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记叙文阅读

2024-07-16

初二记叙文阅读(共11篇)

1.初二记叙文阅读 篇一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

表达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 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 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 加强了语气。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 。因为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提炼中心、主题: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初二记叙文阅读 篇二

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其考点大致如下:

1. 概括内容情节。概括能力是基本的阅读能力, 对记叙文内容情节的概括, 一是着眼于全文, 一是着眼于局部。

2. 分析人物。一般而言, 中考记叙文中要求分析的人物大多是正面人物, 或者要求分析其性格特点, 或者要求分析其品格特点。

3. 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 往往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或言外之意。作用则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分析。

4. 品析语言。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选文往往文质兼美, 语言上可圈可点、可咂可品。品味语言, 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用词, 二是修辞, 三是句式。其中, 初中阶段以考查第二点最为多见。

5. 品析标题。一考标题的含义, 一考其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理清文章的思路。

6. 品析手法。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包括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品析手法, 就是不仅要明了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

7. 把握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表达的基本观点或基本情感, 是文章叙写、议论的目的。把握主题, 是解读记叙文本的核心任务。

8. 拓展表达。这类题目比较综合, 往往与主题领悟、对比阅读、口语交际等结合在一起考查, 如谈谈启示、讲讲理由、说说如何做等。

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5·辽宁营口)

栅栏两边苹果甜

班超

(1) 艾尔和胡安住在普韦布洛村村口两幢并排的房子里, 尽管他们的房子十分相似, 但艾尔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苹果树, 而胡安家却没有。在艾尔看来, 除了家人和好脾气, 胡安拥有的东西很少。

(2) 春天, 苹果树蓬蓬勃勃地开出满树的粉色花朵;秋天, 苹果树的枝头缀满红艳、甜美的果实。这时, 艾尔每天都会对着苹果树吹嘘一番:“我的苹果树开出的花最美丽, 结出的果实最甜美, 这使我成为普韦布洛村最棒、最幸福的人!”“那的确是棵很美的苹果树。”胡安赞同地说, “你也让我们一同欣赏它的美丽, 我感觉很开心。”听到别人也从他的苹果树上获取益处, 艾尔的幸福减少了一大半。他越想越不高兴, 为了独享苹果树恩赐的幸福, 他悄悄地建造了一道高高的栅栏。

(3) 尽管如此, 有一年春天, 艾尔还是沮丧地看到, 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艾尔想:“我不能剪掉它, 秋天它还会结出很多的苹果呢。不过, 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在粉红色花朵盛开的春天, 他异常烦恼;到了绿叶满枝头的夏天, 他心事重重;当果实挂满枝头的秋天来到时, 他决定解决此事。

(4) 艾尔站在庭院里采摘苹果, 他很努力, 却怎么也够不到栅栏另一边枝条上的苹果, 他很沮丧。然而, 第二天, 他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 卡片上面写着“谢谢”, 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 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

(5) 他带着蛋糕, 急匆匆地赶往市长家。他把蛋糕掷到桌上说:“看这个, 这是用从我家树上采摘的苹果制作的, 胡安犯了偷盗罪!”市长问:“你肯定做蛋糕的苹果是你的吗?”艾尔怒气冲冲地说:“当然!许多年前, 我父亲在庭院里亲手栽下这棵苹果树, 土地和树都属于我, 苹果当然也属于我。”市长说:“从现在起四天后, 法官将去普韦布洛村考察。你既然提交了案子, 肯定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艾尔皱起眉头问:“我应该怎么为法官准备证词?”“你已经站在自己一方讲述了事情, 但一个栅栏有两边, 就像所有争论一样。法官希望你了解问题的两个方面, 请你明天带着胡安的观点再来。”市长说。

(6) 艾尔朝家的方向走, 他努力想象胡安可能会说什么。树枝确实越过了栅栏, 胡安又那么贫穷, 任何食品当然都受他欢迎。“不过, 那是我的苹果树!”艾尔对着一条路过的狗, 语气坚定地说。

(7) 第二天清晨, 艾尔返回市长家, 说出了他想象的胡安一方的辩词。“他会说苹果落到了他家庭院, 因此变成他的了。”艾尔说, “但是, 如果一条狗跑进他家院子, 狗却不会变成他的。”艾尔为自己想出的精彩辩词感到十分自豪。“但胡安为什么要送给你苹果蛋糕呢?”市长问道。“为什么?嘲笑我呗!”艾尔说。市长说:“可是, 胡安没有能力送给别人食物啊。你的说法有欠妥当。一个栅栏有两边, 就像所有争论一样, 你还需要考虑一天。”艾尔勉强地说:“我将去和胡安谈一谈, 但这只会使我的证据更加充分!”

(8) 晚上, 艾尔坐在院子中, 出神地凝视着树木和栅栏。A微风下, 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 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艾尔想:“苹果树是我的, 所以它的果实也是我的。但是苹果落到了胡安家院子里……胡安为什么要送给我蛋糕呢?”

(9) 艾尔来到胡安家门口, 轻轻地敲了几下门。胡安打开门, 一看是艾尔, 就十分友好地笑起来:“你喜欢那个蛋糕吗?我必须感谢你。你家苹果树伸过来的树枝, 给我和家人增添了许多快乐, 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荫, 都令我们无比幸福。我知道, 拥有普韦布洛村最棒苹果树的人肯定也是最慷慨之人, 但那些苹果, 当然属于你。我想, 我们从你的苹果树那里得到了如此多的幸福, 只把苹果归还给你就显得过于微薄了, 所以, 我妻子用所有的苹果烤成了一个香甜的蛋糕, 我们希望你喜欢它!”

