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德育目标(15篇)
1.幼儿园德育目标 篇一
班 级 德 育 目 标 二(3)班班级德育目标
一、班级德育工作目标及措施: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国旗下讲话。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实效。2.狠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本学期我将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学生课堂纪律、课间休息、上放学路队、文明礼貌以及早晨到校后的行为等,杜绝一切不安全的校园事故隐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配合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准确把握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与各科教师配合,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4.家校结合: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学期,力争和个别家长多联系,促进学生的转变。要不厌其烦的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形成一盘棋,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6.重视学校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比赛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7.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年级是小学生活学习的刚刚建立并熟悉的一年,也是小学阶段学习很重要的一年。如何在班级里尽快抓好班级体,形成新的班风,我打算从以下做起:
⑴确立本学期的共同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⑵培养和使用班干部,继续值日班长制。
1)建立小干部例会制。每个月组织学生干部开一次例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辅导和总结。
2)倡导小班长值周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对值周班长的值日进行指导和总结。
3)举行小干部交流会。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小干部交流活动,跟踪跟班小干部的工作情况,交流各班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使班级管理不断上台阶。
(3)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班集体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班主任必须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他们要一分为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对症下药,如王运达、解坤等,思想散漫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本学期,在班级管理中我将做到七个字;“爱心、细心、责任心。”
乌市第42中学
二年级(3)班
2.幼儿园德育目标 篇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获得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 在坚守本学科教学目标旨归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成为一种必需, 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参考《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两个模块内容载体为例, 从信息道德认知、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等方面概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德育范畴。
第一,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 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 合作互助, 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自我责任承担, 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对学生的道德渗透起正向显著影响。
第二, 通过“信息的获取”学习,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引用实例, 进行深入剖析,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的获取, 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 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解决问题。
第三, 通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 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达到信息的“再造”, 发挥信息的价值, 让学生感受信息加工的先进性, 增强信息加工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第四, 通过“信息的管理”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 了解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养成乐于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体验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
第五,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学习, 逐渐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及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文明前行。
第六,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学习, 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学习, 达到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应用技能的共通认知, 强化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渗透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观内容,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识“信息”这一事物, 从大量客观现实中感受信息, 归纳信息的特征,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问题、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 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 具有整体的认识, 通过对五次信息技术的学习,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亲历、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 教育学生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有效地甄别信息, 学会有效组织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4) 了解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它们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些软件数据进行整合、挖掘、提炼、统计和分析, 找出其所蕴涵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 (5)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 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 有效管理信息, 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6)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体会信息、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确立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观点, 认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8)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通过倾听校园中的铃声、观看运动场比赛的场景、学习资料上的知识和习题、浏览报纸上国内外的新闻等活动, 发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进一步归纳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等;再通过《史记》中“增兵减灶”和《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典故, 指出信息具有真伪性, 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信息的假象, 让学生在遇到不明信息时留意。 (2) 人类发展史上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了解发展的节点, 让学生感悟在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对人类前行起到的推动作用。穿插介绍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 其开发的GUI (人机交互界面) Windows系统至今仍是全球操作系统的主导者。然后介绍国内红旗Linux从1999年8月创办到2014年2月, 成立14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衰败破产, 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自我发展、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3) 一般信息获取, 就是搜索引擎的使用, 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认识, 往往通过平铺式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要打破学生这种依附课本知识的拿来主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多一些参与感和期盼感, 可以设计以“家乡特产知多少”为切入点, 从学生内联角度出发, 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 在体验中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应用, 这样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4) 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 选择合适的软件加工信息, 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在此章节中, 教师适当将国产WPS Office与微软Office进行对比, 并且说明在一般计算机中大多使用的是微软Office,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展示学生的作品等,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 了解从古代的藏书阁、户籍管理, 到近代的实体图书馆、档案管理, 再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售票机构、在线联网学籍管理系统, 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源远流长。通过“选修课我做主”的案例, 简单了解数据库的构成、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尝试操作数据库, 体验数据库的功能,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的习惯和意识, 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技术背后的信息思想和信息价值。 (6) 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学习中, 让学生认识个体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 事先要查询可靠的官方数据库, 清楚自己发布错误信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不轻信谣言, 不传播谣言, 不误导别人,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强化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观。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 计算机在未来社会就像现代社会人家中必备的螺丝刀一样。在信息技术课堂必须进行“道德渗透”, 用好这把“螺丝刀”, 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 达到培养文明, 启迪智慧, 培养其敏锐的、积极的捕捉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 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网络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同网络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网络、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关心网络环境, 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2%,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的庞大群体, 他们普遍缺乏自控力, 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这些信息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传递了道德渗透的必要性、迫切性, 我们应利用课堂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做好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形成网络道德自律。 (2) 处在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信息高速流通, 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 网络及其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充斥网络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 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色情文化和有害、蛊惑、邪教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学生的心灵。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部分学生可能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误入迷途, 基于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明确指出网络的两面性, 它既有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服务社会的正面价值, 也存在危机、隐患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信息的获取部分, 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使很多人随意地复制互联网信息, 甚至随意地抄袭别人的成果, 也使我们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学生本应该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殆尽, 网络的信息资源可能导致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迷航。 (3) 通过网络通信各工作原理, 理解DNS域名解析的过程、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2014年初, 国内部分.com域名网站、腾讯、百度、京东、优酷等大批网站无法正常访问, “断网”的原因与DNS故障有关, 从本质上说是掌握中国网站命门的DNS根服务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DNS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谁控制了DNS根服务器, 意味着谁就有对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种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 不管难度有多大, 都必须迎难而上, 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 从而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3.德育的起点和目标的关系 篇三
首先我们的德育目标,是崇高的“五爱”。“五爱”虽然爱得神圣,但爱得太大太空洞,少先队的呼号则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孩子就是孩子!用些孩子们既不明白的而又毫无兴趣的东西,对低龄的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不但没有丝毫实际意义,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乃至排斥。这样,在孩子们还根本不能理解时就讲滥了,而到真正需要学生接受并为之奋斗时,孩子们则早已因为“逆反”而排斥了。因而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对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教育深恶痛绝,他曾说:“在学校,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词句的含义时,就不是让这些词句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请不要把那些崇高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不值钱的破铜币!”对少年儿童进行情操的培养是应该而且很有必要的,但这不是通过口号式的灌输就可以获得成效的,而只能从最低要求的教育做起。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做的。他对孩子们训示的只有一句话:“要爱你的妈妈。教育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要从爱自己的母亲开始。而爱母亲又应该从体贴母亲做起,分担一些母亲在心理上、家务上的负担,或以自己的优秀表现让母亲高兴、自豪。”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认知的扩大和深化,才能够由此推而广之,为其亲人,为与不相识的普通人,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祖国的责任感受和赤子情。这些年我们在构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工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学生中进行了“五心”教育,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得到教育界的专家和同行们的广泛好评。
低起点,缓坡度才能够使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和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因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源于原始的质朴的对母亲的爱。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人,长大了还会去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吗?可喜的是,我们的这一观点已经在实践中实践了,比如:北京宣武区,上海泸湾区的“以小事养大德”教育就是“低起点”的德育。
4.九年级德育目标 篇四
目标解读:
卓越:杰出、超出一般、出色、精彩、特别优秀
做卓越的二中人,就是说,在二中这个大家庭中,九年级同学经过三年的培养、三年的锻炼、三年的磨练,由七年级做合格的二中人,八年级做优秀的二中人的.基础上,成长成为九年级卓越的二中人。合格、优秀、卓越,是我们的目标,同时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二中的文化底蕴,二中的德育氛围,二中的育人环境,如涓涓溪流滋润学生的心田,如和煦春风唤醒每一株绿色的嫩苗,如一把火炬点燃学生内在的激情,从而春风化雨成长为卓越的的二中人!
