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修分析题

2024-08-29

考研思修分析题(精选12篇)

1.考研思修分析题 篇一

2018考研政治最后20天分析题狂背:思修之法律问题

来源:智阅网

还有最后二十天的时间,建议大家此时要重新回顾错题笔记,复习重要知识点,多记忆背诵,下面总结了思修法律问题的答题方向,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思修考察的材料涉及到法律问题,答题思路宪法、法律权威、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宪法宣誓制度: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2)宪法宣誓不仅以庄严的仪式,唤起宣示者对宪法、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于尊重;从行政伦理上说,它更超越了仪式而成为一种郑重承诺,也是宣示者对宪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确认,违反者要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轻者被谴责,重者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

依宪治国: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2)要加强宪法实施。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互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3)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要充分利用每年12月4日这一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普及宪法知识。

(4)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

(3)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辩证统一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中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2、一律平等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2)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3)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3、互利互赢

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自己有利的。

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行使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行使任何权利、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法律界限。

(1)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

(2)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

(3)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

(4)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

上面总结的这几点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终极预测6套卷》这本书对大家现阶段考研政治的备考帮助很大,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2.考研思修分析题 篇二

关键词:概率密度函数,独立同分布,数学期望,几何分布

1.一道概率考研题及其常规解法

为了便于说清问题, 先给出这道概率考研题及其常规 (常见) 解法.

例题1: (2015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 (一) 的第22题) 设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对X进行独立重复的观察, 直到第2个大于3的观测值出现时停止, 记Y为观测次数.1) 求Y的概率分布;2) 求Y的数学期望E (Y) .

本题的问题1) 是概率论的常见题型, 方法也是基本固定的, 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2) 是概率论中一种重要的题型, 但对不同的问题, 方法多种多样, 难易、繁简程度相差很大.就问题2) 来说, 经查阅相关资料[1,2], 发现与上面的解法大同小异, 基本相同.此种解法, 虽然用到的概率知识仅是数学期望的定义, 但求解的过程比较繁琐, 用到的解题技巧较多, 还要用到求函数项级数的和函数等高等数学知识. 如果说再用这种方法求解方差D (Y) 的话, 计算就会变得更复杂、更繁琐.

2.常规解法的不易引发的时刻和探究

从以上常规的求解方法可看出, 此种解法计算量大且较复杂.现在将问题再推广, 将“直到第2个大于3的观测值出现时停止”改为“直到第n个大于3的观测值出现时停止”, 如果还是用以上的常规解法, 计算的复杂性和计算量就会急剧增加, 变得非常复杂且困难.这显然不是一种好方法.

经过思考, 我们发现如果结合概率论中已有的相关结果, 紧扣题意并恰当利用随机变量数字特征 (如数学期望、 方差等) 的性质, 此类题型的求解就是有章可循的, 且求解过程简单明了、计算量小, 也便于推广.下面将例题1的问题2) 进行适当推广并求解, 具体见以下例题2.

下面先不加证明地用引理形式给出后面要用到的三个概率论中已有的相关结论[3].

引理1:若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p的几何分布, 则E (X) =1/p, E (X) = (1-p) /p2.

引理2:设{X (t) , t≥0}是强度为λ的泊松过程, {Tn, n≥1}是对应的时间间隔序列, 则随机变量Tn是独立同分布的均值为λ-1的指数分布.

引理3:若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p的 (0, 1) 分布, 则E (X) =p, E (x) =p (1-p) .

例题2:设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 对X进行独立重复的观察, 直到第n个大于3的观测值出现时停止, 记Y为观测次数.1) 求Y的数学期望E (Y) ;2) 求Y的方差D (Y) .

解:设观测值大于3的概率为P, 则.

再设第i-1个大于3的观测值出现后到第i个大于3的观测值出现时的观测次数为Xi, i=1, 2, 2, …, n.

则由题意知:Y=X1+X2+…+Xn, 且Y=X1, X2, …, Xn相互独立、都服从参数为p=1/8的几何分布.

由引理1知:E (Xi) =1/8=8, D (Xi) = (1-p) /p2=56

所以, 由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性质有

以上解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随机变量Y (总的观测次数) 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简单随机变量之和, 然后利用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性质, 再求出Y的数学期望和方差.这种方法,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果能够恰当使用, 就可以使一些复杂概率问题简单化, 做到有的放矢, 简单、快捷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两例也是此种方法的典型应用.

例题3:设{X (t) , t≥0}是强度为λ的泊松过程, X (t) 表示t时刻事件A已发生的次数, Wn (n≥1) 表示事件A第n次发生的时刻.已知Wn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试求Wn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解:设事件A第i-1次发生到到第i次发生的时间间隔为Ti, i=1, 2, …, n.

