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看法

2024-08-19

改革开放的看法(精选15篇)

1.改革开放的看法 篇一

对中国税务改革的看法

班级:10营销2班姓名:张文学号:20101508250 2011年两会上有关税收以及税收改革的话题,在全国上下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这种情形的出现,当然是令人欣慰之事。因为,它至少表明,在时下的中国,人们对于税收地位和作用的认可度和重视度,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这无疑是市场经济趋向成熟的表现。但欣慰之余,将能够看到、听到、搜集到的来自各方面的言论加以梳理并静心体味,却不免泛起一丝隐忧之感。

比如,不少人指责当前中国的税负过重,而主张实施大规模减税。但一旦深问,就中国当前的情形论,需要减多少税,究竟要减哪一个税种的税或减哪一方面的税,并且,合理或适当的税负水平应当是多少,它又如何同政府支出水平对接的时候,却往往没有了下文。

再如,提升个税“起征点”被解读为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的一种举措。且不说“起征点”的说法并不准确,严格的说法应当是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但一旦细究,提升“起征点”所惠及的是现行“起征点”——月收入2000元(若考虑到免税项目,则可能达到3000元)——之上的群体,而现实中国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月收入水平并不在此范围之内,为什么要通过提升个税“起征点”而不是通过个税的整体改革给中低收入者减负的时候,似乎又拿不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又如,许多人对所谓“馒头税”义愤填膺,而要求取消所有针对食品的课税。但一旦被告知,17%的“馒头税”实是增值税,它不仅对包括馒头在内的食品课征,而且,对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要课征,取消馒头税可能意味着全面取消消费品课税,甚至可能牵涉到份额达40%左右的中国税收收入的时候,接下来的论证又戛然而止了。

还如,车船税法的修订,特别是针对汽车排气量大小而适用不同税负水平的内容,先是被当作推动节能减排的一种政策安排,后来在一片质疑、反对声中大步后退的时候,对其目的,又改用减轻居民负担的说法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有这些,客观上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对于中国下一步的税收改革,我们尚缺乏整体考虑和顶层设计。历史与现实一再告诉我们,缺乏顶层设计的任何改革,都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其实,目前税务改革之所以引起这么热烈的讨论,主要是因为税收涉及到了社会公平,政府清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纠葛问题。

目前我国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背景因素。

(一)各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的现象愈演愈烈

当前,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不惜一切代价,纷纷给予外商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以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然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越权制定了各种减免税“土政策”,包括纳税前的减免优惠和纳税之后的税收返还,即先征后返,在税歉入库之后,财政进行“退库”,将税款返还给企业。因为某些税种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如果擅自减免就等于变相剥夺了中央收人。这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导致地方恶性竞争,已经严重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地方主体税种缺乏,导致地方政府过于依赖非税收人

当前地方税收体系中税种虽多,但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税种,税源零晕分散,受制因素多,税源潜力小。而且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偏小,地方税的立法权完令集中在中央,省级以下政府没有地方税的立法权,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当地公共支出需要及本地区域特征开设税种筹集收入,地方政府收人税收依存度过小,地方税收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地方财政支f“的需要,越来越依赖各种预算外收入以及举债收入。

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将对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以及对地方税收体系的建立、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一)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所采取的政策将多元化(二)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将规范化

(三)地方政府将建立起以财产税和行为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四)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将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五)有助于税务公开,避免过度的三公消费,保证政府清廉。还能让民众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中,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

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日益凸显的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因为贫富差距加大,而一些富人又为富不仁,引发种种不良影响,社会“仇富”问题严重。初次分配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显然不够。收入再分配面临着平衡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艰巨任务。这时就要税收发挥调节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这是涉及民生方面的问题。

总而言之,就中国当前的情势而言,税收改革的顶层设计,起码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究竟要定位于怎样的水平?这不仅需要做国际间的比较,还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不仅要考虑眼下的中国国情,还要前瞻未来的中国走势;不仅要牵涉税收同经济之间的关系,还要联系政府职能、政府支出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不仅要着眼于政府部门自身的需要,还要同包括企业和居民在内的所有部门、所有利益群体的诉求相协调。

第二,中国的税收究竟要被赋予或应担负怎样的功能?不仅仅满足于取得收入这一传统的功能,还是要同时兼顾调节居民收入和实施宏观调控等可称之为现代税收的所有功能。第三,如果要减税,中国的减税政策究竟要落实或归宿于何处?从根本上说来,所有的税收都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缴纳。不论减何种税,最终都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但不同的税类、不同的税种所涉及的企业和居民群体有所不同,操用不同的减税举措所惠及的企业和居民群体也有所不同,联系到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情势和中国税制体系的前行方向,当前的减税又当以什么样的税类、税种为主并辅之于什么样的举措?

