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出青年获奖发言稿

2024-12-06

十大杰出青年获奖发言稿(10篇)

1.十大杰出青年获奖发言稿 篇一

我作为单位最平凡、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名地质工作者,能获得湖南省地勘局“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是上级领导及同事对我以往工作和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在这一荣誉里面,有自己的辛劳、有领导的关心、有同事们的帮助,也包含了上级领导对我以后工作的期望!

荣誉不是终点,它只是我工作经历过程中的一次小结,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的期望,一如继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光荣的地勘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继续做一个简单、快乐的地质人。

2.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联谊会在京成立 篇二

2006年12月14日,由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从1990年开始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已走过16年不平凡的历程,16年来的100多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相约北京,共话未来。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出席联谊会成立庆典,并为新当选的会长、副会长颁发了证书。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在联谊会成立庆典上致辞。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人事部副部长陈存根以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审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单位代表出席成立庆典。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常务副主席尔肯江·吐拉洪出席联谊会成立座谈会,并对联谊会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杨岳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联谊会的成立,为十杰青年搭建了相互学习、增进友谊、合作共赢的新平台,成为十杰青年发挥作用、贡献才智,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新载体,也必将成为青联更好地联系、服务、凝聚优秀青年的新家园。

杨岳希望联谊会把奉献社会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十杰青年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组织十杰青年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成立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联谊会章程》,选举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为联谊会会长,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明等十人当选为副会长,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秘书长安桂武当选联谊会秘书长,第十二届中国十人杰出青年、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等6人当选联谊会副秘书长。

据了解,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联谊会的宗旨是:加强对十杰青年的培养和服务,推动十杰青年的交流和合作,发挥十杰青年的导向作用,奉献社会,服务青少年。联谊会将通过学习座谈会、论坛等方式加强对十杰青年的培养,扩大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举荐和宣传十杰青年,服务其发展;关心十杰青年的切身利益,服务其实际需求,维护十杰青年的合法权益,反映十杰青年的愿望和要求;推动十杰青年的交流和合作,倡导十杰青年之间的相互支持;通过组织十杰青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多种形式,引导十杰青年奉献社会、服务青少年。

3.十大杰出人物获奖感言[模版] 篇三

1、黄旭华

【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刘盛兰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3、陈俊贵

【获奖名片】: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4、段爱平

【获奖名片】:一秉至公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5、沈克泉 沈昌健: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6、格桑德吉:

【获奖名片】: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7、胡佩兰:

【获奖名片】: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8、姚厚枝

【获奖名片】:寸草春晖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9、方俊明

【获奖名片】:克明俊德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10、龚全珍

【获奖名片】:松筠之节

4.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办法 篇四

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保障第一届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第一届XX区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办法》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二条 为推进第一届XX区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成立组织委员会统筹实施评选工作。

第三条 组委会成员由主办单位(团区委)、区委办(区府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工商联、区总工会、区妇联、区经济促进局、区教育局、报社等单位的领导干部与中层骨干组成。

第四条 组委会设秘书处在团区委,负责参报人员调查筛选、召开评委会议、组织大众投票、举办杰青主题活动等具体评选工作。

第三章 评选机构

第五条 本次评选活动设评选委员会,由评委会负责具体评审工作。

第六条 评委会由专家评委与大众评委共同构成,设35名。

第七条 专家评委由组委会部分成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各界别代表人士组成,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年龄应在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

(二)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三)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四)对南海青年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情况有良好的理解与认识。

(五)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近姻亲中无人申报参加本次评选活动。

第八条 大众评委共设5名,由组委会通过微博平台征集。组委会综合考虑界别代表性、评选工作的经验等因素后确定大众评委人员。

第九条 在评选过程中,评委如出现不符合第七条第五款规定的情形,评委在讨论投票环节应主动回避或由组委会责令回避。评委如出现不符合第七条其他条款规定的情形,经组委会研究,可中止或取消其评委资格。

第十条 评委有查询评选活动、候选人具体情况,参与评委会议,向候选人提出询问,发表评委意见,独立投票等权利。

第十一条 评委应尽职守责、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进行独立评审工作,保守评选工作中有关秘密事项。

第十二条 大众评委与专家评委具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第四章 人选推报

第十三条 报名参选人员需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年龄在18至40岁(1972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出生)的XX区户籍居民或在南海区稳定工作、学习、生活满2年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三)遵纪守法,诚信知礼,作风正派,品格高尚。

(四)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XX的进程中有突出业绩、作出重大贡献、富有时代精神面貌的杰出青年人才。

第十四条 评选活动的人选推报有组织推荐、联名推荐、个人自荐等三种方式。

第十五条 参选人员必须接受组委会调查与公示。经发现不符合参选条件的,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选资格。

第十六条 参选人员经组委会初步调查和第一次公示无发现问题的,可被确定参选资格有效。

第五章 评选程序

第一节 通则

第十七条 评选分为评委会议投票与公众投票两部分。

第十八条 评委会议分为第一次评委会议、第二次评委会议。两次评委会议分别采用不同的投票规则。

第十九条 第一次评委会议目的是评选出30名正式候选人(以下简称“30强”)进入第二次评委会议,第二次评委会议目的是评选最终的“十大杰出青年”(以下简称“十杰”)。第二十条 参加评委会议的评委超过应到会评委的五分之三,评委会议方为有效。第二十一条 评委会议的投票环节,设总监票人1名,监票人1-2名,负责对投票进行监督。

第二十二条 投票环节设计票人若干名,由组委会安排工作人员担任。计票人没有投票权,在总监票人、监票人的监督下开展计票工作。

第二十三条 投票过程中,评委采用无记名投票,可以投赞成票或不赞成票,投不赞成票的可以另选他人。

第二十四条 各轮次的投票名单,统一按姓名笔划排序。

第二十五条 评委填写选票时,对所列候选人,赞成的在其姓名下方“符号”栏空格内划赞成符号“○”;不赞成或弃权的不写任何符号。另选他人时,在“姓名”栏空格内写上要选人的姓名,并在其姓名下方“符号”栏空格内划赞成符号“○”,不划赞成符号“○”的不算得票。每张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规定应选人数的有效,多于规定应选人数的无效。第二十六条 候选人得赞成票超过到会半数始得当选。如遇最后若干名候选人得票相等,应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重新投票选举,得票多者当选。如果获得到会正式评委半数选票的候选人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可以在得票未过半数的候选人中重新选举产生。如果第二次投票仍不能取足缺额,则不再进行选举。

第二十七条 评委投票后,收回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选票数时,选举有效;多于发出选票数时,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

第二十八条 上述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七条,为第一次评委会议、第二次评委会议的通用规则。

第二节 第一次评委会议

第二十九条 第一次评委会议分两轮进行。第一轮的目的是按界别筛选出总体参选人员的半数人员晋级第二轮,第二轮的目的是按界别筛选产生出30强。

第三十条 评委会议前,组委会秘书处应根据全体报名参选人员的工作学习性质、界别人数等因素,划分为教育界别、卫生界别、文化体育界别、科技人员界别、政法军警界别、社会管理界别、企业家界别、企业管理人员界别等界别(界别分类暂定)。

第三十一条 投票前,组委会秘书处应对报名总体情况、人员分类情况等对评委会进行解读。各评委可以对参选人员具体情况进行查询了解、讨论研究。

第三十二条 第一轮筛选中,评委按界别投票,按投票得票高低筛选出各界别的半数人员进入第二轮。

第三十三条 第二轮投票前,组委会秘书处综合第二轮候选人的事迹材料、个人品质、对南海发展与青年引领的贡献等因素提出30名建议名单。

第三十四条 评委可参考组委会秘书处提出建议名单,在独立、综合、客观、全面评核候选人情况后,然后进行第二轮投票,选出30强。

第三十五条 30强产生后,组委会秘书处将及时通过微博、网站、媒体等渠道进行不少于3天公示。

第三节 大众投票

第三十六条 第一次评委会议结果公示后,社会大众可以在指定时间通过发送指定手机指令投票或登录指定网站投票(具体投票方式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 大众投票结果为手机投票结果与网站投票数据的算术之和。

第三十八条 大众投票结果将按照《评选办法》的公式,折算为相应的第二次评委会议评委票数。

第三十九条 严禁候选人通过技术手段等不正当方式刷票。一经发现,将取消候选资格。

第四节 第二次评委会议

第四十条 第二次评委会议分为候选人演讲答辩、互动问答、评委投票等环节。

第四十一条 评委投票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投票目的是选出15名人员(以下简称为“15强”)进入第二轮,第二轮目的是选出前10名为十大杰出青年。

第四十二条 非经组委会秘书处同意,30强人员应亲自参加第二次评委会议,按照事前

抽签顺序,依次进行不多于4分钟演讲答辩、2分钟评委或市民代表的提问。

第四十三条 评委将根据杰出青年候选人的现场演讲答辩、互动提问、事迹材料等因素进行第一轮投票。第一轮投票前15名可进入第二轮投票。

第四十四条 30强人员确有特殊情况并提前经组委会秘书处同意后,可请假缺席,通过视频音频、PPT等方式展示或安排1名亲友同事代为参加。

请假缺席的,评委会根据候选人的申报表、事迹材料等进行综合评定。

视频音频、PPT等方式展示的,由30强提前提交相关材料给组委会秘书处,由秘书处指派工作人员进行展示。

亲友同事代为参加的,由其进行演讲答辩、互动问答。评委会根据亲友同事现场演讲答辩、互动提问、事迹材料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第四十五条 组委会秘书处将通过公开征集方式,选拔若干名市民代表参与第二次评委会议。市民代表有权旁听会议、按规定发表提问,但没有投票权。

