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民间小故事

2024-06-13

孔子的民间小故事(共15篇)

1.孔子的民间小故事 篇一

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3、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4、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5、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6、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7、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8、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9、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10、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1、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12、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13、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14、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从此来看,称王是可以的。”在这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15、孔子到宋国去,匡人派士兵围住了他们。子路大怒,举起戟来便要与匡人格斗。孔子止住了他,说道:“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唱完几首歌之后,匡人竟自己卸甲而去。面对逆境,却依旧可以矢志不移,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可谓诚心至极了,这种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诚,对待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一种正心诚意的心灵支撑。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16、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7、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老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1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孔蔑问:“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己的缺点,尽力弥补自己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天说话不给自己留下后患之忧;每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己留下隐患。那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19、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但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助。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能力要看它拉车的情况,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20、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该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己的行为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己的缺点,批评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21、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可以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22、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一定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23、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项橐问:“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保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4、一日,孔子弟子子贡与卫国大夫棘子成聊天。棘子成说:“君子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有什么用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两者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是一样的。”人注重自己的外表,既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一点,经常游走于交际圈的朋友,尤其应当注意落实。因为,人的言谈举止,有时可以决定你事业的大小,功业的成败得失。

25、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自己问心无愧,那么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做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应当做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不仅在公共场合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要在无人监督、一人独处的时候,依然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工作也与一个样。这有如此,方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无忧无惧。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应当如此。

26、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非常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27、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2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宋国时,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习武之人都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原来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29、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进步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30、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义。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31、一次,孔子与弟子交流。孔子谈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他接着说:“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的人,也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展现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终如一。有德才得,有诚才成。虚荣与欺骗,最后的结果还是骗了自己!

32、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33、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很久,考虑很多次。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34、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35、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对于领导者而言,只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36、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后来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己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只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37、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子像条丧家狗。”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于正视自己的落魄,敢于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己,才能认识自己并剖析自己。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38、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39、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富人帮助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助你一元,尽管数额不同,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40、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2.孔子的民间小故事 篇二

一、口头性是民间故事的语言特征

民间故事它所反映的特定环境是“民间”, 故事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是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学, 籍以反映自己的心声, 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忠孝善恶的心态。

民间故事的语言艺术和其他书面文学创作作品的表现形式有本质的区别, 它以口头性语言作为自己作品的重要表达工具。它以语言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便于讲述, 便于记忆而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千年不衰。因此, 口头性语言特征成为她必不可缺、独一无二的的特性, 可以说没有口头性就没有民间故事, 更谈不上有民间文学。

民间故事, 既口头“创作”, 又口头流传。它的语言运用, 就完全掌握在搜集整理者的手中:讲述人的生活年代, 故事人物的历史时代, 决定着语言的运用。简单的说, 就是什么样的历史时代、生活环境, 决定了用什么样的语言。民间故事的语言用词必须满足易讲、易记、易听、易传的要求。

民间故事是写给读者“听”的, 不是写给读者“看”的。虽然用文字来表述故事情节, 但绝不能忘记故事是“讲”的, 而不是“写”的。

传统的民间故事, 只能用“传统”的语言, 用现代语言去反映古代的故事内容, 或者用古代的语言来描述现代的故事情节, 显属不伦不类。

用文字整理民间故事, 决不意味着民间故事可以从口头性变成书面性, 民间故事的口头性是无论什么表现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二、民间故事整理中语言运用的缺陷

“真实记录, 慎重整理, 紧跟时代, 符合历史”是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工作的一条公认原则, 也是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从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 认真总结得出来的经验。

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 民间文学业余爱好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较为优秀的、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但由于整理者所处的环境因素, 如民族、地域、学历、岗位不同, 有的还掺杂着领导意图, 而使搜集整理的许多民间文学作品,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破坏了民间故事固有的民族性、地域性, 特别是口头性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 表述手法混淆:

有些作品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字描写手法来描述民间故事, 试图来显示整理者的文字才华。写一个站在海边的旅游者用“一望无际的大海映在他眼帘中, 看近处小船穿梭不停, 望远处帆星点点, 啊!”;写一个漂亮的姑娘用“皙白的皮肤透露出洁莹的月色, 喷红的面庞闪耀着太阳的春辉, 脚步移时花草笑, 手掬清泉水欢唱……风拂青发比孔雀开屏还艳丽”等等, 乍看像写散文, 写抒情诗, 一点民间故事的语气也没有, 更谈不上是写民间故事了。

(二) 历史时代混淆:

一般而言, 我们所说的传统民间故事是指发生在建国前的民间故事, 建国后的民间故事, 大抵用近代的或现代的用词来划分。但因为大多数整理者是“现代”的整理者, 因而许多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出现“古为今用”的穿越和“今为古用”的返古现象。出现不古不今、古今混乱、不洋不土的手法。反映前清或民国或抗战时期的民间故事时, 出现“警察”“派出所”“身份证”等称谓, 八路军、新四军集合时用“全体都有”的现代语言, 反映近现代的民间故事时, 出现“县长明察, 局长训示”等用语。“囧途、酷毙了、帅呆了、粉丝、杯具”等雷人语言用词, 只能用于本世纪初的民间故事语言中, 用在上世纪中后期, 就会给人“天头地脑”的感觉。

(三) 人物形象混淆:

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灵活现、个性鲜明是民间故事整理者应该竭力追求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来“听”你的故事, 但过分追究或刻意塑造人物形象就会适得其反。人物形象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完成人物塑造的特点:关羽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个“忠”字来衬托,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则突出在一个“愁”字上。描述关羽、林黛玉这样的人物时, 语言用词就必须贴近“忠”和“愁”的特点。只求情节离奇古怪而刻意甚至歪曲人物形象来使故事情节吸引人的手法是故事整理者必须避免的。因而整理民间故事中, 反映人物形象的语言运用, 必须慎之又慎。

三、民间故事语言运用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民间故事既然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又通过劳动群众口头流传, 那么, 整理民间故事时, 就必须牢牢记住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简洁明快, 符合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 严格掌握民间故事用语与书面文学的区别, 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的运用:

(一) 注意地域环境的差异:

