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部制度(精选12篇)
1.局内部制度 篇一
为规范我局信息化管理工作,使信息管理平台更好更安全的服务于工作,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1、数据保密
根据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数据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
禁止泄露、外借和转移专业数据信息;
各科室应制定业务数据的更改审批制度,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已在局域网内公布的业务数据;
各科室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不得录入机密文件和涉密信息;
2、数据备份
各科室对本科室计算机内的重要数据应制作备份并异地存放,确保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
数据备份不得更改;
数据备份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按规定的方法同数据保管员进行数据的交接。交接后的备份数据应在指定的数据保管室或指定的场所保管;
数据备份保管地点应有防火、防热、防潮、防尘、防磁、防盗设施。
3、操作规范
①计算机操作人员
必须爱护电脑设备,经常保持办公室和电脑设备的清洁卫生;
必须懂得正确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必须注意保护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己部门登录系统的口令要注意保密;
不得让任何无关人员使用自己的计算机,不要擅自或让其他非专业技术人员修改自己计算机系统的重要设置;
严禁利用计算机系统上网发布、浏览、下载、传送反动、色情和暴力信息;
严禁利用计算机非法入侵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②维护技术人员
维修计算机和软件的部门或个人,在出门、销售、出租以前和维修以后,必须保证计算机和软件无病毒和其他有害数据;
③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制作、传播、复制有害信息;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网络,非法窃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
未经授权查阅他人电子邮箱,冒用他人名义发送电子邮件;
故意干扰计算机信息网络畅通,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违反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干扰,对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复制,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刊登、出版、发行、销售、出租有关计算机病毒源程序的书刊资料和其他媒体;
传播、制造、销售、运输、携带、邮寄含有计算机病毒及危害学校及社会公共安全的有害数据;
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施工,从事其它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活动。
2.局内部制度 篇二
任何制度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契约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人和人相互博弈过程中达成的一种均衡状态。 而参与博弈的每一方都有其各自的逻辑, 因此制度的演变也可以说是多重逻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在多重逻辑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演化的, 也是在多方博弈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而诺斯的制度经济学则为分析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包括国家、产权、意识形态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基于这个分析框架,可以较为深刻地解析一项制度安排的演进和发展历程。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然后引入诺斯的制度变迁框架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演变做更加深入的分析。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和演变方式
(一)自发产生
当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不具有外部性, 即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不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时, 即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内部控制制度, 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企业, 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就处于一种自发的演化进程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于管理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发现一些内部控制方法, 这些方法, 有的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另外一些则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于是有效的内控措施得以保留, 无效的内控措施被淘汰, 久而久之就会自发形成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内控制度,良好的内控制度的实施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使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从而成为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于是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就在行业内传播开来, 被不同的企业所广泛使用。 而当一种内控制度被行业内的企业所广泛采用时, 就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进而将这些有用的制度写进法律和监管制度。 随着环境的变化, 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随之变化,不再适应环境的内控制度被淘汰,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寻找更加适应环境的内控制度。 于是内控制度就随着企业的自身发展不断更新、演化。
(二)契约
企业的内部活动不具有外部性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实践中,一项内控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即内部控制活动具有外部性。而外部性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正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改进活动会使得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受益, 负的外部性则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会使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会影响到企业对于内部控制活动改进的意愿。 如果一个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性, 在增进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即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增进了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却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因此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的意愿就会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糟糕的内部控制措施具有负的外部性, 即造成利益相关者的损失, 如果企业糟糕的内部控制活动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那么企业也不会有动力改善内部控制活动, 因此由于内部性的存在, 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的意愿会受到抑制。
而契约的存在则缓解了上述难题, 当企业通过改善内部控制活动促进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 可以通过契约向利益相关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利益相关者也可以通过契约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行为, 当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无效而使得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时,就进行惩罚,从而将改善内部控制活动的收益内部化, 消除内部控制活动的外部性, 激励企业持续地改善内部控制活动。 而契约本身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所达成的协议,所以说也是利益相关者促进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三)国家强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通过契约的方式也越来越难以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改善行为。 这是由于当经济环境比较单一时, 企业与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交易是可重复的,因此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谴责、排斥、不与之交易来进行惩罚。 而随着经济关系的复杂化, 很多交易都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上述的方式就不再有效,通过契约内化内部控制活动的内部性,这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供给肯定会低于社会整体利益需求的水平。 这个时候就需要代表公众利益的第三方激励和惩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行为。因此政府强制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对自身发展与契约内化两种方式的补充, 是作为第三方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行为的监督, 以强制的措施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而政府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强力推动往往是在恶性事件发生以后,例如2001 年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才发布了SOX法案。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化方式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各种演进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利益相关者、企业、 政府相互博弈所产生的一种动态平衡。 而内部控制相关的每一方都有着各自独立而稳定的逻辑。
三、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我国内控制度的演变同样是三种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每个时期,各种方式又扮演着不同的作用. 具体来说,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5 年以前、1985 年—2000 年、2001 年至今, 在三种逻辑的作用下, 各个阶段的内控制度演化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1985 年之前
在1985 年之前,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 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部都要依赖于上级的生产计划, 因此企业在生产上几乎没有自主性,内部控制制度相对简单,目的是保护业主资产的完整, 以一些简单的内部牵制措施为手段, 以保护资产安全、 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还未引起政府的重视。 政府对交易的限制制约了企业之间契约的发展,另一方面,较为单一的经济环境也使得内控需求较弱,政府也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因此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规定, 内部控制的演变方式为单一的缓慢的自我演变。
