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共13篇)
1.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篇一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负
责人)
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其业务场所包括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安全保障、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平台和枢纽作用,在舒适化医疗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麻醉学科管理的重点内容,涉及制度、规范、流程、硬件、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麻醉科应设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或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登记。科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以此为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应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3.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应涵盖麻醉及其相关的工作场所,包括手术室、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医疗单元、麻醉科门诊、疼痛门诊、PACU、恢复室、麻醉准备室等。
(二)人员要求 1.人员资质
(1)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定期考核合格。
(2)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应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
2.技术力量配备
麻醉科医师及相关人员的数量需与麻醉科开展的业务范围、手术医师数量、手术台数、年手术总量和手术台周转等情况相适应。总体上,手术室内麻醉应按照麻醉科主治(含主治)医师以上与手术医师(术者)的数量之比不低于1:3配备,手术室外麻醉及门诊需另外配备人员。每台手术的麻醉均需合理配备有效技术力量以保证麻醉的安全和质量。麻醉科医师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8小时,以免过度疲劳或消耗过大的体力。
3.岗位职责与人员培训
麻醉科应建立并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应有相应的设施、资金和时间用于专业培训。应有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方案,包括岗前培训、住院医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药使用培训、新技术培训、新设备使用培训等。
(三)设备及耗材管理要求 1.设备管理
(1)麻醉科应设专人(可兼职)负责麻醉科仪器设备的检查、保养、报修和消毒。贵重仪器应建立使用档案,包括购买时间、价格、验收报告、启用时间、使用说明书、维修记录等内容。
(2)所有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其中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每日麻醉前均需检查,保证处于完好状态且随时备用。(3)按要求对设备、设施(如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麻醉废气等)进行质量检查。应有任何情况下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2.设备配备
(1)基本设备(必备项目)A.手术间及手术室外麻醉场所
每一个手术间及手术室外麻醉或疼痛治疗操作场所应配备以下设备和设施:高流量(>10 L/Min)供氧源及吸氧装置、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至少可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气道管理工具、吸引器、简易人工呼吸器、应急照明设施等;全身麻醉需配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儿童和婴幼儿须配备专用的气管插管装置、可用于小儿的麻醉机和监护仪。
B.PACU基本设备配备
PACU应配备如下设备:麻醉机或呼吸机(至少一台)、吸引器、急救车、气道管理工具、简易人工呼吸器,除颤仪等。每张PACU床位须配备吸氧装置和监护仪。
(2)急救设备(必备项目)
每一个麻醉治疗区域均应配备急救设备并保证功能完好,包括抢救车、困难气道处理工具、除颤仪等。
(3)专用设备
根据开展临床麻醉的特色、特殊手术和病人病情的实际情况,可选择下列专用设备: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心输出量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仪、体温监测及保温设备、肌松监测仪、麻醉深度监测仪、麻醉气体监测仪、血气分析仪、自体血回收机、出凝血功能监测仪、血球压积或血红蛋白测定仪、渗透压检测仪、血糖监测仪、超声定位引导装置、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设备、神经刺激器、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困难气道处理装置、转运危重患者使用的转运呼吸机和监护仪、麻醉机专用消毒机等。
3.麻醉耗材管理要求
建立麻醉耗材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
(四)麻醉药品管理
1.制定麻醉药品管理制度,实行基数管理。对药品领用、存储、标识、发放、回收实施监管。药品管理应有医院职能部门的督导、检查、总结、反馈记录,并有改进措施。
2.建立新药使用管理制度。
3.抢救药品应由专人负责,所有药品要定期清查有效期,随时进行补充和更换。4.建立药品安全性监测制度,发现严重、群发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记录。
二、麻醉科制度与规范建设
(一)麻醉科制度
1.麻醉科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日常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各项制度装订成册,便于员工查阅和执行。
2.重点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麻醉科医师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三级医师负责制、主麻医师负责制、麻醉前访视与讨论制度、患者知情同意制度、麻醉风险评估制度、麻醉前准备和检查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麻醉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死亡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麻醉科院内感染管理制度、麻醉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和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麻醉用具消毒保管制度、药械准入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麻醉后恢复室管理制度、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疼痛治疗管理制度等。
3.建立科室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制度和预案,及时有效处理各种意外事件。制定相应的逐级呼叫机制,科室成员需提供应急通讯方式,确保麻醉科应急预案与其他科室及医院应急预案的无缝对接。主要内容应包括:医疗纠纷处理、群体伤抢救、火灾、地震、爆炸、停电、停水等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应定期对相关应急预案进行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4.应定期对制度进行增补、修订,以适应发展需要。应保证全员知晓制度并有效执行。
(二)麻醉科技术规范
1.麻醉科应有相关操作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2.各级人员应在技术规范指导下开展相关临床工作。3.建立技术规范的培训制度,并有相关培训记录。4.麻醉科应不断完善各项技术操作和临床管理规范。
(三)流程管理
1.建立麻醉科相关工作流程,以促进科室高效运行。包括(但不限于)门诊流程、会诊流程、暂停手术流程、接台手术流程、急诊手术流程、术后镇痛管理流程等。
2.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流程。
(四)重点环节控制
对于涉及麻醉安全隐患的重点环节须加强管理和控制,降低麻醉风险。重点环节主要包括:麻醉诱导期、麻醉清醒期、送返患者、麻醉交接班、手术室外麻醉等环节。
三、麻醉前质量控制 1.麻醉安排
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专门负责的麻醉科医师根据麻醉医师资质、手术种类、麻醉难易程度、患者状况、麻醉科医师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予以合理安排,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2.麻醉前评估
(1)麻醉科医师于术前对患者情况及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麻醉和围手术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防治方法,对患者全身情况和麻醉风险进行分级。拟定麻醉方案,并填写术前访视评估记录。
(2)急诊患者根据病情由有资质的麻醉科医师决定术前评估内容和时间。(3)非住院手术患者应在门诊完成术前评估,并预约手术日期。
(4)对择期手术疑难病例,手术科室应提前请麻醉科会诊或共同进行术前讨论。
(5)麻醉科医师应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说明拟定的麻醉方法、监测方法、有创操作、术后镇痛方法、自费项目、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以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备选麻醉方案等。指导患者如何配合麻醉,并告知禁食水的时间等。麻醉知情同意书由患者或被委托人、麻醉科医师签字后存入病历。
3.上报及讨论制度
(1)术前访视患者时若发现特殊疑难情况,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2)对术前准备不充分、需补充或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者,麻醉科医师应向手术医师提出建议,推迟或暂停手术,完善术前准备。
(3)对高危或麻醉处理十分复杂的病例,麻醉科应于术前向医务科(处)报告,必要时由医务科(处)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术前讨论。
4.麻醉前准备(1)麻醉方案准备
根据手术要求、患者身体状况、本单位设备条件并考虑患者权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制定麻醉计划,包括意外情况处理预案。
(2)患者准备
A.根据手术要求和麻醉方案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准备工作。严格执行术前禁食水规定,指导患者停用或继续服用常规用药,尽可能改善患者全身情况,控制感染等并发症。
B.所有接受麻醉的患者麻醉前均应建立静脉通路(小儿可以在吸入麻醉下建立静脉通路)。(3)麻醉药品与相关物品准备 A.用注射器抽好的各种药品应有正确的标签标注药品名称、剂量、浓度、抽取时间、患者姓名等,并集中放好,急救药品应备好。
B.麻醉前准备好相关耗材和用品,包括:面罩、吸引装置、气管导管或喉罩、导引钢丝、通气道、牙垫等。
(4)麻醉设备准备
A.每一例麻醉均应常规准备麻醉机、监护仪、氧气和吸氧装置、吸引器。B.对相应设备进行气源、电源、耗材的连接。
C.按设备的要求开机、检测,调整相关参数。麻醉前所有仪器设备应处于完好待用状态。(5)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A.建立并切实履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B.实施麻醉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麻醉科医师、手术医师和手术室护士按《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有关要求进行三方核对,包括核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等,并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四、麻醉过程中质量控制
1.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麻醉科医生才能独立实施麻醉,不具备独立从事临床麻醉工作资质的医师应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工作。
2.实施麻醉时,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常规。所实施的医疗技术应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
3.任何情况下均应确保患者气道通畅和有效通气,包括自主呼吸和人工通气。所有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均需供氧。
4.应按照术前拟定的计划实施麻醉。麻醉实施前变更麻醉方式、方法应有科学依据。科室应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定期回顾、总结和分析,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5.对所有接受麻醉的患者全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无创或直接动脉血压。6.术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关注手术进程,随时与术者保持有效沟通。7.建立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制度和相关流程。
8.切实执行手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与流程,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有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疗效评估。合理、安全输血,积极开展自体输血。
9.建立防范患者坠床的相关制度。特别是在特殊体位下和麻醉恢复期应密切看护病人,防止发生坠床。
10.出现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应按麻醉前准备的预案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并马上通知上级医师,全力保证患者安全。
11.应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WS
329、《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要求填写麻醉知情同意书、麻醉术前访视记录、手术安全核查表、麻醉记录和麻醉后访视记录等医疗文书。
12.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的医疗技术应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并履行审批流程。
