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措施

2024-07-08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措施(精选7篇)

1.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措施 篇一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精神,促进党内和谐,现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如下:

一、建立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坚持弘扬正气,鼓励先进。每年“七一”期间,开展“争先进位”评选表彰活动,对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每季度在支部会议上评选出一名优秀党员予以奖励,以培育典型,提高党员的日常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

二、建立党内谈心谈话制度。党员干部之间、党员干部与党员之间及党员与党员之间要经常交流思想。党组织负责人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做到“五必谈”:党员取得成绩时必谈、遇到困难时必谈、发生矛盾时必谈、出现过错时必谈、存在问题时必谈。

三、建立“送温暖、献爱心”和走访慰问制度。在每年元旦、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中心党支部要认真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走访慰问老党员及生活困难、患病住院的党员。在党员、家庭成员去世、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时,党组织对这些党员家庭走访慰问,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党员的归属感。

四、建立政治关怀制度。重视党员的成长进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党组织的换届选举、重要事项决定、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使用等党员关注的问题都要进行公开,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五、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针对不同党员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实施救助,特别是对生活困难党员、年龄较大党员等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确保弱势群体党员始终处在组织的关爱之中。

六、创新实际,务求实效。党组织要根据中心情况,不断创新形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新载体,扎实抓好落实。

2.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措施 篇二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 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15-03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高校党委、各院系党委或党总支、其他党支部以及班级党小组等党组织,为了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为人民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所制定与实施的各种激励、关怀与帮助高校党员的制度总称。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成果之一,其以高校党员服务群众的态度、技能水平、项目与质量为基本内容,把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转化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的制度总称。这是对党章以及高校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创新的具体践行之一,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具体方式之一,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与促进和谐”。

一、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工作对象主要为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主体和客体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健全是当前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象不清。作为党的细节制度之一,激励工作应该着眼于现在高校内工作或学习的党员,然而,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与颁行中,却过多地着眼于包括非党员的群众,导致需要提高的党员同志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等,其他的非党员同志也因工作的不对应而不适应致使工作成效低。第二,工作内容不清。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培养与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内的激励工作混淆。党内激励制度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对高校党员的教育与鼓励,激发他们服务群众、开展教育教学与不断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系列制度或机制的建设却往往把一切都纳入这个机制,导致工作混淆,高校党员既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发展与培养党员工作也存在分心现象。

(二)关怀频度低。在高校党建的实际工作中,关怀的频度低是导致很多党员认为工作形式化的主要成因。根据当前的实践看,决定高校党内关怀频度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主要是指春节、中秋节与端午节等,学校党委或院系党总支等会根据需要对党员进行某种形式的慰问关怀等。第二类,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定节日。主要是国庆、元旦与建党节等,对党员开展的关怀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茶话会等。第三类,极个别党员突发重大危急事件时。这种关怀显然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由于党员人数多且此类事件极少发生,因而也显得极为少见。

(三)帮扶形式化。帮扶形式化是高校帮扶机制的顽疾与制约党员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通过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教育和践行,形式化已大大减少,但依然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急性帮扶。如上述在极个别党员出现重大危急情况时才去帮扶,但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解决燃眉之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都难以解决困难党员的暂时问题。其二,典型化帮扶。即学校在选择帮扶对象与开展帮扶工作时,主要针对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且便于挖掘宣传材料的典型党员,对于其他非典型且需要帮扶的党员却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另外,高校党内帮扶更多地倾向于物质帮扶,专业性的精神与教育形式帮扶较少。

二、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与实施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中央有要求、工作有基础、群众有期待”,但在服务的实践中,服务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覆盖范围、实施进度、机制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一)缺乏操作性。这是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实效低的根本原因之一。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工不明。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不仅以院系为基本单位,也以班级等为细胞性单位,在服务群众的分工中,缺乏高校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一线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党员的分工,导致在服务实施的时候有些工作一哄而上,有些工作无人问津,极个别甚至会好心办坏事。第二,责任模糊。这是前者的并列现象之一,尤其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发生各种问题的情况下,甚至在群众问题没有解决且继续发展的情况下难以真正明确责任。第三,激励难兑现或不兑现。作为服务群众的激励部分,一些激励细则或条款由于没有可以具体量化或直观的标准,且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都是模糊的,最终导致那些在服务群众中的努力者或成绩突出者难以得到真正的奖励或激励,挫伤了积极努力者的积极性。

