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美术

2024-11-19

中世纪欧洲美术(共13篇)

1.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一

中世纪节,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及北欧,东欧节日。

中世纪节,比利时等国家专有节日。时间一般为7月3日。

6月7日至8日,立陶宛举办“特拉凯中世纪节”,传统艺人通过制作传统器物、美食和骑术表演、武士角斗、音乐舞蹈等活动向观众展示了中世纪立陶宛人的生产与生活场景。

早上6点就被闹钟吵起来,有些不想起来。起来洗漱,然后休息,准备些物品带上,后出门赶车。不到7点,就坐上了有轨电车,直接到了火车站。坐上去维也纳的火车,在Bruck an der Mur转车。今天阴天,从火车上看,沿途两边山上烟雾缭绕,有很大水气。

在Bruck an der Mur又坐上维也纳发往意大利的火车,这车经过Leoben,我在路途Treibach Althofen站中下,在这里等了将近一小时,后转到去Friesach的火车,行驶两站就到了。

又在车站,等一杰将近一个小时,他们到11点多才过来。等到他们,见到了一杰的父母,打招呼问候。一起走到Holfer,买些物品。

购物之后,一同徒步到住宿的地方,但没有人值守,一杰打电话给房主。后来房主过来,安排好住宿,两间房,我和一杰一间,一杰的父母一间。稍微吃些物品,我们就外出又回到火车站那里,在附近不远,有个城堡,跨河而过,之前一杰已经买到了票,13欧一张。在城门口有两个麦秸垛,这就是验票关卡了。

到了里面,有很多人穿着中世纪服装,有人卖烧饼,有打铁的,有做金银饰品的,有骑士,也有表演杂耍,也有人在给人施刑,因此小小集市,热闹非凡。参观的旅客,也可以购买中世纪的服装,装扮成中世纪的摸样,有人穿修女服装,手还跨篮子,有人传教士服装,还有人穿各种传统百姓服装,还有各类服装,因此集市上行走的人中就感觉到当地的中世纪的气氛了。

这里也有舞蹈表演节目,这舞蹈节目比较传统,通俗易懂,很容易于跳,而且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感觉到人民生活的欢快。舞蹈所用的传统乐器也比较独特,不同于现代乐器,也不同于中国古代唢呐。也有歌唱的地方,有几个人男性唱歌了,也用的传统乐器做的伴奏。

中世纪的活动,使我想起了国内的开封的清明上河图的相近,但这里不同的是,利用小镇,全体市民都出动,尽量参与,扮演各种角色,其参与度更高些,很有意义。清明上河图却是人造的景观,背景有限,不如这边利用平时的民居所做的舞台,平时人民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中世纪所用的舞台。

第二天早上7点多起来,一杰及其父母早上起来得早,而且出去转转了。他们也做好了饭,是一杰炒的鸡蛋,还有烧好的粥。饭后,我们刷碗之后,然后休息到了10点多,我有些困,就睡了一会。

之后出去,又进了城门,胳膊上又被盖了章,此时城里的人不多,后来接近中午人便多了。上午就看了一个Sadamanda,是奥地利传统的音乐表演,还是昨天一样的乐器,这里的乐器很为独特,很为好听。之后,我们便随便转转,然后12点了,就直接回去了。

回去我仍旧帮助做饭,做上米饭,又帮助切土豆,一杰炒菜,之后吃饭,虽然没有酱醋,但味道还为可以。饭后,没怎么休息,3点多就出去了。此时的城门的麦秸垛已经撤去,没人验票了。

也许因为没有人验票,因此下午人就很多了,街上人头涌动。下午有个审判的节目,我们也听不懂。之后我们上山上的城堡,城堡有二三百米,处于半山之上,由山上可俯瞰全程。Frasia这个地方,处于山水之间,城市很小,一个城池如同一个村庄,前面是护城河,后面是山,山上又有城堡。如今城市如今容纳不下,已经延伸到城外,城外有很多建筑。

如今看这里的中世纪节,又不同于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天天有,已经商业化,固定有人经营,清明上河园的场所也是专门的商业场地,没有人在里居住。而这边的中世纪节,一年一次,场地都是居民所住的地方,全民参与活动的举办,很多人装扮成群众演员,在街上走动,如此的组织很有意思。

2.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二

1 培养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需求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 大学兴起后则通过学位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正如拉斯达尔所说, “中世纪大学真正开启了一个时代, 一个使得人类事务的管理——简而言之, 就是对世界的统治——开始落到文化人的手中的时代”。 (1)

学位最初不过就是指教师执教的资格, 大学也只是教师之间联合起来的行会, 大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教师, 并颁给他们授课的凭证。但是, 随着社会和大学自身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在拿到学位后不选择从事教师的行业, 而是把学位当作自身能力的证明来寻求更好的职业前景。在低级系科文学院中, 学位获得者通常会在毕业后当上小学教师、家庭牧师、教区牧师等。神学和医学, 尤其是法学的毕业生则有更好的出路, 他们会就职于各级国家机构或者教会组织, 成为法官、政府高官、王室顾问、牧师、医生等。在法国, 自圣路易和菲利普四世起, 皇家行政和司法职位便基本由接受大学罗马法教育的‘法学家’担任。” (2) 这些人才满足了世俗政府和教会机构在统治和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方面的历史贡献, 科班总结道:“总的来说, 中世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既能够胜任专门化的职业工作, 又是社会有用的成员:他们构成了中世纪社会劳动力的精英。他们是舆论的制造者, 是引导社会力量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中世纪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受过训练的头脑, 它们将影响政治观点和形成教会的政策。在对中世纪社会具有根本作用的仪式形态斗争领域, 大学培养的有才干的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才能有了施展的机会。” (3)

2 推动知识传承, 孕育近代科学

在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早期, 知识是通过个体的方式传授的, 父亲传给儿子或者师傅传给徒弟。而大学则把各专业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地提供给学生, 并且发展出了一套标准的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体系, 使得知识的传承有了组织和制度的保障, 并且实现了人才的批量化“生产”。以学位考试为主导的这一系列学习和训练武装了学生的头脑, 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专业水平, 推动了知识的传承。

中世纪知识史专家爱德华·格兰特指出:“科学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中世纪创造了一种智力背景, 在这种背景中, 自然科学才作为严肃的学科发展起来, 它也提供了观念和方式, 对这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由于十字军东征和翻译运动给大学带回了大量的希腊和阿拉伯的科学著作, 从12世纪初开始, 各个大学普遍开设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阿拉伯的哲学和科学, 还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为中世纪大学提供了本质上以科学为主的教育, 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而在教学过程中, 中世纪大学十分推崇的辩论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了科学理性的精神。克里斯托弗·道森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只有随着大学的兴起, 西方文化才获得了它后来的成就所依赖的那种新的理智与科学的训练。”这种训练通过对问题进行辩论的方式, “不仅提高了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准确性, 而且尤其发展了那种西方文化与近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此而兴起的批评精神与方法上的怀疑”。实验科学认为观察和实验才是获得真理的不二法门, 积极主张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这种崇尚探索崇尚实验的精神无疑对近代科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增强阶层流动, 促进社会公平

在中世纪, 贵族是世袭的, 各行各业也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 一个人的命运基本上在他出生之前已经被决定了, 贫困子弟向上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大学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 学位使得任何阶层的人都有了社会晋升的希望。