第四十六条 第二轮投票前,15名候选人依次进行1分钟的自我展示。评委会将根据实际情况,可召开闭门会议进行内部讨论,对候选人进行个别面谈询问等。

第四十七条 评委进行第二轮投票后。该轮评委投票结果与大众投票折合总和为最终总票数。总票数前10名的参评人员获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资格,第11名—30名获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提名资格。

第六章 公示与命名表彰

第四十八条 第二次评委会议后。组委会秘书处应及时通过微博、网站、媒体等渠道进行不少于3天公示。公示阶段,发现公示人员不符合评选资格或有行为违反评选办法与评选细则规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将取消其资格。属于十大杰出青年提名人选的,由十大杰出青年(提名)人选按照第二轮评选中得票高低,予以递补;属于十大杰出青年(提名)提名人员的,取消其参评资格,不予递补。

第四十九条 公示结束无发现问题的,组委会将报请给相关部门命名为“第一届XX区十大杰出青年”、“第一届XX区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并进行表彰。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 如“XX区十大杰出青年”、“XX区十大杰出青年(提名)”获得者在日后严重

触犯法律或各种纪律,组委会有权取消其称号。

5.十大杰出青年事迹材料 篇五

20xx年,XXX刚刚开始筹建不久,各项基础设施均不完善,沙漠戈壁上的几列彩板房就是他们办公、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刚入矿不久的XX,主要负责XX工作,他每天上午都要趴在绘图板上研究图纸,下午要步行几千米XX开展工作,XX后又继续趴在绘图板上填写观测数据、分析数据结果,每天在同样的绘图板上干着同样的工作,唯一在变化的就只有记录本上那实实在在的数据资料。他全程参与了XX的研究,编制出详细的XX设计方案,并亲手到工作地点安装,收集相关数据,为XX变更和XX参数的改进提供了详实的论证依据,确保了XXXX能够安全施工、按期投产。XX年XX月,当XXX领导验收工程质量时,无一人不称赞。当大家都在为XX工程建设竣工验收顺利通过而庆祝的时候,还是那个彩板房,还是那张绘图板上,他又开始了同样的工作。

20xx年,XXX筹建处有了自己的施工队伍,并主要承担起XXXX等比较复杂的矿井基本建设工程。X主要分管施工作业规程的审核以及现场技术指导的工作,面对新的任务,上千个XX工程施工,他曾经也出现过手足无措的尴尬和茫然。

“一定要把施工安全放到第一,一定要把工程质量做成精品。”XX不断给自己坚定信念。为此,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方面苦读专业知识,一方面深入现场叮咛嘱咐。还是在那张绘图板上,他与XX一起趴在上面直至深夜,详细研究施工地点的每一处尺寸,保证“一施工一规程”的编制与审批,确保了工程不停滞、不延期。

6.十大杰出青年事迹材料 篇六

理想信念是行动的先导。她参加工作以来,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坚持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一是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她坚持不断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她认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不断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才能有一个清晰地、正确的工作思路。在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她始终积极学习,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自觉查找不足,并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努力改进和提高自己。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始终保持了自己在思想方面的先进性。二是注重业务知识学习。只有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她平时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坚持阅读《中国农技推广》、《甘肃农业科技》和《植保导刊》等学术性刊物,掌握农业科研动态、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她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提高工作效率,驾驭全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勇于开拓创新,做好本职工作

该同志工作9年来,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围绕全市农业重点产业,参与开展了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承担完成了设施瓜菜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苹果蠹蛾疫情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污染源普查、高效农业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中药材标准园建设等农业科技项目,为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她主要把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她的技术指导下,引进宁枸7号、高杞等枸杞新品种5个,筛选出了能够在我市的土壤条件下生长,结果状况及产量较好的枸杞新品种3个;开展了植物源农药防治枸杞病虫害、太阳能板杀虫灯诱杀枸杞害虫、石硫合剂涂抹防治枸杞病虫害等试验示范12项(次)。积极推广应用了枸杞优良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菌肥及物理生物防虫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膜下滴灌等技术,新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采取集中示范培训和现场观摩指导,巡回指导等方式,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同时在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季节,技术人员深入现场,亲手操作,向农户具体指导,为推广普及新技术奠定了基础。在她的辛勤耕耘下,使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100%,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降低农药使用量30%,产品无公害合格率达到100%,商品率达到100%,枸杞亩均产量达180公斤,较上年增产15公斤,平均亩销售收入达8100元。经济效益逐年上升。

三、深入一线,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肩负着全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要经常下到基层了解农情,走访农户。面对交通不便、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她积极发扬连续作战、甘于奉献的精神,该牺牲的双休日、节假日坚决牺牲。在项目推广、示范区建设和农业技术问题处理过程中,有时为了及时了解查看和掌握出现的异常情况,她凡是接到农民的请求,都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农民排忧解难,风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土。尤其是灾害天气,作物普遍出苗差,长势也不好,群众都非常焦急,她尽可能做到随叫随到,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指导,如不能到达现场的,则电话联系帮助解决,为农户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四、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7.县十大杰出青年推荐材料 篇七

***,女,1972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4年6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起在县规划建设管理处工作,2003年1月随着柯岩旅游度假区建立调入度假区管委会,负责规划招商处工作.该同志多次被评为县级,基层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基层优秀党员.一,勇于创新,是她事

业的激情

开拓奋进.该同志在离开学校后,虽然一直在规划建设系统工作,但先后从事不同的岗位,在县规划处从事市政管理,规划管理,规划编制,城市建设招商,村镇建设管理等,还兼职县建设局规划线文字材料工作和宣传策划工作,在旅游度假区具体负责规划和招商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每换一个岗位,她能马上适应岗位工作的方法,节奏和人际关系环境,不断地从新岗位积累实践经验,开创新岗位工作内容和方式.创新立业.从工作本身来讲,规划是不断创新的工作,因为规划是要根据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来安排统筹城乡建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规划工作有创新的内容和方式.在个人的意识形态上,该同志也树立了很强的创新观念,希望每一项工作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能适应时代脉搏节奏.在组织指导新风村等2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规划建设工作中,提出规划建设量化标准,并根据现状建设情况和经济实力分类指导,新风村,展望村在全省,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99年前后全国兴起小城镇规划建设热,**县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但缺乏规划建设经验和专业人才,为适应这种现状,她提出规划建设联络员制度,每镇确定一位联络员,指导帮助各乡镇编制规划,开发建设,主持制订一系列村镇规划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涌现了一批村镇建设示范镇,**县的村镇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被评为99年度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在2000年后的新县城建设中,规划工作任重道远,规划的质量和品位决定了城市建设的成败,她提出了采用概念规划这种创新的规划技术手段适应新县城规划,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创新提出了“绿轴”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柯北新城概念设计功能布局中,提出“门槛规模”功能,使柯北的项目在规模量的支撑下上品位出效益.在管理县城规划建设的初期,主持建立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提高县城的规划建设水平打好信息基础平台.在城市建设招商工作中,在柯桥和杭州召开的城市招商会上,她借鉴一般商务会议的做法,创新引用电子信息科技手段,取得很好的会议成效,为新县城形象添色加彩,引入世贸中心,高尔夫体育公园,滑雪场等对城市建设,旅游度假开发有影响力的招商项目.在柯岩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中,为适合“速度为上”的开发建设要求,采用“规划互论”(常规上先编制总体规划,再编制详细规划,项目设计,规划互论是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项目设计一起启动,相互论证评估)和“规划互动”(常规上由政府规划部门提出规划要求,规划互动是政府和开发商乃至设计单位共同商讨提出规划要求,由政府认定规划)的模式,构建完善度假区规划体系,建立规范规划管理制度程序,尽最快速度和最好质量指导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二,甘于奉献,是她人生的索求

她喜欢做事,信奉工作是快乐的源泉,工作中的人是最美丽的,奉献自己的才华服务于社会是人生最大啬望.心系城市开发建设大业.该同志在业务工作上实干,巧干,苦干,对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和自身的工作职责,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在不同岗位能结合岗位实际,提出做好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完成工作量的同时,精益求精,如组织大量的村镇规划编制,在**世贸中心招商和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繁杂的调查谈判,为投资商提供项目办理全过程服务;在工作要求高,任务时间紧的情况下,能发扬苦干,狠干精神,经常晚上,节假日加班加点;在建设局,她兼职做好规划处和局规划线的宣传工作;起草有关处和局的汇报材料,规划工作形象宣传等,白天应对日常业务工作,文字材料大部分在深夜作战.进入柯岩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以后,主持规划招商处工作,人和设备,资料都“白手起家”,克服自身管理知识的肤浅,人员缺少等困难,迅速开展了度假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概念设计编制设计工作,基本建立了规划管理和项目投资审批管理的工作程序,为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作好基础平台.情连老百姓切身利益.为民是党的宗旨,想民,亲民是为民的表现.她经常这样说,“老百姓满意了,我们做好了”.在日常的工作中,与基层,群众接接触的中,能为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能注意点点滴滴为他们服务,在行政原则和规划管理要求下,尽力尽快办理村镇建设,城市建设有关手续项目.在城市建设和旅游度假区开发过程中,农村生产生活和居住模式与推进城市化的规划建设方式不相适应,高品位的城市建设要求与企业个人的思想认识观念和切身利益存在矛盾,一边一次又一次地向老百姓解释,一边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从妥善处

