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24-09-25

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15篇)

1.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一

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教案

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编写意图,此为较高层次的能力培养阶段。上册主要内容是多媒体知识,旨在了解多媒体软、硬件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下册主要内容是依托机器人活动,了解BASIC语言及程序设计思想,研究学习,综合实践,解决问题。

第1课

多媒体作品的设计

目的意义概述: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主要涉及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工具和多媒体作品设计的一般流程。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概念,认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工具,学习多媒体作品设计的一般流程。全课讲学习的重点应放在1.3节。

1.1 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的概念在七年级(上)册已经作了初步的定义(七年级上册第7课),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又学习了CD、VCD等媒体的播放和剪辑,所以在此重要的是说明什么是多媒体作品及其特色。

1.2 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工具

在本册使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主要有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等,其中Authorware为多媒体作品制作软件,Dreamweaver为网页制作软件,Flash为动画制作软件。与小学学过的Power Point软件相比,这些软件的功能更强,操作也更复杂一些。

1.3多媒体作品的设计方法

多媒体作品的设计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制作流程:首先确定作品主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主题就没有制作方向也就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第二是收集素材,这些素材应该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有些素材拿来还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剪辑或处理才能切合主题;在此基础上,就需要选用创作工具,确定使用什么软件来制作。课本上提供的只是其中一种选择,教学时可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多媒体制作软件;第四步就是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制作,至于怎么制作,本册教材会逐步介绍。

探索活动:本节未的“探索活动”是让学生去了解有关多媒体素材的形式及获取方法,为下一步制作多媒体作品奠定基础。实际教学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将探索活动改为“设计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峨眉天下秀)”等,为下一节“探索活动”中开始的“自己作品的制作”做好铺垫。第2课

多媒体作品中的文字表达

目的意义概述:多媒体作品中文字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本课的主要意图是介绍Authorware软件环境中如何表现文字内容。由于是首次接触到Authorware软件,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些笔墨介绍这个软件的窗口及基本操作方法。

2.1 Authorware软件的窗口

Authorware软件的窗口与Windows的其它窗口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其中的流程图线、图标及图标板。我们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了解Authorwaer的主要功能,认识工具栏中各工具的名称及图标板上各图标的名称:

活动1:用鼠标弹出图2-1所示 Authorwaer 主窗口上的各菜单栏,从中了解Authorwaer的主要功能。

活动2:用鼠标查看工具栏中各工具的名称,查看图标板上各图标的名称。

2.2在Authorwaer中输入文本

这一节是第一次使用Authorwaer软件的功能,所以在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操作方法,比如图标的拖放,工具箱的开启等----这些操作都是Authorwaer软件特有的操作,这些操作方法在后续的课文中也基本是通用的。

在教学中,我们以“输入文字”为任务,驱动Authorwaer软件的操作方法的学习。要输入文字,首先要知道在什么地方输入,这就是课文中操作步骤中的第1、2步;然后若要选择文字的字体、风格、大小及颜色,就需要了解课文中的3-5步;当然,还可以设置文字框及背景、设置文字的显示模式等等,使文字更美观。

2.3创作卷帘文本

这一节介绍了一种特殊文字表现的方法:卷帘文本。这种方法是针对大量文字表现时无法一次显示完全的情况而采用的一种解决办法。教材在此引入这一内容,目的是为了展现Authorwaer软件表现文字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应用技术提高作品的表现能力的意识。

探索活动:本节的探索活动是紧扣课文的实践活动“为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制作欢迎屏”,每个同学都应该完成。有条件的学校在行课时,可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这个活动将贯穿整个多媒体部份的课程。第3课

多媒体作品中的文字表达

目的意义概述:多媒体作品中文字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本课的主要意图是介绍Authorware软件环境中如何表现文字内容。由于是首次接触到Authorware软件,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些笔墨介绍这个软件的窗口及基本操作方法。

3.1 Authorware软件的窗口

Authorware软件的窗口与Windows的其它窗口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其中的流程图线、图标及图标板。我们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了解Authorwaer的主要功能,认识工具栏中各工具的名称及图标板上各图标的名称:

活动1:用鼠标弹出图2-1所示 Authorwaer 主窗口上的各菜单栏,从中了解Authorwaer的主要功能。

活动2:用鼠标查看工具栏中各工具的名称,查看图标板上各图标的名称。

3.2在Authorwaer中输入文本

这一节是第一次使用Authorwaer软件的功能,所以在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操作方法,比如图标的拖放,工具箱的开启等----这些操作都是Authorwaer软件特有的操作,这些操作方法在后续的课文中也基本是通用的。

在教学中,我们以“输入文字”为任务,驱动Authorwaer软件的操作方法的学习。要输入文字,首先要知道在什么地方输入,这就是课文中操作步骤中的第1、2步;然后若要选择文字的字体、风格、大小及颜色,就需要了解课文中的3-5步;当然,还可以设置文字框及背景、设置文字的显示模式等等,使文字更美观。

3.3创作卷帘文本

这一节介绍了一种特殊文字表现的方法:卷帘文本。这种方法是针对大量文字表现时无法一次显示完全的情况而采用的一种解决办法。教材在此引入这一内容,目的是为了展现Authorwaer软件表现文字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应用技术提高作品的表现能力的意识。

探索活动:本节的探索活动是紧扣课文的实践活动“为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制作欢迎屏”,每个同学都应该完成。有条件的学校在行课时,可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这个活动将贯穿整个多媒体部份的课程。

第4课

图像素材的获取

目的意义概述:在多媒体的制作所需素材中,图像素材是较为重要的素材,学生对此已有较为深刻地体会。本课从介绍如果获取图片开始,再简单地介绍了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全课的重点是获取图像,难点在于如何数码相机中获取图片,学生的兴奋点在Photoshop,可利用学生的兴奋点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4.1 获取图像的方法

获取图像的方法很多,比如自己创作、从网上获取、从屏幕(软件中)获取、以及对前面几种获取的图片进行再加工处理后得到图片。对于图片的方法可组织学生讨论。在上述方法中,从网上获取图片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而喜爱的方法,图此可布置成任务,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从数码相机获取图片,是部分学生比较陌生的方法,有条件的教师应尽力演示给同学看,现场照相或取出学校集会图片的效果非常好;不管是那种方法获取的图片都可能与实际需要有出如,因此顺理成章地介绍通过软件处理图片的方式是必要的,目前使用最多,最好的图像处理软件是Photoshop。同时,可结合版权法顺带介绍,使用别人的作品需要申明。

4.1 认识Photoshop

Photoshop窗口界面比较复杂,可指导学生类比画图软件和Authorware软件界面进行学习和理解。Photoshop工具箱及状态栏都有显现和隐藏两种状态,对此学生会因为不习惯而找不到相应的工具,教师可结合探索活动作适当的介绍,并布置简单任务让学生练习。另,在Photoshop保存文件并不等于保存图片,对此教师可作简单介绍。

探索活动:熟悉Photoshop工具箱的工具

探索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习惯和熟悉工具箱里的工具位置,对此,教师可布置一些简单有趣的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5课 图像的简单处理

目的意义概述:通过两个简单任务:(1)选取和旋转玫瑰花构成新的图片;(2)调整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初步学习和感受用Photoshop处理图象。书是的例子是最简单的,根据学生基础可是简单介绍图层和滤镜的概念和使用,这是Photoshop的特色。

5.1图像的选取和裁剪 本节的目的是练习在整张图片中选取部分图像,为了使规则和不规则选取都得以练习,建议先要求学生用规则选取,选取玫瑰花,再通过放大工具,放大后,用磁性套索工具挖出玫瑰花部分。

5.2复制图像

复制和粘贴图像的操作比较简单,如果是生成新图片,一般需要粘贴到新文件中。5.3图像大小变化及旋转

Photoshop的图像大小变化及旋转功能是比较灵活的,几乎是无极变化的,且可以作扭曲操作,对此,只有在学生多次练习后才能体会和掌握,建议可增加布置一些简单的操作任务。

