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08-22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1.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一

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如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展开探讨,以抛砖引玉.

作 者:王景峰 Wang Jingfeng 作者单位:刊 名:广西城镇建设英文刊名: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年,卷(期):“”(5)分类号:U469.13关键词:公共交通 快速公交 城市道路

2.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

1 轨道交通行业优势

1.1 速度快

一般城市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 时速仅为10公里左右, 如果赶上高峰期, 会造成路面更加拥挤, 叫人寸步难行, 而地下列车不受地面限制, 能以最高时速80-120公里的速度快速前进, 交通能力可见一斑。

1.2 占地少

地面上有限的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扩充, 已经无处开发利用了, 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却是处于地下, 不但非常节约土地资源, 而且还不占用优质资源, 可以说, 地下交通建设与地上建设相比, 只占地面土地交通方式的1/3-1/8左右, 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1.3 运力强

对城市交通而言, 公共汽车在普通路面行驶时只能运送5千人次左右, 就算是使用了专用道路也仅为1-2万人次。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强大的运输能力, 单向每小时最大运输能力就高达8万人次, 可见其运力强大程度。

1.4 单位能耗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拉动内需, 促进城市经济向综合性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低耗能特征明显, 据统计轨道交通单位能耗比公交车节约30千焦, 比小汽车节约2131千焦, 极大的节省了能源。

1.5 安全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可靠, 在其发展中, 出现的安全问题几率极少。据对交通工具死亡安全率的测算显示:地铁安全率100%, 自行车为1.7%, 市内摩托车0.5%, 私人小汽车2%, 市内公共汽车为8%, 轨道交通安全性能对比便知。

2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

国内轨道交通虽然有一定的成绩, 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 这些问题, 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城市由于需要投资的项目过多, 地方财政较为困难, 在资金缺口较大、没有社会融资的情况下, 就进行开发建设造成资金运转压力加重, 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轨道交通不能支撑城市跨越发展;大部分城市为了扩充发展, 没有合理进行系统规划, 就仓促进行建设, 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规划不合理, 盲目开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自主能力不强, 开发能力不够, 导致许多重要设备不能自主开发研制, 造成轨道交通投入增大。比如:直到2010年, 国产信号系统才得以推广;国内安全认证体系不健全, 使许多国产技术成果再好也得不到合法推广, 导致国产技术成果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 促使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加快制定行业标准, 全面推广技术成果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调研力度,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在制度建设上与国际进行无缝接轨, 加大推进城规工程和装备产品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把具有市场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和装备进行互联共享, 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新兴产业企业境外营销推广, 通过建立网络、培育科技创新能力、自主核心技术推广, 把有实力的企业推向国际供给市场。

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设备核心竞争力

科学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 就要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 推广自主技术成果, 我国自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后, 明显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各种新产品、国产化装备进入国际市场, 但国外各种机构技术认证导致了国产装备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与国际接轨, 尽快建立、健全城规工程和装备产品安全认证体系,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装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同时政府还应扶持实力雄厚的城市轨道交通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 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较强的跨国公司, 进军国际市场。我国《“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提出, 要加大对交流传动技术、网络信息控制技术、转向架及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及气体动力学技术、直流断路器、大负荷开关、铜合金接触导线、高可靠数字化轨道电路、ATP无线通讯列车自动防控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的全面开发推广。离自主开发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 国内现在研发模式还信赖国外先进技术支撑, 只有不断加强交流、学习、消化、研究, 在总结技术经验基础上, 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放大思维模式, 靠自主研发的产品, 进入世界前列,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3.3 合理布局和规划线路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 只有充分做好城市基础调研, 在进行轨道线路规划考虑到全局性和战略性, 才能把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合理衔接组合, 形成城市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轨道交通线路, 使各条线路均能够持续发展, 形成一张城市交通网络格局, 真正的方便百姓出行需要, 不能不顾自身财力, 盲目进行城规交通项目投入。特别是要来历查办那些未经国家审批、擅自开工的城规交通项目。

3.4 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融资问题是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投资主体的单一情况, 造成了外资、设备和技术很难介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民营资本更是在体制上得不到认同, 只在外围参与一些不重要的建设项目, 而主要的依然由政府财政支持, 政府财政资金紧张, 造成资金链断裂, 虽然部分国内建设项目允许国外贷款, 但融资狭窄制约了轨道交通发展, 各种原因导致了轨道交通融资途径的不畅通, 制约了发展。只有相关部门不断创新, 加大并拓宽融资渠道, 采取特许经营、融资租赁、外国政府贷款、发行债券、信托、上市等方式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才能从根本上填补资金缺口, 推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

3.5 全面加强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

不断强化各交通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所科研能力, 加大对施工企业、运营单位技术提高和培训, 把院所与企业有机整合起来, 全面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总结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成果进入院校, 科学培养技术人才, 在轨道交通开发上, 要完善用人制度环境,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来看,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最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依然还是在各交通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所集中, 成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 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 只有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 才能有效把培养、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4 结束语

文章高度概括了目前制约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通过五项发展策略, 打破行业发展壁垒, 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不断解决问题完善不点头, 全面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展, 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全面铺开, 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能够改善我国大城市交通堵塞, 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交通模式不同的是, 轨道交通优势和发展前景更加明显, 这也是轨道交通能够普遍被接受并日渐成为人们出行首选交通方式的原因。文章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优势的阐述, 重点分析了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 全面提出促使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1]徐学珍.城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战略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6) .

