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朗诵比赛(精选6篇)
1.红色经典朗诵比赛 篇一
关于城建学院红色经典朗诵比赛报名通知
各班班长团支书:
您好!
我院将于2011年5月18日18:00于图书馆报告厅B101举行城建学院红色经典朗诵比赛。本次比赛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为主题,各专业以团队组合为单位。希望各班班长团支书配合组织同学踊跃报名参与,力创佳绩,争取取得荣誉。
城建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大赛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5月18日18:00 活动地点:图书馆报告厅B101
活动形式:以集体朗诵为主,并有个人的朗诵和知识竞答环节。活动对象及人数:1)十余支参赛队(大一大二)
2)后援团 3)嘉宾、评委 4)观众200余名
(1)党史的回顾
播放PPT或视频(2)自备篇目朗诵:
要求:
① 各朗诵队伍按照赛前的抽签次序,依次朗诵自备篇目。② 每支朗诵队在本轮比赛的时间限制为3—5分钟。③ 本环节满分为八十分
(本场主要考验选手朗诵基本功、表现力、配合默契度)(3)经典诵读(现场抽签):
要求:
① 每支队伍选拔一位同学参加本环节比赛。
② 在“自备篇目朗诵”环节结束后,由各队队长抽选本环节需诵读的篇目。
③ 各朗诵队的代表依次朗诵指定篇目,形式是古诗词、散文诗等
④ 本环节的满分为二十分。
(本场主要考验选手代表临场发挥能力、现场感染力、语言掌握能力。)(4)党史小知识竞答(算附加分)
主持人出题,在场后援团以及观众举手抢答。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不扣分。共10题,所得分数加到本专业的得分中去。
注:
1、朗诵比赛的评分方法:共分为自备稿朗诵(80分)与经典诵读(20分)以及知识竞答(附加分)三个部分综合评定。
2、奖项设置:
团队: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根据团队最后总得分)个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根据个人朗诵环节得分)
大赛活动流程
1、主持人介绍评委嘉宾、介绍比赛规则
2、播放回顾视频或者PPT
3、参赛队依次进行自备稿集体朗诵
4、主持人对本环节的所有参赛队进行整体报分。
5、队长上台进行经典诵读。
6、主持人出题,观众抢答
7、主持人对本环节进行整体报分。
8、评委点评
9、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10、所有获奖队伍派代表上台领奖
11、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评分细则:
一 集体朗诵(80):1朗诵文章紧扣主题,积极健康向上10 2 朗诵集体精神面貌积极乐观,服装得体,干净整洁,给人以美感,上场下场从容大方,富有朝气15 3 朗诵团体吐字正确,发音清晰,语句流畅,最好可以
脱稿朗诵,必须普通话20 4 朗诵集体感情真切,表达自然,正确把握感情基调15 5 团体朗诵ppt紧扣主题,音乐符合朗诵篇章10 6 团队朗诵配合默契,站位合理,显示出团队的精神10
二 个人朗诵(20)1、朗诵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3 2、普通话(要求吐词清晰,发音标准)
53、比赛着装得体、与朗诵内容协调2 4、感染力强,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作品的内涵:5 5、台风印象好,举止要求自然、端庄3、能正确把握作品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
三 知识竞答:本环节的得分将计入每只队伍的得分中10
2.关于红色诗词朗诵比赛的评分细则 篇二
一、评分方法
1、采用100分制评分。
2、比赛打分满分100分,评委打分以90.00分为基础分。
3、评委打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评委打分汇总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分。
二、评分标准
分内容思想、语言表达、仪态表情、综合印象四部分对演讲选手进行评分。
1、内容思想:20分。要求朗诵内容紧扣主题,主题鲜明、深刻,思想积极向上,语言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2、语言表达:20分。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诗歌节奏,表达流畅。
3、朗诵技巧:30分。正确把握诗歌内容,朗诵感情丰富,语调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表演形式新颖。
4、仪态表情:10分。要求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得体。5、配乐形式:10分。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6、综合印象:10分。由评委根据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素质的评价。
三、参赛选手须知
1、参赛人员要准时到场,超时未到视为弃权。2、要求参赛选手着装整齐,仪表大方。
3.红色经典朗诵大赛初赛 篇三
红色经典朗诵大赛-数学系选拔赛
一、主题和内容:
以讴歌建党九十周年辉煌成就为主题,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喜好,选取名家的红色经典诗词或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爱校情怀。内容可参考《红色经典朗诵推荐篇目》
二、参赛要求:
(1)朗诵内容紧扣主题,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语言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所朗诵内容要求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一定要脱稿。
(2)参赛形式:各参赛队伍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加比赛,团队人数不 超过5人。
三、报名范围:全体数学系学生
四、比赛地点和时间:地点待定 四月22号(周五)晚7点30分
五、报名方式:各班班长负责,于4月20日晚9:00前将本班参加初赛选拨赛的选手名单(包括系别、班级、姓名、手机长短号以及参赛作品)发至曾丽婷处(手机号***/698983;QQ: 914880555@qq.com)
六、本次比赛结束后,我系将根据比赛结果,推荐报送2-5名(组)选手及其朗诵作品代表我系参加全院 “‘南粤杯’读经典、树新风、强素质、展形象”红色经典朗诵大赛复赛。复赛结束后,我院将根据比赛结果,推荐报送1-2名(组)选手及其朗诵作品代表我院参加全省 “‘南粤杯’读经典、树新风、强素质、展形象”红色经典朗诵大赛。
主办单位:惠州学院学生处、共青团惠州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惠州学院中文系
