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08-19

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8篇)

1.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

白希市长在贺州市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们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逆境中克难奋进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极大困难,年初主要工业行业大面积亏损,近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停产,主导产品市场萎缩,价格下跌,利税缩减,企业效益下滑,严重影响财政收入,一季度连续三个月财政收入呈负增长,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农民工大量返乡,就业形势极其严峻。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全力支持下,市政府积极谋划,全力应对,紧紧围绕“四保”的目标任务,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使我市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全年经济逆势而上,实现了加速提质发展,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280亿元,增长12.2%。财政收入18.15亿元,增长13.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10.39亿元,增长22%,增幅位居全区第7。实现工业增加值116.53亿元,增长7.9%;农业增加值58.9亿元,增长5.5%;工业技改投资51.6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72%,增长194.8%,增幅位居全区第1。

——扩大内需取得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58.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万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增长56.8%,增幅位居全区第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7亿元,增长18%。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新增贷款38.37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53.5%,增长52.8%,增幅位居全区第2。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增长35%,增幅位居全区第3。全市招商引资新签项目投资总额240亿元,增长63%。其中,内资项目到位资金175亿元,增长81.1%,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59%,增幅位居全区第5。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98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2万吨以内。

——人民生活切实改善。新增就业136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9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876元,增长1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7‰。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投资拉动,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二)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条件持续改善。

(三)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

(五)采取措施拓展市场,扩大消费取得明显成效。

(六)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七)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

(八)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九)坚持为民办实事,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0年,是实施科学发展突破发展三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在复杂形势中巩固扩大发展成果的关键一年。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更有重大机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应对危机一揽

子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更加有利于我们争取国家投资实现更快的发展。近年来我们依托良好的区位、资源和产业等综合优势,扎实推进“四大突破”,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也为保持发展良好势头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坚定发展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加快推进交通、工业、城建、旅游四大突破发展,特别要突出加快城市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突破发展三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98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2万吨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三、2010年主要任务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增幅,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新开工。今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97个,总投资205亿元,计划投资54亿元。继续加快续建项目施工进度,努力完成更多的投资量。今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续建项目175个,总投资519亿元,计划投资129亿元。要把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成投资目标任务的主战场,加快华润贺州电厂、永贺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贺州段、黄姚至昭平二级路等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前4批中央投资项目的续建和新下达计划投资项目的新建工作,确保资金配套,确保施工质量,确保按期完成。加强项目协调服务。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继续由市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落实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推行“六个一”项目管理模式等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部门项目集中联合审批制度,建立并联审批工作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开展帮扶活动,帮助解决项目用地、审批、环评、资金等突出问题,促进更多项目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今年市本级安排1500万元项目前期经费,各县(区、管理区)也要加强前期工作经费保障。要组织力量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并结合规划编制,按照中央投资方向和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项目,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加快项目申报审批进度。要抓紧编报中央扩内需投资项目计划,争取更多的中央投资。加快推进贺州至河池巴马高速公路、贺州至韶关高速公路、柳韶铁路贺州段、贺州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二)着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结构、改造提升、提高效益,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电力、林产、矿业、电子四大优势产业打造成为百亿元产值的产业,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组织实施280个总投资120亿元的新建、续建技改项目,确保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培育发展后续支撑产业,推动华润富川水泥厂、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等重大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力争工业增加值突破135亿元,增长12%。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增10家规模以上企业。支持桂东电子、灵峰药业、金源稀土、平桂飞碟等成长型企业发展,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上市融资,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整体竞争力。

突出发展产业园区。抓好旺高、西湾(平桂)、信都工业区和各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筹建华润(富川)生态循环产业园区,争取贺州电子科技工业园列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并启动建设,力争各类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21亿元,增长8%。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开发路子,加快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促进新增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创新园区招商思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认真实施第四轮创新计划,围绕电子、林产、有色冶炼、石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逐步实施并完成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高端配套产品。继续以“人才小高地”为载体,加快培养、吸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新型人才。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严格监管。

(三)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组建市城建重点项目指挥部,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一江两岸三新区”建设,深化“贺八平钟”一体化进程,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完成火车站至西湾(平桂)工业基地一级路、火车站货场路、望高火车站进站路、贺州至旺高工业区一级路一期工程、贺州至姑婆山一级路、环城一级路、城东新区主路网等城市路网工程项目的建设。整合国有集体资源,组建贺州市城市投资开发集团公司,做强做大融资平台,做好经营城市文章。

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完成贺州市绿地系统和给排水系统专项规划,制定城乡建筑风貌改造规划、城市高楼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区农民建房规划和城中村改造规划。支持平桂管理区完善总体规划,加快平桂管理区行政中心建设。及时修编一批乡镇总体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批编制村庄规划,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管理体系。

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建立健全城乡国土、建规执法体系,改革执法机制,加大对城乡违法用地、违章建房的查处力度。巩固“城乡清洁工程”成果,实施城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县级污水处理厂今年6月底前建成运营,各县垃圾处理厂年底前建成运营,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全面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以改造“竹筒房”为重点,结合城乡市政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改造,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一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落户,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扶持贫困山区加快发展,在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适当补助。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强县、经济强镇。

(四)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五个一批”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增量高于上年。整合资源,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新修改造农村公路27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73万座;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库区移民和自然保护区群众的生产扶持。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业产业调整,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达71万吨,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茶叶、烟叶等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继续抓好林业生态建设,完成495.36万亩林改任务。做大做强畜牧水产业,推动畜牧业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支持温氏畜禽养殖公司、巨东养殖公司等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发展方式。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新增龙头企业5家,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35%。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足额兑现各项补贴政策。继续推进第三批4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注重抓好大宗农产品销售工作,逐步建立农产品直销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

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培训农民工3.36万人次,劳务输转3.3万人次。

(五)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力

做大做强旅游业。启动建设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引资加快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项目、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桂江百里竹海”、二十里贺江竹廊、月湾茶园等景区景点以及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打造“桂东北山水精华游”精品旅游线路。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扩大两广六市旅游合作领域。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力争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12%。

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合理布局,加强汽车交易、蔬菜批发、建材市场、小商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建设。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主导作用,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新型流通网络建设,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力争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100%。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快贺州火车站物流中心建设,提升贺州火车站和华安汽运等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好国家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深入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完善住房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鼓励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房地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安居就业。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能力。稳步扩大餐饮、商贸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旅游、文化、健身等新兴消费热点。扩大和完善消费信贷,加强市场监管监测,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营造良好的居民消费环境。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增长活力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突出抓好重点企业改制后的二次招商和资产重组,妥善解决企业改制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国有新华书店转企改制。加快粮食、商贸等流通领域企业的改革步伐。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以及医疗卫生、财税金融、文化教育体制和事业单位等方面的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认真落实鼓励全民创业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着重推进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等方面的待遇公平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团参加第六届泛珠经贸洽谈会、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小分队到东南亚、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走出去”招商,实行重点投资商“请进来”考察,引进更多的优势资源和产业链招商项目。不断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完善投资优惠政策,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力争全年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增长20%。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应对外贸出口新形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巩固钛白粉、机电产品、食品、冷冻蔬菜等特色产品的出口优势。加大对外贸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用好用足国家政策,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七)着力抓好财政金融工作,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促进财政稳定增长。积极培植财源壮大财力,力争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积极筹措和安排融资担保配套资金,重点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增强项目建设实现税收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积极争取落实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整合支农资金,实施为农民办实事工程和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财政投资方式,调整财政投资策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壮大财政综合实力的资本来运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严格综合预算,以“金财”工程为依托,加大非税收入管理,把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招标、拍卖等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出租收入和处置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抓好重点税源以及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资源税等零散税收的征管。全面推广税控收

款机的应用,规范旅馆、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的税收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在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预算方面继续实现零增长,暂停一切楼堂馆所建设的预算开支。

强化金融保障服务。积极推动驻贺金融机构升格和“引银入贺”工作,抓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成立市金融办,争取获批开业3家小额贷款公司。实行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推进政企、银企合作,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要把握政策机遇,进一步创新和开发金融产品。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全面落实就业有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引导和服务,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做好复转军人安置工作。完善城乡就业服务和援助机制,加大帮扶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各类企业。探索城乡老年居民、农民工等群体的养老保障办法。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0%以上,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重视发展慈善、社会福利、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做好红十字会工作。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教育资源统筹,提高教育均衡化水平;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加快市职教中心建设,全面完成职教攻坚任务;加快推进贺州学院二期工程建设,积极筹建贺州学院附属高中并实现开班办学。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家农家书屋。强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政策,推行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常态化管理,巩固和扩大创优成果,争取在全区率先实现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满堂红”。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建设,扎实做好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普法教育。继续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进一步抓好外事、对台、史志、档案、审计、物价、气象、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等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突出抓好高速公路、铁路等通道和主要河流河段以及城区、重点城镇、乡村绿化。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石漠化治理。加强重点流域、水源保护区的综合治理。强力实施“贺江清新行动”,加强保护龟石水库水资源,缓解水源污染问题,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领导干部大接访、政策法律大宣讲”活动,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及有效监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坚持为民办实事。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继续实施20户以上村村通电工程,解决149个自然村32464人用电问题。全面完成20户以上“村村通”村点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和乡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光纤联网工程。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等工作。

(九)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不断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行政决策纠错机制,加大违法决策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

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打造法治型政府。

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经济目标和机关效能建设目标绩效考评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整顿会风文风,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完善联合审批制度,推进行政审批项目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服务事项规范统一,服务程序公开简化,办事时限压缩提速,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着力加强廉政建设。加强政府采购招投标、重大工程建设、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的监督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涉企“三乱”行为。严格落实廉洁自律、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着力完善惩防体系,努力打造廉洁政府。

