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古诗词三首

2024-08-07

教案1.古诗词三首(精选10篇)

1.教案1.古诗词三首 篇一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望 洞 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忆 江 南 1.课文简说。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的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四、相关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君山 又称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丽。唐代诗人张说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2.1 古诗词三首 篇二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都描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了是人对山水的热爱,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描写孤独的李白在敬亭山下的感受;《望洞庭》中诗人刘禹锡描述了美丽的洞庭湖的景色;《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光。教学目标:

1、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李白图片)认识李白简介。讨论汇报自己对李白了解多少。

2.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3.幻灯片展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学生朗读后,教师小结从三首诗中感受到:思念家乡的李白,热爱山水的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的李白。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老师看见了大家十分自信的笑容,相信这节课我们能够一起快乐的学习。让我们用最自信的语气读今天的课题,1、《古诗词三首》。

2、认真预习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习课文。在课前预习中,你-------(幻灯片出示检查预习:(1)你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了吗?)有谁不怕老师的检查。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书好的同学分别读三首诗词。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他们挑点毛病。

3、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检查预习:(2)你通过注释理解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5、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7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理解词语

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5、课后的五个生字朋友想要考考大家。分析“潭、谙、螺”都是左右结构,“庭、亭”是同音字,虽然字音相同,一个是山,一个是水。重点指导书写“庭、亭”。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1、大诗人李白喜欢旅游,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时光,李白坐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九江,你最想推荐他去哪里?(庐山)为什么?

2、让我们也坐上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跟着李白去旅游。唐朝的江南也有一座山如同北方的庐山一样出名。(板书:敬亭山)太多的诗人都到过敬亭山,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所以,敬亭山又叫“诗山”。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

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让我们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预设: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4、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美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5、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6、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7、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8、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词——《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江西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

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板书设计】 忆江南(词牌名)

3.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三

主备:牛丽 万慧芳 实验小学 修订:王巧玲 刘建霞 教研室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还有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三首诗词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怀才不遇,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运用形象思维,结合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作者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熠熠光辉。唐代诗人更是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被世人称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对李白的了解,教师补充。

3.你会背李白的哪些古诗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如:《赠汪伦》写的是珍视友情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寄情山水、浪漫悠闲的……)

4.这节课我们要学他写的《独坐敬亭山》,从中我们又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一位不一样的李白。

5.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1)简介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江南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6.师:要想学好这首诗,我们需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呢?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学习生字“亭”。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2.再读诗歌,借助注释,领悟诗文大意。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住“尽”“闲”等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抓住“厌”字理解诗句意思: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4.配乐,教师范读,指名生读,再齐读,深入理解。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再读诗句,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品读一、二句,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感受“孤独”。(1)出示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教师点拨:前两句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动”中有“静”,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3.品读三、四句,感受诗人“不独”(1)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寂寞……)对这个孤独寂寞,与山惜惜相怜的李白。

4.有感情吟诵《独坐敬亭山》。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听写“亭”字。2.说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3.写话练习。(选做)

4.总结: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

2.搜集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与山的相知相悦”。板书设计

鸟飞尽 云独去

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

与山相知相悦

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通过课前搜集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3.接下来我们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古诗。出示学习目标,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听录音,再次感知洞庭湖的美。

2.自学“庭、潭、螺”三个生字。

3.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的情境,理解诗句,不懂的做记号。

4.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体现了洞庭湖宁静、柔和的美。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诗文大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5.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文大意。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品读诗句,体会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2.再次有感情地吟诵《望洞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2.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听写《望洞庭》。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板书设计 湖月 相和

洞庭秋色 潭面 如镜 和谐宁静

望洞庭 热爱 赞美

洞庭山水 山水 青翠

君山 青螺 山水相称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你们对词了解吗?生说,师补充。简介词的常识。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今河南郑州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3.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用心学习这首词吧!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1.自读《忆江南》,学习生字“谙”。(同桌互查,订正读错的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交流、补充。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准确“旧、曾、谙”的意思。“蓝”字是什么意思?“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生说,师点拨。)4.默读词句,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小组合作,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生想象)。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出示图片,句意。)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2.古诗文中游名胜。(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积累赞美祖国山河的词语。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板书设计

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赞美 怀念

4.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四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5.23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耘、塞”等 7 个生字;会写“蚕、桑”等 8 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两首诗。

