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精选13篇)
1.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篇一
如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
来源:考试吧(Exam8.com)2010-10-6 11:35: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摘要]历史仍然处在中学八门功课中的边缘位置,如何更好的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设计,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手段 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肩负着如此重任,但是,很多初中学生却认为历史是副科,他们认为历史并不重要,他们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因此,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设计,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
一、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的方法。
1.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开始。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引子、做铺垫。例如:在讲《人类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找同学讲述了“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的故事传说,然后设问:“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真是女娲或者上帝造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进入了课堂,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2.通过历史典故,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典故融入到历史知识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加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典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楚汉之争》时,我插入了“鸿门宴”、“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的运用,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利用多种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例如在讲《元朝的统一》一课时,讲到文天祥抗击元军时,播放《过零丁洋》配乐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既生动展示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决心,同时又展现了当时抗击元军的壮烈场面,在这种气氛中,使学生感同身受,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调动了学、塑造自己的语言风格
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师讲课仍然起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每个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介绍列强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时,我是这样介绍《时局图》的:“一群魔鬼张牙舞爪。一只北极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一只凶猛的西洋虎正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残害生灵,它就是英国;一只青蛙正在珠江里„哇哇‟直叫,它就是法国;一只面带杀气、目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抢夺这块肥肉,它就是美国……”学生听而有味,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总之,历史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一定的文采,以给学生美的享受。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当讲到洋务运动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向西方学习,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成立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成立了新式陆海军,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并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洋务派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认识到支撑支西方先进火器技术的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由此看出,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
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疑问,带着这些疑问进行思考、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首先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那么,电视剧与历史事实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国鼎立》。”带着这个问题进行预习,使学生有意识的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了历史课的课堂效率。
五、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历史来源于现实,沉淀于现实中,而现实里又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将历史教学与现实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历史知识现实化,从而使抽象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易懂易学,才能逐渐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可以联系现在正在召开的政协会议,使学生了解到,现在的政协会议就是从第一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而来的,从而缩小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深化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历史课的课堂效率。
总之,教无定法,如今历史仍然处在中学八门功课中的边缘位置,如何更好的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在新课改中探索出一条“新”路,需要我们全体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陈秋香 发布时间: 2010-11-4 15:25:52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云浮中学历史科组 陈秋香
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现代中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很多学生将历史科导致了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历史课不好上也就成感受。那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呢?在此,结合学科特点和自己的一些愚见简单探讨如何提
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了,学生的学习才会从被动变成主动,学生,教师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有效完成。提高历史课堂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教师、才华,也可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那一个个刻骨铭心的人物,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去使用恰当,每一节课都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一: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导入新课,在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中,是想让学生自己来唱,然后我提问设计好到学生都不会唱这首歌。“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我身上,虽然我当时只是唱了几句,可很快就上来了,而且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二,在讲解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知识点文学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熊和隐士》——“熊和隐士是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趣中明白了“没有知识就无法做到美德,美德即知识”这枯燥的知识点,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上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学生那些像“历史课太枯燥无味了”之类的牢骚就会销声匿迹了。
媒体教学的优势
这门学科的内容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插图、材料等却非常有限,且有的固有知传统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克缺陷与不足,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直观的显示多角度的观察对象,有助于对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够具体化,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点的巩固和考查要及时有效
科不可能像某些学科那样天天安排课时,天天布置作业巩固和考查所学知识。哪怕偶尔给学生布置怨其他科的作业太多了没时间完成历史作业。那历史科如何才能及时有效的巩固和考查所学知识点重难点的知识点的巩固和考查以学案的方式在课堂中完成,一节课40分钟,25分钟讲课,8分钟用于解答学案及课堂中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样做既及时又有效。当然,以每课一学案的方式对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精选且有针对性。我认为这种方法既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注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法指导
