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一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单元测试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出了一份分值为50分的单元测试试卷,从做题情况看不太理想,有些学生,现在连最基本的长度单位换算还不会,特别是不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更是不会,而有的学生算数都算不正确,如1h=s,有的学生知道在数值上等于60×60,很多学生算出的结果是360,有些学生是真的不会,有的学生是由于粗心而做错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把S当成了h而导致错误。
再就是有的学生对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还没有记住,导致了不知道如何放置刻度尺,对数据处理上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特别是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有的`学生即使背过了但一旦遇到具体的题目还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测量结果,用什么单位应保留几位小数很多学生还不理解。再就是对这一章只学习了一个计算公式,对于这个公式中每个字母表示什么物理量,每个物理量在计算中应该用什么单位很多学生记不住,使用这个公式,常用的有两套单位,一套是国际单位,一套是交通运输中使用的单位。
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补偿,对个别学生进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
2.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二
物理学习的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阶段, 要理解和掌握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识记、复习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环节。而单元小结是识记中的有意识记与复习中的整体复习的有机结合, 通过知识、方法和题型的归纳和比较, 能够很大程度提高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所以做好单元小结是激发学习积极性, 提高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形式。下面以《电磁感应》一章为例, 从四个方面谈谈高中物理单元小结。
一、单元知识小结
属于基础理论的总结, 通常以一定的线索, 列举或以框图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列出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法则。理顺和概括知识结构, 使知识点连接成线, 从纵的方向展开, 使之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及知识间的内在关系, 明确知识的共性与特性。这样归纳的目的, 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消化后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是知识的再认识与重现相结合的体现, 这不但有利于识记痕迹的强化, 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也为运用过程快速灵活的迁移奠定了基础。
另外, 有了知识结构后, 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应根据学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 对知识的本质关系、特别关系、比较差别、易错之处作出必要的补充说明。
如《电磁感应》一章, 以“什么是电磁感应 (磁生电) ?磁生电的条件是什么?磁生电的大小和方向怎么确定?”为线索建立知识结构, 自感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 由以上知识结构形成框架图。
对楞次定律的补充说明如下, “楞次定律中感应磁场对磁通量的阻碍可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体现: (1) 从感应磁场与引起电磁感应的原来磁场的方向上体现:当磁通量增加时, 感应磁场与原来磁场反向, 当磁通量减小时, 感应磁场与原来磁场同向; (2) 从力与相对运动的关系上体现:由电磁感应而产生的磁场力总是阻碍磁体间的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会导致磁通量改变) ; (3) 从运动和行为趋势上的体现 (运动的效果阻碍磁通量变化) 。”
二、方法与题型小结
属于基本技能的总结, 要求以典型例题为范例去归纳本单元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总结题目类型和解题过程思维活动中的规律, 每种必须掌握的方法要配以2至3个命题题解并附加说明。使学生明白是以方法去串题型还是以题型为纲去总结方法, 而典型例题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选择。除此之外, 根据自己的体会, 对方法进行适当的变通、引伸和比较, 借此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电磁感应》这章, 题型可归纳为二类:
(一) 基本型 (运用本章知识方法) :
1. 判断闭合电路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由φ=BSsinθ知, φ大小是否变化根据B、S、θ的变化来判断;2.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或电源的正负极, 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势) : (1) 右手定则; (2) 楞次定律, 运用步骤: (1) 确定B原方向, (2) 确定φ如何变化 (增大或减小) (3) 判断B感方向 (用楞次定律) (4) 判断I感方向 (用安培定则) ;注意: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两端的电压为电路的外电压, 在电源内部, 电流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在电源外部, 电流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3.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ε=nΔΦ/Δt一般用于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 (2) ε=BLV:V为瞬时速度, 对应于瞬时电动势;V为平均速度, 对应于平均电动势, 4.判断自感现象中电流如何变化以及电流变化对电路的影响;5.计算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 q=It=ΔΦ/R。
(二) 综合型 (本章与其它章节知识方法结合) :
1. 电磁感应圳电场:
产生电势差的两点如果与电容器两极板连接, 则可给电容器充电 (Q=CU) , 两板间会形成一个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方向与U有关 (E=U/d, 方向由高电势→低电势)
2. 电磁感应圳电路:
电源两极与导体连接, 可组成一个闭合电路, 基本量 (ε, U, I, R, r) 关系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确定, 功能关系:电功W=UIt电热Q=I2Rt
3. 电磁学圳动力学:
电磁感应形成电场后, 带电体在电场中将受到电场力作用;形成电流后,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将受到磁场力 (安培力) 作用。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与所受的力有对应关系。此时, 力学的基本规律都可以适用。只不过, 在分析受力时, 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础上, 注意分析电场力和磁场力;在利用功能关系时, 注意分析电场力做功和安培力做功以及有关能量的转化。说明: (1) 感应过程通电导线的运动有几种基本类型:静止或匀速 (在外力和安培力下运动) ;先加速后匀速 (在重力和安培力下运动) ;一根先减速后匀速, 另一根先加速后匀速 (两根导体棒只在安培力作用下运动) 。 (2) 凡是电磁感应的过程, 都发生能量的转化, 所以, 对于涉及能量的问题, 要注意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来解决。使用时, 先判断有哪种形式的能发生转化, 再具体确定转化量的关系。
三、学习中易犯错误小结
结合自己在作业或单元测试中的错误, 或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疑而给出的反例等, 归纳本单元学习中易犯的错误。每种错误配以例题, 并有针对性地说明。其目的是通过反面的总结, 从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并通过正、反对比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正确的理论与方法, 避免或少犯错误。
对于《电磁感应》这章, 常见的易犯错误有:
1.判断感应导体两端的电势高低时, 常认为电流从高电势流到低电势, 而忽略了这一关系只对闭合电路的外电路适用, 而对内电路不适用, 而产生电磁感应的导体相当于电源, 属于内电路。
2.当有导体切割磁感线, 同时磁场又发生变化时, 求某时刻闭合电路的感应电动势经常只记得从ε=BLV来求, 而忽略了磁场变化也产生电动势ε=nΔΦ/Δt, 应该用两方面原因产生的电动势进行叠加。
3.在运用能量守恒解决电磁感应问题时常发生对象选择错误, 通常应对整个电路系统运用能量守恒, 往往发生只对电路的一个导体或部分电路运用的错误。
四、考试小结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分析去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 从而能在学习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去补缺, 不断积累, 不断提高。
考试讲评之后, 学生按自己卷面情况进行量与质、因与果的分析。项目有四个:题号、得分、失分、失分原因。重点是失分原因。按1.审题能力差, 不明题意, 2.不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3.要领理解上犯错误, 4.忽视公式、定理、法则应用条件, 5.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差, 6.计算能力差计算失误多, 7.真正的粗心大意等几个方面对号入座、填入该题丢分原因栏目中, 然后统计每一原因丢分占总丢分的百分之几。这样, 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其弱点及原因。几次测试小结统计之后, 出现频率最大的无疑就是病根, 使之能对症下药, 避免用“粗心大意”的遁词掩盖自身错误, 从而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弥补缺陷, 克服薄弱环节。
通过单元小结, 对本单元各知识点, 以及不同章节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比较深刻、系统的理解, 达到“活记”的效果, 同时为知识的迁移“活用”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了题型和方法的归纳, 使学生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能较快、较正确地以一定的思路去分析, 选择相应的方法去解决, 同时还可通过学习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方法。这种对知识的高度驾驭能力, 能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单元小结还要注意的是, 指导学生小结, 必须在学生已经对本单元具体的概念和规律, 以及知识的运用有了基本了解后才能进行, 如果连具体的知识点都不清楚, 要学生找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进行归纳组成系统, 这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学生的单元小结过于简单, 质量不高, 往往出自上面的原因。
单元小结是增强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高中物理是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科目, 原因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能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 通过作单元小结, 加强知识、方法、题型等方面的归纳, 可以使学生更灵活系统地掌握知识, 促进迁移, 提高学习效率。
3.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校本单元 过关练习
校本单元过关练习设计与解析是在完成本单元教学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所学技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编制的。本文以初中物理(沪科版)2012年6月第1版第七章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校本单元过关练习设计与解析。
一、校本单元过关练习要全面覆盖本章知识点
“力与运动”这单元的知识点如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3、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4、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5、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平衡力。
6、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7、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二、校本单元过关练习要注重本单元所学概念、所学规律、所学方法的训练
“力与运动”这个单元重点、难点训练与解析如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惯性就是惯性定律的简称
B、惯性是一种力,又叫惯性力
