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节的散文

2024-10-06

高中教师节的散文(共18篇)

1.高中教师节的散文 篇一

阁夜 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 苏幕遮

篇目一 阁 夜

一、字音认读

1.霁寒宵(jì)2.催短景(yǐnɡ)3.数处(chù)...4.渔樵(qiáo)5.寂寥(liáo)6.夷歌(yí)...

二、词语积累

1.岁暮阴阳催短景

...

2.天涯霜雪霁寒宵 .3.三峡星河影动摇 .4.夷歌数处起渔樵 ..5.人事音书漫寂寥 ...

三、佳句诵读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说作者

杜甫(见第一单元《蜀相》的相关介绍)寻背景

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766)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链常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二、语言应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厉行节俭的名篇。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太久了。

答案:①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②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 ③央视此次重提家风

2.高中教师节的散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教学策略

我们在散文的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文章的内容, 了解文章的形式, 更主要的是深入其中, 通过想象、联想, 去再现文章所表现的意境, 理解其思想意义, 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情感熏陶。

一、巧用导语和过渡语

有人说导语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 视为教学“定调”, 更有“善于始者, 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 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 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奠定感情基调, 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 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 这篇古文紧紧地围绕“月亮”写景抒情说理, 呈现出朦胧与明丽、伤感与洒脱色彩, 那么导语的设计就应该把情调放得低沉悠扬一些。笔者就由此导入: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 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 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 将身心沉浸其中, 在聆听万籟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 感慨历史的沧桑。缓缓的语调使学生不再有课前的兴奋与喧闹, 都静静地沉浸在课文中。这就为课文奠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氛围,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 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 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 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

1. 利用媒体画面, 凸现古代散文的形象美

美是需要观赏的, 它必须带给人以一种直观的形象效果, 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散文作家笔端下的文字再优美, 那也只是一种文字的艺术, 它需要附之以形象, 依托一定的画面把它表现出来。多媒体就能很好地助教学以一笔之力。如教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阿房宫赋》《赤壁赋》等文章时, 我在课前或课后通过幻灯展现出一系列漂亮的图片给学生看,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更能让学生从优美的文字中获得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媒体音乐, 渲染古代散文的情感美

古代散文本身就像山间的清泉, 叮咚作响, 又像缕缕清婉的琴音, 诉说着无限心事。散文能给人以乐感, 以心灵的震撼。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在课件中插入、播放,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赤壁赋》配以轻音乐《春江花月夜》, 《滕王阁序》则配上深沉大气的钢琴曲《故宫的记忆》, 《陈情表》配上低沉深情洞箫的《悲伤的回忆》。在音乐的氛围中, 入情入境地进入文本, 感受文本带来的美的享受。

3. 利用媒体录音, 感受古代散文的思想美

古代散文, 由于它固有的文字阅读障碍, 有时, 学生要把它读通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何况是理解它的内涵, 感受它的美呢?要让学生读懂、读好、读精彩,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 利用名家诵读的媒体录音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与鉴赏

1. 多读精思, 增广见识

阅读与鉴赏需要有厚实的文学积淀, 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诸如语言文学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 务必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关于阅读的态度、技巧、范围和内容, 都可以成为方法的重要构件。博览中学会质疑, 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命题进行思考、探究, 阅读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2. 随文入情, 发展兴趣

现代散文的意境, 无不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为了“入情”, 首先要激发出阅读的兴趣, 然后逐步理清散文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情感结构关系, 尽快与作者的情感吻合起来。比如《白杨礼赞》一文, 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 “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 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 须靠想象才能补足, 而写“神”时, 茅盾一反暗寓之辞, 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 使白杨形神毕现。

3. 揣摩品味, 发挥想象

想象是挖掘现代散文完整深远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伴随着情感, 使鉴赏者领略客体之美, 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满足。阅读现代散文, 应该充分联系自己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 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运用创造性想象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现于脑海, 创造出主观化的新形象, 感受言外之意。

四、完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定位

1. 作为老师, 要让学生想阅读

所谓让学生想阅读, 也就是满足学生阅读的心理需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就是说, 阅读动机与阅读效果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主动性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2. 作为学生, 要改变对阅读的成见

学生要改变对阅读的成见, 把它看成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手段, 而不是单纯地为应试而阅读。当然我们不是说完全抛开考试, 而是对待阅读, 要注意循序渐进, 要将解题训练的技巧落实到位, 可以系统地分步骤地将训练要点加以落实, 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设置自主性作业、学生互测互评检测式作业。

3.教师的人生如散文 篇三

教师的人生真实而不虚假。他们愿意捧出一颗心,献上一份爱,送出一片情。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一支粉笔桃李满天。他们播下真诚的种子,虽然悄无声息,却能长出充满希望的新绿;他们送上真诚的钥匙,虽然微不足道,却能收获深切浓厚的真情;他们献上真诚的感化,虽然默默无语,却能将生命中的搁浅一一托起。

教师的人生平凡而无悬念。每天披着晨曦走出家门,伴着星光离开校园;捧着课本走进教室,抱着作业返回书案。天天如此,月月如斯,从温暖的春季走到凛冽冬天,从健硕青年步入衰弱老年。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生活两点一线,简单而又纯粹,平和而又执着。不幻想跻身灿烂的高处,不谋划置身炫目的焦点。教师像一条船,载着一批又一批学生,驶向辉煌的彼岸,驶向灿烂的明天。太多的人都在哀叹,而教师没有时间哀叹。选择了散文似的生存状态,就要甘于清贫,乐于淡泊,勇于坚守。

太多的人都在奢求大福大贵,而教师喜欢润物无声的温婉,习惯随遇而安的淡然,他們的灵魂纯净而又饱满。

太多的人都在祈求回报,而教师的希翼却与众不同:遇到愚蒙者,竭力使之聪慧;遇到幼弱者,努力使之茁壮;遇到后进者,力求使之骎骎日上。埋下种子,硕壮的枝叶交叠披覆,流光旖旎;浇灌幼苗,含苞的蓓蕾迎风怒放,馨香渐起。

4.高中写景的散文 篇四

每年开春后,我就会偷几个落日后的傍晚,漫步古宇湖畔,只为看看那经历了一个冬天的寒霜冰雪后的土灰色的柳枝是否开始逐渐变色,是否在土灰色衣裳上添加上淡淡的绿意。随着天气的日渐变暖,柳色也由淡绿变为翠绿,直到深绿。它的渐变过程给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春风吹绿了柳条,柳条上的芽眼渐渐地长出柳芽。柳芽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天天地长大起来,极像爬在柳条上的一串一串的瓢虫,棕色的外壳下面是翠绿的芽孢,毛茸茸的。 随着气温的升高,芽孢长成了碧绿、稚嫩的叶芽。之后,叶芽间长出鹅黄的柳花。远远望去,整个树头变成了淡黄中带着些许绿意的桂冠。这一切都似乎在悄悄的,不知不觉中。看,柳树下的草芽破土而出,揉揉惺忪的眼睛,抖落身上的泥土,染绿了古宇湖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诗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垂柳。高高的垂柳穿上了碧玉般的衣裳,像一位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伫立在湖岸、河边、道旁,千丝万缕的柳丝宛如少女的长发从树枝上垂落下来,在微风中随风飘逸着。