提高改革创新能力。要加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知识的学习,认真研究新情况,积累新经验,不断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高效落实的能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努力打造学习型政府。

2.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二

根据最新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由自治区经信委提交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 (砂浆) 发展应用条例》被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年的立法调研论证项目。《通知》要求, 调研论证项目是下一年度出台项目的基础, 对列入调研论证的项目, 起草部门应当创新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方式、方法, 全面了解草案所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 找准存在的问题, 增强制度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经论证立法条件成熟的, 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项目论证报告及草案。对当年未完成的调研论证项目, 原则上不予列为下一年度出台的项目。目前, 自治区经信委法规处和自治区散装水泥办公室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立法调研论证的前期工作。

散装水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综合经济效益,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特点,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要求。自治区从1965年开始推广散装水泥,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推散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 2008年自治区散装水泥供应量为651万吨, 散装率为38%, 预拌混凝土生产量为788万立方米, 这些数据都表明了自治区推广散装水泥所取得的成绩。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自治区散装水泥的发展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2008年, 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为45.82%,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水泥散装率保持在90%以上, 而国外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初, 水泥的供应和使用基本上实现了散装化, 散装率普遍在70%以上;“十五”末期, 国内大中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占混凝土总用量的50%以上, 而西方发达国家预拌混凝土产量占混凝土总用量在七八十年代就达到70%以上, 因此, 自治区推广散装水泥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走。为了更加有力地推动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 自治区散装水泥办公室决定申请对散装水泥 (包括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进行立法。

截止2009年底, 国内已有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四省出台了散装水泥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散装水泥条例草案也正在提交人大审议, 将来由地方性法规推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3.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三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有针对性的清费减负政策,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在继续实施有针对性清费减负政策的情况下取得较快增长,为全省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一、2009年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872.82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205.08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46.38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166.44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501.30亿元。2009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496.42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0.9%。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10.87亿元,增长29.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幅较大,2009年,全省共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含按规定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992.76亿元,增长39.6%,比上年增收550.52亿元。主要原因是从2009年5月份起,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房价止跌回升,促使土地市场转暖,政府土地供应增加,土地市场出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升的局面。

2专项收入88.19亿元,比上年减收(以下简称“减收”)12亿元,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12.0%。主要是2009年取消内河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和公路运输管理费,三项收费分别减收2.98亿元、2.53亿元和5.08亿元。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38.46亿元,减收10.06亿元,下降2.9%。减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2008年9月1日起,取消工商部门征收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工商两费”共计减收9.11亿元;二是根据财政部规定,自2009年起建设部门征收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调整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影响较大。其他部门收费如水利、林业、人防办等部门,由于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取消、暂停了部分收费项目,降低一些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收入有所减少。

4罚没收入80.80亿元,增长7.5%。其中,公安罚没收入41.05亿元,占全部罚没收入的51.5%。增幅较大的主要有法院、检验、检察院和公安罚没收入,2009年这些部门的罚没收入分别增长了59.7%、38.5%、30.2%和20.5%。罚没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各有关部门按照“法治浙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使罚没收入增长较快。如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增加电子警察、移动警务通等高科技设备,采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等方式,实行异地罚缴等措施,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规范和加强了罚没收入收缴管理。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7.65亿元。下降1.0%。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出租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分别下降41.9%和44.4%,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20.5%,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小汽车牌照拍卖收入、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6其他收入106.84亿元,增长15.2%。主要是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比去年净增长,彩票发行费比上年增收较多。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195.24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46.73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85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81.32亿元。2009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少85.55亿元,下降30.5%。分项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下降55.4%;专项收入10.89亿元,下降37,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87.47亿元,增长5.3%;罚没收入4.99亿元,增长48.9%;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60亿元,增长81.0%;其他收入17.11亿元,下降21.9%。

(三)主要征管工作

1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制化建设。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们注重发挥业务优势,主动汇报协调,推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做好《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向省人大有关部门、省法制办等汇报当前我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情况,主动争取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委将制定该条例列入2009年和2010年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在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由我厅上报的该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10年地方性法规一类立法计划。

2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和执收部门认真执行非税收入征收相关规定,努力消化燃油税费改革和清费减负等政策性减收因素,通过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征管情况、规范减免、加强直接执收执罚等措施,强化收入征管,规范征收行为,确保非税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执收单位、代理银行以及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在规范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同时提高非税收入收缴效率,不断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09年,对省本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的基础资料、执收项目、使用票据等进行了清理核定,分7期组织省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进行系统培训,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在省本级全面启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稳步推进市(县)财政应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7个市(县)部署应用。

3积极开展清费减负工作。按照国家和省里文件规定,积极做好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调整规范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执行省政府出台的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据测算,省政府先后出台的三批收费减免政策,每年可减轻我省企业和群众负担20亿元左右。会同省物价部门对所有部门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重新梳理,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并以目录形式下发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规范部门收费行为。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有关规

定,对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完善,进一步规范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贯彻落实财政部等五部委规定,对我省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五项收费(基金)工作进行部署,并做好五项收费(基金)的清缴和清退工作。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机动车辆号牌工本费等涉及交通和车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交通负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强化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收及退还结算工作的管理,切实提高资金清退力度。

4加强和完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2009年,我们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一系列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文件规定,切实抓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的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巩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成果,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可用财力。为推进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进程,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国土资源厅和省人民银行共同参与,完成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开发采购。

5切实加强海域使用金管理。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积极采取措施,从管理制度、征管手段等入手,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明确海域使用金实行就地全额缴库,切实强化海域使用金管理。为克服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科学利用滩涂围垦资源,促进温台产业带发展,2009年,我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缓缴、减免等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温台沿海产业带用海项目应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的缓缴审批工作。

6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2009年,我们以国务院出台《彩票管理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彩票监管,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一是在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出台后,及时召集省级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我省的贯彻意见,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的通知》,确保彩票管理条例在我省的顺利贯彻落实。二是积极支持彩票机构扩大彩票销量的各类促销活动,及时审核批复同意福彩中心动用“3D”调节基金进行组选加奖等活动方案,积极筹措彩票资金,2009年,我省共发行彩票94.61亿元,同比增长16.9%,居全国第四位。

二、2010年上半年全和省本级级征收简要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546.09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111.15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24.10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256.42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178.52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1739.74亿元,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5.8%。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72.82亿元,增长325.7%。上半年政府非税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出让收入。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完成2067.13亿元,增收1650.58亿元,增长396.3%。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行情较好,土地出让价升量增,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二是各级财政落实国家五部委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精神,加强土地出让金缴库及收支管理,加快土地出让金入库速度;三是上年第四季度土地出让较多,收入基本上在今年年初缴库;四是上年同期房地产行情低迷,同比基数较低。

2专项收入50.79亿元,增长20.1%。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水资源费收入增长较多,分别增长50.4%、34.5%、15.7%。排污费收入比去年下降11.7%。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19.58亿元,比去年下降3.7%。其中教育收费减收3.87亿元,下降10.2%。国土资源收费减收2.85亿元,下降18.2%,交通运输收费减收1.73亿元,主要是车辆通行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所致。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质量监督检验、人防和建设等部门的收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增长。

4罚没收入37.16亿元,下降18.3%。主要是因公安交警部门去年对历年的交通违法进行了集中整治,公安罚没收入下降较多,去年同期交通违法罚没收入较多,上半年公安罚没收入下降42.8%。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7.56亿元,增长27.6%。主要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使来自国有资源(资产)的各项收入正在成为我省政府非税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6其他收入38.18亿元,下降2%。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较去年有所下降。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73.35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25.72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07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9.28亿元。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收10.06亿元,下降12.1%。分项目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增长3.6%;专项收入5.95亿元,增长20.6%,主要是教育附加费征收4.42亿元,增收30.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0.79亿元。下降18.8%,主要是教育收费、法院诉讼费和国土部门执收的耕地开垦费减收较多,涉农、涉企收费有所下降所致;罚没收入1.55亿元,下降35.8%;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45亿元,增长34.7%;其他政府非税收入2.25亿元,下降77.7%。

(三)主要征管工作

1主动做好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在广泛征求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向省政府上报了《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送审稿)》及起草说明,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到杭州、宁波等地开展《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并积极参与省级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的《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论证工作和协调解释工作。在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征求意见过程中,积极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2深入调研,重点加强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度建设。一是根据财政部要求,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今年底到期的水利建设基金、民航机场建设费、旅游发展基金等三项政府性基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配合完成财政部、水利部来我省的实地调研工作,向财政部书面报送了上述三项政府性基金征收使用情况,结合全省实际积极研究提出保留和规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针对性建议,得到财政部肯定;二是经省政府同意,会同省商务厅对2002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进行修订,重新制定出台《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适应和推动新形势下散装水泥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根据省企业减负办、省

政府纠风办的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2010年财政部门企业减负工作思路。同时,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对我省开展涉及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工作进行部署。为确保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出台了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

4加快推进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去年12月份德清信息系统应用观摩会议征求市(县)财政意见基础上,我厅与省国土资源厅、省人行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确定了2010年系统实施方案。3月份浙江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在湖州地区投入试运行,针对试点过程中暴露的业务与技术问题修改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6月底系统成功通过验收,财政、国土、人行三部门横向联通,省、市、县纵向联动的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已正式形成。年底前该系统将在全省推广使用。

5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应用为抓手,切实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全面启用新版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系统,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项目、标准、征缴和票据都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执收项目、执收标准和资金收缴管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非税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从技术手段上确保非税收入资金安全,避免乱收费、超标准收费等情况的发生,强化以票管收、信息控费的管理功能,“收支两条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6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海域使用金收入征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制度,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相关政策,及时提出针对性意见、办法,转发了财政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切实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我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行为,并对符合减免中央部分海域使用金的项目及时向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提出减免申请;认真落实省政府扶持政策,审批48个温台产业带滩涂围垦项目缓缴申请,批准缓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6.84亿元。