13.使用新开展的技术、手段和新药前,应严格执行新技术管理规定,预先做好培训,并有发生风险和并发症的处理预案。
五、麻醉后质量控制
(一)恢复场所的选择
1.所有患者麻醉后均应在适当场所进行恢复。
2.危重患者或术后需要较长时间连续监测生命体征的患者应转送至重症监护室进行恢复。3.其他患者麻醉后应在PACU进行恢复。
4.部分非全身麻醉患者,手术结束后即达到出PACU标准,可直接送返病房观察。
(二)PACU管理
1.应按床位数配备有资质的麻醉科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的麻醉科护士。2.建立健全PACU各项规章制度;应有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3.由负责麻醉的医师向PACU人员交班,并对患者入室情况进行共同评估。交接内容涉及: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意识等)、术中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失血及补液情况、术中特殊情况处理及术中用药等)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注意事项等。
4.PACU医师和护士继续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如意识和精神障碍、呼吸抑制、循环波动、体温波动、疼痛、恶心呕吐、伤口出血等。如需专科医师协助,可根据情况通知术者或请专科医师会诊。
5.患者在离开PACU前,应由麻醉科医师进行评估,符合离开PACU或离院条件的,由麻醉科相关人员负责送离手术室,或由陪护人员陪同离院。
6.记录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的生命体征、阶段性评估情况以及患者进、出PACU的时间,并作为病历的一部分,与病历一同保存。
(三)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注意事项
1.手术结束前,由麻醉科医师根据患者情况与手术医师协商决定是否进入重症监护室。
2.转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由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转送。转送途中应连续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意外情况由麻醉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共同负责处理。
3.患者平稳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由麻醉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分别向重症监护室医师和护士交班后,由重症监护室医师和护士负责患者的后续治疗与恢复。
(四)术后随访
1.麻醉科医师根据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2.术后随访应重点关注麻醉恢复情况、镇痛效果和并发症。3.术后出现并发症应及时有效处理,并执行上报制度。
4.填写麻醉术后访视记录,记录生命体征、麻醉恢复情况、镇痛效果和并发症及处理情况。
(五)术后镇痛管理
1.建立术后镇痛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
2.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科医师进行管理。
3.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在确保镇痛效果的同时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六、妥善处理与麻醉相关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建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2.建立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3.麻醉科工作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知晓率应达到100%。
4.需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对于严重不良事件,需溯源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
七、慢性疼痛治疗和重症监测治疗的医疗安全管理
1.由麻醉科负责疼痛门诊和疼痛病房时,应根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疼痛诊疗的具体管理规定,并遵照执行。
2.由麻醉科负责重症监测治疗单元时,应根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重症患者诊疗的具体管理规定,并遵照执行。
八、建立质量控制和改进管理制度
1.科室应从麻醉工作量、麻醉质量、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等各方面入手,建立质量数据库,设立若干质量监控指标,日常收集数据,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2.科室应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项目,经常性对科室管理相关制度、日常工作程序等进行质量管理。改进项目应提交科室质量控制小组讨论、组织、实施、总结、标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规范。3.质量改进的基本模式是PDCA循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等四个阶段。科室管理应遵循PDCA的科学程序。
4.每次的质量改进管理过程,都应记录在案,并整理为《持续质量改进记录表》归档,科室应有专人负责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科室每年至少要完成1项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2.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篇二
医疗设备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诊疗工作。麻醉机作为医院常用医疗设备,质量安全需要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平时精心管理和维护,细心保养与检测[1]。麻醉的方法有针刺、注射和吸入麻醉等。目前医院使用全身麻醉的方法仍是吸入麻醉为主,该方法易于控制且安全有效。自1846年朗宁首先应用乙醚麻醉以来,吸入麻醉已日臻完善。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麻醉机中,更使现代吸入麻醉的水平大大提高。
1 原理与组成
吸入麻醉是通过机械回路将麻醉混合气体送入患者的肺泡,形成麻醉药气体分压,弥散到血液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发生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麻醉的效果。病人在完成麻醉诱导后,利用氧气作为载体,进行辅助呼吸和控制呼吸,以满足手术的需要。麻醉机主要组成有麻醉气体挥发罐、供气系统、氧气流量计、呼吸器、呼吸回路系统、自动及手动转换阀(APL)、纯氧供给按钮、二氧化碳吸收罐、逸气阀、电源电路及控制系统、安全监护及监测系统、微处理电路、测量和监护装置[2,3]。
2 麻醉机指标
麻醉机指标有5大参数,即麻醉混合气体浓度、潮气量、气道压力(PIP)、流量、时间(呼吸比、呼吸频率)。这是控制掌握麻醉机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其他为血压、血氧、心电、心率和电气安全等。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患者生命体症进行参数设置,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体重调整挥发器麻醉药物蒸发速率,潮气输出量一定要大于人的生理潮气量,正常生理潮气量为6~10mL/kg,呼吸频率成人约为20次/min,潮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钟通气量。流量一般为4~10L/min,是每分钟通气量的2倍。呼吸比一般为1:2。气道压力(PIP)一般100~200mmH2O。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设备平时的维护,重要的是设备的电器安全性能和工作有效状态,而标准的参数必须了解和掌握,这是技术人员维护设备最基本的素质。
3 常规下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常情况下,麻醉机质量控制有几个方面,首先检查供氧装置和观察氧传感器,目的是保证供氧压力在0.4~0.5MPa之间。氧传感器是消耗元件,为电气化学电池,也叫氧电池,厂家一般给出的使用寿命为千小时(拆开包装算起)。氧电池是否失效,与麻醉机使用时间及氧浓度有关。及时更换氧电池是确定给氧浓度的准确性,保证麻醉过程中给氧准确性的必要手段。一般情况下,约6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氧电池[4]。
分钟通气量监护由流量传感器来实现。流量传感器实际是一个电子元件,当流量不准确时,要对传感器进行检测。麻醉机各条管路是输送麻醉混合气体的通道,不得有漏气或堵塞,否则麻醉机工作会不正常或不工作。麻醉机挥发罐基本为进口元件,结构精密复杂,不宜拆卸进行修理,平时主要预防麻醉气体泄露,有报道泄露气体对人体有一定损伤。
医师以病人在麻醉情况下的胸肺顺应性、氧合状况、通气功能、气道阻力等生命体症作为依据,并根据麻醉病人其体重和手术需要进行设定的循环过程的参照标准,就是观察设定的潮气量与实际值相差程度。观察呼吸囊与监视器曲线峰值是否相同,相差大于或小于50mL,及时检查流量传感器,清洁干燥,或更换流量传感器。
废气装置包括管路排出及废气吸收部分。麻醉机工作时,要观察钠石灰罐中的纳石灰变色程度,以便及时更换;麻醉呼吸器设置在自动模式下,观察呼吸囊工作情况,排气管如果堵塞,驱动电路仍可正常工作,呼吸囊却张不开,氧气直接进入病人肺部,废气排不出,容易造成肺气压伤。防堵防泄露是该装置的重点[5]。
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无创血压是监护装置的主要参数,属于强制检定范畴,应每半年通过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
4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麻醉机使用安全、有效、可控,使操作人员应用时得心应手。而在现实中,有些因素影响着麻醉机质量控制。
4.1 有待于质量标准的制定
麻醉机检测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现代麻醉机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呼吸机模式,以及监测技术为一体,对临床工程人员掌握知识及综合技术能力越来越高,麻醉医师在实际操作中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除麻醉机软件需要进行严格检测外(潮气量、呼吸频率、流量、呼吸比、氧浓度等)[6],硬件如麻醉挥发罐、废气排放装置、电气部分也需要标准。现在我们使用的检测方法参照呼吸机一些指标进行,如用Fluke公司VT Plus HF气流检测仪检测麻醉机的一些参数。虽然麻醉机与呼吸机存在一定的共性,但麻醉机还有它的特殊性。比如如何监测麻醉病人在手术中的麻醉深度,血气分析,废气排放中成分的检测等,目前仍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4.2 动态管理的缺失
麻醉机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即清洁、无菌的房间中操作。高使用率、高风险决定麻醉机的特殊性。医学工程科希望对麻醉机有一个全面的管理和了解,使其在麻醉中的良好工作状态自始至终,不至于在麻醉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麻醉环节是手术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理想的状态是每天在仪器使用前进行检验,合格后进行使用。而麻醉设备学是麻醉与理工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人员专业性要求强,完成基本的麻醉机质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中级以下医院缺乏临床工程人员,只能进行被动维护。预防性、主动性维护实现不了,而手术间的环境温度、湿度影响麻醉机药物的蒸发速率。麻醉机在高使用率的情况下,故障必然出现在麻醉过程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状态,需要及时调整工作参数,是动态的过程。而绝大多数医院却没有专职的麻醉工程师,麻醉机出现突发故障时无法及时解决,现场排除故障时给工程技术人员造成被动与心理压力,也影响了患者的安全,耽误了手术顺利的进行[7]。
4.3 职能部门认知不足与检测设备资源缺乏
各地区、各个医院间的技术力量、人员结构、设备资源等有较大差别,职能机构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认识上的原因,决定了相当部分医院只重视医疗设备的购入及使用,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维护及检测。要想申请检测仪器很困难。客观地说,医院医疗设备类型各种各样,要想使得各种检测设备齐全是不现实的,需要投入许多经费,增加医院经费开支负担。特别是麻醉机这类几十万元以下的设备,比起CT、MRI等大型医疗设备,侧重点不言而喻,况且用于检测患者麻醉深度还没有等量的设备。在中级以下医院,临床工程师缺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资料不全,维修工具及测试设备简陋,实现医疗设备某些项目的质量检测还有可能,但对于各种类型的医疗设备,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8]。
5 结论
麻醉过程的高风险性,增强了麻醉医师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麻醉过程出现的意外,使得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尽快制订适合麻醉机的质量控制标准;各级医院应加强临床工程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合格的精通专业的临床工程师,以便于发挥医疗设备最大的使用效能,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有效的运行。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以地区间、系统间的协作是目前可能实现的一种方式,利用资源互补,相互协调,以及与质量监督部门的合作,才能实现在各个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远海,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陈柱,等.预防性维修在呼吸机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9):91-93.
[3]胡雁东,梁晋彬,宋晋华.介绍一种麻醉废气排除装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1):67-68.
[4]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73.
[5]周文.Datex Ohmeda7100型麻醉机吸入潮气量的计算[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3):223-224.
[6]张殷雷.GEDO麻醉机维修的几点心得[J].中国医疗设备,2009,(6):106-108.
[7]李冠军.麻醉呼吸机质量检测后的回顾[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7):116-118.
