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

2024-08-23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

1.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 篇一

新疆2015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科学知识基础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2.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3.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公正阶段是在。A:2—5岁 B:6—7岁 C:8—10岁

D:

11、12岁以后

4.狗、鼠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A:连锁学习B:规则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

5.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7.跑步比赛时,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马上起跑。这种现象是。A:同化 B:条件反射 C:顺应

D:无条件反射

8.“萝卜”和“菠菜”等概念后,再去学习“蔬菜”这个总括性概念。这种学习称为。A:符号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9.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10.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11.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这说明心理发展的哪个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定向性与顺序性 D:差异性

12.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应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这种原则被称为原则。A:客观性 B:发展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教育性

13.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各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4.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15.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6.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A:道德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17.新学习的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即上位概念的一个特例,它完全可以由上位概念派生出来而获得意义。这种概念学习形式被称为。A:关系类属学习B:总括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派生类属学习

18.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19.下列现象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是。A:狗见食物分泌唾液

B: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后,单独呈现铃声狗也分泌唾液 C:白鼠由于按压杠杆得到食物奖励而增加继续按压的次数 D:人类的望梅止渴现象

20.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的动机分类方法是。A: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B:近景的动机与远景的动机 C: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1.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2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环境

23.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的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 B:关系转换说 C:共同要素说 D:经验类化说

24.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25.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6.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A:模象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27.教育心理学形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的时期为。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后

28.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29.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对事物反应的总量体现了创造性在方面的品质。A:可逆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流畅性

30.1903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的作者是。A:弗洛伊德 B:桑代克 C:皮亚杰 D:马斯洛

31.某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按照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的智商计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A:80 B:100 C:125 D:81

32.道德行为的依据是。A:道德动机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品质

33.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叫。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34.由先前影响所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叫做。A:功能固着 B:定势 C:习惯

D:认知风格

35.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36.“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37.下列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是。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3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39.由于对道德结构成分的认识不同,唯智派强调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是。A:行为训练 B:说理教育 C:移情教育 D:意志教育

40.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41.情感具有。A:不稳定性 B:可控性 C:深刻性 D:社会性

42.俗话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表明人的个性特征具有。A:稳定性 B:差异性 C:客观性 D:独立性

43.“无意义音节”是发明的。A:奥苏伯尔 B:马斯洛 C:艾宾浩斯 D:布鲁纳

44.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理想我45.掌握知识,系统地论述并解决问题而激发的学习需要,按照奥苏伯尔的说法属于。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归属内驱力

46.下列不属于观察评价技术的是。A:行为检查单 B:逸事记录 C:成长记录袋 D:等级评价量表

47.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与这个理论相对立的理论是。A: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B:尝试—错误说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48.智力落后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的儿童。A:80 B:70 C:60 D:50 49.个体早期在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里,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在某个心理领域内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关键期

D:心理断乳期

50.认同和。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2.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 篇二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狭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形态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主导)(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及形式的稳定性)。

20后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与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就不同②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影响还表现在对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教育资源控制与分配方式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上。人的依据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②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种种需要。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意义: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制,项目教学制,特普朗制。特点: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选择: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根据教学目标~;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内容~;教学对象~;选择恰当时机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运用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小学常用的:语言信息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实际操作(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技能自己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听课方法:一看二听三说四想五记。课后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再现所学内容;提醒学生整理笔记;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量力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 去理解知识,学以致用)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

教学设计原则: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反馈性原则步骤:教学目标的阐述;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计划;教学设计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要求:1导入环节2问题设计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4练习设计5教学后记 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措施的设计4教学评价的设计依据: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3教学内容的特点4教学原则的要求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案的内容:1设计教学目标2进行学习任务分析3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4设计教学评价5编写出教案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定义的理论:课程即教学科目(观点不全面);即学习经验(杜威);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学校教育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雷尔,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理论分类、代表人物及主张: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社会中心~(布拉梅尔德,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学习者中心~(包括经验主义~和存在主义~,杜威,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他认为,课程必须以儿童的生活像沟通,应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存在主义~(奈勒,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资源的分类:来源(分校内、校外、信息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性质来分(自然/社会~)载体(文字、实物、活动和信息化~)存在方式(显性隐性)功能特点(素材性和条件性)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泰勒‘四段论’)过程~(斯腾豪斯)环境~(劳顿和贝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学习兴趣的培养: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 ①改革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②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渗透情意因素,激发兴趣,帮助人人成功 ①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②运用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1按计划学习②专时专用、讲求效益③独立钻研、善于思考④自学⑤合理把握学习过程⑥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⑦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策略

