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2025-01-1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共18篇)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一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景激学——知能生成——应用内化——总结反思”四环教学流程,与各位同行商榷!创景激学

“学习始于问题”、“动力源于兴趣”!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生实际经验和学校实际,从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的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入手,创设真实的、主题鲜明的、具有发展性、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知能生成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知能构建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积极发挥我们促进、组织、引导的作用,让知能构建过程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亲历为载体、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下面提供两个学习生成途径,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讨论合作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然后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形成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小问题组成的学习过程。

在问题提出后,在教师或学生的主持下,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若能自己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再提交小组、全班进一步讨论解决,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践中,探究学习过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要素之间均可结合教材相互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思维程序。下面仅仅介绍一种“思维探究模式”:

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的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建立模型或假说——检验模型或假说。操作说明

⑴提出问题:师、生或师生一起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⑵搜寻实事:针对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寻找与之有关的大量实例。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寻找,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有关的事实经验或查阅有关的资料等等。⑶归纳分析:让学生分析他们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实例,找到它们的共性内容或特点。⑷建立模型或假说:根据这些共性的内容、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⑸检验模型或假说:让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实验、寻找其它实例等)去检验自己的假说、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应用内化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习题教学的意识。一要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小”、“精”、“活”,要注意梯度、变式,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三要重视评析,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评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出方法、评出思维、评出规律、评出士气,评析方式要多渠道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四要把我们的要求要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总结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小结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预习引导、首尾呼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小结、学会反思沉淀,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规律、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好小结。并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以及在以往学习中忽略的东西,促使学生沉淀积累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改进学习。

流程、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象探究七要素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有选择的渗透和有机的循环,以上四个环节在一堂课也可以形成多个相互渗透、融合地循环。再者,预习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我们教学中也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总之“教无定法”依然是我们遵循的原则,“有效高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二

关键词:历史作业,生活化,设计

教学实践和我们有针对性的调查表明,历史作业不被重视的原因很多。中考中历史所占的比例小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历史作业的形式单调,不是背书就是看书,也是学生不重视作业的重要原因。如何设计形式多样的历史作业,改变历史学习的死记硬背的作业形式,用生活化的作业形式代替背事件、 背时间的单调的历史作业形式,已经成为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化历史作业的基本要求

生活化的历史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生活化特征的历史作业形式。初中历史生活化的作业的基本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作业内容的生活化

对于学生来说,作业的内容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业的内容要生活化。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例如,甲午中日战争,这些历史事件都是100多年前的事了,要帮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与经过,让学生理解甲午战争的教训,就要联系现在日本在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世界霸主的角色、企图军国主义复活的现实去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一方面暴露了日本侵略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说明落后会挨打的。设计这一类作业,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去学习历史,使历史作业具有生活性。如在教学“东西方文化交流”时,可联系当前社会上的,“日潮韩流”现象,认识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正确抵制低级落后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 “鸦片战争的起因”时,可联系当今世界毒品的危害,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外历史作业,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毒品对人类的危害。这样,历史作业也就有了“生活味”,学生做作业也有了热情。

(二)作业形式的生活化

新课程实施后,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生活化的教学也成为教学基本模式。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是一个系统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也包括课外作业的生活化。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可以把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开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历史。历史作业的生活化应该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延续和扩展。历史作业的生活化,不仅表现在作业内容的生活化,还应该表现在作业形式的生活化。历史作业不能仅仅局限在书面作业上,不能只有历史事件的问答题和选择题,还可以是研究性学习作业。

(三)历史课外作业的生活化

历史作业本来就很少,历史课外作业就更少。但有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如社会调查,历史研究性学习,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等,都需要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去完成。历史课外作业的生活化,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作业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联系社会,联系学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具有生活化,学生的作业同样要有生活化的形式和内容。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关注的是“课后延伸”。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素养的养成不能只靠历史课堂,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外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不是一二节历史课就能够完成的,要把历史课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学习,做到历史学习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课后的具有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社会中认识历史,在历史学习中认识社会。

二、生活化历史作业有效设计

历史教学作业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有生活化的设计。例如,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历史遗迹考察,口头历史传说的整理,地方历史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和等,都能为历史作业得到生活化开辟新的道路。

(一)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化历史作业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很感兴趣,在历史作业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观看历史资料影片、听历史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去完成历史作业。如,讲述“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安排历史剧《西安事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去演绎“残局”:结构就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杀了蒋介石,二是放了蒋介石。根据学生认识的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课后讨论。要学生分析 “杀蒋”的理由是什么,杀掉蒋介石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基本上都能认识到,从情感上看, 都希望杀掉蒋介石,但在那种社会背景下杀了蒋介石,国家就可能出现分裂,对抗日战争不利。“放蒋” 会更有利于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具有生活性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设计具有探究性的生活化历史作业

根据历史学习的内容,学生主动探究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有效途径。历史学习需要探究,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更要探究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生活化的历史课外作业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重庆谈判的历史资料,布置学生完成具有探究性的历史作业:“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险去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给中国抗日战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课外可以开展讨论和探究, 让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又如,在讲解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为旅行社进行重走长征路的旅行策划;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

(三)设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的生活化历史作业

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发学生对社会的热爱。例如,最近,在新疆等地区少数恐怖分子打着民族的幌子在搞独立和恐怖活动。在讲解“收复新疆”时,可以结合最近的新疆暴力恐怖案件,布置联系社会实际的课外作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和现实。我们应该怎样去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讲授《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时,可布置作业:与爷爷奶奶聊聊年轻时“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故事,与爸爸妈妈聊聊改革开放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在讲授《美国的霸权主义》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观看军事、时事电视节目,可以布置讨论作业:“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

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三

【关键词】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引言:

高效课堂在笔者所在的区已提倡和实施多年,广大教师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但老师对什么是高效课堂,仍有很多不同看法。笔者在观看相关历史教学视频、听公开课和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一堂公开课的要求是: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不能浪费课堂的每一分钟。当然,教学效果的评判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教得认不认真,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学得认不认真。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收获,即便老师讲再多,也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只能属于无效学习。