(二)1985—2000 年
1978 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大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时期,内部控制逐渐完善,并拓展为保证公司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的完善控制体系。 在这一阶段,利益相关者开始主导内部控制的演变, 其标志是制度审计的兴起,如中注协1996 年发布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人民银行1997 年发布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以及2000 年新 《 会计法 》 颁布时提出的相关要求。 随着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师和审计师事务所介入到内部控制的演变,内部控制由自我发展改进为和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三)2000 年至今
2000 年左右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1 年的 “安然事件”、2002 年 “ 世通” 公司舞弊案件使得美国开始了对于制度审计的反思, 进而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内部控制法案———SOX法案,标志着政府开始强势介入到内部控制法规的监管。 受这些事件的影响,2008 年5 月22 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 年4 月15 日, 财政部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而标志着政府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势介入。
因此从1985 至今的三个时期中,企业自身、利益相关者、政府分别占据了各个时期的主导地位, 并形成了如今这种发展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
四、 基于诺斯制度经济学框架的演变结果的解析
(一)产权视角
内部控制的演变方式经历了自我演变、利益相关者契约化演变、政府强制演变三个阶段, 而如果从信息产权的角度来看, 则是一个信息产权逐步扩大化的过程。 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对内部控制进行管理,企业自发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的信息停留在企业的内部。 改革开放时期制度审计的兴起, 标志着审计师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与企业共享内部控制信息的所有权。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的出台标志着政府介入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信息所有权扩大到政府层面,最终成为一种公共品。
(二)国家视角
如果从国家视角来看, 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当产权不明晰的时候,国家依靠“暴力机关” 强制推动制度变迁可以以更高的效率界定产权,增进社会福利,其成本由某些主体承担, 对被管制主体而言, 当被管制所产生的成本大于影响管制规则的成本时, 就会采取手段影响管制规则,即政治博弈的产生。 在我国, 这一行为是由中注协和财政部共同完成的,中注协拟定,财政部以颁布审计准则的形式将其确立。 2006 年7月,内部控制委员会成立,并发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 促使了 《 基本规范》的实施。 而基本规范的实施一再延迟,也体现出了政府和企业的政治博弈。
(三)意识形态视角
意识形态为制度变迁提供了支持的世界观。在美国,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支持政府对内控的管制。自由主义可导致内控管制的放松。 两种思潮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内控制度的发展,例如SOX法案正是由于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的危机而颁布的。 而我国的意识形态较为稳定, 受意识形态影响不大。
此外内部控制的制度还受到知识存量的影响, 抽样方法的发展促进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利用, 从而导致了制度审计的兴起。 而COSO在1992 年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整合和2004 年的企业风险框架推动了风险审计的发展。这些知识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演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总之,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历了自我演化到自我演化、 利益相关者契约化、 政府管制三者相结合的演变模式, 背景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知识存量的积累; 结果表现为内部控制信息产权的扩大化, 从私有品逐步扩大为了公共品。
而这一过程的变化是渐进式完成的,没有出现激烈的变化,新的制度脱胎于旧的制度, 为解决旧制度的局限性而产生。 背后是国家对于投资者保护价值取向的认同,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包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亚伟.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6]范瑜,贺雪峰.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调查报告[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7]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J].社会,2009,(3).
[8]Albert O.Hirschman.Rival Views of Market Society and Other Recent Essay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9]Edward Friedman,Paul G.Pickowicz and Mark Selden,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10]William L.Parish and Martin King Whyte.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3.局内部制度 篇三
关键词:P2P;借贷系统;企业内部;信用评价模型;风险机制
中图分类号:TP183
1 P2P借贷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与风险机制
所谓P2P借贷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是指个人在初次进入系统时按照个人资料进行判定所得的最初信用认证,以及交易双方在一笔交易完成后,在评价有效期内,根据本次交易的情况对交易对象进行相互评价,形成信用的信息反馈,并将一个用户得到的所有评价按一定方式集结为该用户的信用度和信用记录,用以反映该用户的信用状况,供其他用户作交易决策参考。而相应的风险机制,则是系统为了避免产生借款拖欠或者其他人为与非人为原因造成坏账率而采取的措施和运营方式。
1.1 现有的P2P信用评价模型与风险机制
1.1.1 信用评价模型
拍拍贷的信用评价体系会根据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将借款人分为AA、A、B、C、D、E、HR七个等级,信用等级的分数同时包括网上得分和网下得分,网上得分一般为认证得分。网下得分是根据用户提交的其他信息来确定的,包括年龄、学历、工作、收入等各个因素。
1.1.2 风险机制
拍拍贷根据借款人的真实身份、银行存款、动产及不动产等信息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与此同时,拍拍贷携手身份网并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来推出权威的身份认证方式。
1.2 P2P信用体系与风险机制存在的问题
1.2.1 缺少相关法律规定,从而缺乏监管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P2P网络借贷业务无法被明确的界定,从而缺少监管,目前仍无法确定到底由银监、工商、通信、公安、哪个部门监管或协管。
1.2.2 贷款者面临坏账风险
目前贷款者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上进行投资,面临两类风险:一是平台运营风险,二是借款者不按时还款及恶意拖欠造成的坏账风险。
1.2.3 平台信用风险及个人信用风险
(1)借贷平台信用风险。作为新兴行业,进入门槛低,注册没有资本金要求,不少缺乏实力及运作经验的人可以大量开办。(2)借款人信用风险。中国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
1.2.4 网络安全风险
(1)用户数据泄露,个人资料泄露会给用户带来重大损失。(2)平台账户被不法者利用。平台本身疏于自律,或内部控制程序失效,导致不法人员捏造借款信息出现非法集资的情形。
2 用户群局限于企业团内部的P2P借贷的信用评价模型与风险机制
2.1 信用评价模型
2.1.1 初次注册用户信用评分(信用认证)
首先对于P2P的借贷系统的注册,由于系统的客户人群定位局限于企业团内部,故人员的具体详细信息在后台的数据库中均存在。从而无需像一般借入申请一样需要前往征信中心,获取个人信用报告,有效的避免了冗杂的借款流程。当注册时,系统直接从数据库端进行信息查询,数据库中只有存在人物信息,方可允许进行注册,否则拒绝注册。注册成功之后,系统通过对于有无住房、有无抵押、个人收入、工作年限、婚姻情况、职位性质、户籍情况、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进行相关计算给出对个人的信用认证,以及初次评分。接着,由同时调出的存在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档案,系统进行后台打分。由得出的分数以及企业分数的折算比加成为个人的初始借款信用评分。企业与个人信用所得评分进行加成之后为个人初始借款评分,即初次注册用户的借款信用评分,供借出人进行参考。在注册时,系统直接可以获得用户的工资卡信息,且用户提出借款申请时需要授权系统在必要时可以直接从用户工资卡中提取相应金额,来防止用户而已拖欠还款,而进行相应的强制手段。
2.1.2 用户进行借款操作的评分标准
对于用户的不同还款行为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
每一次成功的交易,以用户还清所有的借款为准。系统采用分散投标方法,即每一次借款均拆成多份进行投标,从而降低风险。
2.1.3 用户进行借出操作的评分标准
对于作为出借人,根据投标行为进行相应加分,分数主要反应的是用户作为出借人的投标表现,在需要借款时,也具有一定的个人信用评判价值。
2.2 风险机制
2.2.1 自己治理,自己监管
作为企业团内部的P2P借贷系统,对于特定人群,整个系统的后台操纵都是企业团内部人员,比较公正。是一款相当纯净的P2P借贷系统,极大的降低了运营风险,且由于数据量相比其他借贷系统要小的多,在整体维护方面要轻松的多。由于操纵系统以及管理的权力交由整个企业团,故而在借贷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资金由于受到各加盟商的监管,固然不会挪用此部分资金。
2.2.2 极大降低坏账风险
对于个人风险方面,如若出现恶意拖欠,在申请借款流程的流程中,有一项必要的协议:允许系统直接调用工资信息。同意之后方可申请借款成功。30天未还款,则直接系统判定为由系统直接通过强制手段从用户工资渠道直接扣除等额工资,弥补没有还清的金额。
2.2.3 平台信用风险和个人信用风险
此款系统直接由企业团进行运营,严格意义上来讲虽然属于第三方,但是运营方与借贷双方有着直接的附属关系,而且由各加盟商进行监管和协管,因此实际运营情况对所有加盟商以及所有借贷人员来说都相当透明,更不存在运营方携款而逃等诈骗现象。相比于还不完善健全的国内的征信体系,以及相当大数据量的全民信息,本系统基于的个人数据库仅仅为企业团内部职工人员的信息,且信息充足,偿还能力透明,不会出现虚假信息注册。
2.2.4 网络信息安全
运营方为企业团内部,与借贷双方都有直接的附属关系,基本可以视为内部的交易,且个人数据直接存于企业团内部的数据库中,本身只是调用,也并非个人提供,也就不存在个人信息遭到透露的潜在隐患。保密技术遭破解即是企业后台的数据库遭攻击,已然与系统不存在直接关系。
参考文献:
[1]宋文.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3
[2]张职.P2P网络借贷平台营运模式的比较_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2
[3]肖智,王明恺,谢林林.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個人信用评价.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46(s1)1120-1124
[4]Vedala,R.1;Kumar,B.R.2 An application of Naive Bayes classification for credit scoring in e-lending platform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Science &;Engineering(ICDSE 2012),81-4,2012
作者简介:丁思岗(1989-),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移动软件设计。
4.局内部制度 篇四