又由引理2知:Ti (1≤i≤n) 是独立同分布的均值为λ-1的指数分布, 所以有

在以上求解过程中, 没有用到Wn的概率密度函数.如果用一般常规的解法, 就需要用到且计算较复杂.

例题4:设某台通讯设备由nk个k类不同的元器件组成, 其中第i (1≤i≤k) 类元器件有个.已知在该通讯设备的运行过程中, 第i类中的每个元器件需要进行调整的概率都是pi.假设在该通讯设备的运行过程中, 各个元器件是否需要调整是相互独立的.记X为该通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同时需要调整的元器件数, 试求X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解:设

则由题意知:

相互独立,

且当j=1, 2, …, ni时, Xij均服从参数为的pi (0-1) 分布, i=1, 2, …k.

从而由引理3知:E (Xij) =pi, D (Xij) =pi (1-pi) j=1, 2, … , ni;i=1, 2, …, k.

所以, 由数学期望及方差的性质得

参考文献

[1]新东方在线.2015年考研数学一真题及答案[EB/OL].[2016-04-03].http://kaoyan.eol.cn/shuxue_3976/20141229/t20141229_121944012.shtml.

[2]中公教育.2015考研数学 (一) 真题答案及解析[EB/OL].[2016-04-03].http://learning.sohu.com/20141228/n407347641.shtml.

3.考研英语阅读题型解析之态度题 篇三

题型特征

考研英语阅读题目的命题者在具体命题时,为了考查考生是否读懂文章,能否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会针对整篇文章或某个语言点中的“态度”出题,这就是态度题。态度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题干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表示态度的关键词,如attitude、opinion、believe、deem等。其命题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

② In the author’s opinion, …

③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idea about ...

④ The author thinks/believes/suggests/deems/asserts that …

⑤ In the author’s eyes, ...

⑥ 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⑦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might be summarized as/seems to be …

⑧ From the text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author …

解题思路

认识了态度题的题型特点,那么考生该如何解答这一题型呢?首先,考生应该从掌握表示态度的词汇入手,这些词经常出现在考研英语阅读的文章和题目选项中,是考生做好态度题的必备词汇。其次,考生要了解作者表达态度的三种方式,并能够根据这些方式判断作者的态度。作者表达态度的三种方式通常如下:①通过词汇表达;②通过句子中的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达;③通过例证的方式阐述。

1.掌握表示态度的词汇

对于任何事物或者社会现象,人的态度只有三种:正面(积极的)态度、负面(消极的)态度、中立态度。在考研英语阅读的文章和题目选项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示态度的词汇,这些词通常为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下面笔者按照上面列举的三类态度,将考生需掌握的常考词汇总结如下:

(1) 正面态度(positive)

approve/approval (赞成)、optimistic (乐观的)、support/supportive (支持)、consent (同意)、satisfied (满意)、sympathy (同情)、favor (赞成)、helpful (有帮助的)、admiring (羡慕的)、interesting (有趣的)、unbiased (没有偏见的)、confident (自信的)、impressive (给人印象深刻的)等。

(2)负面态度(negative)

oppose/opposition (反对)、skeptical/suspicious/doubtful (怀疑的)、gloomy (忧郁的)、worry/concerned/apprehensive (忧虑的)、disgusting (令人厌恶的)、critical (批评的)、negative (否定的)、intolerable (不能忍受的)、disappointed (失望的)、subjective (主观的)、biased (有偏见的)、pessimistic (悲观的)、hostile (敌对的)等。

(3)中立态度(neutral)

objective (客观的)、impartial (公正的)、detached (超然的)、apathetic (无动于衷的)、 impersonal (不带个人色彩的)等。

2.判断作者的态度

对于考生而言,掌握各种表示态度的词汇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在紧凑的考试时间内和紧张的考试环境下,准确把握作者所持的态度。在考研英语阅读文章中,作者可能不会运用上述表示态度的词汇鲜明地提出观点,而是将自己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通过所用词语的褒贬、句子的肯定或否定形式以及例证的方式来阐述。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要通过词、句和例子来判断作者的态度。那么具体该如何进行判断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三个判断依据逐一进行分析。

(1)通过词的褒贬判断

当作者没有在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时,考生要学会根据作者用词的褒贬去判断其态度。作者在写文章时,通常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带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以形容词、副词、动词或名词的形式出现,具体如下。

①形容词:有些形容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所以考生可根据作者所使用形容词的褒贬色彩来判断作者的态度。考生要注意的是,英语中有些近义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例如extra与excessive作形容词时都有“过多的,额外的”之意,但两者的内涵其实是不同的。Extra一词的英文释义为“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or expected amount”,从意思上判断,Extra是一个不含感情色彩的中性词,例如我们常见的表达“extra pay for extra work”(多劳多得)。而excessive一词的英文释义为“greater than what seems reasonable or appropriate; extreme”,很明显,该释义中包含有“过多的”之意,蕴含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如常见的用法“excessive drinking”(酗酒)。

