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优质教学实录

2024-10-05

认识厘米优质教学实录(精选12篇)

1.认识厘米优质教学实录 篇一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是我任教数学的第二年,在这个学期里,每一节课我都努力做到认真对待,课前踏踏实实备课,课后对课堂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上完《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这一内容,我的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利用“教师节的到来”创设情境,“教师节要到了,我们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但是在布置教室时,老师发现拉花短了一截,怎么办?”“用彩纸补上。”“那么用多长的彩纸呢?老师量得这一节拉花的长度和你们的铅笔一样,请你们选择喜欢的一种实物为标准,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情境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而生动有趣的资源。

二、重视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知识 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量一量说一说,让学生在亲身测量中感受并得到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同一件物品的长度数据的表示就不同。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我让学生测量书本、文具的长度,在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审视周围的世界,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活动多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好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数学活动多样化更易于学生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再将这个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灵活地运用,通过动手测量、测量周围的东西、猜一猜填合适的单位等多种实践,提高知识的应用意识。所以说多种活动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法宝。

四、巧妙练习,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强化

练习设计也围绕着有趣的故事来展开,让学生的巩固练习有了情境为依托,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知识得到了强化,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针对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三个练习题层层紧扣。最后的开放题是让学生把生活知道的有关长度的知识说出来,丰富了课堂内容。

五、交流合作,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我建立了二人小组,二人小组在合作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培养了言语表达能力,养成了细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活动取得成功时,那些单独完不成任务的,平时很少能获得成功的同学也享受到了成功带给他的愉悦。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活动时没有做到全面指导,导致有的小组里你说我也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嘈杂声一片;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不参与,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活动与己无关。

2、课堂教学中,反馈评价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我没有做到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评价,致使本节课的部分注意事项占用了下节练习课的时间。

3、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多媒体课件设计没能够推陈出新。整节课上,虽然能够运用多媒教学但是没有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没有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本节课中做到了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但没有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也没有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步骤地开展。课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对每节课做到有效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2.认识厘米优质教学实录 篇二

情节一:“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 问学生哪条长?哪条短?师:要想知道哪条线段长, 可以怎么办?生:用尺子量。

感触:我设计了两组线段的比较, 第一组学生可以直观比较得出哪条线段长, 第二组直观比较有难度, 引起学生的争论, 从而引出测量工具——尺。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 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引出“用尺子量”的办法。这样导课丝毫不影响我的教学环节, 但我总感觉学生是被我牵着走, 是在我设计的情景下被动思考,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 缺乏浓厚的学习热情。我不禁要问:“教师的角色在哪里”“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哪些发展”。自己的评价:“看似合理, 毫无价值。”

(第二次教学活动)

根据教材内容播放3人量课桌的录像。师:录像中同学们在做什么?生:量课桌。师:你能介绍一下每个同学量的结果吗?师: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3个小朋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 是量的课桌不同?那是什么原因?生:不是。因为他们用的东西不同。师:对, 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我们得需要一个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那你知道这个测量工具是什么呢?生:尺。

感触:第二次教学我根据教材编排, 让学生观看3人量课桌的录像, 然后充分地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使学生感悟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播放的录像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兴趣陡增, 很多同学也学着模仿测量, 我的心顿时为之一颤, 是啊为什么把学生晾在一边, 不让他们去做, 去体验测量的乐趣呢?教材是载体, 我应该灵活地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这节课我应将主动权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的思考: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次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 请大家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 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同学们都拿出了统一的工具——尺子。于是, 我又重复了一遍。师:请大家自由选择身边的工具, 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生:老师, 只有尺子才能量啊!生:我们的桌子有4个直尺这么长。生:我们的桌子有9个三角尺这么长。

感触:这次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 然后激发学习需求, 需要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哪知一说测量课桌的长度,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都拿出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尽管我一再提出可以利用身边不同的工具测量, 可小朋友们还是拿着尺在不亦乐乎地忙着。原来, 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 小朋友手中的尺子早就玩过数把, 他们对尺已有一定的“数学经验”。所以, 我这设计的环节是多此一举。包括前两次的教学都是绕了一个大圈, 折腾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上到这儿, 我马上顺势进入下一个新授环节——认尺。自己的醒悟:尊重孩子的认知起点。