2003年以来,全行业围绕实现规范与自律,先后开展了卷烟体外循环治理整顿、“两项检查”,专卖内管检查,集中治理整顿了经营不规范行为,逐步推进内管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促进了行业规范稳定发展。但是,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两烟”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规范经营行为,巩固专卖内管检查成果,必须全面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并正常运转。这是当前一段时期专卖内管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行业自律课题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市级局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构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内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谈谈个人看法。
一、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意义
当前,烟草行业面临着市场不断扩大开放、经营利益深刻调整和管理全面深入的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持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有效化解矛盾,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外部与内部的协调,树立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高度自律的行业形象,就必须加强内部监管,严格规范行为。
1、要从巩固和完善专卖体制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内管的重要性。国家对烟草行业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作为特殊行业,我们必须对自身管理更为严格,强化自律建设促进严格规范,并使之成为每一位烟草员工的自觉行动。内部监管则是一个重要手段,充分运用好并逐步完善内管机制可以促进规范,从而把行业建设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行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
2、要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内管的紧迫性。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在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与实行专卖制度初期相比,特别是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行,烟草发展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提高全行业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约束和规范行业自身行为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因此,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站在深刻变革的社会环境和完善法制建设的时代背景上,深刻认识加强内管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内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要从提高零售户的信任度和依存度上来充分认识加强内管的必要性。卷烟零售户是我们的核心资源,烟草行业的发展,关键还是靠卷烟零售户的支撑。如果行业内部总是出现经营不规范、弄虚作假等行为,就难以得到零售户的认可和信任。可见,加强专卖内管不单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还是促进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切实提高行业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我们完善客我关系的重大举措,是提高零售户信任度和依存度的需要,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4、要从新形势下暴露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上充分认识加强内管工作的长期性。近年来,随着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整顿规范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通过加强专卖内部管理,治理卷烟体外循环,规范卷烟经营行为,行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优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是,一些内部不规范行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前整后犯、边整边犯现象比较突出,并且呈现出手法隐蔽、难以发现和查处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提高警惕,发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定信念,把内管工作推向纵深,使内管工作常态化,保持监管的长期性。
二、当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和不规范经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业近几年狠抓严格规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但专卖内部管理工作在各地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经营现象在不同程度、不同环节仍然存在的。笔者认为,当前内管工作和规范经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突出问题。
1、内管人员“不愿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姜成康局长曾明确指出,专卖内管人数至少要占到专卖总人数10%。就当前来看,大部分单位已按照要求配齐配好了专职内管人员,没有配置到位的单位也在逐步完善调整。可以说,内管机构和人员基本都可以保障到位。
但是,在内管人员中却存在着“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问题,这其中最根本的不是内管人员“不会管”,而是根本就“不愿管”的问题。分析其中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是有的单位领导思想不重视,专卖内管抓全员、全员抓的思想没有牢固树立起来。不少领导始终认为规范会影响卷烟销售,存在不愿监管,不想监管的思想,内管措施和规定没有落到实处,直接导致内管人员不作为现象十分突出,有的内管人员对存在的问题听之任之,有的还任其扩大,内管人员不去履职,不去监管,有的甚至还参与到不规范经营活动中。因此,思想根源问题不解决,配备再多的内管人员,出台再好的制度流程、开发再好的信息平台也发挥不了作用。
2、内管制度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监管行为不规范、制度不落实、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得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有效作用。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规章制度,明确了内管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但缺少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人员多监管,存在一些监管盲区,加上制度的实际操作性不强,考核追究不到位,导致内管人员搞形式主义的多,动真碰硬的比较少;随意性比较大,针对性不强;在日常监管中痕迹化工作不够,记录、笔记、检查过程不够详细和充实。
3、对价格管理不够重视。卷烟市场价格就像一张晴雨表,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市场销售规不规范。内管人员应当运用实地走访、调取电脑销售数据等方式,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异动情况,把价格监督检查作为当前内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
应当担起责任,认真思考,把解决价格倒挂问题作为一场“重大战役”,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价格管理到位。如从今年10月开始,江西省局成立了价格监督检查小组,对各地市卷烟市场价格进行抽查,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卷烟市场价格,建立一个稳定协调的价格体系,达到卷烟稳量扬价,提高经营户利润的目的。
4、对自身的规范经营监督管理不到位。部分品牌未落地销售;单品牌集中投放量过大;有的送货员代客户确认送货小票;有的地方卖人情烟、办人情案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不少单位和人员的规范意识有所松懈。
三、完善长效监管体系,提升内部监管水平
今年国家局、省局专题召开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全面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并实现正常运转,充分说明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长期性,必须坚决克服抓内管就是搞“集中整顿”,“过关”即可的错误思想,树立长期任务意识,做好长期监管的准备,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真正建立起内部监管长效机制。
1、开好联席会议。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要建立良好的监管环境,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召开联席会议。定期是市局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县市区局每月召开一次专销联席会议。会议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专卖工作负责人主持,参加人员为专卖内管办、督察办、营销、物流、客户部、送货部等部门负责人。不定期是根据工作需要,可在必要的时间召开。会议主持人根据各部门的汇报情况,总结各项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要求和安排。
2、完善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专卖内管工作持续开展,就必须对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评价、修订和完善。制度建设要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紧扣,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内管过程的有效闭环,杜绝在制度管理上的漏洞。同时要逐级签订规范经营责任状,完善规范经营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明确规范经营内容和责任追究,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使各单位通过加强内管工作促进规范经营。另外还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形成有效的同级监管机制和严格的上级督察机制。
3、规范监管程序。要明确专卖内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监管流程,特别要针对当前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补充和完善监管职责和流程,建立权责明确的专卖内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当前就是要围绕国家局《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规范》,逐项逐条进行细化,突出重点岗位、重点环节进行监管,并且覆盖到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消除内管、内控的盲区。其次,要做到“三结合”,实现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一是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市局每季度、县局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内管全面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营销系统数据、客户服务环节、送货环节、直营店经营环节,采取不
