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2024-06-24

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7篇)

1.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篇一

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无论是达官富贾,还是市井凡俗,都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宁舍千金,不丢面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流传最早爱面子的当属那个齐国人,本来家里一无所有,穷得上顿不接下顿,却整天油光满面地四处炫耀,说与某某达官贵人同车共餐,好不荣光。久而久之,妻子不相信,便在他夜间外出时尾随。终于在富人家的坟地里发现了秘密,原来丈夫夜里偷食富人家剩下的祭品。回到家里,妻子嫌丢人,非要回娘家不可。爱面子爱到老婆跑了,真是得不偿失。

中国人爱面子,说白了,就是要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有底线,量力而为,硬是打胖脸充胖子,不但不会赢得尊重,反而落人笑柄。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地一乡村民办教师,在校门口开了个小店,让妻子平时卖些生活日用品及铅笔作业本之类,本小利薄,聊以贴补生活。为了显示有钱,七拼八凑买了瓶茅台酒,摆在贷架上,招徕生意。有天晚上,他约学校领导及同事吃饭。席间,有同事提出尝尝茅台什么味。一时酒劲上头,不顾老婆阻挡,硬是从柜台上拿下来,一气喝掉。酒喝得酣畅,场面也热闹。但客人走后,夫妻两个抱头痛哭——一瓶酒花了近半年的工资,能不心疼?都是爱面子闹的。

中国文人更爱面子,且不说那位科举落魄却始终不脱长衫的孔已己,就是如李白、杜甫之类的大诗人一样把面子看得格外重要。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爱面子到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地步,却也令人敬仰。杜甫爱面子也不逊色。有一年秋天,杜甫家里来了朋友,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和一点青菜,无钱招待。于是,睿智的诗人就做了几道特色菜。先是一道青菜叶加两个蛋黄,取名为“两个黄鹂鸣翠柳”;后是一碗清汤洒了点蛋清,取名为“一行白鹭上青天”。随后,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饭菜简单得近乎寒酸,但富有诗情画意而不失文人雅兴,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谁能说文人的面子不重要?

同样的唐代大诗人宋之问爱面子就相反,爱面子没有底线,到了令人不齿的地步。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也是唐代的大诗人,他写了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到后,便想窃为己有,央求外甥刘希夷把这两句诗送给他,就说是他写的。刘希夷不答应,身为舅舅的宋之问就把自己的亲外甥害死了。这个传说可能不真实,但也反映了爱面子害人不浅。时下,学术界广为诟病的论文剽窃问题,以及有些教授专家让人代笔自己署名现象,再次证明,爱面子而没有底线,必然会身败名裂,令人不齿。《诗经》有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让别人瞧不起而不以为耻,这样的面子还是不要为佳。

历史上,爱面子而心狠手辣的,当属那位垂帘听政的晚清西太后。据说,西太后与一个宠爱的太监下棋。下棋中,宠爱的太监一时得意忘形,随口说了句:“我吃掉老佛爷的马。”西太后老佛爷立时恼羞大怒:“你吃我的一只马,我杀你全家。”果然,就把太监全家杀了。为了不丢面子而杀人全家,这样的人也太歹毒了吧?

有些官员好面子,有权而任性妄为。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则笑闻,说是开会期间,有位官员不慎放了一个响屁。为了掩饰尴尬,官员故意提醒新来的秘书公共场合要注意文明。不曾想,新来的秘书委曲地解释:自己没有放屁。会后,官员对秘书大发雷霆:一个屁你都不能承担,你还能承担什么事?笑话归笑话,现实中,有些官员的面子工程确实劳民伤财,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官员好面子有百害而无一益,因而,谋实绩、干实事、求实效一经提出,便成为关乎民心向背的重要砝码。

面子到底要不要?如果涉及民族尊严和个人荣辱,如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等,这样彰显骨气的面子就必须有。而那些有损人格尊严或者于人于已有害无益的面子,还是不要为佳。

2.面子问题--作文导写 篇二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中国人比较注重“面子”,日常聊天、办事,经常会说“看我面子”,“给点面子”。交朋会友、穿衣用餐也力求体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还有些时候,人们指责那些贪婪无耻或丧失人格的家伙,往往会说:这种人什么都要,就是面子不要!

你有哪些关于“面子”的人生经历和身边故事?你如何看待“面子”或者“面子”现象?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怎样看待“面子”或“面子”现象?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面子”的作用,适度的“自尊感”或“羞耻心”还是有价值的;同时适当给别人留面子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过于看重“面子”,时时处处拿“面子观念”说事,甚至“死要面子活受罪”则大可不必。

正确地看待面子,一是讲情面要有尺度,不能放弃原则;二是讲面子要顾及后果,不能没有节制;三是不要因有面子滋生傲慢心态,不要因没面子而感到自卑。

例文

我说“面子”现象

俗话说:“树活一层皮,人要一张脸。”人的脸面是人体形象至关重要的部位,是人们观察评判相貌的重心。古往今来,在国人眼中,“面子”事关一个人的尊严和名声,已经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古语“士可杀不可辱”就事关“面子”问题,即使是一个饿得要死的乞丐,也不能忍受轻蔑的“嗟来之食”,更不用说一代枭雄项羽,选择自刎而免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所以客观地说,“爱面子”是自尊需求的体现,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正当意义上的“爱面子”,甚至是道德情操的体现。但凡事要把握好度,若要太在意面子,过分要面子就不正常了。

清代《围炉诗话》中记载了一件事情,苏州有个叫“王阿奶”的老太太死了,出殡时的队伍前面举着“铭旌”,上头赫然书写着:“明皇少师文渊阁大学士申公间壁王阿奶之灵柩。”所谓“少师”就是副宰相,官居一品,“文渊阁大学士”是文职最高的荣誉头衔,“少师”而至于“文渊阁大学士”,申公之显赫自不待言。王阿奶其人,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市井小民,但既然有幸住在申公间壁,那个“面子”就放大了几千倍,这个葬礼的风光和荣耀就绝非寻常人等所能比的了——这种心理真是可笑至极。