第四,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或基于不同政策目标而选择的税收改革内容固然会有所不同,但当短时的需要同长远的考虑相冲突的时候,究竟是让短时需要服从于长远考虑还是让长远考虑让位于短时需要?如果取短时需要和长远考虑相融合之策,那么,又如何让短时需要的满足不至于损伤长远的考虑?或者,将其对长远考虑的可能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国税务改革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关注,积极参与,才能使改革体现民众意愿,达到预期目标。

2.改革开放的看法 篇二

关键词: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近年来, 我国财政预算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环节而倍受关注。虽然各地财政预算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但从全局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 目前财政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有些改革还不到位, 改革与改革之间、相关管理制度之间还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协调, 这些都会影响到财政运行总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财政预算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需要研究对策, 加以解决。

一、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 财政预算编制粗糙, 缺乏一套较为完备的公共帐户管理体系。

当前, 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编制粗糙、水平和质量较差。一是编制政策、资料依据掌握不全不准。例如对于经费开支规定, 政出多门现象十分严重, 往往人事、财政、劳动、教育、政法、纪检、农业、科技等等部门都有与支出相关的政策文件。二是一些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人员情况、资产情况、业务活动等情况掌握不清, 这样往往就导致预算执行结果差强人意, 有时造成经费浪费, 有时又致使一些部门正常业务活动难以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基数递增的阴影, 为保单位既得利益, 在给各单位批复预算时, 经常出现安排结余预算的情况。四是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科学。一些地方的预算安排方法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单平均的方式, 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 合理性差。

第二, 财政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行的刚度不够。预算通过生效以后, 即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但在预算执行实践中, 由于预算编制过于仓促和粗放, 致使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 给某些机构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预算执行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缺陷。由于长期以来预算拨款部门集编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 逐渐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预算资金的主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尽力争取更多的资金, 预算拨款时却常是以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威, 预算执行与监督更是无暇顾及。

第三, 财政预算监督乏力。

当前对财政预算进行监督的主要是各级人大。而从实际财政预算监督情况看, 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实效不强。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 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 造成“内行看不清, 外行看不懂”, 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因此, 存在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的现象。二是约束力弱化。由于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 预算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 客观上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 从而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三是缺乏经常性。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但由于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 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另外, 由于《预算法》对“预算调整”所规定的范围很窄, 故各种频繁的预算追加、增收、增支、支出项目变换等均由于不属于预算调整范围, 所以无须报经人大批准, 频繁追加即成为可能, 这样财政预算监督也就变得相当软弱而乏力。

二、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公共账户体系, 全面推行零基预算。

通过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及财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合理调整, 统一形成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情况的公共账户体系, 着重解决预算、执行、决算之间管理脱节、信息不畅的问题。财政支出总账要与部门分类账衔接, 财政拨款到预算单位的具体使用情况要单独核算反映。要在建立完善支出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把预算进一步做实、做细。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年度的收支水平, 一切从“零”开始, 根据当年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趋势, 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趋向, 按照“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原则来安排收支预算的一种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办法。实行零基预算首先要建立完备、系统的政策库。一方面, 要严格遵循政策法规, 财政相关部门应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规定整编收集入政策库, 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 政策库要及时更新, 实行动态管理, 确保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其次, 要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在建立好政策库、掌握好相关政策标准后, 必须进一步掌握各单位人员基本数据、资产基本数据、业务需要基本数据及事业发展基本数据等, 这是实施零基预算的重要基础。再次, 还要进行分类分档, 合理测算标准定额。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的或政策规定比较粗略的公用支出、少数人员支出, 进行分类分档, 并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定额。

第二, 加强财政预算监督, 加大预算监督约束力度。

一方面, 要在规范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部门预算把预算细化到部门和项目, 并实行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只有这样, 才能让人大代表在审查预算时, 知道哪个部门有多少人、干多少事、花多少钱, 钱怎么花、花在哪里, 绩效如何, 加大审查监督力度。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 增强预算约束力。从当前情况看, 促进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 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行为的准确性是关键。鉴于此, 人大可考虑建立重要财经情况报告备案制度和重大支出行为的审查批准制度, 结合对预算执行的检查, 从根本上减少预算变更, 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再一方面, 应着力提高预算的审查质量。人大财经工委要提前介入财政预算草案的编制, 及时了解政府在制定预算收支计划过程中的主要情况和各部门对预算安排的意见建议;督促财政部门编写详细的预算草案报告、细化预算收支总表和编制说明书等资料, 并按规定时间提交预算、决算和预算调整草案。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时, 要充分发挥代表、人代会财经审查委员会委员和常委会财经工委兼职委员的作用, 组织各方面力量对预算进行初审或专审;定期听取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工作汇报, 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另外, 财经工委还可与财政部门实行计算机联网, 掌握动态情况, 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称和预算审查的质量。

第三, 改革预算编制方式, 规范部门预算。

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 近两年县级财政状况明显改善, 相当一部分县已经具备了部门预算改革的条件。一要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内容。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所有收支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 细化到具体的预算项目和相应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二要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部门预算编制实行综合预算方法, 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都要列入部门预算收入, 要统筹安排部门预算支出, 优先确保基本支出, 合理安排项目支出, 切实保障部门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三要明确部门预算编制程序。部门预算编制应当自下而上, 从基层预算单位逐级编制、审核、汇总上报。修改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规程, 逐步建立分工合理、相互协作、运转顺畅的部门预算编制机制。四是要积极开展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工作, 逐步建立预算定额与实物资产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五是要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探索和研究适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和经费供给形式。六是要加快项目库建设, 做好项目分类和清理工作, 稳步推进项目预算滚动管理, 增强年度预算之间的连续性。七是要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 逐步将项目支出预算细化到经济分类, 明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用途。预算编制以功能分类为主, 但是一定要编到经济分类。预算的执行, 以经济分类为主, 但必须反映功能分类。