数学系社会实践部制作
二○一○年四月十七日
附:评分细则
红色经典朗诵推荐篇目(图)
1、评分细则:
A、评分方法:评委打分。每三位选手朗诵结束后,宣布一次比赛结果。B、评分标准
(1)情感抒发:3分。抒发的情感符合所朗诵内容,情感表达丰富到位、真挚。
(2)语言表达:4分。要求普通话规范,口齿清晰,表达流畅,灵活运用语速、语调、肢体动作语言等技巧。
(3)形象风度:2分。要求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上下场致意等。
4.经典红色爱国诗歌朗诵词 篇四
每一个音符都是惊心动魄的春雷
祖国____!一声最响亮的赞美
让我满眼都是如雨的泪水
祖国____!一声来自五千年的合唱
就像风吹麦浪一样生动和壮美
踏访草原,看雄鹰啸傲大雁列队
走进深山,看季节中的景色在风声鸟语中轮回
新世纪冉冉升起的旗帜
让我在巍峨的大厦上欢呼和陶醉
看万里江山
都有无限的风光明媚
祖国____!昂首矗立的是青山
不肯固定一方的是绿水
山的不朽,塑造了五千年的锦绣
水的流动,流出了五千年的声威
在节日的焰火中
我是燃烧爆响的花蕾
祖国____!一声悠长的呼唤
一声壮丽的赞美
在人民行进的行列中
我是____上的一粒小麦
在祖国的繁花绿树上
我是一只飞翔的子规
祖国____!____祖国
多少____远去了
一代天骄也烟灭灰飞
神的宫殿倒塌了
只有万里长城千古不毁
祖国____!我生命中的赞歌
我血中的光辉
在我的一生中
所有的身外之物都能割舍
唯一不能割舍的
5.三年级一班红色经典朗诵 篇五
(男)有人问 哪里 是你的家 我回答 向东方走
有个美丽的地方 叫中华(女)那是一方灵秀的土地 盘古开天 留下了久远的神话 黄河水 在那里孕育了 黄皮肤的儿女
时代巨人 缔造出 社会主义国家(合)四大文明 有我中华
四大发明 始于华夏
(女)星汉灿烂 筑起了多少璀璨的灯塔
紫气东来 点染出江山如画(男)翘首强汉 你能听到金戈铁马 回眸盛唐 你会看到威仪天下 可汉盛唐 只是先辈的潇洒
青春中国 才是真正的风流年华
(合)是啊,改革开放 一次大手笔的抒发 要用宏大的篇幅才能解答(女)春天的故事
唱响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淡水湾 湛蓝的海水中 我们闻到了紫荆花的芬芳
我们听到了《七子之歌》在吟唱
港澳回归 把屈辱的历史洗刷
(男)百年奥运 是中国精神的升华 嘹亮的国歌
仿佛还回响在北京的盛夏(女)神七飞天 留下了一段动人的佳话 太空里的一面红旗呀 你映红了地球上的万朵云霞
(男)也许 那之前 你还看到了一场大灾难 但大难之中你才真正了解我的中华(女)就是那一刻
全天下的龙族儿女成为了一家
亿万人的牵手 创造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神话
(合)这就是我的中华
五千年的史诗随你妙笔生花
这就是我的华夏 新时代的画卷任你挥洒勾画
(男)和谐社会
一定能让中华民族繁荣强大
我的中华
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 喜玛拉雅
我的中华
你是炎黄子孙心底里
永远的牵挂
(女)薪尽火传
不要问我们忠诚是什么
一声召唤
龙族血脉都将会排列在你的旗帜下,我们唱起了《国歌》。
(男)捧出所有的童心,编成一条彩虹,彩虹上系着我们美丽的梦想,(合)彩虹上书写我们纯真的 深情—— 中华啊腾飞的中华,您频传的喜讯 催促我们快快成长 看千万条红领巾,正张开火红的翅膀,去迎接明天灿烂的黎明!
(合)有人问 哪里是你的家
我回答 向东方走
有个美丽的地方 叫中华
记住了 中华是我的家
6.红色经典诵读比赛 篇六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陈宵宵学号:1030115014051 西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垠而壮美,这是古时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感受。可是在大西北生活了20年的我,入眼所见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街道宽阔,环境优美;是学校里书声琅琅,居民区欢声笑语。20年所见,兼是大好之景;20年所闻,甚少恶语之言。这,应该就是大西北长久以来的样子吧。
然而,范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却重重的打破了我根深蒂固的想法。恍然惊觉,我的生活之地竟然有过这样一段过往。原来苦难这抹深沉的色调,曾在这里这样浓墨重彩,后来之人一旦触碰,心神竟如此难安。
一:初闻,感于路艰
最开始翻阅《中国的西北角》之时,感受最大的别是路途的艰辛。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范先生意识到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现状却很少为人所知。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多的了解西北的情况,他以惊人的勇气踏上了前往西北的旅程。这次考察旅行西打敦煌,北至包头,全程4000余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曾经有幸和家人去四川旅游,走的便是陕西途经甘肃到四川这一条路。路上,柏油马路宽阔,两边风景优美,便不曾细想历史,只沉迷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在细细想来,一路穿过的隧道,走过的桥梁,翻过的草地,在当时应该都是自然无比,没有太多的人工修建吧。更何况,在通往目的地时,偶遇修路,便走了最原始的公路,只容两车之宽,路面坑坑洼洼,还要不断地爬山下坡,在晚上行车之时,差点冲下山崖,让人心惊胆战。
因为有过一点儿亲身经历,所以对这段路途的不容易更能感同身受。可是先是在写成都到新都路途的颠簸时,却玩笑般的说:“黄包车走在上面,尽管如酸秀才哼‘古文观止’一样,左右摇摆,只要小心谨慎的坐着,头碰车篷的次数总可以少些。”这样的乐观与豁达也许就是先生不畏路途旅途艰辛,坚持到底的一大原因吧!
先生的乐观更表现在不顾艰辛,仍可以用和谐平静的心态去看沿途的自然风光。在白水江上源,先生写到“林树荫茂,盛暑旅行其中,气候如仲春,勒马溪边,引吭高歌,高山迥应,曾不知跋涉之劳矣”。当我们要去经历一段有意义却艰难的旅程之时,我们应当如先生,满怀乐观,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走过这段时光。
这段旅程,除了路途的艰辛,最难忍受的便应是孤独了吧。先生说:“为他们彼此用突厥语谈话,记者丝毫不解,颇有深入异域之感。”当他在无边的戈壁滩独自前行之时,也念起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诗句。然而这样的孤独感并没有让先生陷入绝望,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的意义。如川西高原的夜晚,“记者当值时,身披棉被手持手枪,仰观满天星斗,耳听呜呜风声,极目向四面黑暗中侦查。此时心境旷逸忽东忽西深觉人生之平淡,所以终生奔劳不休者,特为生存之必要所驱使,并无特别之意义,故本于生存之必要而活动,此即为人生之真谛。”这些思考或许正是由于旅途的不易和所见所闻吧!或许某一天,笔者再次背包远行,若有幸再走一次先生所走过之路,体会这时光带来的迁变,与书中的内容相对比,或许心中久存的压会有所减少吧!