自尊是必要的,过分的自尊就是自卑了。原因是内在的空虚,内在缺少很多,就极力用外在的东西加以弥补,依赖外在的装饰、外在的赞同和认可,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心情受外界影响很大,真是苦不堪言,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过,百姓酷爱面子似乎无甚大碍,但如果政府官员过分追求面子的话,影响就非同一般。

“总要给点面子嘛”这句话在官场上十分重要,给“面子”就是有人情,不给“面子”就是没人情,已成官场普遍共识。官员之间长期“给面子”下去,形成权钱交易或官官相护的风气,危害自然深重。当“面子”成为了弄虚作假的催生剂、诚信体系的腐蚀剂、追逐私利的润滑剂,任其蔓延发展,必然会危及社会根基。因此,如何增强“面子”现象的正面作用,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如何减少“面子”现象的负面作用,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问题。

评点

3.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篇三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有话说

《中国合伙人》海报

文/李丽

鉴定对象:

《中国合伙人》

上映日期:5月17日

曾经有一位男子,他在比武中输给了对手,之后卧薪尝胆兼幸运地在山洞里发现了武林秘籍,十年后终于成为绝世高手,不但打赢对手还打赢了更厉害的对手他老爹……这样的故事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熟悉,我们一再被这种狗血情节打动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两个共同的梦想:一个是以牙还牙,另一个则是笑傲江湖。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拍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东西。与其说电影为国内某出国英语培训机构打广告,不如说它代言的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成功哲学。三位立志要去美国的男主角,一个惨被拒签,一个被美国妞甩了,另一个好不容易出了国却居然没有被美国人民委以重任!于是,屌丝爆发了,他们努力奋斗终于成为‚留学教父‛。然后,‚口音男‛受万人敬仰,‚失恋男‛抱得美人归,‚沦落男‛则回到当初在美国打工的小饭馆吃大餐……每个人都用居高临下的目光回望当初瞧不起自己的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功滋味。

全片思想境界最低的情节当属三男跟美国人谈判。作为窃取人家教材的被告方,三男态度却是令人愕然的沾沾自喜。嘿,美国人跟我们打官司啦,这说明我们地位高啊!于是我看到美国人义正词严地发言时,三男却忙着互使眼色,猥琐偷笑,窃窃私语。对,我们就是要用这种傲慢的态度压倒对方!最后,黄晓明[微博]扮演的成冬青作总结陈词,他先是用一番毫无口音的流利英语和死记硬背的法律条文,吓得美国人面色惨白。接着,他又抛出杀手锏:你们到底是更想要这一点赔偿,还是跟我们合作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多么振聋发聩!于是,美国人彻底被击倒了,Yeah!

这就是《中国合伙人》最成功的地方,它将无耻拍得如此无邪。你别去追究成功的手段有多卑劣,更别去探讨成功是否让你变成了更好的人。所谓的成功,其实就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所有曾经瞧不起我的人,跪下,在我的光环下瑟瑟发抖吧!

看完了,爽完了,当你走出电影院,不知道你是否清醒: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处于这样的成功者之列。你又会不会反思:那么,我们在那三个主人公之流的暴发户的眼中究竟是什么?

小马,你写给我的信不是这么说的……‛《英雄本色》中,阿豪对着坐在地上扒盒饭的小马说出这样一句话。此时,《中国合伙人》中的孟晓骏和女友良琴也各怀心事——一个谎称自己在实验室喂小白鼠但其实在餐馆端盘子,一个谎称自己在教钢琴但其实在快洗店熨衣服。海外华人的尊严问题被巧妙地点明了,发哥那满嘴炒饭却千言万语凝在脸上的神情,让我们体会到了邓超这个角色为什么一门心思要把新梦想做上市——因为只有在华尔街挥槌的一刻才会让美国人看到他。

《中国合伙人》的价值观再次成为观众讨论的热点,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被记住的必然是成功者的哲学。‚美国人永远不懂,中国的英雄是可以跪的,甚至可以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做买卖的,低头弯腰下跪是基本功夫。丫鬟心态,寡妇待遇。‛这些非常容易让人联想起韩信故事的中国式处世智慧,加上他们其实是去美国人那儿讨尊严的事实,勾起了一些关于弱小、卑微、犬儒、虚伪等民族性的回忆。陈可辛有什么错呢?《码头风云》里的马龙〃白兰度也挥着拳头说‚我本来可以成为什么人的‛嘛!而且众所周知,真正体现精神尊严的价值观是无法在这部电影中呈现的。故事演到1988年的时候,某人的画外音说:‚我的80年代死于今天。‛韩寒[微博]也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也许影片变成这样一个故事会更讨国人喜欢:近未来世界,美国的经济衰退已经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就是所有大学生谈起梦想都会说,‚我要去中国!‛这其中,昆汀〃塔伦蒂诺、尼古拉斯〃凯奇、小罗伯特〃唐尼[微博]饰演三个好朋友,他们的共同爱好是收藏每一版新华字典,用英语近似音的方式学习中文,小罗伯特〃唐尼更成为唯一一个泡到了中国妞的人(这个角色可以给范冰冰)。但分别的日子到了,昆汀〃塔伦蒂诺因为有严重的移民倾向被中国签证官屡次拒绝(当然,后来他的粤语电影教学法也受到了广大美国青年的欢迎),小罗伯特〃唐尼因为被中国女友当行李一样甩开而一蹶不振,只有尼古拉斯〃凯奇,这位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好朋友,获准来到中国深造,单位是批片译制中心,但后来很不幸被印度同行挤掉位臵,偷偷来到沙县小吃打工。三个好朋友啊!听着披头士的《Yesterday》再聚首,发愤图强,在好莱坞山头的巨型字母下(那时已是一片荒凉)办起了露天中文学校,一边喝着西北风,一边对台下如饥似渴的白人孩子们说:‚Hollywood,you know?冬青树林,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成东青的中国伟人而建的啊!‛短短几年间,几十万个美国落魄中产阶级子弟以异常凶猛的高分通过了中文雅思考试,引起了孔子学院的高度重视,昆汀和小罗伯特〃唐尼就这样被请到德胜门打官司,被轮番羞辱后,昆汀〃塔伦蒂诺用倍儿溜的北京话说:‚谢谢了您哪!今儿我还就杠上了,告诉你们,新西方要在创业板A股上市!‛ 影院捷报频传,在很多场次,甚至出现电影结束后,观众自发起立鼓掌的稀罕场面。一片叫好声中,‚新东方宣传片‛,‚有钱就是一切‛,‚为富人捧臭脚‛,‚抄袭《社交网络》‛等争议也开始喧嚣尘上,陈可辛一一回应。

