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共15篇)
1.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一
一线探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育部有关古文学习新规:初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而中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 今年9月开学后,全国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2018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原来的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0篇。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高中:语文分值增加几乎成定局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显示:
从2016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北京是全国的风向标,因此有言论称,这轮高考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大分语文”时代即将来临。
现状分析:
初高中,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以及新编教材,还是教与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具体体现——
学生的脱节——文言知识衔接、古文阅读能力衔接和古文学习心理衔接三方面脱节 教学的脱节——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上的脱节
应对举措:
趣味典籍阅读,促进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产生发展 语法先行介入,培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性思维 统筹考核步调,协调中高考文言知识考察的渐进性 改革思考:
2.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二
一、衔接教学的作用
1. 减少初高中化学的差异性。
对于刚刚接触到高中化学的学生来说, 可能会产生些许挫败感, 因为初中化学只是化学学习中的基础, 而高中化学则是在基础上不断拓展而来, 在难度上远不是初中化学能够相比的。高一的学生们往往心中还有着对高中新生活的向往, 此时让他们接触到难度较高的高中化学无疑是严重的打击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不利于以后对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因此要进行衔接式教学, 给学生们一个过渡的过程, 使其逐渐认识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不同之处, 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对化学的看法, 才能逐步建立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树立新的学习目标。
衔接式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为高一新生们树立起一个适合高中生活的学习目标。刚入学的新生对于高中生活还不了解, 对于即将接触到的科目也没有基本概念,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引用衔接式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初步了解高中化学的精髓, 更可以为其设立一个初期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 让学生们向某个目标不断努力, 才能尽量避免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离学习方向的现象。
二、衔接教学的具体分析
1. 对书本内容的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教科书的变化。高中课本比初中课本的难度大、覆盖范围广, 并且拓展性的知识点也比较多, 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具体来说, 初中化学课本上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第一, 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和物质做分析;第二, 化学物质的组成;第三, 简单的化学变化过程;第四, 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由此可见, 初中化学所学习的均为化学课程中的基本内容, 难度相对较低, 趣味性较大。高中化学的内容则是可以分为:第一, 简单的化学实验;第二, 掌握化学物质的基本结构;第三, 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公式;第四, 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控制课时学习的难度。
要改善初高中课本的难度差异, 首先就应选用与初中课本内容相近且难度较小的辅助教材。由于高中的化学课本内容复杂, 难度较高, 故教师可采用以辅助教材作为课堂讲解主要依据的方法, 从根本上控制教材的难度, 减少因教材内容跨越性过大而导致的学生自信心受挫的现象。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讲解的方式, 将整体教学目标分为简单的、零散的教学任务, 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衔接教学的作用,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例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 可先将初中学过的关于原子的基本知识做回顾, 再提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如掌握原子的结构原理以及其核外电子的运动形式、运动状态等等。
3. 采用递进式教学。
所谓递进式教学就是指在学习新课程的时候, 先将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再逐渐扩展, 最后引出本课时的内容, 给学生一个理解的空间。例如在讲解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就可以先提到初中出现的简单化学实验, 如将含有杂质的盐进行提纯这一实验, 然后列出该实的实验步骤:先将盐颗粒溶于水中, 再将水进行过滤操作, 最后以蒸发的形式提纯。等学生有了大体认识之后就可以提出本课时的实验内容, 再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列写方程式。该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明白方程式的原理, 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4. 营造活泼的教学环境。
在课堂上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死板, 将书本知识灵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本课时的图片或视频, 在讲解到相关部分时可通过多媒体将图片或视频播放出来, 以增加学生对该物质的印象。例如在讲解化学课本的序言时, 可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多留意身边的化学物质, 并将其记录下来, 通过查阅书本等方式弄清该物质的特点、组成、应用范围等等, 将化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
5. 关注学生的个人状态。
对教学的衔接工作,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等等。初中生的思维与行为都不成熟, 且初入高中时, 由于接触到的是崭新的环境, 故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从而造成其在学习过程中有焦虑、浮躁的现象。因此, 教师对刚入学的学生一定要进行思想上的辅导, 经常关注其日常行为等等, 帮助新生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如果有条件, 可以做一份问卷调查, 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列出, 写成问卷的形式散发给学生, 这样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基础、学习方式等问题。
总而言之, 对高一新生进行衔接式教学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生活、增强其学习能力的必要教学措施。衔接式教学目前已被各大学校广泛应用, 其应用效果显著, 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大, 能够有效的改善高一新生的排斥心理, 缓解其心理压力, 为其更好的学习高中知识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承声, 陈永珍.探讨新高中化学课程与义务教育的衔接[J].化学教育.2002年09期
[2]杨仲发.课改进程中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J].化学教育.2007年07期
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三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适应高中地理学习 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学法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3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关注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贯穿初、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所以,学生经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基本上能够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在日常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教师感觉学生难教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學衔接问题,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的关键,将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自己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
一、重建学习兴趣,纠正学习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众所周知,“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是因为从小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可见一个人要想乐于从事某项工作并竭力达到预定目标,首先应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将兴趣逐渐转化升华为志趣,才能端正其态度。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受学习目的和动机的牵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篇内容设置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但在以中考为学习目的的初中教学中,由于地理不属于中考科目,所以许多学生还有学校领导都把地理学科看成是副科。刚上初一的学生更是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从而老师虽然很努力,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差。最终导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基本地理能力欠缺,甚至有些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厌学,弃学的不良情绪。这不仅没有为高中地理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还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顺利完成的屏障。为实现初、高中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就必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避免为了应付高考而出现“满堂灌”式的教学。努力做到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表现为:生动、幽默的语言,如用俗语设疑,用谐音点出要点,编故事助记忆。同时,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精选视频能有效的进行直观教学。通过组织辩论来激发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积极思考。从而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重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在地理学习态度过程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其次,努力做到精选教学案例,特别注重把学生身边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如海啸、地震、气候变化、低碳生活、农民工问题、城市交通BRT建设、国家限房令等。来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对这些教学案例所反映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搭建自主灵活的课堂学习平台。