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2024-07-20

清华大学高考心得(15篇)

1.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篇一

高考,似乎离我们很远,远在千里之外,又似乎离我们很近,近在咫尺之间。

“没有上过高中我也要考大学”十五岁的安永全辍学后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高考》这部影片回忆了安永全十五岁辍学后为了上大学而付出艰辛努力的点点滴滴。短短的三十二分钟,却展示了一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表现出安永全不甘心做一辈子苦力,当一辈子农民,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决心。

看完这部仅仅三十二分钟的电影,迸入脑海的第一个词是惨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民不求孩子学习有多好,只要能干活。母亲的一句能认钱就好,干苦力时的艰苦,遇见初中同学时那最后的自尊,在饱受人间痛苦之后,安永全选择了自修考大学。学习路上遇到的困难,早上拉人力晚上却要用功读书到深夜,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这样的学习又有几个人能承受的住!考试报名时的一缕辛酸,直到坐在考场上无奈,无一不表现出考大学的不易与艰难。可这又能怎样?这一切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是啊!不经其事,不知其难。又有什么事能是一帆风顺的呢?他悲壮而又光荣的求学岁月,几乎让我落泪。

昔日的考上高中却不让上与今日的考不上高中拿钱塞进去,形成极大的反差。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是不注重学习,社会风气有问题。我想,安永全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中,就不会为考大学遭受那么多苦难。但如果没有旧社会的磨练,安永全也不会那么执着的要考大学。可能在第一次失败后就放弃了。是旧社会的磨练是安永全知道的上学的好处,考大学的优势——不必一辈子当苦力。可今天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秀的教师,又有谁能想安永全一样用功学习读书呢?回顾我自己的学习态度再看看安永全,能不感到羞耻吗?安永全在短短二十七天内完成了自己“最后的磨砺”。可见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习总书记教导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虽不能奔赴在一线,但是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电影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高考考的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信念”我觉得生活就是磨炼你的意志和处事能力!

人生,就应该拥有高考,应该轰轰烈烈的为它奋斗一次,应该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极限!

2.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篇二

一、重视《考试说明》的学习。

1.《考试说明》是高考最有指导性的纲领性的文件。

2012年的理科综合(物理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和去年对比,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内容比例及试卷难度都不变。《说明》规定理综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物理科难度为0.55—0.60,体现了物理科高考精神———“适当的难度”,切合实际,恰当合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新课程“三维”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力地促进高中新课程进一步积极、稳妥、健康地向前发展。

2. 认真研究知识内容及《说明》中要求掌握的等级要求。

《说明》要求“要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这部分内容对考生能力要求较低。分数约占总分的20%。

题型示例更换了2题(例4、9),修改4题(例1、3、5、6),同时对其他例题[说明]部分的内容表述做了修改。使题型示例所承载的功能更加突出,便于考生理解试题立意、明确能力要求、领会解题思路方法和感受试题难度等,更好地呈现考试内容的试题形式,展示试题能力立意的表现方式,提供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界定试题的难易程度。

虽说命题者要求“送分题要真正送到手”,但学生如果平时没有理解地记,高考失分就会很多。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要领的含义,才能避免死记硬背,乱用概念。

3. 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重视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迁移能力,以电学基础实验伏安法测电阻为例,要求学生对实验要理解透彻,弄懂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便得出正确结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迁移能力,尤其是开放性设计实验。实验题考的原理,都是中学物理中最普遍、最常用的原理,但问题情境是新的,考查学生的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近十几年,全国高考与各省市高考的物理试卷中,以设计性实验的形式考查电阻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的试题就有几十个,涉及定值电阻、电压表内阻、电流表内阻、电源内阻的测量等情形,但绝大多数设计性实验题均需要在传统的伏安法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演变,即在掌握好伏安法测电阻的外接法和内接法外,还可以用伏伏法、安安法等方法测电阻,我省2010年高考卷理综第19题的第3小题的电学实验题,就是在掌握好伏安法测电阻的基础上,选用伏伏法来测电阻,注重考查实验迁移能力。从每年物理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高。其实实验题并不难,是容易得分的题目。所以在复习中,对物理实验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突出概念的科学、严谨、深刻。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概念多且抽象,对于概念的要求可以理解为:理解物理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的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能够概括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的物理事实、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2011年高考第11题,是一道关于电流有效值的问题,考生应真正理解交变电流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发热公式Q=IsR来求解。但是许多考生虽然认识到本题中的交变电流不是正弦式电流,却错误地套用正弦式电流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来解答,更有甚者,发现正负两个最大值不等时,就干脆相加求和,取其一半作为有效值。这就明显地表明,他们根本没明确交变电流有效值的定义。因此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对物理现象要从其本质特征来分析,要明确一些重要概念的物理机理。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动量与动能,磁通量变化与磁通量变化率,等等),要通过类比,突出其本质区别,以提高鉴别力。

三、突出“矢量性”特点。

物理学中的矢量和标量是十分重要问题,由它们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等效替代的方法,以及正负量的处理,等等,是高考必考内容。以2011年高考题为例,考查“矢量性”有7道题之多。

例题: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现沿球直径的延长线放置一均匀带电细杆MN,如图所示(图略),金属球上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a、b、c三点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a、Eb、Ec,三者相比(%%)。

A.Ea最大%%B.Eb最大%%C.Ec最大%%D.Ea=Eb:Ec

从统计结果看,过半数的考生错选了D项。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在达到静电平衡后,金属球内部的电场强度等于零,因而球内a、b、C三点场强相等。这些考生不理解,这里所说的金属导体内部的场是指空间中所有电荷在金属球内部任一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对本题来说金属球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是均匀带电细杆M、N和金属球上感应电荷分别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矢量和,所以金属球上感应电荷在金属球内各点产生的电场强度不等零。本题要求考生对库仑定律,静电平衡,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原理等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而且在分析和推理时,思维要合乎逻辑。

四、抓准物理实质,建立相关物理模型。

每道题都反映一些物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物理背景。要正确解答试题首先要形成物理图景,从各种已知信息中,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理过程,找出始末的速度、位置或温度、气压等状态,然后选择有关定律定理,运用定性与完全相结合的方法,从已知信息逐步拓展到本题的所求量,以上既是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方法,又是解题的分析方法,要能在审题后形成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如果一道题没有附图,审题后就应先画出一幅具有物理特色的草图,以便形成生动、直观的形象认识,但它还没有达到形成物理图景的程度,只有根据试题叙述的情境、立意、设问,弄清了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解题的大致思路,才能构成初步的物理图景。因此,当我们能形成物理图景时,也就有了解题的把握了。有些试题虽附有插图,但它并不能代替物理图景。上面所举的例题就是这种情况。

五、突出物理的高度定量化,体现数理的密切结合。

常用的数学知识大致包括:列方程式、比例、不等式、极值、三角函数、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高考物理试题对函数图像要求较高,不仅要了解它的物理意义,而且要能够进行简单计算,以及定性或半定量的画出函数图像。但是考生在这些方面知识是薄弱的,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最多的。高考中图像最多的一年,试卷面上图像就有14个。2011年试题中也有10个图像,其中实验题三题中占两题,最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的压轴题(2010年试卷第26题)。

六、加强限时训练。

教学中常见到有的同学平时很用功,做题一丝不苟,过程一步不落,题目不少做,可到考试时连做过的题目都拿不了分,原因何在?我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平时做题不限时间,没有时间限制,精神很放松,可以翻参考书,可以今天想不通明天接着想。可在考试时,有时间限制,旁边摆个手表时刻提醒你,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就会忘了公式,用错了结论,甚至条件没看全就急着去推导计算,那怎么能做对呢?