7积极支持彩票发行销售,强化彩票市场监管。积极拓展彩票市场,支持彩票发行销售机构丰富彩票玩法,提高彩票销量。深入开展调研和检查,促进我省彩票市场规范运行。会同省民政厅等单位对全省福利彩票资金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具体要求,赴有关省就彩票市场监管及彩票机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方式进行了调研,不断完善我省彩票管理。

4.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四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温州市泰顺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们经受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挑战之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奋进之年。一年来,县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3.64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3亿元,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1亿元,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2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2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增长11.3 %。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一)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6.18亿元,增长5%。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新增和改造茶叶、笋竹、杨梅、油茶、猕猴桃等农业基地1.3万亩,新增省市著名(知名)商标4只、名牌产品4个。继续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成功注册“三杯香”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获国家科技部立项,全县茶叶总产量2309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4.9%和25.3%。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24.66亿元,增长12.6%。彭月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引进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10个,新建成投产项目6个。招商选资任务完成较好,实际到位内资3.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2%。泰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54.2亿元、税收5241万元,分别增长21.6%、46%。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共接待游客8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5亿元,分别增长 23%、20.3%。氡泉景区总规、详规和南浦溪景区总规编制完成,氡泉、廊桥、乌岩岭等景区开发全面推进,新增省级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各1个,新增农家乐9家,成功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元宵?百家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等节庆活动,廊桥--畲乡农情文化游入选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十大精品线路。金融信贷运行稳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亿元,增长33%,各项贷款余额33.8亿元,增长38%。房地产、商贸、保险、烟草、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建设奋力推进。以“县领导包重点项目”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63个项目建设。县职业教育中心二期工程、S228泰顺超限运输检测站、县公共卫生大楼主体工程、县质检中心主体工程、廊桥文化园基础配套工程、县城新城区开关站等项目顺利建成。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县体育中心、县电力调度大楼、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玉龙山户外浴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8省道至雪溪公路、县科技文化中心、金竹坑至双坑口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220千伏大安输变电工程完成预可研报告编制,列入省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计划;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项目完成龟湖、垟溪、甲家渡水电站的项目建议书编制,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通过国家林业局初审;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继续推进。58省道至筱村公路列入省重点预备项目,58省道至彭溪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黄桥至文成铜岭山公路、温州氡泉生态山庄(古堡乐园)、环亚生态休闲度假村、泰顺旅游集散中心、温州(泰顺)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县茶文化城、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产业带建设纳入温州沿海产业带协调区管理。县城新城区开发步伐加快,编制完成分区规划和中心区控规,文祥大道、文祥二路等框架道路动工建设,完成塔坪地块出让,新增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三)农村发展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预计减少低收入集中村35个、低收入农户人口9000人。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组织100家单位(企业)、2248名干部帮助100个薄弱村和2268 户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争取省市挂钩扶贫单位帮扶项目90个,到位资金473万元。来料加工业发展良好,实现加工产值3.97亿元、加工费7269万元。完成各类农民技能培训5531人,培训后转移就业4006人。下山移民步伐加快,峰门、黄桥整乡搬迁工程全面推进,新建、续建下山移民点23个,实现825户3221人搬迁下山。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累计完成土地流转3.16万亩。推进林权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现林权抵押贷款零的突破。完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和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巩固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成果,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49.8公里,省道、县道平均好路率分别达91%、58%。深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招录100名大学生村官,村两委主要干部、其他干部年误工报酬分别提高到每人7410元、1800元,分类开展29个后进村整治,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四)民生实事工程成效显著。公开招录299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434人。创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服务站4个,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40元,参合率达94%;免费帮助572名贫困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新建农村体育健身苑点54个。新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540人、失业保险207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342人。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563户;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实现全覆盖。免除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农村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将中学、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550元、350元。开工建设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4个村文化室;组织216场戏、2544场电影、15000册图书下农村;减免城乡低保等家庭有线电视入网费和视听维护费,165个村(居)开通调频广播。创建整治村46个、农村新社区3个、污水处理提升项目8个、乡镇连片整治项目1个。建成户用沼气池104户;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7元。完成城关路灯改造、学前溪溪床整治、爱民路连接城北路路面硬化等工程,建成县城提篮小卖市场主体工程。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路面硬化各38公里,行政村通路率和路面硬化率达100%;修建农村公路安保设施50公里;建成农村饮用水项目55个,受益人口5.13万人。建成10个气象中尺度站,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36.8公里。

(五)和谐社会建设统筹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新增省级生态乡镇19个、市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生态村25个;建成6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启动7个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3个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城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省级文明县城创建通过验收,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指标自评合格,新增市级教育强乡镇14个,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改造维修校舍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设备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省级平安县创建模拟评分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健全,一批重大信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国庆”等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社会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部下降,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危旧房改造,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药品食品安全专项整顿,省级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县创建通过验收。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中国(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被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浙江省木偶戏艺术之乡。组织申报省市科技计划发展项目59项,立项40项,设立100万元科技自主创新奖励基金。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创建省级体育强镇1个,新建篮球场55个,成功举办11项省市级体育赛事。完成住房公积金扩面任务,归集公积金8848万元,增长26%。扎实开展“十小”行业整规工作,行业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计生责任指标完成较好,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性别比问题治理等重难点工作有效推进。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难题470个,减征涉企税费1505万元。自觉执行县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县政协通报工作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7件、政协委员提案111件。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缩减率分别达11.2%、18.6%,审批时限缩减率达24.6%;完成37个部门单位审批职能整合和集中改革工作;建成2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规范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行为,开展项目交易292宗,总金额10.9亿元。贯彻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努力压缩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零购置”。强化行政监督和效能监督,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跟踪督查。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累计立案5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3人。积极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撤销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8项,暂停6项。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3.4万条。

同时,我们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征兵、优抚安置、人民防空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重视老干部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统计、接待、供销、移民、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各乡镇、各部门及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监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群众团体、驻泰部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泰顺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与困难,主要是:受金融危机、政策处理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在建项目进展不平衡,部分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不快,长远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方式尚未有效转变,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缺乏竞争优势,难以融入发达经济圈;土地利用空间不足,财力支持建设有限,专业人才短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民增收支撑乏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加,维护稳定的压力加大;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作风建设、效能建设亟待加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能力需要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想方设法予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0年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10年是我们冲刺完成“十一五”任务、研究谋划“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走出危机影响、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新发展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省市政策更加有利、区域合作更加紧密、生态环境更受关注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宏观形势复杂多变、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挑战,更肩负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民生持续改善的艰巨任务。做好2010年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2010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围绕“三个泰顺”建设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战略品牌,把58省道产业带作为发展的主要阵地,把城镇建设作为发展的动力支撑,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我县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议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执行市下达任务。在2010年工作中,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要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突破。立足生态、资源和后发优势,按照“做精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建立起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清洁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主业的产业发展体系。坚持“好”字优先、“快”字当头,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定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发展模式。

——要在发展空间拓展上取得新突破。紧抓区位条件改善和接轨海西经济区的机遇,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全新构建经济发展战略平台。全面实施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按照“一轴一核三区”开发格局,梯度推进彭月产业基地、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三魁特色产业创新区等重点区块开发。主动对接海西经济区建设和温州沿海产业带开发战略,把泰顺打造成为接轨海西的前沿阵地、重要通道和产业承接平台。

——要在发展难题破解上取得新突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需求,想方设法突破支撑发展“瓶颈”,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通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加强电网设施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等方法措施,努力缓解土地、资金、电力、人才制约,工作报告《温州市泰顺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重视政策处理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优化建设环境和发展环境。

——要在发展成果惠民上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执政为民的工作原则,更加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和发展民生。建立健全科学决策、财力保障、民众参与等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办好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以群众满意标准来检验民生工作的成效,尽心竭力把各项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2010年主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

坚持旅游主业发展。突出旅游“主导产业”地位,立足生态品牌,依托特色资源,全力打造温州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启动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仙居溪沿线规划、仕水流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协助市旅游局开展温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飞云湖景区)规划编制工作。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快氡泉景区、廊桥文化园、乌岩岭生态旅游区建设步伐。整合雅阳、泗溪、松垟等连片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推进旅游房地产发展,积极谋划建设温州高端住宅区。加强重点城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景点设施条件。挖掘革命老区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推进古村落、古民居、古矴步及畲族文化、百家宴、木偶戏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标识设置,开展农家乐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围绕打响“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品牌,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导游等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计划完成旅游综合产值4.5亿元,增长18%。

