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2024-08-18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17篇)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一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本教育理念

扬中市新坝中学 何美娟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开展探究性学习。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并不是形式上的学生参与和交流,而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有意识地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行为,并期望达到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最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位。如何才能把生本教育理念充分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当今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视觉、听觉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想进入情境。通过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了学生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情境性。“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例如,在《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中,我首先放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无穷。利用声音、图片、文字完美的组合带来的一种艺术语言之美。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文学、美术所带来的韵律之美。

(二)利用环境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人影响了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影响人,环境是学生成长,良好发展的前提,是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前提,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且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环境。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欲望,我在美术教室周围布置了中国的年画、剪纸等一些民间艺术,让周围充满了热烈的年味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以生为本,实现角色转换。

生本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掌握方法,自主探究

疑难;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探讨、相互学习。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教学设计:《欣赏·评述》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请同学们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感受?(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幅作品,为什么?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扎辫子的少妇》这件作品,画家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

2.我还是喜欢马蒂斯的作品,他是野兽主义画家,注重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3.我不喜欢《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画中的自由女神袒胸露乳。我喜欢《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因为它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师:同学们谈的太精彩了,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如今社会,可谓日新月异。我们这些在上个世纪接受教育的教师,如今要用

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我国教育先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到、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教学设计:《综合·探索》。在学生充分欣赏、交流校服设计图片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校服。

师:你们的校服设计稿样让老师大开眼界,老师都不知道你们是怎样设计出这些漂亮的校服呢?

生:(摘录学生答案)

1.请同学们看一看我设计的校服稿样„„ 2.我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 3.我可以用彩纸拼出我的校服„„

“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跟“小老师”学做,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校服作品、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而且多有经典之作和出乎意料的惊喜。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在以往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中,我们多采用展评优秀作业,这样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有诸多弊端:1.它只对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片面评价,大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发展性评价;2.评价方法单一,权威性过强;3.评价易脱离学生实际;4.强化了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打击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唯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教学设计:《设计·应用》学生各自设计的作品,进行课堂小结和作品展评。

师:同学们通过设计完成一件作品,有什么感受?

生:(摘录学生答案)

1.通过自己设计一件作品,使自己充满了信心。

2.我的壁报主题明确,考虑了栏目与栏目之间的关系„„ 3.他应该用蓝色、绿色、黑色来做才好看。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小结是何等的生动、丰富、自然、真实,达到了以下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切合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了全体学生;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强化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那就是教师教学思想及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变应变,从而适应现代高中生的学习心理,诱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能力与兴趣,促进其专业能力的进步与发展,切实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二

一、在高中物理课堂应用生本理念教学的必要性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生本教学理念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引领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物理知识学习活动中来,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生本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本教育理念就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 “教”让位于“学”, 师生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充分调动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分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探究式学习领悟物理变化的真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

1. 师生互动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传统师本教育理念下, 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 造成物理知识启发诱导性学习弱化.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感, 是实施生本教学理念的必要途径[1]. 平等的交流、沟通是建立稳定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情况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师生通过互动交流缓和课堂关系中的尴尬,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物理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 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尊重学生的情感, 避免打击性言语出现,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生本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成绩.

例如,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可以通过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并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物理问题等方式去激发、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解疑.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旧知识的复习回顾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与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 落实对知识点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

2. 分组合作激发学生潜能

合理的班级分组能够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最佳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能够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 探索学生个体所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2].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 优势互补, 共同解疑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热情高涨的学习情绪.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充分贯彻生本理念,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优势互补, 相互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 在高一上学期学习力的作用时, 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在组内探寻讨论力的作用大小和方向.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小组分发一根绳由两组员一人一端, 另一组员在绳子中间施加拉力作用. 让组员分析比较绳两段在同一边和在两边将绳用力拉直, 从中间拉动的情况, 针对两边情况询问组员中间拉力作用带来什么方向上的怎样的力作用效果, 让组员感受绳的拉力, 根据实际体验画受力分析图, 分组合作学习物理知识.

3. 探究式学习领悟物理知识真谛

探究式学习包含理解发现、反思建构等认知因素, 强调情景创设与亲历过程, 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 是实际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学习方式[3]. 探究教学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验证他们的猜想收集发现的信息, 分析判断自己的观点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仅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让学生自主实践, 实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的理念.

例如, 在高中学生学习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关系的时候,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引导学生在组内借助实验来验证猜想物体动能与其质量、速度有何关系, 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1: 在光滑的导轨上将滑块滑下碰撞静止的木块, 推动木块做功. 方案2: 被举高的锤子下落使铁钉钉进木板中, 被举的高度愈高, 锤子愈重, 具有的动能愈大, 则钉铁钉时钉得愈深.教师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并提示注意事项, 让学生在自主实验中体验知识, 享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习热情.

总之, 生本理念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学习物理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学文.生本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转变研究[J].华夏教师, 2012, 12 (12) :32-33.

[2]丁新法.生本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J].人民教育, 2012, 2 (4) :57-59.

3.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三

[关键词] 新课改 生本理念 高中政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70

将新课改生本理念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更加轻松活跃,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及教师了解并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新课改生本理念的含义

新课改生本教育,就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的,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新课改生本理念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生本理念已经在国内的多个中小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所以,将生本理念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这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将新课改生本理念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相关措施

(一)了解学生的自身水平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然后再为其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这就是生本理念的良好体现。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关于哲学知识的内容,很多学生在理解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例如,教师在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容时,就应该先认真对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大概的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内容。在教师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就应该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高中政治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唯物观点,与之相反的就是唯心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精神则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可以决定物质的,这两者永远呈现对立的状态。因此,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相关概念的角度对这部分的哲学知识深入体会,在努力记忆中加深印象,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并为日后更好地学习哲学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为学生布置作业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生本理念还体现在学生的日常作业中,教师在为其布置作业时要更加注重质量,并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与实际生活贴近的任务。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也为提高其学科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教师要注意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即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共存性。所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将世界文化中的多样性体现出来,教师必须要安排具有较强开放性的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研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了解文化的相关内容,还可以使生本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其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这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要知道,生本理念在要求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才可以使其更好更快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意,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尤为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地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的话,就会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前面的内容还没理解透彻、后面的内容又听不懂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寻找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先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并表达自身的看法,然后再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在这样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于政治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将新课改生本理念合理地应用到高中政治中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师生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努力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自身的思想转变,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4.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四