第四, 积极创新县乡财政管理方式。

目前, 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工作进展情况不平衡。对省直管县改革的看法还不太一致, 各地的做法不一。乡财县管改革的体制障碍小, 各方面都已达成共识, 进展速度快, 模式也较为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范纲要》中明确“深化政府机制改革, 优化组织机构, 减少行政层级”, “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表明中央决策层对政府改革的关注已经从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 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的改革。在此背景下,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度超前, 通过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 逐步探索建立三级财政分级管理模式, 对于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省级行政区划在规模大小、民族构成、自然地理等方面差异较大, 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也各有特点, 因此, 在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时, 不能强求统一, 要考虑地区特殊性, 因地制宜地制度试点方案。各地既要重视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也要树立服务意识, 多为基层财政考虑, 把各项改革的配套工作做扎实。要做好协调工作,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 实现省管县财政体制与市管县行政体制的有机结合, 不能让县级财政受夹板气。要加快建设由省至县、县到乡的财政网络, 应用必要的管理软件, 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上述各项管理与改革, 力争建立全面科学的管理系统, 通畅灵便的信息系统, 公开透明的监控系统, 客观准确的评价系统, 逐步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苟燕楠, 王逸帅.中国地级市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动力、现状与趋势[J],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2006, (23) .

[2]贾康, 阎坤.改进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中长期考虑与建议[J].中国财政, 2005, (12) .

[3]李友志.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财政, 2005, (12) .

[4]许艳芳.超预算管理[J].财务与会计, 2006, (5) .

3.对改革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83-01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课堂打破了以前用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老师的观念要更新,教学方式也要转变。现在大力提倡课堂应存在师生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我认为作文教学的课堂更须要做到这样,以下是笔者对改革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

“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

我们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三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社会,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实话实说》、《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语文世界》、《少年文艺》等报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星期天不妨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节假日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看云亭飞阁,品题咏镌刻。“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二、教师应设法促进每一位学生学会作文

首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过去的教师忽视对学生作文兴趣、能力的培养,直接地教学生作文。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剥夺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获得信息广泛,他们的见识多了,变得敢于质疑,每一位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人,有时他们提出来的见解真让老师感到惊讶,甚至老师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此现在的作文教学方式要彻底地转变,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学会作文。

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帮学生消除厌惧心理。只有设法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学生才有写作的欲望、动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要给学生泼冷水。当我了解到我班有很多学生怕作文,不会作文的情况后,我亲切地对学生说:“同学们都知道爱恩斯坦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最笨的学生,后来经过他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不会作文的同学用不着怕,也不要灰心,只要你们肯下功夫多练笔,老师完全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成为新世纪的名作家。”我从每一位同学的眼神中了解到,个个都充满了自信、希望。他们都变得喜欢上作文了。

三、以阅读教学促作文

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重视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以加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对课文关键性词语、句子和段落、中心句的理解,要一改过去奉送现成答案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学生觉得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鼓励他们用摘录、做卡片的方法积累起来。材料多了,再要求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分类。阅读中要求学生口诵心感,对文字材料进行圈点、批注,写读书笔记。如学习《孙权劝学》、《伤仲永》两篇课文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在《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的讨论中。学生们思绪飞扬、情绪高涨,思想的火花碰撞着,各持一端。互不相让;当同学们惊叹于《大自然的语言》如此丰富奇特时,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回顾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春》、《济南的冬天》;《挖荠菜》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互相倾诉和父母思想感情上的隔膜,课后,让学生访问自己的长辈,以《某某童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日记。当同学们沉醉在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时,启发学生仿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用语言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声音或一首乐曲,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些片段训练中既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作文能力,正是“花叶并茂两相宜”。

四、运用合作学习法。师生共同评改作文

“文从改中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是看看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了事。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开放,发挥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努力克服过去“教师一人评阅,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文评讲课也由学生唱主角,我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配角,如在评讲《母爱》这篇习作时,任意抽取一篇作文,由学生读、讲、评、议,最后学生总结,让学生尽情地“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作文,我要求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努力做到文从字顺,每次作文均由学生在班小组中公开读给大家听。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然后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听,删去多余的字、词、旬、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得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多余的材料删去,使语言通畅,文字简洁、精炼,注意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4.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看法 篇四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深化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快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后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自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以来,推进了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业增强、农民增收,但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大多数农民以租赁形式把土地提供给公司或业主开发,农民每年收取固定资金,也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长机制,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的效益不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后,我认为应建立健全一套既能增强业主信心、加大农业投入,又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农民自主性的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政府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作为一个代表村、组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以这种合作社行使所有权人的权力,并代表全体合作社成员的意志与其他主体发生关系。至关重要的是,这种产权主体是农民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的一种集合选择,与生俱来地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代理租金、剩余索取和用于投票的民主政治机制,从而使农民把在土地上的权益实现和权益保护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政府引导合作社与其他主体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在确保合作社成员土地基本收益前提下,与其他主体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这样既增强外来业主投资发展信心,又能充分发挥农民自主性。这种机制的建立,必将大大促进土地快速、适度规模经营。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对产业发展的思考。我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实施,可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将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依法确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也将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土地使用权证书。农民依据土地权属证书,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可以向金融机构或社会融资,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二是可以以土地作价入股、委托他人经营的形式,使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或者跳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三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有利条件,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带动以农家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5.我对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篇五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急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而提出的。

