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共8篇)(共8篇)
1.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篇一
政治复习资料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政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有利于人民牢牢掌握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之间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第二: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第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我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自治权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第三,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我国城市,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权利。民主选举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法定形式,选定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性义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第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不仅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有利于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充分地实现。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第三,有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历来注重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定亲疏。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依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根据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福祉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势力。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显示分歧。在国际经贸往来中,中国按照同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作为连个过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履行签署的国际条约和义务、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妥善处理突发重大事件,为推动和平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和平问题,指的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一,和平发展史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第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2.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重要意义, 是中职学校德育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 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 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鉴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现状
(一) 课程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对职业的理解日趋明朗, 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重视落实得非常的到位。与此同时, 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理念, 端正人生态度的课程却被日益淡化,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 更多地把德育累课程边缘化, 甚至从教育的施教者来看, 德育课老师成了谁都能干的活, 有些学校从事德育课程教育的老师根本不是科班出生的专业教师, 而是成了谁课时不够谁就顶上, 谁都可以担当的角色, 学生亦然, 为数不多的几节德育课被很多人认为是用来放松的课程。而实际上德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应在课程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
(二) 教学内容脱离于学生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坚持了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 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育人为本, 突出德育课的思想引导作用, 让学生终身受益, 真心喜爱的原则;坚持知识学习, 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三结合的原则;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教材管,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其中“三贴近”原则即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是我们强调的比较多的一个原则,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 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德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 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 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中国虽然现在高学历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手持高学历却不能找到理想职业的人已经司空见惯, 但仍改变不了中国人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的只有念高中、考大学才能有出息的观念。所以学生一般都是在高考、中考失利后, 才会选择读职校。中职学校的另一部分生源是没念初中或初中没读完, 是由于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进入社会, 放在学校有人看管放心, 才到中职读书来读书的。因此,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 学不为所用, 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诸多原因, 导致中职生大多自卑、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厌学, 学习兴趣不浓。具体到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 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时纪律都难以维持, 教学效果就更可想而知了。如何培养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职教老师的面前。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对策思考
(一) 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目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经济政治社会》这一课程及其改革教材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从全局上把控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向的正性。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的教要求,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其实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教学目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点的教育, 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并激发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二)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但因为教材局限, 教材内容多是以点概面, 且时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也就是说每个知识点的支撑内容并不丰富, 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提炼, 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需求。此外, 教师还应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引申讲解, 最好做到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不仅让学生记住内容更能明白内容涵盖的意思和社会意义, 如此才可避免学生被教导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堂导入要贴近生活
新课程要求坚持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何为贴近生活,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选择身边人、身边事实, 这些应该是最好的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花样动辄以神话传说、联合国等为导入素材, 这反使学生在听课后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 就是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即前面课堂导入花尽气力, 在正课讲授中却出现急躁、语意不明的情形。学生一旦在冗长的课堂导入中已显疲惫, 听课过程中如坠云雾之中, 似懂非懂, 课堂被做成了“夹生饭”, 引起的结果必然是“消化不良”。最终的结果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缺乏兴趣, 学习的目的不能实现, 听课授课失去了意义。
2. 在课堂探究环节, 探究活动切忌过于频繁
作为授课的主要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通过探究, 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 在唇枪舌战中甄别、提高,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探究, 学生的参与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空前提高。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效果良好。但是, 如果短短的一节课, 教师频繁使用“探究环节”,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会导致适得其反、过犹不及;探究次数太多, 学生疲于应付, 教师心急火燎。有的“探究”刚开始“冲锋”又来个“猛刹车”, 教师草草总结, 高度、深度均未挖掘。一堂课下来教师学生“丢盔弃甲”仓皇至极!这些现象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改变评价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改变以往的单纯的闭卷考试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要坚持评价的客观性、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同时评价要坚持以激励性为原则。积极有效的评价体制, 对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评价要真诚, 要积极向上, 要充满热情,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与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拓宽视野, 我们的德育课程教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越, 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沈越, 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参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伟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与对策思考[J].广东教育, 2012, (8) .
