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本科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中的几个问题(2篇)
1.浅议本科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一
语文教材是一座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美的矿山”。借助于音乐来发掘,提炼出每一块“矿石的美点”,创设审美情感,引发学生审美欲望,增长智慧,丰富情趣,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感。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唐朝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和音乐演奏,妇孺皆知的《琵琶行》就是描写音乐的典范。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方法多样。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式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地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第四就是(/wenxue)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中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人们都会对她命运掬一把同情泪。诗人就是让我们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是一个琵琶欣赏者,一闻琵琶声,间接突出声音(/wenxue)的美妙,移船邀相见;二闻琵琶声诉论落,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闻琵琶声,乐声悲凄,泪湿青衫。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干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2.浅议本科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二
关键词:岭南音乐,琵琶重奏,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岭南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千百年来不断地演变与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的三大乐种:悠闲华丽的“广东音乐”、细腻委婉的“潮州音乐”与真切质朴的“客家汉乐”构成了岭南音乐缤纷绚丽的多彩风格, 使之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流光溢彩、大放光芒, 它是历代岭南人民在生活劳作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众多音乐前辈辛勤耕耘的硕果, 因此岭南音乐和其他地方乐种一样具有口传心授、自娱自乐等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特点。在当今大时代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教学的模式下继承并发展岭南音乐就离不开专业教学的支撑, 将其纳入专业课程领域并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使其与学院派教学相结合, 在学术上进一步的规范与提升, 从而形成具有专业性、民族性、时代性并适合现代教育教学特点的地方乐种。因此, 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主体力量的高等院校将岭南音乐与琵琶重奏课程相结合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岭南乐种概况
(一) 乐种概况
“广东, 北靠五岭, 南临南海。远古时, 五岭之南的南越人和岭西的西瓯人、骆越人, 岭北的山越人、扬越人, 岭东的闽越人等, 合称‘百越’。他们和环太平洋南线诸岛诸民族也有亲缘关系。百越之地, 战国时曾属楚国。秦汉间中原汉人南迁, ‘楚越交融’加上‘越汉杂处’, 促成了新生代广府粤人的诞生。由是越、粤并称, 以今广东为中心的岭南腹地开发较早, 先后吸引了福佬移民、客属移民、水上昼民等在粤地定居, 渐次营造了具有不同民风、民俗、民系文化特征的地方音乐, 形成了包括土著越人及其后裔 (部分壮族、瑶族、黎族人) 以及广府人、福佬人、客属人等在内的多群体共生共建的区域文化‘岭南文化’”。①岭南三大乐种在本土原有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的积淀下孕育而生, 同时又受到近代海外文化等诸多不同文化的影响, 跟随时代的发展变迁进而形成了其丰富多变、绚丽多彩的多元结构特征。其中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汉乐是岭南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乐种, 它们和民间小曲以及戏曲音乐构成了岭南音乐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 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二) 现状分析
1.轻“传统”重“现代”
目前全国民族器乐专业教学都朝着“更快”、“更强”、“更难”的现代化方向迈进, 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品技巧的难易, 而非对音乐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从多次专业比赛及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中可以看出, 传统作品尤其是地方乐种在专业教学中所占比例不高, 在认识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2.“活态”展示不突出
一系列音乐理论、科研等研究工作的进行无疑会对音乐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作为音乐文化赖以存在的行为载体, 音乐表演是最为直观与具体的表现形式, 是音乐理论研究的终极体现。但目前岭南音乐演奏存在曲目“老三样”、氛围不浓郁、学生学习热情及演奏韵味欠佳等问题。
3.教学与实践脱节
高等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是以培养独奏家为目标, 所制定的教学大纲是以独奏曲为重点教学内容。然而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 多数学生的就职岗位是乐团演奏员、学校教师以及事企业单位等, 工作所需的灵活多变与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训练就出现了严重的断档脱节。
二、具体改革措施
(一) 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