七、要求学生归纳总结。

3.高考地理备考心得 篇三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由选择题、综合题两大类型的试题组成。实施新课改后,高考地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题量减少了、难度降低了,注重考查学生从地理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突出了学以致用的课改理念。另外,题量的减少使得试题的分值变大,更有利于拉开差距,选拔优秀人才。

地理知识主要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构成。

自然地理知识中大气环境、海水运动、地表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

人文地理知识中人口变化、农业和工业区位条件、区域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是高频考点。学生必须掌握人口的相关知识,将农业和工业知识落实到具体地区,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白交通建设的意义。

教师要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识图,提取有效信息,将考查内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地理知识重点多、容量大,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系统性、条理性,重视考点,讲练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我国西北荒漠化的防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地图,了解西北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然后讲解典型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时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西北地区的背景;二是荒漠化的成因;三是荒漠的分布特征;四是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考点,变相练习重点。

例如,对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牢记不同气候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重点记忆特殊气候。

所有的考题都有答题模式和框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反复练习比较。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快速地读图和识图,确定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联想地理事物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做到以图识文、以文定图、无图找图。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掌握近五年高考地理题中出现的典型地图、近三年高考模拟题中出现的重点地图,以及我本人精选的地图。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搜集简单实用的地图,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比较地理事物。

高考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因此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精心备课,严肃对待。

对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计算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对于问答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寻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有平等、民主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发挥学生的巨大学习潜能。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精选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各个击破,开展探究,提高能力。

4.高考监考心得 篇四

监考结束,一些感受,絮叨絮叨。走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即将满两年,很多时候,面对很多事情,很容易想到需要学习的很多,需要经历成长的也很多。在听到要去高考监考的时候,我即充满了惊喜兴奋,又满含着责任压力。惊喜兴奋是因为又多了一次高考经历,是因为改变了每天单调一致的学校教学生活;责任压力是因为高考规格之高,要求之严格,是因为考生们十几年寒窗,回报什么就承载在这场考试上。多少还有那么点点遗憾,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再休息,不过年轻人干点活没有什么的。

高考要求非常细致,严格。考试之前已经经历了三次培训,第一次是在老二中进行的,偌大的礼堂座无虚席,培训后还考试。第二次是在我们学校进行的,学校领导重申了一些监考工作中常疏忽的地方,以及高考的重要性严肃性。最后一次是考前培训,老一中的考试专家又详尽细致的从五个方面阐释了考试的流程。此次学习后感受颇多,应试教育下一刀切似的培养学生,是因为老师仅仅是一个被规定了在什么点做什么事情的机器。

高考监考心情复杂。本来就挺有压力的了,还要在考试之前被领导拿出来一大堆鲜活的例子吓唬吓唬,一个吹哨子的老师因为疏忽早吹了四分多钟的哨子搞得丢饭碗,背后还有一大堆领导跟着受处分。考试过程中不用领导强调增强服务意识,因为我看到的和经历的是老师们的服务意识太强,热情的让学生们都是负担了。唉!老师们早就职业病了,无论是不是自己教的学生,都想让学生的分高点再高点。考试中,都觉得我又强迫症了,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还总是去问一起监考的老师,我们没有遗忘什么事情吧!

高考时念起过去。现在我已经离开校园,走出农村,走上工作岗位,也是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过来的。还是感激高考的,多少也有那么些荣耀感,因为我今天参与了曾经走过的独木桥的监考工作。看着这么群即将走进象牙塔的精灵们,多少还是羡慕的。那么多令他们好奇的新鲜的事物等待着他们探索了解。同时还联想起了我们在平时的监考工作,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把高考的要求标准融入到平时的工作中。

2014年6月9日

5.最新高考学习心得 篇五

一、备考知识点

1、关于文科的立体几何,他的观点是空间向量不要加,重点研究三视图,可以做个小专题。另外对于立体几何的大题,这几年主要考察线面的位置关系,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至于三种角了解就可以。

2、关于统计概率,建议不要遗留任何死角,线性回归方程都有可能在今年出现。

3、要体会导数的定义。

4、数列和三角这几年轮流出现在17题的位置,如果数列出现在最后一题,往往它会以函数为背景,如果数列出现在17题的位置,则主要考察通项公式及求和,求和无非就是这几种方法:公式,错位,裂项。

5、也有可能出现知识点交汇的题目。

6、关于选做题,2011年郑州高考后,他们做了分析,分析结果是几何证明选讲平均分只有2.2分,参数方程与极坐标6.3分,并且参数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独立出来的一块知识,以解析几何中最基础的知识为依托,很明显参数方程要简单些。希望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7、解析几何这几年主要考察直线和圆。二、二三轮复习郑州一中的做法:

1、选书并且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哪些题作为例题,哪些题是学生的作业,然后做成学生的复习资料。二轮要复习成果,搞好难点突破。

2、每周末都要做高考模拟卷,一轮的时候,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没有复习到的知识点就出的简单些。每周都要选一天,利用课堂时间做选择填空,目标是大部分学生考到70分以上,每周做四个基础题,即三角,数列,立体几何,统计概率,难点在导数和解析的第二问。搞好大专题小专题的穿插复习,其中的小专题主要练了:平面几何知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三角中的不等式,立体几何中的组合题,导数分离变量求最值,函数与方程等,孙老师还给出了具体的题,分析的很精彩。

3、三轮复习在高考前一个半月,每周两套高考模拟,针对出现的易错题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例如培训书写格式问题,以概率为例,做到这几步,设事件,说关系,用公式,得结果,总结。要做到书不离手,基本概念不清楚,根本没法做题。“考前叮咛”写了八页,例如考前提醒你,集合要看清元素,集合不要忘掉空集。把许多知识点编成有意思的话做好温馨提示,这样也降低了学生犯错误的概率。

总之,研究的越好,效果就会越好。许多学校有可能在今年新课标第一年,打一个翻身仗。

下午是衡水中学的陈铁乱老师的讲座,主要是介绍了他们的二三轮的做法,特点是很细。

6.全国高考卷心得 篇六

----研读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课标卷Ⅰ心得 【摘要】:今年是我省自2009年以来第一次全科采用高考英语全国课标卷Ⅰ。作为2017届高三英语教师,更应该密切关注高考新动向,认真研读2016年全国高考英语(课标卷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福建省《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逐步明晰、准确地把握高考新方向。本文尝试通过研读全国高考英语(课标卷Ⅰ)试卷内容来探讨在接下来的高三英语复习中如何准确把握高考方向,备战2017年高考。【关键词】: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课标卷I 试题分析 准确把握高考方向

备战2017年高考。

一、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课标卷I试题特点分析

1.听力部分:选材多是学生熟悉的日常交际场景,基本没有生僻词语,语速适中,考生们可以借助播放听力前的时间,通过读题猜测文章可能所涉及的内容,有助于直接找到考点。侧重考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听到的语料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语音、语速角度来讲,语速适中,但男播音语音较浑浊,考生不易听清。

2.阅读理解:注重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从题材、体裁看,A篇为应用文,简要介绍四位杰出女性的社会贡献;B篇为社会生活说明文,介绍了美国老年人开始照顾下一代的潮流;C篇为记叙文,通过自述的形式介绍了运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经历;D篇为说明文,介绍了“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七选五为一篇介绍网络加密的说明文。从题型来看,主旨大意1题(35); 推理判断1题(24);猜词1题(29); 细节12题(21,22,23,25,26,27,28,30,31,32,33,34)。从能力考查来看,整体上偏重对文章事实细节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以及对选项句意的理解。其中,主要体现在选项的命制上,除采用同义句、近义句的形式,部分选项还采用了归纳概括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