理矛盾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法和意见,如近阶段提出了《关于柯岩旅游度假区农村居民建房处置意见》,合理解决了区内的困难户的个人建房需求.三,善于学习,是她进步的源泉

8.十大杰出青年先进事迹材料 篇八

安徽幸福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安徽亮华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储亮,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心系社会、矢志不渝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年仅32岁的他,已独自创办并管理着二家企业。其打造的中国最专业的婚庆文化产业园,他的建成使用标志着安庆的婚庆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其贡献将成为行业中名副其实的一匹黑马。

心随梦动,一切皆有可能。——题记

从一个岳西山里娃,一名曾经的辍学生,一名到处打工的流浪人,到如今的北京大学EMBA研究生、创业有为青年,一个拥有安徽幸福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麾下统领一支近50人精英团队的安徽幸福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安徽亮华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32岁的储亮,在创业风雨历程中,一路挥洒青春的汗水与激情,自强不息,真实地演绎了一曲“心若在,梦就在”、不懈寻梦,追求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的动人乐章。

最初的心愿捧上一只“铁饭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天仙河,大别山,偏僻的岳西小镇这方名不见经传的山水,以其灵秀滋润出了储亮童年早慧的心。出生在家大口阔的普通农家,储亮从贫困家庭的生活中,早早地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从迈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小小的心灵就怀揣着父母的期望,生出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好好读书,跳出龙门,捧上一只“铁饭碗”,光耀门楣。

可是,就在他一心上学,以优异成绩正欲展开梦想的羽翼时,因家庭的贫困却不得不使他在念完初三那年含泪离开校园,那一年他才十六岁。在惆怅、无奈与苦闷中,他告别了温暖的家乡,离开了那方大别山故土,步入了社会,从此开始了自已人生的寻梦之旅。

1998年从农村辍学进城,从零开始,艰苦创业,这期间做过工人、厨师、超市当过营业员等;2004年,几经周折,他来到振岳集团工作,这在村里人看来无疑是捧上了“铁饭碗”。幸福仿佛触手可及,然而现实的困惑又接踵而至,终日混迹在单位里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间,按部就班的生活,时间长了,让他陡生出一种莫名的空虚感。随着,在单位里跟一些老营销员们外出跑业务次数多了,看着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一波高过一波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让他敏感地意识到所谓的“铁饭碗”,迟早会被打破,象他这样农村青年只有掌握更多计算机、金融、销售、营销等技能知识,学会一身本领,才有立身之本。

“天生我才必有用”,2007年他怀惴着一个新的梦想,一颗狂野年轻的心,这一次他决然离开了安庆,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同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奔向了北方更广阔的天空,闯进了雪域高原——西藏做边贸生意,他要去证明自已,没有“铁饭碗”照样生存,照样能活出个人样。在赚得第一桶金后,他在2009年毅然放弃西藏红火的生意,回乡创办安徽亮华贸易有限公司,积极把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到公司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改革和发展意识。

2011年,他开始了重新筹划自已的人生,以强烈求知欲望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EMBA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并开始关注与用心地钻研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充实自已。

如今的追求做行业创业的“领头雁”

2011年,储亮大胆地迈出了他人生创业之旅最关键的一步,和詹氏兄弟共同投资1.2亿元成立安徽幸福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幸福里婚庆广场”成就其梦想。打造幸福里婚庆广场是储亮一生的梦想。安徽幸福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幸福里婚庆广场)座落于安庆市大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11000多平方米婚庆文化中心大楼。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公司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管理先进,专业齐全,忠于职守,勇于开拓的管理团队。大专以上学历占80%,现有高级婚庆咨询策划师20名,高级摄影摄像师36名,高级化妆师2名。是一家集婚庆文化咨询,婚礼策划,影楼,婚庆用品、礼品,婚宴,蜜月旅游,性文化博览为一体的文化传播与专业服务机构。

虽说商场与战场,然储亮心里知道,一招先,未必能步步赢。必须精于管理,善于开拓,虽说从公司成立起,公司就开始逐渐占据了安徽婚庆婚纱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但是过去学习与创业的经验告诉他一个成功企业,光有品牌、规模与人才等硬件还不够,还得有良好的信誉、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有社会责任感与企业的精神与文化等软件作内核支撑,否则他一样经受不住市场风雨的洗礼与考验。

幸福里婚庆广场着眼于高品质、个性化、差异化、超值化特色经营的商业定位,倡导婚礼一站式消费理念,构建一种新的婚庆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集喜糖、喜铺、婚纱、摄影、婚庆、餐饮、文化、约会、相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婚庆消费服务中心。商场一层和一加层东侧为婚庆喜事用品商场;西侧为照相器材、相框相册、冲印公司聚集地;二层东侧为化妆培训学校、PS培训学校、婚庆公司、婚介所和新婚套房区,西侧是专为婚宴服务的婚庆酒店;三层东侧设计为极具旅游和参观价值的56个民族馆和1个私秘馆,西侧是商场行政办公区和专场会议室,幸福里婚庆广场配备的专业会议室,可容纳约300人,是专为商务人士服务的专业营销场所;幸福里婚庆广场顶部规划为空中摄影实景基地和婚庆仪式殿堂,在此可举办草坪婚礼,教堂婚礼等多项中西式现代和古典婚礼。

“给您一个完美的婚礼”是储总和其公司的服务宗旨。幸福里婚庆广场本着以人为本,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婚庆文化产业园为最高目标。既解决了即将结婚的您筹备婚礼东奔西跑的烦恼,又为安庆经济的腾飞添上了浓重一笔!与此同时,另一面储亮则不忘饮水思源,积极回报社会,肩起应尽社会责任。储亮带领他的团队支持贫困大学生,安排下岗工人和大学生再就业近50人;关怀弱势群体,为太湖、岳西山区辍学儿童捐资助学,先后捐款捐物近四万元。在经营“幸福里文化”事业的同时,用行动支持爱心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踏实做人,勤恳创业,谱写着青春的乐章。

9.历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篇九

第一届(1995 年)第一届

王利明:1960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及说明》《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物权法研究》等。、、公丕祥:1955 年生,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马克思法哲学思想 论述》《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等,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赵秉志:1956 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 有《犯罪主体论》《刑法改革问题研究》等,编有《中国刑法实用》《刑法新教程》等。、、曹建明:1955 年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第十六届中央 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主要著作有《国际产品专利概论》《国际经济法新编》、,发表论文二百三十余 篇。

范健:1957 年生,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德国商法》《反倾销法研究》、、《法理学》等,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胡建淼:1957 年生,国家行政学院法律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教材 74 部,发表论 文八十余篇。

黄进:1958 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国际、冲突法研究》《中国国际私法》等,发表论文九十余篇。、夏勇:1961 年生,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保密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民权哲学》《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等。

沈木珠:1955 年生,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法要 论》《论商法比较研究》等,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顾培东:1956 年生,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著作有《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大陆法系》等二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第二届(1999 年)第二届

陈兴良: 1957 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刑法哲学》、《刑法的价值构造》、《本体刑法学》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曾令良:1956 年生,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欧洲共同体与现代国际 法》《欧洲联盟与现代国际法》《世界贸易组织法》等多部专著,译著有《国际公法原理》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韩大元:1960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亚洲立宪主义研究》《非西方宪政体制比较研究》《亚洲地方制度比较研究》、、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陈桂明:1961 年生,2010 年 11 月 27 日病逝。曾任《中国法学》杂志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仲裁法论》《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信春鹰:1956 年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 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改革》《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等。

孙宪忠:1957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著作有《物权法》《中国物权法原理》《WTO 与中国市场经济法制》等。、、何勤华:1955 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西方法学史》《中国法学史》等、五十余专著与合著,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卓泽渊:1963 年生,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法的价值论》、《法政学》《法学导论》等。、江必新:1956 年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法文 化的渊源与流变》《行政诉讼问题研究》《法文化的构建及法制教育工程》等;合著或参加编写《走向权、、利时代》《中国行政监督机制》等四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崔建远: 1956 年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合同责任研究》、《准物权研究》、《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等。

第三届(2002 年)第三届

张明楷: 1959 年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法益初论》、《刑法的基本立场》、《刑法格言的展开》等十余部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

张新宝:1962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等。

吕忠梅:1963 年生,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主要著作有 《国际环境法》《环境法学》《金融法通论》、、。

孙笑侠:1963 年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法的现象与观念》《法律、对行政的控制》《法律原理》等,发表论文百余篇。、蔡定剑:1956 年生,2010 年 11 月 22 日病逝。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 家监督制度》《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发表论文百余篇。、袁曙宏:1958 年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统一公法学原论》、《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法治》等,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张守文:1966 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信息法学》《税法原理》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景汉朝:1960 年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主要著作有《经济合同法审判实务》《中国、司法改革策论》等,近年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吴大华:1963 年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要著作有《西部大开发的法律保障》、《民族法学通论》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赵旭东:1959 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有《企业法 律形态论》《法人制度论》《公司法论》等,发表论文百余篇。、、第四届(2004 年)第四届