3.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创新 篇三

关键词:传统景观现代城市景观匮乏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ST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17-02

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在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要求下,要发展创新就应该重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融入感情。

1传统景观的设计理念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拟神山仙境,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1.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

主附水体之间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木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1.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1.3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

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景观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园林风景区的面积不拘大小,但在有限空间获得无限的意境,就要巧妙地借取园内外景物,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值得借鉴的传统景观设计思路

纵观中国古典景观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景观设计理念,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基于对人类在追求理想环境中的一些本质力量的认识和对古典传统景观设计思路的认识,一个理想城市景观的设计必须具备:

2.1尊重自然

建立人与自然间亲切友善的关系。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中水的过程、生物的过程,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自然的格局。

2.2尊重人

这里的人是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是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而不是被当作奴隶或被征服成为观众的人,当然也不是临驾于普通人之上的贵族和君主。尊重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

3对中国目前城市景观建设的认识

3.1缺乏对自然的尊重

特别要指出的是,没有善待城市中的自然山水及生物,几乎在大江南北的每一个城市,自然形态的河流被裁弯取直,被填埋,被切割,被覆盖,被裹上水泥外衣,河流不再有生态功能,要知道水系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就在于水与土地、与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3.2缺乏对人的尊重

特别要指出的是:城市中宽大的景观大道,切割城市机体:大面积的铺装广场,暴晒于烈日之下:展示性的水景、花坛,仅供参观而无可持续的功用:毫无特色的大尺度的构筑物,都带有机器设计的展示性城市的特点,缺乏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尊重。

3.3缺乏感情

我们所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有含义的。这种含义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世世代代与自然的适应和交流过程中沉积下来的。它使每个人知道其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使每个人认同于某一地方,而产生一种归属感。而我们能看到的城市,要么在仿古风中失去其在历史中的定位,要么在欧陆风中缺乏其空间意义上的定位。城市场所性的丧失,导致了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迷盲。

4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创新

4.1要融入传统设计思路,促进城市地域文化传承

苏州园林、平遥古城、泉城济南等这些继承下来的古典景观园林风格,为每个城市注入了灵魂,但是这些也都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很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丧失了方向感,追求当下利益,驱使很多蕴含文化传承的时代建筑、特色地域环境消失在当代,造成了城市文化传承的断档。例如:大家都知道深圳的前身是个小渔村,建设速度值得称颂,如果让一个陌生人去看,就只知道它是个现代化城市,具备很多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却看不到它发展的速度,如果能在现代化建设之初将小渔村的一些特色建筑、地域环境保留下来作为现在城市绿化、公园、游园的一部分,那么这个现代城市的文化就能很好地保留下来,人们看到的就不仅是个固态的现代化城市,还有这座城市的动能,甚至整个中国城市的建设速度。这一点在西方发

达国家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罗马的斗兽场、巴黎歌剧院,都能很好地为城市注入文化灵魂。而且将这些历史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就成为城市的一处景观,既不影响城市美观,反而成为代表城市的特色景观建筑。

4.2保护环境,尊重自然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九级大地震就是很好的印证。所以人类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要妄图征服自然,只有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大自然才能很好地造福人类。在景观设计上更应该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则,但是一些城市为了所谓的美景,将水草丰美的河床用水泥硬化,结果使大自然原有的净化功能完全丧失,直接造成了水质下降。一些城市为了开发新区,就直接将原有的地域环境,彻头彻尾用钢筋混凝土覆盖,变成大广场、高楼大厦,使一些特色的地域环境都消失在城市盲目扩张的过程中。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保护环境认识程度很高,例如:纽约曼哈顿地区的中央公园从这座城市开始发展之初就规划保留了下来,如今这片原始的土地历经百年没有被丝毫侵犯,不仅净化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也成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标志之一。韩国的母亲河汉江,流经城市的河段也曾被水泥铺装,当人们认识到水系自然净化的功能后,就又复原了河流的本来面貌。所以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处很好的景观规划

4.3以人为本、融入感情,为都市邻里关系提供感情交流平台,促进群众的幸福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这一点在每年春运期间巨大的客流量就能感受到。随着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城市也涌现出许多较大的社区。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进行社区景观开发建设,将人们的感情融入到社区的景观规划中去。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雨后春笋般地涌出了很多年轻、优秀的城市,人们为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速度感到自豪时,却感觉周围的人际关系很陌生,幸福感在下降。穿梭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开始怀念那些改革开放前农耕时代人们融洽的社会关系。景观规划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同样能够起到桥梁、平台的作用。景观规划是城市、社会灵魂的一部分,在一些较大的社区,适当融入一些群众感情交流平台的景观规划,能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和谐氛围。在这一点上可能就需要当下我们自己动脑子发挥了,其中我所居住的社区就有一例融入感情的景观规划,在一栋居民楼前的绿化地带,建房之初有一个用来抽取地下水的井口被保留了下来,之后,人们自发将在这里建了一个小压井,压井出水正好为一些人们洗衣、洗菜提供了方便,人们在洗涮闲暇时聊天,就很好地沟通了感情、促进了邻里关系。这个只是人们自发促成的一处景观,其实在我们做景观规划之前完全可以向这方面考虑。在景观规划中点缀些感情,会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5结语

4.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

浅谈农民进城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分层中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长久以来,由乡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没有间断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同时农民们为了改变他们所处的生活,所以,他们就外出谋生。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赚的钱越来越多,涌进城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对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民工进城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点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什么事情都有相反的两面,儿民工进城的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有利的方面:

①为自己也为农村带来了相当的经济收入,一来可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来可以增加农村的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可以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③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还能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

④迁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缓解就业的结构性压力。

⑤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繁荣市场、促进消费,促进地区社会发展。

⑥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够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

⑦迁入往往伴随着城乡文化的融合。

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入改善了城市的人才结构。

其次,也有不利的影响:

①农村教育发展受影响;

②由于农村青壮年的迁出,家中没有“顶梁柱”来撑大局,家庭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造成乡村的治安环境恶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③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基层组织建设受影响。

④由于劳动力外迁造成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农村里只剩下那些不适宜从事田间劳动的老幼妇孺,从而引发了如今各个对方普遍存在的田地抛荒现象;

⑤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家庭问题不断显现。

⑥大量的人口迁入导致了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毫无疑问,怎么庞大的群体要生活,必须谋生和找工作,而如果城市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就必然会造成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压力。

