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共11篇)(共11篇)
1.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一
芜湖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问卷
您好,为了了解芜湖县农村教师体育锻炼状况,我们特此开展此次社会调查。您的回答至关重要,调查数据将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
本问卷是无记名填写,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我们将对你的资料和调查信息内容严格保密,请您不用担心。衷心感谢您对我们课题研究的支持。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
A 29岁以下B30~39岁C 40~49岁D 50岁以上
3、婚姻状况:()
A已婚B 未婚
4、您生活在:()
A城关B 乡镇C 乡村田园
5、您是否患有慢性疾病:()
A是B 否
二、日常体力活动状况
1.您现在的工作量:
2.您工作的学科类型(填体育或非体育):
3.您现在每天出行主要的交通方式是:
4.每天用于交通的总时间是分钟,其中,步行_____________分钟;骑自行车_____________分钟;摩托车、电动自行车_________________分钟;乘公共交通_____________分钟;自驾车_________________分钟。
5.您现在每天是否做家务:A 是B 否()
6.平均每天做家务时间是_________分钟
三、体育锻炼状况
1、你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吗?()
A.经常B.偶尔C.基本不
2、请问你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A.增强体质B.减压时做的放松活动C.爱好D.减肥
3、参加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长度()
A.0~1小时B.1~2小时C.2小时以上
4、你喜欢在什么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A.早上B.下午C.傍晚D.晚上E.不固定
5、你通常参加什么体育锻炼?(多选)()
A.篮球B.羽毛球C.足球D.游泳E.登山F.跑步G.跳舞H.太极拳I.散步J.乒乓球K.做操L.骑自行车
6、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进行体育锻炼?()
A.学校操场B.公园C.家里D.户外球场E.不固定
7、体育锻炼的效果怎么样?()
A.效果很好B.效果一般C.没什么效果
8、你认为影响你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A.工作压力大,没时间B.环境差,条件不够,没有适合运动的场所
C.不感兴趣D.怕吃苦,缺少毅力E.上网、游戏F.家庭琐事较多
9、你的住所附近体育设施情况怎样?()
A.很好B.较少C.没有
10、您是否认为“生产劳动或家务活能代替身体锻炼”?()
A.是B.否
问卷到此结束,最后再次衷心的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谢谢你的合作!
2.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二
(一) 基本数据统计
(二) 优势与问题并存
1. 明显的优势。
(1) 年纪轻, 易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以上的数据分可以看到, 在接受调查的小学英语教师中, 平均年龄27.5岁, 她们思维活泼、朝气蓬勃、精力充沛, 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大孩子, 因而与学生的心理差距小, 更容易理解学生。她们能以发展的眼光要求自己, 坚持继续教育, 更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还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2) 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在调查的149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34人, 占90%, 其中英语专业的有72人。整体来看, 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在提高, 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增多, 很多教师通过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各种渠道在进行学历进修, 以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 加强了本县的师资力量, 加速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3) 原有的教学经历有利于英语教学。调查中了解到, 其中有一部分的小学英语教师为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师范生, 她们中有85%以上的教师在教英语前就已从事过2~3年的小学教育, 笔者认为这种经历有利于学科教法的迁移转化, 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和儿童化的特点。
2. 存在的问题。
(1) 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据统计, 在全县149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 专职教师65人, 兼职84人, 在编教师73人, 临时聘用教师76人, 多数兼职和临时聘用教师为非英语专业的师范生或是非师范生经过临时培训而匆忙上岗的。而且我县的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是跨年级的, 从总体的数据可以看出存在着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短缺的现象。再加上教师教龄短 (平均教龄为5.8年) 、职称低, 小一、小二占绝大多数, 小学高级占很小的比例, 缺乏教学经验, 课时重, 班额又大, 使得很多教学活动难以收到实效。
(2) 教师的语言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目的, 又是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 首先要看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语音语调要纯正、流利, 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言语组织课堂教学, 板书规范、工整。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 还领着学生大声齐读。应该说本县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了, 可他们的综合技能离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就给培训者提出了一个艰巨任务。我们要以校本培训为依托, 鼓励教师自修自练, 使广大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再学习, 再提高, 更新知识, 转变观念,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3) 教学的反思能力有待进一步重视。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每天默默耕耘着的教师, 但真正肯花心思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记录下来并去琢磨教育规律的人并不多, 至少能坚持的人并不多。有些英语教师时常会有教育教学思想的火花, 但常常因为捕捉不及时而成为过眼云烟, 等到想要记录时却已失去了激情与情趣。有些教师只顾低着头“实践”, 马不停蹄地“耕作”, 没时间琢磨行为背后的思想是否正确, 行为之后的得失如何评价。于是, 思想与行为的距离渐渐拉大, 理念与实践的差异愈加明显。
(三) 对策和建议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专业化。为此, 我们责无旁贷, 任重道远。无论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应发挥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
1. 立足农村, 加强培训。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 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更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水平, 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要积极开展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 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自研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分理论引领、课堂提炼、论文交流三个阶段, 主要培训内容为: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实践新课程能力、教科研能力、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评比成果展示等几大主题。这样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 带动其他教师一起成长。同时, 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了宁海教师教育网, 在网上建立“虚拟学校空中教室”和“荧屏课程”, 将县学科名师骨干专题讲座或一些优质课制作成视频录像, 挂在网上供教师点击学习, 利用优质培训资源, 有效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力开展网络教研, 拓宽教研形式。利用远程录播系统的优势, 为农村边远学校教师提供观摩教研的资源。这样既解决了农村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现状, 又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眼光与时俱进。
2. 立足校本, 开展教研。
大部分学校英语教研组虽然能定点定时地开展教研活动, 但没有真正做到在“研”字上下功夫, 因而对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要通过强化校本教研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而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思考来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研的力度, 提倡横向互动, 即鼓励进行跨校、跨乡镇的教学交流,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意识、形成共识;提倡纵向互动, 直面问题, 掌握第一手资料, 获得发言权, 推进英语教改。提倡向心互动, 即鼓励教师走上教研讲台, 提出思路、方法, 总结、展示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新做法、新课型、新经验和新成果;提倡多项互动, 在推动英语学科教改中, 把教学、科研和师资培训多项工作有机整合, 拓宽教研内容, 增加教研实效。另外, 要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课堂剖析, 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英语课堂上的体现。
3. 立足教学, 进行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甚至有所滑坡。”为此,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在研究听课中, 笔者了解到有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写课后记、工作总结等,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自我反思的机会。但是, 这些总结敷衍了事的多, 说成功的多, 说失败的少, 真正经过“反思”提炼的则更少。有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多年的学者提出, 现代英语教学中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其中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 英语教学的反思已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 它是伴随着整个小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显然, 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 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是每一个教师, 当然也是每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Z].