情节二“认识1厘米”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师:请小朋友观察大屏幕上的直尺, 刻度0到刻度1之间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谁来说, 老师刚才说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请你在尺上指给同桌看。师:刻度1到刻度2这一大格的长度是多少?生:2厘米。生:不对, 应该是1厘米。师:那刻度2到刻度3的长度是多少?刻度4到刻度5呢?生:都是1厘米。师:也就是说每个大格的长度是多少?生:每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感触: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问一答”进行的, 先讲后练, 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过程, 建立的1厘米概念不够深厚。特别是当学生对“刻度1到刻度2”产生混淆时, 我没有及时讲解清楚, 强化起点, 引导学生看清楚1→2起点是1, 而不是0, 这样引导的话, 学生就会顺利说出1→2也是1厘米, 从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

(第二次教学活动)

师:1厘米有多长?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 然后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你找的1厘米是刻度几到刻度几?生:学生自己动手指1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师:请小朋友到实物投影上指出你找到的1厘米。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0到刻度1。师:有和他想的不一样的吗?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3到刻度4。

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1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准备:直尺(每生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双手相互配合,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朋友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家像老师这样,四根手指并拢,大拇指尽量往外伸。看看哪两根手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最远啊?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像这样伸开以后,食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师:关于“拃”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请仔细听,听听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大家听到了阿福穿上新衣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

(2)两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追问: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小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

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尺子,老师列举常见尺子的用途。

认识尺子:刻度、刻度线、单位“厘米”。

揭示课题,板书:厘米(cm)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谈话: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哪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

(1)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3)……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也就是1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借助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小结: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播放老师找到的一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摸、想、比划,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从0刻度到5刻度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板书:数一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从0刻度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2)从2刻度到6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

(1)数格子的办法(教师强调一大格就是1厘米)

(2)我是算出来的,用6-2=4,所以是4厘米。(板书:算一算)

小结: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的刻度数,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3.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如果我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可以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预测方法可能有:

(1)用其中的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找学生上来测量一下。

追问:通过刚才测量拃长,大家发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多指名几位同学发言,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

(2)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绿色小棒,估一估这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量一量: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小结:结合学生的交流,总结测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长度用直尺,物体放平是第一,左端要与0对齐,看看右端对着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判一判: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难得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练习巩固

1.怎样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有尺子,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只有一把断了的尺子,还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如何用一把断尺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可以让小棒的一端对齐刻度3,对齐刻度4……

2.练习: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所学、所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总结知识点,也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实践

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课下进行测量,同桌交流。

4.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四

《认识厘米》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设计时,我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猜谜语导入新课,新颖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体扁又长,平时文具盒里装。老师让我画直线,赶快请它来帮忙。”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同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如:没有讲清楚什么物体的哪条边长多少。

5.《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五

这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堂课是先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然后体验1厘米有多长,再是教学测量的方法。

教学测量的方法时,我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让学生估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学生就有很多答案:什么10厘米、9厘米、8厘米。(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接着我就说:要知道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我们只有通过测量才能知道,老师在测量这张纸条时,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测量的?一会儿老师要找同学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我就开始测量了,边测量时我就边说: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将物体平放在桌子上,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清楚,老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现在我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厘米,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然后请一名学生上来看一下这张纸条的长度。

接着我再提问了:谁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就说了:在测量时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还有学生说:要把物体放平后再测量。然后我多请几名同学来说。这样可以使新知学生掌握得更牢固些。

随后,让学生拿出我事先为他们准备的一张纸条,也先让学生估一估长多少厘米,然后再请他们用刚学到的测量本领来测量一下。学生刚动手测量,我就听到有一个学生带着哭腔大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过的,上面没有”0“刻度,是从”3“开始的,我测量不了。

听到后,我顿了顿又问: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帮助他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马上有学生就非常大方地说:用我的尺子量。我又接着说,他的尺子没有了”0“刻度,还能量,大家来动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样量?(学生发表了很多看法)随后我就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将尺子的”3“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再从”3“刻度往后数大格,物体占了几大格,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同样可以将尺子的”6“刻度”2“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来测量,这是另外一种测量方法。然后再做后面的练习2。测量蝗虫跳的有多远时是将尺子的7厘米对准一端,再数蝗虫跳了几大格。

这节课我在备课时并没有注意备练习题,所以只备了一种测量方法,就是将尺子的”0“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当学生带着哭腔告诉我他的尺子没有”0“刻度时,我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让学生讨论一下该怎样帮助他,作为缓兵之计,我抓紧时间翻阅课本,发现测量蝗虫跳远的距离的练习题,于是我想到了这种测量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再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测量方法,那个拿旧尺子的同学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纸条的长度了,他不再因为自己是用旧尺子而自卑了,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触。让我体会到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挖教材,备好课