首先以岭南三大乐种: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汉乐的代表性乐曲作为授课重点,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及对岭南音乐韵味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之后再加入地方韵味更为浓郁的民间小曲和戏曲音乐等等。同时琵琶重奏课程中所选用的岭南音乐作品全部由教师审核通过之后再用于教学, 演奏员不可以随意篡改加花, 使传统民间乐种口传心授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杜绝在乐谱整理、演奏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随意性及不规范性。
2.教学形式
琵琶重奏课程以室内乐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根据演奏作品的需要组成二人、三人, 乃至多人的重奏组合, 由于不同声部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 为确保演奏质量, 必须进行分声部排练, 因此会出现一对一、一对二乃至一对多人的灵活授课方式, 同时根据作品需要调整声部编制, 适时加入打击乐、管乐以及弦乐等声部, 从而形成全新的组合形式。
3.曲目编配整理
岭南音乐曲目丰富、种类繁多, 但由于琵琶重奏形式的特殊性, 不是每一首作品都适于演奏的, 因此在岭南音乐各乐种中选择适合于琵琶且多声部重奏的作品就尤为重要。因此, 选定作品之后就对其进行改编, 在不失本原风味特色的同时加入现代演奏技法及编配理念, 并请岭南音乐前辈专家及专业作曲教师作为指导, 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编配, 为岭南音乐曲目库添砖加瓦。
4.博采众长、教学相长
积极向岭南音乐的专家教授、民间艺人们学习与交流, 不定期的进行地方采风活动, 深入了解岭南音乐历史、理论、表演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 保持“课堂”与“民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同时定期举行谈论交流会。
(二) 实施方法
制定具体教学计划与排练内容, 对授课曲目, 版本选用等细节方面做详尽的规划与研讨, 定期小范围内举行演奏会, 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点评指导, 对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使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将实践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解决, 形成教学丰富实践, 实践检验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具体教学计划如下:
1.制定《岭南音乐琵琶重奏》教学计划与大纲, 甄选授课曲目, 并建立一套具有多重风格, 演出效果良好的曲目库;
2.整体训练与分声部排练相结合, 演奏水平精益求精;
3.观摩岭南音乐相关的音乐会、专家讲座以及深入各地区进行采风活动;
4.重舞台实践, 积极参加各类演出并举办专场音乐会, 学期结束后, 以向全系老师汇报表演作为考核形式;
(三) 课程特点
1.形式创新
传统“广东音乐五架头”、“潮州弦诗乐”、“客家丝弦乐”的组合形式以固定的不同乐器组成, 岭南音乐琵琶重奏则以全新的演奏形式诠释传统乐种, 在赋予传统乐种鲜活生机的同时拓宽专业空间, 提高教学质量, 在同乐器之间中挖掘传统乐种的灵魂魅力, 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传统乐器与岭南瑰宝中的精华与特色。
2.审美创新
岭南音乐琵琶重奏课程所选用的作品是以传统优秀作品为基础, 加入新的演奏技法与当代特色重新编订而成的, 其既具传统乐曲的风韵特点又有新的音响形态与时代内涵, 不仅在形式和音响上标新立异, 更使审美层面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3.素质创新
民族性与时代性是岭南音乐琵琶重奏课程的最大亮点, 传统乐曲为学生积淀素养、创新形式又为其开拓视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同时营造良好岭南音乐学习氛围, 并提供经验于其他专业, 共同繁荣发展岭南乐种。
三、结语
岭南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之精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 世代相传, 它为我们的学习铺砖备瓦, 失去了它我们的艺术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亦如沙漠中的蜃楼幻境一般虚渺不定。而今,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的时代, 政治上如此、经济上如此、音乐上也是如此。面对西方音乐、流行音乐以及其他层出不穷的音乐形式的层层冲击, 中国传统音乐要在时代的大潮中永葆千年来的光彩夺目就需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得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条江河的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他就膨胀的愈大”。②
严老烈、何柳堂、刘天一、易剑泉、苏文贤等一代代岭南人的不懈努力为当今后学们的研究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学术资粮, 我们秉承前辈们的卓越精神与无限期望, 在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下将传承并发展岭南音乐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深化自身优势、把握特色专长的同时挖掘岭南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与魅力, 当“现在”成为“历史”, 后人们在继承的同时亦会对其有所创新, 如此之“良性循环”, 岭南音乐的未来展现的将是一片绚烂霞光。
参考文献
[1]冯明洋.岭南音乐的文化解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11, 01.
[2]冯明洋.岭南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民间文艺[J].2009, 02.
【浅议本科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推荐阅读:
2022本科《音乐教育学》试卷06-25
天津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10-31
研究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8-18
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08-15
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10-30
应用学院本科专业介绍12-11
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01-22
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12-24
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致谢词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