3.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分析 篇三
关键词:审计 问题 工作质量 控制
我国审计工作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而且审计领域也得到了拓展。但是,受我国审计工作起步晚、人才培养缓慢、审计质控经验少等因素影响,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仍落后于先进国家。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求、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我国必须加快对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分析。通过人员培训、工作规程的执行、审计方法的运用,保障审计工作质量,实现审计工作目标。针对现代审计工作管理需求,审计单位还应对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执行有效对策实现审计工作要求。
一、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
20年的审计发展历程为我国审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提出了现代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要点。在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各因素中,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审计质量内控等因素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因。虽然在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及岗位培训中,审计单位强化了人员素质及质量体系的完善,但是受传统审计工作习惯、现代电子账务审计方法缺乏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审计工作管理中迫切需要强化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能力。通过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有效开展,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分析
(一)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中,人为因素是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与关键。如果人员素质、专业技能不能满足新时期审计工作需求,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将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在现代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中,审计单位应将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针对现代审计工作中对审计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的需求,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以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基础、以人员培训培养为重点,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的审计干部队伍,实现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基础条件,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审计关键点控制体系,强化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能力
针对审计工作特点,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中应以关键环节、关键点的控制方法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以此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审计工作各环节目标,首先审计单位应做好审计计划的全面统筹工作。根据审计工作目标及内容、人员设置等,编制全面审计工作纲要。以此为基础,指导全面审计工作。围绕审计工作技术信息需求,在做好立项及纲要编制工作后,审计单位还应明确审计目的。根据各审计项目的需求,确定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关键点。采用数据库方式对审计关键环节、关键点进行归类整理,按照审计工作开展顺序,逐项控制和管理,避免漏项、漏检等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针对审计关键环节及关键点审计要求,在审计工作中应注重每一项审计内容的审计。通过审计人员审计活动及审计过程中质量意识引导,保障审计工作质量。以审计人员严肃、认真、细致的核查,避免疑点等问题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为了保障审计环节及关键点的有效控制,审计单位还应建立监督复核机制。针对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审计岗位并完善岗位职责。通过监督与复核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三)强化计算机审计水平,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电算化、网络化已经普及。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现状,审计单位应加快自身会计算机审计水平的强化。针对计算机信息审计工作需求,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并通过计算机信息审计培训、信息化核算方法培训等,提高审计人员信息化审计能力,实现审计单位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目标。
(四)完善审计制度,指导审计工作质量控制
针对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要求,审计单位应加强对审计制度的完善。通过审计制度的完善,规范并指导审计工作。通过完善的审计制度,使审计工作能够在制度的规范下有序、高效、高质的进行。同时,审计制度的完善及审计工作准则与工作要求的完善,还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明确审计活动要点,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行为。以完善的制度建设,指导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方向,避免随意性等问题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
三、加强审计评价机制,实现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目标
审计评价机制是通过对审计活动体制、活动全过程执行情况的评价,了解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审计工作实际情况,确定改进内容与方法,以此完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引入能够对审计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掌握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对审计方法、审计质量、审计人员情况等进行分析,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为设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现代审计活动需求,审计单位加强了工作质量控制与管理。针对审计工作特点及审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的审计工作制度、监督体系为基础,强化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并根据现代会计信息化现状强化计算机信息的审计。通过对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各因素的分析,确定审计关键环节及关键点。以关键环节及关键点控制,保障审计工作质量,促进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孙健.现代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财经时代资讯,2013,2
4.麻醉科质量管理方案 篇四
质量管理目标:我科麻醉质量管理目标是麻醉质量的持续改进,注重在麻醉的全过程和重视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提高麻醉医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安全性以及提高病人满意度和降低麻醉风险。
质量管理指标:我科的麻醉质量管理指标遵循国家有关的麻醉标准和指南和法律法规及医院制定的各项指标,我们确定病人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周围神经损伤、急性心肌梗塞等数项围术期重大事件作为严重事件调查的指标。根据年龄、性别、ASA分级、疾病严重程度和伴发疾病、手术时间(通常作为外科手术的严重程度)和急症状态等进行多因子分析,把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测量指标来评估质量结果。发生率较高的指标如硬膜外穿破后头痛直接监测其发生率。质量管理计划:
1.完善麻醉结构管理:
按二级学科的要求与标准建设麻醉科,麻醉专业人员的结构水平与麻醉质量密切相关,人的因素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科通过我们进行科内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月一次病历讨论、参加省市及医院级学术活动、选派人员进修等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开展科研及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提高麻醉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我科麻醉设备现在比较完备,有些必备设备正在请购中,重点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我们根据种麻醉机和监测设备的原理、各参数的临床意义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保证麻醉医师能重视和正确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对每一例麻醉,必须监测心电图、无创动脉血压、脉搏和脉搏氧饱和度;当进行气管插管全麻要求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病情需要与可能,还应该实行与此相适应的特殊监测,如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等。
我们设立科秘书、仪器设备管理员、文体生活委员、科质量控制小组、科医院感染小组、科应急小组等麻醉科的组织形式。2.严格实施麻醉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大部分。⑴术前管理包括:术前访视及病情评估、病人知情同意、麻醉实施方案、特殊准备和伴随疾病的处理等。⑵术中管理包括:麻醉监测、麻醉记录和麻醉实施。⑶术后管理包括:麻醉后恢复、术后随访、并发症处理和重大事件讨论及报告等。3.注重麻醉结果管理:
结果管理包括结果测量、重大事件报告、建立数据库。结果测量:包括⑴经济结果,单病种成本、人均成本等的成本和效益分析;⑵行为结果,病人的满意度测定;⑶临床结果,各种治疗和监测的合适性和有效性;⑷健康结果,病人生命质量的改善。重大事件报告:重大事件可以作为麻醉质量管理指标,直接反映围术期的医疗结果。例如调查术后2天内出现的中枢神经并发症;外周神经损伤;急性心肌梗塞;心跳骤停;以及院内死亡等。重大事件的报告,要认真调查重大事件发生的事实经过,分析围术期发生重大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果其中有与麻醉质量相关的原因,则应研究原因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重大事件发生率可用于评估医疗质量。重大事件报告不仅有警示防范作用,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大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责备个人,而是为发现和解决系统及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减少麻醉风险,提高麻醉质量。为了确实做好重大事件报告制度,我们执行相应的保密制度。
建立数据库:我科麻醉数据库收集的内容包括:麻醉总量、全麻数量、区域麻醉量、围术期死亡、急症手术、择期手术、ASA评级分类、术后疼痛治疗及麻醉复苏室入住人数等的数量统计。每月进行,年终总结。
4.制定和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计划:
⑴设立质量管理目标和对象(麻醉医师或麻醉科以及麻醉工作程序);
⑵选择指标,通过群体调查确认严重事件和并发症,通过序贯调查了解影响结果的工作程序差异;
⑶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 ⑷采取相应措施; ⑸监测实施措施后的结果。
质量管理措施:
5.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篇五
一、质量管理
1、麻醉主任负责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内容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体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2、每月召开1次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有记录。
3、建立麻醉医师资质管理及评价制度及组织,按照评价方法及程序对麻醉医师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评价,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记录,医院每半年进行抽查考核1次。
4、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和员工的培训计划,做到知识不断更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有相关培训内容、讨论记录和操作规程,有代表科室水平和能力的项目,有临床工作统计资料,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过程。
二、医疗规范
1、有麻醉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能熟练运用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指导临床工作。
2、有合理使用麻醉药品的规范,有督察记录及处理措施。
3、有麻醉设备操作规程,员工能熟练操作麻醉设备,有使用记录,麻醉与术中生命监护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定期保养,有记录,手术药品和器材有适度储备。