3.完形填空:从语料内容来看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见义勇为的司机Larry及时扑灭出事汽车大火的事迹,从考点来看,以实词为主,包括动词6题,动词短语3题,名词4题、形容词副词2题,介词题1代词1题。文章249词,设题80词,完全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文意,对词语用法的掌握情况。整体难度适中。

4.语篇填空:考查学生在具体篇章或对话中,识别语法现象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其中65题,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在逻辑才可以完成。其他小题从每句话中都较容易判断并完成。

5.短文改错:试题覆盖了学生的知识重点和易错点。其中,对学生把握英文句子结构作了重点考查。考点涉及冠词、代词指代一致、动词时态一致、被动语态、宾语从句连接词、状语从句连词、并列连词、介词、词性变化以及形容词、副词转化的问题。其中将honest(adj.)改为honesty(n.)是学生的难点。

6.书面表达:与以往试题类似,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写一封信,请外教帮忙修改申请信和简历的文字及格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难度适中,题目要求清晰、明确。学生容易上手,不容易跑题、偏题。难度在于如何添加有效信息,使文章内容充实、用词得体,交际有效。

综上所述,2016年全国课标卷I还是侧重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不难发现,阅读能力仍然是高考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同时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2017届考生而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于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保证。同时,考生应该加强时文阅读训练,选择内容新、语言新的语料,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以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而对于2017届高三老师的复习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对高三英语复习工作的启示

由于全省各地考生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那高考命题就只能依托统一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体现命题的公平与公正。因为这三者是依次由大到小的同心圆关系,所以目前我们首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进行传统的基础训练和复习。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用传统的方法抓好基础知识,是求“稳”的有效方式。

1.确实过好词汇关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要素,全国高考卷对词汇量的要求较高,共3500个单词。由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都把构词法作为语法项目,必须学习掌握,由构词法形成的单词,特别是通过派生及合成构成单词,虽然《考试说明》词汇表中没有列出,但在练习训练或高考命题实践中往往默认为必须理解的单词,不会注释汉语;某些要求掌握的单词通过派生或合成,且能明显判断词义的单词,也可能默认为“掌握”单词,特别是全国高考卷I的语篇填词题明确把派生词作为必考的考点。词汇要求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对高考要求的提高,关键是要重视词汇学习,善于掌握词汇用法,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复习阶段一定要强化构词法意识,要把词汇的复习贯穿高三复习全过程,尤其是在复习最后阶段更要融入能力训练的语篇、语境之中,以提高词汇的复习效益,从而提升应试水平。2.夯实语法基础

语法学习无疑会高效率地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语法知识和句子结构,规范语言的实际运用,并使之富有逻辑性。作为语言运用规则的语法知识,考生应对此有较为系统性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语法项目分散在初、高中各册课本中,应加以整理,分类分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语法的框架体系来看,高考英语语法主要遵循从句和动词两条主线。从句包括: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动词内容包括:动词时态语态,情态动词,虚拟语气和非谓语动词。此外,与句子构造有关的规则还有主谓一致和主谓倒装。对学生进行语法专项指导,各个击破,一一掌握,并加以单项选择的知识练习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对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语法专题项目的复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包括教师),重要的不是是否掌握所有的语法点,而是“what is taught and how it(grammar)is taught.(教什么语法及如何去教)”。考试侧重的也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点,而强调的是考生的语言功底,以及融会贯通和理解能力。

3.狠抓阅读和完型填空训练

阅读是英语高考试卷中比分最重的一部分,甚至有人以“成也阅读,败也阅读”来凸显阅读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今年我省考试说明把阅读理解要求中的“作出简单判断和推测”改为“作出判断和推理”,虽然只是去掉了“简单”两字,把推测”改为“推理”,却透露了对阅读理解要求的重要信息和要求。多数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不高,特别是阅读理解中的判断推理的能力较差。去年阅读题是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之一;高考阅读材料都选自外刊、书报原文,阅读理解可能不只是“简单判断和推测”能够搞定,应该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推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在于对文章深层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复习最后阶段一定要强化阅读策略的训练。这部分的复习可以两条线进行:(1)按文章体裁复习,对不同文体文章的基本特征如篇章结构、行文方法等加以研究,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正确率。在泛读中扩大词汇量,培养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2)按文章后面的题目类型进行复习,如主旨题、事实细节题、猜测词义题、推断判断题、作者意图和态度题、指代题等,归纳出做题方法和技巧,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文章的主旨、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宏观思维能力,判断要注意在语篇中进行,密切结合上下文,切忌主观臆断,凭空想象。完型填空的复习也可参照上述方法。

4.积极应对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题型,重点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英语笔头表达能力。看考生能否运用学过的英语基础知识、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运用正确的词汇、句法和语法,清楚连贯地传递书面信息,进行思想交流。近几年,我省高考中英语书面表达主要以半开放式题型为主,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富有时代气息。考生既要紧扣主题,又可以适当发挥想象力。但是,它要求学生具有记忆大量单词、短语、句型的记忆能力,具有观察图表、领悟提示的分析能力,具有审题、立意的构架能力,具有灵活多变、方法多样、流畅得体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为了在这一题中多得分,除了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量,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一些过渡性词组及基本句型,并且还要让我们的学生练就一手规范工整的英文字。秀丽的字体、整洁的卷面会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即使有些错误,也可能不多扣分。反之,书写潦草,卷面邋遢,会使阅卷人心烦意乱,油然而生反感,哪怕错误不多,也可能得不到应得的分数。所以我们可以说,书面表达题是综合 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一道试题。

5.定时做好听力训练

听力水平的提高除了平时的语音语调的准确和掌握一定量的日常口语词汇外,还要加强规范性训练,在训练中教会学生把握听力技巧,如:

1、利用听录音前的时间,迅速地捕捉每个小题题干选项所提供的信息,预测短文或对话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这样听录音材料时就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注意重复的词语,这些词通常会给你一些线索,还会帮你回忆起你在题目中听过的人名和事物等名称。

3、注意各选项中的主要区别。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不同的名字或地点或不同的动词,这些不同之处将会帮你确定这道题中哪些是你要听的关键,即关键词。

4、克服犹豫不决的毛病,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应快速作答 6.每周背诵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背诵能帮助思考,思考需借助背诵。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可培养大家丰富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复习英语必须以语篇为单

位,切忌背诵英汉对照单词表。

7.作好定时模拟测试和分析讲评 高考复习进入后期,阶段性的模拟测试不但能检验学生知识面的覆盖情况和知识点融会贯通程度,还能起到查漏补缺,为下阶段的复习做铺垫的作用;再者,模拟考试一般比较正规,学生可以进行较为真实的考试心理模拟。教师也可根据考试情况,对学生做好考试心理和技巧的辅导。

三、对普通高中英语备课组的启示

建议高中三个备课组多开展“捆绑式”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做到高中低年段老师都能共同参与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新题型的研究,共同参与高考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归类,大家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这样,高三年段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教研,进一步摸清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多一些备考的新思路;而高

一、高二教师也能尽早熟悉高考新题型和全国卷的要求,把握高考的方向,以确保日常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从而能够从容应对高考的变化。

结束语:全国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而从2016年开始我省重新采用全国高考卷是奏响高考全面改革的前奏曲。作为高三英语教师,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步伐。准确领会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准确把握高考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备战高考中减少盲目性,才能从容应对。【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志强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学子(教育新理念)》

7.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篇七

一、进行分层次教学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 即一至二年级四个学期。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分级的教学模式, 即指根据学生入学模拟考试和四六级考试结果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级别, 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和具体需求进行教学, 以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 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让低水平的学生尽快缩短差距, 而鼓励高水平的学生进行高级别的课程学习, 这样各个级别的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进行分类教学

