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

2025-01-28

苏武牧羊的故事(共11篇)(共11篇)

1.苏武牧羊的故事 篇一

苏武牧羊的解释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20xx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牧羊的典故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

苏武,汉朝时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文言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始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白话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牧羊的造句举例

1) 于是,在大汉丹青上书写下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让“苏武牧羊”。

2) 辽国汉臣出使宋朝被扣,学苏武牧羊,数十年不降。

3) 恰克图,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唐朝属于北都护府管辖,也是成吉思汗出兵征讨罗刹国的通道。

4) 一般人都有个错误的观念,苏武牧羊是一个人,其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一群人,苏武只不过是领头的而已。

5) 随着《阿姐鼓》《央金玛》《苏武牧羊》《云之南》等一系列“世界音乐”或“新世纪音乐”作品的出现,民族音乐将以更现代的方式得到挖掘。

6) 最佳者画苏武牧羊假寐,以示怀念万里乡国之意。

7) 追魂索一招苏武牧羊,劈向和尚面门,这招甚是毒辣,若被劈中,定当面目全非。

8) 在张氏帅府的正房槛墙东侧正中央窗下,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张作霖时期所雕刻的以苏武牧羊为主题的石雕,题款为“海上牧羝夸苏武”。

9) 他在《箭杆河边》中创作的“反二黄”调,就是因为他有《碰碑》《苏武牧羊》《奇冤报》和《朱痕记》等很多戏的基础。

10) 还有一则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极广多年来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气节教育题材的事例,那就是苏武牧羊。

11) 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洁刚烈,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飞舞,雄心勃勃。

12) 音乐课上,老师吹奏了一曲《苏武牧羊》,问学生:“你懂音乐吗?”“懂。”“那我吹的是什么?”“笛子……”。

2.苏武牧羊 篇二

我离开的时候没有回头,或许是有预感,或许是知道早已注定。当我接过他赐予的旄节时,我抬头望着坐在高台上的他,他一身的皇袍似乎已经模糊了,只剩下笼罩着的金色的光。我不知道他的眼神有没有略微地颤抖,我不知道他在思考什么,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挽留与不舍。

终于,我还是低下了头,我微微地笑了,这算是他的信任吗?明明知道前方一片未知还是要义无反顾,明明知道这可能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还是要前行,明明知道……但是全部都不在乎了,在他把旄节交给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不在乎了。这是我对他的承诺,这是我的责任,为他,为大汉。

王,我要走了。

【张胜】

我后悔吗?我不知道。

如果我没有结识虞常,如果我没有随苏大人出使匈奴,如果我不知晓虞常要谋反的计划,如果我没有在单于的威胁下投降……可是没有如果了。

最让我愧对的是苏大人,他未曾参与此事,却因我的失足而意外受到连累。当我看到苏大人为了尊严想要自杀时,我说不出话来,只有深深的自责。

在单于的威胁下,我终是选择了投降。我敬佩苏大人的不畏生死。但是,我做不到。

我只是个常人。

【卫律】

苏武的确是个有气节的人。

我好像忽然间感到无比失落。苏武斥责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我是忘恩负义,我是背叛了朝廷,我厚颜无耻,我打着不得已的名义做了汉奸。苏武说的都没有错。

看得出单于对苏武极有兴趣,他一向喜欢看到强硬的人屈服的样子。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汉人在生命的威胁下投降,在他们投降的那一刻,单于的眼中总是透露出满意的神色。但是苏武不一样,在我举剑向他的时候,他的冷静已经超出了我的意料,他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片赤诚,是对武帝的赤诚,是对汉朝的赤诚,而面对这种赤诚的我,只有说不出的不安与狼狈,我终是放下了剑。

单于舍不得苏武死但也绝不会放过苏武,苏武自然也明白。

苏武,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刘彻】

我已经感觉到所剩的时间不多了。这些年的朝政我也厌倦了,终究是要结束的,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的。

我突然想叫一个名字,它好像已经存在那里好久了,既清晰又模糊。我明明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它,可是又什么都说不出,我绞尽脑汁地去想,它就在那里,它应该有两个音节,它是……它是……

是苏武。

或许我早该忘了一个十三年前便在匈奴杳无音信的大臣,他是否投降我不知道,但不知为何我觉得他没有并且他还活着。也许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他拿着旄节望向我的眼神,那是让我足以信任的眼神,是坚定的带着倔强的眼神。

你还活着吗?你在哪,苏武?