⑦贫富差距矛盾更加激化,两种文化碰撞显性化;

⑧影响城市形象第四,大量的人口流入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沉重压力。

⑨新增的人口良莠不齐,为了生计他们会采取任何办法来生存,所以一部分迁入者就有可能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从而社会秩序混乱。

5.浅谈房地产发展和城市建设 篇五

新一轮城市建设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商机,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改变城市的面貌。**市是山东省省会,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12月被划为沿海中心城市,1994年被中央定为中央城市。总人口580万,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1995年以来,**市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9.7%。房地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房地产市场的框架基本形成,推进了投资主题的多元化和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化进程。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换,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供需关系基本平衡1998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保持了每年30%的增幅,2002年的投资额为1998年的3.2倍。2002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6.4%,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开工面积在200到300万平方公里之间。当前**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面临

三个重大课题,第一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构筑现代新兴工业化城市空间载体,实施新一轮房屋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计划到2013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10年经济总量平均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城市能否适应和保障社会发展的责任尤其重大。拓展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创造和谐环境要求日益强烈。**目前中心城区177平方公里。这个区域常住人口达到210多万,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压力增大。为适应城市规划的需要,按照规划发展新区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计划在5年内完成交通、管网、河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老城功能,改善旧区任务也相当艰巨。**有2600年发展史,是国家级历史名城,同时,历史形成的老城区面积大,人口多,居住条件差,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历史文化风貌亟待恢复和保护。多年土地基础设施和文化等资源亟需整合与翻新。为使老城翻新,按照我市人均发展目标,近5年需要在老城区改造的房屋达到3000多万平方米。为把握新世纪头20年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全城的总体目标,确定了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城市环境的基本思路。力争在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2013年国内生产总之达到3900亿元,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城市人口达到400万,把**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今后5年作为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房地产将有大的发展,发展的动力源于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2007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700亿元,以占GDp7%的比例参考测算,房地产开发约需190亿元。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按照今后5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07年我市城市化率预期达到58%,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测算,2007年城市人口新增56万人,按照目前我市人均住房30平方米测算,至少需要增加住宅1600平方米,如果考虑机械的需要,至少翻一番。到时住宅将成为消费的热点,近5年以来,我市的收入房价比由7.3降到6.1,有利于扩大市场的市场需求。

**市建设的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立足当前,满足使城市更加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需要对城市现状做深度改变。按照到2007年末人均达到3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基本实现户均一套、人均一间的标准,整个康居工程开发量相当于九五期间的4倍。必须运用市场机制,逐步推进。面对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片区改造,应积极实行多元化投资,让开发企业担当重要角色,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筹集资金的压力,又可以发挥企业的效率。一大批实力强、水平高的房地产企业,将成为**市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也必将带动新一轮房地产开发,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其次是创新机制,实现城市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和谐发展。我市新一轮建设的方针非常明确,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加宜人的住宅。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必须促进城市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和谐发展。政府的责任,是搞城市的总体规划,管理好土地的一级市场,建立公开、公正、规范的市场秩序,依法行政,并引导各项服务完善高效,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房地产企业应当在公开、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理念创新、机制高效、开拓市场的优势,通过创造让人们满意的精品工程,实现企业追求卓越、服务大众、壮大企业、良性发展的目标,最终为改善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做出贡献。虽然政府和企业各自担负的社会责任和追求的效益不尽相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规范,一定能够找到处理两者关系的最佳平衡点。

在城市建设中,政府除了调控以外,还直接承担公益性基础建设。政府要领导好组织建设的双重责任,促进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建设的和谐发展。第一,需要健全市场规则体系,房地产业的鲜明特点是产业链长、跨度大、关联紧密,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产品,关系到行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项目审批、规划条件、土地供应和资金筹集等环节都涉及到政府调控,完善市场规则需要对房地产生产、销售、服务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审批程序、规划顶点程序、土地供应程序、售后服务和物业管理等环节制定规则。第二,需要建立高效的行政体系。房地产是受宏观政策影响较为明显的行业,行政服务是政府支持房地产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市非常重视对房地产业的引导和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开发企业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造移民时代房产精品和居住环境;同时调整改善市场供给结构,增加中抵挡住户的住房生产,合理调整房屋价格,适应不同家庭的水平。近几年来,有数个百万级的大盘相继启动。数码港等住宅项目的开发,以现代科技为核心推出了智能化、生态化的新概念住宅,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推广,引领了**房地产业依靠高科技发展的方向;阳光项目标志着**搭上了国际列车,阳光100、国际新城等各具特色的小区已经成为城市的亮点。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需要政府的服务做得更加到位。一方面树立环境发展观,通过宜人的环境提升人气,通过人气的聚集促进发展。在房地产行业大力创造功能性、舒适性、景观性、经济性的有机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适应住宅消费主体由福利消费向个人消费转变,住宅消费需求由生存性向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适应大规模旧村改造。

