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20篇)
1.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一
公开课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课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公开课教学反思2教学时,我采用学生自学、自悟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启发、诱导、点拨,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我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叙述顺序。抓描写了武松吃酒的内容,通过武松与店家的对话,集中表现了他豪放、倔强的性格。抓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竭尽全力、沉着机敏,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我还抓住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品析武松无所畏惧的精神。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而后思考:
三碗酒过后,店家为什么劝他不要喝了?武松是怎样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学习课文8~12自然段也是同上第3自然段的方法,先出示自学提纲:武松和老虎搏斗,课文分为哪几个阶段写的?每一个阶段各有什么表现?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
公开课教学反思34月份有两次大型的公开课,一次是xx开设的区级公开课,一次是x老师在xx中学的送课下乡活动,这两次公开课中两位老师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值得反思和学习。
xx老师的公开课,先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作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错误所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审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读题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对能量类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能量转换的过程和方向,并用能量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黑板上,进行展开,明确每一种能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对提高计算正确性和解题规范性进行了指导,再通过典型例题地训练巩固了能量类问题地一般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当堂检测促发学生进行自我整合和自我反思,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xx的这节公开课,从选题,到编制教学案,教学设计,备课,制作ppt,所有的过程都是由她本人一手完成,例题的选择有她独特的思考在里面,所选的题目新颖,全面,并能形成体系,反映教学理念;习题的讲解细,方法指导到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反映了一位女教师特有的细致。本节课也得到了广大评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合情合理。我听完这节课后,对于能量转化类习题的讲解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说来惭愧,xx第一年教初三就给我上了一课,使我原本模糊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所以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同事,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才能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灼见。同时本节课后的初三教学研讨活动也使我明白了中考复习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以及与平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应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特定方法,环环相扣,同时只有严密监视学情,相应做出调整,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一点,在x老师的送课下乡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老师上的是电学实验,原本准备了三个环节,但实际情况只完成了两块内容,即五串一并电路图能探究哪些问题,和电路连接应该注意的方面,最后一块电路故障没有能够完成。但是我认为课堂的容量并不在多,而是在于学生掌握的效果,如果一堂课能把上面两个问题讲明白讲透彻,也没什么不好,相反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必然导致每块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表面功夫。x老师的讲解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学生互动自然,充分利用课堂生成,针对学情进行方法指导,并当堂出题训练,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让我听的如痴如醉,见证了x老师作为骨干教师的实力。尽管如此,我自己上课依然不会刻意模仿x老师,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特点和风格都不一样,强行照搬只会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唯有取长补短,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整合,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课,回头看看xx和x老师,她们也是这么做的。总之很感激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能让自己看到差距和不足,学到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在日复一日平凡的磨练中,自然会有春暖花开的时候。
公开课教学反思4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平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平移要弄清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平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平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公开课教学反思5首先,由于本课重点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那么要使学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方设法选择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启发下,本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主角交给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作为目标。所以当我讲七大内容时,不是直接让学生回答其内容是什么,而是通过阅读自主探究和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归纳回答。当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完时,七大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其次,讲抗战胜利的意义时,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其意义,而是提问抗战以前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结果,并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这样就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抗战胜利的意义。再次,能够结合内容的需要,加入一些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现实分析,不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再然后,通过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检查教学效果,效果突出;通过记忆力大比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做到节节清。最后,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连最差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令我很是感动。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比较充分,目的通过学习历史,牢记历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足之处:
课件的动画效果有些欠缺,没有视频、音频资料,设备使用不够熟练。本节课老师讲的有点多,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不热烈;还有就是小结时图文的结合不是很紧凑;最后是对时间没有把握好,时间显得有些紧。今后努力的方向:
还需提高制作课件的技术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讲课的艺术性,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节凑气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师生互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公开课教学反思6读完这篇文章,脑海中的浮现出两篇以前教过的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郑成功收复台湾》。
之所以想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基于对文章的概述和复述。两者都是以时间为轴,去记述发生的事情的。理清楚时间,也就理清楚了事情的大致经过,这就为概述和复述做好了铺垫。在教学时,学生也能够及时进行迁移,比较敏锐地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共通处。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只要说清楚每次战斗的大致经过即可,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之所以还想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基于两者相似的内容。都是讲战斗的,都有战斗双方,作者的立场也是鲜明的。因此,两者又有了许多共同处:描写中国一方的词与描写侵略军一方的词,情感色彩是非常鲜明的,可以作为一次词语的对比教学。于此同时,两者又有许多的不同,十分有趣。之前学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战斗只有一个来回,在描写战斗情境的过程中,轻写侵略军,重写郑成功军队,以达到称颂的目的。今天学习的《卢沟桥的烽火》战斗有多个来回,而且是有来有回,更重要的是,写法上更加“复杂”。第四段,重写日军的蛮横、失败时的狼狈,而轻写我军的表现;第五段则重写我军的英勇,轻写日军。表现上更有层次,更具变化。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了更高层次的晋升。教学就应当要有这样的梯度。
公开课教学反思7教学“百数表”的思路是:填写表---探索表---运用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完成了前面的两步:填写表和探索表,“运用表”就没有时间完成了,到底时间上哪里分配不合理呢?