C、正在行驶的汽车,当它的发动机关闭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汽车能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D、任何物体都有惯性,即使在太空中也有惯性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的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由于具有惯性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运动定律,需要外加条件,即物体不受外力作用;而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不需要任何条件;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在太空中也具有惯性。摩擦力阻碍汽车向前运动,但由于惯性汽车能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故应选D。
2、一个墨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下列说法中的两个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
C、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
D、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解析: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它们分别作用在桌面和墨水瓶上,不是一对平衡力,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不符合题意;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它们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方向都是竖直向下,并且大小不相等,不是一对平衡力,B不符合题意;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它们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并且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D选项符合题意。
3、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快慢会改变,但方向一定不会改变
B、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汽车的速度越大时,汽车具有的惯性也就越大
解析: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说明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就会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就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然运动快慢和方向都不会改变,因此A说法不正确;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那么一定是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故B说法正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说法错误;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等因素均无关,故D说法错误。
三、校本单元过关练习中要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目
“力与运动”这单元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时,我设计的题目如下:
1、晶晶同学放学回家路上,脚突然被石块绊了一下,身体向前跌倒;而过了一会儿不小心脚踩到一块西瓜皮时,身体却向后摔倒。你能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吗?
2、将重为4N的排球竖直向上抛出,排球在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为1N,则排球受到的合力大小为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3、重98000N的卡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时受到的摩擦阻力是车重的0.02倍。求卡车的牵引力?
总之,校本单元过关练习设计要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通过训练与解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初中物理的单元检测题 篇四
身高/cm
低于162 162-164 164-166 166-168 168-170 170-
172 172-174 174-
176 176以上
男生数/人 1 2 7 9 5 5 2 1 0
参照表格中收集的数据,用男生数和身高为坐标,画出直方图,并回答问题
(1)本班男生身高较多集中在cm至cm范围内。
(2)身高在164cm-172cm之间的男生数占男生总数的百分率是
26、物理课上,同学们观察了右图7所示的实验:用细线将一金属小球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此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α,小球离开最低位置的距离为S),然后释放,小球将左右摆动。
(1)课后小宁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或摆动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对此,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小宁提出猜想:小球摆动的快慢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于是小宁和小军来到实验室,找来了以下器材:
A.秒表B.长为0.8m的细线C.长为1.0m的细线D.铜球E.铝球(D、E两球体积相等,都有相同的小孔,便于系线)
为了验证小宁的猜想,请你帮他们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选用的器材是(选填上列器材前的字母):
具体操作:
(2)对小宁提出的问题,除了他的猜想外,请你再提出两个猜想:
①
5.物理运动学的单元测试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7.81cm、17.82cm、17.83cm和17.58cm,其中错误的是( )
A.17.81cm
B.17.82cm
C.17.83cm
D.17.58cm
2.下列作用力中,大小最接近1N的是( )
A.马拉车行走的力
B.牛拉犁耕地的力
C.托起两个鸡蛋的力
D.拔河比赛时每个人对绳的拉力
3.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4.如图12-1所示,一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突然将力F撤去,则物体( )
A.立即停止
B.继续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继续向右运动,但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停止
D.先向右运动,然后向左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下列各题所列的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部的得2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8.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的是(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9.如图12-3所示,下列物体受力示意图中,物体不是处于二力平衡的是( )
10.下列物体中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从楼上阳台掉下的.砖头
B.草坪上滚动的球
C.沿跑道滑行的飞机
D.沿平直轨道正常行驶的火车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1.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如图12-4,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如果战斗机在2s内飞行了0.4km,则它的速度是_____m/s。
12.“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______为参照物;“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13.如图12-5是某同学在研究汽车和苹果运动的两张图。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______直线运动;观察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_____直线运动。
14.小明从南京坐汽车到上海,途中驾驶员告诉他,
现在汽车离上海还有160km,这里他看到驾驶员方向盘后速度计的指针如图12-6所示。如果汽车一直以这样的速度行驶,小明在____h后能到达目的地。
15.某地区道路如图12-7所示,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m/s的速度逃跑,到达B时停留1s,接着沿BC以6m/s的速度逃亡。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小明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小明恰好在C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C处被捕获共历时______s,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_____m/s。
16.某人沿水平方向用20N的力推着一辆车匀速向西运动,车受到的阻力大小是____N,方向是______。
17.运动员踢足球时,感到脚会痛,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脚感到痛的施力物体是__ __。
18.如图12-8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图b主要表示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
19.如图12-9所示,一个男孩用水平推力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这时推力______汽车所受到的阻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0.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______仍然向前运动,但汽车的速度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由于汽车受到_______的缘故。
21.如图,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
四、实验探究与作图:(共26分)
22.夏天的傍晚,小明为了驱蚊,点燃了一盘蚊香,他琢磨着想测量蚊香的燃烧速度,看一看一个晚上点一盘蚊香够不够。(8分)
(1)写出他需要的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测量的步骤
(3)蚊香燃烧速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给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因为这个结论在地球上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有伽利略等人对他的结论表示怀疑,并用实验来间接说明。这个实验如图12-10,他是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观察、比较小车沿不同的平面运动的情况。(每空2分)
问:
(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开始运动时获得相同的。
6.初二物理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六
(9.3——9.7)
测试范围: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1.2运动的描述 0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4.5cm = 14.5×10-2 = 0.145m
B.14.5cm = 14.5cm×10-2m = 0.145m C.14.5cm = 14.5÷(100m)= 0.145m
D.14.5cm = 14.5×10-2m = 0.145m 02.(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2)下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cm。
03.如图所示,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s。
04.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正确认真的测量下,不会产生误差
B.用精度很高的刻度尺测量长度,也会出现误差 C.多次测量后的平均值就是测量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D.误差只是测量者在观察读数时造成的 05.下列估算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km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6.9cm C.眨眼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
D.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 06.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原子核外的电子绕核做高速旋转运动
D.铁生锈了
07.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
B.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可以不选参照物
08.如图所示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歼击机梯队飞过天安门上空受阅时的情景。图中五架飞机队形不变,它们之间是相对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09.如图所示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的示意图,成功对接后,若认为“神州十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天宫一号”
10.(多选)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飞机,从他们乘坐的飞机向外望去,甲看到丙的飞机上升,乙看到甲的飞机下降,丙看到楼房和乙的飞机都上升,则甲、乙、丙三人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乙上升,丙下降