(10) 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此时, 他最初的气愤已经像绵白糖一般完全溶化在水中了。

(11) “你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吗?”胡安指着餐桌说。餐桌上摆着一些简单的饭菜:豆子、米饭和玉米饼。艾尔知道, 明天法官到来时, 他不用提供任何证词了。他说:“我很乐意!和你们在一起, 我很幸福!但请允许我带点东西过来。”B说完, 艾尔连忙跑回家, 仔仔细细地选了一篮最大、最红的苹果, 带着这边的甜甜的苹果去了栅栏的另一边

(选自2013年第9期《特别关注》, 有改动)

1.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栅栏两边苹果甜”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第 (2) ~ (11) 段, 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 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艾尔不满分享果树, 修建栅栏。 (1) (2) 艾尔到胡安家考察, 得知真相。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艾尔两次“脸涨得通红”,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

(1) 艾尔恼火极了, 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把卡片摔到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 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处,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的胡安除了拥有“家人和好脾气”, 还拥有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 结合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周国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幸福喜欢捉迷藏。我们年轻时, 它躲藏在未来, 引诱我们前去找寻它。曾几何时, 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将它错过, 于是回过头来, 又在记忆中找寻它。”的确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幸福, 不经意间已被握在手中, 可是我们却不曾感觉到它, 仍在苦苦地寻觅着。

幸福在哪里?文中的艾尔和胡安已经找到。你是否也已经把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获得幸福。 (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5·江苏扬州)

木刻猴子

林文义

(1) 小时候, 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 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 一只双手遮着眼睛, 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 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 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2) 有一次,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 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 就是一块木头, 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 可是没有发条, 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 只要旋紧发条, 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 把木刻猴子还给了祖父。

(3) 祖父把我抱起来, 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 这三只猴, 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 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 你还小, 不会懂, 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 我六岁, 祖父的话, 我听不大懂, 但“有耳无嘴”这句话, 却印在了心里。

(4) 隔了一年, 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 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 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5) 念高中的时候, 不知道为了什么事, 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 我的嘴快, 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 侧过头去, 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 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 不要乱讲话, 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 你难道忘记了?”

(6) 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 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 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 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 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 不要放言高论, 不要妄加评断, 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 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 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 不听、不看、不说, 这是有道理的, 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在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 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7) 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 不听、不看、不说, 这样一个人, 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 这是多么消极的借口!”

(8) 父亲苦笑, 淡淡地说:“唉, 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9) 又是几年过去了, 在不断的历练中, 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 但我发现, 虽不甘愿, 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 时时处在自我的中。

(10) 父亲离开以后, 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 由祖父传给父亲, 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 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 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 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 不被人扭曲, 也不去扭曲别人。

(11) 点起一把火, 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 有改动)

1. 阅读全文, 完成下表。

2. 第 (8) 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细读第 (9) 段, 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 (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5·福建福州)

消失的故乡

谢冕

(1)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 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 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 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 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 我不是, 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2) 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 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 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 而是, 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3)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 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 也不是悲哀, 我似是随着年华的逝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4) 为了不迷路, 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 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 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 几棵茂密的龙眼树, 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 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5)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 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 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 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 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 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 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 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 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6) 那里有一座教堂, 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 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 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 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 而我, 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7)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 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 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 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 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 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 悠长而缠绵, 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 可是, 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 以及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8)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 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 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 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 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 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 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 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 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9)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 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 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 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 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 清除花园和草坪, 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 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 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 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10)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 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 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综观全文, 面对“消失的故乡”, 作者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第 (3) ~ (7) 段文字, 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 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 (1) , (2) ;长满水草的河渠, (3) ;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 (4) 等。

3. 根据第 (9) 段的内容, 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语言富有意蕴, 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 自选角度, 做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 几棵茂密的龙眼树, 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 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 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 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 对此, 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5·重庆)

炸豆 (1)

阿慧

(1) 天上是金黄的太阳, 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 没有遮拦的那种黄, 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2) 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 豆叶就在豆棵 (2) 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 凝固在豆荚里, 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3) 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 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 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 从头坠到根, 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 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4) 割掉豆棵的田地, 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 黄衣的是姐姐, 红衣的是妹妹, 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5) 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 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 叮当响了一声, 叮当又响一声, 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胖胖地躺在那里, 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俩爱惜地把它们捡起, 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 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 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 该多好啊!”可是, 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 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 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6) 突然, 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 茶缸咚地掉在地上, 豆粒惊恐地蹦跳, 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 小妹懵懂地扒醒了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 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 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 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 麻花着软身子, 追逐妹妹, 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 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 蛇疼得一抽, 辨不清方向, 冲向路边的水沟。

(7) 小姐俩背靠苦楝树, 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 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俩单薄的布鞋底, 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 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里。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 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8) 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 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 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9) 拾来的豆粒, 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 倒上清水, 蒙上毛巾, 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 等待豆的长大。夜晚, 小姐俩坐在患眼疾的奶奶的床边, 更像两个大人了, 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10) 瓦盆里的豆发了芽, 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 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 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 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 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 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 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 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 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 有些豆芽, 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 有些呢, 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11)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 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 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注】 (1) 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 豆荚自行爆裂。 (2) 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 阅读全文, 填写下面的表格。

2. 结合上下文,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 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 人和镰刀都酝酿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 黄衣的是姐姐, 红衣的是妹妹, 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的妙处。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胖胖地躺在那里, 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姐俩“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联系全文, 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批阅学生完成上述四篇真题的情况, 我发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理解不到位。理解是正确阅读的基础, 更是高效答题的前提。少数同学因为阅读习惯不佳, 理解能力发展滞后, 导致答题时只能浮在文字表面, 较难进入内容、情感的层面。

二是审题不清晰。没有清晰的审题, 答题必然成为糊涂账, 甚至南辕北辙。审题时, 同学们既要注意题干部分的文字表述, 读出其中的提示和限制, 也要注意分值, 根据分值大致确定答案的要点数目。少数同学缺少严谨审题的习惯, 读题时只是简单地扫一眼, 这样马虎审题必然导致红叉滚滚。

三是答题不规范。很多题目的解答都有一定的范式, 而范式中就包含了答案的诸多要点。藐视范式, 不规范答题, 必然导致丢三落四, 回答不完整。

结合“考点透视”部分所列的八大考点, 我们来具体说一说记叙文阅读的答题之道。考点一:概括内容情节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情节, 首先要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学们应抓住这六要素, 以“某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情, 结果如何”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 先看原文中有没有可用的词句, 如果找不到可用的词句, 再自己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如果是填空题, 则应先琢磨题目给出的示例, 然后仿照示例组织语言。