4、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方案或制度、重点
措施及应急预案,有对感染控制缺陷进行整改与效果再评价的制度和程序,并落实到位,对员工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教育,有记录。
三、医疗安全
1、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制定科室“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本”,对发生的医疗差错及事故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并登记、讨论。
2、有麻醉方案确定过程和实施流程,有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各级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需临时改变麻醉方案时要按照“住院患者麻醉方案临时改变时决定的程序”进行,麻醉记录应在24h内完成。
3、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4、建立“危重患者管理制度”对科室难以处置。的危重患者应及时填写“危重患者报告书”上报医务科。
5、建立“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及“新开展有创操作报批制度”。
6、履行各项告知程序,充分尊重患者权益,知情同意书由麻醉者或上级医师负责谈话及签发,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麻醉、处置、操作的必要性和目的及利害得失等告知内容,并记录在同意书中,术中意外处理或改变麻醉方式时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向患者家属告知;对新开展的麻醉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麻
醉方法及其特定范围的手术麻醉由具备资质的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负责告知谈话。
7、处理危急重症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科室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预案”,对预案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有“人员紧急替代制度”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便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确保按时到位。
四、医疗核心制度
1、重要制度健全:具有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麻醉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要求科内员工了解并得到落实。
2、术前麻醉查房:接到手术通知单后,麻醉医师应按要求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充分的术前检查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并记录于病历,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字确认,确定麻醉方案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态,对麻醉、处置的适宜性应进行讨论,选择最适宜的时机与麻醉方法,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同意后签订手术麻醉同意书,开出手术前用药,并准备麻醉器械,落实查对制度,每个患者外科手术时必须有麻醉方案(计划),重点是全麻、危重患者、新开展手术及特殊患者。
3、术中管理:术中应监测患者生理状态,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发生意外状况及改变麻醉方式要按规定流程进行,要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谈话,落实查对制度。
4、术后随访:麻醉师对患者术后麻醉复苏阶段的生理状态进行监测,对苏醒的判断有具体判断基本标准(意识状态、血压、呼
6.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篇六
为加强三级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麻醉科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指导医院麻醉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作为麻醉科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关规定,在中华医学麻醉分会指导下制定并将《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标准》(简称《标准》)列入建设管理规范,《标准》主要针对三级医院麻醉科,二级医院麻醉科可参照执行,据此可对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标准》涵盖科室设置与功能、人员配备、诊疗技术、科室管理及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现叙述如下:
一、组织结构与功能
结构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医院麻醉科的组织结构是从整体上保障与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国家卫生部在1989年发布【89】第12号文件,明确麻醉科的工作内涵应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心肺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的研究与诊疗。卫生部
27号文件,又将麻醉科确认为医院的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6”。这不仅是麻醉科开展业务工作的依据,更是医院麻醉科与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科室之间形成相互支撑、良性循环发展势态的重要保证。麻醉科组织结构及其要求如下:
(一)建科
指 标
要 求
1.成立麻醉科
(1)凡开展手术治疗的二级以上医院均应成立麻醉科;(2)麻醉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有医院相应的建科文件;
(3)三级及有条件的二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均应在临床麻醉的基础上开展急救与重症监测治疗以及疼痛诊疗工作
(二)临床麻醉
指 标
要 求
1.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麻醉 2.麻醉前检查、评估与准备
能规范进行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麻醉,有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
(1)麻醉前检查、评估与准备;
(2)必需具备以下三种模式之一:①安排专人按规章进
行此项工作;②设立“麻醉前评估中心”执行此项任务;③三甲及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可先行开设麻醉科门诊,取得经验后推广 3.麻醉后恢复室(RR)(1)凡三级医院必须建立麻醉恢复室(RR),尚未建立的建立与管理 的医院应有三年建设计划,即三年内必须达标;(2)RR床位与手术台比例 一般科室≥1:4,重点科室≥1:2;
(3)有RR建设管理规范,并能认真执行
4.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
对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进行分级管理,按不同分级承
担不同 的麻醉与监控任务
(三)重症监测治疗及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室)(AICU)
指 标
要 求
1.围术期重症监测(1)参与院内外急救及各种突发事件的救治,有抢救记录; 治疗
(2)能规范进行心肺脑复苏,有抢救会诊记录;(3)常规开展围术期生命机能监测与调控,有开展监测项目及相应记录;
(4)常规开展围术期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与复苏,有课题或论文或项目
2.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的建设
(1)三甲及具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麻醉科)的三乙医院
及部分有条件医院的麻醉科均应建有专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
(2)AICU床位数与医院手术科室床位总数之比应≥2%,每床的建筑面积应≥15M2;
(3)AICU中最少要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约为18~25M2;(4)AICU中应力争设立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5)有AICU建设管理规范并认真执行
(四)疼痛诊疗
指 标
要 求
1.急性疼痛诊疗(1)配备具有麻醉科医师资质的医师从事此项工作,并具
备相应的条件、设施与设备;
(2)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均需常规开展,有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
(3)能规范开展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含人流)及创伤或
非创伤性诊疗的无痛检查或无痛介入治疗,有常规和
诊疗指南
2.慢性疼痛诊疗工作
(1)三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甲医院均应建有麻醉科疼痛诊疗
门诊;
(2)疼痛门诊建筑面积≥50平方米,建有诊室、治疗室、治疗准备室等;
(3)根据需要与条件建立病房,若建病房床位一般≥6张
床,每床净使用面积≥4平方米,应设治疗室、办公室、值班室等
二、人员配备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关键是以人为本,人员配备除数量外,应注重质量。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形势,满足手术数量与质量的日益增长以及床位利用率、手术台周转率的不断提高,确保麻醉科有足够的人员编制是重要前提,努力提高麻醉科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是根本,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是关键,这也是麻醉科建设与发展、持续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指 标
要 求
1.人员配备 1-1.临床麻醉编制
麻醉科临床麻醉人员总编制可参照下列标准执行:(1)按手术台数定编制,手术台数由手术室内与手术室外两部分组成
①手术室内台数 手术台与人员编制比例应≥1:2.5
当手术科室床位多而手术台相对偏少时,应按下述比例进行校正,即手术台数与手术科室床位数比例为1:25
②手术室外台数 手术台与人员编制比例应≥1:1.5,其中医师编制≥1:0.5,麻醉专科护士比例≥1:1
(2)按手术科室床位数决定总编制,即每100张床位配备
临床麻醉编制≥8名;
(3)按手术例次数决定总编制,即每400例次手术/年临
床麻醉定编1名;
(4)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满足教学需要应在总编制基础上增
加10%;
(5)在总编制中除麻醉科医师外,还应配备麻醉专科护士、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辅助人员;
(6)科主任对人员编制应有话语权,院方应充分尊重科主
任的意见与建议
1-2.RR编制 1-3.AICU编制
RR床位数与医师比例≥1:0.2,与护士比例≥1:0.5(1)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护士与床位数比例为3:
1;
(2)AICU医师与床位数比例为:
≤4张床配备2名 ≥5张床,配备5名
≥8张床,在5名的基础上,每增加2张床增加1名 ≥14张床,在5名的基础上,每增加4张床增加1名
1-4.疼痛诊疗编制
2.学历结构
(1)疼痛门诊 医师≥1,护士≥2名(2)疼痛病房 床位与医师比例为1:0.2
床位与护士比例为1:0.5
(1)麻醉科医师应具有医学院(校)本科或以上学历、获
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2)麻醉专科护士具有护理专业中专或以上学历、获得执
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者
3.科主任资质
(1)麻醉科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具有临床麻
醉、或重症医学、或疼痛诊疗专长的麻醉科执业医师担任;
(2)三甲医院及省重点临床专科(麻醉科)医院的主任应
由正主任医师并具有上述专长的执业医师担任
三、诊疗技术
为患者提供优良的诊疗技术服务,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相关标准要求,一般科室与重点科室的技术标准是有区分的,但重点科室应同时达到一般科室的标准。实现技术标准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设备条件,二是技术能力。因此,基本设备条件应列入要求之中。
(一)一般科室指标与标准
指 标
要 求
1.正确、规范进行各种麻醉技术的实施与处理,包括各种阻滞麻醉、吸入全麻、静脉全麻和
能全面实施,有常规及/或指南、有相应的医疗文件(麻醉记录单等)复合麻醉等
2.对所有手术病人必须进行有创或无创血压、心电和血氧饱和度连续定量监测
3.全麻气管插管病人必须进行呼末二氧化碳监测
4.具备血气、体温及肌松监测的条件与技能
5.规范进行各专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6.规范进行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
7.规范进行气管内插管术及支气管内插管术
8.规范进行控制性降温、控制性降压及体外循环
9.深静脉穿刺及动脉穿刺置管技术
10.术后镇痛、无痛分娩、无痛有创或无创性诊断检查 11.能从事慢性疼痛诊疗工作
配有多功能监护仪(含有ECG、无创BP、HR、SpO2、T等功能);多功能监护仪与手术台比例 ≥1.0
(1)多功能麻醉机与手术台比例为≥1;
(2)具有PETCO2功能的监测仪;
三甲医院及列为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医院与手术台比例要达到1:1,其余医院与手术台比例应≥0.5
(1)有血气、体温监测仪及肌松监测仪;
(2)具有相应技能
(1)各专科手术麻醉处理主要包括心脏、血
管、脑外科、小儿、产科麻醉等;(2)有常规及/或指南,有麻醉记录单;(3)有相应的设备条件(按专科特点决定,如小儿麻醉机及各种回路等)
(1)主要包括休克、创伤、脏器功能不全及
重大或新开展的手术等;
(2)有常规及/或指南,有麻醉记录单;(3)有相应的设备条件如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详见监测指标)
(1)有常规及/或指南;(2)有麻醉记录单;
(3)有相应的设备条件(如单腔及双腔导管)
和技能
(1)有常规及/或指南和麻醉记录单;(2)有相应的设备条件和技能;
(3)体外循环请参照Ⅱ类临床技术规范执行
有常规及/或指南、麻醉记录单及相应的设备条件和技能
(1)能常规开展,有记录单;(2)有管理规范及相应的条件和技能(1)设置有麻醉科疼痛门诊,有诊室、治疗
室及治疗准备室;
(2)能开展神经及神经节阻滞等治疗技术,有常规及/或指南;(3)有相应的设备条件与技术
