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024-11-05

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共9篇)(共9篇)

1.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一

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

我市旅游业现状:我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xx等国家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保护良好,气候四季宜人。但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各种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旅游经济尚未真正形成,“优秀旅游城市”

还处于有名无实阶段。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要想真正做强、做大我市旅游业,必须摸清家底,扬长避短,在全国皆搞旅游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就旅游业全国大环境而言,北方主要是“看文化”,南方主要是“游山水”。作为南方城市的xx,肯定要围绕山水、生态作文章。就省内而言,我省是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各县市都在做旅游的文章。不可否认,现在我市的旅游业,民族文化与经济建设是相对脱离的,景区就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旅游就是单纯的民族村寨,但在全省范围而言,比景点,我们的景区知明度比不上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小七孔等;比民族文化旅游,我们比黔东南起步晚、发展慢。以短击长,无疑是自寻死路,这也是我市旅游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走民族文化 自然景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之路,把民族文化与自然景区有机的融合起来,让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如何融合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呢?“鹿回头”的传说,让海南的天涯海角闻名中外,“刘三姐的山歌”给漓江的美景增添了无限的灵气。我认为,在加强自然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并发展民族文化(已有的要加强整理,没有的要找、要编),让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景区的景点有机的联系起来,让民间传说、爱情故事、名人轶事赋予山水风光以灵气,增加景点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来都匀有所观、有所玩、有所悟、有所忆,增强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2.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二

一、红色旅游文化的定义及其地位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 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红色文化与思想的目的, 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它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红色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也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是培育我国“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 通过红色旅游的综合开发, 可以将革命传统、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以旅游文化的崭新方式传输给广大受众, 效果明显。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就是依靠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创业历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大力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推动红色文化旅游, 即可让人们了解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传统精神, 又能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崭新的时代风貌。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革命历史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 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必然带动老区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大多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老区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红色旅游的兴起为发展老区经济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为革命老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而且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对全面促进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一大创新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旅游的形式, 是我国的特色旅游产品重要的内容之一。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现代思想内涵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浩然正气、中国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新世纪的一种拓展体现,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时代性的创新产品。

(三)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突显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全中国解放的历史过程, 规模宏大, 影响深远, 人数之多, 历时之久, 社会变革之深刻, 前所未有。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了起来, 这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由此转化而来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 必然赋予旅游业新的生机和活力, 更能展现我国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四)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公民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必然会提高民众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 使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 从而转变为民众自觉的行动。

三、以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江西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多地被誉为“红色摇篮”。如有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市, 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市安源等, 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发详地。数量之多, 数不胜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这里为起点, 从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 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洒血捐躯, 谱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1999年江西提出“红色旅游”概念以来, 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展开, 成为国内旅游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为进一步把江西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成世界独有亮点, 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世界, 并带动江西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主要措施

1. 统一规划布局, 分级组织实施。为准确把握战略方向, 各地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规划的细则。

2. 加快“三个整合”, 强化建设管理。

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 把“三色”旅游资源有机组合, 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

3. 加强旅游经济综合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

充分发挥全省旅游资源, 巧妙组合各种形式旅游, 打造成多种复合型旅游产品。

4. 实施优惠政策, 广筹多种建设资金。

各地纷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 减免投资红色旅游项目的规费,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红色旅游。

5. 树立以游客为本的观念, 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6. 以红色旅游文化来树立时代新形象, 提高国内外知名度。

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促成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在发展中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树立起时代新形象, 提高地方及各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 江西省紧紧围绕江西发展战略, 打造“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品牌, 加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先后建成了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的品牌效应, 使江西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红色文化旅游热点, 扩大了对外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总结与提升办法

200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 江西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 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经济新亮点。2005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 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到2010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 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 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以上。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 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精品正逐渐唱响全国。2012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不断创新。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 使广大游客深深爱上了红色文化旅游, 并成为江西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结论

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一项关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 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的源泉,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的要求, 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这才是建设红色旅游文化的目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将会加快我国的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已经实现了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 才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 充分发挥江西旅游业在繁荣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为我国老区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8) .

[2]徐仁立.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11) .

3.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三

[关键词] 市场需求 延安 旅游业 发展

延安从1997年以来就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又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三大产业支柱。延安各职业院校立足延安、以当地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圣地”的品牌内涵,以专业设置为抓手,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走产学结合之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延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努力挖掘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一、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寻求市场切入点

延安旅游业在“十五”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三年上三个台阶的可喜成绩。“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694.07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37亿元,年平均增长31%。特别是2003至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总数分别达到280万人次、389万人次和500万人次,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1.08亿元、15.3亿元和20.32亿元。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延安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大支柱产业,预示着延安市旅游业即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制定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围绕建设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统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开发新项目和新产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加强旅游市场整治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尽快形成红色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风景名胜旅游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的特色旅游业格局。延安市旅游局编制的“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4.4%,期末达到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9.7%,期末达到年50亿元人民币。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延安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秩序良好、服务规范、安全文明的融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和黄土风情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和区域旅游第一目的地。

延安各职业院校以延安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延安旅游局提出的规划蓝图为依托,以旅游业做为市场切入点,积极应对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办学思路。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满足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设置针对性

在延安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住宿、餐饮、商贸、交通等相关的旅游产业将会得到大规模的长足发展,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开放步伐的加快,需要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懂管理的人才从总体上提升延安旅游产业的档次与品位,真正树立起延安旅游业的品牌形象。

经过广泛调研和认真分析,各职业院校以专业设置为抓手,围绕旅游产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种类,细分专业方向,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设计专业、旅游与航空服务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确定专业后围绕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针对专业设置课程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抓住专业特色。针对就业岗位,设置操作性强的课程,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针对各专业的特殊性,开设反映其特色的课程。如在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除了要开设相关的导游业务课程,还要开设独具地方特色的陕北民俗文化、陕北民歌及民间舞蹈表演等课程。三是开发校本教材。要针对延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编制特色独具的校本教材,如黄土风情文化介绍、延安旅游、古今名人在陕北、陕西民间艺术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教材。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创校企合作之路

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延安各职业院校密切关注旅游市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与当地的旅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创校企业合作之路。

目前,延安全市有旅游资源单体1117个,其中自然资源单体49个,人文资源单体968个。 全市现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32个,其中自然资源16个,人文资源116个。与旅游业相关的旅游宾馆饭店发展到2004年底的46家,其中有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5家,二星级宾馆14家。旅行社目前有2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一家),其他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70余家。“十一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旅游住宿设施床位达到22000张以上。“十一五”末,延安至少要建成一家五星级饭店,四星级饭店达到三家以上。重点旅游县区要有三星级饭店,全市星级饭店达到40家,比“十五”末翻一番。还要建立陕北风味餐饮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为实现校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校企合作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可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数量进行培养。企业可参与课程的规划与安排,按照企业的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培养目标。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既了解所属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化,又熟悉企业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服务要求,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大大缩短了企业培养人才的周期。 二是采用“工学交替制”培养模式。所谓工学交替,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在企业工作和在学校学习往复交替进行。学校可与市内各大旅游企业,如延安宾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旅游集团等单位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发掘这些企业的潜在资源。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交替进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尽快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项业务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与政府合作,赢得政府的支持。《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制定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办好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一批职教中心,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于延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因此,各职业院校应该通过政府协调,积极同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合作,使市、县人才市场与学校在专业建设、职业指导教育、社会培训项目有机结合,共建双赢机制。同时,也可借助政府劳动人事部门,与全国各地的旅游产业部门、企业协调,开辟广泛的就业区域。