在这节课上,学生填写百数表和按要求涂表,确实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学生填表是否可以师生共同填写,填写过程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学生讨论的是填写完整的百数图。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百数表的规律和百数表的运用,而填写百数表只是学生对百以内的数的复习,所以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涂色的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各个数字,教师在课件中演示,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探究百数表的规律。
所以,在一节课堂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探究百数表的规律,并按照百数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在其他方面,教师尽量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在不降低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
公开课教学反思8上完《小池塘》公开课后,细细体会这节课的得失,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课文通过对池塘里水波、芦苇、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得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设定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的发挥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五彩的世界”。孩子们善于发现,他们喜欢把他们知道的,别人还没发现的说出来,头脑很活跃。
但是这节课,因为课前准备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注意到,导致这节课有一些遗憾。第一:对课标把握不准去,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默读,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默读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但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不会默读,一般从二年级才可以训练,学生需要在训练中逐步做到,这点我需要注意。第二:关于比喻句,在教学中,我有一个解释比喻句的环节,让学生理解比喻句,这是很不妥当的,让孩子们自己造比喻句的时候前面的铺垫不够,导致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除此之外,PPT的页数过多,应该删除一些重复的内容,上课朗读指导的方法太单一,效果不好。这堂课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继续去反思,作为老师,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好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孩子们更乐于学~
公开课教学反思9《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在表现荷花不同的姿态时,我让学生用动作感受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描写荷花的长势、各种姿态的语句背诵下来了,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通过课件的播放荷花池美景,使学生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三、在教学第4、5自然段作者的想象部分时,我采用师配乐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并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把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作者的感情。
公开课教学反思10《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如思路再拓宽些会更好。
几点小想法: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公开课教学反思11回顾分数乘法这一节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节课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开课教学反思12昨天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到我校调研,历史科的钟文平老师也来了,还听了我的课。虽然钟老师已经多次听我的课了,但每一次内容、形式都不一样,这次是一节复习课。我复习的是1——9课的内容,分成四大部分:
一、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二、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三、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禅让:尧、舜、禹。
四、奴隶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
这四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逐一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点拨,然后利用学习辅导进行了选择题和综合题的练习,中规中矩,一堂课顺利完成。
钟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指出了这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进行深一层次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主要表现在第1——9课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的综合引导上。这方面的内容在新课讲授的时候有重点讲述,如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就把原始社会——打制(磨制)石器;奴隶社会——青铜工具——铁农具和牛耕进行了分析。所以,应该要从宏观上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如铁器逐渐取代石器和青铜工具;新的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往往通过改革来达到目的,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这里还可以联系现实,如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的进步等。
在以后的上课和复习中,除了基础知识,我们真的应该要好好挖掘隐性知识,促进教学相长。
公开课教学反思1311月8日,我参加了组里的上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老王》。
在这堂课上我坚持两个原则:
1、体现洋思的理念。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前后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课堂45分钟内容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思考、回答,学生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一堂课紧张而有序。下课后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无论是洋思也好、新课标也好,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实都要体现“懂”、“会”、“用”三个层次。
二、在备课和设计课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非常重要
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无论生活中的实例还是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俯拾皆是。如:
1、课前的导入环节,我请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员)小结上周加入红十字会和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学捐款情况,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到人道主义和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上。
2、延伸拓展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对待不幸者的。
3小结引用前面所学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让我们共创和谐社会。
三、这节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写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进行新课前进行,若在课文精彩片断也是最感人的场面,老王在临终前给作者杨绛送香油和大鸡蛋。如果在这里介绍文革的背景,知道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的珍贵,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在如学生归纳问题时,必须指出在第几页、哪一行,让全班同学都掌握。
公开课教学反思14第一次开公开课,心情十分复杂,既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通过这次公开课可以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高我的教学技能;担忧的是这么多老师听课,假如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那……现在这已成为过去,但回想起来,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中教学,或者是课后反思,对这次教学活动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一)教学设想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千变万化的景物,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沉的思想之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定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本文和其它散文一样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引导学生揣摩、分析诗化的语言有必要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本文作者所抒发的乡愁之情是很含蓄的,只是蕴藉在秀美的水光山色中,学生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其作为本次教学的难点。根据散文文体特征和本文的行文特色及学生实际情况,本次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由于本课属于扩展阅读部分,所以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为了落实本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导入和文化文学常识。由余光中的诗篇名作《乡愁》导入,本文和《乡愁》都是有着浓浓的乡愁情绪,所以用《乡愁》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对余光中作品中这种情感的认识。
2.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加小标题和寻找作者的视点来完成:通过学生给各个段落加小标题的方式,感知全文内容;通过寻找作者视点理清本文“站在阳台上看风景”这一线索。
3.探索研讨。这要探究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这一环节通过两项内容来完成,一项内容是通过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诵读,归纳出海和山的特点;另一项内容是通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4.深入探究。通过最后一段的鉴赏,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所表现出的浓浓乡愁。探究本文奇丽的海景和幽美的山景与作者表达出的那浓浓乡愁的关系,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5.总结扩展。总结本文内容,让学生阅读《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作者散文的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6.布置作业。通过这一环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了教学环节的混乱,虽然是由于一时的疏忽造成的,但这种问题是不应该出现的。其它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准备。本次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周全,如添加小标题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理念的贯彻。本节课对学生的引导太少,大多情况下是自问自答,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
3.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对各个目标都有落实的过程,但还是没有实现目标。如,对语言的品味不到位,对出现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作深入的探究。
4.教学方式。本节课的一些教学方式不恰当,如无效的提问。
5.教学设备不恰当使用。如对幻灯片没有及时关闭。
(三)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公开课,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我将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贯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2.加强自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补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
3.加强向同事们的学习,今后我将仍然本着学生的心态,利用备课组、语文组的各种活动,向各位同事多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4.通过教学时间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今后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我将都做到节节课反思,节节课提高。
目前,虽然我的教学技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学校的关照下,在整个语文组的组织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再加上我的努力,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公开课教学反思15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统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xx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通过幽默的视频《赚钱了》,课堂拉开了序曲。
第一环节:感受消费
“消费”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在简单地引出 “消费”这一概念后,通过课堂调查:请举起你的文具盒或笔袋,互相找找有没有相同牌子和款式的。同时随机询问几名学生购买此款文具盒的价钱和理由。请打过出租车的学生举手,并随机询问打车的理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储蓄、股票等投资热点,顺利过渡到理财的话题,接着笔者又设计了问题:你们家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消费吗?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明白了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一方面表现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财,既包括赚钱(收入)也包括用钱(支出),从而自然引出本课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第二环节:分析消费
通过情景剧《张明和王涛购买自行车风波》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五大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消费:1.消费前作好预算,适度消费;2.消费中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3.消费中要理性消费,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物品;4.勤俭节约,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5.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物品。最后,让学生小结归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掌握消费的原则,做到合理消费,并带着合理消费的妙招进入下一环节“体验消费”的学习。
第三环节:选择消费
结合两种生活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消费,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情景一手机卡套餐资费标准:1.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9元,赠送75分钟市话;2.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5元,赠送300条短信。
情景二洗衣液选择:1.袋装,0.5公斤,11.9 元;2.瓶装,2公斤,42.9元。
情景一学生通过关注自己话费的使用情况来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得出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经济适用、物有所值的套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情景二学生通过自身的选择消费,明白洗衣液或洗衣粉是家庭常用与生活必需品,大包的既经济实惠,又节约资源,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消费,既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检验,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掀起了一个课堂小高潮。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归纳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学生总结后,笔者以“树立合理消费意识,成为理性的消费者”结束了本节课。同时多媒体呈现第五环节:课堂延伸(寒假外出旅游,请你为这趟家庭旅游设计几个省钱的窍门)。通过课堂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在课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节省开支:提早购买便宜机票、考虑拼团、合理设计路线、带上学生证、随旅游团购物要谨慎、错开出行高峰等。
最后在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掌声中,笔者宣布下课,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二、教学反思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题《学会合理消费》中的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是教学重点,确立绿色消费、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是难点。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消费理论。
3.《埃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国家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主要介绍了埃及的概况(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埃及是北非最重要的国家,了解埃及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地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其他国家做出铺垫。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成败大多数都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一、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中,“地跨两洲”和“沙漠广布”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发展中的工农业”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教材在安排上又把一部分人文特征穿插在自然环境中,为了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我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把“地跨两洲”中的人文特征方面放到了“沙漠广布”的后面,继而连接后面的学习。为了时间的连贯性,把“富有特色的旅游业”放到前面,通过引入文明古国之后再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及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学习国家的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学习,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是尼罗河,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埃及古代文明及现代经济的影响。所以本节课后半部分以尼罗河为主线,通过旅游资源分布图及埃及矿产和物产分布图来讲述尼罗河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资料及小组讨论以便有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最后要求学生来总结教学内容,从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习了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同时,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大多数学生也掌握了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四
一次比一次不紧张了,但还没有做到渴望的收放自如,开始的前十分钟还是断续出现不知所云的短路瞬间。
反思:
1、最具有个人特色、一直引以为傲的情感教育,变成空无一物,真可惜了这个题材,也浪费了自己的阅历了。哈,说到底,感人的事是不约而来的,太刻意了,反而失效。由衷佩服那些到各地做演讲的感恩励志教育演讲团,怎么可能每次都那样情绪充沛呢?