谭世贵: 1962 年生,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 《司 法改革》《理论探索》《廉政学》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叶中:1963 年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要著作有《论宪 法的革命》《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等,发表论文百余篇。、马怀德:1965 年生,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行政许可》《行政法制、度构建与判例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邱兴隆:1963 年生,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 著作有《刑罚学》《刑罚理性导论》等。、**:1962 年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监狱学》《刑罚学》《法学家、、的智慧》等。

左卫民: 1964 年生,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最高法院研究》、《诉讼法研究》、《刑事诉讼的理念》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陈瑞华:1967 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程序性制裁理论》等。、莫纪宏:1965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现代宪法的逻辑 基础》《中国与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等,发表论文百余篇。、薛虹:1969 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知识产权法和信息技术法专家。出版专著 5 部,主要有《网络 时代的知识产权法》等,发表数十篇论文。

卢建平:1963 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刑事政策与刑法》《新刑法原理》《网络犯罪》等。、、第五届(2007 年)第五届

刘俊海:1969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主要著 作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公司法的修改前瞻》《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等。、孙长永:1964 年生,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 制措施》《刑事庭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评析》等。、汪习根:1965 年生,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公法法治论》《宪法对构、造法治国家的价值》《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等。、杨松:1968 年生,辽宁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责任制 度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变革与中国金融立法》等。、姚建宗:1966 年生,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法治与公共话语》《法治的生态环境》等。、贾宇: 1963 年生,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犯罪故意概念的评析与重构》、《国际刑法学》等。

曹明德:1965 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论我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法原理》等。、蒋新苗:1964 年生,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际收养准据法的选择方式》《国际收养法律制度研究》等。、薛刚凌:1963 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论府际关系的法律 调整》《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行政诉权研究》等。、、孔祥俊:1965 年生,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高级法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等。来源:http://(法制日报)

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付子堂,1965 年 10 月生,河南新野人,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1981 年入西南政法学院,获法 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4 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全脱产类法学博士学位。1998 年 8 月作为重点引进人才 回西南政法大学工作。1999 年进入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 年由讲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 □本报记者蒋安杰 法理问津学海探骊 付子堂主要侧重在法律社会学领域,注重社会生活中法律的功能与实效。他于 1999 年出版的博 士论文 《法律功能论》 系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法律功能问题的专著,对于法社会学研究具有一定开拓意义。在处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的“法之理在法外”命题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律思想研究是付子堂的另一着力点。他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源泉在于同现 代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他于 2005 年 出版的个人专著《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被教育部正式列为向全国推荐的国家级“研究生教学用书”,并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论文《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 研究论纲》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8 年,付子堂教授应中央政 法委邀请,为中央政法机关和全国省级政法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举办题为“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 的发展”的专题讲座,受到好评。历年来,他思索法理,笔耕不辍,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家级权威、、报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法学教材、专著、辞书等 40 部。其中,2005 年主编出版的 《法理学初阶》和《法理学进阶》,在法理学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讨,是“法 之理在法外”之理论命题和“应用法理学”之主张的一种初步尝试。《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和《法、理学高阶》,构成中国法学界独特的“法理学三部曲”。立足大地促进民生 “凭现实以审视法理,借法理以优化现实”,是付子堂教授一以贯之的学术风格。他认为: “现实 是人类生存的当下处境,是人类感知的直接对象,是催生人类思想之花的生活之树。‘书本上的法’内容明 确、逻辑一致,却缺乏应有的灵活,甚至僵化停滞。‘书本上的法’只有关注现实生活,才有其应有的活力 和热度。关注现实,学术才有正确的指向;体察生活,思想才能打动人心。”多年来,他的学术人生正是沿 着这一思路渐次展开的。在学术界,付子堂教授较早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民生法治”这一范畴,提出在当代社会转型期严 峻形势之下,应将关注重心从民主法治转换到民生法治,应当通过法治切实保障民生,使广大民众自觉成 为民主法治的基本推动力。最近几年,付子堂教授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出发,提出实现法律的现代化转型,逐步促进 法理学基础理论的进步与创新,主张着眼于解决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法律问题,从宏观上构建当 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的一般理论。为此,他提出“发展中法治”概念,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的现状,自然意味着法治的“发展中”属性,研究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与法律问题,就是要努力描绘一 幅“发展中法治”的图景。追求善治定格和谐 获得“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付子堂教授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谢母校”。他说: “没有西南政法学院(大学),就没有我的事业发展; 没有我的老师们,就没有我的任何成就。” 这段质朴的表白承载了付子堂教授对母校西南政法大学的深切感恩,也记录了他从豫西乡村的贫寒学子到 卓有建树的法理学家的成长履痕。1985 年,完成本科学习的付子堂顺利考上了本校法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法理学家黎国智 教授和李权教授,开启了自己学术人生的第一扇门———马克思法律思想,开始甘坐冷板凳,潜心研读马 克思经典文献,力图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以此探寻出一条用法律方式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这 个冷板凳一坐就是二十余年。如今,已是法学界“黄埔军校”校长的付子堂依然保持着低调为人的姿态,高调寻求社会问题的 法律解决之道,力图构建以民生为理念、以法治为依托、具有平等、人权和正义三大价值的善治。面对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管理难题,如何寻求一种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特质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成 为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法治秩序不仅有赖于合乎法治理念的制度建构,还必须有赖于有 效的社会管理。因此,付子堂教授认为,必须将法律当作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基本手段,把法治作 3 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实现社会管理过程全面法治化,逐步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型,对此付子堂教授发表了自己独 到的见解,“我们必须完成社会管理模式革命性的转型,形成以民生为导向、以法治为框架的社会管理新模 式。”具体而言,必须以民生为基本价值,以实现民生法治为目的;不仅要关注社会矛盾的化解,还要关注 社会建设和一般社会管理本身;不仅要建构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调处机制,更要建构保证良法能够善治的 机制,最终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他说: “我的理想,是追求善治;我的学术目标,定格于和谐社会中的民生法治。”

王振民: 王振民:从容淡定中走向新的位阶 王振民,河南郑州人,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全 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本报记者蒋安杰 说起来真是难以想象,因为这么一个十杰的访谈,我和王振民院长的见面时间从元旦前约到今年,从海淀转到西城,又转到朝阳,最后的 1 月 23 日晚上,却以匆匆的半个小时在我家楼下的咖啡厅草草结束 “战斗”,时间紧得都没顾上喝一口水。似乎我的理由还算充分,因为年底忙,因为路上堵车,所以时间一 再改变,但人家这么有名的一位清华法学院院长不忙吗?现在想想,更过分的是,我还把人家当做了“车 夫”,让王院长帮忙把去大会堂参加会议的车证顺便带过来。而对于这一切,王振民院长都“笑纳”了,因为他就是这么一位谦和、温文尔雅、说话声调不高、慢条斯理、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的一个人,嘴角经常带出的一点儿微笑,让你觉得非常好接近,没有任何架 子,非常低调、淡定、朴实。但听他讲起他为清华法学院的腾飞所做的工作,却都是宏伟的目标和理想,有些甚至已经变为现 实,不由得心生敬意和钦佩。2008 年 7 月,王振民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后,在他积极努力多方奔走下,清华大学法学院的 新大楼已经立项,确定了选址,据说两千万以上的投资也已经到位,为法学院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 础。清华法学院今日的成就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但王振民院长功不可没。谈到担任院长以来为法学院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他说,一是引进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教师,例如 冯象教授、林来梵教授等;二是大学不仅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三是让法学院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形 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面临从象牙塔里的学者向负责行政事务的角色转变,王振民院长很认真地谈到,院长的首要任务 就是配合国家的法治建设,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另外,要配合学校,把清华大学法学院建设成中 国顶尖、世界一流的法学院。对于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王振民院长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一流 的教师队伍;二是一流的硬件设施;三是一流的学生。“清华法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宗旨是: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清华特色。清华法学院的学生要具 有远大的理想,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做一名真正优秀的精英法律人才。” 践行“行胜于言”的法学才俊 王振民是在河南老家完成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家乡 18 年的艰苦生活和求学,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敦厚诚恳的性格。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使他萌生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之念头。对历史和地理的 酷爱、强烈朴素的爱国热情,使他能随意勾画出近代中国丢失的每一片国土。除了中学以前的农村经历,王振民还有一段特殊经历,他当过一年工人。1989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 学法律系研究生之后,根据学校安排,当年中国人民大学从大学应届毕业生直接考取的研究生都要参加劳 动锻炼。他便与三十多位研究生于 1989 年至 1990 年在北京印染厂印花车间,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整整一年,这使他了解了当代中国工人的情况,更加认识了国情。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之后,他于 1995 年 8 月正式到清华大学任教。王振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他科学研究成绩突出,许多成果具有开创 性。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余篇。他的论文被中外学术机构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著作论文被中外学术期刊引用达三百多次。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他承担了国家许多重要研究课题,参加了国家有关立法起草、法律解释工作、涉港澳台法律研究和政策论 证工作,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和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王振民较早关注了中国宪法的实施程序问题,认为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应该尽快完善我国宪法实施的程序。他大胆引进“宪法程序法”的概念,把宪法学问题分为程序法和实体 法两大部分,整个宪法学体系以程序部分为主线来统领。他主张应该完善中国宪法监督程序,认为建立宪 法监督机制是中国实现法治的关键。他发表的关于中国宪法监督的文章,第一次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中国 宪法实施问题,已经一百多次被国内外学术论文引用,对完善中国宪法监督程序发挥了推动作用,国外学 者认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宪法学开始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进入到实证研究阶段。他的关于中国宪法 监督程序方面的专著,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鉴于王振民在基本法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年仅 38 岁的他于 2004 年 12 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 命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吴邦国委员长亲自颁发了任命状。2006 年 2 月他又被全国人大常 委会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他因而也成为当时在两个基本法委员会中同时任职的唯一

