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导入(精选12篇)
1.化学课堂导入 篇一
化学课堂导入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俗话说:“教无定法,导无定规。”千姿百态的课堂导入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课堂导入使用恰当与否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导入充满艺术性与趣味性呢?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基于此,围绕导入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化学;导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4401
1利用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直入主题为主,将需要讲授的化学知识罗列出来,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渐渐地,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兴趣。为此,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疑问,利用问题导出新课,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提升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探究《盐类水解》这节内容时,在上课之初,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以便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探索当中:“在初中我们都知道盐是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主要是呈中性,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所有的盐溶液在常温下pH都等于7呢?请大家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钾溶液、硝酸铵溶液以及氯化钠溶液的酸碱性。”这一问题的设置也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而且还把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结论,这样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利用pH试纸检测完溶液的酸碱性之后,为产生疑问,进而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呈酸性,有的盐溶液则呈碱性呢,并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的呢?这与盐溶液的组成有联系吗?”在学生的疑问下导入新课,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则会高度集中。
2高中化学教师可以用具体的实物教具引入新课
借助实物教具导入新课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将一些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成为具体的实物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时,先准备两杯水,一杯是清澈见底的,另一杯则是浑浊的,然后再告诉学生这两杯水的来源,一杯是购买来的矿泉水,一杯则是从学校池塘里取来的。让学生就这两杯水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饮用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杯浑浊的水让人看到后感觉恶心,很难去饮用,对身体也不好,清澈的水让人一见就感觉舒服,对口渴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上好的解渴佳品。此时,教师再将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展示出来:如果想要将这杯浑浊的水变清澈,应该如何做呢?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再引出新课,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而且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整节课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中完成。
3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能产生很多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验现象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些原本比较抽象化的概念规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所以,在化学课堂上借助化学实验导入新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讲解“浓硫酸的性质”一节内容时,在上课一开始,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在没有火柴的情况下使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听到这个问题,大家纷纷表示没办法。这时候,教师再为学生做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先取出少量的高锰酸钾晶体将其放在玻璃片上,接着再在高锰酸钾上滴上两三滴浓硫酸,然后使用玻璃棒蘸取一些液体再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这时候,神奇的现象出现了,酒精灯则像变魔法一样被一根普通的玻璃棒给点燃了。学生们很快被这个神奇的实验现象吸引住了,大家纷纷讨论起玻璃棒点燃酒精灯的奥秘所在。借助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成功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住,既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本节课的内容活动起来,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铺垫作用。
4热点导入法
热点导入法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目前社会上十分热点且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热点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点,让学生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有效思考、分析的方法。鉴于该热点问题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以此作为导入必定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也利于将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也利于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更容易实现,既能体验知识再生的过程,也能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容时,可以先播放一段神
六、神七的相关视频,然后再放一段嫦娥一号奔月的视频,将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与爱国之情激发出来,再通过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的状况进行有效分析,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再顺利导入新课。
参考文献
[1]李晓萍,吴洁,罗昭兵.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化学教学,2004814.[2]沈益波.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3).[3]丁文楚化学教学中的育人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3031.[4]金庆鑫.浅议高中化学课堂导人的六种方法[J].教育探索,2014,(5).