2.与市场需求对接,建立校内实训中心。随着职业院校规模的发展壮大,校内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学校教职工餐厅、招待所以及其他校办产业,都将是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各专业学生最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产业化管理模式,使这些后勤服务机构发挥一举多得的功效。当然,各职业院校也可联合创办旅游产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等校内仿真实训中心,使其直接成为学生的实践场所。

3.模拟市场环境,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贯穿职业教育始终的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可模拟市场环境,建立校内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支持、引导在校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各职业院校应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创业。经过创业锻炼的学生在他们走出校门之时即成为各旅游企业最受欢迎的人才,甚至可以成为旅游相关产业的新型创业者。

4.零距离接触市场,鼓励学生勤工俭学。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勤工俭学,与市场零距离对接,比如到某些旅游景点去做义务导游、解说员,到旅游车队去做乘务员,或到饭店、旅行社去见习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对本专业的感悟直接与业务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学生的介入,为延安各旅游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全市旅游产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共同提升延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领域,新的服务项目,新的顾客需求不断涌现,建设一支内外结合、专兼并存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各专业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各院校利用假期派专业课教师到与本专业相关企业去见习,在实践中学习操作技能,了解前沿知识和先进理念以及最新的市场需求,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改进和充实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聘请旅游局、革命纪念馆、饭店宾馆等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客座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总之,为了更好地发挥职教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延安各职业院校以延安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托,合理的设置专业,革新课程内容,走产学结合之路,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了延安各大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了延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支严明吕少敏崔泉平高勇陈顺王建华:关于“十一五”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R]

[2]《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制定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

4.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四

2009-9-16 12:51:00 阅读367次

放入暂存篮

[关键字词] 文化旅游 [文件类别] 规范性文件 [发布机关] 文化部

[颁布日期] 2009年8月31日 [实施日期] 2009年8月31日 [效力状态] 有效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旅游局: 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总的来看,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仍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共同责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各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举办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引导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在兼顾时间和地域布局的前提下,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每2年公布8至10个地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并通过联合举办、政策优惠、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进行支持,期满后根据活动绩效对扶持名录进行调整并予以公布。

(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允许适度引进境外资本投资国内旅游演出市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有条件的红色旅游景区,要积极开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演出活动,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以旅游热点地区为重点,采取地方申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的方式,编制双《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对列入名录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文化旅游结合发展成效突出的典型项目,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进行表彰。给予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

(五)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游戏游艺场所。结合不同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特点,鼓励网吧连锁企业在符合一定标准和条件的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开设直营连锁门店,鼓励游艺娱乐企业在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开设游艺娱乐场所,丰富文化主题内容,创新文化传播体验方式,提升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打造一站式旅游消费和文化娱乐园区。

(六)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洽谈会,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举办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旅行社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七)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化行政部门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旅游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逐步提高工艺品(纪念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举办全国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博览会和全国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加强对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八)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文化旅游推广与对外文化工作相结合,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举办的文化年或其他主题文化活动中增设旅游产品和项目展示,整合各方资源,增强宣传效果,扩大国际影响。旅游部门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将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九)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编制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规划,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院系(专业),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结合工作的领导。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成立两部门分管部局领导牵头,相关职能司局参加的文化旅游合作发展领导小组。各级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要建立相应合作协调工作机制,制定本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定期通报文化旅游结合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本地区文化旅游的紧密合作。

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对文化旅游结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抓紧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办法,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统筹、分工协作,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协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不断开创文化旅游工作的新局面。

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

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很高兴来参加在河北举办的燕赵论坛。我今天主要是结合文化产业管理工作,谈一谈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理解,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极大关注。这是国务院继制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制定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钢铁等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将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三分之一。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到还不到3%,也就是说和前十大产业相比,文化产业还是非常弱小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第十一个振兴规划落到文化产业身上,说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潮流,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将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想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具体工作,谈一谈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理解。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振兴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具体目标一是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二是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五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规划明确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五方面的政策措施,四方面的保障条件。

重点任务之一发展重点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将会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是对文化产业整体而言,而不是对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省份来规定的,具体到各地,应当结合当地的条件和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好的还应该是最有特色的。

重点任务之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发展文化产业主要的途径,目前,文化部推动实施的重大工程有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日前,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已经动工,在北京建设的中国动漫游戏城也正在进行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在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加快文化产业升级方面,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相信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重点任务之三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文化领域,主要是在演艺、动漫、游戏等领域培育一批企业集团,在全国有条件的大中城市推动演出院线和票务网络建设。

重点任务之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在规划里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都建立了很多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说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名义进行房地产的开发等,按照规划,将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

重点任务之五是扩大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日前,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有关政策,规定从明年起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每2年编制公布一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等。

重点任务之六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

七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重点任务之八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2009-2010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在促进对外文化贸易方面,近年来,文化部等部门做了很多的工作,例如,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出口进行奖励等。2006年,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评选认定工作,通过中央财政向出口业绩优秀的文化单位提供支持资金。2009年4月,四部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指导意见》,协调海关、税务、银行等多个部门,落实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政策。

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主要有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投入等。目前,在文化部门主管的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基本实现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除少数领域外,对外资也已基本开放。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预算10亿元,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今后中央财政将会大幅增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还有落实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规划要求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按照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规划提出的保障条件有四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三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四是加强立法工作。这里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在座的大多是河北各地政府部门的领导同志,因此我把对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的认识再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领会规划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本文作者为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政策研究规划处处长)

查看(37)/ 评论(0)/ 评分(0 / 0)

全国政协委员 宗立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书记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山东的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具有代表性的有: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宗承乐在山东滕州建设的“抗金名将宗泽纪念园”,此园古韵今风,金壁辉煌,是祭祖、励后、弘扬爱国主义,观光旅游胜地;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宗立成在山东青州投资2亿元建设的中国红木艺术宫——中国红楼梦展览馆,把《红楼梦》120回浓缩为240幅画面,用高档红木以浮雕的形式展现出来,总长度1公里,填补国内空白,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我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我的家乡--潍坊青州,就是一个经济强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也遍地开花:潍坊的国际风筝会“风筝牵线、经贸唱戏”,成为世界了解潍坊的一个窗口;青州的中国花卉博览会“以花为媒、共图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全国了解青州的一个窗口,真正做到了“文化搭平台,经济唱大戏”。发展文化产业意义重大:

一、文化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其一,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文化建设能弘扬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其二,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些城市不靠山、不靠水,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不占优势,却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原因就是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催生了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推动了城市发展。反观有些城市人口众多,却没有大企业,经济落后,文化的匮乏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先进文化是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社会理想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二、发展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途径,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城市文化建设能激发市民热爱城市、发展城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市民自觉提高素质,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三、文化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当今时代,文化观念的变化推动了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绿色文化”、“生态文化”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现代人文观念带来了观光农业、民俗风情、寻根旅游等。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的对外开放与发展。

因此,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民俗馆、文化馆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博物馆数量为每60万人一座,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每5万人一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将有效弥补这一缺憾。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博物馆就是民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近年来,北京民办博物馆也是蒸蒸日上,其数量已占北京博物馆总量的近10%,丰富和改善了国家博物馆的整体格局,填补了不少领域的空白。民办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政府采取“民办官助”的办法,给予民间创建的类似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民俗馆、文化馆等公益单位以积极的帮助。所谓“民办”,是指产权归民间的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政府要积极鼓励;所谓“官助”不是资助,而是政府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些文化产业项目营利性很差,甚至不营利,因而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

因此,我建议:

一、制定相应政策,进一步消除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障碍,引导民营经济向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社会资本在活跃市场、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企业投资、政府扶持的多元化发展机制。

二、政府扶持投资文化产业的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文化产业。

5.以安全文化建设促进班组和谐发展 篇五

——镍盐厂维修车间运输班 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基本作业单位,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落脚点。金川公司镍盐场维修车间运输班是一个朝气蓬勃、务实求新、团结奋进的集体。现有运行人员二十七人,维修2人。该运输班建立以来,主要担负厂内各种溶液、硫酸、盐酸、液碱等生产原料和外部的拉运任务。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班组建设和发展实际,本着“严谨科学、从严治队、求新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大安全基础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强化安全管理,使运输班的各项工作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轨道。运输班所有职工经过不懈的努力工作和扎实的创新实践,为标准化企业班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各项基础管理

运输班成立以来,我们不断摸索,创新了“严”、“实”、“新”、“细”、“精”、“公”六字管理方法。“严”:班组管理执行制度要从严;“实”:安全和专业技术培训要求实;“新”:班组建设要思想超前,不断创新;“细”:拉运要求细;“精”:日常使用、维护要求精;“公”:班组考核、评比要求公正。先进的管理文化,我们力争在众多先进班组中脱颖而出。

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结合运输班实际优化制度内容。我们结合拉运液体工作的实际,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运输班安全管理、各种记录、班组缺陷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以及班组考核管理办法等。根据所内考核细则,集体讨论做出考核奖励决定。对于在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上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实行重奖,每月末兑现奖励一次。每月考评和奖金发放情况,均由车间登记在班组公示栏公开,让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需要加强。从而有效调动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运输班的向心力。

为了多拉快跑完成任务,针对我们班组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求全体人员:

1、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将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人头上,确实做到个人保班组,班组保车间,确保全厂拉运任务的完成。

2、降低成本。对班组的各种消耗严格管理,要求每个人从节约一滴油,一个螺丝钉做起,切实

树立成本意识。为了增加效益,节约成本,我们用旧的一些零部件进行回收进行再次利用。

3、合理制定车辆维修计划。做好日常保养、检修保持车辆良好状况。

4、根据月运距、运输量的考核,加强对燃油消耗的控制。

5、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低耗能的油耗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严格的制度,班组才能更好的服务与企业。班组规章制度建设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到运输班运营能力的提升及生产运输。我们立足于此,不懈努力。

二、加强岗位责任意识,提升务实创新的素质

为了使全所职工在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业务素质上能够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从职工的驾驶技能互相切磋入手,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技术考核。提高驾驶人员操作水平,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保持匀速行驶,平稳加速。运输班上下形成了比技术、比业务、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风气。班组每月开展一次反习惯性违章的自查和互查,发现一个、纠正并处罚一个,做到真抓严办,决不护短。努力做到“三个百分之百”,即对习惯性违章而百分之百登记,百分之百教育,百分之百处罚。实行以教育为主,教罚结合。

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安全文化

班组安全文化,离不开职工的认知,离不开职工的努力,离不开职工的奋斗。而班组安全文化,既可以肯定职工的价值观念,也可以改变职工的价值观念。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激发职工自发的主观能动性,把保证生产安全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确保生产安全的目标。

2.完善安全机制,提高安全意识

强化安全监督机制。这些来自生产实践的安全生产机制,是保证运输业安全生产的治本之举,是运输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将安全精神纳入工作制度和管理系统。按文件精神要求,通过安全标准化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的运输管理系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另外,对于冬季危险化学品的运输管理,特别注意了液碱、浓硫酸装卸作业过程的安全问题和运输车辆的协调平和及日常保养。

3.注意警示标语

厂区内悬挂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标语口号。我们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班组强调特别注意厂区内悬挂的安全标语。无论身在何处,这些标语牌、警示牌,时时提醒自己,处处警示自己,必须注意安全!这不仅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彼此关爱,更体现了公司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体贴。

4.进行安全排查,消除事故隐患

因为我们运输班主要负责拉液,不仅在对司机的技术要求上非常高,对车辆的日常保养同样重要,只有保证安全的车辆才能保证安全的运输。所以班组定期对车辆进行检修,维护,进行安全排查,最大限度的消除事故隐患。

安全检查是寻找问题所在,与生产中一切不安全隐患作斗争。从系统论观点看,系统内各要素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及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常常出现各种不安全隐患,隐患的出现表现为信息差异。检查是为了得到这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分析系统的结构、要素和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便可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但是,如果没有了自我的责任意识,隐患就不能及时发现,信息就会受阻。安全的责任主体意识贯穿于安全检查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安全文化的实施方法和途径上,班组讲究普及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第一保障,以保护员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为第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先行、诚信尽责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可控、员工在控、社会同控的要求。

四、加强弘扬企业精神,增强班组的开拓力。

在做思想工作时,对于思想上的问题可以区别对待,可以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是对于问题的处理,绝不因人而异,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处理,否则就会影响公平、公正的原则,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职工的不满,这样是做不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的。

班组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所谓前沿,是指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班组做为企业的基础阵地,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由班组建设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6.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篇六

钓渭镇朱家滩小学内涵式发展规划

学校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为本的思想,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课改实验,打造质量品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按照教育的自身规律和学校自己的特点,激情做事、实干兴校。以管理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要引领学习,队伍强校

学校要利用各种时机抓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培训学习。通过加强人文修养、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书的人必须要爱读书。一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最大困惑就在于文化底蕴不足,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对教学问题的表达不到位,课堂上给学生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学校要让学习成为校园最丰富的土壤,最灿烂的阳光,最美丽的风景。要利用教师会、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会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岗位研修,多读书,写读书笔记,纳入基本功考核。坚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级的业务培训学习,把培训学习当做最好的福利送给教师。开学初要求教师分组人人说教材,再选代表参加学校大会解读教材,学校可统一印发教学活动笔记、班务工作笔记、教研笔记本,用于记载平时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体会,每学期应举办全校性学 1