B.甲、丙下降,乙静止
C.甲、乙、丙匀速下降
7.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七
一、单元导语的构成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规定、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一、二、三年级主要是第一部分)。我们以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为例:
“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即“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这是继续学习、感受“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第二部分给我们规定、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两项:一是“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即感受真情的美好;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其中第二项是本组教学的重点、关键。也就是说,体会本组所描写的人物的美好心灵只是基础,关键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这种美好情感的,是以学习如何表达为重点的。第二部分还为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先读懂课文,体会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提示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抒发这种情感的,这是关键。
由此可知,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提示的,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乃至落脚点。
二、单元导语的解读
根据我们多年进行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一课在这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1. 人文专题的解读
一般地说,某些人文专题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会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某一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导语为例: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此类专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已有涉及,即“体会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联系起来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同类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但是侧重点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体会和感受,而且仅是一个侧面,即体会父母付出的辛劳;而五年级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也就是从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隐含在琐事之中,甚至是批评训导之中所表现出的父母之爱,从而“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深沉之爱,由于是隐含的,不容易发现,需要细心体会;宽广之爱,则是讲爱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即父母之爱的无处不在、无处不真、无处不深。
本组安排了四篇课文,从四个侧面来描述父母之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特殊情况下父母之爱的伟大;一类是《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三篇课文,是讲日常生活中关心、教育子女的父母之爱。尤其是父母“无情”的批评、有意识的“冷漠”也是爱。
从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受、体验来看,第一类是极其特殊的,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而第二类是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那些“无情”的批评、父母有意识的“冷漠”,学生就比较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了。我们在教学这组教材之前,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母之爱了吗?请举例说明。”结果,9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自己生病的时候母亲守候在身边、下雨的时候父亲冒雨来送伞等特殊情况下的父母之爱,只有两三个学生写到了父母给他洗衣服、为他操劳等爱的事例。可见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感受是比较单一的,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父母之爱的认识。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分析、解读,我们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五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尤其是那些严厉的批评、“无情”的冷漠等方面真正感受、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学的着力点、落脚点,这样解读才符合并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2. 训练重点的解读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并提出了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是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
那么,怎样清楚明白地解读语文训练重点呢?我们以把握“阅读方法”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编者规定、提出了“读课文,想画面”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方面提出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要真正弄懂这一要求,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弄懂什么是“读课文,想画面”,它与“一边读,一边思考”有什么不同;二是为什么要“读课文,想画面”;三是怎样引导学生“读课文,想画面”。
“读课文,想画面”是一种通过阅读有关景物、人物等语言文字的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图像”,是借助于想象、体验进行阅读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与“一边读,一边思考”不同,前者是一种形象思维,更多的是想象、体验和感受,后者是一种抽象思维,更多是质疑、思考和感悟。进行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也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即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学时可采用语言描述法,如“我仿佛看到或听到了……”;闭眼想象法,如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还有朗读体验法、绘画还原法等。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比较准确、扎实地体现和落实编者的意图。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体会到,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置在教材系统中思考、解读,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教学时会更加心明眼亮,教在点子上。如“读课文,想画面”不是在四年级才提出的,实际上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已经提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可以看作是这一训练要求的源头;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又提出了“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要求,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训练的发展;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单元导语里再次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的提升。这样解读,弄清了它“来自何方”,我们就知道“读课文,想画面”这一训练重点是在什么基础、起点上进行的;弄清了它“走向何处”,我们就明白这一训练重点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它的归宿是什么,进而明确“现在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四年级开始,在单元导语中,编者陆续规定、提出了“领会表达”的任务和要求。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提出“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是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优美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关注课文中这些优美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以落实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学段目标。还有些单元导语的规定和要求是偏重于领会语言表达的,如,前文所述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在解读和教学时要特别用心弄清楚此类编者意图,避免把劲用偏了。
总之,这样解读单元导语,看似“复杂繁琐”,似乎“小题大作”。但是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学明确方向,把握关键,教在点子上,提高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师自身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单元导语的运用
单元导语这一文本要件是很有用处的教学资源。为此,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在解读单元导语,把握了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还要把单元导语作为教学一个单元的首要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教学为例:
“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1. 展示导语,梳理任务。
在进入本单元的教学之始,我们向学生亮出导语,引导学生梳理出四项学习任务(实际也是学习目标、方向、重点),即:
①理解本组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理解思想内容)
②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领会语言表达)
③读课文,想画面。(阅读方法)
④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
2. 分析任务,明确重点。
在这四项学习任务中,根据学情,有两个最为重要,有必要分析、明确。一是读课文,想画面;二是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知道了“学什么”的基础上,又弄清楚了“重点学什么”和“怎样学”。
3. 点拨疑难,把握关键。
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也是教师比较忽视和混淆的,即“自然景观”与“自然奇观”不同。一般地讲,前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美”,后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奇”。为了让学生把握这一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出示一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自然奇观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自然奇观”与“自然景观”的不同,从而弄明白学习本组的关键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观潮》《鸟的天堂》等课文时,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会有意识地发现、理解课文所描写景观的“神奇、奇特”之处,也有利于完成好“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这一学习任务等。
8.初中物理内能单元学习的三“握” 篇八
问题1:温度、内能和热量有哪些异同?
温度、内能和热量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物理量。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内能是一种形式的能,与温度不同,但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在不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判断内能的大小,不能只看温度的高低,做功和热传递都能够改变内能。
问题2:针对提高炉子的热效率问题怎样给出合理化建议或者说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炉子的热放率?