长久以来,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如教学方式过于单

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等,而且,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认可度更高,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因此我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目的在于促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教与学改革两方面沿正确、有序的方向进行;促使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使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们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赖于常规。我们要让学生结合实践,独立思考,经过内化、组合、探究,获取新知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使自身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升华。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促进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此,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新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尝试对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具体解释、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评价,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而且真正认识规律发现的复杂性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多样化能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充分的条件。多样化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作用从而使感知更加敏锐、有效;能确保充分利用左右半脑的不同功能,增强记忆并锻炼各种方式的思维活动,易于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还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6.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 篇六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育者,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把孩子当做“人”来培养,而不是读书的机器。中国人从一出生就摆脱不了考试了,中考,高考,还有毕业后的各种职业考试,为了生活,为了饭碗,中国人一辈子都在考试。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压力面前,中国人更是不可能放弃应试考试的,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考的过别人就是王道。这就让人们把孩子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除了读书什么都不让孩子干,缺少必要的动手能力,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他们就只是一群会读书的机器,这样的人终究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所以,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我有以下的几条建议:

1、切实的落实减负,让学生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我实习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孩子都不爱做作业,不管老师找他谈话或者是惩罚他,第二天绝对还是不会做作业,而且有的学生是什么课程的作业都不做,从开学一次作业都不交。现在的学生课程负担太重,初一的学生一共开设了7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还有各种练习册,确实让做作业成为了学生们所头疼的事情。我觉得作业不在乎做多,做作业就是为了检查一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作业应该针对性的做一些,不宜过多,但是要让学生有要按时完成作业的这个意识,养成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一切都得从小开始培养,从孩子一上学就实行这一政策且赏罚分明,一定会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的。

2、多进行情感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有一大群的家长围着他们转,要什么给什么,这就让他们觉得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应当的,他们不会感谢别人,不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别人的付出。我的同学在国本高中实习,她回来的时候讲了这样的一个事情,让我觉得感慨万千。她讲的是在学生的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一位为了救落水学生还牺牲的人民警察,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值得感谢的,是让人钦佩的,可是很多学生却无话可写,反而觉得这个警察花着人民的纳税钱,就该为人民服务,就该他牺牲。这不禁让我觉得很可悲,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一群所谓的知识分子,高材生只是一群不知感恩,不知天高地厚的笨蛋,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所以,感恩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要进行的。

3、组织纪律意识的养成。在实习中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对纪律的无视,上课铃响了还有学生在外面疯,玩,老师进教室了,还有人在前后左右的说话,正式上课了还是有大把的人在下面聊天,完全不觉得这是课堂,得收敛自己,得有规矩约束自己,他们完全是自己怎么想的怎么做,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面对这样的一帮学生,你甚至就觉得课上不下去了,而且你还绝对拿他们没办法。现在的学生哪还像我们小时候啊!我们小时候就觉得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现在的学生且跟你对着干呢!所以我觉得首先就得有规矩,有了规矩约束他们才让他们懂得在方圆中行事,让他们明白不是什么事都是自己想干就可以干的。

4、教育的任务首先得是教育学生成为”人“再才是成为”人才“。不能一味的逼着学生

学习,考高分,而是要注重他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的所谓优秀学生,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说的难听点就是一群废人,什么都得靠别人照顾,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叠被子,有的大学生离了父母都生活不能自理,这是教育畸形发展的结果。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把人培养的都不是人了,那教育的意义何在?所以在我看来,一定要把学生先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再去要求他成为人才,成为国家栋梁,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远远比知识的获得更主要。

7.改革开放的看法 篇七

1. 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 是学好一堂历史课的基础。而对于课前预习, 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要学生根据学习要求, 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一些相关方法, 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史资料分析。同样, 这也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这样的准备。毕竟这种要求刚开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地做到搜集“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这需要老师同样去搜集资料, 引导学生自主去做这样的课前准备。比如老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 让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搜集, 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如在讲《二战后苏联的政治改革》这一课时, 因为学生自己不知道去找怎样的资料, 老师可以给学生几个题目, 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 戈尔巴乔夫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可以从改革重点和改革效果等不同方面查找资料”。这样每组学生就只需要找一个方面, 然后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资料共享, 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 又减轻了他们的压力,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怎么去搜集资料。课堂上老师再对每组提问, 检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 然后引入正课, 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会有侧重点的去听, 而且因为之前自己做过预习, 所以对历史知识点记得就会更扎实。

2. 规范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知识和能力虽然不相同, 但也不可分割。而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就需要老师课堂上的正确传授。课堂教学要有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同时也要可理解、易接受。同时, 能力也是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引导的。在学生能力的要求上, 新课标提出了两个要求:“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 学会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老师在讲课时, 要注重历史, 不能过多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 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阶级关系、经济等多个方面讨论政治变革、阶级斗争的原因和意义, 并能有主见, 观点鲜明地解释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就可以自主地总结知识点, 而且在考试过程中, 面对材料分析等题型, 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对于历史的学习,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虽然这不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但却能影响学生一生。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 新课标提出了比义务教育更高的要求:“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而这种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就需要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资料进行评价、鉴别, 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同时各种角度的分析也都有, 这就需要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 懂得辨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见, 历史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也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价值观,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面对历史事件, 正视历史变革, 同时也能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8.关于后30年改革开局的三点看法 篇八

2009年是下一个30年新阶段的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着有几个关键的日期,比如建国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等。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体中,几个尖锐的矛盾纠葛在一起,难解难分,改革的难度增加。因此,对下一步改革需要有新的探索。