考点二: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题有两类考法:一类只要求说出人物有哪些性格或品格, 这类题目分值低, 往往只有1~2分, 写出一个点得1分, 只要概括正确即可;另一类则需要结合相关词句或细节进行分析, 答案最好组织成“从……可见他……的性格 (或品格) ”这样的句式。

与性格相关的词汇有:温和、热情、开朗、谦逊、自信、老实、忠厚等。与品格相关的词汇有:善良纯洁、正直无私、宽容大度、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等。描绘女性常用的词汇有: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心思细腻、温柔体贴等。描写农民常用的词汇有:勤劳、善良、坚韧、朴实、忠厚等。

考点三: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

对词、句、段的含义的分析, 要遵循“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 联系具体语言环境, 借助上下文进行推测。这类句段, 往往指那些能提示或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或是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上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对词、句、段的作用的分析, 内容上一般从点明中心、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等角度去思考;结构上一般从呼应标题、引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等角度去思考。结构作用要看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开头, 往往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等作用;如果在中间, 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结尾, 则往往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给人启迪、点扣标题、首尾照应等作用。

考点四:品析语言

品析语言, 一般要求分析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如果是动词或形容词, 答题时可写成“这一 (系列) 动词 (或形容词) 生动准确地描写出了事物 (或人物) ……的特点,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或性格) ”。如果是叠词, 则可以写成“描写出了事物 (或人物) ……的特点,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或性格) , 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当然, 以上格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不可硬套。

关于修辞, 前面已经说过, 这里只强调一点:分析修辞作用时, 有时不仅要分析该修辞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情态) , 还要分析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心理。

句式角度, 一般就是分析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整句的表达效果是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表意强烈、极有气势。散句的表达效果是富有变化, 能够自如地表情达意。长句的表达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 语意贯通, 气势磅礴。短句的表达效果是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需要强调的是,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语言, 同学们都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五:品析标题

解答标题含义题, 一是从标题中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 联系文章内容, 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二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 联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1) 交代写作对象; (2) 概括主要内容; (3) 奠定情感基调;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设置阅读悬念; (6) 揭示文章主题等。

考点六:品析手法

记叙文有多种写作手法, 如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叙述手法中常考叙述顺序和叙述人称。叙述顺序里常考倒叙和插叙。其中, 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使情节富于变化, 以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 或为下文做铺垫。叙述人称里常考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其中, 第一人称的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 给读者以真实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描写手法里常考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补充, 或以人物映衬, 或用环境烘托, 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 它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 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表现手法里常考的是对比、衬托、讽刺、照应、铺垫、伏笔等, 而考得最多的则是对比和衬托。其中, 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突出文章的主题;衬托则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 以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考点七:把握主题

主题, 也叫主旨、中心思想。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 通常采用诸如“文章通过……的叙述 (或描写) , 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赞美 (批判、抒发等) 了……”这样的句式。

考点八:拓展表达

要回答好拓展表达题, 同学们需要勤观察、勤思考;同时, 要广泛阅读, 开阔视听, 不断地吸取营养。只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材料, “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具体答题时, 同学们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 避免空谈、泛泛而谈。“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 要做到中心明确, 能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此外, 还要注意结合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语言力求简明扼要 (注意字数要求) 。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面试

许国江

小林家在苏北里下河地区, 来苏州前, 他是乡政府的一名公务员, 有固定的工资收入, 生活也比较安定。可小林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 觉得在乡政府机关工作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更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苏州是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那里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他希望在苏州寻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他不听亲友们的劝阻, 向乡政府递上一纸辞呈, 毅然来到了苏州。

小林来到苏州之前, 曾给自己设想过许多困难, 所以即便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他也并不后悔, 也不气馁。他想, 好事多磨, 凭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迟早会找到一家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的。

果然, 有一家大型企业看了他的材料后, 觉得公司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人事主管和小林接触了几次, 对他的印象很不错。人事主管对小林说, 符合他们公司招聘条件的共有4人, 根据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要在4人中选拔1人, 究竟选谁, 得经过总经理面试以后才能确定。人事主管要他某天下午2时到总经理办公室接受总经理的面试, 并预祝小林面试成功。

这天下午, 小林准时来到公司。人事主管说, 总经理要分别对4人进行面试, 小林排在第3位, 要他稍等。

【A】就在这时, 小林的手机响了, , 立马找到人事主管, 说自己不能接受总经理的面试了。他母亲病重住院, 他是独生子, 必须立即回家。

人事主管说:“我理解你的心情, 可是顶多还有一两个小时就要轮到你了。俗话说, 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 机会难得, 我看你还是等面试以后再回家吧。”小林说:“我的心绪很乱, 我母亲是多么需要她唯一的儿子啊, 我恨不能插翅飞到母亲身边。我一刻也不能耽搁了, 我现在就得走!请你向总经理招呼一声, 就说我小林谢谢他了。”

轮到小林面试的时候, 人事主管把小林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向总经理做了汇报, 话语中充溢着怜惜之情。【B】总经理一边看小林的应聘材料, , 没有做任何表态。

小林是个人才, 人事主管非常赏识他, 对他因故未能参加面试而失去了被录用的机会深感惋惜。岂料傍晚时分, 总经理找到人事主管, 要他汇5000元钱给小林, 并且通知小林公司已正式录用他, 要他安心给母亲治病, 等母亲病愈后, 就来公司上班。

总经理做出这样的决定, 是人事主管始料未及的, 他的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念:难道小林和总经理已经有过接触?或者……他微微愣了愣, 对总经理说:“可小林没有参加面试啊!”