5.4调整图像色彩Photoshop

对图像的调整,教材中仅要求了亮度和对比度的调整,Photoshop对图像的调整方式非常多,可鼓励学生自行探索。

第6课 在作品中插入声音

目的意义概述:一个好的多媒体作品离不开动听的音乐,本课以大任务“峨眉天下秀”为教学载体,通过在影片首插入背景音乐,学习和掌握在Authorware多媒体作品中插入音乐的方法;在探索活动中,要求同学自己查找声音资料,为多媒体作品配音,这一活动给了同学更大的创作空间,有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由创作。

6.1利用Authorwarer的声音图标插入声音

本节是一个规定任务,即要求学生将指定文件夹中的声音文件插入到多媒体作品的指定位置。需要注意的是Authorwarer允许导入的声音文件的格式,告诉学生,如何某一类声音文件不能导入,则可考虑转换声音文件的格式。同时配合本节阅读材料,了解各类声音文件的格式及特点。

6.2使声音和画面配合

在进行本节的设置之前可让学生试播放,发现自己的多媒体作品与预想的效果一致吗?由于“声音”图标的默认播放效果是声音播放完毕后才执行流程下的图标,因此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讲清楚声音文件“计时”标签中各参数设置的意义以及设置,再让学生播放,观看效果。

探索活动:给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增加声音效果

这一活动是开放性活动,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作品和理解,完成声音文件的选择,应用和设置。活动结束教师应留一定的时间进行师生和生生互评,营造互动课堂氛围。第7课

声音文件和采集与简单处理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的目的是解决声音的采集和处理,目前能采集和处理声音文件的软件很多,也很优秀,但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都比较高。教材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技术技巧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建议:本课没有具体的操作任务,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比如为前面的多媒体作品或语文课文《乡愁》配音等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

7.1声音素材的采集

先可让学生欣赏一段配乐诗朗诵,布置本课的任务目标。让同学讨论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有哪些困难,你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因势势利导说明这涉及到声音的录制、音乐的采集,声音和音乐的合成等操作。

1、关于声音的录制,要求通过Windows自带录音机软件练习录音,如录下自己的声音。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实质上这一点小学信息技术课已经学过,这里只是复习巩固,作为新课内容,教学应介绍音量控制面板各项的意义以及设置。

2、声音或音乐还可以通过录音机和录像机与计算机连接进行转录,由于实物录音机的条件限制,教师可做演示,因为这一方法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案,并不常用。同时转录下来的声音或音乐也可以做为下一小任务的素材。

3、通过音频解霸剪辑音乐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可准备几个CD或VCD素材,供学生作为配音音乐。

7.2声音资料的简单处理

本节任务是把前一节采集到的声音和音乐合成为配乐诗朗诵或配乐解说词。处理工具是录音机,要求学生掌握声音的剪辑、与文件混音和改变声音效果等操作。

探索活动:给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准备声音素材。

本活动可在课前提要求,活动任务作为本课学习的载体和成果。

第8课 在作品中插入影像

目的意义概述:从多媒体作品来讲,好的合适的数字电影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Authorwarer软件学习来说,Authorware提供了电影的插入功能。本课是想通过在“峨眉天下秀”多媒体作品中加入数字电影,掌握使用Authorware插入数字电影的方法,同时体会和感受多媒体的创作技巧。

8.1插入影片文件 在多媒体作品中插入数字电影和方法与插入声音类似,教师只需要说明哪个是电影图标,其他的可让学生自行完成。但教师的功夫应下在课前,为学生准备足够的,多方面的电影素材是必须的。

8.2设置影片属性

设置影片的属性总体来说与声音属性的设置类似,但要复杂一些,教师应注意讲清楚不同设置用途,让学生感受不同设置的效果,以便理解和掌握。

活动3 制作“峨眉山风光片”小电影,实质上是一个小综合练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程序,作一些适当要求,最基本的是能依照教材完成任务。

探索活动:给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增加影像 本课的操作任务较多,探索活动可作为学生课后作业,也可作为期末考查作品检测作业。

第9课 影像素材的采集与简单处理

目的意义概述:多媒体中的影像素材可以从VCD中获取,本课的目的是学习如何通用超级解霸从VCD中截取多媒体创作中需要的影像文件。影像的剪辑相对比较简单,本节的重点可放在探索活动中,教师的功夫同样应下在为学生准备足够的,丰富多彩的影像素材上。

9.1压缩影片(MPEG)的采集

前面有了音频解霸的剪辑的基础,用超级解霸剪辑VCD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应讲清楚影像素材的获取也可以通过DV录制,再采集到计算机,也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录制,采集到计算机,最简单的是直接从VCD获取。

9.2MPEG文件的裁剪

这次裁剪实际上是精加工过程,从超级解霸剪辑的MPEG文件不一定恰好适合,利用超级解霸还可以对MPEG文件进行二次裁剪。

探索活动:给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准备影像资料

本课学生的操作重点应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有针对的准备素材,如环保、动物、航天科技、海洋等等,让学生自拟主题。创作自己的多媒体作品。

第10课 在作品中插入动画

目的意义概述:前面我们以Authorware为载体学习了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方法。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上网”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在精彩纷呈的网页中,以动画、音乐为信息载体的多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漫制作对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了让同学们见识和了解更多的软件,从本课开始,教材围绕着如何在网页中插入动画;如何获取网页中的动画,以及如何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而展开。

由于小学阶段已学习了FrontPage制作网页,因此本课的网页制作环境采用了网页制作“三剑客”中的Dreamweaver,其目的不是学习Dreamweaver的诸多功能,只是让同学们初步认识软件,通过软件的简单操作,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10.1 认识Dreamweaver软件

教师可简单介绍什么是网页制作“三剑客”,在网页制作中,它们的长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关联协作的。

10.2插入GIF动画

首先介绍GIF动画的特点,然后学习如何在Dreamweaver中插入GIF动画。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介绍窗口特征;

2、说明网页文件中的文字与图片是分开存放的,插入GIF动画前,应将其存放在图片文件夹中;

3、说明如何预览网页;

4、课前根据教学设计准备足够的GIF动画。

5、可参照图10-4制作网页半成品,让同学选择完成自己的创作,例如LOGO动画。10.3插入Flash动画

首先介绍Flash动画与GIF动画有什么不同,Flash动画主要用于网页中的什么场合,然后学习如何在网页中插入Flash动画。教学中应注意强调,插入Flash动画动画前应将期保存中图片或动画文件夹内,这是网页制作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同样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必要的教学素材和半成品。

第11课 动画素材的获取

目的意义概述:网络是无尽的资源宝库,当我们创作多媒体作品或制作网页时,最简单的方法是从网络获取资源。本课首先介绍了如何才能知道网页中各种图片和动画的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通过“另存为”获取GIF动画以及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Flash动画。11.1获取动画素材的基本途径

本节建议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总结多种获取动画素材的方法。同时应对学生进行版权意识教育,特别是从网络上获取素材,需要说明出处,同时教育学生不使用盗版资料和不健康作品。

11.2了解动画的类型

本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网页中的图片和动画的属性。本节操作比较简单,可以学生自行探索性学习。比如,让学生探索,在图片是单击右键,你可以完成哪些与图片相关的操作,试一试,这些功能你平时在什么时候可能用到?通过图片的属性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保存网页图片的?

