的探索
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第七届国际反贪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就曾指出:“权力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里,无论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④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急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之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治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治理行政道德失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在论及制度的优劣性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⑤因此,治理行政腐败与行政道德失范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的行为。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监督和制约,克服市场天然存在的一些“固疾”如盲目性、无政府性、无计划性、非公平竞争及行业垄断等,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转变政府的职能,使之从经济政府转向秩序政府。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其次是要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即承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切实把政府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克服过去那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法不分、政商不分、政社不分的状态,使政府在它应该发挥作用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此,才能规范政府的行为,减少“权力真空”,杜绝漏洞,从根本上、制度上防止行政腐败的发生。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依法行政以法治德。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瑞土、新加坡、香港等都将行政道德法律化,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来维护行政道德的纯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其中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当前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的现实,有针对性地制定《行政道德法》,以法为教,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目
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主要限于各级人大、纪委、政协等,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加强社会舆论和普通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监督体系,多管齐下,才能及早发现并制止权力滥用现象。另外,还要严肃党纪、政纪和法治,依法严惩一切行政腐败行为,使监督收到实效,保证《行政道德法》切实得到维护。
三是对行政主体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虽然,腐败是由贫而不是由贪引起的,我们也并不赞成“高薪养廉”说,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将其工资收入提高到社会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与通货膨胀率挂钩还是应该的。我们要想遏制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使行政主体不以权谋私,就要求行政主体除工资收入和法定奖金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收入,而这种要求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高收入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我们依靠其他手段能维持行政主体的廉洁,但低收入也难以把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行政部门来。而那些虽然廉洁但低素质的行政人员同样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不受人民的欢迎。所以,加强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也是解决行政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是提高行政人员自身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行政人员自身的素质才是解决行政腐败的根本。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监督制约机制也好,还是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都只是解决了不能贪,不敢贪、不需要贪的问题,都是从外部、他律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而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解决“不想贪”的问题,才是从根源上杜绝行政失范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深入到人的内心,才能使行政主体经受住各种考验,在任何利诱和挑战面前都不丧失理性、人格,维护行政道德的纯洁性,也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消除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
6.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成因及对策 篇六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成因
0 引言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 一个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以及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会计行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就会存在信誉危机, 也就没有前途和发展可言。
1 现实状况
中国会计学会曾对1200名会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学术界进行积极的反思和学术研究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结论为:一是会计人员道德败坏出现了“低龄化”趋势,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 在不同的年龄层次表现出不同特点。二是处在不同环境的人员, 职业道德缺陷失范的程度不一。三是会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会计人员在依法办事和客观公正方面有着严重缺陷和缺失, 会计监督有名无实难以奏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如下:
1.1 大多数会计人员主观意识上并无违反职业道德的动机
例如, 对于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动机, 中国会计学会的调查结果如表1。
1.2 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败坏、沦丧、主动违法犯罪
有的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 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监守自盗,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各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 但也的确反映出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会计队伍中确有一些人职业道德论丧, 走上犯罪的道路。
1.3 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缺陷
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违反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严重缺欠表现在进行会计职业活动中, 具体表现: (1)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 追求私利, 监守自盗, 以身试法, 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 (2) 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 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 (3)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 不熟悉法规, 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就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依法办事了。 (4)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但有些会计人员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在这一规范上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1.4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现状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质量意识淡薄, 作假现象严重, 在证据欠充分的情况下, 随意出具审计报告, 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 不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2) 有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准不高, 执业意识淡薄, 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有意泄漏客户的商业秘密, 保守商业秘密的意识差。 (3) 有些注册会计师承揽不能胜任的业务, 无视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 忽视专业胜任能力。 (4) 执业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依赖性, 执业不规范, 职业道德约束力不强, 不能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从业者自身
一些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较低, 责任心不强, 工作中墨守陈规, 不求上进, 缺乏进取精神, 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 影响了财务水平和经济效益。还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 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精神, 工作中不能够廉洁自律,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办理经济事务, 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甚至一些会计人员, 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2 单位内部