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作炉子的效率。炉子的效率越高,说明燃料的利用率越高。有效利用燃料,提高炉子的效率可采取下面办法:①使燃料充分燃烧,如我们可以增加供氧量,不用煤块,改用煤粉,用鼓风机增加通风量,使燃烧更充分;②减小热散失,如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加大受热面,减小烟气带走的热量,选用隔热材料,减少向外散热等。结合以上讲到的炉子的效率定义和提高效率的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3:能量的转化、转移和守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转化反映了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如摩擦生热说明了机械运动和热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电风扇转动说明了电现象和机械运动之间存在的联系。
(2)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可以相互转化,同种形式的能量之间通过热传递可以进行转移,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问题4:如何解答与热量相关的综合应用题?
首先要读题、思题,找出物体原来的温度t0,和升高到(或降低到)的温度t,看看物体的质量m是多少,查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或者记住常见物质(如水)的比热容,有时题中或试卷前会给出。对这些物理量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对物体温度升高的情况,可用公式Q吸=
cm(t-t0)列出方程,代入数值和单位求出物体应吸收的热量;对物体温度降低的情况,可用公式Q放=cm(t0-t)列出方程,代入数值和单位求出物体应放出的热量。对于燃料燃烧的问题,可用公式Q放=mq求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如果题中物体吸热的多少是由电阻放热提供的,那么放出的热量可用焦耳定律Q放=I2Rt求出,利用Q吸=Q放建立方程,把电学量与热学量紧密联系起来。
如果题中物体吸热只吸收了电阻放热的80%,则可列方程Q吸=80%Q放,所求量一定在此方程中,用电器的效率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如果物体吸收的热量完全由另外燃料燃烧获得,则可用Q吸=cm(t-t0)和Q放=mq结合Q吸=Q放来求出所要的物理量。
如果物体吸收的热量只吸收了燃料完全燃烧的80%,则可列方程Q吸=80%Q放,燃料的热效率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其他与热有关的问题按以上思路都会找到解题方法。
三、掌握内能单元常考点试题解析过程
例1:(2014年 黑龙江省大庆市)在体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D. 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和放热
解析:本题考点是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都在吸热,但其温度不变,故A错误;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加剧,所以内能增加,故B正确;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也可能是物体对它做了功,故C错误;物体温度不变,并不能说明就没有吸热和放热,如果物体同时吸热或放热且保持热量平衡时,温度是可以不变的,故D错误。
答案:B。
点拨:要正确理解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等效的,同时注意: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
例2:(2013年 黑龙江省黑河市)用电水壶烧水时,如果将壶内20 ℃的水的温度升高60 ℃,水吸收的热量是5.04×105 J,那么壶内水的质量是 kg;水的比热容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此知识的地方,请举出一个实例: 。
解析:(1)知道水吸收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值(60 ℃)、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的质量。水吸收的热量:Q吸=cmΔt,即5.04×105 J=4.2×103 J/(kg·℃)×m×60 ℃,解得:m=2 kg。(2)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水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答案:2;汽车发动机里用水做冷却剂。
点拨:该题第一问就是考查同学们对热量公式的灵活运用。计算时要注意物体温度升高到(末温)和升高了(Δt)的区别。
9.高二物理恒定电流单元测试选择题 篇九
1.关于电源电动势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落之和
B.电源电动势等于外电路的路端电压
C.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D.电源电动势表征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2.如图所示,电路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
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右移动时,三个灯泡亮
度的变化情况是
A.L1变亮,L2和L3皆变暗
B.变暗,不能确定, 变暗
C.变暗,变亮,变亮
D.变亮,变亮,变暗
3.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都保持一定,在外电路的电阻逐渐变小的过程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路端电压一定逐渐变小
B.电源的输出功率一定逐渐减小
C.电源内部消耗的电功率一定逐渐变大
D.电源的输出电流一定变大
4.如图所示当可变电阻R的滑片向b端移动时,通过
电阻R1、R2、R3的电流强度I1、I2、I3的变化情况是
A.I1变大,I2 ,I3 变小
B.I1,I2 变大,I3 变小
C.I1 变小,I2 ,I3 变大
D.I1、I2 变小,I3 变大
5.如图所示,电源E的电动势为3.2V,电阻R的阻值为30,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3.0V, 额定功率为4.5W,当开关S接位置1时,电压表读数为3V,那么当开关S接位置2时,小灯泡L的发光情况是
A.很暗,甚至不亮
B.正常发光
C.不正常发光,略亮
10.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
第十章 浮力 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下列属于利用浮力升空的是 ( )
A.飞机 B.飞艇 C.风筝 D.火箭
2.一块石头和一个小气球捆在一起,当把它们浸没在水中并在水中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 B.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
C.受到的浮力不变; D.受到的浮力先变大后变小
3.“死海不死”的故事说的是:“……将奴隶和俘虏扔进海里,可他们 都漂浮在海面上……”以下是几位同学对该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
A.奴隶和俘虏是被水平扔进海里的
B.海水的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在海里自然漂浮
C.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总大于其重力
D.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等于其重力
4.如图10-1,是小明同学在学习时制作的潜水艇模型,使用中
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
A.向管中吹气时,模型下沉 B.从管中吸气时,模型上浮
C.向管中吹气时,模型上浮 D.向管中吹气和从管中吸气时,模型均上浮
5把体积相等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水中,发现石块沉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则它们所受浮力 ( )
A. 木块大 B.石块大 C.一样大 D.无法判
6.实心的铜球和铝球,它们的质量相同,如果把它们全部按入水银里,静止不动,所用的向下的作用力 ( )
A.铜球比铝球的大 B.铜球比铝球的小
C.两球的作用力一样大 D.难以判断
7.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C为正方形,D为圆球体,B为梯形,A为长方体,如图10-2所示,且C的表面很光滑与容器底密闭接触,在这四种情况下: ( )
A. A所受的浮力最大 B. B所受的浮力一定比A小
C. A所受的浮力最小 B. B、D浮力是一样大的
8. 如图10-3所示,小鱼在水中吐出气泡,在气泡升至水面的过程中,体积会逐渐变大.下列关于气泡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情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B.浮力变小,压强变小
C.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D.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9. 夏天人们游泳时,从岸边走向深处的过程中,他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 )
A.浮力增大;B.浮力不变 C.浮力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
10. 质量为200g的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60g的水,静止后小球将 ( ).
