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精选8篇)
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 篇一
运动人体科学系04-08年生理及解剖历年真题整理 08年:
生理:
名词解释:
个体乳酸阈
代谢当量
晶体渗透压
运动技能
简答:
1.肌电图的应用
2.关于肌纤维类型
3.乳酸阈的利用
论述:
1.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2.最大摄氧量的测定和影响因素
解剖:
名词解释:
肾单位
腹直肌鞘
肌梭和运动终板
副交感神经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
简答:
1.肩关节的构造运动
2.心壁的结构以及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3.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区别
论述:
1.举例说明运动动作分析
2.详述本体传导通路
07年
生理:
名词解释:
运动单位
运动性心脏肥大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进入工作状态
简答:
1.长期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2.氧离曲线受哪些因素影响并以运动实践说明
论述:
1.论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论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反应和适应
解剖:
名词解释:
骨松质和骨密质
肩袖
大唾液腺和鼻旁窦
心传导系
黄斑和视神经
简答:
1.简述下肢骨的组成和数目及下肢带和髋关节的结构并说明其运动
2.简述心脏各腔形态结构特点并简述肝内代谢产生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
论述:
1.详述体育的动作解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以上肢动作为例)
2.简述声波传导途径和同枪声起跑的神经传导途径
生理:
名词解释:
心指数
等渗溶液
氧脉搏
代谢当量
超量恢复
简答:
1.简述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2.简述正常情况下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
3.简述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力量比较
4.简述高原应激对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论述:
1.试述骨骼肌收缩机制与收缩速度和力量的关系
2.试述有氧耐力与循环句能的关系
3.试述运动恢复的生理特点
解剖:
名词解释:
骨盆
睫状体和晶状体
硬脑膜窦和冠状窦
简答:
1.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的解剖因素及发展肌肉力量的方法
2.试比较肝、肺、肾血管分布的异同点
3.简述心壁的构造、功能及体育锻炼对其的影响
论述:
1.试述确定原动肌的方法并举例说明运动技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
2.综合分析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组成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
生理:
名词解释:
生物节律
基础代谢
呼吸熵
新陈代谢
反射弧
简答:
1.简述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作用
3.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理
试述:
1.试述心血管活动是如何调节的2.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解剖:
名词解释:
关节面软骨和关节内软骨
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和运动杠杆
房水循环和脑脊液循环
本体感受器和Corti器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
简述:
1.简述足弓的构造和功能并说明静止站立时运动时维持足弓的结构
2.简述肌肉的大体构造并说明通过改善肌肉的哪些结构可以有助于提高肌肉的力量
3.简述腹膜和腹膜腔的结构和功能,并举例说明其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4.简述大脑皮质技能中枢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大脑各皮质技能中枢的位置与其功能的对应关系
论述:
1.请任选一个运动项目,为该项目设计发展专项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并通过该项目某个具体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说明设计依据
2.试述控制、调节和营养心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以及各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与调节躯体运动的具体结构名称、位置和功能
生理:
名词解释:
兴奋收缩耦连
局部兴奋
有效过滤压
简答:
1.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2.简述组织或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行变化的特点
3.简述心脏异常调节的作用
论述:
1.用实验的方法具体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2.你是如何认识人体的基本生理特点与体育的关系
解剖:
名词解释:
腱鞘和肌腱袖
骨盆
气血屏障和滤血屏障
侧枝循环和微循环
迷路和壶腹嵴
简答:
1.试从解剖学角度简述骨质的年龄变化及其在实际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并说明黄斑和中央凹处感觉最敏锐的结构基础
3.简述自主神经的概念,结构与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
1.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全过程并阐述体育实践中此方法如何与专项力量的训练相结合2.试述心脏各腔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详述心脏内所有防止血液逆流结构的构造特征和作用机理
3.试述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脊髓处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低级部位却对人体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因
04年的生理试题
名解:
氧脉搏
渗透压
射血分数
心力储备
运动后过量氧耗和氧热价
简答: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2.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4.简述无氧阈的测试原理和意义。
论述:
1.试述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实践的关系
2.试述高原训练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3.试述如何运用生理学的知识指导运动实践活
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 篇二
最初, 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 而体育学教学, 我们与体育院校相比, 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 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 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 与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 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 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 经常存在教师讲课, 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内涵建设的发展, 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 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 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 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教学管理, 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 充分探讨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 通过学校有关部门, 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 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研究方向, 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 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 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 以科研促进教学, 目前, 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 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 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教与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 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 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陌生知识, 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 如何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 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 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 更新了观念, 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与运动技巧固然重要, 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与医学相关的工作, 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 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掌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 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 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 通过学习体育理论, 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 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与需求;教授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 让学生理解、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训练原则、训练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 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点, 适当调整教学大纲, 重点突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 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 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法, 使学生称为教学主体
主动式实践教学法正是基于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着眼未来而构建的, 它主要是实行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模式, PBL强调“先问题, 后学习”, 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 包括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 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 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是主动学习者, 教师只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应用于体育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针对某一阶段要学习的体育学理论内容先自学, 在自学中提出许多问题, 针对问题去积极查阅参考资料, 并且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讨论, 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中心发言, 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 甚至可以争论。老师只是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 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 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 而是变成了学生。