2.2.1 从业环境
会计操作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 受聘、受雇于会计控制者。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 会计人员就会面临两难选择, 若坚持职业道德, 就很有可能会被辞退下岗, 因而有些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指使、强令下被动地做假账。所以, 要恪守职业道德, 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欠职业道德而造假, 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 是减少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影响的重要举措。
2.2.2 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行为时, 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 是出于主观故意, 主动而为, 这反映出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 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 但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学校教育片面注重智育, 忽视德育。在会计大中专学历教育中, 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 大多只是走走形式, 但实际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2.2.3 单位负责人
有些单位负责人为了个体利益或局部利益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直接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改写会计报表虚增利润隐瞒亏损从而达到粉饰政绩的目的。会计人员如果坚持原则予以抵制, 很可能被撤职调离岗位等打击报复, 因此难以违抗领导意图从而违心办理违法会计事项出具虚假会计报告。
2.3 单位外部
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账的两难选择中, 有的会计人员会选择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账, 虽是保全了自身的利益, 却又陷入了职业道德之失范。
2.3.1 政府监督不力
政府监督不力, 这是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产生的土壤。监督不力, 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另外,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善, 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苍白无力, 也是会计职业道德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
2.3.2 会计制度不健全
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会计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 许多会计为在法规中没有明确的定义, 有些规定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者责任主体过多, 发生责任人之间相互推委的现象, 造成无法追究责任, 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2.3.3 职业道德建设滞后
我国尚没有针对会计人员制定出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都是散见于《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总会计师条例》等法规中。仅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做出原则性的指导, 无法具体指导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 而且有些职业道德规范相当部分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却未作变更。加上没有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和落实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行为的约束。
2.3.4 社会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 在监管组织的建立方面, 分两步走, 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组建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 之后,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这一步相对容易做到。待条件成熟后, 可以单独组建中国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 第二步相对于第一步来说, 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 它的权威性较高。
3 健全对策
3.1 加强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 强化依法办事的工作理念。由于涉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事项和各种人, 会计工作必须以法律法规为指导, 以会计处理为载体, 严格遵守会计法和相关的法规制度, 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加强依法办事的工作理念;其次, 加强技能培训和业务学习;再次, 为确保财务处理的正确性, 必须学习掌握财经方针政策和各种会计法律法规,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学习;最后, 加强理论学习, 为做好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会计人员要学好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2 加强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及各种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执法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定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让那些胆敢造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加强法制教育, 促使会计人员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模式, 从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法制就是必须建立健全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法律, 我国的法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 它在制度建设方面, 与整个改革开放现代化要求相比, 还有不少差距, 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
3.3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造假成本对造假者不仅让其承担名誉损失成本, 还要让其承担物质成本具体而言, 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 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 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 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 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一是对于恶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 甚至刑事责任,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 出现做假账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
3.4 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机制, 改善会计的内部运行环境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避免一人做多个岗位的工作, 需要切实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确的条款加以修改, 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 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 起到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的目的。要增加对那些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未涉及的情况的规定加大惩处力度。一是从法律规范上加大对造假信者的处罚力度, 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利益, 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二是管理门以及执法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 杜绝讲人情和执法司法腐败。
3.5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渠道, 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 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 积极发挥舆论宣传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 紧紧抓住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形式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加大宣传力度, 倡导诚信, 弘扬职业道德正气,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通过剖析案例等宣传, 是大家充分认识到丧失会计职业的道德给会计职业和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激发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热情和理念。会计工作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应及时对优秀会计人员进行表彰, 除进行物质奖励外, 还应当加强舆论宣传, 从而达到激励先进, 营造良好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环境氛围。
3.6 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世,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 已深深植根于会计执业界人士的心中, 成为忠诚敬业的座右铭。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提出了若干对策, 但也只是从理论方面提出建议, 后续研究还应更加深入和具体。
参考文献
[1]陈淑娥.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J].辽宁经济, 2006 (, 2) .