二:再感,悲于民苦
这里所说的民,并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豪门望族,而是真真切切的平民百姓,在这个社会中人数最多的民。先不谈书中所说之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如今中国的平民,虽然仍有部分的平民居处寒屋陋室,可是现在的百姓至少有屋可以遮风避雨,有粮可以果腹,有衣可以遮体,可以在闲暇之时,上街走走,去公园坐坐,更可以拿着手机联系一下远方的亲人。世景日好,相比书中人民的生活,现在的日子真当是犹如天堂。
再说笔者回避了这么长的篇幅,却仍不得不谈的内容吧。借由范先生的笔触,20世纪30年代大西北的景象,犹如被突然拉开了帷幕,以最真实最直击人心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细细说来,是“皮肤长满疮疖,瘦如骷髅”但是鸦片平民;“乱石泥土,污秽狼藉”的矿工住穴;“庄产本已稀疏,现更破坏,所余无几,举目怆然”的凋零村舍。简单说是,衣衫褴褛的农夫神情木然的行走;道旁因饥饿而半醒的平民不时发出呻吟;及膝的野草中忽然露出层叠的尸体;肥沃的平原被鸦片占据;重税科刑下的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幕幕的故事令人不忍细读,可但是一遍看过,内心早已被深深的击痛,想来是久难痊愈了。但这一切的苦难,只是下层百姓的生活,于上层社会的人物而言,“他们是干脆带上姨太太在自己建造的别墅或占据一定的公共所,大‘消’其‘夏’。月明之夜,他们是‘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或许这只是大家所面对的苦难不同,可这些不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悲剧吗?天空中布满乌云,有些人在接受冰雹雷电,有些人却斜风细雨得享安乐之景。
时代的苦难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的体现,而作为一个后来人,我们所能做的便是铭记苦难,于新的世纪,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去寻找自己的意义,做有价值的事情,于国家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后记,希望于心
每一本书,都会蕴含着作者内心的希冀,一字一句,写入书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感。虽然不知道范先生是怀有怎样的心情去写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但想来必不会轻松。每天都有不同的经历,每日都会有不同的见闻,大量的亲眼所见都充斥着不同的苦难,而作为一个记者,若没有一颗善感却有坚定的心,怎样去感受事实,又如何去坚定内心,不被事实的真相卷入血色的漩涡,难以自拔。先生行了一路,不是看风景却胜似看风景。这景是世间景,这路是人生路。在景中在路上,他记述的是一个带着中国情的中国人眼中的中国西北景。
在路上,他行走4000余里,爬雪山、过草地,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却从未抱怨,依然给我们展示了西北的自然地貌和风土人情,更不时地引用一些典故,增添西北的历史感。
在景中,山水好景不敌人间世情。平民生活艰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卖儿卖女,死尸寻常。在民族相处中,民族矛盾激烈。先生行于少数民族生活之地时亦受到敌视。可先生仍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民族矛盾的原因,并希望能改善民族关系,否则中国危矣。
于情理,作为一个文人,先生感于国事危难,毅然背起行囊来到大西北。带着热忱,将一个真实的西北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书的最后先生写道“乡村妇女喜着鲜红色衣裤,似是为这塞外无极的旷野,铺点几朵红花,别饶风韵。”以鲜明的色彩来结束以暗色为基调的故事,先生或许心存希望,希望这西北可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如此才不负时光在西北留下的苦难。
若是此生有幸,能重走先生来时的路,希望能看到花开满路,人民安康,民族和睦。
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黄乐学号:1030115014045 风吹、雨打、火烧、铁蹄践踏,即便这样也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王树增先生的《长征》一书。他历时六年,收集大量长征资料,采访上百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才完成一部以全面的视角,理性反映“长征”的作品。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从中所体现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跨越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不仅这样,在漫长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以及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里以上,总军程远远超过二万五千里。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地探索,无所畏惧地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词典中,没有哪个词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进一步讲,它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在整本书中,我们充分体会“长”与“征”的真实含义,而“长征”的结束,也正是我们心灵征途的启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一名励志的大学生,我们是不是也该思考我们的人生呢?
王树增先生在前言中介绍,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件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第一个事件: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第二个事件:1211年,成吉思汗的帝国;第三个事件:1934年,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一九三五年三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多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我1934年踏上长征之旅,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这是长征军队的基本概况,我们可以体会这次征途的艰辛。以至于后来王树增先生提到“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是的,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代的人,我们也应为了我们的理想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征途中的战士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在第一章:‘突出重围’中,有一短话这样写到“周仁杰,湖南茶陵县一位农民的儿子,十七岁参加游击队,十八岁加入工农红军。周仁杰沉默了一下,对他的教导说:‘必须把敌人顶住,准备牺牲吧。’”看到这里,我的心平静的像一面镜子,我知道在后文一定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普通战士。对于他们来说,或许生命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安危胜于一切。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的生活很朴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竟然拥有如此博爱的心灵和宽阔的胸怀。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人甚至走向奢侈,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呢?
然而,不仅中国的战士是这样,在征途中也有外国人也值得我们敬仰。三十六岁的薄复礼原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出生在瑞士德语区,后移居英国曼彻斯特。据书中所知,红军要求他尽快筹集足够数量的银洋,枪支和药品。而薄复礼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在担心失去生命的巨大恐惧中,他就着一盏煤油灯的亮光,用了大半夜的时间,将那张地图上的法文全部翻译成了中文。这个举动一下就缓解了红军与传教士之间的敌对情绪。但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伤亡红军认为他能够搞到药,薄复礼就这样跟随着中国工农红军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半时光,并且在历经艰难困苦之后活了下来。在释放之后,军团长萧克主持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红军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只鸡让他品尝。薄复礼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若不是那艰苦又难忘的一年半共同生活时光,想必他也不会有如此之感悟。而在这一征途中,他的真诚与他的无私,让我们感受到无国界的坦诚相待。我相信,这一份情谊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遗忘人间,不会因为成为历史而失去光芒。我们永远珍存这份记忆,让它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当然人们也常说“巾帼不让须眉”。书中我们所熟悉的第六军团,其中有一个叫张吉兰的女战士。在战后掩埋战友尸体的时候,她在尸体堆里发现了一张熟悉的脸庞,那是她的丈夫。张吉兰把丈夫满是血污的脸擦干净,把他们夫妻平时最珍爱的一把牙刷放进丈夫的口袋里,然后把丈夫埋葬了。瘦弱得如同秋风中的一片落叶的张吉兰在马背上说:“广西人都说猴子会骑马,我像不像呢?”后来,她为了追随自己的队伍,在一个山洞里将头发剪光,装成男人报名参加了国民党军。她跟随敌人的队伍在大山中转来转去,终于有一天接近了红军。她扑进一条河,拼命向对岸游,身后一声枪响,她挣扎了一下便在河面上消失了,消失在一个血红色的血涡里。谁说女子不如男?张吉兰就是我们的英雄。她的勇敢无畏,她的坚韧不拔,会让时光记得,会让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肃然起敬。由此,我们也该知道,一个女人,一个有气质的女人,重要的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身上所具备的顽强,执著,认真的品质。我们现代女性更应培养我们内在的东西,让我们每个人不一定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是成为自己。
书中还有许多让人动容的故事。像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他率部队为红军垫后,等到他们撤退时,湘江已被国民党封锁。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最后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拉出来扯断,年仅29岁的他就这样壮烈牺牲。当然除了不怕死还有艰苦卓绝的精神也是重要的。山城堡战斗结束后,红军炊事员朱家胜挑着担子跟着部队往陕北走,因为战友牺牲了,他担着东西太多,渐渐落在了队伍的最后。等他赶上部队时,红军干部一针一针地缝补朱家胜那件破得很难再补的衣服,那是他自1934年12月离开根据地就一直穿在身上的一件单衣„„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在人类物质与精神的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动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路途上?但是为什么数十年来仍旧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出现在这条漫长的征途上,或许就是因为它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所以,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大学生,我们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计较突出,平凡的我们此时不就应该充分发扬长征精神吗?记得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形式要求我们勇敢的行动。”所以用意大利诗人的名句就是: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让我们扬帆启航吧!