(二)缺乏针对性。典型地表现为工作定位不准:首先,服务对象不准。主要是服务谁的问题。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到底该把谁定位为服务对象,这在高校党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甚至不愿意去认识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仅把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师生或社会群众作为对象显然是狭隘的。其次,服务程序乱。在服务工作的开展中,既没有对需要服务的工作量进行预测,也没有工作实施的预案与步骤,只是参与服务的党员按照自己现场等决定开展工作,导致工作显得有些忙乱与效果不佳。再次,提供服务的党员不确定。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那种工作量大且需要多人开展的工作,具体参与服务的党员不确定,导致因为工作方法不一、思路差异与人员能力不同出现各种时间浪费甚至工作掣肘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党员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作息规律与纪律需要遵守。

(三)缺乏考核评估机制。这是较为典型的问题之一。因为工作绩效没有评估,对作为服务主体的高校党员也没有工作动力与督导力度,出现人浮于事甚至形式化的现象也就难免。集中体现在两点:第一,缺乏过程督导评估。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往往是提供服务的党员根据某种需要直接开展工作,既没有校内监督机构的督导,也缺乏其他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由此导致服务工作相对处在“失控”的状态下。第二,缺乏结果反思性评估。针对服务的结果,往往是采取某种调研、电话或网络问卷的形式,由于被服务的对象多少都获得某种收获,碍于面子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基本都会给予满意的评价。但对于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怀着感恩的心并不去追究与多谈。

三、提高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质量的对策

高校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是指对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与疏导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作为教科研与知识传播和创新阵地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质量,以培育更多思想政治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党内人才。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这是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的最佳路径之一。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不断创新的专业业务教育中,把“旗帜鲜明的政治关怀、语重心长的思想关怀、唯贤是用的人才关怀”,切实转化为高校党员的坚定的可持续提升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职业行业的专业技能素质。首先,开展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党课、党员生活会与各种专题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形势创新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创设立体化、全程化和与时俱进的环境。其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关注群、微信群与专门的社区与论坛等,满足党员的学习与成长的多样化需要。其次,加强业务提高教育。一方面,是高校党员的专业提高教育。学校要尽可能满足高校党员的学历提高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其他的业务学习需要,如创设专门机构或课堂等,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根据群众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服务能力教育培养。由于群众的需要是多样性的,因此,针对高校党员就要加强全面的服务能力教育,既要有精神或学习上的服务能力,也要有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能力,例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技术小难题等。

(二)将精神关怀与物质关怀相结合。在现代化已经逐渐实现且逐渐提升的时代,高校党员的被关怀需求是多样性的,既需要“求真务实的形象关怀”,也需要“细致入微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因此,作为高校的党内关怀,也要创造性地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做好“两手抓两手都贴心”的关怀,才能真正把高校党组织的关怀转化为党员服务群众与开展工作创新的动力。首先是精神关怀。就是高校党组织对高校内的所有党员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情绪变动、情感发展与精神状态等,实施实时地跟踪、关注与全面地支持与指导。实际的工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方面,尤其是高校党员存在理想动摇与人生信仰迷惘或迷失的情况下,党组织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地介入,通过教育、指导与引导等,使他们尽快地回归到共产主义的轨道上,恢复到充满激情的学习与工作状态来。二是认识方面,在极个别党员对某件事、某个人或某种观点存在着偏差性、偏离性甚至错误性认识的情况下,党组织要紧急介入,避免党员再继续出现各种“恶化性”的消极状态。其次是物质关怀。这是高校党内关怀最多的形式之一。如前所述,针对那些家庭经济生活有困难的党员,需要建立常态化与随机启动的机制并建立帮扶基金,只要有党员出现了低于某种生活“警戒线”的困难,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开展关怀,在首先完成应急帮助的情况下,根据他们的情况制订中长期等关怀计划,为保障和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建立缓冲时段。

(三)将帮扶与引导相结合。高校党内帮扶机制的建设与实施,就是为了“使广大党员在精神上拥有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回归和加强”党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和模范作用”。在工作开展中,以两种路径把帮扶与引导结合起来:第一,才能成长引导和进步帮扶。在具体实施中这种帮扶有两种形式:一是激励性引导帮扶。即高校以某种激励制度为基本的导向,为高校党员提供某种学习机会、职位提升机会等,引导和帮扶他们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基本动力的成长。二是不足或缺点改进性引导帮扶。即在某个党员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的情况下,党组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办法等,帮助他或她实现改进,以此来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发展自己。第二,时代性发展引导。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党组织通过为广大党员创设或创建各种平台或环境,让他们能直接开展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思想的学习,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且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对策