2.化学课堂导入 篇二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鲁纳指出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 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热情的高低。学生 对学习感兴趣,大脑皮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自然会以高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中。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就会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点, 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怠慢情绪,学习积极性大为降低。一个精彩巧妙的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力转为有意注意力,使学生调动积极的情感与思维投入到学习中, 为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愉悦的心情,会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情感互动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上课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营造。好的导入可以在上课前十分钟学生最散漫、思维最不集中的时 间激发学生兴趣,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对教师、对学习产生积极情感,从而为教学的成功奠定情感基调。
二、中学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生活导入法。一切知识源于生活 , 生活是各学科的源头,只有将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具有活力,才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化学新知的学习, 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又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将经验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用吃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可以治愈胃酸引入中和反应的学习。 用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导入新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利用所学解释生活现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2.设置悬念法。课前准备一到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不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开拓思维, 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导入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几点:第一,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不可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学生答不出,太简单缺乏启示性。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普遍学情,设置难以得当的问题。第二,问题最好环环相扣,呈递进状。一般是两个问题:一个回顾前面的学习知识,另一个预示将要学习的内容。第三,问题周密。设置的问题最好有个范围,不可漫无目的地进行。
3.魔术导入法。春节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让观众震惊 ,给人带来疑问。同样化学课堂上运用魔术,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酸碱盐性质”时,老师表演《白纸变鲜花》魔术,在滤纸上用稀盐酸画上花,用稀氢氧化钠画上叶和枝,然后向滤纸上喷洒石蕊试液,滤纸“长出”红花、蓝叶。学生在兴奋、惊奇和不解中产生疑问, 为什么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变红色,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变蓝色?由此魔术引导学生探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化学中这样的魔术还有很多,如清水变牛奶(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二氧化碳)、魔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燃了)。烧不坏的手帕(手帕上浸湿酒精点燃)等。通过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过解习题引入新课。许多课型可以由解习题引入新课,尤其是复习课,习题课,练习课或讲评作业,等等。例如:在复习“铝”一节时,可做下列习题:有两瓶无色透明的溶液,不用任何其他试剂,你将怎样鉴别哪一瓶是氯化铝溶液? 哪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 这道题主要用氢氧化铝的两性回答,但学生叙述能力差,说不清楚。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在甲瓶取出约2毫升溶液置于洁净的试管中,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乙瓶中的溶液几滴滴入试管中。看到先有白色沉淀,振荡之,沉淀消失。再用同法把甲液滴入乙液中,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振荡之,沉淀不消失。再做一次同样的实验,不用滴管滴加溶液, 改用倾注法加入溶液。二者均无沉淀现象消失,可让学生回答原因。通过以上实验操作,使学生看到,掌握所加溶液用量有很大关系,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结论。这种教课方法,一方面纠正了学生叙述不清的毛病,另一方面教给了学生深入系统的复习方法。
3.创新导入艺术,激活化学课堂 篇三
【关键词】导入艺术;化学课堂
所谓导入,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和手段,导入环节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要讲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为了启发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思考和探究,为了引领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想让导入环节在短短三五分钟发挥如此多的作用,在设计和使用的时候必须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合格有效的导入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趣味性。导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具有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特质;第二,简洁性。简洁明了的导入既可以保证导入功能的发挥,又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进度;第三,灵活性。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相应的导入形式也应当灵活多变,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才能保证导入功能的有效发挥。以下是笔者列举的一些化学课堂上常用的导入方式: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所有导入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在新课开讲之前,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借由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这种复习式导入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不但可以巩固复习旧的知识,还能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使得知识呈现出体系化的特点,并且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难度。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共价键”之前,就先对之前学习过的离子键、成键粒子、成键实质、成键元素进行复习式提问,经过对比与思考,不但自然地引出了共价键的概念,同时由于前面的铺垫,使得学生对共价键概念的理解也更加轻松而深入。
二、直观导入法
众所周知,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化学学科抽象化的特点逐渐显现,很多化学概念、规律的理解需要学生相当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时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较为有限,当遇到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时,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从而形成了学习过程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如果教师在导入环节能够利用一些直观的图像、模型甚至是实物作为导入的媒介,这样不仅可以突破化学知识的抽象难点,同时,直观生动的导入方式对于引起学生注意力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化学课堂上,直观式导入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导入技巧。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等较为抽象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实物球棍模型所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种直观清晰的球棍模型可以把分子结构由书本上的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使得学生学会从三维角度观察知识,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突破抽象化的思维难点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化学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验手段也是一个经常被采用的导入手段。很多时候,在化学学习中,比起口头语言,实验语言往往能够把一些化学概念、规律解释的更加清楚通透。例如,在上“分子”的内容之前,笔者就先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100毫升的酒精和100毫升的水混合起来倒入量杯,结果学生清楚的观察到100毫升的酒精和100毫升的水混合起来并没有获得200毫升的混合溶液,减少的部分去了哪里呢?而当笔者告诉学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混合以后才会导致体积减少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这种通过实验手段展示化学物质特点的方式既简单又明了,不用过多的语言,学生也能轻松的理解,这就是实验导入的优势所在。
四、生活实例导入法
化学科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发展时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并非是空着脑袋的,在学生的头脑中也会累积很多的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其中有很多常识、经验都能为化学学习所用,如果教师懂得充分利用学生的常识经验,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更容易发挥出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化学反应速率》时,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展示了一块长了霉斑的面包,然后这样说道:“这是老师三天前买的面包,结果现在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很显然,面包在我不注意的时候自作主张地发生了化学反应”,听到这里学生纷纷发出了笑声,于是笔者再继续说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是面包,很多东西都可能过期,发生变质,但不同的东西发生变质的速度却并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环境下,或者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变质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新鲜的肉在炎热的天气可能几个小时就会变质,而在寒冷的冬天则可能保存更长的时间,比起新鲜的肉,风干的肉能保存更长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些物质发展变质的快与慢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以上这种从生活实例入手设置的导入环节不仅能够让化学知识看起来更加浅显易懂,同时,还能把化学知识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化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化学的良好状态。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导入方法,化学课堂上还有很多导入方式也是教师经常会用到的,像是多媒体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并不断地对导入方式进行创新,保持导入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导入的功能,使得化学课堂在好的导入下更好地向教学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袁志华.浅谈高中化学新课导入技巧[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2]陈彦民.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32期.
