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宗教(精选13篇)
1.西藏民族宗教 篇一
绍兴县西藏民族中学
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八周工作安排
一、校长室:
1、传达教育局关于消防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学校消防安全的检查和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好应急演练,加强对学生的防火等安全教育,做到安全工作天天讲,确保学校平安和谐。
2、落实有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认识到“学会反思才会进步”。
3、重申:学校实行首见首闻责任制。
4、各处室要互相配合,积极认真做好校运动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5、开始进行2010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
6、加强教师上下班等的安全教育工作,认真落实校内自备车的有序性。
7、开始进行党报、党刊等报刊、杂志的征订工作。
二、政教处:
1、各班本周学习用品和学生仪容仪表进行自查,下周学校进行专项检查。
2、周四中午召开各班班长、纪律委员等班干部会议。
3、周三中午召开新生一届学生会成员会议。
4、对寝室内务和纪律进行评比,评出优胜寝室。
5、周五班会课09级学生到二楼报告厅听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6、班主任外出审批,沈立锋老师参加全国内地西藏班德育工作培训会。
三、教学处:
1、关于进一步明确晚自修、阅读课、自修课的几点说明:○1晚自修:应按照规定做好管理工作,有事需调换的应提前与非值班教师做好调换工作,并告诉相应行政值班,除临时性重大原因外,不得请假;○2阅读课:语文教师必须在阅读课期间随班管理,并布置一定任务,督促学生文明读书,禁止撕书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做好备课工作;○3自修课:学校安排的自修课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任课教师有特殊情况的要告诉班主任,并征得班主任同意,由班主任协助管理。
2、做好第7届秋季田径运动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3、校女子篮球队参加县女子篮球的决赛。
4、做好城区学校器乐邀请赛的准备工作。
5、几个通知:○1教研活动:语文19日,柯岩中学,杨月红参加;22日,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2011准备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科学 20—22日,杭州钱塘外语学校,吴琴参加;21日,绍兴第一初中龙山校区,凌雪琴参加;英语 20日,绍兴第一初中龙山校区,李丽参加;音乐 20日,绍兴文澜中学,倪娟琴参加;○2各学科2009年“破解疑难杂症,提升有效教学”小课题结题验收申报准备工作。
四、总务处:
1、A级食堂复评资料准备。
2、消防安全自查。
2.西藏民族宗教 篇二
工布是从古代历史时期流传至今的一个西藏地域名称, 其间有过发展变化, 因而有泛称、专称的不同含义[1]。泛称包括原娘布和工布两个古族部的地域, 即原工布四宗或今工布江达、林芝、米林三县, 娘布即指洋河流域, 工布应以从甲格到甲拉沿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地区, 工布是吐蕃雅隆王系之外的一个重要部落, 从“上丁二王”到公元8世纪末其首领均与赞普王系同源, 地位十分重要。
泛称“工布”, 更多是在文化现象上。它是区域文化趋同现象的概括, 如常说的工布装、工布帽、工布靴等等。这里与外界的山川阻隔和环境差异, 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环境。特殊的自然条件加上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 使这里源于古代 (甚至远古) 的文化保存得更多更完整, 于是就形成了在藏族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工布文化”。工布文化在泛称工布的地区内广泛流行, 区域内无论是在衣食住行、生产生活, 还是宗教文娱和节庆各方面, 都有或多或少的地域特点[2]。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构成了相对于其它藏区具有独特风情的工布文化, 因而工布也是一个文化地域概念。
工布地区山高水急, 林木苍翠, 交通不便, 民风淳朴, 各种习俗、文化自成一体, 其服饰文化也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
1 工布服饰文化
工布地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 全地区人口14万, 除藏族外, 这里还世代居住着门巴族、珞巴族、僜人族等兄弟民族。民风强悍朴实的珞巴和门巴人都是狩猎的好手。工布各民族在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创造出了既有各自民族特色又有工布共同文化意涵的服饰文化。宗教信仰和总体环境的相对稳定也使得工布服饰在总体上具有长期延续性。
1.1 工布藏族服饰文化[3]
工布藏族除墨脱县外, 其他6县的居民均以藏族为主, 藏族人口达11万多, 占全地区总人口的90%以上, 在习俗风情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藏族大同小异。工布藏族, 在方言上与拉萨地区藏族没有太大差异。
工布地区是西藏文化发祥地之一, 但由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随着吐蕃向北发展, 地处卫藏东南一隅的工布地区逐渐变得偏远、闭塞, 难以与其他地区交流, 使其经济文化等反而发展缓慢, 因而该地区保留了比较古老的文化元素,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
工布藏族服饰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 构成了多种服饰类型。从地域看, 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 按生活方式, 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
工布藏族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 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喜欢。在漫长的岁月里, 那种对美的执著追求, 充分表现于寺庙里那些色彩纷呈又栩栩如生的壁画、雕梁、佛像工艺上, 以及服装、服饰和最具地方色彩的装饰品。这是匠心独具的慧手, 倾注心灵的美与智慧而凝聚的非凡能力, 它可以让有灵性的生命百感交集, 赞叹不已!
