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之出则悌篇

2024-09-05

弟子规之出则悌篇(2篇)

1.弟子规之出则悌篇 篇一

弟子规讲解 《出则弟》

前面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中“入则孝”的内容,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学习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即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讲的都是小节或者是细节,但大家不要轻视细节,因为许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我们今天享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先辈们辛勤创造的,所以就要尊重长辈,特别是付出巨大劳动和心血的父母、祖父母、老师等人。那么,现在的孩子和尊长交往的时候,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 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怎么样来理解的呢?老师概括一下,就是做为兄长,做为哥哥的要很爱护弟弟妹妹;做为弟弟妹妹呢,要很尊敬兄长。当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了,那么孝道也就在其中了。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兄弟姊妹血浓于水,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我们更要懂得互相礼敬谦让,不要因为一句话就伤了对方的心。我们内心都是非常地珍惜这一段兄弟姐妹的情义。处处为对方着想,绝对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和兄弟姐妹发生争执、发生争斗。有一首描写兄弟之间情谊的诗篇,诗中是这样写道“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我们学《弟子规》就要好好地力行,做一个好的榜样。要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过失,学会忍让谦恭,做到兄弟友爱,这也是在为父母尽孝。孝顺父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古人的兄弟情义,真的是足以让我们听了之后都感动得落泪。一个故事叫《赵孝争死》。

在汉朝的时候,有两个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兄弟二人非常的友爱。有一年因为粮食减产,饥荒严重,社会极不安定。盗匪猖獗,四处地烧杀抢掠,甚至出现了连吃人的情况。

非常不幸弟弟赵礼被强盗抓去了,弟弟被掠走的消息传到了赵孝的耳中。这个时候赵孝心如刀割,非常的焦急。他心里想,如果弟弟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向父母交待啊?我宁可赔上自己的生命,也要把弟弟救回来。

于是赵孝就一路打听强盗所去的方向,到了强盗所在的山寨,结果看到弟弟赵礼被捆绑在那里,身旁有一口大锅,锅里的水正呼呼地冒着热气。原来饥饿的强盗已经打算把弟弟煮着来吃。

这个时候,赵孝顾不上跟弟弟搭话,马上就来到强盗跟前说道:我的弟弟身体有病,他那么瘦弱,你们要吃就吃我好了,我比较胖,身体也比较好。弟弟赵礼抢着跟强盗说到:被你们抓来,要吃就应该吃我,绝对不能连累我的哥哥。

同学们,我们看兄弟二人,争着抢着要做什么?争着抢着要为保全对方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哥哥的心中念念惦记着弟弟的安危,弟弟也是在担心着哥哥的安危。

结果这些无恶不作的强盗们,听到兄弟二人这样的对话,看到了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这人世间兄弟的真情实意所感动,不禁流下了热泪,还把他们兄弟二人给放走了。

赵孝和赵礼他们兄弟二人这样的互相爱护,宁肯牺牲生命的精神,来保全兄弟的生命,这件事情就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也是一位深明仁义道德的君王,皇帝就下诏书封他们兄弟二人做了官,而且把他们这种感化强盗的事迹昭告天下,让臣民来学习。

在《论语》中有一段话说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只要言行谨慎、恭敬没有过失,与人相处以礼相待,非常谦恭谦和,四海之内的人都愿意亲近你,愿意和你交往,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兄弟姐妹就会遍及天下。

现在我们再来理解,谁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呀?(自家兄弟姐们)(表兄表妹。)就是说亲戚家的孩子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还有吗?还有谁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呀?(同学是。)

同学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还有呢(朋友是。)还有呢

(中国、世界各个角落里的孩子都是我们的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博爱啊,全社会都讲究友爱兄弟,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就是我们的地球。所有的人都做到了,地球上就不会有战争。中国08年举办的奥运会,主题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歌是《相亲相爱一家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祝福,我们的兄弟姐妹就会遍及海角天涯。从中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