学位制度的这一社会功能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 他们为了获取知识和社会晋升的希望, 千里迢迢来到巴黎、博洛尼亚、牛津等城市求学, 甘愿忍受短则四年长则十几年的枯燥学习。在宗教色彩浓重的欧洲北部, 非贵族出身者最好的社会晋升途径就是获得学位。牛津学者罗伯特·格罗斯泰特就是萨福克郡 (Suffolk) 农民的儿子, 他在牛津接受教育后留在牛津任教, 1214年, 格罗斯泰特成为牛津大学的教长, 1229年成为莱斯特 (Leicester) 的副主教, 1235年成为牛津方济各会的第一任讲师。而在欧洲南部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意大利, 民法学学位则是通往所有类型世俗公共职位的必备通行证”。出身于中小贵族的学位获得者可以轻松进入到国王的行政机构, 城市自由民的儿子也能通过学位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 有的可以成为法官或者最高法院的推事, 运气好的话甚至最后能被加封为贵族。

总的来说,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代表着一份崇高的荣誉, 硕士和博士的头衔更是意味着一种权威和地位, 是竞争政府机构和教会职位的重要砝码, 有了学位就有了获得高贵地位的机会。学位制度给予了中下层人士晋升的希望, 在客观上增强了中世纪时期各个阶层的流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摘要:正是有了学位制度, 欧洲中世纪大学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学位制度对中世纪大学和后世的大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甚至还波及了整个欧洲社会。大学通过学位制度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知识的传承, 在某种程度上孕育出了近代科学;增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影响

注释

1[英]海斯汀·拉斯达尔著.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博雅教育的兴起 (第三卷) [M].崔延强, 邓磊, 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271.

2[法]雅克·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51.

3[英]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著.科学与宗教引论[M].王毅,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

4[英]克里斯托弗·道森著.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长川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217-219.

3.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书籍装帧 篇三

中世纪的书籍主要以传播基督教文化为宗旨,当时的印刷术尚未发明,教会为了向教徒宣传教义,许多修道院里成立了学术和艺术中心,负责手抄本的传抄和装帧,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大量的福音书、说教集、教会史和诗篇集等各种宗教读物。这时的纸张制造技术还未从中国传到欧洲,人们主要运用十分珍贵的羊皮纸进行书写,书籍在那时非常贵重,是贵族统治阶级享用的东西。所以,中世纪的书籍装帧艺术正是随着这些手抄本的出现而兴起,并成为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在中世纪欧洲艺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中世纪的手抄本内容都是直接为宗教服务的,与基督教发展联系紧密,传教事业需要书籍,教堂的礼拜仪式需要书籍,教皇们用镶嵌着金银珠宝的福音书作为礼品馈赠给修道院或教堂,或对有功之臣进行奖赏。作为中世纪宗教中心的修道院,将拥有贵重的手抄本视为修道院的光荣与尊严,所以对于手抄本竭尽全力地装饰美化就成为神圣的责任,它代表着上帝的旨意。

中世纪的书籍装帧集合了黄金浮雕、珠宝镶嵌、象牙雕刻、字体装饰以及绘画艺术等各种形式,并匠心独具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1封面装饰

《林迪斯法恩福音书》创作于公元800年,34×25厘米的封面从中心向四周作发散状,正中心的菱形镶嵌着一颗红色大粒宝石,菱形外以正方形套叠,与菱形四角相切,由正方形的四边延伸出一个巨大的变形十字纹样,正方形的每一边相对坐着四个宗教人物,每个人物作壁龛式的装饰,四人的顶部也以圆环形纹样进行了细腻的装饰,十字纹样的空白处,伸展出四个椭圆形,犹如一朵盛开的丁香花,每一瓣椭圆形的花瓣内以蛇形怪兽与花草纹样相互缠绕,组织成繁缛精致的底纹装饰,并在其中镶嵌着紫色、蓝色的大宝石。封面的四角留有圆锥状的开光,中间是四位基督教圣徒的画像,封面的最外缘是四条边框组成的连续图案,每一个图案都采用黄金雕镂而成,并相间镶嵌着宝石。

《奥瑞乌斯抄本》是公元870年加洛林时期豪华封面的代表作。在这个仅42×33厘米的黄金封面上,四周镶满了圆形、椭圆形、方形、矩形的紫色、绿色宝石,并以白色的珍珠点缀其间,耶稣背靠光环,在他的周围排列着福音书的作者,还有他创造奇迹的四个场面。金碧辉煌的黄金浮雕,众多耀眼的珠宝镶嵌,令人眼花缭乱。黄金浮雕上的人物雕刻作了艺术处理,将人物体态拉长,显得飘逸而优雅,衣服紧贴在身体上,下垂的边缘翩然舞动,更衬托出神圣超然的风姿。

《象牙圣经封面》是9世纪初的作品,长21厘米,宽13厘米。封面用象牙雕刻而成,中间最大的长方形格子里刻画的是耶稣手持福音书,脚踩象征着邪恶的狮与蛇,四面一圈的12幅小方格图画内记录了耶稣的生平故事,从“告胎”、“圣诞”、“施洗”到“哀悼”,人物的表情神态虽然是模式化的处理,但衣纹的刻画却细腻生动。

2字体装饰

《林迪斯法恩圣经》是爱尔兰一萨克森风格的优秀代表作,公元698年创作完成,是主教依达弗里斯所作。书中绘有精美的插页,如有一幅表现十字架的插页就是一例:艺术家用不同的几何形体组成了一个布满整页书的大十字架,在这些几何形的框子中,又用类似镶嵌的手法画满了花纹。这些花纹弯弯曲曲像编织物一般复杂地缠绕着,构成成排的、有规律变化的图案。加上协调而雅致的颜色,整个画面如同一幅富丽堂皇的挂毯。

《凯尔斯书》是一部爱尔兰抄本,在这里装饰因素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繁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似乎是无限制的。艺术家描绘这些精致图案的技术达到了精确缜密而又新鲜生动的水平。《凯尔斯书》是为数众多的以基督首字母XP作主题的手抄本之一,也是最为细密繁复的。夸张的两字母由舒展的曲线交叉而成,运用双线来勾勒外轮廓,并加重为黑线条,字母的内外首尾处翻卷出许多的圆涡纹样,圆涡之中又分割为大小不一缠绕连绵的复杂纹样,像万花筒般无穷变化,华丽而莫测。

3插图绘画

绘制于1125年的《受胎告知》,表现了大天使来到圣母面前,告知她已怀孕的好消息。艺术家以绵延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准确地勾画了两个人物的体形和动态:圣母左手拿着书,似乎是刚刚中断她的阅读,她的右手张开,抬到胸前,好像是对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忐忑不安。她的旁边是长着翅膀的天使,恭敬而认真地把这一消息向圣母解说。人物处在简单的背景中,除了人物之外,只有圣母的坐椅。在两个人物的后面,艺术家用长方形的深蓝色衬托人物的身体轮廓;在深蓝色之外,用纯度很高的翠绿铺满整个画面。翠绿和深蓝衬托着人物的浅蓝、土红、淡红和白色的衣服和天使白色的翅膀,显得醒目。画面的周围,是一圈由立体回纹和鸟儿组成的图案,增加了画面的装饰感。

《美好的时光》是法国德·贝里公爵的祈祷用书,书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祈祷时辰和一年中各种宗教节日的月历插图,它描绘了12个月的天体变化与星象以及自然景致和人们在从事符合季节的活动。比如在《二月》的画面中,以非常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冬天的农村景色,这也是在欧洲绘画中的第一幅雪景图。画面上一群羊挤在羊圈里,鸟儿在院子里找食,有一位少女正往冻僵的双手中哈着热气直奔暖和的木板房,屋里坐着三个妇女,画面最前方身穿蓝色连衣裙的少妇有着姣好的身段,正在逗着屋里的小花猫。屋外的树林边,有一个农夫正抡圆了斧子砍柴,小路上一个人赶着驮运柴火的毛驴朝远处的村庄走去。画幅描绘的皑皑白雪一望无际,灰蒙蒙的天空下教堂高耸的尖塔清晰可见。