夏日,稚嫩的柳芽长成了鹅黄、细长的柳叶。柳叶像女人弯弯的眉毛,摇曳在风中,轻抚着树下行人的头发,撩拨着行人的心扉。时至盛夏,柳叶由嫩黄变成深绿,恰似少妇眼睛上方的弯月,在风中沙沙作响,好像成熟女人在轻轻地说着悄悄话。至深秋,柳叶由绿变黄,纷纷凋落,洒落在地上,像给大地铺上金黄的毯子,恰似老妪花白的眉毛,给人一种慈祥、安逸的感觉。

我喜欢柳,喜欢它细长柔软的柳丝寄托着亲朋故友的离别愁绪。难怪古代的诗词、文赋中有那么多关于柳树的诗句!古时交通不便,亲朋故友“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每次与亲朋故友离别时主人总是极力挽留,不愿意对方离开。为表达挽留之意,他们常常折柳相送,离别的人就明白其中的意思。有诗云:“一日折尽长安柳,不得故人片刻留。”这诗句表明主人极力想挽留故人,但还是无法挽留故人多留片刻。

我喜欢柳,不仅它貌相秀美,而且灵魂高尚。它不屈不挠、生命力极强、寿命极长,身上具有顽强、奉献的精神,。柳树不择地而生,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它就能茁壮成长。柳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柳絮可填塞坐垫和枕头。柳条可用来编筐、箱、帽和柳编工艺品。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柳木木质细腻、韧性强,用柳木打制的家具不裂缝,不变形。柳木还可用于建筑,可作坑木,也可作箱板和火柴梗。柳木、柳枝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也是很好的薪炭材料。河柳枝皮的纤维可作纺织及绳索原料。

5.逝去的高中时代散文 篇五

高中,我们心底清纯的声音。它似乎永远夹杂着苦难,但当时光的流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青春的时候,这两个字却变得那么让我们感慨万千而又觉得美好留恋。

或许,我们还是会时常怀念高中时候的生活。那时候虽然谈不上寒窗苦读,但却也总算对学习兢兢业业,甚至把一切影响学习的事情当做是歧途上的作为。那时候,我们有目标有方向,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明确,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却无比的充实。我们忘不了每天清晨打着哈欠、闭着眼晴去打水洗脸,冰凉的冷水把我们从朦胧中清醒;忘不了冬天星辰满天的时候,顶着寒风呼啸冲进教室,还来不及感受教室的温暖,就已经打开了厚厚的习题资料;也忘不了早自习时候的犯困,让同桌注意班主任的.“横空出世”,然后偷偷地趴在桌子上,提心吊胆地进入梦乡,却又在感受到同桌的碰撞后,条件反射地坐直了身子,熟练地打开尚沾着口水的英语单词表。

那时候,我们整天地抱怨中国的教育,却很少喊苦喊累。我们以不留作业的一个周末作为最大的幸运,我们以考试能够坐在好同学的周边而欣慰不已。偶尔老师给我们讲述一下大学的生活,都会成为我们一段时间发愤图强的动力。那时候,我们的宿舍每天都要检查卫生,不论大家走得多着急,都要把宿舍地板拖得干干净净;不论大家多赶时间,都要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我们的校服脏了但没空去洗;一个能够好好睡上一觉的下午,远远胜过了干净舒适。

或许,我们更怀念的是那些学习之外小小的闲暇时光。读书累了,偷偷地拿出一本杂志来看,《读者》、《青年文摘》一类的刊物,是全班同学闲暇时相互传阅最广的刊物;上课累了,下课的十分钟成为每个人必备的补觉时光,每到下课班里趴倒一大片。那种宏伟的场面成为了高中时代独有的标志;课余时间的黄昏,几个人相约在某个安静的地方读书背资料,或者相约在大树下吃着零食,畅谈着美好的未来,规划着到大学之后要读多少本书,要做多少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亦或讲一些学校的八卦新闻和一些不着边际的玩笑话。无疑,简单枯燥的生活,因为这样的闲暇而显得色彩斑斓,也正是因为它的短暂而更值得每个人珍惜。时间,成为了那时我们特有的奢侈,也成为了每个人心里最珍惜的东西。

其实,简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苦难也未必是坏的,至少在一切来临的时候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更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知道自己该珍惜的是什么,尽管在当时我们或许不懂,但至少我们真的珍惜过……

后记:

6.高中写景的抒情散文 篇六

现在我所居住的楼房,还是八年前购置的,当时欣喜的是有两个阳台,装修时特意留出一个,想给自己在这块小地儿种植一点花草,权当在这足不出户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四季的变迁与绿意,只是可怜那些曾经与我短暂相伴的花儿们,很多都香消玉殒了,唯有那盆吊兰以其超长的生长力从一盆发展到若干盆,家里饭桌茶几窗台处处都是它的影子。

卧室的床还是十二年前从大竹带过来的,都说相处久了必然会生出一些感情的东西,换了一个新床,丢掉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忍的,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一户人家“收留”了它,心里自然就不会那么再牵挂了。

虽说是养花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路过街边一流动式花摊,看见那些葱绿的叶子乖巧的模样,那一丛丛盛开娇艳欲滴的花儿,它们的盛开好像与这个秋天无关,暗香浮动着盛开在有生的年华里,于是便让我有些怀念春天和夏天了。终还是没有忍得住,买了一盆长寿花,富贵竹,其实花哪里有长寿的,竹又何其真有那么富贵么,其实,人和花一样,总喜欢沾沾喜气和吉祥罢了。

卧室这个透明大落地窗是我最喜欢的,相伴和我一起共度着简真的岁月,眼睛从内向外延伸的视野,载着我每一天的思绪和对未来的人生期翼。偶读一篇博客,写的是关于不同时代优秀的女作家命运的归宿,三毛文字温暖细腻情感真挚追随荷西而去;张爱玲聪慧冰雪倾城爱恋般的文字与孤独悲怆的暮年;林徽因清绝明净但爱得清醒爱得平静,在漂浮不定的人生里她的内心终归山明水秀,懂得浮世清欢,更懂得细水长流的悠远;冰心虽无林徽因的清丽美貌,但她的诗歌散文小说在民国当属顶级女作家,最后如莲般度过了悠长的人生,做了公认的世纪老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与社会让她们的爱情与命运有了不同的归宿。当然,谁都无法预计人生的长度,无论她们曾经是那么的优秀,但她们的命运给了我们后人更多思考与认知。

今晚降温了,当秋雨拍打着窗外的雨棚,当灯光散出恰好的色调,在这样一种别样的况味里我的思绪总会被锁进某个记忆片段的往事里,也会想起那艳阳如花阳光下温暖的场景,又或被某一段温暖的细节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些事一转身就是永远,留下的是永久的弥足珍贵的回忆,就像我们的青丝,哪一根白发不是在岁月里走着走着点滴的积累,白发又何其害怕呢,至少我们的人生经历了超长的.过滤与沉淀,前半生从不妥协,后半生更无后悔,走过的路,回味很长,未来的路,注入更多的勇气向冰雪的冬天进发,就像那段墨梅词赏析写的:我家洗砚池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迹,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于我们人生,那朵朵梅花不正是说的我们所有红尘中的儿女么。

