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朱方

2024-10-26

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朱方(精选3篇)

1.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朱方 篇一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竞相涌现出来,既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又成为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柱,新媒体的出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在此主要针对校园新媒体建设的现状、意义、校园新媒体的功能、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关键词:学生自主运营;校园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一、校园新媒体建设的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校园媒体资源变得越来越广泛,但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呈现,比如微信、微博、QQ等,它们对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如果大学生校园能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质资源加以综合运用,那么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有建设性的作用。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校园新媒体的建设也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例如校园网、官微、官博等的使用,它们的出现给大学生传递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媒介素养能力的加强。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及相关APP的传播为新媒体的传播展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传递;在大学校园对新媒介的运用中,使得校园对外宣传的力度加强,同时还能扩大校园本身的影响力,促使学校文化宣传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虽然新媒体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但是其相应配套措施不能完全匹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媒体的建设发展。

二、校园新媒体建设的意义

首先,校园新媒体的建设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德育建设的重要渠道,大学校园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这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无味大有不同,大学校园对新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政治思想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把党的政策方针转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效果,以致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1]。其次,校园新媒体以其自身的针对性、效用性,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全力支持,这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利用新媒体,可以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并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直、真诚的高尚品格,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真正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当代大学生。最后,校园新媒体的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了新的途径,比如传统的教育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和指导,其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就弥补了这种不足,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加,大学生在其闲暇之余,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大学生真正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媒介素养。

三、校园新媒体的功能阐述

(一)信息传播交流的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兴的媒介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出来,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对潮流或者新鲜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和追随性,所以他们对校园新媒体的接受是较容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途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微博、Q天软件、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时效性的获得,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对校园生活或者学习中的一些见解,在社会公开的网络平台中发表一系列看法、见解,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加以宣传,使大学生找到自己对校园的归属感、荣誉感,使新媒体不断地亲近学生,走进校园,使它在信息的传播交流中发挥极致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2]。

(二)对媒介素养培育的功能

媒介素养是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们了解、使用、判断媒介以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媒介素养的过程,媒介素养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对媒介素养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大学校园是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培育场所,所以要将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与新媒体的应用相结合,提高大学教育机构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水平;校园新媒体的建设、推广,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媒介能力,使大学生真正了解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展的过程,以致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

(三)满足大学生媒介需求的功能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的多方面发展主要由需求的多样性决定,新媒体经营者对大学生不同产品的提供也是如此,新媒体的运营者只有高效掌握大学生对媒介的真实需求,才能使自己的媒介产品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一般来说大学生在晚上有相对多的闲暇时间,所以校园媒介大多在晚上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媒介,了解一整天中发生的新鲜事件,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信息时效性的获取需求;校园媒介主要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推行、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大学生对校园媒介所传递信息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媒介知识水平。

四、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建设的影响

对于信息快速发展的现在来说,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新媒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学生对校园新媒体的自主运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水平,在其对新媒体的实际应用中,可以不断加深他们对新媒介的见解,促使他们将校园新媒体完全地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大学生在对新媒体的关注与了解中,可以反思其自身能力的不足点,以致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3]。

(一)培养大学生认知新媒介的能力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处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他们对各种活动的参加,主要通过获取不同的信息来实现,而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对大学生素养培育方面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为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媒介对信息的传播,概括来说,学校新媒体是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源,但是媒介上的信息并不是都很科学、真实,存在一定的虚实性及朦胧性,所以大学生如果不能对新媒介有一定的认知能力,那么他们就没有方法对信息的合理度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价值观形成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往往是非主动的,而学生自主运营的校园新媒体主要由部分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在新媒体的推行过程中,学生团体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筛选,以致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呈现具有针对性、积极性的内容,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能力水平。

(二)增强大学生使用新媒介的能力

首先,大学生对新闻知识的获取、平时的娱乐活动、学术文章的写作等方面,完全体现了网络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这就对网络平台提供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学生自主运营的校园新媒体来说,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团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可以对校园媒介所发布信息的类别进行筛选、斟酌,促使校园新媒介成为学校权威信息发布的网络平台。其次,在互联网渗透力较大的今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和互联网应用融为一体,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一致采用多媒体教室,而且教师也非常注重对学生互联网操作方面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水平;再者,大学生通过对校园新媒体的制作、设计,非常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媒介能力水平。最后,学生自主运营的校园新媒体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促使大学生对自己话语权掌握的自由度增加,引导校园舆论方向,大学生通过校园新媒体,积极倾诉自己的文化、精神需求,他们通过参与对校园新媒体的不断建设,使校园中的人文色彩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并促进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进展,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能力。