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 英语教师 课程改革 专业发展 对策
前言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我国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以来,全国各地从城镇到乡村的小学也陆续开设了英语课程。小学英语教育自身的迅速发展急需培养大批合格英语教师。然而,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及环境的限制,一直困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化程度、自身素质等的提高,对于促进小学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表1)。通过对英语教师的年龄分布、学历结构、教龄等方面与城镇小学比较,发现农村英语教师年龄较轻,平均年龄在27.5岁;学历层次不高,在调查的159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大专以下学历的有134人,占85%,其中英语专业的只有72人;兼职现象比较严重,占调查总数的56.4%。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存在的问题
2.1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据统计,在全市159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专职教师70人,兼职人数为89人,兼职和临时聘用教师多为非英语专业的师范生或是非师范生经过临时培训而匆忙上岗的。而且我市的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是跨年级的,从总体的数据可以看出存在着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短缺。再加上教师教龄短(平均教龄为5.8年)、学历低,职称也较低,小一、小二占绝大多数,小学高级占很小的比例,缺乏教学经验,因此,使得很多教学活动难以收到实效。
2.2教师的语言综合能力差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首先要看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语音语调要纯正、流利,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言语组织课堂教学,板书规范、工整。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语音语调不够准确。应该说虽然本市农村小学非英语专业教师经过培训已经基本达标了,可他们的综合技能离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其语言综合能力还较差,这也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一个通病,这就给我们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个艰巨任务。
2.3 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许多教师仍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这也就导致学生最害怕课后的想象性习题或开放性问题,不知怎样处理。存在着“课标教材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状况。我们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课堂大部分老师都犯有为问而问、为答而答、为求课堂气氛活跃的“是非问”等毛病。这种与“返璞归真”、动态生成相背离,看似环环紧扣的假问题充斥课堂,人为地“格式化”了学生,导致教学重点不能突出,难点不能突破。当然这也跟农村的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条件的有限,也限制了有些教师的发挥,但是这一现象也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3.1立足农村,加强培训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更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水平,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积极开展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自研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分理论引领、课堂提炼、论文交流三个阶段,主要培训内容为: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实践新课程能力、教科研能力、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评比成果展示等几大主题。这样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其他教师一起成长。同时在网上建立“虚拟学校空中教室”和“荧屏课程”,将学科名师骨干专题讲座或一些优质课制作成视频录像,挂在网上供教师点击学习,利用优质培训资源,有效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拓宽教研形式。利用远程录播系统的优势,为农村边远学校教师提供观摩教研的资源。这样既解决了农村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现状,又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眼光与时俱进。
3.2立足校本,开展教研
大部分学校英语教研组虽然能定点定时地开展教研活动,但没有真正做到在“研”字上下功夫,因而对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要通过强化校本教研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而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思考来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研的力度,提倡横向互动,即鼓励进行跨校、跨乡镇的教学交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意识、形成共识;提倡纵向互动,直面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发言权,推进英语教改。提倡向心互动,即鼓励教师走上教研讲台,提出思路、方法,总结、展示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新做法、新课型、新经验和新成果;提倡多项互动,在推动英语学科教改中,把教学、科研和师资培训多项工作有机整合,拓宽教研内容,增加教研实效。
3.3立足教学,进行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在研究听课中,笔者了解到有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写课后记、工作总结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自我反思的机会。但是,这些总结敷衍了事的多,说成功的多,说失败的少,真正经过“反思”提炼的则更少。有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多年的学者提出,现代英语教学中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其中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的反思已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小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显然,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当然也是每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
3.4立足语言,进行创新
小学英语既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英语是一种外来语言,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把双基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融为一体的策略,充分利用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不确定,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对象不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确定的诸多因素,寻找双基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采取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4 结束语
新的课程改革对各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一是,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和谐的教学观、正确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二是,要积极提高自我素质,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资源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不利条件下,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更是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上卫.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3(4)
[2].喻红.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新课程研究2008.9
[3]曾碧锋,黎清群.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教材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8.9
[4]谢翌胡青.关于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几点思考.当代教师教育2008.9
4.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心理压力、不良情绪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无法正确对待教学工作的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状态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现象。笔者通过相应资料的查询与实际状况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倦怠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生理疾病多发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是工作上的压力,但产生效果则对工作、生活、身体均有较大影响。职业倦怠能够导致教师发生一定的生理疾病,例如失眠、头痛、内分泌失调等,甚至造成周期性的焦虑、沮丧、恐惧、绝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生理上的病态,容易造成身体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特别是针对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低的教师,导致其产生厌倦教学工作、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工作热情低下
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倦怠现象都会影响其工作热情,教师工作在此问题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一旦在工作上产生倦怠,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就会随自己的情绪发生波动,不利于学生听课学习,教师的情绪更加焦躁,以此恶性循环,教师将彻底失去工作热情,再加之成就感的下降,枯燥无味的繁琐感将充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工作效率将大打折扣。
3.消极情绪明显
在入职前,教师的目标及志向在一开始都是比较远大、积极的,然而一旦发生倦怠得不到合理控制的现象,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再加上工作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使教师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对最初的目标完全失去前进动力,形成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对未来工作失去信心,放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甚至产生茫然、抑郁的倾向。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工作上出现倦怠,教师的生活也会受到工作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倦怠感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攻击性言辞较多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从而导致同事的关系疏远,家庭的关系紧张,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甚至有可能产生自闭的现象,使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怯懦、自卑、消极的态度,以至于影响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圈。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的分析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将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学生教育难度大,家长要求高
当今社会更加开放,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且独生子女数量偏多,学生存在依赖性强、娇生惯养的现象,在简单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过多的思考而导致教学的复杂性,例如在选派班干部、安排座位等简单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就会遭到学生的反对和家长的指责。再加之存在心理问题严重、性格独特等学生的存在,老师的教育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增加到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甚至调节学生在学校的违规、暴力等不良现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2.工作性质单
一、枯燥、重复
教师的工作从传授知识到批改试卷,带完一届学生则返回带新的一届,工作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围绕几本课本十分单一,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教师产生焦虑、无趣的封闭感,加之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每天在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循环中度过,容易使老师产生工作上的被动,再加上存在针对个别学生的谈话、学生的整体安全等问题,时刻牵动着教师的情绪,进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负担重、周期长、创新性差
大部分学校虽然打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子,但仍然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重心,体现在日常教学即为平时的考试测评上,分数的压力加大了教师之间的工作竞争,而教师的精力集中在不容易控制的学生身上,使教师在高精神负荷的运转中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工作压力大,工作内容没有创新性,此时学校如果缺少教师活动的设置,教师的整体工作状态将每况愈下。
4.教师自身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素质不高
以上几点内容从主观因素和客观事实描述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之大与工作内容之枯燥,因此,教师的工作付出十分浩大,而通过有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教师的工作水平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待遇的低下使教师对自身的工作付出感到缺乏价值,长此以往产生焦虑的工作情绪,最终导致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教师的心理矛盾不断加剧,最终造成职业倦怠。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通过以上内容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笔者同样从主观与客观两大方面提出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对当今部分学校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减少起到作用。
1.社会提升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威望
