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代表作品

2024-07-06

柳宗元代表作品(共12篇)

1.柳宗元代表作品 篇一

柳宗元诗词作品

《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早梅》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别舍弟宗一》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溪居》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渔翁》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贞符》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於穆敬德,黎人皇之。惟贞厥符,浩浩将之。仁函于肤,

刃莫毕屠。泽熯于爨,沸炎以浣。殄厥凶德,乃驱乃夷。

懿其休风,是喣是吹。父子熙熙,相宁以嬉。赋彻而藏,

厚我糗粻。刑轻以清,我肌靡伤。贻我子孙,百代是康。

十圣嗣于理,仁后之子。子思孝父,易患于己。拱之戴之,

神具尔宜。载扬于雅,承天之嘏。天之诚神,宜鉴于仁。

神之曷依,宜仁之归。濮沿于北,祝栗于南。幅员西东,

祗一乃心。祝唐之纪,后天罔坠。祝皇之寿,与地咸久。

曷徒祝之,心诚笃之。神协人同,道以告之。俾弥忆万年,

不震不危。我代之延,永永毗之。仁增以崇,曷不尔思。

有号于天,佥曰呜呼。咨尔皇灵,无替厥符。

2.柳宗元代表作品 篇二

唐代华夷观的内涵不仅丰富, 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先进性远超其他朝代。唐朝对待异族及其文化的开放心态一直为后世所赞扬。唐初, 中央王朝的统治者虽以华夏统治者自居, 但其实“唐源流出于夷狄” (p3245) , 因此, 唐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尚可做到一视同仁, 正如唐太宗所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p6247) 同时, 由于初唐统治者尊崇产生于本土的道家, 佛教的地位尚不足以威胁正统文化。再加上盛世之下的人们拥有相对开放的观念, 对异族及其文化采取了。

但是随着安史叛乱引致的胡人对抗朝廷, 深深刺激了唐王朝统治集团。唐王朝中央开始对胡人军事集团采取防范态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再加上藩镇割据导致各区域之间彼此分离, 唐王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衰落, 自足自信的心态受到挫伤, 唐前期的开放观念逐渐走向闭塞。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未结束混乱的局面, 促使士人们开始寻找致乱的根源, 他们很自然地将叛乱归结为儒家礼法的破坏。恢复儒家纲常和秩序成为大家追求的首要目标, 复古之风由是而起。以韩愈、柳宗元为领导者、显示儒学正统观念的古文运动兴起, 它要求以中原为旨归的华夏文明, 剔除外来的所谓蛮狄的成分, 中原之正统与外族之蛮荒, 成为唐后期支配人们思想的观念。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说:“唐代古文运动一事, 实由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之局所引起, 安、史为西胡杂种, 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汉人, 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 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四夷交侵, 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为古文运动中心之思想也。”生活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柳宗元受儒家学说夷狄思想的影响, 同时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华夷心态, 以下将分别从对待少数民族和佛教的态度来进行解读。

(一)

通过对《柳宗元文集》的研读, 可以感受到柳宗元在看待少数民族方面拥有华夷之分的观念。这首先表现在他看不起少数民族的落后性, 不屑与之为伍。柳宗元的文集里充斥着大量的“蛮”、“夷”等字眼。如“今抱非常之罪, 居夷獠之乡” (《寄许京兆孟客书》) 、“失于蛮夷中” (《与李翰林建书》) 、“惟蜀都重险多货, 混同戎蛮人, 人尨俗剽, 嗜为寇乱” (《剑门铭》) 等。在《萧翰林俛书》中写到“然居理平之世, 终身为顽人之类, 犹有少耻, 未能尽忘”, 明显表现出看不起少数民族的心态。

这种华夷之分心态的另一面是渲染大唐王朝的风采和推崇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然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势力急剧衰落, 于是柳宗元只能热烈颂扬唐王朝的往昔风采。柳宗元《唐饶歌鼓吹曲十二篇》中回忆了唐王朝初期的征战少数民族的历史, 对唐王朝的功绩用华丽的词赋进行赞颂, 同时贬低少数民族的形象。如《右奔鲸沛十八句》中写到“傒缧降王, 定厥功, 澶漫万国, 宣唐风, 蛮夷九译, 咸来从, 凯旋九奏, 像形容”。《右河右平十八句》“百蛮破胆, 边氓苏, 威武惮耀, 明鬼区, 利泽弥万祀, 功不可喻, 官臣拜手, 惟帝之谟”。《右铁山碎二十二句》“群顽既夷, 庶绩成正, 皇谟载大, 惟人之庆”。《贞符》一篇也表现了鲜明的天朝大邦的姿态, “念终泯没蛮夷, 不闻于时, 独不为也, 苟一明大道, 施于人世, 死无所憾, 用是自决”, “四夷稽服, 不作兵革, 不竭货力, 丕扬于后嗣, 用垂于帝武, 十圣济厥治, 孝仁平宽, 惟祖之则, 泽久而逾深, 仁增而益高, 人人戴唐, 永永无穷”。天朝大邦、不可一世、轻视蛮夷的心态一览无余。