努力壮大工业总量。坚持内聚外引、扩量提质,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彭月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区间道路、排污排水及周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启动“综合服务区”建设,抓好月湖拓展区、富垟拓展区土地出让和招商工作,确保新开工项目4个、新投产项目4个以上。抓住经济回暖时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依托山海协作工程、泰顺人回归工程等载体,着力引进一批前景看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5亿元以上。建立招商选资项目综合评价机制,对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招商选资水平。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积极筹建泰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等基础工作。扶持壮大本土工业企业,通过采取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推动小水电、矿产品、竹木制品、橡胶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挖潜升级。深化服务企业活动,继续开展清费减负专项治理,全面落实重点骨干企业培育、鼓励外贸出口等扶企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提升竞争力。完善落实建筑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打造建筑强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增长15%。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发展以生态、高效、安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发展茶叶、笋竹、油茶、猕猴桃、高山蔬菜、农家畜禽养殖等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绿色餐桌农业、循环立体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发展模式,改造和新增特色农业基地10000亩以上。深入实施“强龙兴农12345”和“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努力培育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农业龙头示范带动能力。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结合产业布局调整,积极筹划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和“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保护,加快实施“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组织猕猴桃、板栗等申报“传统生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鼓励“三杯香”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新增省市著名(知名)商标3只、名牌产品1个以上。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责任农技推广应用,完善农业科技支撑、配套服务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抓好农产品展销促销,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向县外市场。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惠农保安千站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6.4亿元,增长5%。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深化前期谋划项目。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紧抓国家支持海西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谋划、包装、储备、申报一批重点项目,为今后一个时期项目建设奠定基础。突出交通、能源、旅游等重点,加大重大项目争取和推进力度。完成220千伏大安输变电工程可研报批和用地报批,做好开工准备工作;开展交溪流域水电开发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水保方案编制等工作,争取项目核准;全力配合省市开展龙丽温(泰)高速公路预可研究工作;继续深化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深入推进58省道至彭溪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青文泰省道泰顺段、52省道泰顺段改建工程、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温州氡泉生态山庄(古堡乐园)、环亚生态休闲度假村、泰顺旅游集散中心、温州(泰顺)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形成合力强攻项目。今年共安排项目52个,其中续建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22个,计划完成投资17.47亿元;列为县重点工程项目10个,计划完成投资4.56亿元;列入市重点项目5个,计划完成投资2.2亿元。坚持县领导包重点项目机制,按照“建成项目抓竣工、续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的要求,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县公共卫生大楼、县体育中心、县科技文化中心、县电力调度大楼主体工程、玉龙山户外浴场、县质检中心、金竹坑至双坑口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58省道至雪溪公路、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廊桥文化园、山海协作工程彭月产业基地、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乌岩岭景区、味美思生态养猪场等项目建设;启动城关备用水源与生态引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58省道至筱村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等项目。

强化保障推动项目。强化供地保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耕地开垦和宅基地整理,做好工业用地挂牌出让工作,保障重点建设和招商项目用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投融资体系,搭建平台促进银企、银项合作;研究吃透政策,想方设法向省市争取资金支持;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鼓励和吸引民资及县外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概算管理、标前审价和标后监管工作,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必审制,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强化政策处理,充分考虑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依法打击无理取闹、蓄意阻挠等行为;加强舆论宣传,开展“清障行动”,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力推进新城开发。把县城新城区作为扩大投资的主战场、展示形象的主窗口、推进城镇化的主载体,按照“上品位、拉框架、强功能、见形象”的要求,全面加快新城开发建设步伐。严格实施新城区控规、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二心四轴”开发布局,加快推进文祥大道、乌岩岭路一期、廊桥大道三期等主干道路及一批公建项目建设,全面拉开新城建设框架。大力推进高位水池、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县茶文化城及新城国际大酒店、香洲大酒店等项目建设,积极规划筹建总部创业园。加快实施万洋华府、鸿发?香江花园、康欣公寓二期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努力建设一批高规格、上档次的精品住宅区。有序开展新府公寓、栗子山、塔坪二期等地块出让。适时启动川山洋、枫树梢、后山等旧村改造工作。结合下山移民工程,统筹推进城郊结合部开发。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公厕、停车场、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切实加快新城区人口集聚步伐。

大力推进村镇建设。深入贯彻城乡规划法,认真落实空间管治“三区四线”要求,开展“十二五”基础测绘和一县一图编制,加大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加快推进县城老城区改造步伐,继续实施城关三大入城口、城区道路、文化广场和住宅小区的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注重规划要求,引导和支持建设公园等群众休闲场所。深入实施县域总体规划、司前“一镇带三乡”等规划,突出建制镇、重点乡和中心村建设重点,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按照“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努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宜居宜发展的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下山移民力度,继续推进峰门、黄桥整乡搬迁和低收入集中村整村搬迁工程,新建续建下山移民点19个、迁移农民500户2000人以上。

合力推进富民攻坚。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减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4个、低收入农户人口9000人以上。完善“百企(单位)联百村、千名干部扶千户”等帮扶机制,落实免费、缓税等扶持政策,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加强与泰顺在外创业人士联系,有效组织劳务输出,全年培训农民5520人次、新增转移就业3900人以上。通过政策优惠、信贷扶持、发放补贴等方式提高本地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支持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下山移民点等设立来料加工点,重点扶持一批发展规模大、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成效明显的来料加工点及经纪人,全年实现产值3.5亿元、加工费6000万元以上。通过盘活资产、发展产业、土地整理等措施,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落实震区生产发展扶持政策,促进震区乡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改善库周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突出发挥生态优势,着力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致力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坚持新上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引进企业不降低环保门槛,把好建设审批环保关。继续推进珊溪库区环境整治,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启动编制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建立跨界污染联动处理机制,保护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整治,督促重点企业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规范提升石材加工行业整治水平,严厉打击和取缔“新五小”、“十五小”等非法污染企业,切实巩固污染治理成果。巩固提高生态墓绿化率和入葬率,严防“青山白化”回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重点耗能污染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努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致力打造生态家园。在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力打造“中国美好乡村”。编制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加大生态乡镇创建力度,争取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以上。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成城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加强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镇截污管网铺设力度,做好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施意见,实行“户集、村收、乡镇中转、片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建设筱村片区垃圾填埋场。抓好沿路、沿溪、沿街等重点部位环境清洁行动,不断改善乡村面貌,提高村镇建设品位。

致力培育生态文明。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理念。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58省道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把58省道打造成生态之路、文明之路、安全之路。积极传承和弘扬以廊桥文化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培育生态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五)突出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市扩权强县、强镇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减少前置条件、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和实行联合审批等措施,推进行政审批工作提速、提效。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以县城新城区建设为平台,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实行要素市场化配置,稳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和学校管理机制、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幼儿教育办园体制改革,完善助学制度和资助体系,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不断探索农村文化发展新路子。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做好村镇数字地籍调查工作,开展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行扶贫小额贷款,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农房抵押贷款和村级互助组织试点工作。

(六)突出社会民生改善,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巩固教育创强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各类示范、特色学校创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管理年”活动,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力度,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落实科技自主创新奖励政策,扶持培育科技型企业发展。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力求在强化基层基础、化解重点难点问题、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以及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做好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提高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实施“基层工作法”,强化基层信访维稳,积极预防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认真做好“五五普法”迎验工作,扎实开展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和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加快“两所一庭一中心”和“民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基层防范能力。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开展“十小”行业整规,抓好食品安全整顿和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提高“两网一规范”建设成果。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视宗教工作,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做好防汛抗台、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加大社会民生改善。围绕群众需求,结合我县实际,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一是实施就业创业帮扶工程。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工作人员200名以上(不含教师);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和低保边缘户家庭劳动力就业800人以上。二是实施农民健康关爱工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40元提高到185元,参合率达90%以上;免费帮助420名贫困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新建农村体育健身苑点30个。三是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向全县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每月60元基础养老金;对重度残疾人实行居家安养或集中供养170名以上;将农村计划生育独男、双女户家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财政补助。四是实施群众住房救助工程。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2200户和农村住房4000户;完成县经济适用住房一期Ⅰ标段主体工程,Ⅱ标段主体工程完成50%;继续为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补贴;在大学生村官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达100%。五是实施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维修加固学校破旧校舍25幢、1.3万平方米,拆除危房重建6幢、2.4万平方米。六是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新建、续建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4个村文化活动室;组织200场戏、2000场电影、20000册图书下农村;减免城乡低保家庭等有线电视入网费和视听维护费。七是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建成6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0户以上;完成50家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创建整治村35个、农村新社区2个、污水处理提升项目8个、乡镇连片整治项目1个。八是实施市政设施完善工程。努力解决县城“停车难”问题,建成停车场1处以上;完成南门溪溪床治理和县城西大街等路面修复。九是实施农村基础夯实工程。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3.4公里,完成242.9公里县道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建成30个农村饮用水项目,改善3万人饮用水条件。十是实施防灾设施建设工程。建成10个乡镇气象中尺度站,实现气象中尺度站乡镇全覆盖;建成小流域堤防工程2公里,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5公里;建成沿海防护林1.95万亩。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应对新挑战,推动新发展,开创新局面,政府重任在肩。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要求,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要在优化环境、提升效能上求实效。深入开展效能提升活动,通过整合审批职能、缩减审批事项、改进“互为前置”、实施联审联批、完善服务承诺等手段,继续完善办事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改进办事方法,推进机关部门效能提速、服务提升。加大效能监察和效能问责力度,建立完善行风评议、投诉处理、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强化对违法行政、执行不力、效能低下、拖沓推诿等行为的问责。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检查督办,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规范化建设,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良好发展环境。

——要在转变作风、提升服务上求实效。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努力以良好的服务、实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千方百计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勇于负责,敢于碰硬,善于攻坚,全力以赴抓好既定工作目标的落实。认真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谋划思考,为泰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理清思路、规划蓝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心系百姓、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尽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在依法行政、提升能力上求实效。深入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配套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投诉制度,依法行使行政裁量权,不断提高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和完善政府内部监管,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行使。依法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巩固提高“阳光投诉”活动成果,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要在廉洁自律、提升形象上求实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文件”为契机,自觉把反腐倡廉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和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产运营、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业权出让、政府采购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发生。强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打击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努力控制公务开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5.鄂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 篇五

(鄂州政办发〔2008〕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鄂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ΟΟ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鄂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推进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范围

各区(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具体名单如下:

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开发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古楼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樊口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经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建委、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商务局、文体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审计局、环保局、统计局、林业局、粮食局、旅游局、外侨局、民宗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气象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烟草专卖局、人行、银监局、档案史志局、信访局、安全生产监督局、国有资产管理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人防办、水产局、广播电视局、供销社、城管局、规划局、房产局、物价局、机关事务管理局、老龄办。

市土地储备供应中心、市政府采购中心、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二、考核内容

(一)政府信息公开组织领导、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

1、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机构情况;