我常说:知道、悟到、做到,才能得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学完《弟子规》以后,做到珍惜身边的所有的良师益友,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活出人的味道。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生,决定我们成与败,决定我们苦与乐。珍惜才能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就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不要斤斤计较,把钱财看得淡一些,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忍让一点,忿怒过一会儿就会消失。人生在世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自私观念让很多人迷失自己,其实很可怜,中了钱的毒,眼里只有利益,金钱,看不到任何的亲情、友情、爱情,也让很多人,乃至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俗话讲:“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利刃”就是很坚硬的刀,它割坏我们身体的时候,这个伤痕可能过一段时间它就好了,伤口就愈合了,这是“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而对他人说出伤害人的话,伤害他人的话,“恨难消”,这样的忿恨是很难消除的。

所以,我们要不要发脾气啊?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们看“怒”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奴”,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说明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他的心做什么了?他的心就做奴隶了,做什么奴隶?自己坏习惯的奴隶,被自己的坏脾气、坏习惯牵着走,你就会丧失德行。所以,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奴隶啊?

(不要。)

不要,我们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要有志气。还记得我们的人生志向吗?

我们要磨练自己,提升了我们的能力,提升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进步、成长会更快,让我们更加坚强。

一句好话会给别人带来力量,会让人欢喜,会激发别人向上。一句不好的话可能就会带来冲突,甚至于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灾祸。所以我们说话要注意抉择,要经过一番考虑再说,要“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做人都要重义轻利。重道义,讲恩义,有情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真正踏实,真正快乐。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端板凳给别人坐,就是端给自己坐。同学们,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只要我们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温暖、美丽的人间。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怀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来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家庭呢,愿我们早日实现梦想。

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或者是坐、走的时候,都要有一颗恭敬的心,要尊敬长辈,要做到“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在饮食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礼节呢?我们每天都要用餐,用餐之前可以做些什么呢?比方说,听到爸爸妈妈说:开饭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先帮妈妈盛饭,帮爸爸妈妈拿筷子。)(可以帮父母来端菜)。

端菜你要注意什么?(要双手拿盘子。)

要很小心、要谨慎,是不是?如果那个盘子比较烫怎么办?比较烫手,怎么办?(你下面可以垫一块毛巾。)

如果我们被烫到了,父母也会不安的,是吧? 开始吃饭了,我们还需怎么做啊?(先请爸爸妈妈入座。)

好,“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是一家三口用餐,先请爸爸妈妈入座,请爸爸妈妈坐在哪里呀?

(请爸爸和妈妈都坐在正中间的位置。)

这个坐座位也要懂得,家中的主位一定要让长辈先坐,让父母坐。我们小孩子,绝对不可以抢先去坐那个主位。主位是什么地方啊?主位就是正面对门的位置这是主位。

吃饭的时候,我们一定是请长辈先坐,先用餐。我们同学在家里用餐的时候,第一口菜夹给谁呀?夹给长辈、夹给父母,是吗?那,你要说句什么话呢?(爸爸妈妈请您先用)。

如果爷爷奶奶和你一起吃饭呢,先夹给谁啊?(爷爷奶奶)学习饮食方面的礼节,看似小事,学问还很大,作的好与坏,可以看出我们的家教怎么样,所以我也相信我们同学,能够真正做到,我也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家庭,也会时时地洋溢着幸福!大家有信心吗?(有。)

坐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啊?(首先上车之前,就要排队,不能争先恐后地去抢,如果那样,就会很危险,也有失礼敬。)上了车之后呢?上了车之后可以做什么?

(可以给长辈让座,可以给残疾人让座、可以给孕妇让座。)《常礼举要》当中也有这样的教诲,叫“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就是说为人子弟的,你坐在那里,都不要坐在位子的正中央。“坐不中席,行不中道”,走路的时候,也不要走在马路的中央,那样很不恭敬、很傲慢的样子。“徐行后长”,应该缓缓地走在长者的后面;“不疾行先长”,不要快步走在长辈的前面,这些都是礼节。

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什么意思?就是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当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的代替父母去转达。

这个就是一个接待之礼,孔老夫子讲:“不学礼,无以立”。礼节太重要了。

在这个学校里边,比如说现在下课,我们是一班,二班的老师来到了教室门口,她肯定是进来要找人,你打算怎么做?

