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

2024-11-01

呼吸衰竭(精选15篇)

1.呼吸衰竭 篇一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一)合理用氧

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如配合使用呼吸机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稍提高给氧浓度。给氧过程中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发绀减轻,表示氧疗有效;若呼吸过缓或意识障碍加深,须警惕二氧化碳潴留。

(二)通畅气道,改善通气

1.及时清除痰液。清醒病人鼓励用力咳痰,对于痰液黏稠病人,要加强雾化。稀释痰液,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昏迷病人可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按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等。

3.对病情重或昏迷病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呼吸器。

(三)用药护理

1.按医嘱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2.按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四)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注意尿量及粪便颜色,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

2.呼吸衰竭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2008年124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 男84例, 女40例, 年龄34~92岁, 平均年龄69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54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 (copo) 41例, 肺炎患者12例, 食管癌肺转移17例, 伴意识障碍者30例。气管插管15例, 气管切开6例均机械通气。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 对124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进行原发病相关因素, 侵入性操作, 抗生素应用, 人工气道开放等诸多原因分析并加强呼吸道护理, 采取一系列相关护理措施。

2 结果

124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好转出院82例, 自动出院30例, 死亡出院12例, 呼吸机应用<4d者安全撤机15例, 培养阳性率48%, 住院期间培养阳性率60%。死亡率>10%。

3 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呼吸道粘膜受损, 机体防御机制差, 呼吸道分泌物消除无效, 无菌操作不严, 人工气道消毒不完善, 病人抵抗力差, 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等使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机率大大增加[2], 这就需用我们加大对呼吸道的护理, 注重细节, 一丝不苟。

3.1 心理护理

稳定患者情绪, 尽可能与患者多接触多交流, 必要时通过手势, 表情, 进行有效沟通来缓解患者紧张, 恐惧, 绝望心理。增加病人安全感和自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 节律, 深浅度, 音响的改变。如有疾鸣音及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及时吸痰, 必要时尽早机械通气, 以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3.3 合理给氧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多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应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3.4 正确吸痰

3.4.1 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 严格区分口腔、气管用吸痰管及消毒液。

3.4.2 吸痰前后应洗手,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揉, 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 吸痰管插入时要终止负压。

3.4.3 根据病情按需吸痰, 吸痰前后需加大氧流量5min, 必要时气囊加压给氧, 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口唇、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平稳后再调整至常规氧流量。

3.4.4 机械通气患者应根据痰液粘稠度适时准确吸痰, 必要时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液再吸痰, 并在插入吸痰管时边吸引边旋转吸痰边向气管内插入, 达到所需深度后, 去负压撤出。避免一插到底而将浅部细菌带到深部, 减少了感染机会。

3.5 合理呼吸道湿化

3.5.1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必要时胃管或静脉补充。每日>1500ml~2000ml。

3.5.2 遵医嘱超声雾化或压缩泵雾化吸入, 每6h一次。人工气道者使用输液泵维持15~20mL/h持续气管滴入, 气管切开者应保持切口敷料清洁, 无菌湿纱布覆盖气管口, 定时更换, 保持无菌。

3.6 加强口腔护理, 插胃管者床头抬高30°, 以防胃液返流引起误吸[3]。保证充足水分及营养摄入。

3.7 注重环境及器械的消毒。

3.7.1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 地面湿式清扫, 定期消毒。

3.7.2 严格陪护制度, 限制人员走动。

3.7.3 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

3.7.4 加强吸痰器, 雾化器, 呼吸机等器械的管路消毒, 每日应用75%乙醇浸泡, 定期进行物品细菌培养。

38正确抽取深部痰作细菌培养,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 合理调节呼吸机参数,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加强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以上是我们总结的临床护理经验, 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玉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特点与活动[J].中国临床医学, 2001, 8 (2) :153~154.

[2]付群.慢性呼吸衰竭加重期的治疗[J].中原医刊, 2006, 1 (2) :60.

3.急性呼吸衰竭 篇三

1、呼吸困难和紫绀;

2、精神和神经症状: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

3、血液和循环系统症状:心率快、心搏出量增加,血压高、心律失常、循环衰竭;

4、呕血、便血、少尿、无尿;

5、其它:头疼、多汗、肌肉抽动、结膜充血水肿;

6、血气:PaO2﹤60 mmHg伴或不伴有PaCO2﹥50 mmHg。

急救预案

1、疏通气道

(1)解痉:①β2受体兴奋剂如喘康速气雾剂吸入;②舒喘灵或爱喘灵气雾剂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③喘定或氨茶碱0.5g静滴,<1.5g/d;④酚妥拉明10-20mg或50%硫酸镁注射液10-30ml加入静滴,须注意血流动力学及血压的变化;

(2)吸痰或辅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抗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宜足量、及早使用。

2、改善通气

(1)氧疗:鼻导管给氧2-4 L/min,注意气道湿化。伴CO2潴留者,以低流量1-2 L/min持续给氧。

(2)呼吸兴奋剂应用:尼可刹米0.75 g加洛贝林6 mg加入静滴,必要时重复使用。

(3)机械通气。①适应症:一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自主呼吸极度减弱或停止者;二是氧疗或呼吸兴奋剂应用后无好转,PaCO2>70 mmHg者;②方法为面罩法适应于不十分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2-3d,20-30 min/次;面罩法无效应立即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并发症处理

(1)脑水肿: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快速静滴,3-4 d。

(2)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①呼酸时,重点在改善通气;②PH<7.2,呼酸合并代酸时可用5%NaHCO3 100-200 ml静滴;③合并代碱时口服或静滴10%KCL 15-30 ml,精氨酸2-4 g加入静滴。

(3)心力衰竭:①氢氯噻嗪50 mg/次,2 d氨苯蝶啶50 mg/次,2 d,口服,或呋塞米20-40 mg/次,1-2 d静注;②毛花苷C 0.2-0.4 mg稀释后静注,1-2 d;③禁用吗啡制剂,可给哌替啶50-100 mg肌注或静注。

4、糖皮质激素应用 地塞米松10 mg静注1-2 d,或氢化可的松100-300 mg/d稀释后静滴,病情好转后减量。

5、积极病因治疗,防止发生ARDS。

6、半卧位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暖,预防交叉感染;消除焦虑及躁动;密切观察生命休征及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发绀、意识状态及瞳孔等变化,观察机械通气的运转及各项参数变化。

7、保持静脉通路畅通,及时抽送血气及各种检验;注意重要的脏器功能保护,并给于必要营养支持。

4.呼吸衰竭 篇四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都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在测量基线指标后开始实施干预措施采用舒适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科护理。结果:两组干预前FEV1%、FVC%、FEV1/FVC、P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经过护理后,FEV1/FVC无明显变化,不过治疗组的FEV1%、FVC%、PEF和6分钟步行试验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感染率为60.0%,治疗组并发感染率为16.0%(P