五、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是从高中理科招生的, 大部分学生没有运动训练的实践基础, 学生对运动知识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 缺乏对体育理论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了解, 这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学理论。为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也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 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体育术科观摩课, 包括田径、球类及武术等课程;第二,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组织运动训练和比赛;第三, 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社区、体校、运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体验运动现场情况。
六、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网络教学, 体育学理论课程大部分进行了网络课程制作。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 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且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网上进行模拟测试, 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下载观看, 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抽象知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师及时布置作业, 通过答疑讨论区及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困惑与疑问, 通过交流, 解决了学生与老师当面不方便交流的问题, 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程度。
总之, 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主要是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体现专业特色, 培养高级人才。以上是笔者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和管理的一点体会, 仅供同行参考。
摘要:本文对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分配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体育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1]姚洪恩.等, 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1.
[2]李裕和等,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结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5, (4) :188.
[3]曹兰菊.加强体育院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5 (3) :231.
3.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 篇三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57-02
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运动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该学科发展迅速,为全民健身中促进健康、防治某些疾病和增强体质的生物学意义提供理论基础;在竞技体育中为运动员选材、机能监控、训练监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近几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迅速,到2008年底我国已有27所院校设有该专业,分布于体育、医学类和综合类院校。其中,体育类院校共有14所,占51.85%[1]。然而,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院校关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安排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就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开设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为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参考,进而完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收集网络资源、文献资料和访谈方法,针对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9所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进行调查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自高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至今已经20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该专业培养目标在不断与时俱进,然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点一致,但各院校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特长,其培养目标并不完全一致[12]。如广州体育学院该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能力,培养在健身俱乐部、运动队、社区服务中心、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学校、健康服务等部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机能与健康评价、健康指导与管理、体育保健康复、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工作……”另如天津体育学院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学习运动人体科学和基本医学知识基础上,系统掌握康复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胜任全民科学健身和运动康复治疗工作、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各院校在实现培养目标时由于侧重点不同,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差异较大。
2.2 课程群的设置现状与分析
课程体系的制定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调整和更新。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能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出生物学、医学、健康运动方面的课程体系。课程群是将几门内容密切相关,前后承接连贯一致的课程集合,合理科学进行课程群建设,易于打通课程知识脉络,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者前后脱节,使得前后连贯,内容融合,进而获得整体优势[10~11]。运动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医学与运动的交叉学科,该课程群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
据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我国运动生化课程群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基础化学或生物化学基础学科、运动生物化学及相关其应用课程构成。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共开设6门专业必修课,学时共计272学时,基础化学及生物化学学时共计176,占64.7%;又如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及沈阳体育学院也均开设有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相关的课程。然而对比这些开设了生物化学相关基础课程的体育院校,发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对于学生理科基础要求非常高,其课程设置是帮助本科毕业生在生物医学和健康相关领域有一个广阔的职业生涯,同样本专业可以为愿意攻读本专业研究生提供准备。因此,该类课程群设置能够使学生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训练,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的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另一类仅由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及实验组成,如表1显示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该类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的设置缺少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课程支撑,同时有些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包括实验)安排仅为48学时,实验课时过少,不益于增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达成运动人体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群设置应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这样课程之间相互配合,既能不断加深拓展内在联系,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相互促进的作用。总之,如何合理地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仍需要专家进行探讨,以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而达到培养目的。
2.3 教材建设现状与分析
1981年以来我国已正式出版本科《运动生物化学》教材7版本,期间各院校也有自编教材出版。近年来,国内各种运动生物化学的各种专著不断问世。如谢敏豪、林文弢、冯炜权主编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根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需求编写;张蕴琨、丁树哲主编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生物化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还有针对研究生编写的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运动生物化学概论等。然而目前我国尚没有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材的出版。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的开设不同,因而造成教材内容体系、衔接以及内容上难以统一。在这种背景下,目前,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不管使用全国体育院系版或高师版的教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当然无法达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 结论与建议
因此,当务之急应该:(1)根据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课程群的构建应以生物化学知识基础,突出运动的实践性和拓展性为原则;(2)根据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群设置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课程群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乔德才,康道峰,刘晓莉,等.我国高校运动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5-228.