俞敏洪临阵‚倒戈‛?

陈可辛:至少他没有被这个世界改变

从《中国合伙人》开拍伊始,这部电影与‚新东方‛的关系就一直是媒体和大众的焦点,陈可辛也从开始就表明态度,‚这部电影绝不是新东方的大型宣传片。徐小平(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曾经想投资这部电影,被我拒绝了,我不想因为投资就变成要帮他们拍歌功颂德的传记片。‛

但是在《中国合伙人》的全球首映会上,新东方‚三驾马车‛全部到齐,还上台和主创们一起合唱《光阴的故事》。随着电影票房不断高涨,更有人开玩笑似地说道,‚《中国合伙人》就是新东方暑期班招生的大广告‛。

不过,就在电影公映之后不久,俞敏洪发布一片3000字的长文,表明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态度,‚从开始就不支持这部电影的拍摄,现实中我的个性没有那么窝囊,也没有用演讲代替性生活。这是一部电影,人物大家最好不要对号入座;其次,尽管电影的情节很精彩,但现实中的故事更加精彩,朋友之间的纷争更加残酷,但友情也更加浓厚。‛一经发出,转发量即超过5万。这种‚临阵倒戈‛似的言论引起了大家的猜测,《中国合伙人》和新东方以及俞敏洪到底是什么关系?

对此,陈可辛回应道:‚拿到剧本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东方,吸引我的只是这三兄弟。所以我对俞老师本人完全不了解,更别提他的私生活。他在微博中写的都对,事实就是这样。见到他,我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正如片中的成东青,‘至少他没有被这个世界所改变’,不会因为影片大卖了,而改变他的初衷,从不同意到同意,这是我尤其钦佩他的地方。感谢俞老师来捧场我们的首映,更感谢他对于《中国合伙人》,对于我的尊重,我同样也尊重他自己的决定。但《中国合伙人》绝对不是新东方的传记片,是中国人一起经历的30年。‛

有钱就是一切?

陈可辛:真实呈现三种价值观

从海报上‚我要发‛的宣传语,到电影中数钱、发财、送别墅甚至送实验室……有部分网友认为《中国合伙人》透着‚土大款的气质‛,而且还传递出了一种‚有了钱便是一切‛的价值观。

陈可辛则用戏中金句‚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不要丧失尊严。‛回应了质疑,‚我拍的是‘屌丝逆袭’,不拍成功怎么逆袭?这部戏不是给成功人看的,正如戏中讲得那样,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梦想重在过程,梦想是为99%的普通人服务,而不是为那1%的成功者。‛

‚片中三兄弟,有我最不理解的,有我自己,也有我最想成为的,他们没有谁对谁错,如果你是男生,选择去成为谁;如果你是女生,选择去爱上谁,我只是真实地呈现三类价值观。‛陈可辛说。

片尾‚彩蛋‛替有钱人‚背书‛?

陈可辛:向这30年的中国创业史致敬

除了‚价值观‛,《中国合伙人》片尾的创业家‚彩蛋‛,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说,‚这就是为这些有钱人背书,让他们进了祠堂‛,著名网络作家安普若更是直言,‚这个彩蛋让我恶心。‛作家夏商在微博中也写道:‚《中国合伙人》充斥着天朝式的成功法则。最后的致敬画面让人作呕,一部典型的市侩电影。‛

‚对这个‘彩蛋’也有过担心,直到坐进戏院,看到绝大部分观众们跟着银幕上的一张张照片感叹,惊讶,因老干妈会心一笑,我才放心。‛ 至于替有钱人‚背书‛,陈可辛表示,‚柳传志、王石、马云是传奇创业;新东方三驾马车、陈氏三兄弟、冯仑等万科六君子都是合伙创业;李开复、张朝阳、杨澜[微博]都是海归创业;老干妈是草根创业……他们的确现在都很牛逼,但谁没有经历过苦逼和二逼的过去?我是在向这30年风云变幻的中国创业史致敬。‛

抄袭《社交网络》?

陈可辛:《投名状》时我就已经‚社交‛过

同样是创业故事,同样也有一个官司在整部电影中穿插,有不少影迷就把《中国合伙人》和《社交网络》联系在一起,认为前者是在抄袭后者:都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个青年人从校园起步的创业历程,以及与两个合伙人之间分分合合的关系。都用开场约五分钟的段落交代了创业的原始动机:一个是因为想出国没出成,另一个是因为想泡妞没泡成、想进兄弟会没进成,事业都起源于失败。

成东青是土鳖,扎克伯格是书呆子,然而他们有另一面专长,一个擅长记单词,另一个擅长写程序。他们在跟女人和哥们联络感情上则显得很低能。成东青和扎克伯格都有一个在专业和眼界上比自己强的搭档,有商业头脑,擅长整体规划。