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方法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阅读全
2.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篇二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高提问效率
有效的提问可以使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教学进程, 沟通师生感情, 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的思维。下面笔者就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意在抛砖引玉, 大家共同学习。
一、提高提问效率的前提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创设宽松、和谐、民主而友爱的教学氛围, 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让教育者本身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成为一体, 从而使“心”与“心”产生共振共鸣, 教师与学生的“心”相互交融, 教材的“心”与学生的“心”相互交融, 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地、积极地、深刻地开展思维活动, 才能把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成功欲极大地调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自然和蔼, 尽可能地使学生心理放松;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自由提问和说出不一样的观点。教师还要学会倾听, 鼓励回答正确的学生, 对回答有见地的学生要大力赞扬, 并且要学会用激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总结得失, 认真改进, 有效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重点运用直观的、形象的方式进行。
二、提高提问效率的中心是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
设计问题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考虑层次不同的教学对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提问积极思考,或者经教师的引导点拨,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做到“四点”。
1. 设计问题要恰当。
这是针对问题自身而言的,即设计问题要恰如其分,力求高、精、尖,达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历史课程教学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情感教育任务,还有能力的培养,设计问题要把这些要求考虑全面。设计问题要有严密的逻辑、较强的思想性、准确的语言,绝对不能要求不明,意思不清,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思维混乱。
2. 设计问题要有艺术性。
教师应精心设计,融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提问:“刘二提着铲形币去买米,恰巧看到刘三拎着刀币走过来。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哪个朝代?什么地区?”这样提问比简单提问“战国时货币形态”要有趣很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设计问题要有梯度。
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还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要争取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提问的可能。因此,教师应按照逐渐深入的规则,有梯度、有层次的设问,实现好的学生能“吃好”,较差的学生“吃饱”,均有所得,共同提高。
4. 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设计的问题必须根据教材的难点、疑点、重点,针对中考的考点、热点,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针对能力训练需要,不能为了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主义,人云亦云的回答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提高提问效率的关键是掌握灵活、多样的提问技巧
1. 提问时方式要灵活。
比较式提问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共性,区分事物的个性,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循序渐进式的提问能使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化;分散式提问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2. 教师的提问语言要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要有启发性。
以能够引起学生足够兴趣的话语来提问,可使学生积极思维,直至圆满解决问题。因此,提问时教师要以旧引新、步步释疑、点拨诱导,要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已经有的知识框架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而不要越俎代庖,急于求成。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
3. 提问方式要多样。
有时可要求全体学生回答,有时可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有时可直接叫某某学生回答,有时可由学生提问并由学生回答,从而能避免单一的提问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四、提高提问效率的保证是做好准确、全面的点评
恰到好处的点评,能提高提问的效率。抛出问题以后,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应,用激励性语言或其他方式促使学生提出疑问,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低级,甚至错误的看法,教师不要轻易放过这些问题,因为这恰恰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时机,可以真正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快速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并且要明了学生回答的错误错在哪里,从而给予学生明确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判断。
3.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篇三
一、课前,认真构思和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堂精彩、效率高的历史课少不了事先精心策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仔细构思和设计本单元的课堂教学,课前的构思和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它能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构思和设计中要合理的运用教材,大胆实施改革。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充分钻研教材内容,真正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师必须对教材有通透的了解,注意挖掘教材中大量可用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因素,适当补充相关信息,单靠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所需的信息量,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广泛查询相关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加工,使其能切实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热情高涨,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大脑神经进入良好的记忆状态,所学的知识就在预约的轻松地情境中轻而易举的掌握。兴趣的培养必须因人而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而有力的学生,应注重在开发其智能上下功夫,让其潜能能充分发挥;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多教其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力争成为优秀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挫伤、打击,而应该激发、鼓励、多关心、多接触,重点辅导其基础性的知识,以掌握知识为主,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教师所创设的环境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尽量真实。贴近生活实际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他们的感悟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感到有话可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精讲巧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见,脱离了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凭空的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精讲巧练,是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要在精和巧字上做文章,精讲就是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用精炼的语言,用尽量少的时间,突出讲清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精讲力求讲的清,讲的精,讲的透。而巧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训练并提高自身技能的活动。巧练必须精选训练题目,精讲是巧练的基础和前提,而如果没有巧练,精讲的知识就得不到运用,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巧练也是精讲的深化和发展。精讲巧练必须密切配合,缺一不可。