11.3动画文件的保存

通过第二节的探索性学习,实际上学生已经会保存网页中的GIF动画了。教师也可以介绍批量保存图片的方法,即网页另存为,可将网页中的图片批量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

Flash动画是一种特殊格式的动画,一般需要专门的下载工作软件下载。教材中介绍了FlashCatcher软件,其实Flash捕手也很好用。教师可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亲手下载Flash动画。

第12课 Flash动画的制作——基础篇

目的意义概述:动画制作与设计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教材用了三课教学生用Flash制作动画,这显然只能是感受动画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方法,起一个入门引入的作用。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动画是怎样实现的,认识Flash窗口、影片属性的设置等,本课操作任务不多,有时间可让学生熟悉Flash绘图工具。

12.1Flash工作环境的介绍

Flash窗口中最有特色,最有用也是其难点的是时间轴和层操作区,教师应作重点介绍,理清图层和播放时间的关系。最好课前作一个简单的Flash课件,帮助同学理解动画是怎么形成的、时间轴与动画的关系以及图层、帧画面的关系。

12.2修改背景

本节主要是介绍影片属性对话框中各项目的意义。

探索活动:对比Flash动画制作软件和Word,探索它们的异同。建议将活动扩展,让学生说说Flash窗口与画图、网页制作窗口有什么异同,同时给时间让同学试用Flash工具制作图。

第13课 Flash动画的制作____工具篇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下课动画篇作实例。在创作实例的过程中,自然会用到Flash的创作工具。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要创建动画实例,因为不创作实例也可以直接在舞台上画小球,照样能作动画。因此,必须告诉学生,动画实例可以反复使用,减小动画的存储空间,另外,也方面修改。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做几个典型示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组件、什么是实例。本课的教学任务不多,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一些简单的画图任务,如画树、花、人物等。

13.1 用画图工具制作一个小球

本节以创建一个小球图形组件学习Flash组件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教学中应注意,讲清楚舞台与组件创作区不同。教学中可把小球的创作作为必须任务,在练习画图工具的使用时,可类比画图软件,让学生探索画笔、刷子、矩形、写字工具的使用,布置一、二个自创任务。

13.2 创建小球实例

本节主要学习如何将创作的组件作为舞台实例,添加到舞台中。教学中应告诉学生,组件是舞台中动画的对象,相当于演员,如果对象的外观、颜色什么的不合适,可通过修改组件甚至重新创作组件。这里应增加修改组件的方法等相关内容。另外,一个组件可重复使用,修改组件,可批量修改舞台上所有与该组件有关的对象。这一点应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作为自主练习,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创作的组件完成一幅有意义的画。

第14课 Flash动画的制作——运动篇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以制作循环播放的风景画为教学任务,学习移动动画的创作方法以及如何将Flash动画以布生成可以网上传播的SWF格式的文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移动动画的创作、动画文件的发布;教学难点是准备图片和图片位置和大小的调整。

14.1制作循环播放的风景画

教学建议,为了突出移动动画的创作重点,教师可利用上一课制作的小球,演示模拟弹性小球动画的制作过程。这个比较简单。

在创作循环播放的风景画前,教师应用任务演示,同学才知道任务目标和效果。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教师可考虑提供一些图片素材供学生选择使用,不然选择获取图片可能会冲淡本课的重点。教师应告诉学生,如果是图片序列全部导入图库也可以,这样在使用图片时只需要在图库中选取,可以提高创作效率。

14.2发布动画

发布动画的操作比较简单,教学时注意讲清楚为什么需要发布Flash文件。

第15课 制作多媒体作品:美丽的四川

1. 作品制作与展示

教师可将这一活动穿插在全书的教学中,最后由学生加工整理,展示。

建议:作品形式以Authorware作品为主,加工处理后的图片、影音作品的剪辑和动画作为多媒体作品的素材。2. 活动评价

评价尽量采用多元化评价。

2.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二

命题教学在数学课中常见且重要, 数学大厦中的概念、定义等元素正是依赖一个个数学命题相互联系、形成需要证伪或证明的数学事实.数学命题教学是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结论, 掌握数学命题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掌握命题的推理过程和证明方法, 对命题的呈现形式进行辨析, 运用命题进行计算、推理或论证,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特别是通过数学命题教学, 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学过的知识点系统化, 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我们组建了“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数学命题教学研究”的课例研究小组, 试图以目标导向为基点来研究数学命题的教学, 使目标导向贯穿于命题教学的各个阶段, 并对命题应用水平层次进行明确的划分, 从而有效地提升命题教学的效果.本次课例研究的载体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圆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 内容是确认圆的轴对称性和探索并应用垂径定理.安排了同一位教师在3个平行班3次进行施教, 按照“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按“施教—研讨—改进”循环进行.

为正确厘定本节课学习目标, 我们把圆的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呈现加以考察和分析, 同时学习并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与圆有关的内容标准, 期望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制订置于前后连贯一致的认识中, 如图1所示.

同时, 考察本节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 以获得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圆的轴对称性涉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在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原则下, 将“圆的轴对称性”的第1课时目标确定为3个:

学习目标1:经历圆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探索、猜想、概括、证明活动习得垂径定理.

学习目标3:应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分为3个层次: (1) 已知两个元素利用勾股定理求第3个元素时, 添半径或弦心距构造标准图形; (2) 已知弓高和半弦、半径、弦心距中的一个量, 通过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其余两个量; (3) 利用垂径定理进行推理论证或与垂径定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2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教学改进过程

2.1 从教学时间分配角度, 凸显重点学习目标

从厘定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出, 目标3是属于问题解决的高层次目标,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得以保证和凸显.

研究组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观察, 并记录了3次课各环节所使用的时间, 将教学主要环节在3次课中所用时间用统计图作比较, 如图2所示.

再将3次课中分别针对3个目标教学的用时用折线统计图作如下比较, 如图3所示.

由上两图可以看出:3次课在垂径定理应用环节的用时均在20分钟以上, 从第1次课到第3次课针对目标1与目标2的教学用时逐渐减少, 目标3的教学用时不断增加, 高层次的目标3逐步成为课堂教学之重心.

2.2 从例题习题选择角度, 匹配各层学习目标

厘定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后, 例习题的选择应与之匹配, 例题的教学和习题的演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目标3———会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上文已将其分解为4个子目标.施教中, 第1次课的一例题属于下一课时的内容, 无对应的本课时学习目标;同时, 没有选择与目标3 (3) 匹配的例题与习题, 因此缺少了针对目标3 (3) 的应用, 使本节课的教学产生缺陷;还有, 例习题应用水平层次也不甚清晰, 应用水平层次高的前置, 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课堂上学生频频出现冷场的现象.第3次课的例习题既考虑到目标3的所有子目标, 而且应用水平层次也理顺, 层层递进, 为学生的思维逐级上升搭设了有效的脚手架.比较第1次与第3次课的例习题使用, 例习题的选择与学习目标越来越匹配.

2.3 从命题教学环节角度, 协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本次课例研究中, 通过对3次课的结构梳理, 我们将命题教学分为4个阶段:命题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垂径定理的必要性.命题的获得———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猜想垂径定理的结论, 并用3种语言表述, 然后对定理进行证明.命题的辨析———让学生对符合垂径定理表述及图形模式的辨别.命题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垂径定理的应用, 并把应用水平划分为领会水平、简单运用水平、综合运用水平、问题解决水平.

2.3.1 命题的引入:激起学生探究垂径定理的学习欲望

第1、第2次课情境显得平淡,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垂径定理的必要性.第3次课的情境是:某地下管道因受损需维修, 由于管道的横截面很大 (配有图, 略) , 施工人员无法直接测量管道的半径, 维修需调换一段管道, 施工人员如何获得适配的管道呢?问题让学生迫切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学生对学习垂径定理的有强烈的要求和期盼, 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3.2 命题的获得:由纠结到顺畅, 由模糊到清晰

施教者给出问题, 试图通过探究, 猜想垂径定理的结论.

第1、第2次课给出两个问题, 问题1就让学生产生了歧义, 探究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绕弯子.问题2的指向也不明确, 受问题1的思维限制, 学生不知从猜想结论的方向思考, 与预设相差很远, 磕磕绊绊, 很不顺畅.

第3次课删除了问题1, 保留了问题2, 限制了获得结论的条件, 并将提问改为指向较明确的表述.学生很清楚需要猜想的是由条件获得的结论, 在既开放又指向明确下进行思考, 从而获得猜想.

在处理垂径定理证明时, 第1、第2次课施教者的引导含糊且纠结, 第3次课上, 施教者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证明顺畅, 促进了目标2的达成.

2.3.3 命题的辨析:明确了命题的标准范式和非标准范式

命题的辨析是通过对命题的语言、符号、图形呈现相似, 易混淆的形式的辨认, 确认命题的标准范式, 知晓命题的非标准范式, 为应用做好准备.施教者对垂径定理的适用图形进行了辨析, 3次均用的图形如图4所示.