民间故事的特定环境在“民间”, 就不可避免的有地域性语言特征。地域性或民族性决定了语言 (方言) 运用在民间故事整理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用准用好语言 (方言) , 对民间故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民间故事能够吸引“听众”的重要手段。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语言 (方言) 特点。如指代“男孩”就有“崽、仔、囝”, 指代“女孩”就有“妮、妞、囡”, 指代妻子有“老婆、内人、媳妇、婆娘、堂客、屋里的、孩子他娘”等称谓, 不能东西南北相混淆。

(二) 注意人物个性的差异:

民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的故事艺术, 在描写人物时唯有通过贴切的语言描写, 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性格鲜明。《水浒传》中所塑造的一百零八个英雄, 性格各异, 栩栩如生。李逵的“急”、鲁智深的“燥”、武松的“狠”、林冲的“忍”、宋江的“奸”等等的语言描写, 使古今任何一个作者都自叹不如。他们的性格造就他们各自有一段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 语言运用不以他们的个性来描写, 就达不到这一效果。

(三) 注意历史时代的差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 今天整理表述的民间故事, 对于整理者而言, 是属于“回忆”型的, 所用的语言一定要符合故事描述的那个时代, 不能用整理者所处的时代语言来臆造。“老公、老婆”“丈夫、妻子”“平民、百姓”等这些语言是现代语言, “相公、娘子”“官人、夫人”“草民、臣民”等是古代语言。这种看似简单的人物称谓, 运用得不恰当, 就会古今颠倒, 授人话柄。

(四) 注意民族习惯差异:

民族习惯语言也如同地域性、时代性一样,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汉族、畲族、彝族、回族的语言肯定存在着巨大差异,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 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 诸多凝结着广大少数民族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结晶的民间口头文化, 如大多数“口语”“生产、生活用语”, 只能靠汉字来指代, 并逐渐被汉文化所取代。伴随着民族艺人的相继消失, 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正陷入无人传承的窘境 (即年轻人不懂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 。因而语言运用如果脱离了该民族的习惯, 一味用汉字来描述, 就会让“听众”云里、雾里搞不清楚, 像进了迷魂阵。如“妻子”这一称谓, 汉族人大多数用“老婆”一词, 而畲族人则用“布娘”一词, 描述妻子用词时, 不分清楚就会不三不四闹笑话。

(五) 注意开头和结尾:

口头性文学作品决定了民间故事的开头应该娓娓而讲, 徐徐而来:“从前有一个……”“很早的时候……”, 做到语言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 尽快进入情节, 让“听众”基于产生“下面怎么样?”的心态。通过符合“听众”心态的语言描写, 达到“你不想听, 骗也骗你听下去”的目的。结尾语言也要十分简洁, 三言两语, 戛然而止, 切忌拖泥带水。

诚然民间故事的语言也要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 也要“与时俱进”, 但绝不能超越历史的时代的脚步而生搬硬造。只有充分运用民间故事自己独特的口头性语言特征, 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学。

参考文献

[1].唐梓桑《试谈民间故事的语言》 (施怀德主编《八婺文化探微》)

3.哲理故事——孔子小故事 篇三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4.关于鼠的民间小故事 篇四

鼠在十二生肖属于首位,与十二地支中配属“子”,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子时”--晚上十一至凌晨一点,又称“鼠时”。

俗话说老鼠过街,是人见人打,可见老鼠并不受人待见。那为什么十二生肖之首却是鼠呢?这其中有着有趣的传说。

民间流传十二生肖子鼠的来历是这样来的。当时十二生肖争排位的时候,天帝觉得贡献都大,不知道选谁为生肖之首。正发愁之际,听到人间的人嚷嚷说,打(大)老鼠!打(大)老鼠!天帝以为人们要选老鼠为生肖之首,于是只好将老鼠排为生肖之首。

关于子鼠的民间习俗

关于子鼠的民间习俗还有很多,因地域的不同而各有春秋。

在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将小初夜看做老鼠嫁女日,俗称“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将插上花的面饼放在暗处,大小孩不准喧哗,如果惊动了老鼠,来年就会去家里捣乱的。

台湾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面、盐,人要早早上床休息,以免影响老鼠的喜事。

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习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没有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到元宵节是摆上供桌,并烧香、点灯,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本年丰收。

旧时上海一带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据说见着多为不吉利,非病即灾,必须禳解。禳解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回家用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

剪纸精髓---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是指一种民间风俗。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贴在墙上。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深意典故----投鼠忌器

关于老鼠的典故很多,“掷鼠忌器”的故事就很有意思。大致意思是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献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献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献帝的金比(鈚)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鈚)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戏剧经典----《五鼠闹东京》

自古流传下来的关于鼠的戏剧艺术很多,《五鼠闹东京》的戏剧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历史故事。

宋仁宗时期,江湖上有著名的三侠五义。其中五义又称五鼠: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而三侠中的南侠展昭被宋帝仁宗赐号“御猫”,并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在开封府包大人手下当差。

鼠猫虽同为侠道中人,但因绰号相克而心存芥蒂,引起了五鼠的不满。五鼠之一的锦毛鼠白玉堂一怒离开陷空岛,上京找展昭挑战。途中遇上善良正直、手无缚鸡之力的赶考书生颜查散,引发英雄三试颜查散、三吃鱼的故事,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后颜查散遭人陷害入狱,白玉堂仗义相助,开封府寄笺留刀替颜查散伸冤,此案得以昭雪。

5.民间神话小故事 篇五

曹国舅一人不辞劳苦,腾云驾雾,行至内地,一股奇香扑鼻,不觉垂诞三尺,立即寻香进入凡间一庄上,乔装农家村夫在庄主宅院窥视,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猜拳行令、畅怀痛饮、诱人的菜肴一个接一个地上。国舅寻思道:我原乃朝廷国舅,宫廷菜肴我享用得发腻,农家菜肴我未曾见过,何不先让我大饱口福,忽想众仙友腹空我不可独享,继而采带了七样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荤,所以又为其独带了—素菜—青菜豆腐,计八大碗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