四、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各得其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任务的难度。难度太小,容易缺乏挑战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设计的任务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一个既有难度又能使人体验成功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也展示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和作用。
五、了解学生爱好,开展赏识教育
学生的需求,往往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切入课堂,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爱美、好奇、求善、自尊等心理特别强烈,教学中要好好利用这些心理。纵观古今,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应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的学习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学生,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初中他们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在乡镇中学极为普遍。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
4.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 篇四
21世纪的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和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教学方法也该与时俱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们希望历史课能联系现实,研究当前敏感问题,希望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希望历史课有思维碰撞,希望能指导学习方法,希望给生生交流的机会。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要求和愿望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情感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恰当重组,再现历史,展开与历史的对话,提炼精神财富,形成历史认识,从而陶冶学生的品格与情操,启迪他们的历史智慧,达到“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入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束本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学生关注现实,尤其是焦点和热点问题,能让现实问题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现实中反思历史,在兴趣中探究历史,在生活中感悟历史,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讲《美国政治专题中的民主问题》时:近段时间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总统选举,这也是学生课前课后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美国教室情况如何?“三年来,我第一次对美国宣誓效忠。”一位选修了政治学AP课程的17岁学生说,“因为我感到骄傲——这是一个曾经贩运黑奴,让数百万生命葬身海底,如今却把一位黑人送上总统宝座的国家,我第一次真正地为我的国家感到骄傲。”文章中的学生,其父辈和祖辈一定还对这个国家的民权运动记忆犹新。奥巴马的当选并非是“倒歧视”的结果,而是象征着这个国家最近阶段在种族方面所取得进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美国1787年宪法:虽具有一定民主性,但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美国内战虽然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度。但内战并
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
我相信,如果奥巴马是白人,孩子们不会表现出同样的欣喜和激动,但我想,他的肤色在这里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他是黑人(以及没有特殊背景,来自夏威夷,名字古怪,等等)使他与其他大多数总统区别开来,它让来自各种背景的孩子看到,老话有时是真理:如果意志坚强,勤奋刻苦,谁都可以做美国总统。
三、辩论式教学
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知识,不仅是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反驳。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辩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学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潮的几节内容之后,让学生回去思考: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子求学,理当肩负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重任。对九〃一八事变进行大辩论:中国当时是否应向日本宣战。假如你是当时的学生,你会支持正方还是反方?
2、法国学者让.爱斯卡拉在《日本的体面和平》一书第八页指出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对中国而言,早了两年,对日本而言,晚了两年。”你对此有何看法?学生联系到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的国情、1935—1936年国内局势、1939年国际形势,进而提出了爱国激情与外交策略问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与抗战关系问题、大国绥靖与弱国灾难问题等一系列新问题。就这样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重演性。适当、适量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是要比“书本+粉笔+黑板+地图册”来得好一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即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又能使枯燥、抽象不容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可放映回归仪式片段以加深印象和理解,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可再现当时学生高呼口号,举着标语游行的场面,使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感受时代氛围,进而认识当时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5.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龙游县塔石初中 王建生 ***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决定开展“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优化,大幅度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近年来以各种“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也不断面世,如“目标导学”,“目标导向教学” 等。这些研究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尽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以讲授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触动,因此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上也没有显著的改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学习过程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较充足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它怎样融入新课程理念,怎样与教材完善的结合,反映出基本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与学习,又怎样以丰富且有层次的问题、知识、方法、思想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学案要承载的主要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一)学案设计研究
1、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要加强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学生学案的实效性、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以及怎样使用学案探索出最佳方案;每位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能驾驭此教学法和学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二)学案导学法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实践研究
1、学案与教师
教师结合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和掌握学情,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参与编写、修订和完善学案,充分理解把握和使用好学案,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在充分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多变,兼容并蓄,不断研究与创新,多方搜集资料与信息,反过来再用于指导学案的修订与完善,把教学实践的过程变成修订完善方案、推进其提高升华的动态过程。
2、学案与学生
学案给学生的指导更直接、具体,学生接受和运用这个指导的自由度和实效性更强。学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和研究空间更自由更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交流空间的约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得以充分体现。
学案给了学生路线和方法,也给了学生思想和态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长期使用学案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产生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老师可以作为学案修改的重要依据,使学案不断地完善与科学。
3、学案与课标