2、时间仍然不能把握到最佳状态,就象考试,总要过后才能猛然发现,在某个环节愚蠢了,浪费了大好时间。这次在完成第一个任务时展示环节搞复杂了,根本不必板书,提问同学也不够紧凑,至少浪费三分钟。
3、有人听课总觉得被绑住了手脚,分层教学的展示,这次基本上不敢进行,以前大都是两星的同学霸占这个环节,可是这次我基本采用集体展示,虽然大多数孩子都能放下书本,复述课文,可知道他们如此棒的大概只有我一个,因为只有我一人面对他们。我对他们太没信心了,这在无形中了也影响了他们的自信。
4、第一次在这个班开课,开课前就知道在这个班会很安全,孩子们一定会积极配合,小组活动的组长尽责,能力也较强。但是也知道过分循规蹈矩的他们,不会象一班那些思维跳跃喜欢逗乐的孩子,好看的、挑战我的教学智慧肯定也就少。一切如自己的预测,意料之外的精彩生成很少。
5、教材处理是得意之处,如何将篇幅完整的阅读课文变成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挺考验人的,一直记得老师说的小步快跑,这点应该说做得不错。
6、不再刻意追求创新,自然合适的就是最好。这一次的教学模式和讲授方法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可以自信地说,就象一件舒适的得体的旧衣,亲切自然。
7、小组教学活动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五年,也许是因为真实有效,听课的老师好话挺多。“我在做,别人也在做,但我坚持了。”有点儿成就感,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已能正常运行。这种形式其实是双赢,学生学得乐意,老师教得轻松。几年下来,大多数英语教师抱怨嗓子不堪负荷,我却从未为嗓子担心过。
5.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五
此次活动中,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接到任务以后,我便投入到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当中。首先是根据所安排的时间结合教学进度确定公开课的题目。这样我就定下了《探索规律》这一节。
通篇阅读教材发现,这一节分两个课时讲完,我计划讲第一课时。通过认真分析这一课时,我发现这一课时的主题是日历中的一些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经理谈随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导入课程,经过认真琢磨,我以一张残缺的日历作为引入。这样,学生面对情境顿时兴趣大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完全可以完成刚才设置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无形中就用到了日历中的一些规律,这个时候,马上让学生去找日历中规律,提问题时问题要大,这样学生能海阔天空的想象,找到的规律也就更全面,学生回答后,总结日历中的规律,这个时候,可以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做,可以巩固刚才找到的规律。这样做给整节课做了一个铺垫。紧接着给出课本中的问题,一共有四个,学生一一回答。学生通过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发现3*3的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和是中间数字的9倍,并且任意框出3*3的9个数字都有这个规律。学生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运用代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此时,趁热打铁,改变图形的形状,如十字形,X形,等等,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把问题推向让学生设计图案,使得这节课达到一个高潮。
此次公开课讲得基本成功,有不少青年教师以及同学科的教师听了这节课,他们分别提了不少宝贵意见,使我从中学会了不少东西。
对于这节课来说,有如下优点:
1、多媒体手段运用得非常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引入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还存在如下的不足:
3、思路连贯,体现出了准备得非常充分,教学秩序井井有条。
1、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以致拖堂5分钟之多,在时间安排上以后要多加注意。
2、探索规律设计图形处由于时间紧张,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展示过于多,应把这些活动全部交给学生去做。
3、语言表达方面以及教态还有待于提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与同学科教师的讨论,我听取了各方面的建议,决定从以个几个方面进改正:
1、加强业务素质方面的进一步训练,使自己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2、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
3、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换自己的教学看法,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6.美术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六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应植根于生活,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那么,这节课我做到了吗?怎么做会更好?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亮点——自制教学图片效果好。
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这节课,对于纹样设计的概括、夸张、想象等方法的图片示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化平白的教学语言为形象具体的图片范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到了植根于生活。
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比如纹样设计课程的引入是由生活中这些纹样如何产生的,在我们教师中的物品上所见到的纹样是用哪种方法设计出来的,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纹样是用的教材中的那种方法等。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模仿学习,同时了解了什么样的物品适合什么样的纹样。
3、及时表扬,维护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做出合理的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自身创作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热情。
4、需要加强的方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
以后要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故事,游戏和音乐等用来引导学生的方式,增强他们对形象的感受,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并勤于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不断丰富、提高教学技能。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是我今后研讨的主题。
***中学体音美组
赵##
2015年#月#日
7.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七
一、选课——方向已定, 思路过关
作文教学虽说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因在职教教育教学中, 语文本是公共课, 课时少, 加上学生基础差, 教学时间长, 见效慢等特点, 写作教学地位尴尬, 始终处于被弱化的边缘。所以这次市级公开课鼓励作文教学展示, 也是呼吁全市老师重视作文教学, 寻求突破创新。
申报课题时, 我在想, 要叫学生写什么?翻开中专教材第三册, 即将开幕的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 《记念刘和珍君》、《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亡人逸事》、《把栏杆拍遍》和《北大三老》, 这些都是记事写人的散文, 如果教教学生如何写人, 不也是针对第三单元的提前预习, 为日后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嘛?由此课题定位于人物描写。
二、第一稿——全盘皆否, 脱离学生
方向一定, 翻课文, 找资料, 洋洋洒洒, 原始稿两天搞定。第一稿, 各类花招, 无所不用。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人物描写七种方法, 且每种方法都能在《亡人逸事》中勾画相对应的段落语句。具体教学流程为, 亡人逸事课文导入, 通过猜关羽、猜鲁迅和猜同学的游戏环节介绍肖像描写并课文勾画, 介绍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理论知识并课文勾画, 通过模拟二单元口语交际新生接待的小型情景剧活跃课堂氛围, 并以此为练笔素材,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方法描写演员。最后再次介绍侧面、细节描写的理论知识并勾画课文, 以自编的人物描写方法小口诀为结语。当初想着, 又有游戏又有表演还与课文挂钩, 不是亮点嘛?拿到孙主任那里一看, 全盘否定。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公开课并不是个人表演秀, 如果你的学生一无所获, 你上的就是烂课。于是我拷问自己, 短短四十分钟, 怎么可能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方法呢?不如只选取一个方法, 讲深讲透, 因而有了第二稿。
三、第二、三稿——取其一招, 浓墨重彩
第二稿以让学生回忆三单元目录课文为导入, 引出何谓人物描写。猜关羽猜鲁迅后, 展示学生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 后在罗贯中描写关羽外貌的文字与阿累描写鲁迅外貌的文字比对中总结出肖像描写四大招。最后修改作文片段,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一稿请教了吴路平老师, 她指出, 思路过关了, 但是课堂太平没有出彩点, 所以提出一人也可写出千面的亮点, 特地向我推荐了唐弢的《琐忆》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的肖像描写。还指出其中一招注意顺序过于抽象, 不如让学生排个序, 得以直观理解。
修改过后的第三稿成了我的第一次试讲课, 教学内容得到了认可, 但是教学设计还得修改。作文课肯定还是要以写作评讲为主, 只是修改作文无法体现作文课的特点, 所以前面的理论讲解必须压制为二十五分钟, 最后留有十五分钟给予写与评。当时组长秦老师和吴老师除了给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后还讲了重要的八个字: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