总经理说:“是的, 小林是没有参加面试, 可他已经通过你向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别犹豫了, 你这就按我说的去办吧。” (选自2015年第1期《天津文学》, 本刊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 说说小林最终被录用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 分析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A】就在这时, 小林的手机响了, , 立马找到人事主管, 说自己不能接受总经理的面试了。

【B】总经理一边看小林的应聘材料, , 没有做任何表态。

我选____句,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 说说主人公小林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当“孝子”

贾泽宇

阳光和煦的晌午, 我小心地搀扶着脚伤未愈的老龚慢慢下楼, 向我停车的地方挪去。

楼旁墙根下一群晒着太阳的老邻居, 用好奇的目光盯着我们。等我们走近, 一位大爷探着头急急地问:“老龚啊, 脚伤好点了吧?这是出去转转?”老龚停下来解释:“今天是去医院复诊。”旁边的奶奶一边细细打量着我, 一边笑眯眯地追问:“这位小伙子是你家侄子吧?最近常过来看望你嘛!”老龚听了, 略显尴尬地笑。我也羞赧地拉着老龚赶紧继续往前走。身后叽叽喳喳的称赞着实让我汗颜, 更加剧着我的愧疚。因为我非但不是老龚的亲人, 而且可以说是“罪人”。就在一个多月前, 正是由于我开车不慎, 才把骑电动车的老龚碰倒, 摔成脚骨骨折的。

出事后在现场, 我立刻把受伤的老龚扶进我车里。当时他的脚面只是局部红肿, 而且还能走动。老龚似乎并不太在乎自己的伤情, 只是催促我赶紧找地方把他的电动车修好, 让我别耽误了他去接孙子放学。看着他的脚伤, 我坚持让交警和保险公司过来勘查现场, 再带他去医院拍个片子。当拿到医院的诊断证明书, 听到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时, 我完全傻眼了。对于这样的检查结果, 老龚更是惊异。他反复向医生念叨, 他那有心脏病的老伴还等着他回去照应呢。他要是住了院, 谁又能天天代替他去接孙子上学放学?

见此情形, 医生告诫我说:“好好劝劝你父亲吧, 老人家年纪大了, 骨骼恢复起来慢, 家里的事情你们年轻人应该多承担承担。”我被医生的话堵得一时语塞, 更不好意思道出实情。可任凭我和医生怎么劝说, 也拗不过老龚一定要回家的决心。

当晚, 我送老龚回到家。老伴看着他绑着固定绷带的脚, 眼泪就簌簌地下来了。考虑到老龚在家休养的困难,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 我隔三岔五地就去探望他。可每次我过去, 几乎都是老龚一个人在家。老龚的老伴不是替他接送孙子, 就是到儿子家帮他们烧饭照应家务去了。老龚自己也不老老实实躺在床上休息, 总是在家里拾掇忙碌着。看到我一脸的忧心忡忡, 老龚总是若无其事地说“:没事的, 你放心, 我这几天感觉好点了。”他一方面总劝我不用总来看他, 但我每次来了, 他总会要我多陪他一会儿。看得出, 老龚是个很爱和人聊天的人, 而平时老两口的生活很冷清。等我这个肇事者要走了, 他似乎还有点不舍。

复诊的结果令人高兴, 老龚的脚伤已基本恢复了。在保险公司签订赔偿协议那天, 我第一次见到老龚的儿子。在谈判桌前, 老龚的儿子、儿媳, 老龚的弟弟、弟媳, 还有一帮我从未谋面的龚家亲戚都聚齐了。他们群情激奋地再次表达了对我过失撞人的不满, 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只有老龚在边上始终低着头, 眼神不安地坐着。

几轮商议下来, 赔偿的金额总算谈妥。我在协议书上签下名字, 将笔递给老龚。他颤抖着接过笔, 默不作声好一会儿, 像在逐条审读协议上的所有条款。

最后, 在家人的催促下, 老龚猛然提起笔, 在那份协议书上用笔“唰唰唰”地将那些密密麻麻的附加条款全给划掉了。 (选自2016年1月8日《扬子晚报》, 本刊有改动)

1. 请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补全下面的内容。

A开车不慎, 碰倒老龚→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商议赔偿, 划去条款

2. 老龚为什么“一方面总劝我不用总来看他, 但我每次来了, 他总会要我多陪他一会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讲究前后呼应, 请从前文中找出与“在保险公司签订赔偿协议那天, 我第一次见到老龚的儿子”相呼应的句子, 并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以“当‘孝子’”为题, 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简析老龚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关于母亲的一件尴尬事

陈柏清

(1) 这个情节, 在我幼年的心中曾纠结很久, 仿佛乱麻球, 缠绕着矛盾, 不愿提起、触碰。

(2) 我小时候比别的孩子上学早, 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无暇看顾我。那时的乡下小学, 还要求勤工俭学。夏天上山采野果、打松子, 都要交一定的数量。冬天的时候, 就要往学校交肥粪:牛粪、马粪、驴粪、猪粪……各种动物的粪便。这些粪便中的驴粪、牛粪、马粪最招人喜欢, 只是在用小粪叉往粪筐里弄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术。我不行, 没那种遗传和潜移默化的家教。我大多数时候只是尴尬地围观, 通常出去一圈什么粪也捡不到。我们家是下放户, 是接受劳动改造的, 所以爸爸妈妈都是一切从头学起, 何况我。

(3) 但是学校的任务不能马虎, 交不到一定数量的粪分, 就要被批评, 还得在全校大会上检讨;并且最要命的是, 罚钱。这个, 对于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 实在不能有。尽管, 每天早晨去上学时, 哥哥姐姐把他们捡到的粪给我匀一点。管估分的班长也很同情我, 每次都往高给我估, 比如王小三一块牛粪就估5分, 可是当身材瘦小的我把快有我高的粪筐放在地上, 里面只有一小块冻得硬邦邦, 说不定还挂着白霜的孤单可怜的牛粪时, 班长偷偷给我写8分。他往那脏兮兮的绿塑料皮小日记本上写数目时, 一边冲我眨眼睛, 一边狡黠地露出一颗小虎牙冲我乐。

(4) 虽然各方都在帮我, 可是我仍然交不够。在最后的期限到来的头天晚上, 我很伤心地坐在油灯下一直就那么烦人地哭, 像江南的梅雨似的。哥哥姐姐生气地责备我怎么不早说, 妈妈安慰我说:“别怕, 妈妈想办法。”我想, 什么办法呢?但是什么办法, 我也是没办法。我睡到半夜, 因为突然想到粪分还不够, 就醒了, 或者是因为头顶感到了从开着的房门吹进来的风。我迷迷糊糊地走到后门口。我们家有一个后门, 平时不怎么开, 因为一般人家都是走前门的。我看见后门开了, 就走到后门那里去, 撩开门帘, 一股冷风直冲过来, 我一激灵, 灌了一口凉风, 一下清醒了。仔细一看, 朦胧的月光下, 好像是我母亲, 正拎着一筐东西快步走过来, 我本能地赶紧放下帘子, 钻回被窝里去。