工布藏服在西藏服饰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一般由氆氇制成 (也有用猴皮、熊皮制成) 的、自染的以黑色或深褐色为主, 镶以织锦缎花边的宽肩式无袖坎肩, 当地人称“谷休”, 这是只有在工布地区才有的服饰。不论男女都爱穿这种长坎肩。这种服装无领无袖, 套头穿着, 多为黑色和紫色。坎肩的下摆至脚面, 前后两片衣襟通过用白氆氇腰带扎系, 再配上腰带和领口的精美装饰。夏天以氆氇缝制, 冬天以毛皮缝制, 十分适合在高山耸立、森林密布环境中生活的人穿着。工布帽是圆筒型的, 帽底缝一层绿色的绸子, 帽沿镶上一圈虹形彩缎, 与“谷休”十分相配。妇女不系“邦典” (围裙) , 戴银制腰带和项链, 头戴锦缎圆形小帽, 帽角在侧表示未婚, 帽角向后表示已婚, 男子头戴圆形饰彩缎边尖顶毡帽。
由于长期生存的封闭性, 总的来说, 工布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 其基调变化亦小。工布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工布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 工布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色彩上工布藏族服饰在色彩强烈对比之外, 还存在着高度的和谐、统一, 这也是工布藏族服饰的一大审美特征。
鲜明的对比色之间, 巧妙地运用复色金丝线和缓和色调等, 或使色度递增排比, 或使色块间巧妙过渡, 取得极为明快、和谐、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有的是一组组递增配置;有的为避免色块的单调, 而在色条间穿插条形花纹、几何图案, 后来的“邦典”既色彩绚丽又美观大方, 颇具匠心。
工布藏族服饰分为工布男子服饰、工布女子服饰、工布戏剧服饰、配饰及材料等。这些服饰按照服饰功能、材料选择、饰品搭配以及制作方法不同又可细分为其他类型。
饰品是工布藏族人民强烈精神需求的载体, 工布藏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这些丰富多彩的饰物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满足着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被群体认可的愿望与需求。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 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氏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即使在今天, 这些佩饰仍是藏族人民用来衡量自身价值与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 是他们炫耀自己的富有与美丽、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
1.2 工布门巴族服饰文化
门巴族, 人口约五万人, 主要分布在工布的门隅地区, 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工布藏族有着密切联系, 长期使用藏历、藏币。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门语支, 无本民族文字, 方言差别较大, 多通晓藏语。门巴族的风俗里, 很多地方与藏族相似, 但有其独特的地方。无论男女, 均嗜好喝酒、吸鼻烟, 主食以在薄石板上烤的荞麦饼为主, 也吃酥油、糌粑、奶渣等食物。门巴族爱唱情歌, 也爱唱酒歌, 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时, 门巴族的山乡, 加鲁情歌和萨玛酒歌如泉喷涌, 情深意长。
由于长期与藏族共居杂处, 门巴族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 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门巴族的服饰和生活习俗与藏族接近, 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 种类多样, 色彩艳丽, 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门巴族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袍子, 束长腰带, 脚穿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的, 靴底为牛皮软底的靴筒。门隅门巴族的帽子是别具特色的, 不论是男还是女都是一样的, 门巴语把这种帽子叫做“拔尔甲”, 帽顶是用蓝色的或者是黑色的氆氇做成, 帽子的下部是用红色的氆氇做成的, 翻沿是黄褐色绒包蓝布边, 并要留一缺口。戴帽子的时候, 男子是缺口在右延的上方, 女子是缺口往后, 很有民族特色。男子皆耳垂大环, 腰间佩带一把带鞘的砍刀, 既是装饰物又作为砍柴和防身的工具。女子还在袍外加系一条白氆氇围裙, 背披一块作避邪用的小牛皮或山羊皮, 可以保护衣服, 又可保温御寒, 佩挂着松石、珊瑚玛瑙等串饰品。她们穿的内衣叫“埃努普冬”, 这种内衣是以柞蚕丝为原料的, 有白色的、红色的和花色的。短内衣是有袖的, 而长内衣是无袖的, 长至腿, 不开襟, 没有领, 只开一个圆形的口, 穿内衣时, 从头上套下, 外罩衣服称作“冬固”, 这种外罩是有袖子的, 但没领, 没有扣, 是用红色和黑色的氆氇做成的。门巴族女子擅长纺毛线、织氇氆和腰带, 脚穿绣花毡靴。
处于亚热带气候的墨脱, 门巴族的男女喜欢穿用交换来的棉麻自织成的白色衣袍, 有长、短两种款式。无论男女都很少戴帽子, 常常戴自编的斗笠防雨防晒。男子留长发, 佩戴耳环和腰刀。成年男子的外衣称作为“秋巴”, 腰部挂一把砍刀和一把叶形的小刀。女子服饰有所不同, 由于气候温暖, 她们穿色白质薄的短衣或无袖无领的宽大褂子及花色长裙, 发辫盘于头顶, 并以红、黄、绿等彩线装饰。佩戴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腰链等饰物, 显得格外潇洒俊俏。
墨脱门巴族多是赤足。有的门巴族人胸前要挂上“噶乌”, 被认为这样可以护身。无论男子还是女子都戴铜质或者银质的手镯。
门巴戏曲中人物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 又明显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门巴戏服注重纹样结构组合, 喜用兽皮、金银、珠宝、象牙、宝石等作为饰物。
1.3 工布珞巴族服饰文化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东起察隅, 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中国实际控制区内, 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 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 意为“南方人”。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 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 正式定名为珞巴族[4]。
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纺织、狩猎、竹器、采集。其中, 狩猎是其主要副业之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没有文字, 长期靠刻木结绳记事, 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东西长达千余公里, 从热带到温带、从平原到山区的高原峡谷, 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其衣着上也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由于受地域气候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接受外来影响不同, 这就出现了着装形式上的各异。尽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对服饰的形式、颜色和装饰有不同的需求, 呈现出衣着款式上的差异, 并与藏族服饰明显不同。
珞巴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 尤其妇女更是如此。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羊毛为衣着的材料, 布上常用天然植物或矿物染料染出的彩色线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这是珞巴族衣着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由于长年狩猎, 珞巴男人一般都跨长刀, 身着皮毛猎装或无袖长衣, 头戴兽皮帽或裹头帕。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 下身为紧身筒裙, 小腿扎裹布。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若干大串珠, 垂至胸前。手腕带藤镯、铁环或铜环, 腰间挂有铁、铜、银链、铜质圆扣、小铜铃、小串珠和大铜勺等, 妇女背后悬挂铜钹状饰物等, 腰间佩带饰物的更多[4]。
在珞瑜山区, 男穿无襟花布上衣, 下穿红绿色短裤。妇女穿两个布扣的上衣, 下部用花布围腰遮丑, 也有用棕毛当遮丑物的。男子佩戴大银耳环, 一般只戴三串, 每串20个珠子。婚龄妇女认为佩戴铅耳环最为美丽。
猎人服装独具特色, 表现出珞巴族兼营狩猎生产的特点。兽皮披肩, 既轻巧又暖和、不易渗水, 抗湿性能很好。头戴熊皮帽, 挡雪遮雨, 脚穿他们称为“里木”的筒靴, 鞋帮和鞋底全部是用瑞香树皮纤维编织而成的“阿努”, 它比现代胶鞋还要结实数倍。一个健康男子一生狩猎40年左右, 有四双“里木”就足够穿了。小刀、火镰是猎人不可或缺的野外生存的工具, 用黄羊皮作刀鞘, 不易透水。兽皮短裤, 柔软且保暖性强。猎人狩猎时穿戴的衣物更离不开兽皮, 这充分说明珞巴族把野兽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对象。
珞巴人非常重视丧衣, 不管近亲或远亲, 逝者不能穿戴带毛的衣服。因为他们认为穿戴带毛的衣服会使逝者来生变为牲畜。丧服多为白色, 以示死者清白。
1.4 工布僜人服饰文化
僜人主要分布在工布地区察隅一带, 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无文字, 多用结绳和刻木记事, 平时没有记年、月、日的习惯, 因而也就没有记年龄和生日的习惯。僜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农业, 农作方式传统、落后。
由于人数才1200人, 所以“僜人族”未能被国家列为少数民族。僜人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俗习惯, 他们和藏族生活在一起, 真可谓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
僜人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服饰, 无论男女都用一块又长又宽的布从肩围到腰, 白天当披肩, 晚上当被盖。妇女女子穿短袖上衣和裙子, 常戴一对银制喇叭型耳鼓, 头戴护额, 颈项挂串珠或银饰, 穿筒裙, 赤足。男子穿无袖长衣, 头上一般盘着长长的黑帕, 腰挎50~60cm长的砍刀, 十分威武。身上斜挎的一长串银元是僜人独有的装饰品。他们喜带手镯、耳环和各种装饰品, 上面镂刻着美丽的图案, 花纹细腻匀称, 色泽艳丽美观, 显示僜人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才能。
与其他工布兄弟民族服饰显著不同的是, 僜人不配饰“谷休”。
2 结语