习心得、教研成果、教法学法交流、出版校刊编印文集、表彰奖励爱学习、有进步、学以致用的教师,大力营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促使教师提高师德水平、教学设计水平、语言表达水平、教研课改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同时,要倡导教师研读实践这本“活书”、教育这本“大书”、生命这本“天书”。

二、要创新机制,管理兴校

机制是学校内涵是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保障,学校要确立“人文关怀、科学管理、质量立校、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立足校情,制定完善各种办学章程、发展规划以及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教研课改、体艺卫生、安全保障、财务后勤、德育文化、人事管理等各类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考核方案和中长期工作计划。努力构建“民主决策,规范管理,处室负责,分组竞争,奖勤罚懒,优晋劣汰”的管理模式和以行政管理为主体,以教学常规、教研课改、德育安全、资源信息、后勤服务,党工团队齐抓共管的“一主五线一配合”的管理体制。坚持校长领导下的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和年级组为核心的分层管理量化考核制,坚持教代会、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周例会、周工作公示和间周教研组、年级组业务活动,领导蹲年级并联系教研组、教师一岗双责、日志记载、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制度。做校长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教育

2理想”,因此,校长要时刻把师生装在心中,处处把工作责任扛在肩上,要把校长的个人意志上升为学校意志,使学校的管理机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团队共振,敬业进取的合力。

三、要高效教学,质量立校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学校是通过课程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

1.学校必须优化课程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实行教学失误问责制,制定科学的课程设置方案,开齐上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强工具学科科目考核和非工具学科的管理,建立较为完备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素质教育质量测评与教学绩效奖罚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如非统考科目考试成绩:可用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后实践占60%,期末考试占40%进行评定)的实现,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与形成性评价,并要采取措施关爱学困生和问题生,注重追求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平时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研究、指导,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广泛征集建议,每月专题分析一次教学工作,随时进行推门检查听课,对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指定专人结对指导,限期达标。

2.学校要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每天开展活动,定期举行作品成果展出,每月举行一次小型文体竞赛活动和年级学科竞赛活动,以此激励引导学生树立特长,全面发展。

3.以活动促进取。凡是上级业务部门组织开展的教学业务活动(如征文、艺术作品、赛教等),不要指定师生完成而是要全员参与,层层评选上报,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育人目的性。

4.要充实利用学校的有效经验教学资源为教育质量服务,同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时刻都要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

四、要塑树校魂,文化育校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无空处,处处是教育,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养校本精神,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要认真总结,精心提炼校训,学风、教风、校风和特色。要倡导: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让我们的教学充满阳光,培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文明、守纪、惜时、博学”的校风,树立“行表仪身垂范智泉爱荡漾树名师形象,言诚信行规范志高远勤笃学塑优生群体”的理念,传承创新,兴学强校,实施现代优质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和校本精神,内化一种好思想,形成一种 4

好机制,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创设一个好环境,营造一种好氛围,教出一批好学生,推出一批好成果。

我校强挖内潜,内涵式发展,分步骤分阶段实现我校的跨越式发展。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师生的发展开始。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社会。我们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创朱小的美好明天。

钓渭镇朱家滩学校

7.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七

中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 已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 中国旅游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在旅游需求方面, 伴随着国民旅游普遍化、多元化的发展, 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和清明、“5.1”、中秋、“10.1”等各种假期增多以及重大节日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等一系列刺激政策, 直接带动旅游市场需求越来越多, 消费分层明显加速。同时, 在市场竞争方面, 国内旅游景区景点的迅速发展, 旅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 唯有把握旅游核心竞争力--文化, 才能占据市场主导。

1 旅游与文化现状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0号) , 文旅融合将是未来重点推动和扶持的领域。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31号) , 明确提出了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深挖旅游业文化内涵的重要任务。2014年重庆市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大力创新文旅融合”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首要措施。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市级层面,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都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要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尤其是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 新业态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经济新常态下, 资源需求少、能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的文化、旅游产业正符合新发展方式的要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 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 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 实现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站在旅游产业的角度看, 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基本内涵;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看, 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2 万盛旅游文化实践

重庆文化旅游产品也日渐增多, 各大景区、景点也积极努力推动当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由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武隆》、酉阳桃花源农耕体验、彭水蚩尤九黎城、秀山花灯文化、奉节白帝城、南川金佛山佛教文化、万盛红苗文化等。就仅为区级经开区的万盛而言, 充分依托当地经济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 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务实之举, 简单归纳就是“六个一”, 和一条文化旅游产业链。

(1) 搭建一个文化旅游融合的平台。成立黑山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系重庆黑山谷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 。主要对本地文化梳理、提炼、挖掘、整理, 从事开发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旅游文化产品, 为万盛文化旅游发展全方位配套服务。

(2) 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 (1) 景区常态化演出。依托文化公司下属艺术团, 通过挖掘和整理本地文化, 创作出《跳笙歌》、《山那边》、《踩槟榔》等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红苗文化节目80余个, 将景区演出常态化 (景区常规演出200余场/年) , 起到较好的营造景区文化氛围作用。 (2) 大力开展宣传营销。如:积极参与全国与市、区的大型营销活动 (西旅会等、旅游系统组织的全国大篷车巡演、参加央视节目录制等) ;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宣传推广万盛文化, 助推万盛旅游如:浪漫春游季, 九九重阳九元九, 年初一到黑山谷1元, 重庆大学生徒步穿越黑山谷等。代表万盛经开区作为央视《城市1对1》栏目嘉宾主持宣传红苗文化与万盛旅游。

(3) 打造一个品牌节会。我区坚持节庆文化与旅游融合, 在龙鳞石海景区打造每年三月三的苗族踩山会, 现已成功举办17届, 其中第十二届的原生态情景剧、苗族绝技与十七届以蝴蝶妈妈为文化亮点, 打造的以蝶母为中心, 蚩尤战马为补充的红苗盛宴, 暨吸引游客体验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 又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4) 研发一批旅游商品。通过整理、挖掘基础上, 将万盛文化元素和黑山谷精灵—黑叶猴相融合, 设计、制作出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黑叶猴系列特色旅游商品11种, 并在黑山谷游客服务中心设置了一个monkey形象店, 进行展示和销售, 丰富了旅游购物环节, 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

(5) 打造一系列以黑山谷, 龙鳞石海旅游景区为背景的精品文化节目。大型原生态舞蹈《笙歌苗舞》, 舞蹈《爱在黑山谷》与卡通儿通剧《勇创黑山谷》、《跳笙歌》、《昭姬乐嘞》曾获全国十六届“群星奖”选拔赛 (重庆赛区) 一等奖、重庆市乡村文艺汇演一等奖, 《苗家鼓娃》、《爱在黑山谷》两次荣登央视舞台。

(6) 坚持一种理念。按照“全域旅游、景城一体、四季度假”理念, 突出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 推动体育、商业、农业等其他行业与旅游融合, 打造文化旅游新形势。将文化元素全面注入城市主题、黑山旅游带和乡村旅游联动带、核心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小镇等布局中。