学案设计的重点在“问题导学”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问题导学以三线一面的形式把三维目标贯穿起来。一是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的思路导引。二是学法线。在依案自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操作,从而做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这条线或简或繁,或明或暗。三是德育线。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情感价值、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三条线通过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及其内涵,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德育能力面。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启动阶段(2011年5月――6月):组织教师设计学案。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多次关于学案设计的思考和探讨,并方泛听取了这一学课课任教师的想法和意见,形成了学案组成、初步原则与具体做法:
1、学案设计的初步原则
针对历史与社会新授课的特点。学案的设计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课本为基础,以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采用了如下原则:(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根据新教材的实施就需要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都需进行深入地研究,宏观把握,细节人手,按课时编写学案。例如我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下册第四单元内容的编写中就有针对性的把各个不同的特色的区域内容整合到一个课时里面。具体就是把两个或三个具有相同特点具备可比性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学习。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引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例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把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整合成一个PRED问题。再然后分成世界与中国类和问题与对策类;又可分成人口类、资源类、环境类等等子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编写,除一般地注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必须重视所编问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科信息的准确性;学科信息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思想性;学科信息的启发性;学科信息的多样性;学科信息的针对性。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实践和社会认知方法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3)生活化原则
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科特色,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地图的三要素的教学过程中就把教材中光明小区的平面图置换成了本校的校园平面图。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大大提高,而且在课后还对校园平面图提出了修改意见,更有学生制作出了自己版本的校园平面图。(4)人性化原则
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我们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进行分类,基础知识导读、问题导学来帮助学生阅读教材;增加课外时事问题,让学生参与探讨发表意见。
2、学案的组成
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学习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并给出学习的要求,如对认知目标的要求可用“识记”、“理解”、“运用”等,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等。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程序问题?紧扣新课标要求,围绕重点难点进行编写.并渗透认知方法的指导、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练习),课后讨论(思考)等等,题不求多而求精,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按计划展开实践研究。
1、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学案的问题导学部分,让学生们对本课时所学内容有个充分的阅读,并完成相应的引导题。这样既完成学生的教材阅读,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采用教师提问学生随机回答的方式给以解决,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他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物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教师通过学案导学的方式组织进行的教学,学生能更好的跟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对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和有效的学习。
当然,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因此,我们在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精选部分课本题习题及时给出解答,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直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在学案中设计少数有难度和深度的思考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最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3、课后巩固深化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这样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不仅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很好的与学科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关注人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并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法在课堂内外在实践形成了一种主动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较好地落实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4.教学反思
课题组研究成员对自己的每一堂学案导学课都认真叙写教学反思。定期不定期开展讨论,探讨学案运用过程中出现在问题给以及时的调整;又时常把一些有益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整理和课题组内推广。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
(1)对于如何更好地设计学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得出了学案设计的初步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实践取得一些理论性的成果,部分教师还完成了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论文。
2、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1)教师的学案设计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搞,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很大提高,通过大家努力还整理出一套《学案集》,被其他未参与课题的老师采用并与以实践,课题组成员运用学案教学法开展了多次校级公开课,并参加县优质课比赛。
(2)学生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更加期待,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的更加积极和兴趣,学习的成绩也有较大进步。特别是有较大部分的学生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取得的整体效应
学案导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学科采用并逐步形成整体效应,提高了学校整体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六、问题思考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所取得到成果是明显的。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形成了学案设计的初步原则;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学案导学法也被其他学课教师认可和采用。
6.论文《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篇六
本文主要就新课改形式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出几点粗浅的见解。新形式下已不再是过去的“多讲、多练”,而是“精讲、精练”,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里充分感知、理解、掌握、会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我们就要在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习惯、教学评价等方面认真的思考、研究。下面就是我在这方面的一点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我们对许多新的理念、做法已不再陌生。如何才能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提高效率呢?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更新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就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对他们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是他们行为的中心动机和迫切需求。因此,对孩子的这种朴素愿望加以因势利导,构建亲密无间、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怎样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呢?