②副词: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以及整个句子,不同的副词修饰相同的内容时,其表达的态度会截然不同。例如“unwillingly accept it”与“cheerfully accept it”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前者体现了作者负面(消极)的态度,而后者则体现了作者正面(积极)的态度。

③动词:英语中有很多动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例如love和dislike两个极其简单的动词就能充分表达作者不同的态度。

④名词:表意相同或相似的名词,在褒贬色彩上可能不同,例如pressure与stress在作名词时都有“压力”之意,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区别。我们平时常说的“blood pressure”(血压)或“everyone’s life is full of pressure”(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压力)中的pressure就不能用stress来替代,因为pressure在这里是中性词,没有表达褒贬色彩。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pressure,那么pressure又可以转化为motivation,所以说有pressure并不一定是坏事。而stress一词的英文释义为“a physical, chemical, or emotional factor that causes bodily or mental tension and may be a factor in disease causation”(一种引起身体或精神紧张的物理、化学或情感因素,可能导致疾病)。考生若仔细体会这一释义,就可以发现stress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

(2)通过句子的肯定或否定形式判断

考生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肯定或否定形式来判断作者的态度。我们来看几句话:

① I love her. (肯定形式)

② I don’t love her. (否定形式)

③ I don’t think that I love her. (否定形式)

④ There is little reason for me to love her. (否定形式)

通过以上的四句话,考生可以看出,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区别在于:否定形式中通常会使用not、little等具有否定概念的词,考生可通过这些词来推断作者的态度。上述列举的四句话都是简单句,而考研英语阅读文章是以长难句而著称的,所以考生要善于判断长难句中的肯定与否定形式,例如下面这句话:“I can hardly believ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little reason why I am able to accept the truth that I can still be happy without her. ”作者就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自己肯定的态度。

真题演练

In 1950, the U.S. spent $7 billion on health care. In 2002, the cost will be $1,540 billion. Anyone can see this trend is unsustainable. Yet few seem willing to try to reverse it. Some scholars conclude that a government with finite resources should simply stop paying for medical care that sustains life beyond a certain age—say 83 or so. Former Colorado governor Richard Lamm has been quoted as saying that the old and infirm “have a duty to die and get out of the way”, so that younger, healthier people can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I would not go that far. Energetic people now routinely work through their 60s and beyond, and remain dazzlingly productive. At 78, Viacom chairman Sumner Redstone jokingly claims to be 53. Supreme Court Justice Sandra Day O’Connor is in her 70s ... These leaders are living proof that prevention works and that we can manage the health problems that come naturally with age....

Yet there are limits to what a society can spend in this pursuit. As a physician, I know the most costly and dramatic measures may be ineffective and painful. I also know that people in Japan and Sweden, countries that spend far less on medical care, have achieved longer, healthier lives than we have. As a nation, we may be overfunding the quest for unlikely cures while underfunding research on humbler therapies that could improve people’s lives. (2003年考研英语阅读真题Text 4第三段至第五段)

58.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Richard Lamm’s remark is one of ________.

A. strong disapproval B. reserved consent

C. slight contempt D. enthusiastic support

解析:这篇文章主要议论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人们越来越难接受死亡,经常将大量的费用投入到治疗那些毫无治愈希望的疾病中。第58题考查作者对Richard Lamm评论所持的态度。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Richard Lamm,考生迅速定位至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话:“Former Colorado governor Richard Lamm has been quoted as saying that the old and infirm ‘have a duty to die and get out of the way’, so that younger, healthier people can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这句话阐述了Richard的观点,但没有涉及作者的态度,接着读下文。原文第四段首句“I would not go that far.”中使用了带有否定形式的句式,表明作者“不会像Richard Lamm那么极端”,但此处作者的态度并不鲜明。接着作者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老年人也可以活得有生气,为社会作贡献。有的考生看到这里后就选了A选项,认为作者极力反对Richard的观点。这就有些断章取义了。在原文第五段,作者用了yet一词笔锋一转,提出社会的花费是有限的,将过多的财力倾注在无法治愈的疾病上会削减其他更有意义的开支,所以作者希望人们接受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Richard的观点是一致的,此时可将正确答案圈定在选项B和D之间。再根据“I would not go that far.”可知作者并不是强烈支持Richard的观点,由此排除D选项,正确答案为B选项。