八仙狼吞虎咽更觉奇香无比,酒足饭饱之后精神倍增,再战龙王大获全胜。

6.论江苏民间故事美学中的生命意识 篇六

对于自然感性的形式和内在生命力的审美体悟, 在山川的传说中可以体现出来。江苏南京有一座紫金山, 相传它历经沧桑之变而成为今日的“金山”。紫金山汉时被称为“钟山”, 后吴帝孙权因避祖父孙钟之名讳, 而将其改为“蒋山”。后在三国时期, 诸葛亮为联吴抗魏, 出使东吴路过秣陵 (今南京) 时, 特地到石头山观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势。当他看到以紫金山为首的群山, 像苍龙似的蜿蜒蟠伏于东南, 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一样雄踞在江滨时, 脱口而出:“钟阜龙蟠, 石头虎踞。”紫金山以苍龙的生命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 自古以来, 龙就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象征。紫金山至今为止一直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将自己自然景貌的自然浑厚之美升华到了生命体态的弘扬, 将山体无限的生命气象与自然生机完美结合。

江苏徐州, 一直有一个石狗湖的传说。石狗湖即今日的云龙湖, 相传, 石狗湖, 多雨时南山之水尽汇于此, 积久不退, 昔人作石狗镇之, 故名石狗湖。[2]另相传, 明万历年间, 云龙湖边住一老石匠, 石匠自妻子去世后便养一条大黑狗相依为命。一天大黑狗被一财主打死剥皮为己治病, 老石匠为纪念它便刻了一尊石像置于湖边, 石狗不仅能看家护院, 而且湖涝时能吸水, 湖旱时能吐水, 百姓旱涝保收, 石狗成了神狗。人们为纪念石狗, 遂叫此湖为石狗湖。石狗湖现今已成为景点玉缀珠联, 风物如画的云龙湖。石狗湖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貌的美, 更重要的是石狗湖所昭示的内在生命力, 所散发出的生命气息。

二、美在深情——感伤的生命意识

感伤的生命意识, 不只是悲剧的感情之美, 也展现出了浓重的民族情怀和强烈的悲剧感。徐州的民间故事中流传着“徐州一道爱国菜”的故事, 1938年徐州城内遍布枪鸣弹炮, 市民纷纷弃家避乱, 曾经的宴春园也搬至南关改名为庆合园。一天日本宪兵队在店里点定鱼翅全席, 厨师们为了给日本人一个下马威但又不至杀身之祸, 所以给日本人上了一道徐州的“爱过菜”以显示中华民族的皓月乾坤, 日本人内心不满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吃了这道爱国菜。日本人利用他们的压迫践踏了中国人的生命, 体现出了个体生命在与压迫的殖民者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的软弱无力和恐惧感, 而这种恐惧感恰恰如朱光潜所言:“悲剧的恐惧不是别的, 正是在压倒一切的命运的力量之前, 我们那种自觉无力和渺小的感觉。”[4]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种深情的感伤。但是中国人在无力抗拒的重压之下, 依然不忘报国复仇, 就像黑格尔所说:“束缚在命运的枷锁上的人可以丧失他的生命, 但是不能丧失他的自由。”[5]

江苏民间故事中的深情感伤来自于世人对残酷的现实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这种感伤进入到了生命的深层, 回荡在宇宙时空和心灵的本体之中。

三、美在感悟——超越的生命意识

在江苏民间故事中, 我们对自然的欣赏不仅要把自然风物的故事当做移情的对象, 更要把山湖草木当做平等的可以进行心智交流的对象来看待, 这些民间故事借助于传奇的传说或神话来感悟人生, 超越现实。

江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人物都是不为外物所染, 不为名利所役, 他们以心灵的高尚摆脱世俗的纷扰。顾恺之的传说说的就是顾恺之不汲汲于世俗的金钱与名利, 相传南京有个慧力和尚总是到处化缘捞钱, 他是出了名的势利小人, 对达官贵人点头哈腰, 对没钱没势的文人不予理睬, 一日顾恺之在捐款时超乎常人的理解与想象, 捐了一百两银子, 其实顾恺之所有的家当加起来都不足以一百两, 但他追求的是不制于金钱的存在意识, 他在寺庙的墙壁上做了画, 以至于被称为稀世珍宝。顾恺之并不在乎金钱与地位, 他追求的是自己心灵的净化, 他在世俗中感悟到的是一种超越的生命意识, 这是一种“自由意志自身已经发展成了自觉主动的超越者, 追求超越的人总是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超越”。[6]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P183

[2]董治祥《徐州风物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3]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P412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P89

[5]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198

[6]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328

7.民间小故事 篇七

话说甘州府太平村有一个小孩叫何生,从小就乖巧懂事。六岁这年的一天,正在外玩耍的小何生被人叫回家,说他妈妈上吊死了。何生回家一看,只见妈妈直挺挺地躺在地上,邻居们都在抹眼泪。要说这孩子命真苦,一年前他父亲撇下他们孤儿寡母,生病死了。如今他母亲也不明不白地离开人世。正当大家都在为小何生的生活担心时,原来雇他父亲做长工的李员外主动收养了他。这李员外只有一个女儿,跟何生一样大。他看何生天资聪明,便在夫人的劝说下出钱供小何生上私塾读书,打算以后将他招为上门女婿,将来好给自己养老送终。

一转眼,何生已经十八岁了。这年春天,何生告别全家去京城赶考。这天,他在一片荒滩草地上休息,听见一阵动物的叫声,寻声过去一看,一只野兔被捕猎的夹子夹住了。何生知道贫苦百姓一年到头也吃不到荤腥,只能靠捕些野物改善生活。但是,他看着正在挣扎的野兔,何生心软了,便将野兔放走了。之后,何生从干粮袋里面拿出一条蒸熟的大咸鱼放在夹子上,便接着赶路了。

考试很快结束了。这天,何生所住的客栈门厅前突然锣鼓喧天。原来,何生考中了第一甲第一名,朝廷派人来接他去见当今皇上呢。

来到朝堂之上,皇帝一见何生相貌堂堂,立刻就喜欢上了。皇上有一个心爱的公主,便想将公主许配给何生,于是大手一挥将何生定为驸马。这等好事,是多少王公贵族的子弟梦寐以求的,可何生跪倒在地,说:“承蒙皇上圣恩,今生无以为报,但招为驸马,恕难从命。”

8.南京民间小故事 篇八

名字由来

由来一

民间传说在东晋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由来二

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准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金陵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

宋人曾极的《桃叶渡》:“裙腰芳草拒长堤,南浦年年怨别离。水送横波山敛翠,一如桃叶渡江时。”

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王献之的《桃叶渡》留下三首:“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9.景德镇陶瓷民间故事中的悲剧美 篇九