目标分解:
卓越的心理:积极阳光、乐观向上、顽强意志、感恩励志
卓越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独立的思考习惯、良好的纪律习惯、克服困难抗挫折的习惯
卓越的素质: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感恩
具体措施:
1、文化育人:在教室展板、黑板报、楼道橱窗等处展出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
2、课堂育人:发挥课堂的教育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要求各科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5.一、学校德育总体目标 篇五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我校德育总体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使学生中的优秀者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二、各年级学生教育管理侧重点
高一年级:对新生进行《高中生形象》、《法纪校规》、《爱校爱班》教育,新生要以军训为契机,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按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原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
高二年级:在抓好养成教育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习教育。以管理,促学风、培养名生,同时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使学生了解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及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教育能力。
6.教师德育目标责任书 篇六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人才,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通过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祖国,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联合社会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高效率的教育网络,才能完成任务。
为了切实完成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任务,要联合社会、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达到目标,这就需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从而建立起优良的育人环境,特制定责任书如下:
一、按照学校划分的目标责任区,以班主任教师为骨干,将年级德育工作落实到人,每个班主任教师把所带班级作为实施德育工作的实验田,开拓创新,率先由单纯教书管理人转变到提高教育水平而转变人的轨道上来。
二、每位课任教师都要挂靠一个班级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阵地,与年级组签定德育工作目标责任书,考核结果纳入年终“教师思想政治考核”中。
三、年级组与政教处签定“学生三率”考核责任书。
四、抓班风、促校风。学校与班主任签定《防止学生人身伤害与安全教育目标责任书》、《班级德育工作目标责任书》。
五、年级组要充分重视和培养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干部的工作,在创建文明室舍的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以及课间文明休息督查等活动中指导学生会干部工作,增强学生自制,自管的能力。
7.浅析新时期下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 篇七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指出:“职业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 年江苏省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 强调“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并坚持自己的特色。
1. 1 从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上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职业学校与社会、与企业有必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具有开放性和生产性特征。
1. 2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对象上说,职业学校学生是产业工人后备军
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 思想、技能和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职业性特征,也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务实性特征。
1. 3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机制上说,“有用即人才” 的新型人才观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德育机制
将学校德育与学生自育( 职业理想) 、社会 “时育( 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 ”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三方一体、相互为用互为补充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
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结合实际,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确定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方法,使德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要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只有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吻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目前职教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 ~ 20 周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相关因素对德育的影响,使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中普遍关心的 “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引导,释疑解惑。
第三,要努力讲求教育实效。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最终变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才是成功的。因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必须在讲求实效上下工夫。要把德育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做细做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懂得道理,更要知行统一,表里一致。
2 新时期对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黄炎培先生曾说过,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学校德育不仅受到学生对德育需求的制约,也受到世俗格局的影响。
2. 1 党的十八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强化“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发展、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2. 2 构建和谐社会对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毕业生的要求是 “德技并重”,不仅职业技能熟练,还要人格健全、职业道德习惯良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强烈、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综合变革的要求,等等。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统一。
2. 3 教育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地提出要把育人放在学校工作之本、德育工作之首,为中职学校调高认识、强化德育指明了方向,教学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因此,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是当务之急。
2. 4 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争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以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网络时代也给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工作幅度,提高工作速度,优化交流。
3 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
职业学校德育肩负着双重使命: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新时期,培养学生应对信息时代各种挑战所应具有的观念、情感和能力。
3. 1 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自觉遵纪守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 2 培养学生形成突出的职业道德品质
从职业需要出发,加强爱岗敬业、群体意识、纪律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照职业岗位的职责规定、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规范行为; 培养习惯、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3. 3 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实践意识
使学生 “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开拓、勤于实践等良好的工作作风。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劳动观念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利用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3. 4 培养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
现代德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具有参与国际事务和世界竞争的胆识与魄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时间社会、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它要求德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如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就不能适应新的时代。
3. 5 培养学生形成辩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求学生辩证认识、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学会从事物的多种属性、多个角度全面把握事物的矛盾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树立生态意识。
3. 6 培养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学校德育应唤起自我意识,尊重个体主体地位,发展主体道德能力,塑造主体价值,使德育成为完善人的 “利器”。注重人文意识,培养学生从技术化、信息化、市场化等生存环境中寻找自我、寻找价值和心灵的家园,树立终极关怀意识。学生主体的自我反思、评价、选择、调节等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职校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职场,需要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实施途径,使德育更有实效性。
摘要:文章从职业学校角度,通过分析职业学校特色,提出新时期下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突出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辩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主体意识,以适应新时期的变化。
8.浅谈高等院校德育教学目标设计 篇八
[关键词] 德育 教学目标 德育模式
在德育教学模式的构成中,德育教学目标是德育模式设计所要达到的结果。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德育教学目标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第一,详细说明德育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掌握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状态,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一、设计德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学校德育目标与德育课程标准
学校德育目标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德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家、社会对学校德育的要求,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学校德育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德育的总目标,制定了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各项教材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了德育教学目标体系,它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指令性依据。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与规格的总的规定,是学校德育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
