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体系

2024-10-10

办学思想体系(共11篇)

1.办学思想体系 篇一

刘桥镇大刘小学办学思想体系和养成教育方案

一、指导思想 :

根据县教体局关于推进“一校一特色”创建指导意见,我校充分挖掘学校的传统优势,坚持“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品质的教育”的办学宗旨,以“服务学生”为办学理念。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资源,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致力于做好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工作,特制定本方案。通过加强习惯的养成,丰富特色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挖掘特色建设的内涵,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二、条件分析: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我校全体教职工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安全管理等工作走在全县农村小学的前列,学校先后被授予“宣城市卫生学校”、“市级青年文明号”、“平安校园”、“宣城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称号,形成了一定的办学优势。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家长知识水平不高,平时忙于农活,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结合学校实际,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切入口,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内化学校的自身内涵和品味,进一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特色化发展。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乌申斯基也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些名言都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三、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一校一特色”——养成教育建设,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健康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的办学目标;引领全体教职工专业化成长,学会研究、学会超越、学会务实、学会服务,打造一支“活泼高雅、热情谦逊、自强自立、真诚奉献”的阳光团队;创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和谐、具有活力与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实现“启迪学生智慧、打造健康体魄、塑造完美人格、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目标;培育“大胆自信、独立开朗、好学创新、感恩进取”的阳光少年。

(二)具体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培养教师良好专业习惯,成就教师幸福人生。

⑴通过培训,吸纳音乐、体育、舞蹈等优秀教师,精化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⑵注重科研强校,开展多形式校本教研,促使全体教师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教研,发挥群体力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争取在五年内培养一批“市级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具有扎实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一批责任心强、具备一定专长的新苗教师。⑷开展教师礼仪培训、阳光体育锻炼,丰富教师活动文化,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2、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

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主题式活动课程,在体验、探究、交往中快乐成长。

⑵通过教师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读书、写字、作业等各方面的习惯,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⑶继续实施生活化德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形成校本品格教育特色。

⑷实施“快乐审美艺术教育”,以舞蹈、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为平台,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习惯。

⑸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创造多形式的体育运动条件,开展丰富的体育课程,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四、实施内容及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什么是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把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落脚点,剖析养成教育的价值,提炼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品质,我们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与定位。通过对小学阶段最有价值的习惯内容与我校原有的特色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分析与梳理,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习惯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将“行为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运动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作为特色教育课程,培养“学习自立、生活自立、精神自立”的小学生。

(一)行为习惯养成

1、课程生活化。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养成工作渗透到一日工作中,通过营造丰富、适宜的环境,一日生活各环节,教育教学活动等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分年级、分层次开展行为习惯主题内容、行为习惯常规活动,把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和随机教育活动中。最后,将生活化的课程提炼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比如我校开展的文明就餐活动,每天中午各班学生按时间有序排队洗手,打饭,打菜,然后坐到班级指定的座位,教育学生不挑食不偏食,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不倒剩饭剩菜,培养了学生节约粮食、文明就餐的习惯。

2、行动系列化。针对当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行为习惯的有效性开展具体研究,倡导全校开展行为习惯研究,全校教职工做好实践观察、实践反思等工作,进行切实的解剖、总结和反思,提炼出有价值的行为习惯养成方式。结合活动开展养成教育,如: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养成教育月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等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4月份开展安全教育活动;5月份进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9月份:敬老院慰问活动。通过以上一些活动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自理、会选择、能节制、会分享、能轮流、会节约的孩子,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更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3、家校同步化。在实施养成教育课程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养成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宣讲、交流等形式,将“养成教育”的理念介绍给家长,与家长达成共识,使家长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其次,采取行之有效丰富多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引导管理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结合主题教学活动、家长委员会活动等载体有针对性的实施。

(二)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如果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多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由此看来小学一年级,特别重要,很多好习惯就从这里开始培养的。我校重视起始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从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就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各班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每个班级制定学习习惯养成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目前,我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学生提供了读书的场地和时间,每天中午图书室和留守儿童之家,都向学生开放,各班非常有秩序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课外书。让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运动习惯养成

1、制度硬件是基础。根据户外活动的具体情况制定户外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户外场地安全使用制度、设施设备检查制度,最大限度地将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扩充,并进行合理划分,科学合理制定户外活动安排表,妥善安排户外活动场地和器材的使用;利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户外1小时。同时,丰富体育活动器材,增添民间体育游戏等活动形式,为运动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2、活动评价是保障。开设阳光体育课程,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户外阳光体育运动,利用大课间活动,认真研究符合我校学生兴趣的体育活动方式、手段和器材,确定符合我校学生体能发展的现有基础以及相应器材和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动作特点,探索各年段学期目标、形式、方法,评价,建立相应的活动机制、评价机制等。

3、活动文化是载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根据季节的变化,开展相适应的活动。如春季开展“跳绳比赛”、夏季进行“乒乓球比赛”、秋季开展“广播操比赛”、冬季举行“长跑运动会”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运动起来,在活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四)审美习惯养成

1、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拓展快乐艺术理念,将音乐、美术、经典文学等内容纳入其中,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努力挖掘艺术教育中一切快乐和兴趣的因素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舞蹈、美术、音乐、书法等教学为载体,提高全体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继续立足课堂主阵地,在提高教学效率上狠下功夫,规范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开展审美艺术教育的课程研究。努力挖掘审美艺术教育中一切快乐和兴趣的因素,实践“生活、体验、操作、快乐”的快乐审美艺术教育理念,组织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

2、环境渗透要注重

孟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环境是学校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的渗透教育功能在审美习惯的养成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就注重“典雅校园、优雅教师、文雅环境”的定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仍是我校的重要课题。

五、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2——2016.8):制订我校“一校一品”建设方案,全面组织实施建设分工工作; 第二阶段(2016.9—2017.8):重点侧重于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的构建,特色教育稳步深入地开展;

第三阶段(2017.9——2018.8):进一步推进我校“一校一特色”的建设,全面实践我校的发展规划。

第四阶段(2018.9——2019.8):继续进行校园特色建设自我诊断和评估,形成建设总结报告,推出我校的建设成果展示、交流推广。

(二)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

把“一校一特色”建设工作纳入我校的主要议事日程,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上下一心,齐抓共管。