此外, 柳宗元十分尊崇尧、舜、孔子等人。柳宗元申明:“唯以中正信义为志, 以兴尧、舞、孔子之道, 利安元元为务。”

柳宗元对虽轻视蛮夷, 但是主张并且讴歌用华夏正统文明改造少数民族落后状况。《唐故中散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安南都护御史中丞充安南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上柱国武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张公墓志铭》“去之则夷獠称乱, 复至而寇攘顺化, 及受命专征, 得陈嘉谟, 誓拔祸本, 纳于夷轨”, “乌蛮首帅, 页险蔑德, 公于是外申皇威, 旁达明信, 一劝而悉朝其长, 取州二十, 以被于华风, 易皮弁以冠带, 化奸为诚敬, 皆用周礼, 率由汉仪”。《唐故邕管经略招讨等使朝散大夫持节都督邕州诸军事守邕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赐金鱼袋李公墓志铭》“乌猢猖狂, 盗海剽山, 帝命于南, 逖彼群蛮, 虎龙煌煌, 英荡是将, 舟之金玉, 以为公服, 公既蒞止, 告以文理, 推义赴仁, 弢弓服矢, 蛮人涕怀, 投刃以俟”。

及至柳宗元遭贬谪到永、柳二地, 并在那里生活长达十四年之久。永州和柳州是当时少数民族的居住区, 在与少数民族的朝夕相处中, 柳宗元也深刻地体会到蛮夷与华夏汉人都是天子的臣民, 一样受到朝廷的恩泽。如《谢除柳州刺史表》写到“皇风不异于遐迩, 圣泽无间于华夷”。在《送贾山人南游序中》借友人之口表达了“视其意, 夷夏若均, 莫取其是非”的想法和态度。正是基于这种态度, 柳宗元与少数民族真诚交往, 记录了民族风情, 如《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 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 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 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宗元作为朝廷大员以及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 可以对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文化表示出应有的尊重, 尽管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难以言语沟通, 但他却“欲投章甫作文身”, 难能可贵。在《宥蝮蛇文》这篇寓言里, 他借宽宥蝮蛇, 提出与蝮蛇“异途, 不相与争”, 从而互不袭扰, 和睦相处, 各自保持安定的生活, 退而广之, 人与人如此, 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如此。因此, 他强烈反对民族间的骚扰、掠夺和战争。他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批评汉朝终军没有阻止汉武帝的穷兵黩武, 反而怂恿对外用兵, 讽刺他最终死于出兵南越的战乱中。

柳宗元在任上时, 还曾为在争斗中刺死别人的莫诚请命, 在《柳州上本府状》中他认为莫诚应宽大处理, “以慰远黎, 阖境荷慈育之恩, 岂惟一夫受生成之赐”, 对少数民族应注意“宽慰”的问题, 以避免激化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员的矛盾。

(二)

柳宗元所处的唐元和时期, 佛教势力空前膨胀, 已直接威胁到立国之本的儒家思想。因此, 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士人极力反对佛教。而柳宗元却表现出种种崇佛的举动, 为人诟病。但是仔细解读柳宗元文章以及考察他的行为就会发现, 他虽习佛并有尊佛的举动, 但志不在佞佛崇佛。他是从一个儒者的身份来认识看待佛教, 秉持对佛教所持有的“世用”的立场, 是要援佛入儒, 统合儒释, 让佛教起到“佐世”的作用。因此当他的族人郁师不习儒却遁而入释时, 不但不加赞许, 反而“诚怪而讥焉”。同时, 柳宗元对于佛教危害国计民生、违背本土伦理的部分也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他在《送僧浩初序》中表示对佛家“曰髡曰缁, 无夫妇父子, 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 “不事生产、败坏伦常”的行为也是“不乐”的。柳宗元始终秉持儒家的道德标准来看待佛教, 归根结底是华夷之分的心态在起作用。