四、第四、五稿——精心布局, 环环相扣
第二次试讲第四稿却失败了, 除却PPT不规范这个因素外, 现在想来最大的原因还是我并未真正理解“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这八个字的真谛。教学环节应该是编织的过程, 不仅要求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 更要求具体教学目标为经度, 教学环节为纬度, 有隐有现, 有深有浅。而我的第四稿只是教学环节做了减法, 根本没有排列布局, 我只是做了形式上的调整, 本质上线索依然混乱。还是孙主任给我开了小灶, 她说, 你设计的每个教学流程是不是和你的大目标相关, 很有用的就留下, 又点用的或根本没用的全部都不要, 你的教学语言亦是如此。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学生最需要的才是我们要讲的。临下班前, 同办公室的汪园园老师给我出了个好点子, 不如你把学生无特征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作为导入吧, 既可省一个教学环节又能引出如何写人。灵光大现, 我着手于教学环节的重新整合, 去粗取精, 果然使得整个理论知识的介绍大放异彩, 第五稿和第三次试讲差强人意。
五、课成——设计提问, 水到渠成
这次试讲借用了我师父张琳老师的班, 课后她指导我, 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顺其自然, 讲究水到渠成, 如果在注意顺序这个环节上先加上错位的原文呈现, 再接上排序的环节就不会那么突兀了。当然这次试讲的不足之处还是在于最后的评讲阶段, 点评不到位, 和学生互动少。第六稿又再次做了教学环节的微调, 为增加互动, 不仅特添了让学生起立坐下以区分特征与典型特征的环节, 还增加了学生自评环节, 把前半段的理论介绍更是精压为二十分钟, 留有充足的时间写评。这一稿大体可定, 但还有一难关尚未攻克, 即不太简洁的教学语言。感谢张老师帮我一句句推敲、指正, 她让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语言啰嗦, 归根结底还是提问不到位。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又需要你再用话去解释去引导, 凭借着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能预判出学生会怎样回答, 所以每个提问都是精心设计, 如果是学生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 就需要老师自己承上启下地解说。
由此看来, 不仅仅教学环节需要编织, 教学语言也需要编织, 可以织成一张网, 最后一拉, 大功告成。
摘要:编织, 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把细长之物纵横交错, 钩链而成。这种技法亦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也是我磨课过程最大的体悟。本文主要介绍了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运用合理的教学语言来编织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
8.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八
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向心力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要是向心力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力,与之前所学重力、弹力等按性质来命名的力不同。任何一个力或者是合力分力都可以是向心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在开始创设圆周运动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解决的问题,接着不断引导,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学生思维很活跃,在一定基础上提出的部分问题如下:(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2)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4)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5)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向心力的来源?(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很自然地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关于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的问题。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式,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在一定实例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向心力是不是一种新的力?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在学生有了这些匀速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可以留给学生自我阅读,分析处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重难点确定合理,对于向心力来源这一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维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2.引入直观,情境创设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问”展开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审美化的物理课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等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图像和视频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和谐对称统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验证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简洁美、方法美、实验美和辩证美;在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美;
4.细化每个问题,保证了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铺垫性强;2)设问指向性强;3)设问逐层递进等。
(二)不足之处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使用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问题。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引导和应变能力,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也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9.一堂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九
随着一阵急促的铃声,我快步走上讲台,一堂校内公开课正式开始了。可能是由于对多媒体的陌生,也可能是后面多了几位同事,看着下面一双双充满稚气的眼睛,一张张由于激动、紧张而涨红的脸,我的心怦怦直跳,早已想好的极为精彩的词句却无影无踪,说出口的竟然是一些语无伦次的话语。孩子们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想极力消除我的紧张,他们一个个高举小手,一个个回答漂亮,在孩子们的鼓励下,我顺利地结束了这堂课。
课后评课时,我首先向同事们细说了这堂课的失误,他们也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我知道了这堂课的问题所在,并下决心要取长补短。但我还不满足,我想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因为这堂课我毕竟是为孩子们上的。我走进教室问孩子们:“刚才那堂课我们上得怎么样?”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好。”他们的回答竟然出乎我的所料,我以为他们肯定回说好,因为他们平时常常讨好我。我疑惑地问:“哪里不好?”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班长张丹洋站起来说:“您太紧张了,我们也很紧张,想好的话站起来又给忘了……”小机灵鬼周钰迫不及待站起来说:“老师,这节课我们都听懂了,用多媒体上课真好……”一向不爱说话的张新玲唰地站起来说:“好是好,就是课件制作太辛苦了……”善解人意的张晓霜站起来说:“要是我们都不紧张,咱们这堂课一定会很精彩……”……
听着孩子们的真诚表白,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谁说孩子不懂事?他们那童真的话语使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渴求,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走进我们的学生”,师生的沟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今天显得比任何时候更有必要。朋友们,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内需力,只有师生共同去实现这样的愿望和目标,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效
10.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
3月20日上午,我在高二一班上了一堂英语公开课,这节课的主题是Travelling abroad,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节课的讨论,使学生对出国旅行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就出国留学的利与弊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信息,筛选整理后完成一篇英文作文,教学过程是通过多媒体来展开的,以小组合作及比赛的形式实现。
首先,以两个问题do you like traveling? 及do you want to travel abroad?导入,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简单回答,提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照片,带领学生来一次图片世界之旅,激发学生对旅行的渴望,并为后面的讨论做铺垫。其次,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国旅行的利与弊和如果你要出国想去哪个地方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举手发言。这一环节学生们表现还是不错的,逐渐进入上课的状态,克服刚上课时的羞怯和紧张心理,有想用英语表达的欲望了。再次,进入重点部分,以出国留学的利与弊为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以短语或词组的形式列出利弊,而后以比赛的形式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看哪组写的多。最后,是语言输出部分,假设一个情景,即他们班的一个同学要出国学习,但未作出决定,可以以同学的身份给出建议,以信的形式体现。为了能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我在多媒体上打出可能用到的短语或者句型,减小写作的难度。
