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共16篇)
1.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一
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案例研究如何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进行案例研究,我想我们首先得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确定研究目标,行动起来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就会尽量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其次要有求真务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常言道:“天地无言万物有道,人生多梦一心求真。”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具有真实性,同时也需要大量事实性证据作支撑,花费的时间也多,所以我们要有求真务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然后,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在研究过程中构建和完善计划。在自己的工作中我这样进行案例研究。
一、分析学情确定研究方向
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生物科是非中考科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确定研究目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制定计划开始进行案例研究
1、首先认真备课,做好课前研究准备工作。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制定研究计划。
2、认真上课,观察课堂效果,课后认真做好记录。
3、认真听课评课。不仅要听生物课,还要听其他学科的课。并做好记录。
4、不断自我反思课堂教效果,生成新的知识,完善计划,再实践,再完善。
5、定期整理素材,查阅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
6、最后形成总结性成果。
2.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二
一、运用“变异理论”深化学生对英语故事主题的理解
“Mr Crow’s Clothes” (乌鸦先生的衣服) 这个英语故事旨在通过一只乌鸦想将自己的黑衣服染成彩色衣服的故事, 展现有关服装的词汇以及相关句型。例如, 服装是什么颜色 (…is red…) 、我喜欢哪件服装 (I li ke…) 和我想要什么服装 (I want a…) 等句型。同时, 这个故事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故事中的语言, 达到复习与巩固的目的, 二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 我认为, 教学这个英语故事的根本在于:向学生渗透朴素的自我价值观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是, 我采用“变异理论”, 让学生从不同事例 (变的方面) 中概括上述自我价值观念 (不变) 的关键属性, 并理解这一价值观念。
在第一次教学中, 我借助课件展示若干张服装的图片, 这些图片上的服装涵盖了故事中出现的有关服装的词汇。在全班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对应的词汇后, 我使用“Can I wear the…?”这一句型向学生提问, 以使学生注意课件中呈现的服装与教师服装的差异。但当我请学生概括故事的主旨时, 学生哑口无言。经过一番思考, 我有了另外的思路: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把自己的服装与乌鸦的服装相互联系。于是, 我产生了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服装的思路。
在第二次教学中, 我先请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服装, 并通过学生绘制的服装图片复习相关的服装词汇。接着,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就服装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 以使学生初步领悟“穿着要因人而异”的道理。然后, 我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于是, 有的学生回答:“乌鸦是黑色的, 它应该喜欢自己的颜色, 黑色最适合它。”
二、运用“变异理论”进行英语故事的语言训练
英语故事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包括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的语言训练主要体现在一些句型的学习和运用方面。根据“变异理论”, 学生需要感知和对比同一句型的多个具体句子之后, 才能掌握该句型。因此, 英语故事教学要创设语言情景, 使学生不断运用从故事中学到的语言。
在“Mr Crow’s Clothes” (乌鸦先生的衣服) 这个英语故事的教学中, 我先根据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本课的难点句型“我要将我的帽子染成红色” (“I will dye my coat red.”) 形成感性的认识, 再让学生根据图片展示的情景 (“我要将我的围脖染成黄色”“我要将我的大衣染成棕色”“我要将我的仔裤染成蓝色”) , 有效地运用“I will dye…”这一句型, 表达相关的语言内容。
针对本课中的功能句型“他喜欢……” (“He likes…”) 和“他要……” (“He wants…”) 的学习, 我依旧采用创设语言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 我引导学生观看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并提问:“乌鸦先生喜欢什么?乌鸦先生想要什么?” (“What does Crow like?What does Mr Crow w a n t?”) 学生根据图片上展示的情景说出了相应的内容。这样, 学生既理解了故事大意, 又巩固了故事中的重点句型, 还为之后的故事表演环节奠定基础。
3.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三
贾厚颉自2002年起涉足这项工作以来,始终把企业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有效载体倾心抓实,多年来他认真研究、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等四部委《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在组织协调省市两级“讲、比”组织机构的作用发挥、结合浙江实际扩大“讲、比”活动的企业覆盖面、针对企业服务需求增强“讲、比”活动内涵以及培育各种类型企业“讲、比”活动工作典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2009~2010年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
认真组织协调
各级“讲比办”工作
在工作中,贾厚颉以全国企业科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全国“讲比”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成结构,在原有6家成员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调整,商请省科技厅和省国资委加入成员单位。在明确基本工作职能的同时,他认真组织协调省市两级“讲、比”成员单位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协调各成员单位逐步建立“讲、比”活动垂直工作机构,加强省市县三级对企业“讲、比”活动的指导;二是组织省市两级“讲、比”活动指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实施调研、考察;三是协调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共同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合力推动“讲、比”活动的开展。
他主动与省委组织部、经信委、财政厅协商,把“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和《浙江省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宣传、试行工作与“讲、比”活动有机结合,增强了“讲、比”活动工作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最终使167家企业的部分“讲、比”项目列入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之内,受到了企业经营者的广泛欢迎。
积极推进扩大
“讲比”工作的企业覆盖面
在省委办公厅起草《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贡献的意见》过程中,贾厚颉主动与省“讲比办”有关成员协调,把“要在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科协组织”写进了文件中,对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企业科协工作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同时,他还围绕宣传贯彻中国科协《企业科协组织通则》,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起草并由省科协出台了《浙江省企业科学技术协会组织通则实施细则》。几年来,他先后共17次深入到39个县市的民营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授课宣讲《实施细则》。目前,全省企业科协组织发展已基本消灭了“空白县”,总数达1976家。全省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的稳步发展,有效地扩大了“讲、比”活动的工作覆盖面,尤其是近些年来,企业“讲、比”活动纳入县级科协工作考核后,使“讲、比”活动这一最具影响力的活动载体渗透到了更多的企业和科技人员中,使企业科协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讲、比”活动新路子中更具生命力。
善于提出并规划部署“讲、比”活动工作的新颖载体
这些年来,贾厚颉先后主动向科协党组提出把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任务交给企业科协的建议,并在选择20家各种类型企业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面上铺开;为把“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列入“讲、比”活动主题,贾厚颉先后三次召集了省“讲、比”活动指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共同起草并由八个厅委签发出台了《关于在企业科技人员“讲比”活动中实施节能减排行动的意见》。他先后会同11个市“讲比办”组织了101家企业在两次省市科协年会开幕式开辟了“企业科普版块”,为企业“讲、比”活动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从2008年起,浙江省企业“讲、比”活动分设五项考核内容,纳入省市县三级科协年度考核指标,占比15个百分点。在原有省企业科协研究会的基础上,近几年来,杭州、宁波也相继成立了法人登记的“企业科协工作研究会”。他充分运用三个研究会的载体指导其调节工作定位、明确工作抓手、协助建章立制、理顺运作模式、选准调研课题,指导“讲比”工作,使其为企业开展“讲、比”活动,为企业自主创新发挥应有作用。
注重培育各种类型企业科协的“讲、比”活动工作典型
多年来,贾厚颉对全省企业科协的“讲、比”活动工作质量按照从国有、内资民营股份、内资私营、中外合资、国有改制等类型区分,从制造、加工、出口等行业划界,从企业销售额分类,注重从“讲、比”活动奖励经费、“讲、比”活动项目创新、“讲、比”活动制度规范、“讲、比”活动绩效等四个方面树立典型,用以示范推广。在争取和落实企业“讲、比”活动奖励经费上,为了把多次与财政厅协商并在省委文件中明确的“企业科协‘讲、比’活动经费按科技人员年人均200元的标准作为科技投入计入生产成本”的规定落到实处,贾厚颉抓了巨化集团公司科协争取到每年168万“讲、比”活动专项经费列入公司财务年度预算的典型;在推动全省非国有企业科协“讲、比”活动各环节工作制度规范过程中,他抓了杭锅集团二次改制企业科协和嘉兴宏达经编公司科协经验、温州三科私营企业科协“讲、比”活动制度规范化的典型,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企业科协“讲、比”活动工作的制度创新。