A. 浮出液面 B.悬浮水中 C.沉入水底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11-16每空1分,18题2分,共20分)
11、一个重5N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的`浮力为 N,它排开水的体积为 cm3。(g取10 N/kg)
12.质量为5.4千克的铝块放入水中,在从水面下沉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 _牛顿,当它沉到水底静止不动时,所受的浮力为 牛顿(ρ铝=2.7×103kg/m3,g=10牛/千克)
13.浮力的大小由_________和_________来决定,与物体的密度_ _关,与物体的体积_ _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_ _关。
14.物体的沉浮条件是:__ __在液体里的物体,如果___ ______时物体上浮,如果当______ ___时物体下沉,如果____ ______时物体停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
15.密度为0.4×103kg/m3,体积为0.5立方分米的木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 _ _牛顿,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是___ ___牛顿。(g=10牛/千克)
16.停在海面下10m的一艘潜艇接到上浮命令后开始上浮,在它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______,露出水面以后受到的浮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在盛水的玻璃杯的上面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熔化后,玻璃杯中的水面 。
18、作图题
将一实心铁球投入如图所示盛有水银的容器中,请在图14-8中画出铁球静止后的大致位置,并画出铁球受力示意图。
三.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19.把图14—12中观察到的弹簧秤和量筒的示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物重(N) 物体在水中弹簧秤示数(N) 物体受到的
浮力(N) 物体排开水的休积(cm3) 物体排开水
的重力(N)
2N
20.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可能眼特例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②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③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④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⑤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下图12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了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21、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甲、测出实心合金块所受的重力
乙、把合金块浸没在装满水溢水杯中,测出合金块所受的浮力,收集合金块排开的水
丙、测出桶和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
丁、测出空桶所受的重力
(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
(2)乙图中石块在消遣受到的浮力是 N。
(3)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
(4)图乙中,浸没在消遣合金块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合金块所受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合金块的密度是 。
四、计算题(20分)
22.将一边长是10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内。待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600g水,如图3所示。求:(计算时取g=10N/kg)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23.2010年5月31日,一场特大暴雨突袭广西某市,致使该市某中学一千多名师生被洪水围困!武警某部官兵利用冲锋舟为学校师生开辟了水上生命线,该冲锋舟自重为0.6×104N,满载时排开水的体积为1.5m3,吃水深度为0.5m。(已知ρ水=1.0×103kg/m3,取g=10N/kg),求:
(1)冲锋舟满载时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多大?
(2)冲锋舟满载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
(3)假设每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为保证安全,冲锋舟最多能承载多少人?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答案
一、选择题(3×10=30分)
1-5题BCDCB 6-10题BDDA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5N 500
12、20,20;
13、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无,无,无;
14、浸,浮力大于重力,浮力小于重力,浮力等于重力;
15、5N 2N
16、不变,变小
17、不变
18、作图题略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30分)
19、1.8 0.2 20 0.2
20、(1)变小 变大 不变 不变(2) ④ ①
21、(1)甲丁乙丙或丁甲乙丙(2)0.5(3)等于排开液体重力(4)不变(5)
四、计算题
22、解:(1)F浮=G排=
(2)G木= F浮=6N m木= G木/g=
V木=
(3) pa
23、解:(1)满载底部压强为:
(2)满载时所受的浮力为:
(3)冲锋舟满载时,设人的总重为G总人,有F浮=G总人+G船
求得: G总人=
由题意知
11.脚斗士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一
通过脚斗士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本单元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单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了学生已有的脚斗士基础。脚斗士是一项体育运动,通过学习和练习,能够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以单脚支撑,单膝攻击对方,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下为取胜目的。
本单元运用教材游戏化的方法及合作教学策略,做到课课有游戏,处处有合作。整个单元由单个脚斗士动作到整套脚斗士的组合动作的连接,合理有序、循序渐进。整个单元练习,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互助,同时体验简单的评价,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脚斗士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评价习惯的良好形成。
二、学生分析
1.教学对象:五年级
2.基本情况:五年级的学生男女生已产生性别差异,男生活泼好动,运动能力强,女生文静而不愿意多动,因此运动能力开始出现差异。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脚斗士运动恰恰是一项刚柔兼备的项目,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五年级学生已经知道脚斗士的练习,基本动作要领的体现是动作有力度、动作幅度大的各种要求,懂得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体验脚斗士中单个动作及套路整合,发展柔韧、灵敏、力量等素质,促进机体生长。
2.初步掌握脚斗士的健身方法,知道脚斗士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激发学生练脚斗士的兴趣。
3.乐于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进行有效的自评和他评,形成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次——通过游戏与比赛及探究的形式学习脚斗士基本功、脚斗士基本姿势、以膝部轻触的方式(触膝礼)向对方致礼,表示尊重、谦虚、互学的高尚品格。以及基本步法:1.前移步;2.后移步;3.侧移步等基本动作。
第二课次——通过游戏与比赛及探究的形式学会脚斗士基本步法:4.转动步;5.制动步;6.前跃步;7.后跃步等单个动作。
第三课次——通过游戏与比赛及探究的形式学会脚斗士基本技术:1.上挑;2.下压;3.套膝;4.顶撞等单个动作。
第四课次——通过游戏与比赛及探究的形式学会脚斗士基本技术:5.摆膝;6.弹推等单个动作;以及裁判员常用手势及术语等。
第五课次——通过游戏与比赛及探究的形式学会整套脚斗士的动作,并为学生进行考查。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游戏与比赛的形式分单个动作逐一进行教授,同时也通过游戏和比赛的方法进行整套动作的串联。同时教师通过“质疑—自学—解疑—演练”的步骤,鼓励并启发学生亲身去尝试脚斗士单个动作及动作串联,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挑战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激活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本次单元教学中,以脚斗士教材是传统的教学,从中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内涵,利用生动的语言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对学生在本次体育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注重礼仪,独特的脚斗士触膝礼。以脚斗士基本姿势、以膝部轻触的方式(触膝礼)向对方致礼,表示尊重、谦虚、互学的高尚品格。在整堂课中通过掌握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方法的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和谐的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在脚斗士练习中充分挖掘并丰富教材中的两纲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个人价值,激发民族情怀。学生一定会加深对“弘扬民族精神,关爱生命”重要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效果预计
通过对我校五年级学生进行脚斗士的教学后,有85%的学生已经充分掌握整套脚斗士的练习方法,知道了脚斗士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游戏与比赛的形式由单个动作的学习到动作的串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掌握。教师运用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调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让学生创想脚斗士的创新动作,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创造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锻炼。
练习强度:中上;密度:37%;心理负荷:120~130次/分。
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
1.选择平整的场地,场内没有杂物(课前检查场地)
2.合理安排学生练习队形及练习路线和方向
3.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特别是上下肢及腕、肩、踝关节
4.加强学生学练安全意识,注意四周,以免发生碰撞
七、场地器材的布置回收
篮球场一块、游戏各项器具等。
12.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研读课标教材, 分析班情学情
1. 领会课标精神, 把握教材意图
我们都知道, 要盖高楼, 打好地基是关键。同样, 要上好复习课, 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的精神便是重中之重, 把握教材的意图就是为上好复习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圆”这一单元的内容, 知识点并不太多, 但对于很多知识点的教学到底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却往往把握不准, 这便会大大影响复习课的效果。此时, 教师就很有必要去好好研读《标准》和教材对这一知识教学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标准》在“图形的认识”中指出,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 知道扇形, 会用圆规画圆。教材和教学用书中也都有对这方面的描述和要求。因此, 在上复习课时, 教师就应该紧紧抓住《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的意图来展开复习。
2. 全面了解班情, 系统分析学情
在领会了《标准》精神, 钻研了教材意图后, 更重要的是要全面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毫不夸张地说, 在复习课上分析班情、学情相对于其他数学课型来说更为关键。复习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缺有所补、学有发展,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更好地提升。因此, 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有一个全面、真实地了解,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 以便为后续复习课奠定基础。
例如, 在教学“圆”这一单元时,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都做了记录, 以下是部分记录内容。
圆的认识:
问题:给一个没标圆心的圆形纸片找出圆心, 并说说你的方法。这一问题, 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 但不够简洁、有效, 语言描述的方法不够科学、准确。
圆的周长:
问题:一个运动场跑道的形状与大小如图1所示, 两边是半圆形, 中间是长方形, 求跑道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跑道周长的问题, 往往把长方形的宽也算进去。这一错误出现的关键在于学生没弄清楚运动场跑道的周长是由是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的面积:
问题1: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 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这个问题, 约有10名学生混淆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 只关注结果是多少。
问题2:如图2,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10平方米, 你能算出圆的面积吗?