3.指导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感悟诗文意境。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法、讲授法。

学法:读议法、交流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件。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上课时间:十二周星期三第一节第七节

课前听写:牧场 专注 端庄 丝绒 镶嵌 骏马 遮掩 飞驰 沉默 闪烁 微弱 掠过 湖畔 衬衫 晶莹 音符 招呼 清凉 肺腑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

教学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一第二节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璀璨的明珠。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揭示诗题

读诗题,理解诗题。“乡村四月”指的是江南农村晚春的时节。

2、简介作者

学生交流课前所了解的有关诗人翁卷的资料。

教师补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1、师范读古诗,生整体感知诗的节奏。

2、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诗,师生纠间。

4、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5、借助书下注释和插图,弄清诗意,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6、先组内说说读懂了什么?再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7、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师谈话:人在景中,景随人移。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晚春时节的景象,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现在,请同学再认真读读古诗,根据诗意,想象到了哪些画面?

2、全班交流,师侧重在以下三方面说具体:

(1)找出所描写的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感受江南水乡初夏景色的优美。

(2)找出描写农活的词语“蚕桑,插秧”,抓住“又,才”体会劳作的繁忙。(3)边读古诗,边看图,边想象,再把想象到的说具体些,也可以画一画。

四、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想象画面有感情的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2、背诵古诗。

3、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

课后收集一些描写乡村景色的诗练习朗读,背诵。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二第一节

一、回顾与导入

1、齐背《乡村四月》。

2、谈话导入:我们欣赏了《乡村四月》给我们带来的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迷人景象和紧张,繁忙的劳动情景,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二、揭示题意,了解作者

1、齐读诗题,并说题意,指导学生多音字“兴”,理解“杂兴”。

2、交流作者范成大的有关资料:范成大,南宋诗人,晚年回苏州石湖隐居,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本首诗为其中一首。

三、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回忆《乡村四月》的学习过程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2)细读古诗,品读语言,想象画面,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诵读古诗,在朗读中加深体会。三,学习古诗;

1、师范读古诗,生整体感知诗的节奏。

2、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诗,师生纠间。

4、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5、借助书下注释和插图,弄清诗意,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6、先组内说说读懂了什么?再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7、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赏析诗;(1)“昼出耘田夜缋麻”,从“昼、夜”体会到什么?(勤劳、日夜劳作,男耕女织,各有拿手的本事)。(2)“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写出了什么?(把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写出来)。

(3)指导学生在诵读想象到什么样的一幅画面,感悟诗人对劳动农民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指名读。

2、老师配乐吟读。

3、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再学习一首田园诗篇(课件)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2、借助老师提供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背诵下来。

六、小结与作业

同学们在课后多收集田园诗歌,练习朗读,预习《渔歌子》 第三课时 渔歌子

教学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二第三节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1、齐背诵《忆江南》。

2、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3、简介作者及背景

张志和,唐代诗人,做为官司,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二、反复诵读,理解同义

1、自由朗读词,2、指名读词,纠音。

3、反复读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小组同学说说你读懂什么,还有疑问在书中标出。

4、全班交流,师趁机点拨词意,理解词语。

5、这首词具体指写了哪些景物,边读边画出景物:青山、白鹭、桃花、鳜鱼、斗笠、衰衣。

白鹭:闲适的象征。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下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这首诗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怎样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1、师配乐朗诵,学生静听想象。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画面。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多种形式读词。

四、作业设计:

1、背诵《渔歌子》。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五,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6.古诗三首教案 篇六

9.古诗三首

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利用随文识字法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并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4.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

教学重

难点

1.能借助注释并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2.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收集展示有关节日的古诗。】

【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古诗,初步感知文本。】

【引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复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学会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方法迁移,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学习。】

【拓展课外古诗,积累古诗。】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古诗《乞巧》

二、初读感知

1.诗人介绍(课件出示)

2出示三首古诗。

3.教师总结

4.师范读古诗

5.《古诗三首》写的都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朝诗人()的《元日》写的()节;()朝诗人()的《清明》写的()节;()朝诗人()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节。

三、指导书写

1.出示“魂、欲”等生字,学生观察生字。

2.师重点指导书写“欲、魂”