定期的方式进行抽查,发现涉嫌违规经营的重点线索,监督检查客户经理落户不落地、拆单分摊、套购卷烟、虚拟客户销售卷烟、私扣紧俏卷烟等行为,防止变相批发、不按规定价格销售等问题。二是考核考评与纪检再监督相结合。专卖内管办依据《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考核暂行办法》以不定期同级监管、日常监管检查及年终制度建设、流程建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确保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各项制度措施得到实施。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定期听取汇报、走访被监管单位、接受投诉举报等形式,对内管办的日常工作及自律情况实行全程监督,对专卖管理人员涉及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弄虚作假以及走形式、不作为等行为给予严肃查处。三是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内管人员能够突出对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进行监管,解决监管措施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的问题,对落实专卖内管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监管效果、规范监管行为起到重要作用,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专卖内管人员应将信息化监管和实地核查紧密结合,既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时收集分析业务数据,又对信息平台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到基层和市场一线,进行严格的实地检查考核,确保监管科学、有效。
4、强化队伍建设。专卖内管工作对人员要求较高,内管人员在熟悉内管规定和工作职责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专卖法律法规、营销网建知识、计算机知识等,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加强专卖内管队伍建设是做好内管工作的立足点。在内管人员的选拨上,应当从那些业务素质强、工作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中考虑,并且最好要有一定的学历,并保持专卖内管队伍合理稳定。要注重对内管人员的教育培训,无论是专卖、营销还是网建方面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内管人员要首先学习,及时掌握。要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内管人员的监管水平和责任意识。
5.人社局廉政制度 篇五
1、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指示和各项规定。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县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决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和廉政谈话制度。
3、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逐级汇报制度。定期向上级汇报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原则上每半年汇报一次。如发生违纪违法等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报告。
4、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其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5、实行廉政责任制。局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按照分工,负责对机关各股室和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及党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
6、加强党内外监督。经常听取各监督机构和党员、监督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反映党员在党风党纪
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并反馈通报有关情况。
7、要把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列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
8、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风廉政制度的建设,把上级有关规定与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完善相关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有效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实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9、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准使用公车办个人私事。不准收受红包、礼金、礼品,不准借婚喜庆之机敛取财物,严禁参加一切可能影响公务的活动,不准向服务对象索要任何好处,发现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10、实行提醒谈话、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等三项谈话制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训诫教育,指出不足,限期整改。
11、履行监督职责。每年对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廉政从政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和考核;定期监督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和制度的落实情况。
1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干部必须带头实行有关干部回避规定。
6.局会议制度 篇六
2、局长办公会由局长、副局长及综合科负责人参加,议题由局长或副局长确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必要时随时召开。局长办公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集体研究、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分工合作、狠抓落实。增强保密意识,对局长办公会所议暂时需要保密的事项要守口如瓶,注意保密。
3、局办公会议由科长以上干部参加,原则定于每周一上午召开,由科长汇报科室上周各项工作及本周的工作安排,分管局长作补充,最后局长总结部署。各科长根据办公会精神和各自职责,给科室成员布置工作,科室成员必须服从科长安排。
4、全体会议有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议题由局长或局务会议确定,每月召开一次,原则定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上午。
5、支部会议由全体党员组成,由支部书记或副书记确定议题并主持会议,主要以研究决定机关重大事项和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理论为主,一般每星期举行一次。
7.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篇七
一、中美内部控制变迁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变迁
早在西周时, 便有统治者为防止官吏贪污盗窃、弄虚作假, 制定了分工控制和交互考核的措施, 实行职务、职权的相互牵制和制约。其作用正如朱熹所说, “毫财赋之出入, 数人之耳目通焉”。西汉时期出现了上计制度, 地方须将其户口、垦田、钱财、谷物等情况编册上报, 并呈报皇帝审查。及至宋太祖时期, 实行“官职分离”、“职差分离”的官职制, “主库吏三年一易”, 与今天的职务轮换制类似。清朝时, 政府在财物出纳、调拨、储运、保管方面, 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内部控制的现代理论研究大约起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 我国政府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力度。1996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容, 规定CPA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第37条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 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将内部控制定位于内部会计控制, 2004年底“审计风险准则 (征求意见稿) ”提出了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但这都只是从审计角度出发, 还无法为企业实际操作提供直接依据。
(二) 美国内部控制变迁
美国的内部控制是以英国为蓝本发展起来的。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掀起了经济发展的高潮, 出现了公司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当时的美国铁路公司为控制、考核各地的运输业务, 采用内部稽核制, 取得了显著效果, 各大企业起而效之。二十世纪初, 经济的发展使股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一些企业建立起了“内部牵制制度”, 规定交易的处理不能由一人或一个部门包揽全过程。二战后, 生产连续化、自动化、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 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实行分权管理, 调动员工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求采取更完善的控制制度, 以便有效经营。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 内部控制的研究进一步向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SAS—55) , 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制度”。90年代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该文件提出了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 并指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其涵盖的范围比原有的任一概念都要广泛。报告建议, 由管理当局或其指定人员 (如内审人员) 定期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 出具评价报告, 注册会计师则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核意见, 评价报告和验证报告一并对外披露。但现实中, 公司内部控制未能成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2000年安然、世通的发案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 提出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 SEC相应地于2003年8月发布规则, 具体规定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从两国内部控制历史发展来看, 内部控制经历了稽核、牵制、控制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内部牵制通过, 通过职务分工、权力制衡, 来防范错弊, 近代, 美国内部控制发展步伐加快, 且不断融入科学管理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使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得以充实, 体系不断丰满。
二、中美内部控制概念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其定义为:内部控制, “是指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2004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征求意见稿) 中则提出内部控制是, “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 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这其中借鉴了COSO框架的概念定义。