这道题全班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解决, 出现错误的学生一般都是思维定势, 一定得知道圆的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 所以都没能准确计算出圆的面积。
……
通过上述材料的记录, 教师对于本班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做到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寻找复习重点和突破点, 以及设计教学环节都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定准复习目标, 突出复习重点
1. 根据学情, 定准复习目标
一节复习课必须要有全面、准确、适当的教学目标, 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 把平时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地串联起来, 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可以说, 全面、准确、适当的复习目标是完成复习任务的指南与灵魂。例如, 教师在教学“圆”的复习课时, 在领会《标准》要求、理解与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制定了以下复习目标: (1) 通过任务驱使、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圆的知识,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 通过整理复习, 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合理取舍, 突出复习重点
实践证明, 单元复习课上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师对学生始终不放心, 生怕遗漏了某个知识点, 于是就满堂讲、满堂练, 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 把学生弄得筋疲力尽, 效果还不理想。所以教师在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上, 对众多知识点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对于重点知识, 尤其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要不惜时间, 而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则能舍就舍, 实在不能割舍的也不能占用整理时间, 可以放在练习中进行点拨和补充。
例如, 在“圆”的复习课教学中, 教师发现对于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的薄弱环节是不能很好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辨别到底是求圆的周长还是求圆的面积, 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当的方法去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因此, 教师将复习重点定为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练习部分的古树问题、跑道问题、花坛问题等的设计都是基于上述复习重点所设计的综合性、发展性练习。
三、精设复习环节, 提高复习效率
1. 巧用任务驱动, 引导自主整理
知识整理是单元复习课的主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把部分单元复习课的知识整理和问题解决紧密结台起来, 给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 通过任务驱动和任务解决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呈现和联系起来。这样, 既能保证学生归纳出的知识是系统的,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整理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 在“圆”的复习课教学时, 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习任务:面对一个画在纸上且没有标出圆心的圆, 思考如何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要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必然要去测量圆的直径 (或半径) , 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这就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反馈环节时, 教师又紧紧抓住“没有圆心, 怎样找到半径”“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等问题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不仅有效梳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还追溯了知识的来源。
2. 重视动手操作, 加深知识理解
动手操作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复习课的教学中, 能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 效果也自然更好。
例如, 在教学“圆”的复习课时,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画在纸上没有标出圆心的圆, 让学生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这样学生肯定会动手想办法找出圆心, 画半径、直径来求圆的周长和面积。这样, 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动手操作找圆心, 画半径、直径让学生对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拓展练习环节中, 教师又让学生动手设计圆形花坛的绿化工程图, 既加深了学生对圆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设计分层练习, 提高学习效果
复习课上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选择练习题时, 教师要注意习题的质量, 所选的习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不能总让学生做机械重复而又枯燥的练习, 要精心设计练习、设计分层练习,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节复习课的时间有限, 而有关圆的练习题却很多, 那么如何精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作业呢?教师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练习题进行了筛选、提炼和重组, 在基础练习环节中,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了以下三组练习。
辅差组:看谁能把下列各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准确: (1) r=4分米; (2) d=6厘米。
辅中组:求出下列各圆的周长或面积: (1) c=12.56厘米; (2) s=25.12平方米。
辅优组:如图3, 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教师将这三组练习题同时呈现给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题目进行计算, 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难度和梯度上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练习效果颇丰。
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复习兴趣
上单元复习课时, 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表现不像新授课时那样有兴趣、有激情,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压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合适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复习中来, 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例如, 在“圆”的复习教学中,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计算是复习的重点。在练习环节中, 如果单纯地给出半径、直径等条件, 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计算来巩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学生肯定不感兴趣, 此时如果教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便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复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时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情境。
(1) 如图4, 学校新建一个运动场。跑道是由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和两个半圆组成的, 你们帮体育教师算一算跑道一周的长度是多少?整个操场的面积又是多少?
(2) 园林部门碰到了一个问题:人民公园里有一棵千年古树, 为了保护这棵古树, 需要知道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 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 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了再去测量, 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有名学生提出了先测量出古树的周长进而求面积的方法, 你是这样做的吗?园林部门就按照这名学生的方法做了, 量得树干的周长是3.14米, 那么树干横截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3) 教师住的小区里有一块边长为30米的正方形空地, 最近物业管理部门准备对这块地进行改造, 想在这块空地上建一个圆形花坛, 沿着花坛的四周修一条小路, 其余的地方铺上草坪, 为居民创造一个休闲的好地方。假设你是一名小设计员, 试着设计出一个花坛绿化的工程图。
三种问题情境教学, 让学生复习兴趣高涨, 深入地思考、积极地发言。尤其是最后一题设计花坛绿化工程图, 学生设计得兴致勃勃, 各种优秀的设计方案层出不穷, 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效果相当理想。
总之, 数学单元复习课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荒地”, 只要教师勤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反思、勇于创新, 相信单元复习课会越来越高效, 越来越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吉儿.我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几点想法[J].小学教学研究, 2012 (1) .
[2]艾冬梅.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J].辽宁教育, 2012 (13) .
13.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选择题、图5是环卫工人用的一种垃圾夹的结构示意图。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手把上,另一端穿过空心管杆与两夹爪的一端相连。当用力捏手把时,夹爪在拉绳的作用下可夹持物体,同时弹簧被压缩;当松开手把时,夹爪在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在使用过程中,手把和夹爪分别是
()A.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B.费力杠杆,省力杠杆 C省力杠杆,省力杠杆D.费力杠杆,费力杠杆
2、如图所示,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杆下挂一重物,为了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跟杆垂直的力F使直杆由竖直位置慢慢转动到水平位置,在此过程中这个直杆()
A.始终是省力杠杆
B.始终是费力杠杆
C.先是省力杠杆,后是费力杠杆
D.先是费力杠杆,后是省力杠杆
3、如右图,旅游登山时蔓背囊中的物品有轻有重,应该怎样摆放更科学呢?
