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共18篇)
1.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保证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当下的小学教育工作,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更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我们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些做法。
1、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专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就体现了浓厚的德育教育。课本讲述的是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名叫保罗的男人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把保罗的心灵予以震撼,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高尚品质。老师在此堂课中运用教材的具体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激起学生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教学完成后,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呢?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的书面知识中,而是联系到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深深地埋在心中,并进行传播,这样就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2、情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情景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
3、生字学习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们在带领学生们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学生一边识字一边接受道德教育。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构造特点鲜明。教师们依据汉字的特点,在授课中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造方式,发现汉字和高尚思想的关系,把汉字教学工作和德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敬”时,教师对敬进行组词,尊敬,敬爱,敬奉,并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用句子让学生理解敬的含义。敬: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尊重,有礼貌地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有礼貌地送上去。(4)谨慎,不怠慢。这些表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貌,在词句的运用中传达了礼仪知识,渗透出德育教育,无形中培育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
4、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这一教学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新课改的发展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师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进而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德育教育功能。
2.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二
现在再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准确地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 本文之所以用了这样一个题目, 是因为这是被大家规定了的校本教研课题, 所以不得不用。为什么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呢?这就又得谈谈“语文”是什么东西了。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语文”, 是用语文课本体现的, 它的最本质特征是“语言文学”。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还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话, 那么,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 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就越来越成为一本“语言文学”了, 它所展现给学生的课文, 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所谓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 正是针对这部分文学作品而言的。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为文传统是“文以载道”, 这个原则一直是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维护的, 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 当初写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确地用它来“载道”的, 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而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习惯了消遣文学、搞笑文学、泡沫文学充斥媒体的景况, 但我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 还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不是我们今天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才要往进去“渗”的, 是当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经把它“渗”进去了, 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 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说法的话, 只能说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提炼出来”, 而不是“渗透”。或者说, “渗透”的说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之外的“德”的东西渗进课文中去, 那么, 这种说法就更错误了, 因为它从根本上取消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那么, 把上面的说法表述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说这个表述好不好的问题, 就它所表达的内容来说, 也仍然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的灵魂虽然是“德”, 但它的肉体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灵魂与肉体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要被一个人的灵魂所感化, 无论如何都只能是通过接触他的肉体才能实现, 从现象上看, 我们始终都是在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 只是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受到了他的灵魂的感染;而且, 只要我们不断地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 我们就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他的灵魂的感染, 这是避免不了的。这里说的“始终和他肉体的存在打交道”, 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活”二字, 只有在这种方式中, 我们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 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 而是由某人介绍说“他”的灵魂如何如何, 我们也许可能会感动, 但得不到“感染”, 我们也许知道了什么是“德”, 但我们并没有得到“育”, 因为这里没有“育”的过程。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道理也正就是这样, 只要我们让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语言文字里, 学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 我们再用不着“渗透”或者“提炼”, 如果我们特别地把“语文”里的“德”的东西挖出来交给学生, 其结果是语文死了, 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说教, 这种情况只能叫“教”, 不能叫“育”。
“生活”在语文里, 就是在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的原作品中长时间地沉浸、优游、感悟、品味, 是《学记》中说的“藏焉修焉, 息焉游焉”。比如, 学习一首古诗, 在反反复复的诵读、默读、沉思之中, 那语言越来越熟悉, 那形象、意境越来越明晰, 接着, 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断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这时候, 我们就说学习者得到了德育教育, 而且是真正的语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说的“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所体现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 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的“德”, 而不仅仅是单调的政治说教。说这是语文的德育教育, 是说这里进行着“教”的行为的是语文, 进行着“育”的行为的也是语文, 而不是语文之外的“人”。
那么, 我们要不要语文之外的“人”——老师的“教”呢?当然要。我上文的说法, 是针对提出本文题目者的心理前提说的, 并不是一点都不要老师的“教”。我们在提出本文的题目时是有一个心理前提的, 那就是基于我们在平时写教案的时候, 不论那门课程, 都一定要写明白“三维目标”, 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 在教学中要把它作为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教学环节落实下去, 这样做的结果, 其实质是把“德”的东西从教材中分离出来交给学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 我们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题目这样的论点。我上文的论述就是针对这种心理期待说的, 与其在语文教学中搞这样的德育教育, 我的观点是宁可不要。课堂上有多余的时间了, 我们还是把它交给学生去读书吧。
我们的“语文”, 只要你学习它, 你就必然地受到一种“德”的教育, 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 所以我们才常常告戒学生不要去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 我们怕那些书籍中不健康的“德”给学生以不好的教育, 这是我们承认书不需老师的“教”就已经能够给读者以它应有的“育”这个事实才产生的担忧, 不然, 我们还害怕学生读那些不健康的书吗?给学生以一定的德育, 这是语文本身自有的功能, 我们用不着再在语文教学中开辟出一个“德育”的项目来让它陪衬甚至遮蔽语文教学的主体色彩。在这方面, 我们并不是没有教训。文革中不说, 就是改革开放以来, 如何使语文教学更纯粹些, 更“语文”些, 还一直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 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三
一、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德育教育