3.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古诗

二、基础检测

听写词语

三、学习古诗

(一)出示古诗《元日》

(1)解诗题。

(2)理诗意:①读古诗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②小组合作交流③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3)悟诗情: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人们是怎样庆祝的?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二)借助学习古诗《元日》的方法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四、阅读积累《寒食》《秋夕》

了解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清明》

2.写话训练:

六、课时检测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齐读古诗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诗人

2.开火车读、自由读

3.自由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学生互评)

4.认真倾听,把握节奏。

5.回答问题。

三、指导书写

预设:

1.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2.“欲”字左边的谷字的捺变点,“欠”字的横钩要短、“人”字舒展。

3.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

二、基础检测

听写词语、学生互改

三、学习古诗

(一)出示古诗《元日》

(1)预设:①元旦②节日③春节

(2)预设: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旁边作批注,小组交流并汇报。

(3)预设:

①春节

②放鞭炮、喝屠苏酒、换上新桃符、贴春联、吃饺子、守岁、发压岁钱......③描写了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阅读积累《寒食》《秋夕》

背诵两首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清明》。

2.从三首古诗中,任选一首,编故事写出这个节日的情景。

六、课时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3.《元日》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传统习俗来表现________(节日)热闹欢快的景象。《清明》这首诗反映_____(节日)的情景,人们有_____传统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描写_____、_____传统习俗来表现_____(节日)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4.我独

在外

年,每到

我就

用“,______________”这句诗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安全提示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元日

喜庆

热闹

万象更新

清明

悲伤中充满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乡怀亲

7.教案1.古诗词三首 篇七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

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

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

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

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

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

注意读准畔声母是 p,帐的翘舌音 zh。

3、说说: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8.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篇八

《泊船瓜洲》

《 秋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1.同学们刚才背了好几首古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听你们的读诗是种享受。今天我们再学两首古诗,读题目。

2.学诗首先要把诗读通顺,字正腔圆,琅琅上口,有诗的味道,自己读读吧。(两首同时呈现)二.初步交流,引发情感

1.指名读,尽量读出诗的韵味来。

相机点拨多音字:“间”的读音,相机板画地图。把三个地点和长江画出来。

“数重山”. “意万重”,读第2声和它意思有关,什么意思?(多)对啊,表示很多时读重,我们说心事重重,山重水复,轻舟已过万重山。再读这两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欲作家书意万重”。2.以你喜欢的方式,再去读一读,看看注释和插图,相互说说诗词的大概意思。

3.编者将这两首诗编排在同一课,你有什么发现?(都和思乡有关)4.两首诗中哪些字眼一看就看出是写思乡的?(预设:“还”.“秋思”.家书”等。)三.细品细学《泊船瓜洲》

1.古诗是中文文化的瑰宝,语言特别凝练传神,让我们走进《泊船瓜洲》,静静默读,深入字里行间,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王安石这种急欲还家的思乡情?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点批注。2.交流。

(估计学生都从明月那句入手,根据文本渐入的思路,从第一二两句开始学较好,老师在巡视时有意识找到前面符号的同学)(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A.生谈体会。(诗人泊船瓜洲,与京口只是一水相隔,再过几重山就是他的家乡了。离家这么近,诗人一定很想回家。)

B.师:一道长江水,数重险峻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间”,觉得是“只隔数重山”呢?(诗人21岁离开钟山,高中进士后一直在地方和京城为官,远离家乡。如今他途经瓜洲,对他来说,此刻故乡是如此之近啊!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也反映出诗人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的恋乡之情。)

C.近乡欲还乡,思乡情切切,谁来读?(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有谁能像刚才**一样,抓住一个字眼.词眼来体会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预设1——“绿”字。

A.这一个绿啊,让诗人浮想联翩,他想到了故乡江南哪些景色呢?(生自由说)这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能像老师一样想到成语或诗句吗?