一、抓住国家“力促经济发展”对改革所形成的“倒逼”态势,主动顺势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如何判断2009年的改革形势?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审视2009年的改革,重点是保增长、扩内需,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可能有所弱化,甚至会搁置一旁。我的看法恰好相反,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民生,恰好对改革形成“倒逼”机制,应抓住这个难得机会来深化改革,变经济“危机”为改革“契机”。

为什么?通过实际调查,我得出一个结论,这次我国经济增速急剧下滑,固然有国外大势的影响,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大拖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经济体制内部的“痼疾”分不开。增长速度“水落”之后,可以看出一些硬“石头”,就是在经济高成长情况下掩盖的一些制度性问题,通过这个危机显露出来。这叫“水落石出”。

比如,金融体制问题。我到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南、山西、甘肃等地调研,中小企业资金为什么那么难?当然与外销不畅、产品占压资金有关,也与信贷紧缩有关,更与体制有关。中小企业如果不能从官办银行那里得到信贷资金,别的渠道从哪里拿到?我们缺乏与官办银行相辅助的私人股份制银行。前几年,我到越南考察,越南当时就有38家私人股份制银行,资本金最少的2000万美元,多的4000万美元。这只是机暴露出我国在前一段高速增长情况下所掩盖的制度性问题,包括旧体制遗留的问题,也包括“转轨”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都“倒逼”着改革。

2009年经济大局的基调是“一个目标、四个支撑”,目标是保增长,这点很明显。支撑是什么?第一支撑是扩大内需,这是保增长的基本途径;第二支撑是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这是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第三支撑是体制改革,这是保增长的根本动力;第四支撑是强民生,这是保增长的全部归宿。因此,我认为,完全可以把“保增长、调结构、强民生”与“深改革”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而不是把它们看成彼此对立的东西。

比如,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中国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仔细研究一下,这几年来,虽然社会财富明显增长,蛋糕越做越大,但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是下降的,政府和企业所得的比重是上升的。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6%,2007年只有52.3%,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收入上升1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现在就是要改变这个结构,调整这个格局。如何改变?应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而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除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外,相应的就要降低或减少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

减少政府收入的比重是一张好牌。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切入,可以顺势推进政府自身体制的改革,解决政府自身长期以来存在的过多干预经济、揽权审批、机构臃肿、公款挥霍等痼疾。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前几年的资料,2004年,全国公款招待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性消费2400亿元,三项相加为1万亿元。近几年这一情况更为严重。“从经济入手”推进政府改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能获得社会共识。

如何减少企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这也触及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深层问题。由于我国的资源价格偏低而使企业成本偏低,利用廉价资源的企业便可获得较高的利润。据有关方面统计,2007年,未向国家上缴的资源租金约3000多亿元,本应属于全民的财富,被部分企业占有,这里的要害是资源价格不合理。因此,要解决企业收入比重过高的问题,倒逼着政府要按照市场取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思路,进行资源价格的改革。这又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仅仅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个角度就可以引出政府和资源价格的改革。

总之,不论是保增长、扩内需也好,还是调结构、强民生也好,都触及深刻的体制问题,因此我们要围绕这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化改革,真正为发展提供新的体制支撑。

二、经济领域抓住三个重点领域的问题,寻求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如何推进2009年的改革?我认为,除政府改革外,应抓住以下三个重点领域,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推进方略。

(一)产业层次

建议着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把扩大投资与垄断行业改革协调推进。为什么?根据评估,经过30年改革,发现竞争性部门的改革相对进展快一些,但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比较滞后,某些方面甚至没有“破题”。

这次国家出台4万亿元投资规划,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类,共计1.8万亿元,占45%,1.8万亿元中第一位的就是铁路投资。而现在的铁路体制改革恰恰是最滞后的部门,至今铁道部仍然是政企不分的组织,社会资本进入铁路也微乎其微,即使有少量进入也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现在要加大铁路投资,就产生一个问题:是按照新体制来运作,还是按原有的体制来惯性运作?如果不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增加如此大规模的铁路投资势必会“复制”和“固化”原有的体制弊端,所以必须加快铁路体制改革。因此,首先要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同时突破原框架内的铁路投融资体制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以及市政公用等,也要寻找改革的切入点,分类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现在我们应把这个旗帜举起来。此前,我曾提出四化的思路,即“运营环境商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公平化、政府监管科学化”,下一步就应扎扎实实地推进。

(二)市场层次

重点是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包括石油、天然气、供电、煤炭、以及水资源等。我曾在《资源产权制度缺陷》一文中提出了煤炭资源成本缺失,价格偏低,煤老板收入过高的问题。鉴于此,应该打足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修复成本),相应形成煤炭合理的价格,这是一个机制问题。除此之外,其它的资源性产品也应进行改革,以发挥价格对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

(三)宏观层面

重点是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也涉及到金融组织)。这需要有重大的思路性调整。由原有的偏于基建性思路转移到公共性财政思路上来,这是财政制度转变的核心问题。公共财政应在财政收入中居首位。当前,国家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不应使先前提出的基建性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思路发生逆转,而应继续按照公共财政的理念强有力地推进。在金融改革方面,应继续推进银行机构的改革,同时稳步推进金融创新。美国在金融创新方面出了若干问题,并不等于中国就不要进行金融创新,中国的问题是金融创新不足,而不是所谓“金融创新过度”。