(二)德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
德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其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等本质功能。同时,也应全面考虑在德育教学的本质功能的规定与影响下,德育教学目标所反映的德育教学的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依据。
(三)高等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德育教学目标必须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科学性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多变,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又有迫切的交往需要和满足成就感需要,渴望获得理解和尊重,同时还有追求完美,追求理想的更高精神层次需要。复杂强烈的心理状态导致大学生的情绪多变、感情丰富,使得他们不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时,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学生注重独立、个性、自尊和自信,大多善恶分明、正义感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情绪和感情尚不成熟稳定,突出表现为情绪非常容易产生波动。此外,大学生精力充沛、具有敢作敢当的气魄,但也表现为盲目蛮干,尤其是在认为自己受到挑衅和敌意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呈现出冲动性特点。
二、制定高等院校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反映德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并从现实出发,考虑社会需求与价值
制定德育教学目标要有长远的考虑,反映德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同时,制定德育教学目标又要从现实出发,全面准确掌握学校德育教学内部与外部条件及环境,将社会需求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德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规定教学后所要达到的效果,必须用可观察的、可评价的、具体化的量化指标加以描述。德育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量化,有利于加强德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为德育教学事实,特别是检查与评估德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高校德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德育教学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诸多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保持德育教学目标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德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三、高校德育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在活动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构成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因此,要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必须要调整好德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学”的主观能动作用。现在,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应全面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和意愿。从尊重学习主体的发展和需要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学生保持教学地位上的平等,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德育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德育兴趣,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满足感和成就感,逐步形成对德育的热爱。
(二)高度重视教师观念更新与教师素质提高
高校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为了有效地实现德育教学目标,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观念更新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教师观念和素质的与时俱进,决定着教师自身能力资源的发挥,决定着教学设施条件的有效利用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效果。从目前情况看,多数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的认可和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健康第一”的学校德育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所以,教学机关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使教师变动力为压力,主动地进行自我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有效地、更积极地去面对不断发展的德育课程目标。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德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逻辑起点的变化
新德育课程理念采取的是以目标指导内容的方式来设计课程,也就是说达到学习目标,教师采取什么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这给高校德育课堂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可以看出,新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由教学内容转变为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中的另一个变化是,德育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样性目标,传统的德育教学目标强调德育理论学习,忽视了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则突出了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多方面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德育教育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理论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高校德育课程才能促使他们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这些目标也正是德育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任务。
(二)学习内容设计的灵活化
由于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之以往较为宽松,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要体现出这个优越性。在一次课中尽量不要仅仅设计单一的教学内容,最好设计几项内容,以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当然,以满足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另外,特定条件下,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再加工、改造,设计出不同的形式,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目标,使其具有明显的侧重点。
(三)德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动态性
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是一个完整德育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具备的四个环节。德育教学设计在时间上分为三个时间段,即课程的准备设计、课程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馈性设计修正。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一定会存在一些误差,理论上再科学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有效性。所以,只有通过反馈性修正的设计,才是一个成熟的、完整的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德育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下的德育教学设计与传统德育备课不同的是,德育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它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先进性。
五、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的挑战,德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与我们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高校德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体到高校德育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理论、寻求更科学的德育教学方式来满足大学生的德育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高校德育教学才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担当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研究.科技教育.2009(5).
9.德育工作目标责任书 篇九
根据xx市教育局中小学目标管理责任书、xx市xx教育工作要点和xx学校xx年德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结合xx年我校教育工作重点,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综合指标(10分)
1、依法办学:学习、宣传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依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的章程和制度,坚持依法办、依法治校。(5分)
2、普法工作:全面落实“xx”普法规划,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积极开展师生法律知识学习、宣传、培训、考试工作,深入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5分)
二、重点指标(50分)
1、贯彻落实《xx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摆在提高教师素养的第一位,作为教师聘任、评价、考核、晋级的首要标准。严厉查处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私订教辅和体罚学生行为。(10分)
2、建立教职工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下发各类文件。及时组织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习,重要文件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并建立政治业务学习档案。(10分)
3、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宣传和应急防范演练。把安全稳定、民族团结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作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
内容,贯穿于教学和各种活动中。每学期开展安全稳定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活动,教师不少于2次,学生不少于4次,无师生信教或参与宗教活动行为。(10分)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10分)
三、常规指标(40分)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规范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继续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阳光体育规定,积极组织参加教育局安排的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时上报相关数据信息,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规范。(5分)
2、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德育专干业务培训,办好家长学校。继续落实“月月有主题”德育工作目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进校园、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题“五观”教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主题教育,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保障德育工作经费,落实公用经费中德育工作5%的规定。(5分)
3、树立全局观念,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安排的各项工作,按要求上报各类报表、数据、表册、总结等材料。积极做好各级各部门对教育的调研、检查、督导、考核工作。(5分)
4、重视教育宣传和信息工作,严格执行《xx市教育信息工作制度》。(5分)
5、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制定班主任考核办法,定期召开班主