对待外来的佛教, 柳宗元既不是一味地抵制, 也不是不加剔除的全盘接收, 而是秉持经世致用的思想, 将其加以利用, 更好服务于本土。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中表达了“统合儒释”的观点。他认为“浮屠诚有不可斥者, 往往与《易》、《论语》和。诚乐之, 其于性情奭然, 不与孔子异道”, 可以和儒道调和起来, 为儒所用。

综上, 通过解读柳宗元的文集, 还是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柳宗元拥有华夷之分的心态, 这种心态是固步自封的农耕民族排外性的延续, 及至中唐又因盛世不再, 一时无法接受衰落的事实, 故作自大的表现, 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华夷之辩终究只是历史进程中的小插曲, 并不能阻止民族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大趋势。柳宗元的华夷心态即是证明。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持有华夷之分的心态, 但是在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并没有去压迫少数民族, 反而与之真诚交往,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秉持经世致用的态度加以利用, 以更好地服务于本土, 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摘要:唐前期对待异族及其文化的开放心态一直为后世所赞扬。然而以安史叛乱的爆发为界, 华夷之辨被重提并逐渐加强。中唐复古之风兴起, 要求恢复儒家纲常和传统文化即是强调华夷之辨的例证。作为古文运动旗手之一的柳宗元一方面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可避免的拥有“华夷之分”的观念, 另一方面由于他贬黜西南的经历, 使得他在看待异族及其文化的时候心态又相对平和, 主张华夷两安。

关键词:柳宗元,华夷之辨,华夷两安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柳宗元重情 篇三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广西柳州后的作品。在早年的人生历程中,柳宗元可谓一帆风顺。他士族出身,20岁出头就进士及第,后来得到王叔文的赏识,一路得到擢升,与他同在进用之列的还有刘禹锡。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用事,这本来是柳宗元有所作为的时候,但顺宗健康情况不佳,登基8个月就禅位与太子(即唐宪宗)。唐宪宗与王叔文不相容,即位就着手打击王叔文,王叔文最后被赐死,从此处可以窥见这场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王叔文在短短几个月的秉政时期里,是否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历代学者说法不一。不过,柳宗元的人格大节无可指摘,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但身在政治漩涡之中,任何人都难以幸免,他很快就受到牵连,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的路上,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在永州呆了10年之后,柳宗元奉诏回京,很快就被贬为柳州刺史,最终在柳州任上去世,世称“柳柳州”。这首七律题目中的“漳汀封连”,是指他的4个朋友: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漳州和汀州在福建,封州与连州在广东,在唐代都属于偏远之地。这几位朋友都是柳宗元早年在王叔文手下的同僚,随着唐宪宗上台,他们的命运也一齐浮沉。

此诗首联登楼言愁,宏阔警动。中间两联写登楼所望之景。飐是风吹浪动的意思,薜荔是香草(薜字读音同币)。岭树重遮千里目,写出与友人相望不相见之情。“九回肠”化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句,江流曲似九回肠,是说眼前所见的江流,就像作者的愁肠一样曲折。最后两句说大家一起被贬到蛮荒之地,不但难以相见,更是音讯难通,思念之情浓郁而不张露。

前人评点此诗,认为“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惊风、密雨,是比喻朝中那些向皇帝进谗言的小人,芙蓉与薜荔则是比喻自己与朋友这些君子。这种说法,符合屈原“美人香草”的寓意,可备一说,但不可坐实,因为倘若坐实,就不免为穿凿附会。大抵解读古人的诗,求之过深与轻易读过,其弊处是相同的。诗的妙处,正在那些不能说透的地方,一旦坐实,则兴味全消。试问这两句若是只写眼前所见的景象,并无寓意,又有何不可呢?

苏轼赞赏柳宗元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这个评价大体符合柳宗元诗集的实情,但不适用于这一首七律身上,因为这首诗的外在并不枯槁。当然了,此诗的好处,不在于它的字面漂亮,而在于内在的感情充沛。章太炎先生说,“自唐以来,论文皆以气为主。气之盛衰,不可强为。大抵见理清、感情重,自然气盛。”这真是一针见血之论,同样适用于诗,不专限于文。“见理清”有待于学,“感情重”则要求作者须得是个重情之人,强学不得。章先生认为,古人感情重于后人,《颜氏家训》说,“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章氏此说可谓精辟,因为必先有重情之人,然后才有感人肺腑的作品。古人离别垂泪的情景,或许为今人所笑,然而这恰恰是古人胜过今人的地方,古代诗家的高下,也往往在感情轻重这一处见出分晓。