3.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教育;运用;思考
随着中等职业教学的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给予更高的教学定位。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课程的教学主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心为基本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改革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坚定走具有中国化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能力。
一、中职教育中《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状况分析
1.在中等职业教学体系中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容大体上分为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从这些教学内容上看,经济部分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但是在我国长期的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一些中职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相比以往的教学观念,《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授课中依然“照抄”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堂上形成了呆板、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在相关的课程选择上没有进行有效地延伸和发展,同时对于当代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没有进行很好地了解,这样造成了《经济政治与社会》严重与现实生活的需求分离,从而降低中职教育的教学效用。
2.教材上内容繁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甄别,而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门类众多,内容上也比较繁杂,这样在一方面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更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上不得不根据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课程中对于社会内容的设计并不是很精巧,社会性的内容安排不合理,同样对重点的内容教师也就只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讲解,没有科学系统化的讲解过程。对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删除的内容要能够进行有效分辨,删减时教师应该注重什么?删减的内容是否合理?如何处理新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注重的地方。
3.中职教师对于教学改革认识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而《经济政治与社会》一直是中职教学的主阵地,从2011年开始,国家教学改革便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重新收入了新的时政热点教学内容,但是在改革措施的落实上便出现差错,一些教师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未能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一些教师课程教学过程思想上存在着认识盲区。对原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体系也亟需改善,在对学生教育上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待改变,高分能力并不是唯一考察学生的手段,需要能够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上的动力不足,对于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是特别理解,更何况老教师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新鲜的教学手段运用不是很熟练,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并没有建构起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作为新一代的中职教师,我们必须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措施思考
1.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就必须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化的课堂学习气氛,在友好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不断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教师提出的教材重点,并且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习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让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观点阐述,最后让教师点评。严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教育,注重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刺激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断奋斗。
2.优化课堂施教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由学生自发提出,之后便由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解答,从而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热情。例如,在对外开放的问题相关解答时,让学生自行解答:“各省之间的商业往来的行为属于对外开放吗?”“对外开放有什么基本条件吗?”“如何定义对外开放的背景?”“对外开放对国内外的经济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对加深“对外开放”的了解。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更好地实现和保持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和高水准。从改进教学课堂方式来说,教师要实现在课堂讲课的多元化,从而有效弥补在教学课堂上的不足。通覽《经济政治与社会》一书,我们便会发现这么课程在内容上缺乏有效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上不仅仅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同时要能够将教学积极融入到课堂实践中去。在另外,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有效地融入到《经济政治与社会》讲学过程,实现高效的教学水平。
3.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地理解“学以致用”的核心要义,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让中职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际的运用”。为此,在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课堂上注重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从而不断刺激中职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要在教学过程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旅游或者是参观文化博物馆,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在认同不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了解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学习经济活动规律时,教师可以安排中职学生到当地的企业了解生产状况的流程,让中职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社会中的市场经济生产和生活,从而让学生建立正常的消费观念。
总的来说,教师要想真正地让学生走进《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自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政治与社会》,有效促进教学课堂授课方式的转变,不断更新中等职业教学管理观念,拓展学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视野,让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城.浅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 2011(02).
[2]谭宪琴.创建高效德育课堂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09).
[3]张静.用唤醒突破中职课堂教学的瓶颈[J].科技致富向导,2010(35).
[4]黄少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4).