(3)通过作者所举的例证判断

很多时候,作者的态度并没有体现在“遣词造句”上,而是通过举一个例子,从侧面来影射自己的态度。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就要判断作者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通常情况下,正面的例子表示支持,反面的表示反对,一正一反表示中立。

真题演练

Under the new Northern Territory law, an adult patient can request death—probably by a deadly injection or pill—to put an end to suffering. The patient must be diagnosed as terminally ill by two doctors. After a “cooling off” period of seven days, the patient can sign a certificate of request. After 48 hours the wish for death can be met. For Lloyd Nickson, a 54-year-old Darwin resident suffering from lung cancer, the NT Rights of Terminally III law means he can get on with living without the haunting fear of his suffering: a terrifying death from his breathing condition. “I’m not afraid of dying from a spiritual point of view, but what I was afraid of was how I’d go, because I’ve watched people die in the hospital fighting for oxygen and clawing at their masks,” he says. (1997年考研英语阅读真题Passage 1最后一段)

54.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euthanasia seems to be that of ________.

A. opposition B. suspicion

C. approval D. indifference

解析:在这段中,作者通过肺癌患者Lloyd Nickson的事例,表达了自己对于 “安乐死”的态度。Lloyd Nickson表明自己并不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的方式,因为他曾看到病人痛苦的死亡过程。通过这一正面例子,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是:安乐死可以让人消除对于痛苦死亡的恐惧,由此可见作者是支持安乐死的。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猜题技巧

在解答态度题时,考生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分析阅读文章,或是根本无法理解文章,那么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猜测正确答案。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关于态度题的猜题技巧,在此与考生分享。

1.某些表示态度的词汇通常不是正确答案

通常情况下,以下表示态度的词汇基本不会是正确答案,考生在遇到这些词汇时,可优先排除。

①indifferent:漠不关心的。该词通常不会是正确答案。试想,如果作者对于所谈论的话题漠不关心,怎么可能会煞费苦心地写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予以阐述呢?

②subjective:主观的。作者在写文章时,一般不会掺杂太多的主观色彩,因此当这个词出现在选项中,通常不会是正确答案。

③biased/partial/prejudiced:有偏见的。通常情况下,作者写文章都力求做到客观,所以作者对自己文章的内容不会存在偏见。

④puzzled/confused/perplexed:困惑的。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是鲜明的,如果作者都很难在文章中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那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意义。

2.相同态度一般是错误选项

通常情况下,若两个选项表示同一种态度,即同为正面态度或负面态度,那这两个选项一般是错误项。

真题演练

25. Regarding Gilbert’s role in revitalizing the Philharmonic, the author feels _______. (2011年考研英语阅读真题)

A. doubtfulB. enthusiastic

C. confidentD. puzzled

解析:如果由于时间有限或水平所限,考生难以通过正常的解题思路解答该题时,便可以用以上讲到的两种技巧来猜题。根据解题技巧1,考生可首先排除D项。再来分析A、B、C三个选项,选项B (充满热情的)与选项C (有信心的)都是正面态度,一般情况下,不能同为正确答案,由此可以判断选项A为正确答案。

3.结合考研命题人的立意判断答案

4.2012考研真题思修 部分 篇四

2012考研真题思修 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1.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言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D.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答案】B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A.知识产权法 B.商法

C.公司法 D.民法商法 【答案】D 13.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所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人为什么活着 B.人如何对待生活

C.怎样对待人生境遇 D.怎样选择人生道路 【答案】A 1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3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其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和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答案】ACD 3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在我国,爱国主义 A.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 B.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 C.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D.体现了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答案】ABCD

三、分析题:34~38小题,第34小题12分,第35、36、37小题每题10分,第38小题8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这是孙东林和哥哥孙水林的共同准则。1989年,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一同组建起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接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此后的20年中,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孙东林从未拖欠过工人的工资。有时工程款不能及时拿到,他四处借钱,也要坚持将工资发放。他说,“诚信,是为人之道,也是立足之本。” 2010年2月9日,在天津承包建筑工程的孙水林,为抢在春节前赶回武汉给先期返乡的农民工发放工资,不顾路途遥远、天气恶劣,连夜赶路千里送薪。不料,2月10日凌晨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得知噩耗,孙东林悲痛不已。为了替哥哥完成遗愿,他带上哥哥车上的26万元钱,连续驱车15小时,返乡代兄为农民工发放工资。两天未合眼的孙东林流着泪眼赶回家中,和老人商议决定,先替哥哥完成遗愿,年前发完工钱再办丧事。他自己垫上6万以后,还差1万多元。这个时候,他们的老母亲拿着1万块现金交到儿子手上。这可是老人家的养老钱呀!