2、加强领导。

成立“一校一品”建设领导小组,反复讨论,分析我校特色发展情况,明确特色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岗位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一校一特色”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培训,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意识和能力,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合理分工,细化任务。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办学思想体系 篇二

一、高职院校办学效益问题的提出

(一)办学效益——高职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资金、技术密集的行业及经济发达地区对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业人员的文化、技能、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也急需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等实用人才。而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缺乏高层次的实用人才,已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已成共识。因此,目前正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要抓住发展机遇,必须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然而投资是要讲求效益的,高职教育投资过程的始端是对高职教育的全部投入,具体表现为人力、财力、物力的使用;终端是所培养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高等职业学院本身的经济效益。前者是高职教育投资,后者是高职教育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如何解决办学效益问题是高职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衡量办学效益的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通过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学校的办学成果进行数量化的测评,由于其系统、简洁的特点,为高职院校了解自身的发展及其效益状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是国家制定教育政策、分配学校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作用日益明显。因此,为了准确、科学、合理地研究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问题,构建办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

二、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分析

(一)办学效益的内涵

办学效益,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将教育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范畴。教育的效益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所谓内部效益,是教育内部产出与投入之比;外部效益则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输送到物质生产部门后因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时产生的效益,是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大小的度量。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内部效益是以培养出来的人能发挥社会效益为前提,其效益的高低又直接影响教育外部效益的大小。办学效益就是指教育投资过程中的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对比。本文中的“办学效益”在范围上,特针对高职院校的一种微观效益研究范畴,即指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对比程度,其中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的办学投入与教育产出

高职教育领域虽然不能象企业那样直接从事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依然存在着“投入—产出—补偿—再投入”的经济活动,即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生产”出大量德才兼备的职业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消耗(投入)主要是指学校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接受教育服务者所缴纳的学费等,即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和耗费的总和。高职院校教育产出主要体现在高职学院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和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上,即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职业技术人才、财务的管理成果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据此理解,笔者认为可以把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定义为:高职院校教育成果(产出)与其教育资源消耗(投入)的比较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高职院校办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办学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高职院校办学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基本上从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两个方面考虑。

1. 教育投入

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包括有形资产投入和无形资产投入。

有形资产是指办学过程中所需的土地、建筑物、设备、支付教职员工的工资等可用货币或实物来表示的资产投入。具体有以下9项指标:(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及其附属设施(包括普通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体操房、行政办公楼、教师办公室等);(2)校园与校舍面积;(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4)其他固定资产(除教学行政用地、土地、仪器以外的所有固定资产);(5)教职工平均工资(教职工的基本工资、三金、福利、奖金、各种补贴和的平均水平);(6)生均四项经费(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的总额);(7)高职院校日常运转开支(高职院校日常办公运转、水电暖、交通、通讯等费用的开支总额);(8)奖助学金;(9)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高职院校无形资产评价主要是对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进行判断,并用数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不像有形资产的评价具有准确性,而是建立在一定推理和假设基础上的,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无形资产评价结论的不完全准确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评价结论是正确的。同时,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是依附在高职院校一定的实物资源间接实现的,一旦离开有形教育资源,无形资产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高职院校无形资产投入包括高职院校所具有的优良教学传统、教学资源、管理模式、良好的办学声誉等。无形资产评价主要有如下6个指标:(1)专任、兼职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总数的比例;(2)具有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3)办学社会认可度(社会知名度、社会美誉度);(4)发展结构(专业结构和形式结构);(5)教学资源使用率(专利使用率、校园网使用率、实训场所使用率、技术成果利用率);(6)办学定位(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 教育产出

高职院校的教育产出指高职院校提供的高质量高等教育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培养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才、办学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的财务成果以及教育服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潜力。

(1)人才培养指标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是学校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它的主体是教职工、学生,其使用目的就是谋求教职员工、学生与高职教育事业的协调,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人才培养指标主要通过4个指标来体现。

1)大学生质量指标:具体指标有:(1)新生录取的平均成绩;(2)学生实验实训报告、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成果;(3)学生基本技能的优良率;(4)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优良率;(5)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6)社会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业务素养、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评价的优良率;(7)专业基础课通过率;(8)双证书获得率;(9)大学英语三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10)六个月后毕业生的就业率。

2)大学生数量指标:具体指标有:(1)报考入学率;(2)在校生人数;(3)年招生数;(4)毕业生人数。

3)师资指标:具体指标有:(1)生师比;(2)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3)学生满意度;(4)家长满意度;(5)主编或参编高职院校规划教材。

4)教学管理水平指标:具体指标有:(1)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管理队伍素质;(3)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4)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5)学风建设与学生管理。

(2)财务管理指标

经过高职院校的办学者良好运作和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经济上就会出现盈余。盈余的一部分再投入到高职院校办学中,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生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衡量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成效的主要指标有:(1)人均学费水平;(2)人员性开支占经费比重(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和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等/高职教育经常费支出);(3)生均高等职业教育费用(平均每个学生学费、住宿费、餐饮费、书本费等一切费用的总和);(4)教学支出占高等职业教育经常费比例;(5)人员经费比(总投入/学生总人数)。

(3)社会服务指标

高职教育对社会安定团结、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主要通过以下统计指标从不同侧面进行反映:(1)社会培训与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2)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3)社会声誉。

(4)发展潜力

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体现良好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衡量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有:(1)教学科研增长率;(2)固定资产增长率;(3)创收增长率。

(二)高职院校办学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

办学效益是指教育投资过程中的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对比,其公式表述为:办学效益=教育产出/教育投入。这里依据办学效益的内涵将教育投入由资金转换为一个数值,教育产出以数值方式进行测量,办学效益的计算结果就是一个相对值,比值大小表示办学效益的高低。

从指标的选取可知,高职院校的教育产出包括人才培养、财务成果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指标,在评价中,笔者给其权重为0.6;其次是社会服务指标和财务成果指标,权重分别为0.2和0.2。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由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组成,分别赋其权重为0.5和0.5。

