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

2024-06-25

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共9篇)(共9篇)

1.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 篇一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建议

吴举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南京 210013)准确解读课程目标,理清教材内容脉络

遵照“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课程定位是“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为此,“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选择了5大专题,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生态工程,共编写了14个小节的内容。通过研读教材不难看出本模块的课程价值在于: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强化技术,认识技术科学的互动;关注应用,增强社会进步的责任;升华情感,继续发展探究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本模块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的脉络归结为: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伦理。“专题1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让学生了解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和应用,以及正在崛起的蛋白质工程;“专题2 细胞工程”让学生在细胞层次上领略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步骤、原理和应用,以及前沿动态;“专题3 胚胎工程”从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三个方面介绍个体发育过程和胚胎工程技术,这属于个体水平的内容;“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专题5 生 态工程”两个专题则更多地从生态系统层次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前三个专题重点关注技术理性,而最后两个专题则转向关注安全伦理等 人性化问题,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发展,更是情感上的升华,这使我不禁想起项贤明先生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 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我们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不妨不断重温这句话。

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前提。选修3模块的5个专题,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其中“简述”8项、“举例说出”6项、“关注”2项、“讨论”1项。由此可以说明:在知识性目标方面,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方面,以感受水平为主;在技能性目标方面,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为主。这样的学习目标定位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的深度,因为本模块的教材内容介绍的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技术和动态,内容本身难度较大,其中一些科学领域尚在起步探索阶 段,因此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应过深、过细和过全。我们在制定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以2008年为例)时,纳入考试范围的共16个知识点,其中13个知识点的考查等级为“了解”,3个知识点的考查等级为“理解”,而考查等级为“应用”水平的知识点则没有,全卷分值为15分左右,约占全卷满分值的12.5%。

2加强必修选修联系,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江苏省从2005年秋季步入新课程,至今已经完成第一轮新课程实施工作,从大部分地区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情况来看,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在省教育厅组织之下,正在对首轮课程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下面结合自身三年高中教学的亲身经历,对“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实施提出一些建议。关于选修3模 块教学,我们现在提出的实施原则是:不要用必修的标准设计教学,不要将教学变成专题讲座,不要割裂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不要忽视学生活动的设计。回想当 初刚刚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用必修教材的学习目标定位本模块的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过深过难的现象,加上现代生物科技领 域本来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大家总想把相关问题搞清搞透,于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力不从心、精疲力竭的感觉;因为教材确定为“专题”,不少学校和教师误认 为“专题讲座”,甚至出现几百号人在会堂中集中听讲座的教学场景;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将必修教材束之高阁,一心一意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严重割 裂了必修和选修知识的联系,忽视了前后知识的照应和综合,出现了前学后忘、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有所抬头,甚至不少课堂 教学是在学生看看书、理理笔记、做做作业中完成的。为了走出上述误区,对选修3模块实施有效教学,我们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如下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2.1活化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

选修3模 块的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应用、动态和前景,因为教材编写的篇幅限制和出版周期较长的影响,加上现代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照本宣科 式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感到索然无趣,也难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火起来,我们的体会是:活化课程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从存 在位置区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社区资源,校内图书馆和网络系统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特别是现代网络资源丰富、鲜活,可以为学生学习本模块内 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到网络教室。经过实践证明,诸如“基因工程的应用”、“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胚胎工程的应用和前景”、“生 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内容的学习,如果置于网络环境下,不仅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学生搜集的大量实例比教材中的要鲜活得多,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利用 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大有帮助。活化课程资源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充分利用社区、村 庄、牧区等资源,如转基因作物种植基地、生态农业园、种畜繁育基地、转基因食品区、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养殖场、大学实验室、研究所等都是参观考察的好地 方,像“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等内容就适合采用参观考察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场所中活生生的实例都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好素材。通过参观考 察,可以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2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选修3模 块中没有亲手实验、亲历探究等活动,但是不等于实施教学中没有学生活动,要切忌将本模块教学变成专题讲座的做法。为避免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更要强化学生活动的设计意识,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具体做法有: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和交流相关信息,学会引用真实实例、运用学科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设计一些问题讨论、话题交流、主题辩论等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如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学,采用这种形式的效果就很好;有选择地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展示考察成果,如“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 前景”等教学采取这种方式较为合适。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活动要精心设计,明确学生活动的目标、计划和成果,而且要安排成果交流和评价,避免学生活动放任自 流、流于形式。

2.3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联系

课 程标准在描述各模块的关系时,专门配发了一幅“高中生物课程各模块关系图”,通过解读这幅图,不难理解必修部分对于选修部分的基础性,因此在选修模块教学 时要力戒“让必修和选修分道扬镳”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一方面肢解了必修与选修的内在的知识联系,割裂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是理解选修部分技术流程的关键,运用必修部分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必修与选修的 综合和联系,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和技术的有机联系,一方面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而科学实验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因此科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另一方 面技术改进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引领,科学在促进着技术的发展,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来说,加强两部分的融合,可以使学生的 学习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建构稳固的知识系统,避免出现“前学后忘”、“支离破碎”、“浮光掠影”等现象的出现。我们在 选修3模块教学时,将必修与选修部分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如下主要的综合对应关系:基因工程—必修Ⅱ、细胞工程—必修Ⅰ、胚胎工程—必修Ⅰ、生物技术安全—必修Ⅲ、生态工程—必修Ⅲ。通过这样的知识融合,可以做到知识的触类旁通。

2.4用好教材中的图解

为 了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和原理,教材中配发了大量的彩色图片。这些彩色的图片可以作为我们获取直观信息、梳理知识体系、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认真设计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右图为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某阶段的示意图,我们可以在新授内 容时组织学生观看解读:什么是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卵核和第一极体?该阶段正在发生什么?也可以去除教材中文字注释(如右图),用于课后回顾复习。

2.5组织学生绘制流程图

从选修3模 块的内容来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现代生物技术的流程,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就其后者的教学方法在前文已经介绍过。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流程,我们经过三 年多的教学实践认为,组织学生绘制生物工程流程图的做法效果较好。例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学习,我们在师生交流互动后,通过学生自主绘制 相关流程图进行课堂总结,教师提供一张参考图例(见下图)。