包括藏族在内的工布各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生共栖,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布服饰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工布服饰文化的形成的根本。工布各民族在世世代代辛勤劳动中相互学习借鉴, 创造出了具有工布地区独具一格的特色服饰文化。工布服饰的构成、制作材料和工艺等深刻地反映了工布各族人民的智慧, 展示了工布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和社会风俗等。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工布地区逐步加强了与山外的交流, 工布兄弟民族在与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受到启发, 工布服饰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将进一步丰富发展。崇尚自然、关注生命,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在工布服饰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这也正是现代服饰文化所孜孜追求的重要价值。因而, 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布服饰文化对藏族服饰文化乃至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尧, 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0.
[2]姚兆麟.漫说工布及工布文化[J].中国藏学, 1998, (1) .
[3]魏晓红.藏东南工布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集群现象分析 篇三
关键词: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产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在地理上集中、在功能上互相联系的现象。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当代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个区域要发展自身的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离不开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一、产业集群理论分析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 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 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现象。
目前世界上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发形成, 一是政府促成。早期的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禀赋拥有的差别, 而现在世界上蓬勃发展的产业中高等要素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并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业集聚的表现上也拥有鲜明的特点,自发形成的集群多出现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虽然发达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集群是政府促成的),而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则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指导和规划下形成的。
二、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集群的优势
(一)地位和作用凸显。①是确保西藏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平台,是推进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②是推进和提高农牧业富余劳动力转换与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③将进一步推进外贸、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打造和展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西藏突飞猛进的新气象;④为建立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注入了活力与生命力;⑤是发展光大藏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纽带,也是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桥梁;⑥将进一步促进艺术与经济、工业与农牧业、科技与社会效益的全面融合,推进西藏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西藏民族手工业工艺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区各地形成了生产特色产品的重点区县。民族手工业是民族文化的长期沉淀,西藏民族手工业产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生产特色产品的传统产地。如江孜的地毯、杰德秀的围裙、扎囊的氆氇、浪卡子的藏被、加查的木碗、拉孜的藏刀、拉萨的金银器械、仁布的玉器等,不仅在全藏区,而且在周边地区和国家依然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西藏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发展。西藏的手工业既是民族特需品,也是旅游纪念品, 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和青睐。
(四)传统手工业者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009年1月西藏农村工作会议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2008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70元,比上年增加382元,增幅达13.7%,增加额是历史上最多的1年。西藏手工业产品不仅名震区内外,而且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西欧一些国家,为当地的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五)随着新世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西藏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保护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部于2005年正式启动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工作,又于2007年全面启动认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西藏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保护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集群的劣势
(一)传统手工业者基本保持着传统生产方式,即使个别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但产业化规模较小,未形成合力,竞争力薄弱。
(二)西藏旅游纪念品市场虽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但是与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相比较,西藏民族手工业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其差距主要是开发旅游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的能力严重不足,品种单一、价格较贵。
(三)西藏民族手工业品工艺相对简单,产品易于模仿,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具有非常独特的工艺、式样及款式,再加上西藏文化的神秘性和原始性,西藏的民族手工业产品应该具有较高的差别性。然而,由于西藏民族手工业品技术含量不高,工艺简单,款式单一,容易模仿,所以并没有显示出其应具有的独特性。
四、推进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集群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进一步挖掘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潜力。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特点,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既要增加产品种类,更要稳步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注册商标专利申请的工作,加大产品广告宣传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设计水平。彻底改变目前“小而全”、“小而散”的现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转变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西藏民族手工企业创新步伐。西藏民族手工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树立大市场的意识;加快制定西藏民族手工业制品的行业标准,使民族手工业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加大产品的宣传广告力度,开拓销售渠道, 建立起相对固定的销售网络体系,增强西藏民族手工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实现西藏民族手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扎呷.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2]肖怀远.西藏农牧区: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3]江村罗布.辉煌的20世纪新中国大纪录——西藏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4]张小平.走向21世纪的西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5]李坚尚.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6]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4.西藏民族宗教 篇四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消防安全总结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是江苏省落实国务院“智力援藏”精神,创办于1985年的一所省属重点、全日制普通初中学校。自办学以来,学校累计招收2600余学生。现有教职工54名,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40余人。生源来自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昌都、阿里等地区,其中以拉萨为主。学校新校建设是2009年常州市50项重点工程之一,新校占地50多亩,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一流,是一座具有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窗口学校。学校于2010年8月整体搬入新校。