(5) 不一会听见插门声, 母亲走进来, 我能感觉到她的身体似乎散发着凉气。她掖了掖我的被角, 然后上炕躺下。我不是一个很笨的孩子, 我猜得到母亲干吗去了———我们家后院是村里的牛圈, 里面有十几头牛, 我想我的粪分有着落了, 可是心里也有一种说不清的纠结。我们家家教是很严的, 别说偷拿东西, 就是说一句谎, 也是要被父母严厉责备的, 所以那一夜我心里很矛盾, 甚至有点第二天不想拿那些牛粪去上学的心, 可是不拿, 我可没有钱缴罚款, 也很怕羞。于是, 我心情复杂地翻了两个身, 然后睡着了。

(6) 当然, 第二天我拿着满筐的牛粪上学去, 分一下就够了。我不问, 母亲也不说粪从哪里来, 甚至我很奇怪哥姐也不问, 早晨帮我提上粪筐就走。所以我怀疑哥姐都懂, 甚至他们也这样被母亲帮过。

(7) 但我心里一想起这件事儿还是有些不舒服, 像眼前突然被扔了一团烟雾。当然, 我上学的第二年这种规定就被取消了, 因此, 我母亲不用再这样做, 我心里也就舒服多了。但是, 当我莫名其妙地突然想起这件事儿时, 心里仍然感觉不痛快。直到母亲去世, 我依然是这种感觉, 仿佛一件完美的东西, 我在心理上需要忽略它的瑕疵。

(8)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本关于狼的小说。里面说母狼带着小狼想走出荒漠, 可是冬天的草原甚至找不到一只老鼠来充饥。走了很久, 母狼和小狼都已经筋疲力尽, 最后的时刻, 母狼咬破了自己的大腿, 让小狼吸食自己的鲜血。我眼前闪现出母亲, 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并且家境优渥, 在我仅有的对她的印象里, 我绝对可以说她是把自尊看得甚至高过生命, 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女人。我又痛苦地想到她黑夜里到牛圈去偷拿牛粪。有思想和没思想的人对这样的事情的痛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我知道母亲生前一直遗憾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 是受了大人的拖累, 对孩子们抱着她不该有的歉疚。我至今不能使用“偷”这个词来形容这件事儿。 (选自2016年1月21日《羊城晚报》, 本刊有删改)

1. 本文标题是“关于母亲的一件尴尬事”, 通读全文, 请概括尴尬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 (3) 段所写内容似乎与母亲没有什么关系, 是否可以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母亲的做法是不是“偷”?请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你的看法。 (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叙文阅读随想 篇三

【关键词】 语文 记叙文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06-010

一、多读书

多读书,一是指书读的遍数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越深,外延拓展得越宽,并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即常说的“把厚书读薄和把薄书读厚”。二是指读的书多,学生不仅要读好课本,还要有选择的读好课外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体,现在的语文学科更是一个综合体,阅读理解题中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象无所不有,平时读的书越多,考试时的障碍就会越少。

读的书多了,阅读速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它反过来又会让你书读得多,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延长人的读书生命。在平时充实的读文连句中,会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的语感,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这语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是时间与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质变完成后,也就拿到了做阅读理解题的金钥匙。

二、勤动笔

有了金钥匙,如何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现在的语文考试都是通过笔试来进行的,所以必须将读说的能力通过笔来传达。写,其实是一种能力,是读说的深化。如:有的同学书读了不少,满腹经纶,但要让他写一篇文章,却理不出头绪,犹如老虎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而有的同学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并能切中要害,这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我们要在平时养成一种记的习惯,把周围发生的有感触的事,把所读到的精美片段及读后的感想随时记录下来,字数多少不限。经常写,语言就能逻辑严谨,表情达意就能用词贴切,谋篇布局就能紧扣中心,做到了这些,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一过程,是一耕种的过程,是播种前面“读”的种子,以期待未来的收获。

三、精练习

要想有收获,也得讲究方法与技巧。

(一)明确主旨

文章的每一部分,每一句话,都是为中心服务的,中心是全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为有向心力的存在,由词句组成的文章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结构才严谨,全文才浑然一体。阅读中的好多问题都是以主旨为中轴线,解答时不能偏离了它,否则,就会像作文中跑题一样,违背出题人的考察意图,出了许多力却费力不讨好。除了这总的中轴线,还要找准每一段的中心句,因为它是这一段表述内容的中心。

总之,答题时,首先联系问题中所设计句子的前后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再围绕这一段的中心句,融于全文的主旨中来解答。

(二)确定主人公

一篇记叙文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人,确定这些人中谁是主人公很重要,因为它和文章的主旨密不可分。比如《七根火柴》中的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卢进勇占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无名战士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出现,但究其分量,课文赞扬的是无名战士为保存七根火柴,为保存革命的火种,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的无私忘我,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从主旨来看,主人公应是无名战士,即主人公的判定不是依据其所占篇幅的大小,而是其是否能最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同样,主旨的的判定的也依据主人公的行为、思想、情感和精神。

(三)理清写作思路

作者写一篇文章,对事件的安排有一定的顺序,每个事件间如何衔接有一定的技巧,我们把握住情节发展的脉络,也就能将自己最快地融于文章中,与作者同步,从而产生共鸣,以自身的理解感受来解答问题,也就简单多了。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线索、作者情感的变化等方面去理解。

(四)联系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每篇作品都是作者人生观的表露。在作品中,同时也宣泄着当时生活的情感,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每一部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看一篇短文,首先看它的作者是谁,通过内容了解是它哪个时期的作品,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这些对做阅读题很有裨益。