“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和伟大人物的灭亡”[2]“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悲剧主人公是在社会恶势力(或强大的自然力)比自己强大的情况下,为维护正义或实现崇高理想而进行斗争的主体,主人公的责任感超过了自卫的本能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愿望。但他们通过感性的毁灭而成就精神性的自我,充分体现了悲壮激越的情调,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义。

景德镇民间传说中有许多杰出瓷工形象,他们富于正义感,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结局往往带有很大悲剧成分,但他们却倍受历代瓷工的爱戴和尊敬。在景德镇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瓷工传说故事当属“风火仙师”了。景德镇有座“风火仙师”庙,庙里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穿麻布短褂,脚穿草鞋的烧窑瓷工的塑象被镇上的人供奉,祭祀朝拜。原来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是本镇里村童街人。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纵然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瓷工们的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专横的潘相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他不管窑工们的死活,工期限制得更紧。童宾眼看到同伴一个一个的倒下,心里十分气愤和难过,决心以身祭窑,来拯救大家。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每人每个月还要发给半斤猪肉。”潘相听童宾说能把瓷器烧成,便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随后,童宾便纵身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充分体现在童宾这一英雄的自我牺牲上,他是为了解救瓷工兄弟的灾难而牺牲的,他的不幸和牺牲令人同情,他的心地、智慧以及胆量令人钦佩,它表现了景德镇人民与社会恶势力的斗争,故事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且瓷器本身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景德镇自宋代以后,逐步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这与历代瓷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是分不开。有“人间瑰宝”之称的青花瓷在景德镇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汉朝时,景德镇人就开始靠山筑窑,就地伐木,烧制陶瓷器,但一直延伸到元朝,还没有人能够用彩料在瓷器上描绘花纹图案,当时瓷器上的花纹图案,全靠小巧的铁刀,在做好的瓷坯上刻画。为了能找到能画在瓷器上的颜料,有一个叫廖青花的姑娘,不畏艰辛到离镇一百多里远的小青山去找画瓷器的颜料。后来因大雪封山,她的未婚夫小宝进山找青花姑娘,发现她已被冻死在小青山顶上。小宝在她脚下的雪地上,看到了一堆堆选好的,闪着蓝色荧光的石料。小宝把青花姑娘挖采的石料带回镇上,经过细心研磨,配成颜料,用毛笔画到瓷坯上,上釉后,用高温烧炼,瓷器上出现了美丽非凡的蓝色花朵。能描绘瓷器的颜料终于找到了,但是青花姑娘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纪念青花姑娘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把这种釉下彩绘的蓝花起名为“青花”,烧造这种蓝花的彩料,起名为“青花料(廖)”。“青花”的诞生,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人类使用的瓷品推进到白瓷彩绘的时代,形成了浓厚的中国瓷器特色。《青花姑娘》的故事反映了景德镇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启示我们,创新者只有具备敢于为真理献身的崇高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能为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美人醉”和玲珑瓷都是景德镇瓷器中的珍品。“美人醉”是一种瓷器釉色名,亦称桃花片釉,豇豆红釉等。传说在明朝,皇帝下旨给御器厂要烧出一种红色瓷器。但期限将至,瓷器仍未烧成,窑工们个个惶恐大祸临头。后有一瓷工的女儿获悉此事彻夜不眠。在假寐中,神仙托梦,此器要以女儿身祭烧,便可成功。第二天,她便以探父为由来到窑上,趁众人不备跳入窑内。待开窑时,满窑瓷器釉色殷红,晶莹润泽,就像少女的血染就的一般。窑工们为纪念这位以身殉窑的少女,将这种色釉取名为“美人醉”。而“玲珑瓷的来历”则是说一美貌善良的姑娘巧姑牺牲自己为恋人宁龙的屈死复仇,最后化为一只小鸟从火中飞出。而她在此之前,把宁龙死前做好的一千二百套饭具瓷坯画好,这件件瓷坯上都滴有巧姑的泪珠。火熄了,窑工们在废墟上挖出了许许多多的青龙饭具瓷器,那是巧姑画的瓷坯,被这场大火烧熟了。瓷器件件晶莹透亮。奇怪的是,这些瓷器上出现了一个一个象珍珠一样明亮,象宝石一样耀眼的透明圆眼。大家知道:这是巧姑思念宁龙时,滴在瓷坯上的点点泪珠。宁龙的音近玲珑,从此,景德镇的窑工们都把这种瓷器叫做玲珑瓷。“美人醉”故事中体现出的瓷工女儿勇于牺牲的精神,“玲珑瓷的来历”中体现出的巧姑强烈的反抗意识及战斗精神,都反映了景德镇人民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英雄气质,正所谓苦难净化心灵, 悲剧使人崇高。在这些相对弱小的,最终失败而又充满悲剧意味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也看到了民族精神的悲壮和崇高。

风火仙师、青花姑娘、美人醉、玲珑瓷的传说故事,都表现出至死不屈的精神,英雄人物的不幸和死亡,构成了这些故事激荡人心的悲剧美,而他们最终不屈的气概,更显示出他们的伟大和崇高。我们知道,任何悲剧艺术绝不仅仅是展示苦难、恐怖或死亡,而是要通过“悲”来反射出“美”,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从而歌颂光明,鞭挞黑暗,扫除污秽,预见未来,这才是悲剧美的灵魂。事实上,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裕往往会造成人性的柔弱和精神的漠然,因此,人的心灵需要用痛苦来刺激,使之在惊讶之中觉醒。而在景德镇陶瓷类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这种崇高和悲剧中充溢着自觉的生命意识和崇高的超越激情,它通过死亡来思索人生意义,通过痛苦去追求精神自由,使我们体验到了一种激情,把我们推向了振奋的高处,可以更新和提升我们的生命力,也让景德镇陶瓷艺术融入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精神品质。

摘要:在景德镇陶瓷民间传说故事中, 有不少故事, 带有悲剧色彩, 甚至是悲剧性的, 体现了悲剧美的美学特征。风火仙师、青花姑娘、美人醉、玲珑瓷等故事, 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瓷工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的崇高情怀。因为这样的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 所以悲剧故事并不使人感到哀伤, 而只是使人产生悲壮的感情, 引起对牺牲者的崇敬, 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此, 这类故事形象不仅是悲剧性的, 同时又洋溢着英雄主义情怀。而这种英雄主义情怀, 正是悲剧美的灵魂。