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功建设与不断提升的成果之一,在不断强化高校党员的政治意识、创新意识与效率意识的同时,科学提升高校党员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据上述,结合当前高校激励制度的实际,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全面。即激励的对象既要包括学校行政岗位、教育教学岗位、工勤岗位的教职员工,也要包括学生,这样才能在全校形成党员努力进取与创新服务的良性氛围。二是项目全面。即无论哪个岗位的党员,只要在服务群众中切实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或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学校都要按照某种激励标准对其进行奖励,以保护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第二,操作性。即高校党组织各项制度切合高校各项工作实际的,任何一个党员与普通群众都可以对照相关制度或标准对党员的服务与各项素质进行评估,实现党员服务与党员工作督导和评估的动态化、随机化与长效化,使广大党员时刻绷紧服务意识的弦。第三,结果等级性。在党员服务群众结果的认定与激励兑现时以等级性进行实施,让广大党员之间能根据自己服务群众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既要从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等发现问题与差距,也要从其直观的结果看出自己的不足或进步,让优秀者成为广大党员树立服务群众进步的榜样。

(二)建立健全服务首问责任制。这是高校党员服务质量的保障。首先,直接明确工作分工。即对任何服务项目或工作,第一个或第一批开展服务的党员要负责到底。以此,可以有效地避免部门之间、党员之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职责交叉、责任难分的情况。其次,强化高校党员的责任意识。因为明确到了具体的个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或工作的持续期内,责任服务的党员都必须时刻关注、思考与开展此项工作,时刻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其首要的政治任务之一,高度紧张,努力实施,创新突破。其次,保障服务跟进。这是相对某项已经完成或阶段性完成的工作,会因为时间的变化等会产生新的要求或变动等,作为首问服务的党员依然有责任继续跟进服务,确保党员服务的全程,始终把党组织与群众的心贴在一起。

(三)建立健全结对服务机制。党员与群众的结对服务,是建立与深化党群血肉亲情的最具亲和力、最凝聚人心、最能体现党组织力量的方法之一。根据高校各方面综合的实际,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第一,党员专长性结对。即根据党员能力的特长开展的结对服务。无论参与服务的党员是什么岗位、专业或职务,只要他具有某个群众需要的专长,就让他和某个群众或某个领域的群众结对,以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效率。第二,专业对口性结对。即根据党员的专业进行直接对口性的结对服务。由于高校党员都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因而,这种结对服务往往针对那些工作难度大、服务期限长与需要创新的领域展开。另外,高校也可以尝试让群众自由选择结对服务的党员,从服务工作的起点就直接达成群众的满意。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与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既是可以独立操作的制度体系,也是互为基础与因果的宏观机制内容。在实际的建设、健全的工作中,不仅需要结合高校工作与高校党员的各种实际开展,也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各方面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做好宏观的规划与顶层设计,确保机制建设的前瞻性与引领性;另一方面要在高校大的框架内做出切实性的微观或细节的精细化,确保机制的操作性与实效性。当然,需要结合党的时代化发展需要,不断地做出各种创新,尤其是抓住与利用好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在创新争优的大潮中以切实地行动和创新,不断地提升机制的科学性与服务群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业春,邓晶,罗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杉.简析新时期居民区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以徐汇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研究对象[J].求实,2012(Z2)

[3]黄英锋.党员志愿服务与创先争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4]贾岚.党内关怀思想及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5]贾岚,杨荣国.论邓小平的党内关怀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09(2)

[6]王耀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帮扶机制的创新发展与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3(4)

[7]江菊美,江卫平.网络时代高校党的群众工作创新方法的探索[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2012ZZZ036)

【作者简介】黄春梅(1977- ),女,广西柳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法学硕士。

3.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措施 篇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一决策对于增进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团结性,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意义重大。

一、我校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现状和主要做法

***学校现有党总支22个,共有党员824人,其中在岗教工党员293人,学生党员449人,离退休党员32人。在现实中,很多基层党员确实需要关怀、需要激励、需要帮扶,很多基层党员干部需要关心和理解,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我校党员数众多,需要关怀、激励、帮扶和理解的党员也较多,我校历来重视对党员,尤其是对老党员、教授和困难职工的慰问和关心。主要做法有: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典型。

在XX年的“七一”表彰中,共表彰了先进党支部4个、优秀党务工作者5人、优秀共产党员22人。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激励全校教职工学习他们开 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到党务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把学校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做好慰问走访工作,将爱心和关怀送到困难党员心坎上。