1 调动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样也应当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试问:枯燥乏味的语言和面无表情的教学怎么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用情感让学生们融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尽量深入和沉浸到这种历史的氛围当中,形成一种与课本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对知识呆板传授和仅限于对字面意思解释的做法,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饱含趣味和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感染大家,营造一个与课文相符的历史氛围,实现历史课堂中的情感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中也能够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课堂低效的原因是教师在课堂准备上的不充分和目标不明确,造成课堂调控不足,时间浪费。因此,要在备课环节中多做功夫,熟悉初中学情和历史教材,合理取舍,减少无效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教材准备到位,学生了解到位,课堂预设到位,课后反思到位。备教材的首要工作就是研读课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避免盲目地让学生掌握和背诵所有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笔者发现,很多历史老师在课堂中讲课过度详细,这样的讲课只能是为了考试而讲课,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因此,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要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制定教学策略,让所有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获得想要的知识,满足他们的需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提前准备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即教师要有“预设能力”。最后,课后要及时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节课或者下一届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既能增强历史教学直观性,还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还可以补充课外历史知识、播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视频,如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插播《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既让学生明确了邓小平及周恩来在文革中做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清晰地认识到了文革的危害,进而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埋下伏笔,即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华崛起之必须。既省时增效,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但使用多媒体时不能搞成单纯娱乐,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气氛,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4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与学的关系在于学生掌握了怎样的历史知识,而非教师讲授了怎样的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是老师干脆不讲,但也非一讲到底,而是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身心特点出发,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结构,编制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学案。导学案需要根据不同课型来编制:新授课需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复习课需要以知识的体系化和整体性为主。在编写导学案时,尽量采用提纲形式,让学生对于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有大致的掌握,不至于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时间造成先后错位,空间出现混乱,不知该事件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发生的。针对这种现象,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改为“填空”,让学生填写,以增强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已经理解的知识点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学生来说,仅仅记忆和背诵基础历史事件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升华到运用的层次。

5 形象语言的具体应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不可能像历史演义或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效果就大不一样。中学历史教学担负着对学生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电影、录像、电视、投影、录音、幻灯等现代电教媒体综合、有效地引入课堂,实现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场面,激发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好这一方法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6 结语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在一线不断摸索、实践和反思,搞好初中历史教学,为国家发展服务,为学生个人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品.论初中历史中的概念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李晓梅.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运用四步骤——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2,06:10.

4.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四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动不过是剪断了一些树枝砍断了。但是树断了

洋务运

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

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摘自知原的《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摘自陈独秀的《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树枝”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答:

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2、创立了革命团体,如兴中会,进行革命宣传;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两

百多年的清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原因:辛亥革命不彻底;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帝国主义列强干预;革命纲领不彻底。

“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例如: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等。4、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

二、【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目前,中日两国的关系正在进入历史上的调整时期。相互了解双方历史和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请回答:(1)日本“眼观八方”,在国弱时,拿来先进才智进行消

化.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及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答: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吸收: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2)综合上述各材料,说明你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4分)

答: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继承发扬自身传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可以促进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造成伤害。

三、20世界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帐!”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

批火种。

一一列宁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些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指出矛盾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列宁指的两个大国分别是那两个国家? 列宁所做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矛盾:美国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法德,两国宿仇和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2)美国和日本。判断:正确。依据: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取得的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日本的不满。因而日本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会议的束缚,所以说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火种。

四、概括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历史条件

(从19世纪中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等方面状况分析条件)英国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即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较早。(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简要回答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对中国和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办世博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庆祝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某个国家、地区的重要纪念活动,以展示人类在某一领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世博会是一种机遇 世界博览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繁

荣和进步。世博会能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其举办城市也能因此为世人瞩目。例如: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在153天的展期里就吸引了全世界1800万人去参观。如果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上海也将期待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举办世博会的意义: 科技意义: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世博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物,它代表着当代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经济意义: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世界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政治意义: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设计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参展国家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文化意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

5.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流程 篇五

一.讲一个小故事(绘本、自编故事……)【3分钟左右】 二.复习【2分钟左右】

三.导入(小故事或生动的情境)【1分钟左右】

四.读准音、记住形(教师范、领读、变顺口溜记住形,学生参与记住形,个别生带读、自由练习、全体个别读、同桌互相读、打乱顺序读、个别生抽读……)【5分钟左右】

【复韵母的发音和拼读的教学教师范读、领读的作用非常大,要告诉学生是怎么发出来的。】 五.拼读训练。【16分钟左右】(1)熟练掌握四声读音。

(2)设置情境,了解拼读规则。(3)多种形式反复训练拼读。(先让学生自己拼一拼,说说是怎么拼出来的,教师再利用生动、直观的课件、儿歌帮组学生记忆,之后一定要利用教具、学具辐射到每个孩子。)(4)拼读比较。(如:nü-nu

lü-lu)

(5)拓展、检验。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中或在游戏中进行检验。六.课中操。【3分钟】 七.指导书写。(注意评价与反馈。以鼓励为主。)【10分钟】

识字教学基本流程(识字课一课时)

一、讲故事。

二、多种形式(游戏)复习巩固。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四、初读词语,读准字音,标画生字:一读词,二找字,三标画,四练读(指文读字)。

五、创设情境,自主识字。1.读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鼓励多种方法,但老师在重难点处一定要有好的方法的准备。特别鼓励好有方法和生活中识字的孩子。)2.教师揭示识字规律。3.用字口头组词。(当学生有错用时老师一定要把准确的词语写在黑板上。)4.识字拓展练习。

中间间进行课中休息(课中操)5.小组练读。(全班),去掉注音(课件)再读词语、生字。6.初读韵文,圈出生字。

六、迁移、巩固、检测。(一定要涉及重难点,涉及到每个孩子。)

七、指导书写。

识字教学基本流程(识字课二课时)

一、讲故事。

二、多种形式(游戏)复习巩固。

三、情境导入,朗读课文,初学生字:

1.朗读韵文,对本课韵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字的拓展练习:组词、造句、其他语境中识记…… 5.回文朗读。

6.同桌互检,不注音读文、背诵。

四、课中操

五、课外阅读短文。

6.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篇六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的典型流程有:“联系实际,导入 ;探索实践,新知;实践运用,体验;归纳知识,拓展等四个环节。

活动一:课堂导入设计(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原本生活经验和现实学力进行“真实问题“的有效设计,要少而精,避免无意思的“弱智”问题和无效提问,学会发现。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方法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活动二:探索实践,新知设计(明确目标:操作要领:1.目标要准确,表述要简明,体现“三维目标”;2.目标呈现的方式要灵活:口述、板演、投影、师生拟定„„;3.目标揭示的时机要灵活:课前、课中、课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操作要领:1.出示自学要求(预习提纲)。(根据预习要求、阅读提示、课后提示由师生灵活确定);2.小组活动,完成自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交流、学生质疑。