[3]何逸萍.例谈高中化学导入技能[J].理科考试研究,2013年第21期.
4.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分析论文 篇四
摘要:在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各级教学工作者都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导入也由此受到高度重视。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不能较好的认识课堂导入的意义与功能,这就使得其往往不能够实现较高质量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为此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分析展开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课堂教学导入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忽略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直奔教学主题的情况极为常见,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对新的知识内容产生困惑与反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传统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较为有限。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显然是由于高中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认知的缺乏所致,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认知的缺乏,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具体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保证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较好的完成自身教学工作。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在完成上述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后,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语言,有条理的对上述知识进行语言概括,这一对学生语言概括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知识抽象概括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1]。2)过程与方法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学生物质的量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分析与总结,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打下坚实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质的量相关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要求学生理解透彻相关化学概念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2]。
2、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3、教学难点
对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4、课堂教学导入1)引发学生思考。在具体的物质的量课堂教学导入中,化学教师首先需要引入定量实验的相关概念,因为以往接触过这一概念,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集中,这时教师需要讲述使用量筒、天平等进行的定量实验,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对氢气质量、溶液质量进行称量,且这一称量不能够采用天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办法?”。在这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学生也能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行为将由准备阶段进行集中状态[3]。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进入集中状态后,化学教师就可以通过板书在黑板上写下2H2+O2=2H2O这一学生在初中时期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在有学生回答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结合形成两个水分子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验室里拿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进行实验容易做到吗?拿2g氢分子和1g氧分子呢?”,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提问引出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在这一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哪怕不能回答出问题,也能够大大提高自身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3)进入主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就可以使学生明白,由于一个原子的质量是1.0×10-27kg,想要在宏观上用H原子的数量表示这一反应求出具体的H原子数量近乎不可能,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新的化学计量一物质的量[4]。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与相关建议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
结合我们在上文中论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不难发现,该案例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的回顾,也能够较好的激发自身潜能投入的新知识的学习中,这自然就使得具体的化学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导入后得以实现较好展开。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建议
结合上文论述,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奥高中化学教学中课程教学导入的重要性,而为了保证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能够实现更好的展开,笔者建议高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整体性、针对性、简洁性等三方面原则。具体来说,所谓整体性原则,指的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必须与具体知识教学形成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真正引导学生将前后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为具体的知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针对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必须实现针对教学内容、针对课型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知识层次差异,这样才能够避免课堂教学导入沦为形式主义;而在简洁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避免出现喧宾夺主、颠倒主次的问题,并最好将导入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这样就能够最大化化学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5]。
三、结论
在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展开的研究中,笔者结合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的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对这一课程教学导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
参考文献:
[1]邓娟娟.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许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3]贺敏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
[4]罗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研究[D].西南大学,.