任会,每月不少于2次,班主任能够认真完成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5分)
6、积极开展团队工作,每学期能有计划的开展团队活动。(5分)
7、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5分)
8、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对全校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5分)
学校校长 签字:
10.教书育人目标责任书德育 篇十
为切实提高为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制定的“一年创镇一流,两年创全区一流,三年创市名校。”的目标,特与德育处签订如下教书育人目标责任书。
一. 学期初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班级教学计划,学期末制定德育处工作总结,收集班主任的工作总结等。
二. 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具体的方案、措施、活动。
三. 抓好学生的团队活动,举行各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团队活动,结合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植树节等传统节日搞好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 负责每周一学校的升旗及周五的收旗工作,做好国旗下讲话稿的收集整理。
五. 做好全校的卫生、纪律检查工作。做到学校卫生工作不留死角,制定具体、可行的卫生、纪律量化管理细则。
六. 指导、安排好学校的班会工作,布置、检查班主任手册,制定具体、操作性强的班级管理量化细则,评出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七. 负责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负责“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评审工作。
八. 其他。及时、认真完成学校、教委、教育局交给的各种临时性工作和应急工作,协助其他科室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
德育主任:
11.幼儿园德育目标 篇十一
关键词: 班主任 他律 自律 德育目标
德育是教育的应有之意。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通过班级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如何让学生在班级中健康、自由地成长,在成长中逐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养成其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其团结合作的公民精神,锻炼其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规约对班级共同生活和学生个人生活进行保障。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在班级中利用规约引导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
一、他律: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的必要手段
人的存在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这种不完美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不完美不仅体现在作为个体的“人”上,还体现在作为群体意义的“人”中。个体的人的不完美自出生起,其机体就被各种不自由束缚,群体的“人”,其存在也是一个由混沌走向有序、由不完美逐渐走向相对和谐的状态,正因为“人”的不完美,所以追求完美成了人的一种诉求。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即人寻求自由的过程,然而,追求完美之路是一条曲折的矛盾之路,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作为人发展的一个特殊身份,客观上被人的先天不完美挟制,具体表现在:
首先,学生身体机能的不完美。学生的身体器官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功能的最佳状态的到来需要特殊营养和照顾,否则健康成长、成才的先天物质保障将会大打折扣。为此,教育者要从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营养、运动、环境等,而不能任由学生随意而为,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教育者的干预。在班级生活中,班主任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带领学生开展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禁止学生吃不健康食品、从事危险活动,这种外在他律不能仅仅视为班主任行使其职责,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沉甸甸的责任。
其次,学生的认知发展不完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证明了人的认知有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同样,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也证明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要经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实施适当的他律,帮助学生利用最佳资源结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使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班集体的建构需要一定的规约。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班级不仅从最初单纯的提高教师教授学生的效率上被人们认可,更为重要的是班级是以年龄相近、智力相当为原则组建起来有益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一个特殊组织而被世人认可,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场所。然而,班级仅仅是学生的聚集之所,而非学生的心灵归属之所,由“聚众之所”的班级走向“心灵栖息地”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更目标。营造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引领班级成员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学习与生活、娱乐等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成长,班主任必须借助一定的规约,引导学生在民主的前提下制定班级规约,这是对班级成员的约束,更是对班级健康成长的保障。班级是班级成员共同生活的场所,因此,班级的共性特征,要求学生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如果每个学生都从一己私利出发行事,则必然会造成公共生活的混乱。显而易见,公共生活的混乱反过来不利于学生个体的生活。这样的矛盾困境中,调和性的公共契约是对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保障。
二、科学民主的他律是为了自律
如陶行知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当下的他律是为了形成儿童的自律,他律与自律是纪律的两个方面,他律是来自外部的纪律,自律是来自内部的纪律。只有依循教育规律制定的他律符合科学民主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自律。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的他律的表征有:
1.他律的动机是为了学生自律。作为外部纪律的他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的压制,它限制了人的随性而为的行动。班主任借助他律实现班级集的健康成长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班主任如果简单从自己工作的效率出发,无视学生的成长需求,片面强调外部纪律“不是引导他们去制定使他们遵守的规则和纪律,或与他人一起改变这些规则和纪律,而是把一种现成的制度和要求即绝对服从的命令强加给他们……因此,儿童的服从有时是屈服于外界的遵从思想”这样的他律只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脆弱的他律是不可能发生持久的作用”[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动机是行为的先导,班主任制定外在他律的动机如果是为帮助学生培养自律意识、自律能力,那么即使偶尔采取的行为方式并非为学生所理解或认同,但他的行动不会偏离轨道太远。如果班主任仅仅从自己工作的方便出发,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而无视学生的身心承受,这样的外在他律从客观上来说都不具备道德的意蕴。
2.他律纪律的内容必须是道德的。外部的纪律必须是道德的,体现在外部纪律的内容道德、形式道德、程序道德之中,其中内容道德是核心。从逻辑上讲,没有道德的内容无法培育出具备道德素养的人,之所以强调他律的内容必须是道德的,是基于现实中存在太多不道德的他律。主要体现在:(1)措辞非人性。很多的班规只见“禁止”不见引导。例如:禁止放学后在学校逗留。(2)具体内容非人性。例如某班规定“禁止课间游戏”,这显然违背了儿童游戏的天性。这些非道德的他律都是从教师的外在权威着手,基于对儿童“本恶”的人性假设,而采用的简单以恶制恶的方式管理學生,其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和学生奴性人格的增长。更有甚者打着“为了学生好”的道德标杆,从事非道德的教育和管理,如:下课禁止学生走动(上厕所向老师报告),这样的规定,班主任言之凿凿为了学的安全,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管理不出事,而用非人性、非人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囚禁。
3.他律的程序必须是民主的。民主的他律即是在教师引导下,与学生民主协商,自下而上共同制定符合学生需要的制度规则。民主不仅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它还是一种生活样态,班级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民主生活能力的学习场所。正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它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2],“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3],民主是自由的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自由而言,不是要不要纪律的问题,而是要怎样的纪律和以怎样的方式形成纪律。与民主相对立是专制,即他律的程序、内容完全自上而下来自教师,教师以所谓的“为了学生好”而放弃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过好生活——民主自律的生活,这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教育管理方式。
三、他律走向自律的桥梁
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让学生自由人格得以彰显,是学生对班级文化认同、内化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过渡的。从科学、民主的管理学角度分析,营造健康、向上向善的班级文化,班主任的着眼点有很多,但人性制度的创建、一视同仁的制度落实和自律精神的养成,是帮助学生由不自由的他律走向自由的自律的一种可行路径。
1.人性制度:他律走向自律的制度保障。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保障班级生活的正常运行,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具有“自明性”。制度不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外在规约,更应该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发挥制度的育德功能。人性制度即是制度产生育德功能的前提,人性制度意味着制度的出发点必须基于“儿童”立场,基于儿童的立场要求制度的内容是学生现阶段能够理解和能够承受的;基于儿童的立场就要求制度与儿童的发展相一致,而不是背离儿童的发展;基于儿童的立场就要求考虑到儿童成长的身心特点,而儿童立场只是基础终结点在于“成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积极向上的国家公民。在此基础上他律才具备“合法性”,制度、学生、道德之间才可能彼此融合,实现最终学生班级生活的他律走向自律。
2.制度落实:他律走向自律的实践。制度不仅仅是以成文的形式展示于班级墙面成为班级环境的摆设,更应该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成的这种契约在班级生活中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方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自律。写得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那么永远只能成为摆在墙壁的装饰,不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为此,制度的落实,是将制度从空中落到实处产生实质性效果的关键。制度落实中涉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涉及制度的监督性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确立制度的公信力,才能让学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看到他律对自身带来的益处,而不至于对外在他律排斥。
3.自律精神的养成:自律人格的生成。他律虽然是基于人的不完善的需要而提出的,但终归是对人的一种“不信任”的表达方式。自律才是人之为人的表征,自律之人才是最终自由之人,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否则将永远生活在他人编制的藩篱中,最终的结果是作茧自缚。所以形成自律人格,要依赖他律这种方式,但更应该从他律之外寻找出路,教育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心灵中自律的种子,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由自律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逐渐使学生从感知自律的喜悦走向主动寻求自律。自律是学生成熟,成为自由之人的必要条件,没有自律意识的人是一个不自由的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规约的他律作用,以承认学生的成长性为起点制定外在规约,进而在公平、工作的环境中践行规约,最后实现规约对学生生活的内化,帮助学生成为能自由学习、生活的人,这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拉宾诺威克兹.杭生,译.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05-306.