(鞠躬。)

然后呢怎么说,(“请问老师有什么事吗”)? 这时候你的眼睛一定要看着老师,然后面带微笑,落落大方。老师说:“我想找一下你们班的李老师。”你怎么说:(“老师请您稍等,我马上去找。)”

跟自己的老师怎么说啊,李老师,门外有位老师找您,然后引导着老师来到外班的老师面前。

如果正好老师不在,你要怎么办?

(“老师,我们老师不在,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您转达吗?”)好。

接下来我们在家里边,我们在家里要怎么做?如果你的爷爷奶奶,你的爷爷要找你的爸爸,或者你的奶奶要找你的爸爸或者妈妈叫你。怎么办?

自己马上跑到长辈面前,“爷爷,您是要找我的爸爸吗?”然后爷爷说:“是啊。”你说:“爷爷请稍等,我马上去找。”赶快跑到爸爸面前,然后把爸爸引导到爷爷这里。

如果“人不在”呢?爸爸刚好出去了,你要怎么办?

(你要走到爷爷跟前,对爷爷说:“对不起爷爷,爸爸出去了,请问有什么事?我能帮您转告吗?”)

如果家长告诉你一会叔叔来家做客。你们作为孩子,要怎么样接待?当客人来时,敲门声一响,我们马上来到门口,问一下,是叔叔吗,果然是叔叔,马上把门打开,请叔叔进来。还要做什么呢?

第一件事情,现在住楼房的很多了,一进门是不是得换鞋呀?就要把拖鞋给老师摆好。拖鞋怎么摆?(一定要顺势能够穿进去的方向,)

穿拖鞋的时候要帮叔叔接包,接过包之后把叔叔引导进客厅,引导到座位上,说:“叔叔,您请坐。”然后,“叔叔,请稍等,我给您倒杯水。”要恭恭敬敬地递上来:“叔叔,请喝水。”然后,“叔叔,您稍等。我去把我的爸爸叫过来。”其实这时候你的表现谁最高兴啊,爸爸,非常有面子,长养了父母的德行啊,他感到骄傲,对不对?如果你做得非常有礼貌,客人也很欢喜,对你都很赞叹有加,最有面子的是谁啊?(爸爸)。

如果你做事很沉稳,能够有始有终,做到进退有度,这样爸爸妈妈、长辈就会非常安心、非常的放心,有什么事情一定会对你非常地有信心,非常相信你。所以,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慢慢地你做事能力在提高,你的气质就会提升。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来概括一下,“称尊长”,对长辈的称呼我们要懂得礼节,不能够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这样是不礼貌的行为。而且长辈见识多、阅历深,我们在长辈面前绝对不要夸夸其谈。在长辈面前也不要特意地去表现自己的才能、才华,这样也有失恭敬,而且有损我们的德行。

我们先来看“称尊长,勿呼名”。“长”,是指“长辈”,什么样的人是长辈呢?一般是年龄比我们大的人我们称为长者。“年高为长”;还有“位高为长”,地位比我们高的人;还有“德高为长”,这些都是我们的尊长;再有就是“先学为长”,在古代,今天也在沿用,称先入门学习的人为“兄长”、“学长”,先学为长。

我们现代人,像我们同学之间互相称名字是吧?我们也要懂得,尊重自己的名字,也要尊重别人的名字,绝对不可以拿别人的名字随便地去开玩笑。

我们如果听到有人直接叫我们父母的名字,我们都会觉得怎么样?心里怪怪的是吧,一定也很不高兴?如果在叫什么外号之类的,如:大个子、大吧米、老蔫、三胖子,你一定气不打一处来,对吧。所以有礼貌的孩子就要做到称尊长、勿呼名,当然更不能叫外号了。

对长辈有哪些称呼?