最终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认识到通过地理学习能够让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明确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同时帮助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胸怀,对提高公民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和目的,帮助学生转化升华地理学习兴趣,建立端正的地理学习态度。形成学生愿学,爱学的新局面。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初中的教材编写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主要研究地理表象,重点掌握区域知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强调“有什么”,注重感性认识的记忆能力培养。这使得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喜欢死记硬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处在较低的阶段。导致许多学生在头脑中对地理认识很模糊,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不高。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主要研究地理问题的本质,侧重于理性分析。所以,在问题设计和知识传授上与初中有很大区别。教学过程中强调“为什么”,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再认识能力培养,从而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是理解。然而,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长期养成的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养成课前预习、强化课堂意识
课前预习是学生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高中地理课堂知识容量明显比初中大,将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使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提纲,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读并初步思考归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点有初步认识,并发现自身理解能力的不足,提出问题。这不仅帮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回顾和运用,最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对地球自转公转的预习,因为学生初中对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意义有初步认识,所以预习过程中会有亲切感,同时,在预习过程中会发现初中时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一天),而高中教材中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从而会发问“什么是一个恒星日?”“24小时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有效强化课堂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保障课前预习工作的实效性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课堂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听讲是学生的头等知识来源,轻视课堂听讲,是最大的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精设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和听课效果,从而谨防学生上课走神,并帮助学生纠正预习过程中的错误理解,解答困惑。同时,采用不定期的检查笔记,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依据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勤记笔记的好习惯。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二)注重开拓思路、突破思维定势
由于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基础较差,所以针对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定量讨论多,抽象问题突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图导学,把难化易。通过绘图、析图帮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空间概念,从而弄清抽象思维概念的实质,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最终改变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扩宽思路引发思维的质变。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能否顺利的完成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而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进一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使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地理教学论》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4.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四
09化教096607501046郑家栋
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差异、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本文主要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一论题进行讨论分析。关键词 初中 高中 化学教学 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我在高要实习的时候,就听到很多来听课的化学老师说:现在的高一的化学不好教,很多明明初三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学生就是不会。到现在就是高三的化学老师怨高二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二的化学老师就怨高一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一的就怨初三的化学老师没教好,初三化学底下没了,没得怨。其实,学生不好教固然有基础太差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在初高中化学的差异这一问题上。据对上海某区高一化学老师的调查显示:学生中87.6%认为高一化学比初三化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少、进度快;35.7%感到学习中常有听得懂、记不住的情况;与高一其他学科相比,认为化学“很难学”的约占12.1%、“较难学”的约占21.0%、“容易学”的约占17.9%。教师中几乎100%认为,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例如物质的性质)习惯了依赖记忆背诵,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太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化学的差异对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原因调整初高中化学的教学来改善学生这一状况就显得很重要了。那如何调整呢?下面我们便针对这一原因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思考
仔细研究高、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部分不同类型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引起的必然结果。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容量就大为增加,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就必然会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没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初中阶段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对教师依赖过大的现象
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1﹞
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等。有不少理解型知识点,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来理解掌握的。如:燃料、材料、食盐、金属的活动顺序等知识点。初三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课程编排中,初、高中的化学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在初中课程迈向高中课程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跨了一个较高的台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与初中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科学习后不久,就有一种难以适应的感觉。据观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2)高中阶段的教学,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加大,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3)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增大,学生又不能自觉地将初、高中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和应用,造成解决问题的不适应。
3.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化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奥秘,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本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可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做是一门“必须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应付升中考试。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4.高一教师往往容易拔高教学要求,忽视初、高中的衔接
刚踏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虽然思想活跃,但是比较松懈,原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很大。高一任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送完高三学生的教师,从工作心理来看,他们需要“喘口气”;从工作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高三密度大、节奏快的课堂教学,习惯了面对知识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高三学生,最熟悉的是应试能力的培养。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很容易带入高一的教学活动中,自然拔高教学要求。如果疏忽了对自己教学对象的研究,就容易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反差。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知道,高一的教学无疑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的创新乃是关键的关键。我们采取研究领先、实践为本,强化交流,促进反思等手段,以用好高一化学新教材为抓手,采取四项对策,架好高、初中化学学习的桥梁。
三、对策与实践
1、要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内容的变化
理念的更新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解决来自课堂实践真问题的研究始终对广大教师充满着吸引力,为此,我们把研究的起点放在对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上。要做好初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初高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与初高中教材的变化,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
全体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2﹞的瓶颈所在。在对文本进行研读的同时,采用座谈会、谈心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知识技能储备、学习化学的情感以及学习困难所在等等。以教研组或区域小组的形式定期研读,定期交流。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作为核心成员,分组及时对研读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提出教学建议。