关键词:陶瓷民间故事,悲剧美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10.有关古代民间小故事 篇十

乡邻们有了事情,总说,马三操持的圆满,一来二去大操马三就叫出了名号。

马三个子不高,走路背有些驼,常年在嘴里叼一个小烟袋,走起路来身后飘一缕烟,像个行驶的小火轮。待人极善,谁家有事一叫准到,眯缝着小眼睛耐心听完东家的要求,然后吧嗒着小烟袋问,发送人要不要鼓乐班子,纸扎是要全套还是只要花圈,娶亲要不要搭台唱戏。

这日,北街王福的老娘归西,王老太老伴走的早,一人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

王福翅膀硬了,在村里开个木器加工厂,钱像流水似地流向腰包。却对老娘很抠唆。自己住二层小楼,顿顿吃肉,老娘却窝在老房里,餐餐稀粥,白菜熬豆腐。几个月不到老娘屋里去看看,想起来去上一回,嘴上叼颗烟,进门就捂鼻子皱眉头,憋一口气先去开窗户开门,数落老娘不讲卫生,屋里汗味臭味重,像个大车店。老娘坐在炕上睁着昏花的双眼,呆呆地望着王福不发一语。

对此街坊四邻早有议论。

老娘一死,王福孝心突发,要给老娘轰轰烈烈地大发送。对马三说,三爷,我娘过世,我要好好发送,您老看该咋操持?马三咪着小眼,把烟锅抽的吱吱响就是不说话。王福着急地说,三爷,您老发句话啊,钱不成问题,花多少我有!马三把小烟袋在鞋底上“叭叭”嗑几下,不紧不慢地说,王福,你小子的事我就不想管!花多少钱你有,是吧?有钱,你娘在世时咋不给她多花点?

王福嬉皮笑脸地点头带作揖,说,三爷您老骂的对,先把我娘发送了,事后您老咋骂都成。

马三磕去烟灰,把烟袋别腰里,说,你先回去吧,我找几个老伙计合计合计,王福屁颠屁颠地走了。

唢呐呜咽地吹着,灵棚高搭,纸人纸马挑莲灯花圈花篮摆满了灵棚内外。马三指挥手下的人前后忙活着,按习俗死人停三天,第三天晌午出殡。

这地方谁家有了白事,不等招呼,街坊四邻主动来帮忙,跟着吃流水席。丧家也图个人气,来者不拒,否则,门前连个看热闹的人都没有,清锅冷灶地让人笑话。王福这儿来帮忙的人少,特意地吩咐人站在门口,看热闹的都拉进院,让到桌旁就餐。

第三天近晌午,众人正在抓紧时间吃饭,准备大出殡。突然,门外一声嚎丧传来,老姐姐啊,你死的冤呐……王福心里不由地一紧,怕啥来啥,就怕老舅来,还是来了。

这老舅对王福十分不满,老姐姐在世时曾骂过王福,拉着王福去到村委会说理也搧过他两鞋底。俗话说,娘亲舅大,王福从心里怵这个老舅。

怕归怕还是得见面。王福硬着头皮,身穿重孝干嚎着来见老舅,娘家舅迎面就是两个耳光,大骂道,王福你个不孝之子,畜生啊!今天你要不给你娘跪上三天三夜,这殡你就别想出!众人都知道娘家舅找茬来了。

王福捂着通红的腮帮子急赤火燎地来找马三,马三正和人商量中午出殡的事,听完王福的哭诉,眨巴下小眼睛叹口气,唉!你小子,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王福说,三爷,这事得您老出面了,要不,今儿这殡别想出了。马三把小烟袋紧吧嗒两口,吐出口浓烟,然后在鞋底上磕两下,对几个老伙计说,你们先商量,我去看看吧。

灵前,娘家舅还在高一声低一声的哀嚎。马三走上前挽住老头的手说,老哥!住住声,年岁大别哭坏了身子。

11.民间闽南谚语小故事 篇十一

一、半暝报赢缴,天光报吊投

二、一更报喜,二更报死

三、好心好行,没衫通穿

四、做恶做毒,野马辘叩[辘叩:马蹄声]

五、好心的倒伫饿,歹心的戴王帽

六、输人毋输阵,输阵就歹看面

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八、人没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47.做事:

一、空气在人结,家规在人设

二、暗路行济,总会遇到鬼

三、杀鱼杀到鳃,做事做透枝

四、一凡一,二凡二,鱼凡鱼,虾凡虾

五、凡事起头难

六、头过身就过

七、顶司管下司,锄头管畚箕

八、偷掠鸡,也著了一把米[也著:也得要]

九、杀鸡教猴

十、押鸡不成孵

十一、三锄头,二畚箕

十二、一心想要死,一心想要吃米

十三、叫猪叫狗,不如家己跑

十四、家己种一丛,恰赢看别人

十五、未想赢,先想输

十六、一皮天下没难事

48.见机行事:

一、时到时担当,没米煮蕃薯汤

二、这溪没鱼,别溪捞

三、东港没鱼,西港撒

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五、看事办事

六、紧事缓办

七、紧事三分输

八、西瓜倚大平

九、有样学样,没样家己想

十、识时务为英雄,知进退为俊杰

十一、打铁趁烧

49.不可能:

一、日头从西平出来[西平:西边]

二、天落红雨,马发角

三、海水会乾,石头会烂

四、龟山转头[宜兰俗语]

五、尼姑生子

六、铁树开花

七、牛会哺棕蓑

八、鸭寮内没隔暝蚯蚓

九、海龙王辞水

50.没采工:

一、狗吠火车

二、尻川后骂皇帝

三、押鸡孵蛋

四、捉鸡寄山猫

五、送肉饲虎

六、牛屎龟叮石板

七、担柴入内山

八、憨猴背石头

九、掠龟走鳖

12.孔子的民间小故事 篇十二

不难发现,这些经久流传的故事通常都以爱情为主题。尤其是《梁祝》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在西方,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它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和《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的。它发生在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Teruel),当地人把它叫做《Los amantes de Teruel》,英语译作《The lovers of Teruel》,即《特鲁埃尔恋人》。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故事可能较为陌生,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致的情节。