中世纪的书籍装帧是欧洲文化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作为宗教信仰与神学的载体,这些精美绝伦的封面装饰,如梦如幻的字体变化,情节起伏的插图故事,展示出中世纪时期夸张强烈、注重主观精神表现的艺术特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世纪时期的书籍装帧虽然是以宗教信仰为其唯一标准,但围绕这一标准的实现而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使得书籍整体呈现出一种错金镂彩、精妙入微的美感,尤其是其纹样组织的秩序井然,无数的变形怪兽相互缠绕、穿插、扭结,组成的华美字体,还有精细、庄重,具有浓郁宫廷气息的插图绘画,对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发展至欧洲各国及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工艺美术”运动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运动的领袖人物莫里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他对工业革命后粗劣的工业产品和恶俗的手工艺品深为不满,导致其非常推崇中世纪的艺术风格,认为材质、纹饰、工艺相结合才是无与伦比的美。莫里斯本人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投身于书籍设计,致力于复兴中世纪的装帧风格,《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莫里斯设计、装帧的书籍中最精美、最著名的作品,素有“世界上最美的书”的美誉。由于该书是英国中世纪晚期的作家乔叟的代表作,莫里斯选择了中世纪的装帧风格来为其量身定做,高雅复古的拉丁字母排列在封面的正中央,其中两行的首字母作夸张处理,用卷曲的枝蔓缠绕在字母身上,封面四周边缘满饰以连环套叠的缠枝纹,以张开的叶片和饱满的葡萄点缀其间,繁丽而缜密的设计尽显出中世纪手抄本的装饰风格。

中世纪时期的书籍装帧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欧洲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宗教观念和审美意识展现了一个艺术窗口,它是工艺美术诸多技术的全景体现,代表了中世纪各类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平,同时它对于形式美法则的精心诠释,也为以后的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多元的创作方式。

4.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四

目标 :使学生对欧洲17|18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主要了解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凯兹等画家及作品。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17世纪三大油画家介绍。

难点 :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养。

准备 :课件制作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和教师活动

组织:

导入:

学生有关伦勃朗的资料介绍。

(问题)伦勃朗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或作品出现引出课题

展开:

1、《夜巡》又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群像》(1642)(画布油画)

(内容)作者画的是什么?

(教师介绍)

幻灯比较:集体肖像画形式

思考:《夜巡》的`画面构成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伦勃朗这样画,你觉得好不好?

讨论——表达

得出伦勃朗作品的特点。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画布油画)

请学生欣赏

(分析) 伦勃朗的成名作

2、《宫女》(1656)(油画)肖像画

欣赏作品(教师介绍作者)

作品特点分析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其它作品欣赏

3、《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1617)

神话故事画

介绍鲁本斯(教师)

欣赏作品(内容)

分析作品的特点(学生)

总结特点(师生)

提示:是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弘的特点。

鲁本斯其它作品欣赏。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

达维特(历史画)

题材介绍

分析作品人物、神态、动作

学生小结主题

5、《1808年5月3日的屠杀》(1814)哥雅(历史画)

小结:

知识性内容

组织:

导入:

伦勃朗(1606~1669)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过大学,不久缀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画肖像的热门职业,1631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并娶了一个富家小姐(莎斯基亚)。妻子富裕的家庭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给伦勃朗的绘画打上了强烈的生活烙印。

小结:

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ppt 篇五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端(13、14C)1、雕塑:尼古拉??皮萨诺(Nicola Pisano,约1220―1284),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兴趣,活动在比萨。作品是比萨大教堂布道坛的雕刻上,如《基督降生》、《博士来拜》、《基督受难》等,人物造型都显得庄重典雅,衣纹处理的厚重而有质感,层次变化丰富,明显带有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

2、绘画:a、奇马布埃(Cimabue, 约1240―1300),乔托的老师。以壁画为主,神圣题材的世俗化,明暗对比法的首次运用。《圣母子》。b、杜乔(Duccio di Buoninsgna,约1250―1318),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采用富丽高雅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成功地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感于锡耶纳的神秘性杂揉一处,突出了画面的抒情效果。代表作《光荣圣母》、《最后的晚餐》。

3、佛罗伦萨画派:乔托(Giotto,约1266―1337)创始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他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用现实生活的人物来表现宗教故事。代表作有《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尽管其写实技巧还显得比较幼稚、生硬,但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正是后来艺术家所要面临的问题,如戏剧性情节的构图,人物的表情神态,人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画面的空间层次,物体的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等。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15C)1、15 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现实主义原则,对解剖学和透视学的研究首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约在1420 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a、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 leschi,1377―1446)。作品有佛罗伦萨大教堂1-6。b、雕塑家多纳太罗(Donatello,1386―1466),是15 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创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风格的痕迹(模仿自然的现实),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高贵、典雅)。《加塔梅拉塔骑马像》、《大卫》。c、画家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传统,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他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出乐园》,《纳税钱》。2、15 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4―1510),他的绘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在使用宗教题材,能更自由的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如《春》、《维纳斯的诞生》。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16C 上半叶)1、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之一,画面充满科学精神和哲理思考。代表作有《天使领报》、《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萨》等。2、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在作品中倾注于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代表作有《大卫》、《创世纪》、《摩西》、《圣母子》、《哀悼基督》等。3、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代表作《雅典学园》、《西斯廷圣母》、《圣家族》、《圣母子与圣约翰》、《圣母玛利亚的订婚》等。

四、威尼斯画派(15―16C)1、乔万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0―1516),被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他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有小树的圣母》、《神的欢宴》、《湖的圣母》。2、乔尔乔纳(Giorgione,约1476―1510),贝利尼的学生,是从贝利尼风格过度到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诗一般的画面,并不单纯是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而且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暴风雨来临之前》、《田园合奏》、《沉睡的维纳斯》。

3、提香(Tition Tiziano Vecelli,约1487―1576),乔尔乔纳的同学,其作品不象乔尔乔纳那样抒情和宁静,而是显得壮丽、热情和富于想象,色彩强烈,用笔奔放。《维纳斯》、《带手套的男子》、《保罗三世》、《花神》。4、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比提香晚一辈,他在1553 年来到威尼斯,这时的威尼斯已过度了它的繁盛期,贵族和商人抓住最后的时光饮宴享乐、花天酒地,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威尼斯人追求的不是宗教的禁欲,而是世俗的欢乐与自由,他把这一切都搬上了自己的画面。《利未的家宴》、《格利戈里的宴会》。

5、丁托列托(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1518―1594),在威尼斯画派中别具一格,他的艺术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他的画也是具有规模宏大的构图,复杂激烈的人物、动态和异乎寻常的透视角度。《圣马可的奇迹》、《自画像》。6、柯罗乔(Antonio Correggio,1499―1534),他是与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纳、提香同时的一位著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北意的巴马,在画风上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较大,画面上色彩明快,诗意盎然,妇女形象美丽动人。《圣夜》、《丽达与天鹅》。他的作品已看到巴洛克的前兆。第二节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地图)

一、总体特征1、中世纪的尼德兰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2、由于雕刻作品现存极少,在15 世纪尼德兰美术中绘画方面的成就便显得非常突出了。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祭坛画与独幅木板画,因为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使得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有比较浓郁有宗教气息,总的绘画倾向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传统的宗教题材,却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二、奠基者1、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2、罗伯特??康宾,他的著名作品《受胎告知》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同时,画面上所描绘的风景为风景画在尼德兰地区成为独立画种奠定了基础。代表作还有些《肖像》。3、扬??凡??埃克,虽然他的画大部分为宗教画,但却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了光和色的表现,还对油画方法作了重要改进;题材因为现实世界和世俗生活,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开辟了尼德兰文艺复兴的道路。代表作《教堂中的圣母》、《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罗林的圣母》1-3 等。