公开课后,英语组老师参加了这节课的评课,几位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获得了不少的经验以及教学方法,而且还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分析如下:
1.导入部分所占用时间过长,导致最后写作文时间不够,大部分同学未能在课上完成,应将重点放在写作和改错上面。
2.师生互动活动、生生互动方面开展的还不错,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之间讨论多用英语。
3.教学没有照顾到中等偏下水平的同学,今后要注意针对这部分的同学设置些容易点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11.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一堂课 思想品德课 反思
教师们都习惯了每天的上课,却不习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当前,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我在上一堂公开课——《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节中,就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我选取了《千手观音》中的领舞人邵丽华作为材料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阅读邵丽华的生平经历后来谈一谈:“同学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本想用《千手观音》这一幅很精彩的画面着重介绍邵丽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从邵丽华的生平经历中怎么也谈不出她的优良品质在何处,更谈不上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这显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于是我课后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教学失误在哪儿呢?……”
一、选材不适当
千手观音虽然同学们都在年欢晚会上看过,但对邵丽华根本不了解,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千手观音是由聋哑人来完成的,当然就谈不上感受到什么?因此要想新课程拉近学生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学生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然后通过“再创造”活动引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感受。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邵丽华材料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同桌相互讨论,或者同学们可以走动走动,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什么?时间过了好长一会儿,然而学生既不展开讨论,也不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学生对邵丽华不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太笼统,学生就感受不到问题的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起?因此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出,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老师要及时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造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参与到问题中来。
三、尊重学生的回答,未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
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四个表现后,我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四个材料,让他们分析这四个材料的主人公主要有哪些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生1:中学生不怕吃苦、不怕累,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读完了初中……
生2:下岗工人冷静、办事果断,说明他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从而迎来了新天地……
生3:“我”被一句话“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得到了启示;发奋学习,给自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最终成立一名博士生。说明有志气、有理想……
生4……
同学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了四个材料,但他们的回答都比较单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不很全面。于是,我课后在想,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我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虽然他们的分析、理解不是很理想、不很透彻,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达到了所要理解的地步了。至于如何来进一步引导到课文中的价值取向呢?作为教师就得进一步作引导、分析,从材料中去挖掘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得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达到了课文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我们授课者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过量,控制了学生思维
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比如:在这次公开课中,最开始我选取了张海迪的故事引入了课题,继续又有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杰出人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物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靠的是什么?紧接着又选取了邵丽华、爱迪生、毕玉玺等人物的经历来讲解。其结果内容都没有上完……。课后思考,如果将集中在一个材料上,比如张海迪,也许这堂课还上得比较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信息技术无限制地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教学的方式就由过去的“入灌”变成了“机灌”的过程。这似乎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是背道而驰吗?
12.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十二
什么叫正切函数?(演示定义:设α为任意角,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规定:比值叫做α的正切,即显然,x≠0,即终边不能在y轴上).
如果我们记正切函数为y=tan x(注意:y=tan x中的x,y不是定义里所取任意点的横纵坐标,而是以角度作为自变量,比值作为相应函数值),我们看到,定义并不能直接体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再思考,除定义外,你还知道与正切函数有关的哪些知识?(同角关系,三角函数线)
回到课题:研究正切函数;方法:从图像到性质.
一、作正切函数y=tan x的图像
1.回顾:常用的作图方法有哪些?列表、描点、作图或利用图像变换.结合上面与正切函数有关的信息,我们选择什么方法?图像变换行不通,超出我们现有的能力;直接描点难度大,因为非特殊角的函数值我们不易求出,即使是特殊角,其纵坐标也很难准确找到.
2.在研究一个函数之初,我们希望尽可能精确地作出函数图像,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呢?
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任取一点,以O1为圆心做单位圆.取角α,得其正切线.在坐标系下取点遇到问题了:我们看到单位圆中的角度和对应函数值不能直接体现成图像中点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怎么办?也就是说,对应到坐标系下,横纵坐标如何取?(在弧度制下,对应弧的长度即角的大小,而纵坐标即为正切线长,可通过平移得到)
4.学生画图,亲自体验图像的形成过程.
5.课件演示动态形成过程,描述图像特征:呈蜿蜒向上的趋势,曲线位于两直线之间,向上向下无限接近但始终无法超越(渐近线).
6.那么的图像又如何得到?由诱导公式可知,自变量相差π的整数倍,对应函数值相等.故只需将上述图像以π为长度单位向左、右依次平移即可得在定义域上的完整图像.
7.用文字语言描述总体特征:正切曲线是由互相平行的直线所隔开的无穷多支曲线组成,每支曲线向上向下无限接近相应的两条直线.
(这正是图像作用的体现.对于一个函数而言,图像描绘了函数的大致面貌,帮助我们从直观上认识一个函数的特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图像特征挖掘出函数的一系列性质.)展开第二个问题:
二、通过图像探究正切函数的性质
谈函数性质,主要讨论哪些方面?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
推敲单调性的表述,总结三个错误说法:
说法一:“定义域”.
说法二:“每个周期”.
说法三:“一、四象限”.
三、举例说明图像性质的简单应用
练习:比较大小
方法:利用正切函数的单调性
引申:把角化到同一单调区间
四、小结
从知识角度来说:
1.通过动手描点绘图,亲身感受了图像的形成过程.
2.通过图像挖掘出正切函数的一系列性质.
从数学思想方法来说:
体验到数形结合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五、思考与拓展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图像上可以得出,正切函数在是单调递增函数,但只是感性认识.如何从理论上严格证明这一结论?