2.6 廓清容易混淆的知识

选修3教 材中出现了大量概念、术语,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究其原因呢,可能有三:新的概念、术语量大面广,几乎在所有专题、小节中都会出现数量众多的 概念、术语;教材中并没有这些概念、术语的明确定义,而且一般资料中也无法查考;因为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知识,有些概念、术语本来就存在模糊、混乱的现 象,甚至有些问题科学上还没有定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但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核心概念,应列

入概念教学的重点,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比较教学法进行辨析,例如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这对概念,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填写下面的表格进行概括;对于一些超越课程标准的概念、术语,我们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后查考、学习,例如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启动子与终止子等;对于教材中表述模糊的问题,讲清概念的实质,例如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到底是B淋巴细胞还是浆细胞(效应B细 胞)?牛胚胎移植流程图中的冲卵冲出来的是卵细胞还是早期胚胎?组织学生弄清问题实质,答案非常明确;对于非常复杂或科学还没有定论的问题,建议有兴趣的 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给予关注,例如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中用氯化钙溶液处理为什么可以使细胞成为感受态?转基因食品到底能吃不能吃?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 胞后如何分布?等等。总之,选修部分的学习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发表于2009年第7期《生物学通报》)

2.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 篇二

关键词:必修校本化,学习方式

2012年, 浙江省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即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此轮改革, 除建设学校的特色课程即校本课程以外, 还要求各个学校对必修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一、创设合适的学习方式, 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内容

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国家课程, 面向全国的所有高中, 但是各个地方经济文化及自然资源不同, 各个学校的生源不同, 如浙江省各高级中学的生源因为他们的中考分数不同, 各个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 同样的必修课程在不同学校实施时, 必须进行校本化, 使课程适合于学生的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发挥课程的最大作用。

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使国家课程和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校本化涉及许多方面, 包括教学目标的校本化、课程资源的校本化、教学评价的校本化等等, 但创设合适的学习方式, 却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内容。

二、创设合适的学习方式, 使必修课程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 生源一般, 校本化实施必修课程时, 必须使课程内容的呈现更加简洁, 教学内容的组织更适合学生的主动学习。

以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二中的《染色体畸变》为例, 谈谈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时, 如何创设合适的学习方式。

1. 实践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十分重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盎司理论, 因为, 任何理论只有在经验中, 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

为强化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影响的认识, 必修课程校本化时一般要拓展“染色体结构变异后, 同源染色体在配对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形态。”该拓展有一定的难度, 采取实践学习的方式, 一方面使学生更有兴趣, 另一方面, 在实践中, 学生探索发现, 也使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具体做法:以染色体倒位变异为例, 取两根同样长度的绳子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 在一根绳子的五个部位用不同的颜色做标记, 代表五个基因, 在另一根绳子的1和5两个相应的部位标上对应的颜色, 中间一段则与第一根中间的一段顺序相反。让学生操作, 探索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如何变化, 才能使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有相同的或等位基因配对。

2. 直观感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 “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 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也说过“闻之而不见, 虽博必谬。”因此, 教学时, 应尽可能以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知。

学习染色体结构变异时, 先创设猫叫综合征视频的学习情境, 再提供患者的染色体组型 (又称核型) 图片。学生通过观察染色体组型, 立即对染色体的缺失变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如三倍体、三体等等, 提供染色体组型图片, 学生学习更加轻松。

3. 深入探究

必修课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有许多内容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必修课程中关于“个别染色体增加”这一内容提到了21三体, 却没有提三体形成的原因, 而学生又很想知道。因此, 必修课程校本化时, 增加学生对原因的深入探究, 可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4. 比较建构

比较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涉及三体与三倍体, 单体与单倍体, 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在提供三体染色体组型图片时, 让学生比较三体与三倍体的区别, 则学生对这两者的印象会更加清晰, 从而更准确地建构相关的知识。单体和单倍体的概念亦然。

5. 概念变形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科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的。因此, 概念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 必修课程中的有些概念却难以理解, 将概念变换成更加简洁的形式, 学生更容易接受。

必修教材中关于单倍体的概念如下: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该概念文字生硬,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校本化实施时, 变形为“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变形后的概念, 句子更短, 更好理解, 学生学习起来, 一目了然。

3.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研究 篇三

[摘 要]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我国普通高中首次开设的生物选修模块之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高中生物选修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基于此,主要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获取、实验完成的条件和操作实践三方面的研究来探讨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选修1 实验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17

一、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获取实验材料

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完好的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受到教材内容编排、地方性和季节性等因素的限制。

本地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动物有驯养的,也有野生的。因此,农村是一座丰富的生物资源库。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实验材料,

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所用到的主要材料——葡萄,在本地就可以随做随取;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实验流程中的配制卤汤所用的香辛料在本地的种类很多,如胡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且很容易获取;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所用的萝卜、黄瓜、豆角等也容易获取。农村学生从小就与插秧、割麦、摘果等农村劳动有接触。且田边地头都长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学生接触它们的机会多,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好本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选取选修1中很多课题的实验材料,以促进选修1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不利条件,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由于实验课费力费时费钱,且效果不明显等原因,许多学校不愿意开设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课。在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方面,农村高中所面临的困境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设备落后,实验器材欠缺;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职实验教师。实行课改后,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精力来组织实验教学;上完必修3后学生已分文理科,很多学校都开始忙着高考备考,无心顾及选修1教学。因此,按课程标准来完成选修1实验教学的少之又少。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有效开展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成为目前普通高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

生物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备新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对于这些基本功,要做到心中有数,力争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应亲自动手,熟悉实验的全过程,规范自己的操作,一举一动都要做好学生的榜样,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向学生讲清楚,使实验教学按要求顺利完成。每一次的实验,应该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明的思维习惯。另外,实验之前生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预习,选出实验小组长,帮助教师在实验前准备材料用具,实验时协助教师等。

由于实验步骤有时候比较复杂,可采取让学生边看教科书边分步操作的方法。实验后指导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与教科书的图或参考数据作对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分析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实验中常出现部分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取材、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加强教师的实验指导

1.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步骤,教师需精心指导,并让学生反复练习。比如显微镜和放大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较多的仪器,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在真正使用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标本,提高实验效果。

2.教会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时,先要向学生交待观察、记录、分析的任务和目的。例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过程中需要适时观察发酵液的颜色、体积、液面等微小变化来初步判断发酵的程度,这一步很关键,最后再用化学方法等加以鉴定。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和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学生的观察很重要。