此外不可或缺的还有,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的房地产市场离不开发达的中介服务,这不仅有效降低社会成本而且可以转移社会职能,使市场更公平,真正把行业协会办成企业自主的民间组织。加强与金融、评估、交易、物业、保险等中介的关系,成为企业联系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同时还需要提高政府的调控能力,在市场条件下,房地产不仅有鲜明的市场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需要政府调控,这种调控需要照准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探索弥补市场缺陷的调控机制。具体操作起来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变革规划调控方式。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整体策划的优化组合,是城市发展的先导,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要提高城市规划的前展性、预见性、统筹性和指导性,最大限度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作用,这都需要科学的机制保障。**市建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立了城市专家规划委员会,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实行了重大项目面向国内外招标,面向社会公开征询各界对规划的意见。通过发挥决策机制的功能,精心深化,重点规划,取得了**市总体发展战略研究、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交通规划设计、重要片区和结点城市设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等重要成果。第二,完善市场化供地机制。科学合理的供地是市场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对3300平方米进行了拉网清查,围绕完善土地调控制度,从总体上拉动房地产发展和土地市场供求,进行了精心的策划研究,同时进一步修订了市场化供地的程序,对开发用地依法公开全部实行招牌出让,把经济房建设纳入商品房管理等新的方式探索。从实施老城改造出发,为实现中低收入的需要,必须有一批规模较大环境较好的经济适用房,包括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房;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对经济适用房等扶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运作方式值得探讨。政府从土地收益中给予经济补贴,变补砖头为补人头有利于政策的显现化。第三,建立协调机制。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市房地产呈现多元化投资趋势,外资内资大集团的介入,企业机制也逐步提高,但融资问题仍是开发企业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市建立了协商对话制度,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也促进了市场信用制度的完善。第四,变革建设审批方式。必要的行政审批和监督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有效的审批和监督就是对守法人的不公平,对违反人的放纵。但是传统审批方式计划色彩很重,一个政策需要几个月,甚至跨年度都难以完成。我们新一轮的建设,如果不从审批问题突破是难以实施的。**市建立了承建项目审批机制,展开新一轮城市统一组织,将分散在十几个部门的审批环节相对集中,对建设项目规划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批,一个基础资料完备的项目只需要15天就可以完成。同时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保证了规划和用地的严格实施,有效制止了新的违规建设行为。第五,突破拆迁难点。做好拆迁工作已经成为旧城改造的难点,**市将全市统一6个区位,统一确定房屋价格,这样做虽然方便了操作,但是在指导原则上背离了市场,没有把住宅标准纳入总水平框架内考虑,形成了标准和价格的双轨脱节并行,也不符合国务院城市拆迁房屋管理条例。根据住房用途,以房地产评估价格确定房价的规定,今年我市对住房拆迁的补偿规定进行了调整,总的思路是变行政定价为市场评估价。修订的办法有四个特点:一是采取直接评估。一个拆迁项目一评,评出不同类型,细化到不同房屋类型,以体现被拆迁房屋的市场价值。二是确定评估机构。由原来拆迁人选择改为公开,拆迁项目评估机构的选定采取抽签方式,被拆迁房屋所在居委会代表监督,评估结果先向被拆迁人所在居委会通报,之后以书面形式向被拆迁人公布,如此一来,既保障了拆迁人的权利,又避免了暗箱操作。

三、采取了相应的补贴性。做出按照规定时间搬迁交房的规定。四是奖励费不是按照面积而是按户计发,体现了公平,对弱势群体给予了照顾。拆迁办法修改后,效果非常明显。过去政府定价实际上的补偿很高,但是拆迁的进展很慢,这次按照市场评估,实际上最后还是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补偿的价值比过去市场定价还略有降低,群众反而比较满意,重要的是大大的加快了拆迁的步伐。最近我们路造需要加宽的道路和需要拆迁的50万平方米,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99%。事实证明办法的实施效果非常明显,有利于推动房地产的开发和加快房地产建设的步伐。

六、变革经营城市的运作方式。经营城市是不断升温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与房地产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总的来说政府经营城市是依法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政府收益将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取之于城市用之于城市。保证城市的永续发展,保障政府收益,是目前**市正在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

6.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六

一、景观设计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在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开始时,就把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不应像以前一样先规划好房子,再做景观规划设计。二是,四方互动,甚至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把房子像种树的一样种进去,用建筑去巧妙的分隔和围合空间,使建筑和景观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同时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

二、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但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开始不再机械地搬用西方式园林模式。甚至开始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他们根据各地方区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居住区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三、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

四、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与均好性

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五、使用现代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六、结语

7.浅谈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出路 篇七

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规划

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 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的发展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市情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确定了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按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战略要求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 建设以林木为主体, 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实现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 形成城区公园及园林绿地、河流、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 使全国70%的城市林木覆盖率在2050年达到45%以上, 使城市的人居环境有显著的改进, 使城乡绿地实现一体化。

按照这一战略,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 应根据城市建设的规模、性质、布局、气候特征等规划出城市林业建设的布局、规模和数量, 要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 编制城市林业规划, 在城市林业规划中应该包括林种的选择、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范围内的绿地、道路旁的绿化等内容, 建设完整、结构合理的城市林业体系。

2 依照规划进行城市林业建设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依照城市林业建设规划, 建成以花草林木构筑的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特征, 以林木为主体, 森林与其他植被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圈, 形成城区、近郊、远郊及自然保护区的林业之间协调配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还要将林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中的各个项目从投资到验收, 绿化不达标的不能批, 也不能验收, 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城市建设。

3 行政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配合

城市林业建设虽然主要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 但是需要很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搞好, 并且只有实行行政领导目标责任制, 才能将林业建设顺利的开展下去。如党政主要领导应承担第一责任, 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协调和安排到位;林业绿化部门负责公益林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和市场建设部门分别负责园林外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设施建设, 不因人设岗, 政策具有连续性, 并且对各个部门在推进城市林业建设中的活动进行严格考核, 作为判定城市政府是否履行环境综合整治职责的标准。

4 大力开展公众参与

城市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 而环境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人们享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 可以依法参与环境管理、监督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林业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举动, 只有全体市民共同参与, 抵制毁占林地、绿地的行为, 支持绿化建设, 城市林业建设才能长足发展下去。

政府还也可以把公众组织起来, 成立民间的护林组织, 或是支持市民自发形成的保护森林的团体, 开展林业发展的学术交流、科技成果推广、监督政府的依法行政, 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涉及林业建设的重大调整, 可能对市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开工, 应当召集市民参加听证会, 并且听证会的笔录必须在最后决定中有所反映, 以免流于形式并在将来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5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林业科研投入