7.高中散文作品的诵读审美学习意义 篇七

一、基于诵读审美意义的范文选择

1.着眼人的文学素养和生活意趣的培养

阅读学生的散文,总觉得情感的抒发比较苍白。除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不够以外,还有生活意趣的缺失。语文学习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生常常对生活熟视无睹,如果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对生命的感悟,根本不可能有灵动的文字,因为文字的生命力和鲜活源于写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体察,对生命的感悟和创造。因此诵读的选文应该起到能够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真谛,体会生活情趣的作用。只有热爱生命,才会悉心观察生活,乐于表达真切的情感。当然要能生动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长期的文学阅读的滋养。朱自清之所以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在于他的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的意趣,否则诸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初恋的处女的心”“温润的碧玉”这样描摹感受的文字是不可能诉之于笔端的。每个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朱自清作品中表达出的生活的情趣在于他对生命本质就是基于生命最为尽情的爱的那份执著和朴素。这也应该是通过对需要诵读的文本的审美鉴赏告诉学生的。

2.体现散文文本创作的精髓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散文的意境和线索是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表达和外在形式的显现,因此,诵读要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为目标。好的散文讲究意境。王国维主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选择学生诵读的作品一定是情韵深刻而丰富的作品。指导学生诵读,只有让他们领略了散文作品的意境,才能抓住把握作品的格调和灵魂,读出作者的情感。而把握线索的意义,对阅读的深入和指导学生写作都非常重要。

3.发挥散文写作的“例子”和效能学习作用

从泛读的意义上看,散文的阅读篇目的选择可以是宽泛的,但从范文学习的意义上考量,必须是精要的,要具备“例子”的作用。从高中散文学习上看,宜选择遵循“形散神聚”创作原则的散文。

散文线索的探究意义。散文线索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找出线索、理解线索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莫怀戚的《散步》在亲情、生命、使命上对人们都会有启发,但从散文的主旨上看,把握“散步中对走大路还是小路的选择”的散文线索,才能理解作品的意旨,理解作者对担负责任、对敬爱长辈的看重,才能理解作品清新和谐画面中那种神圣和凝重。有些学生写“散文”之所以不像散文,就是缺乏散文线索。

散文意蕴的学习意义。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意辞美上,散文的意境需要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审美的情趣和格调。好的散文语言无论作者是浓墨重彩还是白描,一定是精心描绘而又自然流露的结果,这样的语言如“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因此从阅读鉴赏和诵读指导的深层次要求上看,对散文语言的学习需要下工夫,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品味和朗读。

二、基于对作品审美意义理解的诵读教学设计

1.诵读法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单纯的朗读和泛读能够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大量、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进入注意力专注的状态,无意识的回路被打开。这种生理机能的反应对灵感、直觉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都有好处。

诵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是建立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声音,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手段。较之小学生,高中生不太愿意朗读,往往采用默读法浏览课文。因此,要培养高中生的朗读习惯,需要选择适合运用诵读法的作品,精心指导掌握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诵读,要让他们明白朗读的真谛在于作品是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因此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受到冲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读的工夫是以读懂作品为前提的。其实,不是每一篇散文的学习都要朗读,如果仅把朗读作为让学生开口读一读课文,学生是懒于读的,了无趣味的,也不可能发挥朗读的效果。因此,在散文教学中一定要精心选择适合运用诵读法教学的课文,而且教学中,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

2.诵读法的运用

诵读和审美鉴赏是不可分割的。朗读是一种技术,他需要停顿的表现、重音的处理、节奏的安排和语气的变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基础之上的技术掌握。反复锤炼的过程即是提高朗读技术和不断理解作品的过程,也是孰能成诵的过程,较之机械的重复,体现的是有意义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是掌握学法的收效。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朗读中对声、势、力、韵的驾驭,就是在把握作品精髓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地发声,将朗读者的感情完全投入到作品中,创造性地再现作者情感的过程。

师生运用朗读营造审美情境。首先教师范读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范读,是教师用朗读的方式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对作品理解的程度,具有直观性、现场性和感染性,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高中学生的朗读指导侧重在对作品内涵的深层次的表达和对需要学习的散文技法的体悟。如果师生的朗读能显示散文的意蕴美,给人以听觉的愉悦、情感的感染,甚至美的享受,那么从文字到声音,从作者到读者,通过语言媒介,经过文学审美体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诵读是基于文本理解的个性化表达。新课标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因此,高中生的朗读应以学生的个体朗读为主,整齐划一的集体朗读意义不大。从对学生阅读鉴赏上要求,要把握主旨、揣摩文意,准确是关键。而对于诵读,应该是尊重原著基础上的再创作,按袁行霈所说“意境是作者主观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散文创作本来就是作者面对客观世界,驰骋想象的主观的情感世界的表达,因此诵读者面对作者再现的情景交融的世界,必然也要联系到自己的想象和独特的感悟用声音艺术塑造作品,因此,诵读不但对鉴赏有帮助,是培养语言力的重要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蒋荫楠, 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7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52.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9.

8.例谈散文教学中教师的文体意识 篇八

关键词:江南的冬景;散文教学;文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78-1

关于《江南的冬景》,笔者听过不少公开课,出于对教材和编者的尊重,很多教师唯版块教学目标实从,把教学的重心放在“鉴赏与表达自然之美”,但是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只抓住这个重点是不够的,很容易将文本教散了、教浅了、教功利了。一言以蔽之,散文教学不能缺少文体意识,不能忘记这个“情”字。

一、把握文体,驾驭文本

“形散神聚”是散文结构的精髓,“形”在散文中往往表现为人事物景,而“神”则是贯穿散文的情感。但“形散神聚”并不是说散文的神是单一、僵死的,它是由文本中丰富的形构建起的多重意义的结合体,这多重意义之间或并列、或递进,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

《江南的冬景》的神主要是通过正侧两组材料体现的,正面表现的有“曝背谈天图”(第2段)、“晴空山野图”(第5段)、“微雨寒村图”(第7段)、“江南雪景图”(第8段)和“旱冬闲步图”(第9段)这五幅画面,侧面衬托是“北国的冬天”(第1段)、“北方夏夜”(第3段)和“闽粤的冬天”(第4段)这三个材料。两组材料结合在一起,就凸显出了江南冬景的“明朗的情调”的主题。

但在许多的教学设计中,这五个最要紧的字却被遗忘了,教师把教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引导学生到对文本的画面的细节的研读上,却忘记了去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细节是为什么而存在的。这是教师把散文教散了,而郁达夫的散文更是有“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解构的难度更大一些,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抓住文本的神的基础上来研读细节,用情感的彩线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才能读出文中的深味。

二、扣住文眼,赏析画面

在《江南的冬景》的教学中,教师们喜欢通过赏析“晴空山野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这三个画面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晴空山野图”选取“芦花”、“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与“绿意”相间的“草色”等带有明丽底色和江南地域特点的景物,注释出了江南冬景的“明朗的情调”首先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微雨寒村图”和“江南雪景图”的赏析中,因为画面与“明朗的情调”不符,所以教师大多从意象和意境、从虚实相生的手法的切入,引导学生读出郁达夫散文的文人气质和诗画意境。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没有读透文本的表现,只有读出后两幅画面中的“明朗的情调”才算是真正读懂《江南的冬景》了。

首先来看“微雨寒村图”,虽然缺少明丽的底色,但作者用水墨的笔法营造的朦胧悠远的意境,有远离尘世、忘却时代的意味,这实则是对“明朗的情调”的新注释——心灵上的宁静悠远、忘怀得失、超脱自我。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相由心生,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景更多的是心中的理想境界,是作者对纯粹自然美好生活图景的向往。

江南的冬景传达的是剔除了一切现实烦恼的纯粹的江南文人生活的自在、惬意与娴雅,是郁达夫暂时找到心灵归宿后的一种满足。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这五个场景的教学了。“曝背谈天图”和“旱冬闲步图”一直因为他们在写景上的非典型性而在教学中被轻视。如果从文本立意的角度来反思这两幅画面的价值——那不就是在“明朗的情调”主题下的对江南冬天悠闲惬意生活的言说吗?