在柳宗元赴任柳州之前,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朝廷对刘禹锡的处理,是将之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在贵州,在唐朝时比柳州更为僻远难行。柳宗元知道了这个消息,就上书朝廷,请求将自己与刘禹锡的贬地对调,理由是刘禹锡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如果与刘一起到西南,身体会受不了,而如果她不与刘一起走,以她的高龄,则无异于让这对母子天人永隔。在大臣裴度的帮助下,朝廷最终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而柳宗元到柳州不变。

如此重情之人,写出如此好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4.柳宗元的 篇四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里出自柳宗元著名的小石潭记。那是一个清朗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柳宗元坐在潺潺溪水边一块巨大而光滑的石头上,望着清澈透明的水中一只只鱼儿。画面仿佛定格在了此处,柳宗元从鱼儿身上看到了自然的生命力,又仿佛看到了自己无依无靠的样子;视线不肯离开,他在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柳宗元的一生大起大落。原本步步高升的他,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永贞革新,却因为触范了皇家的利益,被流放到永州。他一心想报国,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这样的打击深深地伤了他的心。在永州游山,玩水,他仍没有释怀。

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表面上写了水有多么清澈,细品却能体到他内心的情感。他何尝不是那鱼儿!无依无靠,在永州,他格外地无助,内心无尽的凄凉。他思考着自己的价值,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命运仿佛在玩弄他一般,朝廷先一纸召书将他召回了长安。终于到了长安,他又被贬到了更偏、更远、更荒凉的柳州。极度的欣喜和极度的失落在一瞬间转换时,很容易让人的心态彻底崩溃。这难以想象的落差将柳宗元推向了绝望的边缘。无依与寂寞将他占满。他不断地,拼命地想,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朝中为国效力的人来说,这些起落足以让他心灰意冷,并且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让他厌世、不再顾虑任途荣枯,不再顾虑国家的未来。

但是柳宗元没有!

巨大的打击接连地冲向他,他却捂着伤口,缓缓前行,从未倒下!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在一个国中是多么渺小。他可以忘记一切,去隐居,去避世;但是即使心已经被深深地伤害,他的选择仍然是兼济苍生!

在柳州,他利自己小小的官职,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

他为国效力,直到他再也不能了为止。

他是最无助的人,又是最无私的人。

5.柳宗元谥号 篇五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赵构给柳宗元加封“文惠昭灵侯”.对谥号中“灵”字的含义是褒是贬,历来有不同看法.

《史记正义》记载:谥法是周公旦创制的,用来臧否死去的统治阶级成员.东汉王充在《论衡*须颂篇》离有:“谥者,行之迹也,谥之美者,成,宣也.恶者,灵,厉也.”对于“灵”字,王力在其《古代汉语》中也把它作为批评性的.他们都是以周公旦《逸周书*谥法解》为依据的.但是后人对《谥法解》的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顾炎武《日知录*谥法》记载:“汉魏以来,悉损益而遵用之.”例如,西汉元帝曾追尊汉高祖母亲为昭灵皇后.作为子孙的皇帝对祖宗是不会妄作批评的.“灵”字在这里是表扬性的.从赵构《加封文惠昭灵侯告词.的内容来看对柳宗元也没有批评的意思.依上述二点,可以断定“文惠昭灵侯”是肯定性,表扬性的谥号.

柳州构筑罗池庙,唐中央政权是不承认的.《罗池庙碑》是罗池庙最早的历史文献.碑中说:“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祸福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这是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总结.在宋代,韩愈逐渐成为文化规范的象征.韩愈对柳宗元的总结也被宋朝统治阶级所承认,宋哲宗在元祐七年(1092年)正式承认罗池庙建立,并重新赐名为“灵文庙”,此后,柳宗元被加封“文惠侯”和“文惠昭灵侯”这种加封属于褒义的.