跟爷爷奶奶年龄相仿的我们就称“爷爷奶奶”,跟爸爸年龄相仿的我们就称“叔叔”或者“伯伯”,跟妈妈年龄相仿的我们就称“阿姨”。还有,我们也可以称他的职务,在他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比方说“王主任”、“李经理”、“王校长”等等。

再来“对尊长,勿见能”。就是在长辈、尊长面前,绝对不要去特意的卖弄自己的才华、能力。“勿见能”的“勿”是一定不要,这个“见”在这里读作xiàn,表现的意思。

有的人心高气盛,爱张扬、不内敛。俗语说:“贪叫的鸟没肉,好吹的人无知”。“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这足以说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做人一定要少说话、多思索、不逞能。如果这样有失德行。

没德行不行啊,没德行就不是有道德的人,就不会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更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我们无德,是我们的人生失败,更是父母的噩梦啊。你就是个不孝之人。

有诗这样形容:“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什么意思呢? 老师来概括一下,就是说在路上遇到长辈、尊长的时候,我们要赶快迎上前去,向长辈问好、行礼,如果长辈一时没有什么吩咐,我们就恭恭敬敬地退立在一旁,听候指示。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咱们先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圯桥进履》。这个“履”就是指鞋子。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年轻时非常有恭敬心,非常尊重长辈。在辅佐刘邦之前,有一天,他正在一座桥边散步,旁边有一个老者坐在桥上,这位老者就是著名的黄石公。

看到张良过来,他故意把鞋丢到桥底下,看着张良说,年轻人,你去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看到老人故意把鞋丢下去,也非常气愤,甚至想揍他一顿,后来又一想他是长辈,气就消了,到桥底下把鞋子捡起来。捡上来之后,老者又说,帮我把鞋穿上吧,张良见此情景,心中暗暗惊奇,张良很纳闷,他是长者,于是就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鞋子。

老人穿上鞋子以后,哈哈一笑,扬长而去。张良很惊异地目送老者离去,没想到老者没走多远,又回来了,跟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天明时桥上见”。你看老爷爷为什么要跟他说这样的话啊?为什么跟他约定时间再次相见呢?为什么啊?老爷爷一定是看张良非常的谦恭有礼,孺子可教。

约定时间到了,张良按时来见老者,想不到老者已经在桥上了,张良赶快上前跟老者问好,作揖行礼。“路遇长,疾趋揖”,老者见他来迟了,不高兴地说,五天后再来吧。又过五天,张良鸡鸣即起去见老者,没有想到老者又已经在桥上了,老者又很生气地说,怎么可以比我还晚到呢?对张良又说,五日后再来。张良心里,有这份对老爷爷的恭敬。老爷爷跟他约定的事情,他一定要做到。而且张良觉得怎么样?你看,自己怎么来得还没有老爷爷早呢?下一次一定要补过,要来得早一些。

第三次张良一夜未睡,半夜时分,他就来到了圯桥边。啊,这一次真好,老爷爷还没有来呢,张良就非常喜悦地站在桥头上等着老者。过了不一会儿,老者就从远处走过来,张良怎么样?“疾趋揖”,赶快走到老者跟前说:“老人家好。”然后行礼,老这这一次面带微笑,然后从自己的袖子里,拿出了一本书,交给了张良。老者对张良说:“读了这本书的人,将来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你所辅佐的主人,可以称王天下。十三年后,你到济北(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可以见到我,谷城下(今山东省阳谷县)的黄石就是我。”说罢转身离去,张良从此再没有见过这位老人。

张良拿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姜太公曾经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了残暴的商纣,所以说姜太公号称用兵如神。这一部《太公兵法》,也是世上罕见的兵书。

同学们你们看,黄石公愿意把这一部罕见的宝书送给张良,他是把张良看作什么?看作自己的传人。一个好老师,想找到一位好的学生、好的传人不容易呀;可是一位好的学生,想遇到一位好老师也不容易,这是可遇不可求。但是一个好学生,能够遇到一位好老师,他这一生肯定有所作为。

古人,老师选传人,都选什么样的?