12.具有困难气道处理的条件和技能
(1)能规范进行困难气道的判断与处理,有
常规及/或指南;
(2)备有喉罩、高喉头喉镜、光棒、视频喉
镜等两种以上设备及技术能力
13.心肺脑复苏术
(1)符合2010年指南要求;(2)有检验或会诊记录
14.除颤技术及氧治疗技术
(1)具有心电除颤仪等相应设备条件,与手
术台比例≥1:10;
(2)有常规或指南及正确使用的技能
15.正确掌握机械通气支持的技能
(1)配备有呼吸机,能进行有创和无创通气;(2)具有相应的技能;(3)有使用记录
16.具有节约用血及血液回收的条件与技能
(1)血液回收机≥1台;(2)具有相应规章制度与技能;(3)有使用记录
17.RR基本诊疗设备
(1)设备条件能达到以下最低标准:每床均
须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含ECF、无创BP、P、SpO2、T等功能);
(2)床位与呼吸支持设备(呼吸机)≥1:
0.2;
(3)具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条件
18.“三基”考核 19.抢救设备完好率
20.万元以上麻醉设备、仪器完好率
合格率100% 完好率100% 完好率≥95%
(二)重点科室指标与要求
指 标
要 求
1.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CO、BP、(1)有创BP监测仪与手术台比例≥0.5,CVP、RAP、PAWP等)
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含CO及PAWP等)与手术台比例≥0.1;
(2)高年主治医师以上具有相应技能;(3)有常规及监测记录
2.呼吸功能监测(含呼吸力学)
(1)设备与手术台比例≥0.1;(2)高年主治医师以上具有相应技能;(3)有常规及监测记录
3.血气和水、血电解质、酸碱分析监测的条件与技能
4.ACT等出凝血监测的条件与技能
具有相应设备与条件,能进行血液酸碱气体
分析(含电解质分析)
具有相应设备与条件,能进行ACT及其他出 凝血监测
5.全麻和阻滞麻醉总数
全年不低于10,000例(2)能常规开展;
(3)具有相应技能及记录单
7.疼痛病房
(1)设有病房;
(2)能开展慢性疼痛诊疗(含癌痛及神经
病理性疼痛的诊疗)、神经阻滞治疗、经皮神经毁损术等;
(3)具有相应设备与技能,有诊治记录
8.具有用纤支镜进行困难气道处理的条件与技能
(1)纤支镜用于困难气管插管及诊疗,具
有专用人员及相应技能;(2)配备有纤支镜等相应设备;(3)有使用记录
9.经食道超声监测心动图(TEE),(1)有TEE设备;
超声技术在麻醉中应用 10.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条件与技能
(2)有专用人员及相应技能;(3)有使用记录
(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1台;(2)具有相应技能及监测记录 6.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条件与技术(1)设备配置与AICU床位比例≥0.1;
四、科室管理
(一)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麻醉前、中、后的基础管理主要体现在规章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规章制度的内容请参照相关标准执行,管理制度指标共有14项。其指标与要求如下述:
指 标
要 求 1.岗位责任制 2.三级医师负责制 3.麻醉前访视、讨论制度 4.医疗事故防范制度 5.毒麻药品管理制度 6.麻醉后随访、总结制度
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台帐)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台帐)术前访视单达100%
有无该项制度,术前访视记录单 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台帐)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台帐)麻醉记录单书写合格率达98%,麻醉记录
单
术后随访率达100%,术后访视记录
7.危重、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制 8.仪器设备保管、保养制度 9.麻醉用具消毒制度 10.会诊制度
11.进修、实习医生、研究生授课制度
12.医生交接班制度 13.麻醉分级管理制度 14.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
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讨论记录)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仪器设备使用
记录单)
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查核记录)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台帐)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课程表)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交接班记录本)有无该项制度,执行情况(实际检查)参照执行
(二)过程管理与终末管理
过程管理与终末管理反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结果的掌控对评估医疗质量,特别是对持续改进麻醉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为做到科学、实用,《标准》初步提出成功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三方面的指标与标准。随着质控工作的发展与深入将不断完善与充实。
1.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
概念:包括臂丛、尺神经等各种神经丛或神经干阻滞麻醉,成功标准是阻滞相应区域基本无痛,无须补加局麻及或改为全麻即可完成手术
标准:≥93% 计算公式:2.硬膜外阻滞成功率
×100%,成功标准 概念:成功标准是阻滞相应区域基本无痛,无须补加局麻及或改为全麻即可完成手术
标准:≥93% 计算公式:3.麻醉相关死亡率
概念:麻醉相关总死亡率指在围麻醉期(或围术期)与麻醉及相关药物使用、麻醉与监测方法实施以及诊疗处理等相关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有病人、技术及责任等方面的原因。
标准:≤0.01% 计算公式:4.并发症发生率(1)腰麻后头痛发生率
概念:腰麻后头痛多发生在腰麻后1~3天,常在病人术后第一次抬头或起床活动时发生。其特点是双侧性头痛,抬头或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标准:≤10% 计算公式:(2)有创性操作感染发生率 ①有创性麻醉操作感染发生率
概念:感染的标准是局部红、肿、痛,有或无脓疱,伴或不伴发热 标准:≤0.1% 计算公式: ②有创性监测操作感染发生率
概念:感染的标准是局部红、肿、痛,有或无脓疱,伴或不伴发热 标准:≤0.1% 计算公式:
×100% ×100% ×100% ×100%
×100%(3)有创性操作损伤发生率
①硬膜外麻醉硬脊膜穿破发生率
标准:≤0.5% 计算公式: ②硬膜外麻醉血管损伤操作发生率
标准:≤1% 计算公式:(4)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
概念:神经并发症标准:是在排除其他病因、在椎管内麻醉恢复期后延续发生的局部麻木、异感、肌无力甚至瘫痪
标准:≤0.02%(其中截瘫发生率应≤0.001%)
计算公式:
(三)档案管理
指 标
要 求
×100%
×100%
×100% 1.有专人负责 2.设备仪器档案 3.麻醉科医疗文件汇总
4.麻醉科台帐
核查负责人
建有5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保养、维修档案,检查记录
及时将麻醉前访视记录单、麻醉记录单、麻醉后随访记
录单汇总用
电子版保存,或装订后归档,检查电子版或归档现场 建立有:(1)会诊登记本;(2)交接班登记本;(3)
危重疑难麻醉
术前讨论登记本;(4)死亡病例讨论登记本等,并及时
归档,检查 台帐
5.毒麻药品管理 有专人负责,建立毒麻药品管理登记本,并及时整理归
档
(四)信息管理系统
(一)概念
1.电子病历: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 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信息资料,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文档、WPS文档等编辑、打印的病历,不属于本规范所称的电子病历,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管理。
2.手术、麻醉管理分系统:是指专用于住院病人手术与麻醉的申请、审批、安排以及
术后有关信息的记录和跟踪等功能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医院手术、麻醉的安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合理、有效、安全的手术、麻醉管理能有效保证医院手术的正常进行。
3.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
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对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医院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与支撑环境。
(二)指标与标准
指 标
要 求
1.麻醉科全面使用电子病历(1)按卫生部及省卫生厅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2)符合《三级综合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评价标准与细则》(试行)
(3)符合《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以及其它相关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2.建立手术、麻醉管理分系统
五、教育与科研
(一)教育
指 标
要 求
1.住院医师培训(1)第一阶段3年能按卫生厅要求全面进行规范化住院医师
培训;
(2)有培训计划及轮转安排表;
(3)有培训记录,第一阶段临床实践能达标(详见《规范》
相关章节);(4)有考试、考核记录
2.继续医学教育(1)三甲医院及列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医院的麻醉科须有省级
及其以上CME项目,每2年1次,其他医院有市级及其以上项目,每2年1次;
(2)麻醉科中级及其以上职称的医护人员每年累计CME学分
≥25分;
(3)CME学分列为医院继续聘任的条件之一,有相应文件或
记录;
(4)有CME记录及学分证书
(二)科研
指 标
要 求
1.机制(1)三甲医院及列为省临床重点专科的麻醉科对获得省级及其
以上课题的负
责人能保证有一定的从事科研的时间,期间能享有科室奖金,奖金应≥
科室相应职称人员的平均奖;
(2)三乙医院一般科室对获得市级及其以上课题的负责人能保
证有一定的从
事科研的时间,期间能享有科室奖金,奖金应≥科室相应职称人员的平均奖;
(3)科室对发表论文、著作(教材),获得成果与课题均有奖
励政策
2.课题(1)三甲医院及列为省临床重点专科的麻醉科必须有市级(含
省厅、局级,下同)及其以上课题,每年≥2项,或获得省级及其以上课题每年≥1项;
(2)三级医院一般科室必须有市级及其以上课题每年≥1项
3.论文(1)三甲医院及列为省临床重点专科的麻醉科必须在中华系列
杂志发表论文每年≥3篇,或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每年≥1篇;
(2)三级医院一般科室每年发表论文应≥3篇,其中中华系列杂
志≥1篇
4.成果(1)三甲医院及列为省临床重点专科的麻醉科必须获得市级及
其以上成果(含省厅级及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每年≥2项,或每2年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项;
(2)三级医院一般科室必须获得市级及其以上成果(含省厅级
及新技术引进奖)每年≥1项
5.著作、教材(1)三甲医院及列为省临床重点专科的麻醉科必须有担任主编
7.亭子口测量中心工作质量控制 篇七
关键词:测量中心,工作,质量控制
1 工程概述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境内, 下距苍溪县城约15km, 是嘉陵江干流开发中唯一的控制性工程, 以防洪、灌溉及城乡供水、发电为主, 兼顾航运, 并具有拦沙减淤等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
2 测量中心组织机构
测量中心组织机构见图1。
3 测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加强对施工测量的工作管理, 明确监理、施工单位以及测量中心各自的工作职责, 保证施工测量质量, 统一测绘技术标准, 规范工作程序和测绘资料收集整理, 使施工测量处于受控状态, 特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测量中心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具体分工如下:
中心主任:负责督促监理、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并对测量中心测绘产品质量全面负责。
主任工程师:监督监理、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对测量中心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负责;做好事先指导、中间检查、产品校审和不合格产品处理等工作。
各部部长:负责测量任务的具体实施, 对测绘成果质量负责;保证测量过程、作业程序、测量方法、数据成果的正确性。
专业工程师:负责检测、审核、计量、资料整理等工作。
作业人员:承担分配的工作, 是产品质量直接责任人, 对生产过程和从事的测量成果质量终身负责。
3.2 明确测量中心职责
(1) 负责施工测量控制网的维护、管理和复测工作, 向监理单位提供施工测量控制网成果, 统一施工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 负责审核、补测、抽查并提供原始地形图, 对工程竣工断面进行必要的复核。
(3) 对经监理单位审核的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技术措施和成果进行必要的复核和检测。
(4) 对施工单位加密的施工控制网、地形测量成果、工程计量结果进行复核和抽测。
(5) 对各施工部位的重要测量点线 (轴线点、隧洞中心线、加密控制点等) 进行复核, 有选择地进行实测检查。调阅、复测或检测施工单位提交的各类测量图纸、资料。
(6) 对业主相关部门要求抽查的工程项目进行测量, 并提交相应的测量成果报告。
(7) 保证资源投入, 确保测量成果正确可靠。
3.3 制定技术措施
3.3.1 提供可靠基准, 确保工程质量
由于场内多个工作面交叉施工, 个别控制点位于施工区域内;为保证亭子口水利枢纽测量精度, 除每年定期对亭子口施工控制网进行复测外, 还对被破坏的控制点进行了补建和重新组网, 并按原来的等级精度进行施测。
3.3.2 购置先进仪器, 满足工程需要
为了满足测量工作的需要, 测量中心引进了先进的徕卡TCR免棱镜全站仪, 从而保证了施工测量的正常进行。
3.3.3 加强技术交底与技术培训
在各重要的施工环节和施工项目开工之前, 测量中心都采取测量技术措施, 对施测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培训。对过程中出现的细微问题从不放过, 严格把关。
3.4 加强协调管理与交流
(1) 对监理单位的测绘资质、技术力量及人员资质、仪器检定证书等进行调阅、审查。
(2) 认真分析、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的测量实施方案、主要技术措施、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 并提出合理建议供改进。
