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学案(精选3篇)
1.美丽的晋祠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祠、萧、柏、虬、拧、蔓、栏、滨、咏”九个汉字,会认“妪、榭”两个汉字;理解积累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如何观察、描写事物;如何表达情感。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欣赏晋祠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晋祠的美,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品味语言的风韵,体会表达方法。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感受晋祠山、树、水、小品和题咏的美,从而体会晋祠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读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将课文读通读顺。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的调条理,抓住课文表达的重点。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并进行照样子仿写句子练习。
一、导入课题。
1、由“祠”一字导入。读音、组词(祠堂、祠庙)意思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一听就是有传承有渊源的。“晋祠”有何历史渊源呢?
2、交流有关晋祠的资料。
3、过渡:山西晋祠我们没有去过,在作家梁衡的眼中,晋祠是怎样的呢?(板书完整课题,齐读)晋祠美在何处呢?就请大家紧随作家的文字一起去观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
2、这篇课文辞藻优美,下面我们一齐来读读看。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由题目可知,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晋祠)晋祠怎么样呢?一个词语(美丽)
3、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勾画下来。
4、交流(1)指名读句(出示: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2)自读这句话,你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排比)言下之意是说晋祠的山美、树美、水也美)感情齐读。
5、质疑:晋祠的山、树、水究竟如何美呢?走进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美丽,首先一齐来欣赏山的美。
三、品读“山”
1、指名读,边听边想:晋祠的山美在哪里?勾画相关语句。
2、将自己勾画的语句读一读,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
预设:A、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1)这里的山怎样美?用句中的关键词语(巍巍的,长长的)(2)释词
巍巍:形容高大
长长:很长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外界的东西(3)自读,哪个字用得最好?(拥)组词,指名示范动作。平常生活中,谁会经常拥抱我们?这拥抱中充满了对我们的?(关爱、呵护)这里说“山将晋祠拥入怀中。”,仿佛这山对晋祠也充满了---关爱、呵护之情。(4)指名2人读,齐读。
一个“拥”字把山写活了,仿佛那山已然是温情的母亲了。B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1)山又美在哪里?(春秋的山景)(2)释词
黄花满山:满山黄色的菊花 径幽香远:小路僻静,花香远飘 草木萧疏:草木稀疏
天高水清:天空极高,水极清。
(3)春天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秋日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草木劲瘦、秋高气爽)(4)指名读、分组读(女春,男秋)(5)小练习:仿照书中的形式,填空: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夏日,; 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冬至。
4、晋祠的山不仅形态美,而且一年四季的景色都美,正因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引读)都会心旷神怡。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
5、喜欢这样的山吗?带着你的喜爱与赞美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把“这里”改成“晋祠”)
四、情感齐读。晋祠的山这样的美,同学们是不是急切想观赏晋祠的树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品读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3、4两个自然段,品味生动精准的语言,感受晋祠的树和水之美。
教学重点:品读树之美,领悟学习方法。教学难点:自主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品读晋祠水之美。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1、2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树之美 过渡:晋祠的树又美在哪里呢?
1、师范读,学生听,勾画树美的语句。
2、自己勾画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学做批注)
3、交流
预设
A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1)这句话写的是?(周柏)既然叫它“周柏”,那它是从周朝就有了的,距今已有
年历史了,这样的一棵古木,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
(2)释词
劲直:坚强有力,挺直,笔直
皱裂:破裂出凹凸的纹路,从中看出这棵周柏年岁大,很古老 挑着:冒出
偃卧:倒着躺下(拟人化)
(3)指名2人读。据说周柏已有
年的历史,它历经
风风雨雨,依然如此苍劲,那周柏---(引读)生: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看到这样的周柏,你像说些什么呢? B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1)这句话写的是?(唐槐)顾名思义,唐代就有的槐树,距今历史悠久。唐槐没在哪里呢?