(就是选那种特别有恭敬心的、能够经受得住各种考验、磨练、不退却的传人。)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学生,他可以成大器。

你们看张良,黄石公让他捡鞋、穿鞋,还要三个五日后相见,还要来得比老爷爷早,是不是?这都是在做什么啊?(在考验张良,)

看看张良是不是真正的谦卑、受教;看看张良是不是有足够的恭敬心、忍耐力。

所以同学们,我们平时对待尊长,真的是要处处谦恭,处处礼敬,说不定他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而且我们要有志向,目标要高远,心胸要宽广,懂得谦恭忍让。

张良得到这部兵法之后,就潜下心来,夜以继日地研究这部兵书,达十年之久,他就掌握了很多的用兵韬略。

你们看张良他学习,用不用父母、老师在旁边督促、鞭策呀? 用不用?(不用。)

他是主动学习,好学。不需要老师在旁边,而且持之以恒,十年之久,结果学有所成。

后来张良遇到了刘邦,也帮助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深得刘邦的赏识和器重。他辅佐刘邦就建立了汉朝基业。刘邦就封他做留侯。可是张良却抛弃了功名利禄。

十三年之后,来到谷城下,果然看到有一块黄石,他就把这个黄石,很恭敬地捧回家中去供奉。可见张良怎么样?张良非常感恩当年的老者,是不是?老者当年是把他看作学生、看作传人,张良是把老爷爷看作什么?看作老师,张良非常感恩老师的知遇之恩,而且他对老师很守信,十三年之后,如约而至。

张良都有哪些好的品格,值得我们来学习? 遇到困难不退缩。掌声鼓励。守信用。掌声鼓励。尊重长辈。掌声鼓励。有忍耐力。掌声鼓励。好学努力的精神。掌声鼓励。

“路遇长,疾趋揖”,是不是?掌声鼓励。

张良,有这么多的优点:谦卑受教、有恭敬心、尊敬长者、尊敬老师,而且好学、守信、持之以恒、有忍耐力、懂得忍辱。这些,我们真的都是要好好地去学习,去效法。

你看张良他得到了一部宝书,可以帮助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可以治国平天下。我们今天,虽然没有得到盖世奇书?我们却得到了一本修正我们人生方向的道德之书。

是什么书?(《弟子规》。)

《弟子规》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首先就是孝顺父母。孝心开,百善自然就开,《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我们假如也能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一生来学习《弟子规》,力行《弟子规》,我们就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孝子,成为一个社会的有用之人。

有没有信心?有

老师问大家,你们希不希望也遇到生命中贵人啊?(希望。)

希望。其实贵人无处不在,他也在考验我们,看我们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是不是有一颗恭敬心、感恩心,是不是能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各种磨炼,如果你做到了,那生命中的贵人,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你的生活中。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遇到长辈时,骑马的要下马,乘车的要下车;长辈走过时,要在原地待一会儿,等长辈走过百余步后才能离开。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远远看到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我们今天马车已经没有,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全的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而改变。永远不变的,是那颗恭敬的心,那颗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心。

相信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会提升你恭敬之心。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概括一下,当长辈站着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坐下;等长辈坐下之后,或者是命令允许我们坐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坐下。《常礼举要》里也有一句话讲到:“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如果长辈没有落座,我们绝不可以先于长辈坐下,如果长辈来到你的面前,你一定要站起来。这也是体现出一个人的恭敬之心、谦卑之心,对长辈的那种谦卑、恭敬的态度。

希望我们大家从今以后把善良的情感搁在第一位,希望我们无论是上车、走路还是说话饮食、坐走,都能坚持做到尊老、敬老、爱老,先从礼敬自己的父母开始,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有价值。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长辈面前说话时,声音要低一些,但低得让人听不见,是不合适的。

这是一种说话的礼貌,小辈和长辈之间应对的礼节。在我们身边很多小朋友一见面就怎么样?兴奋,忘乎所以,甚至大吼大叫,闹翻了天,如果旁边有长辈,说话都很费劲,都听不清楚,在长辈看来这些孩子就很没礼貌。所以,我们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一定要放低,不可以影响到长辈的谈话。而且什么时候应该说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说话,这个时机也要拿捏好。

在家里,长辈之间正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在中间插话呢?(不可以。)

这时候要安静地等在旁边。才有教养!

那么,我们在学校,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不可以说话呀?(不可以。)

这时候要做到“老师教,须敬听”,很恭敬地聆听,不可随便说话。你才有修养!