分类教学是指在学生达到了教育部所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试行) 》的一般要求后, 在不增加学分学时的前提下, 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为要求更高的拓展英语学习。这些拓展课程的开设都是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试行) 》,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

现在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入学时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技能型学习难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还有大部分学生经过了2个学期的学习也能通过四级考试。在这样的背景下, 开设以内容为依托的拓展课程可以改变费事低效的窘境。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摒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技能性本位的理念,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 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 既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又能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真实的语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进行分块教学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承载的教学任务很繁重, 既要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教学方法上, 每周4个学时老师既要讲课文的文化点、词汇语法, 分析课文结构句子, 又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 每节课也要有学生陈述、讨论的口语交际活动。这样做占去了相当的时间而实际的效率却不高。在有限的课时里面兼顾听、说、读、写、译往往造成顾此失彼。所以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进行分块教学, 取消大学综合英语课程, 开设专项技能课程。

现实状况下的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很薄弱。高中英语教学注重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 所以逐词逐句的学习造就了学生的慢读习惯; 而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应该是能够阅读专业英语文献, 所以培养阅读策略和技能、提高阅读速度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 把大学英语综合课程改为阅读课程和听说课程这样的专业技能课程。阅读课讲授词汇句法, 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词汇量;听说课让大家多说多练。通过分项分类型的系统强化学习来帮助学生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问题, 教学效果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四、引入辅修课的学习机制

高考英语改革之后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那么, 这个差距怎么弥补回来呢? 在目前有限的大学英语教学必修课课时中进行查缺补漏不太现实, 那么引入辅修课机制,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课程和上课时间, 完成辅修课程的学习。例如, 学生在高中时期忽略掉的英语听力、语音、口语学习可以通过辅修课的学习得到提高。

五、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 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应对措施中新的教学模式要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多媒体软件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来发展智力, 从一个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自觉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软件主要进行听力和口语的学习。视听结合的真实情景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增强学生的语感, 人机对话的轻松气氛有利于学生消除课堂上产生的教师、同伴压力。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求掌握进度, 自主地在不同的级别上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也会让自己感受到自身的进步, 树立自信心, 提高成就感。同时, 软件的评估系统可以帮助教师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完成情况和测试的成绩, 适时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反馈和评价学习成果。

六、完善大学英语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动态的考核系统。最终的成绩评定由学生教学活动成绩 ( 学生出勤、课堂口语评价及完成作业情况) 、阶段性测试成绩 (10%) 、学期末的测试成绩、基于计算机口语测试、网络自学效果等组成。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是促进教育国际化的根本, 只有加强外语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外语素养, 教育国际化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基础英语为导向, 顺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试体系、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上进行相应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3) .

[2]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在何方[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8.高考状元为何放弃北大清华 篇八

“至少未来几年,他们上推特和YouTube不用翻墙了。”他笑道。

两年前,李杨从香港大学毕业,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他的言谈举止比同龄人要老练得多。“你无法说,去香港读大学就会给人生带来怎样的不同,那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但是在香港读大学,确实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

2011年,18名省级高考状元被香港的大学录取。在此之前,中国的高考状元们几乎都是北大清华的囊中之物,但这股刮向南方的狂飙,已经开始越来越有力地打破着既有的高等教育格局。

和北大、清华鼎足而立

2004年,李杨考上了香港大学。那一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了60个学生。

事实上,回归第二年,香港高校就委托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开始在内地“代招”学生。到2003年,教育部放开了港校在内地“代招”的限制,6省市对香港高校开放。这个数字在一年后增加到10个。

然而此时,到香港读书还是极少数人的选择,香港对内地人来说还是有些陌生。而北大清华,才是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第一目标。

一直到2005年。北京的高考文科状元易萌、理科状元田禾毫无悬念地被北大录取。然而另一名理科状元陈秀野则放弃清华,投奔香港科技大学,她所就读的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是世界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这一年,广东和成都的高考状元也作了同样选择。海南省的高考状元则因为高考移民,被清华大学退档后,选择了香港城市大学。

人们猛然发现,香港高校已经不再是一种另类出路,反而成为和北大、清华鼎足而立的求学选项。这一年,腾讯网将陈秀野评选为2005校园最具影响力人物。

影响力在第二年就再明显不过了,两名当年的北京高考状元全部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在那之后的5年里,北京文理状元一共有12位,其中8人选择了去香港读大学,北大录取了另外4人。

融入香港?

一个并不容易的问题

在复旦大学完成一年的预科学习后,2005年,李杨到了港大。

他的宿舍被分在一座舍堂。这是港大的宿舍楼,被称作hall。让李杨没想到的是,住进宿舍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下马威”。

在一阵让人眩晕的尖叫和起哄声中,刚刚走进舍堂的新生们被扒掉裤子,狼狈不堪地逃回宿舍。

“他们有英国学校的传统,要想尽办法捉弄新生。”李杨说,“内地的学生未必会接受得了。”

在本地学生看来,舍堂就是一个荣誉集体,有舍堂歌,舍堂操,有舍堂间的比赛。在感恩节、圣诞节的时候,舍堂的大厅会举行富丽堂皇的“高桌晚宴”,所有人必须身穿礼服,彬彬有礼。

听起来好像是哈利·波特电影中的场景。但是想融入进去,却不是那么容易。

李杨认识了同样从上海来、长他一级的周原。周原在港大读经济金融。

“跟大部分內地人相比,香港人除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视野也大不相同。”周原说,“香港学生习惯的是商业资本主导的文化,他们之间很容易达成有效的交流,而跟我们不行。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说,香港的学生是比较排外的。”

在香港大学的头一年,周原试图和香港的学生交往,但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努力。只有在舍堂的活动室看球赛的时候,和身边的人聊一聊。他甚至从来都不知道那些人的中文名字。

在后来两三年里,几个上海的学生构成了一个小圈子,极少再和香港同学交流。

自由,还是自由

在经济学专业读了一年,李杨突然有休学创业的想法。

手续极其简单。他给学院办公室写了封邮件,含糊地说了句“由于个人原因”,休学一年的申请就得到了批准。

“香港的大学跟内地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几乎感受不到官僚气息,行政人员没有官腔。”曾经在内地高校执教,后来当过浸会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教务议会研究生代表的陈晓炜说。

李杨回到了上海,开了一家书店。书店维持了一年,他到学校网站上选了下学期的课程,又回到香港接着上课。

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香港高校的学生休学很容易,去做别的事,譬如去恒生银行或者摩根士丹利实习。

李杨很快又有了新想法。选择读经济是家人的意思,但现在他感到无趣,于是决定去读中文。转系的事很快办成了,所有的手续,仅仅是几封电子邮件。

不仅仅是摩根士丹利和哈佛

周原毕业后选择留在香港,去了一家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3年,已经满足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的期限,周原拿到了香港的永久居留权。这意味着可以享受140多个国家的免签政策,而他对香港的社会保障更有信心。

也在这一年,当年投奔香港科技大学,引发舆论轰动的陈秀野完成了在港科大的学习,获得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分子细胞生物博士。

根据港科大当年的统计,2009年毕业的内地生中,大多数被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欧美名校录取,继续深造。而67名商学院学生除了得到28个研究生录取名额外,还手握32份来自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美林银行、麦肯锡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聘书。