三、面对下一个阶段的改革任务,改革的战略思维需要拓展和提升

(一)下一阶段的改革任务明显加重

过去的30年,中国改革的任务主要还是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着眼于未来的新的改革阶段,不论是30年还是多少年,改革的任务和范围已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环境体制改革,我称之为“五环式”改革。前30年重点还是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明确提出来以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取向,这是正确的,下一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必须继续坚持,不能动摇,不能放弃。考虑到下一步改革任务的加重、领域的拓宽,仅仅用一个市场化是不是能涵盖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除了市场化之外,还有社会公正化和政治民主化等。总之,改革的思路要拓展。

(二)要切实地研究中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社会矛盾

当前社会矛盾很复杂,虽然基本的矛盾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包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矛盾。最近一些动态表明,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矛盾较深,我10—11月份曾到了几个地区考察,在调研中发现,在社会层面上,确实存在着权贵与民生方面的矛盾。而要破解这类的矛盾,可能还要触及更深层的集权和民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此,改革的思路是不是也需要进行拓展、进行提升?

(三)改革力量如何壮大

1979年,当中国启动改革的时候,我们的队伍是浩浩荡荡的,尽管当时阻力也很大,但基本上能拧成一股绳,整个社会的共识也较多。30年之后,却发现在改革的问题上有诸多看法。当然,有不同看法,并不奇怪,但是力量问题和队伍问题却需要深入思之。我们不能无视这个问题,不应该“孤芳自赏”,应团结和壮大更广泛的改革队伍,这个问题也摆在“下一个30年”的起跑线上。

前不久,我曾到南美玻利维亚和智利等国考察,在玻利维亚圣克鲁斯开会期间恰好遇到大规模社会骚乱。身临其境,逼着我思考南美的改革道路问题。他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体制?从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有几种不同模型相继出现。一个是阿连德曾搞过一段计划经济,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崩溃,这条路没走通。二是搞过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较大,而且权贵问题严重,腐败问题比较盛行,这条路也没走通。近年,玻利维亚新总统执政后,未能协调好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中产阶层利益受损,结果造成社会的动荡。

通过考察,我得出一个结论:在当今世界,搞改革,一定要学会在市场化和社会公正“两个鸡蛋”上均衡“跳舞”,不要“踩碎”任何一个,要寻找市场化和社会公正这两个方面的“最佳平衡点”。

9.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1 篇九

[摘抄论文]:

教材是新课程目标及教学改革的物质载体,通过对课标、教材的分析,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体会、实践、改革、课标、研究、教学

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深刻地影响、引导数学教学实践的改变。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我们青年教师要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效果,首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不少的尝试,但仍无经验可言,只能谈点粗浅的教学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1.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新课程的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多元、综合和均衡的重新定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大纲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短视、片面、僵化的问题。只强调知识和能力,其中的能力主要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巩固知识的能力,核心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2.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

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而新课程的实施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4)注重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新教材研究体会

1、知识体系

旧教材重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对学生认识规律考虑不周,既不利于学生数学的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不利于学科能力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虽然感觉不如旧教材好处理,有知识零碎、散乱的表面特征,但确实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新教材克服过去课程中偏窄、偏深、偏旧的现象,设计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个学习领域,体现了总体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旧教材中内容很少重复,呈直线上升,而新教材内容安排上前后有重复,呈螺旋式的上升,如概率、四边形等内容,七年级有安排,八年级也

有安排,由初步认识到逐渐加深。

2、加强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注意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化多样化。强调用计算器来进行复杂的运算并探索规律;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对平面几何数学的改革,强调空间的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提倡更多地用“变换”和“坐标”的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个问题;重视估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生活中几何的应用,逐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和位置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合理的思考;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体现逻辑证明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等。

《数学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强调学生经历的全过程,认识统计的作用;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推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初步培养其随机的观念与概率的思想。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三学段设立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百家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机会,有利于发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数据并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更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进行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活动。

3、削弱的内容。

进一步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大幅度地降临对繁杂运算的要求,如第三学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应用题的人为分类。删除根式的运算,无理可数。可化为一元二次方和程的分式和二元二次方和程式组,三元一次方程组,降低有关术语在文字上的要求。淡化单纯的公式记忆和计算。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的学习要求,把形式化证明的范围限制在三角形和四边形之内。

4、内容的片断化和过程化特点。

《标准》在内容在编排上打破了原有严密的知识体系,以四个不同的学习领域来代替。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刻意追求内容完整性和体系化,而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因而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比较活泼、灵活的内容“片断”。此外《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因而在内容陈述上运用了一些体现过程化特点的述语,例如:“运用„„”,“经历„„”,“观察„„”,“体会„„”,“交流„„”,“设计„„”等。

在使用北师大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材有这么几个特点:

1、新教材编排上重视教学过程。学生活动部分的内容明显增加,动手能力、合作交流几乎每节课都有安排。

2、新教材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3、新教材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可读性强。

就数学教材而言,以上特点,我觉得北师大版本比人教版本表现的更为突出。但是北师教材也有一些地方,要值得商榷:

1、北师初中数学教材在几何方面作出大胆的尝试,突破传统教材在几何方面的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在七年级和八年级通过“实践几何”的学习培养学生学几何、用几何的观念,调动了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学生严谨性的证明过程要求不够,到九年级学生接触到“演绎几何”,对于几何的严谨证明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使得学生在九年级的学习压力骤然增大。我个人觉得教材应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实践几何”的学习中对于一些定理给予严谨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写能力。我现在执教九年级数学,就发现有一部分学生逻辑证明过程混乱,没有条理。