4、罗吉尔??凡??德尔??维登,康宾的学生,1450 年曾去过意大利,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称他是自杨??凡??代克以来尼德兰最优秀的艺术家,通过它的活动,扩大了尼德兰画派在国际上的影响。代表作有《受胎告知》、《下十字架》、《最后的审判》、《妇女肖像》等。

三、15 世纪时期1、15 世纪中叶,在北方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文化艺术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画派。德尔克??波茨(约1415―1475)是北方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曾经为鲁汶市圣彼得教堂绘制了祭坛画,《最后晚餐》一画,画家没有按照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面大胆地移至15 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地狱》、《基督在西门家》等。

6.构建二十一世纪美术新课堂 篇六

地址:容桂城西小学

姓名:李海燕

联系电话:28181044

构建二十一世纪美术新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空间,设计一些趣味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是我学习新课程标准后近年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湘版小学《美术》教材就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化、综合化、生活化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关键词: 趣味 生活 综合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化

目前,课堂游戏正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之中,正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沉闷单一的状况。这里的课堂游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与特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使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乐学、觉得有趣味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如《卡通大亮相》一课的学习内容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叙说故事并大胆尝试用卡通手法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协作的学习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卡通虽然深受学生的喜爱,可我们仍然要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努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积极尝试。在这个单元里,我除了让学生观赏一些经典卡通电影如《白雪公主》、《狮子王》及《阿凡提》等以外,还让学生上台进行了一场模仿秀。首先是模仿卡通电影里的一个卡通形象并表演一小段,同时要求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表情、动作和电影里的有什么不同,结果当然是真人秀不如电影里的夸张,这时就要趁机让学生认识卡通里所运用的夸张手法。其次是让学生学习用卡通手法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可是对于小学 生来说仅仅凭着想象进行创作,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于是我再一次给一个他们切身体会的机会,即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组同学自己组织创作一小段“卡通小品”,要求要有主题,表情、动作要夸张。各小组进行竞赛,比一比哪一组的主题更有创意,哪一组的表情、动作更夸张,并相互讨论一下要如何去表达这样的“小品”。最后从这些小品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并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就这样,在愉快的表演过程中,素材有了,形象有了,主题也有了。这个单元学习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卡通,还学会了自编自演卡通。

二、美术课堂教学的综合化

1、美术与语文的综合:美术形式和语文形式都是人们表达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虽然两种方式不一样,但却是能相互诱导。如《生日快乐》这一课就可以采用美术与语文的综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表现生活的绘画、摄影作品,接着让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生活照片讲述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趣事。在布置作业时我根据本校学生绘画创作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减低作业的难度,要求学生做一个“画一幅小画,写一段文字,记一件事情”的作业。通过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来表达记忆中的一件事情。

2、美术与音乐的结合:音乐是用来听的,但可以令人在听赏过程中看到形象的画面;绘画是给人看的,但也是可以使人听到音乐流动的声音。音乐与美术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对应,相得益彰。如《听听画画》,《线的秘密》即聆听或回忆一段音乐,以演奏这种音乐的乐器造型为素材,把对这段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这一课的教学重在对学生个性表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认识美术与音乐的相融会的同时,也学会表现音乐的视觉印象。

3、美术与计算机的综合:电脑除了用来收集素材以外还可以借用它的一些设计软件来进行美术作业。如在《哆来咪》活动二的学习中,有一 3 个内容是画一幅色彩渐变的画。如果按传统的方法直接动笔在纸上画的话,会使作业量增加且枯燥,为了避免这个弊端我就安排了用电脑来完成这一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形式新颖,见效快,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学习美术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如《老师你好》活动三这一课除了要求学生会做贺卡以外,还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心灵需要抚慰的人们送上一份美好的祝福。在这个单元的教学里我趁着母亲节的来临,布置学生要做一节日的礼物送给母亲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电话家访部分学生的作业是否送到并作一个课后调查记录,记录表明大部分的家长都比较支持这种作业。从这个小小的调查结果我们都能看得出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来好好装扮我们的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7.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七

关于纹章的起源与演变, 到目前为止, 已经提出了很多种理论来解释。我们可以确定, 纹章大约出现于11—12世纪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时期, 当时欧洲各国军队交战, 骑士们均身着护体盔甲, 敌友难辨。为了避免并解决身份辨认的问题, 于是人们在自己的盾牌上设计了一个既独一无二, 又能从远处分辨的图案。于是这些图案被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最后演变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 血统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欧洲各国的贵族社会中, 并且通过联姻的方法与社会地位相当的贵族家庭建立关系。于是, 这种稳定、古老、排他的血统意识被不断强化, 而盾形纹章的发展演变正好为这种贵族血统的世袭提供了最理想的符号。

二、盾形纹章的出现

在英格兰, 纹章的产生与亨利一世 (1086—1135) 的统治有紧密的联系, 当时英格兰的皇族内部争权夺势。在12纪晚期的伍斯特编年史中, 一幅约翰的手稿里的图画充分说明了当时的这一时代特征:画中, 亨利一世辗转难眠, 被噩梦缠绕。梦境中, 他的身边围满了骑士, 好像意欲加害国王。这些骑士们手提宝剑, 持着当时的风筝形盾牌, 面饰有从右上角一直垂到左下角的盾带, 佩戴人字形臂章, 以及其它与早期纹章相关的几何图案。

从12世纪后半叶开始, 欧洲贵族中的男性成员开始在自己的盾牌上, 装饰一些与他们家族相关的图案。人字形的臂章和狮形标志开始出现在他们的印章和军服上。从现存下来的一些当时的印章上不难发现, 骑士们身佩着盾形徽章。在另一些印章上, 则盾牌本身就有可能是主要的纹章图案。于是, 盾牌与标志的结合开始形成了纹章。

从有组织的战斗出现起, 盾牌便成为骑士阻挡剑、斧和箭的进攻的主要保护手段之一。一旦对手的武器穿透了第一道防线, 能保护士兵的就只剩下他的盔甲和格斗技术。

每个民族的战士的盾牌各不相同:古希腊人习惯使用圆形盾牌, 而罗马人首选底部略呈圆形的大型矩形盾牌。这些图案本质上代表的是民族、兵团或者部落, 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纹章, 因为它们几乎不代表具体的个人, 也不具有任何纹章意义1。

纹章真正诞生于12世纪后半叶, 几乎可以遮住半个持盾人, 且盾身通常有弧度, 以便紧贴持盾者的的躯干。黑斯廷斯战役中所使用的盾牌是鸢形盾, 这种风格一直沿用到13世纪早期——不过那时, 盾牌的顶部边缘通常是直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战士穿起盔甲, 盾牌也逐渐缩小至持盾人身高的1/3。

从中世纪后仍在使用的盾牌中可看出, 它们通常用木片黏合在一起, 很像是早期的夹合板。木头在战斗中非常有用的, 因为对手的剑经常会插入其中不能拔出。这个瞬间, 往往就会给持盾者生死攸关的机会。盾牌表面通常覆盖着皮革、羊皮纸或者亚麻布等。人们将皮革用油熬煮成硬革, 涂上石膏或细灰泥, 就会像绸缎织物一样, 再在上面画上有菱形花格的装饰图案。再后来, 人们开始在石灰表面画上持盾者的纹章。

从严格意义上说, 用在纹章中的盾牌通常包括两部分:盾牌本身绘有的代表男性的图案, 以及代表女性的菱形图案。但事实上, 几个世纪以来, 盾形纹章的形状变化非常大, 从中可发现很多关于它的使用年代、持有者祖先民族的信息等。而且, 骑士马上比武中使用的盾牌和战争中常用的熨斗状盾牌也会同时出现在纹章中。