活动三:实践运用,体验设计(赏析课文,体验感悟):操作要领:1.小组合作,释疑解难;2.反馈交流,活动展示;3.及时小结,鼓励求异;4.师生朗读,情感体验;5.回顾全文,整体感悟。

活动二和活动三是最具教学专业性的核心技术。设计教师的角色任务,引领学习意识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创新发展,指导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设计并搭建脚手架,监控和评价学习过程和教学绩效,支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自主意义建构,学会学习。

7.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七

关键词:高中历史,预设,情境,学生,生成

教学是有意义的构建搞活动, 有一定的流程, 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和策略性, 在特定的时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那么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 有着怎样的流程?又要注意哪些具体的策略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流程概括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不过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到既开放又有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其从课前到课堂学习再到课后经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思维过程, 最终习得知识, 发展能力, 提升情感。

二、课前环节的实施策略———弹性预设

为什么要预设?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亦不能外,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课堂时间宝贵, 没有预设, 课堂教学便犹如一盘散沙, 学生找不到探究的重点与方向。

为什么要弹性预设?

弹性预设意味着预设的目的在于促进生成, 由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未知性, 所以我们在预设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来预设, 预设要具有选择性、多样性, 没有选择不是新课程, 是灌输!弹性预设给学生提供的是较为开放、灵活的问题, 旨在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展。

预设的立足点在哪里?

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漫无目的的, 也应该有所依据, 课标、教材、学情是进行目标、内容预设的立足点,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 分层次预设, 思考预设点上学生知识的生成度, 同时预设学生可能到达的位置与方向。

三、课中环节的实施策略

1.情境创设, 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学习情境, 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必须注重历史情境创设的多元化, 领引学生走近历史事件, 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 并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保持较为持久的课堂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 史实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 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无法重现, 所以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借助于情景的创设目的在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情境, 给学生带来“穿越”的感觉, 置身其中, 有一种历史剧编辑的真实感受, 继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潜能。

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哪些元素可以用于创设历史情境呢?

(1) 语言描绘, 或提供史料, 或根据史实虚拟构建出情境; (2) 借助于问题, 将历史事件隐喻在问题之中, 构建探究情境; (3) 通过声像、实物、图画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4) 和学生联系生活的变迁与发展, 或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来模拟情境, 历史情境的多元化创设要围绕教学内容, 集中体现出历史味, 同时要能彰显教与学的智慧。

2.合作学习

“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是我市新课程改革最具特色的十二字方针,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合作学习, 我在课堂教学组织中, 将合作学习分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大块。

从根本上来看, 我们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课程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借助于学习历史来认识现在的生存环境, 不是为了了解过去, 而是立足于现在, 旨在开拓未来, 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自我生存的智慧。为此, 核心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和适应力的提升, 所以教学不可灌输, 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一定阶段的历史知识后, 为了让学生认识历史, 放眼未来, 笔者提出了一个思考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外国列强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

人人向往和平, 为什么要战争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因为在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没有防患意识和增强国防的意识, 说不定还会挨打, 学生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会从历次战争的影响和形成角度出发对战争进行思考, 而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继而意识到战争让中国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逐渐意识到历次的战争源于我国的落后, 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冲击,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 资本主义发展冲击封建主义的必然, 也让我们更多地意识到落后必然在战争中处于挨打的地位, 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 不仅仅了解了历史, 还有助于学生全球史观和文本史观的构建。

3.质疑启思

历史是一门人文情怀与理性思考并存的学科, 每个人对历史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 多元化的历史认识呼唤我们的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的态度, 我们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时, 要尊重学生的异性思维, 要给学生的质疑提供平台, 在批判和质疑中完成思想碰撞、知识连接和新知生成。

四、课堂与课外的衔接———感悟延伸

8.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八

我校目前的创客课程通常以项目教学、学生分小组实践学习、创客工作室全体教师到现场提供指导帮助的方式展开,主要包括设计、制作、分享三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其中,设计实践是创客课程的起始,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及创意性决定项目作品的优劣;制作实践以设计实践为基础,是学生从知识的消费者真正转变为作品的创造者的重要实践活动;分享实践则贯穿在创客课程的始终,并重点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分享过程与制作作品的分享过程,而这也正是创客精神的重要体现。

本文重点以“创意灯具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为例,展示创客课程在设计实践中的实施过程及教学策略;同时简介制作实践与实物作品的展示与分享实践的操作要领。

一、设计实践

“创意灯具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并通过发散思维开展创新设计。在实施该创客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综合运用结构与控制的知识进行设计,并会分析和借鉴他人的设计,以此为基础做好本组内的分工进而展开项目的制作。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领会创客的分享精神。

(一)教学内容

1.创意灯具的类别及个案介绍。

2.作品设计分析及小组分工协作的方法。

3.项目的实施。

(二)模拟学习过程,针对学情筛选教学重难点,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根据课程的设计要求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备课组几位老师在备课阶段先模拟操作了创客学习的整个过程,亲自动手,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设计并制作了一盏“多功能光控台灯”。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欠佳、团队合作能力不够理想等问题,我们决定采取示范教学的策略,对各个环节的教学重难点做出如下安排:在设计环节,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展团队合作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制作环节,以示范教学的方式,重点讲授激光切割加工技术的应用;在分享环节,重点做好作品推介方法的示范。

针对以上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我们搜集了大量素材,准备了详尽的学案和课件,以便于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个性化辅导和帮助。

(三)教学流程摘要

1.项目的构建。项目的构建包括两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是项目的引入,二是项目的设计、分享与完善,各需一个课时。

(1)项目的引入。项目的构建需要从生活中的需要入手,这是学生走进创客学习的第一步。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标和老师给定的全部设计要求。但是,在课堂讨论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因为生活经验太少,几乎没有过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产品的体验,所以心中完全没有设计目标。所幸我们在课前已经收集了大量电子版素材和多种与该设计主题相符的设计案例,并将这些素材和案例按照作品设计的关键要素如“结构与外形”“废物利用设计”“功能”“智能”等进行了分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上分类,带领学生分别攻克一个个设计要素目标设计的难关:首先是设计案例展示,然后是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示范性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从设计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作品,并尝试分析每一类关键要素中的其他案例作品,以此点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设计作品的思路,为学生接下来进行自己作品的分析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我们在课堂上选择“功能”要素中的《多功能光控台灯》实物案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的实录摘要。