随后,孙家立即让工友互相通知上门领钱。发工资的时候,孙东林和工友们找不到账单,都是凭着一本“良心账”,工友们说多少,孙东林就给多少。腊月二十九晚上,33.6万元工钱全部发完,竟与哥哥遇难前哥俩说过的数额相差无几。69名拿着工钱的工友对孙东林说:“明年我们跟你接着干”。

(1)基于“信义兄弟”这个事例,怎样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6分)(2)在法律关系中,为什么也要坚守诚信?(4分)【答案要点】

(1)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分)“信义兄弟”这件事,感动人们的是孙家和工友共同表现出来的诚信为本的美德。哥哥视诚信为生命,弟弟生死接力,母亲信义为先,工友真诚相待,体现的都是人们以信为本的优良品德。这一信义之举体现了诚信美德的凝聚力和影响力。(4分)

5.考研思修分析题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1、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名言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D.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11.【答案】B第四章道德修养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的《劝学》,意在奉劝世人积少成多,聚沙为塔。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贯彻,从一点一滴中不断养成,体现了积善成德的方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A.知识产权法 B.商法 C.公司法 D.民法商法

12.【答案】B 第七章的法律部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法律部门的分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

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本题中,选项ABC均被民法商法这一法律部门所涵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13、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所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人为什么活着 B.人如何对待生活

C.怎样对待人生境遇 D.怎样选择人生道路

13.【答案】A第三章的人生目的

【解析】本题人生观中的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1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4.【答案】C 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

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3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其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和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答案】ACD

第七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其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和公平正义、服务大局以及党的领导。

3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在我国,爱国主义

A.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

B.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

C.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D.体现了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答案】ABCD

第二章爱国主义要求

【解析】爱国主义体现了:道德要求、继承了优良传统、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体现了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本题答案全选。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这是孙东林和哥哥孙水林的共同准则。1989年,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一同组建起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接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此后的20年中,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孙东林从未拖欠过工人的工资。有时工程款不能及时拿到,他四处借钱,也要坚持将工资发放。他说,“诚信,是为人之道,也是立足之本。”

2010年2月9日,在天津承包建筑工程的孙水林,为抢在春节前赶回武汉给先期返乡的农民工发放工资,不顾路途遥远、天气恶劣,连夜赶路千里送薪。不料,2月10日凌晨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得知噩耗,孙东林悲痛不已。为了替哥哥完成遗愿,他带上哥哥车上的26万元钱,连续驱车15小时,返乡代兄为农民工发放工资。两天未合眼的孙东林流着泪眼赶回家中,和老人商议决定,先替哥哥完成遗愿,年前发完工钱再办丧事。他自己垫上6万以后,还差1万多元。这个时候,他们的老母亲拿着1万块现金交到儿子手上。这可是老人家的养老钱呀!

随后,孙家立即让工友互相通知上门领钱。发工资的时候,孙东林和工友们找不到账单,都是凭着一本“良心账”,工友们说多少,孙东林就给多少。腊月二十九晚上,33.6万元工钱全部发完,竟与哥哥遇难前哥俩说过的数额相差无几。69名拿着工钱的工友对孙东林说:“明年我们跟你接着干”。

(1)基于“信义兄弟”这个事例,怎样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6分)

(2)在法律关系中,为什么也要坚守诚信?(4分)

【参考答案】 第四章诚信问题

(1)诚信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需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第一,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第二,诚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和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6.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必考点 篇六

基本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2.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1)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第二,团结统一;第三,爱好和平;第四,勤劳勇敢;第五,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既植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时代精神的内涵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

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和谐的观念,发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风尚,确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增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①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③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7.考研思修分析题 篇七

一、关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思考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中讲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指的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陈果算不算得上大师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一个被学生认可的老师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分析她的魅力也许能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一些有益的启示。

1. 高尚的师德之光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人格就是人的样子,是一个人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教师的人格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渗透、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去,制约着教育的格调、质量和品位。

陈果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何课都可以上好,这世界上没有糟糕的课。我们很多人对于这种课,先天抱有一种偏见,我觉得这种偏见造成了很多人对这种课先天就产生了一种乏味感。或者这个课的名字本身就有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这种课一听就是很说教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个课换成人生境界的课可能就不一样了。”“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是在启发学生,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课本,有的时候文科类老师最重要是打开学生的另一双眼睛,让他们能够看到这种美,而不只是看到被大众追捧的美。”“另一方面我一直认为,当我18岁的时候,曾经有很多困惑,那个时候非常希望有28岁的人给我指导一下,所以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他们18岁的时候,希望做一个28岁的人,把我走过的弯路或者我产生的人生困惑跟他们讲,让他们少走弯路,少一点困惑。”这是陈果接受中国之声《新闻纵横》采访时的原话,因为她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枯燥的课程,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再以真诚的态度去启发学生,所以她才能走近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深受学生推崇。