一、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作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决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而是耐心的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克服缺点,鼓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另外,特别要注意不偏袒优生,冷落差生。
二、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课间可以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拉家常等,掌握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所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道德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行为的标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的工作态度,文明的举止,时时注意言传身教,在与学生频繁的接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他们不会感到老师盛气凌人,而会默默地向你看齐,很自然地模仿你的一切。当一个学生喜欢你了,他就会很主动的学习。
2、创设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地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地态度,而不动情感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地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地负担。”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地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位置的练习时,我对学生说:“只要你能说出你的好朋友的前后或左右时谁,我就能猜出你的朋友是谁,不信的话,你们就试试。”这一番话,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奋的活动起来。当学生发现老师说出的答案非常正确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这时候,我就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小组内研究交流。
3、用微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
有适宜的氛围。所以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微笑可以为教师创造出良好的授课心境,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水平,同时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提出的不着边际的、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予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鼓励他们,有意识的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基数、序数”时,我让学生看“老鹰捉小鸡”的情景图时,有个学生提出“穿花衣服的小女孩为什么不高兴呢?”我没有否定他提出的问题,只是问其他的学生为什么呢?有个学生举手回答:”她怕老鹰吃了她。”还有 一个学生提出“有一个小朋友踩着别人的脚了。”面对这些问题,我没有批评,只是给予亲切的笑容,积极的肯定。慢慢的,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看不到学生无所事事、无聊的样子。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为学生大胆提问题提供了条件。
4、引导学生“会问”
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多个“为什么”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主动的去探索研究,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好奇“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现象探索研究的,我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幅情景图时先将情景图编成了一个故事,然后讲给学生听,在讲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问: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会挠耳朵?有的学生说:“因为它的桃子滚到河里去了。”还有一个说:“他在想为什么青蛙都跳到河里去了?”用这个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情景图、提出问题。另外,我在教学“基数、序数”时,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穿花衣服的小女孩为什么不高兴?”等等。我并没有打击他们,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提问题,接着有一名学生提出“扎小辫的小女孩排第几?”这时我及时表扬该同学提的好,又提出“老师排第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应该提些什么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5、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他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善思考的人。相反,如果老师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保护好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如果展开有关问题的讨论,有时还能帮助大家找到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如在做55页的练习题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两棵大树上一共有几个小叉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我没有忽略掉,先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数?然后解答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提问题的乐趣,还巧妙的练习了学生按顺序数数的知识。另外,我还把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比较精彩的或以后要解决的问题放入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中,如在教学10时,有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10与1、2、3、4、5、6、7、8、9这些数字不同,由两个数字组成?”这一问题,我就放入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6、努力寻找评价的契机,紧抓不懈
课上,每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精彩的,我热情地激励;声音洪亮的,我不遗余力地表扬;而回答不对的,我会鼓励他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回答,从中寻找答案;紧张的,我会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你不那么紧张,你一定会回答的最好,等会再试试看。好吗?”于是,我班的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对于作业,只要正确认真,我总是给打上娃娃脸和五角星,作业本上的得奖绿高的话,就可以参加班级的作业展览,更可以得到每个小伙伴儿的赞美。平常的小测验,如口算我都是让学生自评自查后上交。作业本上,我从来没打过一个错号,而是轻轻地一圈,这样学生感到对他的尊重,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一举三得,科学而合理。
7.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篇七
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 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乏, 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关注有效课堂。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 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 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 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 使师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 这是实现教学增值, 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 笔者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下面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 是学生认识和心理的体验过程。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 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二、巧设情景, 使学生如入其境
历史是过去时, 历史的时空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加上来势凶猛的娱乐文化的强烈冲击, 学生对历史课堂不感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来看来听已经结束的人与事, 因而, 即使再悲壮再雄美再曲折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也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因此,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把历史课程学习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积极互动, 提高效力。