()
A.把重的物品放在背囊下部。B.把重的物品放在背囊上部。C.从取拿方便考虑,把常用的放上部。
D.随意摆放都可以。
4、人体的运动系统相当复杂,但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骨骼在肌肉提供的动力作用下绕关节转动。如图所示是手端起茶杯的情景,其前臂骨骼相当于杠杆,肱二头肌收缩提供动力。由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A、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B、省力、费距离的杠杆 C、既费力,也费距离的杠杆 D、既省力,也省距离的杠杆
5、将一圆柱体油桶推上台阶,现分别在A、B和C点用力,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最小的推力是
()A.FA
B.FB
C.FC
D.一样大
6、如图所示,在杠杆AOB的A端挂一个重为GA的物体,B端挂―个重为G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A.GA=GB
B.GA C.GA>GB D.无法判断 7、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中点悬挂一重G=60N的物体,在A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F= N;保持F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A位置匀速提到B位置的过程中,力F将(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A的物体,B端挂重为G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A.GA=GB B.GA 9、用钓鱼杆钓鱼的时候,鱼钩已经钩住了鱼。鱼还在水中时,感觉鱼很轻,刚把鱼从水中拉离水面就感觉鱼变“重”了。对钓鱼过程的下列几种解释,错误的是() A.鱼离开水后,失去了水的浮力,使人感觉鱼变重了 B.鱼离开水后,鱼的重力增大,使人感觉鱼变重了 C.鱼离开水后,钓鱼线对钓鱼杆的拉力会增大 D.钓鱼杆是一种费力杠杆 10、如图是自卸车的示意图,车厢部分视为杠杆,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B点是支点,液压杆施的力是动力,货物重是阻力 B.B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C.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后部可省力 D.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 11、如图所示,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 O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 M,则() A.F增大,l增大,M增大 B.F增大,l减小,M减小 C.F增大,l减小,M增大 D.F减小,l增大,M增大 12、甲、乙两个身高相同的人抬着一个木箱沿斜坡上山,木箱的悬点恰好在抬杠的中央。如图所示,则甲、乙两人所用的力F甲与F乙的关系是() A.F甲=F乙 B.F甲>F乙 C.F甲 13、把一个油桶绕着支点C推上台阶,在无滑动时,最省力的施力方向是: A.M; B.N; C.P; D.三种方法力大小是一样的.14、重为G的均匀硬棒悬于O点成竖直,现在下端施一水平拉力让棒缓慢转过θ角,在棒转动的过程中:A.动力臂逐渐变大; B.阻力臂逐渐变小;C.动力逐渐变大;D.动力逐渐减小.15、F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在匀速提升重物G的过程中: A.F大小不变;B.F逐渐变大;C.F逐渐变小;D.F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16、象图那样,用始终垂直于与木头的力F将木头缓慢地抬起,在抬起的过程中,力F大小将: A.不变;B.渐渐变小;C. 渐渐变大;D.先变小后变大.17、如图所示,杠杆OA的B点挂着一重物,A端用绳子吊在滑环M下,此时OA 恰好成水平,且A点与圆弧架PQ的圆心重合,那么当滑环M从P点逐渐滑到Q点的过程中,绳子对A端拉力的大小将: A,保持不变;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少;D,由大变小再变大。 二、实验,探究题 18、用一段细线将粗细均匀的直铁丝吊起后,直铁丝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若将右端折叠一段:(1)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猜想此现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9、如图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 安装的吊桥就是―个杠杆,它的支点是 点,在匀速拉起吊桥时,它属于一个_____________杠杆。 四、计算题20、如图所示,灯重30 N,灯挂在水平横杆的C端,O为杠杆的支点,水平杆OC长2 m,杆重不计,BC长0.5 m,绳子BD作用在横杆上的拉力是多少?(∠DBO= 30°) 五、作图题 21、图是使用道钉撬的示意图,请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力的示意图,并作出相应的力臂。 六、多项选择 22、如图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现在B端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杆的中点A施加一适当大小和方向的力,可使杠杆OB在水平位置平衡,那么能使杠杆平衡的力是(不计杠杆自重)() A.B.C.D.一、选择题1.A2、C 3、B 4、A 5、B 6、B 7、30 不变_ 8、B 9、B 10、点拨 在卸车时,车厢(杠杆)将绕着图中C点(支点)转动,而使车厢(杠杆)转动的动力是液压杆施的竖直向上的力,阻碍车厢(杠杆)转动的阻力是竖直向下的货物重力。若要使杠杆省力(即动力<阻力=,应有CA<CB,也就是说货物A应放在车厢后部。 答 选C 11、点拨 如图中由竖直位置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动力臂L逐渐减小,而木棒的重不变,重力的力臂LG逐渐增大.由杠杆的平衡条件M=FL=GLG,而水平动力F=,由上述两式可知M增大,L减小,F增大。答 选C 12、A 13、B 14、C 15、A 16、B 17、D 二、实验,探究题 18、解析:解题关键是应将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可以把这根用细线吊起的直铁丝看成是一个杠杆,要运用杠杆原理判断,看折叠以后左右两段杠杆的力和力臂的乘积谁大,谁就下沉。答案:(1)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左段下沉 (2)依据:由于它粗细均匀,且开始时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支点位于直铁丝的重心且为它的几何中心,支点左右两段的重心到支点的距离相等,若将右端折叠一段,则支点右段的重心向支点方向移动,支点右段的力臂变小,支点左段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大于支点右段的力与力臂的乘积,从而破坏了平衡,因此左段下沉。 三、填空题、C 省力 四、计算题20、80N 五、作图题 21、图所示,力的方向、力臂、垂直符号各一分(3分) 六、多项选择 一、无线电波的发射 1.载波:携带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电流, 叫做载波。 2.调制:把信息加到 上,使 技术叫调制。 3.调幅波:高频载波的 随信号而改变叫调幅波。 4、调频波:高频载波的 随信号而改变叫调频波 1、要有效地发送低频电信号,必须把低频电信号附加在高频载波上,这个过程在电磁波的发射过程中叫做 A、调谐 B、解调 C、调制 D、检波 2、转换电视频道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称为() A、调制 B、调谐 体育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 其最明显的区别便是只规定了学习达成目标, 而没有设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与教学进度, 这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但同时也导致许多一线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教学单元时茫然不知所措。尤其是新工作的教师因缺乏经验, 教材分析不系统, 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大, 导致对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的能力较弱, 又由于体育教材本身缺乏系统性编排, 阻碍教师的系统化教学, 也造成了许多学生项项学一点, 项项都不会的局面, 常常吃“夹生饭”达不到教学目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从一个水平阶段、一个学年及一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 还是出现了“教不完”、“教不深”、“教不明”、“教不好”的现象。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水平目标定位、从水平目标到单元教学目标的解析过程中和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落实上还有一定的偏差, 不利于学生对某些内容深入而有效地学习, 从而难以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前必须进一步解读目标、分析调整、有效重组、合理搭配、单元化编制, 并能根据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制订可行的单元计划, 并落实到课时教学之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价值 单元是指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和相配套的教学内容的“集合”或“板块”, 它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体, 是一个教材的完整的教学阶段。一般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 反映“学理”的过程, 有助于在一段连续时间内进行系统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 可以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与掌握。基于体育课程目标的“教学单元”编制的研究、格式的分析和内容的梳理, 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至少有以下三个价值: 1. 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课程标准提供给教师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级目标体系和一个内容框架建议, 它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它把原来小学阶段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大的水平目标, 每一个水平目标下又都有具体的学习要求, 但没有对教学内容作具体要求, 导致因为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出现了有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随意性。