我校每年从党费中都拨出慰问专款,为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2月6日(大年三十)中午,校领导和留在学校过年的学生、外教以及宿舍管理员和保卫处值班人员近100多人在教工食堂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进团圆饭。校领导还深入到学生宿舍走访慰问,亲切看望了寒假留校的学生,同时学校还为寒假留校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得到了学生们的感激和好评。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与困难党员和基层单位结对子。

各级领导干部与困难党员结成各种帮扶“对子”个数15个,参与结对帮扶的教工党员数达96人;与困难职工、困难学生结对帮扶个数为58个。全年实际投入帮扶资金数2.25万元。

对外我校也积极参与支持和帮扶周边农村贫困地方的基础教育、新农村建设工作等。在XX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我校被分别授予“全市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和 “新农村建设帮扶奖”荣誉称号。近 几年我校在经费较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自有资金共80000余元资助基层中小学,其中一次性扶助****小学XX0元资金,帮助学校建水塔,解决学校师生吃水难问题。XX年5月拨给****中心小学10000元资金,用于学校解决食堂建设。多方筹集资金10000元,为***中学安装了新篮球架。每年我校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个人捐资300—500元现金不等,对部分家庭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使他们不会因为贫困而辍学,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我校还一次性给***中学捐画架、脚风琴价值共计3000余元;另外为帮扶学校之一的下村中学培训了一批教师,在该校举办艺术节时,还捐赠教学设备价值3000余元。此外,我校非常重视帮扶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多次到点上考察和指导工作。分管领导20多次带领新农村建设工作组下到帮扶点。在我校的大力扶持下,帮扶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去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的工作有:拆除旧房18间,面积1000㎡,粉刷面积1500㎡,房前屋后地面硬化面积7000㎡;修建了300㎡的村体育文化广场、100㎡文化活动中心和60㎡戏台;修建了总长1200米的水泥渠道;完成700㎡大池塘的清淤整治工作;修建环村水泥路1800米。我们还组织全校教职工踊跃捐书,共捐图书3000余册,并赠送了桌椅、乒乓球桌、国画,寒假期间还特意组织师生到板桥村举行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全年为新农村建设点拨付和争取各类帮扶资 金总数达18.1万元。

二、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建议

在调研中,多数党总支负责人和党员认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新阶段执政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深入发展的支持力量。完善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和谐和保持先进性的必要条件,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建议应当充分发挥对各个层次党员的激励形式的不同特点,认真把握各类党员对激励需求差异性,建立客观的政绩和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调动党员积极性,努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使党员不断进步,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应加大对困难党员和职工的帮扶力度,把握帮扶的实际需求和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帮扶形式。

三、相关建议和意见

1、党内关怀帮扶的重点应是有实际困难的老党员、身患重病的困难职工以及家庭负担较重的教职工。对于达到一定年龄或党龄的老党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发放不同等级的生活补贴,做到差异性和层次性。

2、党内表彰是各级党组织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教育、引导、激励党组织和党员,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弘扬正气,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 伍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要使党内表彰更好的发挥激励作用,一是要体现先进性,要表彰具有时代特点的、具备高尚思想风范和道德品格的、能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先进典型;二是要体现时效性,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并进行表彰、宣传;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先进事迹力求真实、准确、具体、生动,不能人为地进行拔高;四是要规范性,表彰工作要在党委领导下,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不得降低标准,随意设置表彰项目。

3、可推行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的做法,应充分发动各党总支积极筹措资金,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4、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与困难党员、困难职工结队帮扶制度,结成“帮扶对子”,为困难党员和教职工提供生活帮扶资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并将党员干部帮扶工作成绩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

4.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措施 篇四

一、经验做法

近年来,党组织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高度重视,在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注重从党员需求入手,从政治上关怀党员、思想上关心党员、精神上激励党员、物质上帮扶党员,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热爱党、忠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热情和动力,为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满足党员政治需求。各党支部严格执行党总支的“民主评议党员”的安排,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走过场严把质量关,听取群众代表提出的建议,作到真评实议。党支部及时作到了把党内外评议的情况及时反馈到每个党员,使党员通过“民主评议” 真正找出不足得到激励和鞭策,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按规定参加了双重组织生活,通过开展“民主评议”使全体党员,思想觉悟、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2、建立学习培训机制,不断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