(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

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心理学 知觉选择性对比性整体性恒常性组织性。

记忆感觉(瞬时)~短时~(承上启下)长时~(永久储存);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境~(亲身经历的信息)和语义~(储存一般知识和规律);外显~(意识的控制下)内隐~(自动无意识~);程序性~陈述性~(对有关事实和事件)。过程:编码、储存和提取三阶段,表现为识记、保持和再现。思维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种类: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为直观动作~形象~和逻辑~;日常生活经验,经验~理论~;解决问题方向,聚合发散;逻辑思维参与的程度,直觉分析;是否按照常规思路,顺向逆向;创造性程度,常规、创造性~。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想象含义: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种类:无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有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类:无意~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起来的,是人所特有心理现象;有意后~兼有两种特点,高级状态,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内容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况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合理的期望值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

5、具有健全的人格。学校教育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原则:辅导对象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目标防治和发展~功能帮助与自助~关系尊重与理解~方法聆听和疏导~过程全程辅导与突出重点~手段传统咨询与现代咨询手段~环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途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技术1系统脱敏法: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2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

道德发展特点:认知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道德认识和动机是具体的,而后逐步形成概括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能力也在发展:开始只重视教师和别人评价,以后发展到对自己和别人进行独立评价。道德行为方面往往由不同动

机引起;行为的抑制能力比较差;容易模仿成人或其他儿童的行为。规律:循序渐进(儿童期是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量变到质变(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由浅入深)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疏导~(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长善救失~(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尊重依赖、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集中教育(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做好衔接工作)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美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意义:审美-游戏活动使儿童适应现实世界、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主要手段、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世界,培养道德情操和早期人格。原则: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美育与实践~与德育智体劳动技术教育全面~;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途径艺术教育,生活美育,自然美育方法艺术、自然、日常生活手段。

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小学生感知觉发展很快,准确性和系统性不断提高;注意力有很大发展,注意的时间和范围渐长渐宽,转移也逐渐灵活,但注意力不稳定,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想象力丰富,从形象片段、模糊向越来越能正确、完整的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口语书面表达能力都提高;自我意识更加明确)情绪情感(特点是较外露、易激动、不深刻、持续时间短,随年龄增长,情绪反应向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友谊感等高级情感活动发展)意志(总体讲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较强的约束力)个性(小学期间是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关键时期,学业成败社交能力同伴关系教师的评价都是影响其今后个性倾向性的重要因素)社会化行为(喜欢过群体生活,常几个同学一起上学回家做功课等,被称为‘集团时期’这种集团的形成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关,也是形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必然过程,在此期间对学生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影响因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②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③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④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加涅的8层次5分类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婴儿1.5基本信任和信任的冲突;儿童3自主与害羞怀疑;学龄初期5主动对内疚;学龄期12勤奋对自卑;青春期18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成年早期25亲密对孤独;成年期65生育对自我关注;成熟期65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感。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前道德阶段1-2他律道德~2-8(自我中心~5权威~8)自律或合作道德~8-

11、12(从服从变为平等的观念,主观价值标准)公正道德~以后。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9(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2习俗水平15(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学校管理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财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思想教育~经济~学术~。

学校教育制度(分支型)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确立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规划》明确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体系,健全~保障机构。

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直线型结构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

职能型:组织中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能管理的业务;直线-职能型: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矩阵型: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任务系统。

教师学习心理学意义: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意识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教师科学的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方法: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的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反思教学经验。