三、多元链接,深入剖析

画家刘海粟说:“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晥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要读懂郁达夫的散文,只见过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是不够的,以一个游客的视角是很难去揣测一个重归故里的赤子的心理的,特别是像郁达夫这样在痛苦现实中挣扎的文人。

在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日的生活可以做这样的定义:日出曝背谈天、午后郊外闲步、雨天茅屋饮酒、雪夜煮酒问梅。这里有江南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文人雅士的脱离现实的审美追求。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郁达夫描绘江南和江南的生活,为什么要放弃客观地再现,去进行主观地描摹,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郁达夫笔下的江南之美?

有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可以通过文本本身把握,而《江南的冬景》则隐藏太深,所以笔者尝试着用知人论世方法,通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生命体验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郁达夫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中是这样介绍的,“在艺术上,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对表现社会的抗争与激愤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一位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而1933年至1938年对郁达夫来说是人生的一个特别阶段,因为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移居杭州,思想处于低潮期的他流连忘返于江湖山林,追求起一种所谓的“名士”的风度,也创作起了他的“遁世文学”,《江南的冬景》就是其中的一篇。

9.走过逝去的青春高中散文 篇九

我撑着伞,独自走在路上,心中总有些忐忑。“咦?前面就是了!”我心中暗喜。

还是他,在这里足足占了三年,他还将继续在这里站下去……在他那一字眉中,隐隐可以看见一两点白霜,脸上不带一丝笑容,却那样地精神抖擞,沉默着,注视着。保安叔叔你一点没变。

我跨进校门,又是一股心血来潮,我不知从这里跨过多少次但这久别的重逢更加让我激动不已。还是一样美丽的教学楼,一样整齐排列的树木,一样断断续续走进的人儿。雨中夹杂着的是满满的回忆。母校,你一点没变。

再往前走,走进我的教学楼,走到办公室门口,看见的依旧是那样的背影,手拿一支笔,低着头,正认真的写着什么;窗子没有关,窗帘被风撩起,带着几滴雨,有些落在窗台上,有些落在地上。我走到她身旁,她立刻抬头看着我,依旧是那样的眼神;她开心地笑起来,亲切地说:“你来啦!”还是那样熟悉的笑容。班主任你一点没变。

紧接着,我来到了教室,看见这整洁的讲台,整齐的课桌,以及油黑的黑板,还真和以前没什么两样,静静地在那里站着,挂着。而一转眼座位上的全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彼此惊异的目光相互对视,教室是如此的安静,只听见窗外清脆的雨声。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脸庞,我知道我已不属于这里,一切都变了。

带着淡淡的忧伤离开教室,回望侧立着的班主任,班主任似乎也变了,从他那着装和举止可以看出来,他已从原来那个刚刚带班的新人变得庄重,刚强了。班主任,你真的变了。

走出办公室,走出我的教学楼。这些美丽的高楼变得如此庄严和神圣;这些树木变得更加高大,枝叶更加茂盛,更加绿得发黑。“对呀!你们在这三年里可成长了不少!”雨依旧下着,打在这些树上,洒下一朵朵雨花,洒下一点点回忆。母校你真的变了。

我跨出校门,我的余光匆匆扫过一个人,却又匆匆停下,凝视许久,“真的是他吗?”只见那个人微笑着对我招手,好像在与我道别……保安叔叔,你也真的变了。

10.歌颂教师的散文 篇十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期望的光芒。多谢您,教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我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教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激您。

教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激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教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激您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天涯海角有尽处,仅有师恩无穷期。感激您,教师!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教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激您!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日。十二万分地感激您,敬爱的教师。

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教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教师,您只明白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教师,在今日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日,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教师,这是您的丰收!

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激您,感激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教师,我终生感激您!

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有一道彩虹,不出此刻雨后,也不出此刻天空,它常出此刻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11.高中散文教学探微 篇十一

一、从阅读中找到情感的切入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都闪烁着文本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作品有的是展现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有的是抒发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正因为作品是从作者的感情深处生发出来,所以读者就要从文本中渐次领略到那种或磅礴或细腻的感情。

从散文材料的裁剪选择来看,有些散文侧重于景物描写,有些散文侧重于人物和事件的记述,而无论哪些材料,在散文中都是与情感表达息息相关的,而且不管是记人还是记景,拂去表面的浮华,总能看见作者深刻的感情闪光点。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情”才是散文最终的归结点,也是教学中的切入点。

高中阶段,散文教学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带领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藏于文中的情感。也就是教师应当在很短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尽可能读懂文章,去聆听、感悟与理解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比如当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从整体上对文本进行感知,使学生领会文本在层次与结构上的特点,接下来给学生安排任务:找到最能够表达出鲁迅先生情感的句子,并且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对文中人物持怎样的态度。学生通过文本的自主阅读,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子难度并不大,如“我也早觉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几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哪里还有什么言语”,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显示出了鲁迅先生极为深切的悲愤之情,对当时的政府是持批判态度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情感的切入点,即最能显现情感内涵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表面意思的前提下感知文本的深刻涵义与创作背景,从而和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从理解中找到外物与内心的融合点

入境,也就是在散文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然地进入到散文意境中去。散文的作者在写文章时,无不是将自身情感很好地投入到作品叙述过程之中,而这种情感上的表达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采取借事明理、托物言志等手段进行。作者在宣泄感情时,总是会寻找到与感情相和谐的人、景、事、物,通过这些外在事物的描绘,达到情感间接表达的效果。我们说这种与作者情感相一致的外在事物,实际上就是文章的意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到文本中的具体画面,再借助自身想象,将画面再造出来,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境界。当学生也就是读者的境界同作者的境界融合在一处,作者叙述中所带有的情感也就展露无遗了。由此可以发现,散文给出的意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物刻画,也不仅仅是单纯情感上的抒发,而是作者和读者心灵的沟通媒介。

散文作者所孜孜以求的意境实际上就是外在事物同内心情感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指向读者情感重构的。如此看来,“意”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与意识,“境”是意的环境载体。散文中出现的意境与诗歌中的意境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表达得更加自由与具体。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当使学生意识到联想对于散文学习的意义,依靠对文本中的具体物象进行联想感知,发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再在作者主观情感的带动下,更好地理解文本意境,这才是学习散文的良性循环过程。

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带领学生进行正式阅读之前,除了要说明这篇文章的叙述线索与基本情感以外,还应当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意境,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具体情感是倾向于哪个方向的。如描写月下的荷塘,作者用动人的笔触写出了荷叶、荷花的风致,荷香、荷波的情怀,荷韵、荷清的境界,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景物,在作者既生动又满怀激情的比喻下,都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学生只有在仔细阅读并想象这些情境之后,才能感知到朱自清超脱内心的安宁与喜悦。

三、在内化时找到理性的应用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类的文章,找到情感切入点是基础,理解外物融合点是方向。而最根本的目标还是要归结为理性的应用点,即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能够正确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让情和理汇合起来。