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章》、《八荣八耻》廉正光盘等学习资料,使党员深刻理解在新时期对保持先进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用党员标准和党纪党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把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十一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上来。党总支对党员队伍状况进行了框架分析,党支部对每一个党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差距较大的党员建立帮促对象,使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收到明显的效果。

3、从党员利益诉求入手,不断满足党员生活需求。开展党员互助活动,创新党组织服务困难党员、党员帮扶困难党员的途径。重点要求党员要在党员互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以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集中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努力为生活困难党员办实事、办好事。

在企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党员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们先后为汶川、玉树及困难职工募捐多次,送温暖献爱心。

4、从党员具体岗位入手,不断满足党员工作需求。党支部按照党总支工作部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立项立功”活动。每一名党员都针对本岗工作实际,结合厂长工作报告中工作任务进行立项。党办每季度对各党支部“立项立功”活动进行跟踪检查,将“立项立功”工作落在实处,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此项活动,部分项目收到一定的成效。

第一党支部党员在技改技革方面的业绩非常的突出,他们都有一

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生产工作中累计技改十几项,小改小革不计其数。例如:降低整机压损技改项目、LIII型铝壳燃气表设计开发项目、G2.5B型钢壳燃表设计开发项目、III型G4(1.2升)钢壳表技改项目等全部都是在支部党员的努力下完成的,这些项目很多已初见成效,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新闪光点。

5、优秀党员发挥作用情况 我厂厂长谷式勤同志多年以来,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他团结和带动厂领导一般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把握大局运筹帷幄,带领班子成员团结奋战,带领全体职工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使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局面。

家用表制造部部长王玉俊同志工作勤奋、讲求效率。由于铝壳煤气表产量较少、资金和技术缺乏,车间的生产和管理比较困难,为了使车间能够正常生产排满工作量,王玉俊同志高瞻远瞩为正常生产做准备,他主动找事干,提出要下大力气清理车间死角和仓库。他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认同和赞许。在王玉俊同志的带领下铝壳表制造部已经摆脱了困难,走上了正规化大规模生产的道路,相信在王玉俊同志的带领下铝壳表制造部会再创辉煌。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二是帮扶资金来源渠道少,帮扶资金比较紧张。

三、意见建议

在新形势下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天津市自动化仪表十厂

5.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帮扶办法 篇五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党内关怀帮扶,必须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着力增强党员党的意识和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情关怀帮扶党员,不断激发党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第三条开展党内关怀帮扶,应当注重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突出政治关怀,始终信任、依靠和爱护党员,让党员在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中既有付出又感到温暖;

(二)坚持精神激励、人文关怀与物质帮扶相结合,突出重点对象,突出基层一线,真心实意关爱,为党员排忧解难;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务求实效。

第二章政治思想和工作关怀

第四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县级党校每年面向普通党员安排一定比例班次,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乡镇(街道)党校等基层党校建设,发挥远程教育站点、党群服务中心等教育培训阵地的作用,组织党员就近就便参加学习。

党组织应当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教育引导党员珍视党员身份,积极参加党的活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遵守党章党规党纪的自觉性。

第五条礼敬尊崇厚待为国家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授予勋章或者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和表扬等形式,对于作出责献、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囊奖。地市级以上党组织可以根家以先进典型名义命名工作团队、工作室、生产班组等做法。

第六条对于党龄达到50年、-贯表现良好的党员,由党组织依据荣誉性纪念章颁发权限,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党员入党纪念日,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可以采取有意义的方式,为党员过“政治生日”。

第七条在培养发展入党和党员转接组织关系、获得功勋荣誉表彰时,党组织应当派人与其谈心谈话,给予鼓励鞭策。党员受到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或者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党组织应当及时谈话提醒,进行教育帮助。

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积极接受党员约谈。

第八条对于犯过错误、受到处理或者处分的党员,党组织应当主动关心、加强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错误、努力改正错误,放下包袱、积极工作。对于处理或者处分影响期已满、能够深刻认识并切实改正错误的党员,如其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表观突出。评先评优、职务取级晋升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受影响。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党员经清正名、清除影响。

第九条党组织应当合理安排党员参加入职、岗位、晋联等培训,鼓励支持党员参加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继续教育,积极为党员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十条党组织应当关心关怀党员身心健康状况,及时了解掌握党员身患严重疾病、遭遇重大挫折、遭受家庭重大变故、经历重大自然灾害或者事故以及长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情况,对于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党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第十一条党员临终前,党组织应当派人或者采取适当方式探望抚慰。党员去世后,派人或者采取适当方式吊唁并慰问其亲属。