5.化学课堂导入 篇五
论文摘要: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9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以下简称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用心
爱心
6.课堂导入的方法 篇六
一堂课最成功、最关键、最令人关心的就是导入环节。导入技巧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技巧是成功英语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演奏一个教学乐章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师生心灵深处架起一座方便彼此交流互动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教与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对教师的基本人生态度。导入环节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使之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有针对性且具创造性的导入能激活旧知识,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控教学气氛,获得课堂教学的试探性反馈,成为教师对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的初步依据,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有兴趣激发原则、思维启迪原则、情感共鸣原则、直观形象原则、审美陶冶原则、新颖变化原则。
常见的课堂导入技巧有通过歌曲来导入教学、通过游戏来导入教学、通过简笔画或图表来导入教学、通过实物视听来导入教学、通过讨论来导入教学、通过设疑来导入教学、通过表演来导入教学、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通过启智来导入教学、通过竞赛来导入教学等。以下举例说明:
1.通过歌曲导入
学生会唱英语歌曲是《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小诗和歌谣,能唱一些英语歌曲”。英语歌曲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文化内涵、娱乐内涵等,这些都是歌曲成为教学导入手段的前提条件。在英语教学中,歌曲本身的艺术性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教学歌曲的通俗性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英语歌曲内容的多样性又使英语歌曲能发挥语言载体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歌曲来促进交际。“先唱后说”,可以利用歌曲来表达情感,“唱歌问候”,可以利用歌曲来完成任务等。
2.实物、视听导入法
教师应当恰当的把握初中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操作、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最佳心理状态”和引人入胜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所学的知识配上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学生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就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些实物、视听媒体,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依据,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师生双方都有话可谈。
3.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技巧之一,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游戏能让每一个人都参与或有参与意识,从一开始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为一堂课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心理基础。
中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他们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因此,我们的课堂,特别是语言教学的课堂,应当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A “Sports”时,先邀请了3~4位学生走上讲台,然后让他们每人看纸条上的一个短语,如:play basketball, play football, run very fast, swim in the river...,最后让他们分别表演这些动作。如果看了他们表演后,学生们能说出这些短语则说明他们表演得很成功;如不能,则鼓励他们再作改进,然后问另外一些学生Which sports do you like best?顺理成章地转入正题。
4.生活话题导入法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搞“一言堂”。因此,从一些贴近初中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入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不失为导入课文的一种好形式。教师可以由饮食谈Healthy eating,由音乐谈Country music,由体育谈sports。有时可借助于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作为引入课文的又一话题。
5.知识问答导入法
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即注重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传授其他边缘学科的浅显知识,使一部分英语成绩相对较差但其他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被调动起来。
导入的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五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双边性原则。
6.通过简笔画或图表导入
通过看图导入是标准赋予学习的含义之一。它要求学生“能根据图片用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近年来,简笔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因为它简单易行,经济实惠,但很多教师太关注简笔画的艺术性,以致那些没有绘画技巧的教师赏而却步。
实际上,简笔画只需体现教学的实用性,达意就行,而不必太关注绘画的艺术性。简笔画像与不像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时一幅蹩脚的简笔画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语言选择会超出一幅“形似”简笔画的很多倍,充分体现了简笔画作为激发兴趣并增进语言训练量的作用。
简笔画运用的策略是;简笔画形似,直观形象,辅助表达,激发兴趣;简笔画神似,调动想象,图文联想,凸现大意;简笔画形异(不像),一图多用,事半功倍,增加交际。
二、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多以“问题”为载体
开展调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单从知识上起到以旧导新的作用,还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
2.呈开放性姿态
引导学生做出真实的反映,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关注时代发展,引领学生关心周围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问题应真实有趣
不要牵强附会,也不要单纯为了趣味性而丧失了教学原则,或置课堂内容于不顾。同时,问题虽为教学内容服务,但要体现出生活性、社会性、时代性。
4.注重研究过程
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型思维训练,主动进行研究。
“教无定法”,每一种导入方法都各有利弊。所以每位初中英语教师都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7.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法之我见 篇七
一、实验导入法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化学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现象,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讲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时, 可先分别做水蒸发实验和胆矾跟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的不同之处, 通过让学生发现实验结果的不同来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故事引入法
讲解“二氧化碳性质”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据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 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 狗却必死无疑。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个究竟。一天, 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人洞内。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点飘忽不定, 不一会儿狗就晕倒了。可是当他蹲下想看令究竟时, 他自己马上也感到呼吸困难了。他抱起狗走出洞外, 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了。