关键词:舒适护理;Ⅱ型呼吸衰竭;满意度;感染;肺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

Ⅱ型呼吸衰竭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1]。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解决。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Ⅱ型呼吸衰竭影响着5%-19%的40岁以上成年人,它的发病率已经增长到41%,死亡率在1980到期间增长了1倍[2]。在我国Ⅱ型呼吸衰竭同样是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所以随着该病迁延进展,多数患者出现生理健康的不断恶化,急性加重频繁发作,引起气道和肺血管的重塑,出现病理生理不可逆的损害,临床症状加剧,肺功能减退,劳动能力逐渐丧失,甚至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直接影响其参加社交活动[3]。又由于患者长期蜗居在家,社会活动明显减少,逐渐与社会隔绝,从而对社交活动产生恐惧等心理障碍,进一步影响生存质量[4]。目前,舒适护理的效果已经得到科研结果的验证,显示能够降低病人的重复住院率、降低病人的医疗支出等[5]。本研究即是以Ⅱ型呼吸衰竭治疗指南为理论依据,对稳定期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进行连续随访干预,给予疾病相关的舒适护理,如合理膳食,行为预防,呼吸功能锻炼,家庭氧疗等方面的综合指导,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月-12月,我院收治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Ⅱ型呼吸衰竭;(2) 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FEV1/FVC=70%;(3)年龄≥14岁;(4)预计存活期≥半年者;(5)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语言表达的,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6) 被调查对象愿意配合本研究同意参加出院后的家庭随访。(7) 病人家庭住址位于市区,确保能够入户随访。男 70例,女30例。年龄25-85岁,平均49.5±3.5岁,多为老年人。汉族88例,少数民族12例;婚姻状况:已婚70例,未婚30例;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40例,高中及中专40例,大专及以上20例。根据入院顺序,我们把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都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在测量基线指标后开始实施干预措施,发放Ⅱ型呼吸衰竭宣传手册,使病人进一步了解Ⅱ型呼吸衰竭的相关知识,采用舒适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科护理。具体舒适护理为:

1.2.1 疾病知识健康教育

Ⅱ型呼吸衰竭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生、发展、急性加重、转归、预后、治疗、护理知识,诱发病情加重的因素。对治疗护理依从的重要性。饮食指导: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尽量避免进食碳酸饮料、啤酒、豆类食品、马铃薯、胡萝卜等产气食品,也避免油煎食品、干果、坚果等引起便秘的食品。家庭氧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用药的指导: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观察等。

1.2.2 健康行为指导

腹式缩唇呼吸:帮助病人掌握腹式缩唇呼吸的方法、锻炼时间、注意事项。呼吸运动:指导病人学习呼吸肌运动体操,锻炼的时间,并坚持锻炼。体育锻炼:帮助病人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合理安排锻炼。戒烟:香烟与Ⅱ型呼吸衰竭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病人树立戒烟的决心,确定适宜的戒烟方法。呼吸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病情,锻炼时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如取卧位,两膝下可垫软枕,使之半屈,腹肌松驰。全身肌肉放松,将左、右手分别放于上腹部和前胸部,呼气时,腹部下沉,左手稍微加压用力,以进一步增加腹内压,促使膈肌上抬,腹部凹下;吸气时放松腹肌,膈肌收缩,位置下移,腹壁隆起;腹式呼吸锻炼初始,每日2次,每次1O-15min。动作要领掌握以后,可逐渐增加次数和每次的时间。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在卧位、坐位或立位以及行走时,随时随地进行锻炼,最终形成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呼吸方式。

1.3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测定:应用采用德国百瑞公司的便携式Micro Loop肺功能仪,测定病人FEV1%、FVC%、FEV1/FVC、PEF等指标。(2)6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试验作为一种亚极量运动试验,具有方法简便、易行、价廉、安全,且能客观反应病人日常实际活动量等特点,成为评估病人心肺功能的一项重要的临床工具。(3)对两组的感染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由本院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都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经SPSS17.5软件统计分析,感染与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并采用X2检验,肺功能测定与6分钟步行试验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肺功能变化

经过观察,两组干预前FEV1%、FVC%、FEV1/FVC、PEF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经过护理后,FEV1/FVC无明显变化,不过治疗组的FEV1%、FVC%和PEF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两组病人肺功能变化情况的统计描述(x±s)

指标

组别

例数(n)

护理前

护理后

5.呼吸衰竭 篇五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丹田呼吸法是比较陌生的。所以不知道有哪些丹田呼吸法以及其作用。不过没关系,下面我们就其来看一下。

1、瑜伽功法

丹田呼吸能使粗糙的神经系统变得更加平和,心灵也因此变得平静和满足。

2、睡前练习

能够平静心绪、安抚神经,促进深度的睡眠;初醒未起身之时即刻练习,帮助你平静振作地开始新的一天;需要平静和补充精力时,随时可以做这个练习;可练习几分钟到20分钟,甚至更长。

做法

两脚分开,稍比肩宽,稍弯两膝;手贴在肚脐下两到3寸的部位,做腹式呼吸,肩膀放松,呼吸要轻柔而不费力气;想做多久都可以。

功效

1、丹田呼吸法具有协调人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

2、增进具有疗愈功效的气在体内的流通。

3、丹田呼吸法还具有舒缓神经的功效。

4、放松心灵。

丹田呼吸法练习要领

在我们进行丹田呼吸法的时候,则需要掌握其要领,这样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功效。那丹田呼吸法的要领有哪些呢?

1、掌握丹田的位置

丹田在肚脐下3-4厘米处,从前人们认为,丹田用力就可以得到健康和勇气。

2、呼气

呼气时,感觉肚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下去,当感觉腹部气体排出得差不多时,可以借助一个有意识的收腹动作让腹部缩紧,以挤压出剩余气体。此时,横隔膜也随着收缩动作而上提。

3、吸气

吸气时,与呼气刚好相反,感觉肚子慢慢被吹胀,横隔膜下降,腹部得以吸入新鲜空气。

4、意念

可将意念集中在丹田处。

丹田呼吸法的好处

1、在武术里,使人心气下层,摒除挺胸扛肩的习惯,使人重心稳固,有利于协调全身。

2、丹田呼吸属于深呼吸,有利于调节气息,防止大脑缺氧休克,开发大脑潜能。

3、能使人的意念集中于身体,有利于用意来支配形体,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如何用丹田呼吸法放松身心

1、找到自己的下丹田。

2、先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想象吐出的是污浊。

3、准备好后,缓缓地吸一口气,慢慢压入下丹田。

4、持续3秒后慢慢吐出。

5、这样反复的做呼吸运动。

6、慢慢的沉心静气。

丹田呼吸训练法

一、开始速读训练

1、心态调整,静身修心,腹式呼吸,身体放松,心情舒缓,你呼吸自然放慢加深,经常做慢慢体会!