3.教师演示关键实验步骤

受教材篇幅的限制,高中生物选修1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知道原理,但对整个过程如何操作,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教师补充,演示关键实验步骤。比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过程中发酵瓶的冲洗和封闭充气口;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装瓶的步骤;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装坛的步骤。

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在农村中学的实施还是有很多的局限性,随着以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发展,及教师对教学的优化与改善,相信定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实验教学。

4.生物功能材料选修论文 篇四

学院:生工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生工092 姓名:邵桂霞 学号:090302207

生物材料已是大家熟知的内容,例如:用于制衣、皮带的动物皮革是生物材料;用于镶牙和制作隐形眼睛的材料,尽管不是生物制品,但是被用于生物体内,也可以归于生物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合于生物体内应用的纳米材料,它本身既可以具有生物活性,也可以不具有生物活性,仅仅易于被生物体接受,而不引起不良反应;另一类是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性而发展的新型纳米材料,它们可能不仅被用于生物体,而被用于其它纳米技术或微制造技术。

我通过网络和书籍的查阅了解到纳米此材料(NanoST)的定义:纳米(nm)和米、微米等单位一样,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的负九次方米,约比化学键长大一个数量级。纳米科技是研究由尺寸在0.1至100纳米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可衍生出纳米电子学、机械学、生物学、材料学加工学等。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nm)的材料,它是由尺寸介于原子、分子和宏观体系之间的纳米粒子所组成的新一代材料。由于其组成单元的尺度小,界面占用相当大的成分。因此,纳米材料具有多种特点,这就导致由纳米微粒构成的体系出现了不同于通常的大块宏观材料体系的许多特殊性质。纳米体系使人们认识自然又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它是联系原子、分子和宏观体系的中间环节,是人们过去从未探索过的新领域,实际上由纳米粒子组成的材料向宏观体系演变过程中,在结构上有序度的变化,在状态上的非平衡性质,使体系的性质产生很大的差别,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将使人们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上课我也了解了纳米材料的许多特性比如: 纳米尺度的生物大分子能导电、纳米微粒的抗菌作用等只有在纳米级时才可显现出来。

同时我也了解到纳米材料的独特特性,在于它的小尺寸效应与界面效

应以及纳米结构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当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将导致声、光、电、磁、热性能呈现新的特性。比方说:被广泛研究的II-VI族半导体硫化镉,其吸收带边界和发光光谱的峰的位置会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显著蓝移。按照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控制晶粒尺寸来得到不同能隙的硫化镉,这将大大丰富材料的研究内容和可望得到新的用途。我们知道物质的种类是有限的,微米和纳米的硫化镉都是由硫和镉元素组成的,但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可以得到带隙和发光性质不同的材料。也就是说,通过纳米技术得到了全新的材料。纳米颗粒往往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每克这种固体的比表面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这使得它们可作为高活性的吸附剂和催化剂,在氢气贮存、有机合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对纳米体材料,我们可以用“更轻、更高、更强”这六个字来概括。“更轻”是指借助于纳米材料和技术,我们可以制备体积更小性能不变甚至更好的器件,减小器件的体积,使其更轻盈。第一台计算机需要三间房子来存放,正是借助与微米级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才实现了其小型化,并普及了计算机。无论从能量和资源利用来看,这种“小型化”的效益都是十分惊人的。“更高”是指纳米材料可望有着更高的光、电、磁、热性能。“更强”是指纳米材料有着更强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韧性等),对纳米陶瓷来说,纳米化可望解决陶瓷的脆性问题,并可能表现出与金属等材料类似的塑性。

当然任何的材料都在于它的应用。纳米陶瓷材料用于人工骨关节、牙齿修复、耳骨修复等,其强度、韧性、硬度以及超塑性都有显著提高。新型纳米抗炎敷料,表面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面积显著增大,杀菌效果增加百倍以上。利用纳米技术的DNA复制与自我生长、自我制造机理,可研制出有生物相容性的各种人体器官和骨骼修复剂与自生长材料、人血代用品等。可利用纳米薄层能分解有机物、抑制细菌滋生的自我清洁特性可制成各种无菌器械用于临床。在医疗保健领域,用掺入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的微元化纤维及陶瓷纤维等纳米材料,可制成衣物、垫料等,有助于关节炎等病症的治疗、屏蔽电磁波能量,保障人体不受侵害。加入了纳米材料的食品可杀菌并提高胃肠吸收能力。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如:纳米电子器件,医学和健康,航天、航空和空间探索,环境、资源和能量,生物技术等。我们

知道基因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这种双螺旋结构的直径约为几十纳米。用合成的晶粒尺寸仅为几纳米的发光半导体晶粒,选择性的吸附或作用在不同的碱基对上,可以“照亮”DNA的结构,有点像黑暗中挂满了灯笼的宝塔,借助与发光的“灯笼”,我们不仅可以识别灯塔的外型,还可识别灯塔的结构。简而言之,这些纳米晶粒,在DNA分子上贴上了标签。目前,我们应当避免纳米的庸俗化。尽管有科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纳米材料的应用问题,但很多技术仍难以直接造福于人类。2001年以来,国内也有一些纳米企业和纳米产品,如“纳米冰箱”,“纳米洗衣机”。这些产品中用到了一些“纳米粉体”,但冰箱和洗衣机的核心作用任何传统产品相同,“纳米粉体”赋于了它们一些新的功能,但并不是这类产品的核心技术。因此,这类产品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纳米产品”,是商家的销售手段和新卖点。现阶段纳米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纳米粉体方面,属于纳米材料的起步阶段,应该指出这不过是纳米材料应用的初级阶段,可以说这并不是纳米材料的核心,更不能将“纳米粉体的应用”等同与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目前从整体上看虽然仍然处于实验研究和小规模生产阶段,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上世纪70年代重视微米科技的国家如今都已成为发达国家。当今重视发展纳米技术的国家很可能在21世纪成为先进国家。纳米技术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必须加倍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在21世纪实现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将因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5.高中生物选修三预习提纲 篇五

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

一、基因工程

1. 什么是基因工程?

2. 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有哪些?

3. 基因工程操作中用到了那些操作工具?

4. 限制酶主要从什么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这种酶在原核生物中的作用是什么?

5. 限制酶的特性是什么?限制酶产生的末端有几种?

6. 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是什么?二者在作用上有什么区别?