[2]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3]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7.
12.幼儿园德育目标 篇十二
一、注意德育目标与因素, 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1. 明确德育目标, 有向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其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则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结合德育目标, 进行有向渗透。例如:通过学习科学家、伟人的事迹, 让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譬如为了发明电灯, 爱迪生历经了数百次的试验, 可见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基于中国国情,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又如:通过学习科学进步的历史、英雄人物等, 向学生渗透唯物观。譬如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科学地论证了人类起源, 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与发展作出了规律性、唯物的解释, 对“神创说”进行了否定;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中国近代屈辱历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2. 发掘德育内容, 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在德育目标下, 高中历史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并抓准切入点, 有机渗透。首先, 教师应注意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性与一致性。通常而言, 德育思想与教学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这要求教师善于抓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精心预设。例如:国家兴衰、朝代更替等史实可揭示对立统一思想;从一些经济改革历史事件中, 可发掘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理。而有些历史内容则蕴涵着多项德育因素, 此时教师可不必全面渗透, 根据教学实际找出突出的德育因素即可。例如:分析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 教师可发掘出孙中山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而其中的“实事求是”与“爱国主义”等思想, 则让学生课后讨论交流。其次, 教师应抓住德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点, 自然衔接。在历史教学中, 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教育主体, 而德育教育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若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 教师则需把握两者的结合点,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教育。
二、把握渗透方法与技巧, 灵活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德育教育主要是将德育因素适当穿插、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将教学内容升华到德育高度, 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与情感熏陶, 陶冶情操, 从而实现德育目标。而这就需要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与教学方法, 以灵活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
1. 抓住时机, 灵活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当教师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后, 可根据教学实际, 相机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有些章节中蕴涵着明显的德育内容, 此时历史教师可集中渗透思想教育;有的章节中, 德育内容不突出,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处理, 适当穿插, 让学生既把握历史知识, 也受到思想教育。同时, 教师还需注意不要过多地穿插哲学名词, 以免增加教学难度, 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金属工具”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相机渗透科学教育, 这也是德育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金属工具的特点与概念, 介绍金属工具出现的时间与地点, 分析其种类与意义, 然后穿插社会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各种科学, 展开史学研究的相关事例。提问:经过2 000多年后, 为何越王勾践剑依然锋利无比, 没有锈迹?接着讲述化学研究事例:为了解开这一疑问, 某历史学家在1978年通过静电加速器, 并借助原子核研究设备, 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伤害检测。研究结果显示, 越王勾践剑的剑身主要成分是锡、铜, 只含有少量的铅、铁。而在剑格处则含有较多的铅, 在其表面进行人工氧化处理, 还发现剑格花纹处有着较多的硫。于是, 通过科学分析, 解开了该剑所隐含的历史之谜。这样, 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法是十分重要的, 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科学教育。
2. 注意方法, 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13.德育主任岗位职责及绩效目标 篇十三
1、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拟定《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在工作上对主管校长、校长负责。
2、协助主管校长抓好班主任工作,加强班主任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素质,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培训活动。
3、制定班主任职责督促落实,负责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评定等,及时向主管校长汇报班主任思想、工作情况。
4、抓好班级建设,指导班会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负责组建家长学校,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
5、负责班级量化管理的检查、评比、表彰工作,负责对学生纪律检查和奖惩,组织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的评选工作。
6、负责学校安全、纪律、卫生等工作的管理。
7、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德育主任为校园安全直接责任人。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工作。
8、全面落实养成教育、书香教育、感恩教育。
9、抓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内义务劳动。
14.幼儿园德育目标 篇十四
———**小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认真学习研究上级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江泽民同志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德育纲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学校“四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培训,大力开展师德、守则、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良好习惯、爱护公物、爱校如家等方面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了方方面面的工作,现将我校的德育工作作如下汇报,请上级领导批评指导。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十四个教学班级:有学生864人,其中男生471人,女生393人,少数民族学生15人;现有教师36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15人,二级教师6人,未评级6人,大专学历17人,中师中专学历19人,学历合格率100%,平均年龄32.2岁;是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完善制度。