【摘要】受应试思想观念的禁锢,当前很多高中化学教师沿用了传统以自身为主体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本应体现的学习主体性被边缘化,而且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化学教学效率也不高。鉴于此,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教学课堂进行重新审视,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出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 以生为本 探究式 分层式 实践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5-01

以生本理念为指导进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即让学生以主体者身份参与化学课程学习,让学生化学素养得以充分的发展[1]。那么,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积极践行生本理念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基于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番个人意见的描述。

一、采取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生本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然而,传统高中化学课堂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与此种教学理念相违背的,我们应及时转变这种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2]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时,在引出本节课课题之后,我让学生作如下实验活动:用砂条打磨铝条表面,观察铝条表面颜色的变化;把一根铝条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之后,对铝条表面颜色的变化进行观察。做完试验之后,让学生思考:铝条在打磨前后、放置前后颜色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打磨之后,铝条因为接触到了何种物质而发生了反应?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和回答,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做实验并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回答,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因为让学生思考、探究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下,有利于学生对于本节化学知识内容也有更为透彻的理解。

二、采取分层式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但是,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对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采取的是无视的态度,即对待所有学生采用的是一锅煮的教学方式,这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产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能实现全体学生化学能力的共同发展与提高。鉴于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应该采取分层式教学法,即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如此,能够使化学知识内容的学习符合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促使全班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这部分内容时,根据班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在学习目标上我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学习能力较差的C层次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方式以及反应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有初步理解;学习能力一般的B层次学生,除了达到C层目标,还要对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学习能力较高的A层次学生,除了达到B层目标,还要亲自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完成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

这样,通过采取分层式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每一位学生对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是对生本理念的良好体现,同时,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采取实践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需要学生对课程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然而,长期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机械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早已让学生对化学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学生学到的都是书本上表面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技能,鉴于此,我们就可采取实践性教学方式,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进而促使学生日后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参与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使以生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比如,在学习《垃圾资源化》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周围观察白色污染的现象,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垃圾处理厂,以此来获得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在调查活动中所知晓的相关信息写出一份调查小报告,从而使学生对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以及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这样,通过开展实践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化学活动的丰富多彩,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能够保证以生为本理念在化学课堂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和实施。

总之,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并采取各种切之可行的方法来使这一理念得到良好体现,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此促使高中化学可叹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霞.《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福建师范大学2001-08-29

5.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五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探究

尹庆民 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可持续的终身发展,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强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拓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激扬生命的舞台,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教会学生探究,使学生会听、会讲、会评,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预设目标,让课堂在动态中生成

课堂教学是需要学生亲历的活动.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思考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目标.结合目标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严谨要有梯度.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本节内容.当然,设计的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创设生动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

6.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六

安定区青岚山中心小学

孟祥成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明确要求。而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德育内容很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应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不仅要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还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等,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六、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7.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七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物理,参与型教学

一、生本理念的特点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角度来看,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用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自主学习,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在组织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扩大教学本质,不是教师先教,而是要先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发展空间,这样所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转化为己有,学生自己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有助于记忆。

(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主要包含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等因素,强调创设情景与亲身体验的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动能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探讨得到答案,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而一步步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自主实验中领悟物理知识,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生本理念下的参与型教学

(一)参与型教学的概述

参与型教学,指的是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和学的主体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相互调动积极性,从而达到思维同步的效果,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它主要强调师生主体的参与,重视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严格来说,把参与型教学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更为妥当。因为在参与型教学的过程中只能用“更好”的标准来衡量:但愿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方便师生更深入的合作,更快、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力求逐渐达到完善的效果。

(二)参与型教学的作用

1. 提升学习积极性。

从教师角度来说,实施参与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教学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最完美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取代它,最终真正能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而参与型教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它不但可以让教师充分享受到教学的乐趣,而且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参与型教学的民主与平等性。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要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准确地把握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上的需求,为他们的进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方法。在参与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跟学生通过不断了解、交往与探讨,使双方在行动上达到协调一致,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将能洋溢出一股愉悦活泼的气息,学生们也富有活力和魅力。

从学生角度说,参与型教学的实施,对学生思维发展、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在参与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跟着老师的问题逐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参与型教学也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化为积极地自主学习。

2. 易于接受知识。

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参与型教学提出了新的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获得知识来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在参与型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实现。贾德认为,概括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与教的结果,所以教法在迁移中的作用很大。迁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人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将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外文。

三、参与型教学的实施

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在每个班中大约有四五十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就出现了个性差异。为了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可以实施参与型教学。而参与型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效果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参与型教学持续进行下去。反复进行,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生本理念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8.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历史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的,只有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才能够不仅仅是把历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是真正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学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自身修养。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注意要点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其中直接与间接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方面的掌握学生的状况,对于身心、思想、年龄这些状况掌握的同时还要掌握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水平和期望老师如何做等方面要全面了解[1]。

(二)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对于历史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对于语言的把握十分关键,这关系到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传递的可靠性、准确性,因此教师对于语言方面专业能力、自我涵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丰富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良好地把握时代特色,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来进行历史知识的传达,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让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为高中所接受[2]。

(三)教师和学生关系生活化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决定了学科的教学质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信任,从而促进学生热爱学习的关系。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师生关系要生活化,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进行答疑环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要给予尊重,并耐心听取学生的建议。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教学过程中的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之前的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在学习中不仅仅是掌握枯燥乏味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历史知识的丰富,教学模式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根据现代高中生学习实际的需求,去达到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知识的传达[3]。

(二)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表述。首先是教学手段的把握。历史课堂中,对于语言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表达出历史知识信息,可以适当采用表述法和舉例法,还可以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呈现出历史所表现的形象,这样能够做到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合,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的真实画面,有助于学生们更掌握历史。其次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历史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还原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把历史情景进行真实还原,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认知感和内心情感。课堂中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通过还原情景的模式逐步从对历史的抽象认知转变为与现实结合的感官认知,更利于学生学习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不要仅通过书本上概念知识的理解,而要更深层次的去感受历史,也可以进行课外历史收集的活动,有效地将历史书上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更好的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

(三)教学过程中内容的丰富

现代历史教学新课标中指出,要将历史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历史知识更加生活化,学生可以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并从实际的生活中发现所需的历史素材,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有着极大丰富,历史书本知识和生活联系,生活中找到的素材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对于当地素材也要很好地利用,当地历史更为直观、具体而形象,并且反映了学生所在的生活区域的丰富内容,历史教学课堂将当地的是、历史资源有效地融合,可以有效的亲和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结论: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时代发展所必需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中,硬性的教给学生枯燥的书本知识也不能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只有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才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历史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

参考文献:

[1]樊磊.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才智,2015,05:19.