[2]张维秀.方飞虎.略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十个举措[J].绿色财会, 2007 (, 2) .
[3]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 2000 (8-9) .
[4]韩传模等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5]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6]李洪会.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监督[J].经济师, 2004, 11.
7.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44-01
古人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只是对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概括,古人讲究师道尊严,当然不会对老师的行为作出约束。而当代教育,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求教师具备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即师德。德高为师,行为世范,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的概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呈现出上升趋势,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对此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一、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1、无意识道德行为失范。
很多的不当的教师行为,客观的说不是教师故意行为。比如,私拆学生信件、查看学生书包、体罚学生等等。这些行为从动机上是出于对学生的一种管束心理和负责任的心理,在学生面前自己是老师,有管教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另外,很多教师缺乏法律意识,不认为体罚学生等行为时违法行为。因此,这种道德行为的失范从根本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2、价值观出现偏差导致行为失范。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高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学校也难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也会受到这种出现偏差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而教师这一行业收入相对较低,这种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均难免会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不平衡心。少数教师在价值取向上就出现了偏差,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职业操守,不再甘于清贫,追逐物质享受和金钱。比如,对学生进行收费性的课外辅导,向学生推销复习资料和学习用具,向家长索要财物,以家长是否对自己送礼和家长的社会地位来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这些失范的行为就是由于价值观出现偏差造成的。
3、职业压力造成教师行为的失范。
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领导、家庭和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调查显示,教师失范行为出现率从小学到高中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学段越高,教师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就越大。在加上工资待遇偏低、负担过重、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束,很多教师就产生了焦虑、愤怒、冷漠等不良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就会发泄在学生身上,或者会出现其它的过激行为。比如,打骂学生、损坏物品、不满学校的管理等等,有的甚至会情绪失控做出违法的事情。
4、道德沦丧出现失范行为。
这种失范行为是极少的,但是确实存在。个别教师受到社会阴暗思想的影响,崇尚暴力、色情,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性质,突破了道德底线,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近些年出现的老师对学生的性侵事件就属于这一类。
找出了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那么,该如何有效的控制教师的失范行为呢?
二、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当代教育讲究师生平等,提倡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想法。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而不要动不动就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行为确实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学生自然会尊重你,师道尊严不是争来的,而是学生给的。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让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另外还要给教师普及法律知识,让教师明白那些行为该做,那些行为不该做,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失范行为的发生率。
2、改革教育体制和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教师。
应试教育是造成教师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各级学校和行政部门评价教师的工作唯成绩论,社会上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教师要出成绩就要死抠学生,就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使得众多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感,不愿进课堂,不想见到学生。越是高学段的教师,这种情况越严重。另外,应试教育也导致学校甚至教育行政机关对于教师的评价重业绩,清道德,只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成绩不好师德高尚也没用。这使得教师不再注重自身修养,也就难以做到为人师表了。因此,改革教育体制进而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对规范教师的行为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3、提高家长和学生的法律意识,倒逼教师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些教师犯罪行为的案例显示,受害的学生在当初都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收到老师的恐吓,害怕老师打击报复;二是没有法律维权的意识,学生没有法律维权的意识根源在家长,很多家长也没有这样的意识。这就放纵了极少数道德败坏的教师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如果所有家长和学生都有法律意识,就能迫使极少数的道德败坏的教师不敢肆意妄为,教师犯罪行为屡也会大大降低。
8.互联网道德失范 篇八
一、单选题
1.网络道德的本质是(B)
A.现实道德B.社会道德C.心理道德D.网络道德
2.有专门制定单行的网络犯罪法律的,这种做法典型的是(D)
A.中国B.英国C.法国D.美国
3.(C)现已是一个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
A.信息技术B.科技化C.信息网络D.网络经济
4.为了追逐更多更大的财富,传统财产型犯罪也呈现了(A)
A.科技化、智能化B.科技化、多元化C.智能化、多元化D.低龄化、多元化