2、注意力和集中力训练,盯着一点看五分钟,然后回忆一下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重复此步骤N次,注意力集中。

3、视觉机能训练,一天1小时足以,可以早晚各半小时。

4、图像和想象力训练,每天走在路上看广告牌上面图像,记得了,试想图像。

5、右脑训练,最简单的就是用你左半边身体,虽然别扭,但是很管用,训练的目的就是对这种不适应性作出迅速改变的能力,天天用左半边。

6、实战训练,即看书,大量的看书,可以看不懂,但是你一定要看到字,而且尽量当成图像看,慢慢的,你会对这种方法感兴趣的,速读是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全局掌控!对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策略。

二、丹田呼吸训练法

①端坐椅上,背伸直,收颚,闭目。

②全身肌肉放松,取安稳的姿势,坐着有不舒服、失调的感觉时,就调整―下姿势。

③呼吸用细、长、静的深呼吸,切忌用发出音响的急促呼吸。嘴自然合拢,两颊和嘴唇放松,从鼻吸气吐气。

④呼吸的速度,大人吸气用6秒钟左右,吐气则用其两倍的时间12秒。肺活量小的小学生等,吸气用4―5秒,吐气用8―10秒。

与平常的呼吸相比,会感觉相当慢,不过多做几次,习惯也就成自然了。普通人―分钟的呼吸次数是平均约17次。现在要比其少到4―5次,这会使自律神经活性化,身心安定。

⑤吐气后须想着下丹田(下丹田在肚脐下约3厘米处)尚残留有所吸空气的30%左右。重要的是,脑子里要常常想到所吸入的空气大部分已吐出,而腹中正在吸入新鲜的空气。

6.呼吸衰竭 篇六

心力衰竭

定义: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脏排出量绝对或者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所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者综合症叫做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可分为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属于心功能不全失代偿阶段,因而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能不能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机体的代偿程度。

心力衰竭归因于心脏本身的舒缩功能障碍,也可有心脏负荷过重所导致。从血流动力学来说任何心力衰竭其关键发病环节均为输出不足(缺血)/或(淤血)。病因:

心力衰竭常见的病因

心肌的舒缩功能障碍 心脏负荷过重

心肌损害

代谢异常

容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

心肌炎

维生素B1缺乏

动脉瓣关闭不全 高血压

心肌病

缺血、缺氧

动-静脉窦 肺动脉高压

克山病

室间隔缺损 肺栓塞

心肌中毒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肌梗塞

慢性贫血 主动脉瓣狭窄

心肌纤维化

心脏承受的负荷: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均要承受一定的符合。心脏收缩时承受的负荷称为压力符合或者后负荷,心脏舒张时承受的负荷称为容量负荷或者前负荷。

另外,在心肌肥大、心包填塞或者缩窄性心包炎时,心脏的舒张功能受到限制,心室充盈不足导致心脏排出量下降,可引发心力衰竭。诱因:

全身感染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心律失常

妊娠和分娩

劳累、激动、紧张、贫血、过快过多输液、洋地黄中毒(色视、心衰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类:

1、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心力衰竭:代偿完全,处于一级心功能状态(休息或轻体力劳动状态无心衰症状及体征)或者二级心功能状态(体力活动略受限制一般体力劳动可无心悸,426-550)

中度心力衰竭:代偿不全,心功能三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体力活动即可出现心衰症状及体征,休息后可好转,150-425)

重度心力衰竭:完全失代偿,心功能四级,(安静情况下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病情危重,小于150)

6分钟步行试验: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若6分钟步行距离<150m,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本试验除用以评价心脏的储备功能外,常用以评价心衰治疗的疗效

2、病情起病及病情发展速度: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3、心脏排出量高低

低输出量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高排出量心力衰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容量扩大,静脉回流增加。心脏过度充盈导致心排出量增加)

4、发病部位

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

全心衰竭

5、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障碍

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收缩性衰竭)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舒张性衰竭)机制: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肌兴奋收缩 心肌细胞 心肌能量 钙离子复 肌球肌动蛋 心肌顺应 心室舒张

心律失常

-偶联障碍 凋亡坏死 代谢紊乱 位延缓 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性下降 势能减弱

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舒张功能降低 心脏各部位

舒缩功能不协调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机体代偿反应:

心脏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2心脏扩张3心肌肥大(心室重构)

心外代偿反应 :

1、血容量增加2血流重新分布3红细胞增多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临床表现:

血流动力学来分,心力衰竭的三大主症:

心力衰竭

肺循环充血 体循环充血 心输出量不足

呼吸困难 肺水肿 颈静脉怒张 水肿 肝功能 皮肤苍白 疲乏无力 血压偏低 尿少

异常

异常

发绀 失眠嗜睡 脉压差小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主要条件:

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和(或)睡眠中憋醒。②颈静脉怒张或搏动增强

③肺部罗音和(或)呼吸音减弱,尤其双肺底。④心脏扩大 ⑤急性肺水肿 ⑥第三心音奔马律 ⑦非洋地黄所致交替脉

⑧颈静脉压升高>15厘米水柱 ⑨循环时间>25秒

⑩X线胸片中、上肺野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 B线。(11)肝颈返流征阳性。次要条件:

①踝部水肿和(或)尿量减少而体重增加

②无上呼吸道感染的夜间咳嗽(变异性哮喘和反流性食管炎除外)③劳力性呼吸困难

④淤血性肝肿大,有时表现肝区疼痛或不适 ⑤胸腔积液

⑥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 ⑦心动过速(心率≥120次)

⑧按心力衰竭治疗5日内体重减少>4.5千克 判断方法:

具有两项主要条件或具有一项主要条件及两项次要条件即可诊断。转诊条件

1.已经应用大剂量的襻利尿剂但仍有明显水肿的患者;

2.伴有低钠血症、肾功能不全、或具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3.心衰急性加重者,如突发的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大汗等,应考虑心衰急性发作,在予镇静剂、利尿、扩血管及必要时审慎应用强心甙急救的同时,尽快安排转诊; 4.难治性心衰患者,即慢性心衰经合理的治疗方法治疗仍不能改善症状或持续恶化者。

可能提示体液潴留的证据有:尿量的明显减少、下肢和骶部水肿、颈静脉充盈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腹水、脏器充血(肺部啰音或肝大等)。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2kg/3天是液体潴留的可靠指标, 故应教育病人记录每天晨起排尿后的体重。3.心衰加重的常见诱因有全身感染、过重的体力劳动、气候变化或情绪激动、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医源性诱因如输液过多、速度过快等。

心衰患者的饮水量:每日可允许700~1200ml,如能有效限钠则可入1500~2000ml;重症者应严格控制每日出入量,量出为入。除急性心衰外, 每日水平衡以0~-500ml 左右

治疗

(一)治疗原则和目的 从建立心衰分期的观念出发,心衰的治疗应包括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缓解临床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其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为此,必须从长计议,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对各种可导致心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减少其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分激活,阻止心肌重塑的进展;对临床心衰患者,除缓解症状外,还应达到以下目的:①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②阻止或延缓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③降低死亡率。

(二)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1)基本病因的治疗:对所有有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在尚未造成心脏器质性改变前即应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目前已不困难;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慢性心瓣膜病以及先天畸形的介入或换瓣、纠治手术等,均应在出现临床心衰症状前进行。对于少数病因未明的疾病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等亦应早期干预,从病理生理层面延缓心室重塑过程。病因治疗的最大障碍是发现和治疗过晚,很多患者常满足于短期治疗缓解症状,拖延时日终至发展为严重的心力衰竭不能耐受手术,而失去了治疗的时机。