特鲁埃尔(Teruel)是西班牙东部阿拉贡自治区的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到四万。如果在中国,这只能算作一个小镇。然而,正是在这个西班牙内陆偏远的小地方,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西班牙,只要一提到特鲁埃尔,就会首先联想到一对恋人Juan Diego Martínez de Marcilla(以下简称“胡安”)和Isabel de Segura(以下简称“伊莎贝尔”)的故事。

据说,男女主人公都曾经生活在特鲁埃尔小城。他们从少年时的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发展到成年后的和心心相印和山盟海誓。然而这又是个贫富悬殊的故事,伊莎贝尔是出身富家的独生女,而胡安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女方家长的极力反对。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胡安决定离开特鲁埃尔城,外出冒险求发达。他向伊莎贝尔承诺用五年的时间来提升自我,以达到她父亲的要求,实现联姻。于是伊莎贝尔苦等了他整整五年,直到最后一刻。胡安在与摩尔人的战斗中屡获战功,因而得到了嘉奖。但是,当他满心欢喜带着受赏的黄金珠宝回到特鲁埃尔城门的时候,却得知那一天正是伊莎贝尔与别人成婚的日子。因为战争的羁绊,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五年的期限。伊莎贝尔因为没有任何胡安的消息,也只得接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阴差阳错,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胡安上门求得伊莎贝尔一吻被拒,悲痛而亡。就在他的葬礼上,人们看到一个穿孝服的女子靠近他的棺材,竟是伊莎贝尔,她来偿还生前欠他的一吻,随后她也离奇地猝死在了胡安身边。

听完这样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流传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甚至中西方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但是其中的某些情节会有高度的相似。两者都是令人动容的爱情悲剧。首先,年轻人间产生的爱情轰轰烈烈,无论梁祝间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还是胡安和伊莎贝尔的青梅竹马、山盟海誓之恋,都非常纯洁美好,让人无法不对婚姻产生向往和憧憬。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两对恋人的爱情都因为家庭原因而遭遇到了阻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顺利实现联姻。由于家庭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等而招致封建家长的干涉,两位富家小姐的婚姻都无奈接受父亲的安排,最终不得不选择与他们不相爱的人结婚。

这样的故事情节,可能在古今中外都不足为奇,任何文化中似乎都存在有类似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而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经过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至今,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臆造的。应该说,很多民间故事是基于史实的。对于这些史实的求证,人们总是不遗余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人们为了证明其真实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相比较而言,关于梁祝的真实性探究的书面材料有很多。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历史典籍中都能找到佐证,其中最早的出现在唐朝初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另外其在《十道志》又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之后,晚唐的张读所著的《宣室志》、北宋李茂城的《义忠王庙记》以及其它作品中都有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记录,这些都为梁祝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而且,可以推断,梁祝的故事原型应该发生在唐代以前,很有可能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除了书面记载之外,国内多地对梁祝故事的发生地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在自己的地界上积极寻找梁祝的线索,还真有诸如祝庄、梁庄、书院、草桥、梁祝合葬墓等所谓遗迹的发现,以此表明自己的家乡就是梁祝故事原型的发生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四个版本分别位于浙江上虞、江苏宜兴、河南汝南和山东微山。由此可见,梁祝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再来看我们刚刚了解的《特鲁埃尔恋人》,它的发生地就是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它的真实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位于该市圣彼得San Pedro教堂内他们的陵墓。今天拜访特鲁埃尔城的游客必会前往凭吊这对恋人。在两个白色大理石的棺椁上方,分别平躺着一男一女两尊雕像,他们就是胡安和伊莎贝尔。这是西班牙著名的雕塑家Juan deÁvalos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个人安详地躺着,身体紧挨着对方,胡安的右手轻轻托着伊莎贝尔的右手,一切显得非常美好。

而在底下的棺椁里面确确实实存在有男女两具尸骸,并且这是已知的他们第四次(1950年)被挖掘出来,重新安葬。第一次是1555年在圣彼得教堂进行修缮时,无意间,工人将他们挖掘出土。据说,当时他们被发现共同安放在一个棺木内,保存完好,尸体并未腐烂;第二次重新挖掘,是受当时的特鲁埃尔城主教Don Andrés Santos之命,将他们从原处移动到教堂的San Cosme y San Daimán神龛下方,也就是今天他们所在的位置;第三次再被挖掘出来是在1619年,这次挖掘的结果是由当时的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签署的重要文书记载的。在这份文书中,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其所见的男女尸骸的状态(已成骷髅),而且说明了他在当时的特鲁埃尔市立档案馆查阅到的一份手抄文稿,真实记录了胡安和伊莎贝尔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姓名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份为1217年。作为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出具了这份文书。这也是现存唯一的一份能间接证明特鲁埃尔恋人故事真实性的书面材料,尽管之后关于公证员所述亲眼所见那份手写文档,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质疑。总体来说,有出土的两具尸体以及公证员的文书作为佐证,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从以上两个来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爱情故事来看,那些经典的,能够在民间千百年流传的,还是需要依托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基础的。民间故事并不完全等同于神话传说,它不能完全脱离实际。那些越是贴近生活、越是反映人类理想追求的故事越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梁祝流传了至少一千五百年,而特鲁埃尔恋人也有七百多年。

然而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中国和西班牙的这两个爱情故事,它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被人们逐渐加入了一些幻想的、超越现实的成分。作为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它们竟然都会以男女主人公殉情的方式作为结局。据说祝英台在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能够同葬在一起,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竟然双双化蝶。特鲁埃尔城的胡安在伊莎贝尔婚礼当天索吻遭拒,竟然悲愤而死,而伊莎贝尔在其葬礼上偿还她亏欠胡安的那一吻之后,也猝死在他边上。两对恋人都选择了用死亡来换取永恒的爱情。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竟然都以殉情的情节作为结局(罗密欧与茱丽叶也是如此),这或许无法用现实中的逻辑加以解释,但却反映了人民大众最朴素的心愿,现实生活那种无望的爱(西班牙语:amor imposible)人们总是想着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班牙,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共通的。

参考文献

[1]CARUANA GÓMEZ DE BARREDA,Jaime:Los amantes de Teruel:tradición turolense con estudio y anotaciones Valencia:Ecir,1979

[2]GURADIOLA ALCOVER,Conrado:La Verdad actual sobre los Amantes de Teruel:orientación crítica de los estudios amantísticos Teruel:Instituto de Estudios Turolenses,1988