[2]黄晓燕.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9.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九

摘要: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体系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教育资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较为容易和轻松。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重点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理念,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综合素质;语文教师;渗透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重要性分析

1.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一直是教学所奉行的宗旨,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成长不能仅依靠学习成绩来进行评判,而是要全方位的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德育教育的渗透,一方面能辅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理解思想情感内涵、内化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间情感交互和传递最直接、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学科,通常的小学语文教学意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能够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在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拓展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为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奠定基础。

1.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让小学生在性格形成初期就能学会做人的道理、掌握做事的规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理念的措施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是基础性强、人文性突出,涉及的教学板块系统性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分别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体系设计三方面进行渗透,从而为培养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2.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巧妙的、多维度的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之中。具体德育理念渗透形式主要包括:

第一,在课文朗读中渗透德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让小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从而一方面在情感塑造上对小学生起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加强生活交际、沟通能力上对小学生起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革命英雄舍身取义的课文时,要让学生有感情进行朗读,在文字中领悟情感,再将情感转移到文字之中,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的融会贯通。第二,在识字组词中渗透德育理念。识字、组词、造句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在识字组词中渗透德育理念,需要结合汉字的发音特点、构成特点和象形特点,来引导小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与做人道德准则相联系,从而在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写“人”字时,其笔画简单,但是在做人的学问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取,从而才能贡献社会。

第三,在诗词名篇中渗透德育理念。诗词歌赋、名篇古文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小学语文诗词名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词意境,进而勾勒成唯美画卷,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诗词中所蕴含的的高尚道德情操,如“慈母手中线”“锄禾”等诗词意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珍惜粮食的高尚品德。

第四,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理念。写作文、写日记都是提升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情感抒发能力的手段,在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不仅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够清晰的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从而指导、规范小学生自身的行为。

2.2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理念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首先,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团体活动来加强学生对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的深入认识;其次,推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从而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多个维度构建道德体系,提升自身素质。

2.3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设计中渗透德育理念

首先,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目标完善,积极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实现语文专业课程和道德培养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其次,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总结,从而改进教学不足,完善教学方式;最后,要以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为导向,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因为德育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人与人进行沟通的教学过程,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势必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结束语

10.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篇十

林天燕

生本教育在我校已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年多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生本理念下,怎样才能构建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

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生本教育从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没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三、落实“九步教学”教学流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也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的交往互动活动。师生的交往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九步教学”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九步教学”流程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的民主化、情感化、人性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颖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这些感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可以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等。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 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了要做好有效提问外,还有就是要学会倾听。比如,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要求其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讨论交流,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黯然失色。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益。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后,我鼓

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一般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

教师要有营造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6、作业分层布置。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布置选择性、层次性作业,去粗存精,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构

1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政治 立德树人 实践

引言

高中政治作为学生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在学习上的理论知识等,还要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的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而“立德树人”的涵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将生活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做人、生活和感恩。

一、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1.重高分、轻德育

在高中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是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这间接导致学生们“升学”压力大,课程繁重。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一般是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类的集体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使得学生容易出现“高分低德”这类不良情况。

为了顺利考上好大学,学生们的课程安排相当紧凑,每周一次思想政治课或每周两次思想政治课也有很可能是让学生自我复习。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学校的法律法规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时候都是在学生在违规之后才予以通报批评惩罚,没有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单一、书面化严重

语数外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科,文理科皆需要学习。而文科学生在历史、地理、政治学科中也较为注重历史以及地理,对政治这门课程没有多大重视。政治教材内容一般为过去的时事政治,这对于生活和社会经验均不足的高中生来说,枯燥单调死记硬背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政治无用论”这类错误的意识。学生们听政治课只为了在考试中让政治这门课程拿到更高分,政治学的好与否,不过是看谁的试卷分数漂亮。这种教学,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建议

1.树立以德为先意识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应该以培育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为先。政治这门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对自身道德品质正确认识,去学会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高中政治教材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融入学科教材中,使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教材中配备的很多案例都含有守法诚信、公平正义、科学发展、民主法治的观念。比如说,对于改革开放后一家公司如何经营成功这个话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后面针对诚信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开展深入讨论,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针对教材内容单一这个现状,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在,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一个基本认识情况有选择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以便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在实践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2.重视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际的锻炼体验中加强对已学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高中政治教学紧扣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较为贴合的实践主题,将教材学习和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说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考察。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虽然重,却也应当适当关心时事政治。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时事热点,有利于学生将课文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借助时事热点的讨论评点,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还有对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的参与等,从而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塑造。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社会事例列举出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说前期很火的一个话题——“城管殴打小摊”,小摊主们为了生计在路边摆摊,而城管为了维护城市市容治安,采用了殴打等方式来解决小摊乱摆摊的现象。学生可以从两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3.教学创新

基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广阔发展。在信息网络、多元化的现今,学生成长环境更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灵活性、直观性,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展现各国内外的时事,当前的社会热点等,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使深奥的问题更加容易了解,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解决。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去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由德育情景代入思想政治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播放部分相关影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领会。既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又可以渗透学生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海. 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20-23.

[2]李一峰. 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9:90.

[3]王双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4.