电影都以一场桌上争论贯穿始终,以闪回方式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双方都分列两侧,显露出对峙架势。成东青和扎克伯格都以犀利的言辞把对方噎得哑口无言。反抗并最终胜利的一方坐在里侧的玻璃幕墙旁边,人物的转椅朝向楼外,预示沉思并将反攻。两场争论都是鏖战,都不得不午休一段时间。

新梦想合伙人在婚宴后分道扬镳,脸书合伙人在新办公室里闹翻脸,都跟周围喜庆的环境格格不入。三人位臵呈三角对峙状态,大吵一番后都用降镜头和景深表现了唯一成功者的孤独。两伙人都面临着内忧外患,成东青被美国考试机构起诉剽窃,扎克伯格被竞争者起诉盗用创意。

4.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篇四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整治“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的通知》,要求把整治“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纳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内容,深化学习教育,抓好自查评估,认真整改规范,加强督促指导,从严从实抓好整治工作。可以看出,此次整治“面子工程”势在必行,但要抓实、抓好、抓准“面子工程”,还需要找准“七寸”,方能彰显显著疗效。

抓住“思想认知”七寸。“面子工程”看似“面子”问题,纠根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部分领导干部将“面子工程”看做“对上负责”的一种方式,主观上认为“面子工程”是营造政绩的“最佳方式”,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地方甚至是贫困地区为了追求“面子”“政绩”,大搞“灯光秀”“不夜城”,对此,在整治“面子工程”时要注重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新的“面子工程”事项出现。

抓住“制度建设”七寸。整治“面子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长远来看,要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针对涉及发展、建设、经济、民生等领域的重要建设,应当建立更加科学合理、长久有效的机制,把群众意愿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发展长效放在首位,针对“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要以刚性制度“坚决铲除”,扎牢制度“篱笆”,切实从源头上防止“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5.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篇五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整治“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的通知》,要求把整治“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纳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内容。

近年来,脱离实际、盲目兴建景观亮化设施,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城镇建设中都有所发现,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从严从实抓好整治工作。

“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

今年年初,住建部通报了甘肃省榆中县北入口环境整治项目。甘肃省榆中县在间距不到500米的两个地方建设了两座高28米、宽145米的秦汉仿古城门,以及一座大型雕塑和两个远离居住区的景观广场,投入资金6200万元,平均造价达3425元/平方米。榆中县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却没有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而是举债在城市出入口“造景”“造门”,盲目立项、搞“形象工程”。

与榆中县“城门”一同被通报的还有陕西省韩城市的“龙门”。韩城市在西禹高速韩城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建设中,刻意追求“鲤鱼跃龙门”的形象效果,建设超大体量的假山跌瀑、人造水系及亮化工程,总投资达1.9亿元,其中,无实用功能的假山造价高达2000元/平方米。该项目景观工程脱离地方实际,盲目造景、投资过大、造价过高,照搬照抄南方地区造景手法,与北方城市地理环境和整体风貌极不协调。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向记者表示:“类似的‘人造景观秀’是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热衷的一类‘面子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常以提升当地文化品位、为市民服务为由斥巨资建设一些景观绿化、亮化工程,以及观景台、音乐广场、文艺广场、市民活动中心,但却没有‘量力而为’,忽视了当地的民生需求和经济承受力。”

在群众的心里,城市的美丽与魅力,不在于“一门一景”的渲染,而在于民生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这种过分追求视觉效果且耗费巨资的“景观秀”,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没有多大益处,反而会令人对铺张浪费、财大气粗的行为产生反感,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些民生工程异化为地方大兴土木的堂皇借口,这些以民生名义建设起来的工程,如果最终不能充分为群众所用,必然造成巨大浪费。这种经不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民生工程”,只会“倒民众的胃口”。既挤占诸如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有效供给,还会因后期运营、管理、处置而麻烦不断,劳民伤财。

拒绝“面子工程”树立正确政绩观

今年8月至11月期间,安徽省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治理。安徽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此次集中治理,透过表象发现了‘秀、大、急’的问题比较突出。”

“秀”就是热衷于“造亮点”“建门面”,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大”就是喜欢搞大动静、大场面,甚至大拆建、大突击;

“急”就是习惯搞“一阵风”“一刀切”,遇事“三板斧”,热度“三分钟”,缺乏久久为功、钉钉子的精神。有的地方在脱贫攻坚中“刷白墙”“堆盆景”,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仔细梳理近年来被通报的典型案例可以发现,脱贫攻坚中的“面子工程”的确屡见不鲜。有的地方举债兴建“高大上”的村委会、行政中心;

有的地方花大价钱搞“脱贫摘帽”专题宣传片;

还有地方挪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用于特色民居改造……凡此种种,不仅侵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还严重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威信,更影响到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

近年来,扶贫工作备受重视,一些地区的个别干部为了“出政绩”“成典型”“让上级满意”“考核排名靠前”,绞尽脑汁大搞“面子工程”。不是下“绣花功夫”,而是以投机取巧的“花式扶贫”来“博出位”。投机取巧的背后,既是政绩观的扭曲,也是能力不足的体现。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该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原县委书记梁嘉庚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带领全国63%的水族人民脱贫就是天大的事”。但实际上,他却把精力和资金都集中到与脱贫攻坚无直接关系的“养生谷”“千神广场”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2018年6月,梁嘉庚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罔顾独山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个亿的实际,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潘志立被免职时,独山县债务高达400多亿元,绝大多数融资成本超过10%。

“把着眼点放在名利双收上。一方面大力推进自认为有效果的工作,以求得好名声;

另一方面为家人谋利,当官不忘发财。”在潘志立眼里,脱贫攻坚费时费力出不了成绩,只有搞项目建设才能彰显政绩。梁嘉庚也深信,只有项目建得好,才能让上级领导看到成绩。

“热衷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究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炫耀性不正之风,这股不正之风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庄德水说,“这些工程往往是一些主要领导干部个人意志的畸形表现,其要害在于政治投机,事先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评审,严重脱离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条件。这种炫耀性不正之风还会助长奢靡之风,严重影响当地政治生态,与当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相悖的。更重要的是,当前作风建设要实现常态化,不能仅仅关注那些显性的违规行为,更要关注这些隐性的问题,实现作风建设的升级,并向纵深推进。”