[3]TANGHERLINI,Timothy R.It happened not too far from here:a survey of legend theory and characterization Western Folklore 49,1990 http://tango.bol.ucla.edu/publications/A05.pdf

[1]芜公《梁祝故事的发生和演变》《人民文学》1952年2期

[2]张恨水《关于梁祝文字的来源》《光明日报》,1952年12月17日

13.张作霖民间小故事 篇十三

因通辽在很长一段时间隶属奉天,所以张作霖也曾在通辽一带担任过民国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这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份上级的文件,原来是升任他为督军的喜帖,这家伙自然高兴劲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想即刻赴任奉天,但有一件事儿他却作了难——他还需要偿还在当地所欠借款,于是叫军需处长到通辽县当时的银行——官银号去借。军需处长到了官银号以后,向经理鲁穆廷说明来意,并说明了师长已迫不及待,叫他即刻拿钱。但鲁穆廷经理并没有叫他如愿以偿,相反却说:“这种借款违反有关规定,只好拒付。”军需处长只好杀猪不吹——蔫退,然后把情况告诉了张作霖,张作霖升官赴任心切,自然听了七窍生烟,连骂鲁穆廷“不识时务”,同时还组织了二十多官兵急如星火地亲赴官银号。

到了官银号,张作霖自然火冒三丈,但那鲁穆廷却不动声色.直弄得张作霖声颜俱厉,大吼不迭:“鲁穆廷到底借与不借?”说着竟下意识地去掏屁股后面的枪,鲁穆廷当然看得明白,他也火了,竟和这位师长对喊了起来:“来人哪,把金柜打开,让他们随便抢吧!这根本不是借,是抢,是抢!”这声音也简直是咆哮。

鲁穆廷一喊,倒使张作霖冷静了起来,特别是那“这不是借,是抢”,分明是定性的语言,他被镇住了,灰溜溜地回窝去了。

14.中国民间小故事 篇十四

三喜挣下的手艺钱主要做了三样事,一是盖房,二是买木料,三是淘古旧家具。年头长了,他的藏品摆了整整三大间屋子,其中不乏珍稀绝品。三喜收藏有几张百年老床,工艺繁复,雅韵古然,但是没有一张能令他真正满意。

某天,三喜听说一个皮货商将要举家搬迁,于是他赶去碰运气。在那间光线昏暗的老宅子里,他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雕花古床。那床是皮货商死去的老爹老娘留下的,遍布浮尘,体形大得令人瞠目,床中有睡铺、马桶箱、梳妆台、小橱、首饰箱、点心箱、麻将桌、香烟抽屉等,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房间。床的四周雕满各种图案,有花鸟、草木、蝙蝠,还有人物故事,主要是《三国演义》里的桥段,有《关公送嫂》《桃园结义》《空城计》《七擒孟获》……

皮货商说,这古床是他老爹老娘心爱之物,两位老人走后,屋子和床都保持着原样,从未动过。他经常坐在床前,体味老人残留的生活气息,回想他们的音容笑貌。若不是举家搬迁,路途遥远,他说什么也不舍得卖掉。

三喜用高价将雕花古床买下后,便运回了家中。他用鸡毛掸子把古床拂拭干净,然后抱来被褥枕头,心满意足地躺在上边歇息。

下半夜,正在床上熟睡的三喜忽然被一阵铿铿锵锵的声响惊醒,睁眼一看,奇了!古床对面的木板竟然变作一个小戏台子,一帮尺把高的小人正在台上演戏,曲目是《白蛇传》:西湖边的石拱桥上,美丽多情的白娘子偶遇撑着伞的书生许仙……三喜以为在做梦,于是狠命掐自己大腿,疼得龇牙咧嘴,才知不是做梦。他不由大喜,原来这雕花古床带着仙气!他打小就是个戏迷,这下可好,不出门也能看戏!

从那以后,他白天忙木匠活,夜里看戏,日子美得不行!有时候太疲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戏台子啥时候收场他也不知道。后来,他听戏听得心痒痒,经常跟着台上的角儿哼小曲。哼了没几天,有个角儿飘飘悠悠下了戏台,变得跟真人一样大小,走到他面前,问他是不是愿意学戏。三喜忙不迭地点头称是。那角儿说:“回头我跟班主说说。”三喜高兴得一蹦老高。

第二天晚上,那角儿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唱戏。没想到,三喜还真是学戏的料,学啥像啥,好似命中注定能吃这碗饭。为了学好戏,他没少吃苦,跟着师父吊嗓子、弯腰压腿、舞刀弄枪,每晚都练得腰酸背疼。时间一长,他渐渐适应了,也有了些功底,不仅唱腔老道,做派正宗,就连一些高难度的武戏也能应对自如。他最拿手的是翻跟头,正翻、后翻、侧翻、连翻,从高处往下翻,一连串的跟头翻得花团锦簇,落地又轻又飘,一点儿也不输给戏班里成名的武生。

屈指一算,三喜在戏班里学了三年整,唱戏的功夫也是炉火纯青了,但木匠活却撂下了。因为他干活越来越慢,上门找他做木工活的人越来越少,好在前些年有些积蓄,日子也能过下去。

有一回,他上一大户人家打嫁妆,赶巧碰上东家六十大寿,请了县城里的戏班来祝寿,连演三天。第三天晚上,东家点了曲目《霸王别姬》,谁知时间到了也没开戏。

三喜来到后台问个究竟。班主一脸苦色地说:“演虞姬的旦角突发急病,没法上场,这可咋整?”

三喜心头一动:这倒是检验自己戏功的好机会!他跟班主说:“赶紧的,让人为我准备行头!”

“啥?你上?”班主愣了,他认识三喜,知道他是东家请来打嫁妆的木匠,木匠登戏台,真是闻所未闻。可事到如今,死马也只能当作活马医!兴许这木匠是个票友,没准儿真能对付过去。想到这里,他把心一横,当即发话:“耳朵聋了咋的?赶紧给上行头!”

底下的人慌忙遵命。

还别说,三喜画了脸,穿上行头,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他本就生得清秀,身材也苗条,上了虞姬的妆,当即显得风情绝美,倾国倾城。那晚的《霸王别姬》,三喜演得比戏班里的当家花旦还精彩,5aigushi.com客人们的掌声差点儿没把东家的屋顶掀翻。东家挣足了面子,也不小气,多给了不少赏钱。

班主看着还没来得及卸妆的三喜,紧紧抓住他的手,连连说:“想不到,想不到啊……”

不久,三喜被班主招进戏班,挑了大梁,一时红透了半边天!