《西行漫记》读后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李朋轩学号:1030115014004 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已经快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去过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进一步感受到了七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座塞上小城对于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延安的十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文艺工作者以及各国友人。在这些各国友人中,有医生,有记者,有军人,他们都很想知道这个神秘的政党是如何一步步开始影响中国革命的。埃德加•斯诺便是其中一位,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事后他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一书,将扎根在黄土高原的这个神秘政党以及那一群为中国革命不懈努力的人展现给了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身在革命圣地的我,为了感受当年那段风火岁月,我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它不仅让国外读者了解到中国还有个为人民的幸福在不断奋斗的政党,也让全国的贫苦百姓找到了真正的依靠,在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下面听一个事例。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当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毛泽东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父亲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他。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出去学习就更加刻苦了,别人一天只学习了几个小时间他就学习6小时,他的目标是带领中华人们走向复强的道路。
在他的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打到所有的侵略者,让中华人民走上自由和平的道路。特别是在他18岁的时候,他在学校呆了六个月后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除了对毛泽东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外,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还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使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不是传言中的赤匪。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陕甘宁边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时光飞逝,转眼间七十年过去了,斯诺笔下的中国以及那个为了中国革命而不断奋斗的政党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斯诺曾经来过的那座红城——延安,虽然今天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但是依旧矗立在城中的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仍然可以发现斯诺当年的足迹。读者《西行漫记》,走着作者当年走过的路,回味无穷。
《苦难辉煌》读书感想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关博 学号:1030115014028 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
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铸造新的辉煌。
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新著《苦难辉煌》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中国革命史是一幅立体画,凝视其中的一部分都无法洞悉其原貌。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
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文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苦难辉煌》这本输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从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
三、蒋介石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虽然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扬起目标的风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让生命的航船成功远航,从而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待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奋斗过,我拼搏过,我不后悔。我们是自然人,但是首先是社会人。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个人的命运不可能不和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在为自己,更是在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充实、更有意义,也定会更加绚丽多彩。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不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都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
闭卷深思,《苦难辉煌》展现中国发展历程成功、完整、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每一章节都浸透着早期共产党人与革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辙印和鲜血,令我们深刻体会到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国情,使中国人民摆脱枷锁桎梏的真理不易、确立一个政党合法地位的斗争不易、选定一个能够代表党的利益,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明天的领袖不易。忆往思今,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定理想信念?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幸福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我们必须牢记革命先驱的不朽功绩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密切联系群众,争当时代先锋;必须要饮水思源勿忘历史,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生命换来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先辈相较对于现实中的琐事要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开心少一点烦恼,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过好每一天;必须要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克服困难挫折的进取精神,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从个人做起、从本职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把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作为具体的实践和当前时代结合起来。
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尽了百年的历程。缅怀革命先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行动就是最好的缅怀。于我而言,我将继续以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为指引,将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融入到我的具体行动中去,做一个真正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在政治上追求进步、在工作上敬业爱岗、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奉献爱心,让信仰成为一种动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死开我的翅膀。”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为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金钱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时,我们可会翻开历史去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我慢慢的合上手中那本厚厚的书,但我将会再次翻开那厚重书。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邓鑫学号:1030115014008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苦难与辉煌在我们看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但当你细细品味其中,你会发现其中奥秘与中国八卦类似,苦难之极与辉煌之极其实便是彼此!读《苦难辉煌》有感。
《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文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
三、蒋介石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虽然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扬起目标的风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让生命的航船成功远航,从而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待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奋斗过,我拼搏过,我不后悔。要勇于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实现人生的目标,让人生真正成为人生!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我们所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个人的命运不可能与国家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为自己,更是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故此,我们更要向《苦难辉煌》看齐,以此来完成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加快脚步实现富国,强国的中国梦。
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只有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我们的人生道路也是如此,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到能够独当一面的社会公民,这其中的道路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也许会遇到很多坎坷挫折。然而,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一样,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那个弱小被无数困难挫折所围绕的部队能够完成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长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面对如此多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还能继续前进,答案应该只有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知道,他们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创造出来的。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中国革命前途命运最黑暗的时候,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使被敌人俘虏,即使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我们的共产党员们都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无论面对多么艰险的环境,无论遭受多么痛苦的酷刑,我们的共产党员们始终保持着心中那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进,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无数共产党员的革命事迹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生活在新时期的我们不能忘记为今天美好生活的到来付出无数鲜血的革命先辈们,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苦难辉煌》告诉了我们应该必须铭记的一段历史,历史中的人和事,真正存在过,他们生动具体,他们是那段历史的演绎者,他们用各自的行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我们应该从我们的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不能盲从,更不能武断,不能只凭自己的喜好去看待事物的对错。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看待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某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中国革命的成功,则是用实践证明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且向全世界证明了这一点!