三、新闻资料导入法
所谓新闻资料导入, 指的是借鉴当今社会的热点新闻报道或者是以往的事实报道引入。既是史实和热点新闻, 学生也必定很感兴趣, 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在讲蛋白质时, 可用三聚氰胺事件作导入:6月28日,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收到第一例婴儿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病例。此后全国很多婴儿也患肾结石。后经调查才发现这些“结石宝宝”都服用了同一种奶粉———“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这些奶粉均添加了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 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为什么要添加三聚氰胺呢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就能提高蛋白质的检测量。通过这种方式引出蛋白质, 能激起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动机。
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 就能提高蛋白质的检测量
四、化学史导入法
在巩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时, 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测得所有样品铟的平均丰度比。1991年8月, 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在汉堡会议上评审根据该实验中铟同位素丰度, 得出铟原子量为114.818±0.0004, 会议决定推荐铟原子量新值为114.818±0.003, 刷新了1969年沿用的旧值114.82±0.01。这是我国测定的原子量首次被采用为国际标准。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 国际友人都为之赞叹说, 一位年逾80岁的老人仍能做此精密测定工作, 非常难得。这是很高的荣誉, 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荣。这样的引入不但吸引学生, 还可以加强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五、科普导入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习的起步, 按照《课标》的要求, 了解知识居多.在难度及深度上不作要求.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初中化学知识只需了解皮毛, 教学中也需要适当对内容作纵深发掘的。在导语设计中, 有时我会适当增加一点科普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述《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时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生活中我们老听到有人说胃痛, 胃反酸, 这是因为人的胃液里有溶质质量分数为0.45%-0.6%的盐酸。胃液里的盐酸能够促进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 使蛋白质被水解吸收, 还能够使蔗糖、麦芽糖水解, 具有杀菌功能。但胃酸过多, 会影响人的消化, 严重时会导致胃穿孔, 这时最好服用含碱性的药物, 如胃舒平 (含Al (OH) 3, ) 。为什么服用这样的药品可以治胃痛与胃反酸呢?这是用了什么原理呢?学了本节课你就会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我发现学生对这一小段科学知识听得津津有味, 下面的教学进行得就比较顺利了。
花样百出的新课导入, 再配上老师生动的语言, 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常常收获惊喜, 久而久之, 他们形成一种习惯的想法, 上化学课很有意思, 自然一上课就很兴奋, 很有激情, 课堂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因此, 教师应重视导课艺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凤姣, 化学课堂导入阶段学生兴趣调查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22 (2)
[2]何金融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科教文汇2009 (11)
8.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艺术新探 篇八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设计的重要性及作用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伊始,教师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导入,是开始新课学习的启动环节。课堂导入不仅仅只是起个上课开场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有拉近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创设学习情景等方面的作用。
1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导入开始的阶段,教师以简明的语言或趣味化、形象化等方式向学生发出信息、组织教学,要给学生较强的刺激,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如,教师提出一个新奇的问题或展示鲜艳醒目的图片、模型、标本,或者提供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都能很快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兴奋点集中于新课题的学习。
2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初中化学pH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有使用指示剂(或试纸)来区别酸和碱的知识,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展示两份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并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用石蕊试纸迅速地区别出酸溶液和碱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快捷地区别这两份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呢?”这个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由此问题引出pH试纸,再引出pH值的问题,这样就能顺利地导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了。
3发挥组织指引的作用
在化学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将问题情境所凸现出的新课题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引向新课题的探究方向,就可以实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并且能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进程,跟随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而进入新的化学知识殿堂中寻求答案,形成循序渐进的课堂梯级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具体方法
1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就是指上课伊始,教师运用简捷、明确的语言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课题和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程序,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导入方法:
[例1]:“性质活泼的氧气”的导入
教师:大家看到过建筑工地和医院里用的大的氧气钢瓶,这些钢瓶中的氧气又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先理解氧气有哪些性质,再学习实验室里制得氧气的方法,我们将从所用药品、反应原理,制气仪器装置与操作、气体收集方法及原理几方面系统地学习。
当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类新知识或新领域,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不易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又没有适当的范例供借鉴运用时,可选择直接导入法,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配合实物教具、多媒体或以实验反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温故而知新法
孔子在《论语·为政》一文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明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通常是以复习、提问或做练习开始,教师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例2]“物质的溶解性”的导入
教师可以从一系列的复习旧知识的角度来提问题。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食盐、醋、辣椒面、土豆丝、味精。