三、盾形纹章的组成

任何盾形纹章都由包括盾牌、头盔、羽饰、斗篷和饰环在内的几部分组成。较高级别的盾形纹章会还有扶盾者和铭言。如果纹章主人拥有伯爵或公爵等头衔, 则还会有代表其头衔的皇冠和小冠冕。

盾形纹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装饰在头盔顶部的羽饰。真正的纹章羽饰大约是在纹章图案产生后的约一个世纪后形成的。从13世纪早期开始, 头盔顶部常常平展开来, 向上突起, 形成一个扇子状的羽饰。这些突起处正是展示装饰图案的理想之地。

在早期阶段, 羽饰似乎就已经和骑士比武参赛者的级别相关了。在13—14世纪德国骑士的印章上就有一些这样突出的例子:他们的羽饰就像风铃或者嵌在孔雀羽毛上的旋转饰板, 当冲向对手时, 会发出低啸声并且不断旋转2。这种饰品很可能是为了使对手产生敬畏甚至畏惧感。但是, 它同时也满足了穿戴者的虚荣心。

14世纪时特别是在英国骑士中, 一款叫做“panache”的羽饰很是流行。它由装饰头盔的一层一层羽饰组成, 它们向上突起, 形成山峰的形状, 并常勾勒出当时流行的圆盖形头盔“活动头盔”的外形轮廓。

盾形纹章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其佩戴者头衔和等级的皇冠和小冠冕。从l4世纪开始, 不仅是王室成员, 很多家族的盾形纹章上也都开始出现皇冠或用珠宝装饰的小花环。

早期纹章上的小冠冕是国王或王室成员所戴冠冕的简化版本。尽管欧洲的贵族们实际上早已经戴了小冠冕数个世纪, 但不同等级的贵族, 小冠冕式样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才真正确定下来。

文艺复兴时期小冠冕的系统变得更加明确化、正式化。要根据穿戴者的等级, 顶部由数目固定的叶子和珍珠组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是纹章的传统式样, 实际上根据这些规定所设计的纹章几乎从未被真正佩戴过。更多的时候, 南欧诸国会以法国的盾形纹章为模板, 而北欧诸国的盾形纹章设计, 则多是参照神圣罗马帝国的式样和图案的。

扶盾者, 就是盾形纹章上扶持盾牌的物体。它们可以是人物、动物或者神话中的神兽, 有时甚至也可以是某种非生命物体。扶盾者不像盾形纹章的其他组成部分那样常见, 主要在最高级别的贵族和王室成员的盾形纹章中3。关于扶盾者, 一种说法是, 中世纪时装饰在教堂的天花板上的飞翔天使。这些天使通常手持圣徒或者耶稣受难的雕像, 有时也手扶善施者的纹章盾牌。另一种说法是, 扶盾者的出现是为了填充中世纪纹章的印章空白处。在这种情况下, 印章雕刻家用扶盾者来避免出现大片印刷质量不好的空白, 且使图案看起来美观。

几个世纪以来, 盾形纹章的风格一直不停地变化着, 从简单的识别象征性风格发展到纯粹装饰为主的洛可可式华丽艺术风格, 再到19世纪的荒唐型风格, 无不表现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英) , 斯莱特纹章插图百科【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6, 25

[2].F·U·罗格纳中古纹章学 (Medieval Heraldry) Reed International Books Ltd.2005:7.

8.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八

关键词 欧洲 语言学

一、 中世纪语言研究概况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4-14世纪的封建社会时代,基督教的阴影笼罩着全社会。15-18世纪的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各个民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活语言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经验语法学派产生。17-18世纪是欧洲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发展时期,与经验语法学派平行,17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唯理语法学派。

习惯上以12世纪初为界,把中世纪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世纪在语言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快,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受到基督教的巨大影响。基督教控制着欧洲各国的政权,也垄断了文化。而拉丁语是基督教的宗教语言,因此拉丁语在当时具有特权地位。当然,拉丁语的这种特权地位也带来一定的弊端,它阻碍了对欧洲各民族通俗语言的学习,同时在描写欧洲各语言时,总以拉丁语语法为蓝本,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

在这一时期对通俗语言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意大利的但丁。他十分重视民族语言的研究,并用意大利语写下了具有革命意义的名著《新生》和《神曲》,在欧洲各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二、 经验语法与唯理语法

(一)产生的背景

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提高了各民族的自觉程度;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也坚定了人对自身的能力的肯定; 哲学界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争论反映在语言学领域,就成了近代欧洲语言学的经验语法和唯理语法。

(二)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经验主义以英国人培根为代表,认为一切知识始于觀察,来自外部的感觉印象,否定天赋观念,认为人没有先天知识,人脑只是一块白板;强调归纳法,反对演绎法。经验语法自文艺复兴开始,但丁开了个好头,研究各民族活语言的学者也渐渐多起来,各国的经验语法也相继诞生。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语言进行详细的、孤立的观察,否定天赋论。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语音和形态方面,尤其是在英语方面的表现突出。

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的思想由来已久,雅思贝尔斯指出:“西方人始终运用了三大原则。第一大原则是坚定的理性主义。”(1997:14-151)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笛卡尔,认为认识并不起源于感觉经验,而是来自理性本身;理性作为“一种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且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

唯理语法:沿袭中世纪的老路,以拉丁语的研究为主,对其他语言的研究,则往往照搬拉丁语的规则和格式,机械模仿的风气十分盛行。以法国逻辑学家阿尔诺和语言学家朗罗斯编写的《普遍唯理语法》为代表,体现了唯理语法的许多主张,认为语言运作的根本原因只能在理性中发现。思维先于语言,语言表达反过来符合思维,思维决定语言,而语法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正如朗斯洛所说:“我常常寻思那些造成一切语言的共性和某些语言的特性的原理……一般来说我们的确可以认为语言共性的基础是人类思维逻辑的共通性或者说语言反映了这种共通性。”(姚小平, 2001)

三、 17、18世纪欧洲学者对语言问题的探索

(一)洛克vs莱布尼茨

洛克赞成语言和思维可以分离,思维可以先于语言而存在;他认为虽然主张由事物的名称追溯人类观念的起源,但赞成 “按规定”论的,并且他已经看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

莱布尼茨与洛克认为抽象名词也起源于明显可感的观念相反,他认定“几乎所有的语词其起源都是一般名辞,因为人们无缘无故的发明一个特有的名称来指示某一个体,这样的事是极为罕见的;在词与物的关系认识上,虽然承认语词并不都为一种自然的必然性所决定,但是由一些理由决定,这些理由有时是自然方面的,在这里偶然性有某种作用,有时是精神方面的,在这里就有选择在起作用。

(二)卢梭vs孔狄亚克

两者的观点有以下两点:

都注意到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同时又都注意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复杂性;都注意到了人类最初的语言起源问题。

孔狄亚克假定语言起源于“自然的呼声”,是为了表达人的需要。卢梭对孔狄亚克的“自然呼声”持肯定态度,对孔狄亚克认为的人最初创造语言是为了表达他们的需要的看法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语言的最初发明应归功于激情,而不是需要。他还认为社会要用“制定的符号”来代表观念,是必须经过社会的约定的。

普遍语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实际需要的反映。文艺复兴后,拉丁语逐渐丧失了原有类似国际语的地位,人们也希望有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国际共同语言。人们企图以汉语为模型创制普遍语言的尝试,尽管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然而终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因而未能得出什么积极的结果。

四、结语

中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准备了条件。语言学史上最有影响的3次争论之一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它不仅影响着经验语法和唯理语法的发展,而且影响了现代语言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美国描写结构主义和生成语言学。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姚小平,笛卡尔.乔姆斯基福柯—普遍唯理语法校后[J].外国语,2001(3).