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 主要是政府投入, 但这是不够的, 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经济功能来筹集资金。如上海规定凡是在《上海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从事大型成林建设, 且经过规划批准的, 可适度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体育、休闲和生态观光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建设。还可以利用林地发展经济林、苗圃、花草基地等林业产业。城市林业中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一般也大多来自财政拨款, 还有企业和个人捐款, 可以考虑采用发行环境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基金重点用于扶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大型生态林、环城林等生态公益建设及公路两侧林带、河道防护林、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护。

另外, 为了保持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 相关技术的开发必须也同步进行, 例如开发新的植物健康监测及信息交流方法以促进植物健康综合管理, 了解树木生物学特征及预先采用维护植株健康的方法可降低植株栽培成本, 以及研究生态恢复技术, 预测在各种资源管理状态下, 植物群落将来的生长及发育。林业科技不仅能够促进城市林业的进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6 林网化与水网化结合

这是上海在发展城市林业建设中首次提出来的, 其内容是:基于城市特点, 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 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 改善水质, 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 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 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 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以期在发挥森林净化水体作用的同时, 较好地利用城市水体改善森林生长环境。这一经验很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摘要:城市林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森林与城市相互支撑的平衡关系, 来支持和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力求找到城市林业建设健康发展的出路。

8.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空间 篇八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空间

引言

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也是深远和多方面的。文章将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对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角色、作用及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要性的论述。

1.城市规划

1.1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有时候人们在经常使用一些近义词来表达这个概念,城市设计是在城镇范围内空间发展,特别是建设发展的调控。其责任范围从对土地只用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一直延伸到对房屋外形的三框架设计。

1.2城市规划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四种文明形态的演化,城市规划在其发展历史上也相应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1.2.1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以后的繁荣,20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城市规划任务、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大变化,城市规划从对物质环境的关注转向对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关注。这次转变是实现了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的历史变革。

1.2.2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90年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使得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生态”这个新的主题,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城市发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而且也为城市乃至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于是有关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探索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焦点和共同的责任。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这是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2.城市空间发展

2.1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规划不能再局限于对空间布局传统技术型的安排,而必须考虑如何为城市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首先为城市选择战略性的空间发展方向。

2.2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并不是仅仅描绘一份美好的蓝图,更要研究如何将长期、远景的规划转化为可实施的行动策略,也就是要关注城市空间的运营策略。城市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里既包括城市新建区域的拓展,也必然包括衰败地区的复兴,尤其是随着高速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完成,如何让衰败地区重新恢复活力成为一个更重要的课题。

2.3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关注对战略性空间资源的布局,一些旗舰项目、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往往是大范围、系统性的,城市规划对这些项目的恰当选址,不仅能够满足这些项目自身的功能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片区乃至城市整体空间的发展优化。

3.建筑空间

建筑物的平面,不过是它所有的墙壁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一种抽象的投影图,它的实感只是纸面上的,绘制这种图只是出于施工的需要,用以量取构造上各部分的距离。室内室外的各个立面的图和剖面图则可量出高度,然而建筑艺术却并不在于形成空间的结构部分的长、宽、高的总和,而在于那空的部分本身,在于被围起来供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在建筑中,人是在建筑物内行动的,是从连续的各个是视点察看建筑物的。可以这样说,是他本人在造成第四维空间,是他本人赋予这种空间的实在性。由于每一个建筑体积,一块墙体,都构成一种边界,构成空间延续中的一种间歇,这就很明显,每一个建筑物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间,全部由建筑物本身所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由建筑和它周围的东西构成。这样看来,显然多有那些我们曾排除在外,认为不能算真正建筑的对象——桥梁、喷泉、凯旋门、树群,还有特别是建筑物的立面——在城市空间的形成中都将起作用了。美丽的装饰从来不可能创造美丽的空间效果,这是不容质疑的,那么下述事实也同样不容质疑,即令人满意的空间,如果未铺以四周围墙面的恰当处理,也是不足以创造美观的空间环境的。美观的房间被恶劣的配色、不相称的家具和不良的照明效果所破坏的情况是常见的。毫无疑问,这些因素是比较次要的,是较容易改变的。而空间则是固定好的。然而对建筑物的审美评价既要看建筑有的性质,也要看各种次要的因素:可能有雕刻的,如有一些附加的三維空间装饰,有绘画的,如采用铺砖、湿壁画和画幅,还有其他因素如家具等。如果我们现在已经明确,作为建筑师不应在建筑上突出装饰性实质,使之超过空间性,那么作为评论家和历史学者,我们就不应当突出我们对装饰手法和图案效果的爱憎来作为我们评价所有时代建筑的唯一标准。在这里举例一下内藤广的作品——《海之博物馆》,它不事浮夸,具有严肃的特征。不受教条约束是他的基本原则。他的作品具有简单的几何形状和清晰的内部结构,而且不在材料上作假,与其说《海之博物馆》产生与独特的条件,不如说从一开始所有的决定都源自一个确切的概念——构造。他作品所形成的强烈的场所精神,以及舍弃空间形态作为建筑设计的主导地位代之以时间占据核心的设计思想,表明了他在20世纪后期开始的建筑创作中强调“原生形态”建筑的探索,并通过深入研究建筑设计中各种复杂的组成要素,并使他们达到平衡来最终实现这一探索。研究他的“原生形态”的建筑创作,将为我国建筑创作道路提供另一种思考建筑的方法,在现今经济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对实现民族建筑、地域建筑的复兴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与我们《824艺术展厅》有着一样却又不一样的概念。我们并没有舍弃空间形态,反而是加剧了与空间形态结合的建筑构造,来使之与其他环境达到平衡。