班级管理意义: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内容:对班级整体活动和整体工作的管理;对学生学习的~;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对学生增强体质和卫生保健~;对学生校内外课外活动的~;对班级财务的~;其他方面的~。模式: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民主~目标~。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方法:目标管理方法、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情感沟通。原则:全员激励原则;自主参与~教管结合~情通理达~平行管理~协调一致~。

民主管理方法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主的熏陶,有利于养成民主的作风;班级管理者运用民主管理的方法,能够体现师生平等,有利于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沟通,营造和谐班级气氛。要求:班级管理者首先要具备民主管理的理念;用平等的人际关系代替有等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扬民主,努力把班级的民主管理渗透到各个方面去。

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作用:有利于促进班级组织与每个学生个性之间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求: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让学生自主确立班级目标,自主制定班规;试行”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值制”;班级事务实行”包干负责制”;实行”学生品德行为规范考核制”;建立’班级教导会’制度。班级日常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班级工作的要求出发,对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班级状况进行的经常性管理与教育。意义:为班级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切入点;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内容:思想常规管理;纪律~学习~活动交往~环境卫生~安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规范制度管理而轻人性化管理;重课堂活动管理而轻课外活动管理;重封闭性管理而轻开放性管理;重经验型管理而轻科学性管理。对策: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作用: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职责与任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常规工作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组织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班集体特征: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集体舆论;高度的凝聚力。要求方法: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核心队伍;建立~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活动特点: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多样性、时间伸缩性;辅导力量的多方面性。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及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维持和发展社会的稳定;有助于活跃学生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内容:德育活动;学习~科学技术~体育~文学艺术~社会公益劳动。基本类型:晨会活动(特点:教育性及时性简短性)班会活动(班级例会、主题班会、班级其他活动)步骤: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总结提升。组织~原则:针对性原则、教育性、主体性、多样性、计划性(下:整体性易操作性)。

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有班级学生或少先队员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生活化原则)类型:主题教育、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游戏活动、少先队活动(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特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文学艺术~体育~社会~传统的节假日~。形式:群体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10—20人。学科小组、技术~艺术~体育~)个人活动。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非正式群体含义:自发形成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以个体性向爱好或共同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群体。特点: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群体中沟通密切,信息传播带有一定的私密性;构成结构上以同质结构为主;群体中地位等级不明显,群体角色协调性较强;群体中有较权威的‘首领’。管理对策:加强班级组织的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担任社会角色的需要;班主任成为各群体间关系的协调者;利用非正式群体的资源,促进班级建设的积极发展;做好消极型非正式群体‘首领’的转化工作。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课堂 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形象性、合理性、蕴理性、含情性。新课改下的要求: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新课改下的具体应用: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动作创设情境;语言;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背景’;利用谜语、儿歌;问题;运用想象。

3.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 篇三

一、单选:

一、1教学方法的表达手段是语言

3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是4教学方法的物质手段是 5教学方法依存的形式是

6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7斯金纳提出的教学理论是程序教学理论 8布鲁纳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9心里学家维特海默、苛勒、科夫卡提出的学习理论是10场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拓扑心里学家11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里学家桑代克 12加涅认为学习的最主要的外部条件是13美国著名的心里学家、教育学教罗杰斯教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中心

14前苏联著名心里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学理论学家赞科夫提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5美国著名心里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结构

16奥苏贝尔基础的教学理论是 17布鲁纳于1960年出版的教育著作是18前苏联合作派教师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教学理论称为 19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教育家

20认为人类和高级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做有反应过程、这种学说被称为顿悟说 2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22符号(信号)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2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三、24中国社会科学院卢仲衡提出的教学模式是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25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及其研究人员所提出的教学模式是26暗示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27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教学模式是28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具备的软环境是29江苏省南通师范就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建的教学模式是情境教学模式 30上海顾泠沅教学实验小组经历长期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是“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

31教学模式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的四、32教师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述法

33演示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

34教师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对事实和问题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是 35为丰富感性认识,在讲授某一课题前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的方法为参观