从“讲、比”活动工作绩效上,他通过分类指导,使得各企业通过“讲、比”活动这一载体推动了更多企业的项目创新。仅去年,就有240多家企业分别被省政府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优秀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他还通过积极推广省和杭州、宁波两级企业科协研究会的工作成果,用以指导全省“讲、比”活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全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工作稳定健康发展。
4.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四
志丹县杏河中学 野龙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教师怎么导?学生怎么做?如何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如何正确把握新旧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依然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技能和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怎样把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果性目标。请看下面的课例:两位教师的同课异讲:Fruits and Drinks
教师甲:
1、出示有关图片,一面是水果、饮料的图片,另一面是该单词的拼写。
2、教师领读,学生拼读、跟读和朗读。
3、教师出示与水果、饮料有关的句型,并让学生造句。
4、教师让学生背记单词,然后听写。
教师乙:
1、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去收集有关水果和饮料的资料。
2、课堂上教师检查验收。学生有自己做的各种卡片、图画、实物、甚至课件展示。
3、教师设置两个场景:一个是去超市购买所需水果与饮料;另一个是中秋夜晚举行Party。
4、让学生依据场景,分别扮演店主与顾问、主人与宾客,所用句型、词汇自己创编。
5、教师依据学生表现予以讲评,表现突出者奖励一个苹果,一根香蕉或一杯饮料。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难道仅仅是由于两个教师的.教法有所不同吗?追根求源,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起了决定性的变化。显然教师甲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学生们也是紧追急赶,或许他们也记住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可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却很少。教师乙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还补充了不少课外知识,包括中西方饮食差异……并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懂得了如何购物以及参加Party的客套用语与礼仪,有拓展、有延伸,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舒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锻炼了能力。
启迪:知识与技能的三个台阶是学懂--学会--会学。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是三维目标整合中较低层次的互动整合,即在新知“学中做”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激发学习者的认同反应,以实现“学懂”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学习能力。
要求: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为学生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支持、鼓励与开放的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利用、搜集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关注差异性与特殊性,区别指导,分层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得以充分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的融合
过程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教师不仅要明确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还要懂得在过程的前、中、后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一直讲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有些教师模仿特级教师、名师的教学方法,费时费力而效果欠佳,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某一学法、教法的过程特定性。过程和方法才是英语教学中最具独立性与操作性的。过程、方法与学习者三方和谐互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课例: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本城市周边环境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写一篇呼吁稿,倡导人们拒绝污染,保护环境。课上教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汇总整合,积极讨论污染的危害,朗读自己的“倡议书”,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从以上课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根据语言材料设计了交际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实际入手,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然后教师再加以启发与诱导,把词汇、句型、语法、表达方式等融于了轻松愉悦而又独立探索、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效果良好。
启迪:过程与方法是在知识与技能整合的基础上,在学生与问题情境的互动中,进行“做中学”,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活动,使三维目标的对应层次水平又高了一个梯度。
注意: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放弃教师的讲解与引导,使自主学习异化或放任自流。而是要在“课堂开放”、“学生自主”与“秩序井然”、“激趣诱思”之间努力找到平衡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凝炼问题和表达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契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对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劣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对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有着很大的调控作用。英语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认真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动手和勤于思考,并以活动探究为情趣,最后取得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例:Look into science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实验,教师拿雨衣,烧杯,纸等做实验,让学生观察满杯水、半杯水用纸盖住杯口,倒立会发生什么,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树立学生科学的态度。整整一节课,教师叫了六七组学生去讲台前做同样的试验,然后再分组讨论。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不停地Good、Great,并时不时的带头鼓掌,搞得听课人如坠雾里,不知是进了化学课堂还是在英语课堂,本节课的语言材料与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并没有得到体现与提炼。
不可否认,这位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了外在的东西,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小组合作了,学生活动了,教师表扬了就体现了新理念。诚然活跃课堂氛围,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与积极参与是英语课必不可少的,但所有的实践活动必须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语言学习服务的,不能为了游戏而活动。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合作,往往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象征性的讨论一、二分钟,然后就让学生回答,教师再微笑地说Yes、Good 、Wonderful,大家鼓鼓掌不了了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情感体验与赏识鼓励只停留于浅层次,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因而也没有、更不可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启迪: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所有的唱歌、游戏、表演、活动、多媒体动画都是围绕语言材料与语言运用而展开的;所有的表扬、激励都是为学生学好英语,养成良好的英语素养而服务的。学生通过体验把外在的东西与内在的心智相结合,剔除了无用的、杂乱的东西,用领悟到的优良品质去调控、反思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去优化学习过程与方法,逐步养成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英语的品质。
5.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篇五
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激发学习兴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民事权利知多少》一课是八年级上册人民版教材的内容,在对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一、运用案例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农民赵某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xx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针对此案例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
(2)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得出:老李不具备这辆车的所有权,不能擅自将车卖掉。从而导出要讲授的第一个大问
题——我们享有财产权。
二、运用案例讲授新课
法律常识部分的知识抽象、枯燥,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多补充些有情节、有悬念、有血有肉、有名有姓、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吸引学生,变枯燥为生动,变空洞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
首先,为了讲清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被扣押的自行车》进行详细的分析:
(1)你如何评价看车大爷的言行?