第三章重点对象关怀帮扶

第十二条党组织应当主动关心关爱因公殉职、牺牲党员的家庭,逐户逐人建档立卡,掌握其父母和配偶、子女的经济来源以及养老就医、入学就业等情况,明确专人联系,定期跟踪走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生活困难尤其是需要赡养老人、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党组织应当加强联系、持续帮扶。

因公殉职、中等职业学校、学教。期发具物开女入国人学,精学中成人高等学校,参用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适当照顾。因公殉职、牺牲党员符合烈士条件的,其子女自愿应征并且符合征兵条件,优先批准服现役。

因公购职、牺牲党员的父母和配偶、子女生病就医的,党组织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在政策规定范围内,以适当形式提供医疗补助或者救助。

对于因公伤残党员,民政、卫生健康、残联等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在就诊就医、康复训练等方面提供便利;对于生活困难的给予关心照顾。

第十三条党组织应当敬重关爱老党员,按照规定范围,及时向老党员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有关文件精神,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按时足额发放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生活补贴,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定期增长机制。

热情为老党员提供学习教育、文体活动、健康咨询、心理慰藉等服务。对于重病、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的老党员,党组织应当经常上门看望,通过党员义工、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予关心照顾。

第十四条党组织应当主动了解掌握生活因难党员情况,依托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生活困难,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党员信息库通过社会保障、党内互助等方式,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七一”走访慰问等活动,为生活困难党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对于党员因参加重大任务、专项工作导致生活因难的,成者其家庭成贝遇到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发情况的,党组织应当及时派人上门看望慰问,助解决具体问题。

第十五条树立重视基层、支持基层、关爱基层的鲜明导向,对于长期工作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艰苦地区的基层一线党员干部,党组织应当给予更多理解、关心和支持,宣传他们的奉献事迹,褒奖他们中的先进典型。加大培养选拔艰苦地区和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党员干部的力度,注重选拔优秀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作为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市级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省级机关处室负责人。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定向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建立普遍轮训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制度。对于到艰苦地区工作和对口支报的党员干部,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关心照顾,帮助解决后顾之优。

第四章组织领导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应当高度重视党内关怀帮共工作,将其列入基层党建进取评议者核重要内容。党要(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领导履行具体责任人职责。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党内关怀帮扶工作,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退役军人事务、应急管理、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单位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七条党内关怀帮扶工作所需的教育培训、走访慰问、补贴补助、表彰奖励、优抚优待等经费,应当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保障;中央管理党费和各级党委留存党费每年拿出一定额度作为补充。

第十八条各级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的督促检查,对于责任不落实、搞形式主义、工作敷衍应付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问责追责。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条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6.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措施 篇六

苏组发„2009‟1号

各市委组织部,各市人事局、财政局、民政局:

近年来,我省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关心离任村干部,改善了离任村干部的生活,激发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继续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关怀离任村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体现。现就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妥善解决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问题

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关心帮助。对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来担任行政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队长)和行政村(生产大队)会计这“三大员”职务,工作时间在十年以上,正常离任而且离任后一贯表现较好,男同志年龄在60岁以上,女同志年龄在55岁以上的,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补贴的最低标准是:担任“三大员”职务累计二十年以上,离任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员会主任、村会计职务的,每人每月分别为200元、180元、160元;十五年至十九年的,每人每月分别为180元、160元、140元;十年至十四年的,每人每月分别为160元、140元、120元,具体标准由各县(市、区)确定,但县(市、区)

1内各乡镇的补贴标准应相对统一,由乡镇党委、政府定期打卡发放给离任村干部。目前补贴标准高于上述最低标准的地方,不得降低现行标准。上述范围内的村“三大员”中,已享受企事业单位退休金、已领取养老保险金,或通过买断工龄等形式已给予经济补偿的,不再发放生活补贴,这部分同志确有生活困难的,可通过农村低保、临时生活救助等形式帮助解决。

对纳入补贴范围的人员,需经离任村干部个人申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核准、乡镇党委复核并公示和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并公示后确定。

补贴资金来源,为县乡两级财政和村集体经济,乡村经济薄弱的以县级财政为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省财政补助的地区,以2008年底前离任的上述范围内的村“三大员”为基数,以后每3年核减一次人数。