(二) 美国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1949年, 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在《内部控制——协调系统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职业会计师的重要性》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阐述:“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经济实体内部采用的组织计划和所有有关的协调方法和措施, 其目的是保护该组织的资产, 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经营效率, 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1988年的SAS—55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004年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 出台并指出,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 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 识别可能影响公司的潜在事项, 将风险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 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由此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把企业、经济实体或单位作为一个总体、一个系统, 在该系统内建立、实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主体即实施者是企业或单位的内部人员, 但是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控制的任务、范围也就相对不同;内部控制是一种内部管理制度, 是企业内部人员的内部行为, 它最终是为整个企业或单位的管理目标、战略目标服务;内部控制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各种控制措施的简单集合,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措施的有机整合, 具有系统化、程序化的特点。我国的内部控制概念界定停留在对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上, 即主要突出对“三性”的合理保证。美国ERM框架则将此概念的视角延伸到对战略目标的贯穿、对未来风险的理性识别上, 更具有前瞻性和预警性, 这也对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美内部控制目标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目标《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 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 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 (征求意见稿) 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即: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完整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二) 美国内部控制目标1995年, AICPA审计准则委员会修订审计准则, 使其与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协调。其中规定, 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类:经营类目标、财务报告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如:良好的企业信誉、投资回报、市场份额、保护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 这些目标包含在企业的战略、战术中。财务报告类目标有公布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防止资产未经授权使用。该类目标通常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所关注。遵循类目标就是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 (Robertson, 1999) 。准则从真实性、效率性、合法性三个方面来设计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ERM框架中, 除经营目标、遵循类目标基本不变外, 财务报告目标发展为报告目标, 即从财务报告的范围拓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 并提出新的目标——战略目标。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 (征求意见稿) 中, 可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由强调防错纠弊, 转变为强调“三性”, 即财务报告完整性、效率效果性及合规性, 体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良好态势, 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设计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反映了实施内部控制的利益驱动力所在。而美国最新的COSO报告又将内部控制的概念提升到战略管理的层次, 更突出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同时报告强调了风险问题, 指出管理层需要识别风险和影响风险的事项, 评估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与之相比, 国内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在该点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中美内部控制要素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要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第2条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即内部控制的“三要素论”。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会计系统是指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记录可靠的会计组织、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总称。而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及时、充分地确定、计量、记录、分类和披露交易事项。控制程序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管理目标而制定除控制环境以外的各项政策和程序。
(二) 美国内部控制要素
美国1988年颁布的SAS—55, 从财务报表审计考虑, 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制度组成, 即“三要素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即“五要素论”。其与内部控制结构论相比, 突出了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以及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 风险评估为依据, 控制活动为手段, 信息和沟通为载体, 监控为保证”。ERM框架则将上述五个要素演变为八个要素, 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美国内部控制要素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从内部控制结构论发展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从“三要素论”拓展到了“五要素论”到“八要素论”, 且越来越重视风险偏好的管理,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相比之下, 我国审计界所界定的内部控制尚处于“三要素论”阶段, 对风险的认识、评估、反应, 对内部环境中的员工诚实性、道德、企业文化等诸多软件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五、中美内部控制的意义及建议
(一) 内部控制实行“抓大放小”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 实行内部控制需要付出成本,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潜在动力也就在于其实施收益超过实施成本。如果内部控制人员将有限的精力和经费消耗在日常的琐碎事项上, 而忽略了企业的重大风险, 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ERM框架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风险大的控制点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只有将企业的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抓大放小, 突出重点, 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和经济后果。
(二) 执行甚于设计
许多案件的发生并非由于该企业没有制订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是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与贯彻。制度的有效执行不能仅仅依靠执行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自觉行为, 也需要进行监督, 因为人是社会的, 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人人都可能有偷懒、寻租的动机。因此, 完善的制度是对权力的制衡, 是多方博弈力量的平衡。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 以发现控制活动的偏离, 进行必要的修正, 就是制衡内容的一部分。监督者在监督执行者进行设计内部控制时应从战略管理的高度, 充分考虑到这个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过程安排, 并且要防范制约者之间的串谋。因为串谋将使得内部控制失去效用, 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是帮助管理部门尽可能地实现企业有条不紊和高效运作的一种工具, 是使经济组织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我国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目标, 把握其实质内容, 努力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 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石爱中等:《审计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凤:《内部控制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 《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4]刘力云:《审计风险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审计研究》1999年第3期。
[5]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 《会计研究》2001年第6期。
[6]金彧昉、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 《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8.如何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篇八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前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必须根据市场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分离、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度化。
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以保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效贯彻执行为前提;其次再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等情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政企分离,即产权分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便要求政府、管理当局把权利下放,为企业经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会计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体现的。以《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基本依据和准线,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把制度设计好,要注意四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会计内控制度必须覆盖会计、生产、供应、销售等所有部门的全过程各个操作环节,不得留有死角。二是可行性原则。内容必须清晰、明确,便于执行实施,并尽可能量化。三是制约原则。对单位所有的会计人员和所有岗位,都必须严格实施相互制约和互相监督。四是灵活原则。内控会计制度一般为原有的、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而设计,其内容以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为根据,如果发生异常或难以预测到的经济业务,则往往就有失控或原有的控制制度不适用的可能,从而降低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为此,要预测到未来的经济活动,灵活机动设计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核心