学术界人士,也是两个基本法委员会中年龄最小的委员。他于 2009 年 12 月又再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 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学术无止境 对王振民来说,现在能够承蒙法学界前辈、法学界同仁的认可、厚爱,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 出青年法学家”,无疑是他人生与学术生涯中的巨大荣誉。他认为,这一荣誉同时也是宪法学科的荣誉,更是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为实现“培养中国 未来法律精英,为二十一世纪输送学术大师、治国之才、兴邦之士”法学教育理念而不懈努力的清华大学 法学院的荣誉。虽然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但面对这一荣誉,王振民院长谦虚地说,“学术无 止境,我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还有很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的学术成果影响力不能仅限于国内,我们应该做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十杰法学家更应当承担起这种使命和责任。”

王轶:阔步在“接着讲” 王轶:阔步在“接着讲”的大路上 王轶,1972 年 6 月生,河南南阳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家》副主编等 □本报记者于呐洋 “70”后的王轶,是本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得票最高的一位。“获得这项荣誉,是前辈学者对我坚持的研究方向和投身的研究领域的肯定,坚定了我的学术自 信心,让我相信自己选择的学术道路是适应中国需要的。在我求学的过程中,不止一位老师告诫我,一个 好的研究者,关键不在于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或者在什么样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在于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立 的分析问题的框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自己在过去的研究工作中相对比较注重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 法问题,就是希望能够找到适应自己知识背景、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框架。我深知,自己的研究工作才 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王轶的话语中透着自信和坚持。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经长期处于法律输出国的地位。中国的法律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制定和颁行的一系列民事立法中,已经有很多包涵中国元素的 法律制度。前辈民法学家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自己的民法体系和对中国的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以及与民法有 关的社会实践具有解释力的民法学体系,中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学研究已经由“照着讲”逐步过渡到“接 着讲”的阶段。做出这样的判断,原因有二:首先,中国民法学者所面对的民法学问题,一定不会和任何 一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学者面对的民法学问题完全相同;其次,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我们的民法学者有着强烈的学术自尊心和自信心。“接着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只有中国民法学者才会面对的民法学问题,中国的民法 学者要给出前人,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学者也没有给过的答案;二是,对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 区的民法学者都会面对的问题,中国的民法学者也应该致力于找到更好的答案。而就现阶段而言,这两方 面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民法典的起草过程中。我们要出台一部确实适应中国实际需要,富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切合 21 世纪时代精神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前辈学者们开创的路,需要我们这代人继续走下去,并且应该作出我们这代 人应有的贡献,因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和民族应该担负的责任。在谈到这些的时候,王轶的话语里流露出对中国民法学未来的无限憧憬。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感恩”是王轶说得最多的。他说自己很幸运,生活在一个重视法治的时 代。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几经曲折,最终选择要“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这就给法律人提供了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他说,在自己人生的每个关键阶段,都有缘得到学术人品俱佳的老师的指点。在言谈中,他充满 了对各位老师的感激。他的父母也是老师,这使他在求学的每个阶段对老师的感情都很特殊,在他心里,老师就是那个同时在学业和生活上带着他走的人。王轶说: “为了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我会努力的。” 在谈到未来的目标时,他谈到,一是希望在民法规范论和民法学方法论领域各有一部能反映自己 学术研究水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专著;二是希望在学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写出本专业领域的体系书和教 材。

肖永平: 肖永平:耕耘在国际私法中国化 肖永平,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国际私法学会 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 □本报记者赵阳 1984 年,当肖永平踏入西南政法学院的门槛时,这位 18 岁的麻城少年正做着“律师梦”,电影中 的大律师博学善辩,匡扶正义,让他神往。而今天,44 岁的肖永平已成为武汉大学一名法学教授,是青年 法学家中的佼佼者。凭着对法律的浓厚兴趣,肖永平在一代法学宗师韩德培教授的指导下,他以一种“衣带渐宽终不 悔”的精神倾注于国际私法的探索。1996 年,其专著《中国冲突法立法问题研究》出版后引起学术界的广 泛关注。该书通过对各国冲突法立法体制及其基本运作方式的比较研究,剖析了我国冲突法立法现状,提