5.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常见得有非法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赌博、网络盗窃和
(B)
A.网络诈骗、犯罪动机B.网络犯罪、网络色情C.网络色情、高智能化D.犯罪动机、高智能化
6.网络变化改变了人们传统那种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交流方式,发展成为(B)的信息交流方式
A.一对一B.多对多C.一对二D.一对多.7.网络是现代社会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D)水平达到一定水平的高度的充分体现。
A.脑力B.体力C.聪明力D.智力
8.在犯罪本质上,网路恶犯罪与(A)具有同质性
A.传统犯罪B.青少年犯罪C.新型犯罪D.高智能犯罪
9.(C)是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A.学校教育B.网络社区教育C.家庭教育D.网络道德教育
10.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主要从(B)个方面来进行。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B
11.《电子签名法》是(A)年颁布的A.2004 B.2006 C.2008 D.2010
12.《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是(D)年颁布的A.2003 B.2005 C.2009 D.2011
13.最早出台世界上出台了第一部规范互联网传播法律的国家—(D)
A.英国B.美国C.中国D.德国
14.最早出台世界上最早制定互联网管理法规的国家(C)
A.法国B.印度C.澳大利亚D.中国
15.英国政府在哪年就组织互联网业界及行业机构共同签署了首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D)
A.2001 B.1988 C.2013 D.1996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C)颁布的A.2005 B.2008 C.2009 D.2012
17.法国的互联网近十年来发展,截止2010年全国约多少万人口中近一半成为互联网民的(A)。
A.6500万B.1300万C.5000万D.85000万
18.1998年,法国通过了什么,从严从重惩罚利用网络诱惑青少年犯罪的行为(C)。
A.危害青少年传播出版法B.公共场所青少年保护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1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A)年颁布的A.1988 B.1990 C.1996 D.1998
20.澳大利用全国约多少万人通过检举来了约2800多万疯垃圾邮件。(A)
A.22 B.39 C.45 D.60
21.2011年总统奥巴马总统的推动下,最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商务部启动了什么战略。(A)
A.网络身份证B.反垃圾邮件C.多媒体D.22.《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是(D)
年颁布的A.2008 B.2009 C.2010 D.2012
23.法国法律规定,在网上纵容未成年堕落者要判刑多少年?(D)
A.20年 B.15年C.40年D.5年
24.四大门户网站分别是新浪、腾讯、搜狐(D)
A.人民网B.新华社C.天涯D.网易
25.《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是公安部(C)年颁布的A.2000 B.2003 C.2005 D.2008
26.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达到(B)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A.5.38 B.5.13 C.3.18 D.5.13
27.我国网络舆论的特点(D)
A.可操作性B.匿名性C.社会危害性D.信任冲击性
28.《计算机信息交流安全保护条例》是哪一年颁布的(C)
A.1988 B.1993 C.1994 D.1998
29.下列属于网络舆论发展的因素之一是(A)
A.专家分析B.虚假新闻泛滥C.及时通讯工具D.法律的不完善性参考答案:A
30.属于加强网民自律建设的是(D)
A.提高网络舆论监控的技术手段B.培养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才C.充分发挥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的作用D.明确网络舆论应急处理的特点参考答案:D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于(B)颁布实施
A.1988年B.1999年C.2005年D.2008年
32.为什么要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D)
A.论坛BBS、丧失网络舆论霸主的地位B.移动互联崭露头角C.社交网站的社会动员潜力
D.媒体关注社会生活的角度转向反常
33.以下属于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方法是(C)
A.重视国际合作B.轻博客取代微博 C.完善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D.建立行业移动终端
34.现当今,全球的四大媒体是报纸、广播、电视、(D)
A.手机B.杂志C.电子邮件D.网络
35.解决互联网安全问题的根本条件(A)
A.提高整个社会网民的互联网道德本质B.严格实行互联网监管C.采取矿物学方法进行探测D.加强法制手段管理
36.网络舆论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政府部分的参与、传统媒体的加入、(C)、专家的分析
A.国际媒体冲击B.传统道德的冲击C.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D.科技的进步
37.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B),政府网站的开通,被认为是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措施
A.《深化政府改革纪要》B.《政府信息公开条例》C.《政府的职能改革》D.《加强政府
信息公开》
38.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只有(C)年的时间
A.10 B.15 C.20 D.25 参考答案:C
39.规范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手段是(C)
A.黑客B.行为人C.法律D.社会
40.网络道德规范的主体是(A)
A.人B.计算机C.因特网D.电信公司
41.(B)不仅使得信息交流更加广泛、快捷而且也导致有害信息的泛滥,引发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问题
A.网络社会的隐蔽性B.网络社会的开放性C.网络社会的虚拟性D.网络社会的真空性
42.行为人有意制造和发布有害的、虚假的、过时的和无用的不良信息称为(D)
A.信息污染B.网络垃圾C.网络谣言D.虚假信息
43.建设网络道德体系必须以(A)为主体
A.社会核心价值观B.仁爱C.慎独D.传统道德参考答案:A
44.针对计算机网络或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违反刑事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称为(D)
A.网络行为B.网络安全C.黑客D.网络犯罪
45.互联网安全除了电脑以外,还包括(A)
A.手机B.图书C.杂志D.报纸
46.下列属于国家顶级域名的是(C)
A..bc B..ct C..cn D..dh
47.“(B)”病毒案的破获,是我国破获的首例制作计算机病的的大案
A.鸽子B.熊猫烧香C.猴子D.疯狂的兔子
48.信息不被非授权的解析、知晓甚至公开,不非授权人使用的特性指的是信息安全的(C)特征。
A.完整性B.真实性C.保密性D.可用性
49.进一步推动IP地址的申请,鼓励推广使用(D)地址
A.IPv1 B.IPv2 C.IPv3)D.IPv6
50.下列活动不属于信息安全犯罪的是(C)
A.传播病毒B.网络窃密C.网络聊天D.信息诈骗
二、多选题
1.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独有特点(AC)A.社会危害性B.全球性C.传播更加快播全面性D.2.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一般性特点(ABC)A.社会危害性B.全球性C.来源的多渠道D.快捷性
3.加强对互联网不良信息的行政监管要(ABCD)A.将专项治理行动制度化和常态化B.设立专门的行政监管部门C.提高互联网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D.加强对互联网信息源的监控