群众满意才是真的“有面子”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七条明确规定:“盲目举债、铺摊子、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致使国家、集体或者群众财产和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搞“政绩工程”,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反映,触碰纪律红线,理应受到纪律的惩处。

“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出现热衷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违背实事求是的作风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在理想信念、人民立场、价值观上出了问题,最根本的是淡忘了初心使命。”安徽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就会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乘虚而入的空间;

人民立场出现偏差,就会把自己置于人民之上、组织之上,个人主义和特权思想严重;

价值观发生偏差,就会搞“短平快”的所谓“政绩”,搞“形象工程”,导致“一任政绩、多任包袱”等问题。

恰逢中央八项规定实施7周年之际,整治“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被纳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内容,庄德水认为此举切中了当前“四风”问题的流弊。他说:“这一方面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作风问题的体制机制性因素,下重拳解决诟病已久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久久为功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让领导干部真正把注意力和时间精力转移到办实事、讲实效上来,不要热衷于表面功夫,把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安徽省委坚决贯彻党中央有关通报精神,集中治理作风不实、政绩观偏差、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突出问题。为期三个多月的集中治理,全省自查自纠发现问题2331个,已整改问题1960个;

查处问题343个,处理542人,党纪政务处分212人,问责领导干部171人,问责党组织41个;

建章立制615个,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中肩负的政治使命与责任担当,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化集中整治工作成果,持续深入查纠惩戒作风问题。”安徽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总结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专项治理经验,“要想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还要压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推动综合施策。”

6.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篇六

前 言

当前我国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方向趋势正在转变,正在逐步形成“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的选拔录取制度。”①各省已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改革措施,不但高考考试内容正在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着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且制定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如西安市教育局2007年出台指导意见,要求高中生3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②宁夏自治区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高中生毕业标准,内容包括文化课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学生总分必须达到144分,其中必修学分116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学生三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志愿服务。③“北京高中生必须做10天的社区服务。”④“河南省课改:高中生每年必须到社区服务5天”⑤。海南更新颖激进,2010年高考新方案规定:高考的科目设置为:“3+3+基础会考”,总分为790分,比以前增加了40分。这些表明高校招生录取正在转向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一些重点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不断深化,如今年北大自主招生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在全社会掀起了巨大的反响热潮。高校重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

当前的中国高考改革正在建立综合的、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机制和高校选拔录取机制,虽然各省正在陆续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很完善,步调也不一致,但这条改革的道路必会长期走下去。以改变我国教育原有的培养人才模式,以期望解决“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起步,目的重在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园,将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贴近时代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尽管如此,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和高考现状仍然存在着问题,本文试从高中学校教育和高考招生录取模式两大方面对比中美之间教育“生态化”不平衡的差异,探讨中国高中学生和中国高考未来之路。

一、中美高中学校教育和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比较

1、中美大历史背景

目前的中国和美国同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国家,专家预计2009年结束时中国GDP总量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龙”和美国“鹰”将并驾于世界发展潮流中。正如100多年前的1900年8月一个外国人在评论义和团时所写的那样:“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⑥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强大已成为当今世界有目共睹的趋势。但经济的强大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反差很大,经济的迅速发展根源于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体制和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也正是许多科技界元老“钱学森们”所困惑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参加2009年11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界大会上,说了一句发人深醒的话:“科技决定中国未来的兴衰”!纵观美国经济的强大,除了长期开放的政策外,主要得益于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科技教育文化精英人才,并深植于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

2、中美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以及高考录取模式、机制的差异

基于上述中美经济强大根源的不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美两国在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从高中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方面以及高考录取模式、机制看,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一,学习方式不同。中国高中学生习惯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既宁静又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在校时间长。美国高中学生多利用课外节假日时间,独立或集体在校园内或走出校园,甚至走出国门,自愿参加体育、文娱、科技、“学雷锋”、推销商品等多类活动,有的是公益扶贫活动,有的是打工赚钱活动,学习生活多姿多彩。

第二,参与课外活动的方式和比重不同。中国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循规蹈矩,不戴首饰、不能化妆,不穿奇装,不谈恋爱,首先以学习为主,而且往往“首先”就足够了。美国高中校园明艳动人,个性自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也就是所谓的“Cool”(酷)。他们学校也鼓励学生举办或参与各种各样的“Prom”(学校或班级的舞会),与其说是舞会,不如说是竞赛更确切些,因为绝大多数高中生宁愿把它看作是一个魅力创新的竞赛,男生女生绞尽脑汁去想尽一切奇妙的招数打动自己想要邀请的舞伴参加“Prom”,有些父母为了“挽救”儿女的自信,派出年长的儿子或女儿带妹妹或弟弟出席“Prom”。

第三,独立生活技能方面不同。中国高中生个人独立生活的技能缺乏有效的实践锻炼,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首先从经济上无法独立,基本上完全依赖家庭的供养。前些年中日学生夏令营中较量也可见一斑。其次,个人决策也多听父母的,比如中招高考志愿填报。再有处理人际纠纷方面实际上是家长之间在商量解决。

在美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特别强调独立生活能力,因此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好坏,许多高中生在十五六岁就开始做兼职工作,有的甚至更早些。最初他们一般是做临时保姆或割割草坪,后来可能会在快餐店、音像店或服装店找到一份工作。美国许多州的法定驾车年龄为16岁,一些父母允许自己的孩子驾驶自家车,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甚至买车当作毕业或生日礼物送给孩子,还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己挣钱买辆二手车。许多青少年都认为有辆车开是必要的。在美国,青少年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处世与自觉管理的能力在生活中能得到培养和训练。