2、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话对于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样适用。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教师要在通览初中教材的过程中,研究新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在讲授新课以前应该复习并加深的知识点,甚至找不同层次的高一新生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制定自己具体的复习计划和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3、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
因此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讲授和衔接等,找到必修一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生长点,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跟学生对比初高中概念的区别,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4]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5]。
例如关于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才是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
4.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高中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和拓展,这些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要求,所以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①坚持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如: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②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通过复习进行总结,将各专题内、各专题间的各个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久而久之,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5.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就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也尽量研讨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从初中学习方式融入高中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叶佩玉.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新教材的关联分析.上海:普陀区教育学院,2000
[2] 施寅和.初、高中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学衔接的初探.北京:理大附中
[3] 王心琦,王晶,李文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7.P30-32.[4]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五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224221 唐小铁 ***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高一物理的经历为依据,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目的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轻松跨过这一台阶。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改进课堂教学;新课改;体会;思考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脱节。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轻松跨过脱节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 1
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知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我们学校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 3 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 4
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过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参考文献:
6.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六
隆昌县 4.中高考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考和高考是两种性质不尽相同的考试,前者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因此,初中政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会大打折扣。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要高得多。因此,许多初中政治教师便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知识内容,到考前突击背老师划定的内容也能够考不错的成绩,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遇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不一样,便感到明显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滑坡。
此外,由于年龄和心理上的差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科素养等还有很多不适应高中政治学习之处,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起步阶段注重解决教学的衔接问题。
二、对解决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的思考 1.注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
教育学家鲍比·迪波特在《定量学习》中提到:“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当前政治课给学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介绍全书的知识结构、学习目标、要求、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要做好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衔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而且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4.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政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主要停留在道德行为规范上,对问题的分析、做答只需做到言之有理即可。而高中则不同,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平时的时政学习和热点分析,深刻剖析社会问题,而且要重视对自身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认识,对问题的分析、做答,须做到有理有据。特别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各种能力都集中体现在审题和答题能力上,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很好的融入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变。5.加强学法指导
加强学法指导是做好初高中思想政治衔接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做笔记、把教材知识系统化以及学会记忆教材基础知识,;再次,对政治题的解题方法予以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最后,培养学生提取、筛选及归纳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7.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七
在国家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奋战在中学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们都在研究和实践, 努力探求与时代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探求的过程中, 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那就是原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适应情况。学生普遍反映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差距太大, 很难衔接。那么, 在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呢?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初探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可见, 初中历史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事实上, 目前初中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 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识记, 却忽视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淡化了对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不会总结、不能分析、不会叙述,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 只会识记书本内容, 知识不扎实, 方法很机械。
显然, 这样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学习, 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果初中历史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 使初、高中阶段明显断层, 造成初中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而高中学习的课程和难度又加大, 则容易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甚至放弃对历史的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出现上述问题是有原因的。
第一, 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了解把握不够。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理论知识, 为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概念, 但初中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是无法在短时间里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 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把握时机 (这里的时机指的是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历史教材内容) , 循序渐进,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以及这一关系的变化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的发展进程。这项工作是需要历史教师熟悉教材, 用心挖掘总结之后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 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够见功效的。