[5]刘壮.图书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6]彭辉,朱荣富,莫丽平,罗心贤,李雯等.融入相声艺术,构建快乐课堂[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4.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四
4.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责。6.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7.价值与价格关系?1.价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越高;反之,价格则越低。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结构合理,协调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2.企业的类型:个人独资制
合伙制
合伙制和公司制;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13.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必须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1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1.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是进行经济核算,健全经济责任制度.3.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15.企业成功的取决因素:第一,制定经营战略,确定准确地市场定位。第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第三,诚实信用经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6.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方法和途径:1.树立职业平等观2.树立自主创业观3.树立灵活就业观 17.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8.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正确处理初次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键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再分配是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其调节目标本身就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
19.税收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时间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有计划地集中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20.税收的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 无偿性和固定性等基本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1.作为公民应加强依法纳税的意识,争做光荣的纳税人:1.依法纳税是纳税人事业成功 经济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成就。2.依法纳税是公民 企业诚实守信的最好证明,同时也能为其带来潜在的利益。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纳税人必须遵守国家税法的规定,及时 足额地缴纳税款。22.个人储蓄存款的基本形式: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23.投资的方式:存款储蓄 购买股票 债券和保险
24.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5.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6.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我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以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7.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2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9.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效能,对于提高我国总体实力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0.市场经济的含义: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31.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平等性 第二,竞争性 第三,法制性 第四,开放性。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3.国家的宏观调控 就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4.加强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第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客观要求。
35.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入平衡。36.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大致平衡,即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37.宏观调控的手段: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3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一是标准高 二是注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所享受的民主权利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三是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缩小地区 城乡 阶层差距 加快中西部地区 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3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三是缩小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使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四是稳定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40.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转移,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最后,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41.产业结构的含义: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42.加快第三产业的意义: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2.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3.还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 保证社会安定。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 转变;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4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4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要求。
46.除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外,世界三大经济组织还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7.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8.独立自主 自主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一方面,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 八 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其内容包括一下方面: 第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人民监督。第二,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第三,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督。第四,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能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举自己的代表,向代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不仅有权对代表进行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不称职的代表。第二,有利于保证国家机构合理、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同时又
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这样既能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能使各国家机关各司其职、密切合作、高效运转。第三
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于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同意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的问题,则由
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处理。这既保障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第四,有利于
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呢? ⑴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他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做出的历史性选择。7.为什么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问题。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4)中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3)各民族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的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在花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1.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城市的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
12.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第二,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能够与经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第三,基层群众自制季度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循序渐进、发展的。
13.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新期待。第二,基层群众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第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民治的发展路径。
第 九 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具有高度的革命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3.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4.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在政治上把劳动人民从剥削阶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6.我国的人民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7.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国家制度的民主化、法律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正当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8.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第二,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当家作主的民主。第三,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可靠保障的民主。第四,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方式的民主。第五, 中国的民主是与法制相结合的民主。
第 十 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享有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2.要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就要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我国选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第一, 普遍、平等的选举原则。第二,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第三, 差额选举的原则
4.公民享有的第二项政治权利是积极参与与民主决策:第一,公民可以直接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只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第二,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提出分析论证,这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鱼民主决策。第三,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第四, 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主要有批评和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及检举权。
6.第一, 通过人民代表进行监督。第二, 通过信访。举报等方式进行监督。第三, 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7.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8.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第 十 一 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呢? 第一,努力做到知法明纪。第二, 牢固树立遵纪守法意识。第三, 懂得纪律无情、法律无情的真正含义。3.尊重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4.在民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5.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6.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7.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8.在宗教问题上,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第 十 二 课
1.主权作为国家的最高利益,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
3.目前,联合国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等。
4.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5.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是: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卢兴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6.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7.国际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8.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9.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一,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第二,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第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过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第五,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政策。10.P139:
第一,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第二, 中国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第三, 中国在维护第三世界国家权利方面起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 十 三 课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具有多方面功能:第一,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二, 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第三, 教育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3.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
4.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1)职业学校教育(2)职业培训。
5.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需要。第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创立创业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6.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政府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跟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7.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8.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9.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第一,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和在生产。第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第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第 十 四 课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2.文化的特点:第一,文化具有创造性。第二, 文化具有继承性。第三, 文化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第四, 文化具有价值性。
3.文化的作用:第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第二,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第三, 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第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五,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和谐文化是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第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方向。第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彰显人文关怀为理念。第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注意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倡导大众共享及文化的多元统一。第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5.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
6.体育文化是指综合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直接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层面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整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 十 五 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全面协调可持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社会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5.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6.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7.充满活力是指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8.安定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9.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成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5.经济政治与社会(大全) 篇五
这门课是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基础知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将是息息相关,很有用(很重要,挺有意思)的一门课程,也是实实在在的一门课程,希望同学们要认真听讲,学有所得。
在经济上,听到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很重要。只要大家认真听,我听慢些,就不布置作业,考试与平时定出成绩。我会不断地提问的。第一次讲这样的课,可能会讲不好的。大家见谅。
[教学单元]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和科学消费的原则。
2、情感体验: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
3、运用:能识别商品,正确对待货币,能根据商品价格变化分析其原因,用科学的消费观引领自己的消费行为,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介绍福建特产,引起学生兴趣。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福州:鱼丸、肉燕。福州三宝:软木画、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还有纸伞、牛角梳。福建特产:桂圆、茉莉花茶等。可以上网查一查。
这些关系我们日常吃、穿、用的物品,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买卖商品的货币、以及我们买卖商品的消费行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商品、货币、价格和消费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1、什么是商品?(5分钟)
(1)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2(背下来)
什么是商品?叫同学们举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
石头是不是商品?