4.建筑历史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建筑历史主要空间概念的历史。对建筑的评价基本上是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评价。如果没有内部空间,一件作品就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评论,如对上面已谈过的那些类型的建筑物,这些构筑物或建筑物不管是提图斯凯旋门、图拉真记功柱或是伯尔尼设计的喷泉——都已超越出了建筑的历史范围,而适用与归入城市建设史的范围,进入体积构成的整体中,而他们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则应归入雕塑史的范围,如果对其内部空间的评价是否定的,该建造物就属于非建筑物的范围,尽管它的装饰成分可以属于真正优秀的雕塑史的范围内的实例,也不能算作建筑,如果对于其建筑空间的评价是肯定的,这样的建筑物就应归入建筑史的范围,尽管其装饰效果不佳,也就是说,尽管全面看来该建筑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最后,如果一座建筑物的评价在空间的概念方面,在体积造型方面和装饰效果方面都是首定的,那我们就面临一个群有的,完整的艺术品,它的全部形象手段都结合成一种高超的艺术创作。

5.结语:

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肩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更多元的时代责任。我们必须摒弃简单的工程技术思维和追求经济效益至上的狭隘目的,而从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更深刻的社会角度来努力实践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谭纵波; 公共建筑[J];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02期

[2]周岚; 建筑空间论[J];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9.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篇九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城市人也不例外。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付诸实施,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图”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前苏联生物学家场诺斯基、美国生物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等学者分别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在总结我国生态农业几个典型事例(生态村、生态农场、生态县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设想,并于1988年初开始生态试点工作,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何谓生态城市?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道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段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世界城市化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将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加2050年将达到61%,21世纪可谓是真正的“城市化”世纪。但另一方面受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限制,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科院第一号国情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必然受到三种基本态势的制约:第一,人口规模规定了中国现时代和未来的消费基础,人口增长规定了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程度,人口素质规定了资源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第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开

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极限„„;第三,中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具有先天自危特征„„”。为此,我国政府于l994年颁布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此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1996年3月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发展战略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经常提及的所谓城市“超常规发展”的突进模式,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一城一地局部的利益和发展,陷入短期突进,长期停滞的怪圈,而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城的路子。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龙头”。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四、生城市的发展策略

土地使用规划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并应有相应的评估措施。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的日照、风场等物理环境关系。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景观整体性。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脉连续性。交通运输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车数量。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必须将环境与经济要素纳入其综合评估范围,包括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以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工作与办事效率。理配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城市规划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慎密计算,统筹布局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热力、环境、绿化、抗震、防灾等各项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重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绿化系统。具体可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和道路绿化。并有效加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

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与利用,创造有吸引力的易于接触和使用的亲水空间。建立高效的污染排放控制系统,即物质还原体系。包括工业废气和废水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城市区域噪声达标覆盖率等内容。这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保证系统。有效保护生态建设中的生物资源。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从大国土的广度、大生态的高度、大资源的深度,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致力于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水平上的全方位保护,从而使生物资源各得其所、丰富多样、生机勃勃。

结束语

新世纪的城市发展,应是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环境。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1] 宋增民 《 生态与环境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吴良镛 《走向持续发展的未来》[J]3.城市规划,1996,(5):4—8

[3] 于志熙 《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杜,1992.

10.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篇十

摘要:近年来,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热点,采用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和新的节能技术已成为打造可持续空间的主要方法。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以打造生态副中心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从功能与项目策划、结构与布局形态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核心区;规划策略;绿色交通;生态基础设施

引言:

近年来,生态概念已渗透到规划学科的多个方面,采用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和新的节能技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空间的主要方法。其中,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包含集中布置建筑物、鼓励功能混合、创造完整绿地、综合评估利用滨水和绿化区域,新的节能技术包括有效收集屋顶雨水、设置区域综合供热供能系统和太阳能技术等。

一、立题

丁卯核心区位于镇江新区西部丁卯片区,是镇江市“一体两翼”双橄榄的城市结构的东翼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核心区前身丁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均已整体退出,现需要通过“退二进三”实现该地区的用地更新与环境提升,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地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

二、破题

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总用地面积2.6平方公里,范围内现状资源条件和建设情况复杂。如何从中理出头绪,塑造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形象?值得思考与探究。规划加强功能与项目的策划研究,以打造引领新经济、新生活的丁卯片区生态科技核心为目标,在项目策划方面,规划设置了文化(科技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美术馆)、休闲(河谷长廊、绿岛、滨湖公园和社区公园)、商业(精品商店、特色商业街、美食城)、商务(星级酒店、金融机构代表处)、展示(会展中心、展销中心)、科研(研究院、研究中心)、居住(零碳社区、风情住区)、旅游(度假休闲、康健疗养)等综合功能满足新城高端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在特色营造方面,规划依托基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水网体系和地形高差创造出湖泊、公园、地景等自然景观,且结合镇江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核心区“独特、可识别、可认同”的空间景观特色。

三、解题

规划以打造生态副中心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创造现代精致、和谐开放、刚柔并济的多元功能及独具魅力的空间景观环境。通过结构与布局形态控制,绿色交通引导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

1结构与布局形态:规划以创造工作、生活与学习互动的创新型空间为目标,将生态科技副中心建设的四大要素“交通、景观、配套和就业”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条曲线形中央功能带上,形成核心的、共享的、能够引发交流与互动学习的创新空间,成为整个规划结构的中枢。整体结构为双核关联、璞玉镶金、绿廊成网。双核强调入口的城市公共核和团结河的生态景观核,两核关联,强化集聚先期的发展。璞玉镶金,即在公共活力环上形成若干个功能活力点,通过条带拓展来协同建设。绿廊成网,即在核心区主要干道上预留较宽的绿化带,形成交织的绿色网络。

2绿色交通引导:规划以低碳为向导,形成“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优先”即加强公交规划形城市规划FORUM成内外一体、换乘便捷的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网络。“慢行友好”提倡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由河谷长廊、城市绿色屋顶广场、社区公园、绿色街道等构成步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友好”还体现在形成由全天候步行街区、滨水步道、风雨廊步行道、林荫道、特色慢行专用路等构成的多样化慢行道路系统,即“软性交通体系”。

3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副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通过一系列建筑节能、中水回用及再生能源等技术完成。具体做法有:屋顶绿化、街道绿地、太阳能利用和水循环系统。