首先是展示“多功能光控台灯”这一作品的实物(见图1)。然后请两名学生来试用这件创客作品,并在试用的过程中发现台灯的优点与不足,再向同学介绍这款作品。

两名学生在试用过后,进行了下面的介绍。

生1:这是一款人见人爱的产品。你们看,我右手很容易把台灯的开关打开(学生演示),这说明它的设计很友好。打开开关后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灯光是黄色的,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它的不足是没有灯罩,导致使用者容易受到光线直射,而这对眼睛很不利。

生2:这款灯不仅有照明功能,还能放置手机(学生演示)。除此之外,灯座的插座设计还允许我们给手机充电,这简直太贴心了!当然,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就是外形包装不够精致。

台下的学生报以热烈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根据各自的体验,向我们介绍了这款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有技术角度的剖析,有美术角度的描绘,有心灵角度的感受,让我们对这款作品更加了解。现在老师整合他们的发言,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款作品,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说明这款作品的“基本思路”。

这是一款多功能光控台灯的创客作品。它由外形结构和光控电路两大部分构成。作品的外形结构采用木质材料刚性连接而成,考虑了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开关设计在右手最容易接触到的位置,体现了人机关系的设计理念。作品的多功能体现在作品右侧的手机架设计和左侧的插座设计,可以实现让使用者方便地在底座上放置手机并给手机充电的功能。此外,作品还具有光控功能,当环境暗到一定程度时,台灯会自动打开。

nlc202309081536

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内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下来,老师向学生点拨介绍作品的“思路”:先从整体上描述作品,再从若干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最后是分述作品各个功能如何体现和实现。要特别注意:欣赏作品不仅要从技术角度去分析,还应该从美术、顾客心理等角度去分析,充分体现创客的发散性思维。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款作品(视频截图如图2),并根据老师刚才的描述方法来评价这款作品。

生:这是一款外形设计非常独特的产品,整体结构设计采用了电灯泡的造型,又结合了现代高科技——LED的照明技术,给人一种简捷明了的“科技感”。从技术角度看,它的电池设计在灯具的底部,且可以拆分,充分考虑了结构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从心理角度看,作品的设计采用了白光,给人以明亮欢快的感觉;从美术角度看,作品的弧线型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这是一款很实用又很美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首先描述产品给人的整体感觉,然后从技术、心理、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产品的特点。他的发言思路清晰,值得我们学习!从欣赏的角度看,我们往往首先看到的是作品的整体风格。我们自己在进行作品设计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在构思自己要设计的作品时,我们需要首先从整体上去构思作品的风格及所拥有的功能,然后再考虑各部分功能的实现及作品的其他细节问题。这是我们设计一款作品的基本思路。

接下来,我们为学生展示了更多的灯具图片,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创意灯具设计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分打开思路去思考和设计自己想做的创意作品。

本环节的教学思路,是先带领学生认识创意灯具设计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使学生明白创意灯具设计的用途和作用,然后再布置学生确定自己的设计项目并展开设计,彻底解决学生心中没有设计目标的核心问题。

(2)项目的设计、分享与完善。我校的创客课程项目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在项目的构建环节,学生总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设计讨论,确定意向后再用铅笔填写好各小组项目设计书,包括人员分工和绘制项目作品设计图。经过了项目引入环节教师的启发帮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很快便完成了任务,设计的作品很有创意,设计图也绘制得很漂亮,只是在人员分工方面做得比较粗糙,没有把作品的各项任务在认真分解后再逐一落实到每一个组员的身上。于是,我们提醒学生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细化、分工:先把作品分为若干个部分,再把作品的每个部分安排给适合的组员负责实施,小组成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认真讨论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连接。为此,我们老师还亲自填写了一份作品设计书(见图3)给学生作为范例指导。经过老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对本组的设计书进行了讨论、修改,小组成员工作分工的水平有了明显改进。

当学生的设计任务全部完成之后,老师组织了一次班级师生作品设计交流会,让各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老师和其他组员对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完善作品的设计,避免未进行充分的设计就开始制作的现象发生,至此算是顺利完成了创客项目的构建。

二、制作实践

项目的制作是学生遇到问题最多的实践环节。教师在实施该项实践活动之前,一定要研究基础的学情,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基础的加工技术的指导,并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应的加工技术、进行充分的技术训练之后能够获得相应的加工证书,之后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正式使用相应的工具进行项目的加工制作。

该环节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材料的特点分析、材料加工技术培训、小组加工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作品包装指导等,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即每一个小组在确定好项目之后,便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研发团队、开始相应的制作实践了。在学生进行制作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细节,注意收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个别性问题,做到即时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辅导帮助,既要关注他们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也要关注他们所需要的心理支援。

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既是“学习者”又是“研发者”。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需求,主动去寻找相应的资料、材料来促成项目研发的成功。如有一个小组的制作项目是设计制作一种具有夜视功能的创意相框,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分工合作:负责结构制作的学生利用通用技术必修课“技术与设计2·结构设计”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完成相框的框架制作,负责控制设计的学生利用物理选修3-2中学到的传感器知识和通用技术课“控制与设计”中自动控制的知识制作出了相框的控制电路,负责包装设计的学生采购了丙烯颜料并最后完成了作品的包装。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综合运用了学过的学科知识,而且创造性地将知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比如:有些小组通过自学arduino开源硬件学会了更加复杂的控制制作,并将这些控制知识应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另外一些小组通过我校“名师实验室”工作室自学了CAD绘图和激光切割技术,很快便完成了自己作品的绘制与制作。

在学生进行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全体通用技术教师都在现场,有时是“参与者”,有时是“技术总监”,有时还要充当“用户”角色,具体充当什么角色完全根据学生的“研发”需要而定。如果说,教师作为“参与者”与“技术总监”尚可理解,作为用户却着实令人费解,这也正是创客课程与普通课程的重要差别。创客课程原本就是基于现实中的问题,为发现技术改进的需要并热衷于技术创新而存在的。教师从用户角度评价学生的言行及作品,对学生作品中的问题给出建议和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团队和个人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形成极为必要。