6.读书柳宗元诗词 篇六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注释】:

(1)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

(2)俯默:低头不语。窥:窥探,研究。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3)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4)欣:高兴。

(5)戚:悲伤。吁(xū):叹气。

(6)缥帙(qiǎo zhì):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

(7)逾:越过,超越。

(8)瘴疴(kē):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灵府:心灵。

(9)临文:打开书本阅读。乍:刚刚,初。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

(10)彻:通“撤”,撤除。彻卷:丢开书本。兀(wù):犹兀然。依然还是。

(11)竟夕:一天到晚。

(12)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俱:在一起。

(13)更:百家本注为“‘更’一作‘便’”。

(14)熟寐:熟睡,睡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15)欠伸:伸伸懒腰。

(16) 吟咏 :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17)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18)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

(19)捐:除去,抛弃。囚拘:拘囚,束缚。

(20)巧者:乖巧的人。为:谓,说。

(21)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22)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qū):劳苦。

(23)贵:珍惜。尔:你。躯:身躯。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

(24)名:名利。驱:驱使。

【译文】:

贬谪幽居丝毫不问世事,每天默默地把唐尧、虞舜钻研。

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的苍海桑田变化万千。

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渊渊。

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瘴气闷人扰乱心境,记忆一天一天衰减。

临文展书便觉清清楚楚,读完一卷却百事无缘。

整天可以和谁去说话?只是与典籍日夜相伴。

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伸着懒腰舒展肢体,吟咏诗文感到心情欢愉。

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珍惜你大丈夫的六尺之躯,不要被名利驱使而丧失了自由!

【赏析】: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柳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辅时及物”的理想遭受挫折,他便从政坛转向文坛:“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寄许京兆孟容书》)他从小便养成刻苦阅读的习惯,在永州无政务缠身,因而有更多的时间读百家之书。由于巨大打击,精神摧残,加上水土不服,他未老先衰,三十多岁就身患多种疾病。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说:“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今仆虽羸,亦甘如饴矣。”以读书为乐,虽然瘦弱饥饿,但感觉像糖浆一样甜美。还谈到读书对他写作的帮助:“宗元自小学为文章,中间幸联得甲乙科第,至尚书郎,专百官章奏,然未能究知为文之道。自贬官来无事,读百家书,上下驰骋,乃少得知文章利病。”(《与杨京兆凭书》)他深入钻研儒家圣贤的言论和史籍,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紧密联系现实形成以儒家为主,融汇百家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同时,写作技能日臻成熟,大量佳作传之于世,永州,成为他创作的黄金时期,这是与他的刻苦攻读分不开的。

《读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于元和四年(809),这是柳贬永的重要转折期。全诗共28句,约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中间16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吴文治教授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后6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4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7.柳宗元的诗词 篇七

初拜柳州出东郊,道旁相送皆贤豪。回眸炫晃别群玉,

独赴异域穿蓬蒿。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

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兰高。阴森野葛交蔽日,

悬蛇结虺如蒲萄。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

饥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奇疮钉骨状如箭,

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

迩来气少筋骨露,苍白瀄汩盈颠毛。君今矻矻又窜逐,

辞赋已复穷诗骚。神兵庙略频破虏,四溟不日清风涛。

圣恩倘忽念地苇,十年践蹈久已劳。幸因解网入鸟兽,

8.柳宗元游西山 篇八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2],居是州[3],恒惴栗[4]。其隙也[5],则施施而行[6],漫漫而游[7]。日与其徒上高山[8],入深林,穷回溪[9],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10],倾壶而醉。醉则相枕以卧[11],卧而梦。意有所极[12],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3],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4]。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15],望西山,始指异之[16]。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17],斫榛莽[18],焚茅茷[19],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0],则凡数州之土壤[21],皆在衽席之下[22]。其高下之势[23],岈然洼然[24],若垤若穴[25];尺寸千里[26],攒蹙累积[27],莫得遁隐[28],萦青缭白[29],外与天际[30],四望如一[3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32],不与培塿为类[33]。悠悠乎与颢气俱[34],而莫得其涯[35];洋洋乎与造物者游[36],而不知其所穷[37]。引觞满酌[38],颓然就醉[39],不知日之入[40]。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41],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42],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43]。游于是乎始[44],故为之文以志[45]。

是岁,元和四年也[46]。

[注释]

[1]西山:在湖南零陵西。

[2]僇(lù):同“戮”,指犯罪受刑。僇人:罪人,指唐宪宗即位后,作者因在顺宗时参预王叔文集团而贬谪永州司马(已见前注)。

[3]是州:此州,即指永州。

[4]惴栗:惊恐不安。

[5]隙:谓公余闲暇,抽空。

[6]施施(yí):行进困难的样子,此形容溜出官署,避免注意。

[7]漫漫:谓漫无目的。

[8]其徒:指与自己遭遇相同的一帮朋友。

[9]穷:走到头。回溪:曲折的溪水。

[10]披草:谓就在野草地上。

[11]相枕以卧:谓朋友们相互依靠着睡觉;一本无“以卧”二字。

[12]“意有”二句:谓心里最想什么,梦中也就见到什么,意趣相同。

[13]“以为”二句:意谓我认为,凡是永州所有的奇形异态的山水都被我发现了。“异态”,一作“胜态”。“有”,占有,指别人不知道,只有他发现。

[14]未始知:还是一点也不知道。怪特:指形态特别怪异。

[15]法华:寺名,在永州地势最高处。西亭:在法华寺西面,为作者所筑,常与朋友在亭中宴游赋诗,有《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等记其事。