《苦难辉煌》吹响了当代中华民族扬帆起航的前进号角。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我们,要不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不怕苦,不怕难,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最终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胜利。
书中描写的那些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奋勇向前,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祖国家园。我们应该积极发扬《苦难辉煌》中总结的共产党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保持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不断汲取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历史铭记沧桑,苦难铸造辉煌,一段段血与泪凝结的苦难,一页页中国人民不懈的抗争,一个个战争的现实与和平的企望交织成了属于我们,属于中华民族的希望与辉煌。历史的沧桑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坎坷的苦难最终铸造了辉煌的中国共产党。硝烟弥漫的中国终于退却了它的阴霾,重见明媚的阳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从苦难中走来,一身尘土,一身鲜血,却依然面带着那份能够穿透迷雾的微笑,正是这份从容,正是这份坚持,最终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民族,终于走向了灿烂辉煌!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寻着历史的长河,寻着无数革命先烈们留给我们的伟大记忆,将那份信仰,那股精神慢慢融汇进我们的血液,化为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贡献我们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我相信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信念的继承人。金一南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当时政治事件与政治人物,深刻的剖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这不失为一篇名作。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苦难辉煌》中那种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今天,我们更应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的古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靠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工作情怀,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共同努力奋斗!苦难是辉煌的发酵剂,辉煌是困难的果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铭记这一点,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业中的困难不含糊过去,认真寻找解决方法,最终以量的积累到达质的飞跃,实现学业的辉煌,生活的辉煌,乃至人生的辉煌。
以苦难之基,铸辉煌之实;以苦难之因,铸辉煌之果;以苦难之力,达无上巅峰!
浅读长征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白三三学号:1030115014049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一场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流血牺牲和传播理想信念的远征。长征路上,中国工农红军为我们展现了其坚定信念、顽强精神,以及无可比拟的勇敢。他们惊人表现值得我们铭记一生。同时,使我对我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长征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长征路,是一条洒满血与泪的路。工农红军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们依旧不退缩、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此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抗战时,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则在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描绘对伟大的红军战士无疑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毫无伪和感。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精英,又或者是目不识丁的红军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也都为自己的信仰拼搏着,流血牺牲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历经艰辛苦难仍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是令我难以置信的,但这也的的确确是真实存在的。此时我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他们的精神将在人类历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学习到很多,并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久久萦绕在心,不能忘怀。而首先进入我眼帘的便是“平等”。中国红军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占少数的政治军事精英,还是占多数的赤贫的农民官兵,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这中平等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政治追求。在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战士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东西方世界传达着“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等级观念鲜明,“平等”一词无疑是虚无缥缈的,形同虚设的。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也犹如那梦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与战士们一同品尝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则用一根跟所有红军官兵刻着名字的扁担去挑水。他从未觉得自己与普通战士有高低贵贱之分。平均不到二十岁的红军战士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相反在国民党中央军这些所谓的正规军中,官兵之间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或者说是极为不平等的待遇。王家烈迎接和慰问中央军的慰问品有四卡车,贵州特产茅台酒和另一种亚麻草鞋。薛岳的中央军达到连以上的军官每人茅台酒两瓶,营长以上军官五瓶,而士兵则仅仅是没人一双亚麻草鞋。这样的分配很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期以往,广大的士兵不免心生嫌隙,这样的军队不团结,心存异心,何以战胜团结一心的工农红军呢?我为他们感到悲哀,甚至是惋惜,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流着相同的血液啊!
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表现同国民党中央军的怯懦形象形成显明对照。周仁杰,在面对敌军猛烈攻击下,毅然地说道:“必须把敌人顶住,准备牺牲吧。”简单而不带有一丝波澜的一句话,恰恰体现了他以及战士们时刻为战斗准备着,哪怕是献身革命。战斗是惨烈的,红军伤亡惨重,倒下的人重重叠叠的摞在了一起。到了第二天战斗结束时,当时四百多位农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山涧里的官兵尸体掩埋掉。而隐藏于山间草丛中的重伤员大部分被搜山的敌人发现后就地杀害,少数还能动的自己爬到悬崖边滚了下去,真是触目惊心。在一九二九年初 在赣南的一次战役中,情势危急时,毛泽东提枪亲自率领警卫班向前冲。蔡和森,在香港被捕,随后被引渡到广东,敌人将他的四肢钉在墙上,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在脚山铺与湘军抗击是,湘军在炮火袭来的同时还有十几架飞机的轰炸。山岭上被打断的树枝横飞乱舞,泥土被一次次地掀起来。红军官兵一直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子弹没有了,就和敌人抱在一起用拳头打、用牙齿咬。易荡平受伤倒在血泊里,敌人拿着刺刀冲过来,他命令自己的警卫员向他开枪。警卫员哭了,是不忍心。易荡平夺过警卫员手里的枪,同时高喊:“赶紧突围”,然后朝自己的头扣动了扳机,令人侧目。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炮弹呼啸,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搭载铁索上,火星迸溅。红军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不畏惧。连那川军都无法相信红军竟然就这样向他们靠近了。看着铁索上离他们越来越近的红军,他们惊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世间除了红军外,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摇晃的铁索发起进攻。红军的口号阵阵入耳:“同志们!这是最后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同志们,跟我前进!”