【单于】

我说不清为何我不愿放苏武走,或许因为他太强硬太坚定太过于忠诚,我想看他因为坚持不下去而屈服的样子,我想看他被生活逼得不得不低头的样子。于是,我命他牧羊,给他一个让公羊生小羊这样永远不可能完成的命令。

我甚至有些自信地认为,有一天他一定会因坚持不住而投降,但是我错了,因为他是苏武。来报的侍从都说苏武的手永远都不离那根棍子,我知道那是汉朝的旄节,是象征朝廷的信物。

苏武,怎样都改变不了你的忠心吗?

【苏武】

十九年的岁月在我的脸上刻下印记,这么多年的牧羊生活已经磨去我的希望,我似乎忘了时光是怎样过去的。我在梦里见过许多次长安了。当我真真切切踏在长安的土地上时,我才体会到一种多年未有的归宿感。

是的,我苏武回来了,没有投降没有屈服没有低头,带着旄节回来了。我突然很想仰天长啸,是什么一根一根地斑白我的头发?是什么支撑我度过十九年的寂寥?十九年,十九年啊。

我去了他的陵墓,纵然他已经长眠,离别那天坐在朝堂上的他威严的画面仿佛是昨天。十九年,都过去了。

王,我回来了。

3.《苏武牧羊》评课 篇三

石志敏

期初第一节课,我走进了贾连生老师的课堂,认真聆听了他执教的《苏武牧羊》受益匪浅。

优点:

1、思路清晰,层次很清楚。

教师思路比较清晰,从开头的人物介绍,到第一部分的理解体会朗读,然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第二节段。最后提升总结,教学设计很清晰,有层次。

2、上出了高年级语文课的味道。

不论是老师的语言还是学生的课堂表现,都体现出了高年段语文课堂的特点。例如开头我让学生介绍苏武的资料,接着师生共同学习本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学习了第一部分后,我们总结了学法,学生根据总结的学法自学第二部分。这样的设计以及学生的参与,都充分体现出了高年级的语文课特点。

3、整体输入,强调歌词的完整性。

通常我们学习这样有诗词特点的文章就容易每字每句的分析理解意思,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比较浅显易懂,我并未将歌词拆开来引导学生理解,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讲讲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交流中抓住重点的词语例如“旄落”“红妆”“空帏”。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读。这样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完整。

4、指导朗读有侧重。

这篇文章我重点指导朗读了第一段,让学生想象苏武在冰天雪地中渴了喝雪水,饿了吞毡毛的情景,先鼓励他们自由读,再找同学单独读,当我发现有的同学只是语速慢了些,没有表达出当时的情景,我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想想苏武还可能遇到什么苦难,启发学生不仅语速慢,还可以突出“饮雪”“吞毡”等词,当学生突出读这些词语后,发现这些词语能表现出苏武的坚忍不拔,这部分也是指导朗读的亮点。

不足:

1、教师备课还是不够深入。

有些该让学生明白的词语应该有明确的解释。例如“节不辱””稍亏”“拱服”这几个词并不好理解,但是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解释,学生只是按自己的想法理解了文章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还欠缺,这是以后老师备课要关注的一点。

2、朗读指导的提高幅度不大。

学生朗读的质量不够高。体会文章前后情感变化还是不够,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方法还是少,总结提升的语言不多,即使反复读也没有太明显的提高。

3、学生课堂状态不好。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的缘故,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比较紧张,发言面较窄,状态不够积极,需要教师做即使调整。

4、学生情感的升华不够

学生没有想象到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对苏武个人品质的理解流于表面,这也是导致学生读不好课文的原因,我今后一定继续努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对板块整体把握不够。如: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翻开书,看看本单元都有哪几篇课文。这几篇课文讲的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对国家和民族矢志不渝的忠贞之士。这样,学生便会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我的思考: 1、注意积累。