图4中的 (1) 为应用垂径定理的标准图形, (2) (3) (4) 为非标准图形, 但均适用垂径定理.第1次课还用了图5中的 (5) , 因与目标不符, 第2次课被删去.这样使用的图形均含有“垂直”和“过圆心”两个要素, 缺一要素的图形缺少, 因此, 第2次课增加了图5中的 (6) , 第3次课还增加了图5中的 (7) , 这两个图均不适用垂径定理.通过辨析, 学生弄清了适用垂径定理的图形和易混淆的图形, 便于在应用时正确使用, 从而推动学习目标的达成.

2.3.4 命题的应用:完成对子目标的覆盖, 厘清了应用水平层次

前面已对垂径定理的应用所选择的例习题进行了分析, 现再将这一阶段使用的教学任务及其针对的子目标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第1次课子目标覆盖不全, 应用水平跳跃性大、层次比较混乱, 学习目标达成很有限;第2次课子目标中的应用层级性逐步递进, 但缺乏挑战性的高认知水平应用目标;第3次课子目标覆盖全面, 层次清晰, 对学生的挑战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顺利达成.

3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授课效果在课后作业中的体现

这种学习目标导向下的命题教学课效果如何呢?我们通过课后作业进行了比较, 发现教学效果也不断处在提升之中.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编制了用时25分钟课后作业, 作业题不仅全覆盖学习目标, 也涵盖了垂径定理应用的4个层次, 正确率统计情况如表2.

从表2看出, 整体上来说,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授课效果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 越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提高幅度越大.特别是针对学习目标3的高层次目标, 效果提升更为显著.

4 研究获得的认识和结论

命题教学要厘清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实施, 特别是学习目标的层级设置直接指向了命题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次课例研究中我们得到以下的认识.

4.1 学习目标厘定需置于数学知识体系的前后关联之中

命题是由一些概念相互联结而构成的, 因此教学的学习目标厘定应根据所教学的命题内容, 将它置于前后关联的知识体系中, 考察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以及各阶段所需解决的问题一致考虑.孤立的考虑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和所需解决问题的正确定位.同时学习目标的确定还应横向考虑与其它知识的关联, 沟通知识间的相互串接.对抽象的学习目标应进行分解, 尽可能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陈述学习目标, 用外在的行为反应内在的能力变化.

4.2 命题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4个阶段由浅至深逐步达成

命题课的教学可分为4个阶段:命题的引入、命题的获得、命题的辨析、命题的应用, 将每一个阶段赋予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命题的引入应当由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命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命题的获得应通过观察归纳、提出猜想、完善猜想、证明猜想而完成.命题的证明受到学生是否具备与新命题相关的旧知识以及提取旧知识能力的影响, 也会受到学生能否将条件和结论进行匹配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所要证明命题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来解决命题证明的难关.命题的辨析是指对符合命题表述模式的辨别, 通过对命题的语言、符号、图形呈现相似, 易混淆的形式的辨认, 确认命题的标准范式和非标准范式, 为命题的应用打下基础.命题的应用是通过利用命题进行计算证明等, 加深对命题的记忆理解, 以备有效提取而进行的命题教学阶段.命题应用的层次应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对应用的要求.

4.3 命题的应用阶段需根据学习目标和进度注意多级水平的合理搭配

命题的应用水平可分为4个层次:领会水平、简单运用水平、综合运用水平、问题解决水平,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进度适当搭配, 不宜盲目拔高或游离学习目标之外.命题的领会水平是指能对所学命题的进行复述和再现, 简单运用水平是指能提取所学命题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综合运用水平是指能与其它命题进行关联, 综合进行计算和推理, 问题解决水平是指能熟练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所学命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付之于实施, 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命题应用的过程中, 针对学习目标, 设置不同水平层次的例习题, 使学生一步一步跨上台阶, 不但可以提高命题的应用能力,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8) :72-76, 82.

[2]杨玉东.教研, 要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事件[J].人民教育, 2009, (01) :48-49.

[3]L.W.安德森编著, 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课程;整合;得失

当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性越来越明显,在课程中整合信息技术,就不仅仅是趋势或要求,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手段。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硬件本身与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语文、历史这样的人文类科目的教学已经出现对信息技术的信赖,在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类科目的教学中大量出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已是屡见不鲜。其中,信息技术与九年级化学课程的整合,突破了化学教学旧有的刻板模式,拓展了原先略显单薄的教学内容,使许多限于实验室条件而不能实地开展的实验,得以展现于学生眼前。这一方式,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长足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得以开辟了新的、更好的途径。

目前,九年级化学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增加欣赏性或诱导性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2.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固定形式的课件,在教学活动中按一定顺序展开,以配合整个教学的进程。

3.形成练习页面、题库等,让学生进行练习或测试。

4.将实验流程或操作制作成视频或动画,让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要点,熟悉基本操作模式。

无论是上述哪一方面的应用,都在九年级化学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特别是将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交错使用于课堂教学,在同一个课件中容纳欣赏性内容、教学流程页、练习页、实验展现、总结,形成一个组合全部学习内容、突出各方面优点的完整个体,可以产生“四个一相加大于四”的效应。学生在这样的课件展示中,通常先是被丰富有趣的欣赏性内容所吸引,产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然后带着兴趣进入教师在课件中设定的教学流程,以兴趣为先导,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感受教学目的,领悟和掌握教学内容,最后经练习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通过这一环节测评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整合形式,对九年级化学教学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容易形成内容设置的完整性,可随意扣合课本的任一部分内容。

2.可以轻松拓展课本内容,丰富实例,使理论内容不再枯燥。

3.相对固定了实验时间,避免了实验失败对课堂的影响。

4.既增大练习量,又缩短练习时间。

5.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课件页面内容引导,从侧面加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配。

6.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堂上适时反馈和测评。

这一整合形式不仅优点突出,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即使对信息技术并不熟悉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基于这些理由,这种以课件内综合应用为主的形式,成为信息技术与九年级化学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而被广泛使用,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多年前就开始的多媒体环境,到现在的网络环境,这一整合形式的主体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网络课”也是在这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只不过开拓了更广阔的反馈交流空间而已。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展开和深入,新课标要求与旧教学大纲的区别越来越明显,这一整合形式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四大环节都受到现实情况的冲击:

第一环节,“激趣”——日渐无力。

“以欣赏性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环节受到的挑战,源自现实生活中日益丰富的视角刺激。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此类视觉刺激已经很多,很难再有什么画面能轻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审美疲劳”感觉无能为力。

第二环节,“教学课件”——为教不为学。

教学课件如何设置、如何展开,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教师手中,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被动跟随教师设置好的节奏。这样出现的问题有二:一是学生的跟随程度、跟随能力参差不齐,二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主体的地位。

第三环节,“练习页面”——作用不完全。

设置在课件内的练习页面,或放在网络上的题库,在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不便;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外,其他时间无法再看到这些练习;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学生也无法抄录这些题,“练习”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第四环节,“实验操作网络化”——弊大于利。

在网络的程序中“做实验”,每一步骤都是预先设置好的,没有意外,也没有错误,这与现实实验操作的情况是不相符的。在现实的实验操作中,大大小小的错漏、疏忽,都会导致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会让实验出现与原设计不吻合的现象,与理论不相符的结果。以设置好的网络实验来代替现实操作,学生很容易熟悉实验流程和基本操作模式,却不知道模式之外的可能性,失去了练习处理实验中随机事宜的机会,也失去了对实验过程中各种现象探讨研究的途径,“探究学习”就无从谈起。这容易导致对化学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否定,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造成一些学生“实验题做得很棒,实验做得很烂”,更缺失处理实验突发事件的能力。