与此同时,香港大学发生了一件轰动的新闻。学生会会长陈一谔被港大学生公投罢免。2000多学生参与投票,但是无法统计其中有多少内地的学生。

“参选学生会主席,组阁、拉票、竞选,这一套东西在香港的高校中很成熟,讲究民主,讲究程序。内地的学生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毕竟有文化差异,而且起码要会粤语才能跟大多数同学交流。可能有一些人能参与学生会的工作吧,那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陈晓炜说。

第二年,被公投罢免的陈一谔竞选财务秘书。他向同学们承诺,当选后将会把更多资源投放在促进校园内的文化、学术交流,严格执行预算案的制定,向同学定期披露财政情况。“作为一个曾被民主机制罢免的会长,我没有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我相信通过这一场选举,通过跟广大同学的接触,通过对批评意见的虚心接受,是可以重新建立不单是同学之于我,而且是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之间的互信与包容。”

而另一个总会被兴高采烈谈论的故事是,2000年,香港大学的学生会曾经举办过一场“混账高层颁奖典礼”。时任校长郑耀宗得奖的原因,除了没有捍卫学术自由,还有“与学者及职员沟通严重不足”、“领导校方高层的能力严重不足”以及“怀疑说谎”,副校长黄绍伦及程介明也被颁发奖状。而3位得奖者居然到场,副校长黄绍伦甚至欣然接受“奖状”,承诺如果调查结果属实,他将公开认错。

内地高校差的不是钱

与香港高校的宽松氛围相对照的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评论说,这十几年来,内地大学关心的大多是看得见的大楼,而不关心大楼里装什么东西;同时,内地大学缺乏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而过多的行政干预,让大学独立办学的空间过分狭窄。

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则认为,在港读书更国际化,教学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国际交流机会多。他所担心的是,内地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一定适应港校,可能更适合内地高校。

但是给传统内地名校带来竞争的还不仅仅是香港的大学。今年3月,上海浦东陆家嘴,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奠基。这是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2013年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收首届本科生。

而此前,已经有两座中英合作的大学—(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

无论如何,香港高校在内地“掐尖”,已经让内地的一流高校感到威胁。香港大学今年在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港大、港科大、中文大等几所香港最强的高校,每年在内地招收的学生中,最低的高考分数,都超过了国内各个省市划定的一本分数线100分左右。

9.高考状元学习心得 篇九

11月1日,在成都双流中学举行的“联想成就状元之路”全国巡回演讲首站中,山东省理科状元、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金融专业学生李明与高中生们一起分享了高考的成功经验和学习方法,他说,高考成功没有捷径,勤奋才是成功最可靠的保证。

“高三一年下来,我的改错本积攒下了6本,数学草稿纸就用了有3麻袋。我尽量做到对于所学的知识堂堂清、日日明,决不在当天留下知识的死角。”李明说,考上理想中的北京大学是他用勤劳和汗水换来的丰硕果实。“我准备了几个很便捷的活页本子,每当吃饭排队,跑操集合的时候,总会拿出来翻看几眼。充分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也让我收获颇多。”谈到课堂学习心得,李明介绍了一个绝招——跟着老师的眼睛走。“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表情让老师了解学生理解与否,皱一下眉头或者微微一笑都是对于老师授课效果的回答;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在长达40分钟的时间里走神,而老师的眼睛就起到了一种监督和警示的作用。”

睡前“七问”

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准备休息之前,躺在床上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今天上课前都准备好了吗?因为只有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同步进入角色。

第二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与老师互动得如何?我主动参与了吗?我是今天的主角吗?

第三个问题:从这堂课中,我在知识、能力、方法、技能、情感上有所收获吗?第四个问题:在课堂上我投入了激情吗?有激情地学习,才是有兴趣的学习。 第五个问题:我今天的得与失在哪里?善于总结才能有所进步。 第六个问题:明天我还有哪些任务? 第七个问题:今天我过得快乐吗?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做情绪“恒温器”

经常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种稳定积极的状态是高考状元们的一种共同能力。积极的情绪能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要学会一些调节情绪或发泄情绪的方法。比如今天心情不好,可以去做运动,听音乐,找老师或好朋友聊天,看看最新的电影等等。又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撕碎!把坏心情一起撕掉,只留自信快乐的笑容常伴!

历届高考状元经验: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最后一百天

一只乌鸦决定要搬家,恰好被百灵鸟看到了,于是百灵问:“你在这片林子住了很久了,为什么要搬家呢?”乌鸦回答说:“在林子里,大家都说我唱歌的声音特别难听,都讨厌我。”百灵笑着说:“那也用不着搬家啊,你可以改变你唱歌的声音,或者尽量不要唱歌,如果你还是像现在一样唱歌,无论你搬到哪个林子里,大家都会讨厌你呀!”

因此,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不改变自己,不改变策略,就像这只乌鸦,光逃避显然是行不通的。

一、明确自己的目标

10.诚信高考班会心得 篇十

“信诚”是我们新城中学的校训,了解诚信的内涵,认识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感受诚信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懂得了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知道诚实守信是人的高尚品性,是最重要的交往品德,是社会立足的通行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在学习中不作弊,不抄作业、工作和生活中,以诚信为本,踏实做人,为学要严,为人要正,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11.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篇十一

王虎(以下简称王):首先,自主招生无疑是好的,特别是对高分考生。就目前来看,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上好大学仍然是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考选拔要按照大纲来。目前来说高考是比较公平的,若脱离了公平的原则选拔则社会不会承认。

其次,所谓素质教育即是指:1.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2.按照各个学校的学科考查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考查一个高中生时,这两个标杆就缺一不可。现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也主要是围绕这两个标杆在实施。只不过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后一个尺度显然又非常难把握。这就需要各个参与自主招生的学校在考虑保持自己特色的时候,必须顾及到这样的标准。

目前,各学校在自主招生这一块方面,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共性,这可能是自主招生越来越像高考的原因。所以要提高考查力,必然要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考查学生的个性。但这样的工作,最好还是要有一个权威的中间机构来出题评价及测试,然后有各家学校根据自己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选拔标准。也就是说,考试要是统一的,但是录取标准是不一致的,这就是多元化评价。

由于自主招生的定位是高考的一种补充,是高考之外的“小道”,因此在面试的时候要有一个规范化的面试标准,要能照顾到总分不好但又具有某方面特长的考生。但目前的自主招生成本高、效率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考试的测量方案比较落后,无法体现公平,缺少广度和全面性。测量体系要百花齐放、因材测量。当然,测量体系必须权威、统一,希望将来有中间机构取代现在的考试院来进行测量。

此外,把通过推荐参加自主招生的权力完全放给高校去做,目前看来还是无法保证公正、公平。

《升学必读》:请你谈一谈过去南理工自主招生的情况,今年又会有哪些新动作?

王:南理工是南京最早实施自主招生的三所高校之一,当时是把推荐的权力交给中学,第二年开始到现在一直以考试的形式来选拔。

每年参加南京理工大学自主招生的报名人数都在增加,去年有五千多学生报名,今年大概有七八千人左右,就高校的角度来说,希望报名人数能减少。

目前自主招生报名的学生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学校推荐, 这种形式有一定的水分;第二种是家长和学生自己报名,这种形式下的家长和学生多是抱着跳一跳的心态来报名,就是想冲击一下潜在的高考加分。

现在南理工每年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人数为几百人,大概占到总录取人数的5% ~ 10%。

《升学必读》:您认为最美好的高考模式是?

王:首先,考的面要宽,试卷要能体现出区分度,同时能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所提出的个性化选拔标准;

其次,考的次数要多,类似于雅思,最后以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参照标准;

第三,把考试和考评、测量工作交给社会去做,成立社会考试机构,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

《升学必读》:请您谈谈对学生的寄语和希望?