办学26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学业成绩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育人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1990年和1992年两次被国家民委、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和 1999年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校”;2006年学校获得江苏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再次荣获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的“全国教育援藏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校领导班子又一次被中共常州市委教育工委授予“团结、廉洁、开拓”优秀班子。1994年以来,学校年年被评为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
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了使藏族孩子能够在常州安心读书、为了办西藏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几年来我校的消防工作在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钟楼区公安分局、常州市永红派出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同时以新校搬迁为契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消防法》,全校紧紧围绕“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了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了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通过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校近几年实现无火灾事故。为西藏孩子生活与学习提供了的消防安全基础保障。现将这几年年消防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为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消防安全工作,在学校全体校领导带领下,树立正确的安全无小事的理念,把消防安全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
之重来抓,并专门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分管日常消防事务。为了明确管理理责任,同时把消防安全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部门——每年9月份一把手校长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消防安全工作协议,各部门负责人再与相关管理人员签订消防安全工作协议。为了实行隐患事故排查责任制,建立了消防安全巡查制度、内保安全巡查制度,从而推动消防安全各项工作有效的开展。在宿舍、食堂、招待所、教学楼等人群密集的场地,相应的工作人员,二小时巡查一次;消防设施一个星期检查一次,确保了设施设备完好,紧急出口无杂物。
二、创新宣传形式,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消防宣传教育形式局限于拉几条横幅、贴几张标语、过于单调和表面化。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在确保搞好以上活动的同时,采取以广教职工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并听取采纳上级部门领导的指导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119”消防宣传日、视频播放等,深入开展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经常开展图片、火灾纪实、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等的宣传,特别是在“四个有”建设中,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学校教学楼消防栓玻璃上、宿舍每层楼的走廊上,张贴各种消防知识,给学生与教职工在潜移默中接受消防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三、积极开展活动,提升学校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为了确保学生与教职员工能够会用消防设施、会遇火情紧急处理等,我校与永 红派出所结成共建单位,邀请永红派出所分管消防的干警来校为全校师生讲解如何进行逃生,如何使用灭火器等,让学生与教职工在脑海中有初步火情自救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带领学生走进钟楼区外环路消防中队,各种先进的消防设施以及消防官兵们矫健身手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在消防中队里的展板上,一个个令人痛心的例子,给学生留下的难以磨灭的映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火情的危急,学校利用暑期军训和寒假时间,进行火灾逃生演习,当学生们在2分钟时间内按要求撤离到安全区内时,同学们与学校老师感到欣慰。为了使警钟长鸣,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消防安检教育走了课堂,在课堂里,消防安全老师通过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全体师生始终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
四、注重消防投入,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及培训建设
从众多的火灾事故来看,完善消防设施是减轻火灾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本着“一分消防投入,十分安全回报”的理念,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防硬件投入。2010年在新校的建设中,消防防器材等
消防设施设备全部按现有的国家标准进行配备,投资上百万元,同时也完善了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
五、组建消防应急防范队伍,积极发挥应急防范队伍的作用
在抓消防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实际,建立以学校带班领导为第一主要人、保安、生活老师与值班为第二主要人的模式应急防范队伍,把消防安全防范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了应急小分队全力构筑“网络化”的消防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提高学校在火情初期自灭火情的能力。
六、开展检查整治,确保不发生任何消防安全事故
为保障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认真贯彻和落实,确保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目标的安全实现,公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各部门在重大节日期间开展专项消防安全检查,近几年来开展元旦 5.1.、10.1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查隐患、找死角、反违章、保安全”为主题的安全大检查,并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认真的整改。通过整治消防隐患,不断增添消防设施,完善了消防责任制,努力确保不发生任何防安全事故。
5.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全总十四大、十四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及XX市教育工会五届一次会议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我校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突出履行工会的维护职能,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团结和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南通支援西藏教育的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安排
全年:“达标创模”活动
一月
1、开展“一日捐”、“一元捐”活动。
2、申报“合格教工之家”。
3、组织评选、申报“先进教工小家”。
4、组织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
5、召开20**年度第一次工会委员会议
二月
1、召开20**年度第二次工会委员会议
2、制定20**年度工作计划
3、制定我校“达标创模”活动计划
三月
1、继续推动并实施“青篮工程”计划。
2、组织庆“三八妇女节”活动
3、组建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教工乒乓球队
4、教工乒乓球队赛前训练
四月
参加“五一劳动杯”局直学校教工乒乓球队
五月
青年教师汇报课
六月
1、组织学习
2、“青蓝工程”听课笔记、活动记载检查存档工作
七月
1、168爱生演讲活动布置
2、教育工会干部培训班
3、工会档案整理
八月
1、组织暑期教师休养活动
2、部分教师参加“XX市教工摄影展”准备工作
九月
1、组织部分教师参加“XX市教工摄影展”
2、“青蓝工程”优秀师徒评比
3、168爱生演讲活动
4、参加市“168”爱生优秀教师、群体评比活动
十月
师德教育活动
十一月
“教工乐”运动会
十二月
1、开展“一日捐”、“一元捐”活动
6.西藏民族宗教 篇六
实施细则(试行)
院发[2000]43号 签发:石俊华(2000年10月25日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为加强我院国有资产的管理,保证资产的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使我院的资产管理逐步走上正轨,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上级有关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国有资产的取得
国有资产的取得包括:购置、国拨、捐赠、个人集资、单位集资、科研经费等。其采购办法:
1、参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质量,注重效益的原则,学院施行集体采购制度。
2、学院成立大宗物资采购小组,由国资办牵头,计财科、监察室、物资采购单位派人参加。
3、大宗物资采购的工作程序是:各单位在购物前需书面申请,经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并报学院批准后,由学院大宗物资采购小组组织实施。
4、采购可通过招标采购、谈判采购、市场采购等方式进行。
第二条 国有资产的处置国有资产的处置包括:调拨、转让、出售、报损、报废等。
一、学院资产的调拨
l、各单位闲置的资产、设备等,要做到认真清查清理,妥善保管,并上报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调整使用。