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备好课,备全课,包括练习题。在这课的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上虽然都没有提到第二种测量方法,但是练习题里却有这样的练习,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应该只备教科书和老师用书,应该把教材中的练习题也认真仔细地研究一番。要不是因为那位同学拿一把旧的尺子,上面没有”0“刻度,那么在这节课中,我就可能只教给学生一种测量的方法。因此,我应该感谢那位同学。同时,我也想提醒我们所有老师,不要认为咱们对教材已经很熟悉了,上课前一定要备好课。

二、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

6.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这部分主要是厘米的认识,先教学生认识厘米,再教学用厘米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和线段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确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直尺、长度为8厘米的纸片 学具准备:直尺、生字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这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请小朋友们把你的尺子拿在手中,仔细观察尺上有什么秘密? 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这儿有一把放大的刻度尺,把自己看到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说看到有数字,0、1、2、3、4……).我们大家来读一下。这些数字是尺子上的数。(学生齐读)尺子上还有什么呀?(许多长长短短的小竖线)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叫刻度线,在每条长的竖线下面都对应一个数字。这条刻度线下面对应着1,是1刻度线;这条刻度线对应着2,是2刻度线;最左端这条长刻度线下面对应着0,叫0刻度线,在这里表示起点。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子上有什么呢?(厘米)仔细观察你的直尺上写着什么?(字母cm)

这两个英文字母,你们猜猜它表示什么(表示厘米。)

对呀!这两个字母就是厘米的英文写法。

(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 cm)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厘米这位新朋友。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小朋友们,你知道1cm有多长吗?猜一猜

看这把放大的尺子,左边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也是厘米,那么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呢?你们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吗?拿出你的刻度尺,找一找:0刻度在哪里?从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从1到2是几厘米?从3到4呢?同桌说一说。

(学生上台指指0刻度在哪,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3到4是1厘米。)

同学们发现了每相邻两个数字中间这一段就是1厘米或一大格就是1厘米。

咱们已经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同学找一找,有哪些物体长度是1厘米?

找找我们的小手上有没有1厘米?(食指指甲的宽度。)

找找我们的生字本上有没有1厘米?(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也找了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那么想知道2厘米、3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在直尺上找一找,指一指,同桌互相监督,说一说。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为什么这是2厘米?

(两个1厘米就是2厘米。)

你的意思是说0到1是1厘米,1到2是1厘米,两个1厘米就是2厘米。说得真好,大家掌声送给他。他在认真思考真棒。

谁还找到其他的2厘米?

(从2到4)

4、用厘米量一量

尺子不仅秘密多,它的本领还很大,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出示课件例3)数一数,蜡笔的长度是几厘米,线段长的长度是几厘米,完成62页例3。

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数的,测量结果怎样?(学生上台说一说,数一数)

仔细观察,在量蜡笔长度时,蜡笔的最左端和尺子的什么对齐?蜡笔的方向和直尺的方向又怎么呢样呢?

(蜡笔的最左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方向和直尺的方向一样)发现蜡笔的右端对着的刻度和蜡笔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都是8)

现在老师这有1个长方形纸片,谁来教教老师怎么测量呢? 教师展示:故意把直尺的最左端和纸片的左端对齐,(不对,应该是和直尺的0刻度对齐),直尺故意放斜,(不对应该和纸片方向一样),教师慢慢移动直尺,直到方向一样,(学生可能会说好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出示课件)说一说哪一种量法正确?为什么呢?小组间讨论。完成6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判断,小组活动)谁来说说?(第一个,错)为什么?

(长方形纸没有和0刻度对齐)第二个,……;第三个,……。

2、看来大家都掌握了,继续挑战,(出示课件)下面的线段各长几厘米?动手数一数,量一量,看看数的和量的一样吗?找其中1条线段给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量的。

(小组活动,1人上台演示)

大家仔细观察,第一条线段的最左端和最右端所对应的数和线段长度的数,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

(用一个减法算式表示,4-1=3)

不用数,只用计算你能说出线段的长度吗? 谁来说说?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四、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测量时是厘米帮忙,现在愿意给老师帮忙吗?量一下教室的长吧。

(啊)

怎么了,有困难吗?