12.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篇十二

关键词:高考,语文,大学教改,学生素质,教学管理

一、关于高考不考语文和转基因主粮

以下几篇文章 (指《上海高校部分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作法与法律抵触》、《上海六高校放弃的不是语文, 而是对人文教育的希望》、《上海六大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被指学科歧视》、《探索转基因食品的巨大危害———揭露孟山都的伪劣研究》等网络新闻和文章) 分别涉及到上海若干高校招生不考语文和国家有关部门意图批准转基因主粮生产等问题, 看似是互不相关的时事新闻和时事评论, 实际上其背后深蕴人类文明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例如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中西方文明的关系, 人类当前文明的性质和未来走向等, 乃至涉及教育的性质、价值和意义问题, 当然也跟中国 (中文) 教师的尊严、责任和饭碗有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主题。

二、关于大学教改

这篇题为《大学生无产者:知识改变命运还是公有制改变命运?》讨论大学教改的文章, 比较娴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当前中国教育和社会本体的关系, 触及了当前教育的本质问题, 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们的处境、心态, 同时也表明某种社会思潮的涌动, 说明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正逐渐走出个人主义、小资情调, 而大踏步走向社会批判, 肩负起社会责任。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研的教师应该关注。文章一段话颇有意思:“私有制下的教改的方向:———就是一切以资本用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招生数量。如:资本家要招用擦鞋工, 那么学校就要设置擦鞋专业;资本家要招用五金工, 那么学校就要设置五金专业。同时按用工的要求, 确定基本的招生数量。———这就是所谓的私有制下的教改。”作者站在非主流的立场, 毫不客气地表明了与主流教育人士不同的观点, 毫不留情地指明了当前中国教育是为资本服务而非为人服务, 也毫不客气地批判了当前教育对资本的依附性和奴性。我们从中可以联想到为什么今天有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 为什么今天教育界一再鼓吹素质教育却效果甚微, 为什么今天大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劳动的意义, 为什么今天人文学科、人文学者缺乏“市场”和尊严。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对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是敌对的, 例如, 对于艺术和诗歌就是如此。”看来, 伟人的眼光的确看得深刻长远。透过当今各种花里胡哨的主流教育理论, 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根本就还没有走出马克思哲学时代。

三、对中文系学生专业素质调查报告的思考

这是本系学生搞的一个关于中文系学生专业素质的调查报告, 比较粗疏, 调查取样、问卷设计、统计分析和语言表述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不能算是一个科学的调查报告, 但其提供的一些材料有参考价值。

看完这份调查报告, 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提高师生专业素养的举措, 在××师院、××师院、××××学院、××师院、××大学、××大学等大批院校能顺利推行, 并且在提升学生素质、推动学生考研、促进学生就业和改善院系科研教研气氛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 而在我们这里———最少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显得很理想呢?

我的基本判断是:除了万事开头难、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限制等原因外 (这些因素其他同类型学校也同样存在) , 系风有待改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学生方面考察系风, 可以发现具有懒散、畏难、上进心不强、对己要求不严格、专业兴趣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小农意识严重、得过且过混日子等特征的学生不在少数。至于如何从教工方面考察这个系风, 我不做具体而微的分析, 只结合中国社会大环境略为提示: (1) 管理质量:包括管理体制、管理环境、管理者的水平、教师对管理人员的配合等多方面的因素; (2) 工作感情: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官本位和行政化取向严重, 普通老师普遍有一种弱势群体的心理, 潜意识中往往会把工作视为替人打工以维持生存, 而不是视为自己的力量和职责所在; (3) 凝聚力或向心力:竞争型而不是选拔型的社会体制, 人情型而不是理性型的文化环境, 包装型而不是内证型的道德氛围, 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形态, 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目的、劳动意义、劳动环境、劳动成果之间的不一致、不和谐、不平衡, 造化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状态, 造成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矛盾, 使部分教师对体制缺乏信任感, 不愿意为这个体制奉献或“卖命”; (4) “大学精神”:涉及很多个体性的因素, 例如责任感、主动性、对教育和文化的尊重、对社会文明的关怀等。还涉及很多集体性的因素, 例如核心价值、共同目标、集体气质等。有了这些个体性因素和集体性因素的和谐统一, 我们系就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和生命力; (5) 教师个体对公共规则的尊重:这是考察一个教师、一个系的理性能力的重要指标, 是考察个人如何处理个体感性和集体理性辩证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果大家公议决定了某个规则, 且这个规则是公平合理的, 是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和这个系的生存发展服务的, 我们就应该自觉地遵守执行。但实际上, 某个大家议定后的规则到了个体手中, 或者被打了折扣, 或者被改头换面, 或者被阳奉阴违, 这就造成了“有法不依、各自为政”局面, 造成了系的集体事业难以推进的局面。人心散乱的社会, 本位主义严重的社会, 肯定是缺乏理性的。如果大学校园都不能彰显这种理性能力, 那么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就可想而知。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这种能力。

附:《中文系学生素质调查报告》

背景:各高等学校近年来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 新生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保证, 但新生的质量则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我们学院为中文系吸纳了更多的新生力量。2009年春学院启动“素质拓展”计划, 中文系亦在2009年末启动“中文系素质拓展计划”, 旨在培养较高质量的中文系学生, 让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厚实的就业资本。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文系学生的素质, 并有针对性地提高中文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拓展第18小组在2010年3月份特意开展了关于中文系学生素质的调查, 随机抽出30名同学进行此次问卷调查。据此, 我们可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实行相应的教改措施, 为中文系学生提升素质铺好道路。

一、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每年阅读75—100册图书的同学仅占10%, 阅读25—50册图书的同学约占27%, 而大多数同学阅读量在25册以内, 占63%。从这个结果可看出, 绝大多数同学的阅读量有问题。

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 40%同学花1—2小时, 34%同学花1小时左右, 只有26%同学花2小时以上。在写作练习方面, 70%学生每年写作总数在50篇以下, 20%学生写作总数在50—100篇内, 只有10%的学生写作总数在150篇以上, 凸显出中文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只是单纯地阅读, 真正做读书笔记的很少, 60%的同学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只有40%的同学有这样的习惯。在写作兴趣方面, 调查显示, 73%的同学喜爱写作散文类文章, 20%的同学倾向于诗歌, 小说只占10%;在阅读兴趣方面, 却有83%的同学喜爱阅读小说, 13%的同学喜爱阅读散文, 仅有10%左右爱阅读诗歌, 受调查的同学中, 基本上没有读剧本的兴趣。中文系学生需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需要广泛阅读其他类型的图书, 但是在人文社科类书籍中, 喜爱文学作品的同学占绝对优势, 占75%, 而喜爱阅读理论性较强的人文社科书籍的同学仅占15%, 两类都喜爱的占20%。由此看来, 在广泛阅读方面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二、专业技能方面

调查显示, 学生中会写各种公文的比例并不高。例如, 16%的同学熟悉写命令, 20%的同学熟悉写决定, 33%的同学熟悉写公告, 43%的同学熟悉写通告, 83%的同学熟悉写通知, 33%的同学熟悉写报告, 50%的同学熟悉写请示, 33%的同学熟悉写批复, 30%的同学熟悉写会议纪要, 仅3%的同学熟悉写通报, 10%的同学熟悉写函。

在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视方面, 87%的同学认为需要加深文化底蕴, 83%的同学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技能是阅读, 63%的同学认为自己还需提高的技能是写作, 40%是朗诵, 30%是思想启发, 只有20%是记忆。

另外, 很多同学都反映写作时心中有很多想法, 但是拿起笔来时却什么也写不出, 问题在哪儿?90%的同学认为是平时少动笔, 因为少练的缘故;60%的同学认为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 47%的同学认为是因为读的书不多。

关于是否有必要背诵古典诗词的问题, 有93%的同学认为是必要的, 也有7%的同学认为不必要, 可以从其他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修养。对于口才, 97%的同学认为口才好与不好与自身的知识积累有直接关系。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心

2010年的一件大事就是“两会”的召开, 调查者结合“两会”召开抽取了一些社会问题, 调查学生最关注什么。结果显示, 60%的同学关注住房问题, 40%的同学关注医疗改革, 33%的同学关注社保, 63%的同学关注教育改革, 23%的同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30%的同学关注代课老师清退问题, 67%的同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 43%的同学关注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50%的同学关注政治腐败问题。另外, 当问及是否有阅读新闻习惯时, 有60%的同学是回答有的, 这个比例还不算高。

四、关于中文系“素质拓展计划”的看法

中文系在2009年末启动了“素质拓展计划”, 并且很快形成了“自学与导师制结合”的训练形式。可是, 在同学们中, 对于这个计划到底有多了解, 受到的影响有多大呢?