在讲解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把马丁·路德·金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介绍给学生。马丁·路德·金,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48年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1年间,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刺杀,年仅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伴随着种族主义长大的马丁·路德·金,深受种族主义的伤害,所以他积极参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但他主张的却是非暴力的斗争,而这种斗争方式的确是有思想原因的。他受甘地主义和基督教教义影响很深,是一位典型的和平主义者。他强调在争取黑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不应干违法的事,不能让“创造性的抗议堕落成为暴力行为”,必须要有“用精神力量对付武力”的崇高境界。我们告诉学生不仅了解我们祖国的历史,也要了解外国的历史,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英雄人物出现,他不分国别和地域,我们要学习他那种无畏惧精神,那种以德报怨的精神,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有一个梦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可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名句来激励学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没有梦想是不行的,有了梦想必须要为之努力奋斗的道理。
二、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和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不能成为附加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在教授《苏武传》一文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我国现在这些世界观模糊、是非观糊涂的学生是极有必要的。苏武,中国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苏武传》里讲述了苏武拒降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这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志节,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有《过零丁洋》一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我们的民族英雄们前仆后继为了一个理想,一个信念,不惜牺自己的一切。
三、作品知识点的延伸和德育教育
如学习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一文时,教育学生由如何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珍视民族文化交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以及其他亲友的关系。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人与人相处,如果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绝不翻旧账,这是最容易激怒对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别人痛处,这最容易让别人恼羞成怒,怒不可遏。
四、积极向上,富有人情味的作品和德育教育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不是独立的生存在人世上的,所以人是有思想会说话能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了对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的感情,在做官和奉养祖母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照顾祖母,他提到了这种感情正好教育这些自认为和父辈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学生们。让他们懂得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物尚如此,更何况人乎?
五、言传身教和德育教育
教师就是学生的表率,德高为师道高为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
4.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陈仓区贾村镇陵厚小学吴会星***
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德育教育中“形”与“质”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
1、教师的仪表和语言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师生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
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4、评价中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5.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五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厌学、早恋、泡网吧、群殴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义龙新区雨樟镇半坡小学
谯应国
曾有人说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得到性格、品质、道德等的共同提高。所以说,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培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学科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学实践中如何去渗透。教师们感到,语文教学本身就有“文道结合”的教学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似乎很难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掌握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上,教育工作者会发现有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素材,这些德育素材对进行德育渗透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而充分利用起来,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比如,在教材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光明小学校想向贫困山区的小学捐献桌椅,每张桌子要配以两把椅子。那么,光明小学校已经捐献了20张桌子,还要捐献多少把椅子才能正好配套呢”。教师就可以充
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三、教师言行示范,引导接受德育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比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责骂学生,应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之后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也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面对问题时不会一味地责怪他人,而是会了解原因再找寻解决方案。
7.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七
一、挖掘文章的重点字词, 明确思想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情意深长的。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常简单, 但用得恰到好处, 就格外传神, 这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剖析, 领会词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 在引导学生分析“松骨峰战斗”这一事例中, 我抓住“抱”、“掐”、“摁”、“衔”、“扣”等一系列词, 要求学生思考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为他们英勇顽强, 对敌人有着刻骨仇恨。) 通过分析, 学生由字词的表面了解到了文章的思想实质, 进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从而受到了感染熏陶。
二、挖掘文章的重点句子, 深化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还需要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其内涵, 让学生感知课文中的形象,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驿路梨花》中写“梨花”的句子文中出现了三次。 (1) 开头写:“白色梨花开在枝头, 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此为实写, 以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凡的小屋, 写出了优美的意境。 (2) 中间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为虚写, 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 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映, 使主题得以升华。由此可见, 这“梨花”是梨树上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是哈尼小姑娘梨花, 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在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文中有几次写到“梨花”, 并将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同桌间相互讨论写“梨花”的作用。学生通过活动, 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明白了课文的主题: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 歌颂了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由此, 学生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明白了人要有一颗爱心, 时时处处应助人为乐, 雷锋精神应永不忘。
