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方案

2024-10-07

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方案(15篇)

1.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方案 篇一

学科德育渗透考评方案

1、依据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指导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自然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2、在教学评估标准坚持正确思想导向,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在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时,把学科德育渗透情况作为重要评比条件之一。

3、对教师进行日常工作考核及评优评先中,把教师是否坚持在教学中自觉挖掘德育资源,利用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4、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渗透德育示范课或经验交流活动。

5、加强随机听课中对学科教师在授课中德育渗透情况的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每学期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方案 篇二

1 发挥德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 如玉璞。性与情, 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 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 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 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 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 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 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 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 德为先。”的道理, 不顾此失彼, 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 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 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 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语文教材, 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 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最为关键的是, 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2 在学生感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中的情景和情感。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将学生的情感带进去, 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和作者心灵相通, 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氛围体验, 那是启迪智慧, 滋润情感, 会让人如痴如醉。我在上《孙权劝学》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揣摩人物心理, 我让学生上台表演, 每三个人为一小组, 分别饰演孙权、吕蒙和鲁肃。我给了学生五分钟的准备时间, 接下来课堂就变成了一个舞台,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他们在刚才五分钟里所准备的情节, 上台表演的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而下面的同学就成了现场评委。同学们在表演中加进去了自己的思想, 同时又能够体验古人的思想。课后谈感想时, 学生都说感悟很深。这样的感悟, 在作者的文字里融进自我的人生体验, 那是情感的愉悦, 那是顿悟的乐趣, 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其次, 通过多媒体的综合效应, 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 达到身心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多媒体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 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 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 这种美感对学生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制作科技含量高、说明性强的《化石吟》、《看云识天气》课件时, 选用大量化石、云层图片, 更从网络下载了一段关于恐龙化石的影碟片段, 使课文一下子生动起来, 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 而且还留有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3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因此,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 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 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 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 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 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 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 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 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 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 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如何传达给学生, 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 也必须借助于感情。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 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 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 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 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 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 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 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 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 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 如果要学会爱别人, 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 我们要自立自强, 在天空中展翅高飞。”借此, 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 谈认识, 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 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 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总之, 把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更加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这应该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最终的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而语文学科的德育, 是语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 发挥个人优良品德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动、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语文,德育,学生

参考文献

3.如何进行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篇三

一、利用数学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综观数学教学内容,安排了多个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总有老师会说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是少之又少,因为数学是跟数字、定律打交道的。不像语文、思品课等说教性比较强,其实不然。

如:我们现在的教材,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来完成。开始时个别的学生不习惯与别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一些理解能力特别好的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做完后还嘲笑做的慢的同学。做的慢的同学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告诉我:“老师,我不喜欢同某某同学—个小组。”看到这个情况我就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教学楼上的那些标语吗?”学生都说记得。“第一句是什么呢?”“学会做^。”“对,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个正直的人,乐于助人的人。等我们长大后还要接触更多的人,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说了这番话之后,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融洽了,并达成了共识:小组合作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例题和习题为背景。如:笑笑从每月的零用钱中储存x元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笑笑共捐款多少元?抓住此例,鼓励学生说:“如果我们都学笑笑,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学生开始议论。全班63名学生,每月存5元,一年可存3780元,如果全校30个班的同学都行动起来,每年就可存113400元,五年就可以盖一所希望小学……我又抓住時机,教育道:我们从小就应养成有“爱心”的美德,要有“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在学校发动的助学基金会捐款活动中,我们班是全校捐款最多的一个班!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岭县三十号乡中学)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之我见

倪俊忠

据教育部门调查。在学生讨厌的学科中,数学仅次于英语,名列第二。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务之急。笔者几年来依照教育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表明,将思想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个重要途径。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谈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通过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在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我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数学成就,在教学中可适时地向学生作些介绍。比如:在讲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以及祖冲之的用分数近似地表示圆周率等。教师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光辉事迹

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家的事迹是极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感人事迹。如:瑞士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一生完成论著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师通过介绍这些感人的事迹,可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3.将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学生介绍,以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为国争光的思想。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教学中可这样渗透辩证的观点:

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系的扩充,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某些定理的推广,数学中发展的观点由此得到体现。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数学中,线、面可以看成点线运动的轨迹,旋转体也是平面图形运动的产物,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

3.在数学中,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这些概念既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规律,学生便能从中接受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

三、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息想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很多内容是教师会向每届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教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

此外,教师应以文明的言语、端庄的仪表、从容的举止、遵纪守法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注意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时,还应注意将思想教育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牵强附会,要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

4.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四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一、理论引领,是学科德育的前提

学科德育的落实,关键是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进而自觉地“融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一)抓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三个不等于”:第一是教学不等于智育,第二是分数不等于质量,第三是活动不等于德育。“三个不等于”的观点在全校教师中逐步形成,使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转变。

学校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开展多学(学理论、学范例),多思(反思成效、反思差距),多听(听经验介绍、专家辅导),多研(评课、交流、参与课题研究),多实践(积极参与学科渗透德育研究实践)的学习活动。“五多”学习活动帮教师提升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知道了方法、消除了困惑。

(二)抓示范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实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学校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开展了“什么是一节好课”等系列的活动。让他们上引路课、观摩课、并加强会后的研讨、交流,使教师们学有实例。

(三)抓反思

学了理论,看了范例,余下的就是开发并落实教材中的寓德点及本班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把这些作为反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既为教师提供撰写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又可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

二、完善制度,是学科德育的保证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使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研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三、强化课堂,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中心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学科实施德育更具实效性,学校初步总结出德育渗透课的教学模式:三环节、三步法。三环节即“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步法即“备课挖掘--讲读渗透--总结延伸”。

(1)备课挖掘。一是做好每册书的渗透德育总规划。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德育内容的条、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二是分解总目标落实到单元、到每节课。三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体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施内容、方法。

(2)讲读渗透。即按备课教案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觉讲到位。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一般体现在以下各方面:在课堂导语中体现、在课程背景上体现、在涉及人物上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上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体现,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等等。根据需要抓住主要点实施教育。

(3)总结延伸。在组织、总结、评价中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又要注意情感的升华。并布置课后相关的读物,拓宽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

5.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五

----《各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课题研究总结

靖边县职教中心

杨维明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要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各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课题研究中我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克难奋进,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和效果。现将本人在“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我的职业的敬佩之情,并从我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也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在数学学习中,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文化。所以,不但要重视数学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重视数学的过程的教学。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从而在课外我也设计了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在数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六

教育界人士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三、抓住时机,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和情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的真正统一。新课标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健康的人格,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抓住时机,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综合语言技能,又能提升道德情感。

1、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

2、文明礼貌教育

在学习一些礼貌用语时,在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礼貌用语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因而要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行为。

3、遵章守纪,讲公共道德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师单调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会感到乏味,更谈不上德育渗透,而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 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五、树立典范,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而且还需要平时的训练和引导。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的天赋和智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他们,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可信,才能接受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信心较足,学习兴趣较浓,并能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去影响学生,让英语课堂弥漫着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把握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切身的体验去看待问题、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身心方面有所进步。

7.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学科德育渗透 篇七

一、数学知识的自然流露融入德育教育

数学见面课教学实情再现:上课铃声终结, 我信步走进教室。室内桌椅星罗棋布, 学生坐着的东倒西歪, 站着的两三个一堆、三五个成群议论着什么, 更有甚者几位学生正在相互追打……时间过了五分钟, 前排坐着的学生吵闹声渐渐小了, 大概又过了五分钟教室恢复了平静。我强压着心中的不满与无赖, 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请你们观察一下教室, 这样的环境能上好课吗?不, 那么下面我们的任务是照着自己的意图把桌椅排队、按照排队的方式分组, 然后把我们这个学习环境打扫干净, 希望大家认真完成, 谢谢!老师, 我刚过生日, 这条裙子是姥姥给我的生日礼物, 今天穿第一次, 打扫这么脏的教室、白裙子会变成花裙子的。教室里一阵哄闹, 我耐着性子说:同学, 你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老师你不是没有任务吗, 你替我完成好了。教室里安静极了, 我稍思片刻答应了这位同学的要求。