新课标与旧大纲最大的区别,就是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习心理需求的确立和自我强化,学习自觉性和持续性的保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三个方面中,学习心理需求的确立和自我强化,是学生建立能力的基础;学习自觉性和持续性的保持,是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顺利发展的保证;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也是学生全部学习活动最后的目标指向。因此,教师所有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活动,学生全部被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活动,最终都应该指向这一能力的建立、增长和落实。在新课标要求下,原先流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之所以会显现出这些缺陷,究其原因,还是某些整合应用主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严格说来,原先流行的整合形式主导思想,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但却在不自觉中,主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一方,应用于“如何教”的改革,并没有将之变成学生“如何学”的工具;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助手,作为吸引学生的方式,而没有真正将之变成学生能力增长和落实的途径。这些缺陷,不仅限制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也在某些方面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要使信息技术与九年级化学课程整合稳步发展,能真正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保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仍然能作为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推进力量,首先应该端正整合过程中的主导思想。信息技术是一项作用巨大的优秀工具,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生动更轻松,但更应该用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件设计之始,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在设计的过程中,贯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原则。不是光想着如何能让学生听得懂教师所讲的理论或现象,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找到进入探究过程的路径。课件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让学生知道或发现,通往学习目标的路径有许多条;当学生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时,课件应该起到协助的作用,而不是“带领”作用。

其次,在课件设计的具体活动中,对材料进行选取和剪裁的原则,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减少单纯的欣赏性内容,增加对教学内容有启发意味的各种资料。“欣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根本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并希望以趣味性的持续,来保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而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方式不止“欣赏激趣”一种。九年级学生的心智已经逐渐由少年向青年转化,虽然这种转化在短短的一年内不可能完成,但很明显的是,他们的认知习惯已经可以由感性转向理性,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不仅是“有趣”的类型,更包括那些“有用”的东西。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与生活联系极密切的自然科学,能直接用于生活问题解释或解决的知识点比比皆是。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契机,通过激发学习“需要感”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效果不亚于“欣赏激趣”。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让这种需要感更具直观性,更有感染力。一旦学生真正体会到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程度,学以致用,可以形成比“欣赏”更持久和更强烈的“兴趣”。其具体表现就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加强,并可让学生自我督促,进入能力培养层面。

例如:在“燃烧与灭火”内容中必须介绍火灾自救和灭火常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播放火灾警示类、灭火器操作类的视频。稍为提高一点技巧的,会以影视作品片断来展示过程,借影视作品画面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在小结时,不需要教师作任何强调,学生在发言中都清楚地表达了要重视学习、加强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愿。可以预料,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学科知识,还锻炼了能力;更可贵的是,体会到了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成果,并由此逆向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样的课件,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深度整合的成功范例。

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对课程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今后的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仍将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推向更综合、更深化的层面,为新课程改革的前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宝生.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2]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吉林大学出版社.

4.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计划针对九年级全体学生,通过上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word、excel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两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练习巩固的机会较少,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使用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

一、二册,内容在七、八年级都以讲完,九年级的任务是复习并做好迎考准备,复习内容包括:用好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学习制作网页,以及对数据的管理。知识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与特性,管理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安装与卸载软件,获取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Word制作作品、用Excle管理数据是重点,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是难点。复习完后九年级的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作品。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硬件的基本组成,学会安装和卸载软件。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文字、图象、声音、视频的技能。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6、做一个多媒体作品出来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课时

基本操作 4课时 文字处理 6课时 因特网使用初步 4课时 多媒体基础 1课时 演示文稿的制作 6课时 网站建立初步 6课时 电子表格 6课时 仿真模拟练习

6课时

如何更好地转化后进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习惯等养成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后进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治,势必影响他们的一生。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意志较弱、自控力较差、分辨是非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这“情”与“理”必须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如果流于空泛的理论说教,则很难收到成效。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由于现代媒体的介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一提到信息技术课,一些后进生往往表现得特别起劲。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这一优势,从细微处入手,不失时机地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往往能取得比其它学科教学更好的效果。在信息技术课上,我应该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发现自我,树立后进生的学习信心。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学习困难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心理问题。他们有的是由于平时养成了贪玩、懒惰等不良习惯,还有的是出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时间一长,他们就缺乏了更深一步学习的基础,甚至连性格也或多或少产生了扭曲:有的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学习总是比不上别人,学与不学差不多,因此总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来;也有的是由于成绩不佳或不守纪律而受到一些老师不恰当的批评,便产生了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还专门调皮捣蛋。这些后进生在课堂上总表现得随随便便,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缺乏必要的学习基础,对课堂教学一知半解,对教师布置的作业马马虎虎,会做的做一点,不会做的不是抄袭就是干脆不做。学习对他们来说犹如一个沉重的包袱,谈不上有任何乐趣。因而,教学中如何让这些后进生正确认识自我,让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发现,对这些后进生,如果使用其他学科的常规方法,让他们去死背一些枯燥的基本理论,那确实是十分因难的。但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将学科性与娱乐性、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多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则不但容易吸引这些后进生,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他们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长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总是积极鼓励后进生大胆动手,特别注意给他们更多的个别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一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就通过口头表扬,转播他们的操作过程,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等方法给予及时的肯定,使他们时时有一种自己也能成功地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随着受表扬次数的增多,后进生们逐步消除了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心理,学习也必然积极主动起来。

二、抓住学科特点,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信息技术课上,声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与交互性、娱乐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平时教学中,我总是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欲望,每堂课我都特别注意结合教材,尽力准备一些新鲜有趣的材料。每堂信息技术课一开始,我常设计一些最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展示一些优秀作品,介绍一些软件的独特功能,激发学生探知新知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我还常常不失时机地找来后进生,在课前给他们一些特别的指导。如在进行鼠标练习时,我特意找了几个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教他们玩纸牌游戏,让他们将鼠标练得心应手。在上《玩“纸牌”游戏》这一课时,我通过转播屏幕,让这些后进生操作给其他同学看。当同学们瞪大眼睛向他们投来惊奇的目光时,后进生们都显得十分兴奋,课上学习也格外认真起来。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后进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十分浓厚,为学好信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后进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可以说,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大多数后进生的通病。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更易被周围的一些小事所吸引,导致上课常常开小差,一有外界引诱,就连作业也不能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多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来完成的,那些后进生们被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像动画所吸引,动起手来往往比其他学生更“积极”,一打开电脑就千方百计想找游戏玩,而把要求他们上机做的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对机房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让他们明确每堂课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必须完成的操作任务。如果完成得快,在学习目标达到后允许学生作其他内容的尝试练习。由于学习任务明确,还能利用多余的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操作练习,再加上教师上课时对他们特别的关注和督促,以致后进生上机操作时大多非常专心,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后进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后进生成绩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能否提高后进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一方面通过反复训练,让后进生们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另一方面,我还经常鼓励他们利用完成作业后的自由操作时间,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以及课余时间等,对着书本上所说的步骤一步一步学习操作,碰到困难的地方可借鉴其它软件的操作方法,大胆尝试探索,观察变化。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是立刻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书本或软件的联机帮助得到解决,通过上述方法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请求老师辅导,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我还经常让他们比一比,谁不用老师教就会做下一课的上机练习。这样学生课前预习的劲头足了,课堂学习效率也高了。在自主学习中,对操作上难易不同的软件,我总是分别对待。如“共创动画”等较易操作的软件,教前先只对其功能作简单演示,再引导他们通过类比推理和阅读联机帮助等方法研究其用法,领悟软件一般的操作规律,这不但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非常有效。

五、关心爱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转变后进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后进生常常带有某种心理障碍,要是得不到及时解决,就难于取得好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学习软件生动有趣,如“金山打字通”、“共创动画”、“金山画王”等很能吸引后进生,后进生们大多很愿意接近计算机教师。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在日常教学中特别地给他们开方便之门。特许他们利用中午和放学后的课余时间进机房练习,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练好基本功。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多,他们操作计算机必然比一般学生更熟练,这使他们的学习信心更足了,与计算机教师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借着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后进生们往往更愿意听计算机教师的话,这样计算机教师就更能及时地了解他们一些行动的思想动机和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后进生的朋友。这对矫正后进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课对转化后进生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多加探索,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有利之势,把转化后进生工作做得更好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科课程安排,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了能更好、更有效地做好三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贯彻好新课程实施要求,让学生从小树立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特制定本学期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工作目标任务:

1、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windows 操作技能。

2、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广泛用途,并从小树立学习信息的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3、从小培养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能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三、教情分析:

现在学校一号教学楼402教室是网络教室,配有学生单机56套,教师机一套,网络设备一套,各电脑之间均已联网,且与外网相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齐全,有专职计算机教师一名,具有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年富力强,熟悉教学规律,掌握教材熟练,能贯彻新课标要求,完全具备任教本年级信息技术能力,所有条件均符合教学要求。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4个班,共253人,从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方面看,学生与学生之间差距比较大,有的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已经很长时间,学生操作已比较熟练,还有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电脑,电脑知识基本为零。

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区别对待、分层教学,吸收水平较高的同学进入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全面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在分组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五、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学期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任务,特制定如下具体措施:

1、备课:

精心做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做到备单元整体知识,情感目标,全面兼顾,对单元中将要完成的任务整体分析,综合考虑,并联系前后章节的关系,精心备好单元课练习题。

课时备课做到细实熟。

细,要做到备知识、备学生、备教学、备学法、备练习。

实,就要做到每项工作做到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备课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到应对自如。

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全面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做好,横向联系,本学科知识做好纵向联系,以利教学中游刃有余。

2、讲课:

1、普通话上课,语言要具有亲和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2、课堂导入自然、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授课环节,紧凑有效,每一个环节都是扎扎实实的环节。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学生应该尽量多的操作练习,所以针对这个特点,授课过程是快节奏,大密度的练习,针对每一个练习环节,任务要明确具体,练习时间明确。

4、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形式,小组长吸收进课余兴趣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水平高,操作熟的模范带头作用。

5、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必强求一致,争取达到每个学生都有进步,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听评课:

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每周至少听课两节,认真做好记录,课后多与授课教师、听课教师交流、评课,探计有效的教学模式,多方搜集名师授课光盘,尽量争取外出听课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提高课堂设计水平和教学水平。

4、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

1、打扫好网络教室卫生,每周都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打扫。

2、整理好网络教室的软硬件设置,每次上课前都提前检查好软硬件是否正常,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正常上课的软件硬件需要。

3、做好上机情况记录,责任到人,保障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

4、每上完一堂课都要进行设备运行情况的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制度详细的本学期业务、理论学习计划,加强自身学习强化素质,提高水平。

(1)选择教育学专著2本和教学类专著2本,业余时间精心研读,每天进行精彩摘录,每周写体会一篇(500字左右)

(2)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尝试,本学期重点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和分层教学的教学实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理论知识,用合适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提高实践的目的性。

(3)本学期计划撰写论文3-5篇,争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这要求必须深入学习,加强实践,勤于总结,使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升华。

6、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

本学期我将重点对新任三年级科学教师孟红进行培养和指导。

1、第一阶段利用2-3周的时间进行科学课常规教学培养,将科学课的基本上课流程加以熟悉,强化,使学生、教师内化这一流程。

2、第二阶段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将科学课的综合实践制作,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进行强化,形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第三阶段,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本阶段属于综合阶段,通过听课,看观摩录像课,评课,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

7、加强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

本学年我将开展课余兴趣小组和课上分组教学有效互补的研究。

(1)搞好课余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和培养

针对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浓厚兴趣以及他们家中有电脑、通宽带的优厚条件,本学期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培养活动,选择有浓厚兴趣,有一定操作基础,能吃苦善动脑的一部分学生(约每班8人左右)参加兴趣小组,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精选培养内容,在每周五下午开展的特色教育活动中开展培养活动,对这部分学生不仅提高要求,而且拓宽要求,针对当前热门的电脑技术展开专题教育,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技能。

(2)课上教学开展分组教学的尝试,每6名左右的学生为一组,这一组中包含各层次的学生,也包含一名兴趣小组的学生,由这名兴趣小组的高手引领小组同学共同进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指导本组同学学会,学懂知识,起到小老师的作用。

本课题就是要让课余兴趣小组和课上分组教学做到有效结合,互补,相互促进,这项课题做到了课余兴趣小组和课堂教学共同提高,将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延伸。

5.初中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五

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热衷于小游戏,只要教师看不到就会分神。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了解VB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三、学生分析

本计划针对九年级全体学生。本学期主要安排学生根据毕业测试要求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分析

九年级教材进入vb编程阶段,共分为两个单元,8课时。其中,第一单元,通过几个小程序,渐渐将学生引入vb的世界。第二单元,通过用vb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学习vb的各种语句结构,最后解决综合性问题。

五、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几点,主要措施如下:

1. 每班上机都编好坐位。机房的机器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在上机时,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学号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详细制定机房纪律在班上宣布,如上机时不得下位、调位,不得大声喧哗,有问题时举手提出来等;如有违反则扣除平时分。

2. 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具体每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三人左右,从中挑选出有责任心、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小组负责人,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上机操作时有些同学遇到疑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3. 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课程基本上全在机房上课。对于《vb基础及应用》这章的基本部分知识,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比较直观边看演示边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最新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利用网络教室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监控,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4. 后进生帮扶措施。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后进生”的知心朋友,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激发个性、团结协作,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学期教学配当表,具体到每一周的教学内容)

周次 次  时间  教学进度、检测安排  备注

1周8.30--9.3查看班级情况、制订教学计划

2周9.6--9.11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的工作室

3周9.14--9.18第一单元 第2课 显示日期时间

4周9.21--9.25 第一单元 第3课 四则运算器

5周9.28--10.9第二单元第4课 数据的存储箱-变量(国庆放假)

6周10.12--10.16 第二单元第5课 双路径决策--If语句

7周10.19--10.23 第二单元第6课计数循环--For Next语句

8周10.26--10.30 第二单元第7课条件循环-Do Loop语句

9周11.2--11.6 第二单元第8课 数据的集装箱--数组

10周11.9--11.13 综合练习--编写“别碰我”程序

11周11.16--11.20  综合练习--编写“找较大数”程序

12周11.23--11.27 初步认识计算机

13周11.30--12.4  认识计算机硬件(一)

14周12.7--12.11  认识计算机硬件(二)

15周12.14--12.18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16周12.21--12.25 计算机软件安装与卸载

17周12.28--.1.1 计算机软件的管理(元旦放假)

18周1.4--1.8 总复习(一)

19周1.11--1.15 总复习(二)

6.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本学期所做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教学工作:

本学期主要担任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基础水平较差,加上我校计算机教师配置较低,致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太牢固,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太强,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依据中考要求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信息技术入门:主要了解了windows98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其特征与防护,了解了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等。

2、windows98基本操作:掌握窗口和对话框的组成及操作,了解了桌面,开始菜单,掌握应用程序的启动及退出方法,了解的常用的汉字输入法,掌握“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3、windows基本操作:主要学习和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选定、移动、复制、查找、删除、重命名等

4、excel:了解excel中的基本概念(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活动单元格、单元格地址等)会制作电子表格(启动、退出、输入数据、修改数据等),会保存、打开excel文件,掌握数据的输入方法,excel工作窗口的组成,会设置表格的格式,掌握工作表及工作表中的数据的编辑方法,会重命名工作表及自动填充数据,理解公式的构成及作用并熟练运用,理解函数的作用及应用,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等。

二、教务工作:

本学期主要担任以下几项工作:

1、网络管理员:为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需要,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和要求,本学期我校开通的学校校园网站,校园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比较繁重,既要保障校园网站的运行还要对网站的数据进行不定期备份,要随时发现网站中发表文章的弊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根据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的有关要求,我校校园网开通了“读书工程专栏”,链接了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博客地址,开辟了政教专栏、班级专栏。

2、网络管理:由于今学期,教育局要求把每台计算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一一对应进行捆绑,这项工作要求要细致,我校教师由于变动较大,本学期上报教育局有关数据10次之多。

3、远程教育管理员:及时维护远程教育接收系统,保证我校远程教育接收基本运行正常,并链接入校园网。及时整理资源下载目录,在上级的督导,现代教育技术专项督导检查中获得好评。

4、微机室管理:由于学校计算机配置较低,加上人员比较复杂,造成计算机管理比较麻烦,计算机维护已经成为我校计算机教室的一大难题。

5、教务工作:学期初根据教务处安排,及时修订本学年教师任课课程表,协助教务处整理相关档案材料,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及时整理并上报“基础教育报表”、“义务教育报表”、“两基报表”、“技术教育装备报表”等基础报表,整理义务教育档案,协助教务主任安排考