六、教后反思
13.《风筝》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我国民间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丰富,色彩绮丽,每到春天,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出门放风筝了。
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放风筝的经历,但是做风筝的经历应该不多。所以在学习风筝的制作时,我找到一段制作风筝的视频让大家观摩,通过形象的感官演示,让学生具体的了解到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1.扎架子2.糊纸面3.拴好风筝提线4.绘制图案,并在风筝尾部粘上纸条,增加飞行时间的稳定性。然后鼓励学生去想一想,制作风筝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来替代呢?结合科学课程,让学生了解风筝可以飞起来的.科学道理。接下来是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本课的难点风筝的样式和图案的创新,教师认为只有见得多,才能开阔眼界,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有创新。在课本首页就有一幅各式各样的风筝图片,有燕子图案,有鱼形图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图案的寓意,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风筝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应该了解中国风筝三大产地,是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4.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公开课教学反思:反思昨天 再创明天
公开课教学反思:反思昨天 再创明天 忙忙碌碌又一年,似乎还在今天,却早已经成为了昨天。这个学期继续担任六年七班班主任以及两个班的教学工作。相对于以前的七班,这个七班的班风和学风都比较好,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真的很开心,语文老师是我们xx校区的汪主任,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热爱和用心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这样的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我在教学方面开始了不少的尝试,幸运得到领导的赏识,上了一节《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课》,市教研员xx老师亲自来调研。一个月不到,又匆匆忙忙地参加了戴尔互联创未来的培训,在xx特级老师和xx科组长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正多边形的密铺》的课堂视频作品的录制工作。如今坐在惠州xx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泡了舒服的温泉,思路也一下子开阔了很多,轻松了很多。再次感受到生活在龙口西小学这个大家庭的快乐与温馨,倾听自己内心的幸福声音,反思昨天,再创明天。 接到要上市教研课的任务,五六年级集备、科组长以及高年段的同行们立即召开会议,定好了计算课的课题。教学完分数的混合运算,发现不少的问题,于是我们定下了《分数的混合运算练习课》的课题,熬了几个晚上,不断地向罗玉琴老师讨教,不停地修改完善,进行无数次的试教,连睡觉前还在焦虑。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幸运得到市教研员杨老师和岳敏校长以及罗特的点评和指导,这是幸福的。 本节练习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针对学生虽熟记运算顺序,但是在实际练习运用中,往往忽略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导致结果错误这一情况专门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突破熟练运用运算顺序的重点,并正确进行分数计算。本练习课的.设计有层次,并注意了坡度。从口算到基础计算,从对比练习到针对性练习,最后拓展练习,全面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采用有趣的闯关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分数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仍要提高,继续加强分数乘除法一步计算训练仍然非常必要;在混合计算中,个别学生会混淆简算方法,如: ;在教学中不断强调运算顺序,但是在 这题中仍然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先加后除,分析原因,这些孩子在平时学习中审题能力就比较弱。一节课下来,感觉孩子对于混合运算更加认真,审题也更加细心了。但同时发现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必须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分数计算训练。这将是计算的重点突破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这届公开课,多采用竞争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语言更加有趣。在录像课上,也发现了不少自己教学上的问题,也是要反思方面,特别是语言更温和一点,树立教师的威信,并不一定要严厉对待学生。反思让人进步,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令学生喜欢,自己也快乐,创造快乐课堂,别忘记自己的目标。
15.从一堂公开课反思教师的课堂机智 篇十五
由于是全县公开课, 面对的是其他学校的学生, 我们彼此是第一次见面。那么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本班语文老师的教法是怎样的, 还有他们的古文底子如何, 这些在我备课的时候都忽视了。此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完全是按照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及知识水平来设计的。
这个教学过程从朗读到疏通文意到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最后还要求当堂背诵, 容量大, 目标要求高, 需要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且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方可以较顺利实施, 否则, 一个课时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可事实上, 我上此节公开课的学生, 在朗读时, 我就发现他们没有预习且字词基础薄弱, 比如, “一食或尽粟一石”, “粟”字绝大多数学生读不出来, “石”发的是“shí”音等等。到了“结合注释, 自由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找出理解困难的地方”环节时, 学生显然不习惯这种自主学习方法, 他们就等着老师给他们一句句讲解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做笔记。几经启发和要求后, 学生开始自已去疏通文意了, 可让他们提出理解困难的地方时, 只有一二个学生提问, 其他的人低着头不说话。难道是真的全懂了吗?其实是真的不知该如何提问或不敢提问吧。想到这堂课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就把他们的不提问, 默认为全懂了, 按既定教学方案, 继续进行下一环节。因为在前面的朗读和疏通文意环节耽误了时间, 超出了计划的时间, 所以下面的感知课文,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等内容进行得很快, 这时就感觉是拖着他们在走;最后总算还剩一些时间, 让他们开始背课文, 可眼看就要下课, 却没有一个人背出来。也是, 无论是谁, 对于一篇刚接触的文章且文章内容不是很理解的情况下, 迅速记忆确实是不太容易。
回顾这堂公开课, 在一开始发现他们没有预习且字词基础薄弱时, 如果我迅速调整教学方案, 将此课教学任务减少, 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和指导自主疏通文意的学法指导和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把握上, 进而要求背诵全文, 而将感知全文, 提炼主旨放在下节课上, 效果一定大不一样。如果进行这样的调整, 教学活动应该更切合学生实际, 就不会为了赶时间而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生双方将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至于让学生学得被动。
遗憾的是我为什么没有进行这样的调整?是急于求成, 贪功冒进, 还是其他的什么呢?“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课堂生成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 随着2011版课程标准的面世, 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为什么不能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已的教学行为。几经反思, 我认为, 是自身缺乏一种教学机智, 一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机智, 表现在人们的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之中。没有机智, 人们就难以处理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突发事件。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摆的“空城计”, 就是他巧妙运用战争机智的一个典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学生思想、智力、知识、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性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变化, 随时会出现教师事前未预料或难以预料的特殊情况。《教育大辞典》是这样定义教学机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 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 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布卢姆语) 。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 对教学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 在施教过程中根据课堂具体情形科学把握教学方案的生成和调整。
这堂课由于我自身教学机智的缺乏, 导致了课堂效果的不理想。发挥课堂教学机智, 需要勇气和信心。回想当时我心里也曾有调整教学内容的念头, 但由于胆怯和不自信, 担心失败, 担心我上课程序与听课教师们手中拿着的教案不一致可能引起非议, 等等, 而打消了念头, 继续按既定方案实施, 而置学生实际于不顾, 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
16.张晓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对数 问题情境 师生互动
【教学内容】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中的2.3.1 对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关系;
2.理解对数的概念,能熟练的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了解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恒等式。
【教学重点】
对数式和指数式之间的关系;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式和指数式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投影: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最初的量为1,则经过x年,该物质的剩留量y为?
学生甲答:y=0.84x。
二、学生活动
师问:思考反过来若知道了该物质的剩留量y,怎样求出经过的时间x呢?
三、数学建构
师引入对数概念:
对数;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师请4名学生板演)
(1)24=16;(2)3-3= ;
(3)5a=20;(4) =0.45
4名学生板演过程及结果正确,师点评并表扬。
例2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3名学生板演)
(1)log5125=3;(2)log 3=-2;
(3)log10a=-1.699
3名学生板演过程及结果正确,师点评并表扬。
例3求下列格式的值:
(1)log264;(2)log927
教师板书(1)的解题过程并强调解题格式,两名学生板演(2)的解题过程。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这是一节区级公开课,开课老师做了认真的准备,并且上课流程的安排也基本上按照课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学生板演的情况看,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笔者听完本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思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对数”该怎么理解?