第四,学业测试方面的异同。

相同方面,中美学校都有类同的一条一纲的制度规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试以及必修选修的课程学分,否则不能高中毕业。

所不同的是:在中国,许多高中分重点和非重点,作业和练习册的试题比较统一、答案比较“标准”,高考只有一次很重要。在美国,成绩好的学生可上“荣誉课”,内容、进度和难度要大,也可和成绩一般的学生一样,决定是否上“荣誉课”;成绩一般的学生按“普通课”课程表上,也就是我们国内常听说的美国理科课程很简单,大抵如我们的小学五、六年级水准,这样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其它方面。上不上荣誉课不影响修学分,也不影响高中毕业。美国的课程表上有咨询老师、所有课目主管老师和校长的电话,有问题可打电话询问。学生选修课程后,如果发现教师讲课索然无味的话,可有权拒绝听,因为每个学生只要积攒够了学分就可以毕业。

美国的高考种类多,是一个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像我们国内许多人都熟悉的TOEFL(“托福”)、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由美国著名的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的缩写)、美国高等教育测试中心(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等非盈利性机构主持,这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机构,根据不同的要求或测试重点,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考试,美国学生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年年都至少参加一次这种由各种考试机构出题的考试,至于参加何种考试,由各私立学校或公立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美国高校一般讲的高考是SAT(分为SATⅠ和SATⅡ。SATⅠ考试科目为英文与数学,每科以800分为满分,全卷1600分,考试时间3小时。英文试题怪罕字多,不易拿满分;数学试题极易,内容属初中代数、几何与一点数学逻辑知识。SATⅡ 包括各种选考科目,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微积分、各种外国语〈许多华人孩子选考中文〉等,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及申请大学之要求,至少选考2~3科。)和ACT(考英文、数学、科学、社会4科,每科满分36分,考试时间160分钟。ACT每年举行5次,也不限参加考试次数。ACT考试要求,较SAT为易。)所有名校要SAT成绩,州立高校或中西部高校愿意接受ACT成绩。由于SAT成绩可转换为ACT成绩,但反过来不行,对成绩平平,不想上名校者,选考ACT是良策。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承认这两类考试,仅SAT考试一年就7次,ACT每年举行5次,学生交几十美元可参加三次考试,每次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只要你愿意、有精力、有时间,高中至少可以参加14次高考考试,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或成绩达到自己的满意度为止。另有PSAT(Preliminary SAT),又称预习SAT,是美国中学十一年级生参加的审选优胜奖学金候选人的考试,每年10月举行1次。PSAT也仅考英文、数学,每科满分80分,将英文成绩乘2加上数学成绩计算总成绩,如超过200分,即成为国家优胜奖学金候选人,再以自传、在校成绩、课外活动、社区服务、领导才能等,综合判选出得奖者。由于每年全国仅有2000名获奖,为高中毕业生之殊荣。学生获得PSAT奖,也为高中毕业考入名校,奠定可靠基础。

第五,考试评价观念不同。

有两个小故事反映了中美此差异。一国内幼儿园学生名叫小峻,很爱玩,是个快乐的男孩。妈妈也没逼孩子学数学、认字什么的。她想让孩子在幼儿园时多玩一些,等到小学再开始学习。谁知到了上小学时,学校要求孩子参加“入学考试”。内容从两位数的加减法,到笔画繁多的生字。小峻不懂两位数加减法,也不认字,连什么是考试都不知道。天真的孩子在“试卷”上随意涂鸦一番,交了“白”卷。结果,学校拒绝录取小峻,理由是成绩没上线。用中国父母的话说:“输在了起跑线上!”

矿矿到美国不久就进了学前班,上小学前,也经历过一次“入学考试”。那应该是矿矿经历的第一次“统考”。关于这个“入学考试”,其家长一无所知,直到开家长会老师拿出矿矿考试的成绩表时,他们才知道。老师还给他们分析了矿矿在语言方面所表现的长处和短处。矿矿当时刚来美国不到一年,说梦话还是汉语,一切尚处在适应阶段。然而根据这个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校专门派了一个英语老师给矿矿一个人上小课。一年后,矿矿的英语突飞猛进。一年级的老师特米尔太太给矿矿的评价是“非常漂亮的书写,优异的发音和阅读”。

同样的“入学考试”,一个把孩子拒之门外,一个帮孩子找到不足,并设法帮助孩子进步。这两个小小的故事反映出中美教育观念和考试观念的不同。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淘汰功能。检测只是手段,因为面对检测的结果,我们可以有很多目的:发现问题,改善之;发现人才,选拔之;发现特长,培养之。当然,也可以包括“择优汰劣”这一目的。但那不是考试的功能,考试只显示检测的结果。至于怎么处理这些结果,与考试功能无关。

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成了“淘汰教育”,美国的教育反倒成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第六,中美两国高考录取机制不同。

中国已经过去的三十年高考选拔之规则,“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掉下去了,重新上桥再走,反复几次,能过去就过去了,过不去“桥”的就淘汰到社会中来,有的反而成为精英领导和管理人才,大多数过去“桥”的反而成了被领导、被管理的公务员、技术员!所幸,当前我国的高校录取选拔机制,正在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发展,不过目前来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毕业文化水平测试在高校录取中,绝大多数只做为参考,仍然以每年6月的高考成绩做为录取的主要依据。

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高中毕业前一年的学年平均成绩;第二个就是SAT的成绩;第三个标准是学生的社交参与能力。美国的高中是四年制(初中两年),所以就是高中三年级的平均成绩。私立大学在录取学生方面对于这一条的掌握比较宽松和灵活,他们看重的一般还是考试成绩。但是公立学校往往将这一条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一个学生的学校表现和出勤率、平均成绩都很重要。SAT考满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美国SAT考试可以重复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最高分做为成绩向大学寄发,只要在大学规定的申请截止时间之前寄出SAT成绩都是有效的。但这项成绩并不是大学成绩的唯一依据,甚至不是主要依据,招生录取时大学正看重第三条标准。他们要在学生所寄到的个人履历中寻找是否参加过什么社团,担任过什么职务间,做过多少义务工作,你有什么组织能力,例如到老人福利院去帮助老弱病残者,或者到医院、教会、基金会帮助过多少人士。美国大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只是学习成绩好充其量也不过是书呆子而已,这样的学生不要说哈佛一流学校没有兴趣,即便是州的地方性高校也不会括入囊中。