讲这篇课文时,其实应该有一部分时间放在背诵上,经常练习背诵,牢记范文中的语言材料,就可以训练记忆能力。另外朗读、熟读和背诵又是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我们一定努力让教师和学生都体会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乐趣,每节课都要安排背诵内容,就要求学生朗读要合乎要求,做到声、情并茂;熟读要把课文读熟,做到熟中生巧;课文要选出优秀段落加以背诵,领略文章之魂,记忆美句佳辞。2、平时要有意识的训练。

4.《苏武牧羊》改写(本站推荐) 篇四

苏武ang到匈奴,据说暗杀一个人,把苏联放进监狱,苏武知道一个人只是在暗杀一个借口,其实让他沿着匈奴走。只要对他说:如果你在匈奴,我会给你一百只羊和羊,给你无数的金银宝藏,还要封为你的总理,让你有无尽的荣耀和财富。苏武突然生气了:我是汉代的儿子,是汉代,我不会为一点点金银宝藏而出卖国家寻求繁荣,如果我卖国家我对不起手的Jingbu!完成苏吴摇晃静布的手。单独在愤怒的他把他带到北海去羊。

苏吴在北海羊,那些不给它食物的人,他渴了抓雪吃,饥饿吃杂草。他躺在雪地里,想着他的母亲,并保持妻子的空床,想想这些,他的眼泪不会有意识地流下来,但它的用途是什么?

他在北海是如此的19年的羊,回来时只有长长的头发和代表 里的人都在外面见他。

5.《33苏武牧羊》教案(王微) 篇五

(六师二附小

王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学习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运用排比方式”等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2、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二、学习课文4、5小节。

1、齐读课题。

2、课文的哪几节写了苏武牧羊?

3、苏武牧羊的起因是什么呢?

(1)指名读第四节,找到句子: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

抓住关键词“屈服”、“又生一计”指导朗读质疑:“屈服”是什么意思?匈奴王要苏武屈服什么?为什么说“又生一计”,匈奴王已经使过什么计?(2)学习课文2、3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苏武的高贵品质。随机板书:威逼认罪

忠于祖国

诱劝投降

宁死不屈(3)说话练习:面对匈奴王的(),匈奴王()着旌节,他()。(4)小结:课文的2、3小节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4、匈奴王见前面的两计都没有让苏武屈服,于是“又生一计”,他又想出了一个什么诡计呢?

(1)引读第四节,引导学生理解本节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匈奴王又生了一个什么诡计?苏武明白了“一切”,到底明白了什么?

随机板书:牧羊折磨

意志坚定(3)理解“心坚如铁”,积累类似构词的词语。

5、苏武是怎样在北海边牧羊的呢?

(1)指名读第五节,找到这一节中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部分:苏武顽强地忍受这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2)“折磨”是什么意思?苏武忍受了哪些折磨?他是怎样忍受这些折磨的呢?通过引读,使学生明白是从两方面把概括句写具体的。(3)比较4、5小节中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第五节的“先总后分”部分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把概括句写具体的。)(4)这种结构、写法的语段我们还学过哪些?

(5)学习“先概括后具体分”的写法:用上排比手法把概括句写具体。第一层次:苏武还会忍受哪些精神上的折磨?用上排比手法把概括句“苏武顽强地忍受这着各种折磨”写具体。第二层次:“课后练习2”:任选一句写具体。A、家里要来客人,全家人里里外外忙碌开了。B、老师关心爱护这着周围的每一个学生。

(6)继续前面的说话练习“面对匈奴王的(),匈奴王()着旌节,他()”,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6节

1、苏武牧羊的结果怎么样呢?

2、指名读第6节。

3、比较句子: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看到苏武坐在车上,怀里揣着旌节,人们都很感动。(1)文中用哪一句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的写法把下面句子写具体:

看到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捧着那张奖状,同学们都很高兴。

四、总结延伸

1、读课文:说说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人我们还知道哪些?