本节课中教师对“对数”的理解没有明确的表述,在“对数的概念”的定义时给出一个理解即对数是一个数学符号即logaN,而对于“a,N”已确定的情况,“对数”首先是一个数,从logaN= b的角度来看“对数”也是一个数学等式,知道三个量“a,N,b”中的两个量,可以求出另一个量,因此“对数”也是一个数学运算,再由定义知logaN=b表示ab=N即得到处理指数的一个方法,于是“对数”也是处理指数的一个方法,再由定义知logaN=b ab=N也可以知道对数式也可以转化为指数式进行处理,这是化归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于是“对数”也是一种思想。
2.“问题情境”该怎么处理?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探索。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本节内容,对本节课内容有所了解,因此直接答出y=0.84x,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好像不错,其实这里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背道而驰,教师此时应追问一句“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必然要暴露其思维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即从1,2,3到更一般的x的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怎样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实现某一教学目的,做出某种东西,解出哪一道题,或是协助老师完成某个事情。利用师生间有有效互致力,可以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17.高二生物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七
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分析本章的考纲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的的复习目标。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因此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组成成分及其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的组成和特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对于重难点突破方面,主要先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梳理基础知识,并将问题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使基础知识更牢固;而对于重点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问题所在,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完善。
总得来讲,本节课思路设计比较清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出现了太过重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功能,而对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过于轻描淡写了。
二. 自我反思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并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解题方法思路。本节课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在学生自主讨论中,能让学生积极动脑,展示自己所长,补自己所缺。
经过自我反思和组内教师的评课,这节课堂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作为一堂复习课,知识点的罗列过于细致,特别是讲述生态系统结构方
面的知识,而导致后面能量流动该知识点复习时间不够,出现了头
重脚轻的情况。
2.时间把握不够好,最后学生当堂练习时间不够。
3.复习课应该把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本节课当中由于怕学生知识掌握不
好,出现了不放心把课堂更多交给学生,教师自己讲解还是有点多
了。不能收放自如,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
4.本节课学生讨论的情况还不够激烈,教师的感染了,组织力和课堂调控
力还有待提高。
具体的改进措施如下:1.要合理利用自己年轻、有精力的契机,认真专研教材课标考纲教学法,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利用教研的机会接受更多新的教学理念。2.多听课多学习,要在平时的时间多听科组其他老师的课,学习其他老师优秀的地方,适合自己的地方要合理利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体上来讲,本节课我觉得比以往有所进步,通过向其他老师学习,以及这学期以来对教学的尝试,备课的时候更有方向和经验了,但对于复习课应该怎么讲,还是存在经验不足。在备课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地反思总结了自己这堂课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八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我对英语教与学的情况作了以下几点反思: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学习的关键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
3.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有所反应,而到自主练习的时候却有些无从下手,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多鼓励后进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并把他们分成三组不同的差生来进行补差工作。第一组是一点也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方法,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并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我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19.历史公开课教学听课启示 篇十九
一、听课准备什么
也许有人会认为, 听课评课虽然很重要, 但并不是很难.只要是带上笔记本, 走进课堂认真听, 认真分析就可以了, 没什么复杂的.其实不然, “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 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听课评课虽不需要像上课那样精心策划, 严密组织, 但是要听出特点, 抓住实质, 评出水平, 令人心悦诚服, 发挥出听课评课的多项功能, 并非是件易事.在学校里, 我们不是常看见, 有的教师盲目听课, 统计听课节数也不少, 可是其收获并不见得怎么大.这样看来要想在听课评课中有收获, 也不完全取决于听课节数, 还要看听课评课的质量, 而要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就应做好每次听课的准备.
通常作为听课者应具有: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专一的心力四个层面的素质.
那么, 教师听课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一) 目的准备
显然, 走进课堂听课,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教师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其听课的任务、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讲听课评课的目的应是一改、二促、三提.即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出问题讨论,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境界.也就是说听课目的不应放在衡量、区分一节课的好中差, 而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那么作为教师的角度听课评课更应该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来上这一节我应该怎样上”, “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的失误对我而言应该怎样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听课评课应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更为好些.
(二) 教学内容准备
常言说, 有备无患, 上课教师要备课, 听课老师也应备课, 听课老师应在听课前,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 在听课前最好能认真地浏览一下上课的内容, 并且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做一番粗浅的思考, 如就开课内容而想想哪些是重点, 执教者是否达到了这些重点, 诸如此类.
这样既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又便于听课后取长补短、比较提高.特别是跨学科听课, 更是应该熟悉教材, 否则听课时定然将不知所云, 收获甚微.
(三) 学生情况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老师一种教学方法, 而他的这种方法又总是和他们的学生相适应的, 所以听课也要适当了解任课教师的学生, 以便自己做个对照.对于班级情况了解得多,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评判的失误, 平日我们说备课要备教材、备自己、备学生, 因此, 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班级的类型, 还要了解班级的特点, 更要了解班级的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预习状况不同, 学生的课堂反应显然也是不一样的;某些章节内容倒过去上与顺过来教, 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样也是有区别的;来自农村中学的与来自城镇学校的学生, 学习习惯自然也有差异.
二、听课的方法
我们知道, 新课程要求我们听一节课成功与否, 关键不是听教师如何讲, 重要的是看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如何学, 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做到既听又看, 听看结合, 注重观察.有人把听课又说成看课,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 看什么
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1. 看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否准确、合理、全面、有差异性等.
2. 看教材处理的重点、难点、特点是否抓住;看开发课程资源, 创造性使用教材思路是否清晰;看教材呈现方式, 是否化难为易, 以简驭繁等.
3. 看教学方式组织是否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灵活多样性, 体现在教师引导组织下, 学生充分的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
4. 看教师课堂的学习指导, 是否以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学生以启发.
5. 看教师如何驾驭课堂, 看对节外生枝问题的巧妙处理, 看应变能力.
6. 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策略, 以及学生对评价的反应.
7. 看教师课堂教学激情、教态、板书,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
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1.看课堂上的宽松民主气氛.学生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 还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
2.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这里包括学生参与的时间 (如是全程参与, 还是偶尔参与) 、参与的人数 (是局限少数尖子学生, 还是面对大多数, 特别要看学困生的参与) 和参与的方式 (如动手、动口、动脑, 或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
3.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课要看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讨论、练习、板演、作业等反映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看学生的自学习惯、思维习惯、书写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课堂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训练.
(二) 听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看, 还要听.
1. 听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否有感染力.
2. 听教师讲课是否讲到点子上, 知识是否准确,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详略是不是得当.
3. 听教师讲课是否言简意赅, 思路清楚明白, 说普通话, 学生是否明白.
4. 听教师的范读.
5. 听学生课堂对问题的回答等.