在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大吵大闹啊?(不可以。)

这个时候仍然要保持安静,遵守校规校纪,如果看到别人不守规矩,要不要学啊(不要),应该用你良好的表现带动你周围的同学,让他们慢慢地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在公共场合呢,可不可以大声喧哗啊,(不可以)

我们也要尽量保持安静。如果一定要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就要轻声细语,不可以高谈阔论。如果每个人说话都大声,这个时候,周围环境就会变得非常的嘈杂。有损我们的德行,有失文明风度。我们今天有一点一滴小小的进步,我们都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对我们非常严格的教导。很幸运,我们也遇到了很好的老师,我们大家都有共同的老师是谁呀?孔子啊。还有什么?就是这本《弟子规》是不是?所以我们非常有幸,那我们就要坚持遵照《弟子规》来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一定会一天一天提升上来的。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的恭敬心有多少,你的成就就会有多少,你的收获就会有多少。

你在不断力行当中你的恭敬心不断提升,当你有这份恭敬心,你的人生会遇到贵人,你的人生一定会走的越来越幸福圆满。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有事要到尊长或者领导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或者领导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着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

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那张良他人生当中为什么遇到贵人啊?为什么会遇到那位老者来帮他啊?就是因为张良时时处处保持着一颗恭敬之心。张良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就是做到了“事诸父,如事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来概括一下,就是对待像叔叔、伯伯这样的父辈,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来恭敬、尊敬;对待像堂兄、表兄也要像对我们自己的兄长一样,这就是“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除了父母和老师对我们关心照顾,还有多少人陪伴我们,默默的祝福我们啊?像叔叔、伯伯,也不知道在我们小的时候抱过我们多少次,也不知道心里默默的祝福我们多少次,希望我们健康快乐。所以在我们人生当中,真的是都离不开这些长辈们的呵护、关怀。

有一句话“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恩德我们都要时时地记在心间,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主动去帮助,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越走越踏实,人生才会厚道。

“诸父”在古代是指叔叔、伯伯,广泛地来讲,也可以延伸到像舅舅这样的长辈。这个“诸”其实是指众人,就是对待任何人的父母、长辈,我们都要存有一颗恭敬心,恭敬地礼遇他们。

“诸兄”是指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这样的亲戚家的孩子。其实我们广泛地来理解,就是对待任何人的兄弟姐妹,我们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来关心,来爱护。

老师问大家,我们如何来力行“事诸父,如事父”啊?比方说,如何面对同学的父母和长辈呢?你见到同学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我见到同学的父母,应该叫“阿姨好、叔叔好”。)也应该主动打招呼,行礼问好是不是?好,掌声鼓励。面对同学的父母和长辈,我们也应该有这份恭敬心,主动地招呼问好。

在《孝经》里有一段教诲“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你看“敬其父则子悦”,当我们面对同学的父母我们都很有礼貌、恭敬,那你的同学就会怎么样?很欢喜和你相交往;“敬其兄”你都很尊敬他的兄长、他的姐姐,他的家里人就会怎么样?很欢迎你;“敬其君”你都很尊敬他的老师、他的学校,他的同学就会怎么样?愿意和你交往。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有这一颗恭敬心,你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友谊,能够获得众人对你的帮助,对你的礼遇。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时时刻刻都可以来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只要你存有那一颗恭敬心、礼貌之心,就像孟夫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我们用对自己父母亲的那一份恭敬对待社会上的一切长者、长辈,对待社会上的小孩就像对待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

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尽心竭力地孝顺父母,这颗孝心就长养起来了。孝心长养仁爱之心,孝心是一切德行的源头,是爱心的起点。这颗仁爱心就会打开,心量就会打开,就会去爱护万事万物,就会去礼敬他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达到“泛爱众”的境界。你看圣贤人的存心就是孝悌,当一个人孝悌做到圆满了,就能成圣成贤,所以我们要自我砥砺。

我们学《弟子规》,首先就从“入则孝”、“出则弟”开始做起,在家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尊敬一切长辈,乃至于礼敬一切人,做一个真正有孝心、有爱心、有礼貌之心的好学生。所以当我们时时抱着一分恭敬之心,自然就会赢得众人的友谊。

2.《弟子规》之出则悌(三) 篇二

同学们,当爷爷奶奶等长辈呼唤你的时候,你马上作出反应并跑过去了吗?还是一个劲儿地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充耳不闻呢?在路上,你碰到了自己的长辈或是长者,你会主动避让行礼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三部分,一起去感受古代晚辈对长辈的谦恭和尊敬吧!