2、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其中,各区(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

3.部分市政府部门下属副县级单位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要纳入其主管部门的考核。

(二)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工作开展情况

1、制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及组织实施的情况;

2、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情况;

3、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编写情况;

4、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月度统计和总结制度的执行情况;

5、机构职能的公开情况;

6、政策法规的公开情况;

7、计划报告的公开情况;

8、业务工作的公开情况;

9、其它事项的公开情况;

10、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11、信息保障方面公开的情况;

12、向市(区)档案馆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情况;

13、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的情况。

(三)举报投诉情况

1、对群众向本单位提出的举报投诉或监察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转办的举报投诉处理的情况;

2、对群众投诉的处理不及时、假公开、敷衍塞责等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

三、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一)考核方法。考核采取平时记录评分与年底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承担考核任务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建立考核记录,并进行单项评分;年底,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考核组根据平时的考核记录、各网络单位的工作总结及社会评议情况等,依据

标准进行综合评分;达到标准要求的计满分,没有开展工作的不计分;部分开展工作或没有达到工作要求的按完成工作的比例计分。具体分值由考核组成员根据检查情况分别打分,加权平均后确定。

(二)评分标准。考核评分实行百分制,具体标准如下:

1、政府信息公开组织领导及机构建设情况(10分)

(1)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负责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4分);

(2)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能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政府信息公开工作(4分);

(3)各区(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各部门下属副县级单位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按规定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分)。

2、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情况(10分)

(1)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2分);

(2)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制度(2分);

(3)建立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和依申请公开制度(2分);

(4)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文书样本(2分);

(5)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2分)。

3、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情况(16分)

(1)建立部门的网站、网页,并有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专页、专栏(5分);

(2)设置网上申请专区,能否按规定及时做好受理和回复工作(4分);

(3)通过政府公报、新闻媒体、电子屏、移动平台等渠道公开相关政府信息(3分);

(4)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新闻发言人公开重大政府信息(2分);

(5)按规定向市(区)档案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2分)。

4、政府信息公开情况(44分)

(1)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32分)

①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情况。按期编制和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6分);

②机构职能。包括:机构领导分工、内设机构、职能科室、直属单位、工作规则等情况(4分);

③政策法规。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质量标准(4分);

④计划报告。包括:发展规划和计划、工作总结和要点、统计数据和分析(4分);

⑤业务工作。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标准,行政许可的项目名称、政策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方式、办理时限,有关民生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监督、检查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行政复议诉讼事项、政府集中采购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专业机构审批事项、专业机构文件(5分);

⑥其它事项。工作动态、财务经费使用情况、单位建设、招考(录用)公务员情况、问题解答(4分);

⑦信息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数量占应该公开内容的95%以上(5分)。

(2)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执行情况(12分)

①安排人员负责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工作(2分);

②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单位开展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工作(4分);

③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率达到95%以上(6分)。

5、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月度统计报表和总结编报情况(8分)

⑴及时统计报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月度统计报表(或通过相关软件)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6分);

⑵及时在网站上公布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2分)。

6、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制度落实情况(3分)

按照规定和程序对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进行了保密审查(3分)。

7、举报投诉情况(9分)

(1)对收到的(包括转办的)举报投诉做到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和回复(6分);

(2)对不践诺、假公开、敷衍塞责等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3分)。

四、考核等级

考核等级分为合格(85分以上),基本合格(85-65分),不合格(65分以下)三个等级。由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监察局、市目标办根据考核结果提出考核等级意见,经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向被评审单位反馈。被评为合格等级的,市政府办公室将通报表扬;被评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将责令整改;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给予单位负责人通报批评。

被考核单位在工作中发生失泄密事件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问题,情节严重的,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不合格等次。

五、组织领导

考核工作由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并会同市监察局、市档案史志局、市保密局、市目标办抓好落实。其中,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对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的有关情况进行记录、评分;市监察局负责对投诉举报情况进行记录、评分;市档案史志局负责对各单位档案室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分;市保密局负责对政府信息公开保密情况进行评分;市目标办负责将各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6.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六

2009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鄂州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的奋斗目标,按照“发展优先、质量第一、服务为本、正气至上”的规划人精神的工作要求,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精心编制城乡规划,致力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加快“数字鄂州”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服务“四城”创建,为加快鄂州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09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以加强规划研究为先导,努力绘制城乡可持续发展蓝图

1、规划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今年来完成了众多理论与实践调研文稿,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心期刊《中华建设》、全国优秀党刊《鄂州通讯》、湖北省优秀期刊《江南风》上有发表、有交流、有谋划、有建议。比如《城乡空间•规划引导•项目建设--以鄂州市的思考与实践为例》、《城乡规划统筹--妙笔描绘鄂州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宏伟蓝图》、《宜居宜业新格局 组群发展铸辉煌》等等,为市委市政府在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两型社会”方面,在“一主三新十特百中心村(新社区)”城乡空间布局方面,在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方面提供了决策参考,当好了决策参谋,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同时,也将鄂州美好前景向全社会进行了有益的宣传 与推介。

2、城乡规划理念超前适时。一是在城乡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引导鄂州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深入开展了对“多条通道联武汉、三大板块联武汉、四城对接联武汉、武汉新港联武汉、循环经济联武汉、30万人居住新城联武汉”等武鄂一体化区域统筹的分析和研究,切实发挥武汉鄂州“同城效应”。二是在城乡空间协调方面规划引导“两型社会”建设。坚持按照园区功能把握项目落地门槛,切实引导项目按规划实施。三是在城乡空间体系方面规划引导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全市主体功能区划和主城、三座新城、十个特色镇的功能定位和布局,确定“做大做优主城,做强做实新城,做精做特特色镇,做新做美中心村”的策略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四是在城乡空间功能方面规划引导鄂州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通过规划研究我们认为,在宜居方面,要建三个城市:①变“在城市和建筑中生长绿化”为“在林地中生长城市和建筑”,将鄂州建成生态城市;②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将鄂州建成功能城市;③深掘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将鄂州建成文化城市。在宜业方面,要建三个城市:①合理引导调控城乡产业布局,将鄂州建成现代工业城市;②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三江龙头港区,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带和滨江发展轴,引领鄂州由“环湖时代”走向“滨江时代”,将鄂州建成物流商贸城市;③加快形成以区域交通为枢纽,联接武汉为宽带,中心城区为主轴,区、乡(镇)、村为环通的区域交通网,将鄂州建成交通枢纽城市。五是在做大做优主城方面规划引导主城区功能品质提升和规模拓展。

(二)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为目标,不断加大规划编制力度

1、高起点修编城乡总体规划。此次《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20)》编制工作,由具有丰富城乡总规编制经验的广东省规划院承担,从2008年5月开始,历时一年多,依照法定 程序,已全面完成编制工作。本次规划是基于全市域159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乡空间统筹布局,涉及到鄂州城市的科学定位、规模研究、特色和功能研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等。规划有11个专项研究课题作支撑,并深入开展了106个农村中心社区布点规划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明晰了“一主三新十特百中心村(新社区)”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架构。本轮总规在今年8月举行的总规纲要评审会上得到高度评价,被建设部规划司唐凯司长称之为“前无先例、好的探索”。10月13—14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专委会成员、人大代表、市民代表和省级专家对城乡总规编制工作情况深入各区、开发区进行了调研,调研提出了如主城规模、生态环境规划的等需要进一步核定的问题,编制专班按照评审意见和调研意见迅速修改完善最终成果。10月28日市六届人大第12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城乡总规,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范锐平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本轮城乡总规具有历史性的“六个突破”。目前,按照法定程序已上报省政府待批复。

2、高标准编制新城总体规划、各类分区控制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城总体规划、分区控制规划和专项规划是连接城乡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键性规划,是规划管理的依据。从今年开始,我们放开规划市场,所有大中型规划设计都要引进高层次高品质队伍进鄂州参与竞标,目前,鄂城新区分区规划就采取了三家高水平设计单位竞标方式。今年我们开展了如五湖连通概念规划、沿江景观带和吴都大道景观轴控制规划、泽林地区控制规划、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城西青天湖、城西城市设计、主城迎宾大道道路及景观规划、中轴线道路规划等,协调指导了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红莲湖中心区控制性详规、葛店南中心区控制性详规以等20多项规划的编制,组织 3 并审定了如武汉港工业园、大型公建、城中城改造,拆迁安臵等几十项修建性详细规划。

3、高要求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也为“四城创建”的需要,今年我们组织编制了《主城区建筑色彩规划》、《主城区加油(气)站布点规划》、《公共厕所布点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星级宾馆布点规划》、《主城区社区活动场所布点规划》、《主城区洗车布点规划》、《城市亮化工程总体规划》、《主城重要建筑夜景观亮化设计》、《城市电视布点规划》等几十项专项规划。

4、高品质编制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项目实施的蓝图,今年来,我们一直坚持高品质编制这一层次规划,实施了洋澜国际康城、万佳凯旋城、黄金水岸、长江天下、恒大金碧天下、月畔湾、领袖1+

8、梁子岛风情街改造、花湖人信假日威尼斯、鄂钢拆迁安臵小区等;正在实施的火车站改造、博物馆建设、东江帝园、安福臵业、同兴花园等十多个楼盘和地段景观设计,不仅强化了对具体项目的监管,也有益于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5、高规格完成各类规划及市政工程设计。为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来,承担了多项市政公用设施的设计任务。完成了主城区山体保护规划、绿地控制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主城区公共厕规划、主城区环卫设施规划、樊口月河公园概念性规划、拆建还绿街头绿地规划等环境设施规划以及武昌大道西段街景规划、江碧路街景规划、鄂东大道街景规划等街景规划,承担了迎宾大道、青天湖路、文华路、汇贤路、沿江大道刷黑、寒溪路刷黑、武昌大道刷黑、洋澜湖栈桥和综合治理等多项市政工程规划设计任务,为我市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以数字平台建设为契机,切实做好基础测绘保障服务