[4]潘峰. 昆山Z校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状况及改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1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教学理念,实施方案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当做改造的对象, 这样做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体育锻炼,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大纲和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太多的主动性, 很容易出现课堂氛围不高, 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 这也是传统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一现象出发, 如何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动参与性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1、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

所谓的“主体”系哲学名次, 它是与“客体”概念相对而成的, 两者的具体含义为:主体是对于客体具有一定实践和认知能力的人。从高中体育教学层面来看, 主要指的是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具体学习内容具有实践和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 根据这句话反过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 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或者认知能力相对缺乏的学生也就不能被称之为体育学习的主体。那么, 对于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我们该进行如何的判断呢?通过教学实践经验, 我们可以看出其关键点在于, 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来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 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程序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通过解释也不难发现, 这是与传统体育教学中按照老师制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方法进行体育学习相悖的。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系统的总结出主体性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传统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结合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巩固加强以及具体复习等几个阶段, 并且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均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开展的, 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教学阶段看上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但是由于学生主动性比较缺乏, 所以很难对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进行提高, 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很难再适应现阶段高中体育的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需求。只有打破这些传统的旧模式构造一个科学的教学理念,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总体质量。

2.2、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学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 教学的过程应该主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反观传统教学, 由于教师长期通过自己的主观性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复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长期循环, 学生就很容易养成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并且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关键环节的学习也多是由教师的讲授为主, 这对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有很大的束缚。以上两点, 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会产生一种应付体育课的心理, 再加上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除体育特长生以外, 一般学生对于体育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 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也加大了学生的应付心理。

2.3、教师质量有待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主要应起到教育、引导和调整这几个作用, 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 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师的竞技心理和应试心理比较强, 在教学的理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教学内容上相对比较落后, 对于学生的根本要求也只是基于成才教育, 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于其今后的人生走向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主体参与教学理念的实施策略

3.1、教师转变其教育观念

要实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 首先就必须从转变转变教学观念开始, 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模式的状态, 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死气沉沉的体育教学课堂, 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活跃、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对于一些体育综合实力和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 由于其自身客观原因, 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速度要慢于其他学生,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在教学评价应该更多的放在其学习的态度方面, 这样做不仅教学评价更加有科学性, 也不至于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挫败感。此外,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上, 锻炼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并以此来巩固自身所学到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3.2、尽量让学生认可学习目标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一。所谓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内容明确、方法具体、可行性高三大要素, 缺一不可。例如, 教师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 如果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篮球技巧和理论知识并提高投篮命中率, 那么这个教学目标就是难以被评价的。因为, 其中有一些很难被量化的词比如提高命中率, 要到什么地步才能算是提高;掌握基本篮球技巧, 要达到哪种程度的技术才能算是掌握了篮球技巧。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概念模糊的情况。那么, 如果我们改为以40%命中率为二阶, 60%命中率为一阶,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价前的测量来确定学生的教学目标, 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具可行性, 并且其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3.3、通过分层小组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同一个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 有的学生却要用很多的时间;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实际情况将学 生分成不 同的小组。作为学生来讲, 在一些综合实力差不多得同学周围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不仅能够爆发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像话指导、相互借鉴, 一起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很强的锻炼。

3.4、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 , 鼓励其参与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执行一个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多提出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和反思总结的空间,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会不自觉中被教师引入到教学中来, 经过长时间的融合, 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势必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5、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时间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前面已经提到了,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长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 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即便新模式被成功构建, 但学生本身的思维并没有与传统教学理念想脱离,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予重视的方面。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就应该从学生实践这一块入手, 以客观实践来影响学生的主观思维, 并且还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觉到, 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 这也从根本上构建起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模式。

3.6、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之于教学的重要性, 前文已经谈到。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提高职前教育的质量, 在对教师进行招聘时, 我们的审核标准不应该仅仅着眼于专业技能上, 还应该有意识的对各方面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其次, 职后培训, 很多学校在将教师招聘入校后, 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对教师进行再培训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能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

4、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体现在强身健体方面, 对于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必须要在体育教学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 其中存在的弊端依旧很多;对此, 我们应该找准问题, 然后以科学的方式去解决, 本文提到的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王行.参与式教学在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12, 12.

[2]张永进.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标枪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102.

[3]吴杜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18.

13.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十三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在十分快速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发展十分快速。生本教育理念主要指的是将学生视为主体进行教育,生本教育理念和当前的新课改具体要求具有一致性,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密切的联系,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使得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生本教育理念为主要指导内容,使得学生主体地位不断突出,同时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教师需要在教学开展之前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挖掘出学生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1]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含义

生本教育理念是基于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水平、个性特点等因素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计划,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来之后,受到了广大教育界的热烈响应。生本教育理念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跟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致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明显提升。生本教育理念则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创设教学情境模式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跟幼儿园的教育管理理念完全不同,义务教育更加系统化和严谨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小学生们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的教育节奏,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的情况,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情境模式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情景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们的认知特点,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先让学生们描述一下自己印象中秋天的风景,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描述出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气氛,然后再给学生们讲述课文中的描写片段,让学生们感受一下是否跟自己的记忆相同,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能力。

三、增强阅读评价,提升阅读自信

生本教育理念对学生的需求关注比较重视,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关心和引导,鼓励学生更好的阅读和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教师们在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必要的阅读评价监督学生阅读具体情况。例如,在课文《想北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引导,对学生阅读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断增强自身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还应就阅读的问题和学生不断交流,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信心逐渐增强。生本教育理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阅读教学方式改革和完善,逐渐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中需要应用生本教育理念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促进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升。

四、运用情感教学方式,丰富知识内容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会忽视情感教学,就会导致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情感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是具有一定差异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也能够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将情感教学的方式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利用电影和图片以及音乐等方式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具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而情感教学的方式也要求教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提供不同的情感体验途径和内容。例如文章《我与地坛》的教学中,作者的情感其实是比较外放的,字里行间都具有丰富的感情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作者的情感因素感悟,也促使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感特点针对性了解,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情感需要进行分析,同时也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行动对学生积极情感激发,促进他们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需要。[3]

五、扩宽阅读范围,提高人文素养

阅读范围的扩宽能够对学生视野扩宽,也能够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是相对有限的,学生们不能够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在扩宽学生阅读范围的基础上,教师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书籍推荐,推荐阅读的书籍可以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是课外读物,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内容,结合自身的喜好选择书籍进行阅读。教师应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重视,督促学生完成读书笔记等相关的课外作业内容,加深学生对这些书阅读的记忆和思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应推荐学生读一些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促使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学生自身文化素养有效提升。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本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同时也响应了新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科学的理论依据来指导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设通俗易懂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方式提升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4.初中数学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 篇十四

初中数学新大纲提出: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还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体系下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多么新颖的观点!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时候是把学生当着我的教育对象,很少体会到学生是我的教育资源。“生本教育”这种观点为数学新大纲提供了一种操作方法。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一数学教学中“生本教育”的尝试。