第二, 教师结构素质的影响。科班出身的历史专业教师在学校的学科教师配置当中明显不足, 历史专业教师人数少, 使得学校在编排历史课程时捉襟见肘。在乡村学校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学校不得不以其他专业学科教师来代替历史教师, 这些非历史专业学科教师对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的不足, 直接影响到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第三, 考试内容的影响。不管是在初中历史中考的大考中, 还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 历史考试都偏重于识记能力的考查, 而对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较为忽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生纷纷争做“背多分”。造成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只局限于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 不愿意独立思考, 一味地记忆“历史是这样”, 而不去探究“历史为什么是这样”, 根本谈不上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的学科特点。学生进入高中后, 不具备与教材相适应的学习能力, 进入高二文科班, 学科深度广度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差距拉大。
第四, 考核的影响。中学特别是初中学校以教学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社会以教学质量特别是升学人数评定学校, 因此, 几乎所有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好, 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好, 教学质量好。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历史教师也只有适应形势, 注重对历史史实的教学、掌握, 而忽视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二、做好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办法
缩短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距离, 改变知识脱节现象, 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历史教学专业水平。现在面临新课程改革,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整合新课程下的知识、线索, 思考怎样组织教学,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怎样去发展学生, 怎样结合实际搞好教学, 这就给学校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顺应时代的要求, 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第二, 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 历史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能力的载体。无论是观点的形成、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 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 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后得出。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知识点, 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得较零散, 多采用机械记忆法, 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讲授每册新教材之前, 先让学生看目录, 从而勾勒出知识框架。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的基本线索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从此, 中国历史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 这60多年按历史发展情况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49年至1956年, 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第二阶段, 1957年至1966年5月, 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三阶段,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阶段, 1976年10月开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先让学生了解纲目, 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 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 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与此同时, 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节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 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中国历史第四册讲到改革开放, 可以先联系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 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并贯彻实施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通过横向联系,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第三, 适当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虽说初中历史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历史结果”, 让学生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但高中历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思考:为什么历史会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了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尽快适应, 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有一些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源于疑”, 思维活动通常由疑问而产生,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 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可提出:“想一想, 为什么毛泽东在这里要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 也锻炼了学生思维, 同时, 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升华。
第四, 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 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 并且学实、学活, 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8.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八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有效措施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工作。以下是我们课题组在两年的研究中总结的一些有效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1.螺旋式提升知识水平,循序渐进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层次
细读新课标你会发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要求陡然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新课时,不要一步到位,对学生来说,要“少量多餐”,这样学生才能逐步适应高一学习。
2.针对重难点知识、衔接点知识,采取专题研讨的形式
对于每节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后采用形式多样的研讨衔接旧知识,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过渡。
3.注重概念、规律的教学,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尽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地展示物理现象,尽量让学生深入参与物理探究过程,获得真切的体验。
二、教法和学法的掌控
1.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在讲解时本身就要规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规范。
(1)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
在初中阶段,没有明确提出物理模型和理想化思想,高中阶段就明确提出,要掌握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想化的过程。
(2)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高一刚开始,我们仍要借助大量的观察实验,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上深加工,逐步学会归纳的方法。
(3)要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很重要的方式,它能帮助人们从已知事物通过相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
2.学法指导
高中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的密度也大大提高,物理规律复杂,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高。对定义和公式不理解,不注意适用条件,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
(1)要求学生学会听课
有的学生往往不在意刚上课和快下课的那段时间,其实,按照记忆规律,我们对一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很容易记忆,而中间的内容往往记不住。所以,上课的开头和结尾花心思去设计,效果会更好。学生一定要重视一节课刚开始的那段时间。
(2)了解遗忘曲线,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进行过记忆实验,发现识记过的内容在最初遗忘得很快,以后会逐渐减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教师可以通过回头看试卷、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3)劳逸结合,学会调节,提高学习的效率
高中学习时间安排得很紧张,学生如果一味埋头苦学,很容易疲惫。教师要视情况而定,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方法缓解压力,也可以在课间采取有趣的活动缓解。只有一身轻松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心理的辅导
1.松懈心理辅导
刚刚经过紧张的中考,心想高考还远在三年之后,学生心里明显放松。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树立上进的理想,进而有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2.逆反心理
这时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熟了,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会与老师和家长唱反调,采取抵触情绪。教师首先要和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其次,教师应采取疏导教育;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3.畏惧心理
高一知识、科目增多,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教师要搜集相关资料,经常讲解,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坚信付出总有回报。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的开场白一定要设计好,想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课堂上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知识一定要渊博,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
五、数学知识的补充
1.矢量知识
高一第一章就有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矢量,数学矢量的内容在高一下学期,教师只有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强化矢量的方向性。
2.极限思想
瞬时速度涉及极限思想,教师要用数字使极限思想形象化。
3.函数知识
数学上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在高中都有要求,而符号可能是位移和时间等,教师要及时板书,并进行类比、转化。
六、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1.自主性
刚经历过中考前复习备考的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和家长有一定的依赖性。上高中后,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解学习程序,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问题意识
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验探究。