首先,标题是散文之眼,透过标题这个主渠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更简便地领会文章精华。比如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一望题目,即可以了解本文意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

其次,散文也有观点,散文的爱与恨、赞成与反对还是很明显的。在散文里面所表现出来作者的思想倾向都是明确的,这和小说教学需要借助于人物分析得到结论有显著区别。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章时,需要注意的是耐心梳理作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情感在文章中的走向与变化,细心品味字里行间的描写内容。

第三,对于修辞方法要格外留心,与散文有关的测验,经常会考到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方法,各方法的修辞作用有很大区别。比如比喻让文章更生动,借代可以启发联想等。只有学生掌握了各种修辞方法在散文中的作用,才能在测验及考试中应对得游刃有余。

第四,散文的表现手法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它和散文的情境、意趣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写散文时,作者会经常运用到衬托、象征、铺垫等手法。比如象征手法,运用某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概念、意味、事理,可以起到形象含蓄的表达效果,如果学生能真正领会这种方法,且在日后学习中灵活运用,对于写作也会有一定帮助。

第五,人称的应用妙处在散文中体现得很明显。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注意,如第一人称的亲切,第二人称的生动,第三人称的客观等,都是学生在后期进行散文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12.谈高中文言散文教学 篇十二

文言文的习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估:一为识记, 二为理解。结合考纲看, 文言文的考察也侧重于识记理解能力。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两个方面各有侧重。笔者以为, 小学教学中识记占九分, 理解为一分;初中教学中识记占七分, 理解为三分;高中教学中, 识记理解各占五分;大学教学中, 识记占三分, 理解为七分。高中的文言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的基础上, 多识记积累文言字词。文言文教学据文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诗词教学, 二为散文教学。文体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方法迥异。从背诵教学角度看, 诗词重识记诗词本身文句, 散文则重识记文句的含义 (即翻译) ;从理解教学角度看, 诗词重发挥想象理解文章意境, 散文则重依据文字含义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的情感思想。

教学时首先要明了文章所属类别, 即明了文章属于记事记人类, 还是属于说理抒情类, 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里主要谈此种分法下高中阶段的文言散文教学。

在文言散文的发展史上, 文言文从语言到内容是有显著变化的, 教学中需要依据文章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重言重文的问题。一般看来, 先秦两汉的文言散文语言规范, 唐宋文言散文的语言规范而又多变, 明清的文言散文则有的倾向于白话文有的仿效先秦唐宋;先秦两汉文言散文的内容多记叙事件, 如《左传》、《史记》, 还有记叙人物语言, 如《国语》、《论语》;唐宋文言散文多叙事抒情, 如《永州八记》、《赤壁赋》;明清文言文有记事, 如小说《红楼梦》, 也有说理明志的, 如《病梅馆记》。不同时段的文言文特点不同, 教学方法也各有侧重。从文言发展的角度看, 先秦到明清的文言文散文, 对识记要求渐弱对理解要求渐强, 从学生思维特点看, 高一到高三的学生是识记能力渐弱而理解能力渐强。对于苏教版的文言文教学而言, 尤其要注意学生的能力与文章的特点。教师应有教学整体意识, 规划好各个教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如必修一《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侧重于翻译课文, 归纳分析字词义, 然后让学生背诵积累字词义, 即重识记的教学;必修五《陈情表》、《项脊轩志》、《报任安书》、《逍遥游》侧重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文章思路, 即重分析理解的教学。

文言散文教学中言的教学内容包括识记分析迁移字词句的含义。教学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为明确字词句的意义, 由学生直接背诵积累, 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 比如高一前期阶段的《劝学》、《师说》教学, 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字词句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识记好;二为依文辨义, 结合几篇文章几个句子中出现的同类词语, 分析归纳字词的意思, 比如高一中期阶段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教学, 可以让学生自己依据文章的语境辨析字词的准确含义, 并且对常见的多义字词进行归纳整理。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应该用到这两种方法并有所侧重。

以背诵积累为主的教学, 可让学生结合相关权威的翻译书直接背诵, 而教师重在及时检测纠正;以归纳分析为主的教学, 教学时应多回顾比较字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 强调根据前后文推断字义, 教师应引导总结翻译的规律, 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字词, 教学语言讲求严谨。在积累了一定的字词含义, 学会了一定的分析方法后, 进行迁移训练, 做些相关的课外练习。

识记教学中需要明了的是:识记一定要在文章中识记, 讲解检测也要在文章中, 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全文, 避免因只学字词义而使文章支离破碎, 坚决杜绝会识记整句话翻译却不知道字词含义现象。比如教学《六国论》忌单纯让学生去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 而应该把字词的意思带到文章的语境之中, 带到对文章的结构把握思想理解之中学习。

文言散文教学中文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观点感悟作者思想、学习文章艺术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对于背诵课文而言, 理清思路尤为重要。理请思路, 学生不难做到, 因此当多放手让学生自己概括, 然后得出一条最佳的思路分析, 以更好地识记文篇, 比如《阿房宫赋》第一节写阿房宫内的建筑, 第二节写宫女生活, 第三节写秦始皇劳民伤财触目惊心的图画以及被人推翻的下场, 第四节写秦亡的教训。在识记要求中, 是识记整文篇而不是单文句, 默写检测也应是默写全文而不是画出重要语句让学生背诵以应付短期的考试。因为全文背诵更利于对文意的理解, 更利于文言字词的积累, 它使得记忆更持久, 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分析作者的观点情感是教学难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精要处, 文言文之精华不单是它的语言, 更在于它的思想。教学作者的思想也最体现教师的功力, 它的涉及面最广也最容易出彩。教学时最基本的要做到“知人论世”, 即明了作者的性格生平, 知道写作时的社会背景等,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参阅各方面的相关资料, 教学的语言应富有感情。比如教学《赤壁赋》, 必须了解苏轼被贬的遭遇, 理解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 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幽丽而富有梦幻色彩的环境刻画, 才能更好的分析苏轼充满矛盾的对答, 才能更好的体悟苏轼最后的超脱。在教学中不妨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 不妨将作者与其他的文人相比较。

文言散文艺术特点的教学应该与诗歌与现代散文与写作结合起来。比如《六国论》的教学, 可以把它当作议论文的典范和论证方法教学结合;“赋”的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排比的魅力, 训练学生用排比增强作文的语势;《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3.献给高中时候的自己现代散文 篇十三

太阳下、躲在角落里的男生

那刻起我变了,有人说我变的冷漠了,没有以前的温柔,变了、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有人说那双眼神如此的吓人。变的不爱说话、在也不是以前那个爱笑的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懂得了、明白了许多…也许是自己没有适应现在的我-。

社会是黑暗的,当走进去你会看清一切,在也不是我们学生的天真无邪、只有那样才能真正的让你成熟长大,看透一切。-

在我学习生涯中,也许你们都认为我是个爱打架的小孩!那也不是我想要的,为了一个“义”字,只有那样才能感到自己不是不讲义的人,那样的生活我早已过够,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时常自己独自躲在角落里想,早已明白了看透了,青春如梦,我也想我的未来不是梦。

平时爱笑爱说话的我,那去了呢?也许只有在高一的生活中有过,和你们在一起是无比的快乐!现在也是每次和你们在一起都会笑的.很开心…也许现在的笑在也没有曾经那么美,-就这样,我想过今后的路怎样走,可我迷茫了,找不到前方的路,想想以前看看现在,在对比中我失去了信心,现在的我会好好学习的,弟么们你们也是,想明白就知道了。-