当前会计市场尚未规范化,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会计内部控制失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建立或完善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今后应加大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建立“产权清晰,代理关系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效力;并通过立法使各种外部监督运作起来,使政府审计、社会监督实至名归。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监督机制,例如:现在试行的会计委派制。
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保证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行之有效,使其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
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要发挥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各企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也应是落实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自身要遵纪守法外,还应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履行监督本企业经济活动的职权。
强化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职能依附于会计核算职能而存在,会计核算职能作用则以会计监督职能存在并作为会计之灵魂为前提。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反映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以对会计核算严格地、合理有限地管理,便能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全面监督,能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控制作用。企业内部会计具有监督的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的特点,是外部监督无法代替的。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控制作用,强化对经济活动的事前分析与过程控制,才能把可能出现的财经违纪和财务违规事项消灭在萌芽状态。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重点。近几年来,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现状不尽人意。高级会计人员奇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将决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
建立会计人才市场,实现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在建立会计人才市场的基础上,引进竞争机制,既可激励会计人员在竞争中完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又可约束会计人员的机会主义动机和行为。
建立或完善对会计人员的奖罚机制。对工作尽心尽力负责的会计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负责任、渎职、贪污舞弊、开虚作假等违法乱纪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及不经济行为的会计人员,必须给予行政或刑事处罚。
对内部会计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从内部控制组织上看,内部审计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总体控制;从内部审计的作用看,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即是对内部的控制。审计组织或人员通过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审核检查,监督和鉴证,揭发贪污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或严重损失浪费及不经济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执行经济裁决或提请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从而维护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以此来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保证
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尚未完善,在执行新《会计法》的过程中,某些问题没有法律的支持,加上人员的法律观念淡薄,遵纪守法的气候不浓,因此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法律保证。
尽快出台新《会计法》实施条例。在新《会计法》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充实、完善;对其它相关的经济法,进一步细化。否则,将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
加快法律法规的筹备、完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便要求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关键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个人、各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看法不尽相同,执行的情况也不同:有的认为对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有的片面地理解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成本控制、会计控制或内部牵制制度等,未能全面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含义。更有甚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为应付上级的需要或股东的要求而制定几条做做样子。所以说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实施,是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关键。
统一思想认识。一是大力宣传施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作用;二是广泛学习,提高认识,在学习新《会计法》的基础上,从理论、实务方面,介绍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让广大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9.局指纹考勤制度 篇九
为建立有效的考勤监督管理机制,严肃劳动纪律,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质监部门良好形象,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勤对象:局全体在职干部职工。
二、考勤形式:每天上、下班必须按规定签到和签退,并在上班期间进行不定期抽查。
三、考勤管理:
1、全局统一实行考勤机考勤,特殊情况除外。
2、上下班签到、签退管理:
(1)上下班时间: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7:30
(2)指纹考勤时间:
上午:上班07:00-08:30下班12:00-13:00
下午:上班14:00-14:30下班17:30-18:30
(3)各部门工作人员每个工作日上午上班签到、上午下班签退、下午上班签到、下午下班签退均需指纹签到、签退(特殊情况除外)。工作人员连续多次签到、签退的,只保存第一次考勤记录,后几次显示为“重复考勤”,并且不保存考勤记录;在一个上下班签到、签退时间段内如有多次指纹签到、签退记录,系统自动取第一个时间记录作为签到或签退的时间统计;在一个工作日内如有一次未签到或签退,指纹考勤系统自动判为半个工作日未上班。
(4)在上午或下午上班有效考勤时间之前签到的或在下午下班有效考勤时间之后签退的,视为考勤无效,每次按旷工半天论处。
(5)一般情况下,上、下班超过10分钟视为迟到、早退,超过5分钟以上10分钟内要说明原因;在上班时间之后30分钟以上签到的,每次按半天旷工论处;在下班时间之前30分钟内(含30分钟)签退的按早退论处,在下班时间之前30分钟以上的,每次按半天旷工论处;办公室每月4日前须将《平坝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月考勤汇总表》分别交局长、,财务室。
(6)上、下班签到或签退时必须在听到考勤机提示语音后方可离开,因考勤机或指纹原因造成不能采集考勤信息,要及时与办公室负责考核人员,否则视同旷工。
(7)上、下班签到或签退以考勤机记录为准,没有签到或签退记录的同志按旷工论处,未签到或签退一次按旷工半天处理。
3、工作人员公差、请假(包括法定假、事假、病假等)等,需事先填写有关审批表单,经审核批准后,报办公室备查,办公室以此为依据,及时将缺勤人员的信息录入考勤管理系统,否则视同旷工。
4、每月6日前,办公室打印一次指纹考勤记录连《平坝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考勤汇总表》,进行汇总统计。并进行公示。考勤检查情况将纳入年终绩效考评,并作为奖罚的重要依据。
5、各科室门口设立的去向牌,必须如实反映工作人员去向,便于群众联系工作。
四、考勤处罚规定
对违反考勤制度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局纪检监查员将对劳动纪律情况每月至少一次以上不定期检查。负责考勤监督的同志要认真公正、坚持原则、一视同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
六、干部职工请病事假及各类法定假等按《请销假暂行规定》有关文件执行。
10.征稽局谈心谈话制度 篇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实行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和工作情况,互相沟通,密切关系,引导和帮助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谈话原则
干部谈心谈话坚持一级抓一级,分级负责的原则。征稽局机关各处(室)正职、直属单位党政正职领导由局机关党委书记、局长谈话;局机关各处(室)副职、直属单位党政副职由分管副局长或机关党委副书记谈话;局机关各处(室)其他同志、直属单位中层干部分别由各处(室)长和直属单位领导谈话。谈话时根据需要可确定有关人员参加。
三、谈话时间
一般情况下,一年一次,遇到下列情况时,随时进行:
1、在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指示精神出现偏差时。
2、处(室)内部或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出现不团结苗头时。
3、个人遇有重大事项或工作失误时。
4、年终考核或奖惩后。
5、在思想(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作风、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有反映,有必要给予提醒时。
6、职务发生变动或退休时。
7、其它认为有必要谈话时。
四、谈话注意事项
1、谈话要有重点、讲实效,体现讲政治、讲正气的精神。谈话后,谈话人要认真整理谈话要点,及时报告征稽局主要领导。
2、谈话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肯定成绩,又针对性地指出问题,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
3、谈话要讲究方法,解决问题。在谈话中要认真听取被谈话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妥善解决相关问题。
11.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目标;要素;问题;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从上述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一、企业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现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要素