2、现在我们在证明2和证明3中的证明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简单的反覆。比如: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到九年级我们再学习如何证明。对于这样的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八年级上学期就可解决。再比如:十字相乘法和分母有理化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删去,因为这些内容并不算难,而且经常要用到。导致知识的螺旋上升的高度不够,初中与高中知识、能力的衔接出现较大的脱节。

3、在教材的编排上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去括号的时候,没有学添括号。但在合并同类项是常用到添括号;不等式是在八年级下册才学到,但在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就涉及到不等式的知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太少,应把九年级的一些内容放到八年级下册。

三、课堂教学的体会

1、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急需改变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口号。所谓穿新鞋走老路,根本无法完成新教材每堂课、每学期的教学任务。也不可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更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运用课堂教学的渠道,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依据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主体活动,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应是新教改的要求,也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更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明显受到重视。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创新也是新课程重点强调的。

2、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必须在教师身上有明显表现

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在课堂上都必须很注重对学生引导,以学生参与教学为主要的特色,可以说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3、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人本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因新课程、新教材十分重视探究法教学,强调和要求师生充分互动,课堂上师生交流联系、沟通的机会比传统教学要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情的投入。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使我深切地体会课堂教学效果中“教师知识仅占50%,教师教学占25%,情感占25%”深刻意义所在。

4、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扩大教学视

野、扩展课堂空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我们的正常上课和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还有较大的距离。

和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和相比,我们学校的教学硬件是还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求,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信息等不能很好地满足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自己的绝大部分课堂教学基本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或者说只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良,只有新教学意识和理念,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之信息闭塞,外出交流少,使我们的新课程实施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6.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要有学生家长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探究式的课题学习、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业等,都和传统学习活动有显著差异,易被家长误解,很可能认为是不务正业。进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多方面有利环境,争取多方面的配合。如我曾经布置的设计图案的作业,被相当多的家长误解。

10.改革开放的看法 篇十

依据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看法

我自从09年工作至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而在我们农村小学一旦代班主任就意味着教学本班的数学与语文。这两科相对来说比较难的是语文。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语文教学往往就是学生读文然后老师讲解,回答问题的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稍好的同学。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根本跟不上,可是如果在课堂上全部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学进度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一来,就完全成了应试教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不能得到发挥。

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就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打破传统观念,走下讲台,走进学生,放手学生。做自己该做的,让学生做他们该做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挖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11.对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教学问题 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56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后,对中小学生体育课堂的具体教授情况和学习效率等综合方面进行的评价,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做一些简要探讨。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

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尝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

二、政府应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

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另外,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三、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方法选择

自由教学法。体育教学以户外运动锻炼为主,这样的课堂形式刚好为自由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做热身运动,然后由教师简要地讲解体育活动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项,之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方式。如分组练习或对抗、自由开展体育活动,教师则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足和错误之处,活动结束后可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完成锻炼的任务。

游戏教学法。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活动,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常见,它主要是基于学生多动和灵活的特点,通过一些小游戏的设计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接力跑、折返跑比赛或者警察抓小偷、拉网捕鱼、圆圈抢球等游戏式教学,将游戏与体育教学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田径运动能力。激励教学法。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及唤醒,小学生正处于表现自己、渴望称赞的年龄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性格特点,采用激励教学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如:在耐力跑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耐力素质不好,在他们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教师可亲自领跑一段,并在一旁给予激励性的话语,使他们燃起信心,坚持跑完剩下的路程。当然,在激励的过程中,并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鼓励性话语,这些往往缺乏针对性及感染力,可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选择鼓励性语言。此外,鼓励性语言不可常用,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太假,也就失去了原有激励效果。

四、小学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要想身体健康,就要经常参加运动。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的便是这个道理:经常流动的水不会腐臭,门轴经常转动就不会被虫蛀。人的身体也一样,经常运动就会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由此看来,运动对维持生命过程是异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学生,正值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更需要运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地是上好体育课,学习有关的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身体练习,才能在运动中让生命之花怒放!

12.改革开放的看法 篇十二

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自改革开放供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供排水行业有了长足进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级政府对供排水行业越来越重视, 制订了各种扶植政策, 为供排水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城市供水行业的发展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 工艺落后, 设备和器材简陋, 单位能耗、药耗量大, 管网漏失严重, 运行成本高, 人均产值偏低等诸多问题。城市排水行业的发展远不如城市供水行业, 问题就更多了。八十年代以前, 排水行业的发展一直较缓慢,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 并通过引进外资提高了排水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但依然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城市污水治理的需要, 城市污水还没有得到有效和充分的治理, 而且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由于没能建立完善的污水收费体系, 不仅缺乏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资金, 而且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也因运行经费的不足而陷入困境。

2 当前城市供排水体制的问题

造成城市供排水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 如:水价问题, 水价长期偏低, 水价中缺少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等内容, 水价改革无疑是重要的。但笔者认为在进行水价改革之外, 有必要对传统的城市供排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以确保城市供排水行业良性发展。