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不惧前方危险,管敌方是一个团还是一个旅,机枪朝着阵地横扫。此类英勇抗敌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国民党派呢?领导与下属离心离德,阳奉阴违。当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南中国最著名的军阀号称“南天王”的粤军首领陈济棠被蒋介石授予重任,与红军作战牺牲两个营便心疼不已,为自己生存安全寻找有利策略——拖延迟缓。他给粤军下达的作战原则是:修碉堡,守阵地,决不主动进攻;即使发生了战斗,也不求有功,但求少受损失。部队每天的前进行程绝不超过二十里。看到这,我不由得想调侃一句,“这算什么呀,有这样带兵打仗的吗。”中央红军进入贵州,贵州财主和军阀囤积大量的金银、鸦片、盐巴、枪支和高达华丽的房屋。他们的军队由步枪和烟枪装备起来。王家烈,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他一直做着倒卖鸦片的生意。得知红军的到来,他召开会议,黔军将领在红军离他们还远时,无不表示坚决执行委员长的命令,愿意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可当红军近在眼前时,各路门阀纷纷表示绝不能与红军硬拼,应该或追而不堵,或堵而不打,或打了就跑,或让路通行。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场战役几个要跑的黔军去拉他们那个叫着罗玉春的团长一起跑,罗玉春哭着喊着,“我不走,我要死在这里!”但是很快他就跑得没有了踪影。国民党派内部鱼目混杂,贪生怕死,贪图富贵之人比比皆是,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如何得到战斗的胜利?即使他们的武器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齐全,人心不齐终将注定失败的结局,提升生命质量的最可靠的力量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的人格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或国家文明的兴衰。国民党这一党派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便是一个前途黯淡的党派。对此,我不得不称赞中国工农红军怀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团结一心的可贵。
战斗是残酷的,但中国工农红军依然拥有快乐和自信,这无疑是让人匪夷所思的。红军虽滞留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他们不曾有过任何灰心和绝望,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工农红军胜利的明天定会到来。红军缺少食物,饱受饥饿,却组织了“野菜委员会”,朱德带领战士漫山遍野地寻找可以吃的野菜。红军官兵还在甘孜举办了体育比赛和文艺比赛。如跳远、障碍、跳高、出墙报、团体唱歌、政治演等。在中国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的歌声,是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充满希望的天籁之声。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发布了把中央红军消灭在第二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并且在全国疙瘩报社上发布了悬赏布告,是迄今为止以政府的名义针对某一个人的“最昂贵、最诱人的悬赏”,即“生擒毛泽东朱德者,赏洋二十五万元,”战争是激烈、紧迫的。王家烈与薛岳在马场坪碰杯时,在乌江岸边,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红军官兵也在碰杯,红军官兵端着的杯子或碗里是开水,开水在冰天雪地里冒着腾腾热气,红军官兵仍高兴的喊道:“同志们,祝贺新年!”一个新年过的如此艰苦,但他们仍能开怀大笑,喜气洋洋。聂荣臻回忆,一个红军士兵在快速奔跑中草鞋被敌人的子弹打掉了,但他的脚居然没有受伤。他称道,“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奇特的场面。”战争是血腥的,时刻有人倒下,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都不免心生恐惧,退缩,不忍的心理,红军战士能在被流弹擦伤后,仍能笑谈,“好兆头,好兆头,这叫开门红!”如此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让我只能望洋兴叹了,望尘莫及啊!当工兵连被沽基家族人剥除衣服,红军战士禁不住开玩笑说:“工兵连很凉快呀!这是到哪里洗澡去了。”这又让我看到了红军战士苦中作乐和他们的幽默风趣。连同领导毛泽东都不忘调笑一向严肃的刘伯承,可见官兵一心、和领导内部的团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周炮弹轰鸣,红军战士放声高唱,别有一番风味,正可谓是铁血柔情。长征一路环境艰险,战斗惨烈,但我忘不掉那歌声、笑声。面对饥饿、伤痛倒下的红军为不拖累其他同志,索性用草将自己的脸盖上一动不动,以误导身边同志认为他们已经死了。这场景令人动容,让人心疼。无法活着走下去的的红军将自己的衣服全部脱下来放在一边,以便后面的红军能够穿上御寒。这让我感动不已,万分敬佩。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我想问,世界上还有那支军队可与之媲美。
《长征》一书留给我诸多感动,但书中也有令人愤慨的事和一些令人恼怒的人。如在一九三一年开展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苏联国际代表米夫发表了漫长冗杂的演讲,对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进行贬低,“绝不能让他们滚蛋”、“应该打他的屁股,但是也不是要他滚蛋。”甚至吹捧王明为天才领导者,而从后边我们可以看到王明的丑恶嘴脸,也许我的话有些偏激了,但我内心是真心怨恨他的。在白色恐怖下,实际掌握着中央实权的王明犹如惊弓之鸟,到处躲藏,藏于尼姑庵中,最后惶惶逃往苏联,他的表现令人不齿。而这样只知泛泛而谈的人不止他一人。例如博古、李德等人不识中国国情,制定错误的军事策略,导致军队连连失利,危在旦夕。更甚者是叛逃革命的人更令人发指,如顾顺章,向中发等。因为他们的叛变导致了许多著名的革命党人遇害。万幸的是,如此不堪的人终究是少数的,我们不能以一概全。
生活在21世纪的我,衣食无忧,根本不用经受饥寒交迫得病磨难,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工农红军浴血奋战换来的。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不惧牺牲、坚信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格。这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长征路上,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我们不应辜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而应学习他们身上的众多闪过点。直面人生困苦,伸出援助之手、拥护伟大祖国。
读《西行漫记》有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2姓名:孔妮学号:1030115024033 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长眠着一位“中国人的美国朋友”,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提起斯诺就不得不提他的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叶剑英元帅之所以称他是“中国人的美国朋友”,原因在于他不仅是第一位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做采访的外国记者,而且在当时国民党极力诋毁中国红军的背景下客观的报导了苏区红军生动鲜活的景象,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介绍了中国红军。当他踏进红区时就力求不带偏见的记录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西行漫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未获解答的问题: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的来历如何?”(摘自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我想,正是因为斯诺这种疑问与质疑的精神,才使他能够冲破重重阻挠,最终进入红区,获得第一手材料,才写下了《西行漫记》这本震惊海内外的新闻著作吧。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我一定要学会质疑,并积极寻找答案。“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我想,这些孩子还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第二篇中 ‘造反者’ ”)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身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也应该勇于批判损害我们祖国利益的,有损国家尊严的行为,心怀高度的自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下面听一个事例。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看到最后他出去学习就更加刻苦了,别人一天只学习了几个小时间他就学习6小时,他的目标是带领中华人们走向复强的道路。
在他的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打到所有的侵略者,让中华人民走和平的道路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宁,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安宁,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就是:一切为人民之幸福。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2 汪婷婷学号:1030115024031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下面听一个事例。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看到最后他出去学习就更加刻苦了,别人一天只学习了几个小时间他就学习6小时,他的目标是带领中华人们走向复强的道路。