三、实物作品的展示与分享

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和制作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实物作品的展示与分享,有时甚至会动用学校社团的力量,定期在校园内开展“创客风暴”展示活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创客作品,通过向同学介绍自己团队的作品与更多的他者(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从中得到完善作品设计与制作的新创意、新思路。如我校2013级学生朱亦澄团队设计的创课项目《多功能垃圾回收桶》在学校“创客风暴”上展出后,通过留言本总共收到了25条评论。他们采纳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建议,对产品的结构和部分功能进行了改进,重新设计、加工后参加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并获广西发明创造展金奖。

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作品展示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学生在展示实践中的表现,作为创客课程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不仅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改进收集素材,而且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创造热情,为他人的再创造提供基础和范例,还能为创客课程提供新的教学资源,促进创课课程不断发展。

总之,创客教育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出科技作品,满足自我认同、自我成就的需要。创客教育使通用技术的学科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设计、分享、交流、制作,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思维。

(责编白聪敏)

9.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九

一、设计思想

1、落实课标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2、坚持以读为主——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控制师生活动时间——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全员参与,激励学生口、手、眼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重点关注中下等学生。

4、体现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教学目标集中,教学结构简明。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突出语言教学的实效性。

6、阅读与识字同步,识字写字与朗读并重。以朗读训练为明线,以识字写字教学为暗线,组织教学活动。

7、注重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减轻师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8、强化教学组织,运用高效阅读课之法规范学生行为。丰富教法,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内心。

二、基本流程

采取“三读一写”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读:读正确,初识生字 二读:读流利,熟悉生字 三读:读出情味,巩固生字 一写: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任务:

掌握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操作步骤:

(一)、课前说话训练。

(二)、激趣导入:

方式:根据课文特点可采取多种方式引入,如“课题入手、图片引入、音像引入、学习目标提示、设疑激趣”等。

要求:恰当、简短、有吸引力。

(三)、初读课文、初识生字。

目标任务: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正确地朗读全文。基本步骤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第一遍: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第二遍: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识字。

(1)借助拼音自主拼读生字词。

(2)检查正音:借助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等媒体集中呈现本课生字生词,采用教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读音是否正确,强调和提醒容易读错的字音。

步骤:检查认读→去掉拼音读→去掉熟字读

(3)帮助加深: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想一想,哪些字已认识,怎么认识的?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4)与同学合作认读。可采用同桌、四人小组互考互认等方式进行。

(四)、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目标任务:

读通顺、流利,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指读,不唱读。基本步骤

1、读全文,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2、检查读文,反馈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读法。

方法:逐段(句)朗读,并指导读法。根据段落特点(比如:生字的密集度、朗读的难易度、在文中的重要性等)可适当采用指名读、范读、赛读等方式进行,直至读得通顺连贯。

3、限时自主读文,读流利。

(五)、图文对照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交流收获。

(六)、指导书写,掌握生字。(不少于10分钟)

可根据本课识字量选择二分之一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导书写

基本步骤:观察→提示→范写→仿写→展示→评价→书写。(注意指导对字形的分析)

要求: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包括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摆布、关键笔画、大小等。强调正确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先在书上描写才学的要求写的字。

(2)再在本子上抄写这些生字,每个字写1—3遍,并组词、说话。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中感悟重点词句,积累语言。(2)巩固字音、识记字形,掌握要求书写的生字。

二、操作步骤:

(一)课前说话练习

(二)复习导入。

1、可采取开火车或者其它简单易行高效的方式抽认生字,并口头组词、扩词;听写上节课写过的字。

2、读文回顾课文内容,导课

(三)深入读文、感悟。

1、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根据短文特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汇报自读自悟情况,相机指导朗读,重在渗透朗读方法。(2)在反馈中根据课后习题、进行仿说、仿写重点词语和句式。

3、练读:运用指导的朗读方法自主练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进行感情朗读。

4、反馈练读效果:可采用指名读、赛读、男女对读等方式。

5、赏读: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根据课后习题积累。

2、抄写、仿写优美的句式。

3、推荐课外读书篇目或短文。

(五)、指导书写,掌握生字。(不少于10分钟)

10.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十

答:教学过程的结构,也称教学过程的阶段,或教学过程的环节,一般的说,教学过程主要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这就是准备阶段和展开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所谓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

所谓展开阶段,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教学的展开阶段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历史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环节:

(一)激发动机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进行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激发动机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在教学过程其他环节中都有激发动机的问题。

(二)感知历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感知这一环节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条件是:(1)教师的讲述。(2)教学内容的典型性。(3)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的直观性。(4)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历史教学过程中感知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教学策略是要在这一环节中实施的。

(三)理解历史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理解这一环节,就是使学生的认识从历史表象进而形成为历史概念,通过历史的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关系、本质以及规律,并对历史的问题作出判断、论证。

在理解这个环节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体现出教学的启发性和民主性,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做出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四)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指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知识具体化的集中表现。

历史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历史的具体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也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运用和迁移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是把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有关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用于对历史的和社会的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在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正确地处理历史认识上的各种关系,如史与论的关系、古与今的关系、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

运用知识的环节是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五)巩固知识

早教学过程的环节中,知识的巩固可以进一步促进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更有利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起到充实、加深、提高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知识的记忆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由于历史知识的信息量大,又丰富多样;而且有很多具体的知识,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因而重复性很小,就这造成在学习时不易持久地保持知识。

历史知识的巩固,是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渗透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加强知识的巩固。

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评估反馈

历史教学过程的评估反馈,同样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正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

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同时,教学评估不仅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且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检验和评价,以促进教师的工作。

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答: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学生负有引导、指导、教导的责任。教师要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落实历史教学的目标、安排历史教学的内容、控制历史教学的活动进程,并始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结合时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室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到充分保证。这二者要结合得好,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重视、熟悉、关心、理解、热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所用的史实、教材、概念、观点等要正确。这就要求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应该是科学、合理的,教师在讲授时的语言是正确的准确的。

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原则,则要求教师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

(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的系统性,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教学的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没毅力是线性和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另一方面,历史教学的内容编排可以有多种类型,而且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又是比较大的,学科的体系、结构、层次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历史教学的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多与少、难与易、详与略、深与浅的关系,做到教学方法、教学进度适当,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使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成为他们的过重负担。

(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具有过往性,难以直接接触,所以需要教师近可能运用直观的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所谓直观的手段,包括语言的直观性、文字的直观性、教材的直观性、教具的直观性、活动的直观性。

由于历史认识实际上是属于理论认识,历史思维是属于理论思维,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离不开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分析,离不开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来论述历史和解释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史与论相统一,把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讲解结合起来。

(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掌握知识,是指对知识的知晓、理解和运用,反映出了学习历史知识的三个层面。所谓巩固知识,是指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不仅应该把教学内容清晰地、重点突出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应该交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复习,京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反馈。

(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的接受性是由教学内容决定了的,因为历史知识总体上讲是现成的知识,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已经发生过了的,学生不能亲自经历和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教材的叙

述、媒体的信息传播等途径获取知识。

历史教学是一种具有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共存的,二者应该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推行新课程和新的教学理念,更要在实际中体现这一教学原则。

(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总是有差别的,如对历史学是是不是有兴趣、学习态度是不是认真、学习方法是不是得当等。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对学生区别对待,尤其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重视,从而使集体的学习与个人的学习协调起来,是全体同学都得到发展。

3、历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主要的类型?各种历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

么?