办学效益指标、分值分布及评分方法见表1、表2。

(三)高职院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收益成本比(B/C)评价法

笔者主要采取B/C的比值作为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当B/C>1时说明办学是有经济效益的,当B/C≤1时说明办学是无经济效益的。B/C值越大说明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越好。但应该注意,办学效益的分析要真正得出具体的、确定的建议和对策,需要对这些收益进行量化的研究。然而由于影响受教育者个体的因素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又如办学的社会效益很难找到一个公允价格的标准对它进行量化,办学效益的货币量化研究的结果会不精确。因此,高职院校办学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仅是大致上用量化的手段对影响高职院校效益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给高职院校了解自身办学效益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曲生,提升管理队伍素质,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6).66-68

[2]王振东等.高职院校规模经济与成本控制目标的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27-29

[3]夏万林,黄海生.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效益分析[J].商业时代.2005(2).18-21

[4]熊健民,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实证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78-80

3.办学思想体系 篇三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把教学质量提高作为一个系统,把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體系的研究作为学校教学工作重点,并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以“养习成德,广学润志”为理念,以“适负高效”为追求目标,对学校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改革、质量纠正与反馈等环节进行整体研究,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从而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分析影响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与症结

1.生源基础

学校生源部分来自原锦秋办事处三所农村小学,各学校教学特点和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距;辖区内缺乏较为规范的幼儿园,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很大一部分没有进入教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进行良好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的差距造成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差距较大。

2.教师水平

学校教师来自五所学校,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水平不同。教师对原学校各自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依赖,对全新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磨合适应。

二、制定措施,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集体备课实效性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解读教材、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在教学管理当中,但普遍存在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评价,实效性差等问题。

自建校第一学期开始,学校就提出了加强集体备课实效性的研究,在教师中广泛征求意见,经过教研组长、名师讨论,形成了教学“四次备课”的备课模式:

一次备课是要求全体教师提前把本周三至下周二一周的教材认真研究,从整体到每节课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目标要求及重难点分析的个体备课行为。二次备课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由提前确定的主讲教师就本周教材的目标、重难点以及作业设计与布置和组内教师讨论交流,并对重点课时进行试讲。三次备课是任课教师通过一次备课和二次备课的讨论,对本周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并形成了共识,然后再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形成个性化的课时教案。四次备课是上课过程中和课后,对本节课生成的教学反思,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纠正教学失误的重要举措。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把每节课的反思写在教案右侧的反思栏目里。

2.推行“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堂堂清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其目的是让教师整体把握课堂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做到定时、定量、定标,从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索、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指导学生自学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

(1)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解读教材,形成对教材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2)通过自学指导,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有效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学;(3)学生自学后,大部分学生基本达成预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有价值的问题,为合作探究做准备。自主学习环节要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前提。

合作探究阶段是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提炼提升对新知识的本质理解和技能运用。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困惑和问题,形成结论性或规律性知识,并在尝试练习中形成基本技能。本阶段要关注学困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设计一些有针对的问题或训练内容,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组织学生讨论,形成认识。

当堂达标阶段,教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好训练和达标题目,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二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完成了当堂学习目标,做到“堂堂清”。这一环节准确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做好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

“三段式”教学模式,注重面向全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注重课堂生成与学生的体验,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该教学模式,可利用课堂上有限时间,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好、用得活、记得牢,教学质量自然提高。实践证明,堂堂清,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困生的数量。

当然,“三段式”教学模式因学科特点、课型不同而不同,要求教师在操作时,在整体框架和理念不变的原则下灵活运用,进一步细化,制定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实行单元过关,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法原理,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单元教学的成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研究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我校实行了“单元过关”制度。

每一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过关检测,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以本单元内容为重点,兼顾上一单元,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做到“温故而知新”。对于没有过关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并为他们提供二次过关的机会。再次过关时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以增强学困生学习的信心,避免学困生的知识链条的断裂,减少了高年级学困生的积聚。

我校充分利用阶段和期末质量检测,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当教学质量出现较大问题的,任课教师与名师、教研组长一起参加教学质量研讨和论坛会,或者与名师结对,制定整改计划与措施,确保每一为教师不落伍,每一个班级不滞后。

4.实行随机听评课制度,为常态课教学提供监督和指导

为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学校建立了随机听评课制度,听课小组成员由校长(业务校长)、学科大教研组长及其他领导和任课教师组成,每星期一课前从周一至周三抽取一节,周四课前从周四和周五抽取一节。不打招呼,课前进入课堂听课。

为把随机听课落到实处,学校提出了五项要求:(1)教师必须明确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课堂结构体现“三段式”教学模式基本要求。(2)听课教研组长负责,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该组上交的集体备课教学核对,看是否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定的个性化课时教案。(3)课堂教学后,执教教师要对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简要自评。(4)听课教研组长要当堂测评学生,考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5)对本节课的整体评价作为教师所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记入期末考评,并在当周校委会上作简要通报。

本学期,我校以名师课堂教学展示、磨课一条龙、青年教师预约课和随机听课取代了以往组内公开课,教师们把精力集中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认真备好每节课上,确保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避免了临近考试师生搞突击,减轻了师生负担。

5.实行名师跟踪指导制,为教学质量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我校现有名师、骨干教师14名,建校之初就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名师论坛以及结对帮扶工作,要求名师不但自己能研究,还要引领教师系统、全面地理解、掌握教材。要求每位名师既要形成自己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也要在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上为其他教师作出表率。每次期末考试,对班级成绩出现滑坡或失误的教师,要组织其参加以“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名师论坛会。通过论坛,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与名师结对,进行跟踪指导。学校的名师不只是写论文、上公开课,更多的是深入课堂,与普通教师一起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首选课题。

上述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并随着该保障体系研究工作的开展,质量意识也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学校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抓教学,全神贯注研课堂”的良好局面,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奠定了基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充实与完善。各学科也要结合本学科课程、教材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追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需不断充实与完善,其科学性、合理性更需要实践的检验。

4.(小学)学校办学理念体系 篇四

办学理念:和生共长,乐享童年

培养目标:培养乐善而行、乐学而敏、乐健而欣、乐艺而长的经开乐娃

办学目标:办一所有童味的优质学校

校风校训:乐行养德,博学修身

教风学风:善育乐教,善学乐问

学校办学理念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统一,这里的健康快乐是从广义的角度提出来的,它也是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一种简约表达。

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纯净的心灵反映出儿童整体的面貌。

二是顺应儿童发展:顺应并非消极顺从,而是基于对客观自然的敏感洞察,是对自然规律最大的尊重。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倾听与了解儿童的个体特点、差异、需求、发展轨迹等,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凸显儿童的童趣、童心和童真(即“三童”特征),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实现儿童的适宜发展和快乐成长。