4.交流与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不强调单兵作战,而是讲究团队合作,高中物理新课程需要学生有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做好教学衔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应把握主线:以学生为本,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保底的基础上逐渐拔高。
参考文献:
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作者简介:刘文丰,男,1977年11月出生,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9.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九
【内容摘要】文言文有着华美的语句,古朴而富有韵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发展。而做好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中学文言文的学习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他们之间的在教学上既是延续又是创新。
【关键词】衔接 理解 兴趣 明确目标
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一件华丽的衣服的话,那么流传久远的古文则是那衣服上闪耀的装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古朴而富有韵味。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而中学文言文教学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许多学生在学习古文方面感觉非常吃力,面对一篇篇生涩难懂的古文,许多学生感觉压力非常大,提不起学习兴趣。面对地位如此重要的古文,本文就简单的探讨一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成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对接。
总所周知,教古文学古文,应该以读为主。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应该怎么读,应该怎么教学生读,学生又如何去体会理解,这便是重中之重了。在教学之前,我们又应先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在小学五年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古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全文非常简洁明了,对于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适合的,难易度适中。而我们通常刚开始学习古文时主要从读(包括读音,停顿,语气...),翻译,理解,背诵...等几个方面展开的。这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来说是教学方法合适的。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文言文都比较简练,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是有,但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索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是很大。
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古文学习变得越来越难,中学文言文教学被调侃成“死于章句,废于清议”,学生通常在学习古文是都感觉非常吃力,许多同学学习古文只是在会背诵的基础上去学习,对于字词句篇的学习理解很表面,完全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也是中学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说注重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我们认为,在教学生读古文之前,教师应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了解写作背景及目的。其次,这古文是要会成诵的(小学古诗文一般都不长,如人教版六年级的《杨氏之子》和《两小儿
辩日》。都是百字左右的。)第三,要有古朴而切合的朗读方式。古文之所以有着与现代文截然不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其表现方式看似因为文字的运用方法使然,其实却是朗读的方式的迥异造成的。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那么,哪怕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哪怕他没有多少教学技巧,哪怕他的发音是带着浓浓的地方腔的,但是他读出来的“古韵”却是明显不同于别人的——这就是特点,一个必需历经时间炼就的最能体现古文魅力的良好特点。这个特点的准备是三者之中最难的,但是,相信我们的老师当然不在话下。有了这以上三点之后,我们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而对于中学生学习古文来说上述的方法显得有些不太完全实用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情形大抵被归结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死于章句”是指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教学方法太死,教师往往采取切鸡丁式的授受教学方式,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废于清议”是指那种抛却文言文语言文字本身,毫无节制的任意拓展,大谈文言文文意和文章思想的现象,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得的是空手而返。针对中学文言文课堂中大面积存在的“文和言”割裂教学现象,我们认为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下构建灵动的学习方式。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是指在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把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采取以一驭多或者以多通一的方式,创设更适于学生整体和分解认知,更便于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情境,把文言文“文和言”割裂的授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下,文和言互为带动,互为促进,强调学习的体验和探究过程。
我们对于中小学文言文的学习既要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又要了解他们的联系。在相同学习的基础上去寻找不同之处,从而在借鉴的基础上去创新发现。那么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是不同的,学习要求也各不一样。在学习中学文言文之前教师应当明确小学1-6年级文言文学学习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其次就是认真解读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去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之处,在联系的基础上去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小学课文的基础上去理解中学所学的文言文,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
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一环。小学里,教师讲得多,喂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首先需要教会他们使用一些工具,养成在阅读
中尽可能地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别无捷径可走,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现”,要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再次,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读的时候一字一句地读,但是理解的时候不必一字一句地理解,利用古今汉语相通的原理,养成用跳读、猜读的方法来理解文本意思的习惯;还可以教他们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对教师而言,不只是授业解惑,而且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而学习习惯就是把钥匙,是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学好文言文的保证。
三、研究教材,明确内容上的衔接
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经验和想象,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 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特别是文言古诗文,小学多是一些绝句,读来琅琅上口,学生易诵易记,而且小学文言古诗也往往以记忆为主,多强调背诵默写这一工具性。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 %。且中学对文言古诗文的学习在背诵默写的要求上提出了品读赏析的更高要求。教学要求的提高要求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教案。
四、学习兴趣的衔接
10.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课堂实践 篇十
摘要: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让学生有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收获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发现递进式教学策略,开展习题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兴趣;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40
常规的课堂教学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如何改变学生激情不高,课堂气氛不浓的局面,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思考并必须在实践层面上解决的问题。而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笔者认为,“兴趣”和“收获”,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也是衡量高中课堂教学效益的两个主要评价依据。
1.学生有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几种重要的金属》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元素族化合物已经非常熟悉,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笔者利用盐类水解、物质的结构等理论知识来重新处理教材,力图给学生以新鲜感,促使学生有兴趣学习。
案例1:镁铝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探究。
思考1: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镁铝金属性孰强孰弱?
学生讨论并归纳:(1)与同浓度的酸反应,观察产生气泡速率来判断;(2)和非金属单质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2)与水反应,观察产生气泡速率来判断。
思考2:现有NH4Cl、NaCl、AlCl3、Na2CO3溶液,镁、铝能否与以上溶液反应比较吗?
2.学生有收获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1)学科知识的收获,可以称为知识有效。化学是一门知识点多又散的学科,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觉得有收获。比如《镁铝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教学设计笔者希望能达到以下三点目的:
①巩固镁铝单质基本的化学性质;②学会几种比较金属元素金属性的方法;③懂得镁、铝单质和一些盐溶液反应的实质以及不能仅凭现象作判断,而要分析本质再作合理判断。
(2)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称为能力培养有效。从教学功能上看,化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来认识问题的实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兴趣提高和收获明显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表征。
二、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设计策略
上述有效性教学的界定和理解,为我们尝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有效教学存在一个策略问题。所谓策略,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下面就高中化学习题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案例2:Na2CO3纯度的测定
问题情境:有一份工业纯碱样品1.06g(含少量NaCl杂质),它的纯度如何测定,有哪些方案?
归纳总结:(1)在样品中加入过量的强酸,使CO2完全逸出,测量CO2的体积或质量;(2)在样品溶液中加过量的CaCl2,使其完全沉淀,称CaCO3的质量;(3)用标准浓度的强酸溶液去滴定Na2CO3溶液,准确测定酸的体积。
评价方案1
疑问:能否用稀盐酸?