2、欣赏歌曲,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威逼认罪

忠于祖国

诱劝投降

6.《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六

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加小标题。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准备

歌曲伴奏带、录音机,投影仪,学生搜集的材料,挂图,视频材料(《汉武大帝》中李陵去北海劝解苏武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字

①会认的字:匈、(单)、郎、刑、玷、污、窖、毡、羔、昭

②会写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贞

要求:读准字音;会写的字,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下下紧凑,下面稍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宽窄。

(2)词

匈奴单于旌节旷无人烟

2.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苏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把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找出来细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体会苏武的品格。

2.结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把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点拨)重点句子、词语的指导:

(1)“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在言语上感悟苏武维护民族尊严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2)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在行动上感悟苏武为守节而表现的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意志)

(3)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在情感上感悟苏武热爱自己的国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3.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参考小标题:

1.互派使者,释放使臣。2.出使匈奴,祸及汉使。

3.含雪吞毡,矢志不渝。4.北海牧羊,忠贞如一。

5.汉匈和好,请还苏武。6.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苏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苏武牧羊》。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讲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呢?

(以顺叙为主,按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二、明确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体会苏武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对单于劝降和北海牧羊的生活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单于劝降苏武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四、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投降。

(2)苏武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4.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二。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苏武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五、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小传,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可适当运用《苏武牧羊》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苏武”

7.语文苏武牧羊课后训练题 篇七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núyǒushàn()shǐchén()wūrǎn()

zhōngzhēnbùqū()yánggāo()

二、给带点的字勾选正确的.读音。

单于(dānchán)不屑(xièxiāo)磨难(nánnàn)

居然(jūjù)娱乐(yúyù)侮辱(wūwǔ)

三、比一比,组词。

娇()慌()赚()

骄()谎()歉()

四、选词填空。

1.出现浮现

(1)近年来,儿童文学园地里()了许多优秀作品。

(2)一看见那所茅屋,往事又()在眼前。

2.飘拂飘荡飘扬

(1)起风了,小船在水中()。

(2)老水牛爷爷的下巴上()着花白的胡须。

8.苏武牧羊的故事 篇八

一、学生的表现

1、在自主理解句子交流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于表达的语句上很单一,无论是词汇量、句式,学生只是模仿老师的引语进行再复述,不能给老师一种新鲜亮眼的感受。

2、表达题抓不住重点。在课练卷上有一题:后苏武抱着旌节回到祖国,当时会有哪些人来欢迎他?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对于这道题目的理解,学生只停留在把句子补充完整上,做到了最基本的语通句顺,但所填写的内容则不是很符合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老师的反思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年级段都有说话要求,从能说完整清楚的话,到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很明显要求是一步步提高和深入的。 但表达能力非一朝一夕能搓就,所以利用每堂课做好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有条理有感受地说好每一句话,日积月累,养成会读会理解会思考会表达的学习习惯。

9.苏武的故事:全面了解苏武的一生 篇九

第一节 肩负重任奉诏出使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天,一位汉朝使者从匈奴回到京师长安,此时距他奉命出使已有19个年头,去时正当壮年的他,至此已须发皆白,然去时手持的符节,尽管节旄尽落,却依然拿在手中。这位使者,就是在匈奴中历尽艰辛,威武不屈的苏武。

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约出生于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末年。其父苏建,汉武帝时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侯,后任代郡太守。西汉时的选官制度规定: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在任满一定年限时,可保举子弟一人为郎,称为任子。苏武与其兄苏嘉、其弟苏贤年轻时均以父任而被任命为郎官。苏武后逐步升迁,官至移中厩监(掌鞍马鹰犬射猎器具之官)。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孰料此去竟经历了不平凡的19个春秋。

苏武出使的匈奴,是活动于我国北方大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最晚到战国晚期,匈奴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匈奴贵族就经常利用其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深人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人民进行骚扰掠夺。当时与匈奴为邻的秦、赵、燕等国因正忙于兼并战争,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曾派蒙恬率兵30万北伐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以南地区,并在这一地区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同时又修了西起临洮,东到碣石的万里长城,一度遏止了匈奴的入侵。但在楚汉战争之际,匈奴贵族乘内地战乱,东破强胡,西驱月氏,北征了零。坚昆请部,南并楼烦、白羊等族,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拥有“控弦之士十余万”(《汉书·匈奴传》),成为北方最强盛的民族。