在他的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打到所有的侵略者,让中华人民走和平的道路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宁,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读《新中国的三十年》有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2 苑志鑫 1030115024035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里,可以读上一本好书,感觉是沁人心脾的。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唐德刚的《新中国三十年》,读过之后我的内心有些许沉重。因为我发现了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少之又少,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我也将一一道来。
作者是一位海外华人历史学老兵,我个人认为他自称‘老兵’是一个谦逊的态度。这让我从开篇中毛泽东政权是帝制传统的回光返照,引发了我的好奇和渴望。大多数的专家和学者对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或避而不谈或夸大功绩或一味批判过失,但是后者是少数人的,他的大胆是我欣赏的也是我所敬佩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人相食,眼看他打砸抢;再眼看他改革开放,起死回生。’他将文化大革命在此作为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并且也能看出作者对改革开放的赞美和肯定。毛主席曾说:一个革命政党的生命,正和一个人的生命一样,它也有其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诸阶段;最后也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作者对邓小平同志先扬后抑,‘果不其然,时未期年,邓公就搞出中华史上前所未有的血洗天安门的败笔来。终于弄得真伪难分、前功尽弃„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残忍,以至于此真警人肺腑。’作者的评价角度是客观的、犀利的,功过不能相抵。‘蒋毛二公,若是当年身先死:蒋若死于抗战胜利;毛若死于建国初期。朋友,他二公在中华民族的地位,谁能相比?’从这一部分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伟大的领导者是有尊敬之情的。并且也正面指出他们在国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没有完全的批判也没有完全的否定,这样的文字是客观的,这样的语言是公正的。作者在这一个章节中多次重复一句话‘我们今日只能半途而论之也。’历史学者不去随意评论未来,这是很难得的。作者强调我们今日不能越俎代庖,这样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作者在描述历史时用到了几个名词,我认为要深入的进行了解。作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有机体。他如果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百年后,他也会寿终正寝。他如胡作非为,重蹈其故主席毛某的覆辙,那历史家就无法预料了,这在历史学上便叫做偶然,偶然是上帝也掌握不了的。’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此一转变,实是人力、物力皆不能逆转。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必然。通过作者区分历史的偶然和历史的必然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偶然事件我们要尽力去避免,当然我们这么是为了利益着想,这种偶然来源于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如同西安事变,不但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这种历史事件就是历史中的偶然,也是星相学中的变数。一些举一反三也有一些举三反一。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是我们必须去遵守的客观规律,在当下的中国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选择。我们国家从帝王专制要转变成民主政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二者从政治到经济,一转百转,要全部转完,实非数百年不为功也。抗美援朝的复杂后果至于‘高丽战争’的爆发,那就更和当年的西安事变一样,纯粹是历史上的“偶然”了。当年的西安事变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垂死的边缘救活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本身就是由‘必然’和‘偶然’交互为用,慢慢的制造出来的。可怕的是,一场高丽战争,打出了新中国“极左路线”的内政,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最可叹的是,美国向极右发展,只是短期和政策性的,其主要运作也只限于外交界。等到他们发现错误时,还是那个共和党极右派的尼克松。而高丽战争对中国内政所发生的建设性影响,那就和一九七九年邓小平所发动的“越南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处了。历史当中的“偶然事件”和“必然事件”构成了历史的脉络,从这一历史潮流中我们作者提出大陆当今当权的人民政府的特征所在:
(一)它是“转型期”中,最后一个有阶段性的政权
(二)它具有中间性,前有帝王专制的遗传,后有民主政治的远景
(三)集权政府和独裁领袖的权利递减,从绝对权威递减至依法治国
(四)它具有其千载难逢的机运来结束这场转型运动而驶出“转型期”
这些都是作者依据历史趋势进行的大胆推断,而最后的结果如何并不是我们所决定的,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常规不能决定中国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所处在一个转型期,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主题,不可照抄,历史毕竟是前进的,一味地效仿终究会走上不归路。
作者将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毛氏当国为帝王专制回光返照的第一阶段,而在毛统治一个八亿人口的大国只有两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而在他二十八年的统治时间里,这些法律并没有切实的实行下去。在中共产党以前的政策即长征之前,是由中央政治局集思广益、集体定制的。可是1957年反右后则是渐渐由毛泽东一手炮制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词组只字都是法律,当时他年事以高、言语不清,这段独裁的时期,他所强加给全国人民的意志也叫政策。但是综合各种条件来看,这也只是一个社会文化转型的短期现象。共产党的天下是解放军打下来的;只有枪杆才能出新政权。这些理论其实也不无道理,看似是强盗逻辑但是结合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伟大的领袖是没有完美的,作者的笔墨中包含了他自己的情感。最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没有瑕疵的。我们在做事与评论他人时必须控制好一个度,否则就会走向极端。而毛之所以会有以上的不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法律的认识也停留在两千年前的传统法家层次,他所知道的法律,只是惩人之法的“王法”和“刑法”而已。毛与列宁的不同就在于,列宁是西方传统法学训练出来的律师,他对这两个不同的法理学自有他的另一套“列宁主义”的诠释。由刘少奇搞个人崇拜一手推上去的。盖中共经过八年的抗战迅速发展,至此已拥有半壁河山。那时以刘少奇副主席为首的毛派若干高干,为着与党内国际派争党权,和党外国民党争党权,乃突出毛氏为独揽大权,超出全党之上的最高党魁,来领导对外斗争,对内清党。刘少奇的第一着棋,便是树立‘毛泽东主义’为全党最高指导思想,其地位仅次于马列主义。但毛氏那时正谦恭下士之时,不愿亦不敢与马列平坐,乃自请改‘毛泽东主义’为‘毛泽东思想’。最后,作者还1一句公道话‘毛公雄才人略,他要是真做起皇帝来必定是一位顶呱呱的“开国之君”。’而且在那个时代“打天下”也远比“治天下”容易的多。治天下时,老样板都没有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蒋、毛二公的悲剧,则是背着个皇帝的包袱去做总统。他们二人都死不瞑目。”作者用客观的视角来看新中国的风起云涌,毛主席推翻了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带领人民站起来,这对于一位老者是挑战,即使在他执政的后期有不少**,也可以说是新中国的浩劫。但是我们必须体谅、了解他,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具体链条中,尊重历史,不苛求古人。通过这本书,我看到的都不是某一方面的极端。这里包含着我们那是具体的社会背景,我们国家的命运。对于任何伟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公正的心,不因为过失而否定所有,一个客观的态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贴近事实,更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相对比较的评价。
对于《新中国三十年》,我所抒发的感想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连浅析都算不上。通读一本书是一件美好的体验,从一开始的枯燥到后来发现那些实实在在的真理,我认为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读毛泽东自述有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2 陈朋伟 学号:1030115024041 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听大人们谈论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在电视屏幕上也经常有歌颂毛主席伟大业绩的影视资料。那是,我虽知毛主席唯一代伟人,却不明晰他的历史功绩,人民为何如此称颂,爱戴他呢?