(三)增强大学生对媒介的辨识能力

虽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运用中也有很多不足,比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的出现,给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除此之外,各种色情广告也涌现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中,容易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不良的影响[4]。大学校园既是他们进行不断学习以丰富自身文化涵养的学习场所,又是大学生信息交流的生活场所,所以校园新媒体的运行必须符合真实、科学的标准,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所以对媒介传播的内容,优秀的学生团体必须亲自进行严格把控,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要积极宣传各种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使校园媒体的公益性、引导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增强大学生对各种网络媒体的识别能力,在面对质量低劣的网络信息时,要有自己独有的判断力,以对其自行进行自动屏蔽、不受影响,在校园新媒体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新媒介的辨识能力。健康的网络文化有助于校园新媒介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媒介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既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益处,又提高了大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正确筛选能力的要求。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获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应该不懈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自己对各种网络媒介的识别能力。学生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步伐,促进了大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远远.农林类高校校报在农业新闻传播中的功能刍议[J].今传媒,2014,(2):77-78.[2]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5-146.[3]李兰兰.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91-93.[4]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创新[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6-29.

2.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朱方 篇二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素质教育

一、新媒体与媒体素养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发展所用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比中国早,他们认为提倡媒介素养,对于反对媒介的流行文化价值观,抵抗媒介的低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的体系当中。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手机技术的普及发达,新媒体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偏向“单向传播”的模式逐步让位于“互动传播”,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也发生变化,在“单向传播”时代,网络信息相对处于可控状态,而在“互动传播”时代,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做信息传播者。即时通讯技术可以让人们自由无时间无地域限制进行交流。通过新媒体,受众可以自主性寻找和接收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新媒体还具有快速得到最新信息的特点,在信息化膨胀的年代,拿起手机便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甚至甚至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这对于新一代的“90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新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新媒体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主体自由平等、娱乐时间碎片化、选择与使用个性化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可以更好地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我;拓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但是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十分繁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而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选择信息的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因此选择判断信息容易走向负面,如果接受大量不良信息,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信息社会,加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社会里,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形成已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形式多样的媒介早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这使学生对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在2013年5月份,选择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不同院系300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300名学生分别填写300份调查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填写100份,大二填写100份,大三填写100份,回收问卷300份,并对300份问卷通过表格形式作以下分析。

从上述调查数据分析,首先,多数学生寻求运用媒介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在选择具体媒介的时候,超半的学生选择了网络,说明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占据了大半。有很多的学生为了上网会偶尔逃课。在新媒体发达的年代,过半的学生碰到问题,会主动通过上网寻求答案或者上网互动来解决。而在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力和认知媒介道德规范的能力方面的测试,有7%的学生完全不能客观评价媒介传播的信息和方式,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完全对媒介传播的信息和方式作出客观的评价,两项合计63%,说明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客观评价媒介信息和方式的能力。9%的学生完全“对媒介提供的信息深信不疑”,78%的学生选择“不全是”,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介提供的信息不予置疑。而43%的学生认为媒介完全能影响思想道德教育,说明媒介教育对学生思想认知教育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从调查结果看,有67%的学生对媒介素养有了解,但是也有62%的学生对自己的媒介素养表示不满意,更有74%的学生希望开设相关媒介教育的课程;这说明现在高职生对于媒介以及媒介素养有了解,并且希望在信息海洋上,能提高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管理模式转变

由上述调查可见,目前新媒体对高职生的道德认知产生着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受其影响将越来越大。作为高职院校工作者,对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宜疏不宜堵”,应加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从其积极益处出发,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道德认知往好的方向走,这也是推动大学校园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介分析、判断能力与运用能力。

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从上述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300名高职生的媒介素养比较欠缺,如媒介相关知识及运用能力不够、媒介批判能力欠缺、媒介行为失衡、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自律意识薄弱等;而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培养高职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二是学习媒介信息传播的知识和技巧;三是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报、网站、学生论坛、手机报等媒体,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媒介的性质、特点及运作流程,掌握信息传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构建校园传媒体系。

加强对高职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和引导,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利用信息。比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校园传媒体系。一是建立一套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比如微博监控、论坛监控等,全方位掌握校园舆情,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尽量把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二是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教育。三是建设校园主网站,在校园网上发布学校动向、学生便利服务、校园新风向、学生活动、学生风采等,同时设立学生交流论坛,让校园网成为构筑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以及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主流网络平台。