(3) 加强与监理、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 保证联系渠道畅通, 及时了解施工进展情况, 对施工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4) 主持测量专题会或参加由监理组织的现场专题会。
4 测量中心的工作和运行
4.1 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 首级施工控制网必须控制整个施工区, 确保施工精度, 能够满足施工单位进行控制点加密测量及施工放样的需要, 并考虑永久监测的连续使用。
首级施工控制网采用二等GPS和地面测边联合布网方案。采用二等GPS对其进行测量, 并加测部分地面边长。高程测量采用二等水准和光电测距代三等水准高程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每年进行一次。
4.2 施工前测量控制措施
在各个施工项目开工前, 测量中心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控制网点的实地交点工作, 并提交控制网点成果给监理, 由监理下发给施工单位, 并办理相关手续。要求监理和施工单位对中心提交的控制网点进行复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与测量中心联系, 确认无误后才能使用。
监理单位在其所监理的工程项目开工前, 应向业主测量中心上报有关反映其监理测量能力、水平的报告。
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 应将有关反映其施测能力、水平、设备状况的报告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并报测量中心备案。
4.3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
4.3.1 原始地形的复核
原始地形资料是计量的重要依据, 工程开工之前 (原始地貌被破坏前) , 必须对原始地形进行复核和确认。
施工单位在进行外业原始地形数据采集测图时, 监理均进行了旁站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确认。根据野外采集的数据, 在微机上进行编辑工作后, 生成原始地形图。施工单位施测的图应及时提交监理进行外业抽查复核, 原始地形图的最终确认由测量中心负责。
测量中心依据独立采集的野外数据点对施工单位所测地形图进行精度评定, 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197-97) 总则1.0.11中关于地形图等高线高程中误差的规定, 不大于丘陵地技术要求的才作为工程计量的依据, 有效地控制了开挖回填工程量。
4.3.2 土石分界测量
土石分界线是区分土方和石方的重要依据, 石方开挖前必须进行土石分界的测量。为了保证工程进度, 土石分界线的测量由施工、监理、测量中心三方联合进行。首先由施工、监理地质工程师、设计代表、业主项目工程师确定土石分界的性质和范围, 然后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测量工程师、测量中心进行联合测量。在进行联合测量时, 测量中心复核了测站点、定向点、仪器高、觇标高等各项数据, 土石分界测量数据由三方现场签字确认。
4.4 施工放样及建基面验收测量
施工测量放样的过程控制由监理单位进行, 模板检测是砼成型质量的关键环节, 施工过程中, 由监理单位采用旁站方式对每仓模板进行验收测量, 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对模板安装检测资料进行签证认可。测量中心一般对施工放样过程 (金结安装除外) 不作控制, 以抽检已浇筑砼边线坐标 (含高程) 偏差情况, 对立模浇筑放样结果做出评价。
建基面的验收首先由施工单位测量自检, 欠挖处理后并经地质工程师确认岩石情况, 除因地质缺陷需要再处理外, 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测量工程师、测量中心进行建基面的验收测量, 由施工、监理、设计、业主进行四方联合验收。
4.5 竣工测量
根据《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 5173-2012) 13.1.3条:“竣工测量施测精度不应低于施工测量放样精度”的要求, 满足砼浇筑要求的各等级施工控制点均可用于竣工形体测量。
竣工测量资料 (图纸、数据) 必须是实测的资料, 不能套用设计图。竣工图必须真实反映开挖 (或填筑) 地形的主要轮廓特征点。为保证测量精度, 仪器应尽可能与反射面垂直, 选择光滑无水的反射面;否则, 必须使用反射靶测量。测点密度可视建筑物的重要与复杂程度决定, 偏差较大的部位应加密测量, 水平段可稀, 曲线段、斜坡段宜密。并应随着施工的进展, 逐层进行形体测量, 随时掌握形体情况, 积累竣工资料。
4.6 工程量复核
收方断面桩号, 测量中心、监理和施工单位应尽量统一, 以便进行核对, 在设计总量计算时就统筹考虑。断面位置的选择, 可根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形变化确定, 或按相等间隔布设, 不得故意布设在有利于某一方的位置。
收方测量可以施测地形图, 也可以施测断面。施测地形图时其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 等高距不得大于1m, 地形变化处必须实地测出地形点, 施测范围应超出开挖边线3m~10m;按断面法施测时断面的间距, 应根据用途、工程的重要性和地形复杂程度在5m~20m范围内选择, 一般不得大于20m;断面点密度应根据地形变化施测, 一般在图上1cm~3cm施测一点。
方量计算一般统一采用平均断面法, 当合同中明确规定计量方法时, 必须按规定方法计算。砼喷护面积测量以实际边界为准, 边界点、变坡点均应实测, 面积计算可采用测绘成图软件直接计算或断面法。
各单项工程竣工后, 由施工单位整理上报竣工工程量到监理, 监理测量工程师审核后报测量中心复核。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量, 必须是设计线范围内的有效工程量。超出设计范围外的工程量, 必须提供设计修改文件或由监理签发的变更文件。竣工结算工程量以测量中心复核为准。
5 结语
测量中心积极开展了各项测量管理工作。从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到施工单位加密网的检查, 从各工程项目的完工验收测量到已完工工程量的复核计算, 从原始地形测量到重要点线的复核, 均按规范要求圆满完成。
在复核工程量的工作过程中, 测量中心秉着公正、求实、认真、规范的工作作风, 按照“有依据、有数据、有检查”的原则, 对经监理审核上报的每项工程量都进行100%的内业复核计算和外业抽查, 剔除差错, 在维护业主利益的同时, 也保证了广大承包商的正当利益, 较好的履行了合同要求,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得到了各方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
[2]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测量中心管理办法.
8.浅析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篇八
关键词: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考核
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工作体现合法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的程度。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审计的权威性,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军事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笔者拟就有关审计工作质量的几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概述
当前对审计工作质量所持有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认为审计报告最终反映出审计质量,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既是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二点认为审计是一个涵盖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整体过程,因此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完成质量决定了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工作质量观。无论持哪种观点,本文都认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规范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 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明确审计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政策的总称。
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能是监督职能,是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状况,专题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工作实现监督职能。我们通常是通过对各个审计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控制方面的考核来反映审计机关是否履行其监督职能的本质工作。
二、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系统,可以进一步的规范审计工作的执业行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把审计工作过程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对促进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审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要求。审计工作质量直观体现在审计工作报告上,而审计报告牵扯到许多关系人的利害。如不能做到审计最总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就会严重失信于社会公众,损失审计工作的监督形象。
2.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内在的要求,规范其行为准则。公众和政府对审计部门的认可程度直接取决于审计部门的形象,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审计工作,因而就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监督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推行审计公告制度的必然要求。审计公告制度的推行不仅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也强化了审计执法行为被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但也同时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把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方在首位,合理调配审计资源,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树立良好的审计工作作风,完善审计工作手段。
三、如何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
1.一是以人为本,创造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审计工作最终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审计质量控制要做到首先就要以人為本,深入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机关内部环境,奠定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
2.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激活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采取约束、激励机制是激活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结合当前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建立以下五个人力资源机制即:竞争机制、育才机制、留人机制、代谢机制和考评机制。要想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和考核机制就必须要建立起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健全精心培养的育才机制、环境宽松的留人机制、能上能下的代谢机制和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
3.健全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要把人看准选好,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当前,对干部考核评价,虚的多,实的少;软评语多,硬指标少;凭印象的多,用事实说话的少。对审计干部科学准确地评判好坏优劣,一要考核标准科学化,要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要进一步从人们的潜意识里清除论资排辈的思想,从而彻底根除阻碍人才选用的清规戒律,要把能力放在首位。主要是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就是要大胆用那些肯干事、有本事、能干成事、能自律、善创新的人。二是考核方法现代化。要本着实事求是、简便易行的原则,制定量化考核指标, 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关键事件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系统。三要考核范围合理化, 既有定性的,更要用定量的指标, 既考核德、能,还考核勤、绩, 既要有八小时之内的,还要有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考核。
4.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进行强化。为了更好的施行审计的监督职能,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我们要认真学习审计法贯彻国家审计准则,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体系,实现审计项目的全称控制与考核。我们要建立起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组织体系,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内容体系,队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方法体系进行推行。
参考文献:
[1]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14.
[2]孟 捷 张燚:浅析审计质量控制[J].现代商业, 2007(6): 78-79.
[3]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50.
[4]陈宜男:浅谈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J].会计之友,2007,(09).