正确答案为:食盐、醋、味精。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一杯水是无法无限制地溶解食盐或醋的,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围绕“溶解现象”更加深入地探讨。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溶质的溶解性都是一样的呢?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将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随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显示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情况后,学生就能大致了解到了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随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分析,就能让学生对此知识有很好的了解了。
9.课堂导入 篇九
其实,细想起来,课堂导入不外乎这样几种形式: 1.营造气氛,以“情”导入。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述,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初中生情感丰富,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内心还较为单纯,所以易受感染。在亲情方面,他们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联系生活,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感受亲情之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背影》时,师生们共同声情并茂地吟诵了大家熟悉的《游子吟》,然后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不仅仅体现在子女临行之时,它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著名学者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这样,学生自然就被感染了,进而进入学习状态,并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此文,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我在讲授《散步》时,先播放了《洗脚》广告,然后导入:同学们,我们对这个广告应该是很熟悉的吧,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好长时间,那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则公益广告要表达的主题呢?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是在新社会代代相传。这则广告中,将爱心传递下去的人是谁呢?对,这是这位孝顺的儿媳,这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们被这位孝顺的儿媳深深感动着,被这个端着满满一盆洗脚水的孩子感动着。是的,这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生活当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个字眼一直伴随着我们左右,我们的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篇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看看吧,哪怕就是这样一件一家人共同散步的平凡的生活小事,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浓浓的亲情。
以“情”导入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上台来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
2.激发欲望,以“趣”导入。现在的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动,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在进入新课之前,如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求知欲望,那么导入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如在讲授《核舟记》时,我就找到了几幅展示微雕技术的图片,有上海著名雕刻家袁耀在一块手掌大小的完整翡翠石上,完美刻画了千手观音的造型。其中,千手造型以及位于观音像头顶的小观音像均清晰可见。据悉,经过测量千手观音造型头顶部的小观音像脸宽仅仅0.38毫米。目前此项精湛珍宝工艺正式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有浙江宁波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用线描方式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近期刚刚连任的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将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或正或侧,依照就任先后依次排列,形貌清晰可见。还有刻有240首唐诗的乒乓球大小的微雕葫芦等等。最后又展示了这枚核舟图片,精湛的微雕技艺令学生们惊呼不已,也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3.创设问题,以“知”导入。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也具备一些运用已知求未知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具有挑战精神,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就能设计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并顺势导入新课,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时,我先提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班那些同学游览过故宫?”有很多同学举起了右手,然后我又连问了几个问题:“故宫在北京的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故宫? 故宫以前的正式名称是什么?你知道故宫的历史价值和它的来历吗?”这时,刚才举手的同学都不吱声了。我说:“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些同学游览过故宫,但现在看来,大家对我们祖国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还是了解太少,好吧,让我们一同走进故宫博物院,去探寻一下祖国的无限宝藏吧。”
再如在讲授《愚公移山》时,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4.寻找故事,以“讲”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如我在讲授《老王》时,课前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叫《高贵的施舍》,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乞丐向一个女主人乞讨,女主人让乞丐把砖搬到屋后,乞丐搬了之后,女主人给了乞丐用劳动换来的二十元钱,数年后这个乞丐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成了董事长,他要让女主人搬到城里去过好日子,可女主人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的故事。让同学们理解文中妈妈这样做,是给予了别人一份高贵的施舍,是为了树立他的信心,不要在生活面前倒下!也要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爱心,这里面包含了互助,平等与尊重!为将要讲授的《老王》中的难点做好了铺垫,从而导入新课。
一位老师讲授课外阅读篇目《妈妈的眼睛》时,就用同样体现母爱伟大的一篇小故事《神秘的耳朵》导入,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感染了学生。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语的精心设计直接影响着整个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
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激发活跃学生的情绪,诱发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情绪就会很高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追求课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在上课后的三五分钟内形成“我要学”的心理趋势,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呢?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风格迥异的导入方式。下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一些导入的方法。1.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如教学《将相和》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将相和》。请同学们把题目多读几遍,你能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将与相和好的意思。
师:没错,从题目上看,课文重点描写了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事,不过,既然是“和好”,就说明他们以前是不和的。那么,将和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中的将和相又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又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些字重点字?