9.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九

《华厅》

古斯塔夫?德?荣格BELG(1829 - 1893年)

材质:油彩画板

尺寸:73 x 54厘米

款识:画家签名 Gustave De Jonghe(右下)

日期:2014年10月4日至8日

拍卖公司:蘇富比

在看到这些融汇了东西方审美的艺术品,或许你会有个疑问“为何东方艺术在当时可以对欧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Xavier为我们介绍道:“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之后巴黎展览中所展现中国古代帝王的稀世珍宝,让西方人大开眼界,并开始尝试以新的形式融入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和艺术装饰之中。由此促使十九世纪西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关注与对中国艺术品的偏爱有着紧密的关系。与亚洲精美艺术工艺品的直接接触掀起了西方国家开始创作具有远东艺术作品特色的热潮。”在今年蘇富比秋拍《花样年华——十九世纪欧洲油画、家具及工艺品》主题展中,我们能看到一系列具有欧洲启蒙时期(17-18世纪)风格的古典西方艺术品,与1860年代后期(即恢复对日贸易)在巴黎兴起的东方主义艺术潮流截然相反。

此外, Constantine特别提到这次展览的油画展现了一百多年欧洲历史的艺术潮流与风格。例如,18世纪欧洲掀起的Rococo运动,主要是拉克鲁瓦的马赛和Pierre-Jacques Berton。19世纪的代表艺术家有现实主义的 Frederico del Campo和Frederick Soulacroix,巴比松画派的Hippolite Camille Delpy以及后印象派主义的Gaston Balande 以及Anred Vivrel。他所列举的只仅是该次展览中的一小部分。而Alexander也希望我们能够借助雕塑作品中体悟到新艺术运动是一场深受中日文化影响的西方艺术运动。在此次展览的雕塑中就能看到其受到新艺术主义的很多启发。

《一求芳心》

弗雷德里克?苏拉克瓦 法国(1858-1933年)

材质:油彩画布

尺寸:61.5 x 48 厘米

款识:画家签名 F. Soulacroix(右下)

日期:2014年10月4日至8日

拍卖公司:蘇富比

↑法国拟中国风格镶铜鎏金

中国掐丝珐琅缸

传为费迪南?巴贝迪尼制 法国(1810-1892年)

尺寸:高34厘米,宽45厘米,深28厘米

款识:缸底有中文铭刻

年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日期:2014年10月4日至8日

拍卖公司:蘇富比

镶铜鎏金黄檀木缎木

及果木镶嵌细工书桌配座椅↓

弗朗索瓦?林克 法国(1855-1946年)

尺寸:高172厘米,宽215厘米,深120厘米

年代:约1895年

款识:印有F.Linke工匠签名

日期:2014年10月4日至8日

拍卖公司:蘇富比

10.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十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是万物之本, 反对神主宰一切的观念。人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体, 应通过自己的思考, 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对于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人来说, 诸如“原罪”这样的观念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 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特征。因此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作家们以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为武器, 对传统教会的批判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 从理论深度上根本动摇了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如孟德斯鸠的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 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狂飙突进运动中最具价值的作品, 对后世的德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专业音乐家同样已开始挣脱封建宫廷和教会的束缚, 走向市民阶层。如莫扎特就是冲破音乐家受教会宫廷束缚的传统, 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变化, 成为自由音乐家。社会音乐生活空前活跃, 城市中兴起各种类型的剧院, 音乐厅, 建立起各种业余音乐社团, 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音乐会的听众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由宫廷贵族为主转而成了以市民大众为主, 音乐成了大众化的艺术, 这一切都成就音乐家的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因此整个音乐创作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由于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较之以往的文学, 启蒙文学的主人公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 成功地塑造了如鲁宾逊、汤姆·琼斯、费加罗、维特、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 许多人物既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 也呈现出人的灵魂的多重矛盾, 揭示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在文学体裁上, 启蒙作家为了宣传启蒙思想, 逐渐扬弃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 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 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 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戏剧方面也随之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市民剧的形成上, 它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严格界限, 不遵守“三一律”, 运用散文语言创作, 开创了后来长足发展的话剧的先河。音乐创作在文学的影响下, 诞生了喜歌剧这一新的歌剧题材。它标志着歌剧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普通人、平民的生活成了主要的描写对象。佩格莱西的《管家女仆》、卢梭的《乡村卜师》以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平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音乐风格上, 也力求朴实、自然、清新, 没有人为造作的痕迹, 生气勃勃, 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在歌剧的发展史上, 第一次鲜明地突出了歌剧音乐中自然美的特征, 对于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确立, 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 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有的作品以一定的哲学论点作为组织材料、结构情节的中心, 集中讨论哲学、政治、宗教、教育、道德等问题;有的作品通过具有作者代言人性质的主人公, 发表深刻的理论见解;有的着力塑造富于哲理意蕴的艺术典型, 以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具体显现某种哲理。启蒙文学这种哲理性、政论性见长的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得最明显。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角度, 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 批判旧世界, 主张用启蒙思想塑造新人。歌德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诗体小说《浮士德》, 反映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 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的精神世界。这些蕴含哲理的思想同样直接影响了音乐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这一点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卢梭、莫扎特、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中, 使这时期的音乐文化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卢梭不但是一个思想家, 也是一个文学家和音乐家。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 既是继承者, 又是创新者。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模仿, 而音乐和语言共同源自人类表达激情的需要这一观点,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 既是继承者, 又是创新者。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比较, 他的美学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众多名作中, 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 人的尊严的主题, 在他们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启蒙主义时代的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色, 即思想深刻, 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 音乐语言新颖, 有较强的戏剧冲突, 能启迪人的智慧, 触动人的心弦。音乐家们的作品大多具有社会意义, 为维也纳的音乐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使维也纳成为后世音乐家膜拜的圣地。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也是历代作曲家所无法替代的, 几百年来, 仍保持着它动人的魅力, 这正是他们审美观、艺术观的深刻之处, 对同时代欧洲及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 18世纪的欧洲, 无论从音乐的发展和特点来看, 还是从音乐家的选材、创作过程、创作风格来看, 都与启蒙运动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文学作品有密切的联系。文学创作引导着音乐家丰富想象力、大胆创新、开拓新的领域。音乐家通过文学艺术了解人类、认识社会, 掌握先进的思想与广博的知识, 使音乐创作具有高瞻远瞩的气势与深入灵魂的深度。当今艺术发展的潮流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各种艺术种类相互融合与渗透将形成新的热潮, 而文学与音乐这两个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 也将在相互渗透中不断繁荣, 在相互促进中蓬勃发展。

摘要:音乐的创作与文学思潮的变化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8世纪的欧洲文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整体思想体现出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与自由, 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因此, 受文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大胆突破了原有的陈规。戏剧、交响乐、歌剧等由颂扬宗教神性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 作品取材多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表达普通民众的情感。其他音乐体裁在创作手法上也逐步自由化、情感化。本文主要探讨了该时期文学思潮变化与音乐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文学,思潮,音乐创作,宗教,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德]保罗贝克.西方音乐的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11.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十一

关键词:马可·波罗,置疑,商人,宗教,崇拜

如果要讲述13 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史,那就不得不提到《马可 • 波罗游记》,它的作者是马可 • 波罗。然而连马可 • 波罗的朋友们也不相信他的“东方见闻录”。直至他去逝前,他们仍然要求他去消书中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说法,但是马可 • 波罗回答:“我未曾说出我亲眼看见的事物的一半。”[1]那么,马可 • 波罗被13 世纪欧洲人置疑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对马可 • 波罗其人和他所处的13 世纪欧洲进行一个简略的分析,以解上述疑惑。