9.麻醉医疗质量检查简报 篇九
第7期
綦江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编 2012年3月1日
加强麻醉质量安全管理
维护手术患者健康权益
为了加强麻醉医疗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群众满意度,3月1日上午,重庆市麻醉医疗质量检查专家组一行2人在饶传华组长的带领下对我院麻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督导检查。区卫生局医政科郭强科长、我院郭均涛副院长、医务科科长赵伟及麻醉科主任廖林陪同检查。检查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督查和听取工作汇报等形式进行了检查。检查过程中,饶传华组长充分肯定了我院麻醉医疗质量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就完善麻醉诊疗常规、规范交接班制度、强化手术的安全核查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检查组专家杨晓秋副教授指出,在麻醉科日常工作中要围绕麻醉文书书写、麻醉知情同意书的签字、腹腔镜手术的规范流程、低氧血症的防范以及麻醉不良事件的及时报告等重点环节,进一步的搞好麻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有力的维护手术患者健康权益。
10.内部质量控制监督计划 篇十
(2)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测人员的技术考核;
(3)资料管理员负责检测标准、规范等文件的跟踪查新;
(4)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4.工作要求 质量目标:报告合格率为≥98%,报告及时率≥98%;
客户满意度≥95%,客户投诉率≤1%;
重大事故率为0。⑴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 ①人员: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每半年对在岗检测人员进行一次技术考核。②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a、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至少进行一次核查(一般一年一次),期间核查必须按计划进行,核查方 法见各仪器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b、本实验室使用的检测方法,必须是国家发布的标准方法,资料管理员每半年对标准进行一次跟踪查新,确认使用现行有效的规范;
c、凡有标准样品的项目,每一年至少组织一次标样考核和一次实验室内比对(包括人员比对、检测方法比对等)。d、每两月对可保留样品进行一次抽检,每次至少抽检一个项目。5.质量监督的具体过程: ⑴抽查时间: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方法;
⑵抽查内容:仪器设备、试验室卫生、检测(试验)过程、原始记录,办公室管理;
⑶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将抽查监督项目内容详细记录在质量监督员检查记录中,并保存。6.记录表格 质量监督检查记录。
试验室质量监督计划 1.目的 为贯彻质量方针,确保本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制定本计划。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所有试验检测工作。
3.职责 ⑴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质量监督计划,并对质量监督结果进行评价;
⑵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测人员的技术考核;
⑶资料管理员负责检测标准、规范等文件的跟踪查新;
⑷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
4.工作要求 ⑴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 ①人员: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每半年对在岗检测人员进行一次技术考核。
②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a、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 至少进行一次核查(一般一年一次),期间核查必须按计划进行,核查方法见各仪器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b、本实验室使用的检测方法,大多是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资料管 理员每半年对标准进行一次跟踪查新,确认使用现行有效的规范;
c、凡有标准样品的项目,每一年至少组织一次标样考核和一次实验室内比对(包括人员比对、检测方法比对等)。d、每两月对可保留样品进行一次抽检,每次至少抽检一个项目。
4.质量监督的具体过程: ⑴抽查时间: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方法;
⑵抽查内容:仪器设备、试验室卫生、检测(试验)过程、原始记录,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制度当中要求的条款进行打分;
⑶遇有比较重要的委托时,检测室负责人必须通知质量监督人员进行检测过程监督,以确保检测质量;
⑷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将抽查监督项目内容详细记录在检测试验质量监督登记表中,并保存。
11.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质量 监理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是举国上下关注的一项民心工程。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是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在建设施工时,不管是哪个环节或者是部位出错,都可能降低工程质量,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监理工作。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施工质量监理工作落到实效,做到实处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 意识超前,责任到位
要大力提高监理管理的超前意识,切实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日常监理检查、集中排查、常规监察、主动巡查、项目部自查等手段,及时排查质量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安排好质量生产的各项日常监管工作,要督促施工单位组织开展好各自范围内的质量检查工作,切实抓好重点作业区域的日常监管工作,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应通力协作,建立一个比较完善、高效的质量防范网络体系,形成上下齐抓共管质量的良好局面。
各级监理人员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坚持在整体推进上做文章,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在强化措施上出实招,在治理隐患上抓落实,在提升工程本质上求治本,在转变作风上见实效,紧紧围绕质量生产“源头管理、过程监控、应急救援、事故查处”四个环节来落实责任,坚决克服工作上盲动、落实上随意、时间上滞后、责任上推诿的现象,确保质量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充实质量监理力量,是做好质量工作的基本前提,进一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的质量知识和技术水平,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2.1 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人员配置,选配懂专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质量管理部门,尤其是在项目监理部上必须配备合格的项目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
2.2 要抓好项目监理部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真正把各种状态下的应急操作变成每个监理人员的本能反应,使各种质量须知、施工流程、操作规范深深印在监理人员的脑海中,确保不出现失误,确保工程质量。
3 强化施工过程监理控制工作
3.1 建设施工前的监理工作。项目监理部在进驻施工现场后,监理工程师需要制定内容明确的工程质量监理目标,其依据主要是建设工程概况、特点,再加上业主的要求,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的质量监理目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出的这个监理目标要能够体现工程特点,从监理目标出发,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关于监理项目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认真的遵守监理目标的相关规定,保证高质量的工程建设。
监理工程师首先要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尤其是要采取合理的组织和技术措施来保障高质量的工程,这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施工组织设计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创新之处,大多数都是套用别人的,不具备充实的内容,也没有对各专业施工提出相关的具体要求。因此,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让施工单位编制出能够反应该工程特点的施工组织设计,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从而能够指导工程顺利的进行施工,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施工组织设计已通过监理工程师检查之后,施工单位要认真遵守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它能够有效的指导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同时监理工程师还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并且参考它进行现场监理,但是不排除有不少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违背施工组织设计的现象,因此监理工程师要做好这方面的检查工作,如果在施工中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纠正施工单位,最终指导他们能够符合施工组织设计,创造高质量的工程。
3.2 严把原材料进场关。原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好原材料各项技术试验检测的工作,切实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的工程材料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使其符合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构配件要做好自检工作,开箱检查各设备,将最终的检查结果送到项目监理机构,对其进行审核和确认。监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其进行平行检测、见证取样,使其都能够符合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并且不违背工程质量管理文件的规定。那些监理工程师没有验收的材料,或者是验收不符合要求的材料,监理工程师不得签认,并应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告知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材料运出现场。
3.3 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控制。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过程的检查不得间断,要按时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首先做好记录,然后及时的纠正施工单位,签发监理通知单,施工单位改正后,监理工程师要对其再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质量合格。对某些质量控制点,如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工序施工完成后不容易进行检查,需要返工的不容易返工,返工后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大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等,要进行旁站监理,第一时间掌握施工作业情况,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改正,旁站记录需要由施工单位的质检员和旁站监理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若想更有效的控制施工质量,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工序报验制度做好规范。施工单位完成隐蔽工程、检验批、分项工程或分部工程施工并自检合格后,要认真的将报验申请表填好,同时将有关的质量证明资料连同报验申请表一起交到监理那里等待验收。监理工程师需要核实和检查施工结果及相关资料,经检查没有问题之后签发报验申请表,拿到报验申请表之后施工单位才能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3.4 施工验收的监理工作。在完成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之后,承包人自检也已经合格的情况下,把相关的资料报送监理工程师,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之后,组织人员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工程进行验收,如果检查出质量问题,监理人员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责令其及时返工处理,返工完成之后,再重新进行验收。
4 监理工程师做到嘴勤、腿勤、手勤
嘴勤就是在我们发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勇敢的指正错误,及时的通知施工单位这些质量问题,并且要善于说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发现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时,不得徇私舞弊,坚决要求其改正,不可迁就任何单位。腿勤就是要按时的到工地现场进行巡查,对重点工序或部位要进行旁站跟踪检查。监理工程师在进行质量控制工作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现场监理的核查与验收。手勤就是编辑好每日的监理日记,完整、真实的记录下每天的施工进度及部位、是不是有质量问题,如果有是哪个环节发生了质量问题等质量检验情况,还要将业主指示等认真的记录下来。通过各种质量控制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若发现有质量问题,要及时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规定好施工单位需要多长时间将质量问题改正好。对工序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与评定应及时准确并现场签字。关于质量评定资料,不得有谎报的情况,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为日后的管理提供最准确的的档案资料。
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监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还要选择行之有效的监理方法,这样才能监理出质量合格的工程,确保百姓住的放心。
参考文献:
[1]马丽霞,邵四华.国家安居工程政策配套问题的探讨[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7年04期.
[2]齐伟,吕燕.加强施工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0期.
12.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 篇十二
1 化学分析检验概述
化学分析检验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正确, 利用可靠的方法和较高灵敏度的设备, 快速把样品中的成分测定出来, 并且准确的进行定量分析, 为卫生监管部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作为实验数据质量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代表性, 也就是用来实验的样品应该是真实的, 并且有代表性, 这取决于现场采样人员的技能和职责。再有就是可靠性, 实验的方法必须可靠, 这样才能够保障实验结果的真实, 这取决于检验人员的业务分析技术。最后就是可比性,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将检验结果的符合程度。这三种特性应该用来表示该实验室是否具备国际检验标准[1]。
2 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
进行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可以分为检验前、检验中以及检验后这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管理水平, 检验人员素质的要求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1 检验前的质量保证
在进行化学分析检验前, 需要将检验工作分工到个人, 并且明确岗位职责, 让每一位检验人员都熟悉自己所需从事的工作, 此外还应该对检验人员的素质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验, 没有国家标准方法就采用其他方法检验, 还要控制分析方法的误差。再有就是要保证检验的仪器设备正常运转, 按要求进行试验操作, 实验室的环境也应该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2.2 检验中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检验过程中, 首先要确保采集的样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公正性, 样品的数据要符合检验的要求, 以便在怀疑检验结果后进行复查。在检验过程中应该明确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比如样品, 需要有专人接受和登记, 不合格的样品应该拒绝接收并说明拒接的原因[2]。检验中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那么就需要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对于检验人员的素质也必须有要求, 遇到素质较低的检验人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 检验中对于设备也应该进行细致的分析检测, 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
2.3 检验结束后质量的管理
在检验工作结束后, 应该结合各方面综合考虑检验的结果, 并正确及时的将检验结果发出报告, 在真实的检验结果还没有出现之前不应该私自向外界外传。如果遇到食物中毒等中毒样品检测结果, 应该及时通知医院医生, 以便争取时间救人。检验人员应该不断的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定期对质量保证体系工作进行评价, 找出问题后应该检验相关部门人员共同调整和改进检测技术水平[3]。
在实际的化学分析检验工作中, 质量控制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检验相关部门应该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进行检验工作各方面的素质, 有其是在抽样环节, 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以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检验过程中如果出现大事故, 那么就应该及时的报告上级, 及时进行处理, 这就对上级的工作有所要求, 管理部门和当事人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检验出现的事故, 防止事情扩大, 同时还应该逐级向上级汇报, 让整个检验部门人员了解这一事情的发生, 并引以为戒。再有就是检验的工作环境, 在遇到不适合的检验环境时, 应该及时的进行处理, 以保障检验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对于检验设备方面, 应该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 遇到有问题的设备应该反馈上层领导, 申请及时维修或者更换检验设备。其实做好这些最为基本的工作, 就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从而体现出检测机构检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检验人员的水平符合国际检验的标准[4]。
3 结语
对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加强管理, 如果检验结果出现失误, 可以分析出是哪些因素的干扰, 是因为检验人员造成的, 还是因为管理着管理不严造成的, 或者是检验的环境和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相关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些因素, 对相应的威胁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调整管理, 以重新配置相应的具有现代化的实验仪器设备, 进一步提高检验水平。
摘要:化学分析检验工作是利用可靠的简便的方法以及灵敏度高的仪器设备, 将样品中的成分快速测定出来, 并能准确的进行分析, 给卫生监督和卫生评价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保证了实验结果准确真实, 所以应该严格的做好化学分析检验工作, 但是化学分析检验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 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在管理方面, 工作环境方面以及检验的仪器方面等有一个综合的体现。本文分析了化学分析检验工作对检验数据质量的要求, 然后分别对检验工作的各个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化学分析检验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化学分析,检验工作,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孔祥胜.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J].职业与健康, 2011 (1) :16-17.
[2]莫小芹.浅析理化检验质控考核样的分析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6) :20-21.