应对措施:根据教学实情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

第二天课前我特意穿上同事们认为漂亮、得体、体现气质的套裙走进教室, oh!好美呀!学生们嚷道。我装着不理会直奔授课主题。同学们:我看过你们的档案材料, 数学成绩不好, 数学让你们付出了三年、头痛了三年, 今天我们谈一谈与数学有关又是你们感兴趣的话题“数学美”。有同学见过世界画坛巨匠达分奇的经典之作《蒙娜丽莎》画像吗?看过、听说过、不知道, 学生低声的说。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 请欣赏后作点评。甲说:她的眼睛蓝如海, 美!乙说:她的鼻梁挺拔如松, 太美了!丙说:嘴不大又不小、嘴皮不厚又不薄, 五官搭配恰如其分, 美极了!丁说:……议论声渐渐停止下来。我接过话题大声的说:这幅画从美的角度看可以说无与伦比, 过硬的绘画功底与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把人体部件合理搭配, 刻画出人体美、人性美。接着引导学生从已学数学知识:乘方表示相同几个数的乘积;对数求出十三亿中华儿女对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个祝福;用柱、锥、面等几何体打扮泱泱华夏、装点美丽家园, 向学生展示数学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统一美。随着知识的流动, 彩色粉笔在飞舞, 粉尘纷纷扬扬散落其下, 数学美最自然、最直接的展示让学生激动惊奇, 回肠荡气。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你的衣服弄脏了。一束束目光向我投来, 那现在的老师美吗?一位同学回答说:不美, 粉尘在上面不协调。另一位同学说:美, 但没有先前美。第三位同学说:老师, 站在讲台上的你就象站在戏台上的小丑, 但我认为你是美的, 是你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美、领悟人生真正的美。穿白裙子女孩低下了头。

数学知识的自然流露融入德育教育, 让学生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磨“三心”练“两技”搭建“几何体”

第一线工作的中职毕业生, 劳动性质决定他们干重活粗活, 工作时间与随订单的多少而定, 无规律生活与收入相对低出现付出与获取“不对等”局面。加工零部件, 重复完成同一道工序, 它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细心、耐心和恒心, 数学教育中的逐步渗透磨炼“三心”。

(一) 情景创设育“细心”

数学培养人思维周密, 马虎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因:一个符号错误解题前功尽弃;一个概念错误理解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一个公式不恬当的选择导致繁琐的解答过程;一种情况未考虑使解答完美性黯然失色;一条辅助线不合理建立让解题思路进入胡同。精心构建课堂结构, 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观察数学问题, 从知识的发生、概念的界定、规律的形成、解题思路的变换中去磨练学生意志, 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如数学中的指数、对数计算问题让一批学生烦透了心, 教学时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指数式和对数式, 搞清楚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结合题设进行条件变式, 让试题形式接近给定形式引用性质特征解决数学问题。

(二) 帮破凝难练“耐心”

“学困”让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 学困让能力不足的学生望洋兴叹。化解学生学习困难, 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是磨练意志、培养耐心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情分设层次目标, 让学生感受不同层次的成功喜悦, 完成培养目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要求。基础知识欠缺、思维灵活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等是制造“学困”的原因, 教学时即时弥补知识缺陷、多设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不厌其烦地到数学王国中去多练、巧练, 训练思维, 培养耐心。如:我在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公式的记忆问题采用:先让学生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三种函数的象限符号, 函数特值, 诱导、和角公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将正割、余割、余切相关问题转化。三角函数式的计算、化简、证明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提出中去挖掘条件即时应用, 不能直接得出的找邻近知识点, 对问题实施“外科手术”逐一分解问题,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持之以恒磨“恒心”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教师扮演“三型”角色, 完成“保姆”“牵手”“放手”接力赛。规范的行为、娴熟的技能、良好的学习心境能持之以恒是中职学生: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身学习有基础的保证, 是实现教师转型的关键所在。随着年级的升高, 文化课学习时间的比例下降, 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恒心教育应抓住高一高二关键时段, 结合数学学习与思维训练去造就持之以恒的那颗心。

8.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问题探讨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爱国主义