2、各单位应本着先调配后购置的原则,尽可能为学院节约开支。各单位应积极配合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对闲置资产进行调整、调配。
3、凡未经批准将闲置资产转让、出租、出售或归为己有的,一经发现,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学院资产的转让、出售
1、学院各单位对因年久失修、技术落后等因素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应由使用单位写出转让、出售申请,经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并报学院批准后方可转让、出售。
2、协议转让、出售的,处置价低于资产评估价的20%以上的,要经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批准后方可转让、出售。
3、未经批准各单位不得利用学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
三、学院资产的报损
l、各单位属正常报损,需报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并在计财科备案。
2、在使用过程中,不按规定操作造成学院资产损坏、损失和浪费的视为非正常损坏。学院视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责成有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四、国有资产的报废处理
l、学院各单位需报废的资产,无论属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都必须认真做好清查清理工作,分别登记造册,并对拟报废的资产进行封存管理,同时书面报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内容包括:购置时间、原价值、使用情况、报废理由等。
2、由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牵头,报废物资的单位参加,由学院物资处理小组组织实施。
3、对资产报废处理后的残值收入,由计财科统一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金,将10%转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其中二分之一返还原单位)。
4、资产处理结束后应将处理结果报学院国有产管理办公室存档,并在计财科备案。
5、凡未经批准,擅自报废学院资产的,视为国有资产非正常损失。各单位不得擅自处置学院资产,违反规定造成经济损失的,学院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7.西藏民族宗教 篇七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运动休闲的健身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有助于陶冶情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抗挫力。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国务院于2009年制定了《全民健身条例》(1),但是这项条例并没有在西藏民族大学得到很好的落实。据笔者在校园观察所知研究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图书馆、宿舍、自习室,低头弯腰进行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为了了解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提高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探究如何根据本校实际,改善并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笔者决定对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运动状况进行调查。2016年6月,笔者对西藏民族大学生进行了田野调查,本报告主要分析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运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案。
1.1 主观因素
1.1.1 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
70%的调查者虽然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但是他们坚持认为自己还年轻,不锻炼身体,对自己没有特别坏的影响。例如研究生A身高178CM,体重115公斤,课下就是睡觉和打游戏,每当别人关心的想带他一起运动时,他总是说现在还年轻,没必要锻炼。
1.1.2 执行能力差
65%的调查者经常制定非常科学的锻炼计划,但是执行力非常低,这些人当中90%的学生坚持不到一个星期,完美的计划就这样夭折了。过了一段时间,自己非常懊恼,然后自己再制定完美的计划锻炼身体,但是又坚持不到一周,经常陷入到这种无限循环当中。
案例研究生B自从2015年十月份在西藏民族大学校医院体检以后,自己对肥胖的体重感动自卑,发誓自己一定要减肥,但是截止到2016年6月24日,在校锻炼的次数仅仅只有3次。他总是找各种理由阻止自己不进行锻炼。
1.1.3 缺乏科学的知识进行锻炼
由于研究生没有开体育课,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削弱了研究生对自己喜欢项目的激情,研究生D在研究生期间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自己不懂足球比赛专业知识,第一次在校参加足球运动,就受伤了,自己休养了一个月才康复。现在已经对足球没有兴趣了。
1.2 客观因素
1.2.1 学业负担过重
7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是影响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学生们说研究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除了日常的课业学习,还要经常推荐看老师推荐的书籍,致使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学E今年一共有8门课,老师推荐的专著56本,还要时不时的去参加学院推荐的讲座,有时这些讲座还会在周六周日举行。这些因素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1.2.2 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
学校有一万多人,但是体育设施却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例如学校羽毛球场地共有三处,两处是室内羽毛球馆,一处一般不开放,只有学校羽毛球比赛时才会开放;另一处经常开放,但能用的羽毛球场地仅4处,而且价格相对学生来说比较昂贵,每人每小时3元。室外羽毛球馆有6处羽毛球场地,但是设备一直在外放着,无人进行保养和更新,很多网已经破坏,无法继续使用。
1.2.3 其他影响因素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条件限制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此外,缺少同伴也是影响我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比较重要的原因。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当今研究生的余生活丰富,有诸多人选择如逛街、购物、上网、打游戏、K歌、泡吧等等,体育锻炼相对于其它的休闲娱乐活动,显然不具备太多的优势和吸引力。在被调查者中有三位男生和两位女生,在宿舍要么睡觉,要么就是玩游戏,完全把锻炼身体与学习等其他事情,抛在了脑后。
2 建议和对策
2.1 加强组织和引导,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
学校应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引导工作,通过在校园举办活动推广、传播体育知识,形成浓郁的体育氛围,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声势,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2.2 完善体育资源配置,适应学生的项目要求
体育资源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但我校在场地、器材的配置上还不是很完善,学生进行锻炼的场地只局限于操场和学生活动中心,没有其它场地,这使得很多学生因没有场地而无法进行锻炼。同时,学校体育场所的开放时间也很短,学校的公共器材也未对学生采取开放的形式,这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地运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对于场地、器材,学校应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和精心的设计编排使之能被充分利用,组织吸引力更强的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同时,学校也应继续加大体育的投入,扩大体育场地,增加运动器材,建设更多的同时适应男、女生运动的场地。充分发挥现有学校体育设施,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提供方便。
2.3 建立奖励机制,定期奖励体育活动的先进
在全校开展体育活动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每年定期举行,由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部、学生会联合组织评选工作。在此基础上,每年举行一次全校的先进班级与个人的表彰大会,除给予精神鼓励之外,适当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奖励一些体育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促进研究生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
2.4 开设非体育专业运动知识培训
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当定期开展科学化体育锻炼的讲座,开展各种课外体育锻炼的咨询会,创办各类关于科学化体育锻炼的板报,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发布体育锻炼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身体、心理多个角度去了解课外体育锻炼的工作,认识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进健康,愉悦身心,而且可以预防疾病。
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校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原因所在,并且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具体化建议,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并且体育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希望新一代的研究生不仅是智慧的,更是健康的。
参考文献
[1]董宝林、张欢.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章建成.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11).