建立内部控制,应主要考虑以下要素:第一,内部环境,指影响公司内控制度制定、运行及效果的各种综合因素,包括公司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风险理念、经营风格、人事管理政策等;第二,目标设定,公司根据风险偏好设定公司战略目标,并在公司内层层分解和落实;第三,事项识别,公司对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事件进行识别,分清风险和机会;第四,风险评估,公司对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制定必要的对策;第五,风险对策,公司按照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采取规避、降低、分担或接受的风险应对方式,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第六,控制活动,公司为确保风险对策有效执行和落实所采取的措施和程序包括批准、授权、验证、协调、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财产的保护、职责的分离、绩效考核等内;第七,信息与沟通,指识别、采集来自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有效传递;第八,检查监督,指对公司内控的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的过程,通过持续性监督活动、专项监督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进行。
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需明了并加以预防。主要表现为: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管理人员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针对偏离目标和标准的现象,提出纠正的措施予以补救。还应注意一些特定控制程序的执行,如核对会计记录数字的准确性,保持调节表、日常编报资料、统制帐户和试算表,核准与控制各种凭证,同外部资料较,将现金、有价证券和记录核对预算与执行结果比较等。滥用职权,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薄弱,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假账真做,账外隐匿资产,私设小金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驰,造成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企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收受回扣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违反了会计法,危害了市场经济秩序。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企业在建立与实施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的控制。
1.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和审批授权制度岗位分工控制,主要包括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配备合格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建立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出纳人员。
2.建立货币资金的记录制度,现金收入及时入账,严格控制坐支现金。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定期盘点现金,做到账实相符,如发现账实不符,要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3.严格银行存款票据和印章的管理。银行存款要定期对账,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如调节不符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财务专用章应当有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不得有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全部印章。企业要建立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等各种结算收支凭证的保管、使用、签发、复核、登记和废除等管理制度。
(二)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
采购工作是生产经营的开始,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容易产生漏洞和舞弊,滋生腐败,从而侵害企业的整体利益,浪费企业资源。对采购与付款业务有明确的规定:应当合理规划采购和付款业务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控制程序,强化对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做到比质比价采购、 采购决策透明,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
财务部门在加强企业采购业务监控中应把好以下几关:一是把好合同签订关,对所签订采购合同进行全面认真的审查,把好采购业务的合同价格关,出最高限价的合同必须履行暨定的审批程序;二是把好采购合同的付款关,对不符合合同规定的价格与费用,予以拒付,杜绝不合理负担,维护企业利益;三是把好预付款的支出关,过多的预付款不利于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且易发生呆账死账,财务部门必须将预付款的使用与清理置于严密控制之下,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加快资金周转。
(三)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
主要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并取得货款的行为。首先,建立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岗位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销售和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分别设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不得有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全过程。销售收入及时入账,不得设账外账,不得擅自做坐支现金。销售与收款职能应当分开,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现金;其次,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销售部门应当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催收记录要妥善保管,财务部门应当督促销售部门加紧催收。定期与望来客户通过函证等方式,核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最后,建立销货退回制度,销货退回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批。销售退货的货物应当由质检部门检验和仓库部门清点后方可入库。
(四)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
设置专门的仓库,专人负责仓库业务和记录,也就是货物进入或运出仓库都要有正式手续、记录和负责人。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保管、维护和记录,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限制非授权人员触动和处置,防止发生盗窃、损失和伪造、篡改记录的行为。永续盘存制度对于实地实物数量控制是一个较好的手段,是用作防止偷盗贪污和浪费、损失的有效办法。实行永续盘存制度,可以由会计部门设控制账户,仓库部门设分类明细账的方法进行内部控制,在货物收、发、存业务中,所有有关收发业务的手续凭证都应有一联送交会计部门进行记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仓库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些长期未用或不用的实物资产,因其账面长时间没有变化,容易引起会计人员麻痹,疏于对账及实物的盘点,为仓管人员贪污、挪用企业资产造成可乘之机。对于这部分资产,会计人员更应加强实物的核查工作。
(五)对其他重大财务事项的内部控制
企业融资方案、对外投资以及对外担保等重大财务事项也应加强内部控制。对外投资业务必须合理分工,一项投资业务可分为授权、执行、记录和保管等,应由不同部门的人员执行,这种合理的职责分工所形成的相互机制,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投资业务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融资决策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在筹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筹资成本、筹资风险、资本结构、筹资时机、筹资的社会效应以及对控制权的影响;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其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企业产生债务连带责任,所以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必须严格信用评估,充分了解被担保单位的债务清偿能力和财务适应性,以避免担保风险。
(六)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操作权限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五、结束语
12.我国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研究 篇十二
1. 解决市场失信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西方发达国家, 信用和信用管理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信用经济较为成熟。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讲, 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的我国, 计划经济成分逐渐减弱, 市场经济迅速扩大, 信用交易成分也大幅度增加。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 市场的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普遍失信现象。
2. 应对政府信用监管工作/诚信评价的需要
政府的信用监管部门包括中央政府设置或法律指定的专门信用监管部门, 以及负责市场秩序的监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在我国, 当前领导社会信用体系设计和建设工作而同时又具有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有“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其他具有经济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都在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 在建立或健全信用管理功能, 例如负责监管企业行为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目前, 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没有就信用监管问题立法,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也没有出台国家级别的信用投放和信用管理相关的法规。
3. 应对国际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 (SA8000/ISO26000) 的需要
在社会责任方面, 国际上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层出不穷, 总共超过400多个 (含企业生产守则) 。现阶段来看, 较为受到关注和得到高度认可的要算SA8000标准;它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SA8000标准全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 于1997年10月发布, 是针对工商企业管理的一项国际性标准。
4.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迫切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征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等, 为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建立创造环境和条件, 特别是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 解决企业内部信用制度问题的软硬条件正在逐步形成。另外一方面, 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国际标准对我国企业形成巨大压力;从而使得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与执行
1. 制度执行部门的建设
1.1 管理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