师:在这里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了解商品。
①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产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
思考:水里的雨花石很漂亮,是天然产生的,那么雨花石是商品吗?
师:雨花石虽然是天然产生的,但是人们收集它、选取它也付出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所以用来买卖的雨花石也是商品。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不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商品。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
思考:P3《走进生活》
师: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8分钟)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劳动(体力和脑力)。
(2)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辨析:“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商品都有使用价值。”
以上两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师:第一句话是错误的,氧气有使用价值,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它就不是商品。但是医院的氧气罐中的氧气就是商品,因为它必须要通过交换(购买)才能取得。
思考:两种不同的商品如何进行等价交换呢?P3
比如一把斧头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交换是等价的呢?
师:这就由商品的价值量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来衡量,一把斧头能够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交换,说明它们所包含的人类的劳动量相同,也就是价值量相同。
3、P6什么决定商品的价值量?(15分钟)
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小游戏:每组派一位同学上台折幸运星,分别记录下每人完成的时间。
思考:这些幸运星的价值相同吗?
师: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每个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的时间都是不相同的,这个叫做“个别劳动时间”。无论个别劳动时间是多少,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因此这三个产品的价值是相同的。
补充:一般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的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值决定。如几个同学折叠幸运星的平均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货币(10分钟)
(1)货币产生的过程
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P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师:货币的产生比商品要晚得多,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①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
②交换频繁,出现一般等价物
③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出现了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师: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P4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羊,贝壳、石头、布匹等。
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6.经济政治与社会复习提纲 篇六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第二,商品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一个商品的价值大小,不是看它的作用大小,而是看它消耗了多少人类劳动。
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越大;相反,如果消耗的劳动越少,其价值越小。
3、货币:货币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般等价物。或者说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也就是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任何商品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它的价值多少。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或者桥梁、中介的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5、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6、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生产者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7、常见的消费方式:主要有钱货两清的消费和信贷消费。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心理。收入是首要因素。
9、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
10、正确的消费观是:(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结构合理,协调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企业:企业是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向社会提供商品的经济组织。
2、设立企业的条件: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能够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经营成果承担责任;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要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相关的登记审批手续。
3、企业的类型
企业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1)根据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企业可以分为:
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按组织形式划分,我国企业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并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有合法的企业名称;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个人独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在小型加工、零售商业、服务业等领域较为活跃。
合伙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经济组织。我国合伙组织形式仅限于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一般无法人资格,不缴纳所得税。其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其他合伙人仅出资并共负盈亏,也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经营。
公司制企业是依法设立、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占据着支配地位,大中型企业通常采用这种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第一,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二,创新技术,推动企业集约型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第三,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第四,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第五,适度扩张,追求规模效益。实现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
一是充分实现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发挥分工和协作的效益; 二是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和联合,扩大产出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实力。
5、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第一,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人具有财和物不具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第三,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6、劳动力资源现状:总体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二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
7、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质量的优劣。
8、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努力方向 第一,确立职业理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第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第五,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
第三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2、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3、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其他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活动所得的收入。(3)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指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5、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坚持效率原则。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起来,就要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多劳动、多积累。
(2)坚持公平原则。就是要防止分配不公,避免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3)我国处理效率和公平的现行政策:要保证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收入分配公平还表现在注重再分配过程中的公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4)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5、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6、税收的意义: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7、税收的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8、税收的种类:税收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征收对象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和营业税,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9、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征收的一项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0、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按应纳税项目的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11、纳税人的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增强纳税人意识,抵制违反税法的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公民的纳税人意识不断增强。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违反税法的现象,如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
12、纳税人意识的培养
(1)积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不仅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且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表现。
(2)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同时,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13、个人理财方式: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储蓄。
(1)储蓄的含义:储蓄是指将货币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当存款到期或储户随时提取时,由金融机构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活动。
(2)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3)储蓄的种类:存款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种。(4)储蓄的特点:储蓄具有存款自由、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等特点。储蓄目前是我国家庭主要的投资方式。
14、证券的种类: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债券。(1)债券
债券的特点: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工具,通常有利率固定、风险较小的特点。债券的种类:根据发行者不同,我国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债券的收益和风险:三种债券中,国债风险最小,收益低;企业债券风险最大,收益高。(2)股票
股票的含义: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收入的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二是通过买卖股票带来的差价收益。
股票的特点:股票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股票风险也较大。
(3)债券和基金的投资: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也可以通过购买证券和投资基金来进行。
15、商业保险的含义: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工具。