一、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1.运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典型事例,不断对学生进行为建设伟大祖国、振兴中华民族而勤奋学习的教育。利用数学史上的典型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百分数时,出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的耕地占世界的5%”的数据,学生通过分析两个百分数的意义,认识到我国仅用世界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进而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2.结合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小学生有数学能力,却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性格、个性品质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是为人师表,用自己严格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影响、感染学生,让学生找回自信。如讲课时,语言要清楚,推理要严密,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要耐心等。其次要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

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小学数学教师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二、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王老师是前年笔者带过的一名新教师,他的班上有个叫邓倩恒(化名)的学生,刚接到这个班的时候,王老师就发现她上课总是发呆,精神不集中。课后王老师多次与她谈心,但是她就是一声不响。多次尝试后,王老师就找到了她的家长了解了情况:由于她以前总是成绩不好,测验考试总是在班的最后,经常受到同学的讽刺、挖苦,这严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造成了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厌师拒学的心理,流入后进生行列。彻底了解了她的情况后,要改变这个学生的学习,首要任务是改变她的心态,让她融入学习中,在同学的帮助下学到知识,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观察,王老师发现她在数学计算方面能力比较强,便经常让她在讲台上板演,每次发现她有一点点的进步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使她得到同学的肯定。王老师还发动同学间互相帮助,多关心,少歧视,与家长达成共识少批评,多鼓励,用爱去融化她冰冻的“心理防线”,让她深刻体会到身边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对她友好,使她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案例二:王老师班有个学生胡杰浩(化名),平时家里对他管理放松,宠爱有加,使他自幼形成了任性、贪玩的习性。他学习不认真,总是不完成作业;与同学关系不好,经常与同学打架,欺负女同学,谁也不敢惹他;上课随意讲话,在班上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王老师了解到他的脾气后,不是马上批评,而是主动去家访,与其父母反映他在校的表现,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工作。为了使胡杰浩能深刻地认识其错误,也让同学们更好地明辨是与非,王老师决定在班上开个会专门讨论他的行为。王老师叫他不要发脾气,先听听同学们对他的看法,再看他们是不是说错了。会上,很多同学,包括平时怕他打的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胡杰浩平时的表现提出批评,同时还提出了中肯的希望。王老师也趁机会问他:“大家对你的批评是否说错了?你可以反驳,你有什么看法,就说出来吧。”这个学生听王老师这么一说,站起来十分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了同学对他的批评,还请求同学们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王老师深知他平时不做作业,就利用这个机会让他当组长,负责收各科的作业本,一定要收齐才能交给老师。到交作业的时候,他把全组的作业交给了王老师。王老师看了看,发现作业本中有他的一本,就微笑地对他说:“做得好,继续努力!”就因为老师的这句话,他以后的表现真的变了很多,同学、其他老师和他的父母都感觉到他进步了。

9.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篇九

青山中学 梁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渗透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政治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与中国国情相关的知识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①化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②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③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④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化工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⑤新中国在化学科学研究与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⑥化学家的生平、成就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案例一】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后,针对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及能源消费结构,我们提出了下述问题:

问题l: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为何频繁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问题2:参考国外的经验,试提出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

问题3:请根据“春晓”油气田的位置,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我国开发该气田的合理性。

问题4:请提出开发海底天然气的有效方法。

同时我们可以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例,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等几大发明。建国后,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首次用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牛胰岛素结晶;首次采用化学合成与酶促合成相结合的办法,合成了核糖核苷酸片断,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近年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一直在世界前列。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二、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案例二】以人物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在介绍氯气的性质中,当介绍到氯气的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戴维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戴维的资料:(节选)

从学徒到科学家

1778年12月17日,亨弗利·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他5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常常是一个装着钓鱼的器械,另一个装满了各种矿石,这是在离家不远的矿区拣的。1794年他父亲去世,家境更加困难了。为了谋生糊口,作为长子的戴维被送到当地一位名叫柏拉兹的医生那里当学徒。这项工作很符合戴维的志趣。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助手,护理病人,学习行医的本领,另一方面他必须天天调配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地操作化学实验仪器。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知识大浅薄了,于是开始勤奋地学习,抓紧空隙认真阅读拉瓦锡的《化学概论》等化学著作。通过学习,他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凡是著作中讲过的实验,他尽可能地一一试试。凡是好书他都设法借到,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学识渊博者,他就主动求教„„。