[2]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7.
[3]天津体育学院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8.
[4]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8.
[5]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5.
[6]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8.
[7]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7.
[8]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7.
[9]首都体育学院教务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计划[Z].2005.
[10]李铁,丁树哲.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体科学专业设置解读[J].体育学刊,2009,16(1):50-54.
[11]李铁,马业康.中美两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85-91.
4.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 篇四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Pathophysiology:
● The mechanism of ACL injury in the skeletally immature is the same as in adults, with most being noncontact.=。
● Females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of noncontact ACL injury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ACL injuries in this population may be tibial spine bony avulsions as well as ligament tears.● ACL injury has been reported in up to 65% of children with acute hemarthrosis.● The presence of open growth plates requires special attention in determining
treatment of ACL injuries.Evaluation:
● History
○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injury.Classic presentation is sudden deceleration or twisting injury with a ‘‘pop,’’ immediate swelling, and inability to continue play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 A positive Lachman test is sufficient to make the diagnosis.○ Evaluate for other associated injuries, including ligamentous injury, patellofemoral instability, and meniscal injury.● Imaging
○ Standard four-view x-rays: weight-bearing AP and tunnel;lateral with knee in extension;axial patellar view at 30-or 45-of knee flexion(merchant,sunrise).○ MRI is helpful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the ligamentous injury as well as associated injuries such as meniscal tears and chondral lesions.Treatment:
● Initial treatment involves ice, compression and restoration of ROM, especially extension(not immobilization)and protected weight bearing.● Tibial spine ACL avulsions need urgent evaluation for surgery.● Concern exists regarding 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trasubstance ACL injuries in adolescents with open growth plates.●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has shown poor results as activity modification in adolescents is difficult and bracing provides little or no protecti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RTP criteria are the same as adults.Prevention: ● Implement a sport-specific conditioning program with periodization(3,4), including these element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efficacy in specific populations:
○ Motor control(including core and lower extremity strength, balance, and
flexibility)
○ Technique training to include landing and sport-specific athletic skills programs ○ Risk awareness education
○ Proper care of playing surfaces and selection of shoe wear
● No prophylactic bracing has been shown to reduce ACL injury risk.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team physician:
● Understand the classic history and mechanism of ACL injury.● Perform a Lachman test.● Understand the poor prognosis of the ACL deficient knee, especially in the adolescent.。
● Identify tibial spine ACL avulsions.It is desirable that the team physician:
● Recognize risk of noncontact ACL injury in adolescent female athletes and implement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through the athletic care network.● Understand that cur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allow for reconstruction in the skeletally immature athlete.● Understand the associated injuries that may accompany or result from ACL instability.The Adolescent Thrower’s Elbow
Pathophysiology:
● Valgus loads with rapid elbow extension produces:
○ Tensile stress along the medial compartment restraints
○ Shear stress in the posterior compartment
○ Compression stress on lateral structures
● These loads can come from overuse, poor kinetic chain mechanics, weak shoulder or arm muscl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pitches.Evaluation:
● History
○ Determine acute versus chronic injury, location of pain, mechanical symptoms, and decline in performance.○ Identify injuries in the kinetic chain.○ Measure excessive throwing by number of pitches per game or pitches per season.● Physical examination
○ Perform elbow examination to include areas of tenderness, ROM, valgus stress testing, manual muscle testing, and ulnar nerve testing.○ Evaluate kinetic chain to include core stability,scapular motion and position, and GIRD
● Imaging○ X-rays in two planes and consider comparison views with open growth plates.○ MRI with intra-articular contrast is useful to better define injury, including ligamentous and osseus injuries, and articular cartilage lesions.Treatment:
● Most injuries are the result of overuse and can b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relative
rest, rehabilitation,and modification of throwing demands(4).● Medial epicondylar avulsions need urgent evaluation for surgery.● Elbow injuries that need evaluation for surgery may include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 unresponsive 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r OCD lesions withmechanical symptoms.Prevention:
● Decreasing exposure to overuse and preservation of musculoskeletal and
biomechanical factors has been shown to be the best preventative program(9).● Enforcement of pitch counts per game and per season and limitation of specialty pitches in skeletally immature athletes(9).● Work with the athletic care network to educate athletes,parents, and coaches regarding overuse and overexposure.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team physician:
● Conduct a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Understand that the demands of throwing can contribute to injuries to the elbow and rest from pitching is a mainstay of treatment.。
● Identify medial epicondylar avulsions.It is desirable that the team physician:
5.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五
1针对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对策分析
1.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必须打破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传统观念,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根据实验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将分散在各学科中的实验课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统筹建立实验教学课程,使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成为基于理论课基础上的独立的教学体系。将运动解剖学实验、运动生理学实验、体育保健学实验、推拿与按摩实验等进行全面的整合打通,打破体育专业一直以来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程零散、课时不集中,内容交叉重叠,实验项目缺乏层次要求的现象,将分散于各课程的经典实验项目或精简、或新增、或合并重组、或重新设计,整合成一门实验课程,独立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整体化设计,建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样既打破了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减少重复内容,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地位。
1.2整合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开设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项目内容陈旧,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过多;单一学科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脱离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运动相关性较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设计能力,制约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着“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进行实验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将分散于各分室的实验项目或精简、或新增、或合并重组、或重新设计进行整合为两个实验模块,即基础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每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实验项目由各分室精选组合而成,避免实验项目重复交叉,课时浪费在无畏的低层次循环中,从而节约实验成本。这既体现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又实现了教学的集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1.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是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教学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水平。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先学理论再上实验,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按照教师的讲解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式化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实验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理论课上穿插讲授实验内容。理论课与实验课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穿播讲授实验内容。如肌肉的受力分析,知识点多、抽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模拟进行。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和了解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看到了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也看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其实验的时间就可以缩短,实验效果更好。
(2)打破“封闭式”实验教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开放式”是给学生提供充分开放和自由地进行实验的环境,既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也是设备和项目的双重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做实验,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在宽松的实验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并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对学生实验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有开放实验室,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
(3)实验与健身社团挂钩。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放到健身社团完成。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突出了实践应用。帮助学生联系具体实例,发现、分析与解决全民健身、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问题,这样既可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缩短学以致用的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并为后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
1.4完善考核机制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核方式是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计算在理论课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的评分方法即考勤占30%,实验报告占70%,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做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建议:
(1)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单独设课。
(2)以必修课程或必选课程形式推出,让学生进行选修,成绩合格,记2学分;成绩不合格,重修。
(3)成绩评定可参考考勤、实验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合作精神、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面综合评定,以提高实验考核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考核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具体标准为考勤(20%)、实验操作(20%)、实验报告(30%)、实验设计(10%)、考试(20%)。
1.5加强学科建设,改革实验室体制
在实验室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科建设应该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学科建设应该引导和带动实验室体制的改革,而现状不容乐观。注重技术、运动队训练,轻理论和实验课的思想还很严重。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负责人,没有专职实验员,实验课由上课老师自行安排完成;实验设备陈旧,好多实验无法完成。建议:
(1)学校加大实验室资金支持,增加投入,改善实验场所和设备购置。
(2)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实验人员待遇。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地吸引博士、硕士等科研水平高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结语
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 篇六