8.西藏民族宗教 篇八
[热点导航]
材料一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滴不起眼的浪花。但是对于西藏、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来说,过去的这50年足足跨越了数千年——黑暗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永远铭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获得了新生,西藏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从此,这片雪域热土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对于西藏来说,50年的沧桑巨变,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才有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灿烂的明天。
材料二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西藏各族人民的伟大节日。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一万余人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庆黎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张庆黎说,彻底埋葬封建农奴制、完全解放西藏百万农奴,是先进社会制度战胜腐朽没落社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废奴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是国际人权事业的重大进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世界民主、自由、人权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
一、西藏民主改革5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其执政理念。
2.坚持和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西藏民主改革50年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集中体现。
3.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50年来,党和国家给予西藏地区发展以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充分带动了西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地区社会稳定,GDP年均增长8.9%。
5.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是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30年;是一次次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社会局势不断走向稳定的30年: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向总体小康迈进的30年;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融洽,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心向党、心向社会主义、心向祖国的30年。经过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西藏各族人民的面貌、城乡社会的面貌和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崭新局面。
二、在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意识,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自觉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拓展延伸]
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 ()
A.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各民族分区域生活④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材料一西藏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农牧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西藏地区GDP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5.8倍:人均GDP达到12109元,比1978年提高了9.4倍;经济增长速度从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自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至今,已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0.7:27.7:21.6调整到2007年的16.0:28.8:55.2;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14亿元。
材料二2009年2月28日,“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演出周”在京拉开序幕。据了解,此次参演剧目都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剧目,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当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一个团结、和谐、充满生机的西藏。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分析原因。
(2)目前,东部发达地区与西藏地区协作发展,涉及水电建设、房地产开发、商贸和旅游等多个领域。这对两地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履行这项义务?
参考答案:
1.D 2.A
9.关于西藏的美文:我喜欢西藏 篇九
我所去过的城市和国家为我所经历的十六个春秋冬夏镀了一层珍贵的花边。小时候,我总是将目光投向那些繁华的大都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更向往那些最初的、纯粹的。
今天我想说的是,我喜欢西藏。
从西藏回来,我就想把感想写下来,可是心里装得太多,反倒不知从何说起了。谈到西藏,紧跟着的就是“世界屋脊”的雅称,他拥有着两项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我虽没领路过珠穆朗玛峰的磅礴气势,但却被与它遥遥相对的雅鲁藏布的惊艳所折服。的每一处景观都令人惊叹,峰顶处冰川垂悬,山间云雾缭绕,这里的山峰,前一座还是绿水青山,后一座便接着被白雪覆盖。
而能与雪峰争辉的唯有晶莹的湖水---西藏九大错。我去的是纳木错的巴松措,藏语“纳木错”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天湖”,那是我所见过的最澄澈的湖泊,那儿的水仿佛能洗净蒙上尘埃的心。
最迷人的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景观。而我最想说的便是西藏独具特色的文明。不同于我们的,那儿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楼宇都散发着灵性的光辉。
在西藏,哪怕只是一颗小草,也能享有万众仰首的荣光,更何况是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不管身处西藏的哪个角落,人们虔诚叩拜合拢的手掌始终指向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布达拉宫。
那天我们去布达拉宫的时候起的很早,大概是六点钟左右。那个时候,我们就在街道上看到有好多的藏民一手提着佛珠,一手拿着转经筒边走边转。导游说,他们一般五点多就开始拿着转经围着所在的城市走完一圈。布达拉宫最早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皇宫。而我今天更想说的,不是布达拉宫的宏伟壮观,也不是它的历史文化,而是那里的人,那里每一个虔诚祈福的人们。一到布达拉宫广场,我就被一行人吸引住了,他们面朝布达拉宫,手里拿着一个木块状的东西,跪拜在地上,嘴里默念着什么,然后又将整个身子贴在地面上,伸长手臂,将木块放下,然后起身走几步拿起木块,继续俯身跪拜,重复着以上的动作。
导游说,那是等身长跪,我们走完布达拉宫用了半天的时间,而他们围着布达拉宫广场磕完全程。我们穿短袖,他们们穿着羽绒服,他们在喘着粗气,却目光坚定,没有丝毫要休息的想法,更别提放弃。他们膝盖上绑着用海绵做的护具,但大都已经磨烂了。我很难想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意念来支撑着他们如此虔诚的信仰。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那大昭寺就是藏地的灵魂。在大昭寺广场,成百上千的藏民睡在那里,醒了就开始磕长头。他们不远万里从西藏各地一路磕到拉萨。如果我没有亲眼看到在大街上磕头的藏民,我也很难相信她们的信念会如此执着。
最让我难忘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孩子。那时我们寄宿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里的一户人家中,他们有两个小孩,一个小女孩叫卓玛,我们和她玩的时候,给了她一个棒棒糖,她应该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零食,小手紧紧握着那个棒棒糖,竟直接带着包装纸往嘴里塞。我当时看到她这个动作有些手忙脚乱,因为语言不通,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告诉她吃糖要先撕掉外面的包装纸,只好又从她手中那回棒棒糖撕开再给她……
我说我喜欢西藏,其实更喜欢的,是那里人与自然还有生灵的和谐的美。无论我们去西藏的哪里,当经过乡间小道时,总有碰见让司机头痛却很有趣的现象:会有成群结队的牛羊马在过马路,或者是一只家畜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挡在路中央或是悠闲自得的过马路,而在车上的我们,则需停下车来,耐心的等他们过去。而且对着他们按喇叭是不管用的,他们仍旧是嚣张跋扈地挡在路中央……
据说上帝曾经和藏民打赌,如果他输了双方就交换住所,结果上帝真的输了。藏民到了天堂才发现,上帝是故意输的。你无需任何赌注,只要有颗想出发的心,就能抵达比天堂更美好的地方。
有一个地方,去之前是向往的,去之后是着迷的,这个地方 就是西藏。
10.西藏民族宗教 篇十
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
甲方:西藏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
乙方:非西藏生源学生
丙方:华东师范大学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援藏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6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学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学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民〔2005〕7号)文件规定,为明确甲、乙、丙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
三方协议如下:
1.甲方负责提出培养乙方的招生专业需求建议。
2.甲方积极配合丙方,采取不同形式向在校学习期间的乙方介绍西藏区情,做好宣传工作,并对乙方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察了解。
3.甲方按期负责落实乙方毕业后到西藏自治区基层工作的具体工作单位。甲方按西藏自治区有关规定负责解决乙方毕业进藏的经费。
4.乙方在高校招生录取时,可享受国家制定的适当放宽录取条件的政策。
5.乙方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补助经费,每生每年8840元。其中包括学费(每生每年5000元)、住宿费(每生每年1200元)、教材费(每生每年240元)、伙食补助每年2400元(每生每月200元)。一次性的体检、军训服装经费710元。
6.乙方本科毕业后,必须到西藏工作,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
7.乙方在报考高等学校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招生计划志愿时,除按省级招办要求填涂有关表(卡)外,还需写出“报考高等学校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书面申请并由考生家长或监护人签署意见(考生本人、考生家长或监护人需亲笔签名),以备高等学校录取时参考。
8.乙方到学校报到时,必须签订《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后,方可办理新生报到和注册手续。
9.乙方在校学习期间,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学业,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10.乙方应自觉通过不同形式,增加对西藏有关知识的了解,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思想,立志毕业后投身西藏建设事业。
11.乙方毕业后不履行本协议的,要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包括由国家补贴的各项经费和学校付出的培养成本费)。甲方有权保留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乙方不守诚信信息的权利。