(2)释词
老干粗大:树干又粗又大
虬枝盘曲:树枝弯曲、相互环绕,从中看出树枝长的及其茂盛 绿叶如盖:绿叶仿佛盖子一样,从中那个看出树叶繁茂
(3)无论是周柏,还是唐槐,它们在晋祠历经千余载,依然古老苍劲,那周柏---(引读)------;那唐槐(引读)-----,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引读)---C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俨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1)这句话中的树没在哪里?(造型奇特)
(2)那些奇特的造型?(老妪负水,释词,演示,想象)(壮士托天,释词,演示,想象)树的造型奇特(3)不仅造型奇特,还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不一一列举,还有很多。最奇特的是-----D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上)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转)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冒)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掉)下了一根绳。
(1)
这句话描写的是?(左扭柏)它美在哪里呢?(向左扭,造型奇特)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它造型奇特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a “一齐”“拧”(试做动作)
烟、绳,纹理朝同一方向 B 指名2人读,师误读 C 生对比品味,辨别
冲
速度快,力度大
拧
力度大
旋
粗大
垂
直 上
转
冒
细小
掉(3)体会读,指名2人读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地下
;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似乎是天上
。(4)这树、这烟、这绳,更是让我们浮想联翩,仿佛这树的背后藏着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让我们不仅问道:这一齐像左扭的柏树是怎么来的?(学生想象)
(5)怪不得作者说:“圣母殿前左扭柏,------(引读)-------(6)小结,在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引读)------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三、小结学习方法
1、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山、树先总写特点再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说明表现这一特点。
2、用词精雕细琢。如周柏、唐槐、左扭柏,名字隽永,用词精准,表现力强如“拥”“拧”“旋”等。
3、表达方法多样
细致的描写,比喻、拟人、对偶、联想使说明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觉不是在观看一个物体,而更像是人与人的交流,缩短了说明对象和读者的距离。
师小结:以说明为骨架(总分)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事物进行艺术的渲染,从而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四、开放式学习研读第4自然段,感悟晋祠水的美。
要求:学生用品读描写说明山和树的特点的方法学习研读第4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读4自然段,找总写特点的句子。
(二)、晋祠的水多、清、静、柔分别是怎样说明表现的,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三)、小组内交流,品读。
(四)、指名代表汇报学情。预设
1、第一个特点——多
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
B、这里写了几种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
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
2、第二个特点——静
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更幽”,指导朗读。
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3、第三个特点——清
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水之清。
B、指导朗读
4、第四个特点——柔
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
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
(五)、学习总结部分
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体会“漂”。
3、指导朗读。
五、赛读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第5自然段,品读晋祠园中小品的生动形象美。增补图片感受园中题咏之妙。
练习写批注的方法。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园中小品之美
三、读中学写。
2.晋祠导游词 篇二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姬虞在唐国为政有方,励精图治,他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国泰民安的盛世基础,姬虞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儿子夑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这里遍布着国内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流传出美妙动人的历史故事。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书中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记录。这就是说,晋祠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多座,碑碣300多通,占地30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
走进大门,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座建筑为水镜台,坐东向西是古代唱戏的戏台,始建于明朝,现在我们看的的这个面为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前面是单檐卷棚顶,面向圣母殿。演戏时为前台。前台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整个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这样的戏台。
从水镜台向西,是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上的的桥叫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通过会仙桥,便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中央这座高达丈余的琉璃瓦顶的小阁是明代建筑。因为台上四角各立高两米有余铁人一尊,铁是五金之属中的黑金,所以就称为“金人台”。古人为什么用铁筑造武士呢?是为防止水患而铸的。其中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金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
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四尊铁人的架势好像是手里都拿着东西,但手中又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原来铁人的手中都握着刀枪,后来被祠庙的老僧收走了,就变成赤手空拳了。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并不少见,但大多为明清建筑,而这座献殿却建于金代,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独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被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由汉白玉石建成的桥梁就是蜚声中外的鱼沼飞梁。为什么叫鱼沼飞梁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圆形的水塘叫池,方形的叫沼,我们脚下的这个水塘是方形的,水中又有鱼,所以就叫鱼沼了。古书中又说:“架虚为桥,若飞也”。就是说如果从高空俯视,它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故名“飞梁”。这样鱼沼飞梁的美名就一直流传下来。
飞梁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此桥就已存在,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的西岸相连,由此分析,现存飞梁是与圣母殿同时期的建筑。古代桥梁多为一子桥,这种结构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实物和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堪称是国宝了。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重修,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在晋祠内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上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
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9分钟)
殿内共四十三尊彩塑,除龛内二小像是后补外,其余为北宋原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是主像圣母邑姜,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
的尊贵和奢华;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共33尊。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
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这些侍女像,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老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晋祠的美还不止于此,自然美更赋予她神奇的魅力。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向游人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白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向游人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
千百年来,晋祠以她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徕了历代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通。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碑堪称其中之最。公元646年,太宗皇帝东征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当年发迹神祠,保佑他夺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块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又一块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晋祠时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晋祠》:“圣终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3.晋祠公园作文 篇三
一进公园,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然“禅房”离这儿还有一截,但是“曲径通幽”绝对是名副其实。只见几条方砖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在林间穿梭,有时交汇,有时又渐行渐远,不知去向何方。宽阔的树林有时疏,有时密;既有百年老树,又有新栽几年的小树苗;有的整齐地排成一列,有的却又杂乱无章地东一棵、西一棵……草地则是绿油油的,偶尔有不知名的小花或红或黄点缀其间。只是有些地方不知被谁踩坏了,看着怪可怜的。
再往前,有一个很大的湖,大概有上百米宽吧。但是它是不规则的,从远处看,似乎是个骨头形。湖水是淡蓝色的,但是在周围树的倒影下,就有一部分看起来是绿色的。周围的树大都有了年头,枝繁叶茂的,郁郁葱葱的。它们有的是草绿,有的是墨绿,有的是翠绿。品种也不一样,但是我能叫出名儿的,只有柳树和松树。树旁则是用石头围成的假山,也是环湖一圈。不过奇怪的是,这些石头单独一块只是一种颜色,一块和一块却色差很大。让人不得不怀疑石头是假的。
公园深处,有个很大的花园,里面种满了花,听妈妈说都是牡丹花。不过现在是七月,花一朵都没开。剩下的看上去像城市绿化带中低矮的小树丛,但是叶子又略大了些。花圃的中间是一个不小的凉亭,是用铁架子打起来的,但是座椅是木板。凉亭的中央是一株特别老,特别大的紫藤,把整个亭子都遮了起来,把架子间的空隙填得满满的,还一直延伸到凉亭外面。它的叶子似乎很小,但是特别多,一条枝蔓上便成百上千的。妈妈说春天紫藤花开的时候,香味能飘得好远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