文章研究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建立我国体育课程论学科的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课程论,必须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作 者:王艳春 WANG Yan-chun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04 关键词:体育课程论 学科基础 运动人体科学★ 论高职《电工基础》课程建设
★ 二年级秋季期语文科工作总结
★ 创业基础个人课程报告
★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
★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 基础心理学-读后感
★ 富国论读后感
★ 论中国读后感
★ 论人生读后感
7.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 篇七
一、确立改革目标
(一) 确立指导思想
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和科学探索过程中,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的集体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实验课的指导思想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创新能力, 而不是掌握某个具体实验如何去做。
(二) 确立目标
专家在设置实验课的初衷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但是, 目前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机械性地、被动地学习实验过程, 教师做完基本操作后学生再去模仿老师实验教学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 束缚了学生创造力, 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教学的目标如下。
1. 希望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通过实验课来发现新的问题,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用什么方法和策略来使想学生学习, 最终学生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的掌握程度还是一知半解, 当换成一个实验原理相同的实验, 让其独立来完成时还是不能完成, 这样最终只能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的学生。这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缺陷暴露在今后就业工作中。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应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科学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二、具体改革措施
(一)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一个系统的项目, 不是让学生漫天遐想, 而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之后主观积极地创造性思维, 因此这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实现。
1. 大学一年级时候的应该开设一些以介绍实验仪器操作为主的实验课内容, 这门课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更多地介绍给学生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 只有在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 学生才能够用实验工具解决类似的问题, 学生才有可能使用各种仪器进行交叉研究, 达到创新的目的。将沈阳体育学院实验室中常用仪器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全部教给学生, 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可以由每名教师负责自己专业的部分, 这样既相对地减少了工作量, 同时也能保证教学质量。
2. 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可以实施一些验证性实验课内容, 开设这些实验课的目的是以学生观察某些实验现象、验证某些结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操作为主, 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机能。
3.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学习了一些专业课基础上, 可以增加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综合实验,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可以以实验技能大赛的形式开展, 目前我们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实验技能大赛已经开展了几年, 对于学生机能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在自主创新性实验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上还不够, 还应该强调应用性。通过自主创新性实验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创新, 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二) 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比例
目前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有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 但比例过小, 从教学大纲上来看只有一次课, 根本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实验还是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这些实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偏重于演示实验、验证理论。自主设计性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行确定研究项目、实验设计过程、查阅资料、实验具体操作、数据统计分析、最后评价。
考核对于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时至关重要的, 自主创新性实验在整门课程的成绩中应该占有较大比例, 这样也会迫使学生重视自主创新性实验。主要从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操作过程和表现、最终报告形成三个方面评价。一些非常好的实验设计, 实验实施得到数据后, 经过老师的修改形成一篇科研论文可以投向核心期刊, 这样增加了学生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三) 实验教学管理
自主创新实验的实施必然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 教师会很辛苦, 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务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奖励。同时教务部门还应该确立认定学生实验成果的相关政策, 以确保自主创新实验教学能顺利进行, 学校教务部门可以给予学生奖励。另外, 实验室管理上应该更加具有灵活性,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 想作为今后自主创新性实验中重点开发研究的实验仪器应该开放给学生, 学生按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使用实验仪器, 这样一是提高了我院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增加科研成果,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手段。
总之, 体育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对培养体育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研作风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解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关于“三性”实验的精神, 对体育专业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应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有机的整合实验内容, 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灵活安排实验课时,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来促进当代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探索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开展实验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目前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课的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求真的态度。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自主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慧, 娄淑杰, 张剑, 魏安奎.“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04) .
[2]王玮.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07, (05) .
[3]薛鹏, 胡振东, 李蕾.从学习主动性角度谈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0, (34) .
[4]高俊, 付艳敏.普通高校体育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07) .
[5]周进, 陈丹, 李军汉.开设运动生理学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01) .