务工作,整理学生成绩,学期初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整理学生学籍。

6、其他工作:协助教务处安装并调试“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这个软件在运行之初,存在很多问题,经多次与开发商联系逐步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目前正在运行的系统,仍存在一定问题:计算机系统的不同可能不能进行评价,评估结果只能打印前3页等。协助总务处安装并调试“校产管理软件网络版”。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计算机方面还存在很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缺陷,致使有些问题一时无法自己解决,受性格影响,又是工作方法和态度给许多老师带来很多不适应。

四、今后工作打算:

1、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7.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篇七

一、巧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直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创设情境, 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如教学《为人民服务》时, 学生对当时的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 课本插图也不能让学生感受那段历史故事。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为人民服务》的有关图片资料, 搜集有关张思德的生平、事迹材料, 以及毛主席撰写这篇文章的有关史料,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特别是播放了张思德的视频片段, 学生对这段历史和写作背景充分了解, 印象深刻, 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他们不仅了解了写作背景, 同时对张思德的先进事迹感受很深。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很高,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巧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充分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克服思维障碍, 突破课堂教学训练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如教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爬山虎的脚》时, 我体会到爬山虎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一脚一脚”容易产生误解, 普遍理解成爬山虎也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教学时教师演示课前设计课件, 展示爬山虎的脚爬满墙的过程, 让学生边看演示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爬满墙的情景。在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 让学生看教学课件演示, 把平面而静止的语言文字, 化为相对立体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重现了爬山虎怎么爬的过程, 图文紧密结合, 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爬山虎怎么爬的情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 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突破难点。

三、巧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都是经教育专家精挑细选来的, 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 不可能把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展示给大家。过去只有教学参考可以给老师提供有限的相关资料, 学生很难了解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走出传统使封闭的学习环境, 利用互联网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在网上检索、在线学习和在线交流拓宽知识面,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拓展有效的空间。如在教学《鸟的天堂》《麻雀》等课文时, 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 结合教学目标, 搜索相关的资料和动画、视频信息,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拓展知识面,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堂设计练习, 网上阅读, 相互交流, 探索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

四、巧用信息技术, 加强朗读训练,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8.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02-0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在虚幻的空间中寻找自己,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化学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化学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化学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化学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化学。例如:学生练地记住了生石灰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但在生活中看到快餐饭盒摇动就能放热却不知原因。学生把化学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化学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改革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化学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化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化学是有不同的特点。九年级是趣味性化学,高中是推理性化学,大学是深究性化学。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化学的特点。化学的起始阶段是九年级,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红磷的燃烧使之产生气压差,根据水进入的多少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实验,以此来验证氧气的多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化学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化学规律,这就是化学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九年级水的净化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净化装置,在家里进行净化水实验,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又能学以致用。

实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化学教学思维的改变,引起了化学教学的进步。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九年级阶段化学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容易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进度的仓促,全国同科类的交流平台缺乏,优秀的资源和成功的方案短缺,实验探究型教学是大范围内推广,在小范围内交流,阻碍了化学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

9.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九

教学总结反思

2014年九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期末教学总结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接下来的就是面临着中考的九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毕业会考的科目,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的。毕竟在明年,如果没有通过会考,学生就直接缺少了报考普通高中的资格,也会对后期的中考复习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这个学期,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和复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掌握不到位,不少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去理解、记忆,提不起兴趣,从而直接导致了这个学期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操作的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现结合个人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0.八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十

(八年级上学期)

仁和中学 杨志凤

2014年8月30

八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本学期主要通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实践操作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上收集、交流信息的基本操作;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国家有关因特网管理及信息安全的法规;让学生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抵制不良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刻苦钻研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二、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了七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基础操作较为熟练,但是其中也有部分学生仍然没能够完全掌握七年级所学的操作知识。另外,由于每班人数较多,学生用的计算机少,只能两个或三个同学公用一台计算机,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没有及时上机操作练习,或在操作时遇到问题无法一一及时的解决,学生的操作能力相对滞后。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图文并茂,但难度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对学生的数学知识、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村镇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教材内容:八年级《信息技术》总共有两大块的内容,分为两大模块第一章为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因特网的应用》,是

教材中1-6课的内容;第二章是《网站设计与制作初步》,是教材中7-16课的内容。

3、重、难点: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了解及应用;难点在于对第一章的内容要在学会操作之外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学会简单的网页制作。

四、主要措施

针对以上几点,主要措施如下:

1、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将平时分分为两个部分:上机操作题的完成情况登记分、每次进入卓凡考试系统做题所考的成绩登记。从两方面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作评价。

2、每班上机都编好坐位。机房的机器基本上可以实现两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两个同学之间相互开始时相互协作,然后再逐一展示自己的操作能力,教师从他们展示情况给予评价。在上机时,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学号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详细制定机房纪律在班上宣布,如上机时不得下位、调位,不得大声喧哗,有问题时举手提出来等;如有违反则扣除平时分。

3、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具体每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2人,从中挑选出有责任心、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小组负责人,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上机操作时有些同学遇到疑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4、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课程基本上全在机房上课。对于《因特网的应用》这章的基本部分知识,采用“演示

——操作——提问——解疑”的教学方法,借助电子白板及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比较直观边看演示边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最新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对于该章网络应用的操作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布置任务,利用网络教室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监控,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大约二十周,而计算机课须在十九周结束教学。除去开学两周(没有课本)及十一休假后本学期计算机课上课时间大约就是15个周,45个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内容,准备利用3个周的时间完成本部分的教学以及相关的练习。

第二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不作要求,我们准备利用4个周的时间来完成此部分的内容。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本学期的重点是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进入卓凡考试系统考试,为学生6月的水平测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入系统做题的同时把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计划8-9周的时间)。

11.让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插上双翼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习作教学;积累素材;丰富内容;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无异于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插上双翼,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指导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厚积才能薄发”,要写好作文,需大量的阅读。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是作文教学的好材料,如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朱自清的《匆匆》、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等课文。但仅仅阅读这些文章远远不够,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这些名家更多的作品,让学生能真正徜徉在这些形象优美、深刻感人的好文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课文赏析”“作家简介”“相关作品”,拓宽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开展网上读书、网上荐书、网上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的QQ群、微信群交流阅读心得。“网络天地宽,阅读我最欢”,让学生进入了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样、充满现代气息、自主开放的信息世界,学生在网上可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识来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这些丰富的阅读,积累的东西多了,学生写作文时语言才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在笔下“流淌”。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观察,丰富写作内容

俗话说得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能把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做个有心人。为了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我经常借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教学生如何去观察事物。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习作是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搜集“中华传统文化”文字、图片等资料完成的,很多学生对此只是一知半解,难以描摹。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查阅相关的资料: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做成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看。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很感兴趣,这种形式增加了事物的直观感和形象感,丰富写作内容。而且很多传统的文化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而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在他们仔细观察和激烈讨论之后,再完成习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积极性,激发习作兴趣

作文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习作是在开展综合性学习,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课前让学生搜集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材料、网上观看影视中有关祖国建设新成就、查找家乡建设新貌等,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写的演讲稿抑扬顿挫,极富渲染力。

四、巧用信息技术评点批改,体验习作成就感

在作文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会使作文的批改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更加丰富精彩。如:进行作文批改时,教师可将范文通过投影大屏幕让学生进行点评、修改,在运作过程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利用剪接、复制、粘贴、删除等工具对文章进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删、段落的重组变得轻松自然,并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协作意识。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可通过大屏幕投影等供师生一同阅读、分析、修改,达到作文批改、评阅的高一层境界。