(2)看车大爷为什么不能扣押顾然的自行车?
(3)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为了讲清肖像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我什么时候拍广告了?》进行分析:
(1)结合案例说说厂家和广告制作商侵犯了王瑶瑶的什么权利,为什么?
(2)这种做法给瑶瑶带来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瑶瑶的父亲该怎样替女儿维权?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肖像权以及侵犯肖像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运用案例巩固新知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示案例:某市某饮料厂举行展销会,与电视台商定对展销会进行现场录像,制成40秒的广告,每周播放两次,持续两个月,厂家付电视台人民币1万元。厂家还与市第一小学约定,由学校组织40名小学生在展销会上吹小号奏乐,届时有电视台在现场录像,并根据摄像制作广告。厂家给学校支付3000元的报酬费。展销会如期举行,电视台和学校各自履行了与厂家的约定。(4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均不知此事)通过此案例加深学生对公民肖像权的理解及应用。
6.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六
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可被分为理论及实践两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通常会将重点放置于理论教学上, 导致病患的学习状态较为枯燥无味。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高校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量, 通常会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对学生的兴趣需求满足较为忽视。时间一长, 学生逐渐沦为考试机器, 其综合素养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1 做好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教学起点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使得会计教学中, 案例教学无法实现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案例授课, 学生做好相关理论知识准备工作不可省略。只有这样, 才可促使学生更为充分全面地掌握案情, 并对其实施客观分析。在会计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暂且不可作为主导教学法, 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如果案例较长、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且理解难度较高, 那么可在课前将案例展示于学生面前, 给予其充分时间熟悉案例, 为后期的案例分析讨论做好准备, 节省教学时间, 增强教学效果。因此, 加强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极为重要。
2 做好案例分析工作
虽然在会计教学中, 案例的应用可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如何选取案例, 应用何种案例已成为教学的基本考量问题。在案例选取中, 需先注意对现阶段的会计教学进展予以充分考量, 尽量选取学生理解难度不大的案例。另外, 在会计案例选取中, 需确保其具备思想性, 应尽量能够展现出综合全面的会计知识。在案例的设计中, 需将各类案例所具备的功能、性质作为主要依据。如在企业营销费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可列举秦池酒厂巨额广告费的处理案例, 实现会计制度对营销费用需求与此案例的有机结合, 尽可能及时发现会计制度中存在着的缺陷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 促使其对会计知识点充分掌握。
3 积极开展会计案例讨论活动
对于会计案例的讨论目的在于: 查找说明会计案例, 分析其所潜在的问题, 并制定出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由于会计教学中, 学生数量较多, 如果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一一对同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 阐述自身想法, 会占用较多的时间, 对于必要的理论教学而言, 极为不利。针对于此, 可将案例讨论活动分为两部分。1. 课余时间的小组讨论。2. 课堂全班讨论。在小组的合作讨论后, 各学生对于会计案例均已有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将其转为全班范围内的讨论活动难度不大。全班讨论的目的在于: 各种观念一同碰撞, 在学生的不同思路启发之下, 可增强其对于会计案例的充分认识, 进而获取较好的案例教学成果。
4 组织撰写分析报告, 教师总结评定
在案例分析讨论后, 需积极组织学生撰写案例探究报告, 并培养提升其对于报告的分析能力, 以此为学生全面把握案例提供助力, 增强其对于案例的印象。对于看法不同的案例报告, 教师需对其做一一点评处理, 增强学生对于案例的了解。教师对个人案例分析报告予以科学点评,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至案例讨论活动中。另外, 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达到高层次, 教师可对选用案例做整体总结处理。在整个的会计案例评定中, 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可得以显著提升。虽然在会计案例学习中, 学生需发挥较长的一段准备时间, 其精力也耗损较多。但是不可避免的是, 此过程是必需且必要的。
5 在会计教学中应用启发性案例
在会计教学中, 需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案例, 确保其显而不露, 等待学生自主挖掘。案例设计问题无需过多, 重点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如在会计恒等式的关系教学中, 资产、权益属于重难点问题, 可在教学中这样设计。
1. 案例设计。某企业有意创办一个加工厂,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哪些?
2. 引导学生分析。首先必需的资金, 可经自己、他人、个人、外商投入渠道获取。若办厂资金依旧不足, 又该怎么办? 可采用金融借贷的方式。
3. 启发思考。组织学生展开思考: 在资金充足之后, 应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资金?