(太长了)

7.《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 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教师投影一把尺子)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 cm)

(二)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1)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 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 画的时候注意什么呢?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8.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篇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潍坊市高新区东明学校 李芸

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下93—96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2.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青岛版的教材内容为依托,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力求体现: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厘米小棒、10厘米小棒、直尺

六、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厘米。(一起读一读)你听说过它吗?(在哪里见到过它?)

生:在尺子上见到过„在书上见到过

师: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师:关于这个新朋友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它能做些什么?它从哪里来?它是什么样子的?„

师:看来大家都想认识它,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新朋友,我们首先做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来亲身感受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课桌,用手摸一摸这条边,你能借助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比一比吗?

生:我用拃来比的,大约是5拃的长度

师:是你的5拃的长度,为什么是大约呢?(不到5拃或5拃多一点)师:大约这个词说的特别好!你的测量方法真不错!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大约是我两个课本的长度„ 师:是你的课本的长度„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量出来的长度却不一样呢? 生:我们选取的工具不一样„

师:刚才这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方法,都用了“大约”俩字,可能正好可能不正好,如果老师不在现场的话都被大家说糊涂啦!看来,用物体并不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快来想个办法,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呢?

生:尺子!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你的方法真不错!)

师:生活中的尺子有很多种,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同学们见过这么多尺子,老师也找到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每把尺子都有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借助直尺来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咱们把它放大了看。

师:观察这把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间相互交流)生:有数字

师:(板书:数字)有哪些数字?一起读一读„这些数字都是按照从小到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师:还有什么?再仔细看看。生:竖线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能来指一指吗?我们来看,这些竖线有长有短,像这样长长短短的线就是刻度线。不同长度的刻度线都有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长长的刻度线,长长的线之间的长度,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一大格。我们发现,每个长刻度线都和一个数字在挨在一起。

师:聪明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在0 的后面有字母

师:观察真棒!这是英文字母cm,是centimeter的缩写,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师发尺子,同学指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指一指上面有什么? 师:1厘米长什么样子呢?你能在这把尺上找出1个1厘米吗? 生:0~1、1~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师: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的数学知识真丰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能用他的方法也找到一个1厘米吗?

师:这些同学可真棒!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了1厘米,肯定有什么好办法,怎样快速的找到1厘米呢?

(或:仔细观察这些1厘米,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1:0~1、1~2、2~3…(师:这些数字也有共同的特点,紧紧挨在一起,就像邻居,数学上我们还可以叫相邻的两个数。)

生2:有2个数字就是1厘米

师:两个什么样的数字?比如说?这些数字紧紧挨在一起,就像邻居,数学上我们还可以叫相邻的两个数。

师:这位同学想到用数字,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2:1厘米就是1个大格

师:不仅会找1厘米,还善于总结!方法太好了,老师帮你记下来!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现在来个亲身接触。像老师一样,拿出这个1厘米的小棒,(竖着拿)大拇指和食指不要动,轻轻竖着拿住它,然后,轻轻的轻轻的抽开它,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就是1厘米。1厘米就这么长!(同桌间相互看一看)现在小手不要动,闭上眼睛想想看1厘米有多长?现在睁开眼睛,看着你手里的1厘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1厘米怎么样)表扬,真棒,做的真快!

生:真短、真矮„

师:1厘米非常短,但是它非常有用。现在我们心里面也有了一把小尺子,用你心里的小尺子来看一看,你的身体上,衣服上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谁找到了?小组内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

师:1厘米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途,老师也找到一些(课件),我们静静的来看一下。

师:看来生活处处有数学!咱们班同学太聪明了!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生:2厘米

师:2厘米比1厘米更长,你知道2厘米有多长吗?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0~1是1厘米,1~2是1厘米,总共是2厘米。

数格子的方法,总共有2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师:说的真完整!2个大格就是2厘米,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数格子好不好? 师:除了2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怎么想的?(你还能从0刻度开始找到1个几厘米吗?)

生:3厘米、4厘米、5厘米„

师:0到3是3厘米,0到4是4厘米„仔细观察我们找到的这几个几厘米,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从0开始,0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你们可真善于总结!举例:9厘米、10厘米„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好不好!就叫看数字!

师:有了这些好方法,能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你能用直尺量一量学具中较长小棒的长度吗?(10厘米小棒)

师:你是怎么量的?

生:从0开始的,右端指向10就是10厘米!