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文带商、以文富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链。这种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不仅为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借鉴模式,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升级, 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繁荣, 对构建和提升当地新的文化旅游产业业态体系以及人口产业双集聚的形成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3 城口全域旅游文化的建议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 重庆市最北端, 属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是重庆和三峡库区连接陕南、川东、鄂西的交通要塞, 大西北连接长江黄金水道最便捷通道的必经之地。因位居渝川陕结合部, 在全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对接南北、传递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 有良好的原生态环境和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 被重庆市定位为“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全域旅游、区域协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不断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如何立足城口旅游发展目标, 找到代表性和脱颖而出的文化特质呢?围绕城口旅游发展思路, 让文化之魂附着在旅游个体上, 创新旅游文化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等方面, 充实旅游拓展要素, 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抢占新的旅游市场, 成为我们城口旅游人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1 科学研判区域旅游发展形势, 确立城口旅游发展方向

抓住旅游文化项目文脉, 树立城口旅游项目主心骨 (为旅游文化“找魂”) 。通过文化挖掘, 寻找最具代表和体现旅游项目本质文化要素, 然后再通过旅游的手法提炼、重构, 为项目形成一个特制的、不可复制的文化精髓, 最终注入旅游项目中, 使其成为旅游项目独一无二的灵魂。

3.2 发展全域旅游, 制定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旅游规划

城口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所孕育的不同地域文化及其在全域旅游中的特点和价值亦有所不同, 因此, 在规划和布局中, 不仅要对城口的旅游产品范围、类型、特点、规模等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 而且对每一项内容或项目都应注入内涵丰厚的文化元素, 并同时注意到旅游文化产品的不可重复性, 从而使相关项目在具体的操作中始终围绕文化定位的主线实施。

3.3 加强旅游文化产品精品建设

围绕民族民俗文化生活场景, 民间故事等打造一台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国内外游客到此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2010年, 城口大巴山钱棍舞代表重庆市亮相上海世博会。2011年10月, “重庆城口钱棍舞表演活动”被世界纪录协会现场认证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钱棍舞表演活动”。2012年, 城口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钱棍舞之乡”。这些荣誉和品牌, 均可作为城口打造大型演艺节目的切入点。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 重点打造消夏养生节、彩叶节, 丰富消夏避暑、养生度假文化内涵, 创新彩叶节的参与和娱乐项目, 加强节庆活动与其他城口文化资源如钱棍、孝歌等的衔接, 提升节庆品质和影响力, 使其成为城口的靓丽名片。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0号) [Z].

8.促进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篇八

【关键词】开封;文化旅游;资源;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1.007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关系到开封旅游业的发展,也决定着开封经济的勃发。

一、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

开封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开封的“古(都)、人(名人)、文(宋文化)、水(黄河、湖)、食(传统美食)、花(菊)”是旅游的重要资源[1]。开封市共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开封城下13米处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观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传说动人。开封名人汇集,古有忠烈杨家,英勇岳飞,刚正包拯等等,近有范文澜、冯友兰、邓拓、姚雪垠、穆青等文化名人,令人敬仰。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2]。作为旅游城市,通过多年的发展,开封已经有了发展较好的旅游企业,一批成熟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封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开封市51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共有单体316处,其中优良级124处,约占40%。其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聚集度大,总体质量高;二是人文类资源优势突出,文化内涵丰富;三是反映宋文化的资源形成完整群体,特色突出;四是水域类资源丰富,水城特征鲜明;五是环境变迁与历史演变形成系列特征,人地、人文关系密切。一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它的核心资源,据研究,开封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就是历史文化资源[3]。因此,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是开封市旅游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二、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探索

开封市旅游部门充分认识到了开封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研究,确定了开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即以开封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挖掘和推出能够反映开封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旅游精品,寓文化于旅游之中,以人文景观展示为手段,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进而带动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通过不断的挖掘与发展,开封的“宋都”文化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古城建筑文化特色愈加鲜明。历史上的开封作为宋代都城,是当时世界上的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开封有着代表性的宋代建筑群。目前开封现有的各个景观,也正是从不同角度对包括宋代建筑在内的各朝代建筑及其风格的特色展示。根据各景点的不同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龙亭公园、铁塔公园、大相国寺三个重点景区为代表的传统景区。其共同的特点是均为历史遗存,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状况良好。其中铁塔、古城墙、延庆观、山陕甘会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亭、大相国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是开封古代建筑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外游人必看的景点。第二类是以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开封府三个景区为代表的新近开发的旅游景点。其特点是均为仿宋景观,通过不同的建筑式样和表现形式对宋文化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三类则是以开封水系工程、清明上河园工程、繁塔—禹王台联合开发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同时,现今开封的书店街、七盛角都有着浓浓的建筑古风,使得开封的宋形象更加丰满。

第二,宫廷皇家让开封贵气逼人。历史上曾有八个朝代在开封建都,开封的皇城宫廷文化通过电影、电视、小说等多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宫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开封以建筑景观为依托,注重宫廷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展示,推出了一大批形式新颖、游客喜闻乐见、集观赏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表演节目,如龙亭公园演出队表演的《九帝迎宾》、《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寓表演于游览之中,深受游客好评。开封还编排出了参演人数达700人的大型歌舞剧《大宋﹒东京梦华》,在省内外演出后获得巨大反响,室内歌舞剧《千回大宋》自2013年演出后极受好评。

第三,包青天成了开封品牌。“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几乎人人都知道,甚至让很多人都以为包公是河南开封人。开封著名景点开封府2003年正式向游人开放,通过有关包公的历史文物、古代典故和包氏家谱等向游人详细展示了包公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了解府衙文化,感受人间浩然正气是众多游客的主要目的之一。

第四,演出让景点成亮点。从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开封在做好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同时,把优秀民俗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好评。如开封的盘鼓表演,已成为一种彰显中原文化精神的文化形式,曾受邀参加了国庆大典、香港和澳门回归等重大任务演出,受到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作为大型主题文化公园,清明上河园以展示民俗文化为主并取得巨大成功,游客在园内可以欣赏到杨志卖刀、包公巡湖、岳飞枪挑小梁王、大宋科举等几十个精彩表演,还有吹糖人、剪纸、捏泥人等工艺表演穿插其中。进入景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作为北方水城,开封利用水系建设,将开封景点变得似水柔情,游客可以在大宋御河码头乘舟而行,一边观赏民俗表演,宋风雅韵,同时完成旅游路线,从包公湖到开封民俗集成地——七盛角。endprint