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立法建议。尤为可贵的是,他率先引入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在我国理论界第一次 论证了国际私法法典化问题,从而在诸多学术领域实现了突破。作为中国法学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肖永平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在反思中求创新,在 创新中求突破,开放、多向和动态地思考问题。他主张,新一代学者要实现发展与重构国际私法学,须在 人文积淀与研究方法上不断开拓,并力求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独特的国情为每一个有强烈民族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学家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建立有中国特 色的国际私法学体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肖永平说。肖永平认为,脱离司法实践而局限在“象牙塔”里做文章,无法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让肖永平记忆深刻的有这样一件事:1998 年 2 月,江苏南通某国有进出口公司与俄国商人发生经济纠纷,后来,英 国银行在英国伦敦对中国某银行提起诉讼。肖永平毅然伸出援助之手,为当事人在英国法院提供了令人信 服的专家证言,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千万余元。能够在即将步入中年的岁数当选“青年法学家”,对肖永平来说是一种幸运和荣誉,更是一种责 任和鞭策。“因为年轻,我们的学识和学养、品德和修养离真正的法学家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青年法 学家’ 的称号应该成为我们履行更多社会责任、提供更好法学产品、培养更优法律人才的动力。肖永平说。” 在肖永平看来,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化表现形式。大多数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没有鲜明的特色,专著一般是围绕某一专题的专门研究成果,但从中国的问题出发,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寻求理论资源的专著 还不多见,研究中国问题、提炼中国经验的论文在总量中也是少数。这些过于理论化的成果对上影响中国 国际私法立法的力度还不够,对下容易失去对中国相关司法实践和仲裁实践的指引能力及培育人们国际私 法意识的影响力。这样一来,不仅一般民众很难理解国际私法,就是其他领域的法律人也不太了解国际私 法。因此,在国际私法传入中国 100 年,经过了 30 年持续发展的今天,国际私法并没有真正融入中国社会。这是值得理论研究者、立法者、实务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开放程度和国际民商事交往必将更加深入和频繁。中国以建 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目标,通过国际法治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国未来的国际私法研究之路应该如 何走? “转移研究重心,实现国际私法的中国化。”肖永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说,对于中国的国际 私法研究来说,要把重心从学习、引进和借鉴外国的国际私法转到研究、总结和提炼中国的国际私法实践 和理论上来,就是要实现国际私法的中国化,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制定中国的完善立法,创立中国的 系统理论。应飞虎: 预言成真” 应飞虎: 预言成真”的创新型学者 “ 应飞虎,浙江诸暨人,1971 年生,1993 年毕业于浙江财税学院财政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6 年、2002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96 年至今在深圳大学工作 □本报记者唐仲江 在入选本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获奖者中,应飞虎是唯一的社科研究的代表。近年来,应飞虎以一个学者的冷静与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的观点。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 “我一直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多年学术研究中,他坚信真实世界的 探寻、现实问题的发现以及研究中较独特视角的采用也是一种创造。对于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提出的制度 建议力求“科学”“可行”、。在研究中,重视通过调查等方式探究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形;在制度对策研究中,重视了解 和把握中国国情;在坚持法学立场的基础上,重视恰当地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和工具。因此,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他独立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信息、权利与交易安全:消费者保 护研究》被鉴定为优秀,鉴定意见认为,该成果是目前从信息视角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具创新性并具有 一定原创性的优秀成果。他的专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被认为填补了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信息失灵 制度克服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和视野,还将较大地推进我国法经济学研究进程。他在 2006 年对产品质量免检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三聚氰胺事件”后,其成果被《光明日报》称为“预言成真”。谈到学术人生之路,他说: “在我的人生及学术成长之路上,很多人和单位需要感谢,特别要感 谢博士导师种明钊先生。”他告诉记者,他在 2003 年教师节前夕,写过一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职业》随 感,文中记录了当年的一些感受和事情: “在工作后的前两年,我对人生没有一个远期规划,两年间,没有 看过一本学术专著,更不用说写学术论文。对搞学术研究没什么感觉。我不知道以后会是怎么样,也不知 道该怎么办。当时很迷茫,很烦躁,也很不安。“1999 年博士一年级时,我写了一篇论文,种明钊教授看 ” 了以后,发现我可能有做学问的基础。2000 年春节,在深圳某地,他专门就我的发展与我长谈了一次,后 又多次谈及,他的很多原话我现在仍记得很清楚。‘你应该做学问,否则可惜了。’ ‘坚持十年,肯定能成功。’ 在与种教授的多次交流后,我开始变得自信,也更加勤奋,并且坚定了毕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信念。” 他还告诉记者: “这些年,种教授常指出我为人、修养、学术等方面的不足,并告诉我如何改进。在人生学术之路上碰到他,我很荣幸。” 一个学术研究者的业余生活又是怎样的呢?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应飞虎用“简单”“快乐”两、个词予以了概括。他告诉我们,2002 年,他搬到一个靠着山和一大片水域的社区。从那时起,就过着一种 远离城市的简单生活。6 他说: “除了学术研究,锻炼身体成了我的另一职业。”他每天坚持散步、爬山,让人不可思议的 是,他竟然是轮滑高手。他说: “我的学术研究不敢说有多高水准,但轮滑的技能在中国的法学教授中肯定 排第一。”除了运动,对学术研究者而言,看专业外的书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休息方式。他告诉记者,他最 喜欢看的闲书是《方言与中国文化》。他说: “这本书我看过无数遍,还专门买了几本给指导的研究生看,读这本书,除了掌握方言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外,对制度研究有很多启示。最大的启示在于作者极强的 问题意识以及研究问题的独特思路。” 于志刚: 做好人” 做好事” 于志刚: 做好人”和“做好事” “ 于志刚,1973 年 5 月生,河南洛阳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1 年进入中国政 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5 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 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7 年入选教 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本报记者蒋安杰 在学术研究上,于志刚坚持面向实践,坚持跟踪一线的立法、司法需求和动向,在多个学术领域 作出了突出贡献,引领着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方向,例如,在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 究,可以说是开创了这一学术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外的公开认可;长期致力于研究、推动中国犯罪记录体 系和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引领着这一领域的学术前沿;关注民生,致力于研究药品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推动了刑法相关条文进入修正程序。十余年来,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学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两百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刑法总则的扩张解释》《网络、、刑法原理》等个人专著 12 部,合著多部,翻译了近二十个国家的刑法典,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于志刚生于乡村,10 岁时迁居城市,长于工厂。此种成长经历,导致做事单纯,在事务处理、与 人交往上,往往直率质朴而不够精明雅致。作为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儿子,少年时最大的梦想是,在中国未 来的高精尖设备上有自己的设计、制造或者加工的零部件。年龄渐长,理想渐远,残留的习惯是喜欢收集 精美、奇巧的工具箱,至今颇以在家里制作、修理各类小机械、小模型为乐。对于自己少年时的梦想,他颇有感触地谈到,“工程师”的兴趣和成长经历,使自己做事和做学 问,不喜浮华,好单刀直入,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乐,放不下对于实际问题的偏爱;同时,使自己认定 学术研究必须要沉下来,“欲求真受用,须下死功夫”,因此,一直以来,自己认定的事情,会一直非常执 著。当选“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之日,于志刚教授最大的感受就是“何其幸运”!他说: “第一个‘何 其幸运’,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国家法治进步的大环境,给了法学和法学研究者越来越好的环境和平台,让包括我在内的青年学人有充足的空间和机会去展示自己;第二个‘何其幸运’,是一直有一个优越的成长 环境,从 1991 年考上大学时的懵懂学子到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法学家’,20 年间一直是伴随着来自良校、严师、尊长和益友的扶持和帮助在长大,想起这些,胸中充满着温暖。更幸运的是,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中国政法大学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和巨大的学术平台,是自己学术成长成熟的关 键;学校领导的宽容、扶持和全力培养,是自己逐渐在学术上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环境育人,单位成就 个人,是我 20 年来的人生感悟。” 面对荣誉,于志刚教授深感“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要真正无愧于这个称号,该 做的事情很多。对于何为自己该做的事情,他进行了归纳,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人”和“做好事”。首先是要“做好人”,作为一名青年法学学者,未来的道路很长,自己和自己的法学研究,一定 要与国家、社会一起进步,一定要坚守法律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道义感,不能改变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仍然是承上启下,不能只是批评、抱怨,更不能仅仅乐于只废不立,更要履行建 设和改进的责任,面对现实才会真的忠于理想。“做好事”有三层意思:一是必须持之以恒地以一种严谨、求实、诚信的态度做学问,脚踏实地,坚持以研究、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重视中国国情和面向中国现实,思考中国问题、寻找中国答案、总结 中国经验,重视中国实践的巨大创造力,敢于构建“土生土长”的本土化法学理论和立法模式; 二是坚持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理论联系实践,学术研究不沉醉于自得其乐的文字游戏,不追求 纯粹的“形而上学”,不在书斋里自我陶醉; 三是既为人师,就要学为其师,行为其范,承担起学术薪火手手相传和愈燃愈旺的责任,牢牢记 得自己是有幸在前辈师长的提携和培养之下取得了一点成绩,自己就应承担一份责任和义务去帮助、扶持 年轻学生在学术和人生上早日成熟。

王锡锌: 王锡锌:弄潮在法制变革的前沿 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 任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客座研究员,北大———耶鲁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本报记者于呐洋 王锡锌的研究领域包括法治政府建设、公众参与、行政程序、公共政策分析等,已出版专著 2 本,合著 5 本,在国内和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同时,作为《法制日报》《人民网》特约评论员,、撰写公共政策评论约五十余篇。7 2008 年以来,他应邀担任 CCTV 特邀新闻评论员,定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法治事件 和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评论。2009 年,王锡锌教授在人民网举办的“中国十大责任公民”评选中,获得“年 度责任公民”殊荣。2010 年,当选第一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 学家”。王锡锌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任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耶鲁 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中心客座研究员。他曾经在一些重要的机构讲学或演讲,包括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 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香港大学法学院 等。刚刚过去的 2010 年里,在备受关注的法制变革的“前线”,王锡锌教授因积极参与房屋拆迁和土 地征收制度的立法,而成为新闻媒体和老百姓关注的法律人。2010 年年底,这位关注法制实践、渴望奔向 前方的法律人,收获了一份重大荣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其实,在近年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很多时候都能听到王锡锌的声音:在《政府信息公开 条例》施行以来,他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持续关注以及对首都机场高速收费的追问;在北大讲座时,他提出 通过公众参与建设法治政府;在“新拆迁条例”两度公开征求民意时,他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法 制办„„这些持续而不懈的“行动”,映照出一个法律人怀着理想到前方去的执著脚步。心怀理想,做一个有作为的行动者,是王锡锌的信念。“一定要有理想,有对价值的敬畏和追求。” 王锡锌说,仅有理想甚至幻想并不能够改变什么,因为我们思考和生活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批判和质疑,它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付诸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同时也是“行动者”。这个世界需要胸怀理想,但同时也能脚踏实地的人。唯有行动,才能把理念经由我们自己的双手变成生活的启示、感受和意义。2004 年,王锡锌在北京大学成立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并担任主任,这是他“行动”的见证。“这些年来,我的工作主要是教学和研究两方面内容,在教学中是和学生去交流沟通并影响他们。在研究方面,我想把学术和‘行动’相结合。我国的政府法治在几十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法治的实践 和法治的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想把理想与‘行动’结合起来。”王锡锌说,“行动”包括合 作、批评,但不应该只是抱怨。“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建设性的‘行动’,关注个体的喜怒哀乐,聆听时代 的精神脉动,提升我们时代公共生活的质量。” 提到他所创办的公众参与和支持中心,王锡锌认为,中国许多制度的完善都需要很长时间,但通 过公众参与推动制度变革,也许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让国家倾听公众的声音,促成政府与公众之间有效的、富有意义的交流,是他这几年来所从事的研究和行动的一个主要方面。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时,他十分感慨地说: “变革时代为法律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 思考和行动空间。愿头顶的星辰、内心的思索、脚下的步伐,引领我们到前方去!” 在谈到未来目标的时候,他坦言: “我希望看到法治从宏大的理念、抽象的概念,不断成为具体 而微观的生活实践。我希望自己在教书、思考、行动的每一天,都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正在向那个目标进 发。”

李秀清: 李秀清:享受真言和发呆的心境 李秀清,女,1966 年生,浙江临海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建会员,法学博士 □本报记者李娜 李秀清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法律史、比较法,侧重于欧洲早期中世纪法及近代中国的法律移植。她著有《日耳曼法研究》,其他合(译)著有《20 世纪比较法学》《外国法与中国法》《世界法系、、概览》等,另参编(著)《民国法学论文精萃》(六卷本)和《日本法律发达史》等十数部,点校《清国行政法》、《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二卷)等,并为“中国近代法学译丛”的编委,另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上 独立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国家 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等荣誉。二十八年前,李秀清从浙江台州的偏远农村来到了上海的华东政法。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从助 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从学生到教师,一路走来,她不仅完成了生存于校园的所有形式要素,而且还 屡获殊荣。“当然,更重要的是,古朴、典雅的华政园见证了我的成长。”李秀清告诉记者,在这里,她得 到了许多———友谊、爱情、师尊还有心智的成熟。回首岁月,她庆幸自己的顺利,也珍惜各种荣誉和所得。不过,李秀清说她更多的是心存感恩— ——对家人,对师友,对学校,更是对这个时代。李秀清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因为有丈夫的欣赏和女儿的佩服;也很享受现在的工作环境,因为有 师友的关爱和学生的陪伴,还可相对率真地言说,常能有傻坐发呆的心境。她说: “在日渐嘈杂的大环境中,这些足可称为奢侈,我非常庆幸自己所拥有的所有这一切,因此特别珍惜。” 她先后访学生活于日本、英国、美国,她说这些经历不仅使她从华政学生到华政教师的简单履历 得以丰富,更使她有机会细细打量这些先发国家的社会、文化,在观察中多了一些思考,在比较中多了一 些国家意识,也多了一些公民责任。开朗乐观、真诚守信,是李秀清最为欣赏的品性。她笑言: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有此品性,但心 向往之,并不断在努力。” 日常生活中,李秀清喜欢阅读、旅游,好静更好动,并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 8 富足。她说自己虽然还未能修炼至视所有名利皆为身外之物的境界,但一直相信: “求名,名实相符要好过 名盛于实;谋利,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周佑勇: 周佑勇:理想是心灵的太阳