一、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

(一)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生本教育的特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二)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师的基本信念,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师生间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相互信赖的新型关系。对学生的这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案例1:我讲“列代数式”时,出了这样一个题:个位是b,十位是a,用代数式表示这个两位数。一开始,90%的学生列成:ab,过了一会有学生提出了疑义,a与b的积也是用ab表示,这两者不就混淆了吗?我就因势利导:“既然同学们认为不能用ab表示两位数,那么用什么式子表示两位数呢?”同学们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气氛很热烈,有同学提出:用(ab)来表示个位是b,十位是a的两位数我鼓励他:你是一位小发明家,不过我们的祖先是这样规定的:10a+b。同学们心理乐孜孜的,原来数学这么容易发明创造。

(三)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每节课给学生的灌输性讲授应尽量少,要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以有的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相化合,才能发挥效益,形象地说,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靠学生的资源进行教育,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对学生资源的认识,既给了我们对学生新的理解,又使我们象工匠那样,得以在最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的基础上,最经济地使用教育力量。

案例2:“有理数加法与正负数的概念”一节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教学活动:1某足球队在场比赛中,上半场与下半场的得分如下,求每场最后结果。

(1)上半场赢5个球,下半场赢4个球,结果(输、赢)个球;(2)上半场赢6个球,下半场输3个球,结果(输、赢)个球;(3)上半场输4个球,下半场赢5个球,结果(输、赢)个球(4)上半场输5个球,下半场赢2个球,果(输、赢)个球;(5)上半场赢2个球,下半场输7个球,结果(输、赢)个球(6)上半场赢3个球,下半场输3个球,结果(输、赢)个球 学生用他们已有的活动经验,全都会做第一题。

2、在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输、赢”这两个字的笔画都太多,我们用“+”表示“赢”,用“–”表示如果“输”,例如“赢3个球”记着“+3”,输7个球记着“–7”,请用用“+,–”表示第1题的输赢球。

3、讲正数、负数的概念

4、引入计算

(1)根据正数、负数的概念,列举实例:上半场赢5个球,下半场输2个球,结果(输、赢)赢 3 个球,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为(+5)+(–2)=+3。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计算各场的净输赢球,再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二、“生本教育”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案例3:两个有理数相乘

教学活动: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练习(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相同方向为正,相反方向为负):

(1)小明向东移动2m,小强向相同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2)小明向西移动2m,小强向相同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3)小明向东移动2m,小强向相反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4)小明向西移动2m,小强向相反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总结:两个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相乘。

让学生先运算距离,再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例子。

(二)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老师再归纳。做练习时,学生先做,小组内部对答案,有争议的问题,小组讨论,再不行,全班讨论,小组长对差生及时辅导。

(三)以学定教。“教”不仅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同时也要由学生的学习来定,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是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好办法。把学生按“一好两中一差”分组,课堂上发给学生试卷,让他们做题,讨论,提问,再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气氛活跃。

通过“生本教育”的实践,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并把学习方法辐射到其他学科。

15.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十五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 就是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书中的理论指导, 在作文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的体系, 在作文教学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 充分认识到教师只是启发者和引导者、情感的催化者, 学生才是写作过程的创造者、构思者。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作文创作的主动性, 使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善于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进行积累, 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能表现真情实感, 弘扬自己年轻的个性;善于使用多种作文评价机制, 使学生从作文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作文教学焕发出活力。结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实践教学中, 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强化主体情感需要

中职学生害怕写作文, 缺乏写作热情, 这与从小养成的作文思维有很大关系。他们的思维已经有了一个定势, 即“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样才是好文章的标准”这样模糊的标准。并且中职学生生活阅历浅薄, 自身知识积累缺乏和对于写作技巧掌握不够, 使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他们在写作时, 生编硬造, 无病呻吟, 写出的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为此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 打破思维定势的桎梏。让学生自由写作,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记录下来, 不必太讲究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也不必太注重写作技巧, 只需用心表达。这种随意的作文方式, 将作文传统的正统思维定势在学生心中慢慢抹去, 拉近了作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将作文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使作文真正成为表达情感的需要。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学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就不会生搬硬套, 这样他们才能在写作中体会到快乐, 作文的本源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引导主体多渠道积累

许多中职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感到表达困难, 词汇量少, 用词机械平庸, 写出的文章常常词不达意, 甚至错句百出,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缺乏阅读积累。古语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量的多少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读是写的积累, 厚积而薄发。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积累, 所以写作时往往力不从心。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 中职学生书籍涉猎的范围局限性比较强, 往往在阅读时局限在魔幻、玄幻、武侠、游戏、网络爱情小说几类书籍上。有的教师为了规范学生的阅读内容, 在教学时, 强制进行阅读的要求, 要求学生只能阅读与专业发展和人生道德养成等类的图书。此举虽然净化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视阅读为负担, 讨厌阅读, 从而阻碍了学生在各种阅读材料中吸取写作养分的途径。其实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应从“生本”出发, 尊重学生的阅读观, 在了解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后, 加以引导。在实践教学时, 应大力倡导课外阅读, 充分利用中职学生课业负担较轻的特点, 在健康阅读的原则指引下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 让学生那个自主的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扭转学生的阅读感, 让学生在多领域空间的阅读中, 进行积累。这种多角度多渠道的积累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为进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激活主体自由评价

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下, 作文的批改评价往往以老师一人的评断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惟一标准。老师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写下了翔实的评语, 学生们可能将其置若罔闻, 懒得阅读教师的评语, 写作后的反馈处于真空状态。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书中提到:“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习情况, 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把作文的评价话语权还给学生,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交流, 学会互相学习, 学会在同学之间找到写作的乐趣和写作的信心, 这样的评价才是有利于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在将评价权还给学生后, 还有效的抑制了学生抄袭的习惯, 真正使学生自发的主动的提高作文素养。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自评互评的评价批改方式。在学生做好自评互评的同时,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批改, 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在批改时除了重视对文章优劣的评价, 还应重视对文章情感、态度等的综合评价。在作文评价时, 设置众多的奖项。在尊重学生的主题为前提, 对学生的写作行为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 让作文评价成为作为你教学的催化剂!

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的爱写作、会写作, 从而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个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吴全华.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特色与绩效[J].课程·教材·教法.2003.