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对教师工作状态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应当适当加大对教师物质的投入力度,在经济上肯定他们的劳动付出,从而引起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重视与理解,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度;学校则应当适当增加教职工活动,给予出现倦怠现象的教师足够的开导与帮助,适当创新学校的教学形式,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减少工作压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2.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生理素质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提高对自身工作的热情,在挫折面前敢于勇往直前,才能去享受工作乐趣,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学校对教师心理与工作的引导远远不够,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适当减轻工作压力;在情绪低落、工作受挫的时候应当学会寻找方法调整心理状态,例如通过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在无法忍受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与亲近的人共同排解不良情绪,分析如何度过工作低谷。既然不能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那么就学会减少不良情绪给自身生理与心理造成的损害,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从而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能力。
3.教师加强个人修养,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在了解自身工作性质、做好工作准备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理智,既要学会维护自身的工作利益,又要承担自身的工作责任,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优势与弱点,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同时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带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注意增强自制力,提高眼界,扬长避短,减少人性的弊端与漏洞,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工作难处,久而久之消除倦怠心理,提高工作热情。
4.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师的价值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正确的职业观念是教师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而良好人际圈子的建立能够使每一位教师在环境的熏陶下同样保持健康、积极的工作形象。因此,教师既要了解自身职业是光荣、劳累的,也要铭记教学工作是繁重、清苦的。只要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保持协调的交际方式,教师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在以树立良好形象的工作中尽可能制造更加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使许多困难逐步加以克服。
5.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五
匡国丽
修水县版权土面积4504平方公里,约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占88%,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农村。但长期以来,由于修水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了修水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扭转,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影响我县农村中小学发展因素
1、办学条件滞后。
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实施“校安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薄改工程”、“改薄工程”,大大地改善了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大部分学校校舍依然紧张,教育教学设备大部分学校还没有配备。虽然有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但也只是基本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真正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课改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学校没有电脑室,很多偏僻、小型的学校甚至连电脑也没有,即使有电脑的学校,大部分也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课改的推进与发展。
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近些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和扶贫移民政策实施,农村很多学生向县城拥入,于是乎县里便向农村学校招录教师,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干瞪眼”。这种不合理的教师流转,致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农村学校也成了县城教师的培养基地。现在农村学校大部分是80年以前的民师转编的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特岗教师。80年以前的民师转编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教师教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有的甚至还不会使用电脑,更不用说做课件,知识面狭窄。面对素质教育,面对新事物课改,教师应付起来还真是力不从心。就特岗教师而言,因为准入制度的原因使得好多特岗教师的专业并不对口,很多学校连一个专业的音、体、美教师都没有。同时由于我县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学校网点多,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并且大部分学校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的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部分教师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
3、学生条件低下。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二是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见少识小,视野狭窄,其本身就比城市的学生劣势了不少。现如今推广的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中的有些环节,靠学生的能力是根本完成不了的,更何况农村学生家中有用于查找资料的电脑几乎没有。三是家里用于教育投资完全是一片空白。我做过问卷调查,有课外书籍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几,其余都只有几本教科书,或者是学校统一征定的一、二本课外读物。四是农村部分孩子在同一年龄阶段,走进同一学校的同一班级,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几年以后,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也会出现很大差异。五是大量优质生源流入县城或者其它教育资源较为富集的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外流。
4、家长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加上部分家长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太高,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尤其是一些本是社会的问题,比如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等等,导致孩子行为不端而凸显,社会和家长因此责难学校,认为就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突破发展困境的对策
1、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1)、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人、才、物等资源向城镇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农村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
(2)、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2、健全农村小学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一是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采取先培养部分业务骨干,带动其他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让农村
老师享有和城里老师同样的待遇和尊严;让农村的老师进得来、留得住、待得长。同时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3、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加强农村学生的监督管理力度。学校和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空间的差异,代表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既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从教会孩子的生活常识开始,逐渐过渡到教会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无论从教育时间和精力上讲,还是从教育对象的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孩子的道德意识、法纪观念、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形成,始终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农村在大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精
神文明建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校却是在中途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塑造和加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的密切配合,倘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缺乏社会环境教育的感染,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宽家庭教育的路径,落实家庭教育措施,全方位奠定孩子的智力、品质和能力基础,为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补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4、关注“留守儿童”,创建家长学校。
农村大约50—8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创建好家长学校,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
6.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茁壮成长。纵观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不应忽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所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知识需求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理念地变化,使部分教师跟不上步伐,仍停留在“授业”观念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抱着千百年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不放,推崇“师道尊严”,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唯师命是从,唯唯诺诺,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就是这样的死教条又让发展的孩子们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了很多教育悲剧的发生。少数学校还发生体罚案件。这些严重影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应尽快调整。中高级职务教师比重偏低,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务的平均比例,影响所及是多方面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超编,音、体、美、外语等学科以及劳技课教师短缺。
3、校际师资水平悬殊,中小学的“名师”、“名校长”往往集中在少数名校,这种现象使校际间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差距拉大,从而导致择校现象。
4、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缺乏。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高级职务教师年龄偏大,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
5、教师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经济各行业中处于偏低的状况。
二、采取有力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1、要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优劣,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知识层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活动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才施教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理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还要具备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学校应该依托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体系。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是创造知识和新的思维的地方,院校科研氛围浓厚,思想观念先进,教师只有在这里接受学术熏陶,才能提高眼界,更新思维。同时可以把教师在职培训与学历提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理论素养,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搭建学校教师之间的科研平台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等许多复杂的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构建一种学习型校园的理念找准教师成长的突破点,认清教学与学习、科研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营造教师学习交流、科研氛围,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素质教育中的难题,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宜土壤。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学校不仅可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开放式交流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和同行展开交流,共同研究,极大地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4、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的管理者,首先应该做到尊重教师的个性,认可教师对生命价值独特的追求。教师的生命个体也是独特的,着有不同家庭背景与生活环境,有着独特的各种经历和心路历程,在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在学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差异不同的情形下,作为管理者应该承认教师这样的差异,同时尊重教师这样的个性,努力让教师求同异存。作为管理者应有用好各种类型教师的水平。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其实只要用心分析,就会发觉我们教师中分三类人:一是能力比较强的人。把这些人放到学校的重要岗位,发挥他们最学校中的带头作用,并且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自我,成为一定区域内的佼佼者。第二是个性明显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思想敏锐,思考问题有着独到之处,眼光尖锐,分析问题比较透彻,有的情绪外露,处理问题果断急噪,有的独具创意,不拘束缚,但往往字我感觉良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作为领导者就要有雅量,尽量避开其短处,让他们扬长避短。第三就是缺点明显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有明显弱点的教师,我们不应忽视与歧视。要努力帮助与成全他们,在理解与宽容的前提下很容易让他们改正缺点。用赞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就会让教师感到希望,有了希望就会产生向上的动力。其实领导者具有欣赏的能力才是最完美的领导。
5、实施人性文化管理。教师也是人,他除了工作以外,还要生存、生活、学习、发展,都有七情六欲。学校领导就要时时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认识到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学校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他们就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有谁不愿勤奋努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6、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