三、引入情境, 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境, 指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图景、生动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阐明的深刻含义。教学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运用语言描述, 也包含着图像渲染、模拟表演、绘声绘色的朗读等多种方法, 诱发学生想象, 在头脑中再现鲜活的画面, 让学生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在思维上达到同步, 从而理解蕴藏在课文内容中的深远的思想意义, 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教学时, 要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再抓住“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来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个诗句表面看起来是写“花”、“鸟”, 实际上诗人揭示了安史之乱时期山河破碎, 人民惨遭不幸的现状, 面对大好春光、鸟语花香诗人也不觉得美了, 反而“溅泪”、“惊心”, 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正是在“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这一情境之上产生的, 这也正是本诗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 挖出文章的“真味”, 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四、在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一般分为两个课堂。传统的教学只组织校内的第一课堂教学, 不重视第二课堂教学, 甚至反对搞第二课堂教学。不可否认, 第一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主渠道, 但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具有实践性、人文性。假如没有语文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闭门读书, 语文学习就不会活起来, 德育思想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笔者建议:把课文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渗透德育思想教育。比如, 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的学习, 先分析祥林嫂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 封建专制制度的残忍,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让中学生认识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与腐朽。然后组织中学生深入家庭、街道、社会开展有一些对比性调查: (1) 当今中国的社会制度好不好呢? (2) 当今中国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呢? (3) 雷锋、王杰、孔繁森与《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比一比呢?通过调查、对比、思考。学生将更加热爱我们的新中国, 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更希望我们有一个文明、和谐, 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和谐社会。
8.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 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对学生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师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趣味性、直观性、极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特殊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影响、熏陶下,产生极强的情感共鸣。如《明湖居听书》一文,课前播放一段山东大鼓,让学生进入情境,领略山东大鼓的韵味,之后结合文章中描写黑妞、白妞精湛技艺的语句,让学生欣赏艺人高超的演技,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1.2 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有些作品塑造了丰满、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通过对人物的细节、语言、行动、主要事件的描述的等方面分析人物想象,使鲜活的人物形象重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背影》一文,这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学习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事事为儿子着想,尤其是父亲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儿子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讲解完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你们的父亲是怎样关爱你们的,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有的学生说着说着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说完后我及时总结,我们的父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们,那么我们如何老爱我们的父亲呢?学生们表示要尊敬父亲,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用实际行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亲。这样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情得以升华。
1.3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些名句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我们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应该充分利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熏陶、鼓舞,从而受到教育。如彭端淑的《为学》,文章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警辟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通过讲解,让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2 对作品的简介,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通过介绍作者、作品、背景时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当中,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态。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作者借这篇文章来表达他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的情怀。通过学生课下的搜集、课上的介绍,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理差距,能充分理解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询问学生,如果你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会怎么做呢?学生很快回答,要像苏轼那样虽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挫折,勇敢、坚强、乐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教材中有很多积极向上、富有风趣的民俗内容的课文,如《游山西村》一诗,其中“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写出了当地的民风习俗,学完后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了解、搜集当地的民风习俗,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利用写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读写过程中,写作训练也不例外。它不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而且还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反映。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品德高尚、看法全面、积极向上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课本资源、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学《故乡》一课,让学生认识造成故乡衰败、萧条的根源,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家乡这些年的变化。如生活改善、楼房增多等,结合自身感悟,要求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家乡巨变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好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而使学生对国家、社会,对党有更全面的认识。
4 小结
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把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健全而又完善的性格,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
9.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九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
院:数理信息学学院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高 方 艳 指导教师:郑 成 民 答辩日期: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2010届
作者姓名:高方艳
指导教师:郑 成 民
完成时间:2012年7月25日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
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高方艳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 班
摘要:人的智力和品德是彼此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儿童品德的培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要抓住义务教育教材的优势,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德育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的智力和品德是彼此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础工程,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儿童品德的培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要抓住义务教育教材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面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要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下面试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抓住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蕴藏许多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用有意义的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和教材之外的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力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教“时、分、秒”时,可进行惜时守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教育。结合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获金牌数量上了解祖国的强大,给学生讲运动员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从而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联系实际,在实例中在渗透德育。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的生活实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目标里常有这样一句话: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实不光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在教学解决问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两个工人一个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在做完这道题目后,我让学生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再算算他们一个星期一共要工作多少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要在回家后多帮父母做点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让学生问问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现在离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多少小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感恩,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节日、或生日时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三、利用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渗透德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以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