二、帮助离任村干部及其子女就业创业

帮助离任村干部家庭发展生产,是解决他们生活困难的根本途径。对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离任村干部及其子女,要努力帮助他们寻找就业、致富门路,鼓励他们创业就业、发展生产致富。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扶持。要帮助离任村干部及其子女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他们就业、增收创造条件。积极推荐离任村干部及其了女到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中介组织中工作。广泛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离任村干部及其家庭结对帮扶。探索设立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等办法措施,为有生产项目的离任村干部及其家庭协调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困难。

三、从政治上关心离任村干部

要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政治关怀,对在职时有突出贡献或连续担任村干部20年以上,可授予荣誉称号,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在重大节日通过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离任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多形式设立政策宣传、绿化养护、安全监督、治安巡逻、卫生保洁、民事调解、帮教工作、计生监督、敬老助残等相关岗位,发挥离任村干部的作用,调动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思想疏导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村干部管理的有关政策,鼓励他们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对违法乱纪情节严重的,应取消其生活补贴,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各县(市、区)委对做好稳定离任村干部工作负总责,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关怀帮扶激励离任村干部的实施办法,并务求落实。

以上有关规定从2009年开始执行。以往所发文件精神与此意见不一致的,以此件为准。

请各地抓紧时间将此文件精神传达到基层。

中共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事厅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民政厅

7.建立健党内帮扶机制调研措施 篇七

总数的1.3%。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在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有效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调动了广大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回报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做法是:

一、激活力,增动力,努力构建党内激励机制

从党员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入手,通过亮化形象、明确责任、典型引导等措施,大力激发不同领域党员干事创业、争当模范、争创先进的内在动力。注重创业激励,增强了党员的带动能力。市委设立了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先后对10项党建工作创新成果进行了表彰奖励。大力实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和党内互助工程,全市共筹集265万元,设立党员创业致富资金、党员科技示范基金,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每年扶持一批有致富愿望和能力的党员发展奶牛养殖、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促进广大农村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截止目前全市发放党员创业致富资金、科技示范基金260万元,扶持400多户农村党员发展致富项目。注重待遇用人,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抓好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优秀村干部的评选工作,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激励村干部想事干事、推动发展。对任职20年以上的村干部,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次性补贴。盐池县、青铜峡市率先开展村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为在职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青铜峡市采取市财政负担40%、市留存党费和农业局各负担20%、学员个人负担20%学费等措施,使83名“村官”当上了大学生。青铜峡市金昱元有限公司、金科达印刷包装公司、西夏水泥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还出台了企业招工党员优先、同等情况下党员工资上浮一级等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的热情。强化责任激励,促使党员有岗有为。完善制度,用制度确保党内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创新载体,组织开展“三比三看”、“一挂双带四联系”、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组织及党员全员承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明确岗位、落实责任,使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注重典型激励,引导党员争优创先。重视以典型激励党员、用模范带动党员,加大力度,树立了白春兰、马兰花、朱玉、余聪、汤生平、金锋等先进典型,市委每两年评选一次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并通过**电视台《奋进在党旗下》栏目、**党建网和印发资料、编排节目、组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带头发展、带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0年以来,市委先后对6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39名优秀共产党员和7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解难题,办实事,努力构建党内关怀机制

按照思想上重视尊重、政治上教育提高、工作上理解支持、舆论上鼓励鞭策、生活上帮助关爱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关爱帮助党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从思想上关怀,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结对联系、定期走访困难党员等制度,主动与党员交流思想、沟通谈心,了解党员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理顺情绪、增进感情、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通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家庭等方式,使流动党员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困难有人帮,忧愁有人解。全市大部分社区建立了党员谈心站、温馨谈话室,盐池县惠安堡镇党委建立了“六个必访”制度,高沙窝镇对流动党员采取确定专人定期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的办法,使党员始终处在党组织的视野之中,有效增强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从生活上关怀,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建立了党员关爱、救助、慰问等制度,确保广大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各县(市、区)党委(工委)均建立了生活困难党员台账,每年“七一”和春节期间,都坚持开展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和生活困难党员活动。2006年以来,全市共筹措资金236万元,先后慰问生活困难党员10638人次,为建国前入党的44名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62760元。认真做好下岗失业党员的调查摸底和定期登记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扶持他们从事个体经营经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渡过难关。盐池县筹资52余万元,对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的441名离任村干部一次性发放了生活补助。从技能上关

怀,整合各级党校、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在农村贫困党员、城镇失业党员中开展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本领。依托远程教育网,制作专门课件,对流动党员进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开办“流动党校”,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送课上门