调查显示, 有33%的同学处在基本了解的层面, 有43%的同学处于有点了解层面, 有20%的同学表示对这个计划不了解。这就很明显地显示出, 同学们对这个计划重视不够,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当问及对计划的态度时, 有53%的同学选择了“应付式完成”任务, 只有43%的同学选择“用心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这凸显了学生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心态。

关于这个素质拓展计划是否有帮助, 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50%的同学认为有帮助, 37%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 但也有10%的同学认为帮助并不大。很多同学认为这个计划提议很好而实践难度大, 也有同学认为素质拓展要求会导致只是数量的完成而没有质量的提升;也有同学认为这个计划很有帮助, 很有必要, 可以提高专业素质, 对专业知识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等等。

问及这次素拓存在什么不足时, 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指导少, 学生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不足, 辅导过程并没有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想, 等等。另外, 同学们也给出了不少建议, 如, 这个计划应该是自由、自愿、充满乐趣的, 也应该多开展实践性活动, 不单单停留在单纯与文字打交道的层面, 不搞形式主义, 任务可适当调整, 等等。

五、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和对个人的目标设计

对学校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有60%的同学感觉“还可以”, 仅仅13%的同学感觉“满意”, 还有23%的同学感觉“不满意”。

另外, 对于读大学的个人目标设计, 很多同学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47%的同学是有明确目标的, 40%的同学说不清。43%的同学说不清楚自己的优势, 仅仅40%的同学能说出自己现有的优势。

六、对学生素质的一些现实观察和旁观者的评价

通过对上周校运会的现实观察可以看出, 文法学院的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 责任心不强, 与其他院系的大一同学相比, 中文系大一的同学未能以集体为重, 没有团队意识。在啦啦队看台上, 文法学院的同学竟然不为自己学院助阵, 安排到的班级很多同学提前退场, 甚至不到场, 觉得校运会是运动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有一些班的同学参加比赛, 该班竟然没有同学在终点接扶运动员, 为自己身边同学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很多大一的学生干部没有尽职尽责做好自身的工作, 这明显是工作态度的问题。试想,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如何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一个没有良好素质的学生, 将来如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2010年4月11日上午, 文法学院举行四大机构学生干部培训时, 校学生处处长黎处长指出中文系有很多学生毕业时连通讯稿也写不好, 应用写作不过关, 基本功不扎实。黎处长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 用文秘04-1班作为典型例子, 说明中文系学生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学生干部应该努力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

13.高考心得体会 篇十三

而今想起,真是: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说实话,当时我对高考并非像如今的孩子们那么在意,也没有现今家长们的深情!

只是一个人从郊区来到县城的小旅馆,参加一次可能再也不用考试的考试。

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从进校的30多名一直努力到高三,最好的成绩是班级23名。所以填报志愿时,首选清华北大,第三志愿才填了一个可以调配的师范学院。

但人总是不甘心的。同样的在校学习,凭什么别人能自信满满,我就应该:

也许他们会轻易地忘了我,我不难过,至少我赶上了他们的过往,只因我不是他们等待的季节!

所以高考我特别地放松,就像是完成一次人生的盛典,而后就是深情地谢幕,再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或者远走他乡,做一个打工的游子,在机器轰鸣中,像包身工一样,积淀生命的财富,在考试没结束前,一切都不得而知。

三天的时间,我像做了个梦,梦醒是炎热的夏季。

回到家就开始农忙。收完玉米,紧接着收稻子。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我怀疑作者写错了。应该是农历七月人倍忙才对。五月只是割麦插禾,至少天气是配合的:花香鸟语,杏李桃熟。而七月流火,忙得人只想泡在小河里,随波流去。

有人说: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胜之不武。

而我想说:在劳动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明天会更好!

父亲看着我厚厚的眼镜及被扁担磨破皮的肩膀说:“考不上大学,就要和我们一样啰!”是心疼也是鼓励,因为父亲知道,要是考上了,他老人家还得砸锅卖铁,不断辛苦!

拿高考成绩那天,是大哥的孩子满百天的日子,或许是个好兆头。揣着母亲昨天从大伯那里借来的路费,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了。

到了学校门口,学生们都已放假,校园一片寂静。在操场走了走,眼前满是在这里生活六年的身影,那石阶上的大树还是那么苍劲,骄阳下还是那么挺拔!

我好像没有勇气到班主任家里去拿成绩单,万一没上线呢,家里亲戚朋友都在等着……

我只好继续在校园里转悠……

知了的叫声凭添了许多哀愁,感觉有些饿,来到以往进城的三叉口,花五毛钱啃了个馒头,似乎有了些信心,毕竟终究得去见班主任。

班主任见到我,眼睛眯成一条缝,碎花格子衬衣上的花朵在阳光下跳跃:“不错,上线了!看来你的努力上天是不会错过的。”

我只记得当时我啥也没说,只是给老师鞠了一躬,就一阵风似的跑了,跑到操场石阶大树下坐着,风吹着,树叶响着,知了唱着……

坐了十多分钟,我才想起家里亲戚朋友还在等着。回家的路就变得轻松而愉悦,毕竟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后来才知道,我们班考上了十三个,难怪班主任见到我会笑得那么洒脱,因为我本不在她的视线里,却有了她意想不到的结果!

人生可能有很多种如果,但最让人心动的可能就是问心无愧地去做,才会有天道酬勤的果!

14.高考复习心得 篇十四

初见记者,孙径舟有点紧张。坐在会议室沙发上,他双手不停来回揉搓。老师们都夸你成绩好,物理还经常拿满分,真厉害。听到记者的夸赞,孙径舟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也不是那么牛,有时候也会丢个一两分。

问及离高考还剩两个月,如何备考物理时,他表示,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尤为重要。

把各类题型归纳在一起,研究做题套路,总结解题方法。不仅物理,我觉得理科学科都是这样,复习起来更有效率,也能提高审题能力。孙径舟说,在总结题型时,还可以标注易错点。经常翻看题型,一目了然,也能增进理解和对自己多一些提醒。

不松懈也不要透支精力

现在离考试越来越近,我会继续跟着老师的节奏复习。孙径舟说,除了紧跟老师节奏,他计划花些时间对所有科目的知识点再统一梳理一遍,在最后冲刺阶段多做模拟题和冲刺题,尤其留意自己易错的地方。

考试紧张很正常,我也一样。但要学会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复习。孙径舟说,他现在每天6点30分左右起床,为了确保学习效率,晚上11:30就会睡觉。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吃好喝好睡好,才有充足的精力。孙径舟说,疲劳战术不一定能保证学习效率,高三的学生还是不要熬夜或透支精力。不能松懈,也不要透支精力。做好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 关于高考决心书300字