1、每学期开校,都建立以校长为主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职责落实,确保我校德育工作的顺利
实施。
2、认真学习上级的有关德育工作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拟定可行的六年德育工作规划和学期实施计划,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3、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和布置德育工作内容,讨论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措施,做到措施得力,内容具体,考虑全面,记录详细。
4、建立健全各种德育工作制度,目前我校已制定了各种职责、制度30多种,做到有制度、有布置、有安排、有记录、有检查、有成效。
三、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师德教育,促进民主管理。
1、学校领导班子团结,积极向上,与职工关系融洽,关心师生生活、学习,学校工会组织看望生病教职工,召开退休教师座谈会、三·八节女工座谈会等活动,为教职工排忧解难。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期初组织全体教职工政治学习,人人有记录、有心得体会,坚持每周两小时政治学习,做到学习有要求、有安排、有内容、有记录。
3、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民主监督作用,每召开一次教代会,对领导班子开展民主评议,同时,坚持校务公开,按财务制度办事,做到开支合理。
4、评优评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各大组织及教师代表参与,对教师的工作充分肯定。
四、加强班级管理,改善校园环境,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1、班级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班根据本
班实际制定了班规班约、考勤制度、课堂常规、文明礼貌要求、清洁卫生制度等,班级工作井然有序。
2、学校制定了“班级(中队)工作手册,内容有班级、中队组织情况、班规班约、图书借阅、集体学生获奖记载、召开班队委员会记录、国旗下讲话、班级中队德育工作记录、学生违纪记录、黑板报设计登记、劳动、卫生教育、主题班会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设制,使班级工作有章可循,目标明确,开展有序。
3、开展各种班级评比活动,本期以来,我校坚持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晨读优秀班级”评比、“卫生优秀班级”评比、“两操”优秀班评比、“最佳路队”评比等活动,做到及时评比,及时鼓励,有力地促进了班级工作的开展。
4、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本期开展了“讲文明、守纪律”、“纪律是学习的保证”、“保护校园、美化环境”等为主题的主题班队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5、改善校内育人环境,本来,政府投入了近三十万元改造了原老教学楼,省计划委员会投入十万元修建了围墙校门,学校投入刷新了教学楼,书写了校训、标语,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工作和学习的好环境。
6、强化团队工作的领导,团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少先队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板报、墙报坚持不懈地宣传德育工作,坚持每周师生参加升降旗活动,坚持国旗下的讲话,成立红领巾监督岗,创建“红领巾”一条街,组织学生义务打扫街道,慰问敬老院老人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了良
好德育教育。
五、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
1、我校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教师,制出了岗位牌,制定了社区教育委员会职责。
2、定期召开会议,向社区教育委员会汇报学校工作,听取社区教育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更进一步搞好学校工作。
3、组织教师家访,家访工作是沟通学生家庭的一个重要方法,学校每期组织一次重点家访,教师不定期家访,学校还将教师电话号码打印发给学生,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15.幼儿园德育目标 篇十五
关键词:中小学改革,德育,学校经验
引子:新学校发展要超越品牌效应
2001年8月, 常外 (常州市外国语中学的简称) 诞生了。作为江苏省常州中学的分校, 常外创办之初曾分享着省常中的品牌效应, 成为无数学子的梦想之校。“三年前, 我向往着像我的哥哥姐姐一样, 能进入省常中。父母也鼓励我将来考入省常中, 成为一名省常中的学生。在初中择校时, 我选择了‘省常中’———常州外国语学校 (省常中分校) ”[1]。
一所新学校在建校之初, 如果能与某种品牌的“特殊”关系联系起来, 那么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吸引眼球, 但是一所学校要持续吸引住社会的注意力, 光靠品牌是不够的。
十年光阴, 时光荏苒, 常外办学即将迎来十周年。当我们来到这所人们心目中的优质学校, 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她的时候, 我们所见、所闻和所感的常外, 绝不是省常中的“影子”学校。事实上, 从常州市民在网络论坛上对常外成绩好、负担轻的评语中, 从家长对老师心存佩服的表达中, 从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时超自主的感受中, 从班主任侃侃而谈自信智慧的话语中, 从校领导谈起学校时眼神中流露出的自豪中, 我们感受到, 人们对这所年轻学校的认同, 已经从品牌转向发展, 认同的是她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
一、在德育的核心价值上形成共识
目标就是指引学校前行的共同愿景。怎样让学校的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的理念, 并将它具体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是现代学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难题。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如果能得到社会和学校成员的认同, 那么她会具有一种统摄全局的“灵魂”, 对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常外在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确立了“优质立校, 外语强校, 对人的生命成长负责”的办学理念, 并提出了“培育未来社会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的培养目标。虽然时间不长, 但是这个目标却已深植于常外人的心中。
———“学校很活跃。之所以提供那么多的活动, 目的就是要让包括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 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 (周校长)
———“活跃体现为学习中的思维活跃, 交流中的坦诚相待, 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负责任是相对活跃而言,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同伴引领, 对成功失败有较强的耐挫能力。” (德育黄主任)
———“活跃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上。正如北大精神, 就是要有想法, 还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要参与。” (九年级赵老师)
——“我不希望孩子有‘天塌下来由高个子顶着’的想法, 希望每个人都有责任意识。” (八年级戚老师)
——“在常外, 对自己负责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认识。考试前, 虽然老师不会统一收作业,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做或不做, 但是没有人会不好好复习。大家觉得有责任对自己负责。” (滕同学)
在访谈过程中, 学校从校长到中层, 再到普通教师和学生, 一个个具有个性的表达, 又共同指向“活跃”和“负责任”, 令我们产生这样一种好奇:作为一所民办学校, 升学率肯定是她的生命线, 学业成绩一定是学校的焦点。常外却在目标中浓墨重笔对学生品格方面的要求, 原因何在?周荷琴校长的一番话令我们豁然开朗。她反复强调, 像常外这样一所具有一定政策优势的优质学校, 不能只顾眼前的学业质量, 一定要为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提供一个内涵发展的样本。
她认为, 常外学子需要具有“阳光心态”和“敢于担责”的特质。具体而言, “阳光心态”, 要能积极参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 主动融入各种学习和生活环境, 与环境和谐相处, 用心去体悟生命成长的过程;能够静心体察他人内心世界, 尊重和理解他人, 用他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帮助他人;作为社会的公民, 主动了解社会、走进社会、逐渐学会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 力所能及地去关爱和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敢于担责”, 在行为举止上, 要求常外学子能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身文明素养, 言谈举止, 落落大方, 与人相处, 不卑不亢, 进退有度。