最近,阅读了毛泽东口述,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述》后,我心中的疑团被揭开了。
该书的作为毛泽东口述并亲自修改的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唯一一部以自传形式出版的中共领袖传记,是我们认识,了解这位伟人的重要依据。
本书辑录了毛泽东在1936年,1939年,1965粘合1970年同斯诺的四次谈话以及有关背景材料。其中,1936年谈话还经由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不仅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做了些科学的预见。公开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轰动。毛泽东诞生于湖南湘潭的韶山。幼年时期,家庭条件较好,有十八亩农田,但他却天性叛逆。先生所深恶痛绝的诸如《岳飞传》,《水浒传》,《西游记》,《三国》等书籍,他都看完了。那是他酷爱阅读传奇小说,对《四书五经》十分反感。在阅读中毛泽东发现了一个事实,书中的英雄,主角大多是武士,官吏和学者,却从未出现一个农民英雄。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心中已有了人民群众思想的生根,萌芽。
在长沙读中学时,他一头扎进湖南省立图书馆。这段时期的经历使毛泽东接触到了众多自由的思想,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重多共产主义书籍之后,便开始坚信马克思主义。几年的刻苦奋读,使毛主席阅读了解了众多历史文化典籍,提升了自身文化修养,更使他的思想民主,自由。
毛主席的军事理论造诣极深。他结合中国国情,一反“城市包围农村”,摒弃苏联模式,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提出了游击战术,将广大的工农作为武装主力。一代伟人毛泽东凭借其超人的智慧与深远的战略眼光带领中国人民扭转了抗日局势,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为这个曾经是地球上最富强的民族摘去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著名的十六字游击战术,危难之际的战略大转移,三大会战的局势部署,都向我们证明了毛泽东那卓越的军事才能。毛泽东还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一生从未停止对世界的思考、探究。他曾说: “只有在水中的时候,我才会停止思考。”少年时代,他思考纷乱的时代和教育的腐朽,并决定走出韶山这个小地方,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青年时期,他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学习,开始思考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基本国情的结合,并探索创办了湘潭日报,大力吸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壮年时期,他开始思考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思考符合中国国情的作战方式。
读完毛泽东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毛主席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团队精神以及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当今这个物质主义横流的时代,人们忽视自身精神品质的建设与完善,出现了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果人人都拥有主席这等觉悟,致力于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那么中国未来必定国富民强。
而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更是一位满腹才华的诗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与大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淡然。贺敬之曾经这样评述毛泽东的试:“毛主席的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想,遒劲优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词采,形成了中国悠久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
毛泽东是一个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在生活上,他洋洋洒洒,并不刻意去追求外在形象。1966年毛主席离京外出考察回来后,发现居住的紫云轩被修葺一新,大为不悦。一段时间后便决定搬往游泳池的更衣室,说什么也不准回来。他说:“太小了怕什么,只要能摆张床铺,有张桌子,有把椅子,不就可以了嘛。最后工作人员只好将游泳池的小传达室布置成主席的卧室。参加党的一大时,在饭馆吃饭,别人让服务员打扫桌面,而毛泽东则直接用衣袖擦拭桌面。甚至后来还出现了主席将擦脚毛巾与擦脸毛巾混用的事情。毛主席是一位知道什么事重要、什么事次要的人。他不拘一格,将大半精力用于自己所关注的事业中去。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我想过很多职业,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我不断的在想,为什么同样是吃饭长大的人,毛泽东就可以那么果断,而我却如此不能做决定呢?我不断的思考着,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目标。而我,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克服自己缺乏主见的弱点。人的一生,不能都任凭自己的弱点为所欲为吧?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毛泽东也是,但是他都能够克服,同样是人,我也可以。
还记得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毛主席同志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他说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我认为他说的话很有逻辑。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会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毛泽东自传》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的好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以前所做的错事很后悔。从今以后我一定要以毛泽东精神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2015年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主席离开我们,离开这片满怀希望的土地已经快四十年了。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而去的,除了抗战的苦难,还有历史的真实。这些年来,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在流传。之所以谣言四起,还是因为一些人对主席不够了解,如果大家知道主席平时是如何过日子的,这些谣言将不攻自破。”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遇到困难时,选择的是迎难而上,与困难斗争到底。在主席生命尽头,他仍靠看《出水芙蓉》来转移注意力,缓解病痛,仍扑在工作上。毛主席是一位伟人,他的事迹对我们这代,下一代乃至后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毛主席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自我,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长征》读后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2 马亚丽 学号:1030115024016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之际,我们开始了红色书籍学习的热潮,秉承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高贵品质,自己在此期间看了一本王树增的《长征》,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很多关于长征的事迹,对于长征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因为自己在圣地延安,所以更加感到自豪。
红军在1934年开始长征,它对人类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新中国的诞生扎下了基础。阅读《长征》,重新走上长征路,走过那千山万水,感受那风霜雨雪,去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的伟大红军士兵,那段艰难岁月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算是一场壮举,以下这组数字表明了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部位牺牲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险峻的峡谷长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不仅这样,在漫长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和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还需要平均每天行军五十公里以上,总路程远远超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史上罕见的传播思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者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千百万民众,给予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自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猛烈的冲击了这个东方大国之后,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热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时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于是,当那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从《长征》中我们看见了红军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勇于牺牲的精神,看见坚定信念的的伟大指引力,看到共产主义理想的五彩光芒,觉得作为发展对象或者是预备党员的我们时刻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做的足够好吗?我们是否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敢于牺牲自己的勇敢?红军战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苦难有时可以锻造人,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让我们时刻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使命。
有时候我们读整本书时可能并没有多大感慨,因为体系庞大而不易引发整体感观,但读到里面一些小细节时却感触颇多。在读到最后一战胜利时,自己内心是既百感交集又汹涌澎湃。这艰难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是用多少革命战士的鲜血换来的。在感到悲伤时又觉得如释负重,终于又胜利了,终于要迎接下一个挑战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说:“三大红军主力西北大会师,到山城堡战斗结束了长征。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我们要在陕甘地区站稳脚跟,迎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由此可以看出红军战士不仅仅满足眼前的胜利,而是随时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战士朱家胜的那件衣服是他从根据地离开时就一直穿在身上的衣服,他在途中担负着牺牲战士的行李艰难前行,直到有位同志给了他针线让他缝缝衣服时他才发现他自己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了,他是多么坚定啊,全然不顾自己,挑着这沉重的担子,形单影只的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他留给了我们一个悲壮而高大的身影,让人心酸。我虽不能亲眼看见,但也受到了鼓舞,我今后应该多了解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了解他们的慷慨奉献;好好学习革命中的优良风尚,学习他们为了一个目标齐心协力,齐头并进的精神。从1934年十月到1936年十月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们翻雪山,过泥潭,爬草地,吃树皮,历经千辛万苦,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时刻提防国名党军队的飞机轰炸、围剿。飞夺泸定桥那艰险的一幕在我脑海中久久浮现,面对枪林弹雨,战士们用自己脆弱的身躯阻挡敌人猛烈的炮火夹击,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何让人不动容呢?战略转移不是轻易可以办到的,大量的档案和文件,武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挑着这些器物的红军战士们感到酸楚,他们就像苦行僧一样,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于赢得了胜利,同时战胜了大自然。
【红色经典朗诵比赛】推荐阅读:
红色经典朗诵复赛注意事项08-29
红色诗歌朗诵比赛串词10-28
传承红色经典班会09-04
读红色经典书籍有感06-18
红色经典服装设计大赛08-10
传承红色经典演讲稿09-10
对比新老红色经典09-29
红色经典_演讲稿10-28
读《红色经典传奇100例》有感07-21
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作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