学校内部对教师的管理,从宏观上讲,就是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对教师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法规,依法 管理教师。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通过检查达到落实是重要的一环。检查的主体应是教务、政教、总务后勤各部门。各部门依据相关的制度内容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大面积检查,也可以是分年级组、教研组进行抽查。检查的时间要适当,天天检查,工作量太大,搞得都紧张没必要,一学期或一学年才检查一次,时间跨度太大,出了问题,进行处罚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忽视了过程管理。最好是一个月检查(抽查)一次。检查的结果,一定要依据规章制度进行奖惩,月月兑现。并按月将结果反馈给教师。起到激励好的,否定差的教育作用。
在检查落实这一环节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领导与普通教师一个尺度,关系好、关系差一个尺度,有背景的人与无背景的人一个尺度。做到事实公开、结果公开。二是放手让各部门工作,一般是各部门检查,各部门负责落实处理,做出结论,争议较大或问题较突出的、各部门拿不准的,才提交学校行政会议决议。三是既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又要有适当的灵活。有时,教职工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在原因而违犯规章制度,就应酌情考虑,适当放宽。
7、强化教师管理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自主管理的作用。
7.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七
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个体在需要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良好情绪状态。幸福感是个体追求的人生目标, 也是个体积极面对问题, 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
教师是一种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职业, 是一种心灵浸润与人性化育的职业。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对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持续的快乐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是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反映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专业发展, 并对学生的成长乃至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职业幸福不仅仅属于教师, 它可以直接传递给学生; 只有教师具有教育工作的幸福, 学生才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状况, 就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调查北京市怀柔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探讨影响教师工作质量的因素, 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怀柔区5所小学和5所中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4份, 回收有效问卷541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北京市郊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问卷编制过程: 首先, 在借鉴童富勇和肖川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54名一线教师进行访谈, 确定问卷的主要内容。其次, 课题组对此进行讨论, 聘请专家对问卷编制进行指导。最终确定问卷的维度, 包括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个维度。外源性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学校评价机制、领导素质和能力、校园氛围、同事关系5个方面; 内源性因素包括: 职业认同、职业态度、学生观、职业发展目标、专业成长追求、职业效能感、感受自省状况、付出与收入的主观感受、心理调整能力、幸福感自评10个方面。
问卷由15个封闭性单选题目构成。每题有3个选项A、B、C, 按照A =2、B = 1、C = 0的方式进行计分, 问卷满分30分, 得分越高说明教师职业幸福感越高, 反之则越低。
本调查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从表2看, 北京市怀柔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教师平均得分19.55分 ( 总分30分) 。但从问卷各个项目的均分来看, 内、外源因素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意义不同。
外源性因素的五个方面: 同事关系、校园氛围、领导的素质和能力、工作条件和学校评价机制, 其平均分都排在了前六位;相反, 内源性因素的10个方面得分均排在后面, 最高与最低项的得分差异非常大。由此可知, 教师对学校所提供的外在条件比较满意, 而对与教师自身各种素质密切相关的内源性因素满意度并不高。
对于这一结果的分析如下: 第一, 怀柔区虽属于北京市, 但是郊区农村,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教育环境、学校硬件建设等与城区有很大差距; 第二, 教师的自我价值、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等有待提升。
杨斌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不在外界, 而在于内因, 在于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尤其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样的道理, 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主要的因素应是内源性因素。当内源性因素对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起到积极、持久、强大的作用时,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才有稳定坚实的基础。
( 二) 教师职业幸福感随教龄增长的变化
不同教龄的教师, 其职业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我们把教师按照教龄分为三个层次:低 (0 ~5年) , 中 ( 6 ~ 15年) , 高 ( 16 ~ 25年) , 比较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差异。
由图1可知, 随着教龄增长, 教师职业幸福感得分有下降趋势。低教龄教师 ( M =20.52, SD =4.10) 职业幸福感高于中教龄教师 ( M =19.53, SD= 4. 45) 和高教龄教师 ( M = 19. 26, SD = 4. 73) , 高教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低。
通过对三组教龄教师的数据 进行LSD事后检验, 发现: 低教龄教师与高教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 ( P <.05) , 低教龄教师与中教龄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 ( ( P< . 05) , 而中教龄教师与高教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 P >.05) 。由表3可知, 在职业认同、职业态度、学校评价机制满意度、领导素质能力满意度四个项目上, 随着教龄增长, 得分呈显著下降趋势。但职业效能感得分随教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随着教龄的增长, 教师对自身专业技能的满意度增强。
年轻教师精力充沛, 对教育教学富有激情, 生活和家庭负担较少, 专业成长和工作发展进步快, 更容易从职业中获得成就和认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 生活负担加重, 与工作的冲突有所增加, 在工作业绩上逐渐进入高原期, 加之现行工资制度不能体现教龄优势, 这些都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
( 三) 不同性别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特点
调查显示, 在同事关系上, 女教师的幸福感 ( M =1.79, SD =.45) 高于男教师的幸福感 ( M =1. 68, SD =.58) , 且差异显著 ( F =6.224, P <.05) 。这与苏娟娟 (2005) 的研究基本一致, 但与王文婷 ( 2011) 的研究不同, 王文婷的研究发现男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高于女教师。
从不同性别的个性差异来看, 女性比男性更具乐群性、亲和力, 女性擅长沟通, 更适合教学工作并容易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从职业心理上分析, 女性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要高于男性。在所调查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 女教师占71.5%, 远多于男教师, 这也是她们容易获得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 四) 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 班主任教师在付出与收入主观感受 ( M =.87, SD =.60) 、感受自省状况 ( M = . 97, SD = . 82) 、专业成长追求 ( M = 1. 42, SD = .52) 三方面的幸福感强均低于非班主任教师 ( M = . 98, SD = . 58; M = 1. 16, SD = . 75; M = 1. 57, SD = . 53) , 而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 P < . 05) 。
在工作强度上, 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强度大, 工作节奏紧张, 业余时间相对较少; 在经济收入上, 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差异不大; 在心理层面上,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 难免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惧怕情绪或者远离现象, 相反, 非班主任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亲近。
因此, 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上, 班主任教师对自己的付出与收入满意度都要低于非班主任教师;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下, 他们很少能够积极地感受自己的存在状态, 也很少主动追求专业发展。
( 五) 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不同特点
由表5显示, 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感受自省状况、职业效能感和专业成长追求三个项目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已有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很高。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存在年龄、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显得更为琐碎、繁杂, 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幸福感感受产生影响。在当前教育形势下,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显程式化, 重复工作多。与中学教师比较, 大多数小学教师在岗前所接受的专业和职业知识培训要少一些, 导致他们的职业效能感和专业成长需求比较低。
( 六) 不同学历、职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特点
如表6所示, 在职业认同和付出回报主观感受两个项目上高学历教师得分显著低于低学历教师。调查结果还表明, 教师职称越高, 职业效能感得分越高。高级职称教师 ( M =1. 68, SD = . 64) 职业效能感高于中级教师 ( M =1.62, SD= . 54) 和初级职称教师 ( M= 1. 44, SD = . 67) , 不同职称类型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得分存在差异显著性 ( F =5.883, P <.05) , 如图2。
一般来说, 高学历教师的职业期望会相应高一些, 但是在现实中, 学历的高低只是决定教师的初始岗位, 并不能决定教师日后的职称及待遇。对于教师的评价是围绕着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来评定的, 很少受教师学历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高学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肖川认为, 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关, 教师的专业成长程度的高低会受影响到他对工作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和感受的高低, 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指数的高低会受到专业素养高低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 专业素养高低可以通过职称的高低来体现。一方面, 职称的晋升表明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是一种职业认定;另一方面, 较高的职称对教师职业效能感有积极影响, 因此, 职称越高教师职业效能感越强。
四、建议
( 一) 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注重对教师的关怀
近年来, 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 怀柔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收入有所提高, 但是和北京市城区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较低的经济地位的差距、高学历层次与低福利待遇的差距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学校应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按照教师的个人能力、承担任务多少、贡献大小, 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提高教师的物质方面的回报。除此之外, 还应注重加大精神方面的回报, 如: 让教师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等, 从精神上对教师施与关注、关怀, 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 二) 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未来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 也是学校发展的后续动力。是否真正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学校工作是否良性发展的关键。青年教师刚刚入职, 往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最多, 学校应该优先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学校应予以青年教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掌握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的态度和看法, 及时发现学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予以改进, 最大程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如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 有针对性地充实其专业知识、技能, 给予机会, 提高学历水平, 通过短期访学、参加研讨会、合作科研等形式, 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科研水平。
( 三) 关注和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职业幸福感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也会制约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生活方面有结婚生子、生病就医、子女上学等困难, 工作方面有环境不适、工作负荷太重等问题, 这些困难和问题可能导致教师, 心理负担过重, 心理失衡, 产生紧张、焦虑、失望等倦怠情绪, 进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
学校应通过心理培训、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心态, 缓解职业压力。同时, 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和工作环境, 使教师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
在学校,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管理者等社会网络等构成了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应从社会支持系统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使教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 使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主动、积极和快乐地投入到学校教育工作之中, 并在这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到个体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让教师不仅成为幸福的享受者, 更是幸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8.