一、威尼斯商人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西方称中国为丝国——“赛里斯”。[2] 西方人对丝绸和香料的热爱不下于黄金,因为那些珍贵的物品都是气候比较温和的欧洲所不可能生产的,所以它们都是远东地区的专卖品,主要由阿拉伯的中间商经海路输入西方。而波斯商人占有地理的优势,从中赚取了巨额的利润。[3]

于是,商业的巨大利润就驱使了欧洲商人进行探险,其中之一就有威尼斯商人。1254 年,马可 • 波罗就出生在一个威尼斯商人家庭,他17 岁时随父亲经商,来到中国。25 年后,他们回到威尼斯,已资财百万。三年后,马可 • 波罗在威尼斯人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马可 • 波罗口述了他的“东方见闻录”,由比萨战俘鲁思梯谦用法兰西语记录。停战后,马可 • 波罗继续从事商业活动,直到1324 年去世,葬于圣多雷兹教堂。

那么,马可 • 波罗的身份首先可以界定为商人。作为商人,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谋取利益。那他为了获得利益,撒个谎,又算什么呢?也许有人说,马可 • 波罗拥有百万资财,一本书能为他带来什么好处呢?事实上,《马可 • 波罗游记》的确为他带来了不少的机会和好处。

因为有了《马可 • 波罗游记》,马可 • 波罗的大名才在欧洲远扬开来。面对人们的猜疑,马可 • 波罗从未提供过有力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确到过中国,而名声却越传越响,他还曾把自己的书赠送给贵族,“在一三零七年,他曾经将他的游记送了一部给一位法国贵族。这位贵族在书中注明该书自马可 • 波罗处得来,‘他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性情高尚,曾游历许多国家,他愿将自己亲见亲闻的事实,传播于世界。’”[4]

马可 • 波罗只是一个威尼斯的商人。他虽然有钱,那并不是高贵的出身赐予他的,而是冒险得来的,谁又能为他的钱提供一个合法的证明呢?他写了这样一部书,但他也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见闻的可靠性。但是,他却因此获得了许多的名气。在这种情况下,马可怎么会不成为人们眼中的小丑呢?

二、基督教徒

中世纪的欧洲就是基督教的天下,马可 • 波罗就是基督教徒。据《马可 • 波罗游记》小引载:“众所周知,自从上帝创造亚当以来,直到现在,无论是异教徒、萨拉森人、基督教徒,无论属于什么种族,什么时代,从没有人看见过或观察过马可 • 波罗在本书中所描述的如此多,如此伟大的事情。”[5]在本段话中,就运用了“上帝造人”的基督教义。

那么,在遥远的中国,与马可 • 波罗生活的时代相应的是中国的元朝。《中国民俗史 • 宋辽金元卷》对元代信仰有所论述:“元代社会一方面宗教流行,并受到统治者的包容和支持,宗教信仰占有极突出地位,同时各民族也保有自己的崇拜对象。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6]元朝的宗教政策在《马可 •波罗游记》里也有所反映,在游记的第一卷中讲道:“所有基督教徒、偶像崇拜者、萨拉森人和各色人等都分别祷告,祈求他们的上帝和偶像保佑大汗,赐给他福寿安康。”[7]又有哪个虔诚的基督徒敢相信有多种宗教并立的国家呢?即使他们相信元朝有这一政策,基督教会又怎么愿意让人们在思想上产生“宗教平等”的观念呢?在这种政治局面下,聪明的威尼斯人对《马可 • 波罗游记》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对马可 • 波罗其人也不予肯定。

三、异域的崇拜者

谈到中西方文化交流,除了经商、传教这些和平方式以外,战争与掠夺的暴力方式客观上也会起到交流的效果,比如十字军东侵和蒙古统治者向西扩张。

十字军东征是13 世纪西方基督教会组织的西欧封建主和商人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发动的侵略性军事远征,十字军东征带给欧洲人民无尽的苦难,使西欧死伤了上百万人。十字军税和其他杂税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8] 然而,《马可 • 波罗游记》却好似一针强心剂,再次刺激了那些野心家的雄心。那富庶的城市充满了黄金,然而苦难的人民再也无法经受住一次“十字军东征”了。在这种情况下,讨厌战争的威尼斯人就会讨厌“马可 • 波罗”和他的游记。

蒙古西征也是发生在13 世纪,乔治 • 威尔斯在《袖珍世界史》中对此也有记录:“蒙古人的征服活动,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即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活动,在范围上也不能和它相比。”[9]在《马可 • 波罗游记》中也讲到了“鞑靼人的战争习惯、武器和对长官的服从”一节,他讲到了鞑靼人打仗勇敢,性情凶残,可以忍受种种战争所经历的困苦。[10] 这些情节足以使欧洲人震悚。马可却似一个异域的崇拜者,充满了赞美之词。可是他却忘记了,鞑靼人就是可能吞没欧洲的“祸水”。欧洲的统治者们有谁愿意看到本地人把那野蛮的鞑靼人描写地那么伟大呢?他们唯一的选择是置疑。

当历史一页页翻过时,西方人由对《马可 • 波罗游记》的怀疑到惊羡到向往,终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文艺复兴的开始,兴起了向东方寻觅财富的大探险。这个威尼斯商人、基督教徒、异域文化的崇拜者马可 • 波罗,他还是诱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洪波涌起。

参考文献

[1]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20.

[2]马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丝绸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4.163-176.

[3]陈拂松.世界文化史[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73-291.

[4]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6.

[5]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

[6]钟敬文.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05.

[7]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22.

[8]陈拂松.世界文化史[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87-291.

[9][英]乔治·威尔斯.袖珍世界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345.

12.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十二

契合点——进入欧洲的海上距离最近

“勒阿弗尔港既是亚欧航线进入欧洲的第一个挂靠港口,也是离开欧洲最后一个挂靠的港口。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勒阿弗尔港作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的第一个门户,HAROPA连接着2亿消费者。”法国HAROPA港口联盟商务部长康睿德兴奋地告诉与会者, 2014年以来,船公司开辟的新航线不断在HAROPA港口落地,包括中国船东的190 00TEU“巨无霸”集装箱船开始挂靠勒阿弗尔港,HAROPA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全球航运商首选的重要物流枢纽。

作为法国最大的港口联盟——HAROPA,是由勒阿弗尔港、里昂港和巴黎港在完成港口私有化改革后的2012年组建而成。在区域位置上,HAROPA麾下三港不仅同属大巴黎地区,濒临法国北海岸线,而且背靠法国最大的工业区,无论是石化、汽车、航空或农业,均具有高潜力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集聚了法国高技能的劳动力,同时还位居欧洲第二大消费者市场——法国(仅次于德国的)最佳的海运门户。

从中国抵达西北欧港口的海运时间看,上海港、宁波港抵达HAROPA港口分别为28天、27天;抵达安特卫普港分别为29天、28天;抵达鹿特丹港分别为28天、30天;抵达福斯港分别为30天、36天。在进入欧洲的海运距离上,HAROPA占有得天独厚的“天时”之利,HAROPA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三港结盟后的2014年,其完成海运、河运的总吞吐量达1.2亿吨,其中,仅勒阿弗尔港出运的葡萄酒和烈酒达10亿瓶。其拥有“三大”桂冠:法国最大的对外贸易集装箱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和烈酒运输港、法国最大的车辆进出口港。同时还位列北欧第二大化学制品运输港、第二大国际原油市场供应港(并占法国原油进口量40%)、北欧第五大集装箱港。