4. 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针对厂房建设、设备采购等问题展开讨论。
5. 教师对学生观点予以整理及总结。厂房建设、设备采购等一系列活动, 均属于一个资金流通运用的活动, 并最终行为企业资产。最终得到结论: 1. 即资产= 权益; 2. 资产= 所有者权益+负债。
在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探究中, 学生可对“资产、权益属于同一资金不同方面”的知识点充分理解, 且对“资产= 所有者权益+ 负债”会计恒等式全面理解, 突破学习阻碍。
6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得到了时间及专业机构的认可。但是在我国, 此教学法的应用依旧有待进一步的成熟发展, 且在其发展中需借助多方力量的努力与支持。在会计教学中, 从做好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案例分析工作; 积极开展会计案例讨论活动; 组织撰写分析报告; 在会计教学中应用启发性案例等方面入手应用案例教学法, 希望能够以此帮助全面提升学生的会计学习效率, 确保其会计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重增强, 促进其自身在未来的良好发展。
摘要:在会计教学工作开展中, 对于理论知识较为注重, 教师通常会将简单抽象化的知识传输给学生, 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学习积极性不强的状况。案例教学属于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在会计学科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是对会计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此帮助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 为培养出优秀会计人才提供助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改庆.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7) :431.
[2]张红云.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 (09) :109-111.
[3]吴玉烁.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4) :134-135.
7.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政策的开展与实施,各地区学校纷纷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且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视为教学目标,而在进行培养学生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时候,还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在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中,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但是教学教师在开展健美操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探讨美学渗透的概念以及其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将美学渗透到健美操教学活动中,最终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德均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健美操;美学渗透;概念;教育价值;实施;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素质教育的系列政策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始实施。学校也对传统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是教育追求的单纯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更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渗透美学思想是发展当代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美操教学正在全国高校中不断地深入普及,而美学渗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也得到了高度认可。要想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将美学渗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必须要理解美学渗透的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处处可见,人们通过实践对其进行不断地反思和创造,因而形成了“美学”。美产生于社会实践中,具有社会性,同时美是针对客观审美事物而存在的,具有客观性。美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有审美活动的产生。审美活动即是对美进行欣赏、评鉴,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加以创造,因而产生新的美。而美学渗透就是通过进行各种审美活动,使其对审美主体的品性带来积极的影响,以此来达到健全人们自身人格发展的目的,这是一种带有教育性质的美学渗透过程,它在人类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也必须渗透美学教育,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教育实践中,将美学渗透运用于健美操教育中是一项重要且有效的尝试。
2健美操运动美学渗透特征的表现
健美操运动是常见的且为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其美学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2.1形体表现美
形体美是由视觉器官所感知的空间性的身体形态美。简单来说,就是健美操运动员的体态美和体型美。它受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健美操运动员的优美体型给人赏心悦目、优雅的感觉。运动员挺拔苗条的身姿,自由奔放的风格,强烈的吸引着人的眼球。
2.2音乐美
音乐是健美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美操所要表达内容的灵魂。伴随着音乐健美操运动员翩翩起舞,通过旋转、摆动等动作向人们表达健美操动作所表达的深层内容。人的形体只有在美妙音乐的节奏中才能呈现出丰富灵动的美感。因此,在竞技性的健美操运动中音乐的选择也很关键,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听觉享受,向人们展现出不同的深层内涵。观众在音乐的海洋中,欣赏健美操运动员的优美动作,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美的享受。一曲好的音乐不仅能向人们展示动作的内容、特点,而且能通过强烈的节奏感增强动作的艺术表现力。没有音乐的健美操会显得单调、刻板、乏味,就失去了健美操的艺术魅力。强劲动感的音乐会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舞动起来,进而满足自己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需要。
3丰富教学内容是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的有效方法
健美操的教学内容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关系着高校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因此将美学渗透到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来,首先必须将美学的观念意识带到教学内容中来。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寻找和发现美的事物,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敏锐、准确地挖掘和探索健美操的美,并将这些生活中发掘的美运用到教学的内容中来。但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教学内容应该要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健美操动作。另外,健美操教学的内容应选择一些健身性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健身操,同时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应增设多种特色教育,比如对学生进行形体的训练,教学生跳拉丁健身操、有氧健身操、瑜伽健身操等。这些特色的健身操有利于学生心智和体力的提高。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提炼各种美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性、艺术性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李贺.健美操的美学价值及其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2]李育林,庞会岩,寇磊,曹仁德.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8.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反思 篇八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上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再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还有有的语文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反思的过程:
1.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我都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6.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因为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教师个人可以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会让我们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们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还存在着盲目性,没有条理,反思的内容与理论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9.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九
附课例:
【课例名称】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课题类型】
主题写作课
【教学主题】
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教材篇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莫怀戚《散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张之路《羚羊木雕》
第三单元:朱自清《春》、(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第四单元:宗璞《紫藤萝瀑布》
【丛书篇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第二册P2《我的老师》(苏叔阳)
第四册P37《三颗枸杞豆》(程海)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即用“景语”表达“情语”。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图片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展示图片),它们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第二幅图片,蓝天白云、黄绿点染的空旷原野,一个明丽的少女轻提裙摆,在这辽阔的天地间轻快奔跑,一如她明快的心情,令人不禁被感染,无比的赏心悦目;而第一幅图片则是一片黑色,显得沉闷、压抑。
我们发现,人物还是那个人物,给我们感受不同在于她身后景物的不同。在文学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点明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最常见、最常用和最能为文章添彩的莫过于景物描写,因此,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一、美段入景: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片段,如此美段,让我们一起来读。
1. 出示两个语言片段: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宗璞《紫藤萝瀑布》
同学们,这两段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景物描写。
2.定义景物描写:(幻灯片展示)
景物描写又称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
二、慧眼赏景
(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这段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明确:
1.运用修辞:比喻、排比、拟人。
2.调动视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器官。
3.写作顺序:由上到下,树上—花间—地上。
(二)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上面文字中加粗的字词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想一想,有何作用?