[2]关珊.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8) :13-15.
[3]童富勇, 金优尤.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要素的调查与分析——以杭州市中小学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105-109.
[4]杨斌.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芦咏莉, 何菲, 冯丽红, 栾子童.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类型及其在职业倦怠上的特征[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24 (3) :68-73.
[6]苏娟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心态剖析[J].教育探索, 2005, (11) :79-81.
[7]王文婷.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1.
[8]黄深根, 杨旸.减轻教师职业压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10) :61-63.
[9]王宇华, 肖川.教师在幸福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专业成长[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19) :6-9.
8.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八
关 键 词 教师教育;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象学;NLP理解层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11-0004-04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运动,虽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较而言,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整个教育改革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专门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农村师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今天的农村教师大多受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因为各种原因又回到了农村。他们尽管在农村社会中处于中上阶层,但在“体制内”人群中,却又处于下层弱势位置,这种特殊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势必会对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笔者尝试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四川省某市为个案,采用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及建设机制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范式转换,即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转换突出地表现为质的研究的兴起。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1]。教育作为一种关乎心灵的社会现象,对其进行质的研究意义重大,正如狄尔泰所说,“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在美国学者J.W.克雷斯韦尔的研究方法论框架中,质的研究方法包括叙事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人种志研究与案例研究。笔者试图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置于生活世界背景下,进行深入的、重视人的真实经历和独特体验的现象学探究,从而突破泛泛的经验总结和技术主义量化研究的局限。
现象学研究的所谓“资料”,是一切可以反映人们意识和体验的表达方式。为此,本课题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六点要求,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除了利用以顶岗支教指导教师身份到学校听课、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常用的教育现象学方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份体验故事文本撰写指导语(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如何撰写现象学意义上的体验文本),通过研究合作者发放给一线教师,以搜集教师的真实经历和体验作为资料文本。
对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从中提炼有意义的主题,是现象学研究的重要一步。在主题分析过程中,本课题运用质性分析中常用的编码和归类的方式,从访谈、文本和参与观察等途径搜集的一手资料中提取有意义的主题,重点关注教师本人、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认识和体验。此外,虽然现象学主张“普遍搁置”,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拒斥已有研究成果。在对现象进行主题分析和意义发掘,以及思考和总结的时候,最初被“放入括号”中的各种理论和“判断”总会“现身”,参与思考和对话,这既不可避免,也理所当然,需要研究者站在一定的价值立场上思考问题。马克斯·范梅南提供了一套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程序,最后两步就是“保持与这一现象的强烈而有目的的教育学关系”和“通过考虑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协调整个研究”[2]。
二、研究结果
整理各类现象学资料时发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全认同并有着深刻认识,和完全不以为然甚至肆意嘲弄和违背的老师都是极少数,在“优秀”和“恶劣”之间是平凡的多数,且三部分人群存在连续过渡,即在“黑”与“白”之间,存在广阔的颜色深度不一的“灰色地带”,大体呈正态分布,这与对学校领导、学生的调查是一致的。处于正态分布中间地带的教师往往在平淡机械的“教书匠”生活中,既没有对学生造成直接而明显的伤害,也没有作出较为突出的贡献。
具体来说,在“爱国守法”“关爱学生”和“为人师表”方面,大部分教师都能把握大是大非,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存在程度不一的违背情况。如在正式场合,大部分教师都认同爱国守法是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不深刻,甚至很淡漠。例如课题研究人员有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和教师们讨论热点时政新闻时,六成以上的教师反应淡漠,要么完全不知道(约占一成),要么知之甚少(约占五成)。课题组对教师日常讨论的时事新闻的原始记录进行编码和归类分析后,提取出频次最高的主题依次是:“抱怨批判”“调侃嘲弄”“冷漠旁观”,表明农村教师群体存在着相当多的负面情绪和观念。在遵守法律方面,很多教师常常 “知法犯法”,对工作中为法律禁止的一些行为认识模糊。例如很多教师对未完成作业或违反纪律的学生会采用各种形式的体罚并觉得理所当然,对法律相关规定抱有抵触情绪,认为“农村的孩子太调皮,没教养,不厉害管不住”。而在“关心学生”方面,课题组重点对3所小学的6个班级随机抽取了60名学生进行了样本研究,对“你觉得老师关心你们吗”这一问题进行访谈,在“很关心”“比较关心”“不太关心”“完全不关心”四个主题上,统计发现依次占12%、33%、46%和9%。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不太关心”“完全不关心”的学生中,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以最近三次考试成绩总分排序为参照)占了78%,可见,教师对后进生的关心偏少。对6个班级所听的12节课的分析也发现,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抽到回答问题的概率是13%,其中还有4%属于“羞辱型”提问,即发现学生没听讲,故意提问以在全班面前进行批评或嘲弄。此外,对6个班的12名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8名教师对后进学生流露出明显放弃的态度,且普遍持有“基础太差,父母不管,老师没办法”的观念。值得提出的是,6个班中父母均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比例是41%,而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83%。结合前述研究发现,農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且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比较而言,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更为突出的职业道德问题体现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方面。研究发现,相当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对所处的环境很不满意,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持得过且过甚至怨天尤人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虽然来自农村,但因为接受了3-4年的高等教育和城市文明熏陶,已很难心甘情愿地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但因为没有更好的出路,所以只好为了一个“饭碗”而勉强工作。第二,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虽然在绩效工资改革后有了很大的保障,但仍然相对较低。第三,受家庭教育和物质条件的局限,农村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方面遭遇到了更大的阻力,尤其是留守儿童数量不断上升的趋势下,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农村小学教师很难做到爱岗敬业。此外,农村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和信念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既教书又育人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课题组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对所听12节课的原始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很难从中提取出可以反映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资料,勉强算得上的也多是简单的说教,从效果来看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此外,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不多,尽管这种情况随着近几年“国培计划”的实施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庞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需求。对5名校长和35位参加过国培教师的访谈发现,他们对参加“国培”的态度和体验总体上不积极,经过编码和归类发现,比较普遍的两个问题是“培训内容和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实效性不高”(包括“重理论理念轻实践操作”“跟岗指导不够”“不能紧贴农村教育实际”等次级主题),“教师自身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存在问题”(可分解出“懒于学习,不思进取”“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学了不用”等次级主题)。对教师日常工作和业余爱好的研究发现,他们除了备课(对备课的时间和方式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备课大多比较简单)外,工作之余能坚持阅读、学习的非常少,打麻将、斗地主成为比较普遍的课余活动。
三、讨论和建议