16、商业保险的种类:商业保险分为两大类: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财产保险以物质财富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为投保对象。人身保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第四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的含义:全民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就是大家都有,不能由哪个个人所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
一是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二是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由国家代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又叫全民所有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形式。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4、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国有经济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和财政收入。
5、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一是个体经济;二是私营经济;三是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以及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非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是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生产或经营服务的一种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是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大陆建立的独资或合作合资企业。
6、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活跃市场、增加税收、方便人民生活的生力军。
7、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9、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而以私有制为主体,那我们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我们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经济,而不是私有制经济。
10、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原因
第一,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第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12、计划经济: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
1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14、市场机制的内容: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引导着千千万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调节者人、财、物的合理流动与有效使用。
15、市场经济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的不同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计划是对市场失灵的校正和补充。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两种市场经济,一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实行强有力调控的市场经济。
20、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1、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舆论手段。其中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政府经常使用的经济手段。
22、市场规则: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良好的市场秩序依靠规则来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3、市场规则:市场经济的规则主要包括:自愿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小康的含义:小康,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宽 裕;
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坚持物质文明,也要关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第三,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明显增加、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第四,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标志着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系到我国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6、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内容。
7、新型工业化的含义: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8、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由原来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10、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两方面内容。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包括生产上的“集约”和消费上的“节省”两个方面的含义。
1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形态,其内涵是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3、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中要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2、对外开放的主要作用
第一,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国际贸易大国的转变。第二,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第四,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五,对外开放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使我国经济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
3、“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是我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两大支柱。
4、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6、为什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一国策已经被写进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长期坚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对外开放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其次,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外开放。第三,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7、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在对外开放中,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又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金与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的 同时,也使本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他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9、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一是要正确面对全球化。二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三是在全球化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第七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国家性质(国体)决定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反过来说,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必然反映或体现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它必然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7、常务委员会享有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8、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的职权: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任免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各级人大代表都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都是五年。
9、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0、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有利于人民牢牢掌握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1、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之间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第二,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第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14、人民政协的含义: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和参政议政职能。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两党制或多党制,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党制,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但我国的政党制度,既截然不同于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6、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我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我国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我国有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都是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0、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设三级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2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22、自治权的内容:自治权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23、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第一,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2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以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
25、我国基层群众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建立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26、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作用:基层群众自治主要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7、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发展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8、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1)增强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意识。(2)必须了解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内容。(3)必须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我国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权力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
2、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1)任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要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 满生机、永葆活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要求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又是坚持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依法治国,才能把党的主张与国家意志、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9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含义: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2、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主要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机关代表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第二,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第三,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权利。
3、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1)民主选举。是指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法定形式,选定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2)民主监督。是指公民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