(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学生的认识要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这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

(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生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学生的历史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认识。

(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而不是被动地听讲,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经验。

(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套乱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正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得以提高和加深。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应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经验及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其理论是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历史学习的对象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遗留下来大量的历史信息,很多是在书本之外。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考察、调查,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历史教学论 期中考察作业

社会学院

091班

1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十一

被动听课型主动学习型互动式

把握“互动式”教学原则,是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互动式”教学原则包括能动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方面,本文侧重从理性层面加以探讨,并结合历史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能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教为了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有教师的能动作用的充分体现,才能保证“互动式”教学的有序地紧凑地进行。

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并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两大功能,即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

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作用,一是“导读”,通过精心设计阅读提纲,指导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提纲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学习要求。二是“导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三是“导学”,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阅读教材的方法、比较异同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解题方法等,都应让学生掌握。

关于发挥教师的调控功能的作用,包括组织调控、时空调控、情感调控。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强,“互动式”是较开放的,但不是“放羊式”的,任其自由的话,课堂教学会处于涣散状态。因此,要求教师在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有序运用。教学方案的执行、教学的反馈和交流、突发性情况的处理都须纳入调控之内。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和控制要有预测,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要给予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并合理地安排和布控。另外,教师情感的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善于应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整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理智情感。

二、突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的、有意识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生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

要落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原则,必须在“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几个环节上下功夫。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意识。学习目的性明确,方能转化为自觉学习的行为。从终极目标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智力型人才,学生现在不通过学习来发展个性和提高各种能力,将来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从学科目标看,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学好历史,发展整身素质,终身受益无穷。

第二,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首先,应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它是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前奏曲,预习是写出预习提要,通过感知教材,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才能延伸到深化理解的局面。其次,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投入,善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再次,要学会与他人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己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第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从实质而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和质量,取于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教师的导向作用是催化剂,那么学生的自学已获得信息的能力,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对教材知识有新的认识和体会,才能进一步探求新问题。

三、体现灵活多变的动态性原则

由于教材类型的不同,学生对学习需求的差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选择,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不断交流和反馈,使“互动式”教学的突出特征。

首先,变静态的教材的知識为动态信息。历史教材是静态的,要求我们按认识结构及教学需要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并借肋多媒体手段,使之成为更具生动直观的信息。

其次,变被动听讲型为主动学习型。从学习的角度看,除了获得信息外,还需要内化为自我的成果,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还需要多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各种学习器官的功能。

再次,变单一性教学方法为多样化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动态教学的需要,也才能真正改变单向传授为反馈交流型。

四、创设宽松和谐氛围的民主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富有挑战和竞争的教学机制,确立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尊师爱生风尚,相互理解和沟通。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勇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才能教学相长。

2.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通过调查问卷,近75%的学生喜欢历史,有25%的学生不爱历史课,更怕历史考试。其中有教学方法和考试压力的因素,也有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因素。重视学习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自信心,也显得十分重要。

3.体现愉快的学习过程

改变灌输式和填鸭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体验学习成果,学生必定爱学历史,学好历史。

4.引入竞争的学习机制

1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十二

第一, 主旨。就是主要的旨意, 也就是中心思想, 或主要意图和目的。无论一本书, 还是一个单元, 甚至一节课都会围绕一个主题, 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这样才能论述得清楚明白, 条例分明, 富有逻辑性, 所以主旨需要高度集中而不能混杂。

第二,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 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 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

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石, 离开了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与历史结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高考命题重视“新材料, 新情景, 新问题”的创设和使用, 要求学生能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并合理整合, 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 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是决胜历史高考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历史课堂复习中围绕某一个主题, 选择可靠、多样、有趣、合适、有意义的史料进行教学,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高三历史课堂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 问题。就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等。问题设计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 当然问题的设计立足材料、指向明确、富有意义和启发性, 并且能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并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四, 联系。简单的含义是联络、接洽, 复杂的含义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联系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为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思维和智慧的成长, 在一个主旨的统领下, 收集并筛选与其主旨相应的史料, 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设计一连串问题, 层层深入, 有序推进,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探讨并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其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当然其主旨、史料、问题、联系四个要素必须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复制, 可推广, 可举一反三, 可触类旁通, 从而达到不教而教, 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

下面就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进程为例, 选择五个材料来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从而分析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特点、地位、作用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荣氏家族企业, 它的兴衰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1896年, 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 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 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据1938年2月11日、18日《新闻报》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 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 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 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 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 并毫无毒素, 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美《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1932年, 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 分别占30.7%和29.4%, “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桂冠同时落在兄弟俩头上。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 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 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 有的化为一片焦土。

——《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抗战后, 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 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 以及通货膨胀, 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 荣德生遭绑架, 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

——《人民版高中历史》

材料五: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鼓励创办实业;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

(2) 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 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状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前十年, 发展较快。原因: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状况:抗战时期遭受重创。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4) 据材料四, 分析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状况:日益萎缩。

原因:国共内战, 社会动荡;美国产品的竞争冲击;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导致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敲诈勒索。

(5) 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特点。

特点:欧风美雨的产物;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轻重比例不协调,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基础薄弱;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通商口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曲折发展。

(6)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出路及其历史作用。

根本出路: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 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民主统一的新国家。

历史作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促进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不断冲击、瓦解, 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13.初中音乐课教学流程 篇十三

音乐教唱课 音乐欣赏课 竖笛课

一、音乐教唱课的教学流程

1、师生音乐问好

2、情境导入(视频、音乐、预设问题等)