鲁迅的《秋夜》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三自然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体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恋。这个学生只注意到了这段开头的孩子打枣,没有联系前后文,文章写孩子打枣,是为了写落尽叶子的枝干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忽视了当时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的9月,忽视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忽视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果能把握住这一些,也就不会“差之千里”了。

(五)确定答题要点

阅读题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一般不止一个,而是由不同角度的多个要点组成的。答题时要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分条逐一回答,在每一条的前面标上序号,至于分几条,通常情况下和分值有一定的关系,假如是3分,有可能有3个要点,假如是1分,有可能是1个要点或2个要点。为了避免失分,可以在认为的要点的数目上加上1个或2个要点,以尽可能将问题回答的全面些。要点要用精练的语言去表述,以节省答题的时间,也给老师以答案醒目的感觉,增加对试卷的好感,或许还能加上情感分。

四、善总结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建立在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及时总结,将自己做题的心得整理在专门的本子上,并经常温习,以便在日后的做题中灵活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天一个台阶,自己答题的正确率最终会得以不断提高。

4.初二记叙文 篇四

聆听大海的声音,那声音从遥远的大海吹来,带着些海的气息。我就站在海边,海风缭乱了我的发丝,缭乱了我的心。我静听大海的故事,心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向往着大海的故事,向往着大海的宽容的胸怀。面对着大海,我的心似乎也变的宽阔许多。

倾听大海的心声,我的内心开始震撼:“我愿做一个像大海一样胸怀宽广的人。”

聆听云的声音,那声音从高高天际飘来,带着太阳的温暖,带着蓝天的活力。我静听云的声音,那声音告诉我,美丽的蓝天其实并不遥远,只要你勇于追逐梦想,再遥远的天空,我们也能抵达。

倾听云的心声,我的内心开始澎湃:“我愿做一个有理想,坚持奋斗的人。”

聆听父母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的繁杂,深沉的心啊,到底装着些什么呢?我们生活在他们无休止的唠叨中,他们盼望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在一圈圈唠叨中,浓厚的爱层层包裹中成长着。

倾听父母的声音,我的内心开始呼喊:“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的爱。但是我需要一片自己的天空,我要自己学着飞翔。我需要一块自己的土地,我相信,经过我的辛勤耕作,一定会结出很多很多的果实。而这些后面,有着大树为我支撑。我需要你们的理解与支持。”

鸟鸣阵阵、涓涓溪流、海浪翻滚、天高云阔;仔细倾听,这世间有如此多的声音。我喜欢倾听,听出他们内心的心声,最真挚的,灵魂的本质。

倾听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我的心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般,充满了活力。我在倾听心声中长大。

5.初二记叙文 篇五

一晃,很快就到晚上了,妈妈拿出拿手的菜——酸笋鱼火锅,我们一家人吃着夜宵,原想与应该停了吧,但没曾想雨不但没减弱,反而越下越猛,我拿起一把小刀,拿了一块月饼,切成四块,对家人们说:一人一块,希望我们团团圆圆,吃着月饼,想起今夜最大的遗憾便是不能边赏月边吃月饼,我叹了一口气,妈妈立刻知道我叹气的原因,便说:只要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即使没有月亮,我相信也是圆满的,还没说完,姐姐过来插一脚说:小妹,我永远在你身边呢,把姐当成月亮,姐这月亮,会在漆黑的大路为你点亮前进的路,会在你做噩梦时,在你身边陪伴你,让你消除梦魅,"立刻姐姐说完,就提议说来玩一个游戏,说完规则,妈妈问说:路边的小鸡是谁的?呃呃呃,是鸡妈妈的,我犹豫不决,但还是说出来了,妈妈又问:郑成功的爸爸是谁?郑失败,爸爸问道: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哈哈,这么幼稚的题,都拿出来考,我嘲笑爸爸。

经几轮的pk胜负已定,爸爸,、20分,妈妈38分,姐姐80分,我55分,哈哈,太好了,我赢了,比赛前说好了,输的那个人当选本期笨蛋王。

6.初二记叙文作文 篇六

我们分成了两批做游戏,我是第二批的。游戏开始了,同桌赶紧抬起一只脚,把手举得平平,但是不一会儿,她的手就落了下来,身体摇摇晃晃,脸红得像只煮熟的大龙虾。终于,她坚持不下去了,把脚放了下来,沮丧地回到了位置。

要轮到我了,我心里像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同桌放好笔,笔就掉了,这我就更慌了:这样就掉了,一只脚站还了得?吕老师一声令下,我就把脚抬了起来。开始,我很轻松,很简单嘛!突然,我晃了一下,左手那边的自动铅滚到了手腕上,好险,再滚后一点就完蛋了!不巧,右手那边的木头铅笔也滚到了手腕上,好在还没有完全掉下。两分多钟过去了,我的腿和手已经酸得不得了了。我本想停下,可听到老师说:“还有一分钟!”我便又想:才剩一分钟了,忍就忍忍吧。在这一分钟里,我气都不敢喘,好几次差点连人带笔滚下去。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感觉这一分钟好长好长。终于,倒数了:“十!、九!……一!停!”刚刚还在坚持的同学们一下子都瘫倒在座位上。我也是腿脚发麻,一动不动,不过,成功的喜悦在心里横飞四溅。

7.阅读记叙文要突出层次 篇七

第一层次是粗读。

粗读就是要获取作品所提供的一些直接信息。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了解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感受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或捕捉感情线索) 。例如, 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 其背景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萧条凋敝, 农民生活极其贫困……小说《故乡》的内容包括:记忆中有神异色彩的故乡;现实生活中贫困破败;理想中迷茫的故乡;现实生活中故乡萧条的景象和饱受贫困压迫、痛苦挣扎的人。小说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悲伤的。

要把握作品的内容往往应根据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运用生活知识作出合理的判断:故乡, 要有景、人、情, 然后再去感知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

再如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可以从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消逝, 表明今天的罗布泊干涸了;“仙”说明罗布泊曾经是令人神往的美丽湖畔;再将“消逝”和“仙”两个信息联系在一起, 可知文章还要有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一内容。再根据推知这一新的信息联想, 作者分析原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处理文题信息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获取文章主要内容的判断之后, 再让学生阅读作品, 便印证了这种联想判断的合理性准确性, 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仙”有热爱;“消逝”有痛惜, 继而是真诚的疾呼:保护环境。