教师就应该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必须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因为学生的一个无意举动,陈果一下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面对媒体不着边际、放大镜式的追捧,陈果通过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回应:她不希望出名、被关注,只是希望自己有个比较自由的空间,把心思专心放在教学上。在某论坛里,有人留言:“陈果研究的是和静清寂、独处之快感。‘80后’漂亮女老师竟能这般深刻地思考生活,并转化为养分滋润学生,着实不易。”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一些年轻人梦想一夜成名,甚至不惜代价寻找成功捷径的时代背景下,陈果无疑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着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正如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陈果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她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她自信,课堂上,她意气飞扬、出口成章,能把抽象的道理融化成生动的书面和形体语言;走在校园中,她总是礼貌友好地直视路上每个同学的眼睛,收获大家爱慕的目光,特别自信。

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的建立,不是靠“老师”这个称谓带来的,而是靠教师自己的情操和品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自然生成的,就像汉时韩婴所言:“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韩诗外传》卷三)

2. 流动的学识之美是教师魅力的根源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之所以崇拜老师,除去尊敬老师的高尚人格外,还在于他们能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所谓“博喻”,即指广泛地启发、诱导、晓喻学生,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做到“博喻”的。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老师的陈果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因而她具备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因为她善于发现,勤于阅读,长于思考,所以她会讲很多深层次的东西,会讲人生、讲爱情、讲朋友、讲孤独,她说出了有生命的东西,引起了生命的共鸣,成为了大学生们精神的导师。当然“用心准备是必须的,因为学生实在不好糊弄的,他们很聪明的,他们的聪明超出我的估计。你要认真对待他们,你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备课,我觉得低估别人其实是对自己人格上的贬低”。陈果走上讲台仅仅一年半时间,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事先都会看大量的哲学书,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先贤、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转达给学生们。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有33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们都忘了记笔记,听得入了迷。课后,人们问那位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该教师回答:“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

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这准备就是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教师就是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与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活起来。一个好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该总是处于流动状态,常流常新。尤其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知识更新的时代,没有丰厚的学识底蕴就不会有超前的理念,没有超前的理念思想就会僵化,就不会感到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会安于现状。一些教师就是这样,难道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吗?

3. 优雅的表达艺术是教师魅力的翅膀

讲课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将自己对学生深深的爱,对所教知识的精通,对相关知识的旁征博引,溶入个人的语言,自成风格,同时还要注意语气、语调、表情、姿态等非言语技能对教学效果的辅助作用。真正做到用知识教育人,用情绪感染人,用意志激励人,营造声情并茂、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上这样的老师的课,才是在求知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知识,感受快乐,才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陈果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她有好听的声音,课堂上,她意气飞扬、出口成章,能把抽象的道理融化成生动的书面和形体语言,以至有人说:“她一定学过演讲,不然不会有那么出色的口才,可以滔滔不绝讲出真理;她一定看过很多书,不然不会信手拈来地引用那么多哲人的话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不仅语言表达功底精深,她的非言语表达技能也深深感染学生。学生这么评价:“陈果长得挺好看,在讲台前一只手揣兜,一只手帅气地握着粉笔,讲到兴奋处,手臂还喜欢在空中挥舞,多亲切啊,丝毫没有代沟感。”还有学生说:“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就会说到我们正在困惑的事情。”甚至有人说:“我喜欢的是她不装,不是满嘴大话空话,讲到动情处,竟然还会红了脸颊。”

有着“江南才子”美誉的袁卫星认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当“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陈果就是这样一个闪着智慧光芒的教师。她以精湛的表达技巧,以理智、睿智的情感分析和指导,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爱情、友情,将一门枯燥的课程变为“这是需要静心聆听的、在大学课堂难以听到的课程”。

二、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因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引来不少有识之士对高职教学改革的研讨,也涌现出很多职教专家,“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几乎成了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宠儿,甚至有人说“高职不需要能讲的老师”、“那些从头讲到尾的老师肯定不是合格的老师”……我不否认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其教学中应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大力提倡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但在推行的过程中是否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呢?讲授法难道就毫不可取吗?小组讨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很好,但偶尔特别宁静的教室,一群思想者一样的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陷入心灵思索的课堂气氛是不是也会是一种别样的景致呢?

邓小平曾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我认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学。

摘要:本文围绕复旦大学陈果老师上课视频走红网络事件, 分析了陈果将乏味“思修”课变身“心灵鸡汤”的原因, 并据此展开了对高校教师素质及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复旦大学,陈果,思修课,高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复旦于丹”走红网络, 乏味“思修”课变身“心灵鸡汤”.中国广播网, 2010, 7, 8, 08:35.