一切美景尽在这个“绿”字中,绿得多巧妙啊,齐读。

B.关于这个绿字还有一段千古佳话呢,谁知道?相机出示课后资料袋的内容。

C.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江南多美啊,诗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他想起了酒楼里„„青山下„„郊野外„„(想象说话)多么美好的时光,而这一切只能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了。预设2——“何时还”

A.既然诗人如此想家,为何不回?(当时王安石应皇帝的诏命从江宁赴京城任翰林学士,公务在身,无法回去。板书:欲还不得还)知道王安石离家时几岁吗?(21岁)此时他途经瓜洲,几岁了?(49岁)28年哪!人生能有几个28年!这28年来,诗人为仕途奔波,为理想奔忙,而每每想起家乡,总是如此的牵肠挂肚,他是多么想回去看看啊!可28年后,当他途经瓜洲,离老家这么近,却欲还不得还,且不知自己何时能还家,只能仰天追问明月——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这是多么刻骨的一种乡愁啊!再读该句。

诗人21岁,上京赴考,途经瓜洲,意气风发地问: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49岁,上京重用,途径瓜洲,百感交集地感叹: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55岁,罢免相位,再次途经瓜洲,已是物是人非,怎不老泪纵横地悲叹: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某年某时某地,我们也远离故乡,适逢明月,会情不自禁地问: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过渡:何时还,何时还,王安石欲还不得还,满腔思乡情只能寄托于春风明月,让我们一起吟诵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思乡之苦吧。四.迁移《秋思》 放手点拨 咀嚼“思乡”苦

1.王安石将思乡寄托于春风明月,那诗人张籍又以怎样方式表达思乡之苦?请同学们静静默读,圈出关键字词,也可动笔写写。2.交流:

(1).以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情?板书:发家书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呈现前两句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谁来读。

这千言万语说不完的感觉谁能再读读吗?

你非常投入,能告诉大家你心里想什么?(生:想这家人,有好多话要说„„)

2.那为什么张籍会有那么多话要说呢?

(谁知道张籍的历史背景)适当补充:张籍小时候家很穷,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江苏苏州,常年四处漂泊.流落异乡,写这首诗时他暂居洛阳,刚刚做了官,远离千里之外的故乡已经12年了,12年四处流浪,乡愁自然是意万重。

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到“家书抵万金”,那诗人张籍在家书里又会写些什么呢?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呢?请你动笔写一写。交流生所写的。

这么多的话,诗人写得完吗?(写不完)哪里读出来?(匆匆说不尽)时间太匆促了,捎信的人马上要走了,可诗人又想起还有话没在信中写完呢,所以——接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重点推敲“又开封”

诗人不写思念具体的人,怀念具体的事。单单写了这个“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这意味这什么呢 ?让我们走近当时的场景(出示课文插图,背景音乐《思乡曲》响起),诗人打开信后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预设一:再急匆匆写上什么?师:是啊,家书抵万金,再匆匆补上一笔

张籍打开了后就一定会写上一些吗?也可能怎样? 预设二:什么都没有写,就 哭了,叹气,手一直颤抖„„ 老师提升:(充分预设可能的各种,快速互动,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把情感望上提,要适当引导到读上)

师1:滴滴相思泪啊就在这个“又开封”中。

师2:那抖动的手分明是归家的魂啊,也在这“又开封”啊。师3:一声叹气就是刻骨的相思,也在“又开封”里。师4: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这就是“又开封”啊。

预设三:紧紧拉着行者的手,要他一定把信送到,记得对他家人说声平安。

师:让我们想起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朗读 重点朗读就是后面的两句话,又开封的“又”要让学生反复读好。5.凝聚情感:(对着板书)

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接)“意万重”,这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生接)“说不尽”,12年乡愁,浓缩成一个“又开封”(老师圈“又”)范读,齐读整首诗。(配乐)五.回归整体 同为报国

两代诗人,同是思乡,让我们永恒记住他们吧。来一起背。(配乐)思乡思乡,为什么不回?

9.四年级下册22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教学难点

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叫声录音、挂图。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

1 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2 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3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1)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山岭和原野都绿了。)(2)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①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3)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4)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春天,山陵和原野遍布绿色,到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现一片片白色。杜鹃声声啼鸣,似乎在催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2)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感情。

(乡村的四月,农民是非常繁忙的,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劳,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美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劳耕作,任劳任怨的精神)4 指导朗读、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3 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五、诵读明诗意

1 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

六、《四时田园杂兴》

1接着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2 教师释题意。“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3、介绍作者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七、朗诵诗,弄懂诗意

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2 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 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4 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八、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 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2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九、拓展视野

10.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十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上一篇:医院交接班制度篇下一篇:学习黄福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