1、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数字地理空间信 息基础框架建设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是加强城市统筹协调管理,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我市城市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环节。该项工作要求今年底通过预验收,明年6月通过正式验收。到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我局今年主要完成了主城区100平方公里的新增数据(如地名地址、门牌号码等)外业采集工作,正在进行内业录入;并按项目设计书要求对现有数据进行了组合,坐标切换,向国家测绘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分别提交了1:500、1:1000、1:10000数据以及测量控制点和4D数据;按照发挥示范效应的指导思想,我们加快规划、房产、供电三个示范系统建设力度,力求为政府与各专业部门搭建“数字鄂州”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拓展基础地理信息的应用领域。

2、充分发挥先行保障作用,积极作好基础勘测服务 一是完成各类道路修建改造测量工作。全年完成青天湖路、吴王路、滨港路延伸、旭光大道北路、汇贤路、卧虎路、文华路等七条新道路及沿江大道、寒溪路、凤凰路、武昌大道等四条道路的刷黑工程和吉祥路、叶渡、卫家湾路、全兴路、南方路五条背街小巷工程纵横断测量,总长28km。二是做好建筑施工服务放线工作。完成了澜都靖园、中央美的四组团、鄂州市2008经济用房、洋澜湖一号、康丽佳园二期等31个项目的建筑施工服务放线工作。三是开展各类城市建设地形图、竣工图修测工作。完成市旅游职业学校、凡口国家粮库、鄂州供电公司等37项地形图测量,测图面积3.2km;完成中源滨湖大厦、官柳世家等35项目竣工测量,测图面积1km。四是开展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完成江碧路、文星大道、滨湖南路等主城区管线探测61.32km。五是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其他测量工作。全年共完成长港镇-峒山村、碧石渡镇-户湾村、新庙镇-水月村、华容

22镇7个村(牌坛村、芦花村、廖铭村、五分村、铁咀村、胡铺村、铁张村)、段店镇7个村(中咀村、中湾村、罗湖村、三江村、泥矶村、百度村、孔关村)、东沟镇六十村、杜山镇4个村(路山村、柯营村、三山村、东港村)、蒲团乡3个村(小庙村、郭档村、横山村)、梁子镇磨刀矶村等29个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测图任务;完成了华容工业园18km、东沟镇梧桐湖开发区18.6km工程测量;完成了杜山-葛店6km天然气带状测量。六是完成各类勘探工作。全年完成洋澜湖沿岸栈桥、滨江景观带、金色港湾小区、万佳凯旋城居住小区三期等勘察工作共计68项,钻探进尺20776.66m,触探进尺6257.2m。

(四)以确保规划实施为目的,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规范高效

1、完善更新程序,强化规划决策

鄂州市规划委员会(下称规委会)是我市城乡规划的决策机构。今年8月,为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对规委会的组成人员和议事程序进行了调整,由市长任规委会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其委员由席位委员、议题委员、专家委员和公众委员组成。席位委员包括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议题委员包括拆迁办和各区、开发区、街办负责人(根据议题涉及的地方和单位决定参加人员);专家委员为根据议题内容和类型从专家库中抽选3-4名相应专业专家;公众委员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或群众代表各1名。新的议事程序实行全体会议、主任会议和办公室主任会议的三级议事方式。全年共召开了1次全体会议、6次主任会议。

2、创新监管机制,落实规划实施

针对我市实行新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原局属市规划监察支队整体划转市城管局批后管理缺位的问题,我局将原委托市规划监察支队执行的部分职能调整到直属分局,主动与各

222相关职能部门衔接。按照“私房管理政策化、公房管理责任化、市政工程规范化”的原则,采取“全面巡查、普遍取证、分类处理、及时移交”的工作方法,落实“两实施、三督促”职能(即实施现场验线、实施跟踪管理、督促办理手续、督促色彩审签、督促竣工验收),确保项目按规划实施。今年,我局注重了从规划批前管理向规划批后管理的延伸,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一书两证”为核心,对所有项目规划手续办理情况以及未批先建、批少建多、批低建高等违法现象进行了清查、分析,特别是针对主城区部分规划在建工程的报建规范问题,我局实行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直属分局责任人挂项目督办的管理机制,对项目工程进度、处理情况进行全天候监督,每个项目都有责任领导、项目牵头人、项目责任人,实行“滚动累计、完结取消、年底结帐”的管理硬措施。截至目前,责令改正、补办手续14家,按违法建设程序处理了14家,共追缴补交配套费250余万元。

3、强化服务意识,加速行政效能

我局在已有的各项规划管理、业务运行制度、规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清单制度、交接制度、退件制度、移送函制度,建立健全了“四会”制即党委会制度、局长办公会制度、局技委会制度、周业务例会制度,实行分级集体审批决策。一是坚持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真正实现了“一个窗口”进出的“一次告知、刚性审查、无缝交接、限时办结”的科学高效运转。二是对项目落地实施“项目向园区集聚,产业依性质集中,园区按功能分类”策略,只要是符合规划布局的项目,规划部门想尽办法让项目迅速落地并按项目性质落实进园区。三是在简化程序上建立上门服务和窗口、分局代办制,全力为项目建设提供规划服务保障。对于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拆迁安臵项目等开辟规划审批的绿色通道。局属四个分局贴近服务地方,全年上门代办报 建40余项,对违建项目协查发函20余份。四是局领导挂项目服务全市重大工程建设。局领导班子每人都挂重点工程项目,为汉鄂快速干道、武汉新港、城际铁路、火车站改造、武九京九连接线、30万人居住新城、鄂钢企业、武汉港工业园、葛店职教园、鄂城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带(点)建设、城中村改造、拆迁安臵(社区单元式建房)等等众多项目提供了扎实的协调和服务。

4、严格依法审批,实现高效运转

在城乡规划审批和实施管理过程中,我们结合城市规划效能监察,以提高政府执行力为目标,严格依法行政,较好地保证了城乡规划的实施。我局实行集体例会鉴审制,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业务例会鉴审会,组织规划例会鉴审小组成员对规划项目进行集中审查。在规划编制审批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阳光规划”原则,采取实地踏勘,征求利益相关人意见、召开听证会、现场公示和网上公示等方式,增强公众对规划的知晓度、参与度。为确保建设项目报建审批快捷高效,我局坚持“一个窗口”对外,全年通过窗口受理建设用地项目申报140项,建设工程项目申报70项,市政管线工程项目审查45项,图纸审查138项,其他各类事项30项;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截止目前,共完成地块咨询65项,办理用地规划许可76家;核划建筑设计红线63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72家,审批建筑面积1161206.2㎡,其中房地产开发面积1086823.5㎡(含商业面积77435.3㎡)、公建及其他项目建筑面积74382.7㎡;发放选址意见书106家,为项目融资提供绿色通道31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43项,其中通过绿色通道办理14项;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7项,其中通过绿色通道办理5项;组织规划竣工验收30项,制作现场公示牌14块。

5、优化信息系统,提升政务水平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增强政府机构行政管理能力、提高 行政运行效率、改进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局结合各科室职责和城乡规划许可流程,今年以来,再次对《鄂州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实现了受理报建和方案、图纸审查等办公自动化。坚持规划审批资料的双轨制运转,《建筑工程规划许可申请表》和《建筑工程规划许可审批单》的基本资料一律由计算机录入,办理完相关前臵许可条件和审定审批意见后的《申请表》和《审批单》原件归为纸质档案,《申请表》和《审批单》上的审批意见,由专人录入原表单,形成电子档案保存,其他相关的表单也一律形成电子表单。同时,在互联网上启动运行了规划行政许可“一书两证”办证系统,对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开发区全面实行网上申报;对上述四区进行了办证系统的培训和免费提供系统操作软件,已基本实现网上申请电子报建。切实做到了所有的报建项目都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流畅运行。

6、重视规划宣传,铸造良好形象

一是专门制定学习制度,按照计划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和国家、省部的政策文件。与此同时还组织干部参加各层次培训和考察学习。二是开展全市性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市民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设立宣传图板、规划网站设专栏、上街咨询宣传、在新闻媒体发专刊和新闻等形式扩大城乡规划的社会影响。今年,在各种会议现场摆放规划成果图片,在闹市中心组织宣传,仅在《鄂州日报》宣传城乡规划成果及其法律、法规,群众关注的规划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就刊登规划文章达4个版面,约计20余篇。三是利用多种形式“送规划下基层”。今年利用春季党员培训班,组织局系统干部职工和基层规划管理人员对《城乡规划法》进行系统学习,释疑解难。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广大市民知法懂法,外部环境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善。

7、强化政务公开,完善督促检查。一年来,我局常抓规划 效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紧紧抓住政务公开这把“金钥匙”,积极探索规划科学规范管理,严格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完善规划机制建设。把政务公开依法行政贯穿于城乡规划的公开编制、决策、许可始终,坚持走批前“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依法定程序编制城乡规划之路;在规划的“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坚持分级、严谨、高效的决策机制;以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创新运行机制来公开规划许可。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约束了规划自由裁量行为。二是推行城乡规划“阳光审批”。坚持规划批前公示和听证、批后公示制度,对涉及公众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项目审批,全部要求举行听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见,较好地保证了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全年对涉及公众和第三人利益的规划项目批前听证2家、公示5家。三是加强对规划批后实施跟踪监督管理。坚持月检通报制度,通过放线、验槽、月检、验收行政处罚等环节,逐步建立开发(建筑)企业规划实施诚信档案制度。今年共规划竣工验收30项,较好地保证了城市建设按照规划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应对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工作,全家应诉行政诉讼2件,行政复议4件,无一例败诉。