[16]指异之:指点西山,发现它不平常。

[17]缘:沿着。染溪:一作“冉溪”,即愚溪,已见《愚溪诗序》注。

[18]斫(zhuó):砍伐。榛莽:泛指灌木杂草。

[19]茅茷(fèi):泛指枯落草叶。

[20]箕踞: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形似箕斗,在古代是一种无礼的放肆举动,此用以表示自由不拘。遨:随意游玩。

[21]数州:指永州及毗邻几个州。

[22]衽席:古时的睡席。这句是说,从西山上看四野,都在身下,十分渺小。

[23]其高下之势:谓各州的地形高低。

[24]岈(xiā):大谷。洼:深池。这句是说,那些看来是大谷深池的地方。

[25]垤(dié):小土堆。

[26]尺寸千里:谓视野里很小一点地方,实际包括极大面积地区。

[27]攒(cuán):凑集。蹙(cù):紧缩。这句是说,地面的山水,看起来都像紧凑重叠在一起。

[28]遁:逃避。这句是说,每一处都看得见,一处也躲不了。

[29]萦青缭白:谓白云在蓝天上萦回缭绕。

[30]外与天际:谓天外与天相连的边际,喻望远之极。“外”,一作“水”。

[31]四望如一:谓无论朝哪个方向远望,都是如上述八句所写一样。

[32]是山:即指西山。

[33]培塿(pǒu lǒu):小土山。类:同类。

[34]悠悠:形容存在极其久远。颢(hào)气:浩气,指天地间的元气。俱:同在。

[35]莫得其涯:无人能捉摸到西山存在时间的边沿,即谓其久远不衰。“涯”,边际,局限。

[36]洋洋:形容极其广阔。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游:来往,表示西山胸襟可与造物者相比。

[37]不知其所穷:不知西山命运有什么穷困不达的地方。

[38]引:举起。觞:酒杯。满酌:灌满酒。

[39]颓然:醉倒的样子。

[40]日之入:太阳落山。

[41]至无所见:谓直到天黑。

[42]“心凝”二句:谓心平静得像凝结似的,躯体的一切束缚都解脱了,仿佛与天地万物化合在一起了。这是形容游西山所得的最大乐趣。

[43]向:从前,指上文所说“无远不到”、“皆我有也”。未始游:还是一点也没有游过。

[44]“游于”句:谓游赏永州山水,这次游西山才真正开了头。

[45]志:记叙。

[46]元和四年:公元8。

[白话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9.寻访柳宗元作文 篇九

昨晚从崀山回来,我们一行七人夜宿永州城。也许是在等待与柳子有场奇异的幽会吧,也许是想倾听来自唐朝的蛇声吧,我居然一夜辗转难眠。

天刚破晓,我被手机接收短信息的提示音惊醒。是贞贞发来的,她问我们起床没有,说她老睡不着,凌晨4点多钟就醒了,现在和雨漉、香香三人在逛街。偏偏这时经农、新炎推门进来,说是去吃早餐,顺便参观永州城。于是,我就叫醒了尚在熟睡的兵哥,大家一起坐车去城内转转。

来到宽阔的街道上,面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对着川流不息的人车,面对掩映在青山碧水中的山城,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柳宗元被贬的蛮荒之野,一个盛产异蛇的地方。在这里,清澈的潇水与悠悠湘江欢快交合,哺育着一代代聪明勤劳的儿女。在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瑰丽景观神奇相融,铸造出名播八方的风光和胜景。在这里,名山秀水纵横城中,庙庵寺观遍布乡街,山石奇突而险峻,岩洞幽遂而众多,真是令人神往。难怪,思想家周敦颐、军事家蒋婉、黄盖、哲学家李达,书法家怀素、文学家柳宗元、诗人元结,或出生于斯,或长期幽居于斯,一个个被永州的奇山异水孕育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英。难怪,历代名家欧阳修、陆游、黄庭坚、寇准、徐霞客、何绍基会相继寻访到此,留下一篇篇动人的诗文。数永州人文资源,上下三千年,既有楼塔寺庙之壮观,又有古遗址之神奇,还有碑石与石刻之绝妙,众多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一幅古老悠久的画卷。