[3]张春生, 张时红.分析检验质量可靠性管理[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11 (2) :26-27.
13.质量控制部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一、201x年部门取得的成绩:
1、优化班组结构、稳定人员,推行部门例会制度:
201x年5月份因各种原因,部门人员流动性比例比较大,且对在职人员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把绝大部分的核心骨干人员稳定下来;同时,部门为更好的落实部门任务,展开推行了部门晨会制度,将公司规章制度、生产任务,检验任务,使部门每一份子及时沟通获取相关工作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完成公司品种转移工作:
完成了公司科研部预期的品种技术转移工作,一年的时间内,转移了注射剂ABC多西他赛及多西他赛注射液专用溶剂、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卡络磺钠、注射用阿昔洛韦,注射用更昔洛韦、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及专用溶剂、注射用硫普罗宁及专用溶剂、吡拉西坦注射液、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氨酪酸注射液、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等15个品种品规。
3、完成公司日常生产样品检验及稳定性考察工作:
201x年,部门统计共完成了约11614批次产品的检验工作,见图表:
201x年1-11月完成各类型样品的检验数量:(略)
2、201x年完成的方法学验证:
201x年完成液相相关方法学3个,完成无菌、内毒素与微生物限度相关方面方法学验证数量为46个,相比(44个),总体增加了11.4%。
3、公司注射剂车间BC车间的GMP认证;
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分别在今年3月与9月份顺利完成了注射剂B车间、C车间的国内GMP认证工作。
4、推进LIMS系统的各模块的数据组态;
LIMS系统完成了LOT(批次)、环境检测、工艺用水、稳定性考察、方法学验证、库存管理等模块的静态数据组合,以及各项风险评估与安装确认相关文件。
5、完成了新实验的构架建设;
新的实验室初见雏形,6月-11月完成了新实验三、四楼设计,厂房建设、空调净化系统、恒温恒湿试验室、各个温度段样品留样库房、灭菌柜、实验台与通风橱等硬件设施的安装,以及办公桌子、网络与摄像设备的安装调试等。
6、创建部门学习的平台
微信共众平台自201x年08月建立以来,发表了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五组份含量测试注意事项、SOP与规范记录的重要性(上、中、下)、数据完整性、取样知识培训、菌种的`保存与管理、环境监测关健要领等多篇针对性的学习文章,对提高部门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
7、人员培训:
201x年培训范围覆盖方法学验证、中国药典版、实验室设备维护保养、稳定性考
察及留样管理、菌种培养传代、检验人员职业道德、GMP条例、试剂试液使用、天平维护、电子数据管理、灭菌知识、环境监测、D车间口服制剂项目常规检验等方面知识,已基本完成部门201x年培训计划任务。
部门于10月份对全体实验操作人员进行了摸底考试,通过本次考核,也反映出实验人员理论底子薄弱,需要加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一、对201x年部门人员的评价:(略)
二、201x年部门仍然存在的问题:
1、质量检验合格率: OOSOOT发生频次
产品检验OOS主要集中在仪器组,液相与气相检测数据,201x年共发生67起OOS,其中仪器组占36条;样品不平行导致系统适用不合格与样品结果不平行占绝大多数;准备不充分,流动相配制错误,样品配制错误,样品被污染等情况屡屡发生。
2、工艺优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本身问题多,给检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多西他赛注射液稳定性有关物质、注射用吡拉西坦pH不稳定、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含量测定时间长,结果偏低等问题。
3、仪器与设备的校准多现形式化;玻璃仪器损耗较大(移液管),液相出现问题:
3.1现合作的深圳四三一一校准公司,201x年两次校准时对仪器校准不严谨,对仪器的校准与维护多呈形式化,校准证书内容也频繁出错。
3.2玻璃仪器如移液管,烧杯、容量瓶等损耗大,主要原因为实验人员专注程度不高,清洗时碰撞导致破碎。
3.3液相的日常维护不足,且加上201x年品种转移工艺验证工作量巨大,液相单次检验运行时间过长(常考察24小时以上),导致维护周期受影响,且品种绝大部流动相由高比例的乙腈组成(之前使用格特品牌,价格较便宜,含杂质高),仪器受损较严重,时常导致仪器故障,现已将品牌更换成飞世尔,默克等,情况有所好转。
4、数据完整性管理与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数据完整性检查不够全面和彻底,出现了漏记、迟记以及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如甲磺酸酚妥拉明原料的气相操作日志。主要原因为实验室操作人员对数据完整性的认识不足,在这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属我部门目前最难处理的问题且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与培训。高效液相、气相与紫外、红外等精密检验仪器,所使用的计算机均没有完成相关GAMP5计算机化方面的验证。
5、文件与记录存在缺陷;
现有的品种操作SOP与记录仍然存在些许错误,如有关物质方面的公式计算。一部份原因为新品种新增速度过快,SOP与检验记录起草、审核资源缺乏,文件速度没法跟上,导致文件还来得及走完审核流程,生产已经开始;同时文件内容准确度也有待提高。
6、班组长管理水平不足,实验人员技能与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待提高:
班组长对于工作分配与人员管理细化不足,工作计划不够具体,错位管理的情况仍然存在。实验人员大部份为新入职人员,对岗位技术掌握不足,处理问题上考虑问题不全面,给检查、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7、各级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需完善:
部门人员的各岗位的职责仍不全面和明确,工作覆盖面上仍有盲区,工作分配上存在不流畅的情况。
8、物料的采购批量少,批次多,增加检验工作量,检验成本偏高:
公司采购的物料因多种原因,存在采购批量少,批次多,同一月份尚有来多次同种原料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检验工作量与对照品的消耗。
9、部份检验仪器软硬件仍然不能满足现阶段GMP法规合规性要求:
虽然201x年顺利通过了注射剂车间BC的GMP认证,但认证过程中仍然存在仪器软件不
完善的缺陷,比如thermo的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软件没有三级权限管理功能,气相色谱仪直接进样方式没有配备自动进样器(手动进样,准确度不高,样品结果不平行)。
二、20的工作计划:
1、制定部门的质量目标:
逐步完善检验工作的SPC方面工作,以月为单位,统计各组检验完成任务、异常情况,与
环境监测组的数据统计工作,加强培训与各层级的监督,提高一次检验合格率;FDA检验体系的工作开展(在外籍同事的指导下,查找现有工作流程的不足,汇总跟进,逐步改善)、完善数据完整性(1、对现有使用电脑进行数据整理;2、规范操作流程与密码制度的管理;3、进一步提高液相、气相的自动积分规程与手动积分管理。)
2、完成新实验室的搬迁工作:
现新实验室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结合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预计在2018年春节过后进
行搬迁,前后也需要完成实验室空调系统、灭菌柜、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新安装高效液相、无菌隔离器以及搬移后安装的相关设备、仪器的3Q确认,以保证搬迁工作与生产可很好衔接。
3、完成LIMS系统的验证工作并应用于生产环境:
目前在静态数据组合主要以注射剂车间A产品注射用��丙酯、注射用醋酸奥曲肽、注射用利福霉素钠为基础模板的,待系统调试运行顺畅后,再将经评估后的产品逐一组合到LIMS系统中,以及完善后续LIMS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工作。
4、开展固体车间D的GMP认证工作准备
4.1验证工作:随着固体车间D各硬件设施项目的逐步完成,结合部门检验工作合理调动部门人员完成公用系统验证工作;
4.2检验实力:更新固体车间D品种相关的检验软实力与硬实力,包括检验sop、检验记录的起草,检验用耗材对照品等的采购,检验仪器的配置,检验方法的验证与确认。
5、委托加工服务
结合公司委托加工服务的开展要求,与各部门协调沟通,制定完善准确的委托加工工作流,保证服务质量及效率。
6、加强人员的技能学习培训:
a) 罗列2018年的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
b) 汇总各品种的方法学验证,关键控制点统计输出,培训,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与一次合格率。
c) 每月汇总出现的异常情况,加强针对性强的专项培训,将培训任务分配到各组中,监督完成。
d) 使部门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星学堂201x”学习的平台的培训编辑与学习中来。
7、加强团队管理:
对班组长以上人员的培养与骨干人员的提拔:工作任务适当进行分解与分配,放权管理,
定期(每季度)对人才进行评估盘点,将部门的工作安排、跟进,培训,统计工作分配给各班组长完成,待流程正常运转后,组成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对实验室的现场及各项工作进行检查,逐步使实验室可达到迎检的常态化标准要求。
8、完善质量控制流程:
起草部门各岗位工作流程、培训、规范并监督执行,例如LIMS工作流、无菌检验工作流、
液相操作工作流、稳定性考察工作流等标准化管理。
9、检验仪器设备的配件升级与校正、保养:
软件方面的升级,完成三级管理,如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气相色谱仪的自动进样器的申购;展开液相色谱柱的维护保养工作。
10、 成本控制:
a)耗材使用:如图谱打印纸,201x年液相对照1为5张、对照2为2张,
自2018.01.01日,计划调整模板,将对照图谱打印汇总至2张,减少消耗。
b) 对照品:将稳定的对照品展开工作照品标定工作及稀缺对照品进行溶液稳定性研究,
降低对照品的使用消耗。
c) 提高效率,完善量化考核指标,加强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敦促实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一次检验成功率,降低成本费用。
四、对公司及各部门的一些建议:
1)生产计划:公司201x年的生产计划变化较频繁,对我部门对照品、试剂与相关耗
材的计划性申购有很大的影响。
2)物料采购批次:物料的采购批次过于多,产生了极大的检验成本,因物料的有效期一
般为24个月,建议公司可将采购的考虑周期由每月延长至一个季度,如果库存消耗无异常,再继续延长时间。
3)各部门的信息分享与沟通:在工作上,集团子公司或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沟
通,防止因此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返工与工作遗漏。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麻醉工作质量控制表08-30
麻醉科年度工作计划07-13
麻醉科质控工作计划08-09
麻醉科教学工作总结08-04
2022麻醉科手术室工作计划06-11
麻醉手术科麻醉小结07-25
麻醉科主任述职07-16
麻醉科岗位职责10-24
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10-01
麻醉科主任岗位职责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