周佑勇,1970 年 10 月生,湖北大悟人。自 2006 年 9 月,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法学 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司法改革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港澳台法 律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本报记者李娜 “我不是那种天才式的人物,甚至连聪明都谈不上。”说这话的是周佑勇,32 岁时就成为中国最 年轻法科博导的他,一脸儒雅谦和,几乎找不到少年得志的高傲。他笑得很淡然: “如果说我算是成长得比较快,秘诀只有三个:兴趣,勤奋加上坚持不懈,还有 方法。” 周佑勇用“如饥似渴”来形容自己的读书生涯。在大学里,他想到的始终是学习,过的是异常艰 苦贫困的生活。同学们都说他“是最穷的一个,但是成绩却是最好的!”他那时常常告诫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学愈博则思愈远,周佑勇在广泛阅读各种法学书籍的情况下,开始不满足于吸收式的阅读,并对 书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促发了他对诸多法律问题的思考,并且直接导致他尝试自己写专业论 文。“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理想是心灵的太阳。”周佑勇说,自己的文章不断见诸于各类法学刊 物,让他体会到莫大的“幸福感”“以此为动力,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下去。,” 每隔五年,周佑勇就要做一个专题。在这段时间,他“闭关”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将之彻底做深 做透。在他看来,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真正做学问的人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一思想在他的科 研成果里有着充分的体现:譬如他长期以来,一直潜心致力于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裁量治理”“行、、政不作为规制”等行政法问题的研究,其新颖独到的见解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在同领域研究中 居于领先地位,被称为“不作为”专家。同样在这股注重自我超越和延伸的劲头下,2006 年周佑勇收拾行装告别自己学习和生活了整整 12 年的珞珈山,调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真正的依法治国既需要务实的法律家也需要博学的法学家,而他们最终来源于法学院的教育。” 周佑勇说,以前只是自己个人埋头做研究,现在有一个新的平台,带一个团队,自己也能有机会对中国的 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人必须真诚低调、谦虚谨慎;做事应当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顺境面前不骄狂,在挫折面 前应坚强。”周佑勇时常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之学生,告诫他们。工作之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陪可爱的儿子玩乐。他说有时间也会看看电视连续剧,受其夫人的 影响对各种流行音乐演唱会、爱情肥皂剧也很喜欢,尤其钟情于去电影院感受声光影的魅力。他喜欢全家 旅游、喜欢大自然,也喜欢静养,主要的运动方式是散步,偶尔也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游泳。周佑勇说自己或许因为出身于农村的缘故,平时对“三农”问题以及农村的发展变化很关心,愿 意同情、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关心百姓利益。他也笑言: “但现在长期生活在城市,特别关注城市的规划发 展以及环保问题,时常对因为规划拆迁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充满忧虑,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起的社会 问题反应强烈。” “当选十大青年法学家,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和光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 个崭新的起点。”周佑勇告诉记者,他深刻体会到这是评委专家的一份信任,更是一份厚望。作为获奖者应当肩负这份责任、带着这份厚望,为繁荣中国法学研究、推动中国法治发展,树立起更高的目标、提出更 严格的要求、作出更突出的贡献。对于未来,他期望能够不断开拓法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点,特别是围绕裁量法治问题,完成自 己所预期的“裁量治理模式研究”“裁量基准制度研究”和“裁量司法审查制度研究”三部曲;他也期望、更加关注中国现实问题、关心百姓利益,积极参与并影响法治实践,全力推进中国行政法治建设向纵深发 展。他说还希望自己能用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法学教育事业,积极推动现有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人才。熊秋红: 熊秋红:在绿叶的事业中收获 熊秋红,女,湖北省天门市人,1991 年-1996 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报记者赵阳 2010 年年底,熊秋红等知名法学家落户法律博客,以博客形式论法阐理,与广大网友们互动交流。我们之间的对话就从她开博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学家面对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媒体在报道这些过程时,时有裁减、时有 偏向、时有误读。为了减少偏差或误读,于是想到开一个博客,这样可以相对准确、相对真实地表达自己 的意见。”熊秋红这样阐述自己开博的原因。在法律博客上,青年法学家们发布自己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分析各种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原因及 9

对现实的影响,点评影响性诉讼,记录法律实务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同时,也将游学札记、人生感悟、读 书笔记、诗歌散文等文章一一陈列。“多了一个学习的园地”“从课堂一路追随到博客,收获很大”、,天南海北的网友们纷纷留言给 熊秋红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是疑惑求解还是提出自己的见解,熊秋红都是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复答 疑。其实,对于开博,熊秋红一直心存顾虑。大学时她喜欢泰戈尔的诗句: “花的事业是鲜艳的,果 实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的、垂着绿阴的”,并将其奉为座右铭。谨慎、低 调、含蓄、内敛,是她所崇尚的做人做事风格。再想到友人“自古兰章多济世,从来高人远评谈”的告诫,更是觉得自己应当埋头耕耘,遨游心海,远离纷扰。促使熊秋红改变观念的是千禧年访学挪威。2000 年 5 月至 11 月,熊秋红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远赴 挪威,那里的人文景观风貌留给她深刻印象,尤其是学术领域中的女性参与、社会讲坛上的女性论辩、政 治舞台上的女性演说,宛如一幅多彩的画卷,层层叠叠铺展在她的面前。一位挪威朋友曾对她说,一个社 会,只有当女性的参与程度达到 30%以上,才可能对国家决策产生影响。“想想我置身其中的中国学界,女性还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群体。那么,我是不是应该为改变现 状做些努力呢?”熊秋红陷入了一种思考之中。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熊秋红并没有过多的谈及自己。作为一名刑事诉讼领域的专家,她更加关注 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令熊秋红感到一丝欣慰的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 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而且体现在学术研讨活动的蓬勃开展,与此同时,刑事司法教育也 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体系。“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熊秋红认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界在基础 理论研究方面略有进展。刑事诉讼的现代化问题首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加以研究。尽管这种研究只是 初步的,但它毕竟提出了问题,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刑事诉讼法的现代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不过,熊秋红坦言,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队伍日渐扩大,但 与此同时,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水平并未有大幅度的提升。在她看来,问题意识的欠缺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论文纠缠于概念的辨析,而对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则视而不见;一些论文使用新名词以哗众取宠,实际上探讨的还是原来的话题。许多讨论往往是在无谓的问题上枉费心机,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陈词,对于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毫无指导 意义。“这种避重就轻、舍本逐末的状况应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极力予以避免。”熊秋红直言。对于能够当选“十杰法学家”,熊秋红说自己很幸运,是多年来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不过,熊秋红更加感到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会驱使我更加关注刑事诉讼领域的研究。”熊秋红说。来源:http://

第六届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罗培新: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两百余篇。、、王健: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和参加了 8 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等。、王先林: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主要著作有《知 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论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等。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担任挂职副检察长、北京市 监狱局人民监督员。主要著作有《刑法总论问题思考》《刑法总论》等。、齐延平: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自由大宪章研究》《人权与法、治》《人权法原理》等。、虞政平: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高级法官。2009 年荣获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 号,主要著作有《英国公司法规汇编》《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之法律基石》《中国公司企业法规、、全书》等。左海聪: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国 际贸易法》,主编、参编著作 18 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 46 篇。宋功德: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兼任北大法学院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生导师组成员,北大法 学院软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出版法学专著 14 部,发表文章一百二十多篇。邱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自 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经济法原论》《市场法治论》等。、、傅郁林: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研究》《审级制度、10 的建构原理》等。张万明:中央台办法规局副局长。主要著作有《涉台法律问题总论》《台湾事务政策法律全书》、、《台商大陆投资贸易最新政策法律解说》《台商投资优惠政策汇编》等。、梁上上: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 夺为中心展开》,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冯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行政处罚法新论》《国家赔偿法释论》、、《版权保护法制的完善与发展》《WTO 与中国行政法制改革》等。、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 年 3 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 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出版《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等专著 9 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一十余篇。、、郑少华: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生态主义法哲学》《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等,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六十余篇、学术论文。龙卫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民法总论》《民法基、础与超越》等。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 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过失危险犯研究》《严格责任论》《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在《中国 法学》《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王万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行政程序法典试拟稿及立法理由》等。、邓思清: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学术部主任,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检察权研究》和《侦 查程序诉讼化研究》,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律期刊上发表 66 篇学术论文。、刘燕: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开设的《公司财务与法律专题研究》课程是国内法学 院唯一的,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同类课程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张冠梓: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论法的成长 ———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法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流变》《多元与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等http:// 1