板书:反应原理:Na2CO3+H2SO4→Na2SO4+H2O+CO2↑
学生提问:如何测CO2的体积和质量?
学生提问:怎样才能完全吸收生成的CO2?
研讨题1.该方案的验装置如何设计?学生设计出装置
研讨题2.Ca(OH)2溶解度小,吸收能力有限,造成实验不准,怎么办?
研讨题3.NaOH溶液虽能充分吸收,但空气中的CO2也被吸收,导致结果偏高,甚至有可能造成倒吸,该如何改进?
研讨题4.CO2中混有水蒸气,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有何方法改进?
研讨题5.反应后锥形瓶和导气管中存留CO2,会导致结果偏低,又该如何解决?
研讨题6.能否鼓入空气?若鼓入空气,装置是否需要改进?
这种发现――递进式教学策略既能改善习题课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使学生体会到发现中的乐趣,享受某种愉快的感受,同时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
三、对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的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笔者进行了反思:有效教学应当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有效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有效教学应当进行合理的评价。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笔者开篇提出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这样一种不良的局面,必须充分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作为一线教学的高中化学教师,教师必须去认真思考,并利用有效教学的理念对课堂教学做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1.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策略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也逐渐提升,众所周知,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教育具有很大差异,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都会在学习上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而高中教育正是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在这一阶段不能打好基础,必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高中物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并没有与初中物理实现有效的衔接,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一)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度明显上升。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开端,因此,教材知识的设置一般都比较直观形象,语言表达也比较通俗,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大多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升入高中之后,物理教材的难度明显上升,知识点更加抽象,而且教材中的物理符号、公式等也显著增加,与高中物理教材明显不同,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来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二)课后习题的内隐性知识明显增多。高中物理是为学生升学做准备,为了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各学科知识普遍表现出抽象化、细节化的特点,与初中学科知识明显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维上进行转变,尤其是对于高中物理来说,除了课本知识点的难度加大外,课后习题的内隐性知识也逐渐增多,而学生往往习惯于初中时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这些内隐性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现思维误区,最后只能徒劳无功,令学生产生挫败感,显然,这对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衔接措施,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三)知识内容跨度大。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初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跨度大,许多高中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只是一笔带过,学生对其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极为肤浅的阶段,这就导致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对教材知识内容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区分,初中教材中并没有分得太细,学生在理解上很容易出现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正确把握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目前,我国所有教材都是按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编写的,物理教材的编写也不例外,对于初中物理教材来说,其涉及的概念性知识较多,但是这些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并不全面,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教材内容,搞清楚教材中知识点的逻辑顺序,杜绝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例如,在讲解“速度的定义”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材中仅说:“速度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但是这句定义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其适用的条件,此时,教师就应当提醒学生该定义只能在物体匀速运动的情况下使用,因为只有在物体匀速运动的时候,其在任意时刻的运动速度才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速度,但是对于作变速运动的物体而言就不适用了,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对速度的定义产生误区,为其在高中阶段学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打下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搞好思维上的衔接。思维能力对物理学习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平台,创设科学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学会寻找疑问、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渗透与物理相关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平抛运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高中物理学习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物理模型,它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每个物理模型的特点,并寻找这些模型的相同之处,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其解题效率。
(三)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物理学史与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息息相关,在各个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也能巩固他们已有的物理知识。例如,在“惯性规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伽利略的推理试验以及牛顿总结惯性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讲授给学生,这样就能弥补学生对惯性定律感性认知不足的缺陷,并排除他们的错误认知,避免他们在做题中出现思维上的偏差,结合物理学史,学生可以通过大脑想象出惯性定律所描述的状态,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该定律的本质。
结语
总而言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识点跨度较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若不采取有效的衔接策略,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思维上的误区,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加强学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王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 陈小微.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
12.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篇十二
1.环境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学生、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得中考复习,考取了高中,有些学生必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内容抽象,多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由于近儿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知识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正是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主要原因.
二、具体措施
1.思维方法的改进
许多学生停留在初重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不能适应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瞬时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即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对于求矢量时,学生经常只求大小,忽略了方向,为此我在课堂上进行多次强调,有时进行个别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适应新知识的特点,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异同,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这些是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若不分析清楚,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思路上,应重视讲清思路,渗透方法,一些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和学都要在“理解”上下功夫.比如、在引入概念时,不只满足于简单地拿出来让学生记住就算了,而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是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的;规律的导出应使学生了解推导的过程,并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地领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领会这些方法时,不是将其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应用自如,还必须通过活而精的习题,让他们练习,进一步打开思路,深化所学知识.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
3.解题要求的规范
物理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对此高考也有明确的要求.
(1)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
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如,u、v、μ、ρ、p,m与M等,认真书写,我在教学中就发现有不少学生m与M不分,那么表达式就变味了.
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x、Fy,初、末速度v0、v1等.