(2)消除诱因:常见的诱因为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应积极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发热持续1周以上者应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也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对心室率很快的心房颤动应尽快控制心室率,如有可能应及时复律。潜在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也可能是心力衰竭加重的原因,应注意检查并予以纠正。

2.一般治疗

(1)休息:

(2)控制钠盐摄入:

3.药物治疗

(1)利尿剂的应用: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对缓解淤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用于心力衰竭时,其主要作用机制为: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除对循环RAS的抑制可达到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心脏组织中的RAS的抑制,在改善和延缓心室重塑中起关键的作用。②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可使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生成增多,同时亦有抗组织增生的作用。总之,通过ACE抑制剂除了发挥扩管作用改善心衰时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淤血症状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一体液的不利影响,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以达到维护心肌的功能,推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降低远期死亡率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已有不少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明即使是重度心力衰竭应用ACE抑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远期预后,降低死亡率。提早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从心功能尚处于代偿期而无明显症状时,即开始给予ACE抑制剂的干预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

对重症心衰在其他治疗配合下从极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慢性期长期维持终生用药。ACE抑制剂的副作用有低血压、肾功能一过性恶化、高血钾及干咳。临床上无尿性肾衰竭、妊娠哺乳期妇女及对ACE抑制药物过敏者禁用本类药物。双侧肾动脉狭窄、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225μmol/L)、高血钾(>5.5mmol/L)及低血压者亦不宜应用本类药物。

2)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其阻断RAS的效应与ACE抑制剂相同甚至更完全,但缺少抑制缓激肽降解作用,其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对照研究的经验尚不及ACE抑制剂。当心衰患者因ACE抑制剂引起的干咳不能耐受者可改用ARBs,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螺内酯等抗醛固酮制剂作为保钾利尿药,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

(3)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4)正性肌力药:

1)洋地黄类药物: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运动耐量,增加心排血量,但观察终期的生存率地高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别。

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衰加重时,特别适用于心衰伴快速心房颤动者

应用洋地黄的适应证:心力衰竭无疑是应用洋地黄的主要适应证,在利尿剂,ACE抑制剂(或ARBs)和口受体阻滞剂治疗过程中持续有心衰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加用地高辛。但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心力衰竭对洋地黄的治疗反应不尽相同。

对于心腔扩大舒张期容积明显增加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较好。这类患者如同时伴有心房颤动则更是应用洋地黄的最好指征。对于代谢异常而发生的高排血量心衰如贫血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因所致心衰洋地黄治疗效果欠佳。

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衰,常伴低氧血症,洋地黄效果不好且易于中毒,应慎用。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舒张不良,增加心肌收缩性可能使原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更为加重,洋地黄属于禁用。

洋地黄中毒及其处理:①影响洋地黄中毒的因素:洋地黄用药安全窗很小,轻度中毒剂量约为有效治疗量的两倍。心肌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则中毒剂量更小。低血钾是常见的引起洋地黄中毒的原因;肾功能不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是引起中毒的因素;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如胺碘酮、维拉帕米(异搏定)及奎尼丁等均可降低地高辛的经肾排泄率而增加中毒的可能性。②洋地黄中毒表现:洋地黄中毒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最常见者为室性期前收缩,多表现为二联律,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又伴有传导阻滞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洋地黄可引起心电图ST-T改变,但不能据此诊断洋地黄中毒。洋地黄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以及中枢神经的症状,如视力模糊、黄视、倦怠等在应用地高辛时十分少见。③洋地黄中毒的处理:发生洋地黄中毒后应立即停药。单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停药后常自行消失;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如血钾浓度低则可用静脉补钾,如血钾不低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电复律一般禁用,因易致心室颤动。有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0.5~1.0mg皮下或静脉注射,一般不需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2)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其作用随应用剂量的大小而表现不同,较小剂量[2~5μg/(kg·min)]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特别是肾小动脉扩张,心率加快不明显。这些都是治疗心衰所需的作用。如果用大剂量[5~10μg/(kg·min)]则可出现不利于心衰治疗的负性作用。

心衰患者的心肌处于血液或能量供应不足的状态,过度或长期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将扩大能量的供需矛盾,使心肌损害更为加重,而导致死亡率反而增高。在心衰治疗中不应以正性肌力药取代其他治疗用药。

(5)肼苯达嗪和硝酸异山梨酯:心力衰竭时,由于各种代偿机制的作用,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心脏的前负荷也增大。慢性心力衰竭小结:

按心功能NYHA分级:

I级:控制危险因素;ACE抑制剂。

Ⅱ级: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用或不用地高辛。Ⅲ级: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

Ⅳ级:ACE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醛固酮受体拈抗剂;病情稳定后,谨慎应用β受体阻滞剂。

4.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由于心室舒张不良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而致肺淤血,多见于高血压和冠心病,但这两类患者也还可能同时存在收缩功能不全亦使LVEDP增高,何者为主有时难以区别。如果客观检查LVEDP增高,而左心室不大,LvEF值正常则表明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最典型的舒张功能不全见于肥厚型心肌病变。治疗的原则与收缩功能不全有所差别,主要措施如下:

(1)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肌顺应性使心室的容量-压力曲线下移,表明舒张功能改善。(2)钙通道阻滞剂:降低心肌细胞内钙浓度,改善心肌主动舒张功能,主要用于肥厚型心肌病。

(3)ACE抑制剂:有效控制高血压,从长远来看改善心肌及小血管重构,有利于改善舒张功能,最适用于高血压心脏病及冠心病。

(4)尽量维持窦性心律,保持房室顺序传导,保证心室舒张期充分的容量。

(5)对肺淤血症状较明显者,可适量应用静脉扩张剂(硝酸盐制剂)或利尿剂降低前负荷,但不宜过度,因过分的减少前负荷可使心排血量下降。

(6)在无收缩功能障碍的情况下,禁用正性肌力药物。

7.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80例,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无呼吸机相关禁忌症;排除上呼吸道梗阻、上气道损伤、肺大泡、气胸、胸壁疾病、肺出血、纵隔气肿及入院24小时内死亡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75岁,平均56.5±12.5岁,慢阻肺病史5~25年,平均10.5±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55.8±13.2岁,慢阻肺病史4~23年,平均9.8±3.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低流量吸氧2~4L/min,尽力维持氧饱和度>90%、平喘、补液、兴奋呼吸剂(β-2受体激动剂、沙丁氨醇)、营养支持等;口服茶碱缓释片0.1g,每天2次;沙丁胺醇雾化吸入2.5mg,每天2次,以解痉祛痰;口服胸腺肽5mg,每天2次。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机型号:凯迪泰ST-30),经鼻罩或面罩建立正压通气,S/T模式,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呼吸参数[2]。呼吸机参数设置为EPAP:4~6cmH2O,IPAP:10~16cmH2O,呼吸频率10~16次/min;氧浓度30%~50%,逐渐调整至适宜水平,尽力维持氧饱和度>90%。通气时间内除咳嗽、进食水外,要求患者尽量不间断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呼吸衰竭得以纠正时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3]