4、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有多种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第一,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第二,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第三,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村务公开栏、民主日(或公开日)、监督箱等新形式、新方法,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5、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担负着以下四项主要职能。(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3)文化职能。(4)公共服务职能。
6、监督政府权力行使的原因:人民在授予政府权力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政府的行政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证政府的各项工作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7、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批评、建议、举报、信访、行政复议、申诉、行政诉讼、民主评议、民主测评。
8、政府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意义
第一、对政府进行制约和监督,就是为了促使政府机关及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不滥用行政权力;
第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第三、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十课 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政治性义务的含义:指的是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2、公民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性义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第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充分地实现。
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第三、有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政治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5、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含义: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范围内,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表达政治愿望和要求,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6、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必要性: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边防的巩固。
8、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9、公民应如何维护与增进民族团结:作为公民,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增进民族团结。
10、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11、公民应如何对待宗教信仰?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是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大家一律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团结、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有损公民健康、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活动。
12、中职生应树立科学世界观,弘扬科学精神
中职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 装自己,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1、为什么说中国是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历来注重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所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定亲疏。
(2)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依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判断,根据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福祉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势力。
(3)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分歧。
(4)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中国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5)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遵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履行签署的国际条约和义务、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妥善处理突发重大事件,为推动和平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6)中国关注、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3、国家利益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国家安全。
4、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和平问题,指的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7、外交政策的含义: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也是实现对外职能的手段。
8、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9、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态度和对策。
1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1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1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4、和平发展的含义:和平发展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联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
15、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第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第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第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第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第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含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保障全民健康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4、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现全民医保,体现医疗公平,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6、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反相成的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1)社会保险的含义: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社会福利的含义: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3)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种措施。
(4)社会优抚的含义: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7、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1、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文化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还有腐朽发反动、低俗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愚昧、低俗的文化则会麻醉人的正常思维,侵蚀人的文明道德观和健康思想;麻醉人的意志,把人引上歧途,使人做出有悖于常态、害人害己的事,最终走上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甚至是违法犯罪的道路。
2、我国新时期和谐文化的含义:我国新时期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1)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2)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3)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4、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 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科学严谨、完整系统,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和谐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立足本职岗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它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0、怎样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
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
7.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篇七
但是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历史问题, 政治课已学习了多年, 学生的基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形成, 这门课程不再新鲜。二是地位问题, 德育学科在许多中职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地位, 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现象。三是教师问题,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德育课教学模式, 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讲课, 教学重书本、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重灌输、轻启发, 重结果、轻过程。四是教材问题, 教材中部分内容抽象难懂, 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甚至会对该课程产生反感。久而久之, 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
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及自身条件, 尝试应用引导—发现式、自学—指导式和情境—陶冶式3种教学方法, 旨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 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 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又叫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是指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是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 必须让他们通过活动去亲身感受、发现和升华[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认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 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 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这就是“启”。“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 此时就需要教师予以回答, 使学生清楚。也就是说, 应该通过教师的外因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教学方法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矛盾, 二者相辅相成。教师是引导者和顾问, 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教师“启”的目的在于学生“发”的活动, 不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 反而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是探究发现者, 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 发现新事物, 其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得到了发挥, 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发现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 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 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 他们就会感受到发现问题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比如, 讲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时, 要求学生观看视频《理发》后思考:3次理发哪些是商品?它们是劳动产品吗?能够用于交换吗?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一次, 爸爸和儿子相互理发, 是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 所以不是商品;第二次, 理发师给他们剃了光头, 是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 所以是商品;第三次, 老板给他们送了假发, 假发是劳动产品, 但不用于交换, 所以不是商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得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概念。这不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点燃了学生好奇的火花, 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发现式教学集教和学于一身, 对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拓展、理解教师工作以及师生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得德育更贴心可亲、入情入理入心, 从而更好地实现引导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学生、鼓舞学生, 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由“学会”向“会学、愿学、乐学、善学”的转变。