4.我国不良信息治理存在的问题(ABCD)A.法律的不健全B.行政管理不到位C.行业自律性不D.技术发展的滞后性
5.根据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性质,互联网不良信息可分为(BCD)A.违反行政管理的作息B.违反法律的信息C.违反社会道德的信息D.破坏信息安全的信息
6.(ABD)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发布转播提供了技术支持A.计算机B.互联网
C.微博客D.数字化
7.从计算机技术方面来了解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方式(ABCD)A.HTTP B.手机WAP C.P2P
D.IM
8.我国对不良信息治理的措施有(ABCD)A.法律规制B.行政监督C.自律管理D.技术控制
9.德国政府规定所以网吧计算机必须设置什么过滤器和什么监控系统(AC)A.黄色信息B.杀毒软件C.网站D.防火墙
10.我国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主要有(AD).A独立的服务器B.托管服务器C.租用服务器D.国内的一些主流网站
三、判断题
1.我国的互联网非常安全,没有漏洞错
2.建设“宽带中国”,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
3.罗马法中有著名的谚语叫做:法律恒须规定救济,救济设于权利之后对
4.在当今世界里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开辟了交往的无限可能性对
5.绝对自由的互联网本身是完全存在的错
6.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失序是政府监管不严的结果对
7.互联网监管规范越来越弱错
8.法律的核心问题在权力义务的分配,而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设定对
9.为了要是互联网规范发展,只需实行德治就可以了错
10.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社会的法治与现实社会政治的结合对
11.为了防止黄色网站的泛滥,政府规定每县只设一个网吧经营场所,便于管理错
12.我国目前互联网在监管立法执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
13.我国互联网管理的基本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建立对14.1998年英国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从严从重惩罚利用网络引诱青少年犯罪行为。错 15.201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颁布了{爱国者法}。对
16.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17.2010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与参议院通过了被认为世界上最为严厉的打击网络非法下载行为的法案。对
18.德国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对互联网不良言论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对
19.美国国会在2013年通过了{反垃圾邮件法}。错
20.韩国上互联网最发达、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对
21.英国互联网监看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错
22.新加坡政府1999年成立了互联网家长顾问组。对
23.韩国政府从2000年起就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对
24.中国目前有70%的家庭使用互联网错
25.韩国是世界上首个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对
26.从舆论的基本要素来讲,舆论主体的参与与意识觉醒日益增强时网络舆论的最主要的特点对
27.互动参与是网络舆论最吸引网民眼球的焦点错
28.网络舆论对时间发展过程与处理结果时刻保持着质疑与监督的态度。对
29.网络舆论的起点是出现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某个话题也是网络舆论形式的必要条件
对
30.社交网站(SNS)不允许用户创造个人页面、列出好友名单和自由发表评论错
31.从目前来看,博客已近取代微博错
32.只有商业话才能给网络媒体带来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对
33.在网络互动中影响和感染其他群体,就能有效引导互联网中的舆论对
34.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没有联系错
35.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但绝对自由的互联网本身是不存在的对
36.网络协议市委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制标准或者月底昂的集气对
37.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泛滥,对整个国家社会、个人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及至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
38.互联网不良信息泛滥的原因有多种,网络道德观念的缺乏属其中一种错
39.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有效治理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法律前提与制度保障。对
9.互联网道德失范 篇九
[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 失范
[作者简介]王晨晖(1971- ),男,山东日照人,山东交通学院,副研究员。(山东济南250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01-02
网络道德是对网络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道德正强烈冲击和影响着传统道德,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不容忽视。如何认识网络道德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探索与研究新时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分析
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不健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不断向传统道德进行挑战。传统道德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传统道德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会并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要服从社会、集体、家庭或国家的需要。网络生活中,有悖于传统道德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1.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性,导致“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冲击着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的主导地位。目前互联网上5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汉语仅为0.5%。网络内容及信息的发布呈多元性和非控制性,因此,网络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侵蚀,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游戏赌博等大量耗财敛财的白色诱惑、庸俗化的灰色资料以及“黑客”的侵扰,使传统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2.网络信息沟通的虚拟性,导致“麻木”“无奈”的道德意志冲击着传统社会道德基础的行为方式。调查显示,40%左右的大学生曾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80%以上的网民承认存在发布虚假信息和言论,网络诚信意识淡薄。“人机”交流,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出现隔阂,痴迷“网恋”使现实人际交往疏远,人际情感缺损甚至“畸形”。个体行为麻木不仁,意志消沉;个体心理紧张、孤僻,严重的便形成网络“成瘾症”“疏离症”。