(三)利用高校信息管理平台主动发布健康信息。

目前,很多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它涵盖了很多与学生有关的信息,如生源基本情况、学生履历、家庭成员,宿舍、成绩、奖惩、勤工助学、贷款、助困、素质拓展、档案等。学校可以充分运用这个平台,及时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息息相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有了管理平台,另外可以建设一支管理队伍,该队伍以老师主管为主,学生协助为辅。一是老师充分学习和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搭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学生党员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鼓励和组织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参与校园媒体BBS、手机报、网站、各类论坛,发布积极健康信息。另外,各院系也可以建立“宣传小组”,该宣传小组不仅负责制作海报的工作,更是通过论坛、网络群、微博群等,及时把学校及院系老师信息反馈给同学;一方面进行平时学校教育、舆论宣传,另一方面碰到突发事件可及时召集起学生们,如碰到一些网络突发舆论事件,也可以及时从“宣传小组”出发,从学生对学生,小范围但是有效性地通过新媒体向学生传播正面信息。

参考文献

[1].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朱方 篇三

杜忠锋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信息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传媒已经无以复加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受众的影响愈来愈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在了解社会及世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大众传媒依赖较高。据清华大学中文系科技与文化传播专业学生在校内的一项调查显示,近80%的清华学生认为传媒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重要或非常重要,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可以三天不看书,但不能一天不看报。另据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传媒的时间为:报纸60.4分钟,广播56.2分钟,电视46.2分钟,网络94分钟。这样,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各种传媒总的时间达4小时以上,且每天接触最多的传媒是互联网。不可否认,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娱乐消遣、人际交往、消费时尚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媒介娱乐和消遣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业;传媒的消费主义取向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导致大学生自我封闭,社会适应能力差;传媒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下的社会现实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一批批走进了大学校园,逃课上网、网上冲浪时不道德表现、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处事中滥用暴力、甚至性关系中不负责任的任性开放等与媒介负效应有关的“失范”行为满目皆是。要减少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单从媒介这方面入手,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辨析水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引入我国还不久,大部分人还比较陌生,更不要说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国内其他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寥寥无几。可喜的是,我国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自2000年以来,国内若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了一些实证调查。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状况调查;2004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河北省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进行了媒介素养调查;200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上海松江大学城内六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调查。这三次调查采取的都是以问卷形式的随机抽样调查,而且调查样本比较大,因此基本上能代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根据对这三地大学生调查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对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

2、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薄弱。

3、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比较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而且,大学生主动参与与媒介互动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低。

4、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大学生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却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

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较低。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根据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本文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

1、了解媒介类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其介质特征,认识媒体类型(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运作体制,并且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媒体规范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

2、了解媒介节目形态(新闻报道、戏剧、纪录、综艺)、信息类型(广告、新闻、娱乐、教育)。让学生知道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中的“把关”机制、明白媒介信息不仅反映现实也建构着现实,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洞察力。

3、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避免他们利用媒介传播不良信息、购买盗版制品、侵犯知识产权、学术剽窃等行为。

4、培养学生参与制作信息制品的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提高大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能力。

5、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批判力。让其明白媒介的商业取向,社会操控功能,媒介符号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对性别、族群、阶层的刻板印象。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我国国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政府,政府出面更能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譬如,培训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规划媒介素养课程设置,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等。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

大学和媒介则适合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实施者。大学可发挥其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优势,这样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来说,利用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系统地讲解和讨论媒介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技巧,容易与周围同学形成共识,相互影响,以此达到有效利用大众媒介的作用。同其他教育相比,利用媒介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条捷径。应当明确,提倡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反媒介,而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功能,认清媒介对社会的功能与影响,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与媒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媒介应侧重于对大学生开展媒介技术教育,即大学与媒介合作,使媒介对大学生开放,让大学生自己参与电视广播节目、广告、网页制作以及报纸编辑等。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另一种是把媒介素养内容融入或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实施。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针对我国大学生目前课程设置情况,笔者认为,采取与既有领域和既有学科涵盖融合的方式较为妥当。那些对本领域已经相当熟悉的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再配上适用的教材,就能够在所教的科目内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外加的课程,而是多方位地融入各个学科领域。

在教学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媒介社会的责任感与能动参与精神为最高追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传授大学生灵活使用媒介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主。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的认知和思考,要尊重学生思维,尊重学习者的个别经验的理解与诠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从而形成社会认同的价值归属,竭力将平等、民主等概念融入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去。另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或观察中建立对媒介批判的准则。

四、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升学课业负担较重,还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同时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而通过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接触时间、消费行为都能独立自主,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无疑会受到各种媒介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时间上有许多优势,学校可因专业的不同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媒介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以素质教育为依托。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十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同度,毕竟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而且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打下了基础。此外,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有价值的经验。

上一篇: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技巧下一篇:低年级的应用题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