如果说这三条是比较硬性的规定,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虽然有点主观性,但是在大学录取中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本人写的一份自荐信,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所大学。这是一篇不超过两页纸的信,实际上就是一篇文章,你要一下子打动看信人的心,使他愿意看下去。如果这封信无法打动他,那么这个档案袋基本上算搁浅了,最后每个学生都附上三位教师的推荐信,这是录取考官第二要看的内容。

第七,在上述观点不同的基础上,我重点深入比较一个中美两国在学校教育和招生录取中对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的不同。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排队划线,一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上没上线,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去年,美籍华人学者黄全愈先生一位朋友的孩子,离重点线仅1分之差。就这1分,孩子最后去了个一般的学校。⑦那些仅仅多两三分的同学,有些竟上了重点大学。难道说高出两三分就一定是个品学兼优的人吗?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明显的反证。

其次,美国大学承认学生参加高考SAT的每科最高分,他们认为你这所以获得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个能力,而其它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身体不适、平时作业考试太多使自己处于考试的混沌期或者甚至是什么其他偶然因素所致。不像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考生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因而患得患失,平时“一、二、三模”都很好,偏偏是高考考不好,完全是偶然因素在作怪!

除了高考成绩,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有平时成绩。在美国高中4年中,学校教师对每位学生随时随课都记分,考试算分,平时作业算分,作实验算分,课堂讨论算分,有的教师甚至连出不出勤都算分,日积月累,到了高校招生时,很多学校就用这个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大学招办在审核申请材料时,会注意看你的学校成绩的发展趋势,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有些高中毕业生,是被大学提前录取的,12月份接的通知,到来年的8、9月才上学,中间有几乎长达一年的时间是在“休息”的,大学会“监控”这些“准大学生”们,如果该生成绩出现大滑坡,或者犯了较严重的错误,大学仍然会取消该生的录取资格。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平时成绩选什么课,大学招生办据此去分析你选修这些课程的动机和心理。比如,你的成绩单和SAT的考试显示你的理科类成绩很好,而你又尽选理科课程,或者你选的都是一些容易的课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的兴趣狭窄,不敢挑战自己。

最后美国许多名校更看重的是课外实践活动及效果。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就是对这些“状元”的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I或ACT和SATII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在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⑾高校招办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于参加什么活动,而在于干得怎么样。有些学生样样活动都参加,但没有一样特别突出,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反而显得突出。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为穷人盖房子,坚持不懈,终于“感动”招办人员。有一年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销了大量饼干的学生。因为他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孩子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⑿大学看中的是这个敢想能做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几乎是美国每一个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学校学生会的干部,各种学生俱乐部的头头,各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都是大学“猎取”的对象。

社会大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也是更让大学动心的原因。除了领导组织才能外,美国大学招生办还要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吴琦幸先生一个美国朋友的女儿,学习成绩平平,SAT的成绩也只达到她想要申请的学校的最低标准。但是正在她申请的时候,她的父亲生了癌症,而且不久人世。于是她将这件家庭重大事情作为主要内容来写,其中讲到她父亲中年来美,就是希望她能够在这所学校中读书。言辞恳切,打动了录取官的心,终于如愿以偿。⒀正因为自荐信的重要性,在美国人就流行一种申请大学写作文体,编造一些动人的故事来打动录取官,有的成功了,有的则适得其反,因为假的东西终是缺少感情,写得再好,只要细节出错,整篇文章就如沙上建屋一样经不起推敲。不过也有很多人成功了。美国的高中学校有对学生必须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硬性要求,否则无法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10个小时,黄先生儿子矿矿的高中要求如下:高一需要5小时,高二需要10小时,高三需要10小时,高四需要35小时。⒁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要想在这方面打动招办录取人员,60或70小时的“学雷锋”也不一定够格,所以许多学生不用学校组织,都是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从高一到高四,矿矿干过的义工工种繁多,大多是到城区里为穷人,伤残人服务。不“学雷锋”,就别想申请好学校,成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流行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自愿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服务里。美国高校更看重的是这种货真价实的社区服务。有些同学到贫困国家搞扶贫活动,自己掏国际旅费,年年夏天到南美的穷乡僻壤去帮那里的人盖房子。完全自费,完全自愿。

最能引起大学招生办注意的还是一些学生自己搞的有创意的服务性质的活动。例如,举办为某个灾区的义捐活动,组织一个专门帮助伤残者的慈善团体,等等。从策划、到组织、到实施,搞“一条龙服务”。这种活动既能表现学生的领导才能,又能表现关心他人、关心社区的良好道德品质。此外,美国高校招生录取申请表上都有一栏“有偿工作经历”,要求填写你从高一到高四所做过的工种和工时。一般来说,打过工的,特别是做那些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有关的工作并且工时长的,就会被认为注意学用结合、联系实际,而且有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强,因而受到大学招生办的青睐。这些是和中国的家长、教师、大学招生办的思维恰恰相反的,按照中国这些人的思维,打工不过是为了增加生活经验而已,打工太多,势必影响学习成绩;到了毕业班,家长或高中学校更不可能让自己的学生去从事课外实践活动了。而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其家长可能把孩子送到美国上高中直至大学毕业。这在当今的中国已成增长的趋势,在美国的“小留学生”们,初来美国,很不适应美国的高中学习和生活,比如上课方式,教师固定教室,学生经常变换(因为实行修学分制),课堂上中国学生往往一言不发,认真听讲记笔记。可这不符合美国高中规定,在美国课堂发言占学分比重很大,约百分之五十左右。另外大学招录中更看着社会实践服务活动。⒂