第五,民间文化凝聚中原风韵。开封的民间文化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作为“书画之乡”,这里在宋代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开封翰园碑林已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作为“盘鼓艺术之乡”,开封盘鼓多次在全国民间艺术大赛中夺得金奖。作为“菊花之乡”,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部菊艺专著,种菊、赏菊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为“戏曲之乡”,祥符调是豫剧之母,朱仙镇的年画是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汴梁灯笼张让中华彩灯大放异彩……开封在保护和利用好民间文化、把宝贵的民间文化转化成旅游资源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4],比如,通过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文化活动巡游展示、民俗风情表演等形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第六,饮食文化让开封更“香”。开封作为豫菜发源地,饮食业非常发达,开封的灌汤小笼包、马豫兴桶子鸡、炒凉粉、红薯泥等特色小吃名扬海内外。开封夜市从唐始发展至今,现今是中国十大夜市之一。经过重新规划的开封夜市小吃品种近百个,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成为在开封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开封小吃代表团曾数次随河南省旅游局组织的赴东南亚促销团外出表演,受到华人华侨及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第七,宗教文化知名度高。世界三大宗教在开封均有迹可循,开封的宗教文化以其门类多、规模大、知名度高而在全国独树一帜。其中有久负盛名的历代皇家寺院大相国寺、建于北宋供奉佛舍利的开宝寺铁塔、天清寺繁塔、全国三大道观之一的延庆观,还有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等,可以说开封是一个宗教门类齐全、各民族教义习俗比较集中的城市。

三、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开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仍阻碍了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做强做大。

(一)思想观念、文化旅游体制的落后

由于历史等原因,至今仍有个别单位或个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明晰、观念跟不上,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文化旅游建设进行产业化运作难度大;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快,文化旅游管理的体制不顺,投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亟需改革

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缺乏统一高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使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的存在,旅游资源难以整合,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开封各景区在推广自身形象和旅游产品时,均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横向联合互动,导致产品单一,主题不鲜明,重复建设,市场竞争力差。如开封一景区开办民俗文化及杂耍活动,后来其它景区纷纷效仿,使之成为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产品,缺乏个性,形不成竞争力。因此开封市各景区之间应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更新产品的内容,提升产品开发的档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做强做好旅游业。

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资源优势的分散化,难以适应强势市场竞争的要求。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

以上原因导致开封市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与之相关程度较高的文化演艺活动以及工艺美术品制造等行业发展也受到影响,部分文化旅游资源被闲置浪费,难以系统开发和充分利用。

(三)观光型产品为主,类型单一

很多到开封的游客会说看到开封的景点很快,因为景点集中,而且类型相近,建筑类似。观光型产品多且缺乏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使得开封是旅游名城,但旅游带给开封的收益远不及南方旅游城市。另外,开封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例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产品规模,更没有以年画为依托形成大的产业,再如开封菊花,远没有杭白菊市场知名度高。

(四)文化旅游产业领域高素质经营管理型人才奇缺

人才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但是从开封的实际情况看,专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己严重影响了开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在新闻单位,中高级人才仅占五分之一;广告服务单位、出版单位中中高级人才均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出版物销售业、音像制品销售、网吧服务业中几乎没有中高级人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5]。

(五)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影响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长期以来,受经济制约,开封市文化建设欠账较多,一些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一些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一些专业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一些文物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等,这些都使文化建设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四、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十二五期间,开封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地区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文化产业组织,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品牌打造力度,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要加快实现旅游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必须突出解决好产业开发水平低的问题。一是突出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景点景区。充分发挥《开封旅游发展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对区域内现有景点进行全面统计、摸排和清理,对部分发展潜质好、品位较高、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小景点,该确认的依法确认,不适应单独经营的可通过兼并、组合等方式,挂靠大景点;对一些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开发不规范的景点,要坚决关闭。进一步强化“三点一线”精品线路,加大与省内外各大旅游景区的联合促销、线路打捆力度。二是突出市场主体,积极创新运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经营、企业运作、群众参与”运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优越环境,使政府职能真正转移到服务上来,让企业真正成为开发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投资办旅游的效应。正确引导和保护好群众投资的积极性,营造人人都是旅游使者、个个都是旅游形象的浓厚氛围。三是突出宣传促销,强力打造“宋都”品牌。要强化全市旅游一盘棋的观念,把“宋都”作为最大的品牌来打造。endprint

(二)加大投入经营力度,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要加快实现旅游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须突出解决好产业经营水平低的问题。一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来得快”。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停车场和景区停车场等辅助设施。二是丰富文化旅游项目,让来到开封的游客“留得下”。以提高游客过夜率、延长游客消费链为目标,鼓励发展有特色、高档次的旅游宾馆酒店,提高餐饮住宿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景点,抓好民间传统小吃、民俗晚会的开发,精心设计和开发一台精品宋都文化晚会,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三是积极开发旅游产品,让留下的游客“能消费”。 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注重增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做到用老产品扩大新市场,用新产品巩固老市场,用特色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在满足行、游、吃、住、购、娱等直接消费的同时,创造商业机会、文化机会和就业机会。

(三)加大管理整治力度,由培育市场向规范管理转变

除了要完善旅游法规、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外,强力整治古城环境,依法加强古城保护和管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应认真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尽快制定《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控制、引导城市科学地发展,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保持城市的活力与繁荣。做到建设与保护相统一、开发与利用相统一,让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保护好古城格局和历史风貌。组建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城建、环保、工商、国土、文化、旅游等部门分散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起来,解决多头执法、执法不到位、乱执法等问题,大力查处违法违章建筑、违法摆摊投点、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等行为。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消除脏、乱、差、堵现象。乡村以建设新农村为抓手,认真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和“清洁工程”。

(四)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以宋都文化和水系为纽带,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古都水域特色,壮大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风味小吃、文化娱乐等产业,积极发展关联产业,形成综合产业体系。

(五)深度挖掘宋文化

开封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在于开封特有的宋都文化,“宋都”二字蕴含了丰厚的千年文化和人文历史。作为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封是能够集中反映历史上北宋王朝和宋文化的唯一完整范本。开封旅游的发展只有紧密结合文化事业,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才可能把含金量高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才可能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和特色品牌,这也是做大做强开封旅游品牌、提高开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的特性和分布状况,应以“宋都·宋文化”为宗旨,推出6大特色旅游产品。一是古都观光、文博观光的观光旅游产品;二是假日休闲、市井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三是民风民俗、美食名菊、民间演艺、工艺制作类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四是悬河长堤、村落沃野、渔牧花果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五是宗教宗亲、名人瞻仰、胜迹凭吊类的寻根问祖、朝觐游产品。六是宋科技文化教育,兴建古玩收藏市场。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均在北宋时期,中国四大发明有三项完成(或成熟)于北宋年间[6]。另外,开封丰厚的文化造就了大批的收藏爱好者,开封应建成正规高档的收藏市场,将寻宝人也变成自己的游客,放大其旅游效应。总之,宋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鼎盛代表,更应成为开封的名片和特色。

(六)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营销力度

公众对于开封的认知除了清明上河园便是包公,有印象但不鲜明,开封一般吸引一级客源市场(如郑州),而二三级客源市场的游客比例少[7],对此,开封应牢固树立文化经营理念,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全市整体文化旅游的营销,这是树立开封“宋都”文化旅游形象的重要环节。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并通过有声有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文化消费者,发挥寓教于乐和寓宣于乐功能作用,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的转变,达到开发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也才能真正把开封深厚的宋都文化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五、结束语

一个城市应有鲜明的文化个性,才能在民众的心里有深刻的文化记忆,也才能唤起民众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通过对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分析,开封作为文化历史名城的优势可见一斑,开封应在历史丰厚馈赠的基础上找清优势,做大做强自己的宋文化。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开封是褪了色的遗址,本文在此对开封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行了详述,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开封。文化旅游产业涉及面广,本文在对策方面结合所学进行了概要的表述,具体举措有待补充。不论开封还是其他旅游之城,都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共赢”,实现经济振兴与社会进步“双飞”。

参考文献

[ ]耿娟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竞争力研究—以开封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9:26.