从本课题研究反映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概而言之是,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教师这一职业,因而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平庸之恶”,突出反映在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不够,因此不热爱,不敬业,从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农村小学教师的这种“平庸之恶”是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人因素至关重要,因为“内因是根据”,尤其是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职业道德背后,折射出教师不同的理解层次,而不同的理解层次,决定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高度和人生高度。“理解层次”是NLP的一个重要概念。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缩写,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于1976年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认为人的理解分为六个层次: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身份、精神(又译系统)。“环境”指人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事、物,时间、地点、文化等。“行为”是在环境中从事的各种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有没有做”“做什么”“怎样做”,如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能力”就是做事需要的技能、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情绪也属于能力的层次,因为良好的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是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信念和价值”是指人们用以判断人、事、物的标准或准则,即人们作出选择的依据,如认为“善有善报”,就会积极行善;认为“好人多磨难”,就会消极行善。“身份”是指人在环境里、在行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人们对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的认识,即“我是谁”“我将如何实现我生命的最终意义”“我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等。“精神”指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影响及认识,是关于自身和系统的关系问题,即“我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这一层面体现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属于世界观层次,反映的是生命的最高意义,正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心理需要一样,一个人也往往在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自我实现,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享受。
在上述理解层次概念中,“精神、身份、信念和价值”三组概念分别对应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言行具有决定性影响,属于高层次抽象概念,平时比较隐蔽,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能力、行为、环境”是人们在“三观”指导下的日常表现,属于较低层次概念,比较容易观察。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存在如前所述的一些职业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局限在了理解层次的最低层,即“环境”上。“这种环境下还奢谈什么事业?”这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的一种内心状态。正如一位小学教师曾说:“我并不安心做一个小学教师,我只是凭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不忍心误人子弟。我并没有向孩子们投入全部的精力,只是觉得拿了工资应该干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3]这是课题研究中感受到的农村教师普遍持有的一种职业心态。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一系列职业道德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在精神和身份层次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存在很多消极无为的信念和错误价值观,从而导致抱怨环境,行为消极,能力有限的直接后果。
“外因是条件”,一个人的成长本来就是在包括教育在内的环境因素不断塑造的过程,而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尤其与他们置身的文化环境分不开。有学者研究指出,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成了农村文化环境的“陌生人”:“教师的生活方式向城里人看齐,而与农村文化渐行渐远。当教师们的眼光向外看的时候,他们离当地社区和学生家长更远了。这些并非出自本村的外地教师与其所服务的社区缺少了文化和亲情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在这里任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老师和社区、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教师成为了村落中的陌生人。”[4]因此,有效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农村小学教师真正融入到乡土社会,能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创造和增大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快乐,这既是社会对农村小学教师最有力的支持,也是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强有力的保障。为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大课题项目申报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引导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校本研究,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公益服务。就后者而言,可以政府和社会(包括公益机构和企业等)联合出资的方式,借鉴五四时期平民教育运动的做法,引导农村教师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给予物质补助和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倾斜。这样既可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又可使农村教师与农村文化融为一体,从而有力推动他们的职业道德发展。此外,目前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项目如果在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理解层次上提高实效(特别是信念价值观、身份定位),并在跟岗指导和联合开展行动研究上加以引导和监督,那么农村教师就会更容易走上一条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道路,其职业道德发展也会变成一种内在自觉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朱光明,陈向明.理解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3]余文森.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7.
[4]魏峰.从熟人到陌生人:农村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J].南京师范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9.中国农村教师热点问题与政策研究 篇九
摘要:当今社会对各行各业的心理发展是给予着极大的关注与重视的,职场中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之下,人们的面对面对的是严峻的心理挑战。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教书育人的崇敬目标,从古至今都被誉为神圣的,因而所面对的职业压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在我国,教师体系当中,对处在欠发达的、边远的农村教师的心理隐患问题的帮助显得更为迫切。关键词:农村教师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物质财富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就断地发现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暴露在阳光底下。各式各样的校园心理引发的惨剧,如复旦医学院研究生投杀室友、甘肃男老师殴打学生等新闻引起了社会轰动,人们将目光投向校园心理的建设。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的机制建立起来,并且在不断改进。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毕竟心是整个人的灵魂,身体是整个人的躯壳。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使人精神抖擞。
校园里,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常说教师教书育人,有着教书育人的崇敬目标,从古至今都被誉为神圣的,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本人是否能担当起这个责任呢,他的心理是否健康健全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接受的教育,这其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极大的。教师心心理健康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制约着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根据二零零五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 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中国教师都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压力甚至无法排解无法宣泄。我们关注着教师这个行业,但我们却经常容易忽视了教师群体里一个极大的分支,即使农村教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中小学教师有800 万之众,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总体教师数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是我国教师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农村教师的生活处境进行调查与研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帮助,才能更加、更好地去完善我国教师职业中的帮助机制。倘若我们“忽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忽视中国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
难么中国农村教师的心理状况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
据北京“芙蓉EQ 教育与应用研究中心”所主持的一项针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18%的教师有抑郁症,13%的教师有焦虑症,2%的教师症状严重。由此可见,中国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乐观,是存在着巨大问题的一个部分。
那么农村教师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什么原因呢?