戴维的一生成就巨大,发现的元素有几十种,同时发明了电解法制取钠、钾等元素,发明了瓦斯灯拯救了许多矿工的生命,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

问题1:从以上的材料中你觉得戴维为什么会成功? 问题2:如果你是戴维,在当时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样? 问题3:从以上的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关中外化学家有几十位,每一位化学家的成长史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素材,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

三、进行环境问题的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

【案例三】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学生一:从生活中有关SO2的来源进行调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学生二:从SO2的危害进行说明: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研究表明,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问题1: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 问题2:为了减少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有什么建议? 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10.学科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篇十

普翁中学 周晓春

长期以来,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 1 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有了就渗透,没有不凑合”,切忌穿靴戴帽。殊不知,语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五、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

11.浅析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安全

体育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教学手段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的学习和合作在整个学练中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和活动中找到它的位置。体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也正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只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就会使这些内容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德育渗透

因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有别于其他的课程,它存在很多的不确定的问题,如:学生会乱扔垃圾、跑到草坪上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地;不要随地扔垃圾;爱护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通过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常规化、习惯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使学生明确体育活动中必须注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更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培养他们的优良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是对学生进行动员的过程,提出本次课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使学生了解本次的任务和目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即通过每节课的常规练习使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成为常规性的、经常生的活动,使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三、通过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

的,也就因为教学内容的丰富更突出了它的德育教育的优势和

作用。

例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它涵盖了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安全教育内容、心理学、疾病的预防等很多的方面,不言而喻地说明体育教材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加体现它对学生德育教育和影响的优势,即在进行这些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能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练过程,在强调学生认真进行练习的同时,更能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就更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例如,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意识、公平竞争观念;利用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培养学生坚韧

毅力。

四、通过教学中组织和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离不开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教师如何进行进行教的依据,课堂中组织教法的合理、科学的选择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整个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环节的实施,从而将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完成了正常的体育技能的学生的同时,更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如:通过对动作的讲解和学生的分组练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队形变换与调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强化纪律观念;通过对场地器材设施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利用分组教学和选取小组长的过程,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及独立工作和合作的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和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体育主义意识、公平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的意识等;武术、技巧、球类运动的练习,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自觉规则和要求,组织纪律的教育;通过小结讲评,结合体育课堂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学会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优缺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和客观进行自我的剖析的能力的培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锻炼意识,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学会社会适应,更加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也给体育进行德育渗透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更加突显了体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体育的德育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

12.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析 篇十二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 当前德育工作问题突出, 受到制约, 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调索取, 以自我为中心, 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泛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思想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不适应。

部分学生家长重智轻德, 急功近利, 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 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给学生, 认为如果按传统教育孩子,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 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 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忽视或偏袒, 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推进或效果大大降低。

3. 德育实施与学生现状不适应。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 但脱离学生实际, 脱离社会实际, 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方法刻板, 大话连篇, 做表面文章, 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 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另外, 大多数教师“只管教书不负责育人”, 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 尤其是目前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二、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和方法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效仿。因此, 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 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 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 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2. 德育教育要贴近教材。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 德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 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 应切实地使学科德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 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 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是要增加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新编的一些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近代史篇幅, 突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地理教材中, 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 增加了国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数学则通过正文、习题向学生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 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 (如勾股定理等) ;理化生等教材中在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此都为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也是德育渗透的一条基本途径。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各种教材中除了明显的德育材料外,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德育因素。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 寓德于教。在数、理、化等课本中, 都大量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杰出成就, 闪耀着我国科学文明史的光芒;史、地、政中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德教育的因素更多;物理学科中讲的第一宇宙速度, 可介绍我国人造卫星资料;讲回旋加速器, 可介绍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产生, 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情况, 等等。所有这一切, 只要每个教师做有心人, 注意研究, 努力挖掘, 就可以使德育渗透工作大有可为。