12.丙方负责每年为甲方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本科生。
13.丙方招收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考生为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且填报西藏定向志愿及写出书面申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身体健康并符合所录专业体检要求。
14.丙方在录取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考生时,坚持根据考生志愿、德智体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其最低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乙方所在地本科相应批次丙方提档分数线以下40分。
15.丙方负责乙方在报到时签订《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乙方拒签《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者,丙方不予办理新生报到和注册手续,取消其入学资格。相关责任由乙方自己承担。
16.丙方负责开学一个月内,将已注册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的新生录取花名册(复印件)和签订的《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寄至甲方。
17.乙方本科毕业后,丙方负责将乙方的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集中寄至甲方(师范专业的集中寄至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其他专业的集中寄至西藏自治区人事厅)。
18.本协议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存档,报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一份备案。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另行协商解决。
本协议经三方盖章、签字后方可生效。
甲方:
单位(公章)
****年**月**日
乙方:
签名
****年**月**日
丙方:
华东师范大学
单位(公章)
11.西藏民族宗教 篇十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地理条件的制约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地带,领土面积约122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仅次于彼邻新疆,居全国各省市面积第二位。该区南起北纬26°52′,北至北纬36°32′,西起东经78°24′,东至东经90°06′。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宽约1000公里;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邻,东隔金沙江和四川省相望,东南部在横断山区和云南省相连,西部和南部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约4000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关口[1]。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
该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全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形复杂、地质多样、山高谷深、寒漠、荒漠、冻土地带多、高山群山多、永久积雪地带面积大。但绝大多数农牧民族却都分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这些区域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且大多数地区为多灾易灾区,雪灾、风灾、旱灾、水灾、泥石流、地震等,经常性地发生。恶劣的高原气候给当地农村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给农民从事生产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产方式多是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他们的生产活动总是摆脱不了这种恶劣自然因素的制约,高度依赖于草地和土地 [2]。
(三)人才供给因素制约
从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有人才结构看,现有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当前已接近60%;相比之下,从事各类经营、经济等方面的能人却相对较少。从当前现有的科技型人才素质看,现有实用型人才队伍中,其学历低、年龄偏大,结构也相当不合理。当前所有人员中,高学历者少,低学历者多;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不够,且现有的高级人才多分布在藏区直属机关单位、或者各区直属单位。相关数据整理见第二章。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有科技人才中,实用型人才其整体素质不高,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化农业建设服务等的总体要求无法对接。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老龄化现象同样存在,近5内虽不明显,但“十三五”期间这一现象必定会成为严重事实,人才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二、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
(一)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
当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人才数量少,总量匮乏,二是人才浪费、流失严重。两个问题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严重制约。当前西藏绝大多数县级农业推广、畜牧兽医站等,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与住宿场所多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许多场所年久失修,根本不适合办公,更不适合人居。科技人员的办公设施落后、现有的可操作科研仪器设备少,或者破损、或者早已严重老化,许多实验根本无法实施,由于长期不去进行具体操作实验,导致科技人员的推广、实践等手段十分落后。从2009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报告显示,全区1751名科技人员中,2000年以来改行人数达127人,兼任或担任行政职务的199人,两项合计占现有农牧业人员总数的18.61%。近几年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现有人才的流失与转岗转职是当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出现的最大的最棘手的问题。
(二)管理与培养机制相对滞后
藏区和平解放前没有一所现代化学校,全区内仅有2000名左右的僧侣和小部分贵族子弟在旧式的官办私塾里学习,广大农奴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因此,一直以来该区文盲率高居不下,有较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达95%以上。1950年,昌都解放。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共同商定,并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根据该协议中“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的相关精神和指示,1951年昌都小学建立,1952年拉萨小学成立,1956年拉萨中学成立。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虽然已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但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却一直处于雏形状态,其发展相当缓慢,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与全国各省和部分市的大力支持下,资金、人力、技术等都得到了较大支持,西藏教育事业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种教育,且在办学过程中,独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立足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3]。
(三)教育体制发展不完善
西藏自治区一直以来在教育方式上未进行大的调整,而是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考核方法与标准,摒弃自身地区特点与民族特色组织办学和培养人才,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办学模式,并不具备任何特色,对教育的发展也无太大好处,最大问题在于其中忽视了藏区所具有的特殊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也忽视的了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造成的后果就是藏区毕业生毕业后即使获得了相关证书也难于就业,教育并未解决该地区就业难的问题。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停留于原来状态,未得到革新,从而导致本土化的农村科技人才数量减少,高水平和高技能人才更少。
三、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对策
(一)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
科技的发展其根本还在于人才的支撑。因此,西藏自治区人才培养必须认真贯彻“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和落实藏区人才培养工作的会议精神,坚持“服务大局、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培引并举、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和教育指导方针,全面推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现有农村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为科技人才培养做好一切服务工作,创造人才培养的优质环境,向区外、国外等地区引进农业科技领域的拔尖人才,坚持用强烈的事业心来向西藏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区聚集人才。
(二)把握机遇,增强人才援藏力度
當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直向现实的关键时期,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央精神,紧紧围绕改善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其收入的目标,充分发挥全国支援优势,进一步创新人才对口支援路径,加强人才援藏计划的实施力度。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相统一,并作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口,调动全国的科研技术力量,紧扣西藏特色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藏药研制、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向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推广先进和适用的技术,攻克难关,建设藏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藏区企业和新兴藏区产业。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管理向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改善藏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大环境,拓宽信息资源的流通渠道。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藏区农村大多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体,自然是以农牧业科技转化为主体的重要载体,因此,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藏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于藏区特点,由于受困于本身的教育水平,因而其工作难度大,培养所需的投入更大,但这项工作又必须认真落实,因此,要做好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二是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技普及教育工作的推进,三是加大各工教育事业的地方性资金引入与政府资金投入。
(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2.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西藏年鉴,2014.