8.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 篇八
关键词:遗传;竞技能力;发育;运动员选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3-02
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
1、竞技能力的遗传及其规律
无论是身体形态、机能还是素质等,绝大多数都受多基因控制。竞技能力的遗传和变异有以下特征:
(1)相关性
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形状控制的多效性。促使基因和性状之间纵横相关,它们之间既能相互促进、又能相互制约。在选材工作中,只有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作出综合的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反映出各种遗传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2)阶段性
由于遗传有显性遗传和隐形遗传之分,遗传性状往往需要再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上才表现出来。
2、运动能力的遗传度
人类各种性状的表现均是基因和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性状(如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异。所以,为了评估遗传和环境对某一个特定性状所起作用的相对比重,就要计算这个性状的遗传度。遗传度是指某一个特定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对于运动员选材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二、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选材特性
1、身体形态
身高是各项目选拔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在选拔体能主导类项群时,身高是重要指标。
在运动实践中,还应当重视肢体长度,比如下肢长度H(髂嵴点)来反应下半身的总长度,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来反应大腿摆动起来的最高点,如果A点与H点高度相等或越接近的话,那么下肢动作幅度越大;反之,如果A点明显低于H点,常会表现大腿与臀部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协调摆动,且送髋动作比较困难,下肢运动幅度也会受到影响。
2、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是运动员体能形成的重要条件,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机能水平的评价和预测也是选拔运动员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神经系统在生命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其机能的强弱常常用大脑皮层细胞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来表示。强度是指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承受程度;均衡性是指皮层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对比是否平衡;灵活性是指神经过程转变难易程度或速度的快慢。神经系统对于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十分重要,也是选拔运动员必须考虑的重要特征。
循环系统会影响人体运动能力,同样也是运动员形成良好体能的基础。如最大心率、运动后心率恢复速度、血压、心输出量、心搏量等,是选材的重点。
呼吸系统的机能是完成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会直接影响有氧和无氧能力的增长,并最终影响运动能力。通常选用的指标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
3、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是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而身体素质是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
力量素质与肌肉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是身体素质的基础。因此在选材中不必过分强调青少年运动员绝对肌力的大小。
速度素质的遗传度较高,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反应性、灵敏性以及肌纤维类型等有关。有研究表明:儿童少年60米跑的步频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在选材中,要尽量选拔那些高步频的青少年从事竞速项目。
耐力素质反应人体长时间持续工作和抵抗疲劳的能力,与人体循环、呼吸、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技能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三大身体素质中,只有力量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科学训练提高幅度较大,其次为耐力,最难改变的是速度,速度素质在青春期发育后,仅仅有5%左右的可能性能够在后天训练中得以提高。
4、技能
技能是指完成技术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影响运动技术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等。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运动技术的形成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中枢神经对肌肉系统之间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对学习和完成技术动作至关重要,由此可见,人体解剖和生理特征对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十分重要,在选拔青少年运动员时,应该特别重视考察候选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
5、心理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其竞技表现,而竞技表现取决于运动员现实的竞技水平,即赛前的体能、技战术和心理状态;比如著名的“克拉克”现象,即优秀选手在大赛中发挥失常,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遗传有关系,因此心理选材必不可少。
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
1、骨龄
骨龄是根据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与数量,骨骺与骨干愈合的时间、程度来判断骨骺的发育程度,是目前鉴别发育程度最为准确的方法。
骨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主要用于发育类型的判定。分为早熟(骨龄大于实际年龄1岁以上者)、正常发育(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在±1之间者)和晚熟(骨龄小于实际年龄1岁以上者),三个不同发育类型的儿童少年在形态、机能、智力和心理方面都有各自生长发育和成熟规律。不同运动项目均对发育类型有不同的要求。
2、第二性征
青春期是儿童少年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活动发生突变的重要时期,其经历了生长水平的突增、性发育等重要阶段。其中性发育是青春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少年机体内部激素水平发生明显的改变。
发育类型有9种,早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正常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和晚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考研】推荐阅读: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08-03
观察人体结构四中组织08-16
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07-09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07-19
人体工程学课程总结08-18
人体工程学课程标准08-19
人体寄生虫案例及答案10-02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剖析10-07
《人体里的“红河”》阅读参考答案10-22
人体运输机小学优秀作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