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山水这一基本载体。山以它的坚固稳定性,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历史的传统性,水以无穷的流动、莫测的变幻,表现出了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内涵性和进步性。在永州,“潇湘夜雨”滋润出无数处风景名胜。曾有专家这样评价永州:“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画,那么永州就是一本意味隽永的书。”元结、柳宗元、周敦颐这三位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做出了许多开源性贡献的`杰出人物,正是因为以永州这本特质的书为载体,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永州人最自豪的当为“三子三溪”。三子即元子、柳子、周子。徐霞客说:“永州三溪,浯溪为元子所居,愚溪为柳子所谪,濂溪为周子所生。”可以说,没有永州三溪就成就不了三子。

这当中,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大散文家大诗人柳宗元了。柳宗元在永州虽然没有主政,但他与永州人民生活在一起,写出了许多揭露时弊反映人民苦难的文章,为中国文学思想史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得永州人民的崇敬爱戴。柳宗元在永州人的口语中尊称为柳子,柳宗元的塑像叫做柳子菩萨,永州现有柳子庙、柳子街,而这,无不折射出永州人们对柳完元的敬仰奉崇。如今,漫步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永州街上,我们每走一条街都能闻到柳宗元的呼吸,每走一步路都能感受到柳宗元留下的余温,而愚溪两岸的每一棵柳树,更是时时在诉说着这位文学大师的传说故事。这故事里,有悲愤,有孤独,有失望,更多的是思考,是期盼,是等待,是智慧的光芒。如果说柳文化是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独树一帜的华章,那么由柳子庙、愚溪和永州八记遗址为代表构成的柳子景区就是流芳溢彩,令人击节惊叹。

10.柳宗元唐诗鉴赏 篇十

《柳州峒氓》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作者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头二句写作者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中间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后两句抒写作者心意,表示愿意入乡随俗。...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唐诗鉴赏

《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种甘(柑)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同时也流露了久谪的哀怨。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动,含意丰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

11.柳宗元的故事 篇十一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去当刺史,他倒是很平静的。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经历。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人们也称他柳河东。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当刺史。

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情一直不好。怎么样才能使心情舒畅一些呢?他在公务完成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他非常喜欢,就在那里安了家。但是,给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他觉得他是因为“愚”而被贬官的`,所以得用这个“愚”来命名。他终究没有让自己高兴起来。

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有时突然游得好远,就好像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苦。

但是,柳宗元毕竟心里关切着百姓,常常到民间去考察百姓的生活。永州出产一种很毒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病。他特地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民。那个姓蒋的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

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哀起来。柳宗元看他痛苦的样子,非常同情,就说:“你既然怨恨捕蛇,那么我去跟当官的说一说,更换这个捕蛇差役,恢复原来的赋税,怎么样?”

不料那个姓蒋的慌忙摇着手,更加悲伤了,他说:“您千万别这样!我虽然苦,但是比我的邻居要好多了。我只要捕到蛇,还能太太平平过日子。我的邻居们天天有死亡的危险啊!我就算因为捕毒蛇死了,也要比我的邻居们死得晚一些……”

柳宗元听了非常有触动,写了一篇名为《捕蛇者说》的文章。他由衷地说:“官府的赋税对人民的毒害原来比毒蛇还厉害啊!”

柳宗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除了写游记外,还采用寓言的形式写了不少作品进行讽刺。他的《临江之麋(麋,鹿的一种)》,写一只麋得到主人的宠爱,狗怕主人,所以只能跟麋玩但不敢吃它。三年后,麋外出,见到其他的狗还以为是同伴,结果被狗吃了。柳宗元借这个寓言讽刺那些依仗权贵得意忘形的小人。在永州,他还写了不少其他寓言,有的讽刺贪官污吏,有的讽刺剥削人民的封建地主。他的寓言,大家都很爱看,流传很广。