7.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8. 常见的载体种类有哪些?

9.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包括哪些?

10. 目的基因的获取有哪些方法?

11. 基因文库、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2. 基因重组操作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什么 ?

13. 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哪些组分?

14. 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为什么目的基因的获取和载体的切割必须用同一种限制酶?

15.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 微生物细胞的常用方法各自是什么?

16. 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植物可以采用体细胞,动物能用体细胞吗?一般采用什么细胞?.为什么?

17. 当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时常用Ca2+ 处理细胞,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8. 目的基因的检测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检测?(提示:2个水平,4个角度)

19. 基因工程中的各个操作步骤中哪些步骤需要碱基互补配对?哪些步骤不需要?

20. 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21. 基因治疗是对患病基因的的修复吗?基因检测所用的DNA分子为什么要经过处理变成单链?

22. 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有什么区别?(提示:蛋白质工程的本质是通过改造基因进而形成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二、细胞工程

1. 什么是细胞工程?在细胞器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属于细胞工程吗?

2. 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

3. 为什么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4. 细胞在生物体内没有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是什么?

5.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6. 在生物的所有的细胞中,哪种细胞的全能性最高?

7. 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全能性哪个高?

8. 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9. 什么是脱分化?

10. 什么是再分化?

11. 愈伤组织有什么特点?

12. 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13. 在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过程中,是否需要植物激素?

14. 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中是否都需要无菌和光照?

1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哪些用途?

16. 用植物体的什么组织来获得无病毒植物?

17. 生产紫草素时用不用进行脱分化?

18. 转基因植物的培育需不需要植物组织培养?

19. 人工种子中人工胚乳相当于大豆种子的什么结构?

20. 人工种子与正常种子相比有什么优点?

21. 什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

22. 如何获得原生质体?

23.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促进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

24. 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25. 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如何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26.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是什么?

27. 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育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28.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

29. 动物细胞培养经过哪些过程?

30. 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有哪些?

31. 动物细胞培养基与植物细胞培养基有何主要区别?

32. 培养的动物细胞通常取自什么样的组织或器官?

33. 动物细胞培养时的气体环境是什么状态?CO2起什么作用?

34. 如何使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35. 什么是原代培养?

36. 什么是传代培养?

37. 细胞株和细胞系中哪类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38.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有哪些应用?

39.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有什么区别?

40. 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有何优点?

41. 生产杂交瘤细胞要用哪两种细胞融合?

42. 如何获得B淋巴细胞?

43. 杂交瘤细胞具有什么特点?

44.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几次筛选?

45. 杂交瘤细胞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通常需要在那些场所?

46. 杂交瘤细胞具有什么优点?

47. 杂交瘤细胞融合时,对B淋巴细胞有什么要求?

48. 一种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吗?

49. A和B两种细胞融合,融合方式有哪几种?

50.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经过几次筛选?方法各自是什么?

51. 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治疗方面有何作用?

52. 生物导弹中,单抗的作用是什么?

53. 动物细胞核移植为什么利用去核卵母细胞?

54. 我们选用的卵母细胞应该是什么时期的卵母细胞

55. 核移植技术获得的动物为什么供核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提示:从基因的来、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突变三个方面回答)

三、胚胎工程

1.精子和卵子的产生过程上有什么区别?

2.精子细胞产生后需要哪些变形处理?

3. 卵子的发生在在胎儿时期完成了哪些步骤?排卵前后进行了减数分裂的什么过程?减Ⅱ分裂在什么过程中完成?

4. 精、卵细胞结合前各自要发生哪些生理过程?(提示:在受精前精子要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获能;排出的卵子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到减Ⅱ中期才具备受精能力)。

5. 受精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卵子防止多精入卵有哪些机制?

6. 受精的标志是是什么?受精完成标志是是什么?

7. 胚胎发育经历了哪些生理过程?

8. 桑椹胚一般指多少个细胞数目的胚胎?

9. 胚胎分割选用的胚胎最好处于什么时期?为什么?

10. 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技术?(提示:体外受精技术、胚胎早期培养技术、胚胎干细胞培养、胚胎分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

11. 精子的体外采集常用什么方法?

12. 体外获得精子能直接体外受精吗?需要怎样处理?

13. 采集卵子前一般要对雌体怎么处理?从较大体型动物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能直接体外受精吗?

14. 胚胎的早期培养培养液与动物细胞培养液有什么区别?

15. 获得的早期胚胎有哪两种去向?

16. 什么的细胞可以称为胚胎干细胞?

17. 胚胎干细胞在形态和生理上具备什么特性?

18. 干细胞按分化潜能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19. 干细胞可以通过以下哪几个个途径获得?

20.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各有哪些用途?

21. 胚胎分割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2. 胚胎移植技术包括哪些操作步骤?

23. 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24. 胚胎移植的实质是什么?

25. 胚胎移植具有什么优势?

26. 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促性腺激素的目的是什么?

27. 胚胎移植过程产下的犊牛性状取决于什么?

28. 不同动物其胚胎移植的时间相同吗?举例说明

四、生态工程

1. 什么叫生态经济?

2. 怎么理解石油农业?

3. 什么是生态工程?

4.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5.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6.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哪五方面?

7.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相关实例有哪些?

8. 物种多样性原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相关实例有哪些?

9. 协调与平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相关实例有哪些?

10. 整体性原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相关实例有哪些?

11.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相关实例有哪些?

12. 生态工程有什么特点?

13. 什么叫生态位?

14. 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沿怎样的途径进行?

15. 传统经济与生态经济有什么区别?

16. 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及其所遵循的原理

17.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建设过程中依据了何原理?你能说出具体案例吗?

18.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建设过程中依据了何原理?你能说出具体案例吗?

19.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建设过程中依据了何原理?你能说出具体案例吗?

20.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建设过程中依据了何原理?你能说出具体案例吗?

21.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建设过程中依据了何原理?你能说出具体案例吗?

22.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建设过程中依据了何原理?你能说出具体案例吗?

23. “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的实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4. “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25. “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的实验结果如何?

26. 导致“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7. 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适用于什么范围?

28. 我国生态工程发展的现状如何?

29. 怎样解决我国生态工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0. 我国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31. 我国生态工程有什么优缺点?

32. 我国西部生态治理的新思路是什么?

33. 生物净化生态工程如何用于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

34. 我国北方沙尘暴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5. 什么是生态农业?