明确:借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了“我”变得坚强、勇敢。
(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元)马致远《秋思》
这首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达情感?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抓住景物特征。“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三、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写景的终极目的是表达感情。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关键所在。
(一)下面两段文字中,加粗的词是每段所选的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段文字分别用这些景物抒发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羚羊木雕》
明确:
第一段是“明丽、欢快、充满生机”的“乐景”,第二段是“清冷、孤寂”的“哀景”。 朱自清在《春》中用乐景抒发了喜悦之情,张之路在《羚羊木雕》中用哀景抒发了伤心之情。
由此可以想到情景交融的文章选景的一般方法是在有情的前提下,选取和自己心情协调一致的景物,也就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二)主题阅读,赏景析情(小组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七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第二册P2《我的老师》(苏叔阳)
第四册P37《三颗枸杞豆》(程海)
景物描写:
《三颗枸杞豆》:
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星期日下午,小树林静悄悄的,各种花儿、草儿,连那些爱吵闹的小山雀,也仿佛午睡了,一点儿声息也没有。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我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四、妙笔绘景
(一)看看下面景物描写有什么错误?
“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要……” 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明确: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不相符合。(注意要点:情与景要和谐统一)
(二)小试牛刀——景物描写的运用
1.造句:运用下列一两种景物表现自己的心情。
景、物:太阳(阳光)、星星(星光)、月亮(月色)、云、树(树叶)、小草、花、路、小鸟、蝴蝶、蜜蜂、虫子、猫、乌鸦
心情或感受:烦燥、苦恼、昏昏欲睡、悲伤无助、温暖、感动、快乐、欢喜
例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似乎在嘲笑我的天真无知,我的心冷到了极点。
2.A题:今天水平测验,我经过认真复习,上学的时候充满信心。
B题:由于昨晚看电视,我没有充分复习,上学的时候满心懊悔。
根据以上提示,写一段上学路上所见景物的环境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我”的特定心情。
要求:
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②景物描写要有序;
③描写要生动具体,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④80字左右。
结语: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美景,以我心写我情,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对于景物描写这一描写方法并不陌生,但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其对七年级的训练体裁——记叙文来说,对于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结合主题阅读教学,我尝试着将七(上)课本上涉及的景物描写选取典型例子系统化,形成知识点,然后由《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篇目拓展,最后重点是学习写景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以我景抒我情。层层递进,先归纳学习,后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从课文的经典写景语段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美文中,学得情景交融技巧,在写景记叙文中能有意识地大胆尝试运用。
情景交融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情境下的景物描写语段,给学生以“景语”表达“情语”的意识,感受其魅力。再由主题阅读加以拓展,“赏景析情”,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在互相交流、碰撞中,自然引入下一环节的写作训练。
课堂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有些知识要系统呈现,尤其对于刚升入七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所以第一环节“美段入景”对于景物描写的定义,我考虑了很久还是保留了。有些地方生成比预设的要好。比如我让学生回顾学习《春》时学到的写作手法,孩子们说的的确很好,如:使用修辞、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都在我的预料之中,甚至意料之外的好,这对于写法指导就更容易生成。所以本节课的这几个环节在时间上用时多了一点儿。
这次主题写作训练,让学生学得写景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要点,学会情景交融,有意识地去尝试,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选取适合情境的景物描写,让景物描写能够在作文中起到精彩的点缀作用!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王坤)
作者:潘继云
10.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十
【关键词】英语;中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持续、深入探究的主阵地。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巧设境,多参与
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探究教学氛围,教师可利用图片、简笔画、投影片及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这种直观的刺激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地接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巧设疑,多讨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问题的方法,而这种差异却是一种可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学生形成独特学习风格、学习优势的基础,而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搞“一刀切”、“一锅煮”,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不知从何“入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通过疑问培养学生独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巧设计,多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更好地应用却还在探索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计要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使独立思考与集思广益有效结合。例如,在讲授“There be”句型时,我把准备好的一个教具盒子开了个小洞,里面装上大大小小的教具,然后提出问题:“What’s do you think in the box?”这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和猜测很踊跃地回答:“I think there are some rules in it.” 或者“I think there’s a red ball in the box .”再如,讲完一篇文章后,可以给学生一些key words,让学生编一个小短文或对话,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使其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的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十一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中重传授、重系统、重秩序的特点相比, 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 使学生能够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 掌握如何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使教学充满活力。实践与研究表明, 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手段。
—、《海关商品归类》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海关商品归类》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协调制度的归类总规则、协调制度分类目录的结构特点和规律、各类或各章所含商品的归类原则和方法。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出口商品的归类方法和归类技巧, 能够根据商品的特性和归类原则, 将每一项进出口商品归入《进出口税则》中的正确编码中, 能够很好地利用所学的归类原则和归类技巧解决实际进出口商品的商品归类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基本上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商品归类的基本知识、归类技巧, 学生被动地接收这些知识与技巧, 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很少, 其结果是:学生容易掌握一些简单的商品或《进出口税则》中列名商品的归类, 而对稍许复杂的商品或末列名的商品则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 它使得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商品归类案例, 引导学生把案例与所学归类方法相结合, 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中得出相应的归类思路和同种类型商品的归类方法, 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调动学生或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海关商品归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海关商品归类》的内容和结构, 案例教学在《海关商品归类》教学中—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 案例的选用与讨论前的准备。
选择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择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广泛性、针对性。真实性要求所选案例要来自于实际进出口的商品或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商品;典型性要求所选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这一个案例的归类讨论可以解决相似商品案例的归类;广泛性要求所选案例要包括目前进出口业务中不同种类的商品, 例如机电类商品、纺织类商品、化工类商品等;针对性要求所选案例必须与课堂讲授的内容有关, 易于使学生将所讨论的案例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所选不同类型的案例适合于不同的对象。
目前上海海关学院先在机电商品的归类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试点, 所以所选用的案例均为机电商品归类的案例。选择机电商品的案例时应注意: (1) 所选机电商品案例的相关资料与背景知识要齐全。机电商品在归类时除了要掌握税则中机电类商品分类特点、相关的类注释和章注释的基本含义外, 还要了解机电类商品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功能, 这些要素是决定商品归类的关键因素。因此所选案例要配有商品的实物图片、结构原理图和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 与商品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工作原理等商品知识) 。对于简单的商品知识也可告知学生或学员去互联网搜索查找。 (2) 所选机电商品案例的类型要多样化。所选案例中既要包括机电商品整机的归类, 又要包括零件的归类, 在整机中既要包括组合机器、多功能机器的归类, 又要包括功能机组的门类。 (3) 所选案例要有较强的争议性。要尽量选用有争议的案例, 归类模棱两可的案例, 要把当前商品归类实际中的一些热点商品作为选用对象, 对于难度较大的案例要指出商品归类争议的焦点, 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 综合运用机电商品归类的理论和方法, 进行广泛讨论和争议, 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的实践能力。
案例选好后要在讨论前一周下发给大家, 以便学生先熟悉讨论的商品案例或准备的相关资料, 为案例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有实物的机电商品, 如方便展示的话, 也应在讨论前准备好, 以增强学生或学员对商品的感性认识。
2. 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中最主要和最关键的环节。讨论的过程一般按如下程序:首先根据总人数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7~10人为宜) , 同时指定组长或由小组成员推选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讨论。