西汉政权建立后,匈奴的势力已延伸到今山西、河北的北部。匈奴贵族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凭借其骁勇善射的骑兵侵扰汉朝的北部郡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发兵攻入山西中部,围困晋阳吟山西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前往迎战,结果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达7天7夜。后用陈平之计,重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即夫人),才得突围。当时,山于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还不巩固,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尚未具备与匈奴作战的能力,所以在“平城之围”后,刘邦只好采纳了娄敬的“和亲”建议,即把汉朝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絮缯酒食等物,并与匈奴约为兄弟,欲以这种妥协退让政策换取汉与匈奴之间的和睦关系。

此后,在西汉前期的六七十年中,汉朝政府一直都采取这种和亲政策。但是,每次和亲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却不能彻底阻止匈奴贵族对汉朝的侵扰,匈奴贵族仍然不时进犯汉境。一直到汉武帝即位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在汉武帝即位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治、军事力量的增强,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到武帝时期,汉朝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在经济上已是叫卜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凛瘐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在政治上,经过对诸侯工地方割据势力的不断打击,中央集权日益巩固。在军事1,义景时期的徙民实边、人粟实边政策,使边防力量有所加强,公私马匹的大量增加也给建立大规模的骑兵创造了条件。总之,汉朝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已完全成熟。于是,汉武帝决心对匈奴的侵扰实行反击,以求消灭其有生力量,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间,汉朝与匈奴先后进行了十多次战争,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3次。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元朔二年(前127年)。这年,匈奴侵入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杀掠吏民千余人。汉武帝派将军卫青、李息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旗)出兵,沿黄河北岸西进,击败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的军队,收复了河套地区的“河南地”,从而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元狩二年(前121年)。这年春天,将军霍去病奉命从陇西出兵,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胭脂山)千余里,与匈奴血战于皋兰山下,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之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首领,歼敌近9000人,还缴获了体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又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今内蒙古居延海),攻至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歼敌3万余人。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匈奴贵族内部也发生了分裂,浑邪工率部4万人投降了汉朝。这次战役使整个河西走廊全部控制在汉朝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汉书·张骞传》)。汉朝的西部边郡得以安宁。

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元狩四年。元狩三年(前120年),匈奴贵族又从右北平(今河北平泉一带)、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二郡入侵,杀掠千余人。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决定集中兵力深人漠北进行反击。于是次年派卫青与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兵,远征匈奴。卫青率西路军越过沙漠北进千余里,大败匈奴伊稚斜单于所率主力,直追至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下)。霍去病的东路军则深入2千余里,同匈奴左贤王接战,斩获7万余人凯旋而归。这次战役,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从此以后匈奴再不敢贸然进犯,向北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

经过3次大战的打击,匈奴的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汉朝由于在几次战役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亟须休战。因而双方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争,并且都有寻求和好的意愿。在苏武出使匈奴前的10多年间,双方曾多次互派使者,以试探通好。但由于双方各坚持于己有利的条件,因而不仅未达到和好的目的,派出的使者也往往成为对方的人质。汉朝的使者前后有郭吉、路充国等十几批被匈奴扣留,作为报复,汉朝也扣押匈奴使者以相抵。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因西域的大宛国劫杀汉朝使者,命将军李广利率大军远征大宛,取得大胜。这一胜利,使又开始骚扰汉朝边境的匈奴受到震动。当时匈奴且崼侯单于刚刚即位,因怕汉军来击,便假意对汉表示卑谦,声称:“我儿子,安敢望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即父辈意)。(”《汉书·匈奴传》)并将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凡未投降匈奴的尽行放归。汉武帝十分赞许新单于懂得道理,于是决定派出使团,护送留在长安的匈奴使者返回匈奴王庭,同时携带厚礼答谢单于的善意。苏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奉诏出使的。

10.苏武的爱国故事 篇十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11.苏武牧羊观后感 篇十一

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人就应该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于自己的灵魂,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一个人就应该像苏武那样,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苏武让我知道,爱国需要一种坚毅的品格,它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让我向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让我乘着爱国的翅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和谐强大而努力学习奋斗吧。

放假时,老师布置我们在家里阅读一些课外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假期中我经常跑到书店看书。其中,最能打动我的就要数《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上一篇:工程监理中文简历写作下一篇:悲惨命运的情感美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