如讲述《经济全球化趋势》时, 可向学生展示《麦兜兜生活的一天》一则漫画集。漫画当中讲述的是麦兜兜生活的一天, 从它的居住环境, 以及起床、吃饭、上课、放学、逛商场的一天, 我们可以感受到全球化就在我们身边。在播放中, 教师在辅以启发性的动情的讲述, 学生能不受到感染和教育吗?其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 创新教学模式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取材广泛, 体例新颖。教材内容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度有余, 深度不足;采取主题史的编排方式, 结构比较合理, 但各章节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知识的系统化程度不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待历史教材同样如此, 对于教材广度有余, 深度不足的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一些重点内容要深入挖掘;对于教材内在联系不够的问题, 我们可以打破各单元章节的限制, 对教材做重新组合。历史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努力寻找各种教学资源, 优化组合, 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独立开发课程资源, 比如乡土教材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对教材资源的整合上面, 一定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的优势,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以使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更加直观高效,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方面, 一定要结合教师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现状, 扬长避短, 发挥教师特长, 贴近学生实际, 挖掘学生潜能,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
四、注意教学反馈与调控,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馈和课堂流程调控, 对历史教学目标的正确实施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一方面,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整体水平, 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效度,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有序的循环。另一方面,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 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及学生学习方法适度性的进行相应指导, 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全程调控下, 达到目标要求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优化要运用科学方法论作为依据,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 一般可设计为: (1) 问题的提出; (2) 资料收集与整理; (3) 理性概括与抽象; (4) 分析、归纳基本结论、原理和基本规律; (5) 运用、解决问题。
五、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史学精神的熏陶
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历史要掌握记忆的规律, 要敢于质疑, 要善于整理历史线索, 这些都是学习历史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记忆的规律, 才能高效的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只有敢于质疑, 才会有所创建;只有善于整理线索, 历史知识才能系统化和条理化。学习历史, 还应具备基本的史学精神, 求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要求学生有求证的意识, 就是要做到“论从史出, 史由证来, 证史一致, 史论结合”, 能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六、优化教学评价, 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8.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篇八
一、丰富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马上进入学习主题,而历史课在提高趣味性方面有很多条件。因为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故事,都可能引发学生对浩瀚历史的探寻与思考。只要使用恰当,每一节课都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不断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脉络,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历史的气息始终萦绕身旁,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自觉性。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轻松活跃,试着扮演课本中的人物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影视剧中见得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大胆扮演,如在讲《三国》时,学生对三国的人物非常了解,对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有自己非常喜欢和崇拜的人物形象,这时让学生来扮演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讲到“西安事变”时,试着把张学良劝蒋介石抗日的一幕表现出来,也同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扮演”时应注意首先进入情景假设,然后尽量投入,感情饱满。
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很多方法去引领学生学习,如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些资料可以从各方面多角度来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概况,有反映战争场景的,有展示历史重大事件风貌的,有勾勒人物形象的……不论哪一类,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是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历史人物的语言,历史生动、形象、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现给大家,把课本没有的插图穿插进去,把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播放给学生看。这样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的思维也就跟着教师教学内容走了。方法很多,只要利用得当就会使课堂的效率提高。
二、把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事物有着极强的探求意识,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力也在增强,并且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会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时,教师就明确地告诉他们: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现实的许多现象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如2008年奥运圣火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燃烧,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举办奥运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全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进入近代以后,旧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富强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经过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把历史知识的环节与生活中的一些事相联系,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讲都江堰时可以问学生去过那里没有,问问有关情况,也可以让去过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过渡到教学中来。在讲赵州桥时可以让同学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在自己家乡有的石拱桥先告诉大家。把现实中的事物和历史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教学方式,丰富学生情感
历史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教学方式利用得当,会很快吸引学生,根据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制于学生的思维知识水平。从学生思维的角度看,中学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可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文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如: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
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我们常用的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方法外,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可让学生模拟历史剧中人物在课堂表演,既丰富了课堂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根据实际可以使活动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在给学生上《历史文物仿制活动》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材料,在教室里让学生自由组合,把难度降低,可以做都江堰模型图,可以做手摇小纺车等。学生兴趣浓厚,同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9.课堂教学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篇九
木头凳明德小学侯志伟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我们所教的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学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使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