36. 生态农业所运用的原理是什么?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37. 列举生态农业的常见类型?

38. 建立生态农业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五、教材基础实验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利用了怎样的颜色反应?

2. 该试验中烘干、盐酸水解的目的是什么?

3. 该实验结果:真核细胞中DNA和RNA如何分布?

4.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各利用利用了怎样的颜色反应?

5. 举例说明什么是还原糖?

6. 如何配制斐林试剂?

7.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为什么要选用含糖量较高、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

8. 还原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是什么颜色?

9. 切花生子叶的薄片时,为什么切得越薄越好?

10. 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为什么要在花生子叶的薄片上滴加酒精?

11.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什么颜色?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什么颜色?

12. 用鸡蛋制备蛋白质液时,为什么一定要稀释?为什么检测时事先要留出一些?

13. 向蛋白质稀释液中为什么要先加入双缩脲试剂的A液,后加入双缩脲试剂的B液?

14.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在用途、溶液浓度、使用方法、使用原理和检测现象等方面有何不同?

15. 如何根据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检测待测溶液的有机物成分?

16. 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

17. 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什么关系?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倍数成什么关系?

18. 我们在10X10下看到的视野中有64个细胞,在10X40显微镜视野下会看到多少个细胞

19. 如何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物镜?

20. 实物与镜象在方位上有何关系?

21. 观察线粒体需用什么试剂染色?

22. 选择藓类小叶和口腔上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有何优点?

23. 在观察中你看到叶绿体具有怎样的形态?叶绿体在细胞中是怎样分布的?

24. 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25. 实验用的半透膜材料可用什么材料?

26. 成熟植物细胞为何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7. 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做观察材料?

28. 质壁分离的“质”和“壁”分别指细胞的哪些结构?

29. 质壁分离发生时,水分子所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有哪些?

30. 当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时,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

31. 质壁分离发生后,“质”与“壁”之间的空隙里有什么?为什么?

32. 质壁分离发生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紫颜色的范围、深浅的变化是怎样的?

33. 如果用蔗糖的质量浓度为0.5g/mL的溶液再做此实验,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为什么不再复原?

34. 如果用0.18mol/L的KNO3溶液做此实验,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为什么会自动复原?

35. 与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相比较,一个植物细胞与之有何相似之处?

36.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37.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理有哪些应用?

38. 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如何设置自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如何测定因变量?

39. 说出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法步骤是什么?

40.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能一步水解成葡萄糖吗?

41.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原理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42. 说出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位置、颜色和色素名称是什么?

43. 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的什么部位?

44. 研磨叶片为什么要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45. 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

46. 画滤液细线时,为什么线条越细越好?画滤液细线时,为什么要重复2—3次?

47. 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

48. 色素为什么能在滤纸条上层析?

49. 色素带中,扩散速度最快(或最慢)的是哪一种色素?具有什么颜色?色素带中,最宽(或最窄)的是哪一种色素?具有什么颜色?为什么色素带的宽窄有差异?

50. 如何检测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和酒精?

51. 如何创造酵母菌呼吸的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

52.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利用了什么实验原理?

53.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是什么?

54. 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何特点?

55. 为什么要用长至1cm-5cm的洋葱根做实验材料?

56. 为什么要切取2mm-3mm的根尖来进行实验操作?

57. 为什么要用盐酸—酒精对根尖进行解离?

58. 解离后为什么要用清水进行漂洗?

59. 为什么要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主要染细胞的哪些结构?

60. 制装片时为什么要把根尖弄碎?为什么制成装片后,还要用手指轻轻按压?

61. 观察装片时应找到根尖的哪部分的细胞?该部分细胞有什么特点?

62. 视野中哪个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为什么?

63. 能不能在视野下看到一个整个细胞的分裂过程?

64. 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65. 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减小的原因是什么?

66.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一般采用什么材料?

67. 低温为何能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68. 如何利用低温使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简述实验过程

69. 秋水仙素为什么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70. 调查人类遗传病的活动步骤环节是什么?

71. 调查人类遗传病发病率要注意什么?

72. 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调查哪些群体?

73.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如何配制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

74. 在扦插枝条生根实验中,要控制好哪些无关变量?

75. 一个实验中有哪些变量?

76. 什么是无关变量?

77. 为了消除无关变量,实验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

78. 观察测定哪些量可以作为确定生长素作用强弱的指标?

79. 模拟尿糖的检测原理是什么?

80. 班氏试剂与斐林试剂什么不同?

81. 如何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82. 如何对培养液进行取样,以观察酵母菌的数量变化?

83. 对培养瓶中的酵母菌进行培养时,注意控制哪些条件?

84. 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坐标曲线的方法是什么?

85. 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哪两种?

6.高二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篇六

分析:许多参考书上都告诉我们,含等位基因的个体是杂合体,使我们认为A与a才是等位基因的关系。如果这样,A与A,a与a是什么关系呢?难道是非等位基因的关系?事实上,等位基因指的是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包括AA;aa。

是什么让我们出现认识的错误呢?课本上等位基因的定义是: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能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使我们误认为Aa既含控制显性性状的A基因,又含控制隐性性状的a基因,才属一对等位基因。实际上,AA,Aa,aa三对基因一起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在完全显性的前提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性状表现只是显性而非一对相对性状。那么,纯合体,杂合体显然也不能以是否含等位基因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该以基因型是否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组成作为依据。

2.基因重组现象仅存在于真核生物吗?