[2] 西部经济崛起之路.陈栋生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2.西藏民族宗教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2010年西藏民族学院入学的新生13 157名, 年龄为17~25岁, 平均20岁。其中藏族学生5 886名, 汉族学生7 271名;男生6 405名, 女生6 752名。
1.2 方法
采集早晨空腹静脉血 3 mL, 分离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ELISA) 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HBs) 、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 、乙肝病毒e抗体 (抗-HBe)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HBc) , 诊断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仪器采用美国魅力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各项检查均严格按试剂说明由同一实验室专人操作完成。
1.3 体检标准
以HBsAg阴性及抗-HBs阳性为合格。
1.4 模式分组
将受检学生血清病毒学标记检测结果分为以下5种模式:模式1为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模式2为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模式3为HBsAg及抗-HBc均阳性或HBsAg及抗-HBe阳性;模式4为抗-HBs阳性或抗-HBs及抗-HBc阳性;模式5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为阴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3.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百分率比较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及民族学生HBV感染情况
学生总体HBsAg阳性率为7.48% (985/13 157) , 男生为8.79% (563/6 405) , 女生为6.25% (422/6 75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62, P<0.01) ;藏族学生HBsAg阳性率为10.89% (641/5 886) , 汉族学生为4.73% (344/7 2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8.16, P<0.01) 。
2.2 血清病毒学标记
985例HBsAg阳性新生中, 以模式1最多见, 5种模式构成比分别为3.22% (423/13 157) , 2.68% (353/13 157) , 1.59% (209/13 157) , 37.00% (4 869/13 157) , 51.68% (6 800/13 157) 。
2.3 不同民族、性别学生抗-HBs形成情况
在所有新生中, 藏族学生抗-HBs阳性率为31.96% (1 881/5 886) , 汉族学生抗-HBs阳性率为41.09% (2 988/7 271) , 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50, P<0.01) ;男生抗-HBs阳性率为37.72% (2 416/6 405) , 女生抗-HBs阳性率为36.33% (2 453/6 752) , 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3, P>0.05) 。
3 讨论
病毒性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 , 是由乙肝病毒 (HBV) 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多呈聚集状态, 在家庭及学校尤为突出。本次调查中的西藏民族学院新生HBsAg阳性率为7.48%, 低于中国一般人群[3], 较高的抗-HBs阳性率 (37.00%)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乙肝疫苗接种率[4]。
既往研究表明, HBsAg阳性率的男女性别比为1.41∶1, 抗-HBs阳性率男、女性别比为0.8∶1, HBV总感染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本次检测结果显示, 男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生,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国内报道一致[6]。这可能与男生的社会活动范围广、不注重个人卫生、自我保护意识比女生差有关。另外, 也有学者认为, 女性由于类固醇激素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而有抗HBsAg的能力, 男性细胞中具有HBV相类似的抗原而致交叉反应, 感染HBV后误认为自身抗原不易清除而常成为携带者[7]。但此次研究并未显示出抗-HBs阳性率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乙肝疫苗接种后时间效应导致抗体滴度逐年降低甚至消失有关。但抗-HBs阳性率在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不同地区接种覆盖率及免疫规划有关。调查显示,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 服务半径大, 导致疫苗接种覆盖率低, 加之监管机制不完善、冷链设备缺乏等因素, 影响了疫苗接种的滴度及存在无效接种的可能[8]。在HBsAg阳性新生中, 藏族学生HBsAg阳性率远高于汉族学生,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10,11,12]。乙肝感染率存在种族差异[13], 有学者认为也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 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证实。
胡广平等[14]对3 007份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结果显示, 血清病毒学标记共有17种模式, 常见的有5种, 约占总数的74.1%。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了这常见的5种模式, 结果显示, HBV感染模式主要还是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 血清检测全阴的占51.68%。学校应加强乙肝防治工作: (1) 加大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力度, 提高学生乙肝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及自我保护意识, 如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2) 加强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3) 就医时到正规医院, 防止医源性感染; (4) 对没有产生保护性抗体或保护性抗体滴度低的学生推行疫苗接种及补种, 建立和加强免疫屏障。
13.西藏历史概述 篇十三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先民就与生活在中原的汉族有着联系。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三百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 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保持了极为友好的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 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二百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 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 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 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 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 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 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西藏地区的分裂割据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十三世纪中叶西藏统一于中国 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 建立蒙古汗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 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 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 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 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徭役、差役)制度。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 府的管辖之下。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
1354年,以降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帕竹时期,元中央政府承认了这一事实,封降曲坚赞为大司徒。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这时,**喇嘛和**喇嘛两大**系统所属的格鲁派兴起,三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 “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 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进京,1652年,五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罗桑益西为“**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名号。自此,**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与**及其他大**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 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 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了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 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实行对西藏地方的治 理。1912年中央政府设蒙藏事务局(1914年改称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务,并任命了中央驻藏办事长官。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1929年设立蒙藏 委员会,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宜。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 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西藏地方政 府多次选派官员参加国民代表大会。中华民国期间,外患不已,内乱频仍,中央政府孱弱,而**喇嘛、**额尔德尼继续接受中央政府册封,获得在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现在的十四世**喇嘛拉木登珠的任职,就是经由国民政府主席颁令批准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喇嘛和**额尔德尼分别致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 一;西藏各阶层僧俗人士和各地藏族领袖也表示坚决支持。从此,西藏历史翻 开了新的一页。
【西藏民族宗教】推荐阅读: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委员会工作计划10-19
西藏文化公司09-20
西藏民主改革07-09
西藏旅游攻略10-06
西藏公务员10-30
走进西藏音乐课件07-28
西藏干部月度总结参考07-29
西藏经济发展问题10-13
西藏公路取费标准06-19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