8、强化提议案和信访办理,促进规划工作落实

一是高质量办理提议案。为提高办理质量,促进规划工作落实,我局在收到提议案后,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强化办理工作组织保障,确保办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办理措施,采取分析梳理问题、与代表委员座谈交流、实地踏勘现场、科学分析论证,深入开展调研,认真拟定回复意见。对提议案中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解决的,迅速予以落实,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主动办理、重点落实,对暂时不能办理落实的积极做好说明解释。全年共办理提议案23件,做到了回复率100%,见面率100%,满意率100%,得到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 员的充分肯定。

二是强化信访维稳工作。为了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我局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开门大接访、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化解活动,实施局领导班子周值班制、领导包案制、每季度信访督办通报制、信息排查报送制、调研活动制。开展了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接待了原八一大院群众代表等群众来访,做好了维稳调解工作。在接待群众来访时,我们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坚持文明用语,落实专人负责,耐心地宣传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技术规范,调解了许多矛盾纠纷。全年共接待上访群众300人次,及时回复市领导、市人大信访室、市政府督办室、市纪委、市信访局、“亲民热线”、“人大代表专线”信访件26件,答复率100%,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结果。

(五)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规划部门综合素质

1、注重外引内培,创新队伍建设机制

一是创新招才引智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为鄂州城乡规划出力献策。先后引进了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中南设计院高工来局挂职科技副局长。二是创新培训机制。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把强化理论学习、开阔思路视野、提高自身素质、激活创新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按需施教,科学设臵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阵地的作用。三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按照“因事设岗,因岗用人”的原则和“内圆外方”的方式使用人才,内设了编制办和总工办,完善了业务流转规程,明确岗位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继续明确了领导工作机制。局党委始终把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在手上,年初召开的新年工作会议上,对 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印发了《市规划局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不仅确定了各单位工作内容,还确定了责任领导、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全系统从局党委到各基层支部都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二是保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力量。局党委根据机关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调整的情况,及时对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调整,不留工作的空白点,及时按《干部任用条例》选聘二级单位的领导,确保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到位不缺位。三是领导带头促进了责任制的落实。局党委非常支持学习小组的工作,积极为学习小组提供资金、场地,帮助与相关部门协调,学习小组开展的每次活动,党委书记亲自参加,其他党委成员不准请假,每次活动党委书记都带头讲话,带头谈体会,工作中更是带头廉政、勤政。

3、加强学习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今年以来,我局积极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将“三问于民”规划调研列入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实践内容。在去年实地到基层乡镇调研后提出的农村新社区布点选址初步意向的基础上,4月初,又邀请各区领导和分管城建的负责同志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来局,就全市农村新社区规划选址布点方案交换了意见,经过修改、调整,确定了全市农村新社区规划选址布点初步方案,为深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指明了方向。局党委书记在会上带头辅导学习心得《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鄂州科学发展》。二是开好民主生活会,切实做好履职讲评。局党委组织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开展了谈心活动,就研究决策重大问题、相互支持配合、分管工作存在问题以及个人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坦城交流。同时,积极开展履职讲评活动,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履职演说,干部职工对报告人进 行现场“面对面”评议,采取“上评下、下评上、互相评”的“三评”方式进行,确保互评客观公正。三是形成较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我局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积极组织群众评议,针对性开展不同层次谈心活动,全面查找了影响和制约科学规划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理清了规划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通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较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四是落实整改。对整个活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按照“三对照三检查”的方式进行了“回头看”,并进行查缺补漏,坚持把解决问题同推动城乡规划工作结合起来,努力解决事关社会环境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实现发展更科学的目标。

4、结合实际帮扶,积极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今年我局与碧石渡镇卢湾村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专门成立了结对共建工作专班,局党委研究制定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实施方案》,力求通过深入调研、完善机制,切实加快帮扶对象发展。我局组织下属勘测院测绘技术人员到卢湾村进行实地测量,实测地形面积240亩,并详细作了该村基本情况数据调查。11月6日,我局结对共建工作组由副局长带队到碧石镇卢湾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该村实际拟定出《卢湾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总体方案》;同时,指导卢湾村党支部做好了第三批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5、应对金融危机,狠抓配套费收缴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房地产行业造成冲击的不利局面,我们把规费征收政策与鄂州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今年3月,市政府正式下发了由我局代拟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配套费征收与管理的补充通知》(鄂州政发[2009]7号),对主城建成区范围内21层高层建筑以及临街开放空间面积的城市配套费征收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调整 后的新政策已于5月1日起执行。为加大配套费征收力度,我们将11月和12月列为配套费征收和在建工程清查督办月,分别成立专班,制定表格,分片分区分项目到领导班子成员。截止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缴已超2000万元。

6、严格自身管理,努力建设和谐规划机关

今年来,在后勤管理方面,我局先后出台了节水、节电、节油、节耗材各项制度,规范细化管理;在工青妇工作方面,积极参加了全市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成功举办了2009规划系统职工运动会,不仅活跃了机关气氛,也增强了全员的凝聚力,严格实施妇女工作“三结合”,计划生育率100%;为退休职工订阅健康书籍,组织老年舞蹈队,多次开展球类比赛,离退休人员生活日益丰富;在维稳工作方面,针对国庆六十周年加强值班巡查,排解矛盾,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在安全保卫方面,局机关和下属单位购臵视频监控,新添无线红外探头,积极参与“平安鄂州”建设,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在保密方面,加强保密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局系统数据保密安全检查,无泄密事件发生;在档案管理方面,强化档案技术培训,档案管理错误率为零。

(六)以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为中心,突出城乡规划的引导作用

1、规划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今年是我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年,全局上下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面对规划编制资金不足、任务量重且复杂的情况,积极科学安排编制进度,合理调度力量,切实服务保障了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抓好农村新社区试点示范。在编制完成的《城乡一体化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指导下,今年共完成杜山镇东港新社区、燕矶镇池湖新社区、蒲团乡郭垱新社区、东沟六十新社区等农村中心社区相关规划23项。二是服务“两带三区”示范建设。以规划 建设百里长港示范区为重点,积极协调组织编制了《鄂州市城乡一体化长港示范区特色旅游村总体策划》,编制完成了百里长港9个旅游示范村建设详细规划,竭力彰显“百湖之市”的水乡特色。三是积极争取测绘保障支持。通过向上争取,得到省测绘部门无偿提供34个农村中心社区的地形图资料,服务保障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服务“四城”创建工作

开展“四城”创建,是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鄂州实现“两个率先”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质量、构建和谐鄂州的迫切需要,我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落实“树立信心、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确保实现创建目标”的精神,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提供规划服务。根据“创园”验收工作的安排,我局提供了鄂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图纸、文本说明、光碟、鄂州市地形图、鄂州市城区卫星遥感整正射影像图等相关资料;组织编制了《主城区建筑色彩规划》、《主城区加油(气)站布点规划》、《公共厕所布点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星级宾馆布点规划》、《主城区社区活动场所布点规划》、《主城区洗车布点规划》、《城市亮化工程总体规划》、《主城区重要建筑夜景观亮化设计》、《城市电视布点规划》、《鄂州市户外广告布点规划》、《江碧路南段(新火车站—高速路)街景规划》、《滨湖东路街景规划》、《武昌大道西段(三面像—大闸)街景规划》、《鄂钢周边环境整治规划》等众多与之相关的专项规划。

3、十件实事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协调指导配合十个特色镇总体规划。在我局大力协调、督促、指导下,由各级地方政府作为编制主体的特色镇总体规划,今年来,已编制完成了蒲团、汀祖、燕矶、长港、段店、碧石渡、沼山等7个特色镇的总体规划。

二是启动新农村建设,指导协调配合106个试点中心村修建性详细规划。106个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选址布点规划已完 成。恒大、横山、六

十、水月、池湖、桐山、东港等9个农村中心社区试点的详细建设规划已经编制完成。

三是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工作。市中心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等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都已划定用地绿线,其中,市中心医院规划方案已送市政府领导正在审定中;中医院规划方案已经市规委会审批通过,规划建设工程手续正在办理中;二医院已出具了设计要点,其改造规划方案已经2009年第3次规委会审批通过;市妇幼保健院规划方案已经市规委会审批通过,已开工建设。

四是协调市科技馆、体育馆建设工作。市科技馆、体育馆建设项目都已划定用地绿线,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和征地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编制体系还不够完善。由于规划编制经费不足,使规划编制工作相对滞后,规划设计成果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未达到100%,设计成果深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

2、规划管理力量薄弱。规划管理队伍存在着人员少,业务不够熟悉。尤其是乡镇一级缺乏乡镇规划管理的专业人员,致使村庄的特色难以很好发掘,往往以城市理念规划村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乡村一级规划的建设管理力量单薄,致使规划执行难、监督难。

3、部分项目建设的规划落地协调难。一是在村民拆迁安臵选址方面,按统建模式建设社区单元住宅楼虽已被村民接受,但相对集中的选址一直以来协调难度大,村民不愿离村甚至离组,加上村乃至街(镇)对村民的“疼爱”,时而出现一、二栋或二、三栋住宅分散选址,甚至有圈地嫌疑。我们认为,应适当打破村、组界限,相对集中进行城市新社区拆迁安臵(鄂钢城南地区的集中安臵就是一个好例子)。二是尽管众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规划做工作引导进入了园区(如英豪工业园),但也还存在不愿进园区而带来与规划的矛盾冲突事例(应有异地落户政策控制和引导)。