现实的社会是想象不到的黑暗,也不敢去想,一切都以利益为重,利益就有那么重要吗?那是社会,个个都会欺骗、狡猾、邪恶的社会,没有我们现在那样纯真,在我看来,兄弟最重要,做人要有原则。在那刻我看清了,4月14号欲哭无泪,4月15号差点告别了学习生涯。就这件事我看清了社会的阴险,他们所谓的利益最重,为了我的未来不是梦需坚持…自己选择的路爬着也要走完。

也许我是个不懂事的小孩,但我会去改、做回懂事的小孩!我曾想过,在学校里不学习干嘛、混日子,那样的青春是多么的可惜!时光流逝。再也回不去,正如可怕的梦,梦醒时分、你会感到你以变得落魄、可怕……

也许我学不会你所谓的完美伪装。不敢想、不敢做,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路是走出来的、十字路口你会怎样去走呢?不管怎样,选择了就要好好的努力、不再让家人、亲人、朋友、失望。

我今后会好好的,你们也是哦,我的好弟么们!迈出去的步,不后悔就行…

14.教师节散文 篇十四

教育大计,重在教师。古往今来,代代教师胸怀天下矢志报国,耿耿丹心辉映日月育英才。三尺讲台,领万千学子驰骋天地人间,现宇宙之大;一方教室,引无数心灵神游古今未来,察品类之盛;学数理化感自然规律以求真,习文史哲阅世事沧桑以求善,练琴书画悟人间冷暖以求美。担传道授业解惑重任,播文明火,育栋梁才,圆强国梦。铸就高尚人格,传承灿烂文化,书写科学新篇。

为人师者,励志当先。志乃人生目标追求。为师若无凌云之志,焉能作鸿鹄高飞;为师若无远大目标,何能登人生峰巅。立志为师,志当如丹,可磨不夺其赤;志当如石,可破不摧其坚。立志为师,当以圣贤为范:见贤思齐,闻过则喜,有教无类,不偏不倚,安贫乐道,永为人师,苦心孤诣,诲人不倦。

为人师者,重在德贤。天下之乐在后,天下之忧在先。学问远争上游,播载物之理,学为人师;师德永居高处,传厚德之道,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仁者展其怀,智者达其理,贤者抒其志,勇者伸其气,才俊满人间。

为人师者,教法为要。教若登山,教法乃绳,无绳则见山徒呼;教若渡河,教法乃舟,无舟则望洋兴叹。欲得教法,贵在辗转思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升华为理,循循善诱,发蒙启蔽。科学教法,贵在勇立潮头;独辟蹊径,创新奉献,格物致知,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人本为先。

教育伟业,贵有名师。回眸千载,大师相望,名家辈出于巍巍教坛。华夏教育规模当今世界之最,神州教师当为全球师者之冠。推动教育创新,探索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发展,须有名师领先:展示其为人与为师、为师与为名师之人格魅力、职业风范。名师有道教坛揽日月,才俊辈出学海洗乾坤。有志为师者,当效法古今圣贤,感师者之乐,悟教坛之道,登育才之巅!

15.高中教师节的散文 篇十五

一、备课“深入”教学“浅出”的教学智慧

散文文本结构的“散”的直观性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非直观性的解读落差, 往往是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好散文的主要因素, 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题便是散文教学之首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教师就要有“深入浅出”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散文教学的深入和浅出, 就是教师赏析散文文本要“深入”, 即深刻把握散文文本结构的“散”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辩证关系, 明确叙述主体情感是把散文文本有机组合的线索, 是主题的表现, 整合有效的教学材料和赏析资源, 形成合理而生动的教学内容。而教学语言要“浅出”, 即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之前, 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了然于胸,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教学语言, 保证教学的良好互动, 达成学生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创作基调和叙述主体的情感, 笔者用“作者心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目的地归纳人物的中心事件, 即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被学校开除;办分校, 请教师上课;始终微笑、温和;处分取消, 学生回校上课, 她不喜反忧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 ;请愿被杀。中心事件归纳出来后, 笔者继续以“这些事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这个问题继续设问, 让学生从中心事件本身去分析人物性格, 将难读的文本简单化, 在学生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时, 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文章关于事件本身的注释来获取刘和珍的性格, 这样学生很快地对刘和珍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说明刘和珍批判旧文化, 追求新思想;被学校开除说明了刘和珍藐视宵小, 追求正义;办分校, 请教师上课体现刘和珍敢于担当, 追求进步;始终微笑、温和则是刘和珍友善温和有教养品行的集中体现;处分取消, 学生回校上课, 她不喜反忧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 和请愿被杀两事说明了刘和珍一个爱校爱国, 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尊严的爱国青年。认识了刘和珍后, 笔者趁热打铁地设置了“这么优秀的女青年却死在了请愿的路上, 那么, 是谁杀了刘和珍?对于刘和珍的死和杀人者, 作者情感如何?”这一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切入主题, 教学至此, 让学生把握“表达对牺牲的刘和珍等人的悼念 (悲) 和对执政府滥杀有志青年反动行为的愤怒 (愤) ”的叙述主体情感已不是难事了, 紧接着笔者以“通观全文, 作者对执政府行为的不齿和愤怒是否仅止于执政府的这种虐杀请愿爱国学生这一残暴行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在讨论中得出“无耻文人的造谣中伤也是作者深感不齿和愤怒的”的结论, 全面福建厦门●柯榕财了对执政府的认知, 最后以“在这场惨案中, 作者还提到了另一群体———群众, 那么, 群众在这次惨案中的角色是什么?作者对于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发问, 引导学生对文本创作另一意图的剖析, 最后得出“群众同情遇难者, 也表达了愤怒, 但是终究选择苟且偷生来面对, 对群众, 作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至此, 全文叙述的情感便完整而深刻地展现出来了。由于对文本和学生做了深入而充分的解读, 因而教学过程深入浅出, 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养成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其最终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 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有养成职业学校的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养成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坚持散文教学的“深入浅出”原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 “深入浅出”的散文教学 (包括其他文体的教学) 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有效性不仅表现在容易活跃教学氛围,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还在于这种模式是学生可模仿的学习方式, 因而, 学生只要自觉地将这种模式应用到散文的阅读中, 自然就容易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 从而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自觉。

2. 坚持“经典文学作品导读与推介”原则,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如果坚持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导读与推介,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阅读, 广博学生见闻, 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从“收听者”到“阅读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一旦从“收听者”角色转变成“阅读者”, 他的阅读的文化自觉也自然养成了。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智慧

叶圣陶先生在《论创作》中谈到艺术作品的鉴赏时,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为例, 说“要领会这两句诗, 得睁开眼睛来看……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画面。领会作者的意境, 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 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 这也是一种快乐。”笔者认为, 叶圣陶先生的这种阅读快乐的获得是“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的结果。而我们的阅读主体———职业学校的学生囿于知识能力、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不易在自主阅读散文文本时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 因而, 作为教师, 就要求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审美情感,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引导学生感知文眼, 领悟叙述主体的情感, 形成高尚的道德自觉和审美情感的文化自觉