10.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篇十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学生愿意学习的情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的环境,是激发学生最好的方法。
1、导入过程,创设审美气氛。
2、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的表演,创设情景。比如《卖油翁》一课,我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课文里面,会复述课文。
3、教师应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借助录音、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突出语文教材的文章美感。
二、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学生 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跟着老师走。
1、设置问题交给学生,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动脑,就要让他们积极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2、让、学生动嘴动手,就减少了他们走私的机会,注意听讲。
3、动手,让学生做笔记,可以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接受新的知识。
11.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不懈探索的迫切性课题。当前,历史教学改革提倡启发诱导式教学,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学的课堂提问,把课堂教学的教和学统一起来,把引导、启迪积极协调运转起来,使学生乐学、会学,对于提高高中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结合一些实例,就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提问的功能
(1)激趣乐学的功能。众所周知,由于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但是在通过对300余名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十分讨厌学习历史知识,甚至有25%的学生还十分喜欢历史。然而,由于他们在学习中大多都是被动的接受和学习,时间长了,这种热情和兴趣就日益降低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正是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作用。(2)启发思辨的功能。近几年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成了中学历史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专家、教师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地探讨,收获颇多。(3)反馈信息的功能。教学活动原本就是一种交流,使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之中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效。
二、提问的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主张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即要注意提问的艺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和方法。(1)忌简单直接,求可望可及。教师要注意避免问题设计的简单化、直接化,即要成易,又要生动;既要和学生所学的知识相联系,又要调动学生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筹划,设计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使提问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思考去发现知识的蕴含之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2)忌平淡无奇,求平中出奇。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枯燥平淡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长期如此,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角度新颖,平中求奇,使学生因为好奇而集中注意力,由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主动的去学习。(3)忌不架铺垫,求层层设疑。对于教材中的疑难知识,教师应避免不架铺垫,直接提问。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進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组,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化,并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4)忌模糊不清,求精确鲜明。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在概念或内容上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提问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例如,“秦灭六国实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5)忌只问不导,求因势利导。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前方百计掌握“点金术”,而不是只简单的授学生以金字。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技巧和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问题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台。要教会学生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等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金钥匙,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6)忌批评责难,求表扬鼓励。老师提问时,如果态度严厉,表情严肃,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心理甚至敌对发抗情绪,这非常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如果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以味的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难,这不仅有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还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要用带激励性的言辞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有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与表扬或鼓励。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个民主、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使提问发挥它应有的艺术魄力。
总之,中国有句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问题是引发思维,积累知识和创造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维,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设疑提问,是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历史教师应当加以重视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优化提问的设计方法,讲求教学的提问艺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会真正落到实处,美丽教育的花朵将会常开不谢。
参考文献
[1] 陈东旭.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 谢继勇.谈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的使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
[3] 刘金银.走出合作误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12.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效率,高效课堂
进入初中新课改以来, 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上课时, 教师唱主角, “一言堂”, 教师“忙”, 几乎占有了课堂的所有时间;学生只是接收器, 学生“闲”, 由学生掌握或自主活动的时间太少了。因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 教师未能分配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维或讨论。长期以来, 教学上的“单边主义”行为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够理想的最根本原因。我总结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一、运用多种途径丰富历史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小鸟, 是永远飞不起来的, 他的学习是教师逼迫下的被动学习, 可想而知课堂效率有多高。相反,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会全身心投入, 钻研、探索、孜孜不倦, 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让历史“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使学生印象深刻, 有效地创设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用箭头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在这个过程中可穿插“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图片,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万险, 真正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惊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等等。