16.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英语;教学

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學生为主人的教育,其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因此,生本教育理念是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应在这一科学理念下进行,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转变师生角色,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畏于教师的权威,课堂气氛比较紧张,教师所说的、所讲的就是权威,学生不能反驳和质疑。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新确立教学中的角色,即促进者与辅助者,确立学生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可以做他们的朋友,这样会从讲台上走下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平易近人,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内驱力得以提高,由原先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此看来,教师和学生能否转变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置身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无忧于教师的惩罚和同学的讥笑。没有心理障碍,就会大胆而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例如,在外研版高一同步学案必修1 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都来讲讲自己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是怎么过的,感觉怎样。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有着很大的热情,对什么都十分新鲜、好奇,所以课堂上十分热闹,许多学生争着抢着回答,有的说,第一天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有的说,感觉校园好大,好漂亮;有的说,进入高中第一天的军训很苦很累,但是很快乐……课堂上说什么的都有,乍一看有点混乱,但是这恰恰证明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对新校园的新鲜感正是学好这一课的前提,因为有了话题,学生有了思考,也就对本课有了期待,这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三、师生间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生本理念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但是我们不能只把学生推到教学的前线,教师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记自身引导者的角色,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一体的,不断引导着学生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学生理解原文,如用简笔画在课堂上展示题意、课文含义等,或者用动作表演来帮学生扫清单词、词组障碍,或者放原声录音,指点学生获取信息,帮学生解决障碍等。也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说出来,然后再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下一步的提问,这样学生会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渐摸到教学的规律,掌握英语教学知识。

如,教学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2《Module 5 Newspapers》Module 5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时,课文引入了与报纸杂志有关的词汇。笔者通过两幅中外著名报纸杂志的图片切入话题,先提问学生了解不了解这两本著名的报纸杂志,然后发起讨论话题:说说你们读过的报纸和杂志。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回答《知音》《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中国日报》……然后我又提问:“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些报纸和杂志用英文怎么说呢?”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翻译便涌现了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此看来,教师不去灌输知识,而是发起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讨论,这样学习气氛就会一下子活跃了,再进行报纸与杂志词汇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

最后,所谓课堂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教师教学要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最终达到会学、乐学,学生在学习中的灵感来自于教师的诱导,来自于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总之,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因此,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这个科目的教学就无法达到高效。所以我们教师要努力转变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

效率。

参考文献:

张云凤.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6(Z2).

17.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篇十七

我校引进“生本”理念已近两年。两年来,“生本”教育思想在民兴实验中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这些成绩的取得证实了“生本”理念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以及它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发达地区的“生本”理念,在与我校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了一些矛盾。如家庭化的前置性自主学习与我校寄宿制度之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社会传统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矛盾等。在践行“生本”理念的两年里,“生本”理念如何克服条件限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完美的整合,使之本土化,以便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管理层思考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合所要坚持的原则

学校引进“生本”之初,曾经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过比较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讨论坚定了广大师生推行和接受“生本”课堂模式的决心,真正从心底认同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但与此同时,讨论过程中也反映了师生们对推行“生本”的一些担心和质疑。因此,我们提出了推行“生本”理念的三个原则:

第一、批判接受的原则。撇开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状态不谈,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都是迎合当时的社会要求而制定,因为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卢梭的“自然适应说”到赫尔巴特的“箝制式管理说”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些学说虽都有其局限性,但可以说他们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的要求。“生本理念”产生于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区,我校所处三泰地区与之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那么在引进具体课堂模式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照搬,而是应该因地制宜,有所取舍,使之本土化。

第二、兼收并蓄的原则。大力提倡某一教育理念,并不代表对其它教育理念的排斥。当下,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各种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事实证明,只有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所教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育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探索各种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模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服务。

第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两所学校,在地理位置上哪怕只隔一条街,在其中一所学校施行很完美的一种模式,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另一所学校。所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引进,就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在部分年级部分班级设立实验班,逐步积累经验,寻找新的理念与模式与学校原有理念及模式的平稳过渡方式。特别是改革的程度比较深入时,更要谨慎对待,以求有条不紊。

依据以上三条原则,我们在学习并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生本”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一种理念,引导课堂模式的改革,而不应该直接是一种课堂模式;

生本教学观所倡导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其实和每个教师都知道并认同的“因材施教”是一回事。但沿海发达地区以发达的社会教育资源、优秀的家庭教育环境、宽松的教育评价机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本课堂模式”,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校先后五批次60多名教师赴广州进行了生本的专门培训,听了最“正宗”的生本课。他们回来后均表示广州的“生本课堂模式”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震撼,小组讨论有声有色,全班交流有板有眼,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省心。但这些学成归来的同事们回来后给其它老师上示范课时,不仅上课人自己觉得别扭,听课的老师听着也别扭,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我们教师水平差,也不是因为我们学生底子弱,个人认为,这“生本课堂模式”也有水土不服的毛病,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同、教师对生本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同,具体到我们学校来说,还有寄宿制与走读制的不同,这些差异共同造成了“生本课堂模式”的水土不服。

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科学地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最终才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能我们无法改变由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诸多“不同”,但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直接拿来的模式,对它进行批判地接受,慢慢地形成适合我们“地情、校情、生情”的“生本模式”。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1

这是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所阐释的生本教学观。它明确了生本课堂的性质,给出了生本课堂的实施方式,这些提法其实并不新鲜,我们或多或少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关于教学的定义,课堂的性质,生本的说法其实与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关于课堂的组织方式,更是与离我们仅几十公里远的“杨思 1 《人民教育2009-15-16》P7 模式”如出一辙。这些理论和模式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初证实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把这正确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探索出一套生本课堂的组织模式,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生本理念的学习和诸多生本课堂实录之后,我们总结出了对生本课堂最基本构成的如下把握:从横向的组织形式上看,生本课堂是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三种组织方式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从纵向的知识形成过程来看,生本课堂中知识形成过程又经历了“领受”,“领悟”和“提升”三个阶段。在这“三纵三横”的粗框架下,教师们可自由发挥,不求与广州生本示范学校的课堂模式统一,甚至在班与班之间亦不求统一,因为,诚如本篇开头所说,由地域等差异而产生的诸多不同会造成划分过细的课堂模式“水土不服”,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失去了效率。

我们认为:认真分析自身“地情、校情、生情”的独特之处,以优化了的生本教学观为理论指导,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课堂模式,才是引进“生本”之正确态度。