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就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来讲, 基本的出发点是: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具备5项基本功能, 设专人负责各项功能的发挥。换言之, 对于每个规模较大的企业, 其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至少应该具有客户档案管理、科学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处理等基本功能, 并依此设计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构架。如果企业要广泛地发挥其他辅助功能或者扩大其职权范围, 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一般不会因为辅助功能的发挥而大量增加正式雇员人数。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入下图。
实现企业信用管理的各项基本功能的各项工作都要设专人执行, 并组成一个功能协调的团队。因此, 信用管理部门至少要设3个科室, 分别负责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处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服务功能。其中的商情科负责第一项和第四项两项任务。商账科主要负责实现中间的两项功能。至于授信科的工作, 其核心工作是科学地做好客户授信的工作。
1.2 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对企业的信用销售和授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从信用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来看, 企业信用管理的一部分工作属于“监管”性质的工作, 是强制性的管理, 也有一部分是服务性质的工作。总的来说, 信用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在于保证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和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等信用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保证上述功能的发挥, 信用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 有权对各有关部门的信用销售和信用风险管理活动进行一些协调。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是靠信用管理部门来执行, 企业守信制度的实施大部分任务也要靠信用管理部门负责。但企业守信制度的监督及实施不能仅仅只依靠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只能就制度建设提出方案, 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层、财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配合下, 才能将制度建立起来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督。
1.3 业绩的考核
在传统意义上, 对信用管理部门的考核是在计划的成本水平下所实现的应收账款与销售额的比率, 它被分解为下面六个指标而实现:
DSO、逾期账款数量和时间、出现争议的货款数量、坏账冲销数量、因信用政策 (过紧) 造成的延迟订货量和赊销的人工成本。
然而以上传统议定的指标是有缺陷的, 它过多地强调了信用风险的控制, 而没有体现出对有效销售贡献的要求。因此, 除了上述六个指标之外, 还应该增加第七个指标:现金流影响分析。这个指标对信用管理部门来说更为重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综合全面地体现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 信用部门工作的考核应从内部信用制度实施状况进行, 具体的指标主要可参照第六章的内容进行。
2、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
2.1 制度的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 (规则) 的人做出相应惩罚或奖励, 从而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实施机制对于制度功能与绩效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系统来讲, 尽管有规则 (制度) 比没有规则 (制度) 好, 但有规则而不实施, 即“有法可依”而“有法不依”往往会更糟。这是因为如果制度得不到实施, 不仅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而不起作用;而且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制度的不正常的预期或使人们产生蔑视制度的文化心理, 从而使目无法纪的行为畅通无阻并愈演愈烈。因而,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制度的制定更为重要。美国管理学家爱迪思说, 管理就是一个先“民主”后“独裁”的过程, 意思是说, 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发挥民主、听取员工的意见, 但一旦形成决策后就要坚决果断地去执行。因此, 严格地执行制度也是制度化的重要内容。
2.2 完善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由上文可知, 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 但制度的实施也一样重要。建设/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实施也是企业建设内部信用制度的重要内容。普遍适用是制度充分有效的前提, 因而, 完善内部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首先, 企业要使内部信用制度具有普适性, 即要保证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实施对所有的员工包括管理层都要公平、公正、公开, 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第二, 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 增大制度违背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加大违背制度惩罚的严厉程度, 对所有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要实施严格的追究追查制, 增大制度的违约成本, 使潜在违规者望而却步。第三, 要培养员工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守信制度的认同感, 使制度由他律变为自律, 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只有通过严格的实施的内部信用制度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控制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和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使其达到企业想要实现的目标;否则, 这样的制度会毫无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但企业守信制度的实施不能仅仅只依靠信用管理部门;在我国, 信用管理部门只能就制度建设提出设计方案, 守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层、财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三、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执行的评价
1. 制度执行的监督
为更好的管理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企业必须建设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制度执行方面, 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负责企业内部信用信用制度的实施。而对于制度建设的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对制度的实施/执行效果, 企业也应从内部加强监督和评价。制度执行的监督工作应该在信用管理制度或信用政策中给出, 实际工作中一般由企业信用经理、主管信用部门的副总、董事会、监事会等经理人员或部门具体实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日常信用管理工作按规范化制度的实施情况和定期考核信用管理部门的业绩。前一项任务主要由信用经理负责监督, 后一项任务则主要由企业更高层的领导负责。
2.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执行的评价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评价的具体量化指标主要包括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和市场效果两个方面。在信用管理工作追求的市场效果中, 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 向客户提供更为优越的付款条件是信用管理部门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追求的市场效果还包括:信用申请审批速度、客户信用申请核准率、结构合理的客户群等。执行信用管理制度要实现的财务效果为:合理调控或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企业赊销成本, 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DSO、坏账率、收款效率指数、逾期账款率、逾期账款结构和已用资本回报率等。
3. 企业守信制度评价
企业守信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外在表现为企业的资信状况。资信评级机构、征信机构、大型信用保险公司、工商局、证监会等机构或政府部门都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价, 并用相关指标将其信用价值表示出来。虽然这些机构的评级并不全部基于企业守信状况做出的评价, 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但企业的诚信状况是他们评价企业信用价值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因此, 可以将这些外部评价的指标作为企业守信制度建设/执行状况的外部“指示器”。守信制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市场指标和政府指标。市场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资信评级和信用风险指数;政府指标主要包括工商局的“重合同、守信用”评价、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诚信评价和国际上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SA8000认证等。
四、结论
我国自1996年进入买方市场以来, 信用交易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市场上的信用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市场总体信用风险越来越大;中央政府也已经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整治我国市场的信用问题。而各地政府建立信用体系无非是要支持企业、个人和政府三个信用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 无论是制度的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均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完善。这是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 研究企业信用制度问题无论是对解决市场失信问题还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探讨我国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概念、建设的必要性、内涵、实施/执行层面以及评价等问题, 以期为我国企业建设内部信用制度管理企业信用风险和维护企业信用形象作理论上的指导。
目前,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信用制度, 因此将设计并严格实施一套科学严谨的内部信用制度作为企业管理信用风险的关键是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的。当然, 本文理论上的探讨是否能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需要在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钧跃著, 2005年:《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柯武刚、史漫飞, 2000年版:《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商务印书馆。
[3]、阎世平, 2003年版:《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时代经济出版设。
[4]、波特.爱特华著, 1998年10月:《赊销管理手册》, 宇航出版社。
【局内部制度】推荐阅读:
内部管控稽查制度08-28
公司内部会议制度10-09
公司内部稽核制度10-24
内部交易记录制度10-29
贷款公司内部制度11-14
公司内部沟通合作制度06-11
公司内部员工奖惩制度06-17
内部推荐管理制度07-13
内部稽查管理制度09-12
内部问责制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