第二层次是精读。

精读的教学目标一般是理清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把握文章的主旨。

《故乡》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因看到萧条的故乡景象, 贫困饥苦的故乡人, 回忆起过去故乡的美好神异, 自然激起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创造新生活的深深思索;之后我们再引领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主题是我们对小说内容 (农村破败, 农民生活贫困) 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旧中国是一个充满重重剥削和压迫的愚昧、落后、贫穷的社会, 我渴望没有辛苦麻木、暴戾恣睢, 人与人之间关系纯真的社会, 并表达了我要踏出新生活道路的信心。

文章的主题也是根据作品的主要事件或人物的塑造, 或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去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获取的。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写了三件事:1.小飞蛾在我手中挣扎;2.香瓜子在墙角长出一截瓜苗;3.我静听心跳。三件事看似不相联系, 但从文题“生命”这一话题并结合作者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议论, 依据语文全息性——局部构成整体, 整体照亮局部来思考文章议论的部分:

对于生命,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切都在我的一念之间 (捏在我手中的小飞蛾的生命死活全在我的一念之间) ,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作者认识到了生命要有意义) 。但是,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 (进一步认识生命的价值) 。

我应许自己, 绝不辜负生命, 不在我手中白白流失, 我愿意为它奋斗, 勇敢的活下去 (要为生命而奋斗) 。我们把三件事引发的议论的关键信息连缀在一起思考, 便获知这样一个道理:要让生命有意义, 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就必须为之奋斗。这样我们就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三层次是品读。

品读的教学目标是深刻理解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欣赏作品的美点。

品读是在完成前两个层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谛听作者心声和获取艺术感染、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故乡》中闰土的神色和语言: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老爷!……这“欢喜”与“凄凉”体现了闰土复杂的心理活动:见到儿时最要好的伙伴而欢喜;而如今自己愁苦贫困而凄凉, 恭敬地叫“老爷”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他不得不分明地吐出令人冰冷寒噤的话。再如高尔基《海燕》中:海燕的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绝不是一句闲笔。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他不仅要在斗争中冲锋在前, 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汪洋大海的力量, 所以翅膀掠起飞沫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带领、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斗争, 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 也有利于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至于美点欣赏, 首先要引领学生捕捉美点, 然后谈自己获得的艺术享受, 再理性思考其艺术表现手法。

8.记叙文阅读训练(三) 篇八

两棵金银花

□赵元波

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地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的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了几分姿色,就像邻家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有一些花朵开得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嫰的,伸着毛茸茸的头,吐出一丝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力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像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待其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的夜晚还把它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不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有改动)

1.“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第二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当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4.作者在文中写“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

5.联系人的成长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大豆的声音

□衣 水

一粒大豆从豆荚里蹦出来的那一刻,是一声胀裂的脆响。那一刻,整个世界都静默了。我只看见滚圆滚圆的豆粒,金灿灿地射向它的未来,抛出一个不安的弧度,就消失在开始热闹的豆田里。

一粒大豆,脱出罩衣,鼓足蛮劲儿,满是新鲜地望着深秋的阳光,深情款款。憋了一个夏天的豆粒,终于忍不住鼓胀的心,它让自己深陷在自己的爆炸声里。

一粒大豆从豆荚里蹦出来,“砰”的一声,会把我从梦中惊醒。我试图回到梦中研究一粒大豆的炸裂,却再也不能更深入一层。每每“砰”的一声脆响,然后是一片沉寂,我只能在响声和沉寂之间惊醒。

多年前,在自家的豆田里,我见到过这样的豆荚。一个自然成熟的豆荚,它长在豆棵的最上端,又在主干上,过早吸足了水分和阳光,便率先向世人敞开了胸怀。一粒大豆从它的包荚里蹿到地上,满怀喜悦地抗拒了自己的命运。它不会被农人收割了,也不会被捡到豆缸里。在一切还来得及挽救之前,它已经在湿润的泥土里,吸足了夜晚的露水和白天的阳光——它发芽儿了。

细看这两片嫩嫩的芽叶,一天一个样子,越长越大,颜色也浓郁青翠,它们越来越像两只闪烁不定的眼睛,藏满了那粒大豆不屈服的志气。它要赶在大收割之前,再次开花、结果和成熟。它在炙热的成长里紧张攀援。我很羡慕这样一棵豆苗,它是在经历有着诸多不容易的另一段“人生”。

这样一棵豆苗,从密密的豆田的缝隙里捡拾了一些支离破碎的阳光,憋足萌动的劲儿,按捺住跃跃欲试的心,等待夜晚的到来。在梦境之中,豆苗们一天长高一大截儿,仿佛它们只是在夜晚偷偷地生长似的。我知道,是夜晚的舒适凉爽,让它们静下心来;是夜晚的月光金黄,濡染它们的少年理想;是夜晚的金风玉露,让它们摇曳在成长的快感和憧憬之中。

这样一棵豆苗,不断地在我的梦境之中长高,也在它自己的梦境之中长高。现在,它已经同别的豆棵一样高了。它可以沐浴头顶上一整块的阳光,也可以在风中左右摇摆。它开始感觉到摇摆是一种成长的舞蹈,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身子是它的姿势,也是它成长的刻度。它把身子摇摆成一种前进的誓言,向着月光,向着后半夜的露水,它的眼眸里闪着两粒奇异的火花。

它从自己的梦中醒来,我看见它的疲惫和紧张。它已经长出了无数个豆荚,这是后半夜的月亮,照亮了它来之不易的收获。露水洇湿了夜晚的豆荚。如梦初醒,它们要在兔儿丝的死缠烂打和一路骚扰中,开始唱着火辣的情歌,饱满的心中储满甜蜜的爱情。

可是还没等它们完全成熟,收获的季节却已到了。农人只好把它们留在豆地里,留给深秋更凌厉的风。可是在梦境之中,我让一些鸟雀飞来,啄走了在风中摇摆的豆荚,飞过树林落到远处的山坳里。它们开始挺着鼓起的胸膛,把自己深深埋进另一个抗争的梦里了。