3. 德育教育要富有情感。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必须富有情感性, 必须讲究氛围,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 而且要有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德育的渗透十分有利, 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 知理明情, 达到“内化”的实效。德育要有其合适的载体, 来源生活的德育往往是最贴近人心的。全国特级教师朱乐平的一堂数学观摩课“用了多少钱”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堂课学生通过计算,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 大约用了父母多少钱, 再用多媒体展现贫穷地区的人均收入与故事案例, 让学生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 把自己的感想写下并读出来。当一个个学生说出发自内心的感人心声时, 许多同学和一些老师早已泪流满面。在这堂课的活动中, 老师始终没有进行明确的道德灌输, 而勤俭、爱心和孝心思想已悄然潜移默化地浸渗于孩子的心灵, 这就是润物无声, 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4. 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严格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 培养理想抱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诚实信用, 善于自律, 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业进取心, 主动学习, 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 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 正确、积极地引导, 从一点一滴抓起, 既注意循序渐进, 又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吴翘哲.发挥教学德育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6, (9) .

[2]张先荣.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

13.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三、不断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课外读”,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课外读是生物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渗透德育教育。如“探索大脑的奥秘”分析了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及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成果的展望。这些素材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教学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四、能比较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党中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德育应被重视,但实际操作中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值得学科教学的教师注意,学科的教育教学不能重智轻德,总之,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我努力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

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4.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四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但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理解德育的情况,有的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识物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把握物理德育渗透的原则。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应充分利用与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等有关素材来进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渗透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核心是传授的观点和思想的准确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的科学成就和国情,正确无误地介绍物理学史,选用的素材要有据可查,有争议的,不科学的说法、材料不要引入教学中,使物理学中的德育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统一性原则。在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将知识与德育融为一体,切忌“穿靴带帽”。物理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德育要靠浸润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寓”上下功夫,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3.趣味性原则。不讲求方法,对学生大道理、小道理的讲述,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也听不进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选择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思想实际。教学中以引代注,以需引趣,引起学生质疑、析疑、觖疑,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把渗透于教学中的德育发挥作用,同时被学生充分接受。

4.以身作则原则。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的身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仍处于喜欢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5.正面教育原则。初中生的头脑还比较单纯,他们好奇、好动,易于受感染,物理教材中科学家刻苦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及他们的爱国热情,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励他们发愤向上,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三、明确物理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等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学中要结合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就,介绍本世纪我国在原子物理、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翻开物理书,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教学中也绝不能放过。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3.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4.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15.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五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内容丰富多彩, 蕴含深刻的德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语文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等,都包含深深的爱国情怀,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应“传道”,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团队协作教育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新课程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带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增进友谊。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协作完成采访任务,在过程中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真诚沟通,在团队中各尽其能,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处事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在苏教版语文初中阶段的六册书本中,像这样能锻炼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材料还有不少, 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专题训练:“广告多棱镜”、九年级下册的专题训练“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收集和运用等,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中,增进友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环境保护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 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语文课也要渗透“绿色”教育。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人与环境”单元,单元提示中说道:“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本单元,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 谴责愚氓的恶行, 慨叹智者的无奈……”《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等都能让我们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因此,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把环保教育渗透其中,教会学生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环保人才打下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 , 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教育使命。科学精神回归语文课程,就是要转变课程理念,树立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融的语文课程观; 改进课程内容, 增加语文课程的科学含量;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师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渗透科学精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与方法,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告诉我们要在语文中学科学,在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有《斜塔上的实验》、《叫三声夸克》、《梦溪笔谈》等, 议论文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应精心引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新世纪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 在此阶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优良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苏教版语文初中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发现适合渗透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陋室铭》,就要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刘禹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 尚情操。另有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忧国忧民,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而《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又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有责任心, 对人对事有宽广的胸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六、在语文课外时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 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语文课外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它能加深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眼界, 满足和发展他们在各种知识领域中的兴趣,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要让学生学会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 增进友谊, 加强合作精神,“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可以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让语文课展现“工具性”,也展现“人文性”。

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课外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名著阅读,等等,教师都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语文课不仅要承传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而且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选定渗透角度,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品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益处。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上一篇:IC电表管理系统操作步骤下一篇:减免申请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