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使学生得到评价的途径不再单一化,作文评价后并不是一次文章写作的结束,而是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延续与延伸。学生通过在微信、QQ、空间或论坛上发表了一个作文帖子,教师、同学、家长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许许多多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点击浏览,如果该帖子有足够的吸引力,该学生将收到大量的建议、赞扬、点评……学生将获得类似于“发表”的成就感,从而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和需要,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径。例如漳州市举行的“快乐成长·道德同行”文明小博客大赛中,班级同学蓝婧宇的作文获得一等奖,同学、家长、老师纷纷上网阅读、点评、这种共享与提升的空间是不可估量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作文教学中,实现了从“限定时空”向“多维时空”的开放,使学生能更好享有参与权、选择权,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作文。

五、结语

如果说作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作文教学插翅添翼。只要我们能够以创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探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活跃在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2.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一、利用信息技术渲染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动力。儿童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易于接受新事物,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优雅动听的音乐, 鲜艳夺目的色彩, 五彩斑斓的画面, 把抽象、枯燥的单词、短语、语法知识转换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 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 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语言兴趣。

例如:低年级小学生刚接触英语, 初学一种语言使学生感到开心的同时, 也让他们增添了不少忧虑。为消除学生的这份多余的忧虑, 第一堂课我就运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而且学生已经会说的一些外来语并配上相应的图片, 如:Hi!OK!ByeBye!KFC (肯德基) , TV, DVD等。让学生明白:英语虽然看起来有些陌生, 但是你们经常会在生活中碰到, 而且不少同学已经会一些英语啦!给学生一份惊喜, 一个契机, 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很有趣, 很容易, 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时效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 英语中的单词、句型及用法不像母语中学生从小接触出现的字句段, 显得抽象、难以掌握。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效果好、交互性强的优势, 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轻松突破英语教学重难点,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如教学有关动物的单词时, 通过网络查找各种动物的图片、叫声、视频等资料, 新授单词时使学生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 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 与它们近在咫尺, 这样就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 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动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 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 在看看、说说、做做、演演中,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上述单词, 并记住了它们的音、形、义,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 培养学生实践和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形式在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把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英语教学课堂,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 使枯燥抽象的英语学习内容变得富于趣味和吸引力, 使英语更具有实践性。

如《Sending an E-mail》一课, 讲述了Jenny发给她在加拿大的朋友一封电子邮件。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 我让全体同学模仿文中电子邮件, 给自己的好友发送E-mail, 谈谈自己近期学习和生活情况, 让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他们如临其境,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此举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本课重点句型, 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口头及笔头交流的平台。

四、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想象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培养创新精神, 就要力求使学生处于动眼、动手、动口的主体激活状态。儿童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 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Home》这一单元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设计了一个“装扮房间”的网络游戏。游戏中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创新的设计师, 他们边思考, 边设计, 设计完之后再借助于网上词库的帮助, 用英语对他的“作品”进行一番描述, 形成文字。与此同时, 教师利用网络监测系统, 对学生进行及时监测指导, 最后通过请学生朗读各自的短文, 生生之间互相交流、评点, 又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通过这样的练习, 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又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 自我创新的能力。

13.五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五年级分为4个班。通过上学期对PPT应用软件的学习,孩子们已熟练掌握了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操作技能,也了解了一些动画的`基础知识,为这一学期学习FLASH动画打下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义务教科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学生欣赏动画逐渐认识动画,了解动画的分类并学会打开FLASH动画播放器;

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认识FLASH窗口并能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

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运用绘图工具来制作FLASH动画;

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是用绘图工个和利用导入图片制作逐帧支画;

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用绘图工具和导入图片制作形状渐变动画;

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制作位移渐变动画,给动画对象添加引导线,为动画添加声音。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动画的基础知识;

2、学会基本的动画绘画技巧;

3、学会制作三种基本的动画:

逐帧动画、形状渐变动画、运动渐变动画。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对“动画”知识的了解,能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和导入的图片制作简单的动画及形状渐变动画、运动渐变动画,并且能够给动画添加文字和声音特效,制作一些和身边有联系的小动画。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激起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结合一个个的任务由浅入深进行学习;

4、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着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德育教育;

5、对于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表扬;

6、学会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帮助不会的同学,把优秀的作品上传展示。

14.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四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课初识电子表格

教学内容:电子表格的启动与组成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

1.了解什么叫MicrosoftExcel

2.掌握如何启动Excel电子表格

3.掌握Excel窗口的组成教学重、难点:Excel启动,Excel窗口的组成教法、学法:讲演辅结合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

1.怎样开机,关机?

2.学校机房计算机如何登录入网?

二.学习新知

1.Excel的自我介绍Excel的特长:进行数据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排序等.2.启动Excel的方法a.单击“开始”按钮b.将鼠标指向“程序”c.单击二级菜单中的“MicrosoftExcel”

3.电子表格的组成见kp2下图: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活动单元格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条状态栏工作区行列标签编辑栏工作表标签工作表控制钮

三、小结:1.启动电子表格的方法2.电子表格的窗口组成四、学生练习:

1、开机

2、登录入网

3、启动Excel注:我校计算机,可直接在桌面上找到打开它的快捷方式,双击之亦可启动电子表格.五、对照KP2下图及KP3表熟悉Excel窗口的组成启发学生:怎样能使任一个单元格成为活动单元格?

15.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十五

网络教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且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层面赋予了教学新的含义。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优越性

1.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知识, 因而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既能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创造的自由, 又能使他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教师通过上网查找教学资料, 整合、加工相应的教学资源, 把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应章节中, 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使教师的备课、学案的编写和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新性备课、上课、辅导乃至测验, 使教师在进行创新性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掘学生的潜能。

网络教学平台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通过专题学习网站, 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有效整合起来, 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新性的自主学习, 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凸显个性, 并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交流区”, 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从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看, 通过此平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主从关系, 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 二者建立了同学或共学关系。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看, 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 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建立师生资源交流平台, 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突出学生实践,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二、创设网络教学平台, 营造创新性教育教学环境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营造一个适宜创新性教育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可以利用校园网、宽带网、卫星接收系统和教学专题网站等共享Int ernet资源的网络化教学环境, 创建网络资源交流平台, 形成独特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例如, 学生在学习“图文混排”一课时, 制作以“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贺卡, 让学生通过专题网站或因特网, 查询“上海世博会”相关信息, 获取有关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吉祥物及各国场馆的介绍等信息, 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利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他们的信息素养得以提高。

三、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这些教学思想和理论的具体体现, 包含着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网络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开放的教学模式又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可以实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下的综合运用。

1. 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就是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 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布置任务, 调动学生有序地开展学习。它由教师活动到学生活动, 由学生活动延伸到学生心理变化活动, 直到任务的完成。

任务的分解、分组要适中, 情景要恰当。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控制好分解成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 把握好任务的质量, 不能不分主次, 喧宾夺主;不能分得过细, 避难趋易。语言表述要准确, 减少理解障碍。问题情境真实、有趣味, 在具体情景中提出任务, 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作为任务提出。

任务驱动法有六个教学过程: (1) 确立任务; (2) 提出任务; (3) 分析任务; (4) 完成任务; (5) 评价任务; (6) 提出发展性任务。

这种驱动法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 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得到了乐趣。因此, 任务驱动法是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法中有效的一种。

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从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开端展开, 以解决这个问题和表达交流而结束。它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多纬度、综合性强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 教师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完成的时间。问题解决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了五个步骤:

(1) 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

(2) 分配小组, 确定研究计划;

(3) 分工协作, 收集信息资源;

(4) 交流协作, 完成问题解决的方案;

(5) 汇报、总结、评价、反思。

例如, 在“制作主题演示文稿”教学设计中, 先用学生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创设教学情境, 引出“改革开放”的话题, 让他们了解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然后, 播放作品———《家乡的变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以此为基础, 由教师进行示范、引领制作, 总结出主题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学生利用网站中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丰富的素材, 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要求学生自由结成衣、食、住、行四个主题小组, 进行合作学习, 并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传作品。教师随机抽取每个主题中的任意一个作品进行评价, 作品评价采取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评价作品时要给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感悟。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营造了一种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环境,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网络教学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层面给教学赋予了新的含义。

让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天空, 展开网络的翅膀,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网络教学平台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学中可从网络教学平台的优越性、创设网络平台, 营造创新性教育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等方面,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

上一篇:五年级品社上册冀教案下一篇:大桥小学2018师德师风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