显效: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或消失,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呼吸平稳,pH值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70~90mmHg,氧饱和度(SaO2)为90%~95%,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mmHg;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呼吸浅促,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pH正常,PaO2为5 0~70mmHg或较前提高>20mmHg,SaO2为85%~90%,PaCO2<50mm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血气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PaO2、aCCO2、SaO2、pH值的变化情况。

1.3.3 住院时间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血气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2、PaCO2、SaO2、p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SaO2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aO2、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住院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6±3.5天,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2±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无创正压通气是指使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在呼气相时保持呼吸道正压的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气道阻力,缓解患者缺氧状态,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以提高血氧饱和度[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创正压通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已逐步被证实和公认。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能提高治疗效果,并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无创正压通气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模式,为患者提供低阻力的通气支持,维持呼吸末正压并能随时调节,有利于气体交换,增加了肺泡通气量,减轻呼吸肌负荷,降低耗氧,患者可在正压下进行自主呼吸,并得到湿度可调、浓度可控、温润适宜的安全混合气体,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和肺换气;且无创正压通气避免了有创通气对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减少了人机对抗、肺损伤和感染,具有体积小、维护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5],在呼吸内科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症,如对意识障碍、自主呼吸微弱、呼吸心跳停止、气道保护能力差、面部创伤、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宜使用。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能够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小时后,观察组PaO2、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能有效提高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关键词: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疗效,血气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平凡.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系统评价[J].医学信息,2013,27(13):93.

[2]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6-57.

[3]刘玉梅.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281-4282.

[4]叶菊贞,莫文梅,詹忆波,等.BiPAP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6):742-743.

8.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的护理 篇八

[关键词] 颅脑损伤;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48-02

颅脑损伤是指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出血等。颅脑损伤极易引起呼吸道堵塞窒息而死亡,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最首要、最关键的一步。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切开、机械性通气及亚低温等综合治疗,并对所有患者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8)岁;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45例,其他伤4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2例,脑挫裂伤14例,颅内血肿10例,原发性脑于损伤4例;昏迷时间1~6个月不等。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改变及缺氧情况有无变化,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有无套管脱出、术后出血、纵隔气肿、支气管肺炎、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并注意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标本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监测电解质、肾功、肝功及血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可靠依据。

1.2.2 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湿润、新鲜、清洁,每日开窗通风30 min,通风时注意患者保暖。室内温度保持21~22 ℃,湿度50%~60%。谢绝探视,避免人群流动所造成的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均应洗手、戴消毒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l次/d;空气洁净器清洁病室空气,2次/d;病床、床档、床头、桌面及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试,3次/d;口腔护理2次/d,抑制细菌生长。

1.2.3 体位护理 气管切开术后24~48 h取平卧位,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抬高患者床头15~30 ℃,以利于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氧。每2~3小时翻身叩背1次,平卧与侧卧交替变换,预防褥疮发生;建立翻身卡,定时更换体位,给患者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干尽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影响通气而致窒息,保持套管正中位,以防位置不正,套管末端压迫气道壁,造成气道损伤出血[1]。

1.2.4 吸痰护理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每次要更换,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必须要分开。严密观察患者的痰鸣音、咳嗽和血氧饱和度情况,做到及时、适时、有效的吸痰。一般成人控制在10.64~15.98 kPa,儿童控制在7.98~10.64 kPa。吸引时间不超过10~15 s,动作要迅速、轻柔、准确,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如分泌物仍存在,应使患者休息片刻,再重复抽吸。插管过程中,禁止来回抽吸,以防损伤黏膜。拔出导管时要慢慢转动,以利于拔出[2]。

1.2.5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本身疾病预后不了解,担心脑损伤后会有后遗症,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不良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用亲切、和蔼的语言,热情与患者交流沟通,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语、神情以及动作,并做好宣教工作。

1.2.6 饮食护理 早期留置胃管,配合细致的观察护理,可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3]。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4]。

2 结果

在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后,成绩显著,6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转21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包括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救治难,病死率高。并发症中以呼吸衰竭最为常见,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5]。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生于手术前,也可发生于手术后,治疗及护理难度大,临床死亡率较高[6]。本研究针对60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给予细心的治疗和人性化的整体护理,结果有34例治愈,21例好转。总结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人员应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亚低温疗法治疗[7],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预防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重点,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程凯敏.危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救治[J].中国综合临床,2008,16(9):670-671.

[2] 沈文霞.重型颅脑损伤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80-82.

[3] 宋秀芬,王玉芝.早期鼻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34-35.

[4] 范凤英,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50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2005,24(3):127-128.

[5] 孙来花,王云霞.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Ⅱ乎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99.

[6] 刘文桥.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31例的救治[J].河南医药信息,2009,9(12):30-31.

[7] 甘晚芳,李桂珍.循证护理在亚低温治疗并发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91-92.

9.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篇九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常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卡维地洛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本研究通过卡维地洛联合常规治疗与普通常规治疗的`疗效对比,评价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的门诊或住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9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LVEF<45%。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6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7例;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凡合并β受体阻滞剂过敏,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分,静息状态下动脉压低于90/60 mmHg,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永久置入,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者不纳入本试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组在前述常规治疗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3.125mg,2次/d,每2周倍增一次,直至目标剂量,目标剂量为25mg(体重<85kg)或50mg(体重>85kg),2次/d,若随访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视情况调整目标剂量为其最大耐受剂量,不良反应严重者应及时停药。两组每隔2周随访观察一次,共随访7月。

2讨论

10.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 篇十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和胃降逆。

【方药】生脉饮合小柴胡汤加减:西洋参(或用太子参、北沙参)、麦冬、柴胡、黄芩、清半夏、银花、连翘、丹皮、蒲公英、茯苓、车前草、焦大黄等。

2、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

【治则】健脾益肾利湿,和胃降浊。

11.老年慢性呼吸衰竭的观察与护理 篇十一

临床资料:近2年我科收治慢性呼吸衰竭病人42例,男36例,女6例;年龄58~89岁,平均76岁;42例均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史10余年,分别因感染、劳累、心衰等诱发原有的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表现为重度缺氧、指端紫绀、呼吸困难,其中38例神志恍惚,4例昏迷,给予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性机械呼吸。PaO2<60mmHg,PaCO2>70mmHg,经查血氧饱和度SaO258%~79%。

治疗: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及支持对症吸氧等综合治疗。其中4例给予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结果

42例呼吸衰竭病人经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意识逐渐清醒,并有心率减慢、尿量增加等。血氧分压明显提高,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98%之间,继续给予吸氧治疗1~3个月,33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9例病情稳定。