3.网络信息占有的开放性,导致“自由”“解放”的自我意识空前膨胀,社会责任感缺失。虚拟社会的独特环境为网络道德主体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展示的隐蔽个性得以淋漓体现。网络“虚拟实在”的特性,使部分网民的现实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迷失,有近2/3的学生认为“黑客”是电脑创新人才。在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后,部分网民便制造病毒和黄色垃圾,网络成为他们宣泄的舞台。作为校园网中最活跃的网上空间,BBS以及聊天室中不健康的内容和黄色段子屡见不鲜。大学校园里置校规校纪于不顾,昼伏夜出的“网虫”大有人在,一度贪恋网络而丢弃学业或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
1.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以几何级数迅猛增长,高校大学生成为主要“触网”群体。据调查,我国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已经接近70%,在上海等地重点高校大学生中经常使用网络的平均达到90%以上,大学校园正成为我国Intrenet用户最密集的区域。
2.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比例在60%以上,其中有网络成瘾倾向的达6.4%。另据报载,某高校试读和转学的学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电脑娱乐和网络聊天、游戏。当前,发生在网吧的悲剧及由于网恋诱发的犯罪、网上骗局等举不胜举,网络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社会说到底还是人的社会,信息时代需要人们的智慧和理性,更需要人们的道德风尚。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环境,是网络社会赖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一)规范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切入点
1.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网络道德建设。美国计算机协会就一般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作了规定: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保守秘密。
美国华盛顿“计算机伦理道德研究所”推出了“电脑道德伦理十戒”: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做出了补偿;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对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2.国内网络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规范建设。根据我国国情、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现状,需要制定以下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
网络道德原则是:(1)全民利益原则。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网络社会新局面和网络运行方式必须以服务于社会一切成员为最终目的。(2)平等互利原则。网络社会中人人平等,网络行为主体既为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自律原则。要求自己的网络行为自由必须在网络道德规则的范围内实现。
网络道德规范是: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不散发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要自尊自爱,提倡网络文明用语,要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的语言;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培育知识产权意识,不盗用或抄袭他人的程序,不使用盗版软件等等。
(二)加强网络日常道德教育引导是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立足点
网络道德的行为主体是使用网络的有思想意识的人而非机器本身。高校应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把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纳入学生管理规定之中,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四进”工作。
1.进课堂。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把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专题列入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程,有些高校已经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2.进头脑。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3.进社团。高校应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倡导网络文明,号召广大同学从自身做起,严格自律,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信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上道德和文明上网的风气。
4.进舆论。高校要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倡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不道德行为,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网络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制高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重网上正面引导,主动占领网络道德教育的空间。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师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增强抵制反动、色情、暴力和种族歧视等信息垃圾入侵的能力。
1.加强网络科学管理。首先是制度管理。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建立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通过纪律处分和利益机制的调控,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保驾护航。其次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在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中设置信息“过滤器”,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在网页浏览器中内置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以保证网上信息的文明、健康。