常外的假设是, 学生有了选择, 必然就是活跃的, 而在创新式的参与中, 才能学会负责, 得到提高。这就是常外目标的用意所在。这样的深入思考, 反映出学校与众不同的办学观。
二、以适切的目标转变教育的行为
学校办学目标往往受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指导下, 学校的教育目标的表达, 体现出教育核心理念的转移。但与此同时, 也有研究者也客观地分析, 目前各种不同的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 不少存在着把理想等同于目标, 有过度超前、形式主义、缺乏个性、刻板僵化、缺乏统整等问题[2], 造成学校目标难以落实, 目标是否达成难以得到有效评价。
常外的“培养未来社会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的目标, 把学校办学落实在学生德性发展上, 既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又与常外学生的特点相匹配, 可以说, 既适度超前, 又便于达成。
通过目标, 学校引导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从以往的学习成绩转到学生的成长上来。在思想上,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 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惑, 借书给学生, 注意心理辅导。同时让家长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态的变化。” (九年级赵老师) 。在行动上,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 采取有效教育措施, 改变评价学生的视角。八年级李老师的“我的‘一’学期”活动, 要求学生在教师所列的项目中自主选择和安排。这些项目不再盯住分数, 而是鼓励学生的参与:一学期要得单科第一 (包括平时各科测验) ;一学期领一次早读;一学期参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一学期要和任课老师主动交流;一学期要出一次黑板报……。教师将达到这些“一”的情况作为班级评优的要求。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希望让学习上“无声”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
以上种种, 表明学校的目标已经逐渐将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牵引出来, 让他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一个理念在学校生根发芽之后, 学校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催生, 使其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达到了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无形渗透。
三、德育与学校工作进行无缝对接
常外重视德育工作, 不仅体现在目标上, 更体现在对德育的认识上。当前, 不少学校为了推进德育工作, 把它单列开来, 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 由德育专职队伍负责。殊不知, 这种德育的“工作化”其实把实践引入了误区。这种分工制度, 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 实际上却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 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 甚至使各级各类学校越加强德育, 越难以有效地实施德育[3]。
常外在吸收校内外领导、专家对学校特点的分析和建议基础上, 提出“三全三中心”的德育工作思路。“三全”是对德育实施的主体、过程和形式而言。一是“全员”, 从校长到每个教职员工, “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实施全员德育。二是“全程”, 德育贯穿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覆盖学习、活动和生活的各环节, 德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三是“全方位”, 强调学校、家庭、社区加强联系。“三中心”强调德育的对象、途径和方法。在对象上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筹划和准备活动;在途径上以体验为中心, 让学生走出课堂, 体验生活, 体验社会, 体验人生, 从中获得道德的感悟;在方法上以实践为中心, 在实践中自觉反思, 增强德育的育人效果。
常外的工作思路, 打破了德育工作化的误区, 将德育寓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为有效实施德育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和认识基础。
四、发挥整体设计与基层能动的双重优势
常外作为一所民办学校, 不仅按照常州市教育局要求, 认真制定了学校两轮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还配合学校整体发展的要求, 制定学校德育三年发展规划, 加强整体设计。之后, 学校又配套出台德育三年实施办法, 以及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 明确工作目标。此外, 常外加强组织机制建设, 新建了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室, 与原有的德育功能相结合, 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大力开展德育研究活动, 通过课题研究, 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
加强系统设计、整体实施, 并不意味着统管、统抓, 必须要激发基层的能动性, 才能使顶层设计得以创造性的落实。
学校的做法是, 把德育管理的重心从学校下移到班级, 打破多年来已形成的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为核心, 分管校长主管, 教导处负责, 年级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参与的德育一整套工作机制。在新的三年规划中, 德育管理下移到班级, 重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和潜能, 提出“打造以班主任为核心, 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家庭、社会为辅助, 形成学生自我、教师、德育领导三级德育工作网络”, 通过加强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建设, 提高学校德育育人的功能。
分管德育的马副校长认为, 班主任应成为班级的精神领袖。一个班主任, 仿佛是一个班级的灵魂, 什么样的班主任会造就什么样的学生。七年级的戚老师是一个新班主任, 她在工作上十分要强, 虽然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间不长, 但是肯动脑筋、勤学习。在她的感染下, 所在班级就形成了身体强壮、意志坚强、凡事争强好胜不怕输的班级“强文化”。九年级的赵老师, 班主任经验丰富, 注重对班干部的培养, 经常传授处理班级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树立威信。这个班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得到加强。
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后, 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教育与管理的智慧也层出不穷。“班级银行”的激励机制、“百家讲坛”、小组自助合作学习、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会谈”、“知行分享”活动……, 一个个班级建设的举措如雨后春笋般, 在常外的校园里生发出来, 让德育的成效遍地开花。
五、多元互动的德育实践充满智慧
目前, 对学校德育诟病最深的主要是封闭式灌输的教育方式。杜威认为, 凡重文字, 轻精神, 重命令, 轻自动的道德, 好像用外在的压力, 把人里面活泼的精神压住了[4]。如何让精神和自生的道德观念在学生身上得到发展, 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
我们对常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觉。这里, 老师不是唯一的德育工作者。许多时候, 学生自身、家长群体都是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 如何巧妙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教育和感化工作, 需要常外教师的实践智慧。
首先, 学生教育学生。独具特色的常规大会, 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常规大会主要针对常规教育情况做通报点评, 由学生自管会自行组织实施。前期, 召开部长会议, 参照七年级入校学生手册的要求, 分析学生哪些常规还不到位。之后, 自管会各个部门分头到校园里寻找那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如文艺部负责校内自行车推行情况调查, 他们把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分别拍摄下来, 将照片提供给主席团, 主席团把做成PPT的照片展示给全体同学, 比较两种行为的不同, 以事实说话, 吸引学生的关注, 对改进学生的行为效果非常好。