分析:基因重组指的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现象。通过基因重组,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型。它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对真核生物而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的有效交叉互换现象,和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都能实现基因重组。

7.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篇七

1 外语选修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中学开设外语选修课用的是《现代交际英语》一套书。这套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教科书是适应秘书、公关、管理、社交、商业函电来往等需要而编制的一套中级教程, 有录像带和录音带相配套, 这套书分上、中、下三册, 它编排合理, 内容详实, 知识丰富, 表达生动, 语音纯正, 趣味性浓。通过视听结合, 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强化记忆。录音能提供标准的语音语调, 便于学生正确模仿, 在我们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让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培养求知欲。

2) 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记堂内学到的知识。《现代交际英语》这套书中, 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与统编教材相同。通过交际英语中的视听说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 扩大知识面, 并密切两套教材中的语言联系, 从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课堂专业知识。而且通过多侧面、多角度、高频率地运用这些知识, 使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更加灵活, 更加扎实。

3) 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往的外语教学过程中, 一般都是侧重于课堂知识的传授, 重点放在教单词、词组、语法、笔头练习等。这种教学方法满堂沼多, 给予学生实践提高的机遇少。所掌握的外语程度不适应工作和进一深造的需要。近几年高考中, 有些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 就是因为听说能力不过关而不得录取, 有的进了大学, 来信反映, 听力不行, 学起来很吃力。《现代交际英语》这门课直观、生动, 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通过积极参与, 模仿操练, 从中学开始培养英语交际能力。[1]

2 探索《现代交际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高中英语新课改规定:高中英语课每周5节, 每节课40分钟。我抽出一节课上交际英语, 并在课表上明确标出, 这样形成了“五课时, 两课型”的格局。

1) 扫清障碍, 听音模仿。这一步主要要求学生模仿对话, 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听录音的, 把一课内容的生词、词组、名型用幻灯机放出, 老师尽量用英语讲解, 给几分钟时间, 要求学生瞬间记忆。然后要求学生带上耳机, 听两退录音。第一遍要求听懂对话内容, 难句复听, 第二遍边听边模仿, 力争背出语音语调。

2) 观看有声录像, 默记过程。观看录像是在通过听力训练、弄清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边看边记忆情景、动作的发展过程并再次记忆语音语调。《现代交际英语》中的一系列的会话镜头把学生带到一种鲜明生动的情境中去。这样已经通过了听觉器官, 然后是语音运动器官, 再加上这一步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综合使用, 并且配有音乐,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样, 他们比较容易地在一系列的情景中学会语言的使用。

3) 观无声录像, 复述内容。经过听觉和视的记忆, 下一步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复述各角色的对白。这时候老师只放另像不放配音。对话声音由学生根据图像动作来配说。我往往来取三种方式: (1) 集体说; (2) 分组说; (3) 个别说。做到看中有说说中有听, 看听说三结合。对于基础较差或心情紧张的学生老师采取图像定格方法。让他们但慢说, 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因此这门课开始20人参加, 一个月后全班都来参加, 深受学生欢迎。

4) 结合实际, 模仿表演。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 运用直觉和情感, 以最迅速的方式、最生动的形式, 使信息直接渗入大脑,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情感的教学是相通的。英语表演就是从心理学的这一原理出发的。[2]抓住学生好说好动、记忆力和模仿力强的特点, 用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 将学生引向一个妙越横生的英语世界, 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表演分两种:一种就课文内容模仿表演, 另一种运用课文句型、语言点联系课外实际自由表演。首先请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教师将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全部关掉, 请学生上台扮演角色, 往往台上一“卡壳”, 台下学生七噶八舌, 争提台词, 气氛之活跃前所末见。虽然一次表演只限几个人, 实际上这是一种全班的语言实践。另一种就是在熟练表演课文内容的基上, 把课文中的语言点放到另一环境中表演。

例如学完了第一课《在接待处》两部分会话后, 教师另外准备四种假设情景材料: (1) 假设我们学生中的某一位家长来校, 正好你在校门口, 他问你他儿子的教室或宿舍在哪里; (2) 假设一位客人问你公共汽车站在哪儿; (3) 假设一位客人问你医院在哪儿; (4) 假设一位外宾问你校校长办公室在哪儿。这些假设的情景部以英文形式出观在幻灯片上, 并配上课文中的词汇句型。如:

1) Offering help:Good morning, 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2) Asking for directions:Is there a...near here?Can you tell me where...is?Will you please tell me...?Will you do me the favour to...?

3) Give directions:Take the lift to...;Go along...;Turn righ/left;Then (go) ...;You can not miss it.

要求学生每组各选一题, 引导他们进行发放思维, 结合统编教材内容和《现代交际英语》内容进行编话。老师与尖子学生先作示范表演, 这样学生练有目标。自然一节课对间是有限的, 要大家做到熟练自如, 表演得更完善些, 还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师把这些拟定的情景对话作为课后作业, 以两人或三人、一组进行准备, 先笔头后口头。学生为了课堂表演成功, 往往在课后几遍或数十遍地练,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慢慢养成了用英语交际的习惯, 促进了思维的智力的发展。

3 将选修与专业课相协调配合

1) 以选修课教材为基础, 引导学生听和说有利于平时教学中的读和写。选修课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精力、兴趣、爱好选择的,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比较高, 通过上选修课, 可进一步引导他们提高活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有利于统编教材的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本人对此深有体会, 在高中阶段有些高中预备班, 学生基础虽然还可以, 但是很难用英语进行教学。但是一旦学生经过选修课训练后, 教师就可以用英文讲解课文, 学生们都能听懂。并能用英文提问及用英文回答问题。学生们主动提出上英语课避免用中文。由此可见, 上与不上选修课学生的外语水乎大不一样。

2)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教给学生正确地道的语言。实践证明:学生原来形成的错误习惯往往要化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加以纠正。而交际英语从图像声音到动作的综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语言实践, 可以避免学生在基础不够扎实时就追求“自由表达”, 从而大大减少语言错误。[3]在我的教学班中, 学期近结束时, 对学生进行口试,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命题上台表演。最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用较纯正的英语演出了一幕幕充满感情的话剧。大多数对白都是自己编写组织的。

3) 以选修课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 有利于学和的智力开发, 避免了两极分化。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统统教材的教学进度也明显加快了。在大量扎实语言实践的基础上, 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开发引起了质的飞跃。[4]

4) 选好课也是一门严肃的实践课, 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一定要有检查, 有考试, 这是督促提醒学生发奋学习的一种手段。同时老师对自己也要严格要求, 做到: (1) 上课前要先看录像先听录音, 严格备课; (2) 根据教材内容编写合适的、形式多样的假设情景; (3) 老师自己要准备表演示范; (4) 老师要熟练掌握语音室里的控制台、电化设备及各部件的功能。这样才能做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湘华, 李长江.有效开设高中英语写作选修课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 (4) :44.

[2]袁涛.例谈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策略[J].成功, 2012 (6) :75-80.

[3]陈培良.开设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的初步尝试[J].教学与管理, 2013, 7 (7) :35-39.