3、出示乐谱,学生标示简谱

4、教师范唱

5、介绍歌曲相关知识(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等)

6、学生发声练习

7、学生试唱简谱

8、学生节奏练习

9、在教师指导下学唱歌曲

10、音乐知识讲授

11、音乐活动

12、课堂小结

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流程

1、师生音乐问好

2、情境导入(视频、音乐、预设问题)

3、聆听全曲

4、介绍作品相关知识(作者简介、创作背景)

5、带着问题复听全曲

6、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7、分段欣赏

8、参与音乐活动

9、曲式分析

10、小组展示

11、分享与交流

12、课堂小结

三、竖笛活动课

1、出示乐谱

2、重点节奏型讲授

3、学生试唱乐谱

4、教师范奏

5、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6、教师指导

7、学生合奏

8、独奏展示

9、音乐活动 10课堂小结

音乐课堂的心得与收获:

1、对于欣赏课,用学生已知的乐曲容易唤起学生对新乐曲的欣赏兴趣。

2、带着问题欣赏,更具目的性。

3、简单表达聆听感受胜过千言万语,更具准确性。欣赏感受不求同可存异,因为聆听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重对错重感受。

4、音乐知识的讲授重积累,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宜过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教唱课不必逐句教唱,初中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音乐记忆和自学的能力。

6、较难较抽象的音乐作品欣赏应该分段,搭配视频效果事半功倍。

7、欣赏课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听”上,教师再好的讲解与分析也替代不了音乐本身带给学生的感受强烈。

14.基本流程(推荐) 篇十四

1月22日。1126个分团团长,参加2011年广西十万大学生寒假社会服务活动授旗仪式。(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月24日。组织分团成员在乡镇政府会议室进行培训。(到乡镇组织委员处领取社会各界为本次活动捐赠的物品并分发到对应的小组,准备文艺演出节目和熟悉工作纪律、采访提纲、政策宣讲内容)

1月25日。分团17个小组开展对应采访活动。(第1组采访乡镇党委书记、第2组采访乡镇纪检委员、第3组采访乡镇综治办主任、第4组采访县统战部部长、第5组采访乡镇派出所所长、第6组采访乡镇司法所所长、第7组采访乡镇交通管理站站长、第8组采访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第9组采访乡镇计生服务所所长、第10组采访乡镇初中校长、第11组采访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第12组采访乡镇卫生院院长、第13组采访乡镇高中校长、第14组采访乡镇团委书记、第15组采访乡镇林业站站长、第16组采访乡镇文化站站长、第17组采访乡镇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1月26日。组织分团全体成员在乡镇街上开展文艺演出和政策宣讲活动,分发并收集问卷调查。

1月27日。根据乡镇行政村数量,按顺序分配分团小组开展采访村支书或村主任(例如:该乡镇有9个行政村,就分9个小组采访,每个小组采访一个村支书或村主任),其他小组志愿加入协助采访。采访小组要同时在对应的行政村开展老党员慰问、关爱农民工子女、给返乡青年和回乡大学生上党课、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开展金融和创业政策宣传活动、放红色经典电影、收集入党积极分子名单等活动。

1月28日-30日。组织分团成员在乡镇开展篮球赛,继续完成分团未完成的工作。

15.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十五

1. 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重要理论指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师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更好地达成目标, 乡土历史是课程资源重要载体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课程理念:“在内容的选择上, 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 优化课堂内容结构, 有必要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乡土史课程资源就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特征的课程资源, 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设置要求。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从学习和兴趣的需要出发进行社会实践, 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深刻挖掘历史课程标准所蕴含的理念才能真正运用好乡土史课程资源, 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从而提升历史学科能力。

课程标准还强调:“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常常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史实教学来实现的, 这些史实与学生距离越近、生活联系越密切, 则教学效果越明显, 在这方面乡土史课程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很多乡土资源信息十分生动, 它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非常好的素材, 乡土史一旦进入课堂必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价值,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2. 处理好乡土史课程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材, 尽管新课改后重新编写了历史教材, 但主要从宏观上介绍了世界文明及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现行高中各种版本教材涵盖性强、包容性突出, 史料的丰富程度还不够, 教材内容很多为现成的结论, 这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有些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证明, 进而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 乡土历史作为补充史料是个不错的选择。乡土史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教材中的描述远没有身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那样印象深刻, 近距离接触又会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让乡土史内容喧宾夺主, 要在充分认清乡土史资源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历史教材为重点, 分类选择以达到优化配置, 不能代替历史教材, 将乡土史作为补充内容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足, 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历史概念和教材, 两者可谓是相互融合, 相得益彰, 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历史教育目的。

3. 乡土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要适时、适度、有效

中国是文明古国, 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学生对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又对自己没听过和了解不深入的乡土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合理的运用乡土史会减缓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允许的。

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 慎重考虑适合的方式、链接的内容、插入的时机等, 要做到言简意赅, 不能偏离教学主题, 不能显得牵强附会, 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让乡土历史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乡土历史的内容庞杂, 可能有些内容在当时的作用值得肯定, 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我们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慎重采用, 有针对性的认真思考, 合理取舍。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资源, 并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理性认识家乡的历史。乡土史的运用应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如果教学任务重, 教材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 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总之, 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 历史教师必须以有效性为目标, 始终做到有效优质。

4. 乡土史课程资源的选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性

16.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流程优化略谈 篇十六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激发兴趣;联系实际

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学段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品质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对学生良好意志品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要。怎样流程,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在认真探讨的课题。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活动性很强的课程,且由于初中教育处在引导学生品质修养的最初期的特殊性,因而在新课改中,思想品德课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也表现出我国政府和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品德课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然而我国目前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仍最大限度地限制在教室中以传统的言传教学模式为主,特别是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城镇,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说教课,特别是一些家长由于在社会上浸淫久了,他们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有一种偏见就是说教太多,假大空太多。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内心有一种抵触情绪,特别是一些教师把教学上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淡薄,认为考试前临时复习一下也就能够及格。这样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低下,缺乏实效性。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实效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培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进取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优化思想品德教学的流程,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流程的措施

1.优化模式,达到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材内容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的良好意志品格。因此,课堂教学实践应该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为目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坚持情理兼容、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把教学重点落在实效性上,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人文与科学、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2.营造氛围,适度延伸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差,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形成,就是成功教学的保证。在导入环节激趣,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激趣的导入法:比如,以故事导入、以歌曲导入、以一个热点问题导入、以一个社会现象导入,在教学中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发散思维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都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

以教材内容激趣。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蓝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拓展,又要适当延伸,但是还要尊重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中有很多可以激趣的素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的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立足生活,内化塑造

思想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教学目标与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优化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教学素材,深化教材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的知识点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个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努力,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的缺陷。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取自于社会实际,比如,我国的社会体制、法律法规等,都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教學流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过程,优化教学流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只有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才可以保证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学生的初步认知、感悟提高、内化提升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德育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元彬.浅谈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

[2]吴菊.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学习:下,2012(08).