然而,钱挣得多了,三喜的心也野了,不知啥时候,他染上了赌钱的毛病,起先赌得小,后来越玩越大,唱戏挣的钱输光了不说,还欠下一屁股烂债。赌坊的疤爷撂下话来:若是十天内不能还上赌债,就剁了他的一双手!

15.孔子的民间小故事 篇十五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 一) 民间借贷定义

民间借贷主要是指在国家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个人之间、个人与法人之间、法人与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借贷行为。只要当事人双方达成意向就可以成立, 利率可以高于银行同期同类的利率水平, 但不得超过四倍。

( 二) 民间借贷的发展

民间借贷自古就有, 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三千多年,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 《周礼》就有了相关的记载, 例如“听称责以傅别”。早期的借贷是以实物借贷进行的, 主要是进行粮食借贷,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生产有余, 开始了商品交换, 随着贸易活动的繁荣, 以货币为标准的借贷应运而生了, 到了战国时已经很普遍了, 例如公元前300年, 孟尝君在封邑歉收的情况下仍“得息钱十万”, 由此可见一般, 在唐朝时达到了鼎盛, 都城长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但新中国成立以后, 因为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民间借贷几乎不存, 直到改革开放后又开始萌芽, 第一家民间钱庄由方培林在1984年9月成立。

( 三) 民间借贷的特征

1. 民间借贷主体的复杂性。民间金融组织主体各行各业均有, 放贷的有富裕的工商户、企业家, 也有个体户等, 它的资金来源复杂, 主要是吸收民间闲散资金, 涉及面非常广, 上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 下到耕作为生的农民都有人参与其中。

2. 操作灵活、效率高。民间借贷一般是在关系较为亲密的人之间进行, 他们相互之间比较了解, 多以现金交易为主, 手续操作简便, 或口头约定, 或打借条, 借款形式多种多样, 一旦达成意向几天之内资金就可以到账。

3. 利率偏高。虽然国家有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的4倍以上, 但是由于供小于求, 民间融资的利率不断攀升, 基本上不存在利率低于4倍的情况, 温州近几年公司之间的拆解月息达到5% 左右, 甚至更高。

二、民间借贷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

当前, 民间借贷已经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它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将民间闲散资金转移给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 以温州企业为例, 近几年民间资本占其投资总额的61. 9% 左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 拓宽融资渠道, 缓解资金不足

首先合理的利用民间的闲散资金, 有利于开拓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局, 解决了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 促进了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旺盛, 而它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的供应不足。尽管目前国家在财政、税务、金融等方面有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但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 大都严格控制对小微企业的放贷,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 这迫使小微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放在了民间借贷上。而作为游离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民间借贷, 则成为了那些求贷而不能的小微企业的及时雨, 它在解决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间借贷在正规金融以外起着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它缓解了资金供求的矛盾, 尤其是在江西省这个经济发展不是很发达的地区, 民间借贷对拓宽江西省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增强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 促进江西省的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 二) 减少资金断链的风险

民间借贷相对于正规金融的条条框框, 具有自己的特性, 它时间周期短、项目投资金额少、见效比较快和具有较高的效益。它省去了公证、鉴定、抵押登记等一系列的手续, 手续便捷、操作灵活, 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使得资金可以及时、充足的到位, 减少了资金断链的风险, 保证了小微企业正常的运转。而按照银行的程序进行贷款, 企业要先进行贷款申请等手续, 到取得贷款时, 一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即便是和自己长期合作的老客户, 也需要将近10左右的时间, 这对于需求临时资金进行发展的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座大山。正因为如此, 民间借贷才凭借这些比较优势, 逐渐壮大起来, 弥补了正规金融, 进而降低了小微企业资金断链的可能, 促进了江西省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 三)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随着商业的日益繁华, 江西省民间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 民间借贷市场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 它集中结余资金, 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之正规的金融机构, 民间借贷双方之间具有着明显的信息优势, 它可以更加深入的对小微企业的投资项目的风险、前途、信用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进而选择是否把钱借给小微企业。民间借贷的特性与小微企业使用资金的特点十分的匹配, 它即借即还, 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高, 并以其独特的优势, 与正规金融之间形成了互补的关系, 解决了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临时资金的紧急需求。而且民间借贷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聚集民间的闲散资金, 进而发放给那些急需贷款而不得的小微企业, 从而使得资金充分利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 四) 树立小微企业信用意识, 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建立

民间借贷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意识, 活跃金融市场, 它可以满足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的社会融资需求, 推动小微企业发展, 建立多层信贷市场。它是基于市场机制之上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金融活动, 违约的风险很大, 小微企业一旦丧失信誉, 将举步维艰, 最终走向灭亡, 因此需要民间融资的小微企业会更加注意自身的信誉, 树立诚信意识。而且, 由于直接融资的高门槛使得小微企业难以获取资格, 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民间借贷刚好弥补了这部分缺口。随着民间借贷市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诚信体系的建立, 小微企业的诚信将可以量化, 从而使得小微企业的诚信意识进一步的提高, 不仅有利于建立多层次信贷市场, 更有利于活跃地方的经济, 促进江西省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 对民间借贷而言, 在江西省有着肥沃的生存土壤, 以南昌市为例, 小微企业作为最为活跃的群体, 19万家小微企业占据全市企业总数的80% 以上, 从业人员更是多达72. 64万人, 创造了全市近半的GDP和七成以上的就业岗位, 但其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问题。在小微企业缺乏资金时, 首先选择的就是民间借贷, 它已渐渐成为江西省投资主体。民间借贷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利于小微企业的生产发展, 促进江西省地方经济的繁荣, 又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所以, 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 使民间借贷的正能量进一步的发挥, 在小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洁.温州金融改革没能解决大问题[N].东方早报, 2013, (7) .

[2]陈婷, 董治国, 郑上波.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 2013, (4) .

[3]刘少华, 张赛萍.民间借贷效应分析与地方政府监管途径选择——以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1) .

[4]孙乐.小议民间借贷在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证卷期货, 2013, (1) .

上一篇:派出所亲子证明下一篇:小时代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