2 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又叫学导式教学方法, 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始终。教师的职责由系统讲授变为定向、指导、启发等, 其主导作用并未削弱, 相反要求更高了。
老子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是指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即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结果,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结果的形成过程。通过独学 (自学) 、对学 (对子间的合作) 、群学 (小组间合作探究) , 实现“回归实际、回归生活、回归学生”。采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课题讨论、录像播映、主题演讲、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 克服注入式教学的呆板与程序化, 改变教学中分析、讲解、练习等枯燥的程序,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4]。
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 我们采用群学模式, 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分组, 以优帮差, 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并赋予分值, 以分值最高的小组为优秀组, 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培养了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强烈的自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5]。
比如, 在讲解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 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抽象、枯燥。考虑到我校坐落在珠海———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教师事先引导学生调查寻找改革开放30年来身边的变化, 对比父母10岁时、自己10岁时和现在的生活情况, 包括衣、食、住、行、玩等方面, 让学生初步感受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课堂上再将独学、对学和群学等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师最后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形成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而且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独立掌握系统知识。
又如, 在学习第十课“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后, 为了让学生关心并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更好地融入社会, 笔者鼓励学生参与我校老人院“一助一”志愿服务活动, 利用休息日到老人院和福利院看望老人, 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包括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打扫卫生等, 并写一篇心得体会在班上交流。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开阔了学生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真正推行了素质教育和责任教育。
3 情境—陶冶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又称为情—知互促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互相促进的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有效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境”是指教学环境, “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 境为情而设, 情境统一。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 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人的感官是知识的入口, 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它给教学营造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 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领悟, 缩短了认知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 为了解决疑惑而主动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强化,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比如, 讲授第十三课“建设和谐文化”时, 在导入新课前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千人击缶》, 用国粹艺术特有的铿锵旋律, 令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和震撼, 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 提升了学生文化修养, 而且改变了学生认为政治课是枯燥无味的观念, 激发了其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这种情境设计, 正是综合运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资料, 令其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从而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效果。
情境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创设一定情境,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才能深入人心, 对学生个性的陶冶、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一定作用。但创设教学情境并不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 其目的是追求知识与情境相结合的美妙境界, 使知识的吸附、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 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落实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德育课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及自身条件, 灵活运用, 创设出既适合学生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情感升华,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6]。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重在得法, 贵在用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上述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往往交叉运用, 相互渗透。课堂教学要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出发,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打破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 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 从而彰显课程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 最终实现德育课教学目的。
摘要:以具体教学内容具体分析,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指导思想, 尝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引导—发现式、自学—指导式和情境—陶冶式3种教学方法, 克服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有效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 为学生掌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知识提供科学方法, 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 从而彰显课程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 最终实现德育课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
参考文献
[1]覃遵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 关注中职学生发展[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 (9) :13-18.
[2]邝邦洪.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王卫东, 田秋华.教育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4]朱永琴.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思品课堂有效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138-140.
[5]睢超霞, 何新蕾, 张文豪.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渗透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8) :83-84.
8.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篇八
1.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找到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通货膨胀、CPI指数、GDP、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名词时都需要掌握最新的资料来辅助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比较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讲故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在政治课教学中切忌满堂灌。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章节,让学生自己讲课,发现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讨论、演讲、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政治课程的学习。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对GDP增长的理解,一方面要看到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又要看到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看到我国巨大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实,明确GDP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实施绿色GDP。
4.加大师生社会实践的力度,让政治课走向社会。政治课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除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保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教师对我国现实国情、我国的改革开放缺乏深入了解,对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深刻的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若没有开阔的视野,对现实生活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因此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思想,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
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课理解和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走访、问卷调查、公益活动、顶岗实习等。这些活动体验有利于全面实现中职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5.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要注意语言技巧,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让德育课程触及学生心灵。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文明之处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讲到财政税收等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公民纳税对国家的作用以及国家富强对每一个公民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纳税意识和履行义务的思想。在讲到民族精神时着重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将这些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讨论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正确对待金钱,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该不该搀扶老人,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等。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增加了认识,提高了觉悟,有利于他们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推荐阅读: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07-15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八课07-01
政治经济与社会第4课06-28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7课09-26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15课11-03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单元测试题06-15
社会政治经济五位一体09-16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07-20
第一课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07-21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4.1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