以上是对中美两国在高中学校教育和大学招生录取两大方面学生的表现、学校的要求、大学的招生录取程序和方法做了一个详细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做为西方教育的典型代表,不仅在学生学业成绩要求方面,而且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方面,都有符合教育培养人才规律的具体措施。在学业上,不仅要求认真学,而且要求会学习、会发问、会解决;不仅有统考的成绩单及其详细的分析和结论,而且更注重平时成绩。在大学招生录取中,不仅看重学生的SAT、ACT等高考成绩,而且注重日常表现;不仅看重学生参与活动的领导组织素质,而且更看重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而在同期的中国,传统高考教育虽然开始在变,但目前来说,仍然以唯一的6月份高考成绩做为最主要的招录依据,而且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刚刚起步,许多省市出台的只是一些指导性意见,并不具有强制性。这也是“钱学森们”之问的根因所在!

二、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大学录取和教育培养模式比较

不仅从中美高考“生态”不公平程度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制度的机械滞后,而且从20世纪的中国不同时期也能得出相似的的结论。一个简单的例证,中国解放后现代著名的杰出人物包括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均是在解放前国内外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20世纪初清政府新政改革中,政府开始主动地大量选拔派遣官费留学生,历史上的清华大学和河南大学,就是专门培养留学的预科大学。

民国的大学教育和新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免费的,而经济迅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及至高中教育成为中国家庭支出的重中之重。另外,民国国内大学教育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开始,已定下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基调,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在长沙一师的大学教育,也体现了传统学风与自由学风的互相争鸣,最终主张僵化的教育理念的校长张干被主张自由学风教育的孔昭绶、杨昌济所代替,而且毛泽东本人偏科,在考取大学时采用的是写文章而不是分科考试录取的办法。民国“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原则,国立、私立、教会大学并存的情况,“自由平等、宽容民主”的教学风气,都是不争的史实。而当代中国大学教授屡次传出抄袭论文、剽窃他人成果甚至个别大学领导严重违法违纪被捕的新闻,也是不争的事实。以上这些值得当代的中国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反思。

三、对于中国高考改革和高中学校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从现代中美、传统与现代中国在高中学校教育和高考录取中的“生态化”不平衡的对比中,我个人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一些个人不成熟的建议,以期待能为高考改革交上一份“试卷”:

1、中国当代高考诟病备受争议,却无法马上改变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一个比较有名的重点大学(如北大)虽然有自主招生资格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但仍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争议。另外各省录取分配名额不均,也长期引起不满。说明高考“生态”问题严重,不公平现象存在,在这种局面下,教育部在网上定论,高考分科不分科今年8月见分晓,实际上没有多少分晓,仍然是文理分科,仍然是统一考试,仍然是许多省份自主命题。新任教育部长刚上台,就接到了十多位国内知名教授联名上书袁部长的公开信,质疑我国现存的高考制度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在这里,我献一策:各大学均可采取“荐举制”,即学生自我申请推荐,介绍自己的专长及实效,并附上校长和至少三名以上课任教师和班主任的推荐意见,由大学在6月高考来临前审阅招录完毕,不是更好!

2、鉴于中国高考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国家法律、教育部和大学以及高中,均要制定针对自荐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严格管理和处罚制度。比如说,一个学生要自荐,在文学方面有专长,法律知识和规章制度就要规定这个学生所出具的所有证明及其涉及到的相关单位所负的法律和行政责任。敢于“冒天下大不韪”者、以身试法者,必将受到法律的处分。

3、大学招生录取自荐的学生,不应只看学生的兴趣专长,还要审阅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工种、工时和活动后的社会评价。不能校长说班主任说学生有爱国精神、人文情怀,就确实有了。还要看这类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及其效果,也即大学招生办必须有一套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详细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4、大学招生录取不应只看重高考总成绩,还应在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平时学习成绩(不包括学校组织的考试)的基础上,倾向于学生所选志愿专业的高考单科或相关科目成绩,只要与所选专业相一致的一科或相关科特别优秀,就要参照该生平时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来特别招录。为了防止高中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虚假,大学可在高考前组织专门的学业测试,设定诸多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方案,并要求学生当场完成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当场考评。不过所有程序必须公开、公示,包括招录人员的资质、素质。

5、高中学校教育必须实实在在“强制性”改革。一是重视学生平时学业成绩测试,包括上课出勤、课堂问答、平时测验、期末统考。二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测评不能简单地以A、B、C、D判定,应有具体可操作的详细方案,此条尤其重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有相应级别的等级证书和社会评价。三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实效要有学生和家长的公开评定,以监督、促进教师对学生教学和评分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以上三个标准必须随时按程序全部公开、公示,中间哪个环节出现舞弊,都要追究相关人员及学生的责任,包括法律责任。

7.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篇七

在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整治“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的通知》中,知其精神含义为建设美丽城市总目标。确立要坚决贯彻落实,要深化学习教育,认真整改规范,加强督促指导,从严从实抓好整治工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景观亮化工程,要分类指导,防止在整改中一拆了事,不要造成新的浪费。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规范到位,防止出现偏差。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工作品质。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量力而行推动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要把财力真正用到发展和民生急需领域,好钢用在刀刃上,力争一切从实际出发,为群众谋幸福。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会遇见各种困难问题,需要有埋头啃硬骨头的情怀,又要有大胆做事、不怕得罪人的工作作风,久久为功,方能推动城市面貌的改变。树立城市建设新理念,以群众需要、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和财力水平,量力而行推动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把财力真正用到发展和民生急需领域,把补短板、惠民生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城镇建设工作中,一些建设区域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要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坚持实事求是、精准施治,稳妥有序抓好整治工作。不忘初心使命,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上一篇:酒店迎接父亲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创建省级绿色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