★ 高考物理教学心得

★ 《毛毛》读书心得300字

★ 《匆匆》读书心得300字精选

★ 医院社会实践心得300字

★ 高一军训心得300字

★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300字

★ 初一军训心得300字以上

★ 实习护士实习心得300字

15.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篇十五

选报高考志愿,对每个高中生和家长都是一种煎熬。焦灼、失望、希望、亢奋……所有的感觉纷至沓来。重视选择,并不意味着懂得如何选择。长久以来,习惯于接受分数筛选的家长和考生们,心中多少都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分数决定一切。

这种“分数决定论”在学生家长、老师和学生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上的地位:考上高分就可以报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就会有好的未来。可是事实又是如何?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门槛已经一再降低。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比2010年的69.5%增加近3个百分点,达到了72.3%,甚至普遍高于高中的录取率。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大学生沦为了大白菜”,在调侃的背后显现出就业难的真实现状。今年将有699万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拥挤在这就业日益激烈的独木桥上,再创历史新高。在大学扩招的“大跃进”运动下,考取一所大学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独木桥”上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好工作。

大学是通往未来人生职业道路的第一步,也是有着决定未来方向的关键一步。如何科学地选择专业?高考已不光是分数的较量,也是志愿选择的“智力赛场”。在此我们将为您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的“职业与专业”思路:

0 1 填报志愿的致命误区

大家总是习惯先选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职业规划要从高中开始。这么早,是不是太超前了?的确,职业规划在高中阶段的家长和孩子们心中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据2012年的最新调查显示,从职业规划角度出发来选择专业的2011届本科毕业生人数比例仅为9%,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12%。

那么,忽略职业规划的专业选择,结果将会如何呢?很多高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仔细考虑到以后的就业问题,盲目地挑学校、选专业,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本专业将要从事的职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不喜欢将要从事的职业,于是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甚至,还有不少人因长期缺少对自身职业兴趣的了解,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盲目就业、盲目跳槽,走了很多弯路,也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

从高中开始做职业规划并不超前,并且是不能再晚的关键时机。而根据职业目标、结合就业前景来选择专业就是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从选职业规划到选专业”,从高中就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再根据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所要求的专业,并通过比较设有此专业的不同大学的就业情况,来选择就业前景较好的大学,然后在大学里根据职业目标的要求积累知识和能力。

四年寒窗后,你会发现,就业的主动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0 2 切勿把宝押在“转专业”上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都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了选学第二专业或者转专业的途径。虽然高校出台的新政策可以起到为高考填报专业“纠错”的功能,但是还应该考虑到,转专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存在着种种限制。

首先是院系限制。转系要得到双方院系的许可,一般转入的院系还会组织测试,不是所有院系都接受转系申请。通常情况下在本系内转专业,或者转入冷门专业要相对容易一些。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否则,想转到经管、计算机和心理学这些热门院系,几乎不可能。

其次是名额限制。各高校规定的转系名额,一般占全年级总人数的10%~20%,有的更低。与其入校后去转专业,不如在填报志愿时就选择好一个理想的专业。

最后是成绩限制。不同高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成绩要求不一样,许多高校则要求排名在前10%之内,且名额不得顺延。

那么,专升本和考研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2012年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了选择专升本和读研究生的最主要的动机。半数的人并不是出于职业发展的长远动机而读研的。

可是当初错选大学和专业的学生,以专升本、考研来“曲线就业”的美梦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偿呢?实际上,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同样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中国大学扩招是1999年开始的,4年后的2003年研究生开始扩招,2006年硕士毕业生也开始面临就业困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被读研推迟了3年而已。

因此,切勿把宝押在“转专业”“专升本”和“考研”上,这绝不能成为消极选择、轻率决策的理由!而“职业规划为时过早”也绝不能成为填报高考志愿时想回避或推迟选择的借口!

0 3 职业规划与分数无关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来看,除了缺乏工作经验外,许多求职的学生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所学专业和目标职业不能匹配。这一现状反映出专业和职业之间关系密切,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5%的大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现在高中生普遍自我目标缺失,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之前,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名校、读热门专业,实现父母和老师的愿望,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对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和能力特点了解不够,对未来所学专业及职业特点不清楚,造成学习、就业乃至整个人生职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高考报志愿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拥有幸福的人生。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开发、实施和监控职业生涯目标和策略的一个过程。可以简述为一个持续的问题解决过程,只要我们在职场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就一直存在。这不是说人们必须连续每周或每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有几个时期,积极的职业生涯管理特别重要,包括大学专业的选择、第一份工作、求职、专才或通才的选择、失业,以及决定重新考虑个人在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平衡。

不管高考分数的高低,我们其实都有自己的价值、个性、能力、兴趣。所以,如果我们能在高考之前,清楚了解自己的这些特质,选择自己职业的大致方向,并据之确定好自己的专业。在高考以后所要做的事就只是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好学校了,这样选择的余地大大降低,作出合适选择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

0 4 兴趣并非最好的老师

小的时候,孩子们经常被要求写作文《我的理想》或者是《长大了,我要当……》,然而,真的可以仅凭孩子对未来的模糊愿望或是家长的期望来确定诸如警察、科学家、医生、律师及画家等这样的职业目标吗?进入高校之后,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的呢?

除了少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以外,大家听得更多的说法如下:

“志愿是爸爸给我选的,我什么也不知道。反正我也不喜欢。”

“当初这个专业想得蛮好的,不过现在才知道这和我想的根本两回事。”

“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名字好听,没想到我一点儿也不喜欢。”

2012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首要理由最多的为兴趣爱好。大家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爱打电脑游戏的孩子就由此立志成为计算机程序师?贪吃的孩子就可以梦想成为美食家吗?又或者,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来确定职业目标?发挥长项就能占据优势吗?

我们选择职业,其实远没有兴趣爱好那么简单。西方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表明,只有在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场风格以及价值观和其工作中的角色比较匹配时,他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个人价值,为组织目标贡献最多,个人也才能得到较好的职场满意度。

考大学、继续深造,最终目的基本都是为了能够在将来获取更好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家人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如果辛勤努力地读了这么多年书后发现像你这样的人才早已过剩了,那这应算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小磊即将从计算机专业毕业,望着满大街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小磊很苦恼:“很多同学的工作都还没下落,正发动家人到处找关系,为了避就业,班上几乎有一半的同学都申请考研了。”不打算考研的小磊暂时找了百脑汇一家电子产品销售公司的临时工作。他说:“当年报考的时候计算机系正火,丝毫没考虑到今天就业会打挤。”

0 5 把报志愿的主导权还给孩子

老师、学生、家长,究竟谁来作高考专业的选择?

在整个填报志愿过程中,只有高中生本人,才是最需要努力的,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自己作出选择。无论父母如何优秀、老师如何专业,在高考专业的选择过程中,都只能提供信息和建议、启发高中生的思路。最终作决定的一定是那个要走完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即高中生自己来作。只有这样,在以后碰到困难时,我们才可以坚持,我们才不会抱怨是父母代我们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家长可能担忧,从小生活在“摇篮”里的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人生之大事怎能让孩子“冒险”?舐犊之情,可以理解。但是,没有人天生会作决定。如果永远不给孩子作决定的机会,他可能永远成长不了。成长总是有代价的,如果现在不给他成长、学习的机会,那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到大学或者社会上去成长,只是那时代价要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甚至求职时茫然的原因之一。

孩子如果从来就没有机会自己走路,到了大学,要求孩子自己跑起来,可能吗?

上一篇:纪检工作总结计划下一篇:关于心声的优秀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