【诵读声声】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已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为你解读】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这一部分讲的是长辈有事呼唤人,我们马上要帮助长辈去呼叫。可能是因为长辈的年纪比较大,也可能身体不是那么好,他声音没有那么高,叫的人可能听不见。你就帮着叫,你年轻声音大,这是对长辈的一种礼貌和恭敬。如果那个人不在,你就赶紧回来报告,并且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的就帮忙,不能帮忙的则代为转告。这就是体现出对长辈一种恭敬的心理,也是对长辈一种服务的态度。这告诉我们,时时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当我们知道处处尊重长辈,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长辈交代我们的事一定是立即去做,而且会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辈报告,让长辈放心。那么,久而久之,别人交代给我们的工作也都能从头至尾做好,有始有终,这样,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自然也就能得到长辈的垂爱和提携。其实,当你在落实这些礼仪的时候,你的耐性、沉着,也就逐渐地培养出来了。

“称尊长,勿呼名。”说的是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这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要表现出自己很有才能,藐(miǎo)视长辈。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因此从小就要在称呼上树立长幼、尊卑的态度,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谦虚的心态。古人很重视韬(tāo)光养晦(huì),一个人即使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卖弄。真正有德有才之人,久而久之自然能获得大家的敬佩、爱戴,何必用表现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呢?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里讲如果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去作礼、鞠躬,表示对尊长的恭敬。这里讲的“疾趋揖”,疾是快速的意思,趋是走上前,这种快步走上前,表现自己那种恭敬心。如果见到长辈,还慢吞吞、大摇大摆地走上去,这种形象就已经充满了傲慢。当我们行礼之后,长辈没说什么,我们应该退避到一边,恭恭敬敬地站好,随时听命长辈的吩咐。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为了让自己培养恭敬心,就时时要留心,要善于察言观色。看到长辈如果不想说话,你就千万不要用很多话来影响长辈,特别是看到长辈如果面色比较疲倦,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沉默,恭立在旁边以等候吩咐。这都是培养自己谦敬之心。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体现出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更容易交到好的朋友、找到好的工作,所以礼貌就是一张金名片。

杨时、游酢立雪程门

宋朝进士杨时、游酢(zuò),是程门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他们远从福建到河南拜师求学,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从小是个神童,很会写文章,20几岁就考中了进士。但他放弃高官厚禄,向程颢(hào)求学。

游酢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程颐(yí)一见到他,就称赞他的资质可传承道统。杨时、游酢先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他们也40多岁了,早就考上了进士,仍然向程颐继续求教学习。

杨时和游酢初次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目静坐,二人恭敬地站立一旁等候。程颐发觉时,看着他们说:“你们还在这里啊?天晚了,回去休息吧!”一出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深及一尺。后人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诚恳求学。

二人后来都学有所成。杨时官至龙图阁(王室图书馆)直学士,并把所学传入福建,为“闽(mǐn)学鼻祖”(闽,福建简称)。游酢历经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官位,因为游酢德行纯正,做事厚道,做官所到之处,人民爱戴他有如父母。

杜环代人养母

杜环是明朝一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剩下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儿子也不知下落。她便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shàn)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正方反方】

有人认为只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呼唤自己时,才要马上答应并帮他做事,若是其他老人在呼唤,可以不理他(她);有人认为无论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是不认识的老人,只要在呼唤自己,都要及时答应,能帮他们做的事情要帮他们做好。你同意哪种观点呢?为什么?

【小小实践】

【弟子规之出则悌篇】推荐阅读:

上一篇:2017我国政府债务现状下一篇:法制日报社记者名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