就这样,柳宗元在永州呆了十年。

公元815年,柳宗元又回到长安。他当时还想为朝廷做点事。可是他怎么也看不惯那样官僚只顾升官发财,拍马奉承的坏风气。不久又被排挤,贬到更远的柳州(今广西栉州)。

柳宗元已经养成了习惯,常常到民间走走,了解一些情况,为老百姓做一些好事。一次,他看到几个凶横的家伙抓住一个中年汉子,后面,这个中年汉子的妻子和儿女在悲惨地哭哭闹闹。一打听,原来这个中年汉子欠了债,到期还不出,债主就把他抓去当奴隶。柳宗元实在看不过去,就下令全带到官府去。经过审问,柳宗元才知道这是柳州的一种陋习,有许多奴隶和奴婢就是这样失去自由的。柳宗元非常心痛,他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他下令,所有的奴隶或奴婢一律可以由亲人或朋友按原来所借的债还清赎回;要是因为贫困一时没有能力赎回,可以为债主打工,等工钱和债务相当的时候,就应该解除债务关系。柳州的贫苦人民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得奔走相告。

可是不久柳宗元就发现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因为有些奴隶或奴婢,已经失去劳动能力,他们没有办法打工,又怎么能赎回自己呢?看到这种情况,柳宗元心里非常悲痛。他拿出自己的俸禄,送到债主家里,把赎回的奴隶和奴婢送回他们的家中。柳宗元在柳州废除了人身典押的陋习,对附近的州县也有深远的影响。柳宗元还引导人民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柳州人民怎么能不爱戴他呢!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柳柳州”。

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重去世。

在唐代,柳宗元还跟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对改变当时只注意形式不重视内容的文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写了不少寓言、传记、政论散文,还写了许多诗歌。有一首诗是我们熟悉的,其实也是他为人的象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柳宗元《江雪》浅析 篇十二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创作心态问题,创作心态的正面价值取向,就是养成审美心胸。无论是把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把文学当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都容不得庸鄙卑污而虚情假意的创作心态。文学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方式,文学创作的良好心态理所当然的具有审美属性,这样的创作心态,就称为文学创作的审美心胸。审美心胸是文学家们独特的审美方式,一旦养成,其感知系统、精神素质都会发生质的飞跃,即可以用空明澄澈的眼界和心境关照宇宙、人生。借此不妨用“涤除玄鉴”、“心斋”、“坐忘”、“澄怀味象”、“林泉之心”来浅析柳宗元《江雪》。

“涤除玄鉴”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这一思想被一些古代文论家总结为:保持内心的宁静或虚静,以此标榜为绝佳的创作心态或审美心胸。叶朗释义:“涤除”,就是洗涤尘垢,“涤除玄鉴”也就是洗去心中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保持内心的虚静,从而使头脑变得如同镜子一样纯净清明。若是修养心性而“致虚”、“守静”的功夫达到极致,那么久回复到本心了,在这样的心境下观察万物的生长发育,就可以发现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原,其实芸芸众生周而复始,到头来都要归返各自的根源。

庄子忠实地继承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同时把他扩展改进得更加接近人生,使之更突出审美精神,“心斋”、“坐忘”就是这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体现。庄子认为“心斋”是指超越一般的耳目感知与心验思考的精神状态——虚静的心境,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描述了“坐忘”的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离形”、“堕肢体”是从生理欲望中解脱;“去知”、“黜聪明”,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的心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要之,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境界是一种非功利、无利害的心境,把这样的心境引入审美领域即可获得“至美至乐”审美心胸。庄子较之老子思想更具有美学韵味,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其特质是虚静,所以说“心斋”、“坐忘”是一种怀持虚静的审美心胸。叶朗先生认为:“老子的‘涤除玄鉴’命题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理论的发端。而庄子‘心斋’、‘坐忘’的命题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可以说就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

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可谓是老、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文艺美学命题。““澄怀”意思就是“洗心养身”即指虚静的心境,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和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宗炳认为“,外天下”、“外物”、“外生”的虚静空明的心境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只有“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实现对于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的观照,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山水景物的审美观照,艺术家必须要有一个清静玄远的审美心胸,这样才能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的享受。只有凭借这样的审美心胸,才可能“味象”、“观道”,并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愉悦。可见,“澄怀味象”的命题与老庄的审美心胸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论中,最能体现审美心胸的理论就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此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审美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个命题是与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一脉相承的。同时“林泉之心”这种审美心胸隐含着佛家禅宗思想的淡泊、虚静的心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

首起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给人宁静致远的享受,超脱出了世俗功利的束缚与禁锢,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山水“静观”的审美心胸,才使其具备了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哲学基础、美学含蕴和精神内质,具备了“远”的氛围,从而成为“最有心灵价值的艺术”;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正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曲折写照。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情境并茂。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年村官入党申请书下一篇:初一数学知识点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