一个清脆的炸裂,一粒大豆从豆荚里蹦了出来。

我从一粒大豆的梦境里走出来,看见自家的一片豆田长势喜人。此时此刻,秋风正紧,豆棵上一个个豆荚欲张开毛茸茸的嘴,似乎在吹响一杆横笛,整个豆田哔哔啵啵,悠悠扬扬。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1.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2.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第四段的画线句子“一粒大豆从它的包荚里蹿到地上,满怀喜悦地抗拒了自己的命运”。

3.阅读文章,请你回答另一段“人生”是指什么?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样一棵豆苗”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9.初二作文父爱记叙文 篇九

记得当时我只有6岁。一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去商场买东西。我们到了那儿后,爸爸严肃地嘱咐我:“小敏,这个地方很大,你一定要牵着爸爸的手,千万别走丢了,知道不?”我乖乖地点头,可是这时的我心早已飞到不远处的那一堆气球上了,哪里还记得爸爸的话呢?

爸爸牵着我的手,在商场附近不停地转悠,我不觉厌烦了,很想挣脱这只拉着我的大手。刚好,这时爸爸松开了我的手去挑选衣服。哎呀,这是最好的时机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小小的眼珠子骨碌一转,我便跑出了商店,寻找起那堆我向往已久的气球来。“哈,我找到了!”我开心地跟在卖气球的人后面,攥着他的衣服不让他走。那个人拿我没有办法,,我看到我的目光始终不离开气球,就极不情愿地拿了一个红色的小气球给我。

我开心地接过气球,准备回去。可是我一转身,就蒙了,我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着急地到处想找那家商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我迷路了,一阵巨大的恐惧感袭上我的心头,我难过地嚎啕大哭起来。

与此同时,爸爸也发现我不见了。他赶紧奔出商店,到处找我,这边问问,那边问问,急得满头大汗,据说途中他不小心撞坏了人家的花瓶,陪了人家不少钱呢。但是他仍然在努力地寻找我。

而我的心也越来越沉重起来,小小的我不停地在想:“爸爸,你不要丢下我,你快点来找到我,以后我再也不调皮了,一定好好听你的话,我再也不趁着你睡觉时在你的脸上画花,再也不把牛奶当作水来浇花,再也不让你趴下来给我当马骑了。爸爸,我好想你,你快点来好不好?”我越想越伤心,我哭得更厉害了,也正是这哭声救了我,爸爸循声找来,一眼在人群中找到我,他赶紧来到我身边,在我身上拍拍灰尘,自言自语地说道:“没事,没事就好。”我看着爸爸那满头大汗的脸,泪水戛然而止。我用小手擦了擦他额头上的汗,我明显地看出爸爸的眼角也渗出一滴泪,那时,我还天真地认为是爸爸的汗水。小小的我又怎能明白,爸爸找不到我时,他该是多么着急,他的那颗心始终悬着啊。

回家的路上,我以为爸爸会狠狠地教训我一顿,但令我意外地是,他竟然只是说了一句:“小敏,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不然我可就真找不到你了。”我认真地点点头,却看到爸爸的眼角又渗出一滴泪。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却饱含了爸爸对我的无限关心和爱护。至今,我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现在,我完全理解爸爸的那滴泪了,我已暗下决心,决不让爸爸再为我掉一滴眼泪。我要让他为我开心地笑着,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

10.友谊初二记叙文作文 篇十

这两天,我一写完作业,就告诉爸爸妈妈我写完了作业,下去玩了。爸爸妈妈都点了点头同意了。我以风一般的速度打开了门,像发疯似的,直奔楼下跑去。下了楼我去找我的同伴开始玩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看见远处有个人。我就去找我邻居家的姐姐,她姓如,我叫她如姐姐。我说:“姐姐,她怎么没有朋友啊!”如姐姐说:“她不是没有朋友,而是她的脾气太暴躁了,经常为一点小事和人吵起来,所以她的朋友就都远离了她。”第二天,我又下楼下,我想试试她的脾气现在能不能好一些。所以,我就去和她说:“我们做朋友吧。”她点了点头,和她相处了一天时间,她的脾气好多了,没想到有一次她又原形毕露了。那一次是我们吵得最厉害的一次,我记得,那天我邀请她来我家做客,她说:“我功课还没做完呢!”我说:“来我家写吧!”她说:“好吧!”正好这天爸爸妈妈也不在家,她来了我才知道她才上三年级。我上四年级正好可以帮助她补习一下功课,不一会她来我家了,她放下书包独自在那边静静地做功课。她有一道题不会,就跑来问我,我开始慢慢地教她,我把我的想法说给她听。她说:“不对。”我问她:“那你说怎么样对?”她太固执了,从来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我并不想和她吵,等周一这道题错了的时候,她后悔都来不及。可她偏偏跟我过不去,执意要和我吵。她像狮子吼一样,对我大呼小叫。如果她长大了这样和邻居吵,既会影响邻里关系又会扰民,我真的为她担心。吵着吵着她不由自主地和我动起了手脚。她太不配有朋友了。我哭了,下楼去找如姐姐,如姐姐说了我一顿,正是这顿说启发了我,我不该和她做朋友。晚上我回到家仔细地想了一夜,我也不想少一个朋友,只要她首先跟我道歉,我就原谅她,可她并没有这样做。

在我们认识了三天后,她提出要和我绝交,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对方。这三天她除了和我吵和我闹,并没有关心我。她和我绝交了。如果她能把暴脾气改一改,她的朋友就会多一些,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孤零零的一个人。其实我还愿意和她做好朋友。

11.记叙文阅读之对比手法 篇十一

对比是指把两个反差明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行文,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翡翠莲雾

□林清玄

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儿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却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着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树了。

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荷尔蒙、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节)

【专项训练】

1.文章倒数第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必须在通读全文后,思考故事中的人、事、物间有无变化,然后从文中找出提示性或关键性的语言进行回答。

【拓展练习】

2.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思路:解答画线句含义的题型,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同学们必须立足文本,联系文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提出自己的见解。

上一篇:雅思写作语料库下一篇:交通事故协议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