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好, 但学习方法不良的问题, 老师一改以往“念经式”的教育, 采取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在家校联系本上设学习分享区。学生纷纷展示学习方法的小窍门, 如政治历史开卷考试, 怎样在最快时间翻到答案;晒晒推荐网站, 如何下载英语听力、模拟卷;怎样在书店里选择书籍;怎样快速剥鸡蛋;怎样在1000米最后一圈的时候坚持下来等等, 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学习, 但又不限于学习, 将学习和生活同样看待, 受到学生的喜爱。
其次, 家长教育家长。家长和老师的角色互换。常外学生家庭条件好,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吃零食、穿名牌、比汽车, 社会影响不好。为了在校园内营造“没有优劣之分、贫富之分”的氛围, 学校出台了“两禁一穿” (禁止在校园吃零食、禁止带手机, 穿校服) 的规定并严格执行。个别家长出于学生安全考虑, 希望孩子能带手机。一位年轻的教师希望这位家长配合工作。没想到家长对她说:“你没孩子, 你无法体会家长的想法。”面对这样不理解的家长, 这位老师没有硬来, 她没有说一句话, 而是组织了一次家长会。会上, 有的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半夜起来偷偷拿手机上网, 上课打瞌睡。还有家长说孩子用手机交换作业答案。这位家长听后, 意识到带手机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于是理解了学校的用心, 并表示愿意配合。此后, 凡是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这位家长也会配合老师。
第三, 环境教育师生。校园文化有精神载体、也离不开环境载体。常外的校园远看是壮美、近看是秀美、细看是幽美。在这样一种美的陶冶中, 老师和学生在其中工作学习, 时时被它吸引。一位化学老师笔下的校园四时风光堪称入画:春天, 校园里的迎春花最早吹起号角, 紫藤架上的紫藤花一串串的吊挂着。我以为在秋天才红的枫叶, 在常外, 春天也有。池塘边的樱花树花满枝头时, 它显得太繁华了, 一场春雨后, 落下的花瓣像是粉红色的衣裙飘落在地上。初夏, 红红的石榴花像团火, 广玉兰、栀子花的香气弥漫校园。秋天, 沁人心脾的桂花香飘很远很远。冬天, 傲冬的腊梅从寒假前一直开到春节后。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工作真是一种幸福。试想, 这么优美的学校, 对每日徜徉在其中的所有人来说, 不可能不受到来自环境的生态教育。
多元互动的德育实践, 让德育的作用无形之中发挥到极致, 是学校“加强德育的渗透力”的生动体现。
六、在自主中获得知行发展的统一
知与行的关系是道德哲学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传统的权威主义道德教育和认知主义道德教育, 前者重行为, 后者重认知, 两者都存在着知行脱节的问题。当前, 一种德育理论主张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道德发展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解决知行脱节痼疾的唯一且根本途径。[5]上世纪20年代中期, 对道德教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美国“品格教育”研究也发现, 诸如诚实一类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贯的、普遍的, 而是具体的、情境性的, 说教式的道德教学对道德品格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没有教出来的道德品格或良心, 对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而言, 儿童的体验至关重要[6]。在国外, 伊顿公学等一流中学为学生提供数以百计的课外活动, 对学生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必须要认识活动和实践对学生德行发展的促进作用。
最近的常外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 母校丰富而多彩的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常外, 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每个月都可以参加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的学生德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体育节”、“艺术节”、“学习周”、“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科技节”……, 一个个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 锻炼能力, 提高知行水平提供了机会。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们感到的是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充分信任, 老师只要把活动的消息发布出去, 学生们就会根据有关要求, 充分发挥自主性, 从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开展活动。常外艺术节上设置“三独” (独唱、独舞、独奏) 比赛。老师告诉学生自管会主席, “你们去协调这个比赛。”大家立马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文艺部的同学接到任务, 首先找相关老师推荐几个候选人, 然后召集团支书和班长开会, 招募现场观众。同学们报名踊跃, 200多个座位的阶梯教室都不够坐了。于是, 自管会再研究座位分布表, 满足各班的想法和要求。他们还开动脑筋, 借助比赛开展慈善活动, 1元钱购买入场券, 举行现场学生捐款。比赛当天, 学生们自发组织粉丝团, 支持参赛的选手, 场面非常热烈。同时, 这次文艺活动也募集到很多善款, 捐给学校的“爱心基金”, 发放给贫困学生。学生第一次自主策划和组织的演唱会取得了极大成功。这还只是学生自主开展的N项活动中的一个小例子, 但是让我们能观一斑而窥全貌。
对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影响, 常外的老师普遍感觉工作负荷轻了。他们说, 以前工作忙, 活动多, 觉得烦, 现在都是学生做了, 他们就“没事”了。之所以“没事”打引号, 是因为在活动开展之前, 或者当学生遇到陌生的问题时, 老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 他们会在一旁观察,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巧妙地将要求和帮助提供给学生。学生们则兴奋地表示, “以前的老师自己能做的是都是自己做。现在这个老师呢, 我们能做的事都让我们自己做, 我们不能做的事, 也让我们做”。在这种“放任自流”的活动中, 学生体验到成长的自信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跃的氛围造就了常外知名度很高的学校特色项目活动和学生特色团体。常外的学生“小记者团”荣获常州市十佳学生社团称号。常外作为文艺、体育“2+1项目”的实验校, 为国家推广这项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语
常外的教育紧紧围绕德育, 强调优质, 更注重学生发展。她的经验在于, 通过制定满足学校需要、适合学生特点的目标,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同时, 为了实现目标, 学校完善管理机制, 加强对德育的整体设计, 注重调动班级的能动性, 通过多元互动的德育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实践的过程中, 得到品德与能力的提升。
客观来看, 常外的德育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优质学校的德育经验来看, 一所德育领先的学校, 必须要抓住几个重点工作:常规教育、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和评价[7]。常外已经在常规教育和德育活动上取得了成功, 相对而言, 如何让德育与学科课程结合, 通过类似于模块式的课程, 系统科学地设置德育课程, 并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加以评价, 这是学校德育的难题, 学校需要进步的思考和行动。我们欣喜地发现, 学校在规划未来发展思路的时候, 已经提出要通过课题研究来提升学校发展的质量, 其中, 关于德育的课程和学生评价的两个课题已被列入其中。相信, 通过常外师生的共同努力, 在常外这块沃土上, 必将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见2004年常外编辑的《我心目中的常外》的学生文章.
[2]罗欣, 郑金洲.办学理念:问题探寻与改进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6) .
[3]黄向阳著.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37.
[4]见蒋梦麟.杜威之道德教育[A].朱小蔓, 金生鈜主编.道德教育评论2008[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1.59.
[5]戚万学等著.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147~152.
[6]戚万学等著.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