[2]宋洁.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6):178-179.

[3]耿娟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竞争力研究—以开封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9:29.

[4]高树田.繁华宋都开封[M].河南科技出版社,2010:159.

[5]宋锐.开封市文化产业人才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2:14.

[6]刘芙蓉.深入挖掘“宋文化”,打造开封旅游新亮点[J].科技信息,2008(12):544-566.

[7]高新伟.开封文化旅游竞争力的SWOT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7-68.endprint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bout Kaifeng City

ZHANG Hailing

(College of Tourism,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China)

Abstract:Tourism is a strong economic industry culture,and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culture and the nature of tourism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leading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advanced culture.Kaifeng is an outstanding tourist city in China,has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therefore,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acceler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tourism”strategy.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main line,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Kaifeng and coping strategies,proposed that Kaifeng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its own,to explore the depth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ourism,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follow the mature,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oad.

9.以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九

摘要: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是促进地方团结,行为规范,民众自治,增强地方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吸引游客。民俗旅游产业横跨农、文、旅三产,联系广泛,既能保护当地的村落生态,也能解决当地的村民就业问题,让乡村资产升值,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还能带动一部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贡彩灯文化是自贡市改革开放以来重点打造的区域民俗文化,每年通过举办灯会吸引游客,是推动自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知名旅游景点。但受游客的审美疲劳,周边的旅游业兴起等原因的影响,自贡旅游产业发展遇到很多问题,亟待综合研究和有效治理。本文将通过对自贡市彩灯民俗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分析自贡市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自贡旅游业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自贡灯会;彩灯品牌引 言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继承和振兴民俗民间文化,加强对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民间舞剧和民间历史诗歌的研究,保护濒危技艺和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促进民俗文化协会的组织发展,规范和支持私人博物馆的建设。创建文化艺术馆群。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去其糟泊,取其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自贡市大力发展和弘扬彩灯旅游业,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带动了自贡市社会经济发展,彩灯品牌已逐步发展成为有富有自贡特色的地方知名旅游品牌。但是,近年来,自贡旅游产业呈现出了逐渐落寞的景象。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自贡民俗旅游产业,以民俗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更有活力和魅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的发展概况

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自贡彩灯节,虽然由于彩灯的生产经验不足,第一届春节灯会的彩灯生产并不完美,但是这开启了自贡市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航程。1964年~1966年、1978年、1984年~1986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办了7次自贡彩灯旅游节,详细数据见表2.1。

表2.1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1964-1986年发展情况

年份

天数

主办机构

灯具数

旅游人次(万人次)

票价(元)

1964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1225支彩灯

0.05

1965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上千支彩灯

0.05

1966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近千支彩灯

197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1302个

0.05

1984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灯2690个

130

0.10

1985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7座,灯组68

140

0.20

1986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灯柱3个,彩门21座,

200

0.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民俗文化品牌对外展示市场的扩大,旅游产业实现了创新突破。自贡市政府进一步挖掘了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详细数据见表2.2。截止二十世纪末,自贡市人民政府共举办了三十次自贡灯会,并在海外展出,自贡市民俗旅游业逐步定型。

表2.2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1987-1998年发展情况

年份

天数

主办机构

灯具数

旅游人次(万人次)

票价(元)

1987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4座,灯组

109,彩灯3200多只

230

0.55

198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0余座,大

中型灯组100座,工艺灯3000盏

130

0.55

1991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组灯182座,工艺灯2550盏

138

3.00

1994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118个灯组、3800盏工艺灯。

6.00

199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57个灯组、19座彩门

10.00

2015年第二十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灯组《中国印象》,春节期间吸引了36万人前来观赏,接待总人次更是突破了百万。2016年第22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接待人数达到了高潮,在短短的53天内,观赏人次达到了206万次,再创历史新高。2017年,自贡彩灯开始出口法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详细数据见表2.3。

表2.3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2007-2019年发展概况

年份

天数

灯具数量

门票收入

(万元)

净收入

(万元)

2007第十三届

138个组团灯组

676.00

417.98

2008第十四届

展出112组特大型和大、中型灯组

839.13

292.14

2009第十五届

1,099.00

746.10

2010第十六届

42个灯景点,14个大型主题灯景区

1,240.83

913.67

2011第十七届

48个灯景点

1,414.05

1,147.10

2012第十八届

六大主景区、28组其它彩灯

1,846.45

1,571.40

2013第十九届

80余组各类大中型彩灯精品

3,467.55

2,927.66

2014第二十届

119组灯组

4,508.64

4,174.22

2015第二十一届

园内8大灯景区共计126组大中型彩灯

4,796.87

4,651.02

2016第二十二届

园内128组灯组

5,920.36

5,502.38

2017第二十三届

园内6大版块130组灯组

7,978.47

5,719.39

2018第二十四届

7,012.56

6,528.92

2019第二十五届

7,937.02

7,295.94

为加快自贡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自贡市编制了《自贡市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策划方案》和一批乡村旅游规划,加强了长土镇等四个重点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地建设,全市5个乡镇、7个村分别被评为首批“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0年全市乡村农家乐达500多户,比2006年增长50%。近年来,文化旅游热潮高涨,与现代农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掀起了一股农、文、旅、相结合的旅游模式,给自贡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民俗文化旅游,前来观灯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旅游业为自贡经济做出的贡献也愈加显著,详细数据见图2.1。

图2.1近年来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净收入情况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及其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3.1 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业链短

自贡“盐文化”“恐龙文化”“彩灯文化”三大旅游资源支撑了自贡旅游事业的半壁江山,为历年来自贡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也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路线。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民众对于彩灯审美疲劳,加之在观灯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随着日益丰富的娱乐项目不断兴起,尽管每年主题更换,单调的彩灯已不足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等旅游项目的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普及性较强,但游客往往更加追求娱乐性和参与性。

3.2 民俗意识较弱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似,自贡的赏灯习俗具有明显的宗教背景,是当地人庆祝节日的重要道具,但政府还未把每年的赏灯仪式形成一套核心的地方活动。民俗旅游不同于法律法规,而更像是情感的寄托,靠的是人们对一个地方和一个事物的向往,是自发的、相由心生的,只要价值观相符,很容易驱动人们付诸实践。例如,元宵节买元宵,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已经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不用宣传人们也会自发的进行活动。每年春节是家人团聚,休闲放松的时刻,现代交通工具发达,前几年旅游过年甚至成为一种潮流。这为春节赏灯成为大众春节出游的选择提供了契机。