10.十大杰出青年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篇十

###,男,中共党员,**人,1971年12月出生,**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共武汉化工学院党委委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机器人足球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中国分会华中地区召集人,湖北省第十届青年联合会委员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现将###同志事迹介绍如下:

一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不断开拓创新近年来,###同志一直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其在复杂设备系统故障诊断的应用技术与实际系统的开发,共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2篇(其中含ei检索1篇)。**年开始参加国防“八五”重点课题“导弹系统可靠性计算机辅助分析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在其中负责所有软件系统的开发、测试,于**年通过了航天工业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荣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号:96b2143)。**年参加大庆石油治理局“八五”技改课题“抽油机振动监测与故障智能诊断系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现场试验与测试、联调,取得了宝贵的故障数据与知识,丰富了智能诊断系统的内容,提高了诊断效果,并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号:96b2124)。**年开始参加863计划项目“空间站故障诊断技术研究(863-2-4-5-1)”,主要负责其中软件体系的规划、分析和平台的开发,项目排名第九,鉴定时专家对平台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软件系统工程”、“该项目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集体二等奖(编号:**dfj2161)。**年到**年三年间,参加了“921”工程项目“sz-1神舟推进系统监测报警与故障诊断系统”,负责数据处理的研究,软件的联调和测试,该项目在**年通过了用户的验收和技术鉴定;国防“九五”预研重大项目“卫星故障模式与演示系统(49.1.2)”,负责其中测控系统的故障仿真和监测报警技术的研究和实际系统的开发,于**年通过了验收,并得到闻名航天学家任新民的好评。在研究工作中,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和总结分析,试图从新的角度(信息处理的角度)熟悉故障诊断问题的学科特点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信息融合的航天器故障诊断系统的概念,这项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得到了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多信息融合技术在航天器系统故障诊断中应用研究(96021324)”的项目资助,并结合多项实际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年12月,该项目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年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gfj3481-2)。

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湖北省教育厅青年计划项目“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研究”、XX市科技局晨光计划项目“数据关联技术在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二智能竞技异军突起彰显综合实力以人工智能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大量故障智能诊断方面应用系统的开发经验为基础,创建了湖北省第一支机器人足球队,自**年底组队开始,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赛系统,并不断深入、不断改进,参加多次比赛,连续取得骄人的战绩,其中包括**、**年连续获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冠军2项、**年季军1项,全国性比赛冠军2项、亚军5项。**年,参加了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的世界杯比赛,在5对5的仿真比赛中进入了前8名。**年4月,参加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举办的大庆杯第三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在3对3半自主比赛项目中获得亚军。**年5月,参加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在韩国举行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该次比赛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在5对5的仿真项目比赛中,经过顽强奋战,一举夺魁,首获冠军,成为比赛中的黑马,进步之迅速、实力之强大受到世界同行和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心电视台、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大量的报道,表明在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方面的突出实力。以承担的湖北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基于信息融合的机器人足球比赛系统开发”项目研究为核心,逐步拓宽研究内容,开展的比赛项目也逐步增加。**年,更是硕果累累,8月初,共派出4个项目参加第四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获冠军1项、亚军3项,充分显示了突出的综合实力,并全部获得世界杯的参赛资格。8月20日,克服诸多困难,派队参加了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中的两项比赛,并获得冠军1项、亚军1项,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闻名高校的肯定与赞赏。**年10月初,正逢国庆佳节,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隆重举行,各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迅速进步、比赛竞争白热化,经过近一周时间的激烈比赛,蝉联了冠军1项,同时获季军1项。这次比赛的胜利,作为向国庆的献礼,再一次向世

###,男,中共党员,**人,1971年12月出生,**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共武汉化工学院党委委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机器人足球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中国分会华中地区召集人,湖北省第十届青年联合会委员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现将###同志事迹介绍如下:

一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不断开拓创新近年来,###同志一直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其在复杂设备系统故障诊断的应用技术与实际系统的开发,共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2篇(其中含ei检索1篇)。**年开始参加国防“八五”重点课题“导弹系统可靠性计算机辅助分析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在其中负责所有软件系统的开发、测试,于**年通过了航天工业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荣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号:96b2143)。**年参加大庆石油治理局“八五”技改课题“抽油机振动监测与故障智能诊断系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现场试验与测试、联调,取得了宝贵的故障数据与知识,丰富了智能诊断系统的内容,提高了诊断效果,并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号:96b2124)。**年开始参加863计划项目“空间站故障诊断技术研究(863-2-4-5-1)”,主要负责其中软件体系的规划、分析和平台的开发,项目排名第九,鉴定时专家对平台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软件系统工程”、“该项目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集体二等奖(编号:**dfj2161)。**年到**年三年间,参加了“921”工程项目“sz-1神舟推进系统监测报警与故障诊断系统”,负责数据处理的研究,软件的联调和测试,该项目在**年通过了用户的验收和技术鉴定;国防“九五”预研重大项目“卫星故障模式与演示系统(49.1.2)”,负责其中测控系统的故障仿真和监测报警技术的研究和实际系统的开发,于**年通过了验收,并得到闻名航天学家任新民的好评。在研究工作中,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和总结分析,试图从新的角度(信息处理的角度)熟悉故障诊断问题的学科特点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信息融合的航天器故障诊断系统的概念,这项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得到了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多信息融合技术在航天器系统故障诊断中应用研究(96021324)”的项目资助,并结合多项实际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年12月,该项目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年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gfj3481-2)。

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湖北省教育厅青年计划项目“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研究”、XX市科技局晨光计划项目“数据关联技术在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二智能竞技异军突起彰显综合实力以人工智能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大量故障智能诊断方面应用系统的开发经验为基础,创建了湖北省第一支机器人足球队,自**年底组队开始,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赛系统,并不断深入、不断改进,参加多次比赛,连续取得骄人的战绩,其中包括**、**年连续获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冠军2项、**年季军1项,全国性比赛冠军2项、亚军5项。**年,参加了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的世界杯比赛,在5对5的仿真比赛中进入了前8名。**年4月,参加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举办的大庆杯第三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在3对3半自主比赛项目中获得亚军。**年5月,参加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在韩国举行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该次比赛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在5对5的仿真项目比赛中,经过顽强奋战,一举夺魁,首获冠军,成为比赛中的黑马,进步之迅速、实力之强大受到世界同行和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心电视台、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大量的报道,表明在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方面的突出实力。以承担的湖北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基于信息融合的机器人足球比赛系统开发”项目研究为核心,逐步拓宽研究内容,开展的比赛项目也逐步增加。**年,更是硕果累累,8月初,共派出4个项目参加第四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获冠军1项、亚军3项,充分显示了突出的综合实力,并全部获得世界杯的参赛资格。8月20日,克服诸多困难,派队参加了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中的两项比赛,并获得冠军1项、亚军1项,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闻名高校的肯定与赞赏。

**年10月初,正逢国庆佳节,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隆重举行,各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迅速进步、比赛竞争白热化,经过近一周时间的激烈比赛,蝉联了冠军1项,同时获季军1项。这次比赛的胜利,作为向国庆的献礼,再一次向世

界展示了我国、我省在机器人足球技术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了推广机器人足球竞赛这一以全新的高技术密集型的“小平台上的技术战争”的研究,带动湖北省机器人足球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应湖北省多家高校的要求,###同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组织湖北省首届机器人足球技术培训,共有11所高校踊跃参加,有力的推动了湖北省机器人足球技术研究的开展。鉴于对机器人足球在全国的开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被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任命为中国华中地区召集人。经过努力争取,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世界杯中国赛区的选拔赛将在武汉化工学院举行。三教学相长兢兢业业堪称育人楷模作为教师,立足教学岗位,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的《人工智能原理》的课程,全部课堂教学都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完成,教学中注重将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本人在研究工作中的体会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综合素质,成为青年教师中教学的典范,参加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成绩名列前茅,并获得武汉化工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如何从教学体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培养适应新时期信息社会需要的本科毕业生的问题,深入把握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题为“计算机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的项目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既教书,又育人。不仅使学生自然地领悟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以自己对科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敬业和奉献精神影响、感染、熏陶学生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树立做人、为学的楷模,为此被评为武汉化工学院的师德先进个人。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热心指导、严格要求,有3项获得了武汉化工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求实杯”一等奖,其中1项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汇凯杯”三等奖。

四、深化改革谋求发展开创崭新局面自**年7月至今,先后担任计算机系副主任、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提出“建设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的计算机学院”的目标。组织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治理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内部改革,短短4年间,计算机学院迅速壮大,教师人数从23人到55人,其中引进教授2名、博士3名;本科专业从1个到3个,学生人数从400余人到1234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获得了批准;纵向科研课题从无到有,科研经费翻了两番。短短4年间,不仅很快开创了学院工作的局面,而且使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整体工作踏上了新的台阶。从负责专业教学的组织、科研治理、实验室建设、研究生教学和学科建设等工作到主持全面行政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身先士卒、科学治理、热情服务,以坚定不移的工作原则、坚持耐久的深入调查、果断缜密的工作作风、坚韧不跋的工作精神,受到领导、同事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雅思考试写作课堂 写出个性化的八股文章下一篇:抗洪救灾经典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