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新课学完后,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百分数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以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教学中,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借助不同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数学知识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好了,在教学上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处理好“双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精确和严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态度认真,严格要求一己,不能有半点虚假。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求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理性精神。要学好数学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如连解题过程中要求正确,再要求速度和灵活性。为此,学生在掌握解法后还必须学会检查,验算等,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条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讲求实效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朴实的思想作风。在克服解题困难的过程中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对去除当前学生中流行的娇骄之气很有好处。
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神圣事业。在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孟子说:“教者必以下”教师自己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才能影响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自己对工作满腔热忱,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影响学生,形成刻苦钻研,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另外,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倾吐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对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达到心灵的沟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10.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刘 晓 民
山阳县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726402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教育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优越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舒适了。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德育仍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老人跌倒事件、校园凶杀案件等等社会负面效应屡见报端,影响恶劣,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是有些家长自私自利,品行不端,举止轻狂,语言粗俗,给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工出外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放假回到家,无人管,无人教,放任自流,信马由缰,不良习气很容易养成。三是学校主导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心扑在教学质量上,很少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德育为首,育人为先。”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课本上有长城和运河的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长城、运河的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巍峨的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美丽的运河,波光粼粼,伸向远方。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而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看到这些,听到这些,能不激起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吗吗?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南京 南京》等影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文本的思想内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 2
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
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学习《早》,要树立按时守信的观念;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要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从小树立孝敬父母的情感。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利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加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场,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
活动时,要设计好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参加人员、活动路线、活动过程,主要程序。
又如,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更好地成长。活动期间,可播放影片《雷锋》,办板报宣传雷锋的事迹,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心灵受到震颤。然后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活动,激励全班同学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便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再如开展拔河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开展国红色歌曲演唱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比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开展讲故事比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 3
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
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有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行,谦和的态度,文明的举止,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也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讲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不懈探求。
11.小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第11册的103页的实践部分:量一量、算一算。第一个题,通过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走进校园,去观察美丽的学校,从而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我校园的品德教育,激励要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美好的校园里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才能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又如:在复习“时、分、秒 ”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六年级在复习 “读数、写数” 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或者抄掉的现象?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 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微杜渐,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联系生活实际,收集有关信息。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七号”成功返回地面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通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引出课题,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爱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都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这样联系生活实际,选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声音,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编拟习题,丰富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但要靠教材的示范作用,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新知后,在巩固练习时,我们往往会编一些习题练习。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时事政治、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编出一些思想性较强的习题,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如:结合奥运会编题,让学生感受奥运的魅力;结合中国“神七”发射成功编题,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结合平时检测考试成绩编题,激励学生比学赶帮,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下面是本人结合统计图的巩固练习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节数学活动课:
把下面三题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绘制出来,再分析数据,你发现一些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
1、据统计,我国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如下:2003年16909.2亿元,2004年74462.6亿元,2005年78345.2亿元,2006年82067.5亿元,2007年89403.6亿元 ,2008年101455.2亿元。( 折线统计图)
2、2004年世界银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公布如下:卢森堡37610美元,美国39600美元,日本34510美元,中国1100美元,印度530美元。 (条形统计图 )
3、2004年中国人口总数约13亿人,其他国家约共51亿人。
(扇形统计图)
学生1: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学生2: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约是2006年的6倍。我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感到自豪。
学生3: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值比美国、日本、卢森堡少得多,但比印度要好。
学生4:美国的人均值约是中国36倍。我觉得中国人还要努力。
学生5:中国的人口太多了,约占世界人口的1/5。
学生6:我觉得中国的计划生育还是不能放松。
学生7:我希望我们应努力学习,长大后加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学生8:落后就要被外国人欺凌。
……
老师:刚才同学们讲的都是真情,新中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人均产值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同学们现在要好好学生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2.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蒙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与身体成长的主要时期, 同时也是认识事物和形成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孝敬父母、团结同学, 养成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鉴于此, 由于蒙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 若是在蒙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那么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蒙语文的过程中, 适当融入德育教育,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当前德育思想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 虽然很多教师已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传授蒙语文知识, 而忽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结果是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提高了, 但德育方面却丝毫没有进步, 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对小学蒙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也违背了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2.德育工作只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虽然已经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依然只流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地重视和落实, 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还阻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教条主义, 淡薄方法。
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德育教育必须遵从一定的守则, 存在教条主义, 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对德育教育过程并不关注, 在教条主义的作用下, 德育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 学生并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教育。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结合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 蒙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备课, 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吃透教材包含的意义和内含, 从中挖掘德育因素。在教课时, 教师在讲授文中包含的德育因素时, 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举例、打比方等方式, 使学生明白文中表达的德育意义。其次, 教师要明白, 在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要以蒙语文教材为中心,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论述,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文字丰富的思想, 既获取了蒙语文知识, 又受到了德育教育, 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在蒙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教师在蒙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和语言, 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真实的情感流露指引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义, 使学生融入角色, 引起共鸣。大多数小学生对直观的画面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在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表现手法,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实般的场景, 从而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3.适时组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组织课外活动, 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学习一些有关于室外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 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进行活动,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互帮互助的能力。最后对相关课文进行学习, 在认识团队合作的基础上,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 教师再适时提点, 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达到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 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首先, 教师要挖掘蒙语文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找好教育切入点, 将德育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蒙语文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其次, 教师要利用机会, 适时组织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野外拓展中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和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明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5) .
[2]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09 (12) .
[3]王圣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3) .
[4]潘玉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05) .
13.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十三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文科类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责任,同时它也是我们其他各科类老师共同的教育内容,我们老师可结合自己本学科的特点,把生命教育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
那么,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笔者经过多年的亲身实践,积累了点滴的收获:平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一、营造气氛,深刻体悟。
应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中去习得和感悟生命的“真、善、美”。这就是当今所倡到的: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营造社会生活氛围。在数学教育中,五彩缤纷的世界、现实生活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但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研究并懂得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理解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二学期《统计初步》时,我们可以摒弃教材上生硬的例子,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本班每位同学双休日的主要活动。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的学生把双休日的时间花在看书、看电视、进行体育锻炼、游戏等方面,尤其以看电视为消遣的居多。根据调查的结果,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制成统计图后,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并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教师因势利导:在每个人的宝贵一生中,你是否经常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一生中取得了哪些收获,我又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让学生们懂得一个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和意义,切不可在年少时虚度光阴,蹉跎岁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到几个繁忙的十字路口统计某一时段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次,制成统计图,结合交通事故案例,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让他们牢记“交通法规,生命之友”的交通法则,从而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或者请同学们到农田里去统计一下蟾蜍的只数,通过分析,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自然界的小生灵同样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人类应关爱它们、善待它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生活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课间渗透。