可以这么说, 散文之情韵, 全在于“文眼”, 抓住了散文的“文眼”, 就亲密了阅读者和叙述主体的情感关系, 也更容易使学生将叙述主体的情感立场转移成学生自身审美情感体验, 获得情感共鸣。《荷塘月色》一文中, 叙述主体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就诱使学生主动知人 (了解作者) 论世 (了解创作背景) , 感悟叙述主体在国难家仇的情感立场, 从而关注叙述主体情感变迁和主题揭示的内在联系, 并将这种情感提升为高尚的道德自觉和审美情感的文化自觉:爱国爱家, 使课堂教学就极具思辨意味和文学色彩。

2.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我们知道, 作为叙述主体情感抒发的主要媒介, 文本中的人事物景总是叙述主体主观意识的呈现, 因此, 文本语言便有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显著特色。基于此, 笔者认为, 品味语言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重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咀嚼文本妙词佳句, 品味其中蕴藏着的情韵, 并把这种情韵潜移默化成学生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 最后达到促成学生养成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08高职预科班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之“月下荷塘”部分时, 就比较成功地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中获得审美情感。尤其在荷花这一景物的教学引导上, 更是深得学生共鸣。在赏析荷花时, 笔者以“在作者眼中荷花是怎样的情状?”这一问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于描绘荷花的言语, 学生很轻松地明确了答案:运用比喻 (博喻) 修辞手法, 将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和出浴之美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袅娜”形容荷花, 用“羞涩”形容荷苞。接着笔者以“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这一问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 在赏析中, 从喻体和本体相似性入手, 引导学生从“明珠”晶莹剔透的特点来归纳荷花的晶莹的特性, 从星星这一喻体结合前文荷花“零星地点缀”等词来来品鉴文本的妙处, 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文本所描绘的艺术空间———荷叶为碧天, 零星的荷花为星———既形象而又生动, 来诱发学生审美情感, “出浴之美人”这一喻体中, “美人”情语尽显, 对荷花的赞美自不难理解, 关键是喻体和本体一人一物, 有何相似性?学生赏析到这里, 进入阅读“瓶颈”, 基于此, 笔者从“出浴”一词做文章, 以“美人出浴后给人怎样的感觉?”这一问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关注美人之美的思维定向中跳脱出来的学生自然“文思泉涌”起来, 经过充分的讨论, “清新脱俗”, 成了最佳的答案, 喻体的特性在讨论中解决后, 荷花美得清新脱俗的审美体验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审美情感被调动后, 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流畅了。所以, 当笔者以“袅娜和羞涩又有何妙处?”这一问提问学生学习时, 学生踊跃发言, 师生互动极好并达成如下的见解:“袅娜”以写成熟少妇之词写荷花, 将荷花的柔美妩媚的丰姿拟人化, “羞涩”以描写青涩少女期待又担心的心境写荷苞, 将荷苞待放的忸怩之态传神刻画出来, 可谓形神兼备, 物性人情统一。

当然, 鉴赏文本的意蕴, 体悟文本的意境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指导学生欣赏文本的意蕴和体悟学生的意境时, 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教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如把握不同作家文本创作的不同风格, 和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文本创作的风格差异, 并在实际教学中成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的“良师益友”。

总之, 教学过程要实现让学生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和主动进行散文等文学作品阅读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教学智慧, 唯其如此, 散文教学的课堂才会越来越生动, 教学成效才能越来越显著。

摘要:优质散文教学, 教师需具有三种教学智慧:即备课“深入”教学“浅出”, 养成职业学校的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散文教学,教学智慧,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万福成, 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曹明海.文体鉴赏艺术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0.

16.高中教师节的散文 篇十六

第一、学生感受不到散文的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和散文的文体特征有关。散文不靠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所以欣赏散文,全凭一种直觉的感知和玩味,以此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共鸣。但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生活经历有限,难以理解文章中的情思和理趣。

第二、老师预设的内容过多,且没有准确把握学情。如果预设过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差异,致使课堂上老师代替了学生思考和判断,将学生引入到预设好的判断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讲学生之所需,从而不能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性降低。课堂在热闹异常或是一潭死水中,将学生对散文的热爱,蚕食殆尽。

第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少,功利性强,审美欠缺。新课标要求“在习以为常的事和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优秀的作品常读常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是在功利性强而审美欠缺的课堂里,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思考领悟能力并没有提高,应用拓展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第四、教师难以点燃学生的热情,课堂缺失语文味。一篇篇散文都是一篇篇洋溢着鲜活生命感悟和人生体验的美文。教师自己没有被文本点燃,没有挖掘出独特的生命感悟,因而难以有效地直抵学生的内心,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五、忽视教材所选文章的示范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材所选文本有较强的示范性,可是老师往往忽视了这种示范性,把阅读和写作分离开来,而文本的示范性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借助示范性的散文文本,在课堂上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让老师和学生的心音共鸣,含英咀华,共同徜徉于散文的审美艺术境界里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改进散文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一、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散文这种体裁的学习重点。散文阅读的支点在情思和理趣,具体表现在语言、形象、感悟这三个要素,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阅读鉴赏的突破口。所以我们应该借助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悟情思和理趣,引导学生在形式美中去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成长。

二、敢于打破过多的课前预设,把握学情,才能有的放矢,打造高效课堂。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不同,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准确把握学情。课前预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写阅读批注,写困惑,写阅读初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学习、审美鉴赏活动化,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应该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感悟与思考,获得鲜活的体验,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四、老师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本,唤醒自己的生命体验,寻找到文本中最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独特体悟。由此推动学生的整体阅读向开放式、个性化方向发展。

五、利用好文本的示范作用,将课内的迁移到课外,尤其是对写作能力的训炼上。教师要从文本的情思和理趣、谋篇布局、文脉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并将这些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切实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17.高中抒情散文:雨天里的明媚 篇十七

我总是喜欢坐在窗前,去倾听雨滴带给大地的问候,去仰望那灰色的天空。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十多分钟,然后再投入到忙碌的学习当中。阴霾的天空永远都像是一张被铅轻轻涂满的素描纸,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是格外的清晰与模糊。

我喜欢雨天,就像小E酷爱晴天一样。我们总是在一起讨论天气,弄得我们俩和刚刚从英国回来的.小孩儿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在谈笑中度过快乐的时光。他总是笑话我性格有问题,我总是说他是个葡萄干,越晒越好吃。于是,在那之后,我们总是会扭打在一起,打完之后继续嘻嘻哈哈地闲扯着与学习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我知道我没有理由感叹时光是多么的无情,那是悲壮的奔三十的青年们干的事,我还没有到那个年龄,但我却总是向别人诉说“时间过得好快,我才刚刚开始发呆!”如果语言再准确一些,应该是“吼”而不是“说”。

短短的六年级在我的挥霍中悄然离去,带着我的童年我的自由我最好的朋友小E一并远离于我了,我忘记了当时他说的是去哪里上学,我只记得是跑到大洋彼岸去与我各洋相望了,所以现在发呆的时候我总是会面朝东面。

我现在很好,在这里我又结交到了新的好朋友,他叫M,虽然他和你长得一点儿也不像,但是我总是会在他的身上想到你,新初中的生活还适应吗?结交到新的朋友了吗?