生:“飞”和“夺”是重点字。
师:那么“飞”和“夺”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说明时间短速度快,“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
师:你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文的题目一下子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那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又是怎样夺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2.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3.演示导入法
3.1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3.2多媒体演示导入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时,首先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草原的画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5.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例如教《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给学生讲故事:“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住在井里,有天青蛙坐在井底望着蓝天出神,这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于是青蛙和小鸟谈了起来,同学们想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吗?”这样,从这个故事入手,过渡到要教的内容,给学生设下了悬念。
又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自身的一段游历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青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6.情境导入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又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可以这样导入: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垦了一片菜园,他的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是什么启迪呢?请小朋友快速阅读课文《父亲的菜园》。
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按照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的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环节,以便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最开始的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导入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秩序和效率,这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却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何引导和组织有效的教学,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例,初步探讨课堂导入的一些方法。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
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但是也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否则还没上课就离题万里了。谈话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然会影响课堂结构的层次,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
二、实物导入,亲身体验
用实物导入,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绿叶的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同册书的课文《一只贝》,教师可以拿一些贝壳让学生放到耳边听听大海的声音,观察贝壳的花纹,想想这只贝壳是否曾经孕育过珍珠,想象它在海边沙滩上的情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学习中了。
运用实物导入法,能让学生感觉很新奇,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什么都喜欢亲身体验一下,所以实物的出现,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关注课堂学习。但是实物在课堂上出现也容易引起一些学生的过分关注,教师要控制好实物观察的时间和度,尽量让学生能将实物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尽快回归文本。
三、图片导入,视觉冲击
尽管义务教育S版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插图,但是为了能吸引学生课前的注意力,有时候用自己准备的一些图片导入新课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金奖章》,教师可以自己画一个金奖章,出示并问:“如果要你们把这一个金奖章发给地球上的一种鸟儿,你们会发给谁呢?”这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个奖章吸引,然后在头脑里马上思考该颁发给哪种鸟儿,也许有的会说出自己喜欢的那种鸟儿的名称,那么教师就可以导入新课:“今天鸟国里就有一只鸟儿获得了这枚金奖章,到底是谁呢?为什么颁发给它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答案”。再如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先出示夜晚星空图,吸引学生观察图片,找到大熊星座,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关于大熊星座的传说吗?”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传说。于是教师便说:“它可是七颗钻石变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很浓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美丽的写景课文,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走进丽江》等课文,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照片,让学生领略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些美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图片虽然没有实物那么直观,但是精心制作或挑选的图片能冲击学生的视觉,加深学生对画面的印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音乐导入,激发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前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歌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能让学生体会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而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所以以此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产生浓浓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玄奘取经遇到的重重险阻。再如五年级下册的《冬不拉》,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冬不拉”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由冬不拉乐器弹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种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选择合适的音乐导入,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过能用音乐导入的课文并不是很多,教师可适当运用。
五、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语文课堂中能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这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吹泡泡》,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肥皂水,让学生自带吸管,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变化等,待上课铃响后,可以收拾好东西,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提问。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秩序,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再如二年级上册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天鹅”、“大虾”、“梭鱼”的头饰,把一张课桌放到教室前面,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拖动桌子,看看是否能移动;再请他们从同一个方向拖动,再看看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悟出道理,这个时候回归教材,就能轻易把握课文内容了。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所以适当的课前游戏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一些课本里蕴涵的道理。
除了上述的导入方法,其实很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常用的譬如: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故事导入法,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导入到新课等等。
10.导入课堂的谜语 篇十
(四)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
(五)导语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练,一般二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六)形式要多种多样
开头导入的方式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运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下面本人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的经历来探讨一下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审题导入法
每当新课开始时,我几乎都是先板书课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这样长久下去,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写作时的审题能力。
二、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1.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十一
一、旧知识导入。
利用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新的知识的讲授做好铺垫。通过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用科学实验也是化学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方法。质疑、引趣、争辩等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恰当引导,以达到引发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问题导入。