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生命体征变化的观察:老年慢性呼吸衰竭常在感染、受凉、劳累等多诱因下急性加重,并危及生命。临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病情加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直接影响预后。老年人症状多不典型,一旦出现即急剧恶化。病情变化要靠细致观察去发现。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反应、生命体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控制有重要意义。②呼吸困难改变的观察: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并随呼吸功能减退程度而加重。老年人的呼吸困难频率一般不快,呈点头或提肩状呼吸,表现呼气延长,呼气长而粗可伴有哮鸣音。即使有缺氧,老年人紫绀与缺氧及呼吸困难不尽一致,因紫绀受红细胞数、皮肤黏膜色素程度或局部循环等因素影响。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肺功能不全,睡眠时肺泡通气减少,病情往往在夜间加重,因此值班人员应勤巡视。③患者意识变化的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症、皮肤、神志变化、尿量。老年人呼吸衰竭加重有时可突出表现为意识障碍,因老年人的细胞对缺氧更敏感,临床观察老年人saO2下降至60%~75%即可出现意识障碍,老年人重症呼吸衰竭时肺性脑病也多见,其主要机制与高碳酸所致的脑组织酸中毒,意识障碍与PaCO2和pH有关,PaCO2急速升高到80mmHg可引起昏迷,患者初期表现为烦躁不安,答非所问,嗜睡进而出现朦胧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如使用呼吸机还应严密监视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各部件衔接情况,监听运转声音。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节律是否与呼吸机同步。

有创机械通气的护理:用呼吸机时导管的气夹应充气8~10ml,气压小于25mmHg,充气12~24小时后气囊最好放气半小时以减轻气管受压。由于呼吸衰竭病人的肺纤维化,呼吸频率不宜调节过快,以12~16次/分即可,使吸入的气体充分地在肺泡内进行交换。一是呼吸频率过快气体交换不佳,低氧血症不仅得不到纠正,还会相对地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病人常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换气功能障碍并存,气道阻力高,因此呼吸机的压力调节应高一些。一般以30~50cmH2O为宜,最高不超过60cmH2O。同时还应掌握好吸痰的时机,根据患者咳嗽有痰、吸引不畅、听诊有罗音、通气机压力升高、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再进行吸引。神志清的患者主动要求吸痰,根据吸出痰量与黏稠度确定吸痰间隔时间,痰量多且黏稠时,加强湿化,缩短吸痰时间。要求护士不仅要勤观察,还要会观察,做到准确、适时吸痰。另外进餐前翻身、叩背、彻底吸痰,待患者平静(约5分钟)后进餐,每餐量<350ml,进餐时间20~30分钟。餐后30分钟再行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人呼吸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高,组织结构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呼吸道纤毛上皮运动减弱,自净作用差,炎性分泌物增多,再加痰液黏稠干枯,老年患者无力咳出则排痰更加困难,将进一步加重肺通气障碍,因此护理上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①翻身和拍背:老年人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时经常保持强迫体位,动作迟缓或无力将痰液咳出,护理人员要经常为病人翻身、拍背,拍背时要从下而上并鼓励患者用力咳嗽,每次咳嗽前可饮少量温水,再拍背,这样反复叩拍帮助病人将痰排出。②湿化和雾化吸入:重症呼吸衰竭病人应注意补充液体量,尤其对老年患者应耐心给予少量多次喂水,房间保持温湿度适宜。室温18~20℃;湿度60%左右,使用加湿器湿化时应注意何持湿化液的温度在32~35℃为宜。必要时给予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等药物雾化吸入。③正确掌握吸痰技术:选择粗细合适、透明、柔软的吸痰管。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气道黏膜损伤或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引起患者剧咳。检查吸痰管通畅后在无负压情况下将吸痰管轻轻插入10~15cm,必要时一直插到不能插人为止,退出时边旋转边退出,吸痰时切忌上下多次重复提插,吸管应一次一换,同一根吸痰管应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再吸鼻腔内分泌物,决不可重复进入气道。吸痰前后应给予纯氧吸入1-2分钟,以保证足够的血氧饱和度。

加强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霉菌感染,若出现感染表现为舌质红、口腔黏膜充血有白色点状菌落样物,及时通知医生并加强护理,预防口腔菌下延至气管十分重要,护理上可根据口腔pH值使用口腔清洗液嗽口,必要时遵医嘱全身给予氟康唑纠正菌群失调。

注意营养的补充:加强对病人的营养支持,老年呼吸衰竭合并心功能不全,补液不宜过多,主张早期置胃管给予高蛋白或高热量饮食。

加强基础护理:气管切开者要保持气管切开处清洁、干燥,每日2次换药。如有痰液污染或敷料浸湿,及时更换。每日2次口腔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协助并鼓励患者变换体位,预防压疮。

心理护理: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士应给予耐心地讲解机械通气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通过手势、表情或书写来表达他们的感受、疑虑和要求,尽可能给予满意的回答和帮助,适当运用肢体语言与患者交流。本组有1例因此产生轻生的念头,我们及了解和发现病人心理问题,故对其认真细致进行心理护理,多问候,多安慰及多陪伴,耐心解释使之情绪稳定。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12.慢性呼吸衰竭护理体会 篇十二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 (或) 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 导致低氧血症伴 (或不伴) 高碳酸血症, 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对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不当, 极易造成意外, 现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慢性呼吸衰竭患者180例, 男135例, 女45例, 年龄36~84岁, 均符合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经过系统和整体护理, 好转169例, 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 死亡11例。

1.2 诊断

有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或诱因, 有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在海平面大气压下, 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 PaO2<60mm Hg, 或伴PaCO2>50mm Hg, 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或原发性心排出量降低时, 呼吸衰竭的诊断即可成立。

1.3 治疗

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 迅速纠正缺氧、CO2潴留、酸碱失衡和代谢紊乱, 防治多器官功能受损, 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消除诱因,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2护理

2.1 给予舒适体位

卧位的选择应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的特点, 并要有一定技巧。笔者在护理中遇到一些肺心病患者, 体型肥胖、颈短, 不能平卧, 故采用半卧位。这种患者入睡时因头部下垂而阻塞呼吸道, 很快会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因此, 掌握好患者的正确卧位, 保证其睡眠时呼吸道通畅, 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2.2 有效的氧疗护理

氧疗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 但老年患者适应力差, 可采取鼻塞或面罩吸氧, 患者较为舒适。还有一些患者对持续低流量吸氧认识不足, 经常自己将流量开得很大, 这样不但不能解决缺氧问题, 还会加重病情。因此, 我们对肺心病患者都要认真反复地进行疾病的宣教, 以取得其配合。为预防因湿化瓶消毒不到位引起的感染, 应采用一次性吸氧袋鼻塞吸氧的方法, 以减少感染源。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炎性分泌物增多, 呼吸道净化功能减退, 极易导致呼吸道阻塞, 因此, 加强气道畅通的护理十分重要。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 体内补液,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白开水为宜, 空气湿化, 使用加湿器、空气清洁器, 保持室内温度23℃左右, 相对湿度50%左右, 可使痰液稀释以利于排除。对神志清者, 可鼓励自行咳嗽、咯痰。要指导和保证有效咯痰, 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定时为患者翻身, 可促使痰液顺体位的移动, 促进排出, 翻身动作要轻柔, 要同时配合拍背。对于重症卧床患者翻身前要吸净口鼻内的分泌物, 以防止活动后误吸, 时间为每2小时1次。可根据胸部X线片、肺部听诊明确感染的叶、段。肺上叶宜取半卧位;中叶取仰卧或健侧卧位;下叶取俯卧位。每天体位引流2次, 每次15~20min, 对于危重卧床患者要观察呼吸、心率、神志、面色等, 防止意外。同时嘱患者深呼吸, 用力咳嗽。对老年患者, 叩背时不能用力过大。对痰液黏稠易于结痂者, 应及早给予雾化吸入, 也可使用药物化痰或化痰药直接雾化吸入, 必要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气道内吸痰。