三是夯实基础素养:我们的育人目标并非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或者文学家、艺术家,而是关注儿童成长的最基本方面,促成儿童成长的可持续性。

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具备基本的能力和方法外,良好的习惯、天然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等都是我们关注的基础素养。

5.办学思想理念 篇五

三名三高五个一流:

三名:与名校合作、聘名校长治校、聚名师执教; 三高: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

五个一流: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 走承诺办学之路、小班额教学,打造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民办品牌学校。

核心理念: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领导成就,企业成名。学校发展,就是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教育实践继承创新,学校个性日渐鲜明,教育质量年年攀升,学校声誉不断提升;

学生成才,就是学生自知之明扬长进取,找准位置发挥潜能,各展其长学有所获,身心健康,成人成才;

教师成功,就是教师愉快的工作,开心体面地生活,专业得到出色发展成就荣誉;

领导成就,就是营造了“民主法制,讲求实效,追求和谐,激励创新”的学校发展环境,促进了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自身提高;

企业成名,就是企业实力因办学而增强,企业名声因办学而提升,企业效益因办学而提高,成就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健全人格、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推崇

“民主求实、博爱敬业、敢为人先”的团队精神,坚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敢于担当”的价值取向,践行“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进取、人人成才”的人才理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教育、互相督促互相约束,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工作自强、生活自理”的五自品格,核心是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知之明扬长选择,找准位置发挥潜能,各展其长各尽所能,身心健康,学有所获,成人成才。

办学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效管理为手段,以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社会满意为目标。切实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学生顺利升学,为学生学有所获提升素质铺路搭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成人成才、能力卓越”的培养目标,“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高效、师资优良、质量一流”的发展定位,“厚德博学”的校训,“扬长善问”的学风,“博爱敬业、求是创新”的教风,“勤勉朴实、守纪文明”的校风。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氛围。

厚德博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团队精神——民主求实、博爱敬业、敢为人先。

民主,学校领导应该成为师生的引领者、服务者,应该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领导在学校管理中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民主决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批评;教师不是知识权威,教学相长,鼓励学生质疑;包容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尊重不同意见的人,学会为他人鼓掌、学会为同行鼓掌。

求实,就是尊重事实,遵循客观规律,崇尚科学,讲求实效。对学生而言,就是诚实做人,诚信待人,言行一致,自知之明,扬长选择;对教师而言,就是表里如

一、为人师表,在教学上遵循规律、严谨治学,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对领导而言,就是尊重事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博爱,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育工作者投入感情,广泛的爱每一位学生,包括爱品行有缺陷的学生,爱学习困难的学生,爱家庭贫困的学生,用爱心去呼唤学生的爱心,才能使我们所教的学生具备爱心,只有赋予了爱的教育才是愉快的教育,只有教育工作者赋予了爱才能使校园充满快乐;

敬业,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和学习的尽职尽责,不断改进工作和学习方法,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追求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效果。

敢为人先,体现的是师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敢为人先,对学生而言,就是不惟师、不惟书,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为人先,对教师而言,就是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善于接受新的观点、新的知识,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教书育人的方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敢为人先,对领导而言,就是在学校发展上有新思路,在学校管理上有新举措,在构建和谐学校、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才、促进教师成功各个方面有新突破。

发展思路——精神引领

文化管理

名校之“名”,彰显的不仅仅是校园面积、办学规模、环境设施、升学率。名校之“名”,彰显的应该是学校整体教育的高质量、凸显的办学特色、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名校之“名”,彰显的应该是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学生的文明好学;名校之“名”,彰显的应该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人本化、高效率。

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名校的背后是文化,真正的学校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校独特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和管理实践中共同认可和努力实践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学校先进价值体系,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的体现,它在一所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是灵魂,课程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落实;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集体默认的信念,是共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大力推崇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研究风气,甘于寂寞、学术至上的学人品格,光明磊落、善良诚实的为人之德,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为师之德。

一所学校能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关键要看它能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是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打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助推学校发展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者,是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是一系列教育创新改革举措最关键的执行者,是学生成长历程中最亲密的陪伴者。教育需要激情,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不懈追求;教育需要活力、恒心和炽热的情怀,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求变的思维和不变的热情。

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率的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的做事;没有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是没有底线的管理,没有人本的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

学习实践的理念 理念是方向

如果说学校是一艘船,教育的理念就是船头飘扬的旗帜。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教育操守和良知的指针。

精神是一种力量

将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区别开来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学校,不仅仅有供人读书的教室,不仅仅有传授知识的老师,不仅仅是培养几个优秀学生以供炫耀,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气质。

创新是一种文化

学校发展的重要品质就是创新。“博学日新”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求。人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往往从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固然是可贵的。可是,这些经验,也许正是失败之母。因为未来的发展,并不重复昨天的“故事”。“创新首先是挑战自我的创新”,因为一种固化的成功思维模式往往害人,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如果还沿用过去的思维模式来处理,就可能陷入迷茫。对于一所学校同样如此,创新求变的脚步永不停息,学校发展的脚步才能永不停止。

卓越是一种追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不服输、追求第一”应该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我们应该追求六年时间办成贵州民办一流校。面对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难、优秀学生招生难的实际,如何实现“名师汇聚、优生云集”的目标,举办者必须具有高薪引入名师、让利优秀学生的超常胆色,必须具备把握先机、我做第一的卓越追求。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公平。教育事业,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每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孩子每个学习阶段也只有一次学习机会。我们教育1%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一个家庭100%的失败。有了这种坚守教育公平,不放弃、不抛弃的意识,学校才会在社会与老百姓心中树立起自己独特而具有说服力的社会形象。

教育是一种服务

教育是满足社会成员受教育需要的一种特殊服务,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学校视质量如生命,老师视学生如亲子,教育者要时刻用“假如我是学生,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提醒自己。把教育当作一种精致化的服务,强化教育的服务意识与品质。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霸气,多一分人格平等的和谐之气。

爱是教育的基石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爱的前提是尊重,爱的途径是沟通,爱的智慧是赏识,爱的艺术是宽容,爱的精髓是奉献。