在讨论中, 要鼓励学生或学员广开思路, 多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案例,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必要的引导, 不要急于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公布出来。虽然按照协调制度的规定, 任何一个商品必须在税则中归入唯一的商品编码, 但因为这些商品中大多是有争议的商品归类案例, 只要能讲出一定的理由均可考虑作为“理想的答案”。对于学生或学员提出不同的归类思路, 只要能讲出一定的道理和归类依据, 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要鼓励必要的争论。通过相互讨论、自由争辩, 达成共识;通过讨论使学生或学员掌握同类商品的归类思路或归类方法, 搞清相似商品归入不同品目的根本原因。例如, “轴承加热器”的归类案例讨论中, 涉及到好几个品目 (品目84.17、品目84.19、品目85.14、品目85.16) , 这几个品目的共性是都包含加热设备, 不同点是其用途和加热方式不同。归类时要根据其用途 (工业或实验室用、家用、其他用) 、加热原理 (电加热、非电加热等, 电加热中又要区别是电阻加热、感应加热、介质损耗加热等方式) 等因素归入不同的品目。
3. 讨论结果的班级交流汇总与点评。
小组讨论结束后, 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在教师的组织下进入全班的交流汇总。交流汇总时要求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负责发言, 阐述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就商品归类案例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尚存在的争议。全班交流也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的共享过程。
交流汇总结束后,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评, 要着重提出所选讨论案例涉及的归类思路、归类技巧, 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运用的归类方法是否恰当, 要肯定一些好的归类思路与独到的见解, 同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三、在《海关商品归类》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或学员商品归类的实际能力和归类水平, 能够较好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归类问题, 但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学习和讲授。因此案例讨论前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要对税则的结构和分类体系有个初步的了解, 只有在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归类技巧和归类方法后, 进行案例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所以案例讨论一般安排在传统教学后进行。案例教学固然重要, 但这种教学方法代替不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必须与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2. 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案例。
目前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有两种: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海关商品归类》学历教育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 对商品归类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 没有任何现场归类的经历, 商品归类的方法和思路均是由书本或课堂上学到的, 实践经验匮乏。案例讨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来进一步了解进出口税则的排列结构和规律。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学历教育的讨论案例的难度要低一些。《海关商品归类》培训教育的特点是: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现场经验, 对某些商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对进出口税则的排列结构和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归类水平和归类技能。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学历教育的讨论案例的难度要高一些。
实践证明, 在《海关商品归类》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 产生的积极效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 增强了学生或学员学习《海关商品归类》这门课的兴趣。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的案例讨论, 使学生或学员们感到商品归类 (特别是机电商品的归类) 不再是那么抽象、枯燥, 而是活生生地将商品或图片呈现在学生或学员们面前, 既提高了他们对商品的感性认识, 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培养了学生或学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新颖, 气氛活跃, 使学生善于思考, 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在商品归类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为他们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3) 提升了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于, , 案例教学对教师备课、讲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广泛搜集案例, 认真选择加工, 反复推敲, 以使每个案例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用得恰到好处。
摘要:《海关商品归类》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了解协调制度的分类体系后, 掌握进出口商品的实际归类方法和归类技能, 而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实际的商品归类技能。文章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实施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品归类,案例教学,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2.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篇十二
标题: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摘要:
新教学大纲中要求: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小学语文大纲》对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了明确规定,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在显著位置,足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口语交际 情境 情境创设 1.引言: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怎样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达到与人文明和谐交流呢?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构成这一活动的主要要素有三个:一是交际主体;二是交际载体;三是交际的环境,它包括说话的前言后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参与说话人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简称语境。我们只有牢牢抓住这三个要素,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才能着实得以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口语交际中的
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可说,有话要说。有了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受到训练话题的感染,触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教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园地三的“夸家乡”时,课前我将《鸟瞰新重庆》的碟片播放给学生看。孩子们从优美的音乐和绚烂的画面中,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原来是如此的绚丽迷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作为重庆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欣赏完影片后,我再进行了这样的情境创设:设计了一张写有“重庆市绿色旅游”的导游工作证,让学生佩带在胸前,扮演小小导游员,给大家介绍家乡的美景。这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都想借导游的身份,一股脑儿地把自己对家乡的感情溢于言表。正因为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一开始学生就有话可说,想说,乐说。
2.1.2情境创设丰富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作为口语交际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必须提供给学生交际的内容,而这内容一定是丰富的,一定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在一堂教育学生要关心残疾人,拥有一颗爱心的口语交际课上,(谁都知道这样的内容孩子们无非是谈谈身边的“让座”“扶盲人过公路”之类的陈旧而可能非真实的话题)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前,我平静地说:“谁能诚实地闭上眼睛,从位置上走到讲台上来,在黑板上写上你此时的心情?” 开始学生都疑惑不解“老师究竟要干什么”,但他们都觉得好玩。一位学生跌跌撞撞地完成了任务,在黑板上写下的是“害怕”。之后,我叫每位学生都闭着眼睛把自己的东西拿到讲台上并返回座位。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趁着兴致,我叫他们谈感受,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他们的感受很真切,一位学生谈到:“就在我闭上眼的那一刹那,四周黑乎乎的,我感到恐惧不安,孤独无助,希望有人来帮助我。就在我差点跌倒的那一瞬间,有一双手伸了过来扶住了我,此时,我觉得那是一双充满关爱的手。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多帮助别人。”很多学生都侃侃而谈,有的体会到要关心残疾人,要团结,要为别人着想„„总之,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交际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2.1.3情境创设渗透了口语交际的评价
一堂好的口语交际课,不只是学生们滔滔不绝地说了,也不只是学生之间互动了起来,还应该渗透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那么,创设情境可以把评价自然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动物世界”时,我从学生(也包括老师自己)中选出评委。让学生评选“动物小博士”,他们都争着把自己知道的动物知识讲出来。同时,“评委”也会随时向他们提问。评委在听完他们的介绍后,给予评价:“你的讲解真精彩!”“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这样学生、师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情境中得以实现。
2.2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 : “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
2.2.1语言描绘情境。
好的语言是极富感染力的,可以沁入人的心田,激起听者的万千思绪。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这个“共鸣点”就是“撬动地球的支点”,是学生交流的“情感基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2.2.1.1配乐描述。
如教《找春天》(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如:教学
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教无定法,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但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我认为,教活口语交际,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不同于听话说话,教师要不断创设贴近生活的、儿童感兴趣的情境,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表达、倾听、交流,着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3.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十三
我始终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对于教学很有价值,“一是反思教学成功之处,二是反思教学失败之处,三是反思学生的反馈”。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对于教师今后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多帮助,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更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是这样反思的:
第一,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执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导致了学生一味地听,却缺乏了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养成了学生尽可能地与教师保持一致的学习习惯,其行为虽然合乎规范了,但缺少了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和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将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第三,进行以记忆为目标的训练过多,致使学生形成了以记忆、模仿代替独立思考的习惯。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教学活动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每堂课后及时认真反思,总结得失,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恰当。
2.课堂导入是否引人入胜。
3.课堂教学环节呈现是否多元化。
4.多媒体应用是否恰到好处。
5.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动静适宜。
总之:课堂教学反思,要反思所得,发扬长处,反思所得,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创新,精益求精,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教学水平如何,都应定时进行教学反思。尤其是四年级的数学,正要迈向一个更难的阶段,教师更应该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便于下次利用。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通过四年级数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同时,也能及时的了解学生们对特定阶段的学习成果。就比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时,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二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她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肯定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然后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平时我是一节课上下来后,会根据学生反馈的作业情况、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重难点突破了吗?教学设计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如我在教学《画角》这一内容之后,发现学生会画了,但不会表述画角的过程,特别是填空题做的差,我通过反思后,认为是我教学时没有把量角器上的各个名称重点介绍给学生。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有没有突破,各环节有没有差错,该掌握的知识点学生懂了吗。同时并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错题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找出原因,下次要怎样改进。
工作中经常进行反思,并把反思记录下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上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或者意想不到的思维过程,我们在写反思时可以记录下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精益求精。我觉得写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见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手段,只要坚持下去,将来就是一笔丰富的财富。
平时一堂课下来,总会有成功之处,有些环节设计巧妙,师生引起了共鸣,学生很专注,学的很开心;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教学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提问没有人回答,或者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问题,自己没能及时妥当处理等等。这些我都会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得以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才会得以提高。
教师的教学反思做的好,了解了学生需要什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能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我,我们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前,我会思考教学设计的可行性,课后,我会思考自己成功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成功?失败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失败?并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反思。课前反思如何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后反思本课的失误点在哪里,反思应该怎样的去把握课堂,反思如何把握学生的思维,反思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每天授课后我会写下简短的几条当天课堂上的不足和优点,定期拿出来看一看如何来弥补这些不足,渐渐地自己就会得到提高。
撰写反思,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收获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学生也从中受益,对数学更感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会在教学时看学生的表现及时反思和及时修整,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与批改作业后进行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出现疏漏,所提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还有什么疑惑,批改作业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因是什么,是没学懂,还是其他问题引起的错误。找准原因及时改进,为下次教学积累经验。并把反思及时的记录在备课本上。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进行反思,首先反思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的怎样的作用;然后会想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第三会反思在这节课中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如何,课堂的学习气氛如何,成功是成功在哪,失败是失败在哪;第四会反思教学中困惑的问题,通过教学哪些问题无效或者效果很小,那要怎样弥补,让各位老师请教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取长补短。
总之,在教学中要经常进行反思,这样能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
我认为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反思教学中提问题时的指向是否明确?反思面对学生的发问时应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机智等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上完课后,总会对一节课的导入,新课中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反思取得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地方,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归纳整理,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得到提高,更好地促进教学,完善教学。让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也学的扎实。
在日常教学的反思中,我首先是关注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次是对于关键知识点所提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是否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最后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看所学知识点是否掌握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促进自己的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从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会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帮助我们不断的进步,从而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我认为撰写教学反思对于教与学的价值是: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教学反思能使教学经历变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教师写教学反思,真实地记下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点点真切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历史的轨迹”: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这些看似普通、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赋予独特的体验和韵味,面对这宝贵的财富,谁都会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
2、教学反思能使自己的教学日趋完美。
反思应成为教师常规的教学环节,对于教师来说,一个个40分钟的课堂、一个个单元的教学系列,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是非常难的。正因为这难度,才使得教学活动本身充满了魅力和挑战性。而一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途径就是学会自省反思,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捕捉精彩“插曲”,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扪心自问:“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每一节新课都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自己的教学就会日趋完美。
3、教学反思能提供科研素材,催生教研成果。
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为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4、教学反思能积累教学经验,共享资源。
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写教学反思,总结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而且还能促使自己把平时学到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运用教育理论,将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一起分享,在加强经验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又可以检验、探索和丰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自觉与不自觉地磨砺教育思想,进行自我教育。
总之,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在教中学,学中教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学反思,它是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育科研的智慧,坚持写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能力提高,有利于有针对性教育好学生;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针对学生概念不清,计算错误多等问题及时反思,教师是否教学中把知识讲明白了?是否通过直观图形达到学生认知水平了?是否让学生理清了算理?是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是否渗透了教育思想等等。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过程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掌握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情况,查缺不漏,完善教学,提高质量;教学反思是教师教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的过程,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我认为撰写教学反思对教与学很重要。有反思才有进步和提高,况且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只有不断的探索反思和改进,才能找到适合所教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反思,可以帮助老师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
我在教学中首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想一想这节课哪一个环节上处理的不到位,应该要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次在批改作业时反思,学生的错误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因出在哪里,我在下次的教学中要如何改进。教学反思能让我们每天都在教学中进步,从中获取改进的办法。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克服思维定势,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1、是否关注知识的热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捕捉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是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活化课堂。学习的目的就是把知识运用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宗旨。