8.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 篇八

生物  选修课程  调查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选修课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20年代由德国大学传入美国大学,得到较快发展。19世纪末,其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学选修课的序幕。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列入《课程方案》,揭开了高中选修课新的一页。

2006年秋,安徽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些制约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建设的深层问题逐渐凸显,各个学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困难也越来越大,涉及教师、教材、教学等各方面。面对诸多的问题,国内外虽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进行论述,但焦点大多集中于选修课开设前期的理念宣传与理论探索,并没有在实施环节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以学科为例的实施建议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对高中选修课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深层次的原因,结合安徽省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生物学科为切入点,力图对学校制订选课方案、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授课、课程评价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选修课在中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了解阻碍选修课开展的真正原因。

一、调查设计

1.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以对安徽省部分学校教师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查阅文献为辅的方式,对目前安徽省普遍开设的高中生物选修I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情况、师资情况及课程评价与管理等实施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最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加以统计分析与讨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选修课分为选修Ⅰ和选修II。选修Ⅰ主要是指在国家课程范围内的选修课程,选修II主要是指校本课程。针对目前选修课的开设现状,我们将调查的重点侧重于选修Ⅰ。

问卷调查法的目的是调查分析生物教师对生物选修课程Ⅰ实施、进程和效果的态度,生物教师对新课改下的选修课程Ⅰ教学的认识,教学资源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等。通过数据分析,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理性的描述,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影响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2.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填表人基本情况,包含所在学校名称以及学校所属区域,填表人性别、教龄、学历。

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封闭性题目,分5部分:(1)课程设置(设7道题);(2)选修模块教材情况(设1道题);(3)选修模块教学情况(设1道题);(4)师资情况(设4道题);(5)课程管理和评价(设1道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教材选修Ⅰ进行设问。

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设1道题),此题让被调查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一些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Ⅰ课程的实施建议,从而集思广益为日后工作寻找突破。

调查分布在安徽芜湖、黄山、池州、阜阳、合肥、安庆等9个地区40多个学校。为确保此次调查结果的普遍性、代表性和可信性,笔者充分考虑了被调查人员的结构、被调查学校的性质、安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被调查学校有省示范高中、省(市)标准化高中、普通高中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为91.2%。其中城市(198份)、城镇(206份)、农村(52份),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4%,45.2%,11.4%。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将高中选修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应是目前选修课程研究的重点。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和课程内容是否适应是一门课程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本课题亦将课程设置作为首要的调查内容。

(1)课程文理安排

表1 课程文理设置对比结果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文科班几乎不会上生物选修课,因为安徽省高考近几年一般只考选修一和选修三,故理科班绝大部分仅选修生物选修一和选修三。在高考命题和高校招生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是高考内容,教师和学生都会比较关注;而对于选修课程中非高考内容,学校或者不开设,或者在实践操作中很难保证教师及学生会用心对待。

(2)课程周课时安排

调查数据显示:在课时安排方面,所有被调查学校生物选修Ⅰ的周课时保证3课时的只有不到20%。城市、城镇选修课实施情况较好,农村较差。此外,选修内容一般不会全部都考,以致学生“选择性的听课”,遇到高考要考的内容便认真听,不考的则选择不听;不依据课程本身进行选择,而是依据授课教师脾性听课,对要求严格的教师端正态度好好听,对要求松懈的则随便听听。学校自动剪除高考不考的这部分内容,缩短选修课程课时,以增加必修课程的课时。

(3)课程年级设置

表2  生物选修课程年级分配调查结果

表2显示: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较为灵活,有32.8%的学校选择在高二开始,有35.9%的学校选择在考试说明出来之后才开始教授生物选修Ⅰ的内容。这与广大教师的选择一样,有46.9%的教师认为应该在高二开设选修课更合适。究其原因,教师要在周课时平均仅为三节的情况下,将选修I教授完,且要保证学生考试能过关。那么,大部分教师将会选择在高考考试说明出来以后再上。

2.课程教学情况

表3  生物选修课程教学方式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各种教学方式并存,但被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及讨论法,90%的教师上课的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还存在着意见,认为“课时原本就紧张,新课改后更没有课时安排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待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和个性化选择。

表4  生物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调查结果

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的调查则显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还很少,大部分生物选修课程Ⅰ都未能开展实验课,这与不具备实验设备条件有关。

尽管绝大多数被调查学校都配备了生物教学实验室,但因学校区域差异,资源利用差别很大。省示范高中、城市标准化高中、城市普通高中渠道多,利用情况较好;农村学校渠道单一,可利用资源非常少,总的趋势是课程资源建设不但缓慢,利用率也不高,亟待改善。引起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学校发展时间、所处地域、建设条件等的差异,导致对生物选修课程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没有挖掘潜力,发展没有后劲。一小部分能在有限条件下开展1~3个实验,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和老师开展3个以上实验。

3.师资基本情况

(1)教师培训情况

表5  教师的培训情况调查结果

在选修模块实施赖以支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的调查中发现,在教师专业培训方面,有40%以上的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时没有接受培训,并且随着城市、城镇、农村依次有递增趋势,分别达到了40%,43%,58%。对于城市中学,因有先天的优势,资源较好,因此对教师的统一培训做得更好一些,达到了35%,而相比之下农村中学却仅有17%,相差一倍之多,这也说明教育资源差距带来的影响。但同时学校及领导部门也作出努力,通过教研组、学校组织、市里培训等不同方式来适应新的内容教学。

(2)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

表6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调查结果

表6数据显示:对教材的熟悉情况农村教师做得较好,90%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城市及城镇教师对教材熟悉情况45%左右为一般了解。本题数据较为主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教师的自我认知有关。即,假使A、B两位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相差无几,但A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故认为自己了解情况一般或不了解;而B教师自我要求较松,故认为自己已非常了解教材。

数据也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尚可。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不足。课程资源匮乏,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致使其开发缓慢、利用率不高;安徽省各个学校反映的主要困难还在于教师自身时间和能力有限和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

(3)课程管理及评价

表7  生物选修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查结果

表7显示,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方式单一且操作性不强,56.3%的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利用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36%的学校则是利用平时作业以练代考的方式来巩固学习。

三、现状分析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在高中课程结构中加入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改革十年,选修课实施中困难重重,不断暴露着种种问题:学校选课制度不健全、选课指导不到位,学生选课带有功利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课程资源匮乏、教师开发课程能力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唯分数是瞻。为此,我们必须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1.我国的教育现状限制