2.依托校园网,建设特色网站。要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创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网络平台,占领网上道德教育阵地,增加吸引力,提高感染力。目前,各高校多数建立了各种网站,但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有材料显示,在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当中只有10%的人数经常访问校内的网站。因此,要依托校园网,把握时代脉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上牢牢把握导向,唱响主旋律。加强网络服务功能,结合形势,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网上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栏目,要从学生角度去思考,要立足于精神生活的高雅情趣,寓教于乐,增进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内容的认同,争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要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探索建设一些学生参与性强的网站,建设“红色网页”,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设计上要图文并茂,尽力做到科学、合理、艺术、巧妙,提高吸引力,强化交互功能,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使校园网真正成为服务大学生、凝聚大学生的重要阵地。
3.开展网上道德教育。要加强网络互动交流。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利用BBS,E-mail,OICQ,MSN,Chart-room等功能,建立网上道德教育平台,及时获得各种咨询和反馈意见,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易为学生接受,更符合“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建立网络道德教育大系统并形成合力是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着力点
德育工作倾向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德教育系统。要大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和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德育工作干部队伍,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网络道德教育同传统道德教育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管理、教育、引导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防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志伟,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0.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 篇十
在学界, 对网络道德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道德是现实中的道德在网络世界中的延伸, 是人们在网上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道德与现实中的道德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它并不是靠舆论约束来规范个人的行为的, 它是以网民的自律为主, 也就是说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会失效, 只能依靠个人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来维系。
“道德失范”是由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的, 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状态, 这种社会状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人的行为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网络道德和失范行为的一种有机结合, 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约束而表现出来的一些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的行为。
尽管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个体做出的一种特殊行为, 但它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综合当前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络价值异化
这主要的表现为回避现实生活而沉迷在网络社会中, 包括迷恋网络交友、网恋、网游、网婚等, 以网络人际交往来替代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长期以来就会形成道德意识弱化, 人际情感疏远, 从而丧失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感知力。
(二) 网络语言失范
这主要表现为网络论坛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声誉等不文明行为, 以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
(三) 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空间的虚拟化使许多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申请、网络购物的网络互动中提供虚假的信息。
(四) 网络侵权盛行
这一方面表现为网络侵犯, 如传播病毒、侵犯门户网站、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未经许可转载、未注明来源使用他人著作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等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同时又有客观原因,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 大学生的自我存在感逐渐增强, 希望他人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但是, 由于现今的成长环境比较的复杂, 大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弱, 使得他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 这就导致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其次大学生易冲动, 情绪波动较大。
2 价值观念模糊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比较模糊, 通常表现为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模糊。我国正处于价值观多元化时期, 当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时, 社会就会处于道德价值失调和道德标准失衡的状态, 而当这体现在个体上时就会表现为道德失范。网络世界中, 大学生的道德失范主要归结为以下的几个原因:首先, 网络道德规范或者是网络道德标准的缺乏。其次, 没有意识到网络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一致性。再次, 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的冲击。
3 道德认识发生错位
“道德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存在是历史上变化着的和发展着的道德关系, 即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准则。”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发生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将网络道德私人化, 将公共空间视为个人空间, 如果个体不是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公共道德的话, 则个体就会极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第二, 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缺乏权威的道德虚无。