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许多学科,特别文科类涉及的内容不少,关键是整合。但数学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内容,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渗透生命教育。例如,在九年级语文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高还高几何?我在上课时,用这道题创设情景,在这节课中,除了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竹子倒下时,站在竹旁的人有危险,从如何躲避这种危险,引伸到如果有一堵墙倒下来,你应当如何躲避。学生们可能提出很多方案,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方案后,指出最正确的方法是顺着墙角快速跑开,增强学生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能力。再如,有许多同学看过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以这部电影作为情景,引出这个问题: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距台风中心201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 2 界)都属于台风区。当轮船到A处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位于点A正南方向的点B处,且AB=100海里。若这一艘轮船自A处按原来速度继续航行,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台风?若会,试求轮船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若不会,请说明理由。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在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同时,更是教育学生要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
三、师生和谐互动、学生真情体验。
14.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十四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法和过程、技能和知识等方面所描述的,这是一种“三维”的教学目标。其中,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就属于德育的范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然的,也是能够实施的。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认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就是为学生讲解方法、技能与知识,物理和德育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而事实表明,探究物理时所需要的科学意识、物理学生自身具备的唯物辩证观点以及漫长的物理学发展史等,为学生渗透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体现出物理教学的重大作用,不断地挖掘物理教学当中的德育素材,借助物理学独特的德育功能与丰富的德育资源,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不可以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注重知识教育,教师应当在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德育的共同发展,切实实现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外的练习设计中渗透德育
教师不可以仅仅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需要跟课外的学习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学生广泛关注、具有新鲜感与时代特征、感染力较强和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当作切入点进行渗透,循序渐进,在作业、习题和例题当中编入具备说服力的事实,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比如,教师在讲解完能量转化的有关内容之后,可设计包含如下内容的练习:“我国载人航天飞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进步,都少不了勇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恰恰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使我国的飞天梦得以实现。那么,请问“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升空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教师借助这些学生所广泛注意的,并且具有较强感染力和意义重大的事件来设计练习,就能够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学生的练习当中,从而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且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进取、艰苦学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1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五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熏陶感染,增强德育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不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则可以看作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美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能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二、运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德育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即“以文载道”,渗透道德思想修养的教育,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生命经历中的一段情感体验,丰富着自身的道德修养内涵”。就好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产生的心灵效应。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情感体验去诠释课文,赏析文章的内涵,再以自我的情感和风采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情感丰富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得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升华。
三、运用新教育理念拓展延伸、提升德育
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16.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德育 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一些方法。
一、在课文深刻寓意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文里,有些课文是借物写人,或者借物喻人,教师在教学时,透过课文语言表面看教育内涵的本质,让学生掌握课文表达的深刻寓意,并运用寓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教《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教师启发学生理解“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后,知道了表面写树,实际写人,人就要有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在启发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寓意,有的学生说:“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必须从小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培养自己有一种独立能力的人,才能在困难面前经得起考验。”有的学生说:“我以前依赖心很强,在家里是个小皇帝,养成了一个不爱劳动的习惯,现在通过学习,我知道错了,从此要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上要自理,在学习上要敢于面对困难,做一个意志坚强的好同学。”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一个人要从小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勇于面对困难,做一个生活自理的人。”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寓意,再进一步引伸,使学生得到一次自我德育教育。
二、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时要加强对课文词句的品赏理解,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隐藏在课文
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教《凡卡》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担心”“斜着眼”“昏暗”“跪”等关键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启发学生通过这些词语表达思想含义?有的学生说:“担心”就是说明凡卡生活没有自由,对老板怀着恐惧心理。有的学生说:“昏暗”就是揭露了沙俄社会的黑暗制度,对穷人孩子的残酷折磨。“跪”就是说明他乞求摆脱悲惨命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品赏体会,让学生知道凡卡过着非人悲惨的生活,激起学生对他遭遇的同情,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
三、在人物高尚品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班级学生中,有的学生心胸狭窄,贪小便宜;有的学生遇事冲动,缺乏克制;有的学生心事重重,性格内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自我教育,在反馈中进行自我改进,达到“长善而救失”目的。
有一次,明明不见了一本作文选,经过调查,班主任知道是班长偷了。第二天,班主任不但不批评他,而且买一本作文选送给班长,并对他说“班长辛苦你关门,现在赠一本书给你,你好好读,对你很有帮助。”在教《丰碑》这篇课文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向军需处长学习,做一个大公无私的好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讲台谈自己的体会。这时班长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说:“我以前利用自己保管班钥匙时,趁锁门时,发现周围没有人,偷了明明的《小学生作文选》,当时我认为神不知鬼不觉。但这件事逃不出班主任的眼睛,他没有批评我,反而赠书给我,当时我内心比批评还难受,想找机会向班主任承认错误,但是,每次话到嘴边,又收了回来,一次又一次原谅自己,心理十分内疚。而通过学习《丰碑》这篇课文后,我与军需处长相比,感到自己自私自利。作为一个班长,我再也不敢隐瞒,希望班主任原谅我,希望同学们原谅我,我保证以后做一个大公无私的好学生。”这时,在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真是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四、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是语文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语汇,把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如教《草地夜行》一课,教师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在把学生的思想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险恶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老红军背着小红军而身陷泥潭时,大声说道“快离开我,咱们两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这句话。”