责任是使命,责任胜于能力,能力由责任承载。学校和教师责任的出发点——以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其责任与使命的出发点便是学生。尊崇“以生为本”和人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注重人本服务,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学校和教师责任的突破点——细节管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方面面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学校管理无小事,事事关系教育,要“大事做细,细事做精”。学校管理重在过程管理,重在常规管理,重在责任落实。营造人人有管理、处处有管理、时时有管理、事事有管理的局面。要把别人不愿做、不屑做的小事做好,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在管理上要树立“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的理念,只为困难想办法,不为问题找借口,提高一个层次想问题,提高一个标准干工作。按“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常规看落实,细节定成败”的要求来落实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每个细节。要把这些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师生的潜在意识,进而转化成师生优秀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细节管理,就是激活学校这个巨人神经末梢的法宝,只有这个巨人的躯体上的每一根神经都保持应有的活力,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当细节管理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模式,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责任的立足点——高效的课堂教学

6.幸福完小办学思想 篇六

1、指导思想:在云县教育局及幸福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的领导下,以深化改革为契机,以理顺管理为前提,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实施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依法治校,依法施教。

2、办学理念:管理树校,师资强校,教研兴校,质量立校,文化活校。

3、办学策略: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即:立德树人,造就“敬业型,学习型,服务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4、办学方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7.刍议农村学校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 篇七

知识学问只是前提而非归宿, 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即思想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积累材料、经验, 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关于教育的“见识”。我们的“见识”一般应该是怎样的?通俗地说, 就是关于某个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在北京市海淀区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曾说:“教育思想是人对教育规律的主观选择, 教育思想又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提炼和概括。”显然, 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们大多数校长所做的不是发现教育规律, 而是选择教育规律, 是对自己合规律的实践进行提炼和概括。这种选择, 反映了校长对教育本质、目标、途径的理解。教育规律不是一条两条, 校长为什么选择这条而不是那条, 必然有原因, 这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作为个人的教育思想, 这是必须回答的。确定了目标, 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这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办学思想的结构时, 是由“是什么”到“怎么做”的问题, 而在提炼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时, 可以先从“怎么做”开始。因为它具体, 所以相对来说容易出成果。

下面说说怎样提炼有关“怎么做”的思想。

一、删繁就简, 突出有用

要想把问题想清楚, 先要把浑水澄清。有用的材料和无用的材料混在一起, 自然就会影响思考。“把杂讯滤掉是科学及人类认知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把送你那里的大部份杂讯都滤掉, 你就不能认知任何事物”。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是:删除无用的, 放大有用的。这步的关键是确定哪些是无用的信息。“事实上, 任何讯号的意义都来自它所在的场合, 在不同的场合下, 同样的讯号可能根本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 信息有用还是没用, 取决于使用信息的目的。

二、分类归纳, 发现规律

有用的材料确定了, 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所谓分析, 主要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经纬、轻重、因果关系等。要梳理首先要分类。

有时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想不清, 原因就是没有条理。分类就是把一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开来。分类以后, 就能看出苗头。当然, 分类不是最终目的, 因为分类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思考结果。分类为归纳服务, 为概括服务。分类对思考具有促进作用, 能使人从众多的材料中发现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每个学期, 教师都要写总结。这些总结中肯定有闪光的珍珠。我曾见到一位校长把这些“珍珠”都挑选出来, 编成了一本小册子, 再发给教师。校长的用心确实良苦, 褒奖、赏识教师之情跃然纸上。但只做“收集”工作是不够的, 我曾试着对那本小册子做了分类工作, 结果归纳出了既反映该校特色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做法和理念。

三、理清因果, 探索规律

8.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 篇八

“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这话认同者与引用者均多,而真正做起来,领导好思想又十分不易。从事校长工作十几年了,我积累了一些思想领导的认识和经验,乐于与大家分享。

一、开阔视野,统观教育

办学育人要放开眼界,开阔教育视野。我将此喻为既要学会“打井”的能力,更要掌握“找水”的本事。在现实工作中,只要把一个教师放到班主任的位置上,或安排好上课时间表,他们就“不用扬鞭自奋蹄”,每天都十分努力地工作着。这就是说,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文化氛围,会陶冶着教师,使他们做好埋头“拉车”、专心“打井”的工作。而办好一所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还需要有抬头看路的视界,有观势寻水的眼光。对此,我认为教师的自觉性是有所欠缺的。当然,这不能怪老师,确实是课堂教学、学校生活的特点使然。但我们在学校工作中又会分明地感受到,一个能在课堂上教好书,在业务专攻上有本领的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更出色的教师,其教育的胸怀和思想的宽度,又是何等的重要。现在有几句比较上口的话:“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气度左右格局。”强调的就是做工作要打开眼界,拓展思路。

关于开阔眼界培养人,我举个挺说服人的例子。在韩国,有个小小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办园人把园内最大的一块空间给了“世界”,她们把一幅世界地图绘制在了墙上。每天送孩子入园的家长和孩子,都要面对这面世界墙。不仅如此,办园人还把最大的空间给了“中国”,中国的地图、天安门、长城、人民币、熊猫、服饰、菜肴等等,均在孩子们的视线中。看着这些图景,您不用听什么解释,就能理解这所幼儿园的培养思想,即从小就让孩子们放眼世界,放眼中国,将来做能够在世界生存、在中国发展的韩国人。一个幼儿园的教育尚且能够做到如此,从事中小学校教育的领导者是否该做得更自觉呢?回答必是肯定的吧。

认识到位了,做的时候还要强调智慧。关于开阔办学育人的视野,我常用的方法是带领班子和教师看地图,看教育图示。比如,将北京市、宣武区的行政地图挂在墙上,将发展规划信息收集起来,认识学校所在的城市和社区面临的发展形势、可能的办学机遇、发挥的教育作用,这样就能认识自己所在学校的办学远景,做好恰当定位,探寻发展资源。我现在领导的学校,开设了宣南文化的跨校选修课程,即在区域办学视野的认识中获得的启发。在我的电脑里总保留着一幅中国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图示,我常常观览它,思考它。这图示使我清醒地看到中小学校的教育位置,也时时警醒着我要承担好教育的责任;它也告诫我,不要因自己的学校位居一点而小视其作用,也不能因位置不可或缺而盲目自大,做“井底之蛙”。