4 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主体自律意识的发展决定了其道德自控能力道德发展,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 借助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 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 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 从而把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律己, 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为。”道德自律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内化, 在网络世界中,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扩大了或者是没有把握好自由的边界, 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各种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道德自控意识不强的大学生, 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极易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
5 道德知行严重脱节
虽然大学生们经历过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熏陶, 他们对基本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性, 大学生们可以抛弃现实的约束, 这就使得知行脱节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 客观原因
1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社会最大的特征, 也就是说网络社会中存在着很大的自由空间。大学生凭借其身份的多样性、虚拟性和隐蔽性, 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不加节制地进行各种活动。《境遇伦理学》中说:“境遇论者在其所在的社会及其传统的道德准则的全副武装下, 进入到每个道德决断的境遇。他尊重这些准则, 视之为解决问题的探照灯。他也随时准备在任何的境遇中放弃这些准则, 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它搁到一边。”同时,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 再加上网络这种开放性很大而又存在不规范的特点, 这就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在网络世界当中, 任何的思想、文化都可以自由地渗透进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 但是由于这种多元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变得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会产生价值观念的冲突, 加上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 当他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的时候, 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就会显得极为脆弱, 从而导致他们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3 网络交往虚拟性的加强
网络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 它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世界的延伸。“虚拟性是网络世界的独特表现。其基本的特点是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一个行为者与他人的交往主要通过文本”。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交往主体的人格虚拟化,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以虚拟的身份跟别人进行交往, 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放弃了现实道德的约束, 导致他们的道德他律性减弱。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 有利于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同时, 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们思想成熟, 从而可以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可以尝试支持和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络学生社团, 引导他们进行相互的监督和管理。
(二)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如果在网络世界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 有被一致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 那么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自觉服从统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 则网络失范的行为就会大大降低。学校应该增加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首先教育内容上,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 注重学生道德意志力的训练, 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再次, 进行道德认知教育, 培养道德情感。通过道德认知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促进其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从而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以及虚拟性。面对这样的事实, 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培养其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虚拟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削弱了舆论的监督作用, 这就使得道德自律在网络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各种与网络有关的活动, 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创意大赛等来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网上活动,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四) 加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以及网络社会缺少法律约束, 这就使得实施网络实名制成为必要, 制定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督机制, 制定网络行为规范, 通过审查和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存精”, 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 这些都有利于规范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行为。
(五)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 而且也可以引导他们构建理想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韩进之, 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李亚宁.道德自律与网络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3]约瑟夫·弗莱彻.境遇伦理学[M].陈立显,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