他给我发了许多邮件,我也回复了很多很多,我知道,我们依旧保留着以前的习惯,凑到一起只会闲扯。就像是不会停下的机器一样,总是会找到新的话题来进行一系列的吐槽。依旧是面对面,只不过是隔着了一样太平洋罢了。

我一向很乐观,乐观到不让人舒服的地步。

这是小E这么对我的评价,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起码我算得上是一样充满正能量的好少年。

邮件的数量越来越少,交流也渐渐的失去了乐趣。曾经的一周五封,到现在的半年一封,我知道在我和小E的生命之中,我们都渐渐淡出彼此的生活了。其实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小E跟着我的童年一起停留到了我11岁那年了……

雨天依旧是我的最爱,但同是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明媚的晴天。

18.再见我的高中散文 篇十八

早已数不尽多少个梦境里的走走停停

早已忘了看清时光是怎样在半掩的指缝里流走,

早已记不清当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可当三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我才恍惚过来原来自己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年月,时间滴答流转到毕业,时光太匆匆岁月于我们,不过流水于落花,两两无情。光阴不曾厚过谁,也不曾薄过谁。时光,流逝着;岁月,沉淀着。

往事如烟,抖落一地尘灰。空忆经年,飞花飘絮。记忆里繁华的一段岁月,潦草写下幸福,转了一个圈,便是天涯相向,各自阡陌。回忆同腊梅时节的落瓣一并寄放在承诺之外,堆积在青苔斑斑的老城中,经四季轮回,叶落花开的覆盖,渐渐变得不复清晰。那些岁月,我已把它定格在杂草丛生的人生扉页成殇飘落,再不会翻开。

飘落,再不会翻开。

然而,再回首,岁月为我编织了一场梦,而我竟只记起日光倾城,灯火阑珊。那些温暖了彼时的尘埃,飘向现在,落定今曦的悲喜,翘首阑珊,展开曲水流觞的凝噎,穿透时空,温暖着此时的我。我想,回想往事,心中泛起的是暖暖的感动与祝福,就是对锦瑟年华最大的回馈。记忆随风扬逝,满足而无悔。无论天涯咫尺,还是咫尺天涯,各自安好,就好。 时间的步子总是那么急,毫不留情的划过青春的面庞,那一道道印痕诉说着昨日的酸甜与苦辣;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无论如何,我们依然要迈着坚毅的.步伐,向明天挺进,向未来进发。

我从未想明白:来到这世界,除了活下去,还为了什么!如果说今生最好的结果,也许就是能够笑着离去吧。

夕阳残照,如暮年时光。映着东流的河水,一丝丝的殷红在随波流淌。 人,闲暇的时光。总喜欢思考,或说是喜欢胡思乱想。没想到三年这么快,就要告别高中生活了,反思自己在高中里的日子,倒是几分平淡。 和初中时候相比,自己不再是曾经的无忧无虑,而是增添了一些成熟以及理性。本觉得长大了,人就会更自由些,但在自由的肩上更多的是责任和负担。

小的时候,父亲就这样对我说:“大学是一座美丽的XX塔,你是属于那里的!”当时我不明白什么叫做大学,更不知道什么是XX塔。但从父亲认真的眼神里,我知道,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必须走进XX塔。在成长的岁月中,年龄见长,阅历见丰,知道了什么是大学,对XX塔充满了向往。却有人说,大学生活是青春灰色的颓废!我奋力前行!

一直,我都认为自己在为梦想努力,在为梦想奋斗,在努力的锤炼人生,为我所爱的人,创造一片美好的天地!可是,父亲的一席话(你做什么我都可以不管,但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苦力,还是技师。我的手艺你学了也就这两年,你能保证你学了比我强吗?人都是要往高处走的,要一代比一代强!)让我彻底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仿佛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责任,抱负,梦想,只是说在嘴边糊弄自己,麻醉自己的天真而已,因为我甚至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规划或者安排。当然,现实并非如此,我一直的规划是毕业后辛苦几年,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可是,现在才发现,我用什么来让自己辛苦?做工地?下苦力?坐办公室?自己创业?要做什么呢?原来,这么久以来,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自己才真的一无是处啊!惭愧!

父亲的话里全是岁月的沧桑,生活的无奈,我没有说一句话,静静地听父亲说完,然后,不争气的流泪… …原来,一直,我竟是那样的幼稚,浪费青春。才知道,我没有努力的做过,即使努力,也是徒劳的,因为那是没有目标的努力!

傻子,该是你认清形式,努力做的时候了,因为你长大了,因为责任已经套在了肩上,因为你是男人,是一家子的希望!你能做的,就是找准目标,人生的目标,生活的目标,奋斗的目标!醒狮,就奔向属于自己的旷野!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溢满了爱的关怀,而我,对这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酣畅的承受着!寒枝已有新芽,点点绿色,春天不远了。在万物即将焕发生机的时刻,我的视野里怎会如此萧索,荒芜?

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葱岁月,自己已也不复当年哀花落叹月圆缺的雅致抑或者做作。所以很久很久了,以文字而抒胸臆的感觉不曾出现过。因我明了,抱负或是现实主义的生存,必须用实力说话,而不是戚戚艾艾,矫柔空谈。

但是,此刻心中却充满哀伤,无边的黑暗无法淹没内心的孤独,彻夜难眠。

世事难如人意;情感勿自凋零;前程遥遥无期;时光匆匆逝去;知己都在梦里;冷暖自个体会;此刻,怀念布谷鸟的歌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漫漫长夜,寂寞相随。

脑海里,只有两个字:生存。俯仰天地,诸多不同,诸多不公,不顺,不甘,不服… …与谁诉说?弱者学会淡漠,强者必须隐忍,忍字头上一柄利剑却割得鲜血往内里流,仅此而已。

选择,我现在面对的是选择, 假如我上了大学,以我500分的成绩也只是好一点的大专,然后呢......专升本还要2年,加起来一共5年,今年我18,那时候我23,那时我有什么,房子,还是车子,还是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这些都没有,我有的只是张本科证书。5年我能学到什么?工作呢?也许你会说找去啊!怎么找?靠什么?难道靠5年来学的那些早已被淘汰的理论知识?简直可笑......

父亲答应我上了大学给我买个笔记本,我说我放假了自己打工挣钱买吧,买个稍好点的,

爸:我不是嫌你买的不好,我只是不想你太辛苦,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初三打工时候你公友说的一句话,他说自从我来了你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吗!真的是吗?我只记得那时你时不时的会买下水果,中午有瓶啤酒,只此而已....

我恨你,我恨你对自己太苛刻,而我无论要什么你都答应给我买,回学校时候带的生活费都是我们几个带的最多的,而且还是你给过我我又偷偷的放抽屉里一些后。买衣服你想让我买好的,你说大了该有些档次了......

那年,40多度的温度你工作,我也工作,我不是不知道热,我只是想替你分担些,尽管我还什么都不太会!

去年,打工的时候我脚碰了一下,肿了,鞋子提不上,我就拖着一只脚拉车子,我不是不知道疼,我只是想多挣点。我挣钱拼命,我身体里流的是你的血,我知道你比我更拼命,现在是拿命换钱,等老了拿钱换命。不!这不是我想看到的!

曾不止一次的想对你说:爸,别太累再过几年我替您!可是我从来没说出口过,我不知道几年会是几年。

曾经我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可是残酷的现实让我不得不面对,我也幻想过我的大学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事实呢?我就是活在现实和幻想的夹缝里,一直在徘徊......

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一些,决定了,轻松了好多,明年年底就毕业了,我终于能对父亲说:爸,别太累再过两年我替你!

上一篇:正确的抉择作文700字下一篇:《赵州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