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人的宝贵生命只有一次,老红军在生与死的关头喊的却是“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把生存的希望毅然的交给了小红军战士,将这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学生读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在想象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一些重要的语句,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上下理解句子含义,有时还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既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获得净化心灵的教育功效,让学生在想象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过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催人遐想。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这句话内容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回顾全文的故事情节和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啟发学生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通过这句话让我想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悲惨命运,这是当时社会制度所造成的,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穷人孩子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告诉人们只有推翻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穷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17.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七
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对孩子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培养和开发,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所以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学科的数学也必须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通过课题组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整合和挖掘,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和社区开展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实现了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一)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资源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科学史料充实德育材料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2000多年前,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这些材料分散见于数学课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要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此外,还有一些国外的数学家,为了世界数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激起学生不断探究,努力向前的学习动力。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
1、在每节数学教学中渗透点滴德育教育(1)创新数学教学
《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设计安排一个小故事:明明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使学生得到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但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就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2)练习多样化
《利息》教学以后,我们设计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的课外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认识到把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要分类处理好,逐步养成良好的储蓄和不乱花钱的习惯,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自理能力。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目的性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应与学校少先队社区假日学校等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实践考察活动,讲一个小小数学家的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三)数学教师示范导行,进行良好道德素质的教育
教师不论从自身的形象以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这种师爱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
18.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八
高中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德育更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音乐作品鉴赏中渗透德育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的方式或者以多媒体等手段为载体来对音乐进行领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并得到精神上的审美。高中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中蕴含了真、善、美,将这些因素成功地传达给学生,能打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音乐不会像文字那样具体地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表达出来,它具有非语意性的特点,音乐作品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学生心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在欣赏《祖国颂》时,教师首先要将作者创作的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歌词,然后再进行欣赏。欣赏完之后,教师要对《祖国颂》的曲式、旋律进行一定的分析,让学生用心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到广大人民建设祖国的兴奋心情,从而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此时,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周围的实际情况,看看新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这是一种正能量的形成。因此,鉴赏《祖国颂》的同时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音乐知识、技能运用中渗透德育
高中音乐知识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进行德育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例如,在声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同学主观上认为声部高不可攀,并出现了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树立信心、耐心与恒心。具体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先慢后快,先分后合,先易后难。学生一旦成功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演唱上尽量统一,保持统一的节奏,并很好地控制自己呼吸。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声部,体会合唱效果是否良好、是否和谐、是否优美,出现问题的地方大家要一起面对,一起克服,最大限度地保障合唱变化中的统一。在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
1.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基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榜样对他们的成长一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歌手韩红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韩红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很多人从内心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高中学生非常喜爱的周杰伦,其作品《听妈妈的话》当前已经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欢这首歌,因为这首歌蕴含了周杰伦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就是广大学生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而教师应该做的是要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进而对学生进行熏陶与感染,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与权利诱惑,学生需要优秀的榜样,尤其是高中学生正处于关键的成长阶段。榜样的正能量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在学校里,教师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受到潜默移化的良好熏陶。
2.充分发挥军旅歌曲的作用。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军旅歌曲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立志报效国家。高中学生在心理、生理、阅历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有区别,一般的列队歌非常容易调动他们的情绪,尤其是我们熟悉的军旅歌曲。例如,《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军营小唱》等一大批优秀军旅歌曲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而且军旅生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通过军训与国防教育更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军旅歌曲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10-21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08-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11-01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24
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10-26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9-08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0-19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育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