3、是否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否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基础。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会学习和具有实践技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
4、是否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中自己主动去思考着学习。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未来社会人必要的素质之一。
5、是否将问题和过渡设计得科学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
6、是否知道学生的学习有困难,如何改进,如何调整自己今后的教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心灵的“互动”,需要相互了解,需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教学。
总之,有了问题,就应该行动。通过反思,知道了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就要考虑科学与先进的调整对策。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对于教师今后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多帮助,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更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决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一切数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为数学的本质服务,即突显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课前的反思,反思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其实该教师在遇到此时的局面时,可以把问题教给学生,让学生设计出公平分配的事实,达到数量与能力的公平,从新回到主题,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对于教师今后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多帮助,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更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决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14.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十四
关键词:法律专业,案例教学法,特点,应用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国家的各项事务也走向法制化。此时, 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成为我国决定性力量, 如何为国家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 成为法律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法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到对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法学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并能从事司法实务技能的法律人才”相背离。近年来,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
我国法学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却没有大的突破, 仍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即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则只是被动的听讲、记笔记。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有时会给学生们列举一两个实例, 但它只是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掌握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或难点, 不同于案例教学法。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 使学生容易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
1.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法律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并能够从事司法实务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法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法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注重学生司法实务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法律教学以教材为依据, 主要向学生们讲授法律理论知识, 而未涉及到司法实务技能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遇到法律实际问题时, 不知如何下手, 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实现的。这种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不利于学生实际解决法律问题及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2. 课堂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下的课堂, 枯燥而无味。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 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最早始于本世纪初, 首次应用其方法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事实综合比较能力都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特点为:
1. 拟真性。教学案例是根据司法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案件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出来的, 这些案例具有真实性、代表性, 这也是选取案例的重要标准。通常所选案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提供的法律关系并非一目了然, 需要经过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确定; 一些相关证据也并非显而易见, 而是需要经过一番分析、判断、认证才能用来进行分析。这种拟真性的案例,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启发性。与传统的“讲授式”“满堂灌”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则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该过程中, 教师主要负责帮助学生们调动自己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而不宜过多的参与讨论, 更不宜过早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 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民主性。案例教学法以开放的、主动的知识索取过程取代了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下封闭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过程。此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 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和学生, 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自由讨论。这种民主的课堂,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同时在讨论过程中, 各种观点、论据得到充分表述, 加深了学生对相应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
三、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和主持。案例教学中, 教师处于“导演”的重要地位, 因此, 教师必须要考虑周全, 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同时,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课前准备。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 恰当的案例是教学案例教学法实施成功的重要前提。所选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 ( 1) 典型性, 案例要具有代表性, 案例内容与所要进行的法学知识具有关联性; ( 2) 真实性, 案例必须来自于现实社会, 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让学生营造出生动、逼真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 3) 疑难性, 案例的难度适宜, 如果案例非常简单, 学生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结论, 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如果难度过大, 学生们无从下手, 也不利于讨论。因此, 案例难度一定要适宜。案例选择好后, 教师一定要研究透彻, 找出案例的切入点, 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对案例教学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案例中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2. 课堂讨论。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 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后, 通过讨论能够理清案例的脉络, 找出案例的争议点, 从而找到恰当的解决思路。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技巧, 不要过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去考虑问题; 如果有学生的观点合理但尚不成熟,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 从其它同学那得到支持, 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要合理的组织讨论, 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 同时不要批评不同的观点, 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此外, 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保证讨论效率。
3. 课后总结。总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帮助学生们找到案例的切入点, 及时向学生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指出讨论中的不足,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侧重点。通过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该案例学到了什么? 掌握了哪些法学知识? 自己哪些地方有待提高? 等问题。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5.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篇十五
摘 要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其渗透的方法,使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渗透 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练意志品质。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質。例如: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姚明、刘翔等。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注重榜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校体育[J].2002.4.
16.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六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推荐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07-06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8-14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0-08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03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08-16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