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等学校的成功案例便很值得我们借鉴:

1、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的“五环三查模式”

“五环”即为展示课课堂的五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整理、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检测反馈。从预习整理到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再到检测反馈,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的整体,从一节课的检测反馈到下一节课的预习整理,又形成环状统一,形成一个循环的统一体。

“三查”即为围绕课堂进行的三次学情调查:一查预习整理效果,初步了解学情,明确哪些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哪些还有欠缺;二查自主合作学习的效度,进一步了解学情,在学习小组对学、大展示等学习过程中明确学生学习的效率、掌握的学习方法等;三查达标程度,检验学习的效果,为开展查漏补缺工作做好准备。

2、江苏昆山前景学校的“三环五步”课堂模式

“三环”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包括“预习”、“展示”、“测评”。“五步”是课堂三环节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明确目标任务”、“预习问题展示”、“小组合作交流”、“方法生成展示”、“当堂反馈测评”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

前景学校张雷董事长介绍,“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其实是杜郎口中学“三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前景学校的具体应用。

3、江苏翔宇的“理想课堂”

翔宇理想课堂的基本模式为“六环节大课堂”:一是目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目标;二是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组内与组外交流,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三是分组展示(静态展示),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四是互动质疑(动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等自我完善式学习;五是达标测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六是循环预习,分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进入循环学习阶段。

细看这些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它们即使有“万变”,但依然“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在我们看来就是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出的“三纵三横”。但它们又在“不变”中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它们不是将别人行之有效的模式直接“拿来”,而是一种基于自己特殊情况的批判接受。诚如昆山前景学校董事长张雷所言,它们是别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应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生本课堂?我们认为形式上不必求统一,只要体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学习过程中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生本课堂。

事实上,诚如广州嘉应学院朱开炎教授所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2因为,你永完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模式。不仅地域与地域之间有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有不同,同一学校还有学科之间的不同,同一学科还有学习内容的不同,同一学习内容还有这个班与那个班学生状态的不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个划分过细、有棱有角的模子去套住这所有的一切。如若那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会失去应有的效率,我们则在无意中凭借了生本之名复归了教条,课堂也变成了如“八股文章”一般折磨人的“八股课堂”,岂不哀哉!

如何恰当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现实教学实践?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

常识告诉我们,理论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复杂化造成了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是永远无法完全消除的。因为即使既有理想得以实现,新的理想往往已然产生。也正是这种始终存在的差距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运用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的时候,往往又会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造成具体操作上的困难: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极端显然是不能走的,那么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

教育理论亦是如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创立的“儿童中心说”可以被认为是生本理论的鼻祖。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出“儿童是组织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一思想具体反映在杜威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设置上,即“教育即生长”与“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的理论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在其作业室里不拘形式的 2《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朱开炎

广东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00 坐、玩,没有授课和授课时间表,不必考试。”3杜威的理论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却无法想象现时的学校如果真做成他所要求的那样,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论的善意偏离和理论的正确性无关。关键我们要找到那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和谐统一的度:既能使实践对理论地偏离不影响理想状态的最终实现,又能使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始终保持着对实践的引导作用。我们引进生本理念来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准,也决不能死搬教条,一味地迎合生本理念的要求,而对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完全视而不见。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教学实践?就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4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5

是的,儿童拥有各项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这恐怕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家庭环境总是在给儿童以有益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环境也总是在给儿童以健康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不健康信息,这一切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儿童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各项“本能”对那些不良影响、不健康信息更感兴趣、接受起来更主动、“保存”起来也更根深蒂固。仅凭这一点,我们就似乎只能做到“尽量依靠学生”而无法做到生本理念中所要求“全面依靠学生”了。同样,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将儿童的这些“潜能”充份地挖掘出来,限制其不良方向的发展,并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可能比千方百计地摸索出一条可以用来做广告的形如“XX模式”的口号来得重要得多。

所谓“儿童观”,就是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所谓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 34 《学校班级教育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国良

P76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5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理论上,总是根据正确的儿童观来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正好相反,正确的儿童观往往要靠正确的教师本身定位来体现。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这些在理念上还是很好理解把握的,但要落到实处进行操作,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正确教师观的确立。

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定位?生本理念说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要求教师“不见自我”,达到“不教而学”境界。但个人认为,“不见自我”“不教而学”的境界在现实中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如若那样,这位教师也就失去其作为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为了这批学生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马上给他们安排知识更丰富的老师,在他们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的时候,将他们引向更高的层次。

其实,具体操作的生本课堂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虽然大多数时候他们垂手侧立、默不支声,但他们必须屏气聆听,紧跟学生思路,必要时站出来或强化氛围,或提纲掣领,或引入蹊径,或拔高层次;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他们必须更加高屋建翎地把握教学内容,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学生们需要时随时站出来拉一把,才能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一堂课也许只有一句两句话,但这一两句话必须得“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给教师作了如下定位: 教师应该是“watcher”

教师应该是观察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更有效率地掌握知识,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教育工作中,教师也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不着痕迹地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应该是“helper”

教师应该是帮助者。再优秀的学生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生本模式“先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走读制学校可以将这部分困难推给家长、网络,而我们寄宿制学校只能依靠老师。但帮助要适时,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他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之时伸出援手。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教师要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凡之处,创造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从普通的学生身上发现不普通之处,发展学生的优点;很多学生的观点难免粗陋,教师更要善于从这些粗陋的观点中发现金子的光茫,将其“点石成金”。教师应该是“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催化剂。当学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先进观念处于萌芽状态或摇摆不定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温不火时,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之间的讨论出现了卓而不群却被大家忽视的观点时,教师应当成为点燃学生激情、形成观点碰撞的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交通灯”

教师应当是交通灯。生本理念恐怕是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限制的,但如前所述,理论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科学的儿童观不仅应该把儿童当人看,更应该把儿童当儿童看。他们的方方面面总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我们应当给予引导。该停的时候亮红灯,该慢的时候亮黄灯,该鼓励往前走的时候亮绿灯,该变通一下转个弯的时候就亮转向灯。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到郭思乐的“生本理念”,这些理论都体现了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的观念,而这些理论又都有其现实的局限。教育工作者要想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理念,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诸多特点,找到自身作为教师的准确定位。我想,只要我们秉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尽量依靠学生”的理念,在必要的时候,作为“生命的牧者”的我们,打一打口中的呼哨,将羊群引向草儿茂盛处;扬一扬手中的鞭子(扬一扬而已,可没真抽啊!),赶一赶个别因调皮而落单的小羊,你不会就说我不“生本”吧?