。青铜峡市针对下岗职工党员缺乏再就业技能的问题,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举办“党员就业推荐招聘会”,为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个,使163名下岗职工党员离岗不离党、失业不失管。

三、促发展,帮致富,努力构建党内帮扶机制

各基层党组织紧扣服务、发展、增收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建立实用性强、灵活机动、便于操作的党内帮扶机制,努力使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市(县、区)包村部门、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农民党员“四级承诺”制,切实为党员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市委出台了市级党员领导包市区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贫困户的“三包”工作制度,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对象,并要求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三包”责任制涉及市区13个乡镇、101个行政村、17个社区、758户贫困户,63个单位758名干部一对一进行帮扶。同时,进一步深化完善“多帮一、一帮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健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党员制度,督促基层党支部、广大党员采取定期走访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帮助困难党员力所能及地解决子女上学、就业、看病等实际问题,及时向生活困难党员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帮助党员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信心,使广大党员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全市先后共有6283名党员参与帮扶活动,受帮扶困难党员达2237名,结成帮扶对子2176个。红寺堡开发区开展 “一帮一联、双挂双创”活动,434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党员406名,承诺事项516件,办理事项达到482件,办结率93%,落实帮扶资金117万元,直接受益党员群众达8000余人次,创建党员先锋岗8个,党员示范户140户。建设党员服务网络。着眼于建立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长效机制,在构建市(县)有政务大厅、乡镇有便民服务代理中心、村有便民服务代理站、组有便民服务代理点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同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实现社会化、公开化的“一站式”、“窗口式”服务,打造党建工作政策和业务咨询平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动阵地、各级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窗口,方便了党员群众办事。目前,全市共设立便民服务代理中心43个,代理站402个、代理点911个,有3069名乡村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创新帮扶载体。实施“中心户”创建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农村“党员中心户”、“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活动,使中心户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辅助阵地、群众获取致富信息的窗口、联系党员群众的纽带。科学设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创建各类标准化电化教育站点1300多个,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506个。实施了“党员网校”村村通工程,为市区123个村级组织统一配备了电脑,接通了2兆宽带互联网,并借助“**党建网站”这一平台,及时加载学习课件,发布党建动态,提供致富信息,实现了党建及涉农信息与农村党员面对面。

近年来,我市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帮扶、关怀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需求面较广,工作覆盖面较窄。全市48309名党员中,35岁党员以下的占24%,55岁的占27.3%,在思想激励、工作关怀等方面存在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等问题;全市有生活困难党员2248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4.65%,数量较大,范围较广,有因病、因能力、因失业贫困等多种致困原因。在党内激励、帮扶、关怀机制方面,党组织还存在工作方法单

一、工作覆盖面不广等问题。

二是思想关怀多,物质帮扶少。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因取消镇统筹、村提留,镇村两级财政运转困难,帮扶困难党员的财力有限。因此,对党员帮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

三是党内帮扶多,社会帮扶少。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分内的事”的认识比较普遍,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上级拨付党内经费以及单位自筹资金。

四是临时帮扶多,经常性帮扶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元旦、春节和“七一”期间,主要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帮扶工作没能做到标本兼治。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区分党员类别,针对不同情况,配套组织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经常性激励关怀帮扶党员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拓宽救助渠道。建立老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以支部为单位建立贫困党员档案,落实贫困党员专人联系、定期走访制度,对本支部长期贫困的党员基本情况、困难现状做到随时掌握,对因灾、因病导致临时性特殊困难的党员进行专门调查,为研究帮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建立评审机制,贫困党员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以本人申请、支部证明、基金评审小组评审认定的方式确定。建立基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管理、评审小组认定、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制度。探索建立政策性和开发式相结合的帮扶制度,分类帮扶,将“救济式”帮扶转变为“开发式”帮扶。

二是建立健全党员素质提升机制。把加强党员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升党员的素质作为关爱帮助党员的重要内容,创新形式,以各类示范服务基地为实践锻炼途径,以人为本,分类培训,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党员培训格局,全面提高广大党员的能力和素质。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是进一步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健全乡镇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级联系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委、党代表与党员群众间的联系,畅通党内外信息渠道。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深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推行“党员民主议政日”活动,努力解决基层党员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创新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者队伍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联户、党群联心,通过定人、定时跟踪联系服务,使党的工作延伸到每一户基层群众,真正发挥好党员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是加大对优秀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大力挖掘和培育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中的优秀党员,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典型引导、典型激励、典型带动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标兵党支部书记”等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下一篇:申报市一级学校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