(一)经济压力是主要外在压力
首先中国教育报根据调查,刊登了以下一个严峻的状况:95%的农村教师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以下,近75%的在2500元以下,近一半的在2001—2500元之间,甚至还有27.7%的教师月均工资在2000元及以下。极其低的收入,面对现在快速逐步提高的物价,显然是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半来用的。调查显示72.6%的农村教师表示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3.3%的教师离异独自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农村教师作为家庭的一员,极大可能是家里的顶梁柱。区区一两千的工资,他们却要负担着非常重的经济重任。农村教师要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负责,要年迈的赡养父母,还有人际之交往和日常开销都在这每日60-70元之间。
其次,成农村教师心理压力大还体现在教师行业有些明显的工资分布不均,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之间的工资差距是巨大的。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这份报告对2007 年全国7 个省、自治区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工资不到城市的70%。因此,农村教师面对巨大的工资差距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也会想要调离农村,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恶。
最后农村教师的付出与工资是严重的不对等的,因而会产生心理的落差。目前,我国农村教师减员、转岗现象严重,造成在职教师的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作为一个农村教师,他们的工作强度、量度是极高的。农村教师似乎是全能的。他们基本什么都包,不仅教自己任课的,其他岗位缺人的,他们也要为学生讲授这一方面的知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偏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小小的孩子,作为教师,会情不自禁的什么都包揽,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健康安全。宛如高级保姆,心理压力也会极大上升。
(二)身体问题引发的内在恐慌
一位校长反映了这样的现实:学校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29人,这些同志中长期生病的4人,隔三差五因病请假的在10人左右,其他教师中也有很多都得过咽喉病、颈椎病等职业病,致使学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病,作为教师也不例外。
然而,因为不同教师所处的区域不同,面对职业病的时候有着不一样的处境。在城市里,作为一名城市老师,学校是有钱有能力组织教师队伍进行例行的体检,而且就算学校不组织,城市教师也能找到正规的大型医院进行身体检查。但是,农村教师的处境显得极为恶劣。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有限,除支付水、电等保障正常运转的费用外,学校还要支付教师们的“三险一金”,学校已无财力组织教师定期体检,及早发现身体病患,并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再者,农村内部大型的医院也是极为缺乏的。
身体的健康的不稳定因素必然会引起教师内心的煎熬。
(三)农村教师工作压力过大
在农村地区,上一辈的长辈对下一辈孩子能够走出农村,迈向更加城市生活有着极大的渴望。他们希望孩子能够不再当一名在田地间工作的农民,希望他们有着知识涵养从而改变上一辈穷苦的命运。于是,他们将这一殷切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但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意识是十分的薄弱的,他们不懂教育孩子,可能大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仍停留在打骂上或者更甚者认为孩子的教育由老师管的,他们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也抛给教师。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个农村教育特有的现象——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加重了教师的压力。留守子女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约束,更容易出现各类问题,这些学生出现违纪违规现象根本得不到家长的配合管教。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几乎都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四)农村不完善的考核制度
教师考核是激励教师努力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方法不规范、考核主体单
一、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样作为教师,即使辛勤努力地工作,却没有能在相关的考核上有所体现,打压了自信心和上进心,心里的苦闷也是一筹莫展的。
(五)缺乏精神娱乐活动,内心压力无法排解。
农村一直以来的都有一个长期且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交通的不便,从而地方闭塞。
根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 54.1%的农村教师在业余时间是做家务、带孩子;43.9%的教师是备课改作业,43%的教师是休息娱乐,34%的教师是自学进修。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要么就是帮助家人做家务,要么就是上班工作的延续,比如备课改作业等。即使是休息娱乐,也仅仅是看看电视、聊聊天,娱乐方式相对单调。农村学校所在地区常常没有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设施,无法为农村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方式。看书、上网、进行身体锻炼之类的活动很少。
生活的单一化,农村教师的眼界就小了,看到的世界也越来越狭隘,更且没有娱乐活动使自己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内心的压力也是越积越深的。
解决我国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对策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正在有限贯彻落实当中。针对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结合实际更加严格执行。1.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按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中央财政比照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给予适当支持。
教师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就能减少在职老师的工作压力以及负担,并且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能够使一潭死水的教育现状一个活力。
2.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奖励机制的公开、透明有效的实施能够给在职老师一个努力向上的目标。3.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各地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
10.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十
【内容摘要】: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那么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就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目录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一“小雨点”式的教育投入…………………………………………………………3
(二)“大规模”式的撤点并校………………………………………………………3
(三)“游击队”式的教师队伍………………………………………………………4
(四)“滑铁卢”式的辍学忧伤………………………………………………………4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5
(一)加大财政投入,让“义务”不是空谈…………………………………………5
(二)控制“撤点”规模,让“教育”不再空窗………………………………………5
(三)推行激励机制,让“教师”不再空想…………………………………………5
(四)采取有效措施,让“教室”不再空桌…………………………………………5
三、结语………………………………………………………………………………6
四、参考文献…………………………………………………………………………6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6-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新的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并重视义务教育,在教育资金的投入、办学条件的提升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却仍旧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笔者就此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分类: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小雨点”式的教育投入
早在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这样的政策要求下,农村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但与城市及乡镇的义务教育相比,在学习条件、办学条件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小雨点”式的教育投入,即远远不够的教育投入。
一是总量不足。由于各级财政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难以全面投入教育经费,致使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金额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需求。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量不断地增加,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占的比重却有所下降,由此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二是结构不合理。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文化、习俗等都有差异,加上教育内部利益的相互竞争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投入结构失衡;二是城乡投入不平衡;三是区域间投入不合理。据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1977.49亿元增至2013年的5745.34亿元,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1303.28亿元增到2013年的3612.01亿元,整体呈增长趋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由2007年的34.51%降至2013年的8.07%,低于2013年的非农村投入的增长率10.05%,这就说明更多的教育经费流向了非农村义务教育。总体而言,我国教育系统资金投入存在内部不均衡的状况。特别是我国东、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每个学生的平均经费、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是制度不规范。首先是财权与事权的不规范,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权向上集中,事权逐渐下移。省级政府负责财政资金,县级政府负责经费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导致县级财政十分困难,难以承受。其次是支付制度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数量较少并且难以及时到位,由于县级财政实力存在差异,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未起到教育均衡的作用。第三是监管制度不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乏法律依据,未确定相应的政府拨款制度,容易在拨款过程中出现违规违法现象。环节有些混乱,政府暗箱操作,很难有效监督。四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相关责任不到位,执行的力度不够,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二)“大规模”式的撤点并校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俗称为“撤点并校”政策。这项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税费改革效应,以及不断演进的农村城镇化趋势。目的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是由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的转变:一是撤并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中心学校;二是中小学布局由农村向县城、城市集中,出现了学校层面的流动和集中,即所谓的“学校进城”的趋势。在国家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下,地方采取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许多地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以“一刀切”和运动式的方式,过度撤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追求教育规模和效益,并演变为一种“政绩工程”,违背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看,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实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撤并农村学校也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农村学生的辍学率上升,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差,城镇学校“大班化”等。
在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后,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由过去的平均5公里扩大到10余公里,最多的达到方圆20公里以上,这样的并校使得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也显著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撤点并校实际上是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了偏远村落的农民。
(三)“游击队”式的教师队伍
教师流失严重是农村中小学非常突出的问题。待遇是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师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教师的工资增长缓慢,各项福利、待遇和津贴补助难以落实。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显然要低得多,这样给农村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必然降低其工作热情,多数优秀教师义无反顾的选择调入效益较好的城市学校,加重了现有教师的流失现象和贫困地区学校优质教师的极其短缺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整体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是出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他们一般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学生心理情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并且相当一部分老师还需要同时教授不同的几门学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想而知。还有部分教师对于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很薄弱,不懂得教育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直接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由于现在农村教育环境艰苦,待遇低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外流,而大多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也不愿意再回农村任教,义务教育阶段的老教师又一般都是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的教师,所以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这些老教师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起来比较困难,只能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与现代教育手段对接时也无法很好的操作与实施,教师的老龄化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意中影响到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滑铁卢”式的辍学忧伤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是中国政府重视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意在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但在义务教育推行十几年后的今天,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最为严重。综合来看,学生在农村义务教育中辍学原因有:一是教学资源贫乏,农村中小学的课堂设置不够丰富,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美术、体育等课程都是有其他科目老师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育教学质量差,工资低下无法养家,无法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教学上,导致课堂的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三是部分教师缺少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这导致多数教师不能很好的接触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课堂缺乏吸引力;四 是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不良影响,读书无用论风行,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如果在义务教育下不能考上大学反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不如趁早出去打工,还能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让“义务”不是空谈