36根据练习的目的的不同进行分类,练习应包括掌握知识的练习、形成技能技巧的练习和发现和发展潜能练习

37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38的学习方法是 39衡量默读能力的主要标准是对内容的理解 40研究性学习强调 41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

42在理解和不漏内容的情况下,快速吸取书中内容的读书方法是43根据艾宾浩斯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复习必须

五、44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技能是导入技能

45用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板书方式是图示式板书 46备课最深入、最具体的一步是47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挂图、游戏等各种手段导入的教学称为情境式导入

48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考的提问方式是扩展式提问

49教师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放录像等方式结尾称为

50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一直达到理想结果的提问方法是

六、51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特点是反思性

52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是

七、53在人类历史中、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54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列出一系列有关媒体选择的问题作为问卷,教师根

据所列问题逐个深入考虑,从而找出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这种方法叫问卷选择法

55在选择教学媒体时,把选择的问题排列成一定的程序,教师对每个问题回答“是”或“否”而进入不同的选择分支,最终完成对媒体的选择的方法叫流程图选择法

56收音机、扩音机、无线话筒、录音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属于音响媒体

57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将各种媒体与教学目标或类型用二维形式排列,从中找出在特定教学要求下媒体的最佳效果,这种方法叫矩阵选择法 58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属于59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学习反应分析机、多媒体系统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属于综合媒体

60幻灯机、投影仪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属于

二、多选:

一、1影响教学方法内容和结构的前提条件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氛围、教学素质

2教学方法的内容要素主要有

二、3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的学习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班杜拉认为人类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动机过程

三、5范例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范例性原则

6教学模式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设计预期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对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四、7讲授法具体可划分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 8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9课后复习的主要方法有10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有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

五、11理答的形式有提示、探究、转引、回问、延伸

12根据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提问可以分为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自答式提问

六、13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基本特点是全面性、科学性、开放性、反思性 14纸笔测验的特点包括可操作性、可比较性、测验范围较广

七、15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主要特点是

16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本类型有教学游戏型、模拟探索型

17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有

三、名词解释: 一1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二、3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四、5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6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讨论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互相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8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9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六、10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1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2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七、13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4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四、简答

一、1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1发展性2情感性3主体性4多样性5技术性

3简要回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和学习性质、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学原则5依据教师的素质条件6依据教学目标7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8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4简要回答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1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位中心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二、5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3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4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5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6注意学生的内部动机。7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6简述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1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2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足起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7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1“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三、8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综合性2发展性3递补性

9简要说明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4学生讨论5教师讲解

10简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创新的原则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3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4突出学生主体原则5开放的原则6实践探究原则11简要回答“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2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3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4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5回授——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6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12简要回答暗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1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2学前动员3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四、13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4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读书学习法2讨论学习法3研究学习法4实践学习法5循环学习法

15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些?1教育学生爱好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3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4教会学生一些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16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2心里调节的方法指导3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4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5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17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1课前准备2专心听3仔细看4善于想5敢于问6勤于解7重点记

五、18备课包括哪些内容?备课的内容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种计划: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种计划即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19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步骤?一是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二是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三是精读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20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教学目的要写得具体明确,切忌空洞抽象。2有创造性,即依据教科书。3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21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适宜性原则5多样性原则6普遍性原则

22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1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2引出部分答案3提供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4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5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6从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等方法进行提示

13简要回答课堂结课的意义与作用1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2具

有强化主题,明确要旨的作用3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4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5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6训练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六、24中学基本的评价方法有哪些?1纸笔测验2课堂观察3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25简述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1体现多维目标2适当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比例3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26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1学生的参与状态2学生的交往状态3学生的思维状态4学生的情绪状态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27如何实施课堂观察?1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2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

28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1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2选择记录的工具3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七、29简述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煤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0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交互性强3共享性好 31简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1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 2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3网络教学促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4网络教学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五、综合一、1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2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3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学逐步过渡到即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或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作出最佳选择}