2.4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与睡眠改变

如患者入院时性格安静不善言谈, 突然高谈阔论或不停地笑, 可能是早期肺性脑病的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睡眠异常, 白天睡觉而夜间兴奋失眠, 这也是早期肺性脑病的先兆。此外, 在夜间观察病情时不但要注意患者是否安静入睡, 还要注意其有无大汗、脉速、嗜睡、定向力障碍等早期肺性脑病的表现。

2.5 用药护理

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 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滴速不宜过快,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 以便调节剂量。若出现颜面潮红、面部肌肉抽搐、烦躁不安等症状, 表示呼吸兴奋剂过量, 需减慢滴速, 及时通知医师。

2.6 心理支持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因呼吸困难、预感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 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应多了解和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 特别是对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 应经常巡视, 让患者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 与患者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7 无创呼吸机护理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新型无创呼吸支持模式, 具有压力支持和持续气道正压功能, 它能在呼气相和吸气相按指定的压力输出足够的气流, 患者自主呼吸不受限制, 不经受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痛苦, 避免创伤大、并发症多、呼吸机依赖等诸多弊端, 利用这一特点治疗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可取得满意效果, 但治疗时应做好不良反应的护理。 (1) 胃肠胀气:部分患者因人机对抗, 张口呼吸而反复吞气, 使气体进入胃内引起胃肠胀气, 或因患者长时间卧床, 胃肠蠕动减慢, 导致胃肠胀气, 可通过耐心解释指导人机配合, 口服胃动力药, 也可行胃肠减压等方法使胃肠胀气缓解。 (2) 口咽干燥:使用鼻罩后口咽部易干燥, 可定时用棉签湿润口唇, 湿盐水纱布覆盖口唇或经患者喝水等方法使其得到缓解。 (3) 做好心理护理:及时向患者耐心解释与病情有关的知识及成功病例, 讲解呼吸机辅助治疗的目的, 指导患者慢慢适应呼吸机, 使患者树立配合治疗和护理的信心, 争取早日康复。

2.8 饮食护理

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应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应≥1500ml。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 使痰的黏稠度降低, 咯痰较为容易。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摄入。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饮食方面需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纤维食物, 同时避免产气食物。低糖可避免血液中的CO2过高, 减轻呼吸负担。高纤维食物能够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 可预防腹胀。尽可能食用高蛋白食物, 这样可防止营养过剩, 提高能量水平, 有助于肌肉和骨骼的强壮。少食多餐, 每天可吃5~6餐, 每餐不宜过饱, 餐前可先休息, 餐后不要立刻躺下。少食可避免腹胀和呼吸短促。把食物切成小块进食, 要吃嫩的肉。小块食物和嫩肉咀嚼起来省力, 避免能量的消耗。另外, 按照医师的要求摄取适量的盐分。进餐时要细嚼慢咽, 如感呼吸困难, 可先休息, 等呼吸平稳后再吃。

3讨论

13.呼吸作用教案 篇十三

1、知识目标:

(1)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2)说明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完成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实验,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和解决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植物的呼吸现象;

(2)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实验;(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教学难点

(1)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2)呼吸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模式;

(2)通过讲解法、比较归纳法、提问法和习题巩固法讲述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等。组织学生参与分析,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 提前准备: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1.提前2天浸泡种子,用于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演示实验;

2.提前一天做“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的演示实验,用于课堂教学时演示使用;

4.教师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如烧杯、玻璃瓶、种子等)。

(二)药品试剂的准备

1.石灰水(学生操作配制:在一个大烧杯里注入500mL清水,加入1g生石灰(CaO),搅拌均匀。待石灰沉淀后,倒出上面澄清的石灰水,用滤纸过滤。将澄清的石灰水放入试剂瓶中密封待用。)

2.酚酞试纸(取1??5g酚酞溶解于100mL质量分数为90%的酒精里,制成酚酞试液。将滤纸条浸入试液中,取出后晾干,制成的酚酞试纸可用于鉴定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演示实验→ 问题讨论→ 归纳、总结→习题设计及训练

1、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开始,我会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把嘴闭上,把鼻子捏紧,让大家体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肯定会说:上不来气儿。或很难受。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会说:这说明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这时我会进一步设疑:那么,植物是否也会如此呢? 引出植物的呼吸作用。

接着我会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动物的呼吸作用一样吗?”为主线,层层递进,步步设疑,进一步提出问题: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讲授新课:

(一)、呼吸作用产生水

(1)人和动物呼出的气体中都有什么成分呢?(二氧化碳、水)怎样来验证是否有水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如往玻璃器皿上吹气,往窗户上哈气、往眼镜上吹气等等。并观察。描述现象: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

接着就要让学生思考:植物呼出的气体中是否也有水分呢?

引导学生仔细对比观察实验中的甲、乙两瓶内壁;或联想到家中装蔬菜、水果的塑料袋内壁等。

得出结论:植物也和动物一样,呼出水蒸气。

设计意图:这样利用一个直观,简便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加深呼吸作用产物有水的印象。

(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得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水的结论后再针对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展开探究。

提问设疑:动物在呼吸时还产生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怎样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呢?

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1、让学生利用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缓缓吹气。观察现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澄清的石灰水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如何证明种子呼吸释放的气体与动物呼吸一样?(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出示第二套演示装置: 瓶中装有萌发的黄豆种子。

一名学生操作:去除棉球,将U型管的末端插入澄清石灰水,向漏斗内注入清水。其他人观察现象。

观察后分析:萌发的种子也能产生二氧化碳。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活的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澄清石灰水能检验二氧化碳的特性”建立感性认识。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现有条件完成实验。

(三)、呼吸作用吸入氧

提问设疑:动物在呼吸时呼出二氧化碳和水,会吸入什么气体?(氧气)氧气有什么特性?(氧气可以助燃。)植物与动物一样吗?怎样来验证?我们就根据氧气的这一特性来检验。

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找一位同学协助,将燃烧的蜡烛分别伸入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和装有等量萌发的黄豆种子的瓶中。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演示实验中煮熟种子的作用是什么?(作为对照)

2.为什么将实验装置放到温暖环境中?(有利于实验正常进行)

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乙瓶(不熄灭)甲瓶中(蜡烛熄灭)。

分析现象:小木条在甲瓶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结论:活的种子吸收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也和动物一样,需要吸收氧气。

(四)呼吸作用需要有机物:

通过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和水,那么二氧化碳和水来自何处?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来自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因此,有机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

设计意图:锻炼学习学生推理、归纳、总结能力。

(五)、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通过 植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时,其中贮存的能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教师出示前一天准备好的实验装置:甲、乙两暖水瓶中放入等量的黄豆种子,其中,甲瓶内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内是煮熟的种子,瓶口用棉花密封后,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公布初始温度。