三、重视听课后反思
20.《国殇》公开课教学案例 篇二十
【关键词】国殇;教学案例;小组合作;爱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课意义
《国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模块的推荐篇目,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吟诵”上,在诵读过程中掌握声律,体现其韵律美,然后通过诗歌的节奏展现诗歌情感美。
教材在诗歌内容前面给出了以下信息:
1.诗歌两部分内容概括:奋勇杀敌,为国捐躯,歌颂爱国精神。
2.《国殇》的写作内容属于祭歌,表现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
选择本诗作为公开课讲授,首先是因为其在主题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感教育目标,整体上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体现气魄非凡的艺术魅力。另外在知识层面上,诗中再现了古战场中激战交锋的场面,战争的组成中所包含的敌军,战士,主帅,装备均有触及,但是在排列和组合具有典型性,所以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揣摩学习的。
二、课前预设
(一)平行班学生学情分析
1.爱国主题在高中语文课本教育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于爱国教育甚至有些麻木,唤起学生对爱国这一民族精神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我构课的主要目标。
2.《国殇》是楚辞体,理科班的学生因为其佶屈聱牙的古字加上楚辞的阅读普及性上远低于唐诗宋词等,所以对于楚辞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上要设立兴趣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应对措施
1.预习任务要细化明确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我运用了学案,对学案的设计我采用了分组学习法,每个组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再给每个组组长布置任务分配给组员。
之前我给学生讲过鉴赏诗歌的步骤,所以每个组员负责相应步骤,其实这首诗歌不长,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的学习内容就很少了,但是少而精,他们负责的那一句诗里涉及的文言知识也得到解决,同时让每个学生对在课前对每个知识点都深入了解和拓展。
2.兴趣点设置
首先我把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进行扩大化,延伸到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和学生热衷的时事热点对本诗进行思考,这样在学生心里缩短历史距离。
另外在爱国情感的体会上,我联系了授课日期不久后的国家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唤醒学生爱国精神。
在对诗中战士形象的分析上和诗人情感的把握上我利用了战国末期楚秦战争的背景资料,学案中提供的背景资料里用伤亡人数让学生去想象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且让学生用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介绍屈原,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理想。
一、教学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影视作品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知人论世,让学生以他们选择的方式带同学了解作者。
第三环节:吟咏诗歌,掌握声律,以读促悟。
第四环节:赏析诗歌:①解题目②说方法③析内容④挖内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小结设计里我制作了一个关于战争对人类伤害的视频,给学生思考空间。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①【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②【分析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③【主题拓展】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二、课堂实录
【导语】
(播放《红高粱》主题曲)这段熟悉的旋律大家不陌生,正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为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重现银幕的红高粱,再现齐鲁大地热血儿女之风采,在两千多年前在这沃土之邻的楚地也有这样一群血性好汉,以身殉国,在所不辞,为祭鬼雄,一位诗人行吟泽畔,他的泪和他无限愁绪一起在汨罗江畔,化为一曲殇歌,成为古典的永恒。
(一)【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屈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用什么词概括屈原呢?那今天我们班有几名同学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带我们回忆屈原,大家欢迎(学生带来诗朗诵《祭屈原》)。
[一个同学扮演屈原,一个同学对话(配乐)]
教师点评
(二)【朗诵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1.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注意本单元诗歌朗诵的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声律,体现韵律美,把握情感,展现情韵美。
配乐朗诵《国殇》
教师点评
2.解读标题:大家请看殇字形,歹字旁往往与死亡有关,说文作者郑玄给出如下解释: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什么意思?大家齐读这句话“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何为国殇?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激烈的战争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诗歌。
3.诗歌赏析方法:老师之前讲过品味诗歌的四个角度:明句意、析手法、摹形象、悟情感(板书),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同学们也经常运用这种步骤鉴赏,现在就是看大家对此掌握的程度了,预习中我们把全诗分为了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按照班级座位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析一层,请每组成员分别从以上四个角度解读诗歌。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5分钟)。
4.【诗歌赏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学生A明句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学生B析手法:旌蔽日兮敌若云这一句作者运用的是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表现了敌人之多,一开始就交战激烈,但我军临危不惧仍奋勇向前。
学生C摹形象: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形象。
学生D析情感:诗人此时的情感应该是崇敬。
教师评价:同学们认为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如何?
教师补充:作者开篇就非同凡响,直入战争场面,日月无光给人以窒息感紧张感。同时不忘塑造战士们形象。大家看战士们的外在形象是手执吴戈身披犀甲。
①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吴国以制造锋利武器著名。
②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犀甲寿百年。
所谓宝刀配英雄,写如此精良之装备正突出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师: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战况如何呢。我们请第二组继续解读。
【第二组】(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学生A明句意: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学生B析手法:“天时怼兮威灵怒”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震天动地,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牺牲时候的悲壮。
学生C摹形象:这六句话表现了战士们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形象。
学生D悟情感:诗人对敌人侵略领土的情感是愤慨的,对战士们舍生救国还是崇敬的,对他们生命的逝去和国土的沦丧是痛苦的。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
①我个人认为较难理解的是这一句“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战术方马埋轮:在《孙子·九地》中解释的是:“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意思是:在敌人进攻时,绑住马,埋车轮,表示固守不退。用绳索将驾车战马羁绊在一起的战术,其实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战术,表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②后面一句紧承“援玉袍兮击鸣鼓”这句话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师:在同学对整个战争场面的分析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沉闷战车的撞击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可谓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甭雷电。
当大地一片沉寂,诗人此时的情感又是如何呢,我们请第三组进行解读。
【第三组】(出不入—为鬼雄)
学生A明句意:
壮士这一去,永远不复返,平原苍茫茫,离家路遥远。身带长宝剑,手臂挟秦弓,身首虽分离,忠心永不变。
真是既英勇,更兼有武功,意志多刚强,敌不可欺凌。身躯虽已死,精神却永存,魂魄真坚毅,做鬼也称雄!
学生B析手法:这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中的直抒胸臆。
学生C摹形象:诗人通过出不入往不返,表现出战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形象。
学生D悟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战士们战死沙场是带着哀悼之情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所以诗人也带着对后人的激励之情。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手握琴弓这一句是对战士生前场景描写还是死后场景描写?
这一句应该是写战士们牺牲后化为魂魄的形象,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想象表现手法。
执着的爱国精神依旧不灭,李清照有一句诗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是出自于此,同学们知道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主题】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教师:刚才三组同学对我们整首诗做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那么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诗人要传达的主旨同学们都可以想到哪些词呢?(爱国、悼念、歌颂)
教师:同学们通过国殇,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我们伟大民族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
可以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只有生,没有死,生命就算不上完整。然而死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意义也未必单一。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而死,身虽死而精神不灭, “魂魄毅兮为鬼雄”。我们不仅要秉承这伟大民族精神,更要身体力行,明天也就是12月13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吗?
(投影展示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问题: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就此话题,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联系时事热点讨论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真的为你们身上的正义感点赞。将战争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是可耻的,爱国是为了创造和平而不是滋生杀戮!警钟长鸣我们要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和平,因为一场战争的输赢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估量的。
老师最后给大家也带来了一首反战歌曲,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即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的教父级的人物,鲍勃迪伦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视频播放)。
作者简介:杨帆,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二级中教,2013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