我相信,一个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的办学育人的团队,自会不断拓展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成为追赶潮头的“赶路人”。这就是我作为一校之长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一。

二、确立理念,明晰思路

理念,即笃信的思想观念。关于理念的作用,有这样的说法:请关注你的理念,因为理念决定语言;请关注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决定行为;请关注你的行为,因为行为决定习惯;请关注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请关注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话说得虽然武断了些,但语言的逻辑反映的是生活的真谛,人的活动起于理念,最终会影响到命运,个中道理还是显而易见的。

做好办学育人工作,强调理念先行,强调坚定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思路,重视教育实践。办学坚定理念的过程,其实就是树立教育信仰的过程。理念影响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有偏差的理念导致有偏差的行为。因此,树立起科学的理念,用其指导教育实践,是一个有必要解决好的办学命题。

关于理念的丰富与成熟,国外有学者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模式:认识初始,是处在浪漫的阶段,而后升华为精准的阶段,再后是达到通识阶段;然后又是高一级的浪漫阶段,高一级的精准阶段,高一级的通识阶段,如此循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思想信念。理念的确立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以至无穷发展的过程,也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进而形成新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关于理念的丰富与成熟,我的磨砺方法是:微观觅智慧、中观明思路、宏观精理念。所谓微观觅智慧,即注重在实践中收集教育思想的火花,捕捉师生的行动智慧,将其作为思想的素材进行理性加工;所谓中观明思路,是说要将理性加工的认识归纳、分类,形成指导实践的工作思路;所谓宏观精理念,是指要将工作的思路纳入一个纲领性的理念中,使之表述简明,观点明确,感召力强。比如,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会经常见到树典型的教育活动、疏导心理的谈话、惩戒教育的控制、反思内省的要求,等等。将这些丰富的实践做法进行思路整理,我总结概括出了“德育讲六力,六力成合力”的德育思想。德育的“六力”为:理想教育的感召力,榜样教育的示范力,法纪教育的规范力,身心健康的调节力,自我修养的内省力,实践锻炼的躬行力。此“六力”要成合力,最终指向“修德”以“成才”。我将这一德育认识的系统思考与表述,作为著述的标题框架,编著了《修德育才》一书,作为中国名校办学模式丛书中的一本,出版发行。

追踪现代教育的优秀人物,不难见到,他们都是有思想的楷模,都是系统思考的高手,也都是用最明确的理念统领行为的榜样。办学育人要有理念、有思路、有行动智慧,这是指导实践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二。

三、厘清价值,追求效益

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生成思想,还是发动行为,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尺度左右着人,控制着人。这个尺度关涉人的认识和行动,我们将其表述为价值尺度,或曰教育价值观。通俗地讲,价值观是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是想不想做、值不值得做的认识。你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自然就会认为不值得做好。 在一个一个有关“值得的”看法的背后,是一整套具有普遍性的、有组织的观念系统,这一套深层的观念系统就是价值观。办学育人,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就是这一价值系统。

引导思想,必须重视引导价值观,必须要重视价值观的澄清与教育。大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小到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什么乐于做,什么不乐于做,什么做得好,什么做得差,都与做事者的价值追求有关,都与一个人的内心价值尺度有关。思想的领导,领导到人的内心深处,就应该对人的价值尺度产生影响。关于价值尺度,每个人都有,但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的标准往往是有同也有异的,同则向一个目标努力,异则出现价值冲突。减少价值冲突,使学校办学育人的行为趋向一致,形成合力,就要进行价值观的厘清,就要用符合教育规律的价值标准育人。

建立学校共同的价值标准,使学校的育人团队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上积极工作,是办学者的重要责任。学校共同的价值标准该怎样确立呢?这与领导者的办学认识、思想境界、教育追求密切相关。我曾见到某地有位校长,花数万元包租了横跨马路的广告牌若干,在上面写了这样的广告语:热烈庆祝我校有5名学生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某校在学校的大门内的醒目处,设立了“为精英服务”的大字橱窗。某校在学校楼顶处,安装上霓虹灯照明的标语“百年名校,状元摇篮”。很显然,这些学校以培养出优秀的、拔尖的、考试第一名的学生为最高荣誉,其价值境界如何呢?我们引用哈佛大学的校长在校庆中的一段讲话作一对比吧。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之际,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不是哈佛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比之前面诸位校长的价值追求,谁高谁下是不是即刻分明!

对学校办学育人经常进行价值梳理与澄清,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建立办学育人的价值尺度,我提出,校长办学要“四指向”,即指向社会的人才标准、指向学校的文化功能、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指向教职员工的职业利益。校长办学,要对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都设尺度,并且能平衡各方利益,使教育价值观得到认同,趋向一致。我认为,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向社会。社会的人才需要是有层次的,我将这层次划分为:合格公民、职业素质、核心竞争力。人的潜能与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成为人才的基本层次,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各种潜质的学生各得其所,成人成才。在学生接受基础教育阶段,我要求师生要共同追求德不危,智不次,体不弱,美不俗,劳不惰。因为,品德不良会成危险品,学习不力会入次等品,身体不好会成残废品、心理不强则是易碎品,审美不雅会是低俗品,劳技不能更是无用品。

在学校管理的价值平衡上,我提出,学校的办学育人,要“三关照”,即办学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为学生的终身成才奠基;办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为了突显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办学还必须使学生适应选拔,这是保证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利益。校长在发挥领导作用方面,上述“三关照”要全面统筹,上述“三关照”皆不可废,皆不可弱。

不断厘清办学育人的价值尺度,确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就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这是校长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三。

四、宏扬精神,激发活力

我曾经应邀到一所学校做教育诊断。学校的突出特点是抓常规管理,用校长的话说,是敢于在教师常规管理上“较劲儿”。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校把教师的常规管住了,也把教师的“灵气”管没了。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校长领导学校,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是带出队伍的精气神儿,也就是以精神的引领为上。

所谓学校办学的精气神儿,指的是一种办学的活力,一种文化的生气,这种活力与生气,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面貌、学校的主导价值力量。校长办学,要赋予常规管理以人文内涵,在此前提下,伴以必要的常规管理要求,才是对专业性强的教师工作适用的管理原则。如果把对教师的管理变为纯技术的、纯事务的,甚至纯量化分数的常规控制操作,就会消解教育的人文含量,使被管理者更多地迎合规矩,时间一长,必然是缺少创造灵光的。学校办学,要有更多的精神“含金量”,要在宏扬精神,激发精神活力上大做文章。