融入点——亚欧港口“对接”的海运时间最佳

“目前已有17家船公司在HAROPA辟有集装箱班轮航线,每周有3 100个航班连接全球600个港口。”据康睿德介绍,在西北欧港口中,HAROPA拥有最密集的欧亚航线,每天有两条航线的多个航班往返勒阿弗尔港和大中华地区港口,同时有422家货代、物流商、运输公司为大中华地区与HAROPA的海运贸易提供服务。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由HAROPA港口运往中国的货物增长达30%,年进口集装箱货物中来自亚洲的占73%。

HAROPA拥有深水良港的优势条件,其中勒阿弗尔港没有任何潮汐限制,可在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中全天候接纳目前最大的集装箱船满载进港。2014年,勒阿弗尔港成功完成并创下每天接卸一艘10 000TEU以上集装箱大船的记录。这是西北欧除鹿特丹港外,勒阿弗尔港明显胜出周边大港的一大优势。据康睿德介绍,除了全天候,“船舶在HAROPA进港靠泊码头的平均时间为1小时30分”,所有船舶在进入HAROPA港口前的4~6天,都可提前申报清关,从而将货物在码头堆存时间缩短至平均3.6天。在亚欧港口“点到点”的对接上,HAROPA足以赢得亚欧之间的最佳海运时间。

着力点——多式联运的物流效率最大

多式联运是HAROPA着力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和高效率物流服务的最大亮点。HAROPA拥有大巴黎地区塞纳河沿岸13座船舶挂靠码头,每周超过120个的铁路和水路直达班列,以及腹地内2 个最大的航空货运机场,通过“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多式联运丰富而交互的“动脉”,连接欧洲主要城市和工业中心,通往整个欧洲内陆市场,实现货物“门到门”的无缝衔接。

除不断完善集疏运系统外,近年来,HAROPA更着力港口“软件”升级。据介绍,由HAROPA与微软合作开发的新一代港口一体化信息系统,将客户在不同港口的活动信息连接至同一个平台,通过简单、可靠、快速的管理程序,将物流服务变得更便捷、更安全。“这几年还开发了卡车预约系统。”康睿德介绍说,通过互联网上的APP随时随地进入这一系统,进行卡车预订,从而确保货物中转、准点装运,为客户节省了货物等待装运的时间成本。同时,货物信息共享系统(Cargo Community System)、海关操作系统将三个港口的货物信息与海关操作系统连接,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相较近年来不少欧美港口常常因为码头拥堵、罢工而造成客户焦虑、货物滞留,HAROPA港高层显得十分自信而淡定:“无论是港区内或连接外部的公路、水路、铁路均没有拥塞的问题。”法国海关勒阿弗尔口岸副关长Laurence COREDO先生十分认同地表示,“货物到达HAROPA港口,均采用100%电子化申报,清关时间不到5分钟,一天24小时,每周7天,随时申报。”正是得益于法国港口通关的简单、便利与快速,推动了HAROPA港口服务效率的提升。据透露,目前正在推出的MTD模式,所有货物均可在港口停留90天,而客户无需担忧产生新的税费支出。充裕的时间让客户可以从容地安排货物出运。这一 “新政”将创造更宽松的港口物流环境,无疑将大大提升HAROPA港口的市场竞争力。

“从2014年开始,随着新航线不断开辟,不少船公司的班轮选择两次挂靠HAROPA港。”康睿德十分欣喜。2015年前10个月,HAROPA港吞吐量增长10%,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全年将达到270万TEU。展望未来,他预计将有更加多元的投资主体会在HAROPA港投资兴建物流仓储设施。投资1.4亿欧元兴建新的多式联运码头,以及超过30万平方米的仓库将建成投用,为HAROPA增添新的发展空间。

毫无疑问,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势必加快HAROPA迈向全球一流枢纽港的步伐。

13.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十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关于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之间不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前者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后者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 ②前者突出理性,后者注意表现人的感情 ③前者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后者则不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

A.①②③均正确

C.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B.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D.②正确,①③不正确

【解析】 新古典主义美术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浪漫主义美术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与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③错误,①②符合史实。

【答案】 B 2.“场景超越现实,光线太过完美,教堂过于雄伟。抛开了启蒙理性的限制,没有反映19世纪生活的真实状况。”这是对某幅画的评论。由此可知,该画的艺术风格是()

【导学号:71640043】

A.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B.浪漫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 现实主义强调再现社会风貌,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场景超越现实„„”“抛开了启蒙理性的限制”等信息表达了对启蒙理性王国的失望,故B项正确;现代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古典主义主张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3.“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描绘变成真实。”下列作品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巴黎圣母院》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自由引导人民》 D.《格尔尼卡》

【解析】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描绘变成真实”,可以看出该流派是现实主义。分析四个选项,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艺术风格是有高度的思想性、成熟性,是真善美的。下列两幅绘画的相同之处是()

《清明上河图》

杜普雷农村风情画 A.注重写意,抒发个人主观性情 B.大胆创新,采用夸张与抽象的表现手法 C.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D.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解析】 《清明上河图》不是写意,而是写实,故A项错误;两幅画都注重写实,没有夸张和抽象的手法,故B项错误,C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没有反映民间的疾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某一画派的产生受到了光学发展的影响,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该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下列作品中属于这一画派代表作的是()

A.

B.

C.

D.【解析】 根据材料中“受到了光学发展的影响”“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等信息可知属于印象主义画派。A项是浪漫主义,B项属于现实主义,D项是现代主义,皆错误。

【答案】 C 6.20世纪30年代,一位艺术批评家在批评某一画派时说:“他们画的是一堆堆由色彩暗淡的平面组成的几何图形,完全没有和谐。”他所指的是()A.浪漫主义画派 C.现代主义画派

B.印象画派 D.现实主义画派

【解析】 由“20世纪30年代”“画的是一堆堆由色彩暗淡的平面组成的几何图形,完全没有和谐”可知这与现代主义画派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能力提升] 7.朱铭在《外国美术史》中说:“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求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中体现他们这种“追求”的有()①《向日葵》 ②《自由引导人民》 ③《拾穗者》 ④《日出·印象》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③④

【解析】 “追求光和色的美”的艺术风格是印象画派,和《向日葵》《日出·印象》的艺术风格相吻合,所以选C项。

【答案】 C 8.一位美术老师为一位环卫工人画肖像,看着画,有人判断该工人是一位妙龄少女,有人判断该工人是一位五旬老汉,甚至有人判断老师画的是一棵树。据此判断,该美术老师的绘画风格是()A.浪漫主义 C.印象派

B.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由“有人判断该工人是一位妙龄少女,有人判断该工人是一位五旬老汉,甚至有人判断老师画的是一棵树”可知它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卫《拿破仑加冕》

材料一 所有的新政治人物都爱把自己视为希腊与罗马的现代体现。„„波拿巴以古代英雄的模样在画中出现。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变成了帝国的理想,而皇帝建立一个拉丁—莱茵大帝国的渴望又反过来加强了新古典主义精神的传播。

——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

材料二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思想的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当维克多·雨果画画时,他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

——《西方艺术史》

材料三 观察以下两幅图片

(1)根据材料一内容及图片,分析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兴起原因及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浪漫主义美术的创作特点。(3)材料三中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何种流派?

【答案】(1)原因: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的追求。特点:强调理性,往往选择严峻的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为题材;表现形式上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2)反对理性,注重感情表现和个人感受;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生动丰富;不拘泥于对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3)分别属于现实主义和印象画派美术。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材料二 现代主义名画:《表》。

材料三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认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主义美术兴起的时代背景。

【答案】(1)象征性: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表现性: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特征;抽象性:强调形式,轻视情节内容;革新性: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

上一篇:《燕子》教学设计下一篇:很全的一年级拼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