师:你可真是善于抓住尺子的特点。在尺子上数字0的位置很重要,代表起点的意思。所以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一般从0开始。有没有不是10厘米的?(老师这有两名小朋友量的不到10厘米,我们一起来是为什么呢?)课件。

师总:这里有一首儿歌,一起读一读。

测量长度用直尺

物体放平是第一

左端要与0对齐

看看右端对着几

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除了测量小棒,你还想测量什么? 生:一拃、课本、文具盒„

师:试着用刚才的方法量一量。你是怎么量的?想一想,应该注意些什么问?(自由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的方法认识了厘米,(板书:长什么样子的?做什么的?)厘米是非常有用的朋友,是长度单位的一员,我们经常用它来测量较短 物体的长度,如:铅笔的长度、书本的长度等。最后老师想让同学们帮忙,帮老师用小尺子量一量教室的长度怎么办呢?想一想在测量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更长的长度单位。

在古代,还没有尺子的时候,聪明的劳动人民借助生活中的小尺子测量物体并改变生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人民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吧!一起来静静的看一看。(课件)你看,只要你多动脑,就能用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9.《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 篇九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节内容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这课时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1、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一开始,从六一儿童节表演小朋友扎辫用的红丝带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铅笔长 10厘米,课本长 27 厘米 等等。

10.二上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 篇十

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建立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学习部分: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竖线----有3种不同长度的线,他们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你们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刻度线)

数字----观察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读一读,排在左边第一位的是谁?

0刻度,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它就想起跑线一样,标志着开始。CM------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厘米)

他的英文名字叫centimeter,取cm为厘米的英文缩写

2、出示课题: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认识1厘米的长度:

你们看,这有一条红色的线段,你估计一下它有多长?[课件] 到底谁说的对?怎么来验证呢?

好的!现在谁有答案了,这是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说对了,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这条蓝色的呢?怎么知道的? ③

这条黄色的呢?

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⑤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⑦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4、制作1厘米的单位长度

过渡:我们已经记住了1厘米的长度了,想不想自己亲手做出一个1厘米的长度呢? 用吸管剪出1厘米的单位长度:

(学法指导:你们几个人商量一下打算怎么做?动手试一试,你们是怎么做的?)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5、认识几厘米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

3、0—

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6、实际测量

如果给你一条线段,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共两条线段3cm 5cm)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课件:断尺] 那你们看,这把尺子的起点在哪呢?(找一个最近的或好计算大小的起点,如整数)小结:看来,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尺子,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过渡: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如果没有尺子,你能估计一下长度吗?我们来试试。

7、估测与实测

A组测量: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彩色纸条:1cm 2cm 4cm 8cm 1cm:看一看,猜一猜这有多长?验证一下。

2cm:这张呢,有多长?你怎么能确定呢?验证一下。4cm:这张呢?为什么? 8cm ……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记住了1cm的长度,就连2cm、4cm……都记住了,那今后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了。高兴吗?祝贺大家!

B组测量:送给你们一首好听的音乐,做个比赛怎么样,比谁准!

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身边找任何一件东西,拿起来先看一看,自己估计一下它的长

度,做个纪录,再用尺子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准不准,明白了吗?开始行动!

小结:看到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你们今天肯定又有不少收获,谁想说说?

大家说的很好,看来今天你们是这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本领,那就希望同学们能

把这些知识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把我们的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练习部分:

1、解决实际问题:袖口怎么量呢?

看来现在真的不能小看你们了,说的这么好,帮我个忙好吗? 老师想做件衣服,你们说袖口有多长该量哪呢?(手腕)你用你的尺子帮我量一量,为什么.不行?那怎么办呢?

选用皮尺,量出我的手腕是8厘米,你觉得这个长度合适吗?(不合适,要有富余的)(你们说得很好,很久以前,就是因为人们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由于问题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尺子,我们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你还见过哪些尺子?

活动部分: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尺子,还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小组合作可以借用老师的尺子来完成你们的任务,看哪组又快又轻。

不过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开始吧!

1、量量4个区别针共多长?

2、量量一人的腰围是多长?

3、量量5块地转有多长?

结课:

准备用具:学生自备剪刀、直尺、一支黑色的彩笔 彩条5张(1、2、4、8cm)

一根吸管、区别针、小棒

学生每人一套

11.认识厘米优质教学实录 篇十一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2.《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模版) 篇十二

低数组 黄昕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以身边的实物来测量,让学生用一诈来测量教师讲台的长度,大约是测量13诈,而我用一诈测量的结果是8诈,同样的长度,为什么结果不同?这一个环节,让大家知道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让学生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上一篇: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例下一篇:办公文员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