3.3 抗风险能力弱

旅游业易受自然和人工因素冲击,抗风险能力弱。尽管当下新冠病毒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在一些国家仍未平息。在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疫情下,整个行业受到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严重影响,甚至有些公司已经停产。据悉,作为灯之城的自贡受到疫情的打击,2020年灯展在1月开放仅几天后,便受到疫情影响,立刻闭灯。虽然延期到4月30日~5月20日开放,门票也降到了30元起,但在当时严格的疫情防控下,游客数量大不如从前。

3.4 受其他旅游产品的冲击巨大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其他城市和地区也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特色旅游业,对当地产生了巨大冲击。春节期间,除自贡灯会外,成都市塔子山第四十二届灯会、大邑县西岭雪山第十届南国冰雪节等民俗旅游活动相继开展,这些产品成为自贡灯会的替代品,数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对自贡彩灯民俗文化品牌造成威胁。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化,一些不起眼的小众的旅游景点,在大数据的时代,也成为了打卡圣地。例如,在电影里火起来的稻城,同在四川,游客增长数量却远超我们。好的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周边产业的发展,单靠“彩灯民俗文化品牌”这个招牌一枝独秀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发挥区域优势。

3.5 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在出行方式上,随着私家车数量上升,家人自驾出游和情侣结伴驾车出游的方式占多数,整体偏年轻化。政府要把握好这一趋势,做好相关交通管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运输,确保游客安全、方便地出行。为了能给游客一个良好的体验,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来保障,政府还没有一条专门用于信息反馈的通道,无论是现场,线上还是线下,缺乏一条专门的信息反馈通道,不能及时地知晓观灯人的真实体验。政府的问卷放置在官方网站上,但很少有人会在游玩后进行填写。

3.6 现代信息技术未能很好的融合在现代视屏网络飞黄腾达的今天,抖音、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广告宣传的一大基地。众多流量产品通过视频宣传销量一夜暴增,众多食品店铺也联合直播平台增加人气,我们彩灯作为一个成熟的品牌,必要的网络宣传不可或缺。对于本地人来说,获取灯会信息的方式可能是公众号的文章推送,也可能是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但这些宣传都不够直观,不够详细,游客无法直接掌握灯会的内容及特色,从而无法做出判断。而外地的朋友,由于缺乏大肆的宣传,对于民俗旅游还停留在听闻的阶段。

3.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是我们中华民俗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共同的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凝聚地方团体,传承地方风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贡灯会见证了民俗文化的起落兴衰,是历史的见证,传承好发扬好自贡彩灯文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以手艺等传统形式展现,随着人们关注度的转移,保护程度不够等因素,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在大众的眼中,以传统手艺为生的手艺人出现失业,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促进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及其品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文化价值可持续增长的极佳选择,是以民俗文化价值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现实出路。政府要打造旅游一条龙,红色旅游等新兴旅游路线等,并予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游客。自贡周边有蜀南竹海、荣县大佛、黄龙庙会、双溪水库、吴玉章故居等文化旅游资源,详见图4.1,政府可以推出“二日游”“周末游”等价值观念,将彩灯文化与这些资源捆绑在一起。临市文化产业的兴起,虽然会产生一定威胁,但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可以形成文化圈,反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可以利用周边景点,制定规划一个短途旅游线路。

图4.1 能够联动发展的景点分布图

4.2 抓住时代机遇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为树立和提升自贡彩灯的知名度,政府围绕特色灯展,致力于把自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国灯城。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民众齐心协力、齐头并进、深入挖掘彩灯文化内涵、提高大众艺术品味。政府将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出台方针,出台政策,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随着现代光学、艺术学、美学、几何学以及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彩灯既要适应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政府要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就要招商引资,配备充足的人才资金,潜心研究彩灯的特色工艺,真正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

4.3 延长产业链,增加抗风险能力

疫情下,产业经济受损,适当延长产业链条,能够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和保险系数。例如成都宽窄巷子旅游景点内设置了众多特产美食、纪念品;熊猫基地内开设了许多玩具店,专门销售熊猫模型。自贡特产冷吃兔、灯影牛肉,在前几年旅游业发达的时候销量极佳。从国家层面,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增加社会融资渠道,增设紧急防控资金储备项目,降低银行贷款项目最低标准,重点支持发展空间大的项目。同时开放企业融资和民间筹资渠道,吸引直接投资,保障资金供应。

4.4 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由于城市的审美疲劳,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进行旅游活动。政府要把握好民众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形成区域优势。灯会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当地的风景、小吃、民间故事、特色产业。政府要把握好、利用好这些优势,将利益最大化、最优化。同时,政府要发挥地方优势,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彩灯文化的民间艺术宝库,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彩灯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5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灯会举办期间,在火车站、高速公路口设立咨询处,开通临时观灯公交专线、设立临时停车场并杜绝乱收费现象,增设多个服务点,详见图4.2,为灯会创建一个方便、和谐的环境。在信息宣传上,政府要做好彩灯文化活动的宣传和策划。旅游局应做好及时地宣传介绍,提高景点信息的透明度,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大众,注重宣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近年来,国民收入增多,文化旅游热潮高涨,是宣传彩灯文化的良好时机。旅游局应建好宣传网页,为游客提供一个完善的景点信息系统,开通专门的旅游咨询热线。搞好网上订票、退票等工作。同时,政府要及时的与民众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建立起线上反馈机制,以评价反馈返利的机制,或者线下调查的方式,吸收游客意见,及时地收集民意,并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做出更加亲民的旅游品牌。

图4.2 服务点示意图

4.6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游览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备要素。自贡市政府要开拓好线上市场,创新观赏方式,融合现代科技,借助这个机会实现网络化观灯、虚拟现实观灯。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云养猫,云做饭,云相亲等等,那么,灯会也可以采用“云观灯”的方式,利用网络展出精美的彩灯灯组。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远距离游客近距离观灯的心愿,也在网络宣传中进一步传播了彩灯文化,有利于彩灯文化在全国范围甚至国外立稳脚跟。除此之外,网上观灯维护成本小,污染小,减少交通压力,政府应做好网络安全保障,提供便捷的网上观灯通道,给予大众良好的线上观灯体验。

4.7 进一步加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政府要建立机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重点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突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出台政策保证必要的资金和专业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文化遗产评估人员做储备。民俗文化是历史的沉积,要把千百年来的丰富文化和美好的愿望融入到每一盏小小的彩灯之中,把彩灯的文化价值发扬到最大化。同时,政府要把握时代方向,利用互联网普及非物质文化知识,促进民众意识觉醒。对于青少年,要加强新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在义务教育中增添对文化瑰宝的保护意识。

结 语

本文从自贡彩灯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新时代游客的价值倾向,运用农业管理学、乡村旅游管理知识,对自贡民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勾画了自贡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自贡灯会是自贡人的骄傲,在旅游业丰富发展的今天,人民政府要不忘初心,致力于打造人民喜爱的、大众接受的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打通镇全方位做好计生优质服务工作下一篇:小学英语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