校长抓学校的精神建设,操作点是引领、升华、示范。

校长要做学校精神建设的领航人。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格魅力很强的温家宝总理说: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追求,要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和有道德力量的国家。自古至今,凡有境界与追求的人,无不表现出精神的执着与境界。校长要引领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要鼓励教师表现出敬业、爱生、钻研、创造的个体精神,要鼓励学校工作团队形成协作、奉献、互助、共融的团队精神,要鼓励教师树立爱国、爱人类、爱自然、爱满天下的社会精神。

校长要做打造校园精神的建设者。我曾让教师总结在身边感受到的学校精神,他们概括出了自己的学校具有“敬业精神,爱生精神、协作精神、爱校精神”。我将这些教师认同的精神上墙宣传,进一步发扬光大。我还让教师提建议:学校还需要打造的精神是什么,你在工作中希望还应有哪些精神。教师积极参与,他们提出了所呼唤的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等。我将这些大家呼唤的精神再进行宣传,并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上述精神。像这样在教师呼唤的精神上下功夫抓建设,并逐步地使之形成教师在身边能够感受到的精神,结果新的精神力量就会在集体中涌动,你所领导的学校,就会形成由精神主导的文化氛围,到那时,常规管理的水平就会提高,即使你没有要求到的常规,教师也会做得十分出色。

校长还要做弘扬校园精神的示范者,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鼓励创新的胸怀,促进学校精神境界的提升。如果学校在校长的影响下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何愁没有活力与生气!在思想领导的办学工作中抓精神,以精神来激发工作活力,这是校长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四。

用上述思想领导的四个着力点来组织办学育人工作,学校的发展就会生机勃勃。我曾以诗喻曰:视界极目望,价值厘定强;理念乾坤立,精神四海扬。□

9.兴隆宫小学办学思想 篇九

办学思想: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教学设办学目标:

办学思路:以人为本

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高质量(干高质量工作、讲高质量课、出高质量人才)、有特长(有特长的文化、善于发现特长、善于培养特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名理启智 科学管理质量至上 绿色校园民主和谐 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10.减负提质,吸纳名家的思想办学 篇十

从宏观看——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

从学校看——教育要加强“管理、考核、评价”。

从管理看——教育应针对“领导、教师、学生”。

从领导看——教育要体现“思想、过程、结果”。

从思想看——教育要关注“理念、措施、目标”。

从教师看——教育本身是“传道、授业、解惑”。

从学生本身及培养目标看——重点在于“习惯(修养及品质)、智慧(知识及态度)、技能(技术及能力)”等各个方面。

开县的初等教育提出“以入口看出口”,我理解为“以起点看终点”。这个制度适合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乃至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每个教师在现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让人人看到希望,人人有所作为,生生有所进步。

学校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师德、师能,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就体现了“教”(教师本身素养)和“育”(学生本身受到的感化),也包含了“教”(传道授业过程)和“学”(学习体验过程)等教育教学四个方面。下面引用名家的观点,着重谈谈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校学生和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五个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一、关于领导管理

我首推苏霍姆林斯基:他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的问题,而是教育问题。”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校长必须是“教师的教师”。他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这就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家办学思想,也是“细节决定成败”与学校文化、教育目的的体现。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就是如何“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要深刻理解“适合”这两个字。目前,除时下对领导潜心办学、带头上好课、静心教育,对领导个人进行品质、政绩、教绩以及家庭关系的考核的具体措施外,还要关注八个字——即领导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能力,还要关注领导个人的态度及方法,端正态度和方法就是要“以人为本,赢在激励”,这样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当然,作为领导者,最起码的是“为人为事不违法,谋财谋利不谋私,敢作敢为不蛮干”。这就是领导的认知目标及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关于教师培养

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知行做合一”,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知”和“行”是核心内容。对于本校教师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应朝着四个字努力,即“眼高手低”——“眼高”就是视线要宽阔,也就是“仰望星空”,“手低”就是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同时还要求个体要不断加强思想、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自觉服从思想(师德)、情感、制度、业务等管理要求,积极参与层级培训,自觉接受教育督导、改进作风,增强创新能力,做学生的导师、服务员和知心朋友。最后还要牢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新手教师—胜任教师—熟手教师—专家教师—研究型教师”的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关于学生培养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根基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他把自己的思想概括为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提倡引导与启发,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公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肯定一切知识都来自后天的学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首先提出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他最早提出了理智、情感、意志等心理学上的问题。我们也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要“有教无类”“授之以渔”“因材施教”,尽力做到全面、合格加特长,这是“普及”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四、关于教学方法

古希腊哲学大师、教育家苏格拉底之“苏格拉底谈话法”,是启发式教学的雏形,主张从暗示中得出正确答案。他认为,教育的最高使命是启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从事“泛智”研究。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他认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他把学校称为“人性的工厂”。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的光荣职业”;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卢梭(进过收容所,过着乞丐一般的生活,尝尽人间辛酸,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完全靠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自然的要求。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能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反对体罚(缺点是忽视了系统传授知识的必要性);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是“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教育理论家。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他提出“好的教学过程应该分成四步: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他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故事而学习”。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他认为,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的做事机会;我个人认为——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是最佳的办法。

五、关于教育科研

著名教育家,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屈伯川,他认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石先主持南开大学30年,他提出“科研助教,实践导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科研能提升教育工作的境界与效力,将呆板枯燥的教师工作改头换面,变得生机勃勃;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不难看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在提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背景下,教育科研应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做文章、求实效,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渠道在课堂,因此,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原则、策略、方法、艺术、技术或途径等方面,始终做到“课前研、课中展、课后思”,力求提高每一堂课的课堂效益,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总之,我个人认为:减负提质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多思维;更要脚踏实地、因校制宜、务求实效”。华东师大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先生说得好:“古为今用。”我们目前就要回归教育本质,多吸纳教育专家的办学思想,坚守教育使命,传承地方文明,这样才不至于走弯路,也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温汤井初级中学)