截止2009年末,鄂州市中心城市人口达39万,城镇化水平达57%。

三、2010年的工作思路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新修编的《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开始实施的头一年。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依据新的《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20)》,以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和配套地方法规制度为重点,以启动运行“数字鄂州”平台为抓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鄂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2010年,我们将继续围绕鄂州融入武汉城市圈开展规划研究。深入开展对“多条通道联武汉、三大板块联武汉、四城对接联武汉、武汉新港联武汉、循环经济联武汉、30万人居住新城联武汉”等武鄂一体化区域统筹的分析和研究,继续开展对产业、生态、资源、交通、物流、市场等要素的研究。通过规划引导,有效放大和发挥武汉鄂州的“同城效应”。

城乡总体规划是保障城乡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我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城乡总规”)已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10年,我们要在鄂州融入武汉城市圈背景和新的城乡总规指导下,重点加强城乡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公用及生态文化类专项规划、城乡一体化新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四大类的编制工作,健全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对城乡各类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从而科学指 导城乡统筹发展。

1、加快推进以鄂城新区为重点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研究。鄂城新区分区规划是2010年规划编制的重中之重。要在今年已启动招邀标方案的基础上迅速完成成果,该规划应按现代城市新区的建设品位与档次,与城乡统筹结合起来,与做大做优主城区、与拓展主城发展空间和完善主城功能结合起来,与区域基础设施(汉鄂高速、城际铁路、京九武九连接线、城东港口等)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城镇新社区和农村中心社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建设、与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利用、与村庄优化和整治结合起来。与此同时,2010年,我们要积极开展全市其他地块分区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这是新一轮城乡总规完成后的必然选择。重点完成城西新区分区规划、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城老城区建设开发强度控制规划研究,指导完成葛华科技新城(华容部分)总体规划和建制镇总体规划,指导完成几座新城、三江港城等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2、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农村中心村(新社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城乡总规按“1311”的城乡“四位一体”空间体系,在全市城乡范围内划定了106个农村中心村(新社区)。2009年重点完成了长港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及其范围内的大部分试点建设中心村(新社区),2010年,要力争全面完成106个农村中心村(新社区)剩余部分和部分城镇新社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以科学指导、服务鄂州城乡统筹发展。

3、超前开展交通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等设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保护为重点的专项规划的编制。2010年的重点将是继续围绕“融入武汉城市圈、实现城乡一体化”而涉及到的多区域性、市域性交通、市政公用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以及建设环节中的跟踪服务工作;围绕城乡总规深化开展好如凤凰大道南延、梧桐湖新区等道路及市政专项规划、市域水系 连通深化规划、主城和新城重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划(如高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等);围绕“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要求和“四城创建”的达标要求,开展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类专项规划。

4、积极组织好重要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2010年,要继续优质高效组织开展好以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的涉及生态、公共服务、工业、仓储、拆迁安臵等众多内容的项目选址、规划、建设审批及实施服务工作。

二、探索创新规划监管体系

一是注重完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加大“一规定两办法”规范性文件研究拟制力度,适应城乡规划统筹、管理与监督,研究起草并积极促请市政府修订和出台“一规定两办法”即《鄂州市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修订)》、《鄂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修订)》、《鄂州市测绘管理办法》。二是严格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着力完善城乡规划审批程序,创新城乡统筹的规划协调和城乡规划实施、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一书两证”的规划管理,深化政务公开,加强作风建设,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快构筑城乡规划管理预防机制。继续落实住建部和监察部联合开展的治理违规变更规划容积率专项整治工作,启动主城区建筑开发强度规划指标的研究,控制自由裁量权。四是探索全市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网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2010年起,我们要着手探索全市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网络,以加强对特色镇和中心村建设的规划指导、审批、实施和监管。

三、切实加强基础测绘工作

进一步加速“数字鄂州”平台建设,力争成为全国“数字城市”试点中的示范。一是进一步完善数字鄂州各项建设工作,全面启动鄂州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筹备好2010年5月国家测绘局对“数字鄂州”工程的全面验收。二是抓紧筹建鄂州市地 理信息中心。有计划地培训技术人员,加强对基础数据的运行和维护。三是继续开展全市农村新社区地形图测量,及时完成106个农村中心社区基础数据测绘,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四是继续组织完成主城区地下管线探测工程,着手建立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五是抓好主城区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确保测绘成果的现势性。六是积极争取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的支持,组织重点乡镇基础地理数据的测绘。

四、着力做好各项中心工作

一是继续服务“四城创建”工作。协调落实好已编制的各项街景、亮化工程规划,为我市“四城创建”做好规划服务。

二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推行规划服务靠前,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工程落户鄂州实施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引导项目按规划进园区。

三是继续巩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工作。在2009年收取超出2000万元的基础上,确保2010年实现保2000万元争2500万元的征收目标。

四是大力加强规划队伍建设。坚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创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业绩为目标,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廉洁、办事高效、结构合理的城乡规划管理和规划、勘察设计队伍。

五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党员和各级公务人员的党风廉政教育,严格队伍管理。同时,进一步公开审批程序和办事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从制度和程序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7.邓州市:政府掏钱让农户去培训 篇七

规规程程》》进行各项生产管理。目前已引进红树莓新品种67 200株。该县还聘请中国林科院张清华教授全程指导树莓栽植。今年以来市、县科技局、农业局、林果办组织新技术培训3期,培训220人(次)。省、市、县领导多次到标准园检查指导工作。通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精细管理,在实现了“2年挂果”目标的基础上,又实现了3年有一定产量的好成绩,预计明年将实现每667平方米红树莓5000千克、黑树莓1 000千克以上产量的目标。●

光山县:引种葡萄喜获成功

“我们引种红提、青提葡萄终于成功了,丰收啦!今年葡萄大面积上市后,很快销往武汉、九江、信阳及周边市县的市场,每天供应量达万余斤,产品供不应求,预计今年销售量达30万千克。”日前,光山县孙铁铺镇陈大湾村万福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启旭高兴地对记者说。

由该县孙铁铺镇陈大湾村万福

在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小学的丌莓果果园园园建道路的会会会标标准准园园创建丌丌方案》修建严、《标准园生产操作格按照《市级水果丌提提、、青青可可等等优优丌提葡萄第三年质质葡葡萄萄品品种种丌丌提葡萄第三年丌就就。。其其中中进进入入了了,,采采摘摘期期99公公顷顷红红。。莓园建围栏、井水配套及电力设施到市农业局引种了红提、青提、夏黑、魏

议室里,气氛热烈,一场科技培训会正在举行。来自南阳市农业局土壤肥料站的专家牛建林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在座的200余名农民传授“庄稼经”、“种田经”、“致富经”。“政府掏钱让俺学好技术,可得!”邓州市十林镇习营村村民姚海春得知政府部门给她补贴半年学费和生活费2 000元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今年种了30亩地,听了专家的讲座,觉着讲得真好,尤其是花生要镇轧、玉米施肥最好在晴天。我种了几十年庄稼,还真是不知道这些高产秘诀。”邓州市穰东镇董周村60岁的农民刘朋涛一脸兴奋地说。

近年来邓州市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采取以政府部门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培训方式,加大投入,强化引导,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的新型农民。“雨露计划”、“阳光计划”及针对特困职工、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群体的免费培训项目,只要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到政府补贴。●

本刊记者王雅坤朱波

““为为确确保保种种植植的的葡葡萄萄成成为为无无公公害害放心产品,我们采取避雨栽培技术,且只施有机肥料,在园区四周搭建无滴膜避雨棚,既防止了病虫害,又提高了葡萄的天然品质。”陈启旭补充道。●

尹小剑苏良博谢秀霞梅曙贤

舞钢:加强田间管理夺取秋粮丰收

“这块玉米叶子泛黄,主要是肥料跟不上。”近日,舞钢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农艺师在枣林镇为村民讲解秋作物管理知识。

眼下正是秋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该市农业部门针对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和近阶段气候特点,制定技术措施,加强秋作物田间管理,力保秋粮丰收。

8.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八

任京萍介绍说,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一直秉持服务采购人和供应商的宗旨,为采购人和供应商搭建交流平台。对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她提出了三条指导性建议:第一,供应商应仔细注意招标文件的每项要求。未响应招标文件要求条款不仅会使企业投标文件不完整,而且还会导致评标分数不够高。第二,招标文件对供应商有商务资质要求,建议有计划参与政府采购的供应商集中精力为获得政府采购订单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再考虑企业效益。第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政府采购会积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具体操作,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也会给予大力支持。

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物资采购管理局助理赵立龙为印刷企业介绍了部队的政府采购情况。他说,部队的采购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物资订购管理暂行规定》,在程序和政策上与政府采购大致相同,但对物品的属性功能要求较高,有别于一般的政府采购。比如,部队采购飲品,可能就对饮品的蛋白质含量要求比较高,一瓶水的物质含量可能相当于普通四瓶水的物质含量。

此次会议还进行了互动问答环节。与会企业积极向政府采购专家提出疑问,谢长城、王丛虎和谷辽海都给予了耐心解答。

短讯

安徽省公开征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近日,记者从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获悉,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省内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根据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决定公开征集省级政府采购专家。

据悉,此次征集对象为医疗、农林业、金融业等自愿从事政府采购评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评审过程中能够客观公正、遵纪守法,还须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具有本科(含本科)以上文化程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并熟悉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理论知识。

此次申报采取在线登录的方式,请有关申报人员登录《安徽省政府采购网》进行在线注册,并根据相关程序携申报材料及有关证件原件于每周五向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申报。

上海市黄浦区政府采购中心8个月节减资金超亿元

2010年1~8月份,上海市黄浦区政府采购预算金额115943.83万元,经过政府采购签订合同515项,实际采购金额105940.4万元,节减资金10003.43万元,节减率8.6%。其中货物采购金额58292.38万元,占55%;工程采购金额36363.05万元,占34.3%;服务采购金额11284.97万元,占10.7%。

中直机关举办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培训班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维修钳工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