17.入党基本流程简介 篇十七

要求入党的同志要履行哪些规定的入党手续

党的基本程序

1、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人)(1)本人自愿向党组织提出申请。(2)对于团支部推荐的入党对象和未提出入党申请,但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吸收他们参加一些党的活动,使其逐步提高认识,自愿提出入党申请。政审(党支部)政治审查内容:

1、申请人的政治历史情况。

2、申请人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和表现。

3、家庭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政治审查的办法:考察档案和必要的函调和外调。

11、确定预备党员(党支部)对于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首先要通过座谈了解、民主测评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然后党小组提出意见,确定预备党员的先予以公示(时间为7天),重点进行培养教育。

12、向党总支报告(党支部)对已上报列入发展计划的对象,党支部要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报告近期发展对象情况,包括:本人档案、政审材料、党内外群众意见、《建党对象培养考察登记表》、考察综合意

见、支委会讨论意见和入党申请书、党小组意见和发展对象的思想汇报。

13、预审(党委组织部门)预审要求:(1)审查培养、考察和政审材料是否齐全,有无违背中央、省市有关发展党员的规定的地方。(2)设党总支、分党委的单位先审查。(3)经审查,合乎上述各种程序要求的下发《入党志愿书》。

14、填写《入党志愿书》(介绍人、申请人)党支部向发展对象解释志愿书中的各项内容、填写注意事项。志愿书一般由申请人亲自填写,入党介绍人指导。填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不允许涂改,志愿书填写后,由党支部审阅。

15、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党员大会(党支部)接收预备党员的党员大会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以上方能召开。其内容:(1)申请人宣读《入党志愿书》。(2)介绍人介绍培养经过,并发表意见。(3)支委会发表意见。

(4)大会讨论。(5)正式党员表决,作出决定。

16、填写党支部决议,上报党总支(党支部)填写支部决议时应注明应到会和实际到会正式党员、预备党员人数;同意和不同意人数;通过决议日期,并由支部书记签名盖章。有党总支的单位须经党总支审议签署意见后,上报党委。表决同意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人数半数以上方算通过。

入党积极分子如何遵守党的纪律

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

保证。任何部门、任何下级组织和党员,对党的决定采取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公开地或者变相地进行抵制,以至擅自推翻,都是严重违反党纪的行为。

必须按照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个人问题,自觉地服从党组织对自己工作的分配,调动和安排。如果认为对自己的工作分配不适当,可以提出意见,但经过党组织考虑作出最后决定时,必须服从。

必须成为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工作纪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

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依据

党存在的基础是人民,是群众,只有为人民服务获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党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决定了一个政党,一个领导阶层是否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只有真正考虑到并倾听人民的心声,为人民办实事,才能使党获得广大人民的认同。

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依据?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为人民服务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由一定的经济基

础和政治制度产生,并能动地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经济建设最终是要达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的。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指出:“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的重视。然而,民生问题在历朝历代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是人民领袖倡导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总设计师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日益深入人心。当代中国正处在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忠诚于党,为理想信念而决绝前行的党员干部,迫切需要广大百姓对我们的党始终无比的信赖,抱有心理的认同。就民众而言,这是一个呼唤信仰的时代,就共产党员来讲,这是一个必须坚守党性的时代。党的十七大确立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构成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代社会,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

18.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篇十八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日趋形成。现提供几个主要课型,供科学教师参考。

科学课程的分类是以科学学习方式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分为五种课型即:以观察为主的课型、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以资料交流为主的课型、以制作养殖为主的技术课型、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课型。这样确定课型名称,是考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几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所划分的课型特别强调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也就是根据每课所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对课的类型进行划分。

《课标》要求“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尽管课型不同,但探究的过程大体相同。即:

一、提出问题;

二、寻找证据;

三、分析与解释;

四、交流与质疑;

五、结论与拓展。

(一)观察课

一、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应用创新 激发兴趣 引发问题 明确任务 制定计划 自主观察 注重指导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归纳总结 创设情境 实践应用 拓展创新

二、环节解读: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形成问题、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操作要领:导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导入,也可以直接导入,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问题,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另外,在导入阶段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层次性和结构性。

第二步:自主观察。明确目的、制定计划、自主观察。

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事物都有许多方面的特征,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按顺序,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或方案,这样,可以使整个观察活动有序进行,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掌握观察的进度。

操作要领:

(1)在设计观察方案前,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从观察中寻找什么,适时地提出问题,抓住几个观察点,以便学生更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使方案设计顺利进行。

(2)制定观察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观察人员的分工要视小组人员的多少、每个成员的特长而定,要保证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要随时记录,尽量详细,要保持信息的客观和精确,记录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好。

(3)自主观察时学生可以个人独立观察,可以分组合作观察,也可以全班集体观察,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观察要求认真的进行观察。每个观察成员依据分工、观察方案展开观察活动,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及时点拨或参与学生的活动,提醒学生利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及时做好记录,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不便与困难,保证观察活动的有序、有效。第三步:交流总结。小组交流、集中汇报、归纳总结

观察是手段,旨在发现和探索。学生的观察结果往往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碰撞,才能发现事物所蕴涵的规律。在生生、师生交流观察结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描述,是学生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有效举措。科学的描述不仅仅是孩子交流观察现象的过程,也是探寻事物规律、总结结论的基础。观察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观察的呈现,观察与描述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操作要领:

(1)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的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教师一般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要启发学生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并能对所做的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做初步的判断。

(2)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对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再次判断,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全部讲出来,准许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回应,帮助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入思考;要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矛盾,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和平台,为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结构或系统的知识体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步:应用创新。创设情境、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操作要领:

(1)本环节教师要创设知识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生活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2)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想法不合逻辑。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

【课例】: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神奇的指南针》

上一篇: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对比下一篇:职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