当前, 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的管理体制是政出多门。从中央上看, 城市水资源管理由水利部负责, 城市供水、排水、节水的管理工作由建设部负责。地方上也一样。条块分割, 不利于统一管理协调发展。供水行业因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 不同于一般企业, 即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供水企业仍以国有企业为主, 约占全美供水企业的85%。我国基本上为国有。长期以来, 供水企业基本实行了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模式。资金的投入、水价的定位、企业的经营不论盈亏均由政府负责。改革后, 抵御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极为缺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全国供水企业普遍机构臃肿, 人均产值低下。由于制水成本日益增高, 而水价又偏低, 企业效益越来越差。由于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差, 缺乏更新改造的资金, 企业拼设备严重, 由此引出设施老化、管网漏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故障层出不穷, 企业疲于应付。由于企业无力引进新技术, 使得企业技术水平长期低下。各供水企业长期困守在地方政府的条块管理下, 无法联合发展, 不可能上档次, 上规模, 形不成规模效益, 缺乏竞争力。

城市排水行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为事业单位管理, 由政府全额拨款运作。但由于国家对排水设施建设投资长期不足, 欠帐过大, 问题不少。现有排水管道普及率还不高。有的城市尚未铺设下水道, 现有排水管道中还有建国前铺设的, 不仅超过了使用年限, 损坏严重, 而且管径偏小, 不适应城市污水量不断增长的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极低, 特别是二级处理率仅为8.4%, 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运行费用短缺, 管网不配套, 不能正常满负荷运行。城市河道大多成为污水, 地面水和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排水行业的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劳动生产率低。除近年来利用外资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外, 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技术水平都较低。

3 城市供排水行业的体制改革

理顺城市供排水行业的管理体制。在全国水行业的长期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城市水资源应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使供水、排水 (包括污水治理) 、节水和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工作统一协调发展。城市供水和排水企业向一体发展, 成立“产、销、学、研”企业集团, 鼓励按流域兼并重组, 使之成为更大规模的企业。负责制定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自来水供应、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国家对向国外开拓和向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供排水企业集团给于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以利于其不断拓展业务空间, 为国家多争取市场份额。

4 结束语

13.改革开放的看法 篇十三

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

教育厅为加强贵州省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站建设的意见黔教社发〔2012〕88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学校中英文门户网站评估有关事宜的通知黔教办社〔2012〕513号等。另外贵州省教育厅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花重金采购一套教育门户站群系统,能管理贵州省1.6万所学校和地方教育单位,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都是为了加强贵州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促进贵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然而政策和目的虽好,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育网络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却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发展。

首先教育网的管理上过于保守或封闭,从而阻碍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目标。教育网这套的功能非常强大,在国内全省统一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这样的方式属先例,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这其中一个问题,地方教育局网站的模板高度统一后缺乏地方特色,学校网站也是同样问题,地方单位在对网站进行管理的时候,受到很大的制约,比如对网站的模板进行改版、添加栏目、更改网站图片等这些重要的问题,会受到教育网管理部门的限制,全省的单位和学校非常多,所有的问题都要交由教育网管理部门来审核制作,对于10人以内的管理部门来处理全省1.6万所学校和地方单位的工作量,应该来说是非常不科学,也不合理的。这一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流程严重阻碍最终目标的发展。出现这样的问题,相关部门为什么不把这个权限交给地方单位来自行管理呢?你既然把这么强大的系统都开发好了,又不给人足够的权限去使用,这种即发结婚证给你,又要管做爱姿势,就不管高潮的管理方式是否要去反思呢?“当然要反思!”但是是这样的反思,即:如果把权限交出去了,网站一旦出现问题谁来负责?这是相关部门给的回答。这回答是中国官场特有的回答,追责式的回答,地方单位听到这样的话感觉也对啊,我负不起这个责任,还是有你们来管,那我们单位干脆就不用了。试想,教育局当初花重金去采购这样一套系统,如果随便就出问题,那是豆腐工程,钱去哪里了呢?就是出问题,那开发单位干什么用的呢?你花大钱做好系统,有怕弄坏了,那就做个摆设在哪点好了,关键还要要求你鼓励你去使用。根据我们的了解,这样的系统完全可以开发权限给地方单位,有问题完全有开发单位解决,售后服务问题这是合同的一部分。这样基本的问题,换为很多有点专业常识的人都知道,但恰恰管理省教育网的负责人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们确实很缺乏这样的管理人才,确实缺乏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人才,确实缺乏遇到问题只会拿追究责任来吓唬的人才。

其次,像这样1.6万个网站建设的项目属于大项目,教育单位控制管理权限的做法,不难让人联想到垄断的行为,而且是堂而皇之的垄断,控制权限,就意味着某些关系的牵连,很容易让人联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天之地知,你知我知,就他们装着不知道······

14.对两会的看法 篇十四

2013年3月3号,也就是昨天第十二届第一次“两会”在京召开“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而“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今年,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收入分配”、“养老保险”、“房价”、“机构改革”等是今年公众最关注的12个热点话题。正如“民之所盼,政之所为”,我们将带着这些热点话题关注两会,一起见证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见证一项项百姓关切化为国家政策、政府行动。

15.改革开放的看法 篇十五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 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地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 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 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 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 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 而是一种重构, 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 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 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 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 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 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 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 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 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 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 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2. 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让学生“动”起来, 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 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 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 教学任务完不成, 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 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 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 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 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 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 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 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 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 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 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 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 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 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

总之, 新时代的进步, 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 同时新课标的提出, 代表着教育的进化, 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有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 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 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摘要: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 每个人都讲新课改, 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 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 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 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上一篇:成长的滋味读书笔记下一篇:作文生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