一是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补贴力度,加强科技、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执行力度,保证县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畅通,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制度。二是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政府要增加对教育财政支出的数量,地方各级政府要全力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数量,不断调整各地中高等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比重。三是开拓多渠道投入体制,鼓励社会、民间力量办学和倡导社会捐赠,发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公债等形式来进行筹资。
(二)控制“撤点”规模,让“教育”不再空窗
许多地区因为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产生出诸多问题,值得全社会深思。
我们呼吁政府方面要做好定期撤点总体规划。撤点并校的提出有其合理性,由于学龄儿童数量的减少,有些小学在校生人数不多,单独设立一个班,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合班教学,又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合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在政府方面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调研,在充分研究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合并学校。另外,政府要适时调控。对于闲置的学校,政府也应做好合理规划,寻找它们的发展方向,而不应将其空闲,以致浪费教育资源。
我们呼吁有关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撤点合并后的农村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学校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辅助设施,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缩小班额容量。并且应该及时的完善住宿、教学设施的配备工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学校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把宿舍和食堂卫生安全监管放在首位。对于学校食堂要严把食品入口关,从源头上杜绝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撤点并校后保留下来的学校规模大、人员多,学校若不加强管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推行激励机制,让“教师”不再空想
推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机制。国家各级财政特别是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以补贴山区和贫困地去教师,用以提高这些地区学校教师的待遇,从而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另,在职称评定方面,应在相同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晋级。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教育经费在政府预算,最大程度的缩小城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差距,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教师基本工资按时按额发放。
推行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各教育部门应建立详细完善的教育资源共享制度。药努力为致力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要让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让他们能有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机会。并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各地教育部门应组织城镇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去送优质课、示范课,真正的做到把 最先进的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义务的最前沿。
推行农村教师激励竞争机制。在农村义务教育中,通过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增加农村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另外,在农村教师的流动中,也同样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要给所有教师发展机会,普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为所有基础扎实和有发展潜质的教师提供发展机会。
(四)采取有效措施,让“教室”不再空桌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行,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却有所抬头,大量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 生过早的进入到了社会。辍学的青少年群体因为缺少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防止青少年辍学和控制青少年辍学,成为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事件。
依法防“辍”。建立依法保障农村是义务教育机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形式,着重宣传《义务教育法》,要让义务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家喻户晓,要让家长树立必须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全社会都要明确接受义务教育是一种有法律规范的手法行为,从思想上解决青少年辍学的问题。
学籍管“辍。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应落实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籍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籍管理的报表制和辍学学生情况报告制度,学校每年在规定时间办理入学、转学、休学、复学等手续,防止学生辍学。建立小学升初中交接制度。避免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出现学生辍学现象,保证初中的入学率。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籍管理的严肃性。
培优防“辍”。在辍学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和成绩跟不上班而离开学校,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学校应坚持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成绩,恢复信心和重新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根据这类学生的数量,制定有实际意义的措施,配备专门的教师进行思想和学生上的跟踪辅导,真正的做到不让教室空桌。
奖励控“辍”。建立控制辍学奖惩机制。凡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规定范围的,教育工作评先选优时将实行一票否决。由于政府行为不到位,产生大面积辍学的,要追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由于学校管理混乱,导致辍学率明显上升的,要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由于歧视、侮辱、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辍学的,要追究学校领导和当事教师的责任。
三、结语
中国农村义务的推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巨大突破,为此,国家教育及财政部分在这十几年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往无前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是《义务教育法》推行过程中的阵痛,是必然的过程。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农村义务教育将拥有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问题;策略
1 中小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研究
1.1 社会因素
受多年来应试教育与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们的升学问题就落在教师的身上,甚至有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将升学率与教师的奖金、晋级直接挂钩,升学率的高低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师的荣誉,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初中教师并不是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教师除了负责上课之外,还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备课以及作业辅导,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作状态使教师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调整,因此,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另外,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极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1.2 组织与个人因素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与人沟通与活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的活动过程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教师除了要保证传授基本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树立为人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随着社会背景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传统教师角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日益壮大,教师数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就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另外,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师在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里高度重复性的工作,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教师危机日益严重。
2 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策略
2.1 教师从自身角度减轻职业压力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普遍存在,但是不同的学校或个人职业倦怠的程度有较大差异。面对诸多职业压力与倦怠,不建议教师采取消极应对或是回避压力的方式。首先,教师应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清醒认识到倦怠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并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比如运用放松训练、社交训练、转移注意力、态度改变等策略。然后要逐渐完善自我人格,培养广泛的兴趣,积极参加培训与活动,教师应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来应对职业压力与倦怠。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关爱学生,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有利资源进行计划制定,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活动成绩,减轻教师职业的倦怠感。
2.2 从学校管理角度为教师创造环境
校领导应为学校创设一个宽松的校园环境,进行人性化管理,让教师置身在和谐的工作环境里,这样可以让他们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年龄层次的不同采取相关的缓解倦怠的措施,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进修与学习,为她们搭建崭露头角的平台;引导中年教师多外出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创造条件进行教研、教改等活动;为中年教师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与帮助,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为教师提供一个轻松、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与体系,逐渐淡化应试教育的思想,构建适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利用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岗前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业素质等的培训,在岗期间多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与深造的机会,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师从容应对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充实教师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改善与调节教师的心态,帮助教师以良好的状态与精神进入课堂。
2.3 从社会角度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平台与载体,其舆论宣传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氛围,减弱教师工作的倦怠情绪,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
教育部门应适当改革教育体制,不再将学校升学率与教师工资奖励、升职等直接挂钩,减缓教师的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压力。虽说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远低于其他行业,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适当上调,为教师减轻生活物质的压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极大改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情绪日益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应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为教师解决社会地位与物质经济的问题;学校应从环境、制度等方面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积极面对诸多职业压力与倦怠,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试与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真正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参考文献
[1]姚计海,管海娟.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学报,2013(03).
[2]王小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7-07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01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11-20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07-15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08-20
浅议农村小学教师心理挫折问题及成因10-20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02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结题报告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