教学单元构建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教不完”、“教不深”的问题;其次, 教学单元的出现有利于我们教师随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解决教学中的“教不明”、“教不好”的问题, 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2. 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单元的合理构建影响着课程和教学的整个框架。有时同一项目的教学没有单元化放大课的教学过程, 甚至以课的小过程代替了单元的大过程, 淡化了单元的概念实质上是肢解了完整的教学过程。构建单元的过程, 就是把这些单一内容的“点”连接成相互关联的“线”, 在此基础上, 了解和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是水平阶段目标要求的落角点, 也是课时教学的指挥棒。 3. 有效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由内容体系确定目标体系的倒置现象, 使体育课目标达成的灵活性增大。教学内容的单元构建, 为实现课程五大领域目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单元化编制教学能使教师从传统的只关注运动技能, 转变为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与技能, 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为全面实现五大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单元”编制的内容与策略 1. 教学目标解析 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总纲领, 目标分析与教材编制是关系体育课程目标达到的前提, 教学目标更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从水平目标、学期目标、主教材、运动技能达成要求、教学建议、课时安排等进行系统分析, 有效整合, 形成系列, 来达成课程目标。水平目标与学期目标是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是某一年级某一项目的目标, 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 同时又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纲领, 具有纽带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水平目标与学期目标应包括五个领域的目标, 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具体目标应该明确、操作性强, 同时教学计划制订时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 有效实施课程总目标必须形成教学目标链, 即五级目标管理:水平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效果目标。效果目标就是运动技能达成要求, 根据适切性、渗透性的原则, 把各个水平的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安排到各个学习内容中去, 形成了若干个以运动技能或身体健康目标为主的学习单元。 2. 内容系统梳理 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而选择与组合。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之下,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锻炼经验构建富有情趣的体育教学活动。综观小学三个水平、六个年级的教学阶段, 应围绕递进性、循序渐进性原则, 合理重组, 科学梳理, 通过调整、筛选、开发、组合、创新, 构建递进式的教学内容系列。按每类教材纵向的选择具体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分八大类:走和跑、跳跃、投掷、球类、技巧、基本体操、校本 (乡土) 体育、体育与健康知识。然后, 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 对教材进行了纵向梳理, 分别落实到每个学期, 使水平目标与每类教材一一对应。例如, 以往田径项目的教学内容过于突出竞技性, 混淆了田径运动与田径教学之间的关系, 以为田径项目就是田径教学, 忽视了田径各方面运动技能的培养与发展, 现在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更趋向于能力的培养。如走和跑类, 确立直线跑、快速跑、曲线跑、接力跑、定时跑、定距跑等单元主题。同时, 我们还对小学阶段12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系列编排, 让教学内容更清晰、更有序, 便于教师教学。 3. 教材重难点分析 在单元编制中, 针对主教材应纵观教学内容的各阶段要求, 并对重难点进行纵向分析, 了解动作做法和要点, 分析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分析, 把重难点分配到教学课时中去, 通过课时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来完成单元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见下表) 。 4. 教法学法建议 针对单元选择的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设计的编制中应对单元中的各课时进行一定的教学法预设。可以通过图解、组织、练习方法、器材资源、教学评价进行合理的思考。一线教师更要结合校情、生情、师情就教法与学法思考自己的教学计划, 以及辅助教材的搭配。最后, 针对教学目标提出教学后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建议。 四、“教学单元”编制的类型 1. 运动技术单元 主要以某个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技术组成的单元, 功能与特性以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 以传授、练习为主要内容。例如“跨越式跳高”、“篮球三步上篮”、“跳绳”等。 2. 复合型教材单元 复合型指以两项或两项以上教材为组合的教学单元, 这种单元教学尽管是复合的, 但它始终有一条教材主线, 而且排列也是连贯的。由于单一的教材单元教学方法简单, 手段单一, 容易使小学生乏味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出发, 合理而又适度地构建复合型的教材单元, 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如:投掷与接力跑、篮球与跳远、跳绳与游戏等。 3.主题活动单元 围绕一个教学主题, 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 通过游戏为主的方法, 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融合于身体活动之中。这种主题式单元以情感体验和发展运动能力为主要目的, 突破了传统教材单元对体育教学的束缚, 使体育教学能够向课外延伸, 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校的各类活动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延伸, 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例如“武术”、“体育节”、“主题长跑”等。 4. 活动能力单元 主要以能力发展为主, 它以娱乐、提高活动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游戏活动和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 发展身体活动基本能力与素质。例:“跳跃能力单元”、“快速跑的游戏”、“投准的游戏”等活动能力单元, 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多种器材的组合, 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 5. 器材开发单元 教学的素材不局限于教材, 器材开发也是教材创编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可以一种器材或场地的开发设计学习单元, 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新游戏、新内容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某种特殊的器材与场地的开发,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模仿、创编、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 运用于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例如, “汽车轮胎的妙用”、“运用竹竿多形式跑跳”、“快乐的呼啦圈”等。 五、总结与建议 研究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单元编制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主要方法之一, 多元化编制是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方法与策略之一。作为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直接进行单元式备课与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中,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场地、器材、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特点展开单元设计和教学设计, 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学单元的编制教学内容更具有系列性、指向性, 教学评价也便于统一性、合理性, 为一线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空间。单元多元化编制与构建促使教师重视教学目标的有效制订、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教学评价的准备组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季浏,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17~220. [4]王宝.体育教学中课堂内容选择的六项注意[J].中国学校体育, 2004.5. [5]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付明萍.樊江波.体育教学内容重组的设计思路[J].体育教学, 2008.4 【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高一物理第三单元教案06-13 八年级物理单元知识点08-18 高一物理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检测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10-08 教学设计高二物理11-11 教学物理教学案例12-07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06-14 物理教学改革06-16 物理老师教学总结08-26 物理教学方式10-0114.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篇十四
15.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