教育文化的非外视性决定了教育评价无法外显和量化,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学生,如果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

很多教育界同仁对前段时间江苏地区的“五严”政策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中考、高考这样的“指挥棒”不改变,那么这些所谓“五严八规”等等的政策将不能为学生实质减负。社会性质的补习班将会成为这些政策的受益者,因为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参加他们的补习班;学生和家长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学生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少了,而家长则需在家庭开支预算中增加补习费用这一块。但事实上,中考、高考作为目前被公认的公平公正地获得更高级教育机会的唯一方式,造成了其必然长期存在的事实。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说的那样:“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考、高考存在的前提。”因此,我们认识到,江苏的“五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改变的不是中考、高考,而是一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要通过长期的对“五严”的严格执行,来改变这种思想观念。

通过学习生本理念我们还认识到:中考、高考作为社会性的,教育工作的外部评价是将长期存在的,而我们一直认为很合理的“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模考”、“汇考”这些教育工作内部的评价,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存在方式应重新进行研究探讨。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在学习生本教育评价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自己关于学生评价的粗浅观点,我们认为学生评价的根本问题,不是评价方式与频率的问题,而是评价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压抑人、限制人,那么教育的内部评价就应当是与教育目的趋同的,而不是与来自外部的甄别、选拔性质的中考高考趋同。基于此,我们认为评价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拿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辍学写作的80后作家韩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追求全面发展,只能造就全面平庸。”这话虽然有点愤世忌俗,但并不是没有道理。试想:面对学生,我们是发现他们的缺点并加以改正重要,还是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发挥重要?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即使不谈教育应当造就丰富多彩的个性生命,功利一点来说,现今高度分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需求更多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不是什么都会但却什么都不精的所谓通才。

但事实上,我们教师和家长正在做的却大多恰恰相反:教师在考试之后的重点工作是给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补差,而对成绩突出的同学只进行一带而过的表扬了事;家长们在每次考试过后觉得最紧迫的事就是找家庭教师为孩子的薄弱课程进行补习,而对孩子的优势课程置若罔闻。在这样的教育现实情况之下,可能的结果也许正如韩寒所说,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没有达成,全面平庸的事实却会出现,即使有个别尖端人才产生,也恐怕是这种绞杀个性的教育体制的“漏网之鱼”。

教育评价起着指导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作用。所以,正如生本理念所提倡的那样,必须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因为这样的统一考试干扰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应该提倡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给予肯定,而避免设定一个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评价设计的出发点应侧重于发现学生长处所在将之引导提高,而不是侧重于发现学生短处去千方百计地弥补。事实证明,学生长处往往是其兴趣爱好所在,对之进行提高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短处往往是其厌误所在,对之恶补往往事倍功半。

第二、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 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从构建上来看还是相对科学的。有硬性的分析性的评价,如分学科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有软性的综合性的评价,如每学期的评语。但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却对硬性的分析性评价给予了过分的重视,因为它更直观,更具可比性,可以分出个三六九等。而软性的综合性评价往往被严重忽视,因为它更具解读性,模糊化,不直观。

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郭教授将来自教育内部的硬性评价称为惯习性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向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趋同,而是向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中考”、“高考”趋同。为了说明这种急功近利的惯习性评价的危害,郭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蒸馒头时也采取“开盖主义”,在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的打开蒸笼看馒头的状况,那么,馒头可能根本蒸不熟。

是的,我们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作为教师,即使学生学习状态再好,我们总要弄张试卷考他一下,才能放下心来;作为家长,即使老师把孩子表扬得一朵花,我们也总要看一看他的分数是不是名列前茅才能确定老师的话的真实度。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考出了分数,排出了名次,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激励鞭策,而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所能产生的“效果”只能让高分生骄傲,低分生自卑,它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学习状况的全貌,而是片面地用学生某一方面的状况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这就必然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因一棵树木的茂盛而肯定了整个森林,因一棵树木的败萎而否定了整个森林。

其实,教育的目标在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这就注定的教育成果无法显性化和量化。基于此,教育评价应该有利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软性的综合性评价。过多硬性的分析性评价就像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看馒头熟不熟一样,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馒头不熟”。第三、评价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或教师,避免评价工作成为管理工具; “考试”作为现行的最普遍的教育评价方式及其运用,其实质就是一种管理工具。教师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学校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为依据来规划教育教学工作。

如果你教给学生一个汉字、一个单词、一条计算法则,你可以让学生写出来,这些简单的知识是显性的,可以外化。但“高级的、本质的、核心的部分,即人之感悟—悟感、感情—情感之提升是不可外视也不需外视的,这就是教育文化的非外视的基本特征。”既然教育文化具有非外视性,那么所有以将其显性化为目标的评价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它不仅不能反应出教育活动的真实效果,更会严重地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我校在引进生本理念之前,都要进行“周考”、“月考”。笔者曾亲耳听学生家长说过:“考、考、考,孩子都被学校烤焦了!”这话不是从学生口中说出,而是从家长口中说出,是很值得人深思的,这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家长从学生成长与我校两周一次的“周考”当中看出了问题,并把这问题指向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而不是归咎于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比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念先进了!如果我们还不思改变,无疑将会受到“惩罚”。引进“生本理念”之后,我们果断地取消了中小学的“周考”、“月考”而实行两周一次的“生本评研”。学生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再进行评讲,最后再由执教老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这就将评价的权利还给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及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直接组织和参与者的教师。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让评价反映出学习活动的真实效果,更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真正起到促进生命发展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这样做令学生不再惧怕考试,学习积极性更高,效果更好。

除以上谈及的几点之外,我们还认识到,生本理念与学校工作的整合还不仅限于教学,在教育管理上的生本班级、生本学校也要切实推行。如何加强学生会、班委会的自治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这是我们当前正在探索并实践的命题。“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是一个如何将教育理想变为教育现实的问题,意义非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从“生本”出发,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让学生在校园中体味智慧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快慰,让校园成为学生永远留恋的地方!6 《教育激扬生命》

上一篇:合作医疗调研报告下一篇:初中作文专题精讲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