部分教育者仍固守着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未认识到选修课的实施对于当代及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能真正接受这一新的教育思路,并在潜意识里把高考科目与选修课程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从而导致其在实施中的行为力度大打折扣。此外,在很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看来,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其他的(如政治、生物、地理等)都是副课,生物再开选修课程,那就是副课中的副课,是不重要的,不必花太多精力,跟着老师随便学学就行。

2.选修课实施资源缺乏

首先,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跟不上。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班、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跨班、跨级的选课就产生了教室问题,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教室是固定的,甚至座位也是固定的,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独立的流动教室供学生上选修课。其次,作为课程开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跟不上。选修课程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对广大教师来讲,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新,要求也不一样,尽管他们实施必修课程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乏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可能一时很难胜任。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较深的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往往难以开设。最后,选课制度不完善。学校的选课宣传不到位,课程管理工作滞后,方法陈旧。师生均只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其毕业后的长远发展,以致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家虽一直在呼吁减压,呼吁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但若我国的基本教育评价模式不转变,基本的人才选拔模式不转变,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仍旧只考必修课和指定的少量选修课,那么就会致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和教师都选择谨慎应对的态度,即采取“重必修,轻选修”的策略。那么,美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变成空中楼阁。

四、相关建议

虽然新课程所倡导的选修课开设理念是先进的,目标是清晰的,从均衡教育的高度,“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3],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适合在所有高中开设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教育观念、师资条件、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虽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削足适履。我国制定的很多教育改革规划借鉴了国外模式,其中有些是并不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冷静地分析现状,积极地完成准备工作。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选修课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的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被学校、教师、家长、学分以及分数迫使着去选修某些已定的课程。其次,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如开发网上选课,选课前让学生全面了解每门选修课的内容,方便学生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再次,加大资金投入。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硬件设施,建立流动教室。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拓宽其知识宽度,挖掘其知识深度,全面提高选修课质量,使学生上课犹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而非在浅涸的沟渠里挣扎,让学生花时间和精力修习的选修课物有所值。最后,建立一套选修课程的评价模式。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方式,而是根据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提升来评定。循序渐进地开展选修课程,并在实施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杨宝山.试析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途径.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周应章,黄敏.浙江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教学月刊,2012(11).

[作者:韩菲(1960-),女,天津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涂德珍(1990-),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鲁亚平(1962-),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9.高中生物选修1 知识点总结 篇九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基础知识

1.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1)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2)培养基的成分: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无菌技术

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b.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c.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消毒、紫外线消毒。

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d.

常用器具的灭菌方法:

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比较项

理化因素的作用强度

消灭微生物的数量

芽孢和孢子能否被消灭

消毒

较为温和

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

不能

灭菌

强烈

全部微生物

3.实验操作

(1)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倒平板操作:

a.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b.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c.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大约需5~10min。然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培养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倒平板操作的讨论

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提示: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答: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答: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答: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2)纯化大肠杆菌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以便于纯化菌种。

(3)平板划线法操作步骤:

①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

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

③将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

⑤将试管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

⑥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皿。

⑦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⑧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平板划线操作的讨论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答: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答: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答: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4)涂布平板操作的步骤:

①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②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③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

④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

1.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二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提示: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等等。

(4)菌种的保存

(1)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①临时保藏方法

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以后每3~6个月,都要重新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上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

②缺点:这种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2)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1mL甘油后灭菌。将1mL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

(5)疑难解答

生物的营养

营养是指生物摄取、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营养物质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

人及动物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六类。

植物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水、二氧化碳等三类。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营养物质五类。

确定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的方法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天,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否则需要重新制备。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一、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三、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四、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土壤取样: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从富含有机物、潮湿、pH≈7的土壤中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样品的稀释:样品的稀释程度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106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105

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104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细菌30~37℃

1~2天

放线菌25~28℃

5~7天

霉菌25~28℃

3~4天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一楼菌落的数目。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五、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以上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四、课题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五、疑难解答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1.酒精发酵的原理: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表达式为:C6H12O6+O2→CO2+H2O+能量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表达式为:C6H12O6→C2H5OH+CO2+能量

酵母菌的营养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发酵的原理:

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

表达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二、实验步骤

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2.取葡萄500

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3.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

4.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或将葡萄打成浆后,用洁净的纱布过滤至发酵瓶中,盖好瓶盖。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以用500

mL的塑料瓶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2/3。

5.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

6.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使用简易的发酵装置,如瓶子(最好选用塑料瓶),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

7.10

d以后,可以开始进行取样检验工作。例如,可以检验酒味、酒精的含量、进行酵母菌的镜检等工作。

8.当果酒制成以后,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30~35

℃的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如果找不到醋酸菌菌种或醋曲,可尝试自然接种,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等的污染。

三、注意事项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充气口

排气口

出料口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腐乳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营养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最适生长温度为15-18℃,常见于土壤、水果、蔬菜、谷物上,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3.毛酶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二、实验步骤

1.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2.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粽叶可以提供菌种,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隙。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气候干燥时,将平盘用保鲜膜包裹,但不要封严,以免湿度太高,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3.将平盘放入温度保持在15~18 ℃的地方。毛霉逐渐生长,大约5 d后豆腐表面丛生着直立菌丝。

4.当毛霉生长旺盛,并呈淡黄色时,去除包裹平盘的保鲜膜以及铺在上面的粽叶,使豆腐块的热量和水分能够迅速散失,同时散去霉味。这一过程一般持续36 h以上。

5.当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连接在一起的菌丝拉断,并整齐排列在容器内,准备腌制。

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与盐的质量分数比为5∶1。将培养毛坯时靠近平盘没长直立菌丝的一面统一朝向玻璃瓶边,将毛坯分层盘立摆放在容器中。分层加盐,并随层加高而增加盐量,在瓶口表面铺盐厚些,以防止杂菌从瓶口进入。约腌制8 d。

〔注: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有利于腐乳成型;盐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可以调味。用盐腌制时,注意盐都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7.将黄酒、米酒和糖,按口味不同而配以各种香辛料(如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姜、辣椒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

〔注: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8.将广口玻璃瓶刷干净后,用高压锅在100 ℃蒸汽灭菌30 min。将腐乳咸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灭菌,用胶条密封。在常温情况下,一般六个月可以成熟。

三、注意事项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爱心礼物》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老干部工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