在学生对相关问题根据已有的社会、生活及学习经验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是常见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位同学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问题的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比如化学课讲《酸雨及其防治》内容时,教师先展示被酸雨侵蚀的雕像和树木图片,被酸雨污染的河流图片,建筑物被酸雨侵蚀目不忍睹的图片等,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使学生对酸雨产生“深恶痛绝”的感觉,学生就会急切想知道形成酸雨的物质有哪些?酸雨成分、性质如何,为什么有害?怎样才能防治酸雨,减轻酸雨对我们带来的危害等相关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积极参与意识。
四、热点导入。
热点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当下社会非常关注而学生也非常熟悉的熱点问题让学生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学生非常熟悉,就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
12.高职高专医用化学课堂导入例析 篇十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学而言, 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抓住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导入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是预示高潮和结局的序幕, 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航标。教师在授课伊始, 若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有目的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就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1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刘显国教师曾把导入新课归纳为短、新、精、平、快、奇、巧、准8个字[1]:短, 即语言简短、清晰、易懂;新, 即有新意, 形式新颖;精, 即设计精心, 内容精练, 讲解精彩, 抓住关键, 画龙点睛;平, 引入时的知识坡度不宜过大, 最好先在一个水平面上;快, 新课引入, 一般以1~2 min为宜;奇, 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的悬念;巧, 即设计巧妙;准, 即新旧衔接的知识点要准, 语言使用要准。
2 高职高专医用化学课堂导入方法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中, 应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
2.1 复习旧知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或经验,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复习旧知识, 承上启下, 自然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 增强学习信心, 集中学生注意力, 不会使学生觉得新知识的出现很突兀, 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但要注意, 回顾旧知识应简明扼要, 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复习,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例如, 在学习烃的含氧衍生物时, 可使用此法通过复习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引入: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碳氢化合物又叫做烃, 烃分子中的氢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即为烃的衍生物, 如果取代的基团中含有氧, 就叫烃的含氧衍生物。此外, 在学习油脂时, 可以通过复习羧酸和醇 (甘油) 的酯化反应引入。
2.2 图片导入
图片可以把美丽的现象浓缩于尺幅之中, 以小见大, 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快速投入到探究知识奥秘的学习中去。如在讲授溶胶时可搜集一些与溶胶性质有关的优美图片, 如江河入海口处的三角洲、清晨茂密树林中透过枝叶间的一道道光柱、黑夜中探照灯的光束等, 吸引学生的眼球, 同时教师配以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提示,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此时, 抛砖引玉, 这些美景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溶胶里。由此,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奥秘的强烈探索欲望, 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3 典型案例导入
典型案例导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与之相关的具体案例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在进行对映异构新课教学时, 可使用典型的药害案例“反应停事件”导入。“反应停” (沙利度胺) 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眠作用, 20世纪60年代前后, 曾被欧美至少15个国家的医生用于治疗妇女妊娠反应, 一度成为“孕妇的理想选择”。但随即而来的是, 许多出生的婴儿都是短肢畸形, 形同海豹, 被称为“海豹肢畸形”。 (此时, 展示几张海豹肢畸形婴儿图片, 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其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同时增强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感。) 1961年, 这些症状终于被证实是孕妇服用“反应停”所导致的。原因是“反应停”存在一对对映异构体, 其中右旋体 (R型) 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而左旋体 (S型) 不但没有镇静作用, 反而有强烈的致畸作用。那么什么是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由此, 通过典型案例的导入,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新知[3]。
2.4 生活常识导入
生活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通常人们只熟悉现象, 而往往不知道成因。心理学研究证明, 太熟悉的东西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完全陌生的东西因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联系不上, 也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接受美学认为, 恰当的方法是把新颖度定在“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1]。在课堂导入中, 若使用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常识, 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新课电解质溶液的导入:“生活中, 我们都知道不能用湿手或出汗的手去触摸电器, 否则容易导致触电事故。这是因为水会导电, 而汗液中除了有大量水之外, 还含有Na Cl、KCl等, 它们溶解在水中也会导电。实际上, 除了Na Cl、KCl之外,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化合物溶解在水中有不同的导电作用, 有的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也可以导电, 人们就把溶解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离子就是通过一种电解质溶液———体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因此,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从事剧烈运动的人大量出汗后, 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 水到渠成, 学生易于接受。
2.5 联系临床或后续课程导入
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与知识的有用性密切相关。对于医用化学, 若能在课堂导入中将知识与临床或后续课程联系起来, 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渗透压的导入:首先展示一张学生非常熟悉的临床输液图片, 然后结合临床设疑, 为什么输液时常用的注射液如Na Cl溶液的浓度是9 g/L、葡萄糖溶液的浓度是50 g/L, 为何不使用其他的浓度?如果将两种溶液的浓度增大或减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由此导入, 使学生认识到该知识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临床工作有用, 就能产生学习的动机, 从而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缓冲溶液的导入语可与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相联系, 如:正常人体血液的p H值一般维持在7.35~7.45之间, 但是人体每天都在不断地从食物中摄取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而且人体新陈代谢也会产生酸、碱性物质。为什么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血液的p H值却能够维持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呢?究其原因, 主要是血液中存在着多种缓冲对, 具有缓冲溶液p H值的作用。据此导入新课, 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用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不拘一格, 对同一内容, 不同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位教师,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时间或教学对象不同时, 使用的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取何种课堂导入方法, 一定要遵循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原则, 切不可流于形式。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步骤。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本文介绍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并列举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医用化学,课堂教学,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周明星, 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 (上) [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化学课堂导入】推荐阅读:
打造幽默化学课堂10-27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08-11
如何实现初中化学高效课堂10-08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9-02
优化分层教学,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09-19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09-24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策划研究计划10-18
基于翻转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10-19
英语课堂导入技巧07-21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导入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