(2)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比如,有的学生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
(1)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13.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自从参加工作,我已送过几届高三,每次上高三课时都有不同的收获,可是很少注意总结,有时由于理解的不到位,或者掌握的知识或理论不够,即便总结也不全面。这次王老师的“如何人认识新课标对高考的影响”报告,使我对高三课程的讲授有了全面的把握,还对某些重要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上课,很多问题都是我讲他们听,我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再加上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做起题来很费时间,使得平时练习少,到考试时好多同学都做不完题。王老师在这次讲座中把每种题型都分析了一遍,同时还举了很多高考例题。通过例题的讲解,我知道每种题型都给学生们讲解到什么程度,有多少种方法对付它们。例如圆锥曲线问题,我就可以要求我的学生只做第一问,第二问可以尝试方程联立,不行就放弃。这是我以前没有认识到的。
14号下午王老师上了一节《椭圆的标准方程》观摩课。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地方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例如一开始用实际生活中的剪纸、卫星轨道、树叶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椭圆。以前我都是一开始就叫学生们准备一根绳子,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椭圆,这样他们可能觉得学完椭圆后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从而没有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次观摩,我打算在以后的讲课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身边的资源,丰富我的教学,使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们乐学,解决上课听课效果不好的问题。让我的学生把基础打好,使学生们在做题时有收获的喜悦,只要让他们每天都体验到一点点的成功,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形成更大的成功感。
新鲜的理论给了我新的想法,我想从以下方面,重新规划我的高三教学:高三复习注意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课下个别辅导,通过辅导能知道哪些知识存在问题,或者是我上课遗漏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再有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我就绝不加以代替。他们可以在互相商量中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成绩的提升。我的任务基本上就剩下交给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比如看见(x1?x2)(f(x1)?f(x2))?0想到什么?我会告诉他们,这一定是考察函数的知识,那函数这块知识在高考时都考哪些内容呢?这个不等式跟函数的性质中哪条有关呢?就这样我会逐步设计问题,直到最终学生自己得出答案,我都可以一个问题都不回答。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想:原来认为很难的函数问题我都可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我也可以问自己啊,为什么非要老师问呢。于是,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就提高学习的兴趣,也相应的提高了成绩。
14.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十四
新课程实施以后, 有的学生认为化学不易懂;有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化学知识的记忆上;有的学生因为化学难学, 买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资料, 埋头做题。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后虽然努力学习, 但是化学成绩始终没有质的提高, 甚至出现了滑坡, 其中不乏在初中化学学得非常好的学生。“瓶颈”的形成, 在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初中化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内容少且简单, 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而高一化学学习内容繁多, 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 高中化学的教科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程设计思路是“螺旋式”上升, 因此虽然难度、深度有所降低, 但是知识内容比老课程的高一化学多得多:化学必修一包括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 (难) ;以及高中阶段所有的元素知识 (杂) ;必修二包括了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 (难) 、有机化学的全部知识。可以说, 高一两册必修教材包括了整个高中的所有化学知识、化学理论。
因此, 高中化学学习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能力层次上则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而事实上, 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水平还很低, 或者说思维水平的提升与知识水平的跨度严重脱节, 从而形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
一、培养化学学科思维
“瓶颈效应”是初高中衔接中必然出现的过程,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信心。如果学生在高一化学学习中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那么在以后高二高三的学习中将无法弥补。如能越早疏通这个“瓶颈”, 对学生的学习就越有利。因此,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学习上的这种变化, 不能就此失去学习信心;作为高一的化学教师、学习过程的主导者, 在抓住“瓶颈”的同时, 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习题设计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科思维水平, 疏通“瓶颈”, 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1. 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就是根据两种 (或以上) 物质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推断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方法。用化学规律解释:结构决定性质。由“此”及“彼”, “此”———已学的知识, 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彼”———未知的知识, 是学生将要去学习的知识。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 结构相似、性质相似的物质我们多用类比法展示, 以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如, Cl2与NaOH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Ca (OH) 2也是碱, 因此推断Cl2与Ca (OH) 2有类似的反应:2Cl2+2Ca (OH) 2=CaCl2+Ca (ClO) 2+2H2O。
高中化学学习的物质仅仅是各个范围内的某些代表, 不可能将所有物质的性质都学到, 所以大多物质的性质需要用类比思维去推测。使用类比推理的关键是从我们所学知识中找到能彼此联系的物质。
2. 化繁为简, 培养有序思维
元素化学与其他化学知识相比, 有“三多”:物质多, 性质多, 反应方程式多。“多”势必会引起“杂”。高一学生觉得化学难学、难记, 找不到其中的顺序、规律。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 遇到问题时容易思维混乱, 不知从哪里开始思考, 缺乏思维的有序性。其实, 在化学学科中有很多知识和反应原理都有特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强到弱、由浅入深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多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个规律与顺序, 学会沿着这个特定的顺序、规律有序思考问题, 培养有序思维。
如, 在含有NH4+、Al 3+、H+的混合液中, 慢慢滴入NaOH溶液, 直到过量, 与OH-反应的先后顺序为:H+、Al 3+、NH+4、Al (OH) 3。
二、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表现, 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与常规思维相对。逆向思维的培养, 需要在教学与练习中不断地渗透、训练, 鼓励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如, 将7.8g镁铝合金, 投入到500mL 2mol/L的盐酸中, 金属完全溶解, 再加入4mol/L的NaOH溶液, 若要生成的沉淀最多, 加入的这种Na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本题若按照常规思维解, 先列出各步反应的方程式, 根据数据计算, 会发现题中未给出镁铝的比例, 也未知盐酸是否过量, 因此无法解。但是如果从反应的结果:“生成沉淀最多”出发, 分析此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只有Na+、Cl-, 且它们的量肯定相等, 而Cl-的量由盐酸决定, 于是直接根据盐酸的量就可以求出的NaOH量。
另外, 物质性质的教学, 通常需要确定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 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的过程为:假设其具有某种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三、不拘一格, 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出发,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平时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几乎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学生在这“唯一正确的答案”影响下, 思维越来越单一, 想象力也越来越有限。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固执己见”, 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应体现出开放性、发散性。发散性问题也是探索的问题, 学生不能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的方法马上回答, 需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思考, 打破常规思维, 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已知AO2→BO2→C, 推断A、B、C各是什么物质?该题要求学生总结高一以来所学的元素化学物质的性质, 可找出符合要求的 (可以被两步氧化) 物质A可以是S、H2S、FeS2、N2、NH3等等。