11.竺可桢教育思想与办学历程探源 篇十一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对当前中国进行的教育改革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竺可桢非常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 并强调学生的尊重实际、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各行业领军人物的通才教育思想。在浙江大学担任校长期间, 竺可桢真正把其教育思想贯穿于办学实践之中, 首先创建了文学院与理学院, 首创了导师负责制与学生的分类选修制度, 并广纳社会贤才, 兼容并蓄, 这些教育改革的成功说明了竺可桢教育思想的正确性与先进性。竺可桢当时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对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与现实意义。

一、竺可桢的学习经历及其教育思想

竺可桢求学时期正处于中国近代新旧教育相互转换的阶段。自幼竺可桢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理念, 师从章镜尘先生, 从小耳濡目染,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竺可桢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西学内容的学习为竺可桢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使他有机会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1909年, 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在学习期间, 他更加热衷于自然科学事业, 并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的科学事业。1910年, 竺可桢赴美留学期间, 深感发达国家科技的强盛与中国科学事业的落后, 并希望自己回国后能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而美国高校的聘任制、选修制及导师制改革等教育改革都令其获益匪浅[1]265—275。虽然竺可桢学的不是教育专业, 但是其丰富的学习经历及渊博的知识, 都为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办学实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竺可桢在教育方面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与人的素质的提高, 他认为一所好的高校应该具备一流的教师、优秀的学生, 且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竺可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尤其是那些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竺可桢认为办好教育事业首先要对过去的历史要明白;其次要了解当前所处的环境。办中国的教育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及现状, 只有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精髓, 以培养满足当前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就是中西文化相结合, 既要立足本国办学实际, 又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也是他取得良好的办学业绩的重要保证与前提。在日本加紧侵华时期, 竺可桢一直坚持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保家卫国、拯救国民结合在一起。每当新生入学, 竺可桢都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教育, 并经常谈到国家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培养多少专门人才, 而是培养那些能救国民于危难之中的领导人才, 他还教育学生应当负起责任,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无不体现他为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办教育的思想, 特别强调社会责任的大学教育目标, 不但是当前社会的需要, 而且更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主要责任与任务。竺可桢一生笃信求是精神, 并倡导自由、民主的校风。竺可桢还主张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 大学教育要兼顾人文科学与应用科学, 并主张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并允许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在知识传授上,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并培育学生研究与批判精神。

二、竺可桢的办学历程与实践

抗日战争爆发后竺可桢踏上了流亡的办学历程,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从东部辗转到祖国的中部与西南边陲, 总历程有五千多里地, 广大师生还为当地的百姓传授了科学知识。因为浙江大学师生所行进的路线与中央红军长征时的路线很相似, 而且重点都是遵义, 因此, 后来中国的史学家称浙大的流亡办学历程为中国的文军长征。在中日淞沪战争爆发后, 浙江大学迁校工作势在必行, 竺可桢为了广大师生能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租借了西天目禅源寺的剩余屋舍作为师生学习与授课的场所[2]5—8。1937年9月份, 浙江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始搬迁到天目山上课, 办学条件不高, 但浙江大学首创与实施的大学导师制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同时, 竺可桢果断作出决定将大学搬迁至安静的城镇及包含僻静的农村的建德县, 这里不但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还能够有力促进内地的发展。建德县位于杭州西南部约二百多公里, 从1937年11月份, 浙大师生开始从杭州撤离, 搬迁至建德县。同年11月底, 苏州沦陷, 日军开始向浙江南部入侵, 并逐步逼近了建德县, 浙大本部形势危急。竺可桢根据教育部电文立即奔赴江西联系迁校事宜, 最后又将浙大迁校到江西泰和县。

为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兼备的人才标准,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办学实践中, 始终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与办学路径, 着重从学科建设入手, 注重人才引进、校风、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竺可桢深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互通才能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氛围[3]74—77。竺可桢刚刚接手浙江大学时, 只有3个学院及13个系别, 这与其国立大学的名称极不相符。因此, 竺可桢潜心筹划, 专心于院系的扩容与学科的健全。竺可桢认为一个综合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办好文学院与理学院, 因为文学与理学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为此, 竺可桢于1936年开始在浙江大学增设史地学系, 并于1938年开始恢复了文学系, 并为了解决浙大文理失衡的问题, 其又将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与理学院。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 他还专门为浙大新增了三个学院:一是在1938年成立的师范学院;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时设立的法学院;三是于1946年设立的医学院。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浙江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个学院及30多个系别的综合大学, 学校中多学科的交流与互通使师生的思想获得了新的解放。竺可桢深刻认识到良好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辟第二课堂,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竺可桢的倡导下, 学校坚持每周举办一次学术演讲。在1936年一年内, 全校共举办演讲论坛90多次, 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竺可桢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放在教育工作上, 在其中的前8年, 竺可桢在武昌高等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第四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担任过教师一职;在其余的后13年一直在浙江大学担任校长。所以, 竺可桢将其一生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竺可桢有着独特的办学思想, 并勇于采取革新措施来改革校风、学风, 其从国内外聘请了众多知名学者, 并善于从中西教育理念比较中获取新的启发与真知, 从而形成了兼具中西文化及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竺可桢在其《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中写道:“中国的大学教育就是要知晓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并能凭借厚实的文化根基, 兼蓄世界先进教育理念, 以培养中国需要的专门人才。”[4]96—99

竺可桢独特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是尊重人才与知识。竺可桢始终认为一所大学学风的好坏, 关键在于大学中有没有好的教授, 他还以英、美著名高校为例, 说明著名教授对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性。因此, 他采用了任人唯才的教育方针, 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同时, 竺可桢也非常爱惜人才, 他在浙江大学担任校长期间, 采取了多种措施为教师服务, 如鼓励教师出国深造、自主选课等;二是主张自由、民主的办学模式。竺可桢一贯坚持用教授来治理学校, 并力荐教授担任领导职务。教授担任领导职务并不是主张教授治校, 而是将高校的学术权力真正交给教授来执行。竺可桢还非常重视民主治校, 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来组建社团、自治会等组织, 这为浙大以后的爱国运动与民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竺可桢拥有独特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历程, 尤其是其为国为民办教育的热忱及卓越的办校成就, 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操南.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竺学蠡测[M].杭州:浙大出版社, 1990.

[2]张彬, 林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典范——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8) .

[3]曹丽.竺可桢的大学教育思想与治校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上一篇:秋游世界之窗作文下一篇:作文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