学生读取甲、乙两瓶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相对比,发现甲瓶温度明显上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活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其中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热能。

学生讨论:

1.煮熟种子为什么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种子没有生命,不再进行生命活动,因而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此实验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较难理解的能量问题得以突破。将学生的理性认识感性化,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六)、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在此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3)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进一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知。

(七)、组织技能训练:掌握了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让学生通过练习,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关注现实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最后

(八)、布置课外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植物体的根、茎、叶、花和果实都能作为实验材料,请同学们从教师给出的材料和仪器中任选,也可以自己准备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时,可参照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实验方案要科学,实验步骤要便于操作,实验现象要便于观察和记录。(实验材料由教师提供,实验设计和操作由学生课外进行。如有疑问可以询问老师。)

六、教学反思: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地相信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呼吸内科题库 篇十四

一、单选题:

1、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发绀呼吸困难明显,经治疗后疗效欠佳,呼吸浅慢、暂停与神志欠清,须使 用呼吸机。下列哪项不是其使用的目的(C)

A、纠正低氧血症

B、增加通气量、扩张肺泡

C、纠正休克

D、减慢呼吸频率

E、减少呼吸功耗

2、诊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最有意义的肺功能检查结果是(B)

A、肺总量增加

B、残气量/肺总量增加

C、时间肺活量减低

D、最大通气量减少

E、小气道功能-流速-容量曲线改变

3、.男,62岁,常夜间发作哮喘,伴频繁咳嗽,咳泡沫痰,有时带血丝,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患者为下列哪种疾病所致哮喘的可能性最大(C)

A、支气管哮喘

B、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心源性哮喘

D、肺癌

E、过敏性肺炎

4、男性18岁,阵发性晨间咳嗽3周,偶胸闷、憋气,查体双肺偶闻哮鸣音,追问病史患者2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闻刺激性气味引起咳嗽,为明确诊断,下列哪项检查最有价值(D)

A、胸部X线片

B、运动肺功能测定

C、常规肺功能

D、支气管高反应性测定

E、过敏原皮肤敏感试验

5、男性,37岁。3天前受凉后突发寒战、高热、咳嗽、咳少许黄痰。今日病情加重,出现气促、烦躁、四肢湿冷、唇指发绀。体检:右肺呼吸音减弱,心率120次/分,血压80/60mmHg。最可能的诊断是(A)

A、重症肺炎

B、肺梗死

C、真菌性肺炎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E、张力性气胸

6、关于休克性肺炎的治疗,下列不正确的是(C)

A、抗休克治疗

B、控制感染

C、慎用糖皮质激素

D、防止心肾功能不全

E、重症监护和支持治疗

7、院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首选治疗是(A)

A、青霉素

B、耐青霉素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C、广谱半合成青霉素

D、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E、氨基糖苷类

8、经检查痰菌阳性,确诊为肺结核,在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结果报告之前化学治疗方案拟定应主要参考(E)

A、中毒症状

B、病变范围

C、病变的组织破坏程度

D、痰菌量

E、既往治疗史

9、成人肺结核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D)

A、低热、咳嗽、盗汗、乏力

B、血沉增快

C、胸片有渗出阴影

D、痰涂片检查结核菌阳性

E、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A、通气功能减低

B、肺内分流、V/Q比例失调

C、弥散功能障碍

D、耗氧量增加

E、支气管痉挛

10、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为(A)

1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顽固低氧血症为(B)

一、判断题:

1、肺结核的常见症状是大量脓臭痰及呼吸困难。(F)

二、填空题:

1、结核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增生和干酪样坏死。

三、简答题:

1、临床上引起肺心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15.呼吸衰竭 篇十五

1 无创呼吸机的特点

无创呼吸机是经由面罩机械通气的辅助呼吸机, 无需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建立人工气道。能有效治疗和缓解患者的缺氧和C O2潴留症状, 并发症少且无创伤, 易于临床使用和操作, 使NIPPV成为了1种长期通气和治疗呼吸衰竭的支持手段。

2 无创呼吸机禁忌证

禁忌证:心跳呼吸停止、自主呼吸微弱、昏迷、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绝对避免使用NIPPV。相对禁忌证包括气道分泌物多、排痰困难、严重感染、误吸风险高 (患者不能处理分泌物) , 鼻咽部分的固定解剖异常 (例如, 鼻后孔闭锁、严重喉软骨软化) 患者极度紧张心跳呼吸不稳定 (严重心律不齐) 、不合作、近期接受过卢面部、上腹部手术者、严重肥胖者。

3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对比

3.1 病例

40例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50~76岁, 平均63岁, 均为COPD伴II型早中期呼吸衰竭。

3.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NIPPV组 (20例) 和对照组 (20例) , 2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低氧血症, 静脉滴注氨茶碱、糖皮质激素, 并给予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吸入剂, 同时注意适量补液, 并纠正酸碱失衡, 合并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NIPPV组应用Bi PAP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呼吸机及一次性管道正确连接, 患者取卧位或半卧位, 选择适合病人脸型的鼻 (面) 罩, 以减少气雾的产生。在吸氧状态下用头带固定, 再连接呼吸机, 按照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节通气模式和参数。通气频率低于25次/min, 吸气正压力从6~8cm H2O, 逐渐增至20~25cm H2O, 以使患者耐受的压力为宜;呼气末压力从2~3cm H2O开始, 逐渐调至4~6cm H2O, 以达到最少CO2重吸入和目标氧合水平, 潮气量6~10m L/kg。观察5~20min。通气过程中患者可短暂停歇, 以便吸痰或进食, 无创通气时间根据病情3~15d, 每天4~15h。对于意识障碍、排痰困难者或痰液无力咳出者积极吸痰, 在意识清醒之前由专人看护, 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防止痰堵窒息。

(3) 结论:大部分患者能够接受NIPPV, 成功率达80%以上。仅极少部分患者应用面罩后感到轻度不适。其中NIPPV组在治疗2h内有2例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接受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 其余18例患者在治疗2h后动脉血气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HR和RR显著下降, 呼吸困难评分也明显降低。对照组在治疗2h后有6例患者需插管, 第48小时达10例;治疗2h后仅Pa O2有改善, 部分动脉血气结果和临床症状在48h后才有好转。2组的肺功能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依据实际统计数据两者的平均住院日 (12±8) d和 (20±23) d (P≈0.04) , NIPPV组的住院日明显短于对比组, 插管率为3.3%和16.6% (P≈0.037) 病死率为6.7%和11.7% (P≈0.041) 都显示出前者对呼吸衰竭的疗效要好于后者。2组中NIPPV治疗后2h、48h的p H值、Pa O2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能作为预测早期疗效的较好指标。同时, 由于NIPPV不会引发与呼吸机相关肺炎或气压伤等不良反应, 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呼吸衰竭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 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瑞明, 乐辉, 朱绍英, 等.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在COPD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 .

[2]黎子杰, 孔祥伟.平台呼气阀在无创正压通气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7 (8) .

上一篇:很难过的个性签名下一篇:银政合作信息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