四、一元性教学与多元性教学相结合
传统一元性教学最大的缺点是专制和保守, 但是它也有严谨和规律性强的优点, 没有一元性为多元性教学作指向, 多元性教学必然会陷入不严谨和杂乱无章的泥潭, 因此, 多元性教学必须以一元性作为指向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诱导、启迪、训练的过程, 以提高他们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开放性、深刻性, 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如果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的“血”与“肉”, 那么化学学科思维则是化学的“灵魂”。
15.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 篇十五
关键词:初高中 英语知识 衔接教学 探索
作為高中英语的学习可能在起始阶段学生的体会是难学,老师的体会是难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英语新课标教材中的词汇量巨增,语法难度增大,老师又几乎完全用英语授课,面对这种突变,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相差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班级,原来所学的英语语音、语调也有所差异,很难适应高一英语的学习。高一又是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易造成两级分化,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向高中英语过度呢?我认为高一英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学英语。高一仍是英语入门阶段,有资料显示,高一年级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往往是死记单词,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学习方法单一,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越学越困难,以致最终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怎样听、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要注意教师语言的弦外之音,去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笔记的要求并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方法和策略,以便学习教师的示范项目并注意模仿;要求学生课后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圈注,以提高悟性;要求学生将作业中的疑问、反思、心得进行记录,以便于总结与提高。同时,教师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高一学生刚入校,师生间都很陌生,老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常谈心,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法,同时,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就要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要靠自己经常反复实践才能获得,例如,让学生每周规定一天为“英语日”,这一天内规定同学们不得说汉语,只能说英语,从而练习学生开口说的能力。另外,还要勤奋刻苦,要有坚强的毅力。此外,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英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调整学法,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学英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质疑→听课→解疑→练习→巩固,一步都不能少。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一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是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语言点,而是上课的艺术。高一英语难度比初中增大了许多,若还能使学生象初一时那样喜欢英语,那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高一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他们更有自学能力,一旦入门,其效果会远远超出老师的作用。
(一)做好每节课的前奏工作
一节课的开头如同给一首歌定调一样,它可以决定课堂节奏的快慢及教学效果。我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内容是关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由自己任意选定。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都会认真构思、别出心裁,课前反复练习,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学生可以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
(二)读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法
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勤于思考,用心设计,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如每一单元的 Warming up 这一环节的话题,大多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 friendship , music 等,可以让学生先谈他们各自的观点与看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最后老师来小结。
坚持阅读课的整体教学,阅读材料是语言的载体,集语音、词汇、语法与文化内容于一体。可采用关键词、提纲、问答题、图表、听录音等多种方法。在学阅读材料之前,进行限时阅读,老师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大意的能力,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串讲课文时,通常挑选出能表示课文主体的关键词和短语,巧妙地设计板书,使板书能勾画出课文概要。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以渔”的重要环节。英语阅读是一种辨认文字、理解语篇、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由于高中英语落后生读不懂课本、读不懂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教师除注意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教学用语准确、规范,课堂表述干净利落)外,在高一引入新的知识点时,就应注重阅读的要求和训练。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通读内容,了解概要,准确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或教师设置了疑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仔细阅读有关内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疑问得以解决。
在学生熟悉了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讲解语言要点并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课文。高一学生在初三复习阶段,老师侧重英语讲题,大量用汉语讲课,高一开始用英语授课,学生很难适应,所以,要用简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讲课,逐渐使学生适应。
三、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训练、测试,尤其是考试,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复习功课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低分的出现,力争全班都高分,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升涨,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增进。另一方面,可精心设计一些挫折,提供能使学生在知识上和思维上暴露缺陷、暴露弱点的机会,借此教育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好事,能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发现了问题及时去解决、努力去解决,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进步;走过的曲折越多,经受的磨难越多,人的本领就越大。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吃苦耐劳的品质,还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考试)中,无论题的难度如何,都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发挥。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推荐阅读: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07-05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品德教育10-21
促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讨09-18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09-22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分析08-24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06-15
《农村普通高中理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09-12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07-07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07-01