二、2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全面统一2教学过程观: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存在着差异性。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5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三、3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2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现代的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3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据统计,我国已有20多个教学模式,而我国在教改实践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也达10多种。}4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即从一种思想或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用实践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确立这一教学模式}

四、4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1研究性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学习活动包括观察、考察、归纳、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5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1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2书写规范,有示范性{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子的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标准、清楚、美观大方,不潦草难辨,影响学生的学习}3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要准确、恰当,能正确反映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意图}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板书也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枝蔓有序、繁简适中、逻辑性强}5重点突出,有鲜明性{教师的板书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学生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课,了解全貌,抓紧要领,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6合理布局,有计划性{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7形式多样,有趣味性{老师板书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

4.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 篇四

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错误。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错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错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5.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错误。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答:(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答:(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答: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我道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自我调控能力则可以使学生自主行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例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在要求,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阶段,到“他律”阶段,再到“自律”阶段。(3分)(3)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3分)2.答: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2分)

2.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2008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正确。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正确。(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⑴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⑵问题必须有科学性;⑶问题必须明确具体;⑷问题要新颖;⑸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5、简述教师的作用。

(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2007 三.辨析题

1.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3.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4.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正确。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正确。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52.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53.简述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答: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是:⑴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⑵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⑶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订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⑷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54.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答:一个好的班集体主要特征有: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④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五.论述题。

1.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答:⑴善于学习。学习是运用特定方式和方法摄取知识以扩大知识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从学习内容看,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从学习对象看,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来看,要勤奋敏思,善于交流。⑵恒于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⑶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或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⑷勇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要有实践的意识、勇气和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②要讲究实践的方法。

56.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2005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正确。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对班级管理工作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亲近的导向和动力。

2、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错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所以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素质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忽略教育本质的要求。

3、调查法师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适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错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研究是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研究对子昂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价值。

4、《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错误。《学记》是我国最早出现论述教育的著作,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的思想,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

5、在德育工作中尽量对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正确。这是遵循了德育的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把对每一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学生的品德的表现。

四、简答题

1、简述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要符合国际对义务交易课程的要求,及、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是制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恰当合理的比重,以租金学生全面、和谐和均衡发展;综合性是之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密切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联合和交互渗透,是哥们课程整合起来产生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一贯”只将各类课程按纵向关系组织起来,从而使学习者的学子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制定性内容和非指定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去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

2、简述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

作为教师,除了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辨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外,还应具有:

(1)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竟堪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为实践好研究者角色,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科研能力。

3、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带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内容。

(2)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一,教育实现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第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人才;第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第四,教育可以加强民主进程。

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5、简述学生应遵循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重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历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去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互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知既道德认识;情既道德情感;意既道德意志;行既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道德发展,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可以是学生在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行动;情和意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行事人的思想品德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的统一发展。

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全面性要求教师要全面关心的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其次,要注意多段性。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相应的要素如手进行教育。

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复杂性。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正训练过程。

(3)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统一体,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多端、长期反复的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蓬生蔴中,不扶自直。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思的蓬生长的麻田里,不用人吗去扶持也能长的挺直。这句谚语用来比喻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就可以得到好的发展。从教育学角度来考量,这句话强调的是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1)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第一,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第二,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第三,环境是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涵因素是内部实现的。

5.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 篇五

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

2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

3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学逐步过渡到即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

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或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作出最佳选择。

结合实际分析教师如何巧妙的运用教学艺术!

1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处理学生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的机敏性,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敏性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机敏性。

2充满风趣的教学幽默。寓讲解于幽默之中,寓讲评与幽默之中。

3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全面统一

2教学过程观: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存在着差异性。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5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现代的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

3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据统计,我国已有20多个教学模式,而我国在教改实践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也达10多种。

4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即从一种思想或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用实践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确立这一教学模式。

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1研究性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学习活动包括观察、考察、归纳、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结合实际分析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1以质性评价统整替代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的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的评价范式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功能转变的关键点。

3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改变划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积极的、个性化反应。突出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特点。

4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测验的试题不能孤立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富有真是性。

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上一篇:市总工会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下一篇:高速公路副队长竞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