3.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有利于增加绿化率,改善建筑和社区的微气候环境(如降温、改善空气质量等)。因此,规划采用30%的建筑屋顶建设屋顶花园,70%的屋顶表面采用浅色或反射表面。在规划核心商业综合片区采用城市生态绿色屋顶广场的做法,引入屋顶广场生态系统、雨水循环利用和“空中森林”的营造。

3.2街道绿地。完善道路绿化同时,将步行、自行车交通等慢行流线设计融入绿化空间,为人行空间创造舒适街道环境。街道绿地同样起到了汇集、净化雨水径流的功能,有效利用自然降水,营造多样化的生态廊道。

3.3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是未来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绿色能源。规划区的太阳能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新能源中心――新能源研发、展示和收集中心。太阳能照明公园――70%以上的户外照明采用太阳能照明设备。太阳能社区――鼓励社区内的太阳能用户,并结合社区中心布置社区能源收集中心,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

3.4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包括:一、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技术。规划通过对地面和屋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可用于土地入渗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道路冲洗、冲厕及其他一些生活用水用途。二、调蓄水体。开挖的调蓄湖面和水体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错峰排洪,防止城市洪涝危险。三、自然净化。湿地湖泊形成了天然的水体净化系统,促进水体自然循环,并调节城市微气候。

结语:

本次设计针对镇江丁卯核心区的现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城市空间建设的一系列策略,构建一个完善生态网络自循环系统,希望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片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凸显镇江新区的科技创新新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

[2]邵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11.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战略规划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全国144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5.68万亿元,在全国银行业中占比7.3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8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3%;不良贷款余额376.9亿元;平均资本收益率达到15.87%;共实现税后利润496.5亿元;平均拨备覆盖率182.28%,比全国商业银行的平均拨备率高出27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2.96%。小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155亿元,较年初增幅达到42%,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增幅,基本实现了城市商业银行大中小型企业信贷投放的“三分天下”,成为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生力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

(一)外部金融经济形势十分复杂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既要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又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还要防止通货膨胀。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合理处置调控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增大带来的政策风险,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审慎面对的首要挑战。

(二)风险抵御和控制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自2009年以来,尽管2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配售、定向增发、次级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手段增强了资本实力,但随着信贷规模的激增和跨区域步伐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导致资本消耗过快,加之对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系统性资本短缺问题凸显,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三)过度信贷扩张增大了系统性呆坏帐风险

2009年高达9.6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加之地方政府主导的贷款集中投向,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到有政府背景的“铁公基”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后续资金需求量大,不仅影响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使贷款集中度、中长期贷款占比和关联交易等风险指标恶化,还带来了资产质量下滑的潜在风险。

三、国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一)美国的社区银行

美国的社区银行是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组建并独立运营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普遍较小,主要是为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与之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它们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在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客户群、管理层和员工等诸多方面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

(二)日本的地方银行

日本的地方银行总部设在地方城市,并以总行所在的城市为经营区域,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地方的公共团体保持密切的联系。日本的地方政府对地方银行经营干预程度很大,高度强调地方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些银行开始扩张走国际化道路。但进入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地方银行的资产质量普遍恶化。目前,日本也正在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对地方银行进行改革。

(三)欧洲的储蓄机构

在欧洲,作为中小银行的储蓄机构最初由社会改革家、慈善家、宗教或互助组织、贸易行会、雇主和企业组成。储蓄机构主要定位于向经济发展主流之外的部门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大多数的储蓄机构都由政府参股或控股,如德国和奥地利的多数储蓄机构是由政府拥有和控制,而且主要是由州和地方政府当局控制。同时,各国政府鼓励地区性的银行积极参与全国性的银行竞争。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欧洲储蓄机构纷纷建立防御性的行业内部联盟或展开积极合作。

四、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增强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

1.强化董事会建设,确保履职尽责。要不断优化董事选拔机制,注重董事的责任心、道德水平和履职能力及继续加强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建设,逐步完善董事会内审体系、信息披露和沟通、资本管理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制度建设,强化对董事的履职评价,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2.制订科学的风险战略,确保稳健经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体风险战略的研究,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依据业务扩张和经营管理实际,及时补充资本金,确保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1.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城市商业银行要彻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由单纯追求资产规模的高增长战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发挥资源优势的特色化战略,依据自身的资本实力、地缘优势、管理能力、业务特点和人力资源状况,合理规划战略目标。

2.坚持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城市居民为方向,进一步突出经营特色。坚持三个服务的定位是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把握发展方向,坚持细分市场和客户,搞好网点布局和产品开发,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的地缘和决策优势,创新消费金融和小企业业务,走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三)巩固差异化市场定位,不断培育细分客户群体

1.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对市场份额、资本实力、现有客户、机构网络、品牌声誉、特色产品、研发和管理人才等资源禀赋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突出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能,制订并实施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

2.加强市场调研和业务规划。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锁定细分市场,围绕目标客户群体的特征,加强业务发展规划,改进运营和管理流程,提高产品创新、技术保障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适应能力,不断完善定制化、特色化的产品体系,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形成并巩固市场竞争优势。

3.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城市商业银行要进一步突出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在授信流程、评审标准、贷后管理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强化与中小客户相匹配的产品设计、流程再造和管理能力建设,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信贷文化、政策和流程中。

(四)创新管理体制,以客户为中心实施组织和流程再造

1.推进“客户中心型”组织建设。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建立以线条管理的“客户中心型”的组织架构,采取“先纵后横”的策略,在纵向上划分业务条线,以条线为单元归集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等职能,专注于特定行业和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再在横向上,进行各线条内部,分层次、分地域的职能架构设计。

2.努力打造面向客户的流程。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风险特征及服务需求,搭建运营、支持和管理等各项活动的业务流程,做到四个力求:力求流程内控措施适应客户风险特性、力求流程操作人员尽职履责、力求与流程相关的IT系统功能完备、力求流程各环节能够充分响应服务需求。