[2]教师的魅力.http://www.sztedu.com/newsInfo.aspx?pkId=5983.

8.考研政治分析题 马原理材料题 篇八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以每2℃左右的速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近1来,地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74℃。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是1880年全球有系统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去年冬季(月至2月),加拿大经历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季,中国平均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69℃;年1至4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69℃,为1880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有气象研究机构认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从而使近100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气温急剧上升。该机构进一步预测: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将被淹没,并引发各种极端天气现象,使人类遭受各种灾害。

9.考研思修分析题 篇九

(多项选择题)

一位社会学家发现大楼的一块玻璃坏了,起初他没太当回事,没过多久,他发现许多处窗户都破损了,经过调研后,他得出结论:一样东西如果有点破损,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加快它的破损速度,一样东西如果完好无损,或是及时维护,人们就会精心的护理。这就是著名的“破窗定律”。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与“破窗定律”内涵相近的是( )。

A.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B.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C.小善虽无大益,而不可不为;细恶虽无近祸,而不可不去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正确答案】AC

【名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道德修养。

题干中所述的“破窗定律”,其实就是强调一点一滴行为的重要性。如果一点一点的维护,就会越来越好;如果一点一点的不注意,就会成为“破窗”。“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小善虽无大益,而不可不为;细恶虽无近祸,而不可不去”都表达了要注重“小善”的积累,防范“小恶”的滋长这个意思,与“破窗定律”一致。A、C项正确。

B项错误,“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这句话的意思是劝诫人们要去实践,与破窗定律无关;

D项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与“破窗定律”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AC.

【本题来源】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第31题

10.考研思修分析题 篇十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从近五年来看,2010年全国计划招收研究生47.2万人,2011年为49.5万人,2012年为51.7万人,2013年为54.07万人,2014年为56万人。研究生报考人数方面,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趋缓。近20年内,考研报名人数继2008年首次下降之后,2014年出现第二次下降。全国各地考研报名人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如北京、河北、湖北分别下降7.6%、3.8%、1.24%。”尽管考研报考人数有所减少,但“考研热”这一社会现象并没有降温的表现。结合现今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和今年新实行的考研改革政策,本文对大学生考研动机进行相关的研究,得出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归纳出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特点,为大学生未来进一步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调查对象来自松江大学城6所高校,主要是大一至大四学生,少部分为研究生,专业涵盖文、理、工、商四大主要领域,共发放问卷300份。

通过文献研究和对大学生进行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对其中的重点信息进行归纳和排列,从中抽取前八个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勾勒出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主要因素。对数据用因素分析方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了解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提取其中共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析。

2 大学生考研动机因素结构探究

2.1 因素分析的适用性

在“考研改革后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问卷”中共列有29个影响因素,对这29个影响因素进行因素分析,其中KMO值为0.818,Bartlett检验的值为3884.276,对应p<0,表明样本适合因素分析。

2.2 第一次因素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正交最大旋转法,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中的29个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8个,解释总变异量的68.060%。

2.3 第二次因素分析

通过第一次因素分析,由于删掉部分影响较小的因素,使整体的因素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对剩余27个项目进行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有7个,解释总变异量的66.534%。

所抽取的第一个因素,特征值为6.496,能够解释总变异的24.058%,它所包含的项目有:考研是一种大势所趋,不愿落伍;受考研热影响;他人期望;亲情的需要;爱情的需要;想光宗耀祖。这些项目主要是外界因素对于自我选择的影响,将其命名为“环境影响”。

第二个因素特征值为3.45,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2.779%,它所包含的项目有:就业前景不乐观;现有学历不够满足社会需求;工作难找;难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些项目体现了社会现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其命名为“就业压力”。

第三个因素特征值为2.412,能够解释总变异的8.934%,它所包含的项目有:现有专业水平不高;现有知识面窄;现有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这些项目表达了大学生个人对于自我掌握知识水平的评价,将其命名为“求知进取”。

第四个因素特征值为1.654,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127%,它所包含的项目有:现有学历限制发展空间;考研可以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不想放弃任何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些项目大多围绕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将其命名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第五个因素特征值为1.545,能够解释总变异的5.722%,它所包含的项目有:自己适合做学问;为将来读博打基础;喜欢做学问;喜欢报考的专业。这些项目反映出大学生个人的取向,将其命名为“个人取向”。

第六个因素特征值为1.303,能够解释总变异的4.828%,它所包含的项目有:个人潜能尚未充分发挥;目前水平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现有能力有限。这些项目主要关于大学生对个人水平的认知,将其命名为“能力的发掘与提升”。