善于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来丰富历史课堂, 可使历史课成为神采飞扬的文学课堂。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 写了大量壮美的诗篇, 这些诗篇如史诗般与近现代历史相关联着, 如《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与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渡江战役, 等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用成语典故, 旁征博引, 能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百花园。
二、在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 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小组讨论是激发学习主体主动参与的最佳途径。学习小组一般安排为4—6人, 一般采取同桌及前后同学组合。这样可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如在讲重庆谈判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 蒋介石连续发了三封电报给毛泽东, “盛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这时, 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难题是: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去”与“不去”的理由各是什么?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并相应地作了阐述。最后, 我作出总结。这样, 学生真正地明白了重庆谈判的真相。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三、课堂教学时间一定要合理分配
任何人的注意力都不可能在45分钟内专注不变, 因此对课堂教与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控制, 会大大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教有学, 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经常切换之中。心理学权威实验表明, 在一节课中有一段时间学生的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佳状态。
如何因势利导, 使学生更长时间处于学习最佳状态?我认为:教师一次讲述的时间不能超过普通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范围之外, 否则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规定教师的讲述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8分钟, 教师一次讲述的时间不得持续6分钟;学生活动支配的时间累计不得低于27分钟, 并且规定学生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得持续9分钟。师生的即时互动, 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如教师在讲解了一个知识点学生理解后, 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识记, 或者当堂做与这个知识点有关的题目, 可达到及时巩固、查缺补漏的效果。
1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十三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
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转变为“学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
也就是说,原来站在课堂边缘地带的学生要站到课堂的中心位置去主宰课堂。
教师要真正地让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因此,我认为,备课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
(一)备教材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
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作为教师,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才是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
课前,教师要先吃透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只有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才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堂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备学生
教师在课前备课中除吃透教材外,还得吃透学生。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
1、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如何认识及处理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成功的课堂的关键所在。
2、其次,要把握提问艺术,给学生成功的愉悦 。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
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
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
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能正确答出问题的学生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
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最后,教学方式要直观、灵活。
根据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
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有利于其掌握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课内精心上课
素质教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而,我们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减少教师的教和讲,增加学生的思和悟。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一人唱“独台戏”。
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太少。
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课堂上,教师更大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 ,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在让学生“悟”。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悟”。
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其实有好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教师讲的少,就要精讲,把握好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需要讲。
课堂上教师如果滴水不漏,大讲特讲,反而会将学生引入迷魂阵里,教师应让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悟”。
但是,教师要把握好给学生“悟”的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总体智力水平,设计好“悟”的时间,不能只提一二个问题而整节课让学生一直在“悟”,这样,教师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提不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像我校(长泰二中),一部分优生被别的好学校录取了,另一部分又去私立学校读,剩下的在校生,总体智力水平为中下等,在这种实际情况下,我认为:一是,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不会一问三不知,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教师提的问题不能太难。
太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解答不出来的。
三是,提问的学生应有层次性。
较难的,提问优等生;不太难的,提问中等生;容易的,提问后进生。
教师不能老是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而忽略了或不重视后进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的后进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
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方式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是,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悟”的时间,若是在短时间内学生“悟”不出来,教师则要不时地启发,而不能让时间白白地流逝。
若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仍回答不出来,我认为,这时候,教师只好“教”了,让学生课余时间再“悟”吧,不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
这一点,教师应灵活机动把握好。
五是,要努力创设“和谐情境”、“乐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07-02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10-30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10-21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08-31
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09-12
如何提高中学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效率01-17
如何适应新高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07-03
浅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01-19
浅谈小学英语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07-03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