(五)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1.健全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组织架构。要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明确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别、各类风险偏好和容忍度、风险处置方式和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合理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通过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工具、流程和方法,提高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能力。

2.按照内控要求强化操作风险管理。要从整体上搭建起操作风险的三道防线,不断改进制度和流程设计,确保有效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同时,要高度关注授信和会计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强化业务的中、后台集中处理,减少授权环节,降低风险暴露,重点防范内外部欺诈,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五、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

144家城市商业银行按照经营地域、经营特色和服务功能三个纬度进行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有四个方向,即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特色银行和社区银行。后三类将是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选择。

(一)全国性银行。即部分规模大、业绩好、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机构扩张,扩大网点布局,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成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经营地域覆盖全国的综合性、全国性商业银行。

(二)区域性银行。即同属于某一区域(或者为行政区域,或者为经济区域)或有比较密切合作关系、有较强互补性和可整合性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联合重组,化解历史包袱,打破经营限制,做大规模,优化网点布局,发展成跨区域经营的、提供较全面金融服务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区域性银行。

(三)社区银行。即那些规模较小、自身条件较好、特别是历史包袱轻、盈利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支持,进一步优化财务状况,找准市场定位,并努力做精、做细,发展成规模不大、定位鲜明、主要服务于所在区域内的小型企业和居民的社区银行。

(四)特色银行。即规模中等、业绩较好、有一定潜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特色定位,立足当地,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发展成规模中等但具有很强产品特色或市场特色的特色银行。

六、结语

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公司治理,明确战略规划,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等有力措施,并在业务创新中转变方式,把握好原则,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必将拥有自己一片美好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兰州市商业银行:《准确定位 规范经营 科学管理 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材料[R].

[2] 杨家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赖小民:《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材料[R].

[4] 刘剑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及策略选择.金融研究[J] .1998,9.

[5] 陈愚.在深化和加快金融改革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广西金融研究[J],1998,11.

[6] 丁志杰.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2,(4).

[7] 刘豫闽,范丽红.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10).

[8] 《银行家》研究中心——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2007—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8.

[9] 王辉民. 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济南金融[J],2000,12.

12.浅谈高铁时代的城市交通发展 篇十二

对于“高速铁路”一词, 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接受的“高速铁路”定义为:最高 (日常/商务) 营运速度达到200km/h的铁路。狭义上的高速铁路是指传统的轮轨式铁路, 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而广义上的高速铁路则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1]。我国的高速铁路是指时速200~350km/h的铁路。

2 高速铁路的主要特征

高速铁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作为陆上高速交通运输方式, 与其他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相比, 高速铁路具有占用土地省、运行速度高、能源消耗少、运输能力大、产业结构优、社会效益好等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节约土地资源。

陆路交通运输, 由于要修建道路和停车场, 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而且大部分是耕地, 如果全线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 则更加节约土地。

2.2 较高的速度与效率。

高速铁路是陆上运行距离最长, 运行速度最高的交通运输方式。速度是高速铁路的技术核心, 也是其主要技术经济优势所在。

2.3 节省能源, 降低排放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大户, 能耗标准是评价交通运输方式优劣的重要技术指标。

高速铁路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污染。

2.4 运输能力大, 安全可靠。

高速铁路最小行车间隔可以达到5min, 发车密度可达每小时20列。与航空运输相比, 高速铁路除可能危及行车安全外, 全天24小时几乎不受天气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2.5 促进区域发展。

高速铁路的顾客对象多数以商务及旅游旅客为主, 旅客人数的增加将带动商业、餐饮、交通等的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强沿线城市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协调沿线及区域间经济发展。

3 高铁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

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非常大[2]。其主要表现在:

3.1 城市的半径大致等于高铁在1h内所能达到的距离。

我国高铁的行车速度为350km/h, 在未来20年内甚至可达到500km/h。这意味着我国城市的空间规模和地域范围将大大扩展, 各个临近城市加速融合为一体, 城市可组织利用的各类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数量剧增[3]。

3.2 高速铁路是高铁时代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经济组织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和投资的重点。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的重点也将转移和集中在城市高铁集疏运系统上, 充分发挥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3.3 高速铁路决定了城市系统构成。

在高铁时代, 城市交通系统构成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结构一样, 将在更高的层面回归火车时代。

4 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小汽车正在不断增多的同时改变着城市的规模结构以及居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正是由于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和使用、出行次数增加等原因, 促使我国城市交通需求超过缓慢增长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所提供的能力, 从而引起了城市交通拥挤。为此,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人意, 具体表现为城市公交事业投入不足, 公交服务水平低、差, 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等, 其结果仍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很低[4]。

5 高铁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5.1统筹协调, 推进以高速铁路为骨干的城镇群多模式综合客运交通系统建设。

5.2政策引导, 制订符合高铁时代要求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5.3建立与城市高铁集疏运系统配套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

5.4鼓励HST-TOD, 协调城市和交通的发展。

6 高铁时代的城市交通展望

未来10~20年, 是中国综合交通系统骨干网络现代化和高速化的重要时期。尽管高速铁路已是世界最大的规模, 但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依然不断加速。高铁时代的中国城市交通可能呈现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6.1区域交通一体化加速。高铁逐步渗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交通系统,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2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公共交通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作为城市高铁集疏运系统的主体, 城市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

6.3高速铁路和其他交通系统将大幅改变城乡交通系统结构。城市高铁集疏运系统引领城市交通系统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摘要:中国高速铁路建设, 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议题,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就高速铁路的特征、存在问题、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以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速铁路,城市,交通

参考文献

[1]胥军, 胥祥.中国高铁发展概述[J].硅谷, 2014, 01:8+150.

[2]徐长乐, 郇亚丽.高铁时代到来的区域影响和意义[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06:650-654.

上一篇:县委述职述责述廉报告下一篇:老师给学生赠言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