第七个因素特征值为1.103,能够解释总变异的4.086%,它所包含的项目有:不喜欢现有生活方式;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想换个专业;想换个地方生活。这些项目反映大学生对目前现状的不满且想要通过考研学习获得改变,将其命名为“改变现状”。

3 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特点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研究从性别、年级、生源地三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考研动机7大影响因素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对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与解释。

本次研究合计有效样本量为275。其中男生90人,女生185人;各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人数分别为79、80、90、18、8;来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及农村的学生人数分别为59、103、75、38。

3.2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3.2.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为探究性别在是否考研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我们进行性别与考研影响因素的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在考研动机的2个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环境影响”和“个人取向”。且在这两方面,男生都比女生更看重。

从现在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出发,男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路线和职业规划都更有计划性,比女生更早地开始进行自我定位,在这点上男生和女生的想法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相比女生较固定的思维,男生思维通常更有发散性,因此当接触新事物、新环境时会有更多的思考。这并不是说女生此方面的意识比男生而言差,而是表明女生对于自己的选择更加慎重仔细。

3.2.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的方差分析

为探究年级在考研动机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情况,我们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根据结果(表2)得出,在“个人取向”这一主要因素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差异情况,我们对“个人取向”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个人取向”这一因素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年级越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取向越明确,这与个人的阅历有关,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高年级的大学生更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有更明确的想法。而四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更是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对自己的取向自然也更有自己的主见的。

3.2.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为探究生源地在考研动机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我们对生源地与影响因素做T-检验。

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环境影响”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生源地为非城市(小城镇或农村)的大学生的影响较大。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基本符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存在差异,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虽然中国有些地方的农村条件也很不错,但整体来说,依旧是城市条件优于农村。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多希望能通过考研来实现家长对自己的期待,或者说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让自己今后的生活能够更加富足,因此在是否考研这个问题上,对家庭或他人的思考相比城市学生而言会更多。

4 结论

通过对7个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影响因素的特点主要有:

(1)大学生考研动机影响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

主要是“环境影响”和“个人取向”两个因素,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加重视,在考研问题上会加以更多考虑;

(2)在年级上有显著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个人取向”这一因素上,除四年级大学生与研究生之间,其他年级大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3)在生源地上有显著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环境影响”因素上,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认为更重要。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面临考研与否这一可能会影响人生的重要选择时,除了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规划做考量外,周边的人、事以及社会整体的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也会左右着大学生们的选择。

本次研究经过两次因素分析最终得出考研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有7个,解释总变异的66.534%,由此可见,考研动机的影响因素构成相当复杂,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被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军,阳光.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5(2).

[2]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11.考研政治思修知识点 价值观 篇十一

(单项选择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正确答案】C

【名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来源】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第12题

12.考研思修分析题 篇十二

思想修养篇

1.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信念体系: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同一个人不同信念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构成的整体。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由于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4.信仰:信念中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5.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6.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7.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8.国防观念: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

9.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0.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1.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是在回答“人要怎么活着”的问题。

12.拜金主义人生观: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

13.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

14.个人主义人生观: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15.价值观: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回答。

16.人生价值: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17.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8.人生环境: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自我测试练习篇

1.结合理想信念的作用,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如何理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4.当代大学生为何及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6.请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角度,结合理想与信念的实现问题,谈谈“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7.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8.如何理解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9.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信念?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10.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概念、基本要求、历史性)?

11.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谈谈你的认识?

12.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3.谈谈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14.谈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15.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16.结合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谈谈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17.谈谈你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8.如何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和要求?)

19.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20.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22.如何正确评价人生标准?

2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4.谈谈实践对于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

25.人生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何营造良好的人生环境?)

26.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27.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28.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29.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德修养篇

1.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具有活动范围广泛性、活动内容公开性、交往对象复杂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

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4.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5.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7.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8.社会风尚: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

9.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0.诚实守信:诚实,即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即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11.个人品德: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12.道德修养: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13.人类社会: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14.公共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一种有序化状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6.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18.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9.职业活动中的法律: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20.爱情: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其三个基本因素。

21.婚姻: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2.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基础上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23.家庭美德: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自我测试练习题

1.人类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2.道德的功能是什么?并谈一谈道德的社会作用?

3.人类道德的发展过程、规律及主要表现?

4.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谈谈当今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大意义?

5.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6.如何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互作用?

7.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8.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目标是什么?

1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何在?

11.结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去?

12.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信道德建设?并谈谈诚信对于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影响?

13.个人品德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道德修养的实质及方法?

15.人类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16.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7.社会公德的科学内涵?

18.大学生应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19.谈谈法律规范在人类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0.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1.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22.谈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23.当代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4.结合